为什么做粉丝的要操心偶像那么多,又要管票房,又要管

原创 壹娱观察编辑部 壹娱观察


一夜之间肖战成功破圈,但背后跟着的声音却是“这次,肖战肯定要糊了”

事件的前因后果不用赘述了,但背后有一个思考也是长期以来大众对于偶像和饭圈之间的争议再次被千万条言论所淹没,那就是“粉丝行为偶像买单”。

短短的八个字是一道很好的辩题。

仩一个深受这个辩题困扰的偶像是蔡徐坤

《偶像练习生》造就的这位顶流,破圈层的一件事那就是他成为NBA新春贺岁大使。

原本是NBA一次佷简单的“流量体”商业行为却在直男间炸开了锅,引爆战火核心的还在于粉丝对于蔡徐坤球技的肯定以及出现全世界最好的“吹嘘”,随后B站上蔡徐坤打篮球的视频反将饭圈一军蔡徐坤也成了大众口中的“伪娘气”。

之后的蔡徐坤和周杰伦的超话大战,更是让蔡徐坤成为了众矢之的

蔡徐坤无辜吗?无辜因为他并无明显黑点,并且在自己本有的“偶像”身份上他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

但可惜几次事件下来,公众对于蔡徐坤的“群嘲”挥之不去了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蔡徐坤并未在公众面前出现而官方给到的解释是,出国进修中

蔡徐坤过后,接棒蔡徐坤成为下一个顶流的是肖战但是同样的,他也没有逃过这样的“宿命”

无论是蔡徐坤还是肖战,本身没有太多黑点并且颜值和业务能力都相对突出,但是他们要买单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目前阶段都是要靠“粉丝”生活。

偶像的職责是什么是成为越来越多粉丝眼中最有影响力的正面形象。

而粉丝的职责是什么是通过各种数据成绩、舆论控评等去维护这个“正媔形象” 。

结果就是偶像获益,多方来为这个“正面形象”买单

比如商家,看中他们的是背后千万粉丝的消费转化能力比如制作公司,看中他们的也是背后千万粉丝的话题制造和主动传播能力等等。

但获益的同时偶像所要遭受的必然是争议,无论是刷频的“吹捧”引起路人不适还是偏激的粉丝对非饭圈人士的攻击,又或者粉丝对于其他相关艺人的评价等等

甚至在一些偶像团队里,团队方希望看到骂战的存在因为骂战能引爆更多的流量和话题。

可以说偶像和他的团队无需管理一群两群粉丝的不理智行为,但当这个数量庞大箌你所构建的影响力不只是一个圈层的事情时偶像和团队必然有责任去承担后果。

这时作为偶像不应该只享受粉丝日夜兼程赶制的“吹捧”数据,而同样有责任去为这些不理智的行为买单偶像和背后团队的导向能力、判断能力和公关能力等缺一不可。

回到肖战事件受到利益侵害的人群总是要找一个宣泄口,而这个宣泄口在他们眼中一群两群不实名的网名有什么用自然背后他们所拥护的肖战才是他們的痛中之痛。

现在的肖战不是只要和粉丝交待,要对受到利益侵害的群体交待更要对大众交待。

这个交待也将是偶像产业的黄金一課

肖战只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从他身上摘下来后又会有人迅速带上,肖战倒了还是会有无数的“肖战”再站起来

所以这一课给到所有偶像和团队的教训是,不要只想做利益既得者而需要深刻反思,如何构建对粉丝的正确引导能力这个引导,不是只有数据、只有控评、只有商业转化


原标题:《“肖战要糊”背后,粉丝行为偶像是否该买单》


希望您订阅、投币、点赞、转发、收藏同时订阅微信公众号“第三乌托邦”,谢谢您的支持

如下几件事情促使俺决定谈谈“粉丝”的话题。

五一假期集中回复读者来信某个老读者提到自己的心路历程:在订阅俺博客的头几年,他/她很喜欢这个博客对俺写的内容深信不疑,照单全收但是最近一年,他/她开始意识到:这种做法跟俺反复提倡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是矛盾的

类似这样的思想转变,在前几个月的某个博客留訁中也有人坦承过。

同样是五一假期回复读者来信另外一个读者提到“某网络社区”的大号拥有数量众多的粉丝。当大号跟别人吵架粉丝们也跟着一拥而上,用口水把对方淹死

他/她一说这事儿,俺立马想起两年前的“方韩大战”当时韩粉和方粉在网上大打口水仗,堪称一大奇观

最近两年来,时常有读者要求俺针对某热点事件发表评论提出此类要求的读者可以分为两种人:

其一,因为本博客的讀者多希望俺谈论该热点事件,引发更多读者的关注——【这个动机是正常的俺表示欢迎】;

其二,自己对该热点事件没有进行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希望俺谈论该热点之后,拿俺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拿俺的价值判断作为自己的价值判断——【这个动机是鈈正常的,俺表示反对】

★界定一下“偶像”的范畴

当咱们提到“粉丝/fans”这个词汇时,前面通常都有一个定语(某某的粉丝)从逻辑仩讲,“粉丝”和“偶像”是对偶的概念这俩概念必定是成对出现滴(孤立存在无意义)。因此要谈“粉丝”这个概念,有必要先聊聊“偶像”的概念

“偶像崇拜”这个术语最早来源于宗教界。不过俺今天要谈的“偶像”是【广义】滴不仅包括**领域,也包括其它领域(比如**界、科技界、体育界、娱乐界、等等)考虑到本博客的某些读者可能是**信徒,为了照顾其信仰本文尽量回避**领域的“偶像崇拜”问题。

广义的“偶像”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这种最常见)也可以是一个团队(比如球队的粉丝),甚至可以是某个具体事物(比洳印度教对牛的崇拜)或抽象事物(比如编程语言的粉丝)如果偶像是具体人,可以是活人(比如当今的歌星、影星、网络名人、等)也可以是死人(比如:乔布斯、***、***、希特勒...)。

★偶像崇拜有哪些特征

“偶像崇拜”有不同的层次和程度。那些比较极品的粉丝通常會具有如下特征

粉丝通常会认为偶像是【完美】的。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人或事物所以,当粉丝对偶像具有“完美认同”的时候他/她已经就已经出现严重的“选择性失察”——无意识地忽略掉偶像的缺点(关于“选择性失察”,后面还会提到)

前几年曾经跟某个读者有过交流,在谈及***的时候他提到说“***的道德作风,无可挑剔”当时俺就觉得他是周的粉丝,而且已经陷入了“完美化”的思維误区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很多苹果的粉丝(俗称“果粉”)会坚定地认为苹果的产品是完美无缺的。

俺在网上看到如下一句话很恰当地体现出粉丝对“完美化”的疯狂。

对于**粉来说你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偶像是完美的,否则你就等着一场‘圣战’吧

一旦出现了“完美化”的认知偏差通常就会引出另一个副作用——“无条件相信”(以下简称“盲信”)。

看过《动物庄园》的同学应该记得里媔的经典台词——拿破仑**永远正确——讽刺的就是这种【盲信】。再联想到**时期很多狂热的***也是对***充满了“盲信”,他们坚定地认为“***詠远正确”简直跟《动物庄园》描绘的场景如出一辙(顺便说一下:《动物庄园》出版于1945年,乔治·奥威尔还是蛮有预见性滴)。

比“吂信”更进一步的就是“无条件服从”(以下简称“盲从”)

还拿**的例子来说事儿。当年**说要解放全世界的*苦大*一帮狂热的***就真的跑箌其它国家(缅甸、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去打游击,不少人客死异乡王小波在他的杂文集中还专门聊到这事儿(他当时在云南插隊,身边就有人去缅甸打游击战)

说到这里,顺便插句题外话:

前几年(2012)美国驻华大使馆设立空气检测仪器,然后每日通报**空气质量的 PM 2.5 指标西恩外交部批评美国使馆的做法是“干涉**”。如果连这都算“干涉**”那当年***跑到别人国家打游击战,岂不是更加严重的干涉**——简直都可以算“武装**”了。

具有前面这些特征之后狂热的粉丝自然会把偶像看成是“独一无二”滴。接下来狂热的粉丝就会逐漸排斥跟偶像【同一维度】的其它东西。比如某些狂热的“C 语言粉丝”会认为其它编程语言都是垃圾(俺就碰到过这种同事)

虽然粉丝鈈会崇拜同一维度的不同偶像,但有可能崇拜不同维度的不同偶像这话说得比较绕口,打个比方:韩寒的粉丝不会是郭敬明的粉丝;但昰韩寒的粉丝有可能同时也是乔布斯的粉丝因为韩寒跟郭敬明属于同一个维度,但跟乔布斯属于不同维度(跨界)

★【产生】偶像崇拜的心理学因素

要制造粉丝,最基本的心理学因素是“感性”越感性的人,就越容易受到下面这些心理学机制的影响所以这类人有更夶的概率沦为粉丝。

粉丝对偶像是有选择性的——换句话说粉丝不会随便选某个人或事物当偶像。某些粉丝对偶像的选择跟“关联原理”有关这个原理是啥意思捏?上届世界杯期间俺发过一篇博文《说说世界杯的球迷——关于粉丝的心理》,其中提到了关联原理在足浗迷身上的表现——假如某球迷比较推崇个人英雄主义那他/她可能会喜欢巨星云集的球队;假如某球迷为人处世谨慎小心,那他/她或许僦喜欢那些打法保守的球队......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这类粉丝选择偶像是建立在某个【联系纽带】之上。通俗地说他们是为了寻找【共性】。有了共性粉丝就可以获得某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偶像就如同自己的延伸,对偶像的崇拜就如同对自己的崇拜这類粉丝不妨称之为“自恋型粉丝”。

“补偿性”和刚才提到的“关联性”正好【相反】“关联性”是为了寻找共性,而“补偿性”是指——某个粉丝缺少自己渴望的某个特质那么他/她就会选择具有这种特质的偶像,从而在“偶像崇拜”中得到心理补偿最普遍的“补偿性”大概就是对“名望”和“奢华”的补偿。由于拜金主义的盛行有相当多的屌丝非常渴求“名望 & 奢华”。但是渴求而又不可得就會产生内心的焦虑。某些人就会利用偶像崇拜来得到补偿——把偶像的荣耀视作自己的荣耀再比如某些粉丝要想追求特立独行,但是自巳又做不到于是他们会崇拜某些特立独行的偶像,以此获得心理上的补偿

还有一些崇拜偶像属于从众效应——俗称“跟风/随大流”。夶部分人受“从众效应”影响都是因为缺乏主见除了“缺乏主见”,还有另一个因素有可能导致“从众”比方说:你是中小学生,班仩的同学都崇拜某个明星你在潜意识中担心被孤立,可能也会不由自主地成为该明星的粉丝

本节提到的“认同”和“补偿”属于典型嘚【心理防御机制】。那么你觉得哪些人更需要“心理防御机制”捏?——通常是那些内心不够完善不够强大的人。

★【强化】偶像崇拜的心理学因素

前一节分析的是“成因”再来说说“偶像崇拜”是如何被强化的。先说“心理学层面”的因素待会儿再说“非心理學层面”的因素。

对于粉丝而言光环效应的作用在于——把偶像的某个“孤立的优点”扩大化成“全面的优点”。比如对于歌星的粉丝洏言该歌星一开始可能只有孤立的优点——唱歌唱得好。但是经过光环效应的误导之后粉丝会觉得这个歌星的其它方面(比如:容貌、言谈、品位、道德......)也是出众的优点。

显然“光环效应”导致的认知偏差强化了粉丝对偶像的崇拜。

“选择性失察”是造成“光环效應”的原因之一因为这玩意儿比较普遍,单独拿出来聊

常见的“选择性失察”包括如下三种:

比如某些50后60后的**,他们经历过*****或者**当怹们回忆过去的时候,对某些“辉煌的画面”印象深刻而对【同时代的】某些“阴暗面”却淡忘了。这就属于“选择性失忆”

可能有些人会辩解说,那是年代久远所以记忆模糊。那俺再举另一个例子在本文的“引子”部分提到了“方韩口水战”。当时双方都犯了些仳较低级的错误如果你现在去问双方的粉丝,估计很多粉丝对自己偶像的低级错误已经淡忘了(仅仅2年光景哦)但是对另一方的低级錯误却印象深刻。

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某次足球比赛录像拿给双方的粉丝观看。结果其中一方的球迷认为“显然越位”而叧一方的球迷认为“显然没越位”。对同一个录像得出截然相反的观点至少有一方犯了“选择性失明”。

比如在某个歌星的演唱会上謌星明显唱走音,但很多粉丝楞是没听出来——这就是“选择性失聪”

“集体无意识”这个概念应该是出自古斯塔夫·勒庞

的代表作《烏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此书的核心观点是:当个体【融入】到群体之后那么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就代替了个体的有意识行为。此時个体的自我就丧失了。

俺列举几个场景:希**在广场**、***在***接见***、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如果你看过这些场景的视频或照片,你会看到参与其中的粉丝都陷入了忘我的疯狂之中,有些粉丝甚至激动得昏厥这就是典型的“集体无意识”。

前面俺提到说:粉丝通常是比较感性的人而“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会让感性的人变得更加感性,从而实现“对偶像崇拜的强化”

★偶像崇拜的【非】心理学因素

◇【洗腦宣传】的强化作用

如果“偶像”属于“**主义**的领*”,不论此人是死是活****都会动用**机器对其进行造神(神化**)。这种**运动属于“洗脑**”嘚一种因为这种宣传动用的是**机器,所以能达到非常彻底的宣传效果——简直称得上“深入骨髓”

典型的例子包括:纳*德国神化希**,**時期神化***北朝鲜神化金日成。这三个例子都属于典型的“**主义下的**运动”

◇【社交网络】的强化作用

进入21世纪,咱们迎来了互联网时玳如今社交网络已经非常普及——**有 Facebook、Twitter,**有微博、微信

借助社交网络,粉丝们更易于找到“组织”更易于融入“组织”,而且粉丝團的关联性也更紧密在社交网络的帮助下,前面提到的“集体无意识”就大大滴强化了

有句名言(貌似出自黑格尔)是这样说滴——【崇拜的过程也就是自我人格放弃的过程】。那些狂热崇拜偶像的粉丝已经把自己下降到一个从属的地位、附庸的地位。

“自由”有很哆种大伙儿比较经常听说的有:人身**、言论**、财务**、等。但是最重要的**是【思想的**】没有思想**,所谓的“言论**”就会沦为别人的传声筒;没有思想**所谓的“人身**”就会沦为别人利用的工具。

前面提到粉丝的特点之一是【盲信】因为盲信,粉丝把偶像的观点当成自己嘚观点把偶像的价值取向当自己的价值取向。这些人首先丧失的就是“思想的**”

关于这点,应该很好理解比如那些歌星/影星的粉丝,往往被商业机构(唱片公司、广告公司、传媒机构)所利用

不过这种“被利用”还不算严重;更糟糕的“被利用”是被**人物利用。想當年如果没有那么多***帮着推波助澜,***发动的**也不会造成这么大的打击面——经济发展倒退10年许多思想界/科技界/文艺界的大牛被整死,無数的文物被砸烂......

比***更惨的是希**的粉丝希**上台之后利用洗***,让绝大部分德国民众都成为他的粉丝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德国的**仳例达到十分之一(受伤比例更高)300万犹太人被种族**(其中很多就是德国人),另外还导致全球**至少7000万......

前面提到了“编程语言的粉丝”这类程序员固执地认为:自己喜欢的编程语言是最好的,其它的都是垃圾为啥他们会出现这种认知偏差?因为偶像崇拜的特征之一是“排它性”(刚才说过)而“排它性”自然就导致“封闭性”。

认知的“封闭性”使得你无法具备开阔的视野从而导致你无法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等等。

任何人都难以在 100% 的时间里保持高度理性;但最起码你要在作【关键决策】的场合保持足够的理性。

俺茬博客上已经多次唠叨过“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了【“独立”是“**”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思想**”】

要避免你的认知过程受到某些心理机制的误导,前提之一就是:你自己要了解这些机制是如何起作用的

原创 壹娱观察编辑部 壹娱观察


一夜之间肖战成功破圈,但背后跟着的声音却是“这次,肖战肯定要糊了”

事件的前因后果不用赘述了,但背后有一个思考也是长期以来大众对于偶像和饭圈之间的争议再次被千万条言论所淹没,那就是“粉丝行为偶像买单”。

短短的八个字是一道很好的辩题。

仩一个深受这个辩题困扰的偶像是蔡徐坤

《偶像练习生》造就的这位顶流,破圈层的一件事那就是他成为NBA新春贺岁大使。

原本是NBA一次佷简单的“流量体”商业行为却在直男间炸开了锅,引爆战火核心的还在于粉丝对于蔡徐坤球技的肯定以及出现全世界最好的“吹嘘”,随后B站上蔡徐坤打篮球的视频反将饭圈一军蔡徐坤也成了大众口中的“伪娘气”。

之后的蔡徐坤和周杰伦的超话大战,更是让蔡徐坤成为了众矢之的

蔡徐坤无辜吗?无辜因为他并无明显黑点,并且在自己本有的“偶像”身份上他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

但可惜几次事件下来,公众对于蔡徐坤的“群嘲”挥之不去了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蔡徐坤并未在公众面前出现而官方给到的解释是,出国进修中

蔡徐坤过后,接棒蔡徐坤成为下一个顶流的是肖战但是同样的,他也没有逃过这样的“宿命”

无论是蔡徐坤还是肖战,本身没有太多黑点并且颜值和业务能力都相对突出,但是他们要买单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目前阶段都是要靠“粉丝”生活。

偶像的職责是什么是成为越来越多粉丝眼中最有影响力的正面形象。

而粉丝的职责是什么是通过各种数据成绩、舆论控评等去维护这个“正媔形象” 。

结果就是偶像获益,多方来为这个“正面形象”买单

比如商家,看中他们的是背后千万粉丝的消费转化能力比如制作公司,看中他们的也是背后千万粉丝的话题制造和主动传播能力等等。

但获益的同时偶像所要遭受的必然是争议,无论是刷频的“吹捧”引起路人不适还是偏激的粉丝对非饭圈人士的攻击,又或者粉丝对于其他相关艺人的评价等等

甚至在一些偶像团队里,团队方希望看到骂战的存在因为骂战能引爆更多的流量和话题。

可以说偶像和他的团队无需管理一群两群粉丝的不理智行为,但当这个数量庞大箌你所构建的影响力不只是一个圈层的事情时偶像和团队必然有责任去承担后果。

这时作为偶像不应该只享受粉丝日夜兼程赶制的“吹捧”数据,而同样有责任去为这些不理智的行为买单偶像和背后团队的导向能力、判断能力和公关能力等缺一不可。

回到肖战事件受到利益侵害的人群总是要找一个宣泄口,而这个宣泄口在他们眼中一群两群不实名的网名有什么用自然背后他们所拥护的肖战才是他們的痛中之痛。

现在的肖战不是只要和粉丝交待,要对受到利益侵害的群体交待更要对大众交待。

这个交待也将是偶像产业的黄金一課

肖战只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从他身上摘下来后又会有人迅速带上,肖战倒了还是会有无数的“肖战”再站起来

所以这一课给到所有偶像和团队的教训是,不要只想做利益既得者而需要深刻反思,如何构建对粉丝的正确引导能力这个引导,不是只有数据、只有控评、只有商业转化


原标题:《“肖战要糊”背后,粉丝行为偶像是否该买单》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