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展示古代瓷器,与专家现场辩论70年代景德镇出口瓷器,结果怎么样

  九十年代中期到新世纪初,一些人凭着残缺不全、支离破碎的鉴定技能,凭借在博物馆、院工作的特殊地位,频频在不同的媒体和公众场合露脸,博取名誉和收藏大众的信任,而在实际鉴定过程中信口雌黄,真假混淆,蒙蔽知识浅薄的收藏者。  所谓专家,是指在一定范围,在特定的项目上,具有专一技能的行家。专家的专一认识、经验和技能,是必然局限在他所熟悉的事项范围内,超出他所熟悉的特长范围,他就不再是专家了,瓷器专家是表示长期从事瓷器专业某些方面工作,有特别专长的人,比如古瓷器文史研究专家、古瓷器窑口和年代鉴定专家、古瓷器及仿品、伪品鉴定专家、古瓷器工艺研究专家、古瓷器材料学专家、古瓷器分类学专家等等。  面对几千年的古瓷器,每一个古瓷器鉴定专家所熟悉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有的古瓷器鉴定专家擅长鉴定高古瓷器,有的擅长鉴定宋代某些窑口的瓷器,有的擅长鉴定明代青花瓷器,有的擅长鉴定清代彩瓷,擅长鉴定景德镇古瓷器的专家,不一定擅长鉴定浙江古瓷器,而擅长鉴定明清瓷器的专家,就不一定能够鉴定宋代瓷器,所以,专家是各有所专,各有特长,又各自都局限于自己熟悉的范围。  古陶瓷学是博大的知识海洋,而一个人的精力和生命非常有限;并且,每个人的活动都要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水平以及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其认知世界的能力也因此受到限制,所以,每个人都存在着认识不足和知识的空白地带,就像冯先铭先生那样优秀的陶瓷学天才,也要受到历史环境和设备、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无法尽情发挥其才能。文博单位的专家是人,并不是神,因而其知识必然是有限的。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古瓷器收藏者的大部分鉴赏知识,都是来自于众多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尊重知识,尊重专家,从专家们那里汲取精粹、纠正不准确的断言、扬弃不正确的观点,是古陶瓷研究学者取得成就的捷径,保存专家们的研究成果是我们的责任,宣传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和正确观点是我们的义务,发现新的历史信息、补充和完善古陶瓷研究的理论学说,是我们的目的。  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文博单位的陶瓷专家,其工作任务和目标是:在业务方面,主要解决馆藏陶瓷器和出土陶瓷器的科学断代依据问题,保护馆藏文物的安全,在政治方面,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为国家征集精品文物以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  古窑遗址分布情况调查;各种窑口的瓷器标本采集;分析各窑口之间的影响关系,分析各窑口的创建时间和烧制年代及瓷器的品种;研究它们的造型、瓷土、釉色、纹饰特征;把各窑口采集到的古陶瓷标本与有铭文的古陶瓷器物、有铭文墓中出土的古陶瓷器物、考古地层发现的古陶瓷以及博物馆(院)的藏品加以对照排比,并参考历代有关陶瓷的文献,解决馆藏陶瓷器和出土陶瓷器的生产年代和生产地点(窑口),这就是瓷器专家主要的具体工作。  文博单位的专家对出土的古瓷器和来源可靠的古瓷器进行研究时,根本不会去研究这些瓷器的真伪属性,他们只是在毫无必要鉴定真假的前提下,对这些来源清楚的古瓷器进行排比分类,弄清其年代、窑口,记录其造型、胎土、釉质、彩料、纹饰、色彩、制作工艺和装烧工艺等等信息;而文博单位的保管部门和展示宣传部门的专家则是负责库房和展厅的古瓷器及碎片的安全、养护以及对外进行宣传展览,长期以来,他们与真伪鉴定工作毫不相干,只是,最近这十来年才开始注意真伪的鉴定的重要性,所以,国家博物馆(院)的专家,鉴定真伪的能力,并不是完全可靠的,可以说,鉴定真伪古瓷器是古玩交易界经纪人和老板们(收藏家)的强项,并不是文博单位专家们的强项,所以,收藏大众决不可迷信文博单位专家们鉴定真伪的能力。  当然,对待专家也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地进行分析,通常来说,文博单位的专家们具有丰富的时间条件和优越的环境条件,接触真品的机会多,见多识广,但是,文博单位的专家,也不是可以随意进出库房去进行研究,他们提取器物(哪怕是赝品标本)进行研究,也须办理各种手续,很不方便;而收藏家可以随时随意把玩、研究,上手的时间远远多于文搏单位的专家。  另外,文搏单位的专家,智商也有高低之分,思维方法和观点各不相同,胸襟宽广和思路宽广的人思维敏捷,而胸襟狭窄和思路狭窄的人,思维迟缓;刻苦钻研的专家知识丰富,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若干不足,不断弥补知识的缺陷,从而达到精益求精的境界;但有些专家,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和扎实的鉴定技能,他们不觉得自己的知识已经不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还盲目乐观,自认为是精通陶瓷学的专家而傲视天下,本人也领教过一些声名显赫专家鉴定真伪古瓷器的能力:有一件耀州耀划花洗和一件南宋官窑旋纹樽,是本地出土的,且是众所周知的,可以说包括文馆所的人也知道此事,但这两件瓷器拿给大名鼎鼎的、在全国到处给人鉴定瓷器的专家看时,竟然说:“仿得很好”!类似的情况,已经不计其数了,但他们自己还自以为是,浑然不觉,真是可悲可叹!  客观地说,文博单位的专家亲自上手、并进行认真研究过的实物并不多。从理论上推断,一个最勤奋的研究者,按照四十年不间断计算,平均每天上手研究一件瓷器,一生中也只能研究一万四千多件,但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在四十年时间不受任何干扰,天天不间断的从事研究工作,更没有人可以每天得到一件不同品种的瓷器供其研究,就是文博单位的大专家也不能够享有自由出入博物馆库房的特权,以故宫博物院为例,三十多万件瓷器,真正被专家们进行认真研究过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不过是归类时粗略的看一看,可能看过或者摸过几万件古瓷器的专家应该不乏其人,但是,由于受研究设备、研究资料和研究对象的限制,受时间和身体条件的限制,可以妄言:真正平心静气,沉下心来认真仔细研究过一两千件瓷器的人是极少的。  我所说的认真仔细研究,就是把每一件瓷器的瓷土粗细、松紧、土色、光泽、胎体的厚薄、轻重,釉汁的浓淡、粗细、釉层的厚薄、釉色、釉泡的状态、釉面光泽、手感和施釉方法,彩料的发色、浓淡变化、绘画笔法、纹饰图案、造型风格、拉坯、修坯的工艺技术、烧制时代背景、窑口属性、装烧特点、特征、瑕疵和弊病、负载的历史信息(包括使用创痕、土浸、土碱、水锈、老化结晶等等)以及综合性的整体感觉都一一进行记录、研究、分析,把它得特征、特点与同时期同窑口的瓷器进行比较,把它的各种特征与高仿品进行比较,再与作了旧的伪品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相似和差异之处。  有些专家看到过若干万件真品,但是,看过不等于已经研究过,简单地进行排比分类,不等于是认真研究,更不等于在进行真伪鉴定,专家们研究陶瓷都是选择自己认为是重点和感兴趣的对象,对于自认为不起眼的、没有多大名气的陶瓷,几乎没有摸过,更不说去研究了,所以说,文博单位的专家,其专业知识并不是完整的,鉴定真伪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再从另一角度来看,就是我国藏品最多的故宫博物院也并不是已经囊括了自古以来的所有古瓷器,而只是一部分,就是这一部分古瓷器,在其中工作的人,也只研究过极少数,所以,就是最具权威性的故宫专家,其所见所知也是有限的,鉴定知识也是不全面、不完整、需要不断补充的。  另外,从多年对收藏界的观察来看,乡村的收藏者不一定比大城市的人见到的真品少,大城市拥有真品的数量应该不少,但是,他们分散在人海里,每个人活动的范围又十分有限,相互交流的范围更狭窄。同一幢楼住的人互相之间不知姓名、不知干啥工作、不知谁家收藏有古董,都是不足为怪的,若是在六、七千人的乡村,相互之间不知谁人家住何处,不知干啥工作,不知其家境如何倒是奇怪的事情。有些“专家”,傲气十足,在他们眼里,收藏者的水平都很低,是可以随意糊弄的。然而,他们鉴定真伪古瓷器的实际能力却不敢恭维,最令人惊奇的是,号称省内的著名专家,竟然分不清河南汝窑与浙江官窑的外貌特征!连普通收藏者都知道的香灰胎和紫金土他们却分不清……可以想象,他们和收藏者之间的各方面差异——说白了,收藏者花的是血汗钱,每一件藏品的真伪都会深刻地触及灵魂,得到的教训和真知识是不花血汗钱的人无法感知的。  虽然文博单位的陶瓷专家比起普通收藏者有比较丰富的时间条件和优越的环境条件,接触真品的机会多,但是,有些人并不具有真才实学,只是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情势将其托置于专家位置而已,正如古人所说“势为天子未为贵,势为百姓未为贱”一样,势为专家未必能,势为非专家未必庸。  我国几千年以来涉及陶瓷的历史非常复杂,谁也不敢说自己弄清了自古以来所有的古瓷器,谁也不敢说自己已经掌握的陶瓷鉴定知识就是全面的、完全正确的。  古代人建筑家园极少占用良田平地,随着社会变迁,过去的小村庄演变成大城市,许多古代的繁盛城市,如今大多数都变成了乡村、田地、荒野,甚至沙漠化,所以,除了地址未变的古老城市在改造中可以发现一些古旧之物外,发现古代遗址和古物最多的地方是乡村、田野、荒漠、山丘,如殷墟、敦煌、三星堆、刘胜墓、虞弘墓等等,泱泱大中华,地域广阔,地理变化和历史演化情况非常复杂,谁知道地下埋藏有多少珍品?  最近二十多年,修建铁路、公路、大型水利工程,全国性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房屋建筑工程,以及考古事业的迅速发展,涉及面积之宽,挖掘地层之深,是几千年来,无法与之相比的。同时,由于改革开放带进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传统的道德观、“挖人祖坟会遭报应”的观念淡漠,于是盗墓成风,短短的二十多年,被盗古墓十万处以上,谁知道每年出土的东西有多少?专家没见过的器型、品种,没听说过的珍品,谁知道民间密藏有多少?谁能以有限的生命把几千年来复杂多变的民间了解得很透彻?谁又能以有限的经验,把几千年来复杂多变的古瓷器鉴定得准确无误?看到了突破原先固有的知识范围、经验范围的东西,令自己都难以接受又不得不承认的东西,都是正常的,因此,看不懂和看错了也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认识自己活动的范围有多宽,自己认真研究过的古瓷器有多少,自己的知识范围、特别是鉴定古瓷器的范围有多宽,要清楚、明白自己鉴定真伪的技能有多大,总之,要有坦诚的胸怀,无需掩饰自己的不足。  当今的收藏大众,之所以迷信文博单位的专家们,认为他们是鉴定权威,主要是不了解文博单位的专家所从事的工作内容,更不了解陶瓷专家称号里面是否包括瓷器真伪的鉴定能力。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建立到八十年代,三十多年时间,民间收藏成为一片空白。不论是老年人、中年人还是青年人,大脑中全部是“阶级斗争”、“运动”、“破四旧,立四新”、“无产阶级”和彻底清除“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等等概念,“收藏”这个词语几乎在这三十多年从中国人的词典中消失了。八十年代初期,老一辈收藏者恢复了收藏记忆,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和学习收藏知识。正是人们对于古瓷器的粗浅认识,才致使现在的人们都错误地把文博单位陶瓷研究专家当成了鉴定陶瓷真伪的鉴定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利益的浪潮强有力地撞击着道德大堤。有些人被利欲蒙蔽了心志,丧失道德,泯灭良心,做鉴定时,权衡利益厚薄,信口断真假,把科学鉴定事业当作儿戏,把公众赋予的信赖当作权力;有些人害怕掉架子,害怕丢面子。“宁可把真看成假,不可把假看成真”成了他们的“护誉”法宝。  我认为,凡是把真品鉴定为伪品的人,都是历史的罪人,名气越大的人,祸害越大,罪恶越大,其直接后果是导致该文物被那些缺乏鉴定能力而又迷信“专家”的人遗弃或损毁,最可恶的是,鉴定专家与买家和拍卖公司勾结,把委托人的真品说成高仿品,把价值很高的说成不值钱的;还有一些鉴定专家与委托人和拍卖公司合谋欺骗买家,把假的说成真的,把价值低的说成价值连城的,一些人仗着收藏者对他们的信任,只要交钱就胡乱开鉴定证书,当今混乱的文物交流市场,就是这些没有道德没有良心的鉴定专家搅乱的,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真的感到汗颜无存!
发布:刘安萍 &&点击:70
礼品信息,送礼指南,礼品百科
联系方式:
联系:刘安萍
地址:江西省吉安市高端研讨会把脉云南“青花”(图)
来源:云南日报
专家在古窑遗址考察  上世纪90年代,全国收藏瓷器的爱好者有句口号是“到云南"淘"瓷去!”,随后,云南文物交易市场成为继北京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市场,拍卖会上瓷器成交率更排在了全国第一位,其中有不少云南青花瓷器精品。云南的众多专业收藏单位以及民间收藏队伍,更表现出了对云南青花的“情有独钟”。随着近年来,玉溪窑、建水窑和禄丰古瓷窑的发掘和保护,以及从火葬棺墓中发掘出大量的云南烧制的青花瓷器,更吸引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对云南青花瓷器的普遍关注。
  近日,由云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中国古陶瓷学会主办,云南省文物产业集团、云南民族村承办,《大观周刊》和昆明电视台《盛世典藏》协办的中国古陶瓷学会“2007年中国云南青花暨边疆地区青花学术研讨会”在云南举行,全国乃至世界90余位专家学者云集云南,展开以“中国云南青花暨边疆地区青花”为主题的世界级高端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主办方还在云南民族村举办了云南青花瓷器展、云南青花瓷器标本展,以期能够给与会专家一个亲临实物的机会。此次入滇的专家学者中除了有国内权威专家外,还有来自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专家学者,专家中有大部分已年过半百,还有三分之一年近花甲的老专家,其中,耄耋之年的世界著名陶瓷专家耿宝昌老先生也亲自到会。这个研讨会对于整个云南陶瓷学术界及陶瓷爱好者来说是第一次。  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在全国来说影响最大,最早始于宋朝,元代便开始大量生产,并大量出口国外。在那个时期,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已较成熟,从绘画和青花着色等技术领域都达到精确水准。元代以后,青花成为了中国瓷器的主流。因为元代的青花大量流到国外,在伊斯坦布尔、伦敦等国外的国家级博物馆都保存有非常精美的高品质元青花瓷器。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再次掀起了对青花瓷研究的高潮。同时,对于明、清青花的研究,更加细致准确。除了过去讨论较多的景德镇青花外,伴随着古窑址的发掘,福建、广东、四川、云南各地都相继有青花瓷器出土。上世纪70年代初,云南发现了大量的火葬墓,随之发现的还有大量的青花瓷罐、瓶和碗。从那时起,人们开始认识云南青花瓷。由于火葬墓中出土的大量青花瓷都是百姓不经意间挖掘出来的,这也进一步确定了云南确有不少的青花瓷,进而还发现了烧制青花瓷的古窑址。经过文物部门参与抢救和清理,就目前所知的建水窑就发现了较大的窑口,现已知的就有七八条龙窑,主要以青釉瓷和青花瓷为主。在禄丰也发现了云南最为精美的火葬罐,云南省考古所在大理大丰乐的大片火葬墓地也发掘出了大量的青花瓷器。  省文化厅厅长黄峻认为,虽然云南青花瓷论名气比不上景德镇,但是它所反映出来的云南历史文化,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云南。  云南青花瓷与中原文化紧紧相连,在历史研究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未被重视,这与云南青花瓷遗存在世人眼前的数量和品种有较大的关系。随着考古发掘不断进行,云南烧造的青花瓷器品种和数量开始增多,其烧造的精品也不断地呈现于世人眼前。这些实物,无论从文化含量、绘画工艺、烧造技术等都跟元末明初的主流中国陶瓷文化极其一致,它进一步证明了云南青花所用的钴原料在中原的运用和相互传播,具有很深的文化传承和渊源。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第一次对云南青花进行了集中研讨,对云南青花的创烧年代提出了3种代表性论说:一为“元代创烧论”、二为“明代创烧论”,三为“元末明初创烧论”。同时,专家们对云南青花的文化类型、文化内涵、文化性质、价值与意义等都进行了探讨。研讨会结束后,专家们来到建水、玉溪等地,考察了建水窑、玉溪窑、禄丰白龙井窑,观摩了玉溪博物馆、禄丰博物馆的专题展览、标本资料以及建水的民间陶瓷收藏展示。  建水洪家窑遗址位于建水县城北部的碗窑村,窑址现场随处可见陶瓷残片,专家们见到这一景象十分欣喜,纷纷在地上拣拾陶瓷碎片。禄丰白龙井窑目前还在使用,当地工匠烧制出来的瓦猫等物品异常古拙,让专家惊叹:“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会以为是宋元时代的东西。”  玉溪窑也是此次考察的一个重点,它曾在上世纪80年代做过一次发掘,发掘出一条龙窑,出土了一些瓷器和瓷片,是云南青花瓷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窑口。目前,学术界一提到玉溪窑,都把它作为云南“青花”的代称。1960年,玉溪窑的发现证明元明时期,玉溪的窑工大量仿制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这个发现不仅填补了云南古陶瓷研究中的空白,对探索云南瓷器生产的历史和工艺技术也具有重要意义,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玉溪陶瓷、云南陶瓷的热切关注,许多学者都撰写文章探讨它的价值,玉溪窑因此而得名,玉溪古窑遗址于1983年被列为云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考察玉溪瓦窑村的柴窑时,专家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瓦窑村的柴窑正位于古窑附近,还保留着云南地区古龙窑的结构,正好与元末明初玉溪窑的龙窑结构相印证,见证了玉溪窑窑业技术和窑炉结构的演变,体现玉溪陶瓷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通过考察研究,专家们认为,玉溪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因此,他们共同起草了《关于保护玉溪瓦窑村柴窑的倡议书》,倡议书说,“这是一条活着的玉溪窑,是活着的历史,活着的文化遗产,可以用来对青少年进行陶瓷文化和科技的教育。同时,这条还在烧制陶瓷的龙窑是一条传统的用木柴烧的窑,中国目前的陶瓷窑炉几乎都已经演变为煤窑或电窑、气窑,这种古老传统的柴窑已不多见,并且这条窑正处在玉溪的市中心,是陶瓷作为一条城市发展脉络的见证,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这条柴窑也正处于玉溪市的文化旅游核心区域,理应受到较好的保护,因此我们推荐将它列为现代工业遗址,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起来。”  谭雅竹文/图
(责任编辑:王钦)
07-12-28 11:04·
07-12-28 10:54·
07-12-28 10:03·
07-12-28 09:42·
07-12-28 09:32·
07-12-28 06:34·
07-12-28 05:07·
07-11-22 00:36·
07-11-10 16:17·
06-08-11 04:26·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火炬新动态 胡锦涛访日 山东火车事故 奥运安全 辱华事件
大米涨价 楼盘降价 手足口病 罕见日食
缅甸风暴 失业率
肥田喜事 火影忍者 我的团长我的团
林心如专辑
我的青春谁做主
潜伏 黑执事 新进职员 咖啡王子1号店 纸醉金迷
我的帅管家
周润发电影全集 郭德纲经典相声
热点标签:
相 关 说 吧
说 吧 排 行
上证指数(77445)
李宇春吧(104510)
茶 余 饭 后权威专家:杨静荣、姚清芳 、赵青云、朱伯谦对同一古瓷的鉴定结果【中国瓷器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3,640贴子:
权威专家:杨静荣、姚清芳 、赵青云、朱伯谦对同一古瓷的鉴定结果
权威专家:杨静荣、姚清芳 、赵青云、朱伯谦对同一古瓷的鉴定结果千里鉴宝记() 日 15:54 来源:CCTV.com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投资艺术品请看《艺术品投资》,前几天,有一位山东的收藏爱好者想请专家鉴定一下他们家祖传的宝贝,据他说那是一件北宋官窑,你可知道在收藏界,谁说他们家有一件北宋官窑的话。那绝对会引起他们的高度关注。因为在全世界北宋官窑仅存的只有30几件左右,那么他家的北宋官窑是怎么样的,是真是假,千万不要错过,今天的节目往下看。 这是一件三足鬲式炉,没有底款,胎是淡黑色的。收藏者赵世文说,这件瓷器是曾祖父传下来的。他父亲告诉他,这是北宋官窑,在家里已经有100多年了,老赵常常把这件瓷器和相关书上的图录进行对比,但没有找到和这件瓷器完全一样的北宋官窑,这老赵的心里有点不踏实了,他的一些朋友也对这件瓷器提出了疑问,老赵决定到北京找专家看看这件瓷器。   主持人:相传在北宋徽宗年间有一个叫王成的小官,家里有一件祖传的宝物,后来太师蔡京得知了啊,可以说是连抢带逼的占为了己有,这个时候的王成只恨自己官职小没有办法,但是他在进宫献宝的时候却偷了一个官瓷瓶,也许是作贼心虚,他出来的时候竟然不小心把它给摔碎了,所以回家的时候只落得碎瓷片而已,尽管是这样,但王成从皇宫里面带出这个瓷片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而且关键是有很多的有钱人向他套近乎,而且甚至有钱人用家财万贯来换取他的碎瓷片,所以就落下了“家有万贯不如官瓷一片”的说法,这种说法毕竟是传说,是野史,真正的北宋官窑到底是怎样的呢。   北宋的皇室们原本用的是定州瓷,到宋徽宗时代就不再用定州瓷,转而用边缘光滑细腻的汝州瓷,宋徽宗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但他却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他追求精美雅致艳丽,崇尚古色古香,由于当时战乱纷纷,宋徽宗不满几百里地之外的汝瓷供奉,把汝瓷的优秀艺人召集到汴京开封建造窑炉,自己亲自设计造型不惜成本,大把大把的银子烧进去以后,烧出了皇家独有的官瓷。北宋官瓷将精美绝伦的汝官瓷技艺与典型庄重的宫廷艺术融合在一起,它的造型大都取自古青铜器,苍古幽雅,气度不凡,釉色润美似玉,开片粼粼如波。北宋官瓷达到了我国青瓷烧造史上的又一高峰,然而北宋官瓷的烧造还不足20年,公元1125年金兵攻陷边汴京,北宋灭亡,官窑也随之被毁,由于烧造时间短,所制造的器物只供朝廷使用,严禁流入民间因而北宋官瓷存世量极为稀少,仅有少量的存世品,它成为陶瓷界注目的焦点和博物馆争相收藏的宝物。   主持人:前面我们已经说到真正的北宋官窑现在已经很少了,而且大部分都藏在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其实见到过的人都很少,那么老赵来到北京以后第一想去的地方当然就是故宫,为什么,在他看来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应该对北宋官窑应该有很多研究,所以通过我们的记者搭线就找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组的专家杨静荣先生。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杨静荣   这一件东西,如果要是对,这是宋代的官窑价值连城,要是宋代官窑像这么完整的我们这都没有,就是同样造型的,但是这件东西不是宋代的,它应当是好象这有点像清仿。   专家杨静荣说,在明清时期都有北宋官窑的仿品出现,但只有清代雍正时期的北宋官窑仿得最好,这件瓷器的釉质和颜色与北宋官窑十分相似。如果不是清仿的北宋官窑,釉质和颜色很难达到这种程度,专家杨静荣认为这件瓷器是清代仿制品,而不是北宋官窑的依据有两个,第一是这件瓷器的声音比老瓷器脆,第二是这件瓷器的造型不太像真正的北宋官窑的造型。   老赵本来满怀希望来到故宫,而专家杨静荣的结论却给了他当头一棒,现在他的情绪十分低落,老赵听说光谱测试对鉴定瓷器很有帮助。于是他决定到国家博物馆进行光谱测试,那么什么是光谱测试呢。   用光谱测试的方法来鉴定瓷器,它的原理是将考古发掘的瓷片的釉质进行光谱分析,得出这个数据,再将待测瓷器的釉质也进行测试,看它与考古发掘瓷器的数据的吻合程度来初步判定,这种方法可以作为鉴定瓷器的参考依据,如果数据相符或相符较好,可以判定被测瓷器与样品有可能在同一时代。   赵世文:与宋代官窑瓷片成分表面成分符合较好。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主任:姚清芳   这个符合较好和符合都是可以考虑的,就是能够觉得它可以往老瓷器这方面考虑。   国家博物馆姚主任介绍,如果测试结果出现了样本瓷片里不可能有的成分,则可以断定为仿品。当然有些不错的新仿瓷器,它的釉质成分也有可能与样本瓷片相符,但它的釉质的质感、颜色和瓷器的造型很难达到老瓷器的标准。所以即便釉质与样本成分相符也还要请专家从釉质的颜色和造型等方面进行鉴定。   主持人:这时候老赵心里升起了一线希望。虽说杨先生认为是清代仿的,可是通过光谱测试的结果,觉得很可能就是宋代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老赵决定再去郑州跑一趟,为什么,因为河南可是北宋官窑的故乡啊,他决定找专家赵青云再给看一看。   赵青云是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他领队的考古工作,发掘了汝窑和钧窑的窑址,解决了北宋五大民窑中汝窑和钧窑的两大历史悬案,被评为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尽管老赵刚知道赵青云不久,但他在老赵心中的分量已经很重了,老赵觉得,故宫的专家杨静荣已经告诉他这件瓷器是仿品了,如果赵青云是同样的看法,那么这件瓷器定是仿品无疑,现在很快就要见到赵青云了,可老赵却越来越紧张。   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赵青云:这个东西不错。   老赵:那它是什么年代。   赵青云:按照这件作品的特征,应该具备北宋官窑的特征。这种鬲式炉在北宋比较少见,有几个方面我感觉到它应该符合北宋官窑的条件。第一个紫口铁足具备,紫口铁足,另外就是大小开片,开片比较稀疏,这个胎质厚釉质比较薄而且匀,这具备北宋官窑的特征。   尽管老专家赵青云十分肯定这件瓷器是北宋官窑,但是老赵还是不放心,毕竟有的专家对这件瓷器提出疑问,他非常希望赵青云能解释他心中的疑惑。   老赵:他们讲了从器型看,不像北宋的,那我就不明白了。   赵青云:这件器物的造型呢,受汝州汝窑的影响,为什么要做这个一个脊呢,这就是仿古代的那种青铜器的历史作品,然后呢,把它运用到瓷器呢,增加上三个脊就显的这件器物富丽堂皇。现在这个宫廷对这个瓷器的要求在设计制作上更上一层楼。   这件瓷器的造型为什么不太像常见的北宋官窑的器型,老赵在赵青云这里找到了答案,那么,关于这件瓷器的声音问题老赵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吗?   老赵:有的人听这个声音很脆,说这是新仿的,你说这个声音怎么解释呢?   赵青云:声音脆,是在烧制工艺上一种成功的表现,因为这件作品呢,可能是在窑腔里面,这个位置恰到好处,它的气候火温是恰到好处所以形成这样一个结果,所以才出现金属声,所以这件作品不是仿品,从整个这个工艺它应该是宋代一件很成功的作品。   尽管老赵已经弄清楚了他的这件瓷器的年代,但他还是希望赵青云能教他几招,应该主要从那些方面来判断北宋官窑的真伪。   赵青云:这个新仿的和这个原来的老瓷器比较,有明显的差别,一个是胎体比较厚重显得笨,另外这个整个造型线条不流畅,显得很呆板,特别是这个紫口铁足这个部位有很大的差别,这个是一种酱色护胎釉,这个铁足是深褐色的。   专家介绍,由于北宋官窑的原料配方在文献没有记载,即便把北宋官窑的瓷片打碎进行化学分析也难以掌握好比例,所以仿品的紫口铁足很难与真品一样,另外通过高倍显微镜的观察可以看到,仿品釉面的气泡大和稀疏,真品的气泡小而密集。   主持人:真是不虚此行,老赵的郑州之行让他送了一口气,你看专家的意见是一比一,而光谱测试的结果呢,更倾向于真品,高兴之余的老赵呢决定再去找这个中国古陶瓷学会的名誉会长朱伯谦,朱老再看一看。说到朱老,他曾经主持发掘了南宋的修内司官窑的窑址,这也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要说老赵这个时候的心情真是急不可待,连夜赶往了杭州。   老赵:我现在是担心朱老先生最后的一个鉴定。如果不对,我心里也有数,毕竟这个北宋官窑这个社会上,这个太少了。   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朱伯谦:挺好,北宋官窑的。 老赵:能确定是北宋官窑的吗?   朱伯谦:这个胎质,另外它这个釉是铁青色一样,这个釉质的颜色是粉青色的釉。很光滑,那么这样的釉只有北宋官窑才能有这么高的水平。   专家朱伯谦认为,通过研究发现北宋官窑在很大程度上,即具备了汝窑的很多特征,同时它又与早期的南宋官窑相类似,这件鬲式炉的器型既继承了汝窑器的形制,又与出土的早期南宋官窑器型相类似,它的胎釉配方受到了汝窑的影响,采用了一道釉的施釉方法。釉层较薄却显得晶莹,通体是淡雅粉青釉赏心悦目。另外通过器物的足部细微露胎处可以看出,它的胎色呈现为灰褐色,这也是北宋官窑的典型特征。   主持人:好,说到这,大家对老赵的这个宝贝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像北宋官窑这样非常少的古董,我觉得专家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也是情理之中的。老赵当然特别想知道它的市场参考价格,但是专家并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过我们找了不少资料,也几乎找不到北宋官窑的拍卖成交价格,哎,我们倒是找到了一个南宋官窑笔洗,是在1989年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格是两千两百万港元,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价格的背景吧。 责编:红立
东西呢!无照片?
杨小老头就会胡说,没人信他的话。是个问题很多的地方,最近有互相残杀,实为明清六百年之没有。我曾说过,建议把故宫现年五十岁以上的都提前退休了,也不至于出现此事。
图片太小!建议专家要通过实物考核来评选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学那杨老头。自己没有见过的就是不到代或假的,光看器型不看细节鉴定的全是垃圾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60年代景德镇瓷器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