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穷人风水能改变命运吗越来越难

为什么穷人改变命运越来越难?因为处于低阶层的人,光是活下来就已经倾尽全力了,生存耗去了他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百度教育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为什么穷人改变命运越来越难?因收藏
为什么穷人改变命运越来越难?因为处于低阶层的人,光是活下来就已经倾尽全力了,生存耗去了他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能够用于提升自我的时间和精力就变得很少,甚至没有。于是,他们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始终处于社会分工的金字塔的低端,只能从事劳动附加值极低的工作。那些在单位里一个月拿2500左右工资的人,除去每月房租,水电,生活等还能剩多少?500?1000?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他们安于现状,是洗脑的东西看多了吗?我现在都有点惧怕和他们接触,生怕一不小心就去与他们比较。不想过那种一眼就能望穿的生活!
有时没有选择是种无奈
登录百度帐号为什么穷人的孩子很难翻身?考了大学也没用还是过着穷人的生活?|人脉|穷人|大学_新浪网
为什么穷人的孩子很难翻身?考了大学也没用还是过着穷人的生活?
为什么穷人的孩子很难翻身?考了大学也没用还是过着穷人的生活?
网友一:第一:贫穷限制了我们想象力。 毕业后没人脉,没背景,没特殊技术。找到工作就相当于救命草。哎全是眼泪! 第二:贫穷限制了我们时间。 时间不等人,27到30这段时间要面临买房结婚,生孩子。哎折腾不起。 第三:贫穷限制我们行动力。 贫穷让我们不敢轻易换工作,或者学习很多其他的,只能在原本上努力做。哎梦想好远! 第四:贫穷限制了获取很多信息渠道。 贫穷让我们对外界的新事物没有第一时间接触和学习。 我们不要心灵的鸡汤,因为我们很多人的起点不一样,圈子不一样,背景不一样,别说爱拼都会赢,因为我们拼了,不是一战成名,就会一败涂地(99%)。拼爹和家族的时代,我们只能说说是有文化的贫穷人。网友二:穷人的孩子,生活的层次底,没人脉,也没家底,只能靠个人努力,考上大学后,要了解社会,要建立人脉,要很长时间,可能穷其一生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世上才有三代培养贵族之说,可见一个人的成功,很多时候是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努力!穷人的孩子的努力奋斗只是让自己可能过得好一点,为子孙打下一点基础,很多时侯只能将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子孙身上,其实我们自己身上又何尝不是承载着父辈的希望呢!子把父当马,父望子成龙!我们要时刻记着父母的养育恩,我们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而是为了整个家而奋斗,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生活的希望,人生本质就是等待和希望!网友三:先说你的第一个问题,我赞同你的观点。不得不承认,现在穷人的孩子的确很难翻身。这主要是由于你既没有殷实的祖业,也没有四通八达的人脉关系。俗话说得好,没本儿难起利。做小买卖赚的只是小钱,更别说卖苦力给人打工了。如果没有特别好的机遇,恐怕很难改变现下的窘境。第二个问题恕我直言,不同意你的观点。考了大学(我指的是有真材实料的好大学,而非那些混日子的破大学),只要你努力,学到真本事,肯定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许一时难以立竿见影,让自己脱离贫困。但假以时日,用知识武装的你一定会超越没有上大学的同龄人。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是穷孩子唯一的选择,无论别人说什么,只要你努力学习,考了好大学,穷帽子一定会甩掉!网友四:首先,这是一个伪命题。什么是穷人?世界上,都是20%(甚至更少)的人掌握着天下80%的财富。这样说,我们几乎都是穷人。第二,所谓考上大学,那要看是什么大学。国内的所谓大学多如牛毛,都是为了赚钱。这么多年,三本扩张的这么厉害,一二本总数基本没变。为什么?其实,考不上一二本,干脆就不要去上了,有什么用?去蓝翔学个技术也比这个强。只要努力,养活自己应该没有问题。至于你硬要去与官二代富二代比,那是你的问题。大家都是普通人,不要眼红人家,做好本本分分的自己,生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这是肯定的事情。第三,你如果真的有能力,而且努力,能考上一本,学的也不错,那么工作会难找吗?在一个单位慢慢奋斗,生活会越来越差吗?网友五:在现实生活当中,绝对不能怨天尤人,要勇敢的去面对,想着怎样去拓展赚钱的渠道。上大学只不过是为了以后能够找到好一点的工作,如今的社会,要想找到好工作,除了有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关系,这样才能得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如果空有一张文凭,没能力又没关系,好的工作肯定与你无缘。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你的收入多少,如今房贷及车贷压着年轻一族喘不过气来,每天都精打细算着,过着穷人的生活。网友六:一般穷人家的孩子,在接受教育资源这方面,有很多局限性,毕竟各种补习班需要钱!各种实际活动也需要钱!大学毕业后孩子们的格局都不一样了!现在上个大学对于穷人家庭来说就是倾其所有,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要找工作,工作挣的钱要买房子买车子,即使奋斗几年后,有车有房了,又回到了没钱的时候。然后又娶媳妇,生孩子,高价彩礼,高价养孩子的钱又是很大两笔钱!这些种种事情后,有怎能改变穷的状态呢?最后如果你想加入有外国人、大学生的微信英语群,关注微信公众号“竖起耳朵听”即可,里面有会伦敦腔、美音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改变命运多难呢?_百度知道
改变命运多难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相信自己 事在人为
没有什么不可能 相信自己 一切要有自信 人生在自己手里 就算你自己握上拳头 还是会有一部分 漏在外面
未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改变命运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穷人为什么很难靠努力改变人生?3 years ago299收藏分享举报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pay.zhihu.com\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isPending&:false,&contributes&:[{&sourceColumn&:{&lastUpdated&:,&description&:&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n\n有品、有趣、有疑的阅读时光,从这里开启。\n\n需在本专栏发表文章请联系 @藥師\n\n微信公号:读书有疑(doubtsinreading)&,&permission&:&COLUMN_PUBLIC&,&memberId&:263104,&contributePermission&:&COLUMN_PUBLIC&,&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canManage&:true,&intro&:&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urlToken&:&doubtsinreading&,&id&:4679,&imagePath&:&2d392c3f517edfc14e1cd72&,&slug&:&doubtsinreading&,&applyReason&:&&,&name&:&读书有疑&,&title&:&读书有疑&,&url&:&https:\u002F\u002Fzhuanlan.zhihu.com\u002Fdoubtsinreading&,&commentPermission&:&COLUMN_ALL_CAN_COMMENT&,&canPost&:true,&created&:,&state&:&COLUMN_NORMAL&,&followers&:89706,&avatar&:{&id&:&2d392c3f517edfc14e1cd72&,&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id}_{size}.jpg&},&activateAuthorRequested&:false,&following&:false,&imageUrl&:&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2d392c3f517edfc14e1cd72_l.jpg&,&articlesCount&:289},&state&:&accepted&,&targetPost&:{&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6b7e7f0ac8aaba8c17689_r.jpg&,&lastUpdated&:,&imagePath&:&6b7e7f0ac8aaba8c17689&,&permission&:&ARTICLE_PUBLIC&,&topics&:[],&summary&:&\u003Cb\u003E有疑说:首先我要声明一点,在本文中指的“穷人”,主要是指没有高等学历的、只能做体力劳动的人。但是这篇文章,乃至《我在底层的生活》这本书对我们大多数人仍然是有警示意义的。缺少金钱的人,是和缺少时间的人一样的,内心中充满太多的冲突,容易情绪化…\u003C\u002Fb\u003E&,&copyPermission&:&ARTICLE_COPYABLE&,&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likes&:0,&origAuthorId&:263104,&publishedTime&:&T15:04:12+08:00&,&sourceUrl&:&&,&urlToken&:,&id&:135215,&withContent&:false,&slug&:,&bigTitleImage&:false,&title&:&穷人为什么很难靠努力改变人生?&,&url&:&\u002Fp\u002F&,&commentPermission&:&ARTICLE_ALL_CAN_COMMENT&,&snapshotUrl&:&&,&created&:,&comments&:0,&columnId&:4679,&content&:&&,&parentId&:0,&state&:&ARTICLE_PUBLISHED&,&imageUrl&:&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6b7e7f0ac8aaba8c17689_r.jpg&,&author&:{&bio&:&&,&isFollowing&:false,&hash&:&8e5fd509c903b2f0aca75&,&uid&:16,&isOrg&:false,&slug&:&justiceforall&,&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梅路亚姆,你根本不明白,人类那深深的恶意啊。\n\n不管是聊人生,谈理想,还是交朋友,私信基本不回。&,&name&:&藥師&,&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justiceforall&,&avatar&:{&id&:&v2-784bd87fb6b56f0e41369d&,&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memberId&:263104,&excerptTitle&:&&,&voteType&:&ARTICLE_VOTE_CLEAR&},&id&:255970}],&title&:&穷人为什么很难靠努力改变人生?&,&author&:&justiceforall&,&content&:&\u003Cb\u003E有疑说:首先我要声明一点,在本文中指的“穷人”,主要是指没有高等学历的、只能做体力劳动的人。但是这篇文章,乃至《我在底层的生活》这本书对我们大多数人仍然是有警示意义的。缺少金钱的人,是和缺少时间的人一样的,内心中充满太多的冲突,容易情绪化用事,无法专注,坚持做一件事,没有自己的目标,没有按自己的目标,将事情做到极致优秀,却容易幻想,希望很轻松得到结果,忽视艰难的努力过程。这就是被金钱所累的“穷人”的一生。\u003C\u002Fb\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我们必须承认文中种种是非常现实的生活状态,至少对很多人来是。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那些真正在这里地方工作的人有多少人愿意真的花时间去提升自己,去改变工作效率,然后去争取晋升,一点一点的去改变现状。我必须说很少,非常少,这些人要么甘于现状,从不思考去改变生活现状,得过且过,要么就是不停的抱怨和调整工作,反正说来说去都是工作不好,自己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愿意在这清苦的环境下保持梦想和努力。没有没时间努力一说,只看你自己愿不愿意努力。思想不同,所以看到的世界就不同。\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所以,想要改变人生,不仅靠的是整个社会的努力,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你自己。\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文\u002F\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秋叶 (作者授权刊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美国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在1998年,为了体验底层美国人民的生活,选择了六个地方,在不同的城市去打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了确保她能真实体验当地底层人民生活,每到一处她隐瞒自己身份,断绝和过去朋友来往,全靠1000美元的积蓄开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过她还是给自己做了一个决定,必须要有一部自己的车子,否则太不方便了。在美国养车成本真比国内便宜太多,这个有车族一样可以是穷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些地区,一个没有学历的普通人能找到的工作一般时薪是6~7美元,一天八小时工作下来,也就是50美元,一个月工作25天也就是1250美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如果想离工作地点近一点的话,往往房租就得占到600美元以上,这对一个月收入1000多美元的人负担太重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她不得不到离工作地点几十公里的地方租房,但这样养车的成本,还有吃便宜且没有营养的快餐,一个月还得400~500美元买食物和汽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后,然后就所剩无几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一个陌生城市最开始找工作的几天会更难,因为还没找到稳定的住处,不得不去旅馆过渡几天,这几天的住宿会很快把1000美元积累耗光,等找到工作,拿到第一笔薪水,钱得赶紧支付房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芭芭拉在不同的城市,换了六种工作,有零售,有清洁,有老人服务,但是结局都一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她发现自己陷入一个困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没钱,不得不住在偏远地方\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因为住在偏远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她用于提升自己和发现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越来越少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了应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说服自己承担更多小时工作或者兼职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做各种劳苦的工作,她渐渐成为一个工作机器,无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绪爆发离开\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然后换一个地方,进入下一个循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是的,换了六份工作,不管多么努力,也不能换来一个未来,在沃尔玛也不行。一个可笑的事实是,她们这些在沃尔玛做服务的人,卖不起在沃尔玛做促销的商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好吧,把镜头拉回到中国的2014年,你会发现作者似乎说的不是1998年的美国,而是今天的中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本书非常清楚明白告诉很多人一个事实:\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仅仅靠努力,穷人是很难改变命运的。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要改变穷人的命运,除非整个社会为他们付出真诚的努力,而不是表面喊着要平等正义,其实把自己的一点点小幸福都建立在无数蝼蚁一样的草民没日没夜的工作基础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也许很难马上去做什么,但是我们至少看到穷人的时候,不会轻易指责你们为什么不去努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往往是好的社会制度,比如公平的教育制度,在闹市区建立给穷人住的密集但是廉价的住房,比如给穷人也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给他们安全,其实也是让自己的未来更安全。如果太多的人陷入贫困而不能自拔,他们不会“寒门出贵子”,而是更可能变得对社会充满敌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人处于绝望时,更愿意和别人同归于尽。\u003Cstrong\u003E别忘了,绝望的人很难伤害真正有权有势的人,他们只能伤害离他们最近的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别犯任志强式的错误(虽然他是个真性情的人),如果他爸爸不是商务部副部长,而是一个家庭背景非常差的孩子,光凭他那样努力是很难成功的。\u003Cstrong\u003E要知道,和他一样聪明比他更努力的穷人很多,他们大都成了炮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延伸阅读:\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cae91deb1db6f9a_b.jpg\& data-rawwidth=\&477\& data-rawheight=\&6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7\&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cae91deb1db6f9a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477'%20height='648'&&\u002Fsvg&\& data-rawwidth=\&477\& data-rawheight=\&6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477\&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cae91deb1db6f9a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cae91deb1db6f9a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p\u003E失业必然导致贫穷,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吗?在美国,数百万的底层劳工终日工作,却只能赚得每小时6—7美元的最低时薪,他们要如何生存,又是否能够走向成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了寻找底层贫穷的真相,作者隐藏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潜入美国的底层社会,去体验底薪阶层是如何挣扎求生的。她为此制定了严苛的执行标准,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力求贴近低薪阶层的生存实态。在化身底层劳工的这段期间,作者流转于不同城市、不同行业,先后当过服务员、旅馆服务员、清洁女工、看护之家助手以及沃尔玛的售货员,也遇到了许多拥有不同背景、个性迥异的上司与同事。作者将自己在基本生活线上挣扎的经历描述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又出乎意料地幽默,展现了底层劳工在薪资、住房、医疗、雇佣关系等各方面的生存实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作者简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芭芭拉·艾伦瑞克(Barbara Ehrenreich),美国畅销书作家。1941年生,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女性主义者、民主社会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曾任《时代杂志》专栏作家,作品常出现在《哈泼》《国家》《新共和》等重要刊物中。她出身底层,父亲是矿工,前夫是卡车司机,因此特别关注美国底层社会的生活。至今已出版21本著作,代表作有《纽约时报》畅销榜作品《M型社会白领的新试炼》(Bait and Switch: The [Futile] Pursuit of the AmericanDream,2005)、《失控的正向思考》(Bright-Sided: How the Relentless Promotion of Positive ThinkingHas Undermined America,2008)等。\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微信公号:读书有疑(doubtsinreading)\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69b6e7cdda5f26f337e11d_b.jpg\& data-rawwidth=\&344\& data-rawheight=\&34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4\&\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344'%20height='344'&&\u002Fsvg&\& data-rawwidth=\&344\& data-rawheight=\&344\&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idth=\&344\&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69b6e7cdda5f26f337e11d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pdated&:new Date(&T07:04:1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5,&collapsedCount&:0,&likeCount&:29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6b7e7f0ac8aaba8c17689_r.jpg&,&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reviewers&:[],&topics&:[],&adminClosedComment&:false,&titleImageSize&:{&width&:638,&height&:445},&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excerptTitle&:&&,&column&:{&slug&:&doubtsinreading&,&name&:&读书有疑&},&tipjarState&:&inactivated&,&annotationAction&:[],&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35,&hasPublishingDraft&:false,&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15:04:12+08:00&,&url&:&\u002Fp\u002F&,&lastestLikers&:[{&bio&:&设计师&,&isFollowing&:false,&hash&:&371c9c87fd25a71edb8a&,&uid&:553200,&isOrg&:false,&slug&:&an-mu-mu-44&,&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少看漂亮的宇智波&,&name&:&桉木木&,&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an-mu-mu-44&,&avatar&:{&id&:&v2-ac8bad60fff89b3f2edecef49f54fb82&,&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true},{&bio&:&贫穷并不可耻,可是也并不光荣。&,&isFollowing&:false,&hash&:&8eebcb7a59bec4a7546393f&,&uid&:472900,&isOrg&:false,&slug&:&bao-mi-ji-de-hua&,&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爆米记得花&,&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bao-mi-ji-de-hua&,&avatar&:{&id&:&e582a0a8c4a160ac8cec6&,&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bio&:&听花开的——悄然\n看日落的——沉寂&,&isFollowing&:false,&hash&:&1b71e13ac9a168bb23facb&,&uid&:374300,&isOrg&:false,&slug&:&zhang-jie-42-70-28&,&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努力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吧&,&name&:&张杰&,&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zhang-jie-42-70-28&,&avatar&:{&id&:&v2-9da76daefebbec&,&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bio&:&&,&isFollowing&:false,&hash&:&acc60d688d422f9c57c7b21b36bacc37&,&uid&:08,&isOrg&:false,&slug&:&wan-wan-86-40&,&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晚晚&,&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wan-wan-86-40&,&avatar&:{&id&:&4d5db7fca738b89f9cee&,&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bio&:&&,&isFollowing&:false,&hash&:&d840be2e77d6b6dc6d059d12&,&uid&:60,&isOrg&:false,&slug&:&yao-da-guan-ren&,&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临床天体物理表演艺术家,系外行星联盟总书记钦点徽菜首席厨师,星际快联镖局物流公司联合创始人(没出钱),少林寺驻武当山办事处大神父助理(兼职),美少女下海鼓励师&,&name&:&姚大官人avi&,&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yao-da-guan-ren&,&avatar&:{&id&:&1edc9b49e5e8d1b98ebc0&,&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summary&:&\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cae91deb1db6f9a_200x112.jpg\& data-rawwidth=\&477\& data-rawheight=\&648\& class=\&origin_image inline-img zh-lightbox-thumb\&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cae91deb1db6f9a_r.jpg\&\u003E\u003Cb\u003E有疑说:首先我要声明一点,在本文中指的“穷人”,主要是指没有高等学历的、只能做体力劳动的人。但是这篇文章,乃至《我在底层的生活》这本书对我们大多数人仍然是有警示意义的。缺少金钱的人,是和缺少时间的人一样的,内心中充满太多的冲突,容易情绪化…\u003C\u002Fb\u003E&,&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50\u002F65ee6edd88a93f1eed5faf2c_xl.jpg&,&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topics&:[],&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excerptTitle&:&&,&author&:{&bio&:&&,&isFollowing&:false,&hash&:&8e5fd509c903b2f0aca75&,&uid&:16,&isOrg&:false,&slug&:&justiceforall&,&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梅路亚姆,你根本不明白,人类那深深的恶意啊。\n\n不管是聊人生,谈理想,还是交朋友,私信基本不回。&,&name&:&藥師&,&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justiceforall&,&avatar&:{&id&:&v2-784bd87fb6b56f0e41369d&,&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column&:{&slug&:&doubtsinreading&,&name&:&读书有疑&},&content&:&\u003Cp\u003E\u003Cb\u003E有疑说:在知乎经常看到有人问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我大学期间读了200本书,去面试的时候面试官说看不出来我读了那么多书的样子?”“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也觉得和以前没什么变化?”还有豆瓣上有些“读书狂”,动辄标记了几千本读过的书,然后享受着一众粉丝的崇拜,“哇,读了那么多书,一定好厉害!”以上其实都是误区,首先说书读的多少的问题,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书读的够少了吧,但是读了1000本漫画书或者说修仙小说的人能和他比吗?其次,读书不是变魔术,不是说读了100本你就能升级解锁另一个地图的怪,看你读了什么书,怎么读,才是关键的。所以这篇文章可以一语点醒很多梦中人,读书不是拼数量的事情,而是拼质量的事情。\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文\u002F\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bcd3b6d16a7370b\& data-hash=\&bcd3b6d16a7370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bcd3b6d16a7370b\&\u003E@东湖的尾巴\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 (经作者授权刊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原文链接:\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link.zhihu.com\u002F?target=http%3A\u002F\u002Fwww.jianshu.com\u002Fp\u002F53d918a3fe5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003E你不是书读得少,你是经典读得少\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问题的由来\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次去方所,看着高高的书架,满眼的书,一方面很庆幸,这个时代对爱书的人来说,是幸福的,一方面也很难过,这些书都像一个个陷阱,很多人陷在其中,而不自知。这就像现在的互联网一样,信息通畅,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各种论调都可以看到,但有价值的东西也被隐藏的更深了,不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很难发现他们,互联网像一湾深海,如果没有高超的游泳技术和掌控能力,不想被互联网淹死,就只能远离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一个现象,自信息革命以来,整个世界范围内,在各自领域内取得瞩目成就的年轻人大多集中在互联网和商业领域,而人文科学几乎找不到年轻人的身影了。可能很多人会说,人文科学需要经历和积累,心智成熟之后才会有所成就。先不说什么叫心智成熟,有什么样的评判标准,先看看近代历史上的一些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都干了些什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维特根斯坦写《逻辑笔记》的时候,\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24\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岁,尼采写《悲剧的诞生》时,\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28\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岁,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39\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岁,卡夫卡写出《变形记》刚刚\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30\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叔本华\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30\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岁就写出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完成自己的哲学使命,《共产党宣言》出版的时候,马克思也才刚刚\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30\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看看国内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陈寅恪\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36\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清华四大导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胡适\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26\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岁任北大教授,萧红去世时,也刚刚\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30\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多岁,却已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几部耀眼的作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面提到的这些人本身具有的某种超越常人的品质肯定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光有品质是远远不够的,对人类来说,每个时代人的品质应该是差不多的,不存在有的时代人的品质高,有的时代人的品质低,如果只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现在的人的身体素质与大脑发育应该是超越过去的,但现实的情况是,在当代做出巨大成就的艺术家与思想家却乏善可陈。这当然跟环境有关,跟这个时代有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位前辈说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你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书读得太少\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想换个说法:\u003Cstrong\u003E你不是书读得少,你是经典读得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这个时代,留给思考者的空间越来越小了,思考者要接受的挑战越来越难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凡有所成就的人,内心笃定,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并坚持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最后越走越远,越走越闪耀。世界上本没有多少真理可言,有的只是角度的不同,你坚持自己的世界观,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坚持下去,开辟蹊径,终会有所成就,就像叔本华生前极其讨厌黑格尔的哲学,但他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并不妨碍叔本华与黑格尔都成为伟大的哲学家,我们的世界有足够的宽容与度量,容得下不同与异端。怕就怕自己没有独立的思考与意志,跟着那些粗枝大叶的浮于表层的潮流与声音四处飘泊,最终茫然不自知,埋怨社会的不公与人生的不平等,把浅薄当深刻,把高音当强音。\u003Cb\u003E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些浮于表面的潮流与声音就特别多,充斥在书架上的评论集,充斥在社交工具上,充斥在一些精神导师的心灵鸡汤里。那些满是标签与结论的东西,根据触及不到事物的本质,只是一堆情绪的排泻物,但它们足够的多,年轻的孩子们很难穿过它们,找到一处安静之地,人烟稀小,用自己的头脑想点东西。\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是的,现实的干扰是最大的敌人,教育的求全求偏、社会环境的嘈杂,互联网的泥沙俱下,这是这个时代对每一个渴望独立思考的人最大的挑战。很多人患上了偏见症,无法用无偏见的认识去深入社会与生活。而他们的这些偏见并不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是从别人那儿继承过来的。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持偏见的那些东西到底是怎么样的,就人云亦云地带着偏见,可笑而可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举个例子,很多上学的孩子不爱学政治,他们觉得政治很无聊,都是骗人的,学这些就是变相地被洗脑。当然,这跟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我们的教育太过偏重通识,永远的四平八稳,抓不住主次,枝叶讲的太多,主干讲得太少,根系根本不讲。但是那些打着反洗脑的孩子们,行为同样可笑,你们真的了解所学的那些政治到底是什么吗?马克思主义,你看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共产党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些原著吗?马克思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哲学家之一,是世界公认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追捧他,他开创了哲学新的时代,他的思想是人类的财富,他的观点你可以不喜欢,但他的思考方式也不值得学习吗?毛泽东思想,你看过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吗,毛泽东带领的共产党的成功是偶然的吗,他们对当时中国现状的了解是深刻的,并坚持着自己选择的道路,要不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岂能那么容易说出口的。邓小平理论,你读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读过邓小平南巡时的一系列讲话吗?如果这些你都读过,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你可以厌恶他们,如果你只是从别人口里听得支言片语,请你慢着,你根本就不了解那些东西。你以为你是坚持自己,不想被政治洗脑,这是一种自欺欺人,你不了解他们何来洗脑,而这种为洗脑而走向另一边的行为也是另一种洗脑,只是方向不同而已,形式是一样的,而且这种洗脑更有害,你脑袋空空。\u003Cb\u003E作为一个反叛者,可以,但光有姿态是不行的,还要有内容,这样你的姿态才会美,才会让人动容。\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管是黄色的土,红色的土,还是黑色的土,都是可以长出大树的,关键土里要有树需要的营养,空空的脑袋里是长不出思想的。我们需要的是独立的思考,是直接面对认识对象不带先入偏见的思考。而更多的时候,就像柏拉图的那个比喻里说的,我们直接面对的是认识对象的影子或者是影子的影子,而那些所谓的社会公知,那些不痛不痒的议论者,就像那些举着火把的人,把影子投射给我们,或者他们看到的也只是影子,他们贩卖的都是从别人那儿拣到一些零碎,如果你信了,你记下了,看似你收获了很多的东西,给了你一树的枝繁叶茂,可是在一棵树没有强壮的根系与枝干之前,枝越繁叶越茂,大树倾倒的就越快。那些相互矛盾不成体系的结论最终也会纠缠在一起,让事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浮于表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打好根基,强壮树干,就请从经典读起,从源头读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简单说个例子,现在电影文化很火爆,人人都在写影评,谈电影,江湖上自称影评人的越来越多,张嘴法国新浪潮,闭嘴谈巴赞,不知道他们有多少人看过巴赞写的文章,如果看过了,又不知他们有多少人接着找来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读读,如果不理解柏格森有关“意识”与“时间绵延”这些理论,是很难理解巴赞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先大致说一下,我对经典的理解。\u003Cb\u003E经典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一个学科或者领域内的开创之作或集大成者,或者是表现人类对世界及自身探究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为什么要读经典\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经典是一个学科的开创之作,是学科概念和框架刚刚形成的样子,是学习和理解一门学科或者领域的最佳途径。他会清晰地表示出一个学科的来历与去处,就像一个素颜的美女,真实而纯真。当然这样的作品里会有很多的缺陷。正是这些缺陷才好,正因为它有缺陷,才会有后来的发展和研究,当你真的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这些缺点,你就会知道后来者们都在说些什么东西,又是怎么解决这些东西的。自己发现这些缺陷与别人告诉你这些缺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差距何止天上与人间。有些书就喜欢贩卖聪明,抛出大量的概念或者观点,没有丝毫来由,这些东西没有丝毫的价值,是浪费纸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段时间,国内两位著名的哲学资深学者(自称或者他称是哲学家,在我看来,他们离哲学家还差得很远,哲学家与哲学教授根本不是一回事儿)在掐架,我细读了他们冗长的文章,说实话没看太懂他们说些什么和背后的逻辑,只看到满篇的标签和帽子,这是人类懒惰的表现,标签是思考上的懒人的发明,他抹杀了区别和个性,模糊了线条和纹理。哲学家可以有严重的个人好恶,但这些是建立在个人独立的思考之上的。\u003Cb\u003E你可以借鉴别人,从他人那儿吸取营养,但这些只是为自己的思考积累素材,而不是照搬硬填。\u003C\u002Fb\u003E尼采看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而迸发出自己的灵感,开创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库布里克从尼采哲学里找到素材,拍出了牛光闪闪的《2001太空漫游》,这些都不妨碍他们也在各自的领域内留下经典,区别仅仅在于,他们从未停止自己的思考,并坚持自己的角度,最后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自己,丰富了别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能你看了N多的佛教入门概述与解读,都不如你拿起一本佛经更直观地理解佛教的逻辑与世界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听了N多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形势,各种理论,各种模型,各种矛盾,也有各种掐架骂街,你无所事从,拼命站队,不如你从看看《国富论》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始,走进经济学,学着用自己的眼光看待那些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不思考,不读书\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要从读书里获得有价值的东西,必须要思考,只有思考才能透过书的表达理解作者背后的表达,也才能超越书里的内容。一本书摆在那儿,不是用来教导别人的,是用来被超越和批评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可以不读书,但不能不思考,读书可以让人思考,修理一台摩托同样可以让人思考,扫地也可以,聊天也可以,恋爱可以,做爱当然也可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说你只看武侠,只看情色,没有关系,你可看出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的区别,你可能看出武侠的世界观到底如何,江湖又是何等模样,中国武侠小说的源头在哪儿,江湖的滥觞从哪儿开始?看看《昆仑奴》、《蜀山剑侠传》,想想武侠小说的清涩的模样,武侠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在哪儿交汇,又在哪儿背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情色,《金瓶梅》的人性与欲望,《肉蒲团》里的佛与色,情与肉,《北回归线》里的意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另类人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读书的方式就是你的生活方式,思考可能不会为你的生活增加什么,但会让你明白自己是怎么走到今天,如何更好地面对自己,面对他人,怎样能够活得更加坦然。\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几条建议:\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少读或者不读评论集,看了也不要轻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多看经典原著,被引用的原著更要找来看,不要只听信别人的解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工具方法类的书,读一两本即可,重要的是去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直接面对认识对象,哪怕无法看清全貌,也不要只看它的影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不要随意推翻自己的价值观,要试着去修正和补充,这个世界没有真理,只有解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读书必需思考,不思考就不要读书;读书不重要,思考才最重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把新的知识与自己既有的知识体系连通起来,不要碎片化的知识点,人与搜索引擎的不同是,人的知识有体系,搜索引擎是堆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以上共勉\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微信公号:读书有疑(doubtsinreading)\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69b6e7cdda5f26f337e11d_b.jpg\& data-rawwidth=\&344\& data-rawheight=\&34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4\&\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15:38:31+08:00&,&url&:&\u002Fp\u002F&,&title&:&你不是书读得少,你是经典读得少&,&summary&:&\u003Cb\u003E有疑说:在知乎经常看到有人问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我大学期间读了200本书,去面试的时候面试官说看不出来我读了那么多书的样子?”“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也觉得和以前没什么变化?”还有豆瓣上有些“读书狂”,动辄标记了几千本读过的书,然后享受着一众粉…\u003C\u002Fb\u003E&,&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492,&likesCount&:9622},&next&:{&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50\u002F0dd542c33e05c10c73f2d8_xl.jpg&,&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topics&:[],&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excerptTitle&:&&,&author&:{&bio&:&&,&isFollowing&:false,&hash&:&8e5fd509c903b2f0aca75&,&uid&:16,&isOrg&:false,&slug&:&justiceforall&,&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梅路亚姆,你根本不明白,人类那深深的恶意啊。\n\n不管是聊人生,谈理想,还是交朋友,私信基本不回。&,&name&:&藥師&,&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justiceforall&,&avatar&:{&id&:&v2-784bd87fb6b56f0e41369d&,&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column&:{&slug&:&doubtsinreading&,&name&:&读书有疑&},&content&:&\u003Cb\u003E有疑说:\u003C\u002Fb\u003E\u003Cstrong\u003E在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时间,我就毫不犹豫地想推荐给大家看,尽管它的篇幅有点长,但是好文章的最大好处就是你根本不会嫌它长,而只会意犹未尽。进入九十年代,所谓的文学圈大概已经抱怨了二十多年的“文学已死”,然而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像作者黄孝阳那样深入地思考过“为什么”?他们总在抱怨环境、抱怨读者,同时还沾沾自喜地生产着他们所认为的阳春白雪和曲高和寡,可是这个时代早已不是他们所认为的那个时代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黄孝阳文中的观点很好地解释了我们现在为什么宁愿上知乎、果壳也不愿意去读一本小说,其实文学并未式微,而是在传统语境下的那个“文学”已经不能满足今天读者的需要了。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理想读者其实涌现的更多,但是他们并未被满足,这是黄孝阳从作者的身份所进行的深刻反思。\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说过:“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存在的理由。一部小说,若不发现一点在它当时还未知的存在,那它就是一部不道德的小说。”读者们不用为不读那些不道德的小说而感到有任何的负罪感,也不用为静不下心去读一本书而感到焦虑。“文学”从来就不仅仅存在于书中。\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文\u002F\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黄孝阳
(作者授权发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作家、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先说件事。去年,潘石屹的妻子张欣,SOHO中国的CEO,在微博上感慨,说现在不读小说只读传记,因为“人到中年已经无法让小说家的花言巧语蒙住眼睛”。当时我还开玩笑跟帖,说这只能证明张老师老了,老得与日常生活一般模样。几天后,我去朋友处窜门。他在清理办公室,各种文学期刊堆了半走廊,不乏名刊,多半连信封也没拆开。张欣不读小说我理解,可他是文学期刊的编辑呀,这就有点匪夷所思(期刊来源,一是同行寄赠,另外是单位订阅)。我嘲笑他是不是患了阅读恐惧症。他哂笑,拿了卖废品的钱,说请我喝咖啡;路上,在邮报亭买了本《财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是赤祼祼的打脸。我拉长脸问他什么意思。他说,向罗昌平致敬,自己在IPAD里已经订阅《财经》。我想起他前些日子在微博上开列的人文书单,问他现在是不是一个“望尽千帆皆不是”的心态,想跑到外面来看看“小说”。毕竟苏东坡也曾《题西林壁》,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结果他喷了我一脸唾沫。主要观点大致如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今日中国是一个极度矛盾的社会,它有五种显而易见的基本冲突:一是知识体系;二是资本与权力;三是国族利益;四是技术与伦理;五是代际。\u003Cb\u003E这些文学期刊有哪几本能呈现出这个辽阔的现实?基本上都有一个视野与思想力匮乏的问题。\u003C\u002Fb\u003E现实每天都在野蛮生长,少有人能找到进入的通道,不是煽情就是矫情,或者说书人的格局,无法对剧变的时代给出一个丰富、深刻的解读。说书人不是不好,还有多少人愿意守候在茶馆里听那声惊堂木响?小说只有摆脱说书人的脸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艺术中的一种,才能向死而生。今天许多小说文本的思想深度甚至要落后于普通公众,除了自以为是的道德感,连起码的逻辑与常识都不具备,这怎么可能让读者对他们的大作有兴趣?小说家要在路上,要有对世界广阔性的追求,在这个奇异旅程中,不断地发现自我与另一个维度的事实,这是“广度”;“深度”是小说家终其一生要与之搏斗的事物。因为“我的任何描述总是打开通往更深远之处的门”。以赛亚·伯林在《浪漫主义的根源》里对“深度”有极精辟的阐释。深度与广度的出发点,都是“我”,不是“我们”,充满不确定性,是自我怀疑的、否定之否定式的。而我们自信的小说家多半热爱上帝的视角,太热衷于扮演道德帝与做价值判断或宏大叙事,通篇陈词滥调,一地鸡毛。时代变了。小说并不比现实拥有更多的特权。\u003Cstrong\u003E小说家也要像诗人那样懂得说,也必须说,“我不知道”。\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二,许多小说家的路径依赖,一望即知,毫无新意。\u003C\u002Fstrong\u003E写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码字,对一个已知命题的加减乘除,以及卖油翁的“手熟耳”。而且越是名家之作,越好推测判断,情节,戏剧性,对细节的呈现方式,语言与结构……这很乏味,作者没有更高的抱负,苛刻一点的读者也难在其中觅得发现的乐趣、思维的乐趣。\u003Cstrong\u003E在这些小说家的潜意识里,他们是为读者生产消费品的,就像宝洁公司提供飘柔潘婷,讲究的是标准化。\u003C\u002Fstrong\u003E这是一个智性与想象力不够的问题。小说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对精神产品的消费,与对物质产品的消费,都会遵守经济学的若干基本原则,比如权衡取舍、机会成本、交替关系,以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等,尤其是这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所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更讨厌的是,一些人非要说他们弄的这个才叫“文学”。我们说“文学就是文学”,不是说文学具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核,某些只有一小撮人才能心领神会的特别的形式;而是它根源于人类对世界的不断认识,以及基于这个认识基础上的“对激情的赞颂,对美的迷恋,对神秘性的渴望等”。又或者说,它是一个大超市,里面不仅有苹果与梨的不同,还有货架排列组合所形成的迷宫。\u003Cstrong\u003E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史,人类正在进化时,文学亦不例外。\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三,过于追求叙事的魅力,不愿意吸收当下各学科成果的营养,除了情感就是伦理,无法提供更多知识。\u003C\u002Fstrong\u003E这是一个信息量与知识力不够的问题。因为工作原因,我与许多小说家有过交谈,他们的思想深度,思维的模式,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占用,对信息社会的理解,确实存在极大的问题。他们少有阅读科学的、政治的、经济的、艺术的。相当一部分小说家,甚至不阅读,并以此为骄傲。某种意义上,小说家是需要其他的职业身份,否则他就是个说书人。这个职业身份提供着一群人理解世界的观念、视角与经验(他是对他们的概括),一个可以信赖、值得尊重的知识结构。\u003Cstrong\u003E说书人不是不好,也就只能骗骗小孩开心,他们说的每个故事,与真正的智性与德性毫无关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四,小说文本的主题与结构千篇一律,尤其是语言。\u003C\u002Fstrong\u003E随便在这些期刊中抽出几本,遮蔽作者姓名,便不难发现它们惊人的一致性,如同出自于一人之手,还都是“用机器进行的毛衣编织”的那种,阴柔,纠结。我喜欢糖,但若让我一日三餐都吃,吃的还都是大白兔奶糖,我就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语言是一个小说家的上岗证。它是对世界的言说方式,就像白话文运动,所承载的是思想,是情怀,是另一种思维方式。\u003Cstrong\u003E少有小说家能找到一个只属于他的语言系统。这是一个语言匮乏与文体自觉性不够的问题。\u003C\u002Fstrong\u003E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这个蜂巢结构的信息社会里,文学,不仅是中国的文学,都在迎来一场根本性的革命。仍以语言为例。比如一篇批评新浪微博的文章,里面有一句“我才明白了新浪的‘险恶用心’用心良苦”,这个“险恶用心”上有一横,是神来之笔,这是年轻人的写作技巧,我们的文学期刊上能允许这样的“差错”出现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五,你说这是体制的原因,可你们就是体制。\u003C\u002Fstrong\u003E时代变了。不管你们是否纠结,整个人类社会的形态都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比如权力的本质已经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法权模式,以及能像商品一样进行交换的“上层建筑”,转为一种分散、不确定、复数的生产要素。官僚精英比你们看得更清楚;也许他们就是只想甩包袱,至少他们已经打算改变在文学这个领域司号发令的方式,更隐蔽,更强调技术手段,而非昔日的长官意志。这是一个文化生产机制的问题。被放逐是你们无法拒绝的宿命。被放逐后,你们的个人利益会受到极大损害,但对文学本身的繁荣来说反而可是好事。开放的市场将取代封闭的权力。你们自许为文学的守夜人,可你们真的能够理解这个“残酷”的现实吗?即,现实不再是你们经验里的那个树状的“五子登科”,而是呈块茎结构,在土壤表层匐匍衍生,是图式,而非线性的轨迹,与多种维度相关联,被不断地撕裂、颠倒与修改。\u003Cstrong\u003E而基于二元论所建立起的传统文学原则,善与恶、丑与美、肤浅与深刻、高贵与卑贱、无聊与有趣,这些“非此即彼”的词语能够承载得起这个已经逐渐逸出“传统”的现实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六,不谈体制,也不把“现实”这个词语形而上,说市场,你们真懂吗?\u003C\u002Fstrong\u003E郭敬明的《最小说》发行量有几十万册,你们羡慕了,以文学的名义发表他的《临爵》,杂志实销量有改变吗?没有。势利眼容易有,市场很难有,它首先是一个价值观,其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数据,需要用户体验、消费分析,需要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等——它至少不在象牙塔里。\u003Cstrong\u003E你想告诉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XX\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月报》发行量也不错?是不错,但《故事会》更不错。\u003C\u002Fstrong\u003E没少人对我说《XX月报》就是“故事会”。我不是说故事不好,故事是一种魔法,能把人的愿望变成事实;但这种对世界的童稚想象,不能提供更多,比如智识、思维及逻辑框架的建立、类似宗教情感的审美体验。\u003Cb\u003E不能因为读者的喜闻乐见就把故事摆上文学殿堂的最高处,日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AV女优还广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呢。\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市场阐释文学的份额会越来越大。这是一个文学话语权的问题。从技术角度来说,决定一部文学作品最关键的外部要素就是阐释与传播,这是一个极富偶然性的浪漫过程,是“历史的误会、时间的玩笑、社会的意志”等因素的总和,是一个社会现实与个人梦想不断碰撞的奇异过程,刹那,永恒;遗失,消亡。每本被置入文学殿堂的作品都有一个只属于它的奇特命运。过去扮演关键先生的是期刊,以后将是出版机构,尤其是民营书商。比如磨铁公司对“中间代”的操盘,金黎组合与刘震云的合作,乃至于《百年孤独》。据说新经典公司推出的这个取得作者授权的版本在二年时间内,销售已过百万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多想一想,就能知道读者买的是什么,是“经典”两字,是“版权”本身与“营销”这种技术,而非内容——那些对它文学性感兴趣的人早已领略庐山真面貌。这种巨量销售纯粹是一个消费社会里的符号消费。人的思维方式,在被资本意志重塑。市场这只强有力的手,在改变着所有人对文学的认知——不仅仅是“畅销书才是好书”,它在根本上改变着人体内的那个节奏,对美的认知,对什么是诗歌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变化。现在,某些知名小说家还拥有令人咋舌的首印数与版税率,这是出版社集团化浪潮下“政绩工程”的要求。一旦它们彻底成为经济动物,以及数字化时代的全面来临、民企话语权的增加,这些作品的命运可想而知。\u003Cstrong\u003E大部分的文学刊物将沦为自娱自乐的小圈子,且以几位当家大哥的口味为审美标准。所谓小说将成为一种在博物馆展出的传统手艺活儿。\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七,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再说得不客气一点,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杂志的同人性?\u003C\u002Fstrong\u003E一个小圈子里的吧。又当规则制定者,又当执法裁判,还往往热爱亲自下场当运动员……曾几何时,一个朋友拿来一本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的散文,说:让我看看眼界。看了几篇。确实,开眼界。这样的水平,也就是高中生的水平。\u003Cstrong\u003E拿纯文学的标签欺诳于世,是为耻辱。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u003C\u002Fstrong\u003E你说我还有这个必要浪费时间在这些无聊的读物上么?读一本是必要的;读三本以上就是愚蠢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走在回来的路上,怏怏不乐。我不喜欢朋友的这种批评。他的看法,就如刀;他的言说方式,好像世界上的兵器只有刀。他的思维逻辑有点“革命者砍下暴君的头颅,自己再一屁股坐在那把椅子上了。”但或许只有这种粗暴的“革命话语”才能推倒朱墙,使小说摆脱“伦理道德的修辞与实践”、“心灵鸡汤”等固有面貌,进到一个激流汹涌的更高维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批评的是一个封闭结构的耗散与热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传统小说的美学原则再怎么经典高贵,也难以摆脱熵增的宿命。它有过辉煌,当下更臻成熟丰腴。它对唐诗宋词里那个古典中国的传承及叙事,尤其是它在百余年间所贡献的汉字之美,象形,会意,是对人类文明的极大贡献;所承载着的诸子思想,儒释道等,至今也在塑造着一个中国人最根本的性情;它所勾勒出的延安座谈会里的那个中国,尽管粗鄙浅陋,亦真实见证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梦想是如何蜕化成一个可怖的梦魇;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承与发扬,是它的最荣耀处。这是一个持续近百年的过程,是古老中国对世界的吃力打开,其间再三反复,有停滞、断裂,也有狂飙突进。从八十年代开始至今的三十余年间,中国的小说家把西方同行几百年做的事,用汉语及只属于他们的中国经验再做了一遍。一批值得后来者脱帽敬礼的文学经典涌现。用五号宋体书写,填满一张A4纸,没有任何问题。莫言的得奖可视之为这个文学黄金时期所结成的硕果。所以我总是不无偏执地认为,谁说当代中国小说是垃圾,那叫哗众取宠。或者只能说他被那些“集权的婢女”与“市场的妓女”弄花眼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但问题是,传统虽好,已然匮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实上,以虚构与叙事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在中国一直不为主流文学所取,直到民初由于梁启超等大力倡导,才被奉为文学之最上乘——其根子是载道言术,要拿小说去改造国民性,要教化与启蒙;到了延安座谈会,就是要训诫与规范。康生说,“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这其实不是发明。中国的小说一直是作为这个“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的史学传统之皮相存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说是关于人的艺术,是时空观的具现,是对世界尽头的想象,是一个渺小性灵的生物与庞大滞重的现实互相生成。所谓现实,它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又或者说,在观察这个名叫“现实”的人类历史进程时,我觉得首先要把它大致分成两个时期“匮乏”与“相对有余”。人吃饱了,与吃不饱时,想的事说的话肯定是两回事。我们在一个新纪元的开始。对“多余品”的追逐将构成人的日常。而以摩尔定律速度涌现的“多余品”将重新开启人的哲学王国与文学王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在进入一个现代性的社会。一个开放、多元、充满悖论,极其复杂的,且日趋复杂的社会;一个世俗趣味高涨、工具理性蔓延、拜物教横行的社会;一个不再询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而是询问“国家能为我做什么”的,个人即最高价值的社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是我们今天的现实,但我们的文学实践远远落后于这个现实。\u003Cstrong\u003E以茅盾历届获奖作品为例,有几部作品能够勾勒出当代中国人的形象与性情?今天的中国人,与三十年前的中国人,以及三百年前的中国人,简直是地球人、火星人与三体人的区别。不客气地说,这些获奖作品中的大多数还是停留在我刚才说的“史学传统”里,所处理的题材基本还是那个已经离我们远去的古典农耕社会的魂魄,对以机械复制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社会少有触及,更毋论当下这个异常复杂的社会结构。他们所津津乐道的美学风貌,无非是“茶杯里的风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工作与时日》一书中,赫西俄德用“神的尺子”把人类社会分成:黄金、白银、青铜、英雄、黑铁五个时代。这是诗意的修辞。若换过把尺子,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把如今我们的寄身处,或可称之为“知识社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知识像炽热岩浆一样喷薄涌出,其增长呈指数形式而非线性,这不仅体现在速度上,亦体现在深度上(学科的分化与精细),还体现于广度上(跨学科的新领域层出不穷)。整个人类社会在这种指数增长的推动下,其结构、整体性产出,以及人际关系的连接方式,理解世界的维度,都在剧烈变化,在事实上被不断重构。这种变化极其复杂。比如,它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即悖论。比如,我们一天之内所能获得的信息量能超过几百年前一个人一生所获总和。一个高中理科生若穿越到牛顿发现苹果的时代,他能做伟人。另一方面,已知的圆圈越大,越清楚圆圈外面广袤的未知,越容易对宇宙与自身的奥秘困惑绝望。而作为个人,几乎都不可避免陷身于各自的知识洞穴。一个学科里的常识对另一学科来说可能是天方夜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知识社会自信息社会中脱胎而出。若说信息社会强调“量的占有”,知识社会更注重对信息的过滤、筛选、加工及再生产的能力,强调人的主体位置,这是关于个人前所未有的事件。举个不恰当的比喻。\u003Cstrong\u003E信息社会是一个图书馆,书是第一位,它起源于技术进步;而知识社会,来图书馆的人是第一位。\u003C\u002Fstrong\u003E这是根本性的转变,人重新获得他的尊严与价值。信息社会主要由技术精英主导,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传播,具有很强烈的工具特征。知识社会乃是众生的觉醒,扁平,开放,对政治经济体制有着不言而喻的要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通俗地点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在拿着手机用微信泡妞时,应该意识到:若没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没有那只薛定谔的猫,手机、电脑等这些90后觉得它们是天经地义的东西,根本不会出现在人类社会中,成为民众须臾不能离开的现实。还有什么比这个被人类稀里糊涂地使用的量子力学更神秘魔幻的?\u003Cstrong\u003E马尔克斯获得世界性声誉后,大家说他魔幻。马尔克斯大声分辩,“我就是一个现实主义小说家。”现实早不再只是牛顿力学支配的那个宏观世界里的日常经验\u003C\u002Fstrong\u003E;也不仅仅是伍尔芙看见的斑点,普鲁斯特想起的小茶饼,卡夫卡在洞穴里的梦呓与孤独……它是更多匪夷所思的建筑结构、吴莫愁古怪的音乐、凤姐与干露露的出位、中美就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博弈、黑天鹅事件、占领华尔街运动,种族冲突、科技增长、微博微信,以及越来越复杂的情感、人际关系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知识体系是子宫,矩阵。我想这也是朋友把知识体系的冲突列为今日中国五种基本冲突首位的原因所在。今天我们讲的全球化,实际上就是一个西方化,是用西方几千年积淀下来的那套知识体系来改造全人类,所谓“世界改变中国”。这里也还存在一个“中国改变世界”的反馈机制。但前者是决定性的,起主导作用。不同的知识体系之间甚至会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只能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用亨廷顿的话来说,这叫“文明的冲突”。亨廷顿把儒家文明列为几大基本文明之一。但经过49年后的意识形态改造与78年改革开放后消费主义兴起的双重风暴,今天的中国是没有儒的,再哗众取宠一点,那个“古老中国”在文化上已经濒临灭绝。被征服的,一定是落后的吗?又或者说,狐狸之所以吃兔子,吃得理直气壮、理所当然,是因为兔子是“落后的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吗?这又是另外的话题,打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块“现实”土壤里,小说如何发现这个时代独一无二的特点与形式,获得它作为一门艺术“理应得到迄今为止仅仅为音乐、绘画、建筑方面的成功行业所保留着的一切荣誉和报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让我用两个词语来描述我们所置身的这个时代,我会选择“Facebook”与“谷歌”。后者基于数学和逻辑学的理念,通过冰冷、严谨的技术建立;前者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念,联接人与人之间的“瞬间、暗示、碎片、神秘的微光,以及执子之手将子拖走”。\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这是诸多文学大师所未能体验与无法想象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这也就是小说不死,仍将薪火相传的根源,是我们这些后来者继续书写的价值与意义。\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我们要有自身作为“人”的光芒。\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极端地说,若文学只是对传统的继承,写作者就要有勇气做所谓文学的敌人,乃至于与自己为敌。要想拥有世界文学的高度,就得彻底摆脱乡土中国的经验一一从故事模式到叙事技巧。今天的读者已被陷入匮乏的传统美学(小说)败坏了胃口。小说家要有能力区分小说与当代小说,像区分亡灵与生者的容貌,要有这种愿望去不断探索,充分借鉴电影、摄像、雕塑、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理念与形式,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众多启迪,用一个《千年文学备忘录》的视野,写出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写出IBM电视广告里那个“智慧的地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为小说家,也得学会对读者提出要求,不满足于分享经验、情感,在道德上做出判断与叙事。要有对难度及复杂性的呈现,这才是对读者真正的尊重。\u003Cstrong\u003E今天的读者已摆脱被动阅读的命运。他们不再是砖、螺丝钉,不愿意被规训,被洗脑。启蒙早不再是某种价值观的输出与接受,而是一个自我觉醒的动人旅程。在喜怒哀乐之外,读者渴望更多的智性含量。\u003C\u002Fstrong\u003E作为小说家,要有焦虑、愤怒,对现实的批判能力,对人的悲悯,对国族的爱;更要有能力与精神高度,去看见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在文体上,还要有这个能力去设计迷宫,提供梦境,为他们打开另一个不属于日常经验里的复杂空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真实世界永远比人最夸张的想象还要复杂亿万倍。小说要有这种对复杂性的追求。在我看来,这种愿望即是人最后的自由,是人存在于地球却能以浩瀚星辰为舞台背景的根本理由,是小说及人所创造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至高的美学原则——而不是温暖、悲悯等道德修辞,以及对人性有多少悱恻动人、深刻而又痛苦的描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些目前被视作简洁且美的,不过是这只庞然大物表面的一块斑点,并且随着它的飞速膨胀,极可能丧失原本的形状与内涵,譬如曾经塑造过中国人性情的唐诗与宋词。它们的大多数是会形成标本,被保存,提醒着后来人:他们的来龙去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博尔赫斯说“沙之书”。人类文明史上出现的每一本书都是其中一页,犹如蝶之翅翼,值得珍藏与赞叹,但不必五体投地。欣赏完后,年轻人要有这个冲动去翻开新的篇章,要有这个勇气去站在秩序与混沌的边缘,把自己视为“一个最微小的初始条件”,输入这个系统里。世界属于众生,但归根结底是被你注视的。你的目光让它获得了组织结构、声色光影,以及未来。要理解“蝴蝶效应”的真正涵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换句话说,小说有一望而知的好,是好事,但不够,它在公众的经验范畴中,赞美是脱口而出。当代小说要有勇气来审视这些经验范畴,它给人最直观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震惊”,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提到的那个词。这里要指出的是:\u003Cstrong\u003E当代小说并不意味着对读者的抛弃,它帮助读者发现那些前所未有的体验与思考,发现一个作为二十一世纪人类之子存在的“自我”,也像发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ipad\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一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阅读可以分为三种,或者说三重境界。第一是倾听别人说话;第二是与自己对话;第三是见万物众生。\u003C\u002Fstrong\u003E第一种好理解。在倾听的过程中,读者逐渐地发现“我”与他者的关系。自我意识渐渐萌牙;第二种指六经注“我”,万物皆备于我。随着“我”的茁壮成长,世界因此五彩斑斓,有荒谬虚无爱恨愁苦。但这还不够,阅读还有更深的指向;第三种其实就是孔夫子讲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读者能从他\u002F她\u002F它的角度出发,像男人一样思考,像女人一样思考,像一个自由主义者思考,像一个国家主义者思考,像情人一样思考,像仇人一样思考,甚至是像动植物\无机物一样思考。一句话,一条公理,一篇文章,一个模型,能同时在你心里激起N种不同的,甚至是截然抵触彼此矛盾的声响。“自我”成为一个真正的内心宇宙,而不是傲慢与偏见的代名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两重境界,是当代小说家所要引领读者的所去之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是阅读在未来的大势所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从现实层面来说,当代小说家也完全不必要被读者抛弃的顾虑。读者抽象且具体。一方面它犹如星辰,映耀着一间间书写者的陋室与那条隐秘的人类精神河流;另一方面,它本身亦在不断变化。四九年,中国的文盲率接近90%;现在,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发布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是4.08%。公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必然会对小说提出新的要求。当代小说家要有一种在阳春白雪的高度去书写的愿望。登上层楼,登上层楼,只有小说家先“会当凌绝顶,一瞰众山小”了,读者才可能跟着攀援而上,欣赏到《望岳》这样绝美壮丽的诗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许多人说文学在式微。这话对,也不对。式微的,其实是几种文学媒介与形式,以及社会对文学的关注度。\u003Cstrong\u003E文学本身并不式微,反而随着知识生产的倍增,呈现出一个极开阔、极复杂的图景,且与教育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公众关系更为密切,呈现出一种从公共空间走向私域的倾向。文学在成为母体,犹如水滋养各种艺术形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个人内心的宽度,只能靠他读过来的文字几毫米毫米地码出来。人们不是不阅读了,只是阅读的介质、模式、主要群体,以及阅读的技术、方法等发生了变化;小说不是没有人读,而是传统语境里的那个“小说”少有人读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吃饭,每天都吃,但不能说活着就是为了吃饭,而是另有追求。对于当代小说而言,传统小说的叙事美学不再是核心。叙事是完成语言与结构,完成一个人自我认知、自我进化、自我溢出的过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代小说的命运将不可避免地转向:诗、哲学、人物的脸庞,以及虚构之力。当代小说最重要的职责将是:启人深思,帮助人们在喧嚣中发现孤独,发现生命的百感交集,在众多一闪即逝的脸庞上瞥见天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个当代小说文本,是人在键盘上敲下的,“他所想、他所能”敲下的亿万之一,是概率的产物,骰子在“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停止转动,词语与句子得以显现。在这个“自我闪耀”的奇异旅程,读者与作者成为人的左右脑。或者说,作者与读者这两个词语,还是启蒙语境里的分离,分别扮演传道授业的老师与“程门立雪”的学生形象;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人”。对于这个“人”来说,阅读与写作是他了解宇宙与自身奥秘的两种手段,是他生命中的学与思,是第一位的;而来自他人的认同感(发表与稿费)退居其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敬泽先生出版了一本《致理想读者》。在我看来,这个“理想读者”其实就是致一个理想的自己,是对“自我”的镜中凝眸。另外,在这个每天都在被“全球化、消费社会、技术进步、互联网思维、知识革命”等深刻改变着的社会里,理想读者也不会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形象,映雪囊萤,悬梁锥股……\u003Cstrong\u003E一个刚运动完的少年,坐下休憩,顺手拿出手机开始阅读,指尖划过屏幕,突然有那么几句文字犹如闪电一样,照亮了他的心灵世界。那时的他,就是理想读者。\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代小说并不等于小说的当代性。当代小说是在“大海停止处,望见另一个自己在眺望大海”,它强调:深度,广度,维度,高度。深度是说“我的每一次触及都在打开更深远之门”。广度是说“我的履痕及对世界广阔性的赞叹。”维度是说“我看见了银幕这面,也看见了银幕的后面”。高度是说,“我在月球上望见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代小说是有关于“我”的一切,是从“我”出发所看见的一切,世界因为“我”的行动呈现出种种可能性,它是狐疑的,充满不确定性与否定之否定。而当代性是一个正在鼻子底下发生的现实,是对处理这个“正在进行时”经验的概括与分享。比如过去的女人碰到男人劈腿,找妇联哭诉;现在的女人碰到男人劈腿,通过微博微信声讨。传统小说同样可以具有很好的当代性,比如写拆迁。写爷爷穿上寿衣,扛着钢瓶上了屋顶。当代小说来处理同样一个题材,就不会仅局限于道德控诉与戏剧性冲突。也许是邻居的猫,举着一根被顽童浇油点燃的尾巴,窜到屋顶被拧开阀门的钢瓶前……换句话说,相对于传统小说的一条或几条路径,当代小说是一座小径分岔的花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世界是复杂的,极日趋复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代小说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事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先生说过一句话:“素描训练不是让你学会画像一个东西,而是通过这种训练,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在这里改写一下:\u003Cstrong\u003E“对文学的热爱不会让你当官发财,而是通过这种热爱,让你从一个贫乏的人变为一个丰饶的人,一个自我觉醒、懂得爱恨的人,懂得在这个科学建构的世界里发现美与激情的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微信公号:读书有疑(doubtsinreading)\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69b6e7cdda5f26f337e11d_b.jpg\& data-rawwidth=\&344\& data-rawheight=\&34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4\&\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14:22:32+08:00&,&url&:&\u002Fp\u002F&,&title&:&我们现在不读小说了?&,&summary&:&\u003Cb\u003E有疑说:\u003C\u002Fb\u003E\u003Cstrong\u003E在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时间,我就毫不犹豫地想推荐给大家看,尽管它的篇幅有点长,但是好文章的最大好处就是你根本不会嫌它长,而只会意犹未尽。进入九十年代,所谓的文学圈大概已经抱怨了二十多年的“文学已死”,然而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像作者黄孝…\u003C\u002Fstrong\u003E&,&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33,&likesCount&:187}},&annotationDetail&:null,&commentsCount&:35,&likesCount&:299,&FULLINFO&:true}},&User&:{&justiceforall&:{&isFollowed&:false,&name&:&藥師&,&headline&:&梅路亚姆,你根本不明白,人类那深深的恶意啊。\n\n不管是聊人生,谈理想,还是交朋友,私信基本不回。&,&avatarUrl&:&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v2-784bd87fb6b56f0e41369d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justiceforall&,&bio&:&&,&hash&:&8e5fd509c903b2f0aca75&,&uid&:16,&isOrg&:false,&description&:&梅路亚姆,你根本不明白,人类那深深的恶意啊。\n\n不管是聊人生,谈理想,还是交朋友,私信基本不回。&,&badge&:{&identity&:null,&bestAnswerer&:null},&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justiceforall&,&avatar&:{&id&:&v2-784bd87fb6b56f0e41369d&,&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Comment&:{},&favlists&:{}},&me&:{},&global&:{&experimentFeatures&:{&ge3&:&ge3_9&,&ge2&:&ge2_1&,&growthSearch&:&s2&,&sEI&:&c&,&nwebQAGrowth&:&experiment&,&qawebRelatedReadingsContentControl&:&close&,&liveStore&:&ls_a2_b2_c1_f2&,&nwebSearch&:&nweb_search_heifetz&,&rt&:&y&,&isOffice&:&false&,&enableTtsPlay&:&post&,&newLiveFeedMediacard&:&new&,&newMobileAppHeader&:&true&,&androidPassThroughPush&:&all&,&hybridZhmoreVideo&:&yes&,&nwebGrowthPeople&:&default&,&nwebSearchSuggest&:&default&,&qrcodeLogin&:&qrcode&,&enableVoteDownReasonMenu&:&enable&,&isShowUnicomFreeEntry&:&unicom_free_entry_off&,&newMobileColumnAppheader&:&new_header&,&androidDbRecommendAction&:&open&,&biu&:&1&,&androidDbFeedHashTagStyle&:&button&,&appStoreRateDialog&:&close&,&default&:&None&,&isNewNotiPanel&:&no&,&biua&:&1&,&zcmLighting&:&zcm&,&adR&:&b&,&wechatShareModal&:&wechat_share_modal_show&,&growthBanner&:&default&,&androidProfilePanel&:&panel_b&}},&columns&:{&next&:{},&doubtsinreading&:{&following&:false,&canManage&:false,&href&:&\u002Fapi\u002Fcolumns\u002Fdoubtsinreading&,&name&:&读书有疑&,&creator&:{&slug&:&justiceforall&},&url&:&\u002Fdoubtsinreading&,&slug&:&doubtsinreading&,&avatar&:{&id&:&2d392c3f517edfc14e1cd72&,&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id}_{size}.jpg&}}},&columnPosts&:{},&columnSettings&:{&colomnAuthor&:[],&uploadAvatarDetails&:&&,&contributeRequests&:[],&contributeRequestsTotalCount&:0,&inviteAuthor&:&&},&postComments&:{},&postReviewComments&:{&comments&:[],&newComments&:[],&hasMore&:true},&favlistsByUser&:{},&favlistRelations&:{},&promotions&:{},&switches&:{&couldSetPoster&:false},&draft&:{&titleImage&:&&,&titleImageSize&:{},&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can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title&:&&,&titleImageUploading&:false,&error&:&&,&content&:&&,&draftLoading&:false,&globalLoading&:false,&pendingVideo&:{&resource&:null,&error&:null}},&drafts&:{&draftsList&:[],&next&:{}},&config&:{&userNotBindPhoneTipString&:{}},&recommendPosts&:{&articleRecommendations&:[],&columnRecommendations&:[]},&env&:{&edition&:{&baidu&:false,&yidianzixun&:false,&qqnews&:false},&isAppView&:false,&appViewConfig&:{&content_padding_top&:128,&content_padding_bottom&:56,&content_padding_left&:16,&content_padding_right&:16,&title_font_size&:22,&body_font_size&:16,&is_dark_theme&:false,&can_auto_load_image&:true,&app_info&:&OS=iOS&},&isApp&:false,&userAgent&:{&ua&:&Mozilla\u002F5.0 (compatible, MSIE 11, Windows NT 6.3; Trident\u002F7.0; rv:11.0) like Gecko&,&browser&:{&name&:&IE&,&version&:&11&,&major&:&11&},&engine&:{&version&:&7.0&,&name&:&Trident&},&os&:{&name&:&Windows&,&version&:&8.1&},&device&:{},&cpu&:{}}},&message&:{&newCount&:0},&pushNotification&:{&newCount&: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