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您还有和声曲式考研真题的视频吗,能否分享一下,感激不尽

4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50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Lady Gaga 《just dance 》的伴奏带原版有和声的能分享一下吗?感激不尽。急用~~~_百度知道
Lady Gaga 《just dance 》的伴奏带原版有和声的能分享一下吗?感激不尽。急用~~~
在5sing和仙来居上下载需要什么豆豆或者充值才能下载.谢谢分享~!满意加分哟~~~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采纳率:86%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伴奏带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p&有没有必要读二十四史,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已经回答。&/p&&p&如何阅读二十四史,或者说如何阅读枯燥乏味、平铺直叙的史书,其实早有一位先贤指明了道路。&/p&&p&一代大家苏轼,其实当初读史书也苦不堪言。他曾写过一首《夜梦》,前六句是这么写的:&/p&&blockquote&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br&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br&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blockquote&&p&此诗写于苏轼刚被发配儋州之时,心情郁闷,夜里做了一个噩梦。他梦见自己回到童年,被父亲逼着读《春秋》。《春秋》何等微言大义,岂是一个小孩子能看懂的?父亲给的要求,是通读一遍,结果苏轼哼哼唧唧,才读到鲁桓公、鲁庄公——《春秋》鲁国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 宣成襄昭定哀,小苏轼这才读了四分之一不到……难怪吓得差点心肌梗塞。如果那时候有知乎,大概苏轼也会发个和题主一样的问题,抱怨《春秋》这么呆板乏味的书,该怎么读下去才好。&/p&&p&时过境迁,几十年后,又有一个陷入同样困境的年轻人出现了。&/p&&p&这个人叫王庠,字周彦,是苏轼弟弟苏辙的女婿。&/p&&p&王庠是个学霸级的人物,七岁就能写文章,水准不输成人。十三岁那年,父亲因直言诤谏,被贬官去世。这位少年愤而发下宏愿:要闭门读书,穷经史百家书传注之学。&/p&&p&轼对这位侄女婿很看重,生怕他空有读书之心,却无读书之法,特意写信过去,淳淳教导自己的读史书之法。苏轼在信里是这么说的:&/p&&blockquote&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blockquote&&p&这段话,可谓字字珠玑,值得反复揣摩。&/p&&p&史书浩如烟海,什么内容都有,若是漫无目的去翻看,时间精力姑且不说,吸收效率也会特别差,很快就疲了,所以你最好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一个任务,带着一个特定的目的去读书,就能做到有的放矢。&/p&&p&苏轼给的建议是,一本史书,要读很多遍,每一遍都只专注于一个层面,所谓&b&“每书数过,一意求之”。&/b&想研究政治政策,就着重于书中的奏章言论;想搞懂典章制度,就着重于书中官职升迁礼仪往来,想看明白地理建制,就着重于书中的地名沿革山河变动。&/p&&p&苏轼自己,就是这么读书的。曾经有人问他,你这么博闻强记,别人能学吗?苏轼没藏私,举了一个读《汉书》的例子:&/p&&blockquote&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blockquote&&p&你看,苏轼读史书,目的性非常明确,要么侧重于政治,要么侧重于人物、官职、军事、经济,每次一件任务,几遍下来,《汉书》就算是吃透了。&/p&&p&苏轼的目的性强到了什么程度呢?有一个同乡的少年才子叫唐庚,路过定州,去跟苏轼请教。苏轼问他最近读什么书呢?唐庚说:“《晋书》。”然后咣咣咣地讲起来, 苏轼突然来了一句:“里面有什么好听的亭子名吗?” 把唐庚给吓了一跳,再一想,真答不出来。&/p&&p&唐庚回去琢磨了半天,才领悟到这是苏轼在教他读书之法,大为感叹。估计苏轼当年读史书,其中有一遍,是专门研究里面的建筑物名称——竟细致到了这地步。&/p&&p&说白了,只要你带着目的,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可以对资料有所取舍,专注一道。反复几次,吸收效率才高。&/p&&p&苏轼把这种读书法叫做“&b&八面受敌&/b&”。典故出自《唐摭言》里称赞吴融“才力浩大,八面受敌”,意思是水平太高,八面来敌也可从容应对。我倒觉得,这个命名也许还能解读出第二层意思: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任凭资料铺天盖地,我只盯着我想要的读。&/p&&p&再结合苏轼在《稼说送张琥》里说的那样&b&:“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b&大器可期。&/p&&p&顺便说说我自己的体验。&/p&&p&有一本书,叫做《隋唐两京坊里谱》,是一位现代学者杨鸿年写的。他以《长安志》和《两京城坊考》为基础,加上大量新发现的史料、文物、碑刻,对隋唐长安、洛阳两座城市的几百个坊市进行了详尽的考证。每一坊曾住过什么人,开过什么店,有什么寺庙道观,出过什么灵异事件,都做了一一整理。&/p&&p&这本书很见功力,可是也着实枯燥,它的呈现方式是这样的:&/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cf977c7ff3b_b.jpg& data-rawwidth=&1021& data-rawheight=&6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cf977c7ff3b_r.jpg&&&/figure&&br&&p&
基本上就是大量资料的罗列,读之味如嚼蜡。我几次发下宏愿要读完,结果都半途而废。 &/p&&p&
后来我决定写一部长安背景的小说,拿出这本书做参考。这一次翻阅,却爱不释手。因为我脑子里有一个故事的雏形,危机该如何展开?主角在哪一坊遇敌?他往哪里走才能逃避追捕?是不是还有水路可走?带着故事读这本资料,让整个情节的关节徐徐都接了起来。甚至里面的一些不经意的小记载,还能给我提供更多灵感。&/p&&p&比如下图这条记载,原来看的时候,我只是一带而过。但在构思小说时查到这里,我眼睛一亮,长安郊区的一处墓葬群落,虽无坊里之实,却被当时的居民以“上好里“称之,这不就是阴宅鬼里吗?放在故事里,实在是一个天造地设的阴森场景,能生发出许多生离死别的桥段。&/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b5cb0aea990_b.jpg& data-rawwidth=&961& data-rawheight=&2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b5cb0aea990_r.jpg&&&/figure&&p&于是连带着,我又把隋唐墓葬仪式、白居易年谱和长安地理捋了一遍。&/p&&p&后来小说写成什么样姑且不论,但我对长安、洛阳的城市布局与风貌已谙熟于心,哪有酒肆,哪能招妓,招了妓去哪里租牛车,去何处游玩,听什么小曲,给多少缠头,都熟稔得很。倘使突然穿越回去,我也能像自家附近那么熟悉。&/p&&p&而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并不觉得有多痛苦,因为别有用心。&/p&&p&这就是”八面受敌“读书法的威力。&/p&&p&最后借苏轼写给王庠的话劝告一下:&/p&&blockquote&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blockquote&&p&读书不是速成的,再好的办法,也得持之以恒。以苏轼的才学,还要时时抄录汉书,何况我等。朱载上有一次去黄冈拜访苏轼,正好碰到他在抄书,回来跟自己儿子感叹说:“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p&&p&天才都这么努力,我辈岂不更得加油?你见过凌晨三点的黄冈吗?&/p&
有没有必要读二十四史,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已经回答。如何阅读二十四史,或者说如何阅读枯燥乏味、平铺直叙的史书,其实早有一位先贤指明了道路。一代大家苏轼,其实当初读史书也苦不堪言。他曾写过一首《夜梦》,前六句是这么写的: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
&p&网上下载的/唱片中抓取的古典音乐作品曲目有四种编号,分别是&b& 作品号&/b&,&b&系列号&/b& ,&b&组曲号&/b&,&b&乐章号&/b&。&/p&&p&&br&&/p&&p&&b&作品号 &/b&用于唯一标识某作曲家的每部作品,由当时的乐谱出版商/编目者编号。一般来讲,以 Op. 打头的同一作曲家的作品号可以反映作品创作的先后顺序,例如贝多芬的 Op. 13 《悲怆钢琴奏鸣曲》是早期作品,Op. 125《第 9 交响曲》就是晚期作品。还有许多非 Op. 系的,比如巴赫的 BWV. 系(是以作品体裁安排编号的),亨德尔的 HWV. 系,莫扎特的 KV. 系,舒伯特的 D. 系等等,详情参见:&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douban.com/no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洋古典音乐作品的编号&/a&。作品号也是指代作品最标准最直接的方式,几乎所有古典作品都有作品号(从未出版过的个别作品无编号),所以只要指定作品号就绝对不会有歧义(Op. 系另需指定作曲家)。&/p&&p&&br&&/p&&p&&b&系列号 &/b&是给该作曲家做的同一类型的所有作品编号,比如贝多芬第1到9号交响曲,肖邦第1到4号钢琴奏鸣曲等。这些往往是首演时海报上给出的编号,所以一般可以反映创作的时间先后。系列号也是作品正式名称的重要组成部分。&/p&&p&&br&&/p&&p&&b&组曲号&/b& 是给一部组曲中的各个曲目进行编号,一般是作曲家自己标记的。有的组曲中每一部都有自己的作品号,比如第 1 到第 6 勃兰登堡协奏曲都有各自己的作品号,这些编号也可认为是系列号。另一种是共用一个作品号的,比如哥德堡变奏曲的第 1 到第 30 变奏(作品号 BWV. 988),再比如肖邦的 2 套练习曲集各有 12 首练习曲。一套组曲一般要求具有相同的风格或主题。&/p&&p&&br&&/p&&p&&b&乐章号&/b&这个最简单,大多数作品都会分为几个乐章,按照演奏顺序编排。&/p&&p&&br&&/p&&p&接下来我们分析题主所给的例子:&/p&&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Grande Valse Brillante Op.18, No 1 in E-flat Major
&/code&&/pre&&/div&&p&Grande Valse Brillante(辉煌的大圆舞曲)是别名。有些别名是作曲家自己起的,就比如上面这首;也有意淫的听众给起的,比如贝五钢协“皇帝”。&/p&&p&Op. 18 是该作曲家(肖邦)的所有作品统一编号,可见是早期作品。&/p&&p&No. 1 就是组曲编号,意思是这部作品不止这一首,这是第 1 首。&b&然而实际上这个辉煌的大圆舞曲是个单曲,不应出现 No. 1,想必是题主搞错了吧?&/b&&/p&&p&后面是它的调性:降 E 大调。&/p&&p&&br&&/p&&p&对于从网络获取的专辑曲目信息,可能会看到如下形式曲目的名称:&/p&&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Antonio 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4 in F minor (&Winter&) RV 297 (Op. 8 No. 4): 1. Allegro non molto Anne-Sophie M Vienna Philharmonic O Herbert von Karajan
&/code&&/pre&&/div&&p&这里就复杂多了,既有作曲家信息,又有作品信息,还有演绎者信息,我们来实操一下:&/p&&p&Antonio Vivald(作曲家:安东·维瓦尔第)&/p&&p&The Four Seasons(整套作品别名:“四季”,由“春”、“夏”、“秋”和“冬”四部构成的组曲)&/p&&p&Concerto(整套作品形式:协奏曲)&/p&&p&No. 4(这是《四季》组曲的第4部)&/p&&p&in F minor(这一部的调性:F小调)&/p&&p&&Winter&(这一部的别名:“冬”)&/p&&p&RV 297(“冬”的作品号)&/p&&p&Op. 8(《四季》的另一版本作品号,四合一)&/p&&p&1. Allegro non molto(乐章号:第1乐章,不太快的快板)&/p&&p&Anne-Sophie Mutter(小提琴家穆特)&/p&&p&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乐团:VPO,维也纳爱乐)&/p&&p&Herbert von Karajan(指挥:卡拉扬)&/p&&p&&br&&/p&&p&说明:维瓦尔蒂的四季组曲共含有四部小提琴协奏曲,分别是:E大调第一协奏曲,Op. 8,RV 269,《春》;G小调第二协奏曲,Op. 8,RV 315,《夏》;F大调第三协奏曲,Op. 8,RV 293,《秋》;F小调第四协奏曲,Op. 8,RV 297,《冬》。每部均为三个乐章,制成唱片曲目一般为4x3=12首。&/p&&p&&br&&/p&&p&再来一个:&/p&&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George Frideric Handel: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 Suite HWV 351 - 5. Menuet I-II
&/code&&/pre&&/div&&p&分解:&/p&&p&George Frideric Handel(作曲家:亨德尔)&/p&&p&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作品别名:皇家焰火音乐)&/p&&p&Suite(作品形式:组曲)&/p&&p&HWV 351(亨德尔作品编号)&/p&&p&5. Menuet I-II(组曲第5首,小步舞曲I和II)&/p&&p&&br&&/p&&p&要想达到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的水平,还得多记名词呢。下面的不完整列表仅供参考:&/p&&p&&b&主要作曲家名字&/b&&/p&&ul&&li&J.S. Bach(巴赫)&/li&&li&George Frideric Handel(亨德尔)&br&&/li&&li&Wolfgang Amadeus Mozart(莫扎特)&/li&&li&Ludwig van Beethoven(贝多芬)&/li&&li&Paganini(帕格尼尼)&/li&&li&Franz Schubert(舒伯特)&/li&&li&Frédéric Chopin (肖邦)&/li&&li&Franz Liszt(李斯特)&br&&/li&&li&Richard Wagner(瓦格纳)&/li&&li&Mendelssohn(门德尔松)&br&&/li&&li&Johannes Brahms(勃拉姆斯)&/li&&li&Antoni Dvorak(德沃夏克)&/li&&li&Pyotr Ilyich Tchaikovsky(柴科夫斯基)&/li&&/ul&&p&&b&调性&/b&&/p&&ul&&li&Major/dur(大调)&/li&&li&Minor/moll(小调)&/li&&li&flat(降调)&/li&&li&sharp(升调)&/li&&/ul&&p&&b&常见作品体裁&/b&&/p&&ul&&li&Ballade(叙事诗)&/li&&li&Cantata(康塔塔,一种声乐套曲)&/li&&li&Concerto(协奏曲)&/li&&li&Etude(练习曲)&/li&&li&Impromptu(即兴曲)&/li&&li&Mazurka(马祖卡)&/li&&li&Missa(弥撒曲)&br&&/li&&li&Nocturne(夜曲)&/li&&li&Opera(歌剧)&/li&&li&Oratorio(神剧,或清唱剧)&br&&/li&&li&Overture(序曲)&/li&&li&Polonaise(波罗乃兹)&/li&&li&Prelude(前奏曲)&/li&&li&Rhapsody(狂想曲)&br&&/li&&li&Requiem(安魂曲)&br&&/li&&li&Serenade(小夜曲,有时作为其它作品形式的一种风格) &/li&&li&Sonata(奏鸣曲)&/li&&li&Symphony(交响曲)&/li&&li&Trio/Quartet/Quintet/Sextet(三/四/五/六重奏)&/li&&li&Waltzes(圆舞曲,或华尔兹)&/li&&/ul&&p&&b&常见作品风格&/b&&/p&&ul&&li&Allemande(阿勒曼德舞曲,较欢快的四拍子)&/li&&li&Canon(卡农,遵循对位的多声部模仿)&br&&/li&&li&Fugue(赋格,遵循对位的多声部穿插)&/li&&li&Gigue(基格舞曲,欢快的三拍子)&/li&&li&Marching(进行曲,常见4/4拍或2/2拍的军乐)&/li&&li&Menuet(小步舞曲,三拍子)&/li&&li&Rondo(回旋曲)&br&&/li&&li&Sarabande(萨拉班德舞曲,缓慢的三拍子)&/li&&li&Scherzo(谐谑曲)&/li&&/ul&&p&&b&常见主奏乐器&/b&&/p&&ul&&li&Violin(小提琴)&/li&&li&Cello(大提琴)&/li&&li&Piano(钢琴)&/li&&li&Oboe(双簧管)&/li&&li&Clarinet(黑管)&/li&&li&Flute(长笛)&/li&&li&Trumpet(小号)&/li&&li&Horn(圆号)&/li&&/ul&&p&&b&常见速度标记&/b&,这个非常复杂,参见:&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zh-cn/%25E9%E5%25BA%25A6_%%259F%25B3%25E6%25A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速度 (音乐)&/a&&/p&&p&&br&&/p&&p&如果您觉得有所收获,请别忘了点个赞哦~谢谢!&/p&&p&&br&&/p&&p&&b&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举报,发现必究!&/b&&/p&&p&&b&授权知乎日报转载。&/b&&/p&
网上下载的/唱片中抓取的古典音乐作品曲目有四种编号,分别是 作品号,系列号 ,组曲号,乐章号。 作品号 用于唯一标识某作曲家的每部作品,由当时的乐谱出版商/编目者编号。一般来讲,以 Op. 打头的同一作曲家的作品号可以反映作品创作的先后顺序,例如贝…
&p&★★★★★★★声明★★★★★★★&/p&&p&本文为非营利性质,亦无任何广告内容,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以下唱片封面图片均扫描自印刷版本,未作任何修改,且已做降低分辨率处理。所有唱片封面图片仅限本文于本网页的配图,严禁转载!若有侵犯版权,请通知本人删除。&/p&&p&&b&=========干货篇=========&/b&&/p&&p&&br&&/p&&p&欣赏古典音乐无需专业知识,无需艺术细胞,没有人是天生的音乐家,只要静下心来听就好。千万不要试图去理解或“听懂”它,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试着耐心多听几遍,觉得悦耳动听就足够了。&b&用美感带给人们愉悦才是音乐艺术的真谛!&/b&绝大多数古典作品都是为讨好耳朵而作,历史上大部分古典作曲家的主要收入均来自于给贵族/宫廷当乐师、开音乐会以及出版乐谱,所以精神正常的作曲家绝不会故意让人“闻尔生畏”,否则就是砸自己的饭碗。&/p&&p&&br&&/p&&p&反对那些“听古典音乐前应先学习知识”的观点。人类对新事物的正确认识过程永远是从感性到理性,任何时候,任何方面都是如此。你们还能不能让没受过音乐教育的人开心地听听古典音乐啦?&/p&&p&&br&&/p&&p&套用一句俗话:&b&不知道怎么入门?踹门进去就行了!&/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0d64ba668077ddbd70ad128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9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p&(三星带花,罗斯特洛波维奇指挥,柴科夫斯基《三大芭蕾组曲》)&/p&&p&&br&&/p&&p&下面推荐一个入门的列表,都是些容易喜欢上的作品。虾米、网易云音乐、土豆、优酷等网站都能搜到这些作品:&/p&&p&&br&&/p&&p&先从管弦乐入门:&/p&&p&(备选: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p&&ol&&li&维瓦尔第《“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共4部“春”“夏”“秋”“冬”,每部3个乐章)&/li&&li&巴赫《第2号“勃兰登堡”协奏曲》(共3个乐章)&/li&&li&亨德尔《皇家焰火音乐》(共6个乐章,有时5、6合为一章)&/li&&li&莫扎特《第13号小夜曲》(共4个乐章)&/li&&li&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共4个乐章)&/li&&li&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共4个乐章,有时第4章拆为两段)&/li&&li&埃尔加《“威风凛凛”进行曲》(独一首)&/li&&li&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组曲》(《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选辑)&/li&&/ol&&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xiami.com/space/collect/u//tag/142088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点击收听[管弦乐入门精选集(虾米集)]&/a&&/p&&p&&br&&/p&&p&管弦乐听到这里算入门了。然后钢琴曲入门:&/p&&ol&&li&李斯特《“钟”》(独一首)&/li&&li&肖邦《“小狗”圆舞曲》(独一首)&/li&&li&肖邦《“革命”、“大海”、“冬风”练习曲》(共3首)&/li&&li&肖邦《“英雄”波罗乃兹》(独一首)&/li&&li&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共3个乐章)&/li&&li&贝多芬《“华尔斯坦”(“黎明”)钢琴奏鸣曲》(共3个乐章)&/li&&li&贝多芬《“热情”钢琴奏鸣曲》(共3个乐章)&/li&&li&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共3个乐章)&/li&&li&巴赫《“哥德堡”变奏组曲》(主题,尾声和30个变奏)&/li&&/ol&&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xiami.com/space/collect/u//tag/142089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点击收听[钢琴曲入门(虾米集)]&/a&&/p&&p&&br&&/p&&p&到这里钢琴曲就算是入门了。接下来就可以多接触一些其它形式:&/p&&ol&&li&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或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li&&li&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或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li&&li&舒伯特《“鳟鱼”五重奏》&/li&&li&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或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li&&li&巴赫《“幻想曲与赋格”管风琴曲》&/li&&li&贝多芬《“春天”奏鸣曲》(或《“克鲁采”奏鸣曲》,难度稍大)&/li&&li&亨德尔《“弥赛亚”清唱剧》(或莫扎特《安魂曲》)&/li&&/ol&&p&更多收听请点击-&&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xiami.com/space/collect/u/&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evymex的精选集&/a&。不断发布新的精选集,请关注。&/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cac0cbb483f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7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p&(三星带花,博尔特爵士的精选集)&/p&&p&&b&注1&/b&:如果精选集里曲目的名称让您一头雾水,请参见我的另一个回答,帮助您学习认识一部作品的名称:&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古典音乐是如何命名编排的?&/a&&/p&&p&&b&注2&/b&:上面的曲目列表为作者原创,但作者放弃所有权利,喜欢的话可随意转载、修改、商业制作,旨在向更多的朋友普及古典音乐。但仅限于该曲目列表,不含文中其它部分!&/p&&p&&br&&/p&&p&以上作品都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作品,并且按难度大致排了序,听的过程中还可以去网上搜相应的资料,了解创作背景和作品结构,会有很大帮助。如果接受不了就硬听它十几遍,这个过程很重要,很多作品我也是听了十几遍才听熟的(“听熟”是指从觉得不好听变为好听,并且能跟着音乐哼出旋律,本文会在稍后解释这一现象),但熟了就再也离不开了,百听不厌。如果实在不行就跳过去,相信总会遇到你喜欢听的。&/p&&p&&br&&/p&&p&不过有些作品确实很难入耳,老鸟也要听很多很多遍才能听熟,甚至永远不会喜欢。所以对于一部努力很久都不能接受的作品,却看到很多赞扬的溢美之词时千万不要沮丧。音乐家(包括演奏者)和听众对作品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大多数普通听众和你的感觉并无二致。比如我至今也无法接受&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zh/%25E7%259A%25AE%25E5%259F%%25B0%%25B7%25E5%25B8%%258E%25B1%25E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皮埃尔·布莱兹&/a&大神的任何作品。&/p&&p&&br&&/p&&p&----------小碗鸡汤开始----------&/p&&p&前面说这么多,欣赏音乐好像成了练习听力做功课?&b&是的,事实上这就是一种训练,一种让我们的心态平静缓和下来的训练,千万别指望速成。&/b&现代人类社会的分工越来越明确,人们都只在自己所专注的领域工作,很难有心情和时间去静下来欣赏艺术,仅仅是在娱乐中获得消遣。艺术审美——人类神性体现,都被单调的物质生活和快餐式的娱乐所磨灭了。&/p&&p&&br&&/p&&p&我们为了追求幸福感的产生,不惜付出大笔金钱和时间,知乎上也有大量关于幸福感的讨论(&a href=&https://www.zhihu.com/topic//top-answers& class=&internal&&幸福感 - 话题精华 - 知乎&/a&)。然而人们似乎已经忘记,艺术的终极目标正是人类的幸福,并且它就在我们身边唾手可得。如果你懂得欣赏,如此美妙的东西伴你一生难到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吗?&/p&&p&&br&&/p&&p&你需要做的,仅仅是在闲暇时光适当放松,跟随伟大艺术家的乐思去找回最纯真的灵魂,平静的心态就会给你更加宽广的世界!&/p&&p&----------小碗鸡汤结束----------&/p&&p&&br&&/p&&p&看到这里,你也许还是会认为:流行乐又简单又好听,而古典音乐晦涩难懂,就是那些人矫情装逼、无病呻吟罢了。那么&b&恳请你看完下面这些解释,可能你会稍稍改观对古典音乐的刻板印象&/b&。&/p&&p&&br&&/p&&p&人们对于各种音乐是存在先天审美的,即便是婴儿也会对一些音乐产生兴趣,比如儿歌和摇篮曲。可是为什么当我们长大了就不太喜欢去听这些音乐了呢?是因为它们难听吗?肯定不是。但我相信你心中是有正确答案的——那就是因为它们过于简单乏味了。这类歌曲天生容易听熟,但多听几遍就会觉得枯燥无趣。&/p&&p&&br&&/p&&p&显然,人天生喜欢有曲折起伏,有低潮高潮的音乐,这样的音乐往往会被铭记传唱;而那些简单重复,毫无新意的歌曲,则会被人们迅速遗忘,比如小苹果。后者这类歌曲可能需要听个一两遍就可以接受,但我知道你不会把它们存手机里的。&/p&&p&&br&&/p&&p&当你开始单曲循环一首歌,你可能会认为是“听懂了”,其实就是听熟了。这是因为你熟悉了歌曲的结构,记住了主歌、副歌的旋律,熟悉了不断重复的主题、节奏以及美妙的乐器、音响效果等,并在心中形成了回响。再听一遍时,传入耳中的音乐与脑海中的旋律相契合,自然就会感到舒畅愉快。&/p&&p&&br&&/p&&p&为了迅速抓住听众,大部分流行歌曲的创作方法就是将简单而优美的两三段小旋律拼接起来,配以新颖悦耳的电子混音,再辅以矫揉造作、哗众取宠的歌词。然而,由于这类歌曲中的旋律素材很少,甚至大同小异,而且多是简单重复,缺少变化,听上几十遍也就没什么新意了。想了解更多请看&/p&&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ideo.tudou.com/v/XMjQ0MzE0MzI1Ng%3D%3D.html&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275648& data-video-playable=&false& data-name=&【NiceChord】已购买侵删01為什麼流行歌聽起來都這麼像?_土豆视频& data-poster=&&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NiceChord】已购买侵删01為什麼流行歌聽起來都這麼像?_土豆视频&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video.tudou.com/v/XMjQ0MzE0MzI1Ng==.html&/span&
&/a&&p&&br&&/p&&p&在音乐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古典音乐作曲家们总结出了非常繁复的规则来写出动听的音乐,并且会在一部作品中融入大量的素材,并对素材进行复杂的加工、变化和处理,结果导致普通听众刚刚开始接触一部作品时,根本听不出任何结构性的东西。甚至听了好几遍之后依然觉得“这么长的作品,旋律乱七八糟,前后毫无联系”,自然难以接受。&/p&&p&&br&&/p&&p&所以你需要的就是耐心,坚持继续听下去,直到某一瞬间你忽然发现:原来某一段就是整部作品的大主题啊!那一刻无论你在做什么,肯定都会被艺术美感击中,并陶醉其中。继续听下去,这部作品里更多的素材和变化就会逐渐被你挖掘出来,慢慢地你就理解了整部作品的结构和创作思路。对于一些大型作品,当你听到这个程度就会中毒而无法自拔,一天不听就像耳朵里钻入了一只小虫。&/p&&p&&br&&/p&&p&当然啦,不同的古典作品结构的复杂程度也是大相径庭的,刚入门的同学可以按照我前面提供的歌单由浅入深的接受。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乐感也会提升,对更复杂结构的洞察力也会越来越强。当你走过一年聆听者的过程后,你基本可以具有这样的能力:听到陌生的器乐作品时,很快可以抓住它的主干和结构,并判断出是否古典作品,甚至是大致的创作时期。&/p&&p&&br&&/p&&p&如果你觉得古典音乐作品优美动听,那也一定会对作曲家的身世以及创作背景产生兴趣。伟大的作曲家们都有传奇的一生,网上可以查到丰富的史料、轶闻,非常有趣。除了音乐本身,演奏家和唱片也有大量的故事等待你去挖掘。相信走完入门的过程,你就再也离不开古典音乐,艺术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带来一生的享受和幸福。&/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0dee2ba1db34d2c1d463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9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p&(三星带花,名扬四海之《奶妈碟》)&/p&&p&&br&&/p&&p&&br&&/p&&p&&b&=================实操篇=================&/b&&/p&&p&&br&&/p&&p&具体来说,欣赏古典音乐最佳的途径就是听现场。古典音乐的演绎就是作品的二次创作,而且目前最顶级的录音和回放设备所达到的音质也与现场效果相差甚远。很多不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偶尔去听了一次音乐会后就被深深地迷住了,所以有机会一定要去听一次高品质(好乐团、好剧院)的管弦现场,绝对不会后悔。遗憾的是国内这样的音乐会太少了,有的话也比较贵,比如:&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item.damai.cn/73343.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祖宾梅塔上海音乐会&/a&。&/p&&p&&br&&/p&&p&另外,各大城市的音乐学院会经常组织学生演出音乐会,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门票价格也低,甚至只有10元到20元。迎新季、毕业季、逢年过节都会举办音乐会,一些大音乐家们不定期前来访问也会举办专场,去校园里转转就能看到演出海报,学校官网也会有通知。如果认识学生的话还能买到内部票甚至免费赠票,还有一些音乐会根本不用票,你去听就好了。总体来讲学生们都比较热心,也乐意帮忙,在各种社交网络勾搭即可。&/p&&p&&br&&/p&&p&有一点需要注意,对音乐会曲目不熟悉的,务必做足功课再去,否则你很有可能中途退场。&b&要做的功课包括:&/b&&/p&&ol&&li&了解作曲家的身世背景以及作品的命名、创作时期、题材和风格;&/li&&li&了解每部作品的形式和乐章组成,做到乐章间不会乱鼓掌;&/li&&li&了解演出团体的信息,包括指挥和著名的演奏家的身份;&/li&&li&最好用一周的时间,用单曲循环的方式听熟所有的曲目。&/li&&/ol&&p&对于歌剧还要额外了解作品的故事时代背景、内容梗概、所传达的思想理念,最好能提前在网上把以往经典的演出视频看一遍,如果没有时间,至少要听熟每一幕的序曲和里面所有的著名唱段。&/p&&p&&br&&/p&&p&&b&这里再强调一下音乐会的基本礼仪:&/b&&/p&&ol&&li&不要带控制不住自己行为的小孩去听音乐会;&/li&&li&不要带任何饮料食品以及任何塑料袋包装的物品进入音乐厅;&/li&&li&不要在乐章间鼓掌,不要在指挥的手放下来之前或钢琴家站起来之前鼓掌,不熟悉曲目的应在参加音乐会前上网预习曲目;&/li&&li&手机调为静音或关机,演奏进行中不要点亮屏幕,否则后面的人会觉得刺眼;&/li&&li&不要交头接耳,不要抖腿,不要动来动去;&/li&&li&不要带病参加音乐会,尤其是感冒,若想咳嗽请忍到乐章间歇再咳。&/li&&li&开场前上厕所,除非中场休息,不要站起走动;&/li&&li&不要拍照、录像、录音;&/li&&li&至少提前10分钟入场,切勿迟到。&/li&&/ol&&p&做不到上面这几点,最好还是别去音乐会了。&b&您妨碍了旁边的人欣赏音乐,您会给人家赔偿票价吗?&/b&另外,您有不鼓掌的权力,请善用此权力,不鼓掌比乱鼓掌强一万倍!&/p&&p&&br&&/p&&p&如果您只有条件听录音,那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p&&p&&br&&/p&&p&&b&一、发行&/b&&/p&&p&古典音乐专辑在历史上存在多过种发行方式。今天,黑胶唱片已经住进了象牙塔,DVD音乐唱片并没流行开来,所以现在的古典音乐唱片绝大多数仍是CD介质的专辑。一套古典音乐CD专辑主要有如下的几种形式:&/p&&ol&&li&一部大作品;&/li&&li&作曲家系列作品辑;&/li&&li&作曲家选辑;&/li&&li&演奏家选辑;&/li&&li&演奏家全辑;&/li&&li&作曲家全辑。&/li&&/ol&&p&这几种形式的排序代表它们常见的程度。除了最后一种形式,其他形式的几乎所有专辑都是由同一个乐团/演奏家演奏,这也算是一个发行惯例。比较著名的古典音乐唱片发行/制作公司主要有:&/p&&ul&&li&Deutsche Grammophon(旗下品牌:DG、Archiv、Westminster);&/li&&li&Sony(旗下品牌:SONY、CBS、RCA、EMI、BMG);&/li&&li&Decca(旗下品牌:DECCA、LONDON、argo);&/li&&li&NHN(旗下品牌:Naxos);&/li&&li&Philips等。&/li&&/ul&&p&还有一些小厂,但唱片质量奇高,包括但不限于:Divox、Chandos、Melodia、TELARC、AVIE、Chesky、Reference Recordings、Brilliant、QUEST。选择上述品牌的唱片至少在品质上是有保证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644c7eec5b5f858ac00781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30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p&(三星带花,安塞美之传奇录音,《皇家芭蕾》)&/p&&p&&br&&/p&&p&&b&二、版本&/b&&/p&&p&同一部作品会有很多版本的演绎,甚至同一班乐团/演奏家在不同年代留下多套录音。因此大多数正规专辑都会详细标明每一部作品的这些信息,包括:作曲家(生逝年代)、作品编号、作品名称、调性、指挥、演奏家、歌唱家、合唱团、乐团、录音师、录音年代、录音地点、制作人、首发年代、发行公司等。缺失这些信息的录音价值很低。&/p&&p&&br&&/p&&p&对于你喜欢的作品,不妨听听不同的版本。比如古琴版和名琴版的《四季》,古尔德和图蕾克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卡拉扬和小克莱伯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等等。我和许多朋友都有这样一种体验:本来不大感兴趣的作品,偶尔听到另一个版本的演绎时就会忽然变得非常动听,然后“中毒”其中(烧友将“沉迷于”戏称为“中毒”),并且乐此不疲地对多个版本进行比较。&/p&&p&&br&&/p&&p&不过要注意,同一个版本的录音母带还有可能在多个出版公司之间流转,这也就产生了换汤不换药的专辑。看起来两个公司出品的,封面完全不同的专辑,可能里面的录音是完全相同的,要注意分辨。&/p&&p&&br&&/p&&p&还有很多经典的历史录音是从黑胶唱片(LP)转录为CD的,比如下面这张:&/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d5de93d53ed5a_b.jpg& data-rawwidth=&444&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d5de93d53ed5a_r.jpg&&&/figure&&p&(卡拉扬指挥,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p&&p&不同制作公司的转录技术水平不同,出品的CD专辑质量也就不同。CD专辑的封底会看到这样的图案:&/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1beb67b46c296bc9baace286a7867646_b.jpg& data-rawwidth=&128& data-rawheight=&7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28&&&/figure&&ul&&li&AAD:表示模拟录音,模拟混音,数字拷贝;&/li&&li&ADD:表示模拟录音,数字混音,数字拷贝;&/li&&li&DDD:表示数字录音,数字混音,数字拷贝。&/li&&/ul&&p&60年代以前的录音都是模拟的,因为那时就没有数字设备。如果制作公司拿到的是多声道母带,那就会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混音,就是ADD。如果拿到的只是黑胶,那就只能AAD咯。最后一个永远是D,因为你听是数字CD光盘。&/p&&p&&br&&/p&&p&&b&三、音质&/b&&/p&&p&古典音乐作品的音质直接依赖于唱片的录音和制作,不同唱片的录音品质差别很大,这主要取决于录音年代、录音师的水准以及制作公司的技术实力。可以先听听著名录音师威尔金森的传奇录音,包括Decca出品的《奶妈碟》、Szell《水上音乐》,索尔蒂《贝九》还有RCA出品的安塞美《皇家芭蕾》等,再与一般的唱片对比就会对录音水平差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p&&p&&br&&/p&&p&对于入门的同学来说要分辨录音品质的优劣可能存在困难,因此推荐参考《&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pan.baidu.com/wap/link%3Fuk%3D%26shareid%3Dthird%3D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企鹅激光唱片指南&/a&》(百度网盘),这是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的广受欢迎的年度古典音乐唱片评价期刊,它对唱片的评鉴分为以下四等:&br&&/p&&ul&&li&一星:相当水平的演奏和良好的录音效果;&/li&&li&二星:属当前高标准的优秀演奏和优秀录音效果;&/li&&li&三星:从各方面衡量皆属最佳演奏、最佳录音效果;&/li&&li&三星带花:三星唱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世纪录音。&/li&&/ul&&p&当然先捡三星带花的听啦~~下面说说数字格式的录音音质。由于CD光盘上原始音乐数据占存储空间很大,立体声wav格式1分钟约10MiB(10兆字节)。所以为了能在数字设备多存一些音乐,计算机科学家们发明了各种音频压缩技术。压缩技术分为有损和无损两种。有损压缩的压缩率非常大,可以压缩到1/10或更小,但是对音质有影响,比如mp3、ogg、acc等;无损压缩率较低,通常只能压缩到一半,但是对音质完全没有影响,比如APE、WV、FLAC等。管弦乐的声场和音域都非常宽广,许多经典录音可以说是挑战了电声设备的极限,因此对音质还原保真的要求很高。在电脑或随身设备上听录音的话就&b&尽量选择无损格式&/b&,如果只有MP3就一定选320K的。&/p&&p&&br&&/p&&p&将录音从CD复制到电脑的过程称为“抓轨”,通常使用&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exactaudiocopy.d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xact Audio Copy&/a&(EAC)软件完成。整盘抓轨保留的信息最丰富,即一张CD一个文件。不少作品的乐章之间是连续的,比如贝多芬《皇帝》,尽管它的二、三乐章之间没有间隔,但在CD上会按照大概的时间分成两个曲目。对于这样的专辑如果整盘CD抓轨成一个文件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但如果按曲目分轨成不同的文件,一些设备/播放器(比如某些型号的iPod)会在连播两个文件的中间加入间隔,非常影响听感。此外,分轨以后曲目之间的原有间隔时间也可能被破坏,就再也无法复原为原版专辑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c9c0ed058ba666a22cfa0fa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p&(三星带花,24K金盘面,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p&&p&&br&&/p&&p&&b&四、设备&/b&&/p&&p&一定不要用太烂的设备听录音。笔记本/手机的外放以及地摊耳机会迅速令你对古典音乐失去兴趣,以致终生无感。“听古典只能用音箱而不能用耳机”也是很多人的一个误区,要知道千元以下的音箱和同价位耳机/耳塞的音质基本上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入门的话只要用200元以上的入耳式耳塞基本不会漏掉什么乐器了,降噪也好一些。一般的手机电脑作播放设备都行,最好就在手机里放几部短作品,只要在户外就戴上耳机,好作品都很容易听熟的。&/p&&p&&br&&/p&&p&具体来讲,入门同学可以选用森海MX360、或索尼EX450,这些都是性价比很高的耳塞。对音质有一定追求的同学可用铁三角ATH-IM70或森海IE60。不差钱的同学推荐在电脑上连接Sony PHA-2耳放,加森海IE80(IE80听古典只能用C套,双节套会让声场变得非常窄),这是非常适合听古典音乐的金牌组合,如果买到是正品,那你一定会感受到震撼。此外很多人还有个误区,就是高音好的设备听古典,低音好的设备听流行。&b&其实古典比流行更需要低音&/b&!如果用低音差的设备听管弦乐,低音提琴、大号、巴松这些乐器都将被自动过滤,听《莱茵的黄金》第一幕的Vorspiel(序曲)开始一分钟内你不会听到任何声音。&/p&&p&&br&&/p&&p&如果是在电脑上听古典,那么推荐使用&b&Foobar2000&/b&播放器(&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foobar2000.or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ttp://www.foobar2000.org/&/a&),音质最佳,功能最强。但要注意两点:&/p&&ul&&li&&b&任何时候都不要将声音开得太大&/b&。保护你的听力比什么都重要!许多古典音乐动态范围极大,最小声时如蚊子叫,最大声时却如电闪雷鸣,千万注意调整到合适的音量才行。参见:&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长期用耳塞听歌会导致听力下降吗?&/a&&/li&&li&&b&不要开均衡器和自动音量控制器&/b&。均衡器就是调节高音、低音平衡的装置/插件,而古典音乐追求的就是最真实的还原,拒绝任何音染。自动音量控制就更糟糕了,弱奏和强奏的对比是古典音乐主要的表现手法,自动音量控制(音量规格化)会让强弱对比完全消失,古典音乐的韵味便会消失的一干二净。最可恨的是优酷的古典视频中十有八九都开了音量自动控制,简直反人类!&/li&&/ul&&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b067ffdf01b536bd29fc8b0b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p&(三星带花,加迪纳指挥,贝多芬《庄严弥撒》)&/p&&p&古典音乐圈子里的玩法很多,有人烧器材,有人烧唱片,还有人烧乐器。本人也是从烧器材这条路玩出来的,整个一血泪史。斗胆借用摄影圈的一句话“功放穷三代,音箱毁一生”,万望各位同学不要重蹈覆辙,只有音乐本身才是古典音乐的究极意义所在啊!&br&&/p&&p&&br&&/p&&p&&b&五、获得&/b&&/p&&p&大多数著名的古典音乐出版商并没有在国内专营的业务,要在国内出版也必须经过国内的出版公司作代理。由于古典音乐毕竟还是小众爱好,人们的欣赏水品也有待提高,所以高价引进的优秀专辑却卖不出去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样一来国内出版商也不愿意代理引进了,导致在国内市场上很难买到好专辑,无论是线上线下都一样。而淘宝上的个体商户卖的所谓正版,其实大多都是盗版假货,朋友们千万当心!&/p&&p&&br&&/p&&p&如果您想要收藏到正版专辑,建议还是去eBay、Amazon的国外网站上用双币信用卡直接购买。下面这幅截图是我购买卡拉扬版《庄严弥撒》时的页面。选SIS派送运费是$8.98,要一个月左右送到;选AGE派送运费是$14.91,10天送到。&/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aaaa91c9e14f_b.jpg& data-rawwidth=&940& data-rawheight=&6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aaaa91c9e14f_r.jpg&&&/figure&&p&加上10刀左右的邮费虽然有点贵,但一次购买20张以内是不用交关税的,而且均摊下来的邮费也很便宜,更不用担心像在国内市场上一样买到假货。如果您尝试境外购买存在困难,我可以免费帮购(注意,不是代购),私信联系。&/p&&p&&br&&/p&&p&觉得这些唱片太贵?也没关系,现在虾米和网易云音乐已经提供了大量的古典专辑,其中也不乏精品,基本上常见的作品的许多版本都找得到(务必使用英文名搜索,有困难的给我发私信)。成为付费会员后还可以下载收藏。虾米用户可用App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有大量精选辑可试听。许多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开网易账号,其实我是开了的,但网易的曲目真的没有虾米全,而且网易对于古典曲目的介绍编辑真心不好用啊~~&/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8d6f9fec8c6bb983c0bb563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9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p&(三星带花,李希特指挥,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集》)&/p&&p&&br&&/p&&p&什么?听说您真的一分钱也不想花?呃……确实有朋友私信问我原版古典音乐专辑哪里下载。我首先要声明:&b&下载/播放盗版唱片属于违法行为&/b&!然后请参见这个问题:&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哪里可以购买和下载 hifi 的古典乐?&/a&如果您能访问Google的话,偷偷告诉你哦,按如下格式搜索也是个好办法:&/p&&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site:pan.baidu.com 皇家芭蕾
&/code&&/pre&&/div&&p&&br&&/p&&p&&b&六、歌剧&/b&&/p&&p&歌剧体裁真的有必要单独拿出来说一下,这一节是日补充的内容。&/p&&p&&br&&/p&&p&歌剧通常分为几幕,每一幕的时间都可能在40分钟以上,甚至长达一、两个小时。发行的歌剧CD专辑一套少说也有两、三张,这给我们欣赏完整歌剧带来了较大的问题,因为平时跟本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从头到尾欣赏一遍,更不可能听上几遍了。&/p&&p&&br&&/p&&p&然而歌剧虽说是一种剧,但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音乐和歌,因此除了直接欣赏现场或录像之外,还有一种欣赏方式就是只关注其中的音乐和歌,下面只介绍这种方式的入门。&/p&&p&&br&&/p&&p&歌剧有两种主要的演唱形式:“咏叹调”和“宣叙调”,二者穿插进行,配合少量的乐队间奏构成整部歌剧。“宣叙调”仅用来陈述剧情,旋律简单;而富有歌唱性的“咏叹调”通常用来抒情,这也就是我们应当关注的“歌”。但往往一部歌剧中的宣叙调占据了主要的表演时间,这会导致你随便听几个曲目发现都是在“念台词”,迅速失去兴趣。&/p&&p&&br&&/p&&p&那么具体而言,欣赏一部歌剧应当从序曲开始。对于作曲家来说歌剧都是相当大型的作品,会在序曲上付出相当的心血,所以质量水准很高,比如:&/p&&ul&&li&瓦格纳《女武神》一、二、三幕的序曲,每首都是经典;&/li&&li&贝多芬的三大序曲《菲黛里奥》、《艾格蒙特》、《科里奥兰》;&/li&&li&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li&&li&比才《卡门》序曲等。&/li&&/ul&&p&这些曲目单独拿出来听都是非常棒的管弦作品。(上面所列曲目请点击收听:&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xiami.com/coll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著名歌剧序曲选辑&/a&)&/p&&p&&br&&/p&&p&序曲听熟以后可以去找里面著名的咏叹调听,比如:&/p&&ul&&li&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中大量非常动听咏叹调,包括“再不要去做情郎”、“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何处寻觅那美妙的好时光”、“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xiami.com/collect/Fspm%3Da1z1s..uEajB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点击收听&/a&)&/li&&li&瓦格纳《女武神》第一幕咏叹调集;(&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xiami.com/collect/Fspm%3Da1z1s..Olj0g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点击收听&/a&)&/li&&li&比才《卡门》中的“爱情像一只自由的鸟儿”;(&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xiami.com/coll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点击收听&/a&)&/li&&li&普契尼《图兰朵》中的“今夜无人入睡”;(&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xiami.com/coll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点击收听&/a&)&/li&&li&威尔弟《茶花女》中的“祝酒歌”等等。&/li&&/ul&&p&这些都是令人百听不厌的经典曲目。然而咏叹调开始前通常都有几句宣叙调台词,专辑在划分曲目时又可能会把这几句划到咏叹调的曲目的开始,这会令你很难找到咏叹调在专辑中的位置。如果找不到曲目可以发私信来问我,我会告诉你大致出现的时间。&/p&&p&&br&&/p&&p&有些同学认为唱的什么词都不知道,根本听不懂。其实想想当你听外文歌曲的时候也不会先看看歌词是什么意思吧?再说,&b&大部分歌剧都不是英语,国外能直接听懂歌词的人也不多呢&/b&,所以听旋律和唱功就好。当然,了解剧情和歌词对于欣赏绝对是有帮助的,可以让你更深切的体会角色的情感。各大著名歌剧的剧本都有中译版的书籍,里面有完整歌词,这些书都很容易找到。不过当你听熟以后过一段时间你会压根想不起来歌词是什么,相信我。&/p&&p&&br&&/p&&p&接下来可以去尝试熟悉整部歌剧,每次打开就从上次听到的位置或着你喜欢的唱段开始接下去听,遇到听不下去的宣叙调不妨先跳过去。听上一段时间后,你会慢慢发现一部歌剧里你喜欢听唱段越来越多,直到你爱上整部歌剧。&/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234dffcb28a2e9379a0eca97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5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p&(三星带花,索尔蒂指挥,瓦格纳《帕西法尔》)&/p&&p&&br&&/p&&p&&b&七、进阶&/b&&/p&&p&当您真的已经爱上了古典音乐,那么下一步就可以更深入地去了解每部重要作品的结构和创作思路。首先了解一些西方音乐史是必要的,推荐《&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142830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豆瓣)&/a&》。还要学一点乐理知识,可看教科书学习,推荐《&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112743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乐理自学指南 (豆瓣)&/a&》,也可参考本人原创的系列乐理教程:&/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cnblogs.com/devymex/p/3385179.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写给理工科人看的乐理(一)声学基础&/a&&/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cnblogs.com/devymex/p/3387054.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写给理工科人看的乐理(二)十二平均律与五线谱&/a&&/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cnblogs.com/devymex/p/3389620.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写给理工科人看的乐理(三)五线谱进阶与和声理论&/a&&/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cnblogs.com/devymex/p/3386886.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写给理工科人看的乐理(四)和弦与调式&/a&&/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cnblogs.com/devymex/p/3391069.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写给理工科人看的乐理(五)调性&/a&&/p&&p&&br&&/p&&p&如果将“变奏”、“复调”、“交响性”、“奏鸣曲式”、“赋格”、“织体”等相关概念烂熟于心后,再去听古典作品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p&&p&&br&&/p&&p&许多伟大的作品在网上都有详细的曲式说明,比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zh-cn/%25E7%25AC%25AC5%25E8%E4%25BA%25A4%25E9%259F%25BF%25E6%259B%25B2_%%25B2%259D%25E5%25A4%259A%25E8%258A%25AC%2529&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zh.wikipedia.org/zh-cn/&/span&&span class=&invisible&&%E7%AC%AC5%E8%99%9F%E4%BA%A4%E9%9F%BF%E6%9B%B2_%28%E8%B2%9D%E5%A4%9A%E8%8A%AC%29&/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对照乐谱去研究喜欢的作品的结构,体会作者的创作思路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在&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imslp.or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imslp.org/&/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 可以搜索并下载到所有古典音乐作品的乐谱。&/p&&p&&br&&/p&&p&对于决定深入探索古典音乐世界的朋友,我再推荐一本书:《聆听音乐》,克雷格 莱特著,是带你入门的绝佳教科书。&/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95c0d81facdbf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95c0d81facdbf_r.jpg&&&/figure&&p&(三星带花,古乐学院版,亨德尔《弥塞亚》)&/p&&p&&br&&/p&&p&&b&八、补充&/b&&/p&&p&入门后必听的一些作品:&/p&&ul&&li&巴赫:&b&《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b&《六部勃兰登堡协奏曲》&/b&&/li&&li&莫扎特:&b&《第40号交响曲》&/b&、《第23钢琴协奏曲》、《费加罗的婚礼》&/li&&li&贝多芬:&b&《第三交响曲》&/b&、《第七交响曲》、&b&《爱格蒙特序曲》&/b&、《费黛里奥序曲》、《“月光”钢琴奏鸣曲》&/li&&li&舒伯特:《第九交响曲》&/li&&li&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b&《第一叙事诗》&/b&、《降E大调夜曲》、&b&《第一钢琴奏鸣曲》&/b&&/li&&li&舒曼:《童年即景》&/li&&li&门德尔松:&b&《小提琴协奏曲》&/b&&/li&&li&勃拉姆斯:&b&《第一交响曲》&/b&&/li&&li&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集》&/li&&li&斯美塔那:《我的祖国》&/li&&li&伯辽兹:《幻想交响曲》&/li&&li&瓦格纳:《莱茵的黄金》&br&&/li&&li&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b&《天鹅湖》&/b&、《第六交响曲》&/li&&li&威尔第:《茶花女》&/li&&li&普契尼:《图兰朵》、《蝴蝶夫人》&/li&&li&拉赫玛尼诺夫:&b&《第二钢琴协奏曲》&/b& &/li&&li&马勒:&b&《大地之歌》&/b&&/li&&/ul&&p&进阶作品:&/p&&ul&&li&巴赫:&b&《优率键盘曲集》&/b&(翻译成“平均律”是重大历史错误)、&b&《马太受难曲》&/b&、《无伴奏小提琴组曲》&/li&&li&贝多芬:&b&《庄严弥撒》、《第28钢琴奏鸣曲》&/b&、&b&《“大赋格”弦乐四重奏》&/b&、《第32钢琴奏鸣曲》&/li&&li&莫扎特:&b&《第41号交响曲》&br&&/b&&/li&&li&海顿:&b&《临终七言》&br&&/b&&/li&&li&瓦格纳:《帕西法尔》、&b&《女武神》(郑重推荐我最常听的:&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xiami.com/collect/Fspm%3Da1z1s..VT8Iy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瓦格纳《女武神(选段)》&/a&)&/b&&/li&&li&马勒:《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b&《第九交响曲》&/b&&/li&&li&勋伯格:《升华之夜》&/li&&li&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li&&li&肖斯塔科维奇:《列宁格勒》&/li&&li&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li&&/ul&&p&注:想听又找不到的朋友请私信我,我可以提供虾米链接,说清楚作品信息即可。&/p&&p&当你能对贝多芬的《庄严弥撒》发表见解,侃侃而谈时,相信你已经具有了很高的欣赏水平。下图是最为世人熟悉的贝多芬画像(约瑟夫·卡尔·施蒂勒作,1820):&/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0ee1f40b79d9f3a4c184b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7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0ee1f40b79d9f3a4c184b_r.jpg&&&/figure&&p&&br&&/p&&p&请仔细看一下大师手上拿着的是什么:&/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8b52a213e9bbac58f8c49688aaf4af2b_b.jpg& data-rawwidth=&329& data-rawheight=&39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9&&&/figure&&p&Missa Solemnis——庄严弥撒&/p&&p&&br&&/p&&p&&b&附赠&/b&:《历代重要作曲家生卒年代图》,括号里为作曲家的出生国家,每个橙色的横条代表他的生活年代,左侧数字为出生年份,右侧数字为逝世年龄。&/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cd2d509f4f14b9dc44872_b.jpg& data-rawwidth=&1174& data-rawheight=&8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7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cd2d509f4f14b9dc44872_r.jpg&&&/figure&&p&点图放大(原创图片只可自存参考,不得盗图转贴。)&/p&&p&&b&编写此文前后历时一年半,花费大量心血,如您已收藏本文,请不吝赐赞。&/b&&/p&&p&&b&本文为Devymex于知乎原创首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发现必究,欢迎举报,谢谢!&/b&&/p&&p&&b&授权知乎日报转载。一般营利性机构非特殊情况不予授权。&/b&&/p&
★★★★★★★声明★★★★★★★本文为非营利性质,亦无任何广告内容,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以下唱片封面图片均扫描自印刷版本,未作任何修改,且已做降低分辨率处理。所有唱片封面图片仅限本文于本网页的配图,严禁转载!若有侵犯版权,请通知本人删除。==…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329fa66c5a5a76ab1836391_b.jpg& data-rawwidth=&902&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329fa66c5a5a76ab1836391_r.jpg&&&/figure&&p&丹麦画家哈莫修依(Vilhelm Hammersh?i, ),最近很火的电影《丹麦女孩》借鉴了他的风格,慢慢的有人知道他了,研究这个画家久矣,这是一系列介绍文章的第一篇,接下来还会按照绘画主题分别介绍。&/p&&p&同为北欧画家,蒙克得到的关注就多得多了。蒙克搭上了表现主义的车,作为表现主义在北欧的一个重要人物,在艺术史的地位那是很牢固的。哈莫修依生活的时代,印象主义如日中天,后印象主义马上就要出头了,他却对这些潮流没有兴趣,仍然画“古典主义”的作品,这就落后了。再加上他非常宅,没有和哪个艺术史的重要人物攀上关系,所以搭个便车的机会都没有,又则他的绘画风格很难界定,不是古典主义,也不是象征主义,也不是浪漫主义,在艺术史的世界里,你不归于一个流派,那就很难给你定位,总不能单独给你开一章吧?哪怕你个性再强烈,也上不了榜。莫兰迪也是类似的角色,当然他比莫兰迪幸运多了,因为可以给他安上一个特殊的身份:重要的斯堪的纳维亚画家。一个伟大的画家,最终靠着自己的地域性才进入了公众的视野。1983年,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展览,叫《北极光:斯堪的纳维亚绘画中的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 》,哈莫修依在这场展览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得以大放异彩,从此声名远播:&/p&&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b9f8368a79fecddb5597983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4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b9f8368a79fecddb5597983_r.jpg&&&/figure&The Brooklyn Museum 1982&/p&&p&后来就是按剧本走了,接下来的二十年哈莫修依的画在伦敦东京汉堡巴黎慕尼黑巡展。&/p&&p&&br&&b&
出道 - 《少女肖像》&/b&&br&&br&哈莫修依职业生涯的起点,是他1885年的那幅《少女肖像》。这一年他完成了学业,瞄准了丹麦皇家美院的年度大奖Neuhausens奖(De Neuhausenske Praemier),这一年的要求是“等身大小的四分之三侧脸女性肖像”,于是他为此创作了这幅肖像,画的是他19岁的妹妹安娜(Anna Hammersh?i )。&br&&br&这幅画是瞄准获奖去的,所以毫无疑问完成度很高,至少作者自己觉得完成度够高了。然而相对于当时丹麦美院的保守品味,这幅作品“完成度”还是不够的,因此没有获奖。艺术评论家Karl Madsen (, Denmark) 甚至说这是当年展览中最奇怪的一幅画:&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ec36f12fe1d5478ffa7ba1a_b.jpg& data-rawwidth=&2809& data-rawheight=&34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80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ec36f12fe1d5478ffa7ba1a_r.jpg&&&/figure&Portrait of a young girl, artist's sister, Anna Hammersh?i 1885 Hirschsprung Collection&/p&&p&为什么说这幅画“怪异”呢?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来,似乎是很能接受的一幅肖像。&/p&&p&在当时,作为一幅合格的肖像,如果按照传统的路子,应该要画成下面这两幅图这样:&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f3e6a243ff10_b.jpg& data-rawwidth=&3538& data-rawheight=&22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3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f3e6a243ff10_r.jpg&&&/figure&&/p&&p&左:Julius Exner, Portrait of the Artist's Sister, 1847&/p&&p&右:Julius Paulsen, Portrait of the Artist's Father, 1884&/p&&p&等身大小,四分之三侧脸,这就是样板。左边这幅画获得了1847年的Neuhausen奖,右边的于1884年获奖,也就是哈莫修依参赛前一年。当然咯,评委的品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古典主义变成了现实主义,其时正是现实主义大行其道的年代,但这个奖的标准并没有变化,那就是对技术的要求。无论是1847年还是1884年的获奖作品,画家的技术都是很高的,在左图体现为对古典美的塑造,如衣饰,人体;在右图则体现为对现实的高超表现,尤其是对老人充满了丰富阴影的脸部,胡子,手的表现,小图看不清,其实老人衣服的质感也是画的很到位的。&/p&&p&而哈莫修依这幅画,用这个标准看,并不怎么样,衣服,人物都画的“不到位”。衣服质感就不说了,黑糊糊一片都看不清楚,怎么个意思?从技术上看不行。&br&&br&就肖像画这个主题而言,这幅画也是很令人费解的。为何?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双眼黑乎乎的毫无神采,陷入深思之中,不够刻板印象。对于年轻女孩子的肖像,如果是室内,那就各种蕾丝装饰古典家具午后阳光下读读书弹弹琴喝喝茶淑女一把,要么就是花园里海边遛遛狗。这其实是肖像画这个门类的商业定件业态决定的审美,客户想要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否则下场很惨,伦勃朗就是前车之鉴。深沉是属于老年人的情绪,比如右图,经历过沧桑了,表现的深沉一点,那是完全ok的。&br&&br&所以,这是一幅比较出格的肖像画。或者说,这不符合肖像画的一般性定义。但如果脱离肖像画的审美框架来看,这幅画是极好的。&br&&br&就其技法而言,有点类似于马奈大块平涂颜色的画法,哈莫修依放弃了细部,所以看起来这幅画似乎未完成,其实他的真正的意图是在构图,在色块的和谐。准确的说,他真正的老师是惠斯勒,但他比惠斯勒更加极端,放弃了更多的细节。背景的两个方形色域和人像衣服的黑色色域,裸露皮肤的亮色色域和谐的组织在了一起。虽说细节缺失了,哈莫修依给背景的大片纯色块赋予了丰富的肌理以免显得太无聊,同样的肌理也被用在画面的每一个部分,整幅画都没有锐利肯定的轮廓和边界。人物的轮廓线模糊的融入背景中:&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d6d19a3f7c86a594128b_b.jpg& data-rawwidth=&2630& data-rawheight=&2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63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d6d19a3f7c86a594128b_r.jpg&&&/figure&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来,哈莫修依有意把人物和背景的轮廓线模糊掉了。所以说他放弃细部还不够准确,应该说是有意把细部模糊化。&/p&&br&这么做当然不仅仅是出于丰富画面肌理的原因,更是为了让观众沉浸在画中人的思绪中,没有了细部,观众就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别处。她在想什么?她为什么如此忧郁?配合低沉灰暗的色调,这种忧郁的氛围变得更加浓重。哈莫修依不是在画人的肖像,是在画人的精神肖像。人的精神是不可见的,只能去感受,画家的意图,就是让你去感受画中人的精神世界。因此,画中人的眼神也不能直视观众,否则就会和观者产生交流,这样的话观者和画中人就成了对峙的两方,观众的自我存在感变强,就很难进入到画中人的精神世界了。这也就是谈到哈莫修依的肖像画会反复被提到的“避免眼神交流”。&br&&br&后来这幅画就挂在安娜.哈莫修依的钢琴上,见下图,从她妹妹的相片看,或许哈莫修依他全家都忧郁吧。。。&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bc4f4c8a8_b.jpg& data-rawwidth=&3226& data-rawheight=&17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2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bc4f4c8a8_r.jpg&&&/figure&Photos of Anna Hammersh?i&p&虽然这幅画没有获奖,但不服的人是很多的,后来哈莫修依的老师Peder Severin Kr?yer (, Denmark)牵头,组织了一次签名抗议活动,抗议美院不给这幅画颁奖,41个画家/评论家在抗议信上签名。这些艺术家都属于Kunstnernes Frie Studieskoler,所谓独立艺术学院,是一个独立于美院的组织,哈莫修依从美院毕业后又在这里跟Kr?yer学了两年,接了接地气。&/p&&p&比较搞笑的是,这封信就是由有个说这幅画怪异的Madsen起草的。由此可见,当时丹麦艺术界已经有不少人有了一种自觉的革命性,换句话说就是不明觉厉:我虽然不懂,但我觉得你很牛逼。哈莫修依的独特性,也是在他的老师Kr?yer的温暖呵护下才得以保全的,Kr?yer曾如此评论哈莫修依&/p&&blockquote&“我有一个学生,风格非常怪异,我不能理解他,但我相信他以后会是很重要的画家,我也尽量不去影响他”&/blockquote&&p&之后Kr?yer甚至还给Madson写了一封信说,他说拒绝哈莫修依作品的人是:“蠢货,傻子,是偏执狂的完美样板”,并且催促他“言简意赅的针对他们写一些东西,吐他们唾沫,这是他们应得的”。&/p&&p&Kr?yer本人是一个拥抱印象派的画家,对非传统的观念很具包容性,而且很有革命热情,落在他手里,不得不说实乃哈莫修依之幸也。据称雷诺阿观展后也对这幅画表示了赞赏。&br&&br&哈莫修依本人很宅,他极少走出他自己公寓的疆界,或者说至多在哥本哈根地区, 以至于他的朋友给他取了个绰号 “丹麦绘画的秘密皇帝”。所以他留下来的文字很少,不像罗丹,梵高等人一眼,喜欢写文章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我们只能从他的只言片语中知道他本人的想法,比较幸运的是,他1898年3月从伦敦给他的兄弟Svend(Svend Hammersh?i, , Denmark)写的信里谈到了他关于肖像画的说法:&/p&&blockquote&&我现在正在画的这幅画从我们过完圣诞回到伦敦后就开始画了,这是一幅Ida和我的双人肖像,虽然我完全是背对着观众的。并且,事实上,我本没想把这幅画画成严格的肖像画。我对这幅画非常满意“。&/blockquote&&p&就是下面这幅画,画的是他和他妻子Ida Illsted (1869 – 1949):&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24f458ea63ba8ccb37bd2bd3d89f55e6_b.jpg& data-rawwidth=&1245&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4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24f458ea63ba8ccb37bd2bd3d89f55e6_r.jpg&&&/figure&Two Figures. The Artist and His Wife, 1898, ARoS Aarhus Kunstmuseum&/p&&p&这幅画和Anna的肖像具有类似的特质,但内涵远为复杂。作为观众,可以同时感受到两个人的精神世界,这两个人并没有明显的交流,但明显是一个交流状态的间隙,是在沉思刚才或者即将到来的交流。观众此时是分裂的状态,会把自己投射到两个人的位置上去。&br&&br&因为画面蕴含了这些复杂的内容,或者说这些复杂的内容成为了欣赏这幅画的主要目标,所以哈莫修依说这不是一幅“严格的肖像画”,上一幅Anna的肖像画也是一样的,但我倒是觉得这比传统的肖像画更“肖像”,他为了引导观众对画中人进行精神投射做了很多铺垫。这种对人的精神性的关注和伦勃朗,委拉斯凯兹等人最有名的肖像画中的精神性是不同的,古代大师的肖像画,画中人是客体,你凝视他,尝试着去理解他,虽然他的精神也是内涵丰富的,但于你而言,画中人反过来也凝视你,形成一种对抗。&br&&br&这幅双人肖像原本是要在“国际雕塑家、油画家和版画家协会”的第一次展览中展出的。哈莫修依本希望通过协会主席惠斯勒参展,所以他在伦敦旅行时画了这幅画,可惜因为惠斯勒当时在法国,没能联系上他,而这幅画也就没能在伦敦展出。&br&&br&&b&
独立&/b&&br&&br&显然,85年角逐Neuhausen奖不是哈莫修依的“Last Try”,1889年,他又创作了一幅画参展,就是下面这幅:“织毛衣的少女”:&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c09b507fa973eb672fac28b8f2079821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10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c09b507fa973eb672fac28b8f2079821_r.jpg&&&/figure&&/p&&p&Young Girl Sewing. Anna Hammersh?i, the Artist's
Sister, Vilhelm Hammersh?i, 1887, Ordrupgaard Collection, Copenhagen&/p&&p&这幅画在模糊的笔触上走的更远,Anna的裙子,衣服,甚至手的细节都没有了,他想要让观者进入和Anna一样在织毛衣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宁静心态。毫无疑问的,又被丹麦皇家美院拒绝。随后他携此画参加1889年巴黎世博会,并获奖…&br&&br&或许是丹麦的画家们在巴黎世博会眼界大开,或许是他们蓄谋已久,就在世博会的次年1890年,哈莫修依等七位画家创办了“自由展览”,模式完全仿照法国的“落选者沙龙”。这是一个反抗学院的时代,德语世界出现了十几个“分离派展览”,俄罗斯出现了“巡回展览画派”,在这股潮流之下,被保守的丹麦美院拒绝的画家们当然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br&&br&自由展览的开放程度相比其他各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1893年,自由展览居然举办了梵高和高更讲座和展览,是年梵高刚去世3年,还没有出名,其中高更展出51幅,梵高29幅,可能是因为高更1880年与其丹麦夫人在哥本哈根居住过,故为丹麦艺术圈所知。&br&&br&这个事情和之前哈莫修依在巴黎的见闻都反映了哈莫修依对印象派兴趣不大,他的老师Kr?yer追随了印象派,他在巴黎观赏过很多次印象派作品,所在的协会还主持了梵高和高更的特展,即便如此,印象派的风格他连尝试都没有尝试过。他的主要关注点还是古代的大师,外出旅游带回来的明信片很多都是他参观过的作品,基本都是古代大师作品,尤其是伦勃朗,其次就是一些同时代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br&&br&1909年对他的一次采访问到了他的趣味偏古典的问题,他回答:&/p&&blockquote&“我个人喜欢老房子,老家具,整个氛围从所有的这些东西中散发出来。同时我也不会无视这个事实:以放弃新的东西为代价而偏爱老的东西是错误的—当然是指好的新东西。现代人应该住在现代的房屋中,追随现代的品味比追随古老要好得多。”&/blockquote&哈莫修依所在时代的画家们一般会有两种主要的趣味倾向,一种是印象派,一种就是象征主义。前者作为一种视觉的革命自然是很深刻的,但对于后者而言就浅薄了些,因为印象派是纯形式的,而象征主义更关注绘画的精神内涵,会使用一些符号构建意涵十分复杂的图像,比如雷东(左上),莫罗(右上),勃克林(下):&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70fcf17efc407ead7cc8_b.jpg& data-rawwidth=&145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5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70fcf17efc407ead7cc8_r.jpg&&&/figure&哈莫修依显然倾向于这种趣味,虽然他作品的画面并不像象征主义的作品一样充满了各种异域的,奇异的符号,但他们都追求作品中丰富的精神性内涵,所以很多文章都把哈莫修依定位为象征主义画家。其实并没有这个必要,哈莫修依的很多画也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哈莫修依就是哈莫修依,一个自己在家里画画的人,并不属于任何一派,他是一个有着独立审美趣味的艺术家。&br&&br&&b&
视觉风格&/b&&br&&br&哈莫修依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无疑是其最有价值的部分,但他对形式也是非常注重的。上文中已经提到了,他很注意塑造画面的机理,这样大块的色域就不会显得太无聊。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多其他形式上的要求,看下面的两幅画:&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2dbde72cf72afc457d62_b.jpg& data-rawwidth=&2295& data-rawheight=&11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9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2dbde72cf72afc457d62_r.jpg&&&/figure&&p&左:Sunshine In The Drawingroom III, 1903, Vilhelm Hammersh?i, Nationalmuseum Stockholm&/p&&p&右:Interior with Young Woman from Behind 1904, Vilhelm Hammersh?i, Randers Kunstmuseum Denmark&/p&&p&上文说了,哈莫修依极少谈论自己的创作意图,他少有的文字记录都是关于形式的,其中有一条是他在1907年的一个采访中的回答:&/p&&blockquote&“线条差不多是驱使我选择某一个主题的全部因素,我称之为绘画的建筑性。然后自然是光线。当然还可以说很多别的东西,但对我而言最为重要就是线条。当然色彩不是无关紧要的,一幅画的色彩对于我而言绝不是无足轻重的,我尽力使之和谐。但每当我选择一个主题,我想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就是我所看到的线条。“&/blockquote&这很是令人惊讶,哈莫修依的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塑造的氛围,或是静谧,或是忧郁,或是阴暗,这一切很容易被归功于色调,我们很容易忽略画家本人最关注的东西:线条。&br&&br&左边这幅画是光感的绝佳例子,右边那幅画就很能代表哈莫修依对线条的重视。这里所说的线条是指对整幅画的构图起作用的线条,在右边这幅画里就是背景墙上一个一个套叠的直角和前景人物和器具的弧线。背景是生硬的直线,左侧的潘趣碗是生硬的弧线,右侧的人物则是柔软的弧线。他们互相呼应,达成和谐。德国一个专门摆拍名画的艺术家Dasha Riley摆拍了这幅画,线条互相呼应的感觉更为明显(摆拍的潘趣碗略丑):&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b87e3430eaba80d78fda8e_b.jpg& data-rawwidth=&549&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b87e3430eaba80d78fda8e_r.jpg&&&/figure&Dasha Riley Photo&p&其实哈莫修依柔和的笔触和配色也是一大特色,甚至是他比较明显的一个特色,之所以他没有把这个问题作为他首要考虑的形式问题,是因为这是他固有的,下意识的,被动发生的审美倾向,早在他美院学艺时就已经形成了。从这幅他16岁在美院画的素描,可以窥见他的一些审美倾向:&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cd11dccb8dd92d657aa5f71_b.jpg& data-rawwidth=&819&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cd11dccb8dd92d657aa5f71_r.jpg&&&/figure&&/p&&p&Study
drawing of plaster cast of ancient Greek Aphrodite toss, 1880&/p&&p&这张图片比较失真了,但笔触细腻,过渡柔和的特点还是能看出来的,表现在油画上就是那种温和的色彩,也就是他“尽力使之和谐”的色彩。&br&&br&另一个对形式的追求就是老生常谈的所谓北欧式的简洁,1909年,哈莫修依又在采访中慷慨的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观点,他说:&/p&&blockquote&“只要人们愿意张开眼睛,他就能会面对这么一个事实:房间里极少的几件好东西比起一堆平庸的东西能让房间更美,更有质量。”&/blockquote&哈莫修依喜欢画室内,他的室内画完全贯彻了他对简洁的审美要求,这两幅画都是很好的例子。尤其是左边这幅,你以为这是哈莫修依对自己家的写生吗?那就太Simple了,同样的场景,他家真实的面貌是这样的:&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a20d350e134b479cdf953_b.jpg& data-rawwidth=&586& data-rawheight=&3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a20d350e134b479cdf953_r.jpg&&&/figure&Vilhelm Hammersh?i Photo&p&注意了,在他的画中这个沙发左右两边各只有一条椅子,上方只有一幅画。但事实上他这条沙发旁边摆满了东西,沙发上也挂满了画。也就是说,哈莫修依的画纯粹就是摆拍。&br&&br&他是不可能接受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挤在画里的。他甚至把杂乱的装饰称之为“废物”和“垃圾”。不仅这幅画,基本上哈莫修依所有的画都是摆拍,或者说经过了精心的布置和构图的,无论是器物还是人物的位置姿态均是如此。&br&&br&他的画也受到了在独立艺术学校结识的朋友Carl Hols?e ()的影响,主要是主题方面的,他们形式上的风格差异极大:&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6536876efa12f77dd0790_b.jpg& data-rawwidth=&2645&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64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6536876efa12f77dd0790_r.jpg&&&/figure&&/p&&p&左 Mother and
child in a dining room interior, Carl Hols?e&/p&&p&中 Woman Reading
a Book Next to a Piano, Vilhelm Hammershoi, 1907&/p&&p&
右 Compartment C,
Car 293, Edward Hopper, 1938, IBM Corporation Collection&/p&&p&同一个主题,左边那幅就是Carl Hols?e的,细节刻画到位,色彩明亮温暖,家里繁复的摆设器具展现了一副丹麦中产阶级闲暇时光的场景,显然是完全按照原貌画的写实作品。&/p&&p&中间是哈莫修依的,色调冷暖对比和谐,家里的摆设简洁,小的器物没有了,出现了大片的纯色,背景墙的线条和墙上的挂画,钢琴的轮廓形成了形式感很强的构图,这个场景很可能不是真实的,是“摆拍”。&/p&&p&右图是经常用来和哈莫修依对比的美国画家Edward Hopper()的作品,大片纯色几乎是平涂,不像哈莫修依那样很用心的塑造细腻的肌理,色调放弃了和谐转而追求情绪表现力。从这三幅画我们可以看出来室内画的形式是怎么从古典到现代逐步演变的,而哈莫修依正是中间过渡的那一环。&/p&&br&&b&和摄影的关系&/b&&br&&br&说到“摆拍”,那就要谈一下哈莫修依对摄影的喜爱了,放现在,他是要被喷的,因为他喜欢画照片,按照陈丹青的说法,没有“淋漓的画气”。不过放在那个时侯,可算新潮,可惜他没有对摄影进行探索,拍照于他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比如他画的Ida肖像:&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d03e1b91c3e968d8bd986e46a4fd6915_b.jpg& data-rawwidth=&2549&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4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d03e1b91c3e968d8bd986e46a4fd6915_r.jpg&&&/figure&左 Portrait of Ida Ilsted, 1890, Statens Museum for Kunst Copenhagen&p&老老实实打格子。又比如:&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9b4fa6cdea871c2e56f2e0a011cc00b9_b.jpg& data-rawwidth=&2408& data-rawheight=&1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0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9b4fa6cdea871c2e56f2e0a011cc00b9_r.jpg&&&/figure&左 View of the Old Asiatic Company, 1902, Ordrupgaard Copenhagen
Denmark&/p&&p&除了肖像和城市建筑,哈莫修依也借助摄影创作风景画,他和Ida在阿姆斯特丹旅行期间,Ida写给家人的信里提到,他们常在郊外徒步,并拍摄了很多照片。&/p&&p&哈莫修依是一个喜欢窝在家里创作的画家,所以相片对他来说就格外重要了。用于参照的相片对于我们理解他的作品也是十分重要的,他保留了相片中的哪些元素,丢弃了哪些元素,如何重新构图,都能通过和相片进行比对来推测。&br&&br&摄影带给哈莫修依的远不只是便利,摄影对他的风格也有影响,和德加类似。德加是受摄影的影响比较明显的一个画家,主要体现在取景视角比较怪异,画中场景的边缘总是被出乎意料的切断,比如人只剩下半截之类的:&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befc77221cdf53caf3929c_b.jpg& data-rawwidth=&2057& data-rawheight=&13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5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befc77221cdf53caf3929c_r.jpg&&&/figure&&/p&&p&Place de la Concorde, Edgar Degas, 1875, Hermitage Museum&/p&&p&德加这幅协和广场就是很好的例子,当然他还有数不胜数的的作品都是这样的,夏皮罗在《蒙得里安:抽象画中的秩序与无序》对这个特点进行了很好的总结:&/p&&blockquote&“通过新颖的特写视角以及有意切割物象,这些画家让我们注意到一个近在咫尺、处在外围的观者的存在,就像在当时的摄影和电影中那样,带有奇怪的角度,令人想到一双注视着的眼睛的决定性在场。大角度透视以及位于某一边的局部视角,都暗示了观众的存在。”&/blockquote&哈莫修依也是使用相机的画家,他画的很多室内画,人物都在一个角上,把夏皮罗这段话放在哈莫修依也是一样成立的。此外在BBC纪录片《Michael Palin & the Mystery of Hammersh?i》中主持人探访了Hirschsprung Collection,这是哈莫修依作品的主要收藏地。馆员向主持人展示了哈莫修依一幅没有人的室内画,并用紫外光照射折到背面去的废弃画布,显示这一部分画布中其实画了一个人像,也就是说,哈莫修依直接把这幅画裁剪了。下面这幅画也是一个他经常使用的奇特视角的例子:&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8bd4045031ccbfbc91d6_b.jpg& data-rawwidth=&578&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8bd4045031ccbfbc91d6_r.jpg&&&/figure&Ida in an Interior with Piano,
Vilhelm Hammershoi, 1901&/p&&p&我国宋代的画家马远因为喜欢把画面元素集中在一个角被安了个个外号叫“马一角”,我看完全可以给哈莫修依搞个外号叫“哈一角”。像上图这种人物屈居一隅的室内画哈莫修依还画了很多,就不一 一列举了。这种构图当然是很怪异的,人物是主导角色,怎么窝到犄角旮旯里去了呢,正如夏皮罗所说,这种视角暗示了观众的在场,人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仿佛没看到有人走过来了。&br&&br&图中的Ida明显是在窗前借着光做什么事情,她的手被桌子挡住了,可能是织毛衣,可能是看书,也可能是读信,也可能啥都没干在放空,以上四件事情是哈莫修依画中经常出现的人物状态。无论如何,人物窝在角落里,动作和眼神都避开了观众,处于一种内向的,陷入个人世界的状态,而作为观者的我们站在画前,会有一种小心翼翼,不忍打扰的感觉。有一篇展评的作者形容他观展的经历说,进入展厅,仿佛闯入了哈莫修依的私人世界。可以想象,哈莫修依的展厅里观众说话肯定会很小心。&/p&&p&&br&同样是一角,马远画中的人物眼神方向和哈莫修依完全相反,从而形成了相反的意境:&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cf2bddce350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6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cf2bddce350_r.jpg&&&/figure&竹涧焚香图,马远&br&&br&哈莫修依的人物精神向内收敛,而马远的人物精神向外发散。如果不考虑这个意境的区别,他们的画都是极富诗意的。&br&&br&&b&和里尔克的关系&/b&&br&&br&诗意的画自然会得到诗人的共鸣,哈莫修依虽然在其有生之年没有大红,但慧眼识珠的人也是不少的。除了前文提到的雷诺阿,里尔克也是哈莫修依的崇拜者,他通过Alfred Bramsen(哈莫修依的重要收藏家)看到了哈莫修依的画,他赞道“我应该要研究一下这个艺术家,之后或许会写一篇独立的文章。我也感觉到,直接接触这位大师的作品能直接促进我富有诗意的工作,我十分赞赏他伟大而优秀的作品。”&br&&br&里尔克被哈莫修依的艺术深深吸引,曾经考虑过写关于哈莫修依的评论,但他在一年之后放弃了写作计划,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没有完全投入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声与曲式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