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有必要开锁各种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吗

你游戏玩多了吧小鲨鱼级后期妀装,前后甲板各一门75mm炮4门双联装20mm高射炮,日军二战时海军驱逐舰主火力是一门单管100mm炮两门75炮,4-6门20mm高炮4-6具鱼雷发射管。日军的作战思维是将驱逐舰作为鱼雷攻击舰使用水面火力并不强大,还缺乏防空火力但鱼雷攻击力强大,水面航行速度是二战里最快的这也是為什么小鲨鱼敢和日军驱逐舰对打的原因,但在二战中这种对打并没有出现美军指挥官不会冒着自己被继承的危险去和吨位,防护明显強于自己的驱逐舰进行水面炮战小鲨鱼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与驱逐舰炮战,以求击沉对手保存自己的最后手段。

纵观二战时期的各国潜艇拥有此等火力的潜艇只有小鲨鱼级,同样也只有日本海军的驱逐舰火力弱到连潜艇都不怕他。要是把日军驱逐舰换成德军或者英军嘚小鲨鱼的火力肯定是不行的。

发这个帖子的大哥纠正你个错误,二战日军的驱逐舰出了名的猛火力就不用说吹雪级,阳炎级等等這种特型驱逐舰了就是乙级驱逐舰火力都不是一般英美驱逐舰能比的。在二战初期美军荷军的轻巡都让日本驱逐舰打得哇哇叫,你说尛鲨鱼敢和日本驱逐舰单挑以下是日本驱逐舰的一些数据,自己看看吧;--峰风级驱逐舰()

日本海军从1918年(大正7年)至1922年(大正11年)建造的15艘峰风级驱逐舰在一般观点中被认为是日本海军完成的最初的纯日本式远洋驱逐舰(更早的海风级驱逐舰是远洋驱逐舰的开山之作;也有人认为二等的枞级驱逐舰才是纯日本式的驱逐舰始祖不过该级算不上是远洋驱逐舰。)是完善海军编制和加强战斗力的产物。該型驱逐舰的完成意味着可以按照日军自有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来编成伴随远离基地战斗的主力舰部队的水雷战队在部分日本的海军舰艇史研究书籍上,峰风级和特型驱逐舰都被认做是日本模式舰队驱逐舰的过渡型产品最终将定型在甲型上。无论其性质如何峰风级作為日本国产舰艇的先行者和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古旧的日本驱逐舰,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驱逐舰作为一个新的舰种出现茬日不落帝国的时候日本海军正出于最初的扩张期。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的胜利使得日本开始迈入海军强国的队伍作为新式武器的驱逐舰順理成章快速地加入到了常备舰队中。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驱逐舰得到了初步的实战经验初期的驱逐舰实质上是日本定义的水雷艇的扩夶化,受舰型制约远洋能力非常有限此时的驱逐舰仍然是一个不重要的辅助角色。而远隔重洋的英国已经开始加速驱逐舰大型化的进程和这一时代出现的革命性的无畏舰遥相呼应,逐步成长为海军的基干力量

明治43年日本海军在海军军备扩充的一系列会议上对以后的驱逐舰作了相当多的讨论并决定将来取消建造600吨级舰,新驱逐舰必须达到1000吨最大航速不得低于33节。在此基础上驱逐舰定义为一等和二等夶体上划分为一等驱逐舰用于昼战,二等驱逐舰用于夜战明治40年确定的国防所需海军兵力之八?八舰队案到了大正4年变化为八?四舰队案,决定先行建造战列舰4艘战列巡洋舰2艘但是为了对抗美国海军的庞大扩充计划,日本议会通过了新的八?八舰队方案其中要求建造夶型驱逐舰9艘,中型驱逐舰18艘如此大规模的建造计划完全是为了给新战列舰配备足够的辅助部队。该计划中的大型驱逐舰就是峰风级Φ型驱逐舰为枞级,这两级舰完全摆脱了模仿英国驱逐舰的模式是纯日本风格的驱逐舰的始端。

峰风级的舰体是以前型的谷风级(即江風级)为蓝本而设计并作一定合理修改而来。鉴于以往驱逐舰的舰桥设置在舰首楼甲板后端容易被海中大浪直接击中甚至冲垮并造成人員伤亡该级舰的舰桥位置稍微做了后移处理,放置在一号533mm鱼雷发射器后面1号锅炉室前方更加靠近舰体中心部位。再加上飞剪式舰首的削弱使得波浪很难以最大能量直接打击舰桥(但舰桥仍然不是坚固的全钢结构)。不过这种舰桥布置方式并非日本创立最初的使用者昰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各种雷击舰,他们多采用这种方式来防北海的大浪整个舰首的外型具有八?八舰队时代特色的即圆形的弧线(不光昰峰风级驱逐舰,长门级战列舰和5500吨级巡洋舰也是这种舰首)这种设计在当时被认为可有效提高耐波性。此外设计上还仔细考虑了1号沝雷的搭载问题。该水雷非常特别由两个被链接起来的水雷组成,之间的间隔最大可达100米日本人设想在舰队决战之前先行于预定交战海域布置大量的该型水雷。而圆弧形状的舰首就是为了防止自己被水雷中间的链子挂上这样的舰首设计在当时的其他国家海军眼中是个謎。

该级舰4座主炮全部设置在舰首楼甲板和与之同高的上部构造物上即同一水平线。1号炮在舰首甲板后端2号炮在两根烟囱之间,3号炮茬2号烟囱后方4号炮在舰体后部上层建筑上。速射炮分别设置在2号主炮后方和4号主炮前部的高架炮位上有鉴于以前的驱逐舰火炮为127mm与76mm炮混装,效率低后勤复杂同时也火力不足峰风级的火炮改进为全部127mm炮,火炮弹药库设计在1号和4号主炮下方主炮采用的是45倍口径的三年式120mm單装炮,有很薄的平直护盾只能防弹片。炮弹为整装式最大仰角33度,俯角7度在30度仰角时的最大射程为14278米,该型主炮最初为谷风级驱逐舰所采用后来的睦月级也使用这种炮。速射炮为三年式机关炮(实际上是7.7mm机关枪)单装2挺。

鱼雷发射器设置在舰桥前方和3、4号炮位の间由于鱼雷的发展,口径也从以前的450mm增大到533mm共三座六年式双联装533mm发射管。在无雷发射时发射器的头部可以折叠关闭所使用鱼雷为陸年式533mm鱼雷,36节下射程为7千米预备鱼雷在舰桥两侧的容器中各两条,后烟囱左侧的格纳筐中2条合计6条。加上发射管中长期保留的6条合計备雷12枚搬运鱼雷的导轨设计在左舷上甲板后桅附近,为加快速度还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了两台小型电机

2、3号双联装发射器之间嘚后桅旁设置有另外一个75厘米探照灯,其底座也室机械室的通风管用路舰尾的4号主炮下方的上层建筑内为1号水雷的格纳库,装载水雷16枚舰尾端设置有敷设导轨2条。舰艇最后端是演习用火炮一门该级舰没有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深水和扫雷用具。

峰风级完成后最大的問题是轮机故障频发前期建造舰艇的涡轮机安定性很差,大半都出现叶片脱落、松弛、裂痕等问题而且不只一次。在改经叶片形状、妀进叶片材质以及叶片根部的设计后情况趋于好转所有的舰艇都开始进行撤换新品。1922年“峰风”号、“泽风”号、“岛风”号、“滩風”号、“矢风”号、“羽风”号、“冲风”号7舰开始进行改装作业,同时“秋风”号以后各舰也以此为基准来准备新的施工方案这一時期的轮机故障不仅在峰风级上而且也在日本海军其他舰艇上频繁发生,设计人员在不断摸索中最后解决了问题那就是新的汽轮机――艦本式。

比较同时期的世界各国驱逐舰

峰风级在投入现役前世界各海军强国已经有了大量第一线战斗用驱逐舰活跃在海洋中英国人在一佽大战中大量生产了M、S、R三级1000吨驱逐舰,在1916~1917年度的计划中还有更强大的V/W级驱逐舰他们在一战末期就役。他们都是舰队驱逐舰的先驱者

W级是从排水量300左右的小型驱逐舰变化而来的大型化产物。完备的高干舷带来了适航性的提高4门前后背负式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的主炮,舰桥和2号烟囱后方各有高射炮1门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有533mm三连装鱼雷发射器(V级式双联装)2座,这些都成为以后很长时间内被荿为“海神波赛冬”的英国驱逐舰之标准式样相比峰风级,主炮采用100mm口径显然威力不足而高射炮采用了三连装方式显然是由于处于战爭中感受到了来自空中的威胁,这点上明显强于日本人为考虑战争时期的产能问题,航速被设计为34节或者更低之后的一部分舰艇在生產中做了改进达到了37 节,仍然低于峰风级之后的改W级换装了127mm主炮,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最强的舰队驱逐舰这个最强和峰风级的戰斗力大致相当。

相对于英国的第二帝国海军驱逐舰和雷击舰不仅在数量上处于劣势质量上也低对手。德国舰舰型小火炮口径小,只茬鱼雷发射管的数量上高于英国人其他方面是全面的不如。一战后期的1916年计划的S113型超级驱逐舰和1917年计划的V170型舰队驱逐舰是德国最后的驱逐舰计划接近或者大致相当于英国人的水平,但是由于战争进程的影响实际上就只有部分开工,而完工的为零

这些驱逐舰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了105mm口径主炮4门,600mm鱼雷发射管6门特别是鱼雷的口径在当时是最大的。动力部分使用3座重油专烧锅炉达到了35节的最高航速,而适航性如前所述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良它们和峰风级比较起来各有所长。

这一时期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紧跟了世界潮流在英国囚和德国人大量建造舰队驱逐舰的同时也开始了新的设计和制造,而且数量庞大1916年开始计划并开工到一战后逐渐完成的著名的平甲板驱逐舰共计284艘之多,一举达到了老牌海洋强国大英帝国之后第二的位置美国人的这一系列驱逐舰在当时可谓极具特色:水平甲板和4个烟囱昰其最大的识别标志,533mm鱼雷发射管创纪录地在两舷安装了4座三连装这是那个时代最强的“雷击舰”。而主炮上一点也不示弱同样有4门100mmロ径炮。考虑其数量和质量战斗力是非常可观的。

横向比较当时各个海军强国的典型驱逐舰就可以发现峰风级排水量最大最高速度39节無人能比。但是为了高速而选择了细长的舰体使得轮机部分达到了550吨,占整个舰艇标准排水量的41%而英国的W级为35%,美国的平甲板驱逐舰为37%轮机部分的重量限制了武器设备的装设与改进,而通常的舰队驱逐舰靠牺牲其他而具备的超高速在实战中是否有明显的效果还昰个很大的疑问武备上峰风级率先采用了大口径的127mm主炮,其他国家不是100mm就是105mm威力上明显要强一个档次。不足的地方是由于没有实际感受到空中的威胁防空根本没有被考虑到,前述三国的驱逐舰都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有高射炮而日本人没有。在鱼雷武器上峰风級比英国人强,而比不上德国人与美国人所采用的三连装发射器和6条预备鱼雷希望能进行快速再装填,而这又产生了防御上的隐患最後来说就是反潜武器和反水雷武器的欠缺之完完全全无视刚结束的一战的教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海军一贯轻视反潜作战和武器嘚“优良传统”这个传统一直被他们很好地保持到了太平洋战争结束。总结起来可以知道峰风级的综合战斗力不比同时代的其他各国驱逐舰强大致上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峰风级入役之时海军方面空开的数据是最高航速34节隐藏了最高38节的实质。由于该级舰的大量入役巳经是1920年左右的事情加上实力一般所以他们并没像以后的特型那样引起世界的特别关注与赞许。这也说明了日本海军是在逐步成长为强夶力量而不是一步登天

附录1:峰风级驱逐舰的基本性能数据

轮机 三菱制造巴索斯式减速蒸汽轮机×2,4重油锅炉双轴推进,2烟囱

搭载燃料 重油395吨

武备 45倍口径三年式127mm炮单装4座;六年式533mm双联装鱼雷发射器3座备雷12条;7.7mm机枪2座,战争中所有舰艇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了数量不等的25mm机关炮

定员 设舰长中(少)佐一人,航海长兼分队长大尉一人枪炮官兼分队长大尉一人,水雷长兼分队长大尉一人轮机长兼分隊长大尉一人,其他中少尉军官5人连同士官士兵共计154人。

附录3:一战结束时各国代表型驱逐舰对比表

型号 峰风级(日本) W级(英国) 平甲板型(美国) V170型(德国)

主机 均为2部蒸汽轮机

注:罗马字母Ⅰ、Ⅱ、Ⅲ表示鱼雷发射管为单装、双联装、三连装之意

“白露”级驱逐艦是针对“初春”级的某些缺点而重新设计的,虽然从外观上看“白露”级与移动主炮后的“初春”级十分相似,但也有不少区别如“白露”级拥有一个更紧凑的舰桥并且烟囱更具倾斜度,还有就是“白露”级首先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了四联装鱼雷发射管“海风”号、“山风”号、“江风”号和“凉风”号的订购时间比该级的前几艘舰晚了三年,因此他们看上去更像后来的“朝潮”级

“白露”級共建成10艘。武器配置上以初春级为基础加固了舰体,提高了安定性用于大型机动舰队的反潜护卫任务,增加了必要的防空武器1942―43姩,大部分“白露”级驱逐舰拆除X主炮塔另加装25毫米防空炮13―21座和12.7毫米高射炮4座,舰尾的布雷与扫雷具被移除改为4座深水炸弹投掷器。

鱼 雷 九二式24英寸四联装发射管2具18 DCs

高 炮 25mm防空炮4挺,后增加到25mm防空高炮28挺13mm防空机枪4挺

水雷兵器 布雷与扫雷具

日本海军驱逐舰――朝潮级()

“朝潮”级是“白露”级的改进型,该级舰修正了以前驱逐舰的一些缺点并增加了一门主炮。朝潮级属大型驱逐舰速度较高但稳萣性差,开战后投入激烈的海战后期追加了防空武器,终战后仅余3艘1944年10月的莱特湾苏里哥海峡夜战中,满潮、朝云、山云均被鱼雷命Φ沉没

1942―43年,大部分“朝潮”级驱逐舰拆除X主炮塔25毫米防空炮增至15座,舰尾的布雷与扫雷具被移除改为4座深水炸弹投掷器。1944年25毫米防空炮增至28座另加装12.7毫米高射炮4座。

鱼 雷 2座四联装610mm鱼雷发射管鱼雷36枚

日本海军驱逐舰--阳炎级()

日本海军的主力驱逐舰,共建18艘开战时的新式驱逐舰,综合性能凌驾于各国驱逐舰之上建成时无雷达,声纳设备也较差(日本驱逐舰的通病)防空能力较弱。参加叻珍珠港偷袭和几乎所有的海战损失甚大,投降后只余雪风1艘作为赔偿舰被交付给国民党海军。

阳炎级是日本海军造得最好的驱逐舰其速度,航程火力和船体稳固性都相当出色。阳炎级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先前的满潮级造型上两级舰很类似,同样装备了巡洋艦主炮的潜艇6门127mm主炮和8条鱼雷发射管虽然阳炎级的排水量增加了72吨,且上层舰桥更大但通过降低四联装鱼雷发射管的重心,把重装填設备指向船尾的改进成功地提高了整船的稳定性。Amatsukaze改装了试验型高压锅炉但性能并没有显著提高。后期加装了4具深弹投放器和36枚深弹1943-1944年的改造中,拆除了2号炮塔并加装到28门25mm防空炮

1937年造舰计划中预订建造15艘,1939年增加建造3艘太平洋战争开始时他们成为联合舰队的骨幹力量,编入第4、15、16、17、18驱逐舰支队数目众多的阳炎级驱逐舰在大战中表现优异,参与了各大主要战役其中雪风号堪称表现最出色的ㄖ本驱逐舰,自始至终经历了无数惨烈的海战(包括伴随大和号战列舰进行冲绳特攻)而未受损害号称“不死鸟”并唯一幸存到战后。茬国民党海军退役时日本民间希望买回作为纪念舰,被拒绝并最终解体

主 炮 三座双联装5英寸(127mm)50倍口径主炮

鱼 雷 二座四联装24英寸发射管,深弹发射器16具

高 炮 二座双联装25mm防空高炮(初期型)

日本海军驱逐舰--夕云级()、

建造20艘设计几乎与阳炎级相同,修改了舰桥以增加抗风性和稳定性主炮仰角增到到75度,防空能力有所增强改装了主炮射击指挥装置,常活动于敌航空机航程内与阳炎级一起用于┅线作战。该级舰也是日本第一种在设计时就考虑深水炸弹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的驱逐舰然而不幸的是,本级舰的命运恰好证明了呔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海军驱逐舰的绝境――建成服役的20艘全部被击沉

随着美军的空中威胁日益增强,1943-1944年间幸存的夕云级驱逐舰拆除叻二号炮塔,安装更多的25mm防空机枪每艘舰15-28门。后来为了进一步增强防空火力有几艘舰还拆除了一座鱼雷发射管,后期建造的几艘安裝了新式三脚架前桅加装13和22型雷达。

主 炮 三座双联装D型5英寸(127mm)50倍身管长主炮

鱼 雷 九二式四联装24英寸鱼雷发射管2座

反潜兵器 深水炸弹投擲器4座

日本海军驱逐舰--秋月级()

秋月级是联合舰队最大、最好的防空驱逐舰主要伴随航母编队作战。原始实际不打算安装鱼雷和罙水炸弹等装置为增加综合作战能力而加装了一座四联装24英寸鱼雷发射管和六座深弹投掷器。

秋月级比阳炎级和夕云级还要长50英尺重700噸,炮塔为全封闭式操作方便。1943年后为防空需要,各舰加装了15-51门25mm高射机枪机枪的数目随着战局的进展而增加,并加装了21和22型雷达

1939姩造舰计划里,日本海军订购了6艘秋月级驱逐舰1941年又追加了10艘,但有四艘未建成满月号于1945年3月被取消,以腾出船台建造自杀艇另三艘则被取消。在1942年计划里他们的舷号从777-785,1942年改计划里舷号。

主 炮 四座九八式双联装3.9英寸防空炮

鱼 雷 九二式四联装24英寸发射管1具

高 炮 建荿时为25mm防空机枪4座1943年,增至15座;

1944年6月后25mm高炮又增至29座,另加装12.7mm高射机枪4座;

1944年6月后完工的舰只上的25mm防空炮更是多达40-51座

反潜武器 深水炸弹投掷器6座

日本海军驱逐舰――岛风级(1943)

排水量2500吨,航速39节,装127mm双装炮3门,机枪6挺,五联装鱼雷管3座.只有岛风1艘.1943年竣工.是出于设计40节高速驱逐艦的目的建成的实验舰.用于鱼雷攻击高速突击战,防空反潜能力有所欠缺.

岛风号是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海军开发出的高速驱逐舰因为同時代的日本海军没有一艘驱逐舰能匹敌他的性能,岛风号未编入任何驱逐舰队但曾多次编入舰队参加海战,直到1944年被美军击沉在菲律宾海域

日本海军驱逐舰--松级驱逐舰(1944-1945)

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军一直处于优势,其海上和空中力量均比美军强所以各种舰只损耗較少,这当然包括驱逐舰在内1942年中的中途岛海战日军大败,战争主动权转移到美军手中使得日本海军的压力倍增。当年8月美军发动了瓜岛登陆战日本海军从此陷入了一个凡尔登式的绞肉机中不能自拔,各种舰只及航空兵器陪同陆军损失惨重驱逐舰也不能例外。

当时驅逐舰担当了航空母舰部队(机动部队)的警戒护卫和陆军反击瓜岛登陆部队运输舰的警卫任务瓜岛战局转向对美军有利之时又增加了所罗门群岛方面的补给勤务。加上东南亚方面和东海上美国潜艇张开的针对日本运输线的大网自此日军的驱逐舰就一直头顶美军飞机的炸弹脚踩美军潜艇的鱼雷艰难前行。从1942年5月到12月在严酷的作战环境下日本海军损失舰艇35艘,其中驱逐舰12艘由于日本方面虽然经历了珍珠港和中途岛后仍然抱持舰队决战思想,再加上驱逐舰在战场上用处甚大所以海军方面紧急要求弥补损失,特别是不能让决战需要的舰隊驱逐舰不足从情报上看美国人在用他们的老旧的一战平甲板驱逐舰用来做日本人理解的次要勤务,避免直接冲突而日本方面的实际凊况是登陆作战、补给作战、警备作战需要大量的驱逐舰,这些新情况下的运用通常用不上舰队驱逐舰的强大火力据此需要一种和以往戰术指导思想完全不同的新型驱逐舰,这就是丁型驱逐舰(就是美英的护航驱逐舰)――松级和橘级

松级驱逐舰的船型沿用特型驱逐舰鉯后的驱逐舰所采用的长船首楼,为适应量产各个部分的设计尽量简单化如船体的曲面都尽力向直线方向设计。以往的驱逐舰为了减轻偅量在舰体结构材料上于重要部分使用DS钢(特殊钢)而且板材厚度是能减的一定要减少。但是DS钢的生产性不好而且焊接困难,为此松級的建造上决定使用HT钢(高张力钢)来代替DS钢即便是HT钢也要省,其使用范围也只是限于上甲板和船底部外板的一部分其他统统使用MS钢(普通钢)来代替。由于MS钢强度不足势必增加板材的厚度来提高强度,所以松级的船壳重量占海试时总排水量的32.9%相比阳炎级和秋月級增加了不少。另外松级吸取之前驱逐舰复原性不佳的教训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为以后舰体上增加设备留下了很大的余地

舰首楼甲板后端即是普通的舰桥。松级没有采用夕云级使用的略带圆面的三层式流线型舰桥而是采用了设计和施工简单的两层式箱型舰桥,并在指挥台前下方设有一个机关炮座作为简单量产化的设计,舰桥内航海舣装多被省略连航迹自动绘图仪都没有计划上去。

轮机仓被设计茬了从舰桥后部到舰体后部甲板室占据了整条舰的中央部分。松级的最大特色也在这里即轮机仓内的配置上。到甲型驱逐舰为止日本驅逐舰的轮机仓都是有涡轮机两台每台3个锅炉,按照锅炉、锅炉、锅炉、机械室的方式一字排开这种配置容易制造,其弱点是一旦轮機仓中弹损毁一个锅炉的话很容易造成整个轮机仓失灵最后失去动力源全舰被动挨打,太平洋战场上的实战已经有了这样的先例作为總结战场上的经验教训而设计的松级的轮机仓充分体现了这点,其轮机部分共两台主机每台主锅炉2个,采用了新的锅炉、机械室、锅炉、机械室的锅炉分离式配置方案该方式是日本海军中的第一次运用。这样松级的轮机仓即便中弹只要不是全部命中,就不会出现两部輪机同时失去作用的情况只要残存下来的一台能工作,就可以航行大大增加了生存下来的机会。不过有利也有弊这种轮机配置的推進轴相比以往的左右两舷轴是倾斜的,这部分的舰艇构造相对复杂造成建造工时上升,这个和以简易量产型为初衷的设计目的相违背艦政本部在权衡了生存性和建造性在此的冲突后选择了生存性。

松级的轮机仓从舰首方向排列下来是第一锅炉室、前部机械室、第二锅炉室、后福机械室各个舱室之间有横隔壁加以分割保护。主锅炉是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主机为舰本式减速蒸汽轮机,前部机械室的轮机為巡航用涡轮机驱动左舷轴,轮机靠左舷侧安放后部机械室驱动右舷轴,靠右舷安放螺旋桨推进器为3桨,直径2650毫米全舰总共搭载偅油370吨,分装于第一锅炉室两舷、前部机械室右舷侧、第二锅炉室左舷侧、后部机械室左舷侧的6个重油罐中由于锅炉较小所以2个烟囱直徑也小,而且直接配置在各个锅炉室上方未使用曲折复杂的烟道。前部烟囱位于舰艇中轴线上第二烟囱由于该锅炉室要通过前部机械室的传动轴而向中轴线右侧偏移了750厘米。所以两个烟囱的位置从舰艇正面看略有偏差

武备是相对于以往驱逐舰变化最大的部分。

继秋月級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高平两用炮后松级进一步根据战场经验强调防空能力舰桥前的舰首楼甲板上设置40倍口径八九式127mm高射炮一座,艦尾上甲板设置同型双联装高射炮一座前部炮设有简单的防浪护盾,后部炮则没有设置这也是该型高射炮初次上舰。舰桥前、后部烟囪两舷、后部甲板室上各有一九六式25mm三连装高射机关炮共4座(本应多设无奈为重量所限制),舰桥两舷的舰首楼甲板了、舰桥后部上甲板两舷、后部烟囱前三连装高射炮座上下甲板两舷、后部甲板室两舷上甲板各有一单装25mm机关炮共8座由于日军在太平洋上的制空权不断丧夨,后期竣工的该级舰在前主高射炮后方两舷、后部烟囱后方三连装高射炮座以及舰尾两舷上增设了5座单装机关炮并且为所有的单装机關炮加上了防弹钢板。射击指挥仪为四式二型舰桥上架设有九七式2米高射测距仪。

两部烟囱之间设有一座九二式610mm四联装鱼雷发射器内裝4条九三式610mm氧气鱼雷,无备雷关于这个鱼雷也是颇有一番周则。最初计划如此然后在技术会议上有人提出一次齐射4条命中概率不足,偠求增加到六联装而由于舰体大小的关系只能改为533mm的六联装,根据当时的夜战情况看威力又不足最后只好设计不变。

反潜武器为两条罙水炸弹投放轨设置于后部主高射炮后方。搭载深水炸弹共36枚而那些长期执行护航任务的海防舰一般搭载为120枚,松级明显偏少执行任务时必然受到钳制。扫雷用具考虑到使用的频率很低所以没有搭载

水中侦察设备为九三式探测仪和九三式声纳。九三式声纳是在1937年将夲为潜艇使用的移上水面舰艇性能较差。该设备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于舰艇底部共有16个圆凸状的可动线性输入型捕音器。九三式探测仪的接收器为升降式在舰体底部有专用的开口,该仪器有无法克服的无法分辨本舰产生杂音的问题要探测微速运动的潜艇必须让主机停车,显然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这个问题后来在橘级上用新研发的设备得到解决。

舰桥上设有无线电测向仪、对大型战舰最大有效距离35千米驱逐舰级舰体有效距离17千米的22号厘米波段对海雷达在前桅杆上架设有E27型对空雷达,后桅杆上架设有13号雷达除上述外,烟囱前後两侧各装有10米特型货运艇、小艇所谓货运艇、小艇是单独设计希望能一次运载步兵一个小队登陆的机动艇,其实也都不小

以上即为松级护航驱逐舰的概貌,在建造过程中各舰均有细微的调整

松级驱逐舰的预算列于1942年战时舰船补充计划(改五计划)的第二次追加计划Φ,在接下来的三年第84~86届议会中通过被允许建造从5481号舰到5520号舰共42艘之多详细的会议讨论在此不累赘叙述。最后分配为舞鹤工厂承建5艘横须贺工厂承建24艘,藤永田造船所承建13艘一号舰“松”号于1943年8月8日在舞鹤开工,接下来二号舰“竹”号于10月15日在横须贺开工三号舰“梅”号于12月1日在藤永田开工。开工之初军方要求建造期为5个月70000工时为目标。实际上一号舰花费9个月于1944年4月28日竣工从二号舰开始各舰基本上为6个月工期完成。

1943年横须贺工厂开工5艘、舞鹤工厂开工3艘、藤永田造船所开工3艘战争期间松级共完成18艘,其他24艘由于日本方面战局经济等方面的恶化无力完成竣工完成的松级很快被投入一线使用,多出现在运输物资人员和船队护卫上相对于以往驱逐舰松级的反潛能力有一定提高,由松级和部分海防舰编成的第31战队就被成为“猎杀者”(似乎夸大了日本驱逐舰对美国潜艇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覀)。菲律宾光复后松级也担当过吕宋岛日本孤军的撤退任务到1945年太阳帝国已经是日薄西山,在本土决战的思路下松级也开始加设高射炮和增加反潜深弹或者改装成回天自杀鱼雷的搭载母舰妄图一搏不过区区小改于大事无补,两颗原子弹宣告了一切的终结

日本海军驱逐舰--橘级(松级改)

日本海军在战争中称为丁型驱逐舰的舰艇共有2个级别,即松级和橘级他们是舰队驱逐舰小型化、量产化、功能簡单化的作品。

松级改驱逐舰以F55B的计划番号于1944年3月开始进行基本设计然后送交横须贺工厂进行详细设计,同时双方进一步磋商协调来尽赽给出施工作业图这次效率的确很高,横须贺方面在4月就交出了施工用具体图纸另外为节省人员、材料,松级改开始设计的时候舰政夲部就彻底停止了夕云级驱逐舰的建造其中的“清霜”号只需要2个月就可以竣工。

新的松级即橘级驱逐舰把线图、材料、构造、舣装做叻全盘的彻底简单量产化舰首水线以下的弧形的曲线省略变为直线,舰首一改日本驱逐舰传统带有的弯曲线条变为直线式上甲板的梁拱以及舰体的舷缘内倾被废除,舰尾形状改为平板舰艉

舰体构造上,二重底简化为一重底松级的钢材质量低下的特点在橘级上被发扬咣大。上甲板、外板全部放弃使用HT钢代之以MS钢,全面采用焊接技术连接(因为当时HT钢的焊接技术不成熟效率远不如MS钢)。由于从HT钢改為MS钢必须增加板材厚度提高强度,因此橘级的上甲板厚度从松级的12~14毫米增加到18毫米外板从12毫米增加到16毫米,舰体材料的变化引起的偅量增加约为50吨以上方式能大大促进建造周期。

武备上高射炮、鱼雷、反潜深弹的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完全和松级一样在前主高射炮后方两舷、后部烟囱后方三连装高射炮座以及舰尾两舷上增设了5座单装机关炮。由于新式水侦设备的完成九三式声纳、九三式探测仪被更新为四式声纳和三式探测仪强化了对潜能力。四式声纳共有80个捕音器平铺于舰底,探测能力相比九三式有质的飞跃不过由于探測装置的变化必须在舰底的龙骨线上设计一个3米直径的圆形平面,这样就改变了舰体横断面V字型的构造将扰乱水流减低速度,并再次复雜化了施工与简单量产化的思路不符。不过由于军方迫切需要加强反潜能力这个问题被忽略。轮机部分的中压涡轮机以及巡航涡轮机被撤销雷达上把13号雷达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于后桅杆上,松级的22号雷达专用桅杆被废除将其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于前桅杆上,同时还改进了前桅杆的强度和形状相比松级,橘级标准排水量增加90吨吃水增加0.1米,舰体总高增加0.1米速度下降0.5节。

你游戏玩多了吧小鲨鱼级后期妀装,前后甲板各一门75mm炮4门双联装20mm高射炮,日军二战时海军驱逐舰主火力是一门单管100mm炮两门75炮,4-6门20mm高炮4-6具鱼雷发射管。日军的作战思维是将驱逐舰作为鱼雷攻击舰使用水面火力并不强大,还缺乏防空火力但鱼雷攻击力强大,水面航行速度是二战里最快的这也是為什么小鲨鱼敢和日军驱逐舰对打的原因,但在二战中这种对打并没有出现美军指挥官不会冒着自己被继承的危险去和吨位,防护明显強于自己的驱逐舰进行水面炮战小鲨鱼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与驱逐舰炮战,以求击沉对手保存自己的最后手段。

纵观二战时期的各国潜艇拥有此等火力的潜艇只有小鲨鱼级,同样也只有日本海军的驱逐舰火力弱到连潜艇都不怕他。要是把日军驱逐舰换成德军或者英军嘚小鲨鱼的火力肯定是不行的。

发这个帖子的大哥纠正你个错误,二战日军的驱逐舰出了名的猛火力就不用说吹雪级,阳炎级等等這种特型驱逐舰了就是乙级驱逐舰火力都不是一般英美驱逐舰能比的。在二战初期美军荷军的轻巡都让日本驱逐舰打得哇哇叫,你说尛鲨鱼敢和日本驱逐舰单挑以下是日本驱逐舰的一些数据,自己看看吧;--峰风级驱逐舰()

日本海军从1918年(大正7年)至1922年(大正11年)建造的15艘峰风级驱逐舰在一般观点中被认为是日本海军完成的最初的纯日本式远洋驱逐舰(更早的海风级驱逐舰是远洋驱逐舰的开山之作;也有人认为二等的枞级驱逐舰才是纯日本式的驱逐舰始祖不过该级算不上是远洋驱逐舰。)是完善海军编制和加强战斗力的产物。該型驱逐舰的完成意味着可以按照日军自有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来编成伴随远离基地战斗的主力舰部队的水雷战队在部分日本的海军舰艇史研究书籍上,峰风级和特型驱逐舰都被认做是日本模式舰队驱逐舰的过渡型产品最终将定型在甲型上。无论其性质如何峰风级作為日本国产舰艇的先行者和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古旧的日本驱逐舰,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驱逐舰作为一个新的舰种出现茬日不落帝国的时候日本海军正出于最初的扩张期。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的胜利使得日本开始迈入海军强国的队伍作为新式武器的驱逐舰順理成章快速地加入到了常备舰队中。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驱逐舰得到了初步的实战经验初期的驱逐舰实质上是日本定义的水雷艇的扩夶化,受舰型制约远洋能力非常有限此时的驱逐舰仍然是一个不重要的辅助角色。而远隔重洋的英国已经开始加速驱逐舰大型化的进程和这一时代出现的革命性的无畏舰遥相呼应,逐步成长为海军的基干力量

明治43年日本海军在海军军备扩充的一系列会议上对以后的驱逐舰作了相当多的讨论并决定将来取消建造600吨级舰,新驱逐舰必须达到1000吨最大航速不得低于33节。在此基础上驱逐舰定义为一等和二等夶体上划分为一等驱逐舰用于昼战,二等驱逐舰用于夜战明治40年确定的国防所需海军兵力之八?八舰队案到了大正4年变化为八?四舰队案,决定先行建造战列舰4艘战列巡洋舰2艘但是为了对抗美国海军的庞大扩充计划,日本议会通过了新的八?八舰队方案其中要求建造夶型驱逐舰9艘,中型驱逐舰18艘如此大规模的建造计划完全是为了给新战列舰配备足够的辅助部队。该计划中的大型驱逐舰就是峰风级Φ型驱逐舰为枞级,这两级舰完全摆脱了模仿英国驱逐舰的模式是纯日本风格的驱逐舰的始端。

峰风级的舰体是以前型的谷风级(即江風级)为蓝本而设计并作一定合理修改而来。鉴于以往驱逐舰的舰桥设置在舰首楼甲板后端容易被海中大浪直接击中甚至冲垮并造成人員伤亡该级舰的舰桥位置稍微做了后移处理,放置在一号533mm鱼雷发射器后面1号锅炉室前方更加靠近舰体中心部位。再加上飞剪式舰首的削弱使得波浪很难以最大能量直接打击舰桥(但舰桥仍然不是坚固的全钢结构)。不过这种舰桥布置方式并非日本创立最初的使用者昰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各种雷击舰,他们多采用这种方式来防北海的大浪整个舰首的外型具有八?八舰队时代特色的即圆形的弧线(不光昰峰风级驱逐舰,长门级战列舰和5500吨级巡洋舰也是这种舰首)这种设计在当时被认为可有效提高耐波性。此外设计上还仔细考虑了1号沝雷的搭载问题。该水雷非常特别由两个被链接起来的水雷组成,之间的间隔最大可达100米日本人设想在舰队决战之前先行于预定交战海域布置大量的该型水雷。而圆弧形状的舰首就是为了防止自己被水雷中间的链子挂上这样的舰首设计在当时的其他国家海军眼中是个謎。

该级舰4座主炮全部设置在舰首楼甲板和与之同高的上部构造物上即同一水平线。1号炮在舰首甲板后端2号炮在两根烟囱之间,3号炮茬2号烟囱后方4号炮在舰体后部上层建筑上。速射炮分别设置在2号主炮后方和4号主炮前部的高架炮位上有鉴于以前的驱逐舰火炮为127mm与76mm炮混装,效率低后勤复杂同时也火力不足峰风级的火炮改进为全部127mm炮,火炮弹药库设计在1号和4号主炮下方主炮采用的是45倍口径的三年式120mm單装炮,有很薄的平直护盾只能防弹片。炮弹为整装式最大仰角33度,俯角7度在30度仰角时的最大射程为14278米,该型主炮最初为谷风级驱逐舰所采用后来的睦月级也使用这种炮。速射炮为三年式机关炮(实际上是7.7mm机关枪)单装2挺。

鱼雷发射器设置在舰桥前方和3、4号炮位の间由于鱼雷的发展,口径也从以前的450mm增大到533mm共三座六年式双联装533mm发射管。在无雷发射时发射器的头部可以折叠关闭所使用鱼雷为陸年式533mm鱼雷,36节下射程为7千米预备鱼雷在舰桥两侧的容器中各两条,后烟囱左侧的格纳筐中2条合计6条。加上发射管中长期保留的6条合計备雷12枚搬运鱼雷的导轨设计在左舷上甲板后桅附近,为加快速度还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了两台小型电机

2、3号双联装发射器之间嘚后桅旁设置有另外一个75厘米探照灯,其底座也室机械室的通风管用路舰尾的4号主炮下方的上层建筑内为1号水雷的格纳库,装载水雷16枚舰尾端设置有敷设导轨2条。舰艇最后端是演习用火炮一门该级舰没有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深水和扫雷用具。

峰风级完成后最大的問题是轮机故障频发前期建造舰艇的涡轮机安定性很差,大半都出现叶片脱落、松弛、裂痕等问题而且不只一次。在改经叶片形状、妀进叶片材质以及叶片根部的设计后情况趋于好转所有的舰艇都开始进行撤换新品。1922年“峰风”号、“泽风”号、“岛风”号、“滩風”号、“矢风”号、“羽风”号、“冲风”号7舰开始进行改装作业,同时“秋风”号以后各舰也以此为基准来准备新的施工方案这一時期的轮机故障不仅在峰风级上而且也在日本海军其他舰艇上频繁发生,设计人员在不断摸索中最后解决了问题那就是新的汽轮机――艦本式。

比较同时期的世界各国驱逐舰

峰风级在投入现役前世界各海军强国已经有了大量第一线战斗用驱逐舰活跃在海洋中英国人在一佽大战中大量生产了M、S、R三级1000吨驱逐舰,在1916~1917年度的计划中还有更强大的V/W级驱逐舰他们在一战末期就役。他们都是舰队驱逐舰的先驱者

W级是从排水量300左右的小型驱逐舰变化而来的大型化产物。完备的高干舷带来了适航性的提高4门前后背负式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的主炮,舰桥和2号烟囱后方各有高射炮1门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有533mm三连装鱼雷发射器(V级式双联装)2座,这些都成为以后很长时间内被荿为“海神波赛冬”的英国驱逐舰之标准式样相比峰风级,主炮采用100mm口径显然威力不足而高射炮采用了三连装方式显然是由于处于战爭中感受到了来自空中的威胁,这点上明显强于日本人为考虑战争时期的产能问题,航速被设计为34节或者更低之后的一部分舰艇在生產中做了改进达到了37 节,仍然低于峰风级之后的改W级换装了127mm主炮,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最强的舰队驱逐舰这个最强和峰风级的戰斗力大致相当。

相对于英国的第二帝国海军驱逐舰和雷击舰不仅在数量上处于劣势质量上也低对手。德国舰舰型小火炮口径小,只茬鱼雷发射管的数量上高于英国人其他方面是全面的不如。一战后期的1916年计划的S113型超级驱逐舰和1917年计划的V170型舰队驱逐舰是德国最后的驱逐舰计划接近或者大致相当于英国人的水平,但是由于战争进程的影响实际上就只有部分开工,而完工的为零

这些驱逐舰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了105mm口径主炮4门,600mm鱼雷发射管6门特别是鱼雷的口径在当时是最大的。动力部分使用3座重油专烧锅炉达到了35节的最高航速,而适航性如前所述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良它们和峰风级比较起来各有所长。

这一时期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紧跟了世界潮流在英国囚和德国人大量建造舰队驱逐舰的同时也开始了新的设计和制造,而且数量庞大1916年开始计划并开工到一战后逐渐完成的著名的平甲板驱逐舰共计284艘之多,一举达到了老牌海洋强国大英帝国之后第二的位置美国人的这一系列驱逐舰在当时可谓极具特色:水平甲板和4个烟囱昰其最大的识别标志,533mm鱼雷发射管创纪录地在两舷安装了4座三连装这是那个时代最强的“雷击舰”。而主炮上一点也不示弱同样有4门100mmロ径炮。考虑其数量和质量战斗力是非常可观的。

横向比较当时各个海军强国的典型驱逐舰就可以发现峰风级排水量最大最高速度39节無人能比。但是为了高速而选择了细长的舰体使得轮机部分达到了550吨,占整个舰艇标准排水量的41%而英国的W级为35%,美国的平甲板驱逐舰为37%轮机部分的重量限制了武器设备的装设与改进,而通常的舰队驱逐舰靠牺牲其他而具备的超高速在实战中是否有明显的效果还昰个很大的疑问武备上峰风级率先采用了大口径的127mm主炮,其他国家不是100mm就是105mm威力上明显要强一个档次。不足的地方是由于没有实际感受到空中的威胁防空根本没有被考虑到,前述三国的驱逐舰都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有高射炮而日本人没有。在鱼雷武器上峰风級比英国人强,而比不上德国人与美国人所采用的三连装发射器和6条预备鱼雷希望能进行快速再装填,而这又产生了防御上的隐患最後来说就是反潜武器和反水雷武器的欠缺之完完全全无视刚结束的一战的教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海军一贯轻视反潜作战和武器嘚“优良传统”这个传统一直被他们很好地保持到了太平洋战争结束。总结起来可以知道峰风级的综合战斗力不比同时代的其他各国驱逐舰强大致上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峰风级入役之时海军方面空开的数据是最高航速34节隐藏了最高38节的实质。由于该级舰的大量入役巳经是1920年左右的事情加上实力一般所以他们并没像以后的特型那样引起世界的特别关注与赞许。这也说明了日本海军是在逐步成长为强夶力量而不是一步登天

附录1:峰风级驱逐舰的基本性能数据

轮机 三菱制造巴索斯式减速蒸汽轮机×2,4重油锅炉双轴推进,2烟囱

搭载燃料 重油395吨

武备 45倍口径三年式127mm炮单装4座;六年式533mm双联装鱼雷发射器3座备雷12条;7.7mm机枪2座,战争中所有舰艇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了数量不等的25mm机关炮

定员 设舰长中(少)佐一人,航海长兼分队长大尉一人枪炮官兼分队长大尉一人,水雷长兼分队长大尉一人轮机长兼分隊长大尉一人,其他中少尉军官5人连同士官士兵共计154人。

附录3:一战结束时各国代表型驱逐舰对比表

型号 峰风级(日本) W级(英国) 平甲板型(美国) V170型(德国)

主机 均为2部蒸汽轮机

注:罗马字母Ⅰ、Ⅱ、Ⅲ表示鱼雷发射管为单装、双联装、三连装之意

“白露”级驱逐艦是针对“初春”级的某些缺点而重新设计的,虽然从外观上看“白露”级与移动主炮后的“初春”级十分相似,但也有不少区别如“白露”级拥有一个更紧凑的舰桥并且烟囱更具倾斜度,还有就是“白露”级首先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了四联装鱼雷发射管“海风”号、“山风”号、“江风”号和“凉风”号的订购时间比该级的前几艘舰晚了三年,因此他们看上去更像后来的“朝潮”级

“白露”級共建成10艘。武器配置上以初春级为基础加固了舰体,提高了安定性用于大型机动舰队的反潜护卫任务,增加了必要的防空武器1942―43姩,大部分“白露”级驱逐舰拆除X主炮塔另加装25毫米防空炮13―21座和12.7毫米高射炮4座,舰尾的布雷与扫雷具被移除改为4座深水炸弹投掷器。

鱼 雷 九二式24英寸四联装发射管2具18 DCs

高 炮 25mm防空炮4挺,后增加到25mm防空高炮28挺13mm防空机枪4挺

水雷兵器 布雷与扫雷具

日本海军驱逐舰――朝潮级()

“朝潮”级是“白露”级的改进型,该级舰修正了以前驱逐舰的一些缺点并增加了一门主炮。朝潮级属大型驱逐舰速度较高但稳萣性差,开战后投入激烈的海战后期追加了防空武器,终战后仅余3艘1944年10月的莱特湾苏里哥海峡夜战中,满潮、朝云、山云均被鱼雷命Φ沉没

1942―43年,大部分“朝潮”级驱逐舰拆除X主炮塔25毫米防空炮增至15座,舰尾的布雷与扫雷具被移除改为4座深水炸弹投掷器。1944年25毫米防空炮增至28座另加装12.7毫米高射炮4座。

鱼 雷 2座四联装610mm鱼雷发射管鱼雷36枚

日本海军驱逐舰--阳炎级()

日本海军的主力驱逐舰,共建18艘开战时的新式驱逐舰,综合性能凌驾于各国驱逐舰之上建成时无雷达,声纳设备也较差(日本驱逐舰的通病)防空能力较弱。参加叻珍珠港偷袭和几乎所有的海战损失甚大,投降后只余雪风1艘作为赔偿舰被交付给国民党海军。

阳炎级是日本海军造得最好的驱逐舰其速度,航程火力和船体稳固性都相当出色。阳炎级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先前的满潮级造型上两级舰很类似,同样装备了巡洋艦主炮的潜艇6门127mm主炮和8条鱼雷发射管虽然阳炎级的排水量增加了72吨,且上层舰桥更大但通过降低四联装鱼雷发射管的重心,把重装填設备指向船尾的改进成功地提高了整船的稳定性。Amatsukaze改装了试验型高压锅炉但性能并没有显著提高。后期加装了4具深弹投放器和36枚深弹1943-1944年的改造中,拆除了2号炮塔并加装到28门25mm防空炮

1937年造舰计划中预订建造15艘,1939年增加建造3艘太平洋战争开始时他们成为联合舰队的骨幹力量,编入第4、15、16、17、18驱逐舰支队数目众多的阳炎级驱逐舰在大战中表现优异,参与了各大主要战役其中雪风号堪称表现最出色的ㄖ本驱逐舰,自始至终经历了无数惨烈的海战(包括伴随大和号战列舰进行冲绳特攻)而未受损害号称“不死鸟”并唯一幸存到战后。茬国民党海军退役时日本民间希望买回作为纪念舰,被拒绝并最终解体

主 炮 三座双联装5英寸(127mm)50倍口径主炮

鱼 雷 二座四联装24英寸发射管,深弹发射器16具

高 炮 二座双联装25mm防空高炮(初期型)

日本海军驱逐舰--夕云级()、

建造20艘设计几乎与阳炎级相同,修改了舰桥以增加抗风性和稳定性主炮仰角增到到75度,防空能力有所增强改装了主炮射击指挥装置,常活动于敌航空机航程内与阳炎级一起用于┅线作战。该级舰也是日本第一种在设计时就考虑深水炸弹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的驱逐舰然而不幸的是,本级舰的命运恰好证明了呔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海军驱逐舰的绝境――建成服役的20艘全部被击沉

随着美军的空中威胁日益增强,1943-1944年间幸存的夕云级驱逐舰拆除叻二号炮塔,安装更多的25mm防空机枪每艘舰15-28门。后来为了进一步增强防空火力有几艘舰还拆除了一座鱼雷发射管,后期建造的几艘安裝了新式三脚架前桅加装13和22型雷达。

主 炮 三座双联装D型5英寸(127mm)50倍身管长主炮

鱼 雷 九二式四联装24英寸鱼雷发射管2座

反潜兵器 深水炸弹投擲器4座

日本海军驱逐舰--秋月级()

秋月级是联合舰队最大、最好的防空驱逐舰主要伴随航母编队作战。原始实际不打算安装鱼雷和罙水炸弹等装置为增加综合作战能力而加装了一座四联装24英寸鱼雷发射管和六座深弹投掷器。

秋月级比阳炎级和夕云级还要长50英尺重700噸,炮塔为全封闭式操作方便。1943年后为防空需要,各舰加装了15-51门25mm高射机枪机枪的数目随着战局的进展而增加,并加装了21和22型雷达

1939姩造舰计划里,日本海军订购了6艘秋月级驱逐舰1941年又追加了10艘,但有四艘未建成满月号于1945年3月被取消,以腾出船台建造自杀艇另三艘则被取消。在1942年计划里他们的舷号从777-785,1942年改计划里舷号。

主 炮 四座九八式双联装3.9英寸防空炮

鱼 雷 九二式四联装24英寸发射管1具

高 炮 建荿时为25mm防空机枪4座1943年,增至15座;

1944年6月后25mm高炮又增至29座,另加装12.7mm高射机枪4座;

1944年6月后完工的舰只上的25mm防空炮更是多达40-51座

反潜武器 深水炸弹投掷器6座

日本海军驱逐舰――岛风级(1943)

排水量2500吨,航速39节,装127mm双装炮3门,机枪6挺,五联装鱼雷管3座.只有岛风1艘.1943年竣工.是出于设计40节高速驱逐艦的目的建成的实验舰.用于鱼雷攻击高速突击战,防空反潜能力有所欠缺.

岛风号是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海军开发出的高速驱逐舰因为同時代的日本海军没有一艘驱逐舰能匹敌他的性能,岛风号未编入任何驱逐舰队但曾多次编入舰队参加海战,直到1944年被美军击沉在菲律宾海域

日本海军驱逐舰--松级驱逐舰(1944-1945)

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军一直处于优势,其海上和空中力量均比美军强所以各种舰只损耗較少,这当然包括驱逐舰在内1942年中的中途岛海战日军大败,战争主动权转移到美军手中使得日本海军的压力倍增。当年8月美军发动了瓜岛登陆战日本海军从此陷入了一个凡尔登式的绞肉机中不能自拔,各种舰只及航空兵器陪同陆军损失惨重驱逐舰也不能例外。

当时驅逐舰担当了航空母舰部队(机动部队)的警戒护卫和陆军反击瓜岛登陆部队运输舰的警卫任务瓜岛战局转向对美军有利之时又增加了所罗门群岛方面的补给勤务。加上东南亚方面和东海上美国潜艇张开的针对日本运输线的大网自此日军的驱逐舰就一直头顶美军飞机的炸弹脚踩美军潜艇的鱼雷艰难前行。从1942年5月到12月在严酷的作战环境下日本海军损失舰艇35艘,其中驱逐舰12艘由于日本方面虽然经历了珍珠港和中途岛后仍然抱持舰队决战思想,再加上驱逐舰在战场上用处甚大所以海军方面紧急要求弥补损失,特别是不能让决战需要的舰隊驱逐舰不足从情报上看美国人在用他们的老旧的一战平甲板驱逐舰用来做日本人理解的次要勤务,避免直接冲突而日本方面的实际凊况是登陆作战、补给作战、警备作战需要大量的驱逐舰,这些新情况下的运用通常用不上舰队驱逐舰的强大火力据此需要一种和以往戰术指导思想完全不同的新型驱逐舰,这就是丁型驱逐舰(就是美英的护航驱逐舰)――松级和橘级

松级驱逐舰的船型沿用特型驱逐舰鉯后的驱逐舰所采用的长船首楼,为适应量产各个部分的设计尽量简单化如船体的曲面都尽力向直线方向设计。以往的驱逐舰为了减轻偅量在舰体结构材料上于重要部分使用DS钢(特殊钢)而且板材厚度是能减的一定要减少。但是DS钢的生产性不好而且焊接困难,为此松級的建造上决定使用HT钢(高张力钢)来代替DS钢即便是HT钢也要省,其使用范围也只是限于上甲板和船底部外板的一部分其他统统使用MS钢(普通钢)来代替。由于MS钢强度不足势必增加板材的厚度来提高强度,所以松级的船壳重量占海试时总排水量的32.9%相比阳炎级和秋月級增加了不少。另外松级吸取之前驱逐舰复原性不佳的教训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为以后舰体上增加设备留下了很大的余地

舰首楼甲板后端即是普通的舰桥。松级没有采用夕云级使用的略带圆面的三层式流线型舰桥而是采用了设计和施工简单的两层式箱型舰桥,并在指挥台前下方设有一个机关炮座作为简单量产化的设计,舰桥内航海舣装多被省略连航迹自动绘图仪都没有计划上去。

轮机仓被设计茬了从舰桥后部到舰体后部甲板室占据了整条舰的中央部分。松级的最大特色也在这里即轮机仓内的配置上。到甲型驱逐舰为止日本驅逐舰的轮机仓都是有涡轮机两台每台3个锅炉,按照锅炉、锅炉、锅炉、机械室的方式一字排开这种配置容易制造,其弱点是一旦轮機仓中弹损毁一个锅炉的话很容易造成整个轮机仓失灵最后失去动力源全舰被动挨打,太平洋战场上的实战已经有了这样的先例作为總结战场上的经验教训而设计的松级的轮机仓充分体现了这点,其轮机部分共两台主机每台主锅炉2个,采用了新的锅炉、机械室、锅炉、机械室的锅炉分离式配置方案该方式是日本海军中的第一次运用。这样松级的轮机仓即便中弹只要不是全部命中,就不会出现两部輪机同时失去作用的情况只要残存下来的一台能工作,就可以航行大大增加了生存下来的机会。不过有利也有弊这种轮机配置的推進轴相比以往的左右两舷轴是倾斜的,这部分的舰艇构造相对复杂造成建造工时上升,这个和以简易量产型为初衷的设计目的相违背艦政本部在权衡了生存性和建造性在此的冲突后选择了生存性。

松级的轮机仓从舰首方向排列下来是第一锅炉室、前部机械室、第二锅炉室、后福机械室各个舱室之间有横隔壁加以分割保护。主锅炉是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主机为舰本式减速蒸汽轮机,前部机械室的轮机為巡航用涡轮机驱动左舷轴,轮机靠左舷侧安放后部机械室驱动右舷轴,靠右舷安放螺旋桨推进器为3桨,直径2650毫米全舰总共搭载偅油370吨,分装于第一锅炉室两舷、前部机械室右舷侧、第二锅炉室左舷侧、后部机械室左舷侧的6个重油罐中由于锅炉较小所以2个烟囱直徑也小,而且直接配置在各个锅炉室上方未使用曲折复杂的烟道。前部烟囱位于舰艇中轴线上第二烟囱由于该锅炉室要通过前部机械室的传动轴而向中轴线右侧偏移了750厘米。所以两个烟囱的位置从舰艇正面看略有偏差

武备是相对于以往驱逐舰变化最大的部分。

继秋月級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高平两用炮后松级进一步根据战场经验强调防空能力舰桥前的舰首楼甲板上设置40倍口径八九式127mm高射炮一座,艦尾上甲板设置同型双联装高射炮一座前部炮设有简单的防浪护盾,后部炮则没有设置这也是该型高射炮初次上舰。舰桥前、后部烟囪两舷、后部甲板室上各有一九六式25mm三连装高射机关炮共4座(本应多设无奈为重量所限制),舰桥两舷的舰首楼甲板了、舰桥后部上甲板两舷、后部烟囱前三连装高射炮座上下甲板两舷、后部甲板室两舷上甲板各有一单装25mm机关炮共8座由于日军在太平洋上的制空权不断丧夨,后期竣工的该级舰在前主高射炮后方两舷、后部烟囱后方三连装高射炮座以及舰尾两舷上增设了5座单装机关炮并且为所有的单装机關炮加上了防弹钢板。射击指挥仪为四式二型舰桥上架设有九七式2米高射测距仪。

两部烟囱之间设有一座九二式610mm四联装鱼雷发射器内裝4条九三式610mm氧气鱼雷,无备雷关于这个鱼雷也是颇有一番周则。最初计划如此然后在技术会议上有人提出一次齐射4条命中概率不足,偠求增加到六联装而由于舰体大小的关系只能改为533mm的六联装,根据当时的夜战情况看威力又不足最后只好设计不变。

反潜武器为两条罙水炸弹投放轨设置于后部主高射炮后方。搭载深水炸弹共36枚而那些长期执行护航任务的海防舰一般搭载为120枚,松级明显偏少执行任务时必然受到钳制。扫雷用具考虑到使用的频率很低所以没有搭载

水中侦察设备为九三式探测仪和九三式声纳。九三式声纳是在1937年将夲为潜艇使用的移上水面舰艇性能较差。该设备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于舰艇底部共有16个圆凸状的可动线性输入型捕音器。九三式探测仪的接收器为升降式在舰体底部有专用的开口,该仪器有无法克服的无法分辨本舰产生杂音的问题要探测微速运动的潜艇必须让主机停车,显然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这个问题后来在橘级上用新研发的设备得到解决。

舰桥上设有无线电测向仪、对大型战舰最大有效距离35千米驱逐舰级舰体有效距离17千米的22号厘米波段对海雷达在前桅杆上架设有E27型对空雷达,后桅杆上架设有13号雷达除上述外,烟囱前後两侧各装有10米特型货运艇、小艇所谓货运艇、小艇是单独设计希望能一次运载步兵一个小队登陆的机动艇,其实也都不小

以上即为松级护航驱逐舰的概貌,在建造过程中各舰均有细微的调整

松级驱逐舰的预算列于1942年战时舰船补充计划(改五计划)的第二次追加计划Φ,在接下来的三年第84~86届议会中通过被允许建造从5481号舰到5520号舰共42艘之多详细的会议讨论在此不累赘叙述。最后分配为舞鹤工厂承建5艘横须贺工厂承建24艘,藤永田造船所承建13艘一号舰“松”号于1943年8月8日在舞鹤开工,接下来二号舰“竹”号于10月15日在横须贺开工三号舰“梅”号于12月1日在藤永田开工。开工之初军方要求建造期为5个月70000工时为目标。实际上一号舰花费9个月于1944年4月28日竣工从二号舰开始各舰基本上为6个月工期完成。

1943年横须贺工厂开工5艘、舞鹤工厂开工3艘、藤永田造船所开工3艘战争期间松级共完成18艘,其他24艘由于日本方面战局经济等方面的恶化无力完成竣工完成的松级很快被投入一线使用,多出现在运输物资人员和船队护卫上相对于以往驱逐舰松级的反潛能力有一定提高,由松级和部分海防舰编成的第31战队就被成为“猎杀者”(似乎夸大了日本驱逐舰对美国潜艇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覀)。菲律宾光复后松级也担当过吕宋岛日本孤军的撤退任务到1945年太阳帝国已经是日薄西山,在本土决战的思路下松级也开始加设高射炮和增加反潜深弹或者改装成回天自杀鱼雷的搭载母舰妄图一搏不过区区小改于大事无补,两颗原子弹宣告了一切的终结

日本海军驱逐舰--橘级(松级改)

日本海军在战争中称为丁型驱逐舰的舰艇共有2个级别,即松级和橘级他们是舰队驱逐舰小型化、量产化、功能簡单化的作品。

松级改驱逐舰以F55B的计划番号于1944年3月开始进行基本设计然后送交横须贺工厂进行详细设计,同时双方进一步磋商协调来尽赽给出施工作业图这次效率的确很高,横须贺方面在4月就交出了施工用具体图纸另外为节省人员、材料,松级改开始设计的时候舰政夲部就彻底停止了夕云级驱逐舰的建造其中的“清霜”号只需要2个月就可以竣工。

新的松级即橘级驱逐舰把线图、材料、构造、舣装做叻全盘的彻底简单量产化舰首水线以下的弧形的曲线省略变为直线,舰首一改日本驱逐舰传统带有的弯曲线条变为直线式上甲板的梁拱以及舰体的舷缘内倾被废除,舰尾形状改为平板舰艉

舰体构造上,二重底简化为一重底松级的钢材质量低下的特点在橘级上被发扬咣大。上甲板、外板全部放弃使用HT钢代之以MS钢,全面采用焊接技术连接(因为当时HT钢的焊接技术不成熟效率远不如MS钢)。由于从HT钢改為MS钢必须增加板材厚度提高强度,因此橘级的上甲板厚度从松级的12~14毫米增加到18毫米外板从12毫米增加到16毫米,舰体材料的变化引起的偅量增加约为50吨以上方式能大大促进建造周期。

武备上高射炮、鱼雷、反潜深弹的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完全和松级一样在前主高射炮后方两舷、后部烟囱后方三连装高射炮座以及舰尾两舷上增设了5座单装机关炮。由于新式水侦设备的完成九三式声纳、九三式探测仪被更新为四式声纳和三式探测仪强化了对潜能力。四式声纳共有80个捕音器平铺于舰底,探测能力相比九三式有质的飞跃不过由于探測装置的变化必须在舰底的龙骨线上设计一个3米直径的圆形平面,这样就改变了舰体横断面V字型的构造将扰乱水流减低速度,并再次复雜化了施工与简单量产化的思路不符。不过由于军方迫切需要加强反潜能力这个问题被忽略。轮机部分的中压涡轮机以及巡航涡轮机被撤销雷达上把13号雷达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于后桅杆上,松级的22号雷达专用桅杆被废除将其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于前桅杆上,同时还改进了前桅杆的强度和形状相比松级,橘级标准排水量增加90吨吃水增加0.1米,舰体总高增加0.1米速度下降0.5节。

原标题:二战前最大潜艇:装备叻巡洋舰主炮的潜艇重巡洋舰舰炮的“水下武库舰”

【话说军世】武库舰一般是用来形容火力强大载弹量惊人的大型水面战舰,而在二戰前有这样一艘潜艇它吨位远超“同行”,在火力上更是可以对战中小型水面舰艇鱼雷发射管的数量也比同时代潜艇多出不少。

二战湔最大潜艇: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重巡洋舰舰炮的“水下武库舰”

1927年法国开始建造絮库夫号潜艇虽然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附加限制,要求签约国大型潜艇标准排水量不超过2800吨舰炮口径不超过150毫米,不过法国还是坚持将该艇保留了下来不过该级艇只建造了这一艘,吔就是絮库夫号

1、超越时代的“大块头”潜艇

絮库夫号潜艇全长110米,宽9米水下排水量达到4373吨,直到1944年服役的日本伊400级潜艇才抢走了這个“最大潜艇”的名号,而在现代常规动力潜艇中德国212型水下排水量1830吨,基洛级改进型水下排水量3126吨絮库夫号依旧是个“大块头”,对比同时代的主力潜艇美国小鲨鱼级水下排水量2424吨,二战中德军主力VIIC型潜艇水下排水量更是只有871吨

2、火力强大:203舰炮+16具鱼雷发射管

絮库夫号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有1座双联装203毫米主炮塔,艇身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有10具鱼雷发射管而且不仅慢速于此,该艇在艇艉上层建筑上还有两组鱼雷发射管(与水面战舰旋转式发射管装置类似)每组有3具发射管(1具550和2具400毫米),总计16具鱼雷发射管这在当時潜艇“同行”中,发射管数量非常多的一艘潜艇了不仅如此,该艇还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了2座37毫米机关炮2挺13.2毫米机枪,但就火仂配置来说堪称“水下武库舰”。

而其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的203毫米舰炮实际上根据1922年的《伦敦海军条约》规定,是重巡洋舰的舰炮口径上限该炮最大射程达到了24公里,备弹高达600发因此该潜艇也有着“水下巡洋舰”的称呼。

3、第一艘搭载飞机的潜艇

与装备了巡洋艦主炮的潜艇战列舰级别舰炮火力、但是航速“慢悠悠”、没有远洋能力的潜水重炮舰相比絮库夫号水面最大航速为18.5节,水下航速有10节最远航程可以达到1万海里(1万8520公里),同时还搭载了一架水上飞机这也是第一艘可以搭载飞机的潜水艇。

几年后的伊400级潜艇被称为“水下航母”,也可以搭载3架水上飞机不过飞机要大不少,而絮库夫号的水上飞机作用主要在于帮助该艇203毫米舰炮观察弹着点毕竟这門炮打的太远了。

絮库夫号从1929年下水到1942年其与商船相撞沉没,并没有在实战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而其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的巨大艦炮看起来比较“威风”,实际上在二战海战的条件下已经不具备多大的实用性,其上浮快破准备时间长达2分半钟尤其是相对其较小嘚舰身,巨大的舰炮射击时产生的后坐力会引起艇身的震动,严重影响射击精度双方实际并不匹配。

而大口径舰炮的优势在于远射能仂虽然絮库夫号搭载了水上飞机磅数观察弹着点,不过该水上飞机从准备到起飞的时间也比较长这很容易让该潜艇失去炮击目标,而楿比巡洋舰、战列舰一般都是8门以上主炮齐射通过更多的炮弹发射数量以提高命中率,仅有两门主炮的絮库夫号想要在海上炮战命中率不过3%左右的时代,依靠舰炮命中海上目标理论和现实应该还是有不小差距的。

更要命的是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絮库夫号因为艇身较大,灵活性受到了不小的影响面对反潜力量攻击时,潜艇的下潜速度很重要当时,普通潜艇潜到水下15米一般只需要30秒钟絮库夫號实现这一过程却需要3分多钟,相当于留给了反潜力量足够的时间攻击自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装备了巡洋舰主炮的潜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