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管乐器管壁厚符号、薄,哪个易裂?同等质量的乌木,厚与薄哪种易裂?

查看: 33505|回复: 93
中国民族乐器之------------吹奏乐器
吹奏乐器是乐器的一类。一般吹奏乐器由带孔的管子组成。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吹奏乐器一般是木制的,包括笛、箫、笙等。
  我国的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抱笙、排笙、巴乌等。编辑本段特色  因为吹奏乐器发音原理的不同,所以乐器极具个性化,其种类和音色丰富多彩。并且由于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的不同以及地区、民族、时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乐中的吹奏乐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极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与流派。
  也称洞箫。古代时,将若干个竹管编成的排箫称之为“箫”,后来把竹制单管直吹的乐器也称为“箫”。&&箫
箫的上端开有一个吹孔,管身开有六个音孔(前面有五个,后面有一个)。   这种乐器大约在汉武帝时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最初它只有四个音孔,经改造,才成了五孔.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又多了一个音孔,便是如今箫的样子。俗话说:“横吹笛子竖吹箫”,不言而喻,箫则是竖着吹的.它的音色圆润、柔和、悠扬、穿透力强.也就是说能传送的比较远,特别是夜深人静时,远处传来箫音,使人另有一番感受。   构造    箫,竹制、竖吹管乐器。长度约60--80公分,吹口开在顶端竹节处,管身开有六个音孔(亦称指孔),前面五个,后面一个,顺序由下往上排列,前面为一至五孔,后面每六孔。第一孔下面有底孔,两个至五个不等,为高速筒音音准而设,数量以筒音调准来定。   早期的箫只有四个音孔,加上筒音可吹奏五声音阶。现代箫以六孔居多,作为普及型和专业演奏用箫。能吹七声音阶,有技术水平高的经过专门刻苦练习的职业演奏者,能用叉孔或按半孔指法,吹出十二平均律全部半音阶,这是难度相当大的,所以有的专业演奏员为了扩大箫的乐器性能,设计了八孔、九孔、甚至十孔箫,以图音准及转调方便,但是音孔开得越多,民间传统的指法、技法、韵味也将失去的越多,对于演奏民间乐曲、古典音乐极为不利。八孔箫基本上保持了箫的原有各方面的特点,在不失原貌的前提下增加了降7、降3两个音孔,转调十分便捷、音准。各调具体指法将在指法训练中作详细的介绍。   吹孔是利用竹管天然竹节开一小口,初学者用这样的吹口比较容易吹响。有此程度较深,吹箫时间较长的演奏者将竹节打通,利用下唇及下巴将箫顶端抵住。其特点是能够自由控制吹口的大小,能略微增加一些间坦,并加大强弱变化的幅度。
  排箫是把长短不等的竹管按长短顺序排成一列,用绳子、竹篦片编起来或用木框镶起来。如果竹管长短一致,则在管中采到堵腊(深浅不同)而得到高低有别的乐音。故排箫有无底、封底两种,分别叫作“洞箫”和“底箫”。   古代,排箫同编钟、编磬一样,是非常受欢迎的乐器。它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宫廷雅乐中,都占有重要位置。一九七八年八月,考古工作者从湖北随县曾候乙墓--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宝库”中,首次出土了两支排箫。它们的形状独特,好象凤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长短不同的细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开的细竹&&箫
管缠缚而成,表面饰有色彩绚丽的漆绘。这两支排箫虽然形制相同,但相应的管长有别,是一对“雌雄箫”,雄的稍长,雌的略短,古时的雌雄排箫常作合奏,互相衬托,有如男女声二重唱。过去人们只能从魏、晋、南北朝以前的壁画、石刻中,间接地看到我国古代的排箫,而现在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2400多年前春秋时代的排箫实物,这不仅引起国内外音乐界的赞叹,而且也为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和乐器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盛唐时期,我国的排箫东传日本,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仍珍藏着我国唐代的两支排箫遗器,但当时在《东大寺献物帐》上,则称作“甘竹律”。一支为12管,由椽木和革带缠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两支都已残破,旧管内塞有纸堵,以便于调律,后经修补复原,其形甚为奇异。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里,珍藏着一支清乾隆时()制作的排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工艺十分精致,造型美观,本制套架上还绘有两条腾云而起的金龙,富有民族风格。排箫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1956年8月,全国第一届音乐周在北京举行时,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我国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协会,确定以排箫的图案,作为中国的音乐标志--乐徽,用以代表我国悠久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艺术。
  产于黔东玉屏县,属箫中之珍品。其造型、制作和音乐别具一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并具有观赏收藏价值的工艺精品乐器。“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是民间流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诗句。玉屏箫的制作始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玉瓶箫
明、清两代,玉屏箫曾作为贡品,故又有“贡箫”之称。在1896年和1973年的伦敦和巴拿马国际展赛会上,玉屏箫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是我国在世界上首获荣誉的乐器。玉屏箫采用玉屏和邻近镇无、耀山等地所产的小水竹制作。这种竹子生长于湘黔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溪水与岩石交错之处,竹节长、竹管细、竹质坚硬、纤维细密,是制箫的良好材料。   玉屏箫的选材十分考究,制作工艺极度为精细。所用竹材都是在冬季采伐,经过选料、烤竹、刮皮、通节、开吹孔、音孔和校音等20多道工序而成。全长70厘米左右,管身呈扁圆形(系人工夹扁),所开孔为椭圆形,孔壁向内呈25度斜面,使发出的声音非常优美动听。   玉屏箫素以雕刻精美而著称,一般是在管身外表涂以古铜色彩或浅黄颜色,然后雕刻出细腻而逼真的山水、花草和鸟兽等各种纹饰,有的图案取材于民间故事、诗词和典故,如有名的“龙凤图”,即是选自《东周列国志》中的“龙凤呈祥”神话故事。在雕饰艺术的布局上,更妙于诗与画的谐和,色调与纹样的统一,自然色彩(竹的斑纹)与诗词的协调,使之工艺纤巧,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尺八,因箫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也有“箫管”和“南音洞箫”之称。管身竹制,音色圆润、柔美,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 早在东汉时期,尺八的前身就已流传于民间。到了隋代和唐初,尺八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   盛唐时期,尺八在当时的乐制、乐府和宫廷乐舞中,一直是重要的乐器。宋代以后,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了尺八的地位,以致在我国广大地区已很难见到这种古代的乐器了。它目前只流行于闽南和台湾,是演奏民间音乐--福建南音离不开的乐器。 尺八的形状和箫相近,但管身较箫短而粗,取其竹子的根部制成,全长60厘米左右,吹呐径2厘米。选材和制作都十分考究。选材多采用石竹、观音竹和茉莉花竹,从齐土的地方切下,将竹节挖通无底,管体长一尺八寸,上端内径六分。   吹口最为重要,做成斜面月牙形,正面有5个按音孔,背面有1个按音孔。有的尺八设一膜孔,位置在吹口与正面音孔之间。 尺八的音色和演奏方法与箫相似,但音量较箫大。发声原理也是通过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音。由于嘴唇在吹口的角度和吹气的力度不同,以及手指按孔的变化,而使发出的音响和音高有别。尺八的音色圆润、柔美、深沉而含蓄,并略带凄凉之感。   尺八在1300多年前就已东传日本。从隋高祖开皇20年(600年)起,正值日本圣德太子之时,日本曾屡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往中国,两国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尺八和许多中国乐器,随日本归国使流传东瀛。日本现在使用的尺八,已不限长短了,一般多为3节(竹节)5孔(前4后1),不设膜孔。可用于独奏、重奏或参加乐队合奏,既能吹奏古典乐曲,也能演奏现代乐曲,还经常与筝一起合奏,甚至还能与西洋管弦乐队、电子琴等合作。
  笛子,又称竹笛。顾名思义,是由竹子制成。上面开有吹孔和膜孔各一个,按指孔六个.它音色清脆,音域宽&&笛
广,能吹 两组多的音。常规的笛子有两种,即曲笛和梆笛,为民间常用的乐器之一。曲笛善于表现悠扬委婉的情致,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而梆笛短于曲笛,它的音色高而明亮,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现在的演奏家一般都是曲笛、梆笛兼而习之,融南北笛韵于一身。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曾这样写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从这首诗中就可感受到笛声的艺术魅力。主要作品:“五梆子”、“鹧鸪飞”、“姑苏行”、“荫中鸟”等。
  古称横吹、横笛。原流行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汉代传入长安,后流行于全国,为民间常用的乐器之一. 早在汉代已出现竹制笛,汉代笛多为七孔,公元前一世纪末汉武帝时,笛称之为横吹,在鼓吹乐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张骞通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后,传入西域胡笛的吹奏经验和笛曲有关。北周和隋 代始有横笛之名。唐宋时期的笛均无膜孔。横笛有膜孔的记载见于《清史稿乐志》:&笛,截竹为之,皆间缠以丝,两端加龙首龙尾,左一孔,另吹孔,次孔加笛膜&。使用笛膜后,笛的音质、音量都有了明显变化。
  笛子虽然短小简单,但它却有七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候,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在公元前1世纪末汉武帝时,笛子称为&横吹&,它在当时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10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1]
  古代笛多为竹制,但也有铁笛、钢笛、瓷笛、玉笛,玉笛常见于唐宋以来诗文之中。故宫博物院和中 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均藏有清代龙头笛,笛身涂红漆,上面描绘金龙。现代常用的笛多用紫竹、凤眼竹(斑竹)、湘妇竹、黄枯竹、长茎竹、梅鹿竹等制作,长度依调高而定,内膛去节中空,管身上开吹孔 、膜孔各一个,按音孔六个,音色清脆,音域较宽,常被作为旋律主奏乐器,表现力很丰富。能吹出两组 多一点的音。前出音孔一个和后出音孔二个。吹孔七端管内堵有软木制的笛寒,笛寒至吹孔一段的管身内 膛称海底或笛脑。前出音孔可用以调音,后出音孔距笛尾最近,可美化音色、增大音量,也可系飘穗之用。有的笛通体雕刻龙凤鸟兽花纹,绘尾两端镶牛骨或象牙。明清以来,笛被用于多种戏曲音乐伴奏,渐渐 分出梆笛(过去用于伴奏梆子戏)与曲笛(过去用于伴奏昆曲或用于合奏)两种。梆笛短于曲笛,音高一般相差四度。 邦第一主&&笛
要伴奏梆子腔而得名,音域稍高,音色明亮,常用舌上的技巧,富于节奏、装饰音 型的变化,善于表现活波轻快、刚健豪爽的情绪,具有北方音乐的特点;曲笛以主要伴奏昆强(昆曲)而 得名,音域较低,音色醇厚丰满,讲究用气的技巧,富于力度和音色变化,善于表现内在含蓄、柔润婉约的气质,具有南方的特色。解放后,对笛进行了多次改革,先后制出了成套的十二调的笛,并在曲笛的基础上改制了加键笛,保留原有的六个音孔,用键子控制新增的半音,便于临时升降半音及转调。 品种和规格 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   曲笛: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这种笛子多为C调或D调,管身粗而长,可能是大横吹的遗制。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广泛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最适于独奏或合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戏曲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   梆笛:因伴奏梆子戏曲而得名。这种笛子通常称为:F调梆笛、G调梆笛、A调梆笛。管身较曲笛细而短,可能是小横吹的遗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种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定调笛:每支笛子固定一个调,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它适应不同调子乐曲的演奏,最适宜独奏或参加乐队演奏。它给吹奏者带来方便,可以不变指法,只用与乐曲相应的调笛吹奏即可。定调笛在笛身的吹孔与音孔之间,装置铜制插口以调节吹孔与音孔的距离。这种经过改进的定调笛,能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可通过调节管长来控制音准。定调笛将对我国的竹笛名称统一起积极作用,因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这既符合民间传统演奏习惯,又解决了笛子在调高问题上的混乱,并为记谱和演奏带来很大方便,它完全适用于传统的六孔笛和各种改革笛。   玉屏笛: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上刻&彩风&。这种龙风对笛,在工艺上颇具特色。   短笛:又叫学生笛,笛身短小,一般无基音孔。分有膜孔和无膜孔两种,练习或合奏用的。   低音笛:近年来随着乐器的改进,加之音乐多样的发展。笛子种类也就越来越丰富。例如:低音长管、弯管低音笛等等。第三孔的音高低于b1的称为&低音笛&,如:大A调、大G调、大F调、大调、大C调等。
  竹笛竹笛的发音清脆嘹亮,充满活力。特别擅长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常在器乐合奏中担任领奏。笛子音色清脆、明亮,音量较大,技巧丰富,表现力很强,是我国吹奏乐器中一件重要的乐器。笛子可演奏各种不同的风格、情绪的乐曲,可独奏、重奏与合奏。在西洋乐队中,有时作为色彩乐器,可获得独特的效果。梆笛(短笛)发音高亢奔放,音区较高。曲笛(长笛)发音优雅润厚,音区一般比梆笛低四度。笛子的演奏技巧主要有:华摄(又叫&打嘟噜&、&滚舌&,颤动舌尖而发出的震音)滑音(有指滑、气滑两种,指滑音幅度大)剁音(用急速、大幅度的指滑音造成的强音) 历音(大幅度的顺音阶而上或下的装饰音)叠音(本音上方二度或三度的短而轻的倚音)打音(本音吹出后的上方二、三度短而轻的装饰音) 颤音、吟音(或称&揉音&)吐音(慢速的吐音是使旋律或长音断开、快速吐音有单吐、双吐)等。
代表作品及人物
  常奏的笛子曲有:《鹧鸪飞》、《三五七》、《早晨》、《姑苏行》、《喜报》《今昔》、《帕米尔的春天》、《荫中鸟》、《喜相逢》、《五梆子》、《小放牛》、《百鸟引》等。
  唢呐又名嗽叭,它是民间运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除了用于合奏独奏外,也用于戏曲、歌&&唢呐
舞的伴奏。在民间,每逢喜庆节日,吹打和锣鼓乐队中大都离不开它,有的民间艺人能控制气息,也可吹出柔美的箫音。唢呐音量宏大,音色高亢明亮,擅于表现热烈奔放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有的演奏家创造了许多高难度、复杂的演奏技巧,如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箫音等。还能模仿鸡啼鸟鸣,人声歌唱等特殊技巧。从而大大发展了其乐器表现力。目前已涌现了带键的半音唢呐,高、中、低音配套,用于新型的民族笛弦乐队中。主要作品:“百鸟朝凤”、“山东大鼓”等
  唢呐,古称琐嘹,苏尔奈.又称喇叭、小唢呐、海笛。原是波斯乐器,明代以前传入中国,先为军中之乐, 后入民间.明王圻《三才图会》(1607)即&唢奈&其制如喇叭……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唢呐两晋时期(公元265--420年)已流行于新疆地区。清代称&苏尔奈&。其名出自阿拉伯语surna的音译。明代王西楼《朝天子》词曰:&喇叭锁哪,曲而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对其在当时的艺术表现功能描绘的十分生动。
  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子上开八孔(前七后一),木管上端装一铜管,铜管上端套一苇制哨子,木管下端装一喇叭形铜质扩音器。音色高亢明亮,有的民间艺人能控制气息,吹出柔美的声音。经过改革的唢呐有高、中、低三种,有的还加了音键,扩大了音域。唢呐由双簧哨子(芦苇制成)、蕊子(铜制)、杆子(木质圆锥体,共有八个音孔,前七后一)和铜碗(喇叭形)四部分组成,竖吹,有大小不同的规格。
  唢呐是民间运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运用的地区和范围很广,除了用于合奏、独奏外,也用于戏曲、歌舞等伴奏。在民音吹打乐或地方戏曲乐队中,唢呐经常作为领奏乐器使用。唢呐音量宏大,声音粗犷 ,宜于表现欢快、热烈、雄壮的乐曲和热烈奔放的场面,可以演奏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还可模仿飞禽 和昆虫的鸣叫声。大多用于民间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常与打击乐配合。演奏风格上大之分南北两 派。男派大部分用于吹奏戏曲曲牌或作戏曲伴奏。北派流传较广,演奏技巧也十分复杂。唢呐善仿人声及其他动物鸣叫和自然音响。北方有种&咔腔&,成套的模仿戏曲、歌曲的任务唱腔,甚至连模仿念白台词都十分逼真。演奏技巧主要有:滑音、颤音、吐音、花舌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箫音等。此外, 唢呐由一种&循环换气法&,即在吸气时鼓腮使长音不断的呼吸方法。
  唢呐的发音震动好,与乐器的木料和哨片都有直接的关系。制作唢呐的木料,选材必须是很讲究的。用一个哨片,放在各种木料唢呐吹出来的声音都不一样。适和制作唢呐的木料有以下几种:大红木,花梨木,枣木,酸枝木,乌木,红木,老红木,黑檀木,大叶紫檀木,小叶紫檀木,这些木料都生长在热带雨林,生长缓慢。木料坚硬结。但是用太硬的木料制作唢呐音色不震动。   唢呐发音好一些的要属老红木和紫檀木。紫檀木有两种,一种是大叶紫檀木,一种是小叶紫檀木。在视觉怎么分辨大叶紫檀和小叶紫檀唢呐呢?大叶紫檀—— 首先看大叶紫檀的木纹图案,线条宽,棕眼长,表面光滑。新做出来的大叶紫檀唢呐颜色为紫红色,2,3个月后唢呐木料颜色根据接触空气,氧化明显变深紫黑色,或黑褐色,无檀香味。 大叶紫檀的木沫为紫红色,如途在衣服上或手巾上不容易掉,像血状。也有人称之为鸡血檀。大叶紫檀唢呐的木料震动声音,明亮,干脆,浑厚,比较适用于吹合奏曲的唢呐。再说说小叶&&唢呐
紫檀,外观看,木料颜色为棕红色,木纹细腻,棕眼细小,光滑。木料里散发着淡淡的檀香味。小叶紫檀的声音震动也为比较脆亮,但缺少点柔和的音色。比较适用于吹合奏曲。   老红木,一般的清朝的古家具有一些是真正的老红木,现在的老红木已经很稀有了,很难买的到。在木料厂找老红木,很难找到,上万根木料里也就能找出1 到2根是本色纯黑的老红木。有的木料厂没有这种纯黑老红木,一般都是用普通的浅颜色红木,用一些化工原料加以处理后,使木料颜变深,充当老红木卖。如果经常吹这把唢呐,手指和木料经常摩擦,两个月左右,在唢呐音孔上或唢呐杆的内堂颜色就会变浅,或变白。这就是假木料!有些厂家用一些烂杂木做的唢呐。一个办法辨认,用小刀或者是用砂纸在你的乐器不明显的地方稍微的弄一点木削下来,马上就会水落石出。也有一些厂家用乌木和黑檀木充当老红木乐器卖。   老红木和普通的红木在声音上有什么区别呢?一般年久的老唢呐吹出来的音色,要比新买的唢呐音色要好很多,音色熟,不刺耳。木管乐器要比铜管乐器体现更明显些,这说明新乐器新木料是需要一段期间磨合的,要演奏者把乐器的声音吹开。一般厂家做木管乐器也是这样,先买完木料,先存放1到2年在制作。这样木料里一些水分和物质自然的氧化后,做出的乐器才好用,而且做出的乐器还不容易裂。老红木也是这样,我们买到的时候,原木是很早就被砍伐的了,也许是在热带雨林里枯死的老红木树,或者是砍伐后,当时没人运走,经受常年的风吹雨打,木料自然氧化变黑。只有这种红木才能称之为老红木。小叶紫檀名贵但好买,这种老红木实在难买。这种老木料做出的唢呐,音色钢种有柔,不管是吹歌或吹曲,都含有水亮的优美音色。普通的老红木则音色稍软,缺少刚亮的音色。
  管子流行于我国北方,古称筚篥或觱篥。约于公元581-618年(隋)由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传 入中原。隋唐的九部乐、十部乐中筚篥都是十分重要的乐器。唐代,随着音乐文化的东渐,他也传入朝鲜、 日本。今日本奈良正仓院中仍珍藏着唐代的筚篥。宋以后,流入民间。现主要在我国北方民间流行,南方主要在广东、福建一代使用。
  管子为木制,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一苇制的哨子。解放后,管子的制造和吹奏技术都有了发展。经过改革的管,音域扩展为二组又六个音,加键管都能演奏十二个半音,在合奏和独奏中发挥更大的效能。目前在乐队中经常使用的有中音管、低音管和加键管。
  管子的声调高亢,音质坚实,近人声,管有双簧哨子(芦苇制)和杆子(多用红木,也有用铅或锡制成的)两部分构成,杆上共八孔。另外,还有一种两只管子并列吹奏。称为&双管&。管子的演奏技巧与唢呐大致相同,但其勇气较唢呐吃力。管子因为音色高亢在北方管乐队中常常用以领奏。
  代表作品:《江河水》原名《江儿水》后还有改编为二胡曲,也很动人。
  笙是由若干竹管和铜制的簧片构成。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它的音色和演奏出来的声音特别富有&&笙
悦耳的感染力,这是它的簧片通过空气穿流后、引起的共振而产生的柔美之声。这个乐器的特点还有演奏控制技巧的不同所得到的不同效果,强弱时对比特别明显,同时发音可达到三个以上,有和声乐器之称。可以说它的音响魅力可与高贵、美丽等词相并,能使人联想到古代宫庭。该乐器由多种簧管之方式组成,如十三、三十七簧都有 ,早在南北朝就被广泛使用。
  笙是一件十分古老的中国乐器。作为中国古老的簧s管乐器,早在殷代甲骨文(公元前1401-- 前1122)中就有关于笙的记载。《诗经》中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小雅,鹿鸣)的记载。《尔雅·释乐》记:&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到战国、秦汉,笙作为重要的乐器已 非常流行,它与竽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南北朝到 唐时期,竽、笙仍并存应用,但竽一般只用于雅乐,逐渐失去在历史上的重经作用,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当时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筑、十七簧、 十三簧。唐代有十七簧的义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备两根义管,需要时,再把它临时装上去。宋元丰三 年(公元1080年),杨杰记述&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二十二管发律吕之本声,以七管为应声,用之 已久,而笙至和。&明清时代,民间流行的笙有十七簧和十三簧的。
  笙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能奏和声。它以簧、管配合振动发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   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国就已有了笙的雏型。在出土的殷墟(公元前1401~前1122)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和”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尔雅·释乐》记载:“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在中国古代乐器分类中,笙为匏类乐器。《诗经》的《小雅.鹿鸣》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从战国到汉代的文献中,共同记载着笙和竽两种同类乐器。《周礼·春官》中有;“笙师,……掌教歙竽、笙、埙、籥、箫、篪、篴、管。”“笙”为官名,其职务是总管教习吹竽和笙等乐器。竽和笙的区别是:笙体小、簧少;竽体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编管插入葫芦内,并以葫芦作为共鸣体,故一些文献认为竽就是不同形制的竽,如《吕氏春秋. 仲夏纪》高绣注:“竽,笙之大者”。春秋战国时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乐器。竽还一度在宫廷、贵族或市民中广泛地流行。&&笙
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记载竽为36簧。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支竽,26管,并设有折叠管,用于产生低音,簧是用铜片制成的。从出土的西汉百戏陶俑和东汉石刻百戏画像中,也可看出竽在百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隋唐时期竽还存在,但在九、十部乐中已不用,而笙在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唐代涌现出许多演奏笙的名家,他们的技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唐代不少诗人还为笙写下了诗作。    到了宋代,竽则消声匿迹,在教坊十三部中,只有笙色而无竽色。    过去的笙,音域不广,一般只用于合奏或伴奏,很少用于独奏。在演奏乐曲遇到音不够时,常借音吹奏。如今,改革后的笙已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既能演奏雄健有力的曲调,也能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代表曲有《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
  笙的构造是:将铜制的簧片装在若干竹管下端,这些竹管插在一个匏制、木制或铜制的带有吹孔的斗 子上。吹时用指按着竹管下端所开的孔,使簧片与管中气柱发生共鸣而发出乐音。演奏时,除单音外、大 都用二音、三音或四音配成和音。早期的笙为竹制,后来改为铜制。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的有方、圆、大 、小各种不同的笙的形制。解放后,笙类乐器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出现了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六簧 以及及扩&&笙
音笙、中音抱笙、键盘排笙等,形成各音区的系列笙的建制,在大型民族乐队中起着重要作用。小排笙、排笙(键盘笙)等多种形制。笙的吹奏技术也有较大发展,除了用于伴奏、合奏外,已发展成为 独奏乐器。笙的形制主要由笙斗、笙管、笙簧三部分组成。笙斗有方形、圆形两种,上插笙管,并通吹口 。笙管多为竹制,现为铜质。吹奏者将气流吹入笙斗,通过笙管是笙簧振动而发音。
  笙的品种繁多,外形式样有大的、小的,圆形的、方形的,长嘴的、短嘴的等。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传统笙多为17 簧。解放后试制成功扩音笙、加键笙、转盘笙、低音笙和排笙等新品种,笙的簧数也由13 、14 个增加到21 簧、24 簧、26 簧、27 簧、32 簧、36 簧和51 簧,从而克服了音域不广、不能转调和快速演奏不灵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笙的音色甜美、柔润、音量较小,变化幅度不大,而色泽明亮。笙能吹单音,也能吹和音(二至四音),最常见的是平行八度、四、五度、有时也能吹奏三度或和弦。故笙大多常用来为唢呐、笛子伴奏。或在乐队中作&溶合剂&,调和各族乐器的音色,饰润、软化某些独奏乐器的个性。笙的独奏曲业有很大发展。
  代表作品:《凤凰展翅》(胡天泉)、《草原骑兵》等。
  葫芦丝是流行于云南地区傣、彝、阿昌等民族的乐器。&&葫芦丝
  葫芦丝用半截小葫芦作为音箱,以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的竹管下端,嵌有铜质筑片,中间较长的一根竹管开七孔。吹奏时,口吹葫芦细端,指按中间竹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时,左右两根竹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与旋律构成和音。
  葫芦丝音色柔和,常用于独奏和合奏。
本帖最后由 护守天使 于
21:06 编辑
箫.jpg (83.93 KB, 下载次数: 48)
21:05 上传
箫又名洞箫,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箫和八孔箫之分,以“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两种类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
古箫与今箫的区别
  相传为舜所造。竖吹。现今所称“箫”,指单管箫。   唐代以前指多管“箫”,即“排箫”。   单管箫的管体一般呈圆柱形,通常有6~8个侧指孔,吹奏时,用手指按孔,可控制不同音高。多管箫为每管一音,无侧孔。排箫的称呼最初见于唐代赵璘的《因话录》,《元史》中正式称多管“箫”为“排箫”。   现今单管箫,称“洞箫”。   《通典·乐器》引《世本》:“箫,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十管,长二尺。”   今之单管洞箫,唐代以前称“笛”,宋代称“箫管”。   古箫(排箫)有大小之分,大箫称“言”;小箫称“筊”。箫的大小也以管数多少来区分,管数多则为大箫,管数少为小箫。   《广雅·释乐器》:“箫,大者二十四管,无底;小者十六管,有底。”   箫,古代用于宫廷雅乐边棱音气鸣乐器。“八音”分类属“竹”。&&
汉唐以来的石刻、壁画以及墓俑保存了许多吹奏排箫的形象。排箫的种类繁多。从管数(也称“彄数”)组成看,就有十到二十四管不等的十余种。从形制看编管参差排列如凤翼,有呈单翼状的;有呈双翼状的。从制作材料看,排箫除竹质外,还有骨质、石质的。目前所知的最早竹质排箫实物为曾侯乙十三管排箫,距今已2,400多年。最早的石排箫实物为淅川下寺1号楚墓出土的十三管石排箫,用整块汉白玉雕琢而成,距今约2,500多年。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遗址的商末周初长氏贵族大墓,出土的禽骨排箫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物,距今约3000年。   箫的起源有二说。一说,出自“籁”。《庄子·齐物论》:“女(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晋·郭象注:“籁,箫也。”二说,出自“籥”。龠,甲骨文作“”。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龢言》:“龠字既象编管。”籥古字为籥龟。《集韵·平萧》:“箫,或作籥龟。参差象凤之翼也。”   唐宋时期的排箫因应用场合或乐种的不同,衍生出“燕乐箫”、“鼓吹箫”、“教坊箫”、“龟兹箫”等。唐代十部伎中,除天竺、康国外,清乐、西凉、龟兹、疏勒、安国、高昌、高丽、燕乐等部伎都采用了排箫,足见它在当时宫廷音乐中的重要地位。一般认为,单管箫出自羌中,四孔,竖吹。汉代也称“羌笛”,简称“笛”。后经京房加一孔,为五孔。汉至唐代一直把横吹和竖吹的两种有侧孔边棱音气鸣乐器统称为“笛”。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为之注云:‘七孔,长一尺四寸,’此乃今之长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谓之‘横吹’,非融所赋者。”   魏晋时期,竖吹的单管箫已有六孔,仍称“笛”。故在此以前的竖笛和横笛常被后人相混淆,为了区别比两者,乐家常称排箫为“古箫”。   宋·朱熹《朱子语类·乐》:“今之箫管,乃是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   直至宋元以后才逐渐把排箫、洞箫、横笛三者较明确地区分开来。依制作材料来分,有竹质(紫竹箫)、陶瓷(德化瓷箫)、玉(白玉箫)、金属(铁箫)、纸质(纸箫)等。   早在《尚书·益稷》中记载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当因韶乐伴奏乐器以箫(当时为排箫)为主而有此称。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 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即流传千古的《梅花三弄》),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   清代,箫的形制与现在完全一样。清《律吕正义后编》记载:“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
箫-笛和箫的区别
  笛子横吹有膜孔,箫竖吹且没有膜孔,但有后音孔。箫亦称“篴”、“箎”、“籥”等等。有的音乐词曲是这样说明的:古代乐器,竹子制作,上有音孔象笛子。没有说明是横吹还是竖吹。现在也有短的竖笛,不贴膜,音色在笛箫之间,更接近笛子。那么,在远古时代,不贴膜的横吹乐器与竖吹乐器各方面区别不大,音色更接近箫。关于箫与笛的起源,说法不一,据《周礼》记载,周代的雅乐中已用到“篴”。与笛同音同义。但篴为竖吹,并非横吹之笛。另相传此种乐器原出于羌中,汉代称“篴”。最初为四个指孔。西汉京房加1孔,成为5孔,晋代的篴已有6个指孔,与现代的箫相似。随着考古专家的发掘,湖北随州出土两支春秋战国时期的横吹。开6孔,形制与竹笛极为类似,只是一端封闭。魏晋时,已作为乐队中的主奏乐器。唐时,出现了前6孔,旁1孔加竹膜的笛子,称七星笛(《乐书》)。到了元代的龙笛,已与今天的6孔竹笛完全一致。至此。笛与箫的概念已基本澄清:横吹为笛,竖吹为箫。那么,究竟哪种乐器最先为人们所创造并使用呢?从人体身体结构来看,竖吹更符合人体正常的动作状态,而横吹则需要一支胳膊向旁边,而另一支胳膊则需要超过前胸到身体另一侧。所以应该竖吹在前,横吹在后。但由于横吹音量大。传得远,加上膜以后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强,吹笛子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箫的音量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适于独奏和重奏。吹奏音量小是由于箫本身结构所致。箫的吹孔很小,并且依管壁厚度向内倾斜,这样吹奏时气流一大反而吹不响了。箫适于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调,寄托宁静悠远的遐思,表现细腻丰富的情感。幽静典雅,回味无穷,知音难遇,陶醉其中。对我们当今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来说,它无疑能使诸君领略到质朴的美,返璞归真,松弛崩紧的神经,追求情绪中的安宁,使思维意识随之升华,得到美的享受。
 箫一般为竹制,也有玉制的玉箫和铜制的铜箫等。箫的种类分为:&&巨型玉屏箫笛
洞箫:直径为2.2厘米左右,开前五后一六 个音孔通常民间流行的就是这种箫。现在有种改良洞箫,开前七后一八孔,音量比较大,转调比较方便)   琴箫:直径比洞箫略细,开前七后一八个音孔,音量比洞箫小,通常用于与古琴合奏。   玉屏箫:直径在1.05厘米左右,比琴箫还要细,开前五后一六个音孔,常采用贵州玉屏产的黄色竹子制作,这种箫音量更小,箫外有时雕龙刻凤,一般用于自娱或作为工艺品。&&玉屏箫
现代八孔箫:现在有一种八孔箫,管径采用洞箫的尺寸,音孔像琴箫一样开了八个音孔,称为八孔箫,吹奏方法与六孔箫(传统洞箫)完全一致,仅在指法上略有不同。这种八孔箫的优点是:音量大,转调方便。一般在艺术院校最常用。   紫竹洞箫,管身较粗,节数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于独奏或合奏。   九节箫,管身上有九个节并刻有各种图案或文字雕饰,有的还在下端嵌着牛骨圈。管身外涂黑漆的又叫黑漆九节箫。这两种九节箫,发音淳厚、音色优美,适用于地方戏曲或轻音乐,有时也用于独奏或合奏。
&&白竹六孔南箫
  箫由一根竹管做成,较曲笛长,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管内去节中空,吹口开在上端边沿,由此处吹气发音。在箫管中部,正面开有五个音孔,背面开有一个音孔。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两个圆孔是出音孔,可用来调音。在出音孔下面的两个圆孔为助音孔,它起着美化音色和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用此孔栓系箫穗为装饰。箫不设膜孔,专业演奏的箫音孔增至八孔,并带有铜插口,可调节音高音低,方便于乐队的合奏。箫依据材质和制作工艺以及音色的专业程度分为:普及箫,专业箫和精品箫。普通箫用紫竹制成,不论节数,外漆树脂漆。对材质的要求低,适合于一般演奏和练习用。专业箫选用档次较高的紫竹,制作工艺精良,适于音乐演出使用。精品箫的选材极为讲究,对竹子的长相,老结度,竹子的发音,振动以及节数都有一定的讲究,其中九节箫更是箫中珍品,都为演奏和收藏。
  箫比曲笛长且细,竹制。& &高档紫竹箫
  制作时,首先要注意选材,吹口和音孔必须在一条直线上,音阶必须准确。   萧的构造较简单,用紫竹、黄枯竹或白竹制作,全长70~78厘米,比曲笛稍长而细,管身内径1.2~1.4厘米,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里面去节中空。吹口开在上端边沿,由此吹气发育音。在箫管中部,正面开有5个音孔,背面有1个音孔,用以控制音的高低。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两个圆孔是出音孔,可用来调音。在出音孔下面的两个圆孔为助音孔,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拴系飘穗(装饰绦带)用。   箫的音质优劣,与选用的竹材和制作关系很大。要选用冬至到春分期间采伐的竹子,以生长期在三年以上的老竹为佳,竹质应坚实、分量较重,紫竹以竹花均匀,呈紫褐色的为佳,无虫蛀、干缩、劈裂、蜂腰和大腹等缺陷,管身圆满、纹理细密顺直。   制作时,吹口和音孔须在一条直线上,吹口上方下圆,音孔要圆,并都掏成向内的倾斜形,孔壁要光,内膛应光洁,竹节磨光,两端平整,两端口径不能相差过大,漆饰应美观。在音质上,音阶应准确,不论轻吹重吹,音响都应清丽,不能有空洞或差异的声响。音色应淳厚、优美、圆润。
箫-区分箫孔
&&白玉洞箫
  箫一般为竹制,也有玉制的玉箫和铜制的铜箫,箫的种类分为:   洞箫:直径为2.2厘米左右,开前五后一六 个音孔通常民间流行的就是这种箫。现在有种改良洞箫,开前七后一八孔,音量比较大,转调比较方便)   琴箫:直径比洞箫略细,开前七后一八个音孔,音量比洞箫小,通常用于与古琴合奏。   玉屏箫:直径在1.05厘米左右,比琴箫还要细,开前五后一六个音孔,常采用贵州玉屏产的黄色竹子制作,这种箫音量更小,箫外有时雕龙刻凤,一般用于自娱或作为工艺品。   现代八孔箫:现在有一种八孔箫,管径采用洞箫的尺寸,音孔像琴箫一样开了八个音孔,称为八孔箫,吹奏方法与六孔箫(传统洞箫)完全一致,仅在指法上略有不同。这种八孔箫的优点是:音量大,转调方便。一般在艺术院校最常用。
  箫的演奏技巧与笛类似,但不如笛灵敏。& &琴箫
  箫的定调不一,常见的为G调,还有F调、C调等。6个音孔全闭时,筒音为(d1),通过超吹,音域由(d1~e3),有两个八度另一个大二度。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发音深沉,弱奏时很有特色;中音区音色圆润、优美;高音区发音紧张。箫的音量较小,乐队用几支箫同时演奏效果较佳。单用一支箫演奏时,配器上要注意音量对比适度。   在箫传统的调名称呼上,不管箫的长短,还是调的高低,凡是六孔箫以第三孔作“1” ,八孔箫以第四孔作“1”,都称为“小工调”,凡是六孔箫的第六孔作“1”,八孔箫以第八孔作“1”都称为“正宫调”,凡是六孔箫以第四孔作“1”,八孔箫以第五孔作“1”,都称为“凡字调”,凡是六孔箫以第五孔作“1”,八孔箫以第七孔作“1”都称为“六字调”,凡是筒音作“1”,都称为“乙字调”, 凡是第一孔作“1”,都称为“上字调”,凡是第二孔作“1”,都称为“尺字调”。编辑本段演奏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和打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适于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箫不仅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福建南音、广东音乐、常州丝弦和河南板头乐队等民间器乐合奏,以及越剧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开始洞箫奏出轻巧的波音,配合琵琶模拟的鼓声,描绘出游船上箫鼓鸣奏的情景,在整个乐曲中,箫声绵绵,流畅抒情。   此外,琴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动听,更能表达出乐曲深远的意境。
  箫的演奏姿势有站式和坐式两种,演奏时一定要保持身体的自然状态。   (一)立式   独奏或重奏时一般采用立式。两臂自然向前,两手持箫,手指自然弯曲,胸部和腰部要直,但不能挺胸鼓肚,头部向前但不能前倾更不能后仰。双肩和双肘自然下垂,切忌耸肩。箫放在嘴上时与身体约成45度角,因为角度太小了容易低头,太大了又容易扬颈,这样不但姿势不雅,也影响呼吸。两腿站定,两脚稍稍分开,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之间。   (二)坐式   合奏或伴奏时一般采用坐式。坐式上半身和立式完全相同。座椅高低要合适,切忌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这样不但姿势不雅,同时也影响正常呼吸。   吹箫姿势是最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特点的,因此持箫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保持人体自然状态,便能很快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
&&南管洞箫
  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吹奏管乐是十分重要的,一般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吹奏管乐是十分重要的,中国民间吹管乐非常重视用“气”,气息运用得当,才能较长时间的自由演奏,否则,吹一会就会感觉累,还可能有胸闷气短的现象,时间长了,于身体不利,所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至关重要。   呼吸方法可分为三种:   胸式呼吸   完全用胸部控制气息,气吸到肺里后,由胸部向外挤压,这样,吸气量不能达到最大值,气流不稳定,气息也不能持久,身体易感疲劳,这种方法不好控制气息,也有损健康,所以一般不提倡采用胸式呼吸方法。   腹式呼吸方法   吸气时将横隔肌下沉,尽量扩大腹部与腰部,民间说法叫做“气沉丹田”。呼气时,丹田要绷住劲,一点一点均匀地将气吹出,经过反复练习,这种呼吸方法是能够掌握的。腹式呼吸能有效的控制气流,均匀的将气吹出,还可根据音乐需要增强或减弱气流强度,做出强弱变化和腹颤音效果,是一种正确的呼吸方法。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吸气时胸部、肋部、腹部、腰部同时向外扩张,最大限度地将气吸入,这样肺吸入的空气量比前两种方法都要大。   采用胸腹式呼吸时。当整个呼吸肌肉组织联合工作时,呼吸肌肉所承担的负荷分布得非常均匀,这样,呼吸肌肉不易感到疲乏。   综上所述,初学者首先应学会腹式呼吸,熟练后再加上胸部扩展动作,就是胸腹式联合呼吸。   练习时先用鼻子将气慢慢吸入,这时就能体会到腹部自然向外扩张,腰部也有向外扩张的感觉,这就是正确的自然呼吸的感觉,以后逐渐加快吸气速度,再试着不改变腹部、腰部动作的情况下而改用嘴吸气,这样你就掌握了腹式呼吸的正确吸气方法。吹奏时随着气的呼出腹部逐渐收缩,但丹田一定要绷住劲,找向外拉的感觉,这就是控制。
  口型是指吹箫时口的形态,它包含了“风门、口风、口劲”三方面的因素。正确的口形才能发出良好的音色。& &九节竹箫
  风门是双唇间椭圆形的空隙,供气流通过。风门的形状是决定口形的主要因素。口风也称为气的流速。口风的急缓(气的流速快慢)主要靠丹田气控制。口劲是控制风门大小和口风急缓时上下唇肌和面部肌肉收放时所用的力量。吹奏时的口形是千变万化的,他的变化集中表现在风门大小、口劲大小及上下唇的移位上。   吹奏时唇部肌肉自然贴住牙床同时两边嘴角稍稍收缩(像微笑一样),使上下唇肌的力量点集中在中间使双唇中央呈椭圆形风门,舌头呈自然状态,口腔稍有扩张,上下唇的位置要求前后基本一致,但上唇略微向前,吹奏时唇肌受气流冲击而自由向前游动,这样在唇肌控制下的口形是正确的口形。风门应对准吹孔,下唇贴住吹孔内侧的边缘,盖住吹孔约四分之一处,将气流汇成空气柱,以“呜”的嘴形来吹奏,以求气流的集中和稳定。口形随着音的高低变化而变化。吹低音时风门放大,口风较缓,口劲较小;高音时则相反。   掌握好风口、口风、口劲之间的关系是吹好箫的关键因素。编辑本段指法训练  指法训练的目的是使每个手指既能独立活动,又能相互配合,使手指动作灵活、迅速、持久。   持箫的动作:双臂向前,两手持箫,手指自然保持弯曲,要求肩部、臂部、手部及手指一定要放松,不能僵硬。这样,才能做到手指动作灵活、均匀、迅速、持久。   第二,手指要有弹性,并保持一定力度,这样按闭音孔时才能严密不漏气。手指抬起时,则需要迅速放松。   第三,开放音孔时,手指一般不宜抬得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手指肚和音孔的距离会加大,动作不能迅速完成,会影响演奏速度;过低则影响发音的音准和音量。一般来说,手指抬起时,距离音孔二至三公分为宜。如果演奏速度较快,音符时值较短因而音符变化较快较多的乐句时,手指抬得应稍低;而演奏速度较慢,音符时值较长的乐句时,手指则应适当抬高。
  颤音的效果与弦乐器上的颤指相似,练习时要使每个手指都能独立打颤,颤音的快慢要根据乐曲的感情和速度而定。    颤音,又称“打点”,或称“擞音”,效果与弦乐器上的颤指相似。   颤音的奏法是:先将本音发出,紧接着均匀、迅速开闭本音上方二度音孔,使本音与其上方二度音快速,均匀的交替出现。颤音用“tr”来标记。   二度颤音:开闭本音的上方二度音孔。除了常用的二度颤音外,还有三度颤音、四度颤音(不常用)等。三度颤音就是开闭本音的上方三度音孔。   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如内蒙古、西藏等民间音乐中常用三度指颤音。   颤音的快慢(手指运动的频率)要根据乐曲的感情和速度而定。   颤音是一种常用技巧,在练习颤音时要使每个手指都能独立打颤,三度颤音是两个手指同时动作,要求迅速而均匀,不得忽快忽慢。颤音的练习要求一次能达到十五秒钟之久,相当于慢板的八拍左右。   在实际演奏中,颤音有由慢渐快的,也有由慢渐快再渐慢回到本位音不颤的。
  指震音是用手指在音孔旁或音孔上作均匀迅速的扇动或开闭,发出一种与气震音相似的音。   指震音是用手指在音孔旁或音孔上作均匀迅速的扇动或开闭,发出一种与气震音相似的音。   指震音在音孔上的震动分为“本位指震音”,“下位指震音”。   (1)本位指震音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手指在这个音孔的下半孔进行上下震动。   第二种是手指在这个音孔的旁边,还可以加上其下方各指同时在本音孔的旁边快速均匀的震动。只接触音孔边缘,接触的面积越小越好。   第三种是如果在音孔上方震动,则手指不接触音孔。   (2)下位指震音:   按发音本孔的手指抬起后,不做任何动作,而其下方音孔的一指或数指,在音孔上或音孔旁进行震动。   由于手指震动的快慢速度不同,它起到的效果和用途也有根本的不同。当手指震动快时(约每秒钟五次),所得到的是一种微妙而柔弱的效果。它常常是伴随着特长音或弱音出现,江南丝竹乐常用指震音技巧来表现江南美景。当手指震动慢时(约每秒钟两次以下)所得到的是类似气震音效果。但它没有气震音那样舒展和内在,又因为它只能在本音的音高以下发音,音强的震动幅度较小,所以实际应用不多。   倚音   倚音是本位音的辅助音,是对本位音的装饰润色,在演奏时要吹得轻巧而短促。   倚音是一种装饰音。它在本位音之前出现,并倾向于本位音,使本位音有一种丰富的特殊色彩。倚音用较小的音符写在本位音的左上角,并用连线与本位音连结起来。   本位音前只有一个倚音音符时称为“单倚音”。单倚音有上下之分,比本音高的叫“上倚音”;比本音低的叫“下倚音”。本位音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倚音音符时称为“复倚音”。   在演奏倚音时要吹得轻巧而短促,因为倚音是本位音的辅助音,是对本位音的装饰润色,它帮助发出主音,倚音的演奏时值一般在前半拍的开始部分或有意在正拍之前,正拍时正好连上本位音。不得将倚音任意拖长或吹在强拍上,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了。
  叠音是在演奏两个同度音时,在第二个同度音的上方二度音孔用手指急速地开接一下,使这两个音有一种重叠的感觉。   在演奏两个同度音时,在第二个同度音的上方二度音孔用手指急速地开接一下,使这两个音有一种重叠的感觉,叫做叠音。   叠音的记号是“又”。不在乐谱上写小装饰音。   叠音可以说是一种“极快速的装饰音”,不能把叠音奏成倚音。要记住倚音是在第一个音符之前出现。叠音的手指动作在第一个音符之后。倚音再短暂也有一个过程,而叠音第二个音的手指动作和第二个音的拍子是同时的,我们只能感觉它的存在,因为手指的急速开闭,本音的上方二度音是不占时值的。因此称叠音是一种极快速的装饰音。它巧妙地丰富了两个音之间的关系,使两个音既分开,又形影不离,造成一种悦耳的色彩。   民间还有一种叫做“唤音”的加花手法,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叠音奏法。它不仅仅用于两个同度音之间,在任何音程的任何音上都可以使用,尤其是戏曲或民间乐曲中应用较为广泛。其发音方法同于叠音,不过叠音一般是标记在曲调上,我们在吹奏时要有意识的重视它。“唤音”吹法则是无意识的叠音吹奏,它不但出现在两音之间,并且在任何音符都有可能出现,它是没有什么标记的,只是要以旋律进行得流畅生动为标准。
  打音是在吹出一个音或两个同度音时,在这个音的音孔上急速地用手指打动一下,要求手指“灵、准、稳”。    在吹出一个音或两个同度音时,在这个音的音孔上急速地用手指打动一下所得到的效果叫做“打音”,记号是“扌”。   打音与叠音不同的是:叠音的演奏方法是用本音孔上方二度音孔发音,而打音则是在本音孔打动发音。它的实际音高是本音与下方二度音的急速重复。如在演奏中遇到“1”音时,用打音所得到的实际上是“71”的效果   打音的用途和色彩与叠音大致相同,特别在江南的一些乐曲中,打音是一种常用技巧。在内蒙古或西藏的乐曲中也有应用,不过手指动作较慢,类似倚音。   在练习打音时,手指要“灵、准、稳”。所谓“灵”是指法要灵活,发音才能不死板;“准”是手指要打在音孔上,不能有虚音;“稳”是要求我们在运用打音时不能忽快忽慢,不能影响原曲速度,打音的时间要恰如其氛。
赠音和波音
  赠音是在本音结束时,迅速轻快地带出一个装饰性的、时值极短的音,由演奏者根据乐曲的感情、风格适当运用。    赠音与倚音相反,在本音结束时,迅速轻快地带出一个装饰性的、时值极短的音。赠音没有专用符号,在练习曲中,我们把赠音用较小的音符标在本音后面,并用连线与本音连接起来;也有将赠音的偏旁部首“贝”做为赠音的标记。 赠音在本音之上之下都可以,二度、三度、四度、五度都行,一般三度四度比较常用。   赠音由演奏者根据乐曲的感情、风格适当运用。赠音在江南丝竹(和南派音乐)中应用较广。   赠音的吹奏方法:当本音在结束前的一刹那,立即停止吹奏,同时用手指将赠音带出。呼气停住的时间一定要准确、果断,这样才能与手指很好的配合。停早了,赠音做不出来;停晚了,造成赠音时值太长,就不是赠音了。   波音是在吹奏本音时,迅速将本音上方二度音孔开闭,回到本音。    波音有两种:单波音和复波音,复波音在单波音的基础上再次开闭一次音孔。 演奏波音的要求是:手指一定要干净,利落、有弹性。波音也是演奏中经常用到的装饰音技巧之一。
  滑音是用手指和气息的作用使音程之间发出一种连贯圆滑音的技巧,其效果与弦乐器上单指抹弦相似。   滑音是用手指和气息的作用使音程之间发出一种连贯圆滑音的技巧。民间又称“抹音”或“捻音”。滑音是用手指在音孔上的逐渐依次开放或关闭,其效果与弦乐器上单指抹弦相似。   滑音是一种最常用的手指技巧。它使音程关系从级进改变为滑进,因而适应于一些优美宛转的旋律或戏曲人声的模仿,尤其在北方乐曲中应用得最为广泛。   滑音分上滑音、下滑音、复滑音三种。   (1)上滑音:由较低的音开始上滑到另一较高的音,叫做“上滑音”。其奏法是:使手指由较低音的音孔向较高音的音孔,顺次逐个圆滑地渐渐抬起,即使手指由下而上地逐渐开放音孔来发音。同时,气息要由缓渐急,并使风门由大渐小,口劲由小渐大。   (2)下滑音:由较高的音开始下滑到另一较低的音,叫做“下滑音”。其奏法是:使手指由较高音的音孔向较低音的音孔,顺次逐个圆滑地渐渐落下,即使手指由上而下地逐渐关闭音孔所得到的效果。同时,气息要由急渐缓,使风门由小渐大,口劲由大渐小。   (3)复滑音:由低到高又到低或由高到低又到高的音。   筒音5的指法   将箫的所有音孔全按住所发出的最低音叫做“筒音”。箫的调(或者说什么调的箫)标在第三孔上。第三孔的音作为这个调主音1。筒音作为5,那么开第一孔就是6,以此类推,第二孔为7,第三孔为1。第三孔旁边标一个英文字母G,就是G调的箫。第三孔旁边标着F,我们说这支箫是F调的。第一孔下面标着的音是筒音。第三孔是G,筒音是D,D音是G调的5。第三孔是F,筒音是C,C音是F调的5。第三孔是A,筒音是E,E音是A调的5。推算的方法,第三孔为1,下行四度为5,正好是筒音。我们习惯上以筒音的唱名,区别于不同的指法。筒音5指法是最常用的指法,也是本调指法。因此,要相当熟练地掌握筒音5指法是学习吹箫的关键所在。我本着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总结并整理这些文字,以使广大爱箫的朋友们能够循序渐进,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水平。通过后面指法表可以看出,中音区4、5和高音区4、5这四个音都有两种指法。在做指法练习时,两种指法都要练,熟练以后,吹奏乐曲时怎么方便,哪种指法顺手,就用哪种指法。练习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时,开始要放慢速度,然后逐渐加快。不是一遍练习里面由慢渐快,而是一种速度保持从头到底,然后第二遍时再换另一种速度。如第一遍每分钟保持60拍(还可以再慢),第二遍每分钟80拍,第三遍每分钟120拍(还可以更快)等。三度、四度、五度音程综合练习,不但可以继续练习手指的灵敏性,还可以提高练习者的音乐素质。练习方法也是由慢到快。通过视奏可检验音阶的练习结果。当然不是说只有把音阶练得滚瓜烂熟,相辅相成,反过来再练习音阶又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筒音5指法,可以用任何调箫进行练习。但为了照顾大多数音乐爱好者练习的方便和初学者最适宜用的箫以及一般演出时经常用的调,我们选择三孔1为G音的箫,也就是G调箫作为练习用箫。
筒音作1的指法
  筒音作为1是一种常用的指法。这是音名、唱名、调性完全统一的指法。用G调(三孔1)箫,筒音作为1(唱名),筒音是D(音名),那么所吹出的音阶就是D调(调性)。其它调箫以此类推。筒音作1时要注意7这个音。7的指法是将所有指孔全部打开,中音7和高音7一样,只有这一种指法。吹7音时请注意音准。一般的箫筒音作1时指孔全部打开吹7音,音高还有点偏低,那么我们就要从气上加以控制。   具体做法是:气息加强一点,风门略小一点,将箫往下压一点,这样等于吹孔向外翻,将7音校正到准确音高位置。以上所说的动作,只是一点点,此种方法也适用于其它音孔。如果某音略高,那么动作正好相反,气息减弱一点,风门略大一点,将箫往上抬一点,这个音就能略低一点。当然不能所有的音都这样做,要是不准的音孔太多,就该采用其它方法调整音孔了。
筒音2的指法
  筒音作为2也是常用指法之一。用G调(三孔1)箫筒音作为2吹出的音阶是什么调呢?   有两种推算方法,   一是从筒音D往下数,D是2,C是1。筒音2是C调。   一是从三孔G往上数,四孔A,五孔B,六孔C(半孔),D是2,G是5,C肯定是1,C调。   筒音2所注意的指法有以下几种,第二孔按半孔为4音,也可以用*指的方法,这种*指方法吹出来的4音偏高。过去民间艺人常用这种指法,现在一般都采用按半孔指法。中音1、2和高音1、1各有两种指法。   筒音6的指法   筒音作为6这种指法,不是常用指法。由于半孔较多,不宜控制,所以练习曲难度相对比其它指法难度大。但是筒音6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指法,而且别的指法不能代替,因此花时间练习筒音作6的指法是十分必要的。   筒音作6上行小三度是1,用G调箫练习筒音是D。D等于6(全按),E等于7(开一孔),F等于1(一孔全开,二孔开半孔)。那么,筒音作6的指法是F调。筒音作6时的第二孔,第五孔,第六孔都要开半孔。中音区的1、4、5、6和高音区的1、4、5、6都有两种指法。   箫-心境   在吹箫的时候最好是要保持着一种平和,安宁的心境。箫是一种来自于大自然的乐器,是受到大自然的灵性锁所滋润的。箫声,是一种似远在深山,若入幽谷的空明,在演奏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才能真正的将这种美妙的声音表现的更好。   不过,这是对于一般的人来说的。当你做到书上所说的所谓人箫合一的时候就无需了。正如我在黄山游玩遇见的老人一样,空明中充满了对人世的感悟,情感丰富多姿啊!   箫,在现在的演奏中似乎早已没有古时那种味道了。多的只是纷杂的世俗况味,抹杀了它原有的灵动。   古有横吹笛子,竖吹箫。编辑本段箫-保养与维修  竹制箫有北方使用时,常常有干裂的现象,这是由于北方气候干燥,尤其在冬天,北方室内 有炉火、暖气等设备,使空气更加干燥,湿度很低,这样拿出箫来就吹或从室外拿到室内, 从寒冷的地方进入燥热的室内,立刻就吹,使竹管的内壁和外壁的膨胀系数不一样,气吹进 吹孔后,竹管内壁受热膨胀,而竹管外壁仍然很凉,就会引起竹管破裂(铜管和塑料管不存 在这个问题)。保护方法,箫要经常用水冲洗,如果水中加一点盐则效果更好,保持一定湿度。吹完后,用布将箫的内壁擦干(夏季防止发霉),最好收到乐器套或乐器盒中,不要放 在直接让风吹的地方。如果一旦你的箫裂了,也不必着急,用胶将裂缝粘好,什么胶都行( 乳胶、万能胶、502胶水等),先缠上一段线,使裂缝粘好,不至继续裂下去。有的箫是 表皮干裂或外壁裂了一半,内壁没有裂。碰到这种情况,也要及时粘好,否则裂缝越来越大 ,不处理还会越裂越深,从外壁一直透到内壁,管壁一跑气,箫就吹不响了。有的朋友喜欢将箫挂在墙上,这样即体现了主人的闲情逸致、多才多艺,又可和挂在墙上的 字画相映成辉,美化室内环境,像玉屏箫这样有观赏价值的箫,如不挂在墙上,岂不埋没了 其工艺价值?在南方的家庭这样做无可厚非,因中国南方气候潮湿,空气中湿度较大,箫一 般轻易不会裂,但在北方就不同了,气候干燥、湿度低,挂在墙上很容易干裂。如果你的箫 是用来演奏的,那就一定不允许将它挂在墙上,而要好好加以保护,多用水冲洗,必要时加 一个“胆”(将布条缠在一根杆上,略潮湿,放进箫内),再放到乐器盒中。   大家注意到有的箫在第1孔下方和后音孔上方各做了一个插口。   插口有两个作用:   第一可将箫的上端及下端拔出,减少箫的长度,便于携带;   第二可在天气温度变化时,调整插口长度,使箫保持正确的标准音以便和其它乐器合作,这 是设计插口的主要作用。   其具体作法如下:   在标准室温20℃时将上插口拔出3毫米下插口拔出2毫米,将标准音孔调到440频 率,因竹制的箫管和其它物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夏季时管壁受热膨胀,竹管内径 缩小,音偏高;冬季时管壁在低温下收缩,内径反而加大,音偏低。这样就需要通过调整插 口来校正音的高度,使之保持440的标准音高。下插口也是帮助调整音准的,因上插口拔出的越多,筒音及一、二孔音比五、六孔音偏高, 音程关系不准,需要将下插口相应拔出,调整音程关系。如只有上插口没有下插口,可调整 后出音孔(扩大),或用胶布将后出音孔贴上少许(根据需要贴)也可以帮助调准音程关系。如要将上插口插上,也要相应插上下插口或将胶布揭下。编辑本段经典曲目  《妆台秋思》:   这是一首古曲,乃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优美委婉,又带有淡淡的忧伤。   《平湖秋月》:   这是一首广东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富有诗意。乐曲描写了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色。   《梅花三弄》:   乐曲既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又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常与古琴合奏。   《欸乃》:    此曲系后人据唐柳宗元《渔翁》中“欸乃一声山水绿”诗句而作。“欸乃”是船夫拉纤的号子声,在乐曲中欸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赞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情绪。   《关山月》:    古木兰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的句子,反映征人对远戎远疆的不满情绪。   《良宵引》:   根据古琴独奏曲改编。乐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旋律流畅,浑厚如歌;第二段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旋律昂扬,华彩多姿。   《泛沧浪》:   作者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今温州)人。南宋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本曲常作为《潇湘水云》的序曲,表现“志在驾舟于五湖”(《神奇秘谱》)的意境。元兵南侵时,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船。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色,便引起他对外敌入侵、时势变迁的愁绪,于是作《潇湘水云》以寄眷念之情。此曲是郭望楚代表作《潇湘水云》的序曲。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第一句的旋律音调,自第二段从中音区展开,并贯穿全曲,箫曲反复重复主题,围绕骨干音变化发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抑郁心情,也流露出他对山河缺残、时势飘零的感慨。   《平沙落雁》:   乐曲最早见于明代,曲调悠扬流畅,雁鸣声时隐时现。描写雁群降落前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   《碧涧流泉》:   乐曲以清脆之音,表现出深山峡谷之中淙淙流水欢快地流淌的情景,让人联想起唐朝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绘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一派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渔樵问答》:   琴箫合奏,颇有冬晨雪溪的意境,古琴与箫声平分秋色,曲调搭配是越听越有意味。音调时高时低,悠悠而清静,可以使人心情平和。
本帖最后由 护守天使 于
21:16 编辑
排箫.jpg (80.77 KB, 下载次数: 49)
21:16 上传
& && & 排箫是把若干支同种材质的音管,用粘接、捆绑、或框架固定的方式把它们结合成一个整体乐器,在音管的内部用蜂蜡或软木塞堵住,吹奏时,气流从吹口上方滑过,撞击对侧的内管壁,气流在音管的内腔震动,产生了乐音,由于蜂蜡、软木塞的位置不同,气流在音管内的震动周期不同,所以气流的震动频率不同,因而就产生了不同的乐音。
  排箫是由一系列管子构成的管乐器,管子都是按由长到短或由短到长的顺序排列,并且把它们并排联接在一起,管子的底部都用塞子堵住,构成一个个独立的吹管,   吹奏时,气流进入管中,可以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排箫的音色纯美,轻柔细腻、空灵飘逸。   排箫这种乐器既可以独奏又可以合奏。
  排箫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它的名字也不相同。&&贝绍普与悠悠乌木排箫
在中国古代,排箫有许多美名。   雅箫、颂箫、舜箫、秦箫、凤箫、凤翼、云箫。   排箫还有些我们不太熟悉的别名:参差、比竹、短箫、底箫、籥、籁等。   在世界各国排箫都有各自独特的名字。   西瑞克斯(希腊) 、菲斯图拉(古罗马)、弗莱斯特尔(中世纪法国);   伊夫尼塔(罗马尼亚)、安塔拉(秘鲁)、龙达多尔(厄瓜多尔)、西库(玻利维亚称)   此外 呐伊、穆斯卡、郝伊拉、 普乎拉也都是排箫的名字。
  希腊神话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掌管着森林和大地的牧神潘,形象特别怪异,头上有两个犄角,一脸络腮胡,还长着山羊蹄,他的外表简直就是个半人半兽。   有一天,在放牧的过程中,潘遇到了一个美若天仙的少女西瑞克斯,于是他向西瑞克斯表达了自己爱慕之情,西瑞克斯被这个丑陋的家伙吓坏了,她拼命地跑呀跑呀……   她跑到了河边,请求河神救她,河神就将她变成了河边的一丛芦苇。等到潘追到了河边,却看不到自己心爱的人,他大声的喊叫,也没有人应答,他只看见芦苇随风摇曳,只听见芦苇的低吟……   伤心之余,他将那芦苇割下削成了七段,把一段段的管子并排绑在一起,每天在河边吹奏,怀念自己的心上人……   为了纪念自己的心上人,他就把自己发明的乐器称为“西瑞克斯”。   这就是西方的潘笛(pan flute),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排箫。
  中国有这样传说:华夏先祖黄帝曾命乐官伶伦制作乐器,他用竹做了“参差”,这种乐器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所以人们都说“参差不齐”。“参差”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说的排箫。编辑本段排箫起源  排箫起源于何时,我们很难考查。考古学家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推测:   大约在7000多年前,有一天,有些原始人经过竹林时发现了一根被风吹断的半截竹子,在风中摇曳,同时发出美妙声音。其中一个人砍了一根竹管,把它握在手中,另一只手捂住竹管的底部,然后吹这支竹管,竟然发出了美妙的乐音。这时其他的人纷纷行动起来,他们砍了长短不同、粗细不等的竹管,做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不同的音管,这就是最早的“单管排箫”。   演奏这种排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演奏者各持一支独立的音管,并按照一定的音序排列,他们得根据指挥的指示来演奏,当然了,每个人只能吹奏一个固定的音。后来有人发现,如果把这些音管排列好,捆绑起来,就能组成一个独立的乐器,一个就可以独立演奏一个完整的乐曲,这就产生具有实用价值的排箫。
  排箫是汉族发明使用的乐器,现在在新世纪音乐中可算常规乐器   在中国,从出土的文物考查,排箫应属民族乐器。   在中国的敦煌莫高窟中一幅有双手持者一支正手直带排箫的“乐伎佛”的壁画。   在历史上,它有许多名字,如参差、云箫、凤箫等,也曾被叫做箫,但到了元朝,官方为区别于单管的箫管(洞箫),故把它命名为排箫
  排箫一管发一音,管数不一,古排箫由10至24根管组成。   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箫,是距今3000年的中国西周初期的骨排箫,这个排箫由13根长短递减的禽类腿骨制成,最长管32.7、最短管11.8厘米。这支排箫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出土时管身有带子束管的痕迹。这支排箫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院。   今存最早的石质排箫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一号楚墓,用整块石灰石雕琢而成,共13管,距今已2500年,从其腰部的捆扎雕饰看,当是竹排箫的仿制品。   今存最早的两支竹质排箫出土于战国曾侯乙墓,距今已2400多年, 它们的形状独特,好像凤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长短不同的细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开的细竹管缠缚而成,表面饰有黑底红色三角回纹的漆绘。这两支排箫虽然形制相同,但相应的管长有别,是一对“雌雄箫”,雄的稍长,雌的略短,古时的雌雄排箫常作合奏,互相衬托,有如男女声二重唱。   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仍珍藏着中国唐代的两支排箫遗器。当时在《东大寺献物帐》上,则称作“甘竹律”。   一支为12管,由椽木和革带缠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两支都已残破,旧管内塞有纸堵,以便于调律,后经修补复原,其形甚为奇异。   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里,珍藏着一支清乾隆时()制作的排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工艺十分精致,造型美观,本制套架上还绘有两条腾云而起的金龙,富有民族风格。   1981年吉林省歌剧院自行研制出双排加键排箫。这种排箫音域宽广,既可演奏悠扬舒缓乐曲,又可演奏活泼轻快乐曲。
  《诗经·周颂·有瞽》:“箫管齐举,喤喤厥声,箫雍和鸣,先祖是听。”   《尔雅·释乐》:“大箫谓之言,小者谓之筊。”   唐·杜佑《通典·乐四》:“蔡邕曰:箫,编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长则浊,短则清。以蜜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排箫大多竹制,排箫的编列通常呈单翼状,通常自左向右,依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渐次。呈双翼排列的,依六律六吕分展。“排箫”之称,始于唐代赵璘的《因话录》。   《朱子语类·乐》:“今之箫管,乃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   元代正式称古箫为“排箫”。   《元史·礼乐志》:“次前行戏竹二,次排箫四,次箫管四,次板四,次歌四,并分左右。”从管身的构造看,史籍所载排箫有开管和闭管两种,闭管占主流,取蜡封底,调节各管音高。   《清会典·乐器》:“排箫,比竹为管十六,阴阳各八。自左而右,列二倍律,六正律;自右而左,列二倍吕,六正吕,以协阴均。十六管径皆二分七厘四毫二丝,其长短各不同。”
  制作排箫的材料很多,有苦竹、薄竹、乌木、檀木、红木、梨花木、樱桃木、陶瓷、玻璃、碳纤维、亚克力、ABS塑料、铜管、钢管等。   不同排箫因材料、种类不同,吹管的联接方式也不相同,有的用绳子、竹篦片固定,有的用木框镶起来,有的用胶粘合在一起,有的塑料排箫是一体的,是加工时一次成型的。
  排箫的音色纯美自然,宛若风的声音,就音色而言,更多的人喜欢把排箫归类为古典乐器,排箫音乐截然不同于嘈杂喧嚣的现代音乐,排箫声音如同天上的流云,超凡脱俗,人们习惯把排箫之音赞为“天籁之声”。   不同材质的排箫发出的声音各有特色:乌木排箫高亢亮丽,檀木排箫轻美甜润,苦竹排箫清脆飘逸,亚克力排箫古朴自然……   做工精良的排箫,无论是随身携带,还是放在家里做装饰品,都让人赏心悦目……   如果把手鼓、军鼓、腰鼓、木鱼、三角铁等简单的乐器排除在外,那么排箫应该算是最简单的乐器了,排箫入门易,进步快,投资少。   吹排箫有利用提高肺活量,提高肺的呼吸能力。   吹排箫、欣赏排箫乐曲也可以治疗神经衰弱、抑郁症、情绪暴躁,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一定益处。长期吹排箫和欣赏排箫也可以达到修心养性的作用。编辑本段风格流派  中国曾是排箫的发源地,中国的古代诗词文献典籍对于排箫的记载和考古中出土那些年代久远的古代排箫,足以证明了这一点,但中国排箫的发展史是一部断代史,排箫的吹奏技艺没有承
不同流派的排箫(6张)传下来,在清朝中后期排箫音乐就从中国乐坛中销声匿迹,这对于中国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从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上来看,如今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两类排箫:罗马尼亚排箫、南美排箫。   罗马尼亚排箫都为弧形曲面造型,吹口平滑,做工精美,能吹奏快节奏的乐曲。这类都有底座。绝大多数的西方排箫演奏家使用这种类型的排箫。   南美排箫制作工艺简单,材料大都是竹子或薄竹,有平面的,也有弧面的,有单排的,也有双排的,但吹口比较粗糙。   从外观上看,还有两类不同于罗马尼亚排箫和南美排箫的排箫,它们是中式排箫和韩式排箫。但这两类排箫设计制作都受罗马尼亚排箫的影响:弧面的造型设计,平滑的吹口处理。   中式排箫,也就是中国式排箫,这类排箫类似于罗马尼亚排箫,但没有底座,管与管用胶粘在一起。杜聪就是使用的这种排箫。国内也有少数排箫爱好者使用这类排箫。   韩式排箫,韩国风格的排箫,这类排箫就是在中式排箫基础上用弧形木条固定,相比中式排箫更加结实耐用,这种排箫又被称作“直带排箫”或“加箍排箫”。这种排箫常被作为练习排箫使用。   仿古排箫,如仿唐排箫、仿清排箫,这类排箫多用于反映古代宫廷生活的影视创作,在平时的演奏、练习中很少使用。
  悠悠排箫   国内知名品牌,悠悠排箫是由扬州音乐传播有限公司的产品。   从产品的风格来看,悠悠排箫有罗马尼亚排箫、南美排箫、中式排箫、韩式排箫和仿古排箫。   从材质来看,悠悠排箫有苦竹排箫、薄竹排箫、烤漆排箫、木质排箫、塑料排箫、碳纤维排箫、金属排箫。悠悠木质排箫大都名贵木材,如:南非的乌木、印度的香檀木、巴西的梨花木、还有蛇纹木、花檀木、樱桃木、红木等。   悠悠排箫涵盖了高中低档、各种价位的排箫。客观的说,悠悠排箫的外观和音色接近preda排箫。   乡音排箫   国内知名品牌,乡音排箫由杭州市铜铃桥的乡音竹笛乐器厂生产,该厂原为笛子生产厂家,现更名为杭州乡音乐器厂,自2007年起开始生产排箫,最初只生产韩式排箫,2009年起,开始设计生产罗马尼亚排箫,目前该厂的主要产品已涵盖高、中、低各档次的排箫。由于铜岭桥是苦竹之乡,乡音排箫一直奉行和推广苦竹排箫。这一点也符合国际上很多排箫名家对苦竹排箫的热衷。由于多年的生产和技术的革新,乡音排箫的外观和音色有了很大的进步。
  中国古代的排箫吹奏技法没有流传下来,国内的排箫教材都是近几年从西方引进的。   目前国内以下几种排箫教材和排箫视频教程:   《排箫新技法》,这本教材是旅居荷兰罗马尼亚排箫教育家普斯科尤编写的、乘风编译的,它是一本系统的实用的排箫教材。这本教材系统的阐述了排箫的理论和所有演奏技巧。《排箫新技法》,是五线谱、简谱混合排版教材,该教材通俗易懂,内容详细,从零基础起步,循序渐进,难度跳跃性不大,另配有可供模仿练习的示范曲和伴奏曲。该教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合不同水平的排箫爱好者。   《排箫基础教程》,这本教材是赞菲尔编写的、乘风编译的专业排箫教材。这本赞菲尔14年深思熟虑的心血结晶,该教材理论严谨扎实、练习科学合理。这本教材是五线谱、简谱的混合排版教材,配有3张CD,其中40首曲子的示范曲和伴奏曲。这本教材适合中级、高级水平的排箫爱好者。   《大舟里排箫学校视频教程》,这是瑞士的罗马尼亚排箫制作家、排箫教育家、排箫演奏家、大舟里排箫学校及大舟里排箫品牌创始人老莫克先生(舟里·莫克)供给中国排箫爱好者的排箫视频教程。这个教程共有17个小节,老莫克亲自示范,详细的针对初学者排箫吹奏的要点和难点,并列举了一些易犯的错误。这个教程有很高的学习研究价值。该视频教程由老莫克用英文讲解,配有中文字幕。   《道格拉斯排箫视频教程》,排箫演奏家道格拉斯·贝绍普 (Douglas Bishop)简明扼要的讲解了排箫吹奏的基本技法,整个教程共有12小节,轻松幽默。该视频教程由道格拉斯用英文讲解,配有中文字幕。
  排箫有正手排箫、反手排箫   正手排箫,也叫右手排箫,演奏者需要用右手握排箫,这种排箫的最长短在右端,最短管在左端,这种排箫最高音在左端,最低音在右端,这种排箫音序与钢琴的键盘排序相反。欧美的排箫演奏家大都使用正手排箫,80%以上的排箫演奏者使用正手排箫。   反手排箫,也叫左手排箫,演奏者需要用左手握排箫,这种排箫的最长短在左端,最短管在右端,这种排箫最低音在左端,最高音在右端,这种排箫音序与钢琴的键盘排序相同。   亚洲有部分排箫演奏家使用反手排箫,如杜聪、张中立。   排箫是分调的   一支排箫不能演奏所有的曲子,排箫也像口琴、笛子一样分调,有C调排箫、D调排箫、E调排箫、F调排箫和G调排箫。   但国内的排箫制作者主要生产C调排箫和G调排箫,其他各调排箫需要订制。   C调排箫主要用于平时吹奏,音域范围适合吹奏通俗歌曲,或给演唱者伴奏。   G调排箫主要用于排箫学习,现在国内排箫教材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排箫教学也与国际接轨,国外普遍使用G调排箫,近几年,国内的排箫教学普遍使用G调排箫。   排箫的管数不同,音域不同,价格也不同   排箫管数越多,音域越宽,价格越高。但不是说管数越多越好,关键在于适用。初学者最好购买20管或22管的排箫,如果为孩子购买排箫至少也要买支15管排箫。   25管或25管以上的排箫不适合排箫初学者使用,当技术纯熟之后,根据需要再买不迟。   买哪种流派的排箫   如果通晓排箫吹奏的排箫爱好者或排箫演奏家,买哪种排箫都可以,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但是对于想学排箫的人要注意选择。最好选用罗马尼亚排箫或韩式排箫,这两种排箫吹口平滑,又结实耐用。   选购什么材质的排箫   1. 合成材料:以塑料等有机材料为主,有独特的音质,价廉物美,由于管材是按尺寸定制,配比排列均匀一致,非常适合中小学生入门和集体学习,且容易清洁,使用寿命长。高档的碳纤维排箫也属于这类排箫。   2. 薄竹:也称苇竹,外形既象芦苇又似竹,薄竹硬度高于芦苇, 略逊于竹子, 是南美排箫的主要材料。音质是纯朴自然的原生态风格。但由于材料质地较软且壁厚薄,不易于保养。   3. 苦竹:是制作专业排箫的主要材料。质地坚硬,天然的纵向纤维,造就了高亢明亮飘逸的音质。经逐渐开声,仔细保养,使用愈久声音愈好。   4. 木材:密度高、硬度大的名贵木材也是制作排箫的上好材料,如乌木、红木、檀木等,木质光滑细腻,木纹清晰美丽。其中乌木的硬度极高,檀木有天然清香,音质温润饱满、优美华丽,低音浑厚通透,高音明亮含蓄,独具高贵气质。既是乐器,又是具有收藏价值的珍贵工艺礼品。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气候对排箫这种乐器的影响,北方的气候干燥,如果排箫长期闲置不用,那么薄竹排箫、苦竹排箫的音管可能开裂。南方潮湿的气候可能会使这两种排箫内管壁受潮,影响排箫性能的发挥。碳纤维排箫、金属排箫、塑料排箫是排箫中的另类,受气候影响小。   北方气候干燥的地区,木质排箫是比较适合的,南方潮湿地区,选用火烤排箫(烤漆排箫)比较适合。火烤排箫也是苦竹排箫,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这种排箫不易受潮。   选购什么价位的排箫   排箫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吹管材料、制作工艺以及辅料这几个因素。价格从几十元到一两千元不等,购买时要根据使用者的年龄段、学习热情、爱好程度和消费能力选择不同档次的排箫。有几个大的原则要事先考虑到:   1. 两步到位   就是先购买一只低价位的,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兴趣提高,演奏难度加大,再换一支高档专业排箫。   适合学生和一般爱好者。推荐价位:100——600元   2. 一步到位   直接购买一支专业演出级排箫,如苦竹专业演出级排箫,好处是练习的过程就熟悉了这支排箫的管位,吹奏时间越久排箫自然开声,音色越吹越好听。由于不用再更换,对入门后高难度技术提高非常有利。   适合发烧级爱好者、排箫教师和专业演奏者。推荐价位:600——2000元   3. 保值增值   如苦竹大师级精品排箫、木质排箫的外观美、工艺精、音质好,赏心悦目,那么学习者的学习兴致会陡然而增,这样的不仅能满足演出、录音等专业需求,同时也是一件工艺礼品,作为馈赠,其文化价值远远超过产品本身。   购买几支排箫   这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决定,如果条件不好,先买一支排箫也可以。   经济条件好的人,最好买两支排箫,两支G调排箫,或一支G调排箫、一支C调排箫。   排箫这种乐器不同于金属吹奏乐器,大都是竹子或木材加工的,那么这种乐器就容易受湿度影响,一支排箫连续吹一两个小时候,它的内管壁附着大量唾液,管壁发湿,音色下降。   擦拭排箫内管壁,把排箫阴干,排箫又可以继续演奏,这是它的音色完美如初。   如果我们手头有两支排箫,我们就可以轮换使用,不用空空等待,而浪费我们的宝贵时间。
  排箫是古老优美的乐器,音色空灵飘逸,入门简单易学。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乐迷的追捧。排箫一管一音的自然七声音阶排列,非常适合零基础、零乐理的各年龄段音乐爱好者。学习排箫,首先是一件愉悦身心的事情,所以练习时心境尤为重要,其次才是技术。理论上吹响一根管子就等于入门,再结合教材练习提高。
演奏排箫的三大基本功
  初学排箫,首先要掌握呼吸、吐音和移动这三项基本功,演奏时缺一不可,通过反复练习,才能配合的高度默契,为以后学习中高难度的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   1.呼吸   吸气时鼓起肚子并向胸部上顶,鼻子和嘴同时大量吸气;呼气(吹奏)时鼻子闭住气,先胸部下沉,再瘪肚子,把腹部的气体向外挤压。   2.吐音   首先要形成一个正确的口风:微笑—嘴闭紧—嘴角向两边抻,不要露出牙齿。舌尖伸出—双唇压紧—迅速收回—同时吹气。反复练习这个动作,而且每吹一个音都要用吐音!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吐音方法以后,才可以进行演奏。   3.移动   排箫一管一音,移动的准确性就成为重中之重!移动时,保持排箫的水平和垂直以及   下唇和吹口的位置关系,而且每次移动都要对正管子。   总之,每一次练习都应该是重复正确和纠正错误,开始时注意力很难兼顾三项,慢慢才能配合默契,形成一种下意识动作,直至“手到—嘴到—气到”。
学习排箫演奏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1.刚拿到排箫的朋友,急于把所有管子都吹响,其实这是很难做到的。排箫最容易吹的是中音区,然后是低音区和高音区。要经过口风松紧、吐音力度等综合练习才能完成。   2. 不重视基本功练习。任何一种乐器的练习,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材的编写都是由浅入深的。按照教材的进度和编排顺序练习是十分必要的。有的朋友从教材里面挑几首简单练练,还有的直接吹自己喜欢的乐曲当练习曲,更有甚者,基础练习没有到位就迫不及待追求高难度曲目,其结果都只能是事倍功半。   3. 盲目借鉴其他乐器的技法。由于国内长年没有正式的排箫教材,很多朋友都是自己摸索着练习,这就很容易形成一些误区。其实,排箫经过罗马尼亚人的研究和发展,早已成为一种独立存在和具备鲜明自身特征的乐器,练习也是有其完整和科学性的。借鉴不是坏事,但应该建立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排箫的各种技法的基础上。
  所有排箫都需要保养,因为它是一件较易损的精密乐器。   南北方的地域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因为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变化,不注意保管很容易出现开裂现象。首先做到不要将排箫长期裸置在空气中,每次使用后尽量放入袋中。切忌暴露于高温下或曝晒,也不要摆放在风口,或从有暖气的房屋中突然裸露的拿到室外,竹管容易开裂。   另外要保持管子内外的清洁,每次使用后用海绵刷均匀擦拭每根管子内部。不易水洗,否则会改变音准;同坚硬的物品放在一起容易引起音管破裂或影响表面光泽度。   最好及时擦拭吹奏过程中产生附着在排箫内管壁的唾液,可以用最小的调音棒,在他的上面缠绕上餐巾纸,在吹奏过程中,每20分钟——30分钟擦拭一次潮湿的内管壁。   当排箫吹奏时间过久,排箫内管壁湿度过大,排箫音色会随之降低,这是停止吹奏,将排箫阴干,方可继续使用。   不要随便触动排箫音管内的塞子,塞子的位置对于音质和音的准确度会有很大影响。   不能用带有绒毛的纺织品拭擦排箫内管壁。   竹质排箫、木质排箫的内管壁,可以定期拭擦果仁油,这样对于排箫的保养很有好处。
  排箫附件就是排箫使用者在携带、使用、练习、演奏 排箫时所用的必需品。   排箫附件有以下物品:   排箫箱、排箫包、排箫架、校音器、乐谱架、调音棒、定音塞、吹口油等。
  最贵的排箫   碳纤维水晶排箫,这是一支灰色的碳纤维排箫,排箫的正面装饰了5000多粒施华洛世奇水晶,这支雍容华贵,排箫为德国排箫演奏家达妮埃拉·桑托斯(女)拥有。由于这款排箫如同施华洛世奇水晶的宣传广告,所以它身价昂贵,被视为无价之宝。(视频见扩展阅读)   最大的竹排箫   所罗门群岛共和国表演队排箫,这支排箫都是由粗大的竹管构成,这些音管如同喀秋莎火箭炮的炮管,最长的音管大约180cm ,这支排箫发出的声音雄浑粗犷。   最大的木排箫   乌木王排箫,是中国扬州产的悠悠乌木排箫,这支排箫用南非名贵木材加工而成,共28管,最长的音管长达66.8cm。这支排箫是专门为国际知名排箫演奏家 道格拉斯·贝绍普 (Douglas Bishop)订做的。   最大的玻璃排箫   38管玻璃排箫,这支排箫是瑞士的玻璃制作商制作的,这支排箫的最长的音管大约150cm。   最小的排箫   悠悠8音管ABS排箫,具有演奏价值的最小的排箫,最长的音管17cm,最短的音管8.5 cm,音质优美,声音洪亮。
  排箫的魅力更多的表现那美妙乐曲,排箫音乐被称为“天籁之音”,排箫乐曲让人陶醉,让人回味……   下面提供了一些演奏家的作品,视频、音频见扩展阅读。   赞菲尔的作品   赞菲尔演奏了很多作品,曲集就有五十多张CD ,代表作 《孤独的牧羊人》。   世界著名轻音乐乐团James Last的作品   《A morning in Cornwall》[1]   杜聪的作品   《在水一方》、《独上西楼》、《橄榄树》   张中立的作品   《再见李兰香》   阿涛(吕涛)的作品   《同桌的你》、《孤独的牧羊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管壁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