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赐名18年农历正月初一二十四凌晨四点五十分男孩

求赐名,农历正月二十四,凌晨两点五十分,女孩【周易起名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994贴子:
求赐名,农历正月二十四,凌晨两点五十分,女孩
求赐名,农历正月二十四,凌晨两点五十分,女孩
姓沈,要单字,缺土,要名字是土属性的
li-qing-shan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view//id_XMTc5MjM5.htm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相关专题:
关于:&&&&&&的新闻&&&& 10:02:59&&&& 9:50:43&&&& 9:47:42&&&& 9:39:25&&&& 9:33:36&&&& 12:03:04&&&& 11:55:10&&&& 11:46:48&&&& 11:39:59&&&& 11:29:00&&&& 9:46:24&&&& 9:43:27
好运久久 顺顺一生!
人气排行榜
您当前阅读的文章是:八字算命:2014年农历正月20日下午4时出生男女
客服电话:400-800-1113(免长途费) 本站所有分析资料仅供参考 2018年版权所有 第41章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致诸弟 - 曾国藩家书解读 - 诺哈网
·· · · · · · · · ·
第41章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致诸弟
四位老弟左右:
正月二十三日接到诸弟信,系腊月十六日中省城发,不胜欣慰。四弟女许朱良四姻伯子孙,兰姊女许贺孝七之子,人家甚好,可贺。惟蕙妹家颇可虑,亦家运也。
六弟、九弟今年仍读书省城,罗罗山兄处附课甚好。既以此附课,则不必送诗文于他处看,以明有所专主也。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只,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①,则大不可。罗山兄甚为刘霞仙、欧晓岑所推服②,有杨生(任光)者,亦能道其梗概,则其可为师表明矣,惜吾不得常与居游也。在省用钱,可在家中支用(银三十两,则够二弟一年之用矣,亦在吾寄一千两之内),予不能别寄与弟也。
我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到京,彼时无摺差回南,至十二月中旬始发信,乃两弟之信骂我糊涂。何不检点至此!赵子舟与我同行,曾无一信,其糊涂更何如耶?余自去年五月底至腊月初未尝接一家信。我在蜀可写信由京寄家,岂家中信不可由京寄蜀耶?又将骂何人糊涂耶!凡动笔不可不检点③。
陈尧农先生信至今未接到。黄仙垣未到京。家中付物,难于费心,以后一切布线等物,均不必付。九弟与郑、陈、冯、曹四信,写作俱佳,可喜之至。六弟与我信字太草率,此关系一生福分,故不能不告汝也。四弟写信语太不圆,由于天分,吾不复责。余容续布,诸惟心照。
兄国藩手具
①此眩彼夺:这边眩目,那边也光采夺日,形容贪恋的人欲望没有止境。
②推服:赞许佩服。
③检点:言行谨慎。
“当代阐释”
交友在精不在多
鲁迅曾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朋友之道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一辈子不需要太多的朋友,能有一个能谈知心话的足已。因为一个真正的朋友有双肩让你的泪水湿尽,真正的朋友有你父母的电话在通讯录上,真正的朋友会为你解决困扰。人这一生能有几个一辈子的朋友,真的不需要多,一个足够了。
见异思迁是人容易犯的毛病,在交友中也容易犯这样的毛病。在这封家书中曾氏提出了“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的看法,就是说对待自己的老师和朋友都要专一,求师不专,就会学不好,求友不专,你的朋友也不会真心对你。这里的“专”应该有两方面的理解,首先是数量上的少,其次是交往的亲密。如果一个人仅是热衷于交友的数量,必然就难有精力用心去经营一份友情。
患难见真情。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身边似乎有很多的朋友,但是一旦出现困难、需要别人帮助时,却发现真正能帮助我们的只有少数的几个人,唯有这时候才能认识到平时一同吃喝、一同享乐之人并不能称之为朋友,真正的朋友是永远站在你身后支撑着你的那个人。对于阅历极深的曾氏而言,这些事情是看得非常真切的,所以在他看来,想要在危难时有人协助,平时的交友更为重要,这样也免去了危难之时因认清人心而感慨了。
在这封家书中曾氏就提出了“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的看法,所谓“交不在多, 得一人胜百人;交不在久,得一日喻千古”,无论择师交友,都应该专心去经营,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棰,好像认识好多人,但却没有一个可以交心的,如此即使相识满天下,也是落得相知无一人的境地。
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致诸弟
四位老弟左右:
四月十六日曾写信交摺弁带回,想已收到。十七日朱啸山南归,托带纹银百两、高丽参一斤半、书一包计九套。
兹因冯树堂南还,又托带寿屏一架,狼兼毫笔二十枝,鹿胶二斤,对联条幅一包(内金年伯耀南四条、朱岚暄四条、萧辛五对一幅、江岷山母舅四条、东海舅父四条,父亲横披一个,叔父折扇一柄),乞照单查收。前信言送江岷山、东海高丽参六两,送金耀南年伯参二两,皆必不可不送之物,唯诸弟禀告父亲大人送之可也。
树堂归后,我家先生尚未定。诸弟若在省得见树堂,不可不殷勤①亲近,亲近愈久,获益愈多。
今年湖南萧史楼得状元,可谓极盛。八进士皆在长沙府。黄琴坞之胞兄及令嗣②皆中,亦长沙人也。余续具。
兄国藩手草
①殷勤:频繁,反复。
②令嗣(sì):才德美好的儿子。
“当代阐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友当殷勤亲近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语源自晋?傅玄《太子少傅箴》,原文中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意思是说,靠着朱砂的物品会逐渐变红,靠着墨物品会逐渐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学好,可以见贤思齐;而接近坏人则很容易使人变坏。生活的环境如同一个大染缸,会将形形色色的人同化于其中。一个人处在修心重德、正气的环境中,他会受到身边人们的言行教化,自觉的约束自己,使自己不断的长進;相反,一个人处在道德颓废、弄虚作假的环境中,他也会受到身边消极观念的影响,使其正邪不分,随波逐流。宋朝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和诗词。尤其是他的散文,简洁流畅,丰富生动,富于感染力。欧阳修在颍州府当长官的时候,有位名叫吕公著的年轻人在他手下当行政助理。有一次,欧阳修的朋友范仲淹路过颍州,顺便拜访欧阳修。欧阳修热情招待,并请吕公著作陪叙话。谈话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应当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吕公著点头称是。后来,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著的写作能力提高得很快。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是善良的,人们的性情也很相近,但是因为习染不同就会变得相差的很远。故世人应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交一个道德高尚的好人为朋友,人就能在朋友处获得人格的熏陶,道德的感召,自然是受益无穷。相反,如果交道德低劣、不学无术的人作朋友,那就有可能在损友处受到意想不到的牵连和伤害,甚至误上贼船,无可救药。
所以曾氏在给兄弟们的信中多次不厌其烦地提出“善不吾与,吾强与之附;不善不吾恶,吾强与之拒。”“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良友“不可不殷勤亲近,亲近愈久,获益愈多。”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王朝的兴衰自有天数所定,如果从人为的因素来讲,亲近什么人与疏远什么人也能促成不同的因果关系。敬神敬天、亲近修道与学佛的修炼人,就能种下修炼的机缘;帮助或保护修炼的人就能积大功德而得福报;与坏人为伍的人其结果不言自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世人不可不察之。
“文化常识”
科举考试名列第一者称之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状元起初称为“状头”,原来在唐朝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即类似今日考试报时填写资料的情形一样。考试结束之后,将最高的成绩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状头”。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
状元就是类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又因居鼎之首,亦别称鼎元。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七百多人左右,他们都是在苦读之后,才一举天下知,成为当时科考上的佼佼者。因历朝历代多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虽然这些状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为多。其中较为人知的有,唐代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吕蒙,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龢、张謇等。但古时的状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试第一名。唐郑谷及第后,作《宿平康里》诗“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但是郑谷当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
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进状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比同榜者快。
在清朝的殿试主要以应考者的书法来定优劣,清朝政府原本只是要求试卷形式上的整齐,以利阅卷者评阅考卷。到了康熙年间,中年时的康熙对书法产生爱好之心,于是天下的士子在上行下效的风气下,纷纷勤练书法。而这个风潮对于状元的择取也有莫大的影响力,在康熙三十年,殿试拟吴昺为状元,可是康熙喜欢第二名的戴有祺的书法字,于是戴有祺便成为钦点的状元了。
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刘春霖。
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致诸弟
澄候、子植、季洪三弟足下:
自四月二十七日得大考谕旨以后,二十九日发家信,五月十八又发一信,二十九又发一信,不审俱收到否?二十五日接到澄弟六月一日所发信,具悉一切,欣慰之至。
发卷所走各家,一半系余旧友,惟屡次扰人,心殊不安。我自从已亥年在外把戏,至今以为恨事。将来万一作外官,或督抚,或学政,从前施情于我者,或数百,或数千,皆钓饵也。渠若到任上来,不应则失之刻薄,应之则施一报十,尚不足满其欲,故兄自庚子到京以来,于今八年,不肯轻受人惠,情愿人占的便益①,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将来若作外官,京城以内无责报于我者。澄弟在京年余,亦得得略见其概矣。此次澄弟所受各家之情,成事不说,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
彭十九家姻事,兄意彭家发泄将尽,不能久于蕴蓄,此时以女对渠家,亦若从前之以蕙妹定王家也,目前非不华丽,而十年之外,局面亦必一变。澄弟一男二女,不知何以急急定婚若此?岂少缓须臾,恐无亲家耶?贤弟从事,多躁而少静,以后尚期三思。儿女姻缘前生注定,我不敢阻,亦不敢劝,但嘱贤弟少安无躁而已。
成忍斋府学教授系正七品,封赠②一代,敕命③二轴。朱心泉县学教谕系正八品,仅封本身,父母则无封。心翁之父母乃貤封④也。家中现有《搢绅》,何不一翻阅?
牧云一等,汪三入学,皆为可喜。啸山教习,容当托曹西垣一查。
京寓中大小平安。纪泽读书已至“宗族称孝焉⑤”,大女儿读书已至“吾十有五⑥”。前三月买骡子一头,顷赵炳堃又送一头。二品本应坐绿呢车,兄一切向来俭朴,故仍坐蓝呢车。寓中用度比前较大,每年进项亦较多(每年俸银三百两、饭银一百两)。其他外间进项尚与从前相似。
同乡诸人皆如旧。李竹屋在苏寄信来,立夫先生许以乾馆。余不一一。
兄国藩手草。
①便益:即便宜,小利益。
②封赠:封建时代推恩臣下﹐将官爵授予其父母。父母存者称封﹐死者称赠。
③敕(chì)命:帝王的诏令。
④貤(yí)封:旧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
⑤宗族称孝焉:《论语?子路第十三》
⑥吾十有五:《论语?为政第二》
“当代阐释”
不占别人半点便宜
俗语说,人情是笔债。你占了别人半分便宜,你就欠了别人半分人情,这种人情是必须要有所回报的,而这回报就有可能破坏自己的原则,危害自己大的利益,可谓得而不偿失也!因此,人生在世,要想有所作为,与人交际时就不能占人半点便宜,宁肯人负我,不肯我负人,要拒绝诱惑,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这样才能做到无欲则刚,才能保持住很好的名声,而不会轻易失足。
明代人杨继盛曾经在临终前给他儿子的遗嘱中写道:“宁让人,勿使人让;吾宁容人,勿使人容;吾宁吃人亏,勿使人吃吾之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吾之气。人有恩于吾,则终身不忘;人有仇于吾,是即时丢过。”这既是箴言,也是苦药,更是一个临终老人对人性的彻悟,蕴藉着多么丰富的人生奥义。
曾氏对人性的理解比杨继盛还要深刻。如同他在家信中提到的“从前施情于我者,或数百,或数千,皆钓饵也。渠若到任上来,不应则失之刻薄,应之则施一报十,尚不足满其欲,故兄自庚子到京以来,于今八年,不肯轻受人惠,情愿人占的便益①,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将来若作外官,京城以内无责报于我者。”他认为,从前那些施恩于我的人都是另有所图,少则数百,多则数千,不过都是钓饵耳。将来万一我做了总督或者学政,不理他们吧,失之刻薄,理会他们吧,即使施一报十,也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正是出于这种理解,曾氏在京城八年,从来不肯轻易接受他人的恩惠,不肯占人半分便宜。也许处身官场的人,没有不同意其说法的,这固然包含着对占便宜失身失节的领会,但更多的是一种怕麻烦的心理,总是担心应接不暇,纠缠不断。他是一个精明人,当然想到了这一点。
总之,占便宜,无论哪一种形式,哪一种性质,哪一种目的,都可以一言以蔽之:便宜好占,或者难堪,或者麻烦。正是依据这种“不占人半点便宜“的处世哲学,曾氏能做到无欲则刚,处处拒绝利的诱惑,而终成一代名臣。
咸丰四年十月二十二夜致诸弟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胡二等于初一日到营,接奉父大人手谕及诸弟信,具悉一切。
兄于二十日自汉口起行,二十一日至黄州,二十二日至堵城。以羊一豕一,为文祭吴甄甫师。二十三日过江至武昌县。二十四在巴河晤郭雨三之弟,知其兄观亭在山西,因属邑失守革职,雨三现署两淮盐运使。二十九日至蕲州,是日水师大战获胜。初一、初四、初五陆军在田家镇之对岸半壁山大战获胜。初九、初十水师在蕲州开仗小胜。十三日水师大破田家镇贼防,烧贼船四千余号。自有此军以来,陆路杀贼之多无有过于初四之战,水路烧船之多无有过于十三之役。现在前帮已至九江,吾尚驻田家镇,离九江百五十里。陆路之贼均在广济、黄梅一带,塔、罗于二十三日起行往剿。一切军事之详,均具奏报之中。兹并抄录寄回,祈敬呈父大人、叔父大人一览。
刘一、良五于二十日至田家镇。得悉家中老幼均吉,甚慰甚悉。魏荫亭先生既来军中,父大人命九弟教子侄读书,而九弟书来坚执不肯,欲余另请明师。余意中实乏明师可以聘请。日内与霞、次及幕中诸君子熟商,近处惟罗研生兄是我心中佩仰之人。其学问具有本原①,于《说文》、音学、舆地②尤其所长,而诗、古文辞及行楷书法亦皆讲求有年。吾乡通经学古之士,以邹叔绩为最,而研生次之。其世兄现在余幕中,故请其写家信,聘研生至吾乡教读。研兄之继配陈氏,与耦庚先生为联襟③。渠又明于风水之说,并可在吾乡选择古地。但不知其果肯来否?渠现馆徐方伯处,未知能辞彼就此否?若果能来,足开吾邑小学之风,于温甫、子植亦不无裨益。若研兄不能来,则吾心中别无人。植弟坚不肯教,则乞诸弟为访择一师而延聘焉为要。甲三、甲正可同一师,不可分开。科一、科三、科四亦可同师。余不一一,诸俟续布。
兄国藩手草
①本原:根底,基础。
②舆(yú)地:地理。
③联襟:夫婿间的相互称呼。
“当代阐释”
择明师以教子侄
韩愈曾经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此,学习任何学问都应该选择有专精独到能力的明师,不论做学问、学艺和学佛,其道理都是相通的。虽然明师未必出于明师之门,明师门下也未必出高徒,但是追随明师,至少不会指错方向,教错要领,实要比所谓“以盲引盲”来得安全。
“一物不知,儒家之耻”。博学,早就成为中国学人追求的重要目标,也自然成为选择老师时要重点考虑的标准之一。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的基础,古人说:“取法乎上者,仅得其中;取法乎中者,仅得其下。”“学者未必为良师,良师必为学者”广博的文化知识决定着教学实施的广度,教师只有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丰富营养,才能厚积而薄发,才能让学生获益。正所谓“资之深,取之左右而逢其源!”
归纳古人有关教子经验的总结,其中之一就是择师要得人,作为师长首先一个就是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曾氏在为子侄选择老师时,也非常注重这个问题,他想请的老师——罗研生“学问具有本原,于《说文》、音学、舆地尤其所长,而诗、古文辞及行楷书法亦皆讲求有年”,“若果能来,足开吾邑小学之风,于温甫、子植亦不无裨益”。
“文化常识”
“小学”二字最早并不是专指学校的。西汉时称“文字学”称之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自学。读书必先认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所以从前把“文字学”称“小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盖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岂专引笔画篆、缴绕文字而已。苟失其原,巧伪斯甚。
——《国故论衡?小学概说》
“小学”开始是指为贵族子弟设置的初级学校,《大戴札?保傅篇》云:“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这类学校要教授学童识字,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段玉裁注云:“国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师氏教之,保氏养之,而世子亦齿焉。六书者,文字声音义理之总汇也。”有关文字的学问因之渐被称为“小学”。称文字之学为小学始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汉书?艺文志》谓汉法,“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
咸丰十年七月十五日致沅弟
沅弟左右:
十三日强中营二勇回,接弟信及各家信。十五早又接弟十一日之信。浮桥办齐,长濠已有八九分工程,甚好甚慰。从此援贼虽至,吾弟必足以御之。冯事,兄处办法与润帅不谋而合,兹将一批一告示付弟览。
翁中丞处复信甚妥,弟意疏疏落落①亦极是。弟总认定是湖北之委员,以官、胡两帅为上司,诸事禀命而行,此外一概疏疏落落。希庵于此等处界限极清,人颇嫌其疏冷。然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处弟之位,行希之法,似尚妥叶。与翁稿与毓稿均好,近日修辞功夫亦进,慰喜慰喜。
焦君谱序,八九月必报命②。书院图须弟起稿而兄改之,弟切莫咎兄之吝也。弟约初八日专差来,何以至今未到?京货诸件,俟弟处人到,再派人同送。
①疏疏落落:表示不与人格外亲近。
②报命:完成任务后回来复命。
“当代阐释”
君子之交需要距离
古人云君子之交谈如水是一句真理。人与人之间,距离太大,就是隔膜、障碍。如果距离太小,又仿佛失去了神秘感,失去了吸引力。就好像对一些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我们往往不懂得去珍惜。而对得不到又有机会得到的东西,我们会期待着去争取。在动物园参观,远远看见大老虎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很神秘的美感,可是一旦野兽靠近,就算安全防范做得再好也会让你不寒而栗。人和人之间同样会有一个“安全距离”,如果“安全距离”被破坏,人的心理安全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矛盾也就会如影随形。
朋友之间以诚相待没错,但这并不意味着朋友之间就应该毫无保留,没有一点隐私。在一定的情况下,朋友是最值得信任的,但在有些时候,朋友却也是最危险的人。所以,朋友之间应该时时刻刻保持应有的距离,一旦跨越雷池,受伤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你苦心经营的友谊也会一去不复返的。
古人曰:“与朋友交,敬而远之”,敬也就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俗语也说“过近无君子”,“有距离才会有美”,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保持适当的距离,是朋友的距离。换句话说,距离是朋友的氧气。
出门旅游在景点留影时,大多数人会用门匾作背景,并千方百计地突出其特点。这是要把距离拉近,表明自己和那个景点之间的关联。假如这个景点就在自家门口,我们反而忽略了门匾,忽略了特点突出的那一部分。这是要把距离推远,太熟悉了,审美的角度就要变换一下。照相如此,人际交往也是如此。适当的距离,是心灵需要的氧气。氧气没有了,心灵就要窒息。
俗话说,人就像冬天的刺猬,太近了刺人,远了又觉得孤独和寒冷。“在亲密无间中保持距离。”这也许是对距离最好的诠释了。保持距离感决不是设置心灵上的屏障或戒备防线,物理距离也罢,心理距离也罢,决不是感情距离。“距离”没有固定的数字,它因人、因场合而异,掌握了距离这一门学问,我们就学会了尊重和被尊重,就能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曾氏赞成老九以疏疏落落的态度与人相处的原则。疏疏落落,即不很亲近,亦不很疏远,不很热火,亦不很冷淡,在不远不近、不冷不热之间。这是一种处世的方式,亦是一种值得借鉴的交往之道!
“国学故事”
伯牙鼓琴遇知音
传说,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成了。”
一天夜里,俞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非常兴奋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后来,钟子期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琴。于是“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咸丰十年十月二十四日致沅弟
沅弟左右:
步拨递到二十一夜来缄。李卿云归,又带到十八夜缄。余于初八日交手卷①及日记于杨镇南之哨官萧祥云,不知何以至今未到?应饬杨镇南即将该哨革去。
二十九日记中记作梅之言,不知渠何以全不向余提及。猫面脑之事②,弟克复安庆后,当归家妥办。如洪家执意不肯,只好略略迁改,移于夏家契地③内。但求大致稳妥,不必泥于阴地一线之说,反诒求福太过之讥。
鼎三明年读书,应请先生。余心中无人,请弟与季酌定。朱洪章添两哨,即当批准,弟可先令其速招。鲍镇已奏复勇号,当略高兴。芝生不肯就馆,弟请师,当请严而有恒者,又不专好用自己工夫之人,或请省城朋友亦可。此事关系极大,不可草率。省中间有着名善教书者,却不在学问大也。澄弟信寄阅。
①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②猫面脑之事:即指其父改葬到台洲猫面脑一处之事。
③契地:承租来的田地。
“当代阐释”
尊师重教,严以择师
杨雄曰:“师哉,师哉,桐之子命也。”即是说,老师啊,老师,你掌握着学生的命运啊。足见古人对择师的重视。
有学者认为,曾氏一门在曾国藩过世的一百多年中始终没有衰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于教育的重视,曾氏自己也是极看重老师的重要性的,但是他在对如何选则老师的标准上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请师,当请严而有恒者,又不专好用自己工夫之人”,老师可以是“省中间有着名善教书者,却不在学问大也。”
我们可以看出,曾氏所肯定的老师有如下特点:严格、有恒、用心、善教书。
古人在选择老师时,除了考虑老师的学识、品行,最关键的还要考虑老师是否是位“严师”,明代王守仁《严师箴》指出:“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教育最难的是要有严师,教师严格,而讲的道理又具有权威性,教育才能施行。
有恒、用心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这些品质是一个老师应该具备,且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给学生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老师每天只想着做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也就是曾氏所谓的“专好用自己工夫”,那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就不会尽职尽责,对于这样的老师,工作也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已。
另外,一个老师最重要的特点应该是善于教书,如果你有满肚子的学问,但却不善于表达,不善于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就好比是茶壶里的饺子,有货倒不出来。这样老师肯定不能称之为一名好老师的。
“国学故事”
严苛的归省禅师
以前有个叫法远的和尚听人说叶县的归省禅师对禅道研究颇深,于是前往拜师取经,当时适逢寒冬大雪,可归省禅师看见跪在雪地里的前来投师的八个人时并没有感动,而是一看到他们就大声地斥骂并驱赶他们走,在他们对斥骂无动于衷时便用冷水泼水他们全身,在寒风潇瑟的冰天雪地里,他们一个个冻得全身冰凉,其中有六个人受不了这种煎熬而愤然离去,只剩下法远与义怀两人仍长跪不起。归省禅师见他们两人仍然不肯走,便更严苛地斥骂,并要用棍棒将他俩赶走,这时义怀受不了也离开了,只剩下法远还跪在那,法远对归省禅师说:“我千里迢迢前来拜师学艺,岂能是被一盆凉水、一顿棍棒就赶走的,如你不收我为徒我就不起来”。归省禅师看到法远如此诚心便同意收留法远。
法远拜师成功并不表示他就可以跟在归省禅师身边静心念佛修炼,他被分配到伙房做饭。有一次,法远没有向常住大师报告就私自取香油煮五味粥给大家吃,此事被归省禅师知道后受到严厉处罚,法远被打了三十香板,并将他的衣物作价赔偿香油钱,更为严厉的是在挨打与赔偿后他还是被归省禅师无情地开除出寺庙。
被赶出寺庙的法远并未灰心,每天仍在寺庙周围徘徊,晚上露宿于寺庙的廊檐下,归省禅师知道后又斥骂于他,说那是寺庙的地方令他按日补偿过夜费,面对这些法远还是未放弃,他每日到街市中诵经化缘来偿还。
没过多久的一天,归省禅师召集寺庙所有僧众开会训示说:“法远是真正参禅悟道的法器”,并派人隆重地将法远请回寺庙,当众给他披上法衣,赠送法号圆监禅师。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归省禅师招收徒弟管理徒弟严苛之极,也正是这种严使其甄选出合格的弟子,如若一开始就将所有投师知人收入寺中,估计其中也有很多人会被其他困难达到,最终也是一事无成,足见“严师”的意义。
同治元年三月初八日致沅弟
沅弟左右:
火药即日咨请湖北协解五万,不知见许否?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素孚①;求其协助,当亮其力量所能为。弟每求人,好开大口,尚不脱官场陋习。余本不敢开大口,而人亦不能一一应付,但略亮②我之诚实耳。四十万铁究竟有着落否?此时子弹亦极少也。
韩正国、程学启初七日开行,少荃初八早开行,轮船不过三四日可抵上海。余令开字营号补皖勇改淮勇,程云必待沅帅缄谕乃敢改换。亦足见其不背本矣。
广东全省抽厘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历史中,凡成功者,都是孝顺的典范。且凡成功人士,都是孝顺的典范。专供江浙军饷一摺,本日拜发。大约秋冬以后每月可添银二十万两,春夏则苦不堪言耳。
①孚:为人所信服,使信任。
②亮:显示;显露。
③抽厘:即抽取厘金。厘金,是晩清起实行的一种商业税。分坐厘﹑行厘两种前者征货物交易税后者征货物通过税。
“当代阐释”
交游当求诚信
诚信是交往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曾氏说“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素孚”,当你与别人交往时,应该靠诚信使人信服。一个人诚实守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所以,失信于人,无异于丢了西瓜拣芝麻,得不偿失。
古书《郁离子》中曾记载: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木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吧认账了,他只给了渔夫十两金子。渔夫责怪他吧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鱼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吧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那富翁后来又一次在那里翻船,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吧算数的人。”于是商人给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人再愿意出手相助。
清人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说:“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人颠扑不破。世俗以繁华相尚,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意思是说尽管社会上盛行尔虞我诈的风气,但是说到底还是忠厚老实人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腐朽的社会习俗争相以奢靡浮华为时尚,但毕竟还是在清净平淡之中体会到的淡泊趣味更为持久耐长。
这段古训不失为是诚信而高贵的警告。尽管社会上“假”字风行,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丢弃诚信这一做人的美德。诚信不但于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有利,也对完善我们自己的品行,是我们能正确与人交往大有好处。
“国学故事”
至诚至信的范式
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勋和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是同窗好友,感情非常深厚。学业结束,到了他们分别的时候,两个人都很舍不得对方。张勋站在路口,望着长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再见……”说着留下了眼泪。范式站在一边也非常伤感,他拉着张勋的手,劝解道:“兄弟,不要悲伤。明年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你的父母,同你聚会。”如此两人便拜别了。
一年后的秋天,落叶萧萧,篱菊怒放,长空一声雁叫,牵动了张勋的思绪,不由自言自语说:“范式快来了!”于是赶紧招呼母亲还是准备招待客人的饭菜,他的母亲不相信范式真的会来,就对张勋说:“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有一千里的路程呢,你们朋友分别时随口说的一句话怎么能当真呢?”张勋不以为然,对母亲说:“我相信我的朋友一定回来的,因为我知道他是一个至诚至信的人。”张母心中不信,但是拗不过儿子就只好去准备饭菜。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从山阳郡赶到了汝南郡。张母感叹到:“天下竟然真有这么讲信用的人!”范式重信受诺的故事一直为后人传为佳话。
同治三年七月二十四日谕纪鸿
字谕纪鸿:
自尔还湘启行后,久未接尔来禀,殊不放心。今年天气奇热,尔在途次①平安否?
余在金陵与沅叔相聚二十五日,二十日登舟还皖,体中尚适。余与沅叔蒙恩晋封侯伯,门户太盛,深为祗惧②。尔在省以谦敬二字为主,事事请问意臣、芝生两姻叔,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十六日出闱,十七八拜客,十九日即可回家。九月初在家听榜信后,再起程来署可也。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此嘱。(旧县舟次)
①途次:旅途中。
②祗(zhī)惧:敬惧,小心谨慎。
“当代阐释”
择交是第一要事
朋友交往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传统的家训中将它提到了“持家莫于择友”的高度。一个人成家立业,逐渐远离父母、老师的教诲后,重要的社会关系就是朋友。人的一生如果结交了好的朋友,就可以患难与共,相互砥砺,不仅可以成为感情的慰藉,也可以成为事业成功的基石。所以,曾氏提出了“择交是第一要事”的训诫。
在这句话中最关键的就在于这个“择”字,因为不是每一个我们身边的人都是值得结交为“朋友”的,
《史记》说:“不知其人,视其友。”实在是经验之谈。因此,虽然你是好人,若是交了坏朋友,也不得不时常防备别人也是把你当成坏人,或是影响了自己的事业,或是无辜的坏了自己的名声。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交呢?古人谈交友不外三个方面,一是贤,一是善,一是好学。
三国时名人刘鼐说:“夫交游之美,在于得贤。”南宋朱熹对他儿子说:“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纪录之;见人好文字胜己者,则借来熟看,或传录之,而咨问之,思与之齐而后己。不拘老少,惟善是取。”明代名人杨继盛这样训谕他的两个儿子:“拣着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好学的人,你就与他肝胆相交,语言必相逐,日与他相处,你自然成个好人,不入下流也。”曾氏对儿子似乎有更大的期望,他对纪泽说:“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
曾氏自己可以说是善于交友的受益者,他的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也可以说是在朋友的的相互砥砺和影响下取得的。因此他深刻地领会到了人生择友的重要性。
所以交朋结友,不可不选而择之。古人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说得至为透辟,不妨录而鉴之。宋人许辈说:“与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与端方人处,如炭入薰炉,虽化为灰,其香不灭。”颜之推更是教责后辈:“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薰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洌移默化自然似之……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相关阅读”
(法)莫泊桑:《漂亮朋友》
余华:《兄弟》
曾国藩一生官至总督,由文官带兵将将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满清汉臣第一人,咸丰皇帝赐“勋高柱石”匾。在风雨飘摇的晚清王朝,曾国藩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他28岁中进士点翰林;30岁授翰林院的检讨,官品是从七品。他37岁已为从二品的大员。能够有这样的成就,虽然有历史的原因,但是其做官之道是不可不谈的。这在湖南是空前绝后的,在全国范围,这么快速升官的,连他在内也只有三个人。从39岁到42岁,他先后遍兼五部侍郎,本章就是他在“为官治政”方面所做的阐释。
、咸丰元年五月十四日致诸弟
澄候、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四月初三日发第五号家信。厥后①摺差不来,是以月余无家书,五月十二摺弁来,接到家中四号信,乃四月一日所发者。具悉一切,植弟大愈,此最可喜。
京寓一切平安,癣疾又大愈,比去年六月更无形迹,去年六月之愈,已为五年来所未有,今又过之。或者从此日退,不复能为恶矣。皮毛之疾,究不甚足虑,久而弥②可信也。
四月十四日考差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经文题“必有忍,其乃有济③,有容。德乃大”,赋得“濂溪乐处”得“焉”字。
二十六日,余又进一谏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其言颇过激切,而圣量如海,尚能容纳,岂汉唐以下之英主所可及哉!余之意,盖以受恩深重,官至二品,不为不尊;堂上则诰封④三代,儿子则荫任六品,不为不荣。若于此时再不尽忠直言,更待何时乃可建言⑤?而皇上圣德之美出于天亶⑥自然,满廷臣工,遂不敢以片言逆耳,将来恐一念骄矜,遂至恶直而好谀,则此日臣工不得辞其咎。是以趁此元年新政,即将骄矜之机关说破,使圣心日就兢业而绝自是之萌。此余区区之本意也。现在人才不振,皆谨小而忽于大,人人皆习脂韦唯阿⑦之风。欲以此疏稍挽风气,冀在廷皆趋于骨鲠⑧,而遇事不敢退缩。此余区区之余意也。
摺子初上之时,余意恐犯不测之威,业将得失祸福置之度外矣。不意圣慈含容,曲赐⑨矜全⑩。自是以后,余益当尽忠报国,不得复顾身家之私矣。然此后摺奏虽多,亦断无有似此折之激直者。此摺尚蒙优容⑾,则以后奏摺,必不致或触圣怒可知矣。诸弟可将吾意细告堂上大人,毋以余奏摺不慎,或以戆直干天威为虑也。
父亲每次家书,皆教我尽忠图报,不必系念家中。余敬体吾父之教训,是以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计此后但略寄数百金偿家中旧债,即一心以国事为主,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挂于意中,故昨五月初七大京堂考差,余即未往赴考,侍郎之得差不得差,原不关乎与考不与考。上年已酉科,侍郎考差而得者三人:瑞常、花沙纳、张带是也。未考而得者亦三人,灵桂、福济、王广荫是也。今年侍郎考差者五人,不考者三人,是日题“以义制事以礼制心论”,诗题“楼观沧海日”得“涛”字。五月初一放云贵差,十二放两广、福建三省,名见京报内,兹不另录。袁漱六考差颇为得意,诗亦工妥,应可一得,以救积困⑿。
朱石翘明府初政甚好,自是我邑之福,余下次当写信与之。霞仙得县首,亦见其犹能拔取真士。
刘继振既系水口近邻,又送钱至我家求请封典,义不可辞。但渠三十年四月选授训导⒀,已在正月二十六恩诏之后,不知尚可办否?当再向吏部查明。如不可办,则当俟明年四月升袝恩诏,乃可呈请。若并升袝之时推恩不能及于外官,则当以钱退还。家中须于近日详告刘家,言目前不克呈请,须待明年六月乃有的信耳。
澄弟河南、汉口之信皆已接到。行路之难,乃至于此!自汉口以后,想一路戴福星矣。刘午峰、张星垣、陈谷堂之银皆可收,刘、陈尤宜受之,不受反似拘泥。然交际之道,与其失之滥,不若失之隘。吾弟能如此,乃吾之所欣慰者也。西垣四月二十九到京,住余宅内,大约八月可出都。
此次所寄摺底,如欧阳家、汪家及诸亲族不妨钞送共阅。见余忝窃高位⒁,亦欲忠直图报,不敢唯阿取容,惧其玷辱宗族,辜负期望也。余不一一。
兄国藩手草。
①厥(jué)后:那次以后。
②弥:越,更加。
③济:成事,成功。
④诰封:明清对五品以上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以皇帝的诰命授予封典,谓“誥封”。
⑤建言 :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见。
⑥天亶(dǎn):即指帝王的天性。
⑦脂韦唯阿:比喻阿谀奉承的样子。
⑧骨鲠(gěng):比喻个性正直、刚健。
⑨曲赐:敬词。称尊长的赐予、关照等。
⑩矜全(jīn):怜惜而予以保全。
⑾优容:优厚宽容。
⑿积困:长年的危难。
⒀训导:学官名。明清时府、州、县儒学的辅助教职。
⒁忝(tiǎn)窃高位:谦言愧居高位。
“当代阐释”
关键时刻敢于出手
勇敢是指在困难和险境为完成任务和决定所表现的大无畏精神。具有勇敢品质的人,他们坚信自己事业的正确性,清醒地意识到行为的后果及其价值,愿为事业做出任何牺牲,在关键时刻敢于出手就是一种勇敢的表现。
在曾国藩的处世经中,人们都知道他处处以小心谨慎、谦忍退让、委屈求全作为准则,而不知道他的处事之道中还有另外的重要一条,那就是“敢”字,就是“勇毅”。他的“敢”、“勇毅”虽然体现并不算多,但却往往是用的适时、适机,对以后的成败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封家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二十六日,余又进一谏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具体地说,当曾氏由内阁学土升为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时,由于洞悉了清代的政情弊端、官场风习、山川形势、民生疾苦与武备弊坏,目睹时局危急而政风颓靡,遂因皇帝下诏求言而勇敢地先后上了几道条陈时务的奏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这道《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文中直率指出如要转变政治风气,培养有用人才,全在皇帝个人的态度。这一道奏疏,不但足以看出曾国藩忠君爱国及有作为、有胆识、有担当的耿直风格,也对他此后的“平乱”事业,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在这道奏疏中,他指出专制政治的最大弊病,就是皇帝自智自雄,视天下臣民如无物。其最后所至,必将是“直言日觉其可憎,妄谀日觉其可亲,流弊将靡所抵止。”然而这些话却不是自矜才智的专制皇帝所乐意听闻的。而且在积威之下,大多数的人为了自保功名富贵,也决不肯把这种逆耳之言向皇帝直说,以免皇帝一旦发怒,自己将顿罹不测之祸。就当时的情形来说,除了曾国藩,也不曾有人上过这样激切亢直的谏疏。所以后人说他有古大臣“亢直之风”。曾国藩这种读书经世的风骨,在这里可以充分看出。
曾国藩所上的这一奏疏,对当时的政治风气、皇帝个性,可以说是痛下针砭。如果皇帝果真因此发怒,曾国藩的命运,真是为不可知之数了。据说咸丰皇帝在初次见到此疏时,确曾大为震怒,将原疏掷之地,并欲将曾国藩重加惩治。幸赖军机大学土祁隽藻一再疏解,咸丰皇帝经过一番深刻的思想斗争之后,才终于为曾国藩忠君爱国的本意所感动,曾国藩之敢言不仅未予加罪,且降旨褒奖,命兼任刑部侍郎。如曾氏在家书中谈到的“余之意,盖以受恩深重,官至二品,不为不尊;堂上则诰封三代,儿子则荫任六品,不为不荣。若于此时再不尽忠直言,更待何时乃可建言?而皇上圣德之美出于天亶自然,满廷臣工,遂不敢以片言逆耳,将来恐一念骄矜,遂至恶直而好谀,则此日臣工不得辞其咎。是以趁此元年新政,即将骄矜之机关说破,使圣心日就兢业而绝自是之萌。此余区区之本意也。现在人才不振,皆谨小而忽于大,人人皆习脂韦唯阿之风。欲以此疏稍挽风气,冀在廷皆趋于骨鲠,而遇事不敢退缩。此余区区之余意也。”
政治家的远见和抱负,在这一些话中已经透露得很清楚了。曾国藩之必能成就日后的事业,于此亦可窥见其端倪。
“文化常识”
考差是清代对各省乡试正副主考官的选拔考试。清制,乡试考官届期从京官中差遣,称为“试差”,而对其之选拔考试,即称“考试试差”,简称“考差”。考差乃清代之创制,体现了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各省乡试正副主考官一律由京官担任,这是清初制定的方针,也是自明嘉靖以来的一惯做法。考差沿袭了这一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只有京官才有资格参加考差。
考差的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具体日期由皇帝颁旨决定。考差的地点,均在宫中殿廷之内,故时人又将此考试称为“廷试”。具体地点,亦无固定。雍正朝是在太和殿;乾隆三年在保和殿,其后多在正大光明殿;嘉庆、道光朝多在上书房,间或在正大光明殿、保和殿、乾清宫;至光绪初又在保和殿。
考差的内容,雍正三年规定为“试以《四书》文二篇”,乾隆时增加排律诗一首。嘉庆二十四年奉上谕:“考试试差人员,自此次为始,《四书》题文两篇内著减去一篇,添《五经》文一篇,仍用五言八韵排律诗一首。著为令。”至此形成定制:“考试试差,钦命《四书》题一道,《五经》题一道,诗题一道。”
考差只进行一天,所有应试差者集中于殿廷考试,自备试卷笔砚,当日交卷,试卷弥封,但不誊录。至于阅卷评定等第,以定去取,则几经变化。所有试卷均由阅卷大臣评阅,并排定名次。有时还将考取名次发单传知本人。一般来说,名次靠前者,多放江南、浙江等省,以至每次差遣时,外问多有猜测。
关于考差的各项规定,至嘉庆时均已成为定制,其后少有变化。而前后表现出的不同,多是执行中的问题。
咸丰七年十月初四日致沅弟
沅甫九弟左右:
二十二日写就一函,拟交首宅来足带省。二十二夜灯后右九、金八归,接弟十五夜研发之信,知十六日已赴吉安矣,遂不寄首宅信。屈指计弟二十四日的可抵营,二十五六当专人归来,今日尚未到家,望眼又复悬悬。
九月二十四日六叔父六旬晋一冥寿,焚包致祭。科一、科四、科六亦往与祭。关秀姑娘于十九日生子。临三、昆八于十月初一日散学,拟初间即往邹至堂处读冬书,亦山先生之所荐也。枚谷先生十月中旬可散学,亦山先生不散学。科四己读《离娄》八叶,科六读至“点尔何如”,功课尚算有常。家中诸事,弟不必挂虑。
吉字中营尚易整顿否?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阙一不可。弟之综理密微精力较胜于我。军中器械其略精者,宜另立一簿,亲自记注,择人而授之。古人以铠仗①鲜明为威敌之要务,恒以取胜。刘峙衡于火器亦勤于修整,刀矛则全不讲究。余曾派褚景昌赴河南采买白蜡杆子,又办腰刀分赏各将弁,人颇爱重。弟试留心此事,亦综理之一端也。至规模宜大,弟亦讲求及之。但讲阔大者,最易混入散漫一路。遇事颟顸②,毫无条理,虽大亦奚③足贵?等差不紊,行之可久,斯则器局宏大,无有流弊者耳!顷胡润芝中丞来书,赞弟有曰“才大器大”四字。余甚爱之。才根于器,良为知言。
湖口贼舟于九月八日焚夺净尽,湖口梅家洲皆于初九日攻克,三年积愤,一朝雪耻,雪琴从此重游浩荡之宇。惟次青尚在坎?之中,弟便中可与通音问也。润翁信来,仍欲奏请余出东征。余顷复信,具陈其不宜。不知可止住否?彭中堂复信一缄,由弟处寄至文方伯署,请其转递至京。或弟有书呈藩署,末添一笔亦可。李迪庵近有请假回籍省亲之意,但未接渠手信。渠之带勇,实有不可及处。弟宜常与通信,殷殷请益④。
弟在营须保养身体。肝郁最易伤人,余生平受累以此,宜和易以调之也。兹着王芝三赴吉,报家中近日琐事,并问迩好。余侯续具。
兄国藩手草
外澄弟信一件,温弟信一件,绎山写信一件,陈心壶家信一件,京信一件。
①铠仗(kǎi):铠甲和兵器。
②颟顸(mān hān):漫不经心的意思。
③奚:代词,什么,何。
④请益:向人请教。
“当代阐释”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
规模远大,指的是大抱负,大规划,大目标。对于办大事者而言,这好比是旗帜,是方向,它能使人不会满足于小得小成,也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方向,不会被前进路上的各色诱惑所迷惑,一步步地引导你走向辉煌的成功,这是一种豪迈之情。但是要做大事,必须兼有豪迈与细心两种美德。气势豪壮的人,喜欢高瞻远瞩,但如果没有心细周密做依托,就是纯粗,派不上用场。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经验:读书历事之时受到某人某事的触发或激励,会立刻也为自己立下宏伟志愿,更有甚者将名言警句贴在随身可以看到的地方,或者制订好完整详细的计划。然而这些计划与志愿究竟有多少是从翌日开始做起,又有多少能够坚持下去呢?世界上往往有两种不同做事情的人,一种人做什么事都可以做好,而另一种人往往借口小事无需为而大事也未见其成。
东汉陈蕃年轻时,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懒散成性。他父亲的朋友薛勤到访,看他住房里外又脏又乱,就说:“你家里来了长辈、贵客,也不稍加收拾吗?”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当横扫天下,哪用得着在小小几间屋子上下工夫!”薛勤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被问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从此尽扫狂傲之气,不捐细谨,终于成为东汉声望卓著的学者、官员。可见能扫一屋,方可论理天下。
纵观曾氏一生,几乎时时立志,事事立志,年轻初做翰林时立志,德业惊人,咸丰三年愤走衡阳时立志“打落牙齿和血吞”,终练成湘军。然而在这封家书中,他认为成大事者除了“规模宏大”,即立下远大的人生志向之外,还须具备另一方面的素质:综理密微。即具体细微的行为。
曾氏此言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去看问题:纵观人的成才路线,步步为行,脚踏实地,铢积寸累,积跬步以成千里;横向看待做事步骤,分毫不乱,丝丝入扣,环环相绕,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而世人多易立下恢弘志愿,一心攀爬向上实则好高骛远,对世情险恶多始料未及,却不如一味向平实处用功,现在经历的点点滴滴将会在个人未来的生命中串联起来,无论好恶臧否。而当时过境迁回首之时,往往感叹,未料当时一切竟会成日后一种冥冥中的谶语。
天下之事难者众,故成功者少。事态往往自成系统,多数人在局外呐喊议论;而部分躬自入局者初担此事时,难于一时困惑摸不着头绪,理不清思路,故而选择放弃;而少数意志坚定者能够挺膺负责,坚持到底,层层斟酌,一丝不苟,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力争处理好事态的每一个细节,推开看似疑局的拦路虎,并且在过程之中受益匪浅,终成大事。
古之有才者不占少数,但并不是所有有才华之人都能成功成仁。根源正在于曾国藩所言“才大器大”“才根于器”,才华能够结合实际,结合适时随境,才能大放异彩,如虎添翼,愈行愈远,愈远愈明。
咸丰七年十二月初六日致沅弟
沅甫九弟左右;
初四日午刻萧大满、刘得二归,接二十八日来信,借悉一切。吉水击退大股援贼,三曲滩对岸之贼空壁宵遁①,看来吉安之事尚易得手。
二十九日祖母太夫人九十一冥寿,共三十三席,来祭二十一堂。地方如王如一、如二、罗十、贺柏八、王训三、陈贯三等皆来,吉公子孙外房亦来。五席海参、羊肉、蛏蚌。祀事尚为诚敬。初一日,余与轩叔至三亩冲拜三舅婆八十一寿,抬盒一架,因接定二舅爹至腰里住五日。王大诚所借先大夫钱百千,收租十石者十余年,收六石九斗者又已二十年,实属子过于母。澄弟与余商:“王氏父子太苦,宜焚券而蠲免②之。”初三日请大诚父子祖孙来,涂券发还,令元一每年量谷二石以养其祖,量谷二石一斗分济其叔。三房下首培砂工程已办一半余。
日内作报销(其摺稿下次寄吉安)。大概规模摺一件、片三件,交江西耆公代为附奏。兹由萧大满等手带至吉安,弟派妥人即日送江西省城,限五日送到。耆、龙、李三处并有信,接复信,专丁送家可也。
左季高待弟极关切,弟即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怀智术以相迎距。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
李迪庵新放那中方伯,此亦军兴以来一仅见之事。渠用兵得一暇字诀,不持其平日从容整理,即其临阵,亦回翔③审慎,定静安虑。弟理繁之才胜于迪庵,惟临敌恐不能如其镇静。至于与官场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识世态而又怀一肚皮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寡合。迪安妙在全不识世态,其腹中虽也怀些不合时宜,却一味浑含④,永不发露。我兄弟则时时发露,终非载福之道。雪琴与我兄弟最相似,亦所如寡合也。弟当以我为戒,一味浑厚,绝不发露。将来养得纯熟,身体也健旺,子孙也受用,无惯习机械变诈,恐愈久而愈薄耳。
李云麟尚在吉安营否?其上我书,才识实超流辈,亦不免失之高亢,其弊与我略同。长沙官场,弟亦通信否?此等酬应自不可少,当力矫我之失而另立途辙⑤。余生平制行有似萧望之、盖宽饶一流人,常恐终蹈祸机,故教弟辈制行早蹈中和一路,勿效我之褊激也。黄子春丁外艰⑥,大约年内回省,新任又不知何人。吾邑县运,如王、刘之没,可谓不振;迪庵之简放,可谓极盛。若能得一贤令尹来,则受福多矣。余身体平安。近日心血积亏,略似怔忡之象。上下四宅小大安好,诸儿读书如常,无劳远注。顺问近好。
兄国藩手草
①空壁宵遁(dùn):所有的人都乘夜逃跑。
②蠲(juān)免:除去;免除[租税、罚款、劳役等。
③回翔:反复,形容很谨慎的样子。
④浑含:含蓄。
⑤途辙:比喻行事所遵循的途径或方向。
⑥丁外艰:遭逢父亲丧事。
“当代阐释”
清代画家郑板桥有一方闲章,其中“难得糊涂”四个字一经刻出,便成成了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仿佛有许多人生的玄机一下子从这四个字中折射出了哲学的光辉。于是,世上便有了糊涂哲学。
其实,要做到糊涂其实不易,这不仅需要一定的修养,还需要一定的雅量。曾氏言:“大抵世之乱也,必先由于是非不明,黑白不分,愿诸弟学为和平,学为糊涂。”“迪安妙在全不识世态,一味浑含,永不发露。我兄弟则时时发露,终非载福之道。弟当以我为戒,一味浑厚,绝不发露。”这表现了他的糊涂观。
“糊涂”也有诸多好处。其一,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在我们身边,无论同学、朋友之间,甚至萍水相逢,不免会产生一些摩擦,引起一些烦恼,如若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往往越想越气,这样很不利于身心健康,如做到遇事糊涂些,自然烦恼少很多。其二,有利于集中精力工作和学习。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在个人得失,名誉地位上兜圈子,或把精力白白地浪费在勾心斗角,玩弄权术上,就不利于工作和学习。世上有所建树的人大凡有股糊涂劲儿,古今中外,不乏其例。郑板桥、曹雪芹如此;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亦如此。其三,有利于消除隔阂,以图长远。人生苦短又何必为区区小事而耿耿于怀呢?即使是“大事”,别人有愧与你,糊涂些反而会感动人,从而改变人。
至于官场上的糊涂,那更是一种生存之道,为官之法了。在升任两江总督、统辖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后,曾国藩在写给其弟的信中说:“周俊大兄昨来家中,以久试不进,欲投营博一功名。渠若果至吉营,望弟即日填功牌送之,兼送以来往途费。如有机可假,或恰逢克复之日,则望保以从九县丞之类,以全余多年旧好。余昔在军营不妄保举,不乱用钱,是以人心不附,至今以为诟病。近日揣摩风会,一变前志,上次有孙、韩、王之托,此次又有周君之托。”从信中可知曾氏为了“全余多年旧好”,他要弟弟移花接木,“糊涂”地给从未上战场的朋友记功,慷朝廷之慨,送朋友一顶九品乌纱。这时的曾国藩可以说是凭手中权力故意把事情弄得糊涂,以便从中捞好处。
正因为曾国藩懂得糊涂之妙在制作而且身体力行,所以活着时封为一等侯爵,死后又得“文正公”的美谥,只是这种糊涂是否值得宣扬值得我们思考。
咸丰十年七月十二日致沅弟季弟
沅季弟左右:
十二早接弟贺信,系初七早所发,嫌到此太迟也。兄膺①此巨任,深以为俱。若如陆、何二公之前辙,则诒我父母羞辱,即兄弟子侄亦将为人所侮。祸福倚伏之几,竟不知何者为可喜也。默观近日之吏治、人心及各省之督抚将帅,天下似无戡定②之理,吾惟以一勤字报吾君,以爱民二字书报吾亲。才识平常,断难立功,但守一勤字,终日劳苦,以少分宵旰③之忧。行军本扰民之事,但刻刻存爱民之心,不使先人之积累自我一人耗尽。此兄之所自矢者,不知两弟以为在否?愿我两弟亦常常存此念也。沅弟多置好官、遴选将才二语,极为扼要,然好人实难多得,弟为留心采访,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敢轻视。
谢恩摺今日拜发。宁国日内无信,闻池州杨七麻子将往攻宁,可危之至!
①膺(yīng):担当,接受重任。
②戡(kān):平定。
③宵旰(xiāo ɡàn):指皇帝。
“当代阐释”
刻刻存爱民之心
蔡锷云:“古今名将用兵,莫不以安民爱民为本。盖用兵原为安民,若扰之害之,是悖用兵之本旨也。”一个心怀仁德的将官不只爱兵,也会爱民,而这是更重要的。
荀子认为,亲民、附民是用兵行军之本,“兵要在乎善附民”。可见,荀子对民众的力量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的,他还曾两次用“舟水关系”来比喻民之重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还把民众力量之得失视作邦国强弱存亡的关键:“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因此,君主应爱民、亲民、为民,这样民才能为己用、恳为己死。人民军队战无不胜其实最根本的一条也就是这种亲民爱民而得到了民众拥护。
曾氏也提出,行军之本是“爱民”。他说:“兵法千言万语,一言以蔽之曰:爱民。”他告诫部将说:“总宜时时警省:以爱民为行军第一要义。”他所说的“爱民”就是“不扰民”,他的“八本”格言之一是“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作为军事思想来看,曾氏是从国家、社会的全局看军事,看“爱民”。他说:“凡天之立君,国之设官,皆以为民也。……统兵而不知爱民,即百战百胜,也是罪孽;居官而不知爱民,即有名有位,也是罪孽。”又说:“戒扰民,戒吸烟,勤字,廉字,人生之根本,即我楚师水陆两军之根本也。”他认为,人生之根本,即军事之根本。在他看来,人生的主要内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包括军事在内,所以其根本都是一个。他是从整个人生看军事,看爱民;表现在学问上便是从外礼内仁的统一看军事,看爱民。
这里特摘录他所撰写的《爱民歌》以观其爱民思想: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第一扎营不要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房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莫派民夫来挖壕,莫到民间去打馆。筑墙莫拦街前路,砍柴莫砍坟上树。挑水莫挑有鱼塘,凡事都要让一步。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账房。莫进城市占铺店,莫向乡间借村庄。人有小事莫喧哗,人不躲路莫挤他。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一人被掳挑担去,一家啼哭不安居。娘哭子来眼也肿,妻哭夫来泪也枯。从中地保又讹钱,分派各团并各都:有夫派夫无派钱,牵了骡马又牵猪,鸡飞狗走都吓倒,塘里吓死几条鱼。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或走大家讹钱文,或走小家调妇人。……在家皆是做良民,出来当兵也是人。……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
这首歌并不只是唱唱而已的教材,而是列入《营规》的《禁扰民之规》,以军法执行的纪律。
同治元年九月二十四日致沅弟
沅弟左右:
接弟二信,因余言及机势①,而弟极言此次审机之难。弟虽不言,而余已深知之。萃②忠、侍两酋极悍极多之贼,以求逞于弟军久病之后,居然坚守无恙。人力之瘁,天事之助,非二者兼至,不能有今日也。当弟受伤,血流裹创,忍痛骑马,周巡各营,以安军心,天地鬼神,实鉴此忱。以理势论之,守局应可保全。然吾兄弟既誓拚命报国,无论如何劳苦,如何有功,约定终始不提一字,不夸一句。知不知,壹③听之人,顺不顺,壹听之天而已。
审机审势,犹在其后,第一无贵审力。审力者,知己知彼之切实工夫也。弟当初以孤军进雨花台,于审力工夫微欠。自贼到后,壹意苦守,其好处又全在审力二字,更望将此二字直做到底。古人云兵骄必败,老子云两军相对哀者胜矣。不审力,则所谓骄也;审力而不自足,即老子之所谓哀也。
药二万、银二万及洋枪一批,日内准交轮舟拖带东下。其余银米子药苦于逆风不能到皖,望弟稳守,不可急于出濠打仗。十月间,吾再添派护军前往助弟。弟之新勇,十月亦可赶到。昨日风雨,余极忧灼也。
①机势:局势;形势。
②萃(cuì):聚集,聚拢。
③壹:一概;一律。
“当代阐释”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荀子在《天论》篇中说:期望着时机而等待它,远不如顺应时机而使用它。时机稍纵即逝,逝去就不会再来。
光绪年间,四川盐茶使在赵藩游览武侯祠,追思诸葛亮治军理政功绩时,并联想新任四川总督岑春煊备用武力镇压民众的情况,遂书写“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一联。联语虽意在“讽谏”,但客观上却对诸葛亮一生用兵和施政的功业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
认为诸葛亮“治蜀”的特点就是“审势”,即对形势的准确把握。经验证明,只有对形势的特点有了准确的判断之后,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否则,不明形势随意施政,则政策如何,都是注定要失误的。
曾氏在指导其弟如何治军是也提出了“审机审势”“审力”的要求。作战时要“审力”,就是做足知己知彼的功夫,治国是要审势,就是要做出适当的判断,制定适宜的政策。
据《战国策》记载:郑国子产患病,对子太叔说:“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意思是说,“我死后,你一定会执掌国政。只有有德行的人能够用宽和的政策来使百姓服从,其次就不如严厉的政策。火猛烈,百姓远远看见就会害怕,所以,很少有人被火烧死;水性柔弱,百姓轻慢而玩弄它,就会有很多人死在水里,所以施行宽政难度大。”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就去世了。 太叔执掌政事,不忍心施行猛政而用宽政。郑国出现很多盗贼,聚集在萑苻泽中。太叔后悔了,发动步兵去攻打萑苻泽里的盗贼,全部杀了他们。盗贼稍止住了。
可见实施不当的政策最终害的还是百姓。如果打仗的人,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战,心悦诚服,那么以后就不致再谋反叛乱。如果不审察时势,而一味用严或用宽,都会带来严重后果,都是错误的。
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四日致沅弟
沅弟左右:
二十三日张成旺归,接十八日来缄,旋又接十九日专人一缄,具悉一切。
弟读邵子诗,领得恬淡冲融之趣,此是襟怀长进处。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上,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襟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如李白、韩退之、杜牧之则豁达处多,陶渊明、孟浩然、白香山则冲淡处多。杜、苏二公无美不备,而杜之五律最冲淡,苏之七古最豁达。邵尧夫①虽非诗之正宗,而豁达、冲淡二者兼全。吾好读《庄子》,以其豁达足益人胸襟也。去年所讲生而美者,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一段,最为豁达。推之即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亦同此襟怀也。
吾辈现办军务,系处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如农之力穑,如贾之趣利②,如篙工之上滩,早作夜思,以求有济。而治事之外,此中却须有一段豁达冲融气象。二者并进,则勤劳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余所以令刻“劳谦君子”印章与弟者,此也。
无为之贼十九日围扑庐江后,未得信息。捻匪于十八日陷宿松后,闻二十一日至青草塥。庐江吴长庆、桐城周厚斋均无信来,想正在危急之际。成武臣亦无信来。春霆二十一日尚在泥汊,顷批令速援庐江。祁门亦无信来,不知若何危险。少荃已克复太仓州,若再克昆山,则苏州可图矣。吾但能保沿江最要之城隘,则大局必日振也。顺问近好。
①邵雍: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康节。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后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传说他的卜术很准。
②趣利:追逐财利。
“当代阐释”
锤炼品性,养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一个人有无巨大的人格力量,取决于他平时自我修养的功夫;而衡量这种力量的主要标准在他做人有无“浩然之气”上。
曾氏说:“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治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吾辈既办军务,系处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如农之力穑,如贾之趋利,如篙工之上滩,早作夜思,以求有济。而治事之外,却须有冲融气象,二者并进,则勤劳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
人活着,如果一直浑浑噩噩而不知所谓“豁达光明之识”、“恬淡冲融之趣”为何物,而只是“如农之力穑,如贾之趣利”,那是很难做成什么大事的;不但事业做不好,人也活不到应有的程度。
怎样来达到圣贤的境界呢?曾氏极赞孟子养气说和庄子的逍遥说,从中可见他在这两个方面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养气说是孟子人生修养方法中最有特色的学说,即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养气”实际上是—种锻炼人格意志和身体素质的方法,它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使某种意志信念高度集中凝聚,然后让其充沛完满,贯注全身。此时,人的身心成为意志和信念的凝聚体,而意志和信念也找到自己的物质载体。孟子的“浩然之气”是一种充溢着刚性的“力”,这种刚性之力并非来源于人体质的健壮和权势的显赫。身强力壮和位高权重固然有某种威慑力量,但若没有仁义礼智的信念做精神支柱,则不过是“匹夫之勇”和“妾妇之道”而已,因为它们只能让人口服达不到使人心服。
曾氏庄子的逍遥说,认为庄子冲淡、超旷的人生理念与孟子的“浩然之气”有异曲同工之效。他说:因思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到德者约有数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于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于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睥面,孔、颜、曾、孟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自恨少壮不努力,老年常多悔惧,于古人心境不能领取一二,反复寻思,叹喟无已。”
养浩然之气,做一个心胸豁达的大丈夫,这既是修身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成大事的必备条件之一。当今的成功人士,无不虚怀若谷。但一个豁达的心胸并不是与身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不断的修养与培炼而达到的,这需要我们向以往的圣贤学习,同时也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培育浩然之气!
“国学故事”
易学大师邵雍受《 河图》《 洛书》
邵雍,北宋著名易学家。他早年在苏门山苦读,因为安贫乐道,勤奋好学,渐渐以才学出了名。当时的共城县令姓李,名之才,字挺之,学问广博,专门研究《易经》。他听说邵雍在苏门山苦读的事,大为叹赏,就亲自登上苏门山看望邵雍。
李之才叩门而进,看见邵雍正生火煮饭,手中还拿着书卷。挺之赞叹地说:“早闻你志向专一,以读书为乐,今日一见,果然和此!”邵雍说:“书卷之外,别无乐趣。”挺之说:“你并非读死书之人啊!你觉得物理性命之学如何?”邵雍摇了摇头笑而不答。挺之便起身告辞。
第二天,又有人来敲门,邵雍打开门见外面站着一位差役。没等邵雍开口,差役便问道:“先生可是邵雍邵尧夫?”邵雍点头说:“正是。”差役从身上取下一个布包递给邵雍说:“这是县令大人送给你的,请务必收下。”说完转身就走,等邵雍明白过来,早就没了踪影。
邵雍回到屋中,打开布包一看,是一对瓷猫枕,黑白两色,塑得活灵活现,半卧着身子,眼珠瞪得瞪得溜圆,象在盯着面前的老鼠。这瓷猫枕,既可玩赏,又能做枕头,炎热的夏天要是枕着它睡觉,又凉快,又舒服。
一天晌午,天气闷热,邵雍读书疲倦了,就枕着瓷猫躺下来休息,可两只老鼠乘机出来找食吃,在地上窜来窜去,碰得锅碗瓢盆叮当直响。一会又争起食来,你抢我夺,“滋滋”乱叫。吵得邵雍翻来覆去睡不着,后来实在烦了,腾地坐起来,抓过瓷猫就朝两只老鼠砸去。结果老鼠没砸着,瓷猫却撞在墙上“砰”的一声碎了。奇怪的是从瓷猫的肚子里掉出一张纸条。邵雍下床捡起纸条一看,上面写着四个字:“因鼠而破。”邵雍心想,这字是谁写的呢?莫非是李大人,难道他先知先觉,早就料我要用瓷猫击鼠?这样寻思着,又躺到了床上,把另一只瓷猫拿过来枕上。
可是,等屋里安静下来,那可恶的老鼠又出来作乱。邵雍心里一急,心想索性这只瓷猫也不要了,我倒要看看它里面还有什么名堂。于是抄起第二只瓷猫朝老鼠投去。哗啦啦,瓷猫变成了碎片片,又露出一张纸条,邵雍拿起来一看,也是四个字:“一破再破。”落款是“李挺之。”这下邵雍可给惊呆了,想不到县令大人如此料事如神,看来他的物理性命之学真可谓登峰造极呀!
时隔不久,李之才第二次来苏门山探望邵雍。邵雍恭恭敬敬地把他迎进屋内,忽然双膝跪倒,叩头施礼,说道:“学生不才,愿拜大人为师”李挺之哈哈一笑,扶起邵雍。然后从怀里取出一部《周易》交给他。
从此以后,邵雍专心研读《周易》,简直像中了魔,白天不知吃饭,黑夜不知睡觉。他用小楷把《周易》全部抄写下来,贴在墙壁上,抬头口读,低头默诵,每天重复几十遍。然后逐字逐句,苦心琢磨,心领神会。
有一天挺之询问邵雍可有所悟,邵雍回答说:“仍在雾中。”挺之说:“要洞彻《周易》真谛,不懂象数之学不行啊!”于是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图象,拿给邵雍看,邵雍把图打开观察了好久,却茫然不解。挺之就开始给他讲解,并告诉邵雍这些图象,能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阴阳消长,物事变通,无所不包。只要掌握了它就能揽天地于心中,万事自能先知。可惜秦汉以来这些古易图已经鲜为人知了。邵雍问:“那这些易图您是怎么得到的呢?”挺之回答说:“我所珍藏的这些易图源于华山道士陈抟,陈抟传给种放,种放传给河南穆修,我早年曾从穆修求学,便得此真传,如今我把这些图传给你,希望你将其发扬光大。”邵雍听后,激动地说:“学生决不辜负先生厚望!”
自从得到古易图,邵雍更加专心致志,整整三年没有离开苏门山每天闭门观图,探究隐微,洞察奥秘。终于悟得了其中的涵义,掌握了易图的奥秘,创立了先天象数学的体系。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致沅弟
沅弟左右:
二十七日接二十一日来信,具悉一切。
弟辞抚之意如此坚切,余二十二日代弟所作之摺想必中意矣。来信“乱世功名之际尤为难处”十字实获我心。本日余有一片,亦请将钦篆、督篆二者分出一席,另简大员。兹将片稿抄寄弟阅。吾兄弟常存此兢兢业业之心,将来遇有机缘,即便抽身引退,庶几善始善终,免蹈大戾乎?至于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弟向来倔强之气,却不可因位高而顿改。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养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巢县既克,和、含必可得手。以后进攻二浦,望弟主持一切,函告鲍、萧、彭、刘四公。余相隔太远,不遥制①也。顺问近好。
弟公文不宜用咨呈②,用咨以符通例。
①遥制:在远处加以控制。
②咨呈:旧时公文的一种。用于下级对上级或平行机关之间。
“当代阐释”
功成身退,方可善始善终
一个人的事业、功绩,发展到了非常时期,尤其要知道怎样去妥善对待、处理。及时的引退是保全自己的最佳选择。翻开中国史册,常见这样一些故事:与人相处,共患难易,共成功难,功高震主者更是自身难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条定律,中国历史中总是在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求取功名是人的追求,特别是身逢乱世,追随一明主,九死一生,功成名就之时,谁能放得下到手的功名利禄。然而功劳大,本领也大,同时威胁也大,创业时本领大是好事,守业时本领大就是威胁,得天下后,一边是抱住权力不想放的功臣,一边是要收回权力的主子,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主子只有杀人了。遇到刘邦、朱元璋这样的主子,只能说命苦,遇到赵匡胤,给你杯酒释兵权,就算是好命了。
这些记载都提醒人们,成功之位不易处,尤其是在握有生杀大权的君王面前,立有盖世之功的臣子更难自安。这种事情发生,是由主客两个方面决定的,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某一方。上司的防范猜疑,同事的眼红嫉妒,属于客观的情形;自我膨胀,不懂进退之道则属主观的原因。曾氏对这种种人性和社会性,看得透彻,透彻到洞若观火的地步。他多次对家人说,自古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人不多。
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削平)之,人满则天概之。”曾氏告诫诸弟,天之平人原本无形,必然要假手于人。待到他人来平灭而后才悔悟,就已经晚了。当家运正处于丰盈的时期时,不必等到天来平,人来平,自己应当设法来平。自己平自己不是说自己消灭自己,而是自我限制、自我克制、自我钳制、收敛锋芒、韬光养晦。
同治三年,五十四岁的曾氏,已是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湘军统帅,在经过十几年的千辛万苦后,终于打下南京,取得对太平天国作战的决定性胜利。朝廷在给予封侯之享的同时,对他及其手下的十余万虎狼之师——湘军已经开始高度警惕。与曾氏同处于一个战场的其他将帅,一面颂扬恭维,一面在暗中竭力挑刺,恨不得将他一棍子打死,在九弟及其吉字营忙于抢掠财富,忙于争功的时候,曾氏则在尽力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缩小中箭的靶的。他主要做了下面五个方面的工作:(1)把功劳归之于先帝、太后和朝廷,归之于协同作战的友军,自己则做事不多;(2)动员牢骚满腹的九弟辞职回家养病;(3)大量裁减湘军,90%裁掉;(4)大撤厘金局;(5)修复江南贡院,收买士人,堵住他们的口。就这样,曾氏及其所代表的湘军集团,较为平安地度过了表面风光内里危机四伏的政治险滩。
或许曾氏的过人之处也正在于此,他即使在尚未完全成功之时也不停地提点着自己的兄弟,该抽身时便抽身,当引退是定引退,如此方能善始善终啊!
、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一日致沅弟
沅弟左右:
二十日接十六日信,二十一日接十一日交雷哨官信,具悉一切。
杏南未愈而萧、伍复病,至为系念。亲兵独到而丁道之匠头未到。丁道以前二年在福建寄信来此,献崩炮之技。去年十一月到皖,已试验两次,毫无足观。居此半年,苟有长技,余方求之不得,岂肯弃而不用。渠在此无以自长,愿至金陵一为效用,余勉许之。至欲在雨花台铸炮,则尽可不必。待渠匠头来此,如需用他物,或可发给,若需锅铁之铸炮等物,则不发也。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往年攻安庆时,余告弟不必代天作主张。墙壕之坚,军心之固,严断接济,痛剿援贼,此可以人谋主张者也。克城之迟速,杀贼之多寡,我军士卒之病否,良将之有无损折,或添他军来助围师,或减围师分援他处,或功隳①于垂成,或无心而奏捷②,此皆由天意主张者也。譬之场屋考试,文有理法才气,诗不错平厌抬头,此人谋主张者也。主司之取捨,科名之迟早,此天意主张者也。若恐天意难凭,而必广许神愿,行贿请枪;若恐人谋未臧,而更多方设法,或作板绫衣以抄夹带,或蒸高丽参以磨墨。合是皆无识者之所为。弟现急求克城,颇有代天主张之意。若令丁道在营铸炮,则尤近于无识矣。愿弟常存畏天之念,而慎静以缓图之,则善耳。顺问近好。
兄国藩手草
弟于吾劝诫之信,每不肯虚心体验,动辄辩论,此最不可。吾辈居此高位,万目所瞻。凡督抚是己非人、自满自足者,千人一律。君子大过人处,只在虚心而已。不特吾之言当细心寻绎③,凡外间有逆耳之言,皆当平心考究一番。逆耳之言随时随事皆有,如说弟必克金陵便是顺耳,说金陵恐非沅浦所能克便是逆耳。故古人以居上位而不骄为极难。兄又及。
①隳(huī):失败。
②奏捷:取得胜利,获得成功。
③寻绎(yì):反复探索,推求。
“当代阐释”
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功与名,是曾国藩一生所执着追求的。他说:“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他至死都以自己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而感到惭愧。然而曾国藩是一个饱读历史的人,他非常熟悉历史上因为过于汲汲于名利而丧身败家的先例,并且时时引以为戒。他认为,无论是为人、做官,都不能太贪心,不能太过于执着,人必须懂得知足,在名利问题上,应该学会“尽性知命”。
他在日记中写道:“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所能辨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橫逆之來,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名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他认为由于名利之心太切,世俗之见太重,没有一天是坦坦荡荡地度过的,所以必须从“淡”字上着力。功名富贵一概淡然忘却,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心境自由自在。
同治年间,曾氏的九弟曾国荃一心想得到一个人打下南京的大名,但是打了很长时间,却是孤城难下,外面由此有了很多对曾国荃很不利的说法,湘军内部的矛盾也一天一天尖锐起来,曾国荃十分焦躁,以至生了肝病。曾国藩多次写信相劝。劝他“不要代天主张”,认为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对于名利二字,要看得淡一些才行。他说: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此次军务,如克复武汉、九江、安庆,积劳者即是成名之人,在天意已算十分公道,然而不可恃也。吾兄弟但在积劳二字上著力,成名二字则不必问及,享福二字则更不必问矣。”
他告诫老九,即使攻克了南京,也应该明白不要居功的道理,认为“富贵功名,都是人世间的浮荣”,只有“胸襟开阔”,才是“真正的财富”。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湘军最终攻下天京,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了下去。这是曾国藩与湘军苦战多年的结果。然而,曾国藩却在上疏中将攻克南京之功完全归于朝廷,表现得十分理智。
“相关阅读”
周公:《诫伯禽》
爱新觉罗?玄烨(清 康熙皇帝):《庭训格言》
“大厦非一木所能支撑,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曾国藩提出,“为政之要,首在得人”。在延揽、造就人才方面,他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准则,他说,“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在用人上,他指出,“人材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不可眼孔太高,不必拘定一格,要使人人各得显其所长,去其所短。”这些理念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
咸丰七年十月二十七日致沅弟
沅甫九弟左右:
二十三夜彭一归,接弟十五书,具悉一切。
吉安此时兵势颇盛,军营虽以人多为贵,而有时亦以人多为累。凡军气宜聚不宜散,宜忧危不宜悦豫。人多则悦豫①,而气渐散矣。营虽多而可恃者惟在一二营,人虽多而可恃者惟在一二人。如木然,根好株好而后枝叶有所托;如屋然,柱好梁好而后橡瓦有所丽。今吉安各营,以余意揆②之,自应以吉中营及老湘胡、朱等营为根株,为柱梁。此外,如长和,如湘后,如三宝,虽素称劲旅,不能不侪之于枝叶椽瓦之列。遇小敌时,则枝叶之茂椽瓦之美尽可了事;遇大敌时,全靠根株培得稳柱梁立得固,断不可徒靠人数之多气势之盛。倘使根株不稳,柱梁不固,则一枝折而众叶随之,一瓦落而众椽随之,败如山崩,溃如河决,人多而反以为累矣。史册所载战事,以人多而为害者不可胜数。近日如抚州万余人卒致败溃,次青本营不足以为根株为梁柱也;瑞州万除人卒收成功,峙衡一营足以为根株为梁柱也。弟对众营立论虽不必过于轩轾③,而心中不可无一定之权衡。
来书言弁目④太少,此系极要关键。吾二十二日荐曾纪仁赴充什长,已收用否?兹冯十五往吉,若收置厨下,亦能耐辛苦。凡将才有四大端: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⑤敌情,三曰临阵胆识(峙有胆,迪厚有胆有识),四曰营务整齐。吾所见诸将于三者略得梗概,至于善觇敌情,则绝无其人。古之觇敌者,不特知贼首之性情技俩,而并知某贼与某贼不和,某贼与伪主不协。今则不见此等好手矣。贤弟当于此四大端下工夫,而即以此四大端察同僚及麾下之人才。第一、第二端不可求之于弁目散勇中,第三、第四端则末弁中亦未始无材也。
家中小大平安。葛亦山先生回家六日未来,闻其弟喉痛,或未愈耳。科一、科四、科六皆在馆。甲五课之点读尚居安静。弟可放心。尧阶于二十二来,二十八可归。洪、夏所争之地,余意欲买之。以东阳叔祖极称其好,不知可得否。胡润之中丞奏请余率水师东下,二十七日送寄谕来家。兹抄寄弟营一阅。余俟续布。弟初九日所发之信由省城转达者,亦二十七始到也。顺问近好。
兄国藩手草
亦山不在此,命科四等写一禀安帖。
①悦豫:喜悦愉快。
②揆(kuí):大致估量现实状况。
③轩轾(xuān zhì):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这里指优劣的比较。
④弁(biàn)目:清代低级武官的通称。
⑤觇(chān):侦察。
“当代阐释”
将才难得,应懂识别
将才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基础,从历史上来看,往往是“一将难求”,真正的将才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兴衰,所以不能苛求。
唐朝名相狄仁杰也以举贤荐能而名垂青史,尤其是他举用契丹降将的故事,更为时人所称许。李楷固、骆务整原为契丹大将,多次领兵侵扰唐朝边境,骁勇异常,深为唐军将士所忌恨。不久,李、骆两位因形势所迫,率军投降了唐朝。很多唐将主张斩杀二人,以扬国威。狄仁杰却力排众议,说服满朝文武,委任两将以官爵。数年后,李、骆二将奉命领军北伐契丹,两将因熟悉敌情和战术,统率唐军势如破竹,大获全胜。武则天亲自在宫中设宴为两将庆功,此后,李、骆二将赤心效忠唐朝,屡立战功。
将才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基础,历史上因为择将不当而造成战争失败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诸葛亮对马谡的误用。
马谡是诸葛亮好友马良的胞弟,史称其人“才器过人”,因而深受诸葛亮的赏识,让他担任参军之职。马谡开始时也的确不负诸葛亮的倚重,在军事上曾屡有建树,如提出“攻心为上”的建议,为诸葛亮“七擒孟获”、顺利平定汉中立下了重大功绩。然而,他毕竟缺乏实践经验,又不听从诸葛亮的指挥,终于造成街亭惨败。
有了这么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教训,曾国藩选起将来当然更会得心应手,尤其是曾国藩选将与他的相人术相结合,更是神乎其神。在这封家书中,曾氏为帮助初出茅庐的老九遴选将才,传授了自己识拔将才的经验“将才有四大端: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识,四曰营务整齐”,即从知人用人、熟悉敌情、临阵发挥和日常管理四个方面来观察识别将领之才与不才。又特别指出前两点是对较高级别的人而言,而具备后两点的才能的人,即便在低级武官中也有。
在另一封给朋友的信中,曾氏对带兵之人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即才堪治兵、不怕死、不急急名利、耐受辛苦。又说治兵之才,不外“公”“明”“勤”三个字。这里所侧重的是将领的个人修养,可以看出曾氏的“将才论”的全面观点。
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沅弟
沅甫九弟左右:
十二日正七、有十归,接弟信,备悉一切。
定湘营既至三曲滩,其营官成章鉴亦武弁中之不可多得者,弟可与之款接①。
来书谓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②,此却大不可。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读性理③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④垂老而百无一成。即水军一事,亦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当以为鉴戒,现在带勇,即埋头尽力以求带勇之法,早夜孽孽⑤,日所思,夜所梦,舍带勇以外则一概不管。不可又想读书,又想中举,又想作州县,纷纷扰扰,千头万绪,将来又蹈我之覆辙,百无一成,悔之晚矣。
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整顿营规、讲求战守次之,《得胜歌》中各条,一一皆宜详求。至于口粮一事,不宜过于忧虑,不可时常发禀。弟营既得楚局每月六千,又得江局月二三千,便是极好境遇。李希庵十二来家,言迪庵意欲帮弟饷万金。又余有浙盐赢余万五千两在江省,昨盐局专丁前来禀询,余嘱其解交藩库充饷。将来此款或可酌解弟营,但弟不宜指请耳。饷项既不劳心,全副精神讲求前者数事,行有余力则联络各营,款接绅士。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⑥,奄奄无气,决难成事。凡此,皆因弟兴会索然之言而切戒之者也。弟宜以李迪庵为法,不慌不忙,盈科后进⑦,到八九个月后,必有一番回甘⑧滋味出来。余生平坐无恒流弊极大,今老矣,不能不教诫吾弟吾子。
邓先生品学极好,甲三八股文有长进,亦山先生亦请邓改文。亦山教书严肃,学生甚为畏惮。吾家戏言戏动积习,明年吾在家当与两先生尽改之。
下游镇江、瓜洲同日克夏,金陵指日可克。厚庵放闽中提督,已赴金陵会剿,准其专摺奏事。九江亦即日可复。大约军事在吉安、抚、建等府结局⑨,贤弟勉之。吾为其始,弟善其终,实有厚望。若稍参以客气,将以鼓志,则不能为我增气也。营中哨队诸人气尚完固⑩否?下次祈书及。家中四宅平安。澄弟十四日赴县吊丧。余吾它事,顺问近好。
①款接:款待。
②兴会索然: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③性理:即指宋儒程 (程颢、程颐)朱( 朱熹 )派理学。本于程颐“性即理也”之说。因别于 陆九渊、王守仁“心即理也”之说,故清儒以“性理之学”标举程朱派理学。
④坐是:因是之故,因此。
⑤孽孽: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⑥将前将却:想进又想退。
⑦盈科后进:泉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比喻学习应步步落实,不能只图虚名。
⑧回甘:回味甜美,滋味由涩变甜。
⑨结局:结束;收场。
⑩完固:饱满;充沛。
“当代阐释”
体察人才为第一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天下无贼》中葛优这么说,当今世界什么最贵?答曰两个字:人才。用人的得失,关系到政治的兴隆,国家的盛衰。古代圣人说:“一人可以兴邦,一人可以败国”。
申子说:“君子要懂得知人的道理,臣子要懂得知事的道理”。然而人才的鉴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孔子以貌取人,失之宰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历正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