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德国武器100m窃听人思维的武器还有吗?可以大规模使用吗?使几千里内的人都能窃听到别人的思维吗

【图文】二战中的武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二战中的武器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567被浏览187,598分享邀请回答2K19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562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系统默认创建的个人信息
文章数:117
浏览数:52918
日 13:49 &&&
[转载]马英九向二二八事件受难者致歉 称历史不能遗忘
;&日08:29&&人民网
  人民网2月29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昨天是二二八事件六十五周年纪念日,马英九再度代表政府,向过去所有政治受难者深深鞠躬表达歉意,他也期许大家手牵手、心连心,互相扶持,“透过这一代努力,让上一代损失,变成下一代资产”。
  马英九说,历史的错误或许可以原谅,但历史的事实不能遗忘;过去20年来他参与各种二二八事件的活动,非常能体会受难者家属五十年来的冤情与痛苦,“这绝不是道歉与赔偿就能让家属好过”;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将继续运作,调查事件真相,继续推动人权教育。
  马英九指出,二二八事件发生的原因,就是当时台湾尚无民主,政府贪污腐败。他参与政治活动开始,就主张要建立清廉、保障人权的政府,就任马英九后,不仅签署国际人权公约,还要求“总统府”成立人权咨询委员会,第一份台湾人权报告已完成初稿,三、四月将出版。
  马英九去年在“戒严时期政治受难者纪念追思仪式”上,将政治受难者黄温恭的家书归还家属,并要求“行政院研考会”和“档案管理局”清查档案,尽速将类似文书归还。昨天马英九再返还家书给四个家庭,并颁发“回复名誉证书”给九个家庭共十七人。
  行政院长陈冲指出,二二八事件带给台湾社会的最大意义,就是唤起民众对基本人权的重视,“历史的教训与启发不能忘记”;二二八史料发掘过程有不同的解释、反省与批判,让社会不断提升包容与宽容的能力,“这也是走出二二八事件阴影最珍贵的资产”。
 再为二二八事件道歉 马英九盼有助台湾内部和谐&&
华夏经纬网&&
&&&& 华夏经纬网3月2日讯:据台湾媒体报道,身兼中国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昨天再为二二八事件道歉。马英九今天说,有人质疑他喜欢道歉,他要澄清,凡是有助台湾内部和谐与团结,他都愿意尽量去做,包括继续调查真相。
据报道,国民党昨天下午举行中山会报,由于昨天是二二八事件64周年,与会者会后转述,马英九在会中特别发表对二二八感言,马英九再次代表台当局向二二八受难者、家属与社会鞠躬道歉。
对此,与会者转述,马英九在中山会报中表示,有人质疑他是不是特别喜欢道歉。马英九说,他不是喜欢道歉,而是认为有助于台湾内部和谐,或对于未来团结有所帮助的事情,他能做的,都会尽量去做,该调查的,就应该继续调查;该历史教育的,就应该继续历史教育。
马英九表示,二二八事件赔偿至今,共赔偿新台币71亿余元、9700多人。他说,对于受害人数至今仍有些争议,但他的理念认为,“这不是人数的问题,而是人道的问题”。不管多少人受害,就算是只有1个人,当局也必须诚恳反省、好好照顾。
日 16:01 &&&
说真话人民知音&&办实事一代伟人
胡耀邦同志日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字国光,早在青少年时期,他就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发愤苦读,成绩优异。在秋收起义的影响下,他投入了土地革命斗争的洪流,1929年冬,在家乡秘密加入了共青团。1930年5月,中央红军解放了浏阳县城,正在县城中学读书的胡耀邦同志受党的派遣,回乡担任乡团支部书记、团区委委员,不久被调到少共湘东南特委担任技术书记。1932年5月,他被调到湘赣省委做儿童工作。1933年1月他到瑞金,由少共中央局派到福建省宁化县和清流县巡视工作,5月到中央苏区儿童局工作,8月担任中央苏区反帝拥苏总同盟宣传部长兼青年部长,9月转为中共党员。转党后调到少共中央局担任秘书长。胡耀邦同志在苏区工作中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为中央苏区团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1934年10月,胡耀邦同志随中央红军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虽患重病和被敌机炸伤,仍保持着坚定的革命意志,先后在三军团政治部做民运工作和青年工作。他到达陕北后,任少共中央局秘书长。
1936年1月,参加了红军东征,6月任少共中央局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宣传部长,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青年工作作出了成绩。
1937年5月,胡耀邦同志到延安抗大学习,并先后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瓦窑堡一大队政委。1939年,他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并为加强我军的政治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胡耀邦同志于1946年1月到冀热辽军区工作,任代理政治部主任,7月任晋察冀四纵队政委。1947年8月,任晋察冀第三纵队政委。他先后参加领导了大同、张家口、石家庄等战役。
1948年8月他任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参加领导太原、宝鸡等战役。
1949年冬,他率部参加解放西南的进军。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决战中,他坚持以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武装广大指战员,加强部队思想建设,发挥我军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英勇战斗,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胡耀邦同志任中共川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军区政委,他领导川北人民进行土改,剿匪反霸,安定社会秩序,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工农业生产。
1952年后,任团中央书记、第一书记。在团中央工作期间,他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广大团员和青年,按照青年的特点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提倡“朝气蓬勃,实事求是”的作风,把广大团员和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使团的工作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党的助手作用。
1962年,他带职下放,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
1964年底,他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与广大干部和群众同甘共苦,努力发展工农业生产,推进了所在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
1975年重新工作后,任中国科学院党组织负责人。因组织领导对科学院工作进行整顿而再次遭到错误批判。
1977年3月起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同年8月在中共十一大上当选为十一届中央委员,同年底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1980年2月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87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辞去党中央总书记职务。同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是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日在北京病逝,其骨灰被安葬在江西共青城。
胡耀邦同志按照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精神,组织和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为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了理论准备。
胡耀邦同志以非凡的胆略和勇气,组织和领导了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的大量工作,使大批受到迫害 的老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使其他大批蒙受冤屈和迫害的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胡耀邦同志重视调动八亿农民的积极性,主持制定和执行了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胡耀邦同志重视调动我国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参与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他为扩大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胡耀邦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党的科学工作、教育工作、文艺工作和新闻工作。他在关于当代中国年轻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讲话中,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四化建设实践中去,经受磨练,健康成长。他先后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胡耀邦同志为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促进民族团结、繁荣民族经济文化,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胡耀邦同志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大会上,发表了《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光芒照耀我们前进》的长篇讲话,充分表达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为了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纪律和组织建设,推进各级领导班子的年轻化和干部制度的改革,他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胡耀邦同志为恢复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同其他一些国家共产党、工人党的关系,为发展我党同外国社会党、民族主义政党及其他政党的关系,为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我国对外政策在新时期的重大调整,作出了努力。
胡耀邦同志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们的伟大事业。他深深地热爱党和人民,党和人民也深深地热爱他。全党全国人民深切悼念胡耀邦同志,就是要学习他伟大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品德。胡耀邦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一生是光辉的。在长达六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如一地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党中央给予他崇高的评价: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人民军队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在长达60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忠心耿耿,毕生奉献,功勋卓著。他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崇敬和爱戴,人们赞之曰:“一身正气深得人民敬爱,两袖清风堪称为人楷模”;“说真话人民知音,办实事一代伟人。
日 15:49 &&&
死于文革的青年史学家沈元
北大才子、青年史学权威沈元,五七年被打成右派,文革时因不堪凌辱化装成黑人欲逃入外国使馆寻求庇护,事败而遭枪决。文革扼杀了多少这样优秀的人!
在北大学长、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历史学家王友琴女士所著的《文革受难者》一书中,关于沈元只有这样一段简单的介绍:
[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一九五七年被划成「右派分子」,文革中遭受更多*。他在身上涂抹了黑色鞋油,假扮成黑人,进入一非洲国家大使馆,请求他们帮助他离开中国,结果被中国政府逮捕。在「打击反革命运动」中,沈元在一九七零年三月被以『反革命罪』判处死刑。当时三十多岁。]
宋诒瑞女士出纪念沈元文集
沈元,对于今天的北大学子来说,已经是一个无比陌生的名字。北大也是世故的,它只记得那些有名的、成功的校友的名字。未名湖畔的那些意气风发、步履匆匆的学子们,很少有人知道四十多年前在同样的地方也行走过一名同样意气风发、步履匆匆的学子。沈元,一位远去的北大学长,一位思想史上的失踪者,在文革结束三十年的时刻,我们拿什么来纪念你呢?作为沈元昔日的「诤友」,香港儿童文学作家宋诒瑞女士编着了一本纪念关于沈元的纪念文集《难以纪念的纪念--一个北大高材生之死》。这本书能够成为对死不瞑目的沈元的某种迟到的纪念吗?
鲁迅曾为「三一八」惨案中罹难的学生们写作了一篇题为《为了忘却的纪念》的文章,如今宋诒瑞女士将这本纪念文集命名为《难以纪念的纪念》。一篇文章和一本书,不约而同地彰显出了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现实:在中国这个一贯注重历史并将历史提升到信仰层面的文明古国,纪念和记忆竟然是如此的困难。在北大校史和中国当代思想史上,沈元被迫处于缺席的状态,他不过是无数政治运动的死难者中的一位而已--虽然他是一位优秀的历史学者,最终却仍然无法摆脱被历史所隔离的命运。这就是先知的宿命。遗忘成了在这个国度里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你首先要蔑视生命的价值才可能以一种麻木的方式「活着」。
对此,王友琴在《文革受难者》的前言中指出:「文革杀戮在毁灭生命的同时,也显然扭曲了人们关于同类的生命的看法。先是人们被迫接受这些文革死难者的死亡,然后,他们既然把死难者的生命丧失都不再当作严重的罪行,对于在历史中记载死难者的名字的缺失也就视为当然。」那么,今天我们对于沈元的发掘,不仅是对一个已经逝去的生命个体的发掘,不仅是对其学术成就和价值立场的发掘,更是向「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回归与致敬。
全国文科高考第一名进入北大
这本文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沈元的家人、老师、同学和好友撰写的纪念文章,这些情真意切的文字让读者窥见了沈元短暂的一生;第二部分是沈元生前给老师和友人的信件,其中展现了沈元从反右到文革期间的生活及思想片断,弥足珍贵;第三部分是目前收集的几篇沈元的历史学论文,虽然受到时代的束缚,但沈元作为年轻学者的史学功底足以让人惊叹不已;第四部分是沈元研读《汉书》的读书笔记,从中可见其治学之严谨。这些文字和数据本身便已构成中国当代历史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当代知识分子心灵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九五七年,沈元以当年高考文史类全国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大历史系。在北大学习期间,他在给老师的信中写道:「目前学习生活相当紧张,每日六时二十分起床,十时半就寝,中间有十一个课时的上课或自修 ...... 几无片刻休息。大批的参考书要看,要做摘录。现在只能这样:每次课一完就跑到图书馆去,每餐之后也尽速赶去等馆门之开,否则抢不到座位,时间就白白浪费过去了。我们进了图书馆,正像饿牛进入水草地。」环顾今日北大的校园里,有多少学子像这位学长这样勤奋地学习呢?北大独立精神的丧失与学分的败坏几乎是同步的。
翻译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打成右派
在一九五七年的反右运动中,沈元因私下翻译及议论赫鲁晓夫秘密报告,被定为极右分子。翌年被开除学籍,遣送农村劳动改造三年。一九六一年「摘帽」之后,沈元回到北京,因其数十万字的历史学论文而被历史学家黎澍看中,破格调入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九六六年文革爆发,沈元被列入要打倒的「历史学界十大权威之一」。其实当时他年仅二十八岁,同一名单中的历史学家们都是他的老师辈,他是其中最为年轻的「权威」。此后一年多时间里,沈元被剥夺了学术研究的权利,承受着连续的批斗和陪斗,丧失了全部的人格尊严。一九六八年九月,沈元被捕,后来才披露出其被捕的原因为「化装成黑人,投靠外国驻华使馆」。一九七零年四月十八日,沈元在北京被枪杀。
为什么像沈元这样的一介书生,竟然会破釜沉舟地选择装扮成黑人、逃入外国使馆的这条不归路呢?这种做法在那样的年代里实在太戏剧化、太让人匪夷所思了。如果说这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它足以让今天中国所有的行为艺术家们都瞠目结舌、并甘拜下风。我相信,沈元在作出这一决定之前,其灵魂深处一定经历了痛苦的挣扎。沈元对中国的同胞、中国的土地、中国的文明和中国的历史充满深沉的爱,他在一封给老师的信中曾这样写道:「我们祖国的艺术的伟大特点,不仅在于其通体之雄伟壮丽,而且就是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常人视为无关紧要的地方,都是花费了无数的心血和精力,巧夺天工地刻画着精致生动的花纹与图案。无论从大的或小的地方来看,我国的艺术思想是伟大无比的。我就这样体念:我们今天所要继承的,正是这一种精神,在我们的学习上,就是要既能系统地全面地掌握一门知识的全貌,又要能够用具体的、细小的无数实际的知识来充实这个整体中的每一部分、每一细节。」那么,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要逼得沈元这位单纯的爱国者「背叛祖国」呢?
当祖国成为自由的坟墓时,沈元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逃离祖国--他果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不愿继续苟活下去,他心爱的学术事业已经戛然而止,他亲眼目睹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被割裂、被破坏、被扭曲,他亲身体验了人格侮辱和肉体折磨,在他所研究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此荒谬的事件。
杀沈元者是专制下的集体共谋
杀害沈元的不是某一名官僚和警察,乃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杀人者中有你、有我、有他。正如耶稣不是死于彼拉多和罗马兵丁之手,而是死于「众人」之手一样,那种致沈元于死地的「臭气熏天的气味」,是我们「大家」共同制造的。学者刘再复在《面对高洁的亡灵》中写道: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清清楚楚地记得沈元的名字,记得这一个年青杰出学者被活埋、被毁灭的悲剧故事。 ...... 在想起他的悲剧时,我首先想到他在过去那些荒诞岁月里,自己也曾发过疯,也振振有词地批判过「右派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也唯恐落后地和「沈元之流」划清界线甚至加入声讨他们的行列。我真的感到自己参与创造一个错误的时代,真的感到自己也是谋杀沈元的共谋。」
沈元母亲悲痛的呼声
在人人都宣称自己是「无辜者」的「后文革时代」,刘再复以罕见的真诚打破了「无物之阵」般的、厚厚的沉默,他从当年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反省、开始追问||「谁让沈元走投无路?谁让沈元安生不得、逃生无处?谁把沈元推向绝望的悬崖?除了文化大革命的制造者之外,我们盲目的群啊⒚つ康内└琛⒚つ康囊宸摺⒚つ康纳帧⒚つ康呐校训烂挥性鹑温穑克怠甘苊杀挝拮铩梗诜缮弦残聿糠挚梢猿闪ú皇侨慷寄芄怀闪诹贾显跄芩档霉ツ兀渴堋该杀巍瓜拢颐悄谠诘亩袷呛蔚瘸舐。 鼓切┪母锏男掖嬲呙牵切┮灾丁⑽幕退枷胝幸」械闹斗肿用牵忻挥杏缕腥献约阂彩切资帧⒊腥献约耗谠诘亩袷侨绱顺舐兀
据沈元的家属了解到的一点有限的资料,昔日的狱友们透露说,「在狱中他人缘可好了,自己病成那样,还把有限的口粮分给别人吃」、「他很安详,有修养有学问,很受尊敬」。文革结束以后,在黎澍的帮助下,沈元的母亲和姐姐终于拿到了一张带有尾巴的平反通知书。此时此刻,沈元坚强的母亲在儿子死后第一次放声大哭:「我要人,我不要纸,不要纸啊!我送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聪明绝顶、才华横溢的儿子,为什么现在还给我一张纸?我要人啊!我要人啊!」可是,母亲再也要不来儿子了-- 儿子被另一位抽象的「母亲」杀死了。
沈元的学术生涯和思想生涯刚刚开始便结束了,他是一位至今仍然被埋葬的「思想史上的失踪者」。朱学勤在《思想史上的失踪者》一文中动情地说:
「一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史,很可能是一部习惯性流产史。 ....... 与历史学其它部类一样,思想史从来是也只能是文字记载的历史。它历来势利,只认文字,而且是变成铅字的文字。除此之外,它又聋又瞎,听不见也看不见旷野里的呼唤。所谓思想史的长河,只不过是一条狭长的小溪。在这条小溪的两边,是望不见尽头的无尽黑暗。一代思想者失踪,迷失在思想史这一边或者那一边的黑暗里,不会引起思想史长河的一声叹息。它连一个涟漪都不会泛起,不动声色地、熟视无睹地继续向前滑淌。」
一个又一个的思想者,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都失踪了,所以后人只能从头开始思考,从零开始思考。这就是中国当代的思想和学术几乎没有任何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作为历史学家的沈元,曾经试图改变历史的书写方法,他纵身一跃跳进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他很快便招致了惨痛的灭顶之灾。我们今天所能做的不仅是纪念,更是思考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是的,朱学勤的追问其实也是我们所有人的追问:「思想史上大规模、小规模、集体性、个人性的失踪事件,几乎每一代都发生过,已经发生过无数次了 ....... 你追寻这串脚印,不由得迎风撒泪,青衫长湿,还要追问:难道思想史只能这样流淌?」
&&&&&&&&&&&&&&&&&&&&&&&&&&&&&&&&&&&&&&&&&&&&&&&& 日
附:韩三洲:“极右分子沈元”本事考
沈元这个名字,现在许多中国人已经不知道了,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却是一个曾经在中国史研究领域掀起过风浪的天才学者。日,农历庚寅年的正月十五,在一次聚会上,意外邂逅了原是北大历史系55级学生、与沈元同班并同时被划为右派的雷光汉老先生。这位虽长期身居国外、但仍保留中国国籍的老人,向笔者讲述了他所了解的沈元。等到回来记述老人的谈话时,突然意识到,与先他一个多月罹难的遇罗克的一样,沈元也被处以死刑整整四十年了,而且国内有关这位天才青年的现有材料,少而混乱,谨将平时所收集了一些有关沈元的资料,整理归纳一下,权作沈元本事考,也算是对四十年前的亡灵一点追思吧。
  网上资料――沈元(),1938年生于上海。1955年,沈元以当年高考文史类全国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有志于中国古代史,专攻秦汉史。
  雷光汉――沈元是浙江义乌人,世家子弟,他父亲沈鹏,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理科的,后来从政了,南京政府成立后,江苏省政府设在镇江,他曾任镇江县县长,抗战时期主持修建滇缅公路。他的姑妈美籍科学家,也很有名气。
  浙江杭州西泠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了售价1200元的沈元遗著《〈汉书补注〉批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前校长沈君山为其写了序言,这让我们得以知道,原来沈元与家世显赫、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前校长、被称为台湾“四大公子”之一的沈君山为表兄弟。沈元的父亲是沈君山的舅舅,沈君山的母亲,也就是沈元的姑姑,当是老人所讲的那位“著名的生物学家”。
  再查沈君山的母亲,则是沈骊英(),女,原名家蕙,浙江乌镇人。祖父善蒸,精历算,曾掌当地方言馆数十年。父亲承怿,号伯欣,为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1914年,沈骊英受美国一位女教育家资助,前往著名的卫斯理女子大学攻读植物学,得理学士学位,复入康纳尔大学研究农学两年,立志献身科学,报效祖国。1933年起任职于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八年零一个月之久。8年中,沈骊英以惊人的毅力,选育出9个小麦新品种,成熟早且抗逆性强,能广泛适应在淮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推广,中国迄今只有两个品系的小麦是以人名来命名,其中之一就是以沈骊英之名命名的小麦品种,这就是广为人知并以她的英名命名的骊英1号、3号、4号5号和6号小麦。这些品种,直到沈骊英去世后10多年仍在上述地区广泛种植,为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深受群众的爱戴。由于过度辛劳,积劳成疾,沈骊英于日在实验室中突发性脑中风身亡,年仅44岁。沈骊英所选出的小麦杂交育种9个体系,解放后被命名为骊英1―9号,其中骊英3号和4号得到大面积推广,被人们称作是“麦子女圣”。
  沈君山说――沈元是他的亲表弟,小他6岁,小时很孤独,“沈元出生不到一岁,中日战争就爆发,父亲是一个出色的铁道工程师,随着政府撤离到西南,接着母亲也带了兄姐两人跟去,他因为太小,就留下来由奶奶带,等到抗战胜利全家归来,沈元已经7岁,父亲也已在后方因公殉职。所以他从未真正地见过父亲,而在稚龄亦未真正享受过父母的亲情。”
  由此可以推定,沈元是浙江桐乡县乌镇人,而且是大户人家,但与也是乌镇大姓的大作家茅盾(沈雁冰)是否同为一个“沈家”,则不可考。
  二、从勤奋天才到“极右分子“
  据何与怀《一个天才青年的悲剧》文中写道, 沈元这个上海人,出身书香门第,一个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身体孱弱、面皮白净的书生,腼腆少语,循规蹈矩,从来没有得罪任何人,也没有伤害过任何人,只默默地做一份应职的工作。
  1956年,年轻的沈元以当年高考文史类全国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全国这么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这可是了不起的事情。沈元是天才加上勤奋。在北大学习期间,如他在给老师的信中所言:他几无片刻休息。大批的参考书要看,要做摘录。每次课一完就跑到图书馆去,每餐之后也尽速赶去等馆门之开,否则抢不到座位。“我们进了图书馆,正像饿牛进入水草地”,他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他当年学习生活的情景。就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勤勤奋奋当一名学生时,书生气的沈元竟因一个不幸的举动,触犯天条,遭受灭顶之灾――他出于好奇心,也因为并具的聪慧和幼稚所累,竟翻译并议论了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于是,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他被定为极右分子,翌年被开除学籍,遣送农村劳动改造三年。1961年,“摘帽”之后,沈元回到北京。幸好当时沈元有高级知识分子的姑母姑父特别疼他,允许他住到他们在北京东城的家里。也是沈元特别与众不同之处――他闭门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潜心研究历史,居然做出人们意想不到的成绩。
  沈元的生前知己宋贻瑞女士主编的《难以纪念的纪念》――沈元从小功课就好,中学文理各科均为全班之冠,近乎满分,毕业后参加高考,获全国文科最高分。被分发到北大历史系。
  沈君山说――1957年大二时据说因私自翻译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又加以评论,被打成右派,从此开始他悲惨的日子。年,到农村改造,期间得了肝炎,因为未受适当治疗,始终未曾痊愈,此病跟了他短暂的一生。  1961年沈元返回北京,被摘掉右派帽子,由于他在北大和家居时写的一些文章,其才华见识为史学界前辈激赏,被延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任职。 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沈元从英国《工人日报》上看到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并摘译和传播讨论,因此在1957年反右派运动中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北京西郊的山区劳动改造。后因表现良好摘掉了右派帽子,又回到北京。1962年,沈元被人推荐到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黎澍看了沈元的文章后予以破格录取。
  刘志琴《一代知识分子的伤痛》――“我与沈元并非同事,也与他没有交往,但我比他的同事更早地接触到他的问题。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哲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处工作,协助领导处理学术事务。沈元是他的姑母推荐给学部负责人刘导生的,刘导生主管近代史所,就把沈元推荐到黎澍的门下。按那时的人事常规,一个从北京大学历史系三年级被开除的右派学生,即使摘了帽子,也不可能调进最高学府,有幸的是,刘导生和黎澍都是有胆识而爱惜人才的领导,那时又正值三年困难的调整时期,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也相对宽松,沈元才得以走进近代史所的大门。”
  雷光汉讲述――沈元很有才气,17岁考上北大历史系55级,和我同班。他写过古代小学读物的《急救篇》研究,影响很大。赫鲁晓夫做二十大报告时,国内是保密的,只传达到高级干部,老百姓不得与闻,当年图书馆有英文的《美国工人日报》,刊载了赫鲁晓夫的讲话原文,沈元看到后,把这篇文章给翻译过来,还到处传播,这项罪名很大,所以反右期间被划成“极右分子”。后来沈元到社会哲学部,给黎澍当助手,那些比较左的调干生很不服气的,说一个历史系没毕业的学生,还是右派,凭啥上的这么快?他们告状,一直告到中宣部和康生那里,历史系的书记是郭罗基,听说还保了他。我被打成右派后,和沈元一起下放到门头沟的斋堂背石头,修水库,很苦很累。当时沈元和他的一个姨表妹谈恋爱,人很漂亮,曾到斋堂看过沈元,并表示要和他这个右派断绝恋爱关系。沈元受刺激,很失望,痛不欲生,他说:政治上没希望了,爱情上也没希望了,活着没意思了。他甚至想轻生,跳水了断此生。我在北海桥上劝了他两个小时,说,什么都没有了,但我们不是还有生命,还有朋友吗。文革期间,沈元再也受不了背石头的苦,跑回了北京,就住在史家胡同19号姑父家,他姑父是北京一家医院的副院长,姑母也是名医,听说也是中央高层领导的保健医生吧,房子就在章士钊家的旁边。可能他姑父还有些地位,沈元跑出劳改队,也没人管他,还摘去了右派帽子。我曾去史家胡同找过他,多次与他彻夜长谈。记得院子很大,还专门给沈元隔出一间来住。
  《黎澍之路》(香港太平书局出版)―― 沈元原是北京大学历史系55级的学生,1957年反右斗争中被定为右派(极右派),当时17岁,后下放劳动改造,可能是1961年回到北京,开始在街道上劳动,摘掉右派帽子后帮助街道办事处做点事。1962年四五月间,学部副主任刘导生将他推荐给黎澍,说这个人不错,有些才华,并拿来他发表在《历史研究》第三期上的《&急救篇&研究》一文,是从汉代蒙学课本中研究出的汉代社会状况。黎澍看后也觉得不错,与刘大年商量也同意。人事部门还从街道上了解他的情况,反映也很好。记得所务会就此研究过,没有不同意见。这样沈元就被分配到思想史组工作,归丁守和管理。后来因为议论赫鲁晓夫秘密报告,被打成极右,到农村改造三年,摘掉右派帽子后住在史家胡同姑妈家,姑父母均为医学专家,在街道办事处帮助工作。1962年刘导生将其介绍给黎澍。
  郭罗基――沈元与我同在1955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他在校时学习勤奋,以未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自许。沈元的志趣是研究中国古代史,且专攻秦汉史。但他并没有钻进故纸堆,而是心忧天下,关注现实。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沈元从英国《工人日报》上看到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大为吃惊。他摘译了其中一些重要内容,供同学们传阅。在一个时期中,课下议论的中心就是斯大林问题。沈元的见解尤为出众。他指出,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内容,在苏联的正史中都是看不到的,那样的历史不是信史。中国封建王朝的史官还能秉笔直书,社会主义时代为什么不能写信史?这是我们立志成为历史学家的年轻人,在心中长久振荡的天问。关于斯大林问题的性质,赫鲁晓夫只是归之于“个人崇拜”。沈元认为,不仅仅是个人崇拜,根本上是制度问题,应当追究“个人崇拜”得以产生和盛行的社会制度。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凡是翻译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都被打成右派,而以沈元的惊世骇俗之论就成了“极右”。对“极右”的处理是劳动教养。沈元被发配到北京西郊的山区斋堂。
  三、文章风波
  何与怀(《一个天才青年的悲剧》)――沈元是姑母推荐给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刘导生的。刘主管近代史所,又把沈元推荐到历史学家黎澍的门下。正是经刘导生推荐,经黎澍、刘大年两位学者肯定,〈论汉史游的《急就篇》〉得以在《历史研究》发表。接着,沈元以其数十万字的历史学论文被黎澍看中,破格调入社科部近代史研究所。刘导生和黎澍都是爱惜人才的有胆识的领导;最主要的还因为那时正值三年困难的调整时期,毛泽东的极左做法多少受到非议,一时比较收敛,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相对宽松了一些。不然,按那时的人事常规,一个被开除的右派学生,即使摘了帽子,也不可能调进最高的研究机构的。
  沈元来所不久,1963年第一期《历史研究》又发表他的〈洪秀全与太平天国革命〉长篇文章,同年2月12日,《人民日报》用一整版刊载他〈论洪秀全〉一文(即是前文的压缩转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日报》从未以这样大的版面刊载学术文章。沈元得此优遇,博得满堂喝彩。沈元的文章还不单受到学术界重视,也得到了北京市委书记邓拓的赏识。于是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一时间从南到北的学者,人人争说沈元,由此而派生出“沈元道路”一说。一时间,走沈元的路似乎得到了上面的肯定,沈元的命运似乎有了转机。
  当时知情人知道,所谓“转机”背后有杀机。这“沈元道路”的说法来自北京大学,其时北大历史系有人向中宣部控告,沈元是右派,报刊这样发表他的文章,公然宣扬“白专”道路(即不是毛泽东提倡的“又红又专”),对抗党的教育方针。可这“沈元道路”的说法一传开,反响强烈。周予同在课堂上声称他“举双手赞成沈元道路”。黎澍说:“近代史研究要有十个沈元,面貌就能根本改观。”但是由于有浊流翻滚,有关领导不得不建议沈元不用本名而用笔名发表文章。&&&&可是,有些人得知沈元还用笔名发文后,仍然不依不饶,又再次告状,甚至联名告到毛泽东那里,指责《历史研究》主编黎澍“吹捧右派”(脱帽右派还是右派),一直到毛的秘书田家英向黎澍打招呼、中宣部也发下指示“要注意影响”、再也不让沈元发表文章为止。
  《黎澍十年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沈元被划成右派后,勒令退学,他在家中自学,写了有关《急救篇》的研究文章,许多学者赞赏,郭沫若见了此文,称其为“神童”,黎澍将他的文章刊载于《历史研究》并将他调到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论洪秀全》文章很长,人民日报编辑部理论部主任何匡也是爱才,看到此文甚为称赞,要他压缩2万字在由人民日报分两期连载,此前还没有这个先例。结果引发非议。有人联名告状到毛泽东那里,说沈元是“白专道路”的典型。
  刘志琴――沈元来所不久,1963年第1 期《历史研究》又发表他《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革命》长篇文章,同年2 月12日《人民日报》用一整版刊载他《论洪秀全》一文。建国后《人民日报》从未以这样大的版面刊载学术文章,沈元得此优遇,再次博得满堂喝彩。一时间从南到北的学者,人人争说沈元,由此而派生出“沈元道路”一说。这“沈元道路”的说法据说是来自北京大学,其时北京大学历史系有人向中宣部控告,沈元是右派,报刊这样发表他的文章,公然宣扬白专道路,对抗党的教育方针,这对担任党团工作的学生干部是严重打击。可这“沈元道路”的说法一传开,反响强烈,复旦大学的周予同在课堂上声称:“我举双手赞成沈元道路”,先生的本意无非是强调学生要有时间读书,别无深文大义。可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引发舆论大哗。沈元问题有人控告,有人赞叹,沸沸扬扬,这一下引起主管宣传部门的注意,为此也要有个说法,周扬亲自发话要学部就此问题进行调查,就这样我参与了这项工作。 被调查的对象是近代史所的老中青研究人员对沈元的反映,凡被调查的对象对沈元的为人和治学都有所称道。黎澍喜滋滋地说:“&& 近代史研究要有十个沈元,面貌就能根本改观。”对一个小辈作出如此高度的评价,实在是前所未有,而且此人又曾是右派分子,此言一出所引起的震撼可想而知。调查结果认为,对沈元的使用完全符合党的政策,本人努力改造,积极工作,在街道监督劳动期间表现良好,在来所前已摘掉右派帽子,那就不应该以右派论处,文章的检查也没有发现政治错误。其实这一调查仅限于沈元个人,而对社会反响最激烈、最尖锐的“沈元道路”避而不谈,在当时情况下这是保护沈元,息事宁人的唯一办法,这也是从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到哲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处的默契,作为参预调查工作的成员,也乐于保护一个难得的人才。其时沈元又写成《马克思主义与阶级分析方法》一文,但已不用本名而用“张玉楼”的笔名在《历史研究》发表,《人民日报》并加以全文转载。改用笔名也是有关领导在调查后的建议,可这一举措并未完全平息风波,有些人在得知沈元还用笔名发文后,又再次告状,甚至告到毛主席那里,不依不饶,一直到田家英向黎澍打招呼,再也不让沈元发表文章为止。
  郭罗基――黎澍兼任《历史研究》主编。他在沈元的九篇文章中选了《〈急就篇〉研究》予以发表。《急就篇》是汉代的蒙学课本,即小学教科书。每个时代对儿童的教育,都是公认的常识。沈元认为,《急就篇》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他以当时人的眼光来研究汉代的社会性质。史学界为之哗然。之所以哗然,一是这篇论文开辟了研究汉代社会性质的新思路,郭沫若、范文澜都赞扬这篇文章写得好;二是沈元的身份特别引人注意,黎澍遭到一片指责:“为什么重用摘帽右派?”黎澍指导沈元写了一篇《洪秀全与太平天国革命》,全文五万字,发表于《历史研究》。《人民日报》予以转载,摘录一万字,以《论洪秀全》为题,刊登了一个整版。史学界又一次为之轰动。像沈元这样,从古代史到近代史都能写出好文章的人才是不多的。沈元显示了才华,也招来了忌恨。研究机关和高等学校都在谈论右派明星,一时之间传为重用右派的“沈元事件”。一天,田家英(毛泽东的秘书)打电话给黎澍:“有人给毛主席寄来了油印材料,揭发‘沈元事件’。好在落在我手里,毛见了不知会怎么批。你赶快来一趟!”田家英告诫黎澍:“你们千万要注意!”后来沈元发表文章就不能用真名了。黎澍说,和沈元同一辈的人,到研究所来了几年不出一篇文章,沈元一年出几篇文章,而且屡有轰动效应,于是心生妒忌,群起而攻之。文化大革命一来,黎澍首当其冲,批他“招降纳叛,网罗牛鬼蛇神”。斗黎澍,沈元陪斗。
  四、 文革中被判死刑
  雷光汉说――那时候正值文革造反期间,世道很乱,沈元当时和一个十八九岁的上海姑娘在一起,那姑娘虽然没上过大学,但是很有才华,我记得我们在一起谈话时,这姑娘正在用英文打字机打字,当时很少见的,她说了一句西谚,来形容文化大革命:“上帝让谁灭亡,必先使他疯狂!”还说:“戴高帽、挂牌子并不是毛泽东发明的,是希特勒当年对付犹太人的手法,电影《马门教授》里面就有。”这些话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记得是68年的12月份,距离元旦不远了,沈元送我上火车站,还给了我20元钱。没想到沈元后来会被判处死刑。可能他觉得在中国无望了,要跑国外。沈元瘦高、圆脸,头小,他把自己脸用鞋油给涂黑,化装成黑人,跑到一个非洲大使馆要求政治避难。没想到文革期间非洲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是很好的,大使馆马上给外交部打了电话,把沈元带走了。第二年初碰上“一打三反”,就给当成叛国罪枪毙了。
  何与怀――当时,沈元实在是被斗得受不了,实在是走逃无路了。他刚结婚不久,小两口日子刚刚开始。夫人是他的表妹,生得美丽,既纯洁又贤慧,与他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他们寄居在亲戚家,红卫兵运动一来,他俩被扫地出门,逼得到处躲藏,工作单位也不接纳,小两口连栖身之地也找不到。沈元曾向住在杭州的姐姐求救,姐姐早已自顾不暇,又哪能再接受一个“反革命”呢?那种被亲朋故旧抛弃的痛苦,那呼天天不灵、呼地地不应的绝望,是没有经历过“文革”恐怖的人所难以体会的。蝼蚁尚且要惜生,又何况是一个有灵性的年青生命!只要有一点点出路,只要有一星星希望,沈元又何尝愚蠢到要走上这一条几乎注定的死路?!
  日,沈元在北京被枪决。北京市“公检法”(公安、检察院、法院简称,“文革”时合并为一,由军队管制)军事管制委员会签发了一份布告,行文如下:“现行反革命叛国犯沈元,男,三十二岁,浙江省人,伪官吏出身,系右派分子,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其母系右派分子,其兄因反革命罪被判过刑。沈犯顽固坚持反动立场,书写大量反动文章,大造反革命舆论,并企图叛国投敌,于一九六八年九月一日,化妆成黑人,闯入了外国驻华使馆,散布大量反动言论,恶毒攻击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诬蔑攻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化妆成黑人?闯入外国驻华使馆?这种做法在那样的年代里实在太愚蠢,太戏剧化、太无成功可能、太让人匪夷所思了。但这的确是真的。那一天,沈元买了盒黑色鞋油,涂抹在脸上身上假扮成黑人,进了某大使馆。他欲申请政治避难,请求他们帮助他离开中国,谁知该使馆转手就把他交给了中国政府。沈元身处社会的最低层,没有任何情报可出卖,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只是为保命逃来,有何价值?岂能被收留?而且对方又如何承担得起外交风波?而在沈元方面,要重判,至少要有出卖情报之类的证据,这是司法常识,可是这丝毫也没有减轻他的罪过。这是“叛国投敌”,当然是“罪该万死”。 沈元注定要命丧黄泉更因为他又s到日毛泽东批示“照办”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打击反革命活动的指示〉――碰到“严打”,即根据政治的需要不时以运动的方式特别“从快从严”惩办某些特定的“罪犯”。
  刘志琴――文革结束后我调到近代史所,那时沈元已按投靠苏修的罪名处死有年了。到所后我从人事处处长陈恕那里得知,沈元之所以出逃苏联大使馆,实在是被逼无奈,文革中他已经结婚,寄居在亲戚家。红卫兵运动一来,将他们一家扫地出门,迫使他们到处躲藏,走到哪里红卫兵就追到哪里,所里也根本不可能接纳他,两个年青人连栖身之地也找不到。他曾向住在杭州的姐姐求救,姐姐早已自顾不暇,又哪能再接受一个“反革命”? 现在的年青人可能很难理解,那种被亲朋故旧抛弃的痛苦,那呼天天不灵,呼地地不应的绝望,蝼蚁尚且要惜生,又何况是一个有灵性的年青生命! 1956年在他还是北京大学历史系一名学生时,凭着他的聪慧和好奇心,翻译了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岂知就是这样一个幼稚、鲁莽的举动,触犯天条,遭受灭顶之灾。反苏本是划右派的重要根据,他竟然在火中取栗,不是极右分子是什么? 为此被开除、劳教,流落社会。当初对苏联奉为老大哥,人人都要一边倒,稍有异议的就以右派惩处。殊不知到60年代就已乾坤颠倒,老大哥成为罪大恶极的修正主义,人人都要斥而诛之。又怎能为了一已的生路,潜逃到苏联大使馆要求政治避难? 当初为伊沦落到地狱,今朝又梦想伊能救他于水火,殊不知愚蠢的他,又一次犯了幼稚、鲁莽的错误。他用鞋油涂黑面孔,化装成黑人潜逃,以为可混过大使馆的门卫,却被轻而易举地揭露,在两国交詈中,这是投奔敌国的行为,毫无疑问,这是叛国,犯了重罪。然而要重判,至少要有出卖情报之类的证据,这是司法常识,可他身处社会的最低层,没有任何情报可出卖,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只是为保命逃到苏联大使馆,岂能被收留?可这丝毫也没有减轻他的罪过。
  在狼烟四起、遍地烽火的文革年代,一个右派叛国投敌的案例,是进行阶级斗争教育的最佳教材。文革中的领导岂可放过这一机会,公安部门很快就把这一案例交给近代史所的群众进行讨论,名为征求民意,谁又敢说个“不”字! 在磨刀霍霍的逼视下,人人都不能不表态,就这样全所一致同意从重从快处以极刑,沈元因此被枪决,终年30岁。
  文革后我来到近代史所,悄悄问过一些人,没有一个认为他是该当死罪的,言谈中都有深深的同情,有的还为当时的违心之论怀有内疚,可在当初就没有一个人敢于站出来帮他说一句话,哪怕说一句死刑缓办的也没有,一个也没有! 假如能缓刑,那就可能保住他的一条命,一个少有的才华横溢的年青生命。可这只是后来人的一厢情愿,是天真的幻想,岂不知,文革中无端丧命的都难以计数,何况还是有端的沈元! 以征求民意为名要所在单位讨论,实际上是狠抓阶级斗争教育,甚或是在钓鱼,考验每个人的态度,这是文革中的常事,此种行动说它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不为过。由公安人员坐阵,形势之逼人,气氛之严酷,绝不可能有人站出来为他说情,包括最欣赏他,在学术界勇于提出独立见解的黎澍,对他的死刑也没有表示异议。在黑云压城,万马齐喑的氛围中,有异议的也只能深藏内心,而不敢有任何表示。
  沈君山――1966年文化大革命铺天盖地而来,沈元原是摘帽右派,不乖乖韬光养晦,还选择在专业上大出风头,这就成了当时要打倒的“白专”样板。陪斗批斗成了他的日常课,他最初忍着不与亲友联系,怕更加连累到他们,后来实在忍不住了,打了一通电话给他的姐姐,唯一最亲近可以联络的亲人。说想要来她家避一避,这把姐姐吓坏了。她和妈妈住在一起,原已是被严格监控的对象,沈元一来,一定三人一起被抓进去,只得硬起心肠,无论如何也不同意,沈元苦苦哀求无效,最后只有在电话上讲了句“好吧,那我走了!”把电话挂了。
  走了,可真走了。1970年4月,北京街头贴了一张公安局的布告,说沈元工作期间书写大量反动文章,后来又化装成黑人,逃进某非洲国家大使馆被截获,犯了反革命叛国罪,被判死刑随即执行。至于他的家人,一年多后才接到通知。
  《黎澍十年祭》―― 文革期间,沈元横遭批判,化装跑到外国使馆要求“政治避难”,被抓获后开了公审大会,在如何处理的问题上,为了体现“群众专政”,还交付当地居民讨论,第一次讨论,获得宽大,未判死刑;又重新讨论,结果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小小年纪的沈元到处受敌,四面楚歌。
  郭罗基――沈元实在忍受不了,居然异想天开,化妆成黑人,闯进外国驻中国大使馆,寻求政治避难。他被门口的中国警卫人员识破,当场逮捕。这一回,斗沈元,黎澍陪斗。最后,以“叛国投敌”罪判处沈元死刑,黎澍欲哭无泪。在刑场上,沈元大喊一声:“我还有重大问题要交待!”其它人都倒在血泊里了,他被押了回去。实际上他并没有交待出什么重大问题,第二天又被押赴刑场。他不甘心就此了结一生,死到临头还在运用他的超人智慧寻求死里逃生的机会。他希望苟延一天、一小时,哪怕一分钟,等待来人喊:“刀下留人!”然而没有等到。
 五、平反
  沈君山――42年匆匆过去,1990年我再度回到大陆,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舅母家已搬去杭州,我先到上海,一位我们共同的亲戚到旅馆来看我,他知道我要去看他们,就警告我不要在舅母面前提起沈元。他已逝世,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枪毙的,文革之后重判无罪,得到平反,但是人已死了十几年,无法起白骨于地下了 ……
  文革过去,许多人获得平反,沈元的姐姐(沈蓓)和80岁的老母上访北京,追究事件始末,1980年春天她们终于拿到一张正式平反的通知:“原审被告沈元……因现行反革命叛国罪……于一九六八年九月一日被逮捕……一九七零年四月十八日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经本院再审查明:……原判以反革命罪处其死刑是错误的,应予以纠正。据此判决如下:一,撤销一九七零年四月十八日……判决书。二,对沈元同志宣告无罪。”
  就是这样的一张纸!一位80岁的老母千辛万苦地争得了这张纸,沈元正式宣告无罪了。但是收到判决书的刹那,母亲失声痛哭:“我不要纸,我要人呀!”,但那人再也争不回来了。
  刘志琴――沈元早已成为枯骨,再也听不到为他不平,为他流泪的亲友的呼唤,但这一结论对他的家人,对所有为他负疚的同仁,是一种解脱。这也只能是对后人的一种象征性的安慰,在文革暴政挤压下的人性,只能容有这一丝余地,留待他日重申,不可弥补的是,沈元永不归来了。这已是远去的历史了,沈元也早已被人们淡忘,他的后事,家属的下落,也杳无音讯。但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是一代知识分子的伤痛。……
  时至今日不禁要反思,多年实践而证明的爱国者们,在当年何以要冒“叛逃”的罪名远走他乡? 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好人也会被暴政逼得无奈,甘冒人言之大不讳而自救救人,对此只能予以公道的评说。如今他们都已有了完满的结局,这不禁令人联想到沈元,可叹的是,他已永远没有下文了,生命的戛然终止,使他再无机会表现对国家的忠忱,留下的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刺心之痛,长留人间。
  刘再复《面对高洁的亡灵》一文――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清清楚楚地记得沈元的名字,记得这一个年青杰出学者被活埋、被毁灭的悲剧故事。……在想起他的悲剧时,我首先想到他在过去那些荒诞岁月里,自己也曾发过疯,也振振有词地批判过‘右派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也唯恐落后地和‘沈元之流’划清界线甚至加入声讨他们的行列。我真的感到自己参与创造一个错误的时代,真的感到自己也是谋杀沈元的共谋。”
  王友琴(《文革受难者》作者)――2007年,我发表了题为《从受难者看“反右”和文革的关联:以北京大学为例》的文章。反右派运动中北京大学有716人被定为右派分子,七人后来被判处死刑,沈元就是其中之一。
  郭罗基――八十年代,北京大学党委为沈元作出“改正”的决定,认为:原划右派,属于错划,并撤销对他的开除团籍、劳动教养、开除学籍的处分。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为沈元平反了“反革命”罪。当沈元的母亲拿到平反通知书时,呼天抢地,号啕大哭:“我不要纸,我要人!我要活生生的人!”“改正”、“平反”怎能抚慰沈元的冤魂?怎能平息母亲的悲愤?黎澍逝世前曾与我商量如何纪念沈元。他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出版他的遗稿。沈元的一包文稿,被研究所的行政人员拿走,不肯归还。黎澍说,还有沈元读过的一部《汉书》,上下左右都用蝇头小字写满了批注,很有价值,可以用以补校前人的注。因无人识宝,故幸存下来。这就是出版《汉书》批注的最初动议。沈元的兄长沈荃、姐姐沈蓓,怀有对偏怜小弟的深情,奔走数年,出资数十万(人民币),由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影印出版了《〈汉书补注〉批注》,以慰沈元的在天之灵,也是为了抢救文化遗产,不致湮没。
  何与怀―― 沈元根本不是犯了什么滔天大罪。被捕之后,夫人仍抱着企望。她对一起挖防空洞(当时全民挖洞,落实毛泽东关于“深挖洞”的最高指示)劳动的老大妈说:“我决心再等他个七年八年,总会出来团聚的。”没想到有一天,她被叫去开群众宣判大会,在大会上沈元和其它“反革命分子”一起被押上台,并被宣布以叛国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在万众口号齐呼之下,沈元这位夫人也是表妹当场晕了过去。
  文革结束以后,终于有了一张带有尾巴的平反通知书。此时此刻,沈元坚强的母亲在儿子死后第一次放声大哭:“我要人,我不要纸,不要纸啊!我送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聪明绝顶、才华横溢的儿子,为什么现在还给我一张纸?我要人啊!我要人啊!”可是,母亲再也要不来儿子了――儿子被另一位抽象的“母亲”杀死了。
一个天才的夭折――沈元离世四十年&&
作者:傅国涌&&
本文摘自《时代周报》103期
最终吞噬沈元生命的固然是那个黑暗的罪恶的年代,但不能排除那些来自人性、人心的致命伤害。整整四十年后,沈元对绝大多数国人来说仍是个陌生的名字,网上关于他的信息也稀稀落落,有点儿冷清。在他的母校北大,大多数学子连林昭尚且不知道,更不要说沈元了。这个流血太多、至今还将许多流血者的名字视为禁忌的民族,沈元只是这个被杀者名单中的一个,王友琴《文革受难者》名录中,他能拥有一席之地,几百字的介绍,似乎已属万幸,因为更多的人连姓名都已被湮没了。
当年的祸根
我读过沈元同学郭罗基的长文《一个人才,生逢毁灭人才的时代!―北京大学反右运动回忆录》,对他的生平和遭难才有了一点了解。沈元以“叛国投敌”的反革命罪被夺去三十二岁的年轻生命是在一九七O年,种下祸根却是在更年轻的一九五七年,甚至更早的一九五六年,那时他在北大历史系求学,满脑子的雄心壮志,要成为“未来的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他也确实有“狂妄”的理由,在史学上有过人的天分,也坐得住冷板凳,他生前不仅深得黎澍、丁守和等学者的赏识,凭一篇《急就篇研究》就得到了郭沫若、范文澜的好评。
一九五六年,他有机缘从英国《工人日报》读到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个人崇拜及其后果》,震惊之余,他摘译了部分内容与同学分享,这是他们课堂上学的《联共(布)党史教程》看不到的,在同学之间的议论中,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多年后,郭罗基仍记得他当时的疑问,“封建王朝的史官还能秉笔直书,社会主义时代为什么不能写信史?斯大林凭什么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而且干了坏事可以长期隐瞒?”赫鲁晓夫仅仅归结为个人崇拜,他却直言根本上还是年代问题。一九五六年所谓“双百”方针出台,正是难得的思想宽松的年头,何况又是私下的议论,他自然没有什么顾虑。
一九五七年春天,毛泽东和中共各级党委千呼万唤鼓励“鸣放”,要求党外提意见。得风气之先的北大学子,用不着等待邀请,自己就鸣放起来。历史系宿舍外的鸣放标语以及墙报《准风月谈》,批评某些党员和党支部压制鸣放,就是沈元与四二三号宿舍的同学搞的。“五一九”以后,他虽然也同意林希翎、谭天荣的观点,却不同意他们“煽动情绪,搞得燕园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他在大饭厅前的辩论台上还与他们多次辩论,在老同学眼里他是标准的左派。说到底,他只想做学问,钻他的故纸堆。然而,在北大按百分比划右派时,他还是在劫难逃。
来自身边的“指责”
在感叹命运之神对沈元的不公时,熟悉他的人常常感叹一个天才的夭折,赏识他的黎澍认为他遭难的因由来自人妒其才。这些说法也许没有错,我更在意的则是自一九五七年那场灾难降临以后,包括他身边的同学、最接近的人们做出的反应。“在对沈元进行揭发批判时,四二三号房间原来受他影响的人,都纷纷起来揭发,同他划清界限。”那些同学当初可都是认同他的观点,而且是一起出的墙报。他的中学女同学、时在北大东语系的宋诒瑞直接找到郭罗基,要与沈元划清界限,把沈元与她的通信都交给党组织。如果不是郭冒险把这些信悄悄藏了起来,他们很可能因这些私人通信而被打成“反革命小集团”。幸免的宋诒瑞多年后编了一本纪念沈元的文集《难以纪念的纪念―一个北大高才生之死》。
远在“鸣放”之前,沈元的党员同学就指责他“不靠拢党组织”。他的一举一动早就被悄悄地盯着,当然每个人都被盯着。这就可以理解郭罗基想保他过关时,上级认定“他早就是右派”,不仅指出他的“《准风月谈》就是向党进攻,座谈会上的发言更是猖狂地向党进攻”。甚至追溯到他翻译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和那些私下的议论。原来指控他“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年代”的伏笔在一九五七年之前就已埋下。
成为“右派”,而且是“极右”,这是沈元短暂一生的转折点,一九五七年是他通向一九七O年之路的起点,事实上,死亡之门一九五七年即为他打开了。数年之后,沈元以“摘帽右派”之身成为识才、爱才的黎澍助手,并在《历史研究》发表多篇有分量的文章,一次次引起轰动,范文澜说他文章比自己写得好。研究机关和大学都在谈论这位“右派明星”。历史研究所的人“心生妒忌,群起而攻之”。揭发“沈元事件”的油印材料竟然寄到了毛泽东那里,虽被秘书田家英暂时压下,但接着又有人到中宣部告发“黎澍重用右派”。中宣部调查之后的结论,是“没有违反原则的地方”。老实说,有史学才华的沈元与那个时代并不构成冲突,他既没有林昭那样洞穿极权奥秘的思想,成为右派之后也没有对现实提出批评和质疑,他只想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围内做学术研究,而不是挑战当时的意识形态和现存权力。
然而,等到“文革”,就连黎澍也被揪出来了,这片土地几无才华横溢的沈元容身之处。一九六八年夏天,他化装成黑人进入苏联驻华大使馆,表达去苏的意愿,被拒绝收留,过几天再去,即遭逮捕。随身所带的所谓“机密材料”不过是当时的红卫兵小报。(这是郭罗基的说法,与《文革受难者》所说他进入马里驻华使馆不同。)
吞噬他生命的是人性的伤害
最终吞噬沈元生命的固然是那个黑暗的、罪恶的年代,但不能排除那些来自人性、人心的致命伤害,正是这些伤害与那可怕的年代一起将他一步步推向了刑场。或许有人会说,那些打小报告,举报他的,在大难临头时为求自保落井下石的,妒忌他的才华而告发到中宣部乃至毛泽东那里的人,都是那年代的产物,是那个鼓励告密、鼓励躲在阴暗角落窥视的时代造成的。这样说诚然没有错,问题在于,许多时候,举报、告密不是来自上级命令和职务行为,完全是自动的、自发的个人行为。即使为了自保,在运动到来时迫于压力的划清界限,也并不完全是不可避免的。这当中仍有可凭良心选择的余地。
毫无疑问,来自原本抱有同样观点的同学尤其是亲密关系的同学的揭发,对他内心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所以,当他得知中学同学交出他们的通信时,他脱口而出:“她怎么能这样干?”郭罗基劝他说:“你不要怪她,这种时候谁都会这样干。”这也确是实话,那个时代这样干恰恰是正常的,不这样干却是不正常的。(不过宋诒瑞回忆,交出这些信还有一个天真的用意,就是想证明沈元不过是个普通纯真的学生,这应该也是可信的。)这是一个年代对人性的异化,不仅将恐惧内化到一个人的骨髓中,更严重的是往往还不认为这是因为自己胆小、害怕所致,而且自认为在做一件正确的事,与这个年代、时代保持一致乃至参与作恶不是一种羞耻,反而是一种光荣。
沈元最终想逃离这样变态的时代,并因此而丧命。可以说,是这个密不透风的极权年代杀害了他,更是他身边的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与他有关联的人合谋杀害了他。如果不能从人性深处得到反省,仅仅在年代上寻找沈元之死的根源,还是不够的。在他被虐杀四十年后,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唤醒良心、人性,从道德根基上重建社会,与改变年代的责任一样紧迫,甚至更为艰难。记住沈元他们,记得许多被黑暗无情吞噬的人,无论是天才洋溢的生命,还是普普通通的受难者,不只是要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更是为了建立一种人人可以免于恐惧、免于被异化、免于被虐杀的安全正常的生活。这比简单地追诉谁是凶手来得重要,也远比感叹天才的消亡来得沉重。
一九八一年,在沈元被杀十一年后,迟到的平反通知交到了沈元老母的手中,她号啕大哭:“我不要纸,我要人!我要活生生的人!”这一呼天抢地、撕心裂肺的恸哭,应该永留在历史当中,时时唤醒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
日 15:24 &&&
[转载]毛泽东的功过是非&&
作者:懂你
毋庸置疑,毛泽东将永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之列。事实上,毛泽东是几千年不世出的旷世天才。20世纪的中国历史(无论其正面或者负面)是毛泽东所一手所铸成的。而那一个世纪的世界历史,如果没有毛泽东,也必是完全不同的另一面貌。
在人类历史上,毛泽东是一位旷世绝伦无与类比的人物。毛泽东唤醒了整个东方人类和新兴世界。毛泽东雄姿英发,文韬武略,倜傥风流,胆识过人。以毛泽东出身之卑微,早年所受教育之狭蹙,社会背景之孤陋,以及所掌握资源之匮乏――而竟能白手起家,自力更生,缔造出一个雄伟的新生之国!这在近古千年的历史上,以至黑铁时代以来3000年、青铜时代以来5000年,智人诞生以来四百万年的历史上,毛泽东现象绝无仅有,浑然天成。
毛泽东的旧日政敌铁托在知悉毛泽东去世时说:“毛泽东是伟人中的超级巨人。”十世班禅说:毛泽东是凡躯之神。
所有的亲历回忆者都指出毛泽东的个人魅力是无穷的。任何走近他的人,都不能不被其人格和魅力所震撼或者融化(包括他的对手如蒋介石、尼克松、赫鲁晓夫和基辛格)。在他面前,巨人显得渺小。 毛泽东身后的失败在于生前赢得太多,因此身后之反动超大。惟平庸无恒敌,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这条物理定律似乎也适用于历史。
毛泽东所开创的业绩曾经令当世之人目瞪口呆,令后世之人难以置信!
毛泽东是一个神话。
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第二位政治家,能够凭借几乎一无所有、两手空空的经济和政治资源,在短短二十八年之间,审时度势,谋形造势,纵横捭阖,横扫强敌,而缔造出世界上人数最多的一个政党(“中共”),一只装备简陋而能克敌制胜的军队(“解放军”),一个赤贫然而精神强大的新兴共和国――――毛泽东自身则成为世界上这个人口占世界1/4、地域相当于世界大陆面积1/15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至高无上的圣人、教父和领袖。
最近300年以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国的领袖,敢于如毛泽东那样地蔑视世界殖民主义的西方超强和20世纪的美苏两霸,蔑视西方的整个工业化世界包括联合国和全部所谓的“世界新秩序”。
1950年新中国立国之初,毛泽东力排众议出军朝鲜,对抗联合国17国(美、英、法、韩国以及荷兰、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土耳其、泰国、南非、希腊、比利时、卢森堡、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的百万大军,此战美国派出其全部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海军的近二分之一。
面对这样强大的阵势,只要敢于迎战,即使战败也是英雄。
然而毛泽东在万里之外遥控战局,将二战中克胜日本天皇大军、威名盖世的美军统帅麦克阿瑟打得丢盔卸甲,弃印而去。
此后面对整个西方世界的报复、封锁和堵截,较量几十年,最终毛泽东迫使全世界不仅向他低头,而且为他喝彩,甚至连超强敌酋也不得不对他输诚俯首(见二战英军统帅蒙巴顿将军关于毛泽东的回忆录及尼克松回忆录)!
事实上,1950年打响的朝鲜战争的终局,并不是结束在1953年7月的板门店,而是结束在1972年2月北京中南海毛泽东的游泳池边。
毛泽东蔑视联合国。但是当1971年10月中国使团骄傲地带着毛泽东著作和中国理念回到纽约联合国大厦的时候,中国人所得到的是全世界的欢呼和掌声!
毛泽东现象是历史绝无仅有而不可思议的神话。
德国哲人尼采说:战争是净化人类历史的洗涤剂。
黑格尔说:战争推动历史前进。
真主穆罕默德说:我带着剑和可兰经而来。
毛泽东出身一介布衣,早年不过是一个寒儒和卑微书生。
观其弱冠状貌,腼腆羞涩如妇人好女。
但是,毛泽东大半生在马背上度过。
毛泽东身经百战,却手不触枪,其计魁梧奇伟,算无遗策。身在军旅,手不释卷。运筹远谋,鞭挞宇内,临危制变,席卷千军。
自1928秋收起义到1949年的辽沈、淮海、平津、渡江四大战役,毛泽东从带领数百人的一支落魄残军到井冈山寨落草起家,数年之后竟锻造出一只打不烂、赶不散、意气如虹的钢铁红军。
二十一年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所指挥的游击战、反围剿、运动战以及最后的大规模歼灭战,以对垒双方投入兵力之数量,战争之规模,覆盖地域之广阔论,均超过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战争和经典战役,包括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历次战役。
毛泽东生平取得的战绩足以压倒凯撒、亚历山大、萨拉丁、菲特烈大帝以及拿破仑、库图佐夫、威灵顿等全部西方战史上的一切统帅和名将。
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高耸云天,出神入化,精妙绝伦。相形之下,西方之那些名将和战局不过如同小丘而已。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足以状毛泽东兵法之高妙。其军略以及政治、军事及宣传动员整体配合之运用,其高明超过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伟大的军事家和战役组织者。
只要这个世界上仍然有战争,毛泽东战争学术就当之无愧地名列人类战史之首。
毛泽东是一位战功彪炳,值得后代军事家景仰和效法研究的战神。
毛泽东智慧而诡谲,是一位玄机难测的可怕政治家。
毛泽东驾驭历史操纵人类的能力,非学而成,似乎来自天赋。
毛泽东生前斗倒了他的一切内外强敌。
毛泽东蔑视一切对手,说大人则渺之。他经常嘲讽“精英”,称“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战略上藐视一切对手,但临敌则惧,战术上百不失一,极端重视,又极尽辩证。
毛泽东明哲识才,知人善用,揽申商之法术,概马列之宏教,可谓非凡卓越!
毛泽东始终关注人民之“大多数”。他永远站在世界上穷苦大众、“弱势群体”,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那一边。
毛泽东使一个东亚病夫的散沙混乱之国,实现大统一,而奠基克成华夏民族复兴之初业。
毛泽东的个性和人格魅力是无穷的。
他具有超人的艺术天赋、深刻的直觉灵思和极其广博的人文知识。
在私生活中,毛泽东胸怀宽大,感情丰富,幽默诙谐,仁慈宽厚。
毛泽东知道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万岁”不过是一句欺人的空话,“四个伟大”只是阿谀奉承,“我才不信那一套”!
“为了打鬼借助钟馗”,毛泽东知道自己只是不得不时常被包装为钟馗。
但是,毛泽东嘲笑自己既是虎也是猴。
他知道,总有一天自己也会被打成粉碎――“不过粉碎而已,有什么了不起?”
但是在政治斗争中,毛泽东铁面无私冷酷无情。
只要政治斗争需要,他就毅然斩断一切旧日情缘、粉粹任何障碍和形成障碍的人物―――不论其是旧日袍泽还是多年战友,文化大革命中尤甚!
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说:“如果需要冷酷无情,那就冷酷无情!”“既做狮子又做狐狸。为了胜利必须用势”。
在政治权谋上,毛泽东也是一位马基雅弗利之术的运用者。
黑格尔说:婢仆眼中无英雄。但那并非因为英雄不是英雄,而是因为婢仆只是婢仆!
英雄也有错误以至罪过。伟人也有弱点以及隐私。
耶稣是肉身之人,伟人也是肉骨凡胎,人性所具有的一切都会有。
但是,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是因其所创造的伟大功业及业绩在。
人性无耻!世俗永远只愿做强者与胜利者的奴隶。当年如此,今日依然。毛泽东身后凋零,昔日之跪拜极尽谄媚者,今日都成向其泼狗血的英雄。
然而伟大仍是伟大!并不因为众多宵小、庸才、妾婢(如张戎一类)、洋奴以及生前敌人的任何蔑骂、诋毁而沦落丝毫!
托尔斯泰论时人对拿破仑的褒贬说:一个道德完美的庸夫只是庸夫,一个遍体鳞伤的英雄仍然是英雄。
英雄功业在,光芒日月长。不知群儿愚,哪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不过如此而已。
历史从不完美。历史永远曲折。
全部历史所昭示的,就是人类不过是一种永远会犯错误的宇宙低等动物。
天地不仁,圣人以万物为刍狗。个人会犯错误,群体会犯错误,民族会犯错误。政党会犯错误,国家也会犯错误。
历史不过是无数代人错误的叠加而已。
一部人类历史就是后来者不断继续犯错和试图改错,因而经常越改越错的历史。
错误足以粉碎庸才。但是伟人却在错误中创造了奇迹。
迄今为止,历史一向黑暗。历史从不公正,只为胜利者而写。苦辛多于幸福,罪恶多于光明。什么自由民主博爱普世价值,都是共济会宗教借以惑乱他国人心的欺人之谈。
幸亏历史中不定期地会出现伟人,虽如流星一样短暂而照彻黑暗。但至少在他的时代中,毛泽东把一个分崩离析、遍体鳞伤的华夏民族带上世界舞台的中心,在瞬间迸发出灿烂耀眼的光芒,而使全民族在那个年代中摆脱卑贱与卑劣,摆脱庸俗。
毛泽东不是任何人强加给中国人的。历史为中华民族选择了毛泽东。而这是那个时代这个民族最明智最伟大的选择。
那个时代,华夏民族因为有毛泽东而充满自信和自豪!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充满传奇戏剧性的世纪。伟人代出,灿若群星,从右翼的丘吉尔、罗斯福、戴高乐,到左翼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
但是,这个世纪是战争的世纪、乱离动荡的世纪、什么光明与启蒙,都是欺人的神话。这个世纪也是威斯康辛与古拉格群岛的世纪,是杀人如麻,人命贱如草的世纪。
唯一的光明在于,20世纪是被压迫的第三世界贱民们追随着毛泽东的中国起而造反的世纪,是革命的世纪,暴动的世纪,抗争的世纪,奋斗的世纪,是华夏民族鏖战图强的世纪。
这个世纪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随之爆发翻版法兰西大革命的1917年俄罗斯革命,在60年代以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掀起一个震撼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大革命狂潮。
世纪末文化大革命彻底失败,导致九十年代全球社会主义体制的崩溃,世界转向新资本主义和新帝国主义的全球化运动。世袭的罗氏家族、摩根家族、洛克菲勒金权家族企图控制全人类。人类未来所将面临的不是什么千禧年的光明,而将是千年黑暗。地球的2/3多余人口将被转基因、毒疫苗、艾滋病、其他人工病毒和化学毒食物链无声灭绝,残余奴隶将被芯片锁定。
这一切本来是15世纪地理发现和全球化运动以来资本主义向全球帝国主义演化早已设定的宿命。
仅仅因为毛泽东的出现,历史在20 世纪一度改道而行。
毛泽东是20世纪率领亿万贱民造反的领袖,是率领奴隶粉碎锁链的英雄,毛泽东是政治的角斗士,是现代的斯巴达克斯。
他用精神和物质的原子弹摧毁了西方伪自由共济会石匠(FREEMASSONRY)的铁幕,至少在那个短暂的时代,让全世界被压迫的贱民和奴隶们看到了阳光与蓝天。
大革命因毛泽东的死亡而终结。
但是,毛泽东所留下的精神和政治遗产,包括文化革命的遗产,仍会被后人不断地思索和研究下去。
当然,正如一切伟人一样,永远会有人诋毁和诅咒他。因为死去的毛泽东,仍然是资产阶级心目中一个难以消除的魔咒。
毛泽东的一生是悲剧,他的晚期生活更是一部壮烈的悲剧。
毛泽东的悲剧在于他过于伟大,伟大得令人难以理解、难以置信。
晚年毛泽东的悲剧还在于,他在60年代发现他革命奋斗所营造成功的大厦――恰恰是他当初的革命初衷所欲摧毁的那个资本主义和官僚制度的大厦。
于是,毛泽东毅然以耄耋之年再一次发动奋力攻击,试图摧毁一切而重头来过。但是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已经是孤家寡人和残病之躯,而脚下则躺满了昔日战友的尸体。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风雷帐下英雄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这诗句就是毛泽东的晚年自况。
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他的那些追随者无一不是猥琐渺小的卑劣之徒。“我播下龙种,收获跳蚤”――毛泽东不得不面对和承认失败。
晚年毛泽东,其实是中国现代版的李尔王(KingLear)。
毛泽东知道,这个所谓“社会主义”的制度,根本并非他所理想和试图营造的那个公平和谐没有阶级的的社会――这个社会内部仍存在着极其深刻复杂的阶级矛盾、冲突、对抗和斗争。
因此,社会革命不会终结,历史并未终结。
毛泽东曾经预言,如果在未来中国出现右派当权以“自由主义”为名义的内外资产阶级和买办势力的联合专政,那将是多数人民的灾难。但是,工人阶级和贫苦大众的反抗运动,就一定会前仆后继地发生。毛泽东诅咒说:“中国如果发生反共的右派政变,我断定他们是不得安宁的。”
毛泽东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政治遗产。重要的是,他的革命精神和意识形态已经熔铸进了这个民族的政治文化中!
日 09:55 &&&
[转载]美泄露日本一个机密 可将日本打回100年前
( 15:08:25)
  新加坡媒体8月7日文章,原题:钓岛争端演变的新趋势从中日钓鱼岛争端演变的新趋势来看,对于美国来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VV乎直逼美国龙头老大的地位,尤其是解放军海军雄心勃勃的建舰计划格外惹人注目,将来势必同美国海军争夺西太平洋的控制权,从而成为美国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必须面对的“主要矛盾”。至于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摆脱和平宪法第九条的约束,业已露出日本东山再起的端倪,仅是“次要矛盾”而已。
  7月29日,美国参议院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一份决议,谴责中国在钓鱼岛周边及南海“威吓及使用武力”。该决议援引今年1月中国军舰对日本海上自卫队护卫舰实施“火控雷达照射”等事件的例子,指出中国周边海域呈现的紧张局势有所升级,并且强调西太平洋海域的航行自由“涉及美国国家利益”。
  无独有偶。据美国媒体7月29日报道,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卡莱尔空军上将在与记者共进早餐时透露,美国空军将像当年对付前苏联那样,将精锐作战单位轮流部署在中国周边,以包围中国。这番话已经接近于为新的冷战揭开了序幕。伴随着中国八一建军节盛宴上的烤肉味,一股越来越浓的火药味正在从西太平洋上空飘过来。
  中、美两国国家元首6月在南加州举行“庄园”会谈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即当面要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处理同周边国家发生的争端中要保持“克制”。其后中国持续派遣公务船在钓鱼岛周边海域巡航示威,声势有加无已。
钓鱼岛海域的“反潜链”
  美国参议院通过类似前述的决议,相当少见。尽管该决议对美国政府并没有约束力,却反映了日本安倍内阁在美国游说至少在国会层面取得了成功,另外也折射出美国对中国提出“警告”的用意。卡莱尔上将的说辞也表明早先美国关于“重返亚洲”的政策宣示并非徒托空言,而是具有鲜明的军事背景的。
  与此同时,不久前日本防卫省为制定新版《防卫计划大纲》而编写的中期报告特别惹人注目。据该报告的提纲,日本为了加强针对钓鱼岛方向以及朝鲜核导弹工程的监视、警戒,认为“必须充实装备”,因而考虑拥有“先发制人”的打击能力,包括采购超高空滞空型无人驾驶飞机以及建立一支类似海军陆战队的部队等专项措施。
  《防卫计划大纲》作为日本国防政策的指导方针,涵盖未来十年。2010年底,民主党政府制定过新版《防卫计划大纲》,将重点防卫方向从“北”转向“南”,即从冷战时的苏联方向转向“西南诸岛”方向。
  数十名华人代表在日本驻洛杉矶领事馆楼下高呼“钓鱼台是中国的”等口号,抗议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就钓鱼岛主权问题作出的荒唐决定,并力图向日本领事馆递交抗议书。
  日本右翼势力几十年以来一直尝试突破和平宪法第九条的限制,主张日本在敌国进攻日本的意图明显、威胁迫在眉睫以及没有其他防卫选择的情况下,应该有权主动打击敌方基地。尽管安倍内阁主导编写的这份中期报告尚未明确指出,日本将寻求拥有先发制人地打击“敌国基地”的能力,日本国防政策即将出现根本性的变化的趋势却已经呼之欲出了。既然该报告揭橥日本在战时拥有“先发制人”的权利,则不言而喻地凸显了日本突破和平宪法第九条限制的趋势,这尤其令二战期间备受日军蹂躏的亚洲国家忧心忡忡。
  右翼势力固然对日本和平宪法的限制置之度外,而日本国民对于这一危险的趋势居然也置若罔闻。这个动态本身对于相关国家就是一项警讯。因为从宏观的战略角度着眼,观察家不免会发现,日本整个社会正在心理上接受一种趋势,即“摆脱”日本宪法第九条的约束,目前发生的静悄悄的变化正是这一趋势的组成部份。谈到东北亚地区的和平及稳定,就未来的威胁究竟来自何方而言,可能危险性即在于此。
  对于美国来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直逼美国龙头老大的地位,尤其是解放军海军雄心勃勃的建舰计划格外惹人注目,将来势必同美国海军争夺西太平洋的控制权,从而成为美国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必须面对的“主要矛盾”。至于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摆脱和平宪法第九条的约束,业已露出日本东山再起的端倪,仅是“次要矛盾”而已。
  另据日本航空自卫队一位大佐告知,事实上,美国并不担心日本军国主义崛起将给美国带来的威胁。日本共有五百多座主要的输变电站,美国完全掌握它们各自在全国性电网中的作用以及这些输变电站的具体经纬度。美国仅对散布在大坂、京都、神户、东京狭长地带的输变电站发动常规袭击,就可以重创日本的科技工业,甚至把日本打回到一百年前的状况。因此,美国无须诉诸核威慑,也不用担忧日本居然会挑战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的控制地位。
日 19:42 &&&
“恼火事” 4&&&&字数:994
李克强在跟村民谈话的时候,就让村民们谈一些他们感到烦心的事。未来哈尔滨,也未让我谈,我有烦心事,4、5年了没人管,曾在东北论坛、黑龙江日报网发博文叙说,被封杀说我“违犯网站规定。人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哈尔滨市香坊区香坊大街73路汽车站见闻
我于16点45分到这个车站候车,17点10分了还不来车,20多人一边候车,一边向东----来车方向观望,一辆接着一辆向西驶来,到横道街就向北拐去,等了83分钟。
香坊区各路公共汽车繁闲不匀,有些居民乘车很不方便。西香坊站台:2线、2线、3线、22线、59线、68线、103线、108线、115线往返都经公滨路。2线(空调)从道里沿中山路开来,沿公滨路东行至横道街南拐,终点站为红旗大街与香坊大街街口,2线(豪华)从道里沿中心路开来,沿公滨路东行这红旗大街达果树@,3线从道外沿中山路开来,沿公滨路东行到红旗大街南拐商场为终点(距2线终点很近),22线从道里公路大桥沿中山路开来,沿公滨路东行至横道街南拐至xx为终点,59线从道里开来从省政府向南拐沿中山路开来,沿公滨路东行至…,68线从道里开来从省政府向南拐沿中山路开来,沿公滨路东行至…,103线从道里开来,从哈尔滨火车站沿中山路至西香坊停,沿公滨路东行108线从道外开来,从哈尔滨火车站沿中山路至西香坊停,沿公滨路东行…,115线从道外开来,从沿中山路至西香坊停,沿公滨路东行…。共9路公共客车都从西香坊沿公滨路东行至红旗大街再分路至终点,回程22、59、68、103、108、115都从红旗大街进公滨路西行至西香坊停后,北拐沿中山路北行,只有2线(空调)、2线(豪华)3线由始发站开出沿香坊大街西行至横道街北拐进公滨路西行。
香坊大街只有73线从省疾病控制中心(第二站)始发,进香坊大街东口即香坊大市场(香坊大街站台)停一站,沿香坊大街西行至西香坊站点,从西香坊出发向西行去道外
香坊大街居民曾向市交通局反映多次,交通局挂电话问问即无下文。再反映
既无回音,也不解决。实在没办给市长写信
自您7月份由北京来哈尔滨市任市长工作,这是哈市市民的福祉,您会将在北京的作风代给哈尔滨市民,涔跏懈刹康耐缂病S行┦挛以谌昵熬拖颉笆谐ば畔洹狈从常谎参唇饩觥!笆谐ば畔洹本褪恰按病薄7⒏椒庑乓豢幢阒L砺榉沉耍隆&&&&&&&&&&&&&&&&&&&& 张一华&&11-24
市长和他的属下一样,音信皆无。
至今香坊大街居民干瞪眼看着 挂在公交车上的标语“服务民生 让百姓出行方便”就算政府为百姓做好事了!&&&&&&&&&&&&&&&&&&&&
日 06:29 &&&
“恼火事” 3&&&& 字数:1276
李克强在跟村民谈话的时候,就让村民们谈一些他们感到烦心的事。未来哈尔滨,也未让我谈,我有烦心事,4、5年了没人管,曾在东北论坛、黑龙江日报网发博文叙说,被封杀说我“违犯网站规定。人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香山小区目前己被江海物业弃管11个月
哈尔滨市香坊区中山路30号香山小区,2001年由《哈尔滨江海城市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计有1~5栋楼。2008年《公司》申请建香山小区六号楼,及补建香山小区按《哈尔滨市居民社区公益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公益6有设施:公厕、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居民委员会、医疗卫生站、社区警卫窒、垃圾压缩间。市城市规划局按程序批准申请建设项目,已公示。六号楼建成改为“香江月” ,公益6有设施:公厕、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居民委员会、医疗卫生站、社区警卫窒、垃圾压缩间单独出卖。 违法出售获人民币2000多万元。
香山小区建成进户,江海物业公司按规定每月每使用面积0.25元,按照规定提供基础性服务:(一)环境卫生清扫保洁;(二)绿化养护;(三)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日常综合维修。
2012年6月物业公司帖出通知,要按每建筑面积收取1.00元,后改0.6元。物业公司与业主委员会未达成协议,8月末物业公司帖出通知:自9月1日弃管。
各单元门前堆满 垃圾袋和垃圾。香坊区香坊大街街道办事处香站社区,帖出通知:物业弃管,暂由社区管理,每户每月收卫生费10元,规定收5.14元。用人收拾卫生。
业主不明白要问:
一、哈尔滨市物业管理条例(草案),己于日由哈尔滨市人大通过。共八章、九十条,没有 弃管。江海物业公司为什么弃管,弃管是否违法?按照规定应提供基础性服务:(一)环境卫生清扫保洁;(二)绿化养护;(三)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日常综合维修也一起弃管。
&&&&二、 哈尔滨物业条例规定 小区物业费将分“五级”收取,物业费等级业主可自选 。公司要求提高收费,业主不同意,就以 弃管 相胁迫。业主可否另行选聘物业公司?
三、物业公司弃管单元房门损坏关不上,无人检修行人进门小便,走廊尿臊气味难闻。
•物业断水 破坏居民正常生活
哈尔滨市香坊区香山小区自日被物业弃管10个月,居民向省、市各方领导呼吁请求解决。至今10个月省市政府不闻不问。7月物业又贴出通知:水房水泵用电欠费,各户居民自2012年9月~今年4月需补交自来水二次加压费每月2元,居民按通知己交。7月6日18点突然全小区停水(事前没有通知),居民6日晚饭、7日早、午、晚饭没有办法,才知物业给断水了。
几经联系物业不理,社区知道后8日由香坊区消防队派车送来一车水,居民纷纷排队领水。群众反映:江海物业公司酝酿弃管时,社区立即派人来小区清扫、运走垃圾;每户收卫生费每月10元(规定收5.14元),物业断水社区于8日派消防车送水。社区为什么不向办事处、区政府反映小区被弃管的居民困难,物业和社区之间有什么隐情,我们不知。&&&&&& 张砻&&&&
日 06:14 &&&
“恼火事” 2&&&&&&字数:1364
李克强在跟村民谈话的时候,就让村民们谈一些他们感到烦心的事。未来哈尔滨,也未让我谈,我有烦心事,4、5年了没人管,曾在东北论坛、黑龙江日报网发博文叙说,被封杀说我“违犯网站规定。人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香坊食品大市场脏乱差,是疾病传染源
按:今天早9点我去香坊区香坊大衔中心大市场里里外外走了一遍,还是脏乱差,室外臭水沿街流淌,臭味难闻。9月3日博文发表已3天了,市、区卫生防疫部门不闻不问,为何?昨日在哈尔滨新闻网上看到“香坊开展精细化城市管理行动 打造整洁有序城区 香坊区委、区政府按照我市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争取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目标,积极开展以“对标准、找差距、强措施、促升级”为主题的精细化城市管理专项行动,凝心聚力促‘创城’。 香坊区城管局坚持五追求、零回避”的工作原则,即认识上追求高定位、标准上追求精细化、作业上追求无痕迹、管理上追求无盲区、创新上追求快半步、解决问题时零回避,通过实施精细长效管理,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实现了城区环境管理的全口径和全覆盖,让整洁清新的城市环境常驻市民身边。”
多好呀,我们都要等着“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争取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香坊食品中心大市场脏乱差,是疾病传染源。先脏着、乱着、差着,臭水流淌着、疾病传染着、扩散着。“两年上台阶,三年争取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再说。请问哈尔滨市、区政府卫生防疫部门是这样吗?
在黑龙江省省城竞是这个样子。黑龙江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省卫生防疫部门认可吗?反映后他们不敢管!
我自2010年9月注册《东北论坛》和有相关版块:东北聚焦 东北记忆&& 文明论坛&& 百姓论坛&& 哈尔滨等网。我的博文深受博友爱护,并帮助我因化1980元邮购药品无效退款成功,我对《东北论坛》网十分感谢。后因我发表博文“香坊大街区政府段为何拆拆建建”,“区政府走了,香坊大街应还路于民”, “哈尔滨市香坊区香坊大街73路汽车站见闻”等博文触犯了《东北论坛》所谓“网规”,对我上网权进行了“封杀”。后碜⒉帷逗诹挛磐厶场芬惨蚍⒈砹松鲜鑫恼拢餐獾健胺馍薄钡钡愀猛呈保聪郑骸氨福 IP 地址不在允许范围内,或您的账号被禁用,无法访问本站点”。此后,我注册《新浪》、《新华》、《凤凰》、《人民网强国论坛》成功后,我将在《东北论坛》遭“封哪杀”的文章发帖,都顺利发表,没有遭到一点点责难,我认为,我的博文是正确的,是为广大民众而撰写的。但遭到上述网站管理员的“封杀”让我理解不了,我曾点他邮箱申诉,他不具体答复。只回复“您在发表言论时,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当地法律法规是什么?不知道。我告诉他,我的博文,做为公民不违犯宪法和国家法律;做为中国共产党员不违犯党章。有何错误。从“封杀”文章内容看:就是不许给当地政府官员提意见。凡是由当地政府为民做主,政府怎么安排,民众就应遵照执行。提意见就是违犯当地法律法规!应做顺民,任凭当地官员摆布,霸道!哪里是人民政府?人民网络,比当日本的亡国奴还厉害!
建议政治局常委王歧山再来黑龙江,到哈尔滨市香坊区脏乱差的地方看看,听听民众的呼声。民众多年疾苦、向区、市政府投诉政府不管不问,省政府各主管部门不敢管。很难说这是啥问题,如中央能派人来(如我虚报愿服法律责任),让群众体会到中央的关怀决不是口头说说和走走过埸!&&&&
注:张一华 原名:张砻鳌2010年80周岁时恢复。
日 09:09 &&&
“恼火事” 1&&&& 字数 1145
李克强在跟村民谈话的时候,就让村民们谈一些他们感到烦心的事。未来哈尔滨,也未让我谈,我有烦心事,4、5年了没人管,曾在东北论坛、黑龙江日报网发博文叙说,被封杀说我“违犯网站规定。人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香坊大街区政府段为何拆拆建建
哈尔滨市香坊区政府大楼是中共香坊区委、香坊区人大、香坊区政府、香坊区政协、中共香坊区纪检委办公所在地,是香坊区政治中心。大楼建设时没有考虑停车场,将对面人行道建为停车场。2002年香坊大街铺设柏油路面,路两侧建为绿地,将大楼对面停车场取销。设过一年,区政府又将对面绿地拆除,重新建为停车场,令人不解的是,停车场使用带圆孔的地面砖,在圆孔内植草,以为这样既可停车,又没有破环绿化。实践证明,这种圆孔地面砖使用的不是地方,这是人行道。在人行道上行走的人,男女老少、健康人、盲人都有。穿皮鞋、布鞋、平底鞋、高跟鞋……都有。高跟鞋走上去高跟陷进圆孔,不是人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期间德国枪杀妇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