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兴宁话搞笑,五华话最硬,梅县兴宁客家山歌对唱话最软

为什么五华话最硬,兴宁话搞笑,梅县话最软!
五华话为何公认最“硬”?
哪里的客家话最“硬”?我想十之八九的梅州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五华话”。问及原因,莫不笑答:“因为‘五华阿哥硬打硬’啊。”
其实,这句在梅州妇孺皆知的话原本只是对五华人职业特点的描述。五华很早就是远近闻名的石匠之乡,“打石头”是种硬(打凿工具)碰硬(石头)的力气活,只有健壮的硬汉能够胜任。五华历史上的石工、石匠“阿哥”特别多,久而久之,“五华阿哥硬打硬”的说法也就在各地传开了。原本只是形容打凿工具和石头的“硬”,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延伸到了匠人乃至五华男儿甚至全体五华县民身上,变成了一项格外突出的“县民性”,最后连五华的客家话也不得不“硬”了起来。实际上,五华人中从来不乏温文尔雅的绅士淑女,五华话亦从来不失婉转柔和之美,关键看你是否能从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
站在梅县人的角度,五华话之所以听起来“硬”,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声调的起伏很多与梅县话的刚好调转过来,感觉比较突兀、难懂。凡是(和自己的口音对比)感觉有点陌生或者说不太自然但是又明显属于同一语言的口音,理论上都可以用“硬”来形容。不仅客家地区如此,在潮汕、广府地区甚至在吴侬软语的大本营江浙地区也一样存在对不同口音或硬或软的评价。
兴宁话怎么就“搞笑”了?
顺便一提,兴宁毗邻五华,那为什么多数梅县人不觉得兴宁话“硬”呢?这是因为两地的方言之间尽管存在明显的语音差异(有无卷舌音、m韵尾、p入声等),但声调的抑扬顿挫还是基本一致的。此外,历史上兴宁人普遍经商,生意人必须能说会道,还得注意措辞圆滑、语气柔和,这兴许也是造成兴宁话不够“硬”的原因吧。另一方面,对商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所以兴宁人讲话的平均语速会比较快。现在谈及对兴宁话的印象,可能大多数客家人会选择用“搞笑”一词来概括。直接原因是因为自媒体视频刚流行的时候,网络上出现的搞笑视频大多出自兴宁网友之手(至少是用兴宁话传播的),这不仅说明兴宁人天性开朗幽默、口才好,更表现出兴宁人具有敢为人先的商业精神。
事实上,但凡商贸发达的非政治中心城市,其口音都是“搞笑”的。梅县人认为兴宁话搞笑,就如同东京人觉得大阪话好玩一样。只是,外地人这种觉得兴宁话“搞笑”的背后,是否含有一点“酸葡萄心理”呢?毕竟,近现代客商中兴宁同侪所取得的成就,是比较突出的。
为何说松口话最“软”?
话又说回来,哪里的客家话最“软”?很多人又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松口话”。坊间甚至有俗语流传称:“松口声,软过糯米羹”,形容松口话之柔和甜美,简直就像一道听觉上的美味佳肴。松口话实为梅县话的一种,是“下水声”的代表,与梅城口音(“上水声”)有明显的差别。清末民初,粤东、闽西的客家人想要通过汕头出海,松口是必经之站,故其“不认州”的底气十足。随着水运的衰退,松口的繁华虽然早已成为往事,但其方音的历史影响力依然存在,尤其是在曲艺方面,有客家俗谚“自古山歌松(从)口出”为证。很多人觉得松口话“软过糯米羹”,就是因为她总是与旋律优美的客家山歌联系在一起,婉转悠扬、娓娓动听。
一种口音是“硬”还是“软”,本质上并不由其本身的语音特征所决定,而是由孕育并承载这门语言(方音)的土地的历史、经济、社会以及个人主观意见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多数人只是随波逐流地说什么话“软”什么话“硬”,实际讲不出个所以然来。谁的客家话“硬过棺材钉”,谁的“软过糯米羹”,说到底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没有正确答案。拙文所言,无非是提供一种参考或茶余饭后的一份谈资罢了。来源:梅州日报一客都文譚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35被浏览39,162分享邀请回答171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5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为什么五华话最硬,兴宁话搞笑,梅县话最软?为什么五华话最硬,兴宁话搞笑,梅县话最软?梅州城事百家号五华话为何公认最“硬”?哪里的客家话最“硬”?我想十之八九的梅州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五华话”。问及原因,莫不笑答:“因为‘五华阿哥硬打硬’啊。”其实,这句在梅州妇孺皆知的话原本只是对五华人职业特点的描述。五华很早就是远近闻名的石匠之乡,“打石头”是种硬(打凿工具)碰硬(石头)的力气活,只有健壮的硬汉能够胜任。五华历史上的石工、石匠“阿哥”特别多,久而久之,“五华阿哥硬打硬”的说法也就在各地传开了。原本只是形容打凿工具和石头的“硬”,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延伸到了匠人乃至五华男儿甚至全体五华县民身上,变成了一项格外突出的“县民性”,最后连五华的客家话也不得不“硬”了起来。实际上,五华人中从来不乏温文尔雅的绅士淑女,五华话亦从来不失婉转柔和之美,关键看你是否能从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站在梅县人的角度,五华话之所以听起来“硬”,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声调的起伏很多与梅县话的刚好调转过来,感觉比较突兀、难懂。凡是(和自己的口音对比)感觉有点陌生或者说不太自然但是又明显属于同一语言的口音,理论上都可以用“硬”来形容。不仅客家地区如此,在潮汕、广府地区甚至在吴侬软语的大本营江浙地区也一样存在对不同口音或硬或软的评价。兴宁话怎么就“搞笑”了?顺便一提,兴宁毗邻五华,那为什么多数梅县人不觉得兴宁话“硬”呢?这是因为两地的方言之间尽管存在明显的语音差异(有无卷舌音、m韵尾、p入声等),但声调的抑扬顿挫还是基本一致的。此外,历史上兴宁人普遍经商,生意人必须能说会道,还得注意措辞圆滑、语气柔和,这兴许也是造成兴宁话不够“硬”的原因吧。另一方面,对商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所以兴宁人讲话的平均语速会比较快。现在谈及对兴宁话的印象,可能大多数客家人会选择用“搞笑”一词来概括。直接原因是因为自媒体视频刚流行的时候,网络上出现的搞笑视频大多出自兴宁网友之手(至少是用兴宁话传播的),这不仅说明兴宁人天性开朗幽默、口才好,更表现出兴宁人具有敢为人先的商业精神。事实上,但凡商贸发达的非政治中心城市,其口音都是“搞笑”的。梅县人认为兴宁话搞笑,就如同东京人觉得大阪话好玩一样。只是,外地人这种觉得兴宁话“搞笑”的背后,是否含有一点“酸葡萄心理”呢?毕竟,近现代客商中兴宁同侪所取得的成就,是比较突出的。为何说松口话最“软”?话又说回来,哪里的客家话最“软”?很多人又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松口话”。坊间甚至有俗语流传称:“松口声,软过糯米羹”,形容松口话之柔和甜美,简直就像一道听觉上的美味佳肴。松口话实为梅县话的一种,是“下水声”的代表,与梅城口音(“上水声”)有明显的差别。清末民初,粤东、闽西的客家人想要通过汕头出海,松口是必经之站,故其“不认州”的底气十足。随着水运的衰退,松口的繁华虽然早已成为往事,但其方音的历史影响力依然存在,尤其是在曲艺方面,有客家俗谚“自古山歌松(从)口出”为证。很多人觉得松口话“软过糯米羹”,就是因为她总是与旋律优美的客家山歌联系在一起,婉转悠扬、娓娓动听。一种口音是“硬”还是“软”,本质上并不由其本身的语音特征所决定,而是由孕育并承载这门语言(方音)的土地的历史、经济、社会以及个人主观意见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多数人只是随波逐流地说什么话“软”什么话“硬”,实际讲不出个所以然来。谁的客家话“硬过棺材钉”,谁的“软过糯米羹”,说到底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没有正确答案。拙文所言,无非是提供一种参考或茶余饭后的一份谈资罢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梅州城事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每天分享梅州大小事、一手资讯送到你眼前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兴宁离五华多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