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明朝开国名将初期各位名将都使什么兵器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假如这不是明朝全文阅读
友情提示:由于全文阅读字数较大,页面加载很卡很慢,建议返回 -
- 流畅阅读本书!
&&&&&&&&全本小说TXT电子书免费下载尽在 http://www.kenxing.com 啃星书库
&&书名:假如这不是明朝
&&作者:陈晓黎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08月
&&ISBN:7
&&所属分类:
&&图书>历史>历史普及读物>中国古代史
&&编辑推荐
&&《假如这不是明朝》编辑推荐:彻底颠覆以往所有历史书的模式、口吻、角度,提供给我们充满无限遐想的历史画面,打开了历史的另一个世界――原来历史背后隐藏着这样的重重玄机。
&&对历史进行大胆的重构,假设当时的繁荣一直延续,中国历史将会被改写成哪一般模样。
&&作者简介
&&陈骁黎,图书出版人,历史作家。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中文系,研读历史多年,思维天马行空,文笔轻松幽默。出版有《一口气读懂明清史》《改革者》等多部畅销作品。
&&=================
&&
&&第一章 你相信这是明朝吗
&&  1.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  公元1368 年,原本处于封建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金銮宝殿,到公元 1644 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灭亡,这中间将近三个世纪的时间,明朝以一种绝对强势的姿态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
&&  是的,一个绝对强势的姿态,这是明朝留给后人最标准的解读,这是中国历史上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最后一个领先于西方国家的朝代。
&&  经济上,明朝中后期的海上贸易将全世界的一半白银囊入怀中,这是到了清朝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可是在人们认为的政治黑暗腐朽的明朝后期却做到了这一点。
&&  政治上,明朝出现了一个宦官、内阁、皇帝三个政治核心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现象,这似乎很像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而内阁对皇权的限制更像是“君主立宪制”的萌芽。
&&  军事上,明朝广泛应用现代兵器,比如火枪、火炮,这在以冷兵器驰骋疆场的古代十分罕见,而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枪炮精锐部队――神机营,更是领先于西班牙火枪兵整整一个世纪。
&&  更让人感到钦佩的是,这是史上比较有气节的一个朝代,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更没有那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  的确,明朝的皇帝荒唐的很多,昏庸好色的正德皇帝、一心追求长生不老术的嘉靖皇帝、长达数十年时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可是即便如此,明朝的皇帝却没有一个做出有辱气节的事情。
&&  可以这样说,明朝的历史轨迹之中出现过太多偶然和突发事件,“靖难之役”也在其中。
&&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想法,他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桑伤卦诠加μ旄簿褪窍衷诘哪暇J煜っ鞒返娜硕贾溃骰莸壑煸伤淙皇歉龊苡邢敕ǖ幕实郏切愿癖冉先砣酰绻挥蟹⑸熬改阎邸保绻骰莸巯鞣晒Γ嗜械剿砩希敲从只岜涑稍跹兀
&&  我们做一个合理的想象,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是一个雷厉风行的皇帝,而继位的则是性格较为软弱的朱允桑薹ㄏ褡约旱淖娓改茄丛斐鲆桓鲂碌幕曰褪逼冢炼嘁簿褪悄芄黄轿鹊毓伞⑾硎茏胖煸按丛斓墓饣贰
&&  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从自己的侄子手中,夺得了他梦寐以求的玉玺,成为了明朝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最主要的是他提出了“迁都北京”,这对于整个明朝、乃至明朝之后的朝代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  想当初,朱元璋决定定都在南京,心里也是一百八十个不乐意,因为最开始的时候,他很想将首都定在自己的老家临濠,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或许这是朱元璋内心中渴望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小农意识在作怪,并没有真的从大局着想。
&&  朱元璋身边有一位大臣叫做刘基,此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连朱元璋都曾经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也”。刘邦的谋士张良字子房,所以后代君主一般都把自己身边最得力、最信任的谋士比喻成刘邦身边的张子房,而朱元璋的这句话无疑是对刘基的最大肯定。
&&  对于朱元璋想定都在临濠,刘基是极力劝说,这才让朱元璋决定定都在南京,但是在这个生性多疑的皇帝心中,定都南京让他内心始终都感到惶惶不安,后来甚至是在朝廷上提出了几个迁都的地址,分别是凤阳、关中、洛阳、开封和北京。其中,关中,也就是陕西境内是朱元璋最心仪的地方,视之为中国都城最佳之处。因为关中是中国最典型的以西安为代表的黄河流域都城文化所在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兴起之乡,炎帝、黄帝曾族居于此。
&&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就派太子朱标到陕西境内出差,目的就是考察一下将关中作为明朝的国都有何优势、劣势,《明史?兴宗传》专门记录了这件事:“(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抚陕西……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
&&  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朱标这一次出差公干,竟然能够送掉了性命,对于一个父亲来说,没有什么比“白发人送黑发人”更心痛了,朱元璋也不例外,所以在此之后,他绝口不提迁都之事。
&&  朱棣的迁都北京,一直也是他政治生涯的一个争论点,甚至有很多人都认为此举正说明了朱棣的心虚,其实不然,“迁都”这件事情最先提出的是他的父亲朱元璋。关于朱棣决定迁都的原因有二:一是朱棣在成为皇帝之前,就驻守在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所以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更适应那里的生活;其二便是我们熟悉的“天子守国门”,皇帝出现在一个国家的边防线上,那么对于国家的军事防守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
&&  或许有人认为,“天子守国门”其实大可不必,但实则不然,在公元1403 年,朱棣刚刚登上皇位不久,明朝的老对头蒙古就派兵攻打了辽东地区。当时驻守在辽东地区的主将叫做沈永,如果按照曹雪芹给《红楼梦》中取名字的谐音法来看,这个沈永还真得“慎用”啊。
&&  面对强悍的蒙古骑兵,沈永完全慌了手脚,根本就不敢率兵出击,只是锁在自己的府邸之中做缩头乌龟,蒙古骑兵只是为了抢夺一些财物,等他们走后,沈永因为害怕皇帝的责罚,根本就不敢报告此事。
&&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很快,朱棣就听说了这件事情,非常生气。皇帝一生气,官员就倒霉,这不,当朱棣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就召集文武百官们,开会!
&&  “这件事情,你们说,怎么回事?怎么就那么轻易地让蒙古骑兵进入了我们大明王朝的领土?”朱棣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所有的官员都知道,这个皇帝脾气不太好,于是他们一直沉默着。
&&  他们沉默的原因,并非是因为真的只是害怕朱棣本人,而是这个原因不能说,至少不能由他们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  为何这样说呢?当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把自己的几个儿子派到各个边关去驻守,别忘了,朱棣原先就是燕王,守护燕京,负责北方的防区。可文武百官哪个有胆子,站出来跟朱棣说,这件事情都赖你?这不是找死么?所以他们一直沉默着,有几个胆大的官员就直勾勾地盯着朱棣,那意思就是说,别问我,你清楚。
&&  朱棣虽然表面上在询问官员,但他心里面很明白,蒙古在明朝以北,一直都对明朝的边境虎视眈眈,原本负责北方安全的,就是自己和宁王,宁王因为被自己给绑架过,所以心存不满,一直消极怠工。所以大明王朝北方防线变得脆弱,是肯定的事情。也难怪这些文武百官们什么都不敢说,唉,想到这里,朱棣的口气缓和了下来,心情也平静了许多。
&&  他问道:“诸位,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  文武百官还是不说话,朱棣只好亲自想办法,怎么才能让北方的防线坚固起来呢?他必须要解决掉这个难题。想来想去,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迁都北京。
&&  当初朱元璋打下了这大明江山,他将自己的老巢定在了南京,可是在江山的版图之中,北边的边疆不能让他真的高枕无忧,于是他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别派到各地,表面上称王,实际上也是各个地方的边防守卫,朱棣所要防守的就是燕京。
&&  转眼十多年了,他在这里耗费了自己大量的心血,无论是经济还是军队,他都是了若指掌。如果将帝都选在这里,燕京的一屋一地、一街一巷都在他心里有个底,不像是南京那般陌生。
&&  更重要的是,朱棣心里清楚,如果将大明江山的核心放在南京,虽然能够安逸一时,可是北方的防线却变得脆弱,让虎视眈眈的女真族有机可乘。迁都燕京,离几处军事要地,比如山海关、蓟门、大同都非常近,如果稍有松懈,蒙古骑兵就会直逼京城,朱棣使用这种方式鞭策自己,鞭策自己的军队,让他们时刻保持警惕。
&&  朱棣的举动,成就了明朝非常著名的一条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  每一代王朝都会有自己非常强大的敌人,唐朝边关上有吐蕃、回纥、南诏,宋朝面对的是辽国、金国和蒙古的虎视眈眈,而明朝同样是要面对鞑靼、后金等。在这几个朝代之中,只有明朝坚持了自己的气节,我们可以举这样几个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
&&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大的危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比如皇帝被掳走了,这是一种奇耻大辱,宋朝的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国掳走,当时还是康王的赵构成了唯一的漏网之鱼,吓得他赶紧带着自己的部下往南边逃去,好不狼狈。建立了南宋之后,大臣们也曾经建议过,说花点银子把两位皇帝救回来,虽然说赵构没有同意,但是言外之意,也就是要赔款换来所谓的尊严。
&&  皇帝被掳走的事情,明朝同样发生了,这个倒霉的皇帝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就在这位年轻的皇帝还在幻想着怎么能够成就一番大业的时候,在明朝的北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蒙古已经分裂成了两个部落,瓦剌与鞑靼,两虎相争,肯定会有一个变得强大,那就是瓦剌部落。
&&  强大后的瓦剌部落不再满足于现状,他们将野心放到了明朝,不断地骚扰明朝的边境,两国交战,并不像是两个人看不惯对方就大打出手那样简单,他们还需要一个理由,至少是一个能够让他们出兵的理由,尽管这看起来有些冠冕堂皇,可是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就在这个时候,瓦剌找到了一个理由。
&&  当时,瓦剌每年要给明朝进贡,而明朝作为一个大国,对于那些来给自己进贡的使者,无论贡品是什么,值不值钱,都会赐给很丰厚的赏赐,而且还是按人头给。瓦剌每年进贡的东西都是些不值钱的土特产品,可是每年去进贡的使者却多达数千人,这是一笔非常不公平的买卖。
&&  明英宗身边有一个叫做王振的宦官,他同样也是扰乱朝纲的一个阉党,地位虽然不比魏忠贤那厮,可是魏忠贤干的坏事,他也没少做。关于瓦剌谎报人数的事情,他是最先知情的,就决定单方面减价,只给原先说好的价格的40% ,更让瓦剌不能容忍的是,到了明朝之后,他们算是客人,可是王振却命令礼部的人,不许给瓦剌人供应吃喝。
&&  瓦剌的首领叫做也先,经过这番受辱,他气愤之下,率领军队回到了自己的领地,还未等明朝反应过来,就直接挥军南下,攻打山西大同。
&&  明英宗怎么也想不到,原本已经说好要和平共处的瓦剌部落竟然会突然发飙,而且还是这么大的动静,就赶快派出自己的驸马都尉井源率兵四万去增援大同。
&&  王振原本就是山西大同人,当自己的乡亲父老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他想的并非是如何能够让他们脱离苦海,反而是想着怎么能在乡亲们面前炫耀皇帝对自己的宠爱。说到底,这也是他心里自卑的原因导致,这时候他充分发挥了宦官那三寸不烂之舌的功力,游说明英宗说,皇上,这时候您不妨御驾亲征,那瓦剌部落不过是蛮夷之辈,根本就不构成威胁。如果皇上您出马,肯定就能摆平他们,还能让满朝文武的官员看看皇上您的本事。
&&  明英宗从小就是被王振服侍的,一个皇帝最缺少的就是友情,所以在英宗心里,王振就是他最好、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朋友是断然不会害他的,所以他一拍脑袋就下了命令,朕要御驾亲征!
&&  听到这命令,文武百官直接就在午门之外跪倒一片,说的都是什么“皇上不可”、“皇上三思”之类的话。可英宗哪里还听得进去呢?一心想着的,就是王振给他勾勒出的凯旋蓝图。
&&  一场战事,如果没有战略构想,那就如同瞎子上了战场。
&&  一场战事,如果没有合理的部署,那就如同傻子上了战场。
&&  一场战事,如果没有充分的粮草作为后盾,那无疑就等于自寻死路。
&&  可是这三点,明英宗都占全了,他带领临时拼凑出来的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准备赴大同。在他赴前线的路上,恰好赶上连天大雨,这二十万大军就好像是霜打的茄子一样,哪里还有半点行军打仗的气势?好不容易赶到了大同,看到的情景更是让这些士兵感到崩溃,漫山遍野都是明军的尸首,顿时间一种绝望的情绪笼罩在明军心头,就连明英宗和王振都觉得这次御驾亲征太欠考虑了。
&&  既然如此,明英宗决定还是撤退吧,回到北京再想对策,如果当时明英宗果断地、迅速地撤退,或许也就没有后面的事情发生了。可就在这样的关头,王振又突发奇想,想要借此机会衣锦还乡。
&&  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很近,他觉得这次皇帝都在身边了,如果他能够和皇帝一起回到老家去,家乡父老们肯定对自己是佩服之至啊,估计当初王振在家乡的时候,也是属于地位较低的角色,否则他又怎么能有如此强烈的渴望扬眉吐气的心思呢!
&&  他的提议得到了明英宗的同意,大臣们却是极力反对,认为这时候当务之急并非是什么衣锦还乡,而是赶紧回到北京想对策。这个王振很早就已经开始集结党羽,在朝廷之中已经有了自己的一群心腹,对于群臣的反对,他根本不放在眼中。在明英宗的示意下,明军开始往蔚州方向撤退,一路上并没有什么瓦剌的军队,也许他们还没有赶过来,如果从蔚州这个地方撤退,时间原本应该是非常充裕的,可是,等明军已经到了蔚州境内的时候,王振又出了一个幺蛾子,他开始反对明军进入他的老家,理由竟然是二十万大军会践踏老百姓的庄稼地。虽说是踩坏了花花草草也不好,可这是什么时候?这是和时间争命的时候,就算是踩坏了一些粮食,大不了明英宗回去赔偿给这些百姓好了,结果明英宗又听从了王振的建议,改道从怀来撤退。
&&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军追赶上来,并且对这里形成了包围之势,明英宗和王振也成了瓮中之鳖,就这样,明英宗被掳走,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  就在瓦剌大军团团包围住怀来的时候,明军并没有投降,而是做了最后的挣扎,尽管全军覆没,但是没有一个人为了苟且偷生而选择投降,这是其一;其二,当时守护在明英宗身边的大臣们没有一个逃跑、投降――明将樊忠杀死王振,英国公(明朝的最高世袭公爵)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全部战死沙场;其三,明英宗尽管被俘,但无论也先怎样威逼利诱,朱祁镇就是不投降,就是不以出卖国家利益作为条件换取自己的活路与大好前程。
&&  土木堡事变之后,瓦剌的首领也曾经想过,要利用这个被俘的君主换些银子,他们带着明英宗跑到明朝边境上各个将领那里,意思就是你看你们的君主在我手上,你还不表示表示?可是各个将领几乎全部都是做了一个举动――跪下给明英宗行大礼,然后果断拒绝瓦剌的各种要求。
&&  明朝君主被俘虏,这对于大明王朝是决定性的打击,摆在明朝面前的有几条道路,一是和亲:在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和冒顿交手之后,就发生了“白登之围”,差一点就被冒顿给杀死了,最后是一个女人的功劳,化解了这次危机。可是明朝的朝廷之内完全不同意和亲的这个方法,他们认为大明的公主,只能嫁给能人将士,决不能为了国家而背负屈辱;第二条路,就是用银子去赎回明英宗,这也是瓦剌希望的结果,可是明朝的朝廷仍旧是拒绝。
&&  就在瓦剌招摇撞骗的手段遭到拒绝的时候,一个更让他们崩溃的消息从北京传来,孙皇后与朝廷重臣拥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眼看着手里一枚棋子最终成了一步废棋,这让瓦剌部落首领恼羞成怒,直接带着自己的精锐部队杀到了北京城。而明朝的名臣于谦则是开展了北京保卫战,通过这一场战役,迎回了明英宗。
&&  尽管我们会说明英宗不应该如此信任宦官,更不应该遇到事情没有主见,完全让王振牵着鼻子走,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明英宗,以及当时一些大臣坚持了明朝的气节。同样都是皇帝被掳走,明朝的做法是“在哪里摔倒,在哪里站起来”,而宋朝则是选择了“眼不见为净”。
&&  民族气节,成为明朝重新站起来的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我们不知道当明英宗成为敌军的俘虏之后,每日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应该是非常复杂的,而那些被瓦剌要求赎金的边关将领,内心肯定也是复杂且挣扎的。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选择退缩,这就是属于明朝的气节。
&&  在其他危机之中,明朝,依旧如此。
&&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的时候,情况已经万分危急,上天也绝不会再派来一个袁崇焕誓死保卫了,崇祯皇帝身边的大臣们都劝他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如请皇上带着诸位皇子出京避难。
&&  北京虽然一直是明朝的首都,但是作为前首都的南京,一直都很繁华,并不次于北京,如果逃到南京去,不仅能够缓解大明朝的危机,同时还能有资本做到东山再起,可是崇祯坚决不同意,或许在那一刻,他心里想到的正是那条流传了几百年的明朝祖训。
&&  当李自成攻进北京城之后,摆在崇祯皇帝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自杀或者被杀,于是他走上了煤山,用一条白缎殉国而死。在临死之前,他曾经给李自成写过一封信,信里只有短短数字:“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崇祯皇帝用自己的性命成全了李自成的名气,也挽救了北京城内的数万百姓,这也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最后一丝尊严。
&&  亡国之君,能够这般从容赴死的不多,能够这样不留恋生命和权力的更不多,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和咸丰皇帝曾经两次不顾百姓安危,仓皇逃跑;而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曾经在自己的著作《我的前半生》中这样写道:“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相较之下,崇祯皇帝的气节、乃至整个明朝的气节,就在这样短短几句话中表露无遗。
&&  明朝的君主有气节,大臣们同样如此,他们的气节不仅仅表现在自己的忠诚之上,还有刚强不屈的信念,比如说方孝孺。
&&  想当年,如愿坐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皇位的朱棣,立刻就开始了一系列被称之为残酷的暴力行为,最悲惨的就属被灭十族的方孝孺。自古以来,皇帝下达的最大限度的惩罚就是株连九族,一般来说,如果被判定为诛九族的话,若和犯人有一丁点血缘关系,那就只好洗干净了脖子等死了。方孝孺则更是凄惨,除了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之外,他的朋友和学生也没有逃脱被处死的下场。
&&  正如那句话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么这个方孝孺的死,确实称得上重于泰山,他用自己的姓名证明了中国文人身上的那种特有的气节。其实在朱棣的心中,他一直希望能够让方孝孺臣服于自己,似乎只有这样,他才能够真正坐得稳这个皇位,所以在他准备昭告天下,现在的江山属于朱棣的时候,他就找来了方孝孺,希望这份重要的诏书出自这个曾经忠实于朱允傻拇蟪贾帧5侵扉θ赐蛲蛎挥邢氲剑夥叫⑷娴墓峭肪谷徽饷从病
&&  据说当时进宫面圣的方孝孺似乎是抱着去死的决心,刚一进入大殿,他就开始大哭,丝毫不看坐在龙椅上的朱棣,这让新皇帝多多少少会感到有些尴尬,好在朱棣是见过世面的,他只好说:“先生,你不要这样。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你想想周公辅政,我这就是在效仿他啊!”
&&  这世上最让人苦恼的是什么,就是和知识分子吵架,朱棣现在就面临这样的局面,听他这样说,方孝孺立刻反击道:“建文帝在哪里?他的儿子呢?他的弟弟呢?”
&&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说,朱棣你没有资格坐这个皇位,就算是朱允伤懒耍猜植坏侥阒扉Γ
&&  果然,这番连续逼问终于惹火了朱棣,想他也是称霸一方的人物,现在又刚刚篡位成功,正处于心虚的时刻,哪里禁得住这番连连追问,于是他拿出纸笔,逼迫方孝孺给他写诏书。方孝孺恨恨地看着他,如果眼睛能够杀人的话,他朱棣或许就死在了方孝孺愤怒的目光之中,只可惜,方孝孺就算把眼睛瞪瞎,朱棣就装作没有看到,他只在乎这个结果,至于是怎么得来的,他并不在乎。
&&  片刻之后,方孝孺说写好了,朱棣一看,差点没把鼻子气歪了,原来方孝孺写下了四个大字――“燕贼篡位”,说朱棣篡位,或许他并不在意,可是这个“贼”字,却直接戳痛了他内心中最敏感的地方。于是,强悍的朱棣终于爆发了,他这一爆发,直接创下了中国封建社会刑法史的一个纪录,不过实事求是地说,这也不能完全怪罪朱棣,当时他只是威胁地说:“方孝孺,你就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  谁成想这个方孝孺也是一个倔脾气,直接回了句:“有本事你灭我十族!”
&&  唉,这就好比递给了朱棣一把剑来杀自己一样,于是乎,一场灭门的惨案上演,方孝孺自己被凌迟处死,和他有关的众人也都是被施以极刑。
&&  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抗清比南宋抗元更加激烈,全家投井、自缢殉国、立战而死的官员志士无数,光后来被追谥有据可考的就多达八千六百多人。他们大义凛然、壮烈殉国、从容就义,就义前每每慷慨赋诗,历史上管这样的诗作,叫做“绝命诗”,明朝亡国之后,绝命诗在数量上是空前的多。
&&  比如卫景瑗,他是天启五年的进士,后来一直在河南做官,后来李自成攻打到了这里的时候,卫景瑗出门迎战。可是一介文官又如何能够抗衡李自成呢?
&&  没过几个回合,卫景瑗就被拉下战马,李自成知道,这个卫景瑗是一个文化人,有知识、有涵养,如果要是能够收到自己的帐下,没准会成为一个诸葛孔明呢!
&&  卫景瑗看出了李自成的想法,死也不肯受辱,干脆自行了断吧,他选择的方式,就像是《红楼梦》里描述的方式一样――撞墙。顿时之间,血流如注,让李自成也看得心惊胆战,这时候卫景瑗大声喊道:“反贼,与我盟而叛,神其赦汝耶!”这意思就是说,你这个逆贼,根本就不配和我站在一起!
&&  李自成是土匪,他才顾不上什么两兵交战的守则,于是就抓了卫景瑗的母亲,想让她来劝说自己的儿子,不要和我作对,乖乖地做我的谋士吧。
&&  卫景瑗又说:“母年八十余矣,当自为计。儿,国大臣,不可以不死。”说完,就自尽而亡,为国尽忠。
&&  除了卫景瑗之外,明朝自杀殉国官员还有东阁大学士范景文、户部尚书兼侍讲学士倪元璐全家、左都御史李邦华、左都副御史施邦曜、兵部右侍郎王家彦、大理寺凌义渠、庶吉士魏学濂、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御史陈良谟全家、吏部许直、兵部成德全家、户部吴甘中全家等等。
&&  由于自杀官员者众,至少有上千人名字都难以统计。外国人不太理解这一种现象,任何一朝未能像明朝末年这样忠死者众多,崇祯皇帝不知道算是幸福还是算痛苦。
&&  明朝能够为人称道的,不仅仅有坚强不屈的气节,强大的军事能力、开明的社会风气还造就了明朝的繁荣经济和科技发展,当清朝的铁骑闯进了紫禁城之后,文化科技也好、军事实力也罢都倒退了数十年,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它的空前强大却被迅速瓦解,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无奈。难怪有“明朝之后再无华夏”之说了。
&&  2.科技腾飞,火器装备
&&  气节是一个民族的脊梁,科技则是这个民族强大的理由,就好比那句广告语――“科技改变生活”一样,科技的腾飞,让明朝更加强大繁荣。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封建社会之中,明朝是科技的集大成者,这话一点都不假,唐朝和宋朝的科技同样发达,但是经过了元朝在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之后,明朝捡起了这个被遗失了的瑰宝,也正是依赖科技,所以才能在各个领域都能取得不俗的成绩。
&&  天文地理是科技方面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也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到天气预报,大到防御天灾,都和天文地理学有关系。
&&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在明朝中期,在一本叫做《白猿献三光图》中,记载了132 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一向自诩科技发达的欧洲直到了 1879 年出版的书中才有 16 幅云图,不仅时间上相差了二百多年,就连数量上也是差了一大截。
&&  公元1607 年,李之藻撰写的《浑盖通宪图说》发行,这本书分上下两卷二十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西方星盘的制作原理和方法。书中不仅仅详细介绍了很多天文方面的知识,同时还涉及到了西方几何,可以说这位李之藻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他学识渊博,娴于天文历算、数学等方面,同时还“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在他考取进士之后,曾经跟一位叫做利玛窦的传教士学习西方科技,不过这个学生可是青出于蓝,他没有死板地传承西方科技,而是将西方科技和中国的科学作了一定的融合。也正是因为他出版的这本书,让徐光启决定起用他做一件大事,至少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件大事,那就是撰写《崇祯历书》。
&&  说到《崇祯历书》,或许很多人都并不太陌生,这是一本为改革历法而编的一部丛书,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的古典天文学知识,是明朝天文学方面的“百科全书”。自从元朝郭守敬等人编制了《授时历》之后,几百余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都按照这个来推算二十四节气,以及各种气象,可是毕竟过了那么多年,很多时候都出现了误差,甚至连日食、月食这样的自然现象也无法正确地推断出来。
&&  当时还在担任礼部侍郎的徐光启站出来对崇祯皇帝说:“皇上,咱们现在使用的《大统历》(也就是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明朝初年改了名字)早就已经过期了,很多时候都无法作出正确的推算。想我大明王朝科技如此之发达,不如我们重新编制一本吧。”崇祯皇帝想了想,就恩准了,并且下令由徐光启来全权负责这件事情。
&&  经过了五年时间,这本《崇祯历书》终于完工,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天文学基本理论、天文表p必需的数学知识,同时还非常清楚地写明了地球的经纬度、及球面天文学、视差、大气折射等重要天文概念和有关的改正计算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一周天分为360 °、一昼夜(即一天)分为 96 刻 24 小时等等。
&&  只不过这本书在撰写完成之后,朝廷之中有很多大臣都认为《崇祯历书》并没有旧时的《大统历》可靠,对此一直都持保留意见。等到崇祯皇帝下定决心要推行新历法的时候,大明王朝却已经不复存在了,倒是给后来的清朝提供了一个便利之处,这可真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了。
&&  除了天文学方面的著作之外,明朝的天文学发展还伸展到了天文器材方面,1634 年正式安装中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c”;在南京、北京等地方建造了天文台。
&&  和天文气象方面息息相关的,就是数学,明朝在这个方面也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在前文中,我们说到过徐光启和李之藻,这两个人不仅仅是天文学家,同时还是数学家。1606 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而 1613 年李之藻将西方人克拉维斯的《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统宗》融合在一起,编译而成《同文算指》。
&&  除此之外,明朝还有出版了《九章算法比类大全》的吴敬,他担任过浙江布政使司的幕僚,掌管全省田赋和税收的会计工作。据说,吴敬本人非常善于计算,当地的藩臬(官职,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并称)常常请他来解决各种数学方面的问题。明朝有这样一个规定,普通百姓不能够私自学习天文历算,很多士大夫根本不学数学知识,而且从心里也将数学归为“异途”。所以在明朝之前的数学著作基本上在明朝中期的时候就已经消失了踪迹,看到这种情形,吴敬认为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这才萌发了撰写《九章算法比类大全》的念头。
&&  吴敬撰写的这本书,基本代表了明初百年间数学发展的大致水平,后来程大位撰写《算法统宗》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完成的。《算法统综》详述了传统的珠算规则,确立了算盘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诀,搜集了古代流传的595 道数学难题并记载了解决方法,堪称中国 16 ― 17 世纪数学领域集大成的著作。这本书是我国古代最完善的珠算经典之作,开创了珠算计数的新纪元,同时书中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在明末时期,日本人毛利重能将其译成日文,开日本“和算”之先河。清代前期,该书又传入朝鲜、东南亚和欧洲,成为东方古代数学的名著。
&&  在医学方面,明朝也同样有非常著名的成就,这就是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这本书可以算是中医的集大成者,现代很多人对于中医的懵懂认识,大部分也都只限于这本《本草纲目》了。
&&  李时珍出身于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医者,可是民间的医者地位都比较低,常常受到当地官宦的欺压,他的父亲就想让李时珍进入太医院,这太医院就是皇家专用的医疗机构,李时珍通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走进了中医最高殿堂。只可惜,在这里,他没有学到任何和医学有关的知识,更多的则是见识到了太医院的“潜规则”。心灰意懒之下,他重新回到了民间,认为这里才是能够提高自己医术的沃土。为此,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这本书约有200 万字,共 52 卷,记载了 1892 种药材,新增药物 374 种,记载处方多达 10000 多个,附图 1000 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也作出贡献,就连达尔文也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  除了这本能够影响全世界的《本草纲目》之外,明朝医学方面的著作还有《普济方》《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等书籍。
&&  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之中,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科技的发展就能够提高国家的发达水平,到了明朝,农学方面也有了很多非常著名的著作问世。
&&  公元1376 年,俞宗本撰写了一本叫做《种树书》的农学著作,顾名思义,这本《种树书》记载的就是如何种植树木,其中就有很多树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缘嫁接和桑、梨的远缘嫁接等方法。
&&  公元1406 年,朱吹摹毒然谋静荨肺适溃飧鲋刹皇瞧胀ǖ陌傩眨侵煸暗谖甯龆樱砦跻乃杂诮缴琊⒌却笫滤坪醺揪筒簧闲模炊杂谝窖Ш团┭Х浅8行巳ぁT谒囊簧校戳怂牟渴榧渲凶钪木褪恰毒然谋静荨罚獗臼橹屑窃亓 414 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料,载明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并绘有精细图谱。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是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那就是野生植物学。
&&  中国封建社会之中,百姓们流离失所的日子并不少,尤其是在每个朝代末期,都会出现赋税繁重、灾害频繁的现象,到了这种时候,老百姓们也只能依靠草根、树皮果腹。朱弥苏庵智榭鲋螅途龆ㄒ栊匆槐咀偶窃卣庑┮吧参锏氖榧>て诘氖导凸鄄欤锹剂硕嘀忠巴庵铮⑶一姑枋隽苏庑┮巴庵参锏耐夤厶卣鞯龋裕毒然谋静荨吩谥参锩枋龇矫婢哂薪细咚剑茏プ≈参锏囊恍┲饕卣鳌H缁⒁堵觥⒒ㄐ虻取4送饣故褂昧艘恍┮孜д吆兔裰诮邮埽芄患蚪唷⑷非械孛枋龀鲋参锾卣鞯闹参镅跤铮灾参镅У姆⒄褂兄匾饔谩
&&  除了种植物方面得到了发展,就连畜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不过并不是指明朝出现了某种非常罕见的动物,而是出现了兽医方面的书籍,这就是由喻仁、喻杰合著《元亨疗马集》,书中记载了很多对动物的治疗方法,其中很多种治疗方案沿用至今。
&&  农业和纺织业技术的发展,让明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科学技术则是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冷兵器擅长的军事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火药的广泛应用。
&&  早在魏晋时期,火药就已经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但是没有什么科技含量,更多的则是用在药理方面,到了宋朝,火药才开始进入军事领域,但并未完全发挥其功效,直到明朝,火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才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甚至可以说明朝能够建立,也得力于火药武器。
&&  想当年,朱元璋刚刚发展了自己反元的队伍,但是和蒙古骑兵相抗衡还是非常吃力的,就在这个时候,起义军中有一个叫做焦玉的人拿出了自己研制的火器,并向朱元璋说明其厉害程度。就是因为拥有了这样一个宝贝,朱元璋的部队才能在和蒙古骑兵相对抗的时候取得绝对的优势。尝到了甜头的朱元璋赶紧让焦玉继续研究火器,以便对抗其他起义军部队。在此之后,当朱元璋和陈友谅交上手的时候,也正是因为合理利用了火药,才能够取得关键性战役的胜利,比如洪都保卫战、比如鄱阳湖大战。
&&  也正是因为从火药之中得到了好处,所以纵观整个明朝,无论哪一个皇帝,都非常注重火药在军事领域中的运用,甚至在自己的御林军之中也建立了专门使用火药武器的军队――神机营。
&&  神机营并不像是东厂锦衣卫那样大名鼎鼎,它的主要职责就是“内卫京师,外备征战”,他们手中所持有的武器正是明朝最先进、最高科技的火枪。据史料记载,神机营成立于永乐年间,朱棣最开始的目的是要建立出一支炮兵精锐部队,完成特定的军事任务,这样说起来,有点类似现如今的特种兵部队。
&&  可以说在明朝初年,他们所掌握的火药技术远远先进于西方世界,但随着社会治安的稳定,火药技术也停滞不前,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反而被西方世界所超过。在这个时期,葡萄牙的海军常常和海盗相互勾结,对于明朝的沿海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明朝负责抗击葡军的官员发现葡萄牙舰艇上的火炮,觉得这种武器不仅射程远,杀伤力也足够强大,如果中国的船只上面也拥有这样的武器,别说葡萄牙了,就连“苹果牙”也不敢来犯。
&&  明朝一直自恃是全世界最富强的国度,所以不会轻易承认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所以有了危机意识的大明王朝又重新重视起火药技术的研究。不要以为“山寨货”只是现在才出现的,明朝同样也有,他们仔细研究了从葡萄牙战队中找来的火炮,也做出了同样的国产山寨火炮,不仅如此,在技术上还有了全新的突破,所以在火药装备上又重新回到了世界先进的队伍中。
&&  提到火药,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明朝曾经有人通过火药,完成了一次“飞天”旅行,这个人就是万户。
&&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尾期,明朝在科技方面有很多高明的东西,至少在当时,绝对称得上是高科技的产物,还真是不少,虽然不至于让人眼花缭乱,但掏出来也是响当当的。
&&  喜欢看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那些所谓的大侠除了会轻功之外,还有一种方法飞,那就是借助风力,远离地面,类似于现如今的飞机,当然武侠小说中的飞行器材只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在中国封建社会并没有实现的可能。可是在明朝,却出现了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这个人叫做万户。
&&  在元朝,万户是一个官衔,相当于万夫之长,可到了明朝,却成了一个人名,一个不怕死的、勇敢的人。关于万户这个人的身家来历,也有诸多种传闻:
&&  有一种说法是,他原先是一名木匠,手艺非常精巧,丝毫不比鲁班的差,平日里最喜欢的就是研究如何来制造飞鸟。后来的一次机遇让他走进了兵营,平日里除了操练之外,就是喜欢改良那些刀枪车船,这样的一个人才赢得了班背大将的垂青,很快两个人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通过平日的交谈,他们还惊喜地发现,原来彼此都有一个远大的梦想――造飞鸟,这个发现让两个人的关系更进一步,是比朋友还要交心的知己。不过这个班背大将是一个性情耿直的人,在朝廷之中从不趋炎附势,不拉帮结派,也正是这身傲骨让他得罪了当朝的右中郎李广太,不仅官丢了,就连自由也没了。这个李广太,平日里最擅长的就是溜须拍马,常常搜集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来博得顶头上司的好感,当他知道万户手艺精巧,又希望能够制成飞鸟,于是就软硬兼施,想让他赶紧造出来。万户一方面敷衍着李广太,一方面想要营救班背大将,然而等他赶到大牢之中才发现,原来班背大将早就已经被奸人所害。带着知己未完成的夙愿,万户发誓,一定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中,制造出一架真正的飞鸟来。
&&  另一种说法是,万户并非是什么木匠,而是一个“富二代”,他饱读诗书,却玩物丧志,对仕途经学嗤之以鼻,或许是家教太严厉,让他没有自由,所以他总是幻想着自己能够成为一只鸟,想要飞到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万户这个人手里应该是有一些积蓄,不会为了生计发愁的人,而他一心一意就想要制造飞鸟。他首先盘算的就是风筝,这风筝可是有了千年的历史,凭借着一点风力,就能够在空中自由地翱翔,羡煞旁人。万户心里清楚,风筝能够飞起来,首先就是它自身够轻,风才能够吹得起来,可是一个成年人的体重怎么也得有一百多斤,这得需要多大的风力才可以啊!
&&  好,方法一,失败。
&&  万户并不气馁,他要找出另一种方法,明朝的时候,火药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了,火药在爆炸之后,能够产生非常巨大的威力,于是万户就异想天开,如果人坐在椅子上,在椅子腿上绑上一定数量的火药,点上火,那人不就可以飞起来了?说是飞出去,还不如说是被炸出去更合适,不过这万户也懂得,如果只是单纯地被炸出去,没有一个平衡力和浮力,他的飞行轨迹就是个抛物线,所以他又想了个好主意,借助了火药的发射力之后,再借助风筝,两者结合起来,不就飞起来了?
&&  不得不说,我们必须要佩服一下万户的想象力,他能够想到借助火药和风筝之力,来达到飞天的目的,真是不简单。说做就做,他令自家的下人去商铺买来将近五十支威力最大的火箭,用绳子将这几十根火箭一一绑好,拴在椅子腿上,又找来两支非常大的风筝绑在自己的胳膊上。
&&  这副怪异的模样让下人们看了都惊吓不已,有一个跟了他许久的下人站出来劝道:“老爷,奴才觉得这个方法实在不妥。”
&&  万户挑了挑眉问:“有何不妥?”
&&  下人心里头泛起了嘀咕,这还能有何不妥,那火箭的威力那么大,之前也没有做过实验,一个不小心,飞不上天是小事,被炸死了才是大事吧,就算是飞上了天,掉下来也得摔个半残,这还能有何不妥?
&&  当然,下人说话自然要有下人的技巧,他当然不能说怕老爷摔死,只好委婉地说:“老爷,您看这火箭威力巨大,万一弄不好,您出什么危险,让我这做下人的……”
&&  听到下人这样说,万户反而仰天长啸,脸上也露出了飞扬的神采,他说:“飞天之梦,是我的夙愿,为了这个夙愿,我整日钻研,而今,梦想眼看就要实现,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哪怕是粉身碎骨,我今天也不会放弃,你们不用害怕,赶快助我飞天成功!”
&&  难怪人家总说,天才和疯子仅有一线之隔,万户的勇气让我们佩服,可是他却没有做好实验前的诸多准备,于是乎就“杯具”了。当将近五十只火箭一同被点燃之后,他就如同一支箭一样蹿了出去,成功地飞行了一段距离,可是光靠着风筝根本就无法承受住他的体重和椅子的重量,仿佛就是在眨眼之间,他就从空中掉落下来,由于火箭在爆炸的时候,炸出的碎片早就击中了他,又从高空坠落,毫无生还希望。万户的飞天梦想就在这瞬间化做泡影,然而我们却不能否认这种飞蛾扑火的精神,万户,是中国飞天第一人!
&&  万户之所以能够一飞冲天,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着想飞之心,更重要的还是火药的支持,在明朝时候,火药技术已经逐渐完善,并且发明了当时的“手榴弹”和大炮,当然啦,明朝人叫做“神火飞鸦”和“震天雷炮”,据说这两种武器威力非同小可,“神火飞鸦”借助了乌鸦的形状,在里面填充一定数量的火药,而乌鸦的翅膀外面则是绑好了芦苇等易燃的物品,在和敌人作战的时候,它能够飞翔到100 丈开外,也就是四百米左右的距离吧,是明朝时期的手榴弹。而“震天雷炮”就更不一般了,它能够依靠火药的燃烧推进,并不需要太多人操作,威力却非同一般。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曾经就是依靠着火药的威力,使得倭寇闻风丧胆,成为历史中的佳话。
&&  或许看到这里,有的人会不敢相信,明朝的科技这么领先,为何后来还会被西方国家“欺负”?我们不得不说,尽管明朝在火药装备上要远远领先于西方各国,但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于害怕汉人通过火药进行“反清复明”的行为,火药被划入了严禁使用的范围之内,就连燃放烟花爆竹都需要政府批准,就好比我们现如今严禁燃放烟花爆竹一样,所以火药技术迅速倒退,鸦片战争爆发之际,有官员找到了明朝的火炮,其结构、技术丝毫不逊色于八国联军,但是那又有什么用呢?
&&  只能说,我们错失了一次遥遥领先的机会。这就如同赛跑一样,在枪声刚刚响起的时候,有一个人箭一般地蹿了出去,领先于其他的选手,可谁料想到在中间的路程中,他摔倒了,最终却成为了最后一名。历史中同样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地沉浸在某一个朝代中沾沾自喜,也不能将某一个朝代贬低到底,这就是历史,这也是真相。
&&  1.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  公元1368 年,原本处于封建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金銮宝殿,到公元 1644 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灭亡,这中间将近三个世纪的时间,明朝以一种绝对强势的姿态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
&&  是的,一个绝对强势的姿态,这是明朝留给后人最标准的解读,这是中国历史上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最后一个领先于西方国家的朝代。
&&  经济上,明朝中后期的海上贸易将全世界的一半白银囊入怀中,这是到了清朝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可是在人们认为的政治黑暗腐朽的明朝后期却做到了这一点。
&&  政治上,明朝出现了一个宦官、内阁、皇帝三个政治核心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现象,这似乎很像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而内阁对皇权的限制更像是“君主立宪制”的萌芽。
&&  军事上,明朝广泛应用现代兵器,比如火枪、火炮,这在以冷兵器驰骋疆场的古代十分罕见,而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枪炮精锐部队――神机营,更是领先于西班牙火枪兵整整一个世纪。
&&  更让人感到钦佩的是,这是史上比较有气节的一个朝代,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更没有那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  的确,明朝的皇帝荒唐的很多,昏庸好色的正德皇帝、一心追求长生不老术的嘉靖皇帝、长达数十年时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可是即便如此,明朝的皇帝却没有一个做出有辱气节的事情。
&&  可以这样说,明朝的历史轨迹之中出现过太多偶然和突发事件,“靖难之役”也在其中。
&&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想法,他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桑伤卦诠加μ旄簿褪窍衷诘哪暇J煜っ鞒返娜硕贾溃骰莸壑煸伤淙皇歉龊苡邢敕ǖ幕实郏切愿癖冉先砣酰绻挥蟹⑸熬改阎邸保绻骰莸巯鞣晒Γ嗜械剿砩希敲从只岜涑稍跹兀
&&  我们做一个合理的想象,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是一个雷厉风行的皇帝,而继位的则是性格较为软弱的朱允桑薹ㄏ褡约旱淖娓改茄丛斐鲆桓鲂碌幕曰褪逼冢炼嘁簿褪悄芄黄轿鹊毓伞⑾硎茏胖煸按丛斓墓饣贰
&&  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从自己的侄子手中,夺得了他梦寐以求的玉玺,成为了明朝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最主要的是他提出了“迁都北京”,这对于整个明朝、乃至明朝之后的朝代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  想当初,朱元璋决定定都在南京,心里也是一百八十个不乐意,因为最开始的时候,他很想将首都定在自己的老家临濠,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或许这是朱元璋内心中渴望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小农意识在作怪,并没有真的从大局着想。
&&  朱元璋身边有一位大臣叫做刘基,此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连朱元璋都曾经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也”。刘邦的谋士张良字子房,所以后代君主一般都把自己身边最得力、最信任的谋士比喻成刘邦身边的张子房,而朱元璋的这句话无疑是对刘基的最大肯定。
&&  对于朱元璋想定都在临濠,刘基是极力劝说,这才让朱元璋决定定都在南京,但是在这个生性多疑的皇帝心中,定都南京让他内心始终都感到惶惶不安,后来甚至是在朝廷上提出了几个迁都的地址,分别是凤阳、关中、洛阳、开封和北京。其中,关中,也就是陕西境内是朱元璋最心仪的地方,视之为中国都城最佳之处。因为关中是中国最典型的以西安为代表的黄河流域都城文化所在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兴起之乡,炎帝、黄帝曾族居于此。
&&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就派太子朱标到陕西境内出差,目的就是考察一下将关中作为明朝的国都有何优势、劣势,《明史?兴宗传》专门记录了这件事:“(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抚陕西……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
&&  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朱标这一次出差公干,竟然能够送掉了性命,对于一个父亲来说,没有什么比“白发人送黑发人”更心痛了,朱元璋也不例外,所以在此之后,他绝口不提迁都之事。
&&  朱棣的迁都北京,一直也是他政治生涯的一个争论点,甚至有很多人都认为此举正说明了朱棣的心虚,其实不然,“迁都”这件事情最先提出的是他的父亲朱元璋。关于朱棣决定迁都的原因有二:一是朱棣在成为皇帝之前,就驻守在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所以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更适应那里的生活;其二便是我们熟悉的“天子守国门”,皇帝出现在一个国家的边防线上,那么对于国家的军事防守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
&&  或许有人认为,“天子守国门”其实大可不必,但实则不然,在公元1403 年,朱棣刚刚登上皇位不久,明朝的老对头蒙古就派兵攻打了辽东地区。当时驻守在辽东地区的主将叫做沈永,如果按照曹雪芹给《红楼梦》中取名字的谐音法来看,这个沈永还真得“慎用”啊。
&&  面对强悍的蒙古骑兵,沈永完全慌了手脚,根本就不敢率兵出击,只是锁在自己的府邸之中做缩头乌龟,蒙古骑兵只是为了抢夺一些财物,等他们走后,沈永因为害怕皇帝的责罚,根本就不敢报告此事。
&&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很快,朱棣就听说了这件事情,非常生气。皇帝一生气,官员就倒霉,这不,当朱棣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就召集文武百官们,开会!
&&  “这件事情,你们说,怎么回事?怎么就那么轻易地让蒙古骑兵进入了我们大明王朝的领土?”朱棣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所有的官员都知道,这个皇帝脾气不太好,于是他们一直沉默着。
&&  他们沉默的原因,并非是因为真的只是害怕朱棣本人,而是这个原因不能说,至少不能由他们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  为何这样说呢?当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把自己的几个儿子派到各个边关去驻守,别忘了,朱棣原先就是燕王,守护燕京,负责北方的防区。可文武百官哪个有胆子,站出来跟朱棣说,这件事情都赖你?这不是找死么?所以他们一直沉默着,有几个胆大的官员就直勾勾地盯着朱棣,那意思就是说,别问我,你清楚。
&&  朱棣虽然表面上在询问官员,但他心里面很明白,蒙古在明朝以北,一直都对明朝的边境虎视眈眈,原本负责北方安全的,就是自己和宁王,宁王因为被自己给绑架过,所以心存不满,一直消极怠工。所以大明王朝北方防线变得脆弱,是肯定的事情。也难怪这些文武百官们什么都不敢说,唉,想到这里,朱棣的口气缓和了下来,心情也平静了许多。
&&  他问道:“诸位,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  文武百官还是不说话,朱棣只好亲自想办法,怎么才能让北方的防线坚固起来呢?他必须要解决掉这个难题。想来想去,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迁都北京。
&&  当初朱元璋打下了这大明江山,他将自己的老巢定在了南京,可是在江山的版图之中,北边的边疆不能让他真的高枕无忧,于是他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别派到各地,表面上称王,实际上也是各个地方的边防守卫,朱棣所要防守的就是燕京。
&&  转眼十多年了,他在这里耗费了自己大量的心血,无论是经济还是军队,他都是了若指掌。如果将帝都选在这里,燕京的一屋一地、一街一巷都在他心里有个底,不像是南京那般陌生。
&&  更重要的是,朱棣心里清楚,如果将大明江山的核心放在南京,虽然能够安逸一时,可是北方的防线却变得脆弱,让虎视眈眈的女真族有机可乘。迁都燕京,离几处军事要地,比如山海关、蓟门、大同都非常近,如果稍有松懈,蒙古骑兵就会直逼京城,朱棣使用这种方式鞭策自己,鞭策自己的军队,让他们时刻保持警惕。
&&  朱棣的举动,成就了明朝非常著名的一条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  每一代王朝都会有自己非常强大的敌人,唐朝边关上有吐蕃、回纥、南诏,宋朝面对的是辽国、金国和蒙古的虎视眈眈,而明朝同样是要面对鞑靼、后金等。在这几个朝代之中,只有明朝坚持了自己的气节,我们可以举这样几个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
&&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大的危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比如皇帝被掳走了,这是一种奇耻大辱,宋朝的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国掳走,当时还是康王的赵构成了唯一的漏网之鱼,吓得他赶紧带着自己的部下往南边逃去,好不狼狈。建立了南宋之后,大臣们也曾经建议过,说花点银子把两位皇帝救回来,虽然说赵构没有同意,但是言外之意,也就是要赔款换来所谓的尊严。
&&  皇帝被掳走的事情,明朝同样发生了,这个倒霉的皇帝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就在这位年轻的皇帝还在幻想着怎么能够成就一番大业的时候,在明朝的北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蒙古已经分裂成了两个部落,瓦剌与鞑靼,两虎相争,肯定会有一个变得强大,那就是瓦剌部落。
&&  强大后的瓦剌部落不再满足于现状,他们将野心放到了明朝,不断地骚扰明朝的边境,两国交战,并不像是两个人看不惯对方就大打出手那样简单,他们还需要一个理由,至少是一个能够让他们出兵的理由,尽管这看起来有些冠冕堂皇,可是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就在这个时候,瓦剌找到了一个理由。
&&  当时,瓦剌每年要给明朝进贡,而明朝作为一个大国,对于那些来给自己进贡的使者,无论贡品是什么,值不值钱,都会赐给很丰厚的赏赐,而且还是按人头给。瓦剌每年进贡的东西都是些不值钱的土特产品,可是每年去进贡的使者却多达数千人,这是一笔非常不公平的买卖。
&&  明英宗身边有一个叫做王振的宦官,他同样也是扰乱朝纲的一个阉党,地位虽然不比魏忠贤那厮,可是魏忠贤干的坏事,他也没少做。关于瓦剌谎报人数的事情,他是最先知情的,就决定单方面减价,只给原先说好的价格的40% ,更让瓦剌不能容忍的是,到了明朝之后,他们算是客人,可是王振却命令礼部的人,不许给瓦剌人供应吃喝。
&&  瓦剌的首领叫做也先,经过这番受辱,他气愤之下,率领军队回到了自己的领地,还未等明朝反应过来,就直接挥军南下,攻打山西大同。
&&  明英宗怎么也想不到,原本已经说好要和平共处的瓦剌部落竟然会突然发飙,而且还是这么大的动静,就赶快派出自己的驸马都尉井源率兵四万去增援大同。
&&  王振原本就是山西大同人,当自己的乡亲父老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他想的并非是如何能够让他们脱离苦海,反而是想着怎么能在乡亲们面前炫耀皇帝对自己的宠爱。说到底,这也是他心里自卑的原因导致,这时候他充分发挥了宦官那三寸不烂之舌的功力,游说明英宗说,皇上,这时候您不妨御驾亲征,那瓦剌部落不过是蛮夷之辈,根本就不构成威胁。如果皇上您出马,肯定就能摆平他们,还能让满朝文武的官员看看皇上您的本事。
&&  明英宗从小就是被王振服侍的,一个皇帝最缺少的就是友情,所以在英宗心里,王振就是他最好、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朋友是断然不会害他的,所以他一拍脑袋就下了命令,朕要御驾亲征!
&&  听到这命令,文武百官直接就在午门之外跪倒一片,说的都是什么“皇上不可”、“皇上三思”之类的话。可英宗哪里还听得进去呢?一心想着的,就是王振给他勾勒出的凯旋蓝图。
&&  一场战事,如果没有战略构想,那就如同瞎子上了战场。
&&  一场战事,如果没有合理的部署,那就如同傻子上了战场。
&&  一场战事,如果没有充分的粮草作为后盾,那无疑就等于自寻死路。
&&  可是这三点,明英宗都占全了,他带领临时拼凑出来的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准备赴大同。在他赴前线的路上,恰好赶上连天大雨,这二十万大军就好像是霜打的茄子一样,哪里还有半点行军打仗的气势?好不容易赶到了大同,看到的情景更是让这些士兵感到崩溃,漫山遍野都是明军的尸首,顿时间一种绝望的情绪笼罩在明军心头,就连明英宗和王振都觉得这次御驾亲征太欠考虑了。
&&  既然如此,明英宗决定还是撤退吧,回到北京再想对策,如果当时明英宗果断地、迅速地撤退,或许也就没有后面的事情发生了。可就在这样的关头,王振又突发奇想,想要借此机会衣锦还乡。
&&  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很近,他觉得这次皇帝都在身边了,如果他能够和皇帝一起回到老家去,家乡父老们肯定对自己是佩服之至啊,估计当初王振在家乡的时候,也是属于地位较低的角色,否则他又怎么能有如此强烈的渴望扬眉吐气的心思呢!
&&  他的提议得到了明英宗的同意,大臣们却是极力反对,认为这时候当务之急并非是什么衣锦还乡,而是赶紧回到北京想对策。这个王振很早就已经开始集结党羽,在朝廷之中已经有了自己的一群心腹,对于群臣的反对,他根本不放在眼中。在明英宗的示意下,明军开始往蔚州方向撤退,一路上并没有什么瓦剌的军队,也许他们还没有赶过来,如果从蔚州这个地方撤退,时间原本应该是非常充裕的,可是,等明军已经到了蔚州境内的时候,王振又出了一个幺蛾子,他开始反对明军进入他的老家,理由竟然是二十万大军会践踏老百姓的庄稼地。虽说是踩坏了花花草草也不好,可这是什么时候?这是和时间争命的时候,就算是踩坏了一些粮食,大不了明英宗回去赔偿给这些百姓好了,结果明英宗又听从了王振的建议,改道从怀来撤退。
&&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军追赶上来,并且对这里形成了包围之势,明英宗和王振也成了瓮中之鳖,就这样,明英宗被掳走,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  就在瓦剌大军团团包围住怀来的时候,明军并没有投降,而是做了最后的挣扎,尽管全军覆没,但是没有一个人为了苟且偷生而选择投降,这是其一;其二,当时守护在明英宗身边的大臣们没有一个逃跑、投降――明将樊忠杀死王振,英国公(明朝的最高世袭公爵)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全部战死沙场;其三,明英宗尽管被俘,但无论也先怎样威逼利诱,朱祁镇就是不投降,就是不以出卖国家利益作为条件换取自己的活路与大好前程。
&&  土木堡事变之后,瓦剌的首领也曾经想过,要利用这个被俘的君主换些银子,他们带着明英宗跑到明朝边境上各个将领那里,意思就是你看你们的君主在我手上,你还不表示表示?可是各个将领几乎全部都是做了一个举动――跪下给明英宗行大礼,然后果断拒绝瓦剌的各种要求。
&&  明朝君主被俘虏,这对于大明王朝是决定性的打击,摆在明朝面前的有几条道路,一是和亲:在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和冒顿交手之后,就发生了“白登之围”,差一点就被冒顿给杀死了,最后是一个女人的功劳,化解了这次危机。可是明朝的朝廷之内完全不同意和亲的这个方法,他们认为大明的公主,只能嫁给能人将士,决不能为了国家而背负屈辱;第二条路,就是用银子去赎回明英宗,这也是瓦剌希望的结果,可是明朝的朝廷仍旧是拒绝。
&&  就在瓦剌招摇撞骗的手段遭到拒绝的时候,一个更让他们崩溃的消息从北京传来,孙皇后与朝廷重臣拥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眼看着手里一枚棋子最终成了一步废棋,这让瓦剌部落首领恼羞成怒,直接带着自己的精锐部队杀到了北京城。而明朝的名臣于谦则是开展了北京保卫战,通过这一场战役,迎回了明英宗。
&&  尽管我们会说明英宗不应该如此信任宦官,更不应该遇到事情没有主见,完全让王振牵着鼻子走,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明英宗,以及当时一些大臣坚持了明朝的气节。同样都是皇帝被掳走,明朝的做法是“在哪里摔倒,在哪里站起来”,而宋朝则是选择了“眼不见为净”。
&&  民族气节,成为明朝重新站起来的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我们不知道当明英宗成为敌军的俘虏之后,每日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应该是非常复杂的,而那些被瓦剌要求赎金的边关将领,内心肯定也是复杂且挣扎的。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选择退缩,这就是属于明朝的气节。
&&  在其他危机之中,明朝,依旧如此。
&&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的时候,情况已经万分危急,上天也绝不会再派来一个袁崇焕誓死保卫了,崇祯皇帝身边的大臣们都劝他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如请皇上带着诸位皇子出京避难。
&&  北京虽然一直是明朝的首都,但是作为前首都的南京,一直都很繁华,并不次于北京,如果逃到南京去,不仅能够缓解大明朝的危机,同时还能有资本做到东山再起,可是崇祯坚决不同意,或许在那一刻,他心里想到的正是那条流传了几百年的明朝祖训。
&&  当李自成攻进北京城之后,摆在崇祯皇帝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自杀或者被杀,于是他走上了煤山,用一条白缎殉国而死。在临死之前,他曾经给李自成写过一封信,信里只有短短数字:“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崇祯皇帝用自己的性命成全了李自成的名气,也挽救了北京城内的数万百姓,这也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最后一丝尊严。
&&  亡国之君,能够这般从容赴死的不多,能够这样不留恋生命和权力的更不多,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和咸丰皇帝曾经两次不顾百姓安危,仓皇逃跑;而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曾经在自己的著作《我的前半生》中这样写道:“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相较之下,崇祯皇帝的气节、乃至整个明朝的气节,就在这样短短几句话中表露无遗。
&&  明朝的君主有气节,大臣们同样如此,他们的气节不仅仅表现在自己的忠诚之上,还有刚强不屈的信念,比如说方孝孺。
&&  想当年,如愿坐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皇位的朱棣,立刻就开始了一系列被称之为残酷的暴力行为,最悲惨的就属被灭十族的方孝孺。自古以来,皇帝下达的最大限度的惩罚就是株连九族,一般来说,如果被判定为诛九族的话,若和犯人有一丁点血缘关系,那就只好洗干净了脖子等死了。方孝孺则更是凄惨,除了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之外,他的朋友和学生也没有逃脱被处死的下场。
&&  正如那句话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么这个方孝孺的死,确实称得上重于泰山,他用自己的姓名证明了中国文人身上的那种特有的气节。其实在朱棣的心中,他一直希望能够让方孝孺臣服于自己,似乎只有这样,他才能够真正坐得稳这个皇位,所以在他准备昭告天下,现在的江山属于朱棣的时候,他就找来了方孝孺,希望这份重要的诏书出自这个曾经忠实于朱允傻拇蟪贾帧5侵扉θ赐蛲蛎挥邢氲剑夥叫⑷娴墓峭肪谷徽饷从病
&&  据说当时进宫面圣的方孝孺似乎是抱着去死的决心,刚一进入大殿,他就开始大哭,丝毫不看坐在龙椅上的朱棣,这让新皇帝多多少少会感到有些尴尬,好在朱棣是见过世面的,他只好说:“先生,你不要这样。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你想想周公辅政,我这就是在效仿他啊!”
&&  这世上最让人苦恼的是什么,就是和知识分子吵架,朱棣现在就面临这样的局面,听他这样说,方孝孺立刻反击道:“建文帝在哪里?他的儿子呢?他的弟弟呢?”
&&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说,朱棣你没有资格坐这个皇位,就算是朱允伤懒耍猜植坏侥阒扉Γ
&&  果然,这番连续逼问终于惹火了朱棣,想他也是称霸一方的人物,现在又刚刚篡位成功,正处于心虚的时刻,哪里禁得住这番连连追问,于是他拿出纸笔,逼迫方孝孺给他写诏书。方孝孺恨恨地看着他,如果眼睛能够杀人的话,他朱棣或许就死在了方孝孺愤怒的目光之中,只可惜,方孝孺就算把眼睛瞪瞎,朱棣就装作没有看到,他只在乎这个结果,至于是怎么得来的,他并不在乎。
&&  片刻之后,方孝孺说写好了,朱棣一看,差点没把鼻子气歪了,原来方孝孺写下了四个大字――“燕贼篡位”,说朱棣篡位,或许他并不在意,可是这个“贼”字,却直接戳痛了他内心中最敏感的地方。于是,强悍的朱棣终于爆发了,他这一爆发,直接创下了中国封建社会刑法史的一个纪录,不过实事求是地说,这也不能完全怪罪朱棣,当时他只是威胁地说:“方孝孺,你就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  谁成想这个方孝孺也是一个倔脾气,直接回了句:“有本事你灭我十族!”
&&  唉,这就好比递给了朱棣一把剑来杀自己一样,于是乎,一场灭门的惨案上演,方孝孺自己被凌迟处死,和他有关的众人也都是被施以极刑。
&&  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抗清比南宋抗元更加激烈,全家投井、自缢殉国、立战而死的官员志士无数,光后来被追谥有据可考的就多达八千六百多人。他们大义凛然、壮烈殉国、从容就义,就义前每每慷慨赋诗,历史上管这样的诗作,叫做“绝命诗”,明朝亡国之后,绝命诗在数量上是空前的多。
&&  比如卫景瑗,他是天启五年的进士,后来一直在河南做官,后来李自成攻打到了这里的时候,卫景瑗出门迎战。可是一介文官又如何能够抗衡李自成呢?
&&  没过几个回合,卫景瑗就被拉下战马,李自成知道,这个卫景瑗是一个文化人,有知识、有涵养,如果要是能够收到自己的帐下,没准会成为一个诸葛孔明呢!
&&  卫景瑗看出了李自成的想法,死也不肯受辱,干脆自行了断吧,他选择的方式,就像是《红楼梦》里描述的方式一样――撞墙。顿时之间,血流如注,让李自成也看得心惊胆战,这时候卫景瑗大声喊道:“反贼,与我盟而叛,神其赦汝耶!”这意思就是说,你这个逆贼,根本就不配和我站在一起!
&&  李自成是土匪,他才顾不上什么两兵交战的守则,于是就抓了卫景瑗的母亲,想让她来劝说自己的儿子,不要和我作对,乖乖地做我的谋士吧。
&&  卫景瑗又说:“母年八十余矣,当自为计。儿,国大臣,不可以不死。”说完,就自尽而亡,为国尽忠。
&&  除了卫景瑗之外,明朝自杀殉国官员还有东阁大学士范景文、户部尚书兼侍讲学士倪元璐全家、左都御史李邦华、左都副御史施邦曜、兵部右侍郎王家彦、大理寺凌义渠、庶吉士魏学濂、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御史陈良谟全家、吏部许直、兵部成德全家、户部吴甘中全家等等。
&&  由于自杀官员者众,至少有上千人名字都难以统计。外国人不太理解这一种现象,任何一朝未能像明朝末年这样忠死者众多,崇祯皇帝不知道算是幸福还是算痛苦。
&&  明朝能够为人称道的,不仅仅有坚强不屈的气节,强大的军事能力、开明的社会风气还造就了明朝的繁荣经济和科技发展,当清朝的铁骑闯进了紫禁城之后,文化科技也好、军事实力也罢都倒退了数十年,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它的空前强大却被迅速瓦解,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无奈。难怪有“明朝之后再无华夏”之说了。
&&  4.君主立宪制的雏形
&&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是非常完整的,尽管每个朝代都有自身的政治特色,但是大体都比较一致,可唯独明朝略有差别。当然这种差别不是一朝一夕所改变的,而是通过漫长的时间累积、政治改革,使得大明王朝的政治核心并不仅仅集中在皇帝一人身上。
&&  这种变化首先来自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个官职就是宰相,宰相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手中的权力可以说就在皇帝之下,甚至能够做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  这个官职,是每个仕途之人都梦寐以求的,不过在历史之中,宰相这个称谓却带着一股子“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味。有的宰相能够帮助君主成就一番大业,比如管仲;也有的能够毁掉一个朝代,比如蔡京。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之中,宰相这个官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不过名称却多有变化――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等多达几十种官名,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就是那个只在皇帝之下的人,可就是这样一个沿用了数千年的官职,到了明朝,却消失了,经手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  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的时候,他沿用了元朝的大部分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但是这个皇帝由于从社会最底层爬到皇帝之位,其中的艰辛他自己最清楚,所以对周围的大臣并没有完全的信任,甚至是猜疑心过重。
&&  这种情况到了后期更为明显,在一个多疑的领导手下做事,想必每个人都会如履薄冰,况且这个领导还掌握着你的生杀大权,一个不如意,就会被推出去问斩。这可是个压力相当大的工作啊,也就是在这种重压之下,有人就想要站出来反抗了,这个人就是胡惟庸。
&&  胡惟庸,何许人也?他也是为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之一,当明朝建立之后,他并没有马上得到朱元璋的器重,后来经过李善长的推荐,才担任起右丞相一职,这一做就是七年的时间。
&&  坐到了一定的位置上,这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变化,最常见的就是飘飘然也,胡惟庸就是这样的一个主儿。他担任丞相之后,俨然成为了百官之首,于是乎他就不再把其他同僚放在眼中。而且这个胡惟庸也是比较贪婪的,虽然比不上蔡京、和|之流,但也流传起了一股贪污受贿的恶气,很多官员为了巴结他,就从各地搜罗了金帛、千里马、珠宝古玩之类的物品,纷纷送到了他的腰包之内。要说你贪婪吧,也就贪吧,这个人还特别记仇,又很冲动,常常因为一些事情专断独行,甚至有很多次都已经触怒了龙颜。
&&  据说有一次胡惟庸的儿子坐着马车在闹市中游玩,年轻人嘛,都喜欢追求刺激,于是就命令车夫使劲地扬鞭,让马匹在闹市中疾驰而过。这闹市之中,总会有行人啊、小商小贩啊,突然之间一个急刹车,这胡惟庸的儿子因为惯性,从马车上摔了下去,死了。当胡惟庸听到这件事情之后,立刻就怒了,这人啊,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不喜欢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胡惟庸也不例外,他把满腔的悲愤之情全部都撒在了很是无辜的车夫身上,下令要将这个车夫处死。
&&  这样大的事情,自然是引起了朝廷的重视,有几位官员纷纷上书弹劾胡惟庸,说他嚣张跋扈,明明是自己儿子的错误,却非要人家车夫偿命,这件事情在民间的影响是大大的坏啊,皇上您一定要明察秋毫……朱元璋早就对胡惟庸的种种作为有所耳闻,他知道元朝的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丞相权倾朝野,只手遮天,让皇帝成为了一个华丽的傀儡,这是一向强悍的朱元璋不能容忍的。如果没有出现这件事情的话,他并不想太过明显的做些动作,只是渐渐地削弱丞相的权力,然而,胡惟庸儿子的死亡,不得不让他浮出水面。
&&  相关史书上记载,朱元璋心里已经对胡惟庸起了杀意,胡惟庸也不甘心坐以待毙。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跟朱元璋说:“皇上,我们家后院出了一件奇事,好端端的居然从地下往上涌泉水,下人们尝了尝,居然还是甜的,您说这件事情奇怪不奇怪?”朱元璋一听,也觉得新鲜。看着朱元璋神色上的细微变化,胡惟庸又接着说,“现在正是正月时节,莫非这是上天的一种预告,想来这是吉兆啊,预示着我们大明王朝一定能够繁荣昌盛!”
&&  一般来说,有臣子这样恭维,皇帝多半都会飘飘然起来,朱元璋也不例外,再加上胡惟庸顺理成章的邀请,这朱元璋就带着几个保镖和太监准备这一次的出行。这皇上的出门肯定和一般人不一样,往往都是大张旗鼓的,如果阵势小了,没准连这个朝代的百姓都会觉得脸上无光,不过朱元璋毕竟是土出身,倒也没有这么多的讲究。
&&  就在他准备走出皇宫内院的时候,突然蹿出了一个身影,别看皇上平日里耀武扬威的,可以到了关键时刻,多半都会惊慌失措。果不其然,朱元璋身边的几个大内高手连忙把黑影擒住,也不分青红皂白,就开始行刑,一棍子、一棍子地打在这个惊扰了圣驾的人身上。可不管侍卫打得多么凶狠,身上到底有多疼,这个黑影似乎都不在乎,他始终都只做着同一个动作,那就是用手指着胡惟庸府邸的方向,脸上露出了惶恐的表情。
&&  看到“刺客”已经没有了反抗能力,朱元璋才恢复了理智,他仔细看了看黑影,这才发现原来是太监云奇,这人他认得,是个顶忠心、顶忠心的孩子,这般不同寻常的举动背后,肯定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
&&  此时此刻朱元璋的脸上一定浮现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这不明摆着么,云奇指着胡惟庸的府邸,那事情一定和胡惟庸脱不了干系,脸上露出恐惧的神情,那也一定是胡惟庸干了什么恐怖的事情,惊扰圣驾这是死罪,而云奇却这样做了,事情肯定非同寻常。真不知道朱元璋是不是被福尔摩斯附身了,在短短的时间里,他的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一个阴谋篡逆的事件,主人公自然就是胡惟庸。
&&  于是他叫来御林军,亲自登上皇宫内最高的大殿,站得高看得远,胡惟庸的府邸也尽收眼底,那个看似平静的大宅门内,竟然埋藏着数百名士兵,手中都拿着锋利的武器!朱元璋心里一声呵斥,好你个胡惟庸,竟然敢在老子眼皮底下养了这么多“杀手”,我若今天真的到你家去,还不成为你的盘中餐?老子一定要让你知道,让天下人都知道,敢打我朱元璋性命主意的人,还没出生呢!就在第二天,朱元璋就下令将胡惟庸和他的家人抓捕并且处以死刑。
&&  关于胡惟庸一案,朱元璋所定的罪名自然就是阴谋篡逆,可事实又是如何呢?
&&  其实在胡惟庸一案之前,朱元璋就已经下决心要削减宰相的权力,最好能够将宰相连根拔起,这样他这个龙椅才能坐得长久,才能坐得心安。根据《明太祖实录》中所记载,有人早一步告诉朱元璋,这个胡惟庸不可信,他起了谋反之心,让皇上小心此人。那么按照一般常理来推断,像他这样一个多疑的人,明知道对方有谋反之心,还要前去,这本身就是不合常理的。
&&  有没有例外?有,中国不是有那样一句话么,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舍不得孩子套不找狼,舍不得朱元璋扳不倒胡宰相,可朱元璋不是这种人啊,坐上皇位的人,往往都比较怕死,希望自己真的能够像神仙一样长命百岁,所以他根本就不可能用自己的性命去做赌注。
&&  再者说了,明朝的科技虽然发达,可站在城墙上要能看到胡惟庸府里有没有隐藏好的官兵,那可真得需要高分辨率的望远镜啊。明朝有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么?没有!难道朱元璋是千里眼?
&&  所以很多史学家都认为,胡惟庸是被冤枉的,一切的一切,都在朱元璋的计划之内,他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撤掉宰相这个职位,将皇权最大化地集中起来。
&&  晚明学者钱谦益对这件事情的评价是:“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明史》则是这样介绍说”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不管怎么说,胡惟庸就这样走下了历史的舞台,同样被带走的,还有在中国沿袭了数千年的宰相制度。
&&  好,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可朝廷之中不能所有的事情都要由皇上亲自决定啊,于是他需要一个秘书处,来处理所有官员的奏折,筛选一番之后再呈上来,这个就是内阁制度的雏形。这样一来,朱元璋直接掌管了六部百司的政务,达到了君主专政的顶峰。或许朱元璋希望自己的这次改变,能够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为所欲为”的世界,只要皇帝说一,没有人能够站出来说二,就算站出来提出了反对意见,皇帝也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是,造化弄人,到了明朝后期,内阁的权力甚至能够左右皇帝的决定,比如张居正,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  最开始,朱元璋并没有直接将这个新生代的政府机构称之为“内阁”,而是设置了四名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到了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
&&  真正建立起内阁制度的人,是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而他设立内阁的原因很有意思。
&&  在朱棣的后半生之中,有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北伐,远离京城的他就不可能顾及到朝廷里的奏章。国事无一是小事,这可怎么办呢?那时候既没电话、也没电报,更没有互联网,就算是用信鸽传递奏章,那么多的奏章,得用多少信鸽?要是用快马加鞭,估计那马都累死了,奏章也不能全部都送到朱棣面前。
&&  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应运而生。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给皇帝做秘书,在皇帝北伐的时候,他们要挑选出重要的奏章来呈报给皇帝,顺便还要写上自己的意见。
&&  要说内阁首辅和宰相究竟有什么区别,关键一点,就是能不能做得了皇上的主。宰相往往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行政也好、议政也罢,这些都不是皇上心中的隐患,最让他们寝食难安的是决策权,这就好比把一把刀放在宰相手里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把匕首冲着自己;而朱棣在刚刚确定这个内阁制度的时候,他直接收回了决策权,只给了内阁议政和行政的权力,就好比一台电脑,皇帝永远是操作者,而内阁则是接受命令进行运转的CPU ,区别可想而知。
&&  就如同史料中记载一样:“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  这句话非常直接地点出了内阁的实际作用,就是给皇帝做私人秘书,做任何秘书该做的事情,同样也没有任何决定权。
&&  内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的官场制度的一场大变革,曾经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皇帝,就是宰相说了算,而内阁是由多人组成,本身相互之间就是一种牵制作用,而且皇帝往往为了控制内阁权力过大,当然会将皇权牢牢地握在手中,这样一来,宰相专政的现象就被彻底杜绝了。
&&  内阁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政治核心,其地位到了明朝中后期,甚至能够和皇权相抗衡,这样的一个政治体系,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立宪制非常接近。
&&  尤其是内阁的背后还有一个体系严密的文官集团,尽管文官集团和内阁之间也常常闹出惊天动地的事件来,但是当他们矛头直接对准皇帝的时候,其威力也足以让皇权妥协。文官集团善于“冒死进谏”,而内阁则是手中有“封还”的权力。
&&  何为封还?
&&  简单点来说,就是皇上您的命令,我们认为有所不妥,所以不予执行。如果放到其他朝代之中,这就是抗旨啊,可是在明朝,这就叫做封还。
&&  而皇帝也绝非等闲之辈,你有千条计,我有过墙梯,于是就有了一种对策叫做“留中”。
&&  何为留中?
&&  内阁写好了奏章之后,经过太监的手,传到了皇帝的面前,如果这封奏折皇帝看了龙颜大悦,那绝对是没有二话,通过!如果皇帝看完奏章,觉得方法不可行,就会打回去,让内阁重新商议!可如果这件事情,皇帝既不说可以,也不说不可以,这一封奏折就在内阁的等待之中消失不见,这就叫做了“留中”。
&&  一般来说,“留中”是皇上表达自己消极、倦怠的信号,勤奋的皇帝决不允许自己懒惰下来,毕竟朝中之事也有一些是需要讲究时机的,错过了时机,就等于输掉了。
&&  皇帝与内阁之间就是通过“封还”和“留中不发”之间进行着你来我往、互不妥协的政治斗争,在大明王朝之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嘉靖年间的“大礼仪”事件。
&&  “大礼仪”事件的主角――嘉靖皇帝朱厚性臼钦禄实鄣奶玫埽绻凑账娜松旒@此担⒉荒芄怀晌实郏荒芄辉诘胤缴系币桓龇酢?墒撬蚕氩坏剑禄实劬尤换奶频嘏艿浇先テ蕉ǚ磁丫樱峁舻剿铮乩淳鸵幻睾袅耍媚诟蟠蟪济蔷攀Т氲氖牵禄实鬯淙环缌鳎侨疵挥幸桓龆蛹坛谢饰唬谑钦飧龌饰痪吐涞搅嗽对诤愕厍姆踔旌猩砩稀
&&  可是这样一来,嘉靖皇帝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难题,至少这个难题在他心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那就是管谁叫爹。
&&  这样的问题在现在看来,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纠结的,你是谁的儿子就管谁叫爹呗,事情绝如此简单。朱厚邢衷诔闪嘶实郏敲此母盖桌碛σ彩歉龌实郏獠攀俏侍獾恼嬲凇0凑漳诟蟠蟪济堑囊馑迹旌械扔谑枪谈禄实鄣母盖祝簿褪呛胫位实鄣墓潭樱敲此那咨盖字斓vz就变成了他的伯父。
&&  但这只是内阁大臣们的一厢情愿,朱厚兴淙辉诩涛坏氖焙蚰杲鍪逅辏墒撬浅4厦鳎卜浅9讨矗衔绻约旱母盖兹匀皇歉龇酰约杭坛型跷辉蚴敲徽蜓圆凰常运欢ㄒ约阂丫嗜サ母盖字斓vz追加成为皇帝。
&&  内阁中向大学士杨廷就像是给小孩子讲道理一样和他说,你现在是以明孝宗继子的身份来登基的,而不是作为你爹妈的孩子来登基的,这是大明王朝祖宗定下的规矩。看到这些文官们一个个都这么坚持,嘉靖帝心里也清楚,自己这么闹下去,双方都下不了台,也就有了松动的迹象。
&&  可就在这时候,一个叫做张璁的进士的一个奏章,又让这个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张璁是一个“投机分子”,他刚刚考取了功名,想要赶紧在皇帝面前表现一番,他的政治敏感的神经告诉自己,现如今嘉靖帝和内阁斗争实则是给了他一个机会,一个能够往上爬的机会。他在奏章上引经据典,支持嘉靖帝,这时候的嘉靖就好比打了鸡血,在本来的黑暗之中看到了一丝曙光,于是他立刻召见了内阁大臣的首辅杨廷和,并且把张璁的奏章给他看。
&&  杨廷和一看奏章的作者,根本就不屑于看,只留下一句,这个人根本没有资格来说皇宫内院的事情。就这样,嘉靖皇帝和内阁首辅杨廷和针尖对麦芒的斗争拉开了帷幕。
&&  朱厚胁还苋叨唬苯有戳朔廒楦诟螅甲约旱母盖孜匣剩盖自虺晌侍蟆Q钔⒑椭苯永檬种蟹饣沟娜Γ夥廒橥烁嘶实邸
&&  眼看自己的母亲就算是来到了北京,进了皇宫内院,自己却不能管她叫妈妈,这对于任何一个孝顺的儿子都是致命的打击,这个朱厚兄苯痈钔⒑痛八担昧耍勖且脖鹫耍飧龌实畚也坏绷耍∧懔碚腋呙靼桑
&&  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大臣一看这种情况,知道年幼的朱厚惺翘诵模谑蔷屯肆艘徊剑突实垡菜闶谴锍闪艘恢止彩丁仁倩侍螅ㄐ⒆诨屎螅┳鹞咽ゴ仁倩侍螅渥诨屎笞鹞嗷屎螅尉富实鄣那咨婺富侍笊凼献鹞侔不侍螅盖仔讼缀笞鹞斯蟆
&&  但是,是否能够给自己的父母争来正规的称谓,这已然成为了嘉靖皇帝心里的一根刺,时不时地就要跳出来拨动一下。而且,他做皇帝的时间越久,越肆无忌惮,嘉靖就属于这一种人,他常常会想,反正现在我已经是皇帝了,我想管谁叫爹也应该由我自己做主,而不是听从你们这些内阁大臣们的意见。不过嘉靖虽然年纪小,但是非常聪明,他早就知道内阁大臣们的地位和手中的权力,更何况还有整个文官集团都和他们是统一战线,他不能轻举妄动,他在等待一个时机。
&&  等待的时间并没有太长,他就等到了一个所谓的机遇,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对了,写了一封奏章,上面说嘉靖皇帝啊,您看您现在管自己的父亲兴献帝叫叔父,自己的母亲兴国太后为叔母,这有违人伦纲理,天下的百姓自然也知道您究竟是何出身,还不如改称孝宗为皇伯考,兴献帝为皇考,兴国太后为圣母呢。
&&  这份奏章让嘉靖皇帝看得两只眼睛都直冒星星啊,连忙把这件事情甩给了内阁,让他们好生斟酌。
&&  文官集团的那些老家伙一看,鼻子差点没被气歪了,心里说,好你个桂萼,我们好不容易让皇帝忘记了这件事,无缘无故地,你提它做什么!于是新的一波上书弹劾又开始了,这些翰林院的知识分子非常团结,他们统一了口径,希望嘉靖皇帝能够下令降罪于桂萼,最好能处以死刑。
&&  内阁首辅杨廷和又站了出来,他的手段非常常见,那就是辞职,只要嘉靖皇帝敢将自己的父亲封为皇帝,我就不干了。
&&  早在
&&
&&
&&第一回合的较量中,杨廷和就曾经辞职过一次,但是当时嘉靖皇帝刚刚登基不久,还比较碍于内阁的权力,他用辞职逼迫皇帝的妥协。但是他却忽略了,现在的嘉靖皇帝羽翼逐渐丰满起来,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刚刚进宫的毛头小子,所以当朱厚锌吹秸夥獯浅实氖焙颍⒚挥刑嗟谋砬椋皇堑厮担骸把罡罄夏晁暌迅撸⒆鞒隽瞬簧俚墓毕祝衷谂妓丶乙醚炷辍!
&&  谁也没想到嘉靖皇帝竟然同意了这封非常明显带有威胁意味的辞呈,杨廷和一走,内阁也好、文官集团也罢都失去了领袖,于是他们也纷纷向皇帝递交了辞呈,文官集团认为,我们好歹是朝廷中的重臣,我们要是真的都走人了,看你皇帝该怎么办!
&&  这些文人往往过分地看重自己,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恰恰给了嘉靖皇帝一个下定决心的理由。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这件事情在皇帝眼里看来,就是赤裸裸的威胁,这些文官集团根本就没把这个皇帝放在眼里,管谁叫爹他们要管,这皇帝的威信何在?于是他决定要采取冷处理,就是对文官集团不闻不问,反正他们也不敢真的就放弃了大好的前程。
&&  文官集团估计错了皇帝的心思,而嘉靖帝也估计错了文官集团的胆量,看到嘉靖帝这样的反应,他们就知道,完了,皇帝来真的了,他已经铁了心要给自己的亲生父母正名了。首先站出来的是尚书金献民和少卿徐文华,他们对同僚们说:“我们的奏章皇帝估计都没有看,要不然怎么这么长时间都不给我们回复,看来皇帝是要开始行动了,为了保护大明王朝的颜面,我们不能对皇帝的这种行为听之任之!”其他一些人听了之后,立刻正义上身,各个点头,甚至有人振臂高呼道:“国家养士百余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  想那文官集团中的大臣们,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小团体,正所谓是一呼百应,转眼之间,京城之内大大小小的官员全都听说了这件事,他们都参与到了文官集团和皇帝的斗争之中。
&&  所谓的斗争当然不可能是真刀真枪地去威胁,文官嘛,所采取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进谏,另一种就是跪着。
&&  文官集团联络了自己的心腹,一行百人浩浩荡荡地走到左顺门,黑压压地跪了一片,并且都高呼着太祖皇帝和孝宗皇帝。百余人的口号还是非常响亮的,一时之间声震屋瓦,气势振奋。
&&  这么大的动静,皇宫之内的嘉靖皇帝自然也是听到了,他先是派宦官们去规劝这些大臣,希望他们别闹了,这件事情皇上自有计较。大臣们不理会,依旧跪在外面,大声疾呼。据说他们就这样跪了一上午,喊了一上午,没想到,却把皇帝的怒火喊了起来。
&&  中午时分,嘉靖皇帝终于忍不住自己的怒火,下令锦衣卫逮捕带头的丰熙、张、余翱、余宽、黄待显、陶滋、相世芳、毋德纯八人,一律扔进监狱。这些文人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在牢狱之中,都止不住大哭起来,嘴上喊的无非就是对不起先帝、对不起大明江山之类的废话……这场被历史称为“大礼仪”事件,最终以皇帝的胜利而告终。
&&  尽管这看似是一场闹剧,但实际上则是朝廷之上最常见的权力斗争,和明朝以前的朝代不同,权力斗争并不仅仅发生在臣与臣之间,而是发生在君臣之间。皇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限制,这种限制就来源于强大的内阁,当然,内阁也受限于皇权,双方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正是因为如此,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开国名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