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李嘉诚跑了 作者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为什么要跑

重要的是反思李嘉诚为什么跑了
作者:牛泪
  在市场经济下,你可以谴责在经济下行时跳车不够仗义,也可以抱怨李嘉诚吃完了政经大餐也不叩谢隆恩就擦嘴离去。但是,你有什么条件大声吆喝“别让李嘉诚跑了”?是因为他吃饱喝足了没按协议分你一盘汤汁,还是因为他违法了相关法规?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人心不在,你是留不住的。智库专家叫喊说“别让李嘉诚跑了”,你怎么个法子别让人跑了?扣押资产?查税抓人?还是说直接号召民众去打李嘉诚的土豪分的田地?别说李嘉诚已经跑了,就是还没跑,看到智库的这篇文章,估计也要被吓跑。这不是正常解决问题的思路嘛,遇到危机,不是先反思危机产生的原因,不是先反思自己有什么不足,不是先想着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是一耙子打到跑路者身上,这不应该是中国智库专家们的思维。
  李嘉诚走掉,让人想起了改革开放前应对广东“逃港潮”的解决思路。尽管今天的中国和改革开放前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但是邓小平当年解决问题“逃港潮“的思路却仍然具有借鉴意义。面对当年边民逃港,主政广东的习仲勋并没有采取属下武力镇压拦阻的建议,也没有叫喊”别让逃港者跑了“,而是透过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释放人民的创造力和活力,创造了深圳这个经济奇迹,使得今天的大批香港人反而逆向搬迁到深圳居住。
  所以,李嘉诚要走就走吧,想走你是留不住的。如果李嘉诚走是因为大陆反腐和政治格局重构,是因为北京要构建依法治国的现代社会,是为了建立更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结构,是因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是因为没有了原来官商勾结瓜分社会财富的环境,李嘉诚的出走我们应该鼓掌欢迎。
  但是,如果李嘉诚出走不是因为这些原因,而是因为对中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前景不够看好,是因为对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走势不能认同,是因为对香港社会的撕裂和深层矛盾已经失去信心,那么,李嘉诚的出走就非常值得警惕,非常值得当局反思。如果是因为这些原因,决策层就必须在治国理政和经济建设上更有作为,要透过更积极大胆的制度重建和改革魄力,扭转经济下行局面,重建投资者对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信任,反思并认真解决香港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才能让更多的李嘉诚不再流失。
  最后加一句话,那些叫喊国企必须自由化的大伽,看到李嘉诚在中国经济触礁时跳船离开,而国企却在全面改革中苦撑危局的情况,还有什么话好说?
09/21 20:1409/21 09:4809/21 09:1609/18 16:0209/18 11:3709/18 10:4309/16 18:1109/16 15:52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网上投洽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不让李嘉诚跑了的罗天昊是什么样的“国师”
来源:新京报
  李嘉诚这几日想必有些烦心。商业上面临挑战需要重新布局,而此时,又偏有人追在屁股后面喊抓喊打。
  昨日,新华社t望智库发表长文《别让李嘉诚跑了》,文章提及,“在中国,地产行业与权力走的很近,没有权力资源,是无法做地产生意的。由此,地产的财富,并非完全来自彻底的市场经济。恐怕不宜想走就走”。
  这篇署名“罗天昊”的文章,列举案例,试图说明李嘉诚的商业成功,多半是凭借“权力资源”获得的。
  这种混杂着对资本家的仇恨的言论,居然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单纯从逻辑上看,这篇文章根本不值反驳:本质上仍是清算资本家的套路:你在我这里赚了钱,就由不得你说走就走。
  但在新华社t望智库上发表,这篇奇文仍旧引发了不少猜测:上层授意、政策有变等等。
  事实上,一篇在智库发表的逻辑和立意都混乱的文章,并不能提供如此复杂的解读。不过让人惊讶的是,新华社t望智库已是国家级智库,居然也发表了如此水平的文章。
  智库遍地的今天,智囊们的专业性究竟有几何?
  一篇不值得过多解读的奇文
  其实,在罗天昊所有的文章里,这篇应该不算脑洞最大的。不过由于关注度如此之大,我们还是先看看其中的“亮点”:
  “就官方感受而言,李嘉诚不顾念官方此前对其在基础设施,港口、地产等领域的大力扶持,在中国经济遭遇危机的敏感时刻,不停抛售,造成悲观情绪在部分群体中蔓延,其道义的高点,已经失守。”
  “三十年来,香港的头面人物不断受到各种&关照&。香港逐步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豪族,这些大族因为与大陆的关系,在拓展商业势力方面,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方便,他们不仅到大陆投资受到照顾,同时,在某些与权力联系紧密的领域,亦获得了特殊的放行。”
  罗天昊在暗示,不,明示李嘉诚商业帝国的崛起得到了权力的提携。这是他通篇的逻辑,因为权力帮助过李嘉诚,所以李嘉诚应该有感恩之心,不能过河拆桥。这话不仅是说给李嘉诚,香港其他豪族想必也不能“说走就走”。
  但是问题来了,假如罗天昊关于李嘉诚与权力合作的猜测是真的,那么这种合作要么是合理合法的,要么是有原罪的。若是合理合法的,正如许多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会给对方提供各种优惠,那么两厢情愿、互惠互利的合作谈不上谁欠谁。李嘉诚赚到金山银山,那也是受法律保护的私有财产,如何重组、撤资都是个人自由,他人想拦也拦不住。
  而如果权力与李嘉诚的合作是带有原罪的,那指控就严重了。关键在于既然是两方合作,就不能只问李嘉诚一方。因为是权力“关照”了李嘉诚和其他香港豪族,那么只揪住被关照者显然说不通,总不能说权力发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吧。我们得先问罗天昊有没有证据。如果有证据,建议他直接实名举报。
  罗天昊称中国经济正处于遭遇危机的敏感时刻,以此坐实李嘉诚道义失守、制造恐慌。然而,“不要让李嘉诚跑了”这样气急败坏的嘶吼才是恐慌的真正源头。许多人以此判定李嘉诚撤资的英明。正如一家银行遭遇一场风波,这时候贴一张限制取款的告示,只会刺激储户疯狂挤兑。
  中国经济形势真的到了危险的关头吗?我反正相信总理。李克强总理日前表态,中国经济形势可以说是“形有波动,势仍看好”,“中国不是世界经济风险之源,而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
  对市场经济有正确认知的人,都不该对李嘉诚的撤资作过多解读。当然,我也不认为罗天昊的这篇文章释放了什么信号,同样没必要反应过度。
  只要看一看罗天昊以前开过的脑洞,就知道他并不具备拦住李嘉诚不让他跑的本领。
  《罗天昊:中国应引进1亿亚非青年》
  “未来,来自亚非的移民,将达到1亿以上,中国将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成为除美国之外,容纳全球性移民最多的国家。鉴于中国的人口结构,女性青年移民,将更受中国欢迎。”
  《罗天昊:中国应开征美女税》
  “对于美女这种重要的国家战略性资源,应考虑进行相关立法。”
  《罗天昊:俄罗斯应主动归还海参崴》
  “本次新任国家主席第一站访问海外,也选择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同样需要带回点什么,以慰嗷嗷待哺之国人,当今之计,能否带回海参崴,是考验国家主席访俄成败的最重要标准。”
  《罗天昊:鲁迅图像应上人民币》
  《罗天昊:婴儿奶粉应由国家免费供应》
  《罗天昊:中国应劝朝鲜主动割让出海口》
  看完这些文章,你觉得罗天昊释放了什么信号?你还觉得他深不可测代表了谁吗?在我看来,他不过是一个有时大脑回路比较奇特表达欲却格外旺盛的码字工罢了。
  那么,罗天昊是谁?
  半路出家的“国师”
  以下是罗天昊个人博客中的简介:
  国务院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长江商学院原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国家战略、区域与城市竞争。著有《大国诸城》。为国父《建国方略》以来,国内第一本研究国家和城市竞争战略的专著。
  注意亮点,继国父《建国方略》以来&&比肩国父,这绝对是国师级别的研究员了。
  不过蹊跷的是,罗天昊的“国家战略”却并非老本行。罗原名罗建法,查询可发现罗建法在网易的博客,其个人简介为:
  曾游历广东知名企业,混水摸不到鱼,遂登彼岸。后为《经理人》高级编辑,《中国新时代》副主编,华尔街电讯专栏作家,英国金融时报撰稿人,新京报评论员。 天马行空的宽广视野,落叶缤纷中窥知天道的惊人悟性,出色的洞察力和前瞻力,纵横时空的驾驭能力。以博杂,激越,深邃,尖锐为主要风格。 致力于商业精神与企业战略的研究。普世主义的倡导者,权谋文化的批判者。呼唤社会变革,鼓吹公平与正义,挥斧钺以扫天下。
  知名企业的“混水”摸不到鱼,因此罗就来趟媒体的“混水”。其中,新京报评论员的名头把沸腾(微信:xjb-feiteng)吓到了,询问四周,本报似乎从未有过罗天昊这样一个“国师”级别的评论员。倒是罗曾给本报投稿过几篇评论。
  而该博客的内容,几乎全是涉及具体公司的商业评论。
  在最近一篇2009年2月的博文下面,有网友留言称,“由此,罗建法现在改名为罗天昊”。
  从此,公众视野里的企业战略研究者罗建法消失了,一个国家城市战略研究者罗天昊出现了。
  和报社同事交流中,我们似乎无意间得到了更多信息。
  2013年,《新京报》曾举办中国青年经济学人评选活动,罗曾通过表达要求希望被选上,但在系统研究其文章后,报社同事觉得此人水平不够资格。罗此后再三请求,并拿出了曾做过长江商学院院长助理的经历来说事。
  但不提也罢,当时报社同事调查发现,罗只是在长江商学院公关部门工作过,职责是撰写院里宣传稿件,后被长江商学院开除。
  罗天昊本人倒常以“国师”自居。在某智库举办的活动中,罗天昊表示,仅当“国师”不够,还要当“民友”
  纵观其博客文章,罗的确有“国师”风范。献策京津冀一体化、献策央企搬出北京等等,建言献策,无所不能。
  但罗国师却有些前后不一。比如,5月份,罗还撰写文章称,“中国仍需遥望美国一百年”,两个月之后,又直接宣布“美国根本不是中国的对手”。
  一年前,他还在博客宣称“又招安了,李嘉诚不用跑了”,一年后,却又呼吁,“别让李嘉诚跑了”,前后矛盾,让人怀疑其分析是否靠谱。
  智库无智?
  客观来说,尽管罗天昊的过往经历部分夸大,部分文章水平不堪,但其博客中有一些文章说法仍有道理。这也是国内一些媒体愿意刊发的原因。
  但“李嘉诚”一文太过荒谬,稍微负责的媒体评论版都不太愿意刊发这种文章。
  然而,这种文章却堂而皇之登上了智库。智库,强调对社会现实和未来趋势的专业解读能力,唯有真正专业,才能符合“智库”之谓。可以说,智库的选择标准,按道理是应该高于大众媒体的。这也是我们习惯将高端智库人才戏称为“国师”的原因。
  罗天昊此文折射出智库在选择人才和文章上的拙劣与不专业。罗天昊的文章和学识水准,恐怕难以担得起“国师”的称谓。这样一篇文章,却登在智库上供领导高管为决策参考,设想一下,我们所要面对的决策,如果是参考了这样一篇文章,那才是公共领域的大灾难。
  我们愿意用发展的眼光看人,半路出家和科班出身没有什么不同。但单纯从这篇文章来说,恐怕罗天昊是难符智库和国师之谓的。但悲哀的是,如今罗天昊已然活跃在国内智库一线。网上可搜索到大量其赴各地出谋划策的消息,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佛山提出“佛山模式是唯一”。
  近年来,智库遍地兴起,不仅媒体做智库,研究机构也做智库,国家机构做智库,民间组织也要成立智囊团,从国家级、省级到市级,几乎遍地都是智库专家们。
  早已有质疑声,这些智囊团多打着智力牌,以“决策参考”的名义高价兜售劣质言论。沸腾君(微信:xjb-feiteng)有朋友服务于某市级智库单位,所雇佣的写手竟然是通过网络寻找大学生兼职。一个兼职的大学生来为行业和政府决策作出分析参考,国内智库的粗制滥造可见一斑。
  罗天昊虽然并非t望智库的专职写手,但智库应对文章和写作者有筛选能力。并非所有挂着民族国家战略羊头的文章都值得转载,也并非每个头衔吓人的国师,都能指点江山。辨别优劣和真伪,应是智库的基础能力。
  而罗天昊此文,吹破了智库身上的一层泡沫。
(责任编辑:UN660)
&&&&&&</div
中国人哪来这么多钱?[]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3,401被浏览1,762,103分享邀请回答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32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李嘉诚为什么要跑
我的图书馆
李嘉诚为什么要跑
罗天昊一篇旧文“别让李嘉诚跑了”,经新华社瞭望智库微信公共号转发,在互联网上遭狂轰滥炸,尽管瞭望智库公号注明了该文的出处,标示出此文“不代表瞭望智库的观点”,但嘲讽者还是把这笔帐算到新华社头上。
“别让李嘉诚跑了”文章内容并不新颖,只是标题够刺激!至于如何阻止李嘉诚跑掉,文章并没有给出结论。李嘉诚为什么要跑?一个在中国赚了大钱的“亚洲首富”为什么要跑?才值得人们深思!想想当年张子强绑架李嘉诚的儿子,都没有吓跑李嘉诚,现在为什么要跑?
《环球时报》或许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在《香港反对派,你们必须搞清楚一件事》一文中,转述中联办张主任的一番话:关于香港究竟是三权分立,还是行政主导,这一争论由来已久。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香港泛民派一直把香港幻当成独立政治实体,而事实上它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中央对香港拥有管辖权。张主任这句话惊醒许多梦中人,李嘉诚是见过世事沧桑的老人,自然明白了这话的意思,撤资跑路是一条出路。
人们或许还记得,1949年,大凡跑掉的资本家和财主们至少都还能活下来,那些没跑或不愿跑的,重则枪屍,轻则抄家,几乎没有一个躲过厄运。今日中国,富豪们似乎又面临同样的难题,尽管这三十多年,富豪们仰仗权贵一起敛财掠夺过得滋润幸福,但一个说翻脸就会翻脸的社会,谁知道明天会怎样?
实际上,不太关心政治的李嘉诚近年来非常关注香港的政改,今年1月9日,他曾表示,香港的政改要向前行一步,如果原地踏步甚至倒退,香港人会成大输家。他说,香港人现在有这样的难得机遇,希望政改方案能在立法会通过。“没有政改第一步,何来第二步?”李嘉诚多次向记者强调,普选是香港七百多万市民的愿望,如果政改方案不获通过,“香港人,你和我都是输家”。
就在李嘉诚向香港政改发出警示的同时,李嘉诚宣布旗下长和系重大重组计划,计划将和记黄埔退市,分拆长江实业房地产业务,并以介绍方式在香港独立上市。在内地房地产市场中,李嘉诚从2013年7月高调宣布出售百佳后,到去年的11月10日,李嘉诚抛售39亿元重庆大都会,算下来,短短一年多时间,李嘉诚已成功套现超过700亿港元。
彭博亿万富豪指数截至去年12月22日的统计,李嘉诚以294亿美元重夺亚洲首富宝座。近年来,李嘉诚的投资方向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是大量抛售商业地产项目,一方面,将投资目光聚焦在了创新科技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在线广告和新媒体等。
去年,香港“占中”运动前夕,李嘉诚也曾打破沉默,罕见的对香港政改表态,“即使有一团矛盾,也要坚坚决决向前走”,“我不要原地踏步”。李嘉诚是在出席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会董就职礼前向在场记者主动谈到这个敏感议题。
长江集团后来发出的正式文告也重申了李嘉诚的说法:“政制发展,是巩固香港法治关键的一步,此时此刻,我们表述不同诉求、不同担忧,也是文明社会正常的现象,即使普选方法,未必尽如各方理想,但争取民主的努力,每一步,也不会是徒劳无功的任务;尽管我们一团矛盾,大家一定要往前走。”李嘉诚还说:“我深信,在中华民族的民主进程中,必定有我们香港人智慧的风采。”
李嘉诚表明不希望香港政改“原地踏步”,除强调“坚坚决决向前走”,备受关注的是他数度提及香港社会有“一团矛盾”。新华社在报道他的这番讲话时,较早的版本包括了“一团矛盾”的说法,但约一个小时后再重新发稿时,就把这句话删去,同时被删的,还有他谈及“中华民族的民主进程”的部分。
年近九旬的李嘉诚显然对香港政改不满,也可能是他决定撤资和跑路的主要原因。李嘉诚的表态,从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香港商界或民间的声音,至于特区政府乃至高层愿不愿意听取商界和民间的声音,外界无法知道。
馆藏&141815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嘉诚跑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