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飞鼠两只乌鸦鸦正午 时候从西向东飞一边飞一边叫是什么意思寓意是什么

孟买随笔:从乌鸦到宝莱坞
孟买随笔:从乌鸦到宝莱坞
跟随先生在已经生活了一年多,好像一朵流浪的云,随风舒卷;有些心情,有些感悟,随笔写来,为了梳理自己,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阿拉伯海边的大都市。
  的乌鸦
  &乌鸦在神话中是不死的神鸟,而在的,当它们密密匝匝地落在树上时,宛如一炬黑色的火焰。
  &我随先生来驻工作,在南租了一套住房。社区里没有草坪树木,冰冷的水泥地上停泊着几辆簇新的车。
  &白天从窗里向院落望去,行人很少,更多的看到的是乌鸦。这里的乌鸦羽毛漆黑,黑如紫墨,在阳光下闪着亮紫的荧光,脖子上还围着一圈宽宽的铁灰色。它们时而像剑一样劈开湛蓝的天空,时而成群结伙地飘落下来,如黄叶般落在楼外的空调顶部和窄窄的窗台上。到处是白色和灰白色的乌鸦屎,无味,只是一滩滩地粘在地上而已。
  &清晨时分,穿着棕色制服的清洁工准时来清扫院落,也向地上台上的乌鸦丢些食物。这些鸟儿们欢叫着,扑腾着,和鸽子们一起扑向食物碎屑。
  &我喜欢沐浴着海面吹来的咸风站在厨房窗口洗菜,经常有一只乌鸦在窗外探头探脑的,似乎在要水喝。大多数住房没纱窗,我家也不例外。奇怪的是在这种湿热的地方很少有蚊子,偶尔来一只苍蝇,没等拍打已经自觉地飞走了。听说人不打苍蝇,有些虔诚的耆那教徒甚至出门都要戴口罩,以免误吸进苍蝇或其他昆虫而杀生。没有纱窗,乌鸦和鸽子就可以大摇大摆地站到窗台上乞食。&
  &人喜欢喂乌鸦,有的还在自家窗户上挂个食盒,专为乌鸦服务。久而久之乌鸦们形成习惯,天一亮就来敲窗问候,似在说:“嘿,该开早饭了。”来访之准时犹如酒店里的“mornning&call”。
  &站在我眼前的这只乌鸦脖子上的灰色略淡,尾羽上有一抹白色,有点儿与众不同。也许原先的住户曾经照顾过它,所以敢于落落地从窗外注视我。
  &我没喂它水喝,反而挥挥手下逐客令。一个客居此地已经一年的朋友告诫我,千万别随便喂乌鸦,它们会成群结队地找你要吃的;也别让乌鸦进屋,会把你家扑腾得乱七八糟。她就曾经有这样的经历,为了把乌鸦轰出屋不小心把茶杯打碎了。
  &这只乌鸦用忧郁的眼神看着我,然后不情愿地背过身展翅飞去。当我依然聚精会神地洗菜时,忽然听见背后有个女人的声音在问:“你来啦?”我一惊,回身一看杳无人影,顿时脊背发凉,吓出了冷汗。最后总算搞清楚了,原来厨房里有个小门直通隔壁,住着房东家的厨师,那声音是他太太的,她在用当地的马拉第语招呼乌鸦去她那里喝水。房子隔音差,招呼声被我恍然间听成了话。
  &住得久了,我渐渐地也改变了对乌鸦的态度,甚至拿个小盒子盛点水放在窗台上。但这只乌鸦从不来喝水,只是好像和我很熟的样子,每天按时跳到窗台上看我在厨房里忙活,或与我相向对视。呵呵,在地球上几十亿人类和几百亿乌鸦中,我俩能如此稔熟,也是一种缘分啊。有这些活泼善良的乌鸦、鸽子做伴,有淡定从容的苍鹰点缀,这座城市没有水泥森林的冰冷,反而平添了几分自然的意趣。人很喜欢这些黑色精灵,把它们誉为这个城市的吉祥鸟。时常可以看见父母带着小孩子,在海边从容地给乌鸦喂食,也让这种人与鸟类的和谐世代相传。
  &从这些与人类安然比邻的乌鸦的叫声里,我听到了这个城市与大自然的和谐韵律,也看到了人对人类自身以外生灵的善意与宽容。
  &窗台上那只似乎和我很熟的乌鸦终于飞走了,让我得以靠近窗前远眺。&窗外绿树密布,高楼和矮屋伸向海边。夕阳渐深时,将海水浸润成一片金色,安详的时光在无声逝去,仿佛泰戈尔笔下的优美景色。身处其中享受着漂泊的凄美和放任,心儿逐渐地下去……&
  &一个现代化城市如果缺少商店,就像草原上缺少花朵,夜空里没有星星。刚来时发现这里商店很少,有种被抛在荒郊野外无依无靠的失落感。对女人来说,最郁闷的莫过于不能享受逛商店血拼之乐,无法施展侃价才能。商店是现代人的乳汁,离开了就像孤儿一样萋萋惶惶,直到找到它才算找到母亲温暖怀抱——即使天崩地裂世界轰毁,只要还剩下一家商店,依然会感到心中踏实。
  &我曾在的街头踯躅良久,半小时之内居然找不到一家像样的商店,深感这座国际大都市空负虚名。后来终于在居所附近发现了一家不大的小型连锁超市Nature&Bascket,进去一看激动不已,竟然见到了久违的鸡蛋和肉类,还有青椒、黄瓜、土豆、西红柿等红红绿绿的蔬菜。Nature&Bascket在一共有8家,均设立在富人居住区。小超市里商品种类虽然不多,却让你有一种“找到了组织”的归属感。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这家小超市就成了我家救命稻草,凡有需求均要在那里解决,也因此翻来覆去天天只吃那几样菜。后来消息传开,一些同事纷纷托我在小超市买鸡蛋和虾仁,据说他们住所附近只有推车卖菜的,吃了几个星期的绿色蔬菜,脸都吃绿了。
  &在购物需要有探索者的勇敢,猎犬的敏锐和精卫填海的恒心。来之后因为想买一把镜子,在最富裕的南区转了几个来回都没发现百货店,正当绝望之时,误入对面一家小银行旁边的一个小门脸,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竟是个货品齐全的百货商店。随便一扫描就在某些杂物下面发现了两面包装破损的镜子,取出一看,竟是制造。此时方知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商店就立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
  &在有些东西是踏破铁鞋也买不到的,譬如长筒丝袜,概因妇女穿莎丽时拖曳到脚,长丝袜好看却一无所用;再鞋垫,人终年穿着夹脚指头凉鞋或拖鞋上街,要鞋垫作甚!最让人扼腕的还有猪肉,在几乎买不到,即使买到做出的菜品味道也是怪怪的。其他大凡有的商品这里几乎都有,就看你有没有发现者的天分。市中心有一家巨大无比的克劳福德市场,有商品万千,堪比大市场,只是里面闷热又肮脏,去购物需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脏的大无畏精神。
  &后来才知道,的现代化大商场大超市都集中在北部。曾去过北边一个大型超市Inorbit&mall,拥堵混乱的交通让我们破费了三个小时才从车缝中杀出条血路勉强到达。一俟看到超市里石闪光的地面和亮晶晶的玻璃柜台,一股温暖的喜悦便立刻从心底涌出,竟想起一句歌词:“我走遍十万大山,不为敬佛,只为靠近你的温暖……”而当疯狂血拼后,提着大包小袋望着拥堵不堪的街道又不禁脊背发凉,暗自发誓在一定要消灭血拼的不良嗜好。据说北部大超市针对的消费群体是中产阶级,而南部富人区多以小店为主,这让我不得其解:难道越有钱的居民购买力越低?难道南的富人不食人间烟火?一直听说富人们喜欢去购物,有的一个月就要飞个来回;不过只买针头线脑、鸡蛋青菜难道也要买张机票来回折腾?
  &后来终于发现了他们购物的秘密:基本靠电话预约,在家中等待送货上门。我家楼里经常有上门卖水果蔬菜、面包鸡蛋的,都是通过电话预定。黑黑瘦瘦的外卖员头顶大笸箩在楼里穿梭,准时准点地把客户的菜品水果送上门。对门女邻居见我们经常早出晚归,主动要求为我们代买鸡蛋,而且不肯收钱,让我好好地感动了一把。
  &在朋友指点下,我在街道两旁的英式建筑群落中不断发现一些具有精微贵族情致的传统小店,专卖珠宝首饰、艺术品、传统服装、手包和凉鞋等。小店光线幽暗木梯盘旋,于沧桑倒转岁月轮回中记忆着昔日辉煌。我喜欢在小店内外徘徊,即使不购物,也可以在古典氛围中体会着安详的流光在无声蔓延。
  &一些商店上午11点半才开门,晚上10点关张。当地人一周上班5天半,周六下午开始休息,许多商店也不例外,当你有空闲时它也关门大吉了。无论商场小店,都可以感受人深入骨髓的服务意识。摊主们不遗余力地向你推介商品,即使不买依然可以享受盛情。如果你对披肩感兴趣,他会搬把梯子把货架最高层的货物拿下来摆到你面前耐心介绍。如果能全部领会他们的语言,可能会听到一部披肩发展史。即使麻烦人家半天依然不肯出手,也不用担心遭到白眼。
  &不管在居住多久,依然感到在购物方面不可与同日而语,毫无便利可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乃至整个始终拒绝外来连锁超市,坚决保护自己的零售业。在这里我从没见过沃尔玛、家乐福、乐天玛特等超市航母的踪影。这样做似乎是容忍落后,无视不方便,但也保护了民族工商业。有时想想,的大型外资超市虽然方便了生活,但是那种购物方式也造成浪费,为了一次不轻松的排队付帐,我们总要多买些不那么有用的东西。长此以往大型超市不仅掏空了国人腰包,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垃圾商品和奢侈的消费观念。
  &在购物的确不方便,也许,不方便意味着更实用,更省俭。
 我家附近的小超市
  &有着自己特殊的速度和节奏,如果的生活舞步是“快四”,这里就是“慢三”。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旋涡中,和的GDP分别以惊人的速度逆流而上,朔风飞扬;而身处经济首都,我却缺少速度感,弥漫在从容而舒缓的氛围里。街市上少有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在机场不管遇见多么紧急的事,服务员都会对你说一堆礼貌委婉而热情洋溢的话,其实两三个字就能解决问题。
  &在城里,人们热衷于夜生活,公司和政府机构一般早上10点上班,办公椅还没坐热就该吃午饭了。当地人习惯于不守时,如果请帖上说晚上7点宴请,你要做好9点才开始吃饭的准备;如果有件事告诉你10分钟就办好,可能要半个钟头才完成。有天从连锁超市买菜回来,见楼下停着辆急救车,一问方知是8楼一位住户得了急病;20分钟后我下楼倒垃圾,见车子依然淑女般娴静地停在那里,再问保安,他认真地说病人已被抬上了车。虽然不了解个中原委,但是比照呼啸而来匆忙而去的急救车,完全是两种情形。
  &20年前我曾随世界知识出版社的新闻代表团访问过,今日再来觉得城市变化较慢,远不如20年如一梦,再见时恍如隔世。对多一些了解后方知道慢有慢的理由。譬如贫民窟占据了不少黄金地段,但是拆迁费奇高,让建设方望而却步;再譬如那条半途而废的防波堤,只因附近渔民抗议断了生计,便成“半拉子”工程趴在那里徒受浪打潮击。&虽说工程搁置表明在即使最卑微的底层声音也会受到重视,但总觉得扔在那里不管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许多人喜欢去眺望大海,每当太阳偏西时大堤上总有一长溜神情安详的男女老少坐望日落。我也喜欢这种生活,悠然地坐在岸边望着夕阳无声地滑向大海,看它把最后一束金光收回,感觉着天与地瞬间重合的美妙,心里充满了赞美,觉得生活像是透过云霞撒下的夕晖,轻盈而明亮。
  &这真是一种生存美,比起国内大都市的紧张生活,这里的节奏似乎更加符合人类的生理和心理节律;有时候蹦迪只是宣泄,只有踏着慢三的舞步,才能领略生活艺术的真谛。
  &要踏准的节奏才能与这个城市合拍,为此你可能要多一些忍耐。&一位朋友告诉我,她在家中装网线花了3个月,公司技术员态度热情友好却办事效率极低,来她家5次才装上宽带网;前一段我家突遇全楼动力电瘫痪,物业公司通知几天后一定修复,我们却忍受了半个月家里没冰箱,没热水洗澡的生活。几乎每个邻居见面慰说这种事故35年才遇见一次,房东也经常敲门通告我们胜利在望,在焦急的等待中这些友好情谊驱走了我的烦恼。
  &有次听音乐会,最后一支曲子由搅动盆中的水声、当地的面鼓和一把小提琴合演,共同奏出了《美丽的》。自然优美的旋律宛如天籁,每一个音符都像一缕柔风抚平你的心情,每一段乐句都一点一滴地滋润你内心的感动。我忽然感到一个城市的脉动其实无所谓快慢,只要与人的自然心动与情志合拍就好。踏着的慢三舞步,浏览着人们安详的生活,愿的五彩祥云永远笼罩在城市的上空。
傍晚的海边
悠闲的海边
  &东拉塔先生50多岁,生得高大魁梧,性情豪爽热情。第一次见到时他身穿一件银灰色巴伯瑞T恤,神气十足地从一辆簇新的白色丰田大越野跨下来,两分霸气外加三分爆发户派头。他称自己的公司在投资10亿美元,做电站项目,在和都设有分公司,也因此喜欢,喜欢人作他家的房客。我却总疑心他有些吹牛,思忖着如果能在投资10亿为何还要住公寓,早该去另一富人区玛拉巴山一带买地建别墅了。
  &无论如何,拉塔先生在至少算中上阶层人士,在最大的富人区拥有三套100平米住房,四辆不同牌子的高档轿车。一家四口生活得很滋润,购物去,旅游去,还经常向我们打听岛的旅游设施和价格。这片富人区房价奇高,均价每平米10万到15万人民币(在按套内面积计算),他至少拥有3000多万人民币的房产。来之前就听说房价贵得离谱,来后才知道并非天方夜谭。听说过1万人民币买1平方英寸住房的神话吗(1平方英寸!)?有,还是塔楼,在2007年房价炒得最高时卖出去了。不仅买房,租房也贵得让人咋舌,而且租金必须年付,拉塔先生在签合同时就拿到了上百万卢比,舒舒服服地去银行吃利息。
    我们搬来后拉塔先生不时跑来嘘寒问暖,还仔细检查门锁,嘱咐我独自在家时不要随便开门,有情况可打开门上巴掌大的小窗观察。后来发现白天时常有人敲门:每天来送垃圾袋的保安,从门缝塞小广告的,送菜上门走错的,还有附近学校搞慈善活动的学生……我遵嘱一律与他们隔窗对话。拉塔先生是个精力充沛,热情似火的房东,前一段全楼断电,大家都很恼火,一天半夜12点他把我们从睡梦里敲起来,兴奋地通知说明天通电。事实证明他的情报很不靠谱,过了5天才接通了动力电;还有一次他带了几个电工来查看电路,发现有墙皮剥落,怕我们住着不爽,提出要把房子重新粉刷一遍。我立刻婉言谢绝,心里说拜托,能不能让我们清静些!
    拉塔先生的热情遇到经济问题立刻变得精明而理智。多数公寓都装着窗式空调,我们卧室的空调开起来噪音像坦克,眼下是凉季还好过,等3月以后气候湿热天天开空调,岂不等于整夜睡在轰轰烈烈的战场上?当我们向拉塔先生提出换空调时,他立刻回答没问题,不过买新空调的钱要各出一半;另一次因为车位过小要求换个大些的,他笑着说可以,并要求我们全部付费;在一次闲聊中他不住地称赞物业新装修的楼道,然后通知我们该涨房租了。
  &友情和生意水火不融,这让我想起街角处卖水果的小摊贩。几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听说我们是人,立刻热情地说,“是个好国家,我们喜欢。”一个小贩还自豪地说他哥哥去过,那城市很漂亮。感动之余,我很快发现他们卖给我的水果出格地贵,木瓜比超市贵一半。
    人的生意经很难理解,譬如你买一个椰子要20卢比,买10个每个就要22卢比,理由是买的多他还要费力给你挑选。薄利多销在这里行不通,想侃价比登天还难,你越想买,他越随心所欲地抬高价格。我由此明白为何多数中资企业在都会搞得鼻青脸肿,以亏损告终。
    拉塔先生离开我家时喜欢热情地与先生拥抱,大声说“我们是好朋友,是兄弟!”,然后狡黠地笑着提醒:“别忘了,该涨房租了。”&后来听说和他签定的合同是几年前的价格,现在房租飞涨,他收的租金已经是比较低的。
    这样看来,拉塔先生还算是厚道的。
我家附近的水果摊
  &陌生与恐惧是一对孪生姊妹。刚到时一切都很陌生,心中也自然萌生出几丝恐惧,觉得街道上那些与我们差异巨大的人们仿佛充满了敌意。记得那一晚在一家中餐馆聚会,朋友们再三告诫,在尽量不要走夜路,当心遭抢,平时要捂住挎包防偷窃,等等,让我心生畏惧。回住所时走在夜幕下的心中忐忑不安。一群当地年轻人直勾勾地迎面走来,在狭窄的便道上毫无让路之意。看着他们黝黑的脸和黑暗中闪烁不定冰冷的眼神,我只觉得两腿发软,脑子里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他们何时擦肩而过。一步步挨到住所时,刚来的兴奋和新鲜感已经燃烧殆尽,寸寸成灰。
  &一位阿拉伯国家的外交官形容对当地人的感觉说,每当他与街上的人对视,总觉得他们打量他的眼神,就像草原上的猎豹窥视羚羊一样,让人不寒而栗。&
  &然而,随着在生活的时间延伸拉长,这种莫名的恐惧感连同海面上每天轻拂的海风一起烟消云散了。我甚至喜欢上这个城市和这里的人们,而让我快速转变观念的是一个叫巴龙的雇员。
  &巴龙是领馆的专职司机,已经工作了15年,忠诚而且敬业,口碑很好。他高高的个子,是个帅帅的有4个孩子的中年人,为了供儿女们读书已经累出了满脸皱纹。他经常加班去机场,回来晚了就在硬硬的沙发上忍一夜,翌日一早就起来,眼睛红红地为上班的人们开门。巴龙不爱说话热衷做事,有时候也做些诸如帮助馆员家里换煤气罐和纯净水这样的力气活,很高兴得些额外的小费。
  &我刚搬进租住的公寓时,发现煤气灶是坏的,无论或开或关、左拧右转只管往外泄煤气,这让我的恐惧感又增加了一层。巴龙和单位里的一个小伙子买来了新的煤气灶,并帮我安装。因为我忘记关掉煤气罐的总开关,巴龙在拔掉管子时煤气呼呼地喷了出来。他赶紧跪下来用手捂住管子,脖子上青筋暴露,很紧张的样子对我大叫,意思是快点躲开。煤气还在外泄,还好我没昏头,赶紧告诉他煤气罐的位置,他一手攥着管子,一手在灶下的柜子里摸索着关掉了总开关。
  &新煤气灶安好后,巴龙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周围仔细观察,然后指着头顶的吊扇告诉我做饭时千万别开它,有油烟只管开窗户上的抽风机。后来在单位里见到我,他又重复这个告诫。不过我并没在意,天气闷热,在厨房里做饭汗流浃背,吹吹电扇有何不可。有一天我在厨房切菜,忽然闻到很重的煤气味,才注意到是头顶的电扇把灶上的火扇灭,煤气跑了出来。我又试了两次,发现只要一开电扇煤气炉就灭。我终于明白巴龙为什么一再提醒我别开电扇,从心里感谢他心细如发,为我这个陌生的外国人想得如此周到。
  &日子越长,这种善意的事情越积累起来,逐渐温暖和融化了包在我心脏外面冰冷的铁甲,触动了里面柔软的部分。
  &交通拥挤混乱举世闻名。一次我试着过马路,几次欲走都被来势汹汹的车辆吓了回去。一个学者型的老人走到我身边,让我跟他走。是车右舵路左行,地形复杂而且看不习惯。那一带正在施工,汽车扬起地上的灰土更让人难以躲避对面的车辆。老人从容地走在前面,或止或走,进退有度。他每走两步就要回头示意我跟上,等我走过去他才接着往前走。跟着他的脚步,我仿佛踏着前人铺就的石头一步步慢慢从泥潭里走了出来。
  &另一次我招手叫停了街道对面的一辆出租车,可眼前车流滚滚竟不给我一丝穿行的空间。看着我在这边干着急的样子,出租车司机忽然从车里走出来,站到马路中间,在汹涌的车流面前伸开自己黑瘦的双臂。所有的汽车都在他面前嘎然停住,一辆崭新的本田车几乎撞到他身上。此时此刻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凝固了,连鸟儿都停止了鸣叫。蓝蓝天空下,荡荡马路上,只有我一个人从容穿过。我虽然从没见过这样的交通规则,却也怀着感谢之情坐进了他的出租车。
  &有时候坐巴龙的车出去,遇到有人在车前横穿猛跑不得狠踩刹车时,他总是摇头安慰说:“没问题,很安全。”&的确,随着陌生感的淡化,一种安全感在心中油然而生。我开始尝试对当地人微笑,得到的是更加善意的笑容。当善意积累到一定厚度,爱的温存便在心中沉淀。
  &有人说是个神奇的地方,喜欢和讨厌她的人都很极端,讨厌她的人恨不得拔腿就走,而喜欢她的人沦陷下去不能自拔。我是个从恐惧逐渐向喜欢过渡的人,也许早晚有一天也会像热爱她的人一样“沦陷”下去。
  &也许是小时候有过被狗咬伤的经历,在时很怕狗,路遇狗打架或夜晚听到邻家狗吠都会心惊肉跳。小区里的几条狗有点儿神经质,有点儿风吹草动就会招来它们的狂吠,已经成了社区公害。
  &来半年有余,虽然宠物狗、流浪狗到处可见,竟极少听到狗叫。富人家的名犬多由佣人牵着溜达,一副温顺的样子,连高大的黑背都低眉顺眼,不会心怀敌意地死盯着行人。
  &开始看见那些无人看管、脏兮兮的流浪狗很吃惊,远远便绕道走,生怕它们会无端扑过来咬我一口。后来发现它们并不惹事,只喜欢懒洋洋地躺在海堤上,蜷缩在街角里,或趴在汽车下面躲避骄阳。正因为它们无处不在,又默不作声,常常被汽车轧断腿或被人踩伤爪子。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去乱哄哄的克劳福特菜市场买东西,地上黑乎乎地扔着筐子和麻袋等杂物,正小心走路,忽然一只半大的流浪狗从身边跳起闪电样逃开,大约是谁不小心踩到了它,以为那只是一堆麻袋。即使这样,它也只是短促地低吠了一声便消失了。
  &的狗为什么不叫?难道都是哑巴?有人解释说因为缺吃少喝,饿得没有力气叫唤;有人认为是天气太热,为节省体力懒得出声。我曾去过几位朋友家作客,在客厅里转悠的宠物狗有空调送爽,衣食无忧,见了生人也不叫,不咬,有的还温存地走过来一声不吭地趴在你脚边。都说不叫的狗咬人,在这个流浪狗遍地的城市生活了这么久,还没听说有谁被狗咬了。
  &有一天终于近距离地听到狗叫,却让我生出一种感动。
  &一个和风温润的清晨,霞的光辉涌进我的眼睛。快到海边时发现鸦飞雀乱,一只乌鸦被横在空中的一条细铁丝缠住翅膀,正在徒劳地挣扎。一大群乌鸦扇动翅膀在周围拼命呱噪,显然是在吓唬高处盘旋的两只鹰,防止它们冲下来伤害同类。被困的乌鸦越挣扎,铁丝越深地陷进翅膀,更紧地将它攫住。&
  &好心的楼门保安搬来一把椅子,站到上面用一根长树枝去够细铁丝。一条瘸腿流浪狗蹒跚地走过来仰头观看。这条老狗大概不懂“好狗不挡道”,经常横卧在小区道路中央,永远半眯着眼,似乎在睡梦中抚今追昔。保安试了几次没,对我们耸耸肩,表示救助工作完全是徒劳的。当他跨下椅子时,老瘸狗忽然对他叫了两声,声音不大,而且嘎然而止。
  &保安无奈地向它摊开双手,老狗圆睁双眼又执拗地叫了两声。保安一脸尴尬,只好再去想办法。我虽然没等到剧终就离开了,但那只被困乌鸦绝望的眼神让我牵挂,日暮时又返回去看个究竟。有目击者说最后是保安扛来梯子救下了乌鸦,我松了口气,心里除了感激保安,更感激那条残疾的流浪狗。
  &印象最深的是这条瘸腿狗常和一只流浪猫无声地依偎在一起,一付“舔犊情深”的模样,看上去两条生命的内心如莲花一般温馨宁静。我很少看到狗与猫如此相亲相爱,印象中,猫和狗的关系总让我想到哲学家让•&萨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狱。
  &记得在街头散步时,看到有些狗只要路遇小猫,一定要夸张地大吼大叫,非要将猫咪逼仄上树而后快。宠物狗们个个锦衣玉食,毛发梳理得油光锃亮,何以时常处于紧张状态,一只小猫咪就让它暴跳如雷?
  &而在,那么多流浪狗吃了上顿没下顿,或“缺胳膊少腿”身带残疾,为何会如此安详地横卧在路上,目光温和地与小猫、乌鸦、鸽子们一起享受沉醉的海风?为什么它们从不大呼小叫,只喜欢横卧在角落里安静地做着美梦?为什么它们看上去幸福指数更高?
  &一个清晨我来到海边,海水退潮后裸露出黑褐色的浅滩,没来得及游走的小鱼小虾吸引了大批白鹭,它们远远地站在浅滩处,时而款款细步,时而伸出漂亮的长脖子在觅食,优雅的姿态让人爽心悦目&。我连忙拿起相机拍照,近前的一只白鹭只顾弓着身子一味低头觅食,拍出来并不怎么有趣。如果扔个石头过去,它一定会惊起,抓拍它振翅起飞的一瞬,也许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画意呢。想着,我拣起身边一块带棱角的石头走向海边,忽然感到背生芒刺一般,好像周围的人正用责备的目光盯着我。左右巡视一番,并没人注意我的举动,那些神态安详邻居们依然在惬意地散步。
  &我忽然心生罪恶感。白鹭在觅食,这是它最真实最自然也是最美丽的状态。如果人为地惊飞它们,只能让其在惊恐紧张中逃命而去。世间万物生灵都有自己的自然状态,为什么要人为地打扰它,惊吓它?设计它?我扔掉石头,恍然觉悟了许多道理,也似乎明白了的狗为什么不叫,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内心拥有安全感。人用尊重和谐的态度对待生灵,从不打扰的它们的自然生活。即使一条流浪狗横卧在道路中央,他们宁愿绕着走也不会把它赶开;乌鸦和鸽子站在窗台上聒噪跳跃,从没见有人将它们轰走;看到白鹭在浅滩觅食,赶海的人便只在岸边拣拾虾蟹。这里的动物们从不畏惧人类,那些流浪狗虽然身患残疾,食不果腹,却可以在穷困中尽享轻松愉悦,带着幸福知足的感受进入美妙的梦境。
  幸福不一定是物质富足,尊重,将给身边的生命和自己带来无限宁静与幸福。
街角残疾狗
,爱情的丰碑
  &22年前我曾访问过,这座被泰戈尔形容为“面颊上一滴永恒的泪”的胜迹。给我留下了最美丽的印象。历经300多年的风雨剥蚀却依然像孩子的梦一般洁白无瑕,如月下的睡莲闪烁着微光,又像一块羊脂玉,晶莹剔透的与蓝天相辉映,让人神魂颠倒。她玉立站在那里,以自己的不朽向世人宣告,世界上最保值的不是金银珠宝,不是房产古玩,而是——爱情。
  &来后曾几次有机会去离200公里的拜谒,竟几次痛失良机。有一次几乎触摸到她的呼吸,却因为生病,在德里的旅馆里结结实实地躺了一天,次日只好扫兴回。难道,这是天意?
  &在2007年与长城、吴哥古迹等一同当选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其他的六项建筑连同老一代的七大奇迹无一不是为男人而建,或御敌,或筑城,或建造宫殿,尽显着男权的荣耀与威仪;只有是为女人而建,为爱情而生,在历史的光影中绽放着浪漫而高贵的气质。她超越着简单的建筑学意义,默默地美丽着,不为别的,只为人心中那一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1631年,莫卧儿王朝的沙•&贾汉皇帝的爱妃,39岁的慕玛泰姬&•&玛哈尔难产而死,噩耗使茫然的皇帝伤心欲绝,据说他的头发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灰白色。同年,陵墓开始动工,修建了22年才完成。故事的结尾令人嘘唏,皇帝想在河对岸为自己修建一座黑色石陵墓,以便在死后能与爱妃遥相对望,互道衷情,但因晚年被他的独生子囚禁,最终没能如愿。初次听到他们的故事颇为感动,方知道世界上真的有情深义重的男子,有穿越时空的思念,有生死相随的爱情。&
  &比起斗升小民,大权在握、后宫佳丽无数的一国之君的深情更令人扼腕。历数我国的帝王情史,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最让世人咏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时至今日,人们还在反复咀嚼,近期还拍摄了30集的电视连续剧《杨贵妃秘史》来展示这一爱情经典。即便如此,生活中的唐玄宗也没少让心上人吃醋,否则怎会有千古流传的名剧《贵妃醉酒》?更何况当安史之乱“渔阳颦鼓动地来”时,皇上携贵妃仓皇出逃,在马嵬坡遭遇兵变,“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没办法,为求自保只好当着三军将士的面逼爱妃自尽。比起沙&•&贾汉,我国的皇帝在爱情面前似乎更理智也更算计。
  &很奇怪世界上最奢华的爱情丰碑却诞生在女人地位低下的。童婚制、嫁妆制、寡妇殉夫等婚姻陋习,在漫长的历史中绞杀着爱情,至今还在这个国家的一些角落里横行。的大学直到1975年才对女生全面开放,比我国至少晚了20多年(从新成立算起)。然而这些年妇女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在1966年英迪拉•&甘地就开始了她12年掌权的铁血生涯;当今的总统帕蒂尔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总统;的现任市长也是女性;女性早已跻身社会精英之列:大学老师、医生、律师,各行各业都有女性活跃的身影,与我们常打交道的大酒店、大公司中,女经理女总裁司空见惯。一面是令人发指的婚姻习俗,另一面是超越时代的妇女解放,这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家。
  &世界上最保值的是爱情,最靠不住的也是爱情。凄凉的戴安娜王妃曾徘徊于前,咀嚼着自己苦涩难言的婚姻,同是王妃,境遇迥异,不免触景伤情。不清楚人对婚恋的忠贞度有几何,只知道2007年底的统计数字表明,已超过成为世界上艾滋病人最多的国家,在患病人群中中产阶级占有不小比例;而在,爱情似乎已经物化,在婚恋市场上和房子、车子、票子一起计价。在这个滥情时代,人们在前体味的未必是感动。我忽然理解了几次不能成行天意:或许上天只让我守住那个青葱岁月纯真年代留下的印象,那一个纯洁美丽的梦。
  &,因爱情而生,这段爱情的生命也因的光彩被续写,光阴轮回,世代不息。
  &很奇怪上空盘旋着鹰。印象中的海滨城市如和都没见过这样的景致。鹰是草原和山岭的宿主,鹰行天空,豹奔草原,它们只有在那里才能体验和享受到真正的王者才有的寂静。
  &而在这个喧闹的城市上空却时常可以见到鹰。的鹰有些嫌贫爱富,只在酒店和高楼大厦之间徘徊游荡,低矮处和贫民窟仅见到性情随和的乌鸦和鸽子。这里的酒店楼顶上多设有露天游泳池,招徕大群乌鸦与鸽子们喝水,但是鹰们从来不靠近泳池,只在楼顶上盘旋。后来发现它们是在借助海风在高楼之间产生的气流滑翔,省力,而且可以敏锐地发现食物。一俟有了它感兴趣的目标便箭一样俯冲下来,抓住战利品后再振翅飞升上去,让人想起《红楼梦》里薛宝钗的名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次乘飞机回,看见处有大片高山峻岭,方悟到那可能是苍鹰真正的家,而在盘旋只是它们为生存所选择的一种漂泊生活。在这里它是漂泊者,是过客。
  &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这些鹰是在一个叫艾莉的朋友家。她家住在一座高档公寓的24层,楼之间每天有5只鹰如期盘旋。她说自己闷的时候就靠近窗户凝视这些鹰,已经和它们稔熟了。艾莉来自,先生是一家大公司常驻的职员,已经在这里工作了5年。作为的经济大国近年来一直吸引着世界目光,更多的商家纷纷涉足经济中心,希冀在这里淘到一桶金。常驻的外国公司职员不断增多,他们的华人妻子自动组成了“太太团”。
  &我在艾莉家参加了一次太太团做月饼的聚会,成员们多是些温婉含蓄的东方“小女人”,一般只在生活3至5年,是这个城市的过客。大家一边动手揉面做馅一边倾吐着在生活的感受。太太们分别来自、、、和等地,虽然有许多不习惯处,但多数都已和相融相合,日子过得越久越发现她的好处。艾莉的先生要回,而她正在想办法阻止这个调令。她喜欢,这里气候宜人终年常绿,不仅商品丰富物价低廉,人工费也便宜,一个月只花600多人民币就可以雇到会讲英文很不错的保姆;30多岁来自的蔓红忙着给一所学校打电话,因为先生要转到分公司工作,需要赶紧给两个小孩子在当地找学校。她随丈夫几年间转战了几个国家,已经习惯了这种漂泊;来自的小晴称自己在大学时也是踌躇满志想干一番事业,来后无所事事,三年中有了两个小孩,扔掉了自己的专业觉得很无奈。
  &女人的心事繁密而纤巧,虽然各有各的心事,但谈起月饼来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故乡。家乡月饼像思乡使者,在深深的惦念中酝酿出独特的味道,想起来淡淡的甜,浓浓的香。大家盛赞家乡月饼之外,还详细介绍起独特的制作方法,将深植于心的中华文化传统包裹进小小的月饼中。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好像一堆浸润了煤油的干柴,一点点火星就能燃起熊熊的思乡烈焰。
  &当窗外那几只鹰又飞升上来时,我忽然感悟到,虽然在这个城市过着漂泊生活,但它们还是向往着寂静的山林,只有那里才是它们心的港湾。
  &没有户籍制,对人口、车辆不设限,大家都很随性,是个名副其实的自由城。马路上不设电子眼,交警不罚款,许多车拐弯不打指示灯,一些路口甚至没有红绿灯……在一个有着两千多万人口,两百多万辆机动车的城市,你尽可以驰骋想像,那交通是何等模样。
  &来后我几次鼓足勇气,始终没敢登上一趟公交车。的公交车堪称外国人胆量的试金石:车体老旧,没门,只要车速减慢就可以随时上下。每当看见当地人羚羊一般轻盈无畏地跳上跳下,我立刻打消了乘坐公交的念头;跳下车后须顺势随汽车小跑几步,以抵消惯性,要练就这种独门轻功非一日之寒。另有一样功夫也让我气馁:多数汽车无门,你若站在门口处须有千钧握力,并敢于在疾驶中将身子探出车外。时常在上下班高峰看见车门处探身着几个衣着光鲜的年轻白领,个个面无惧色,到拐弯处更是抓紧扶手以抗拒强大的离心力。
  &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主要交通工具,陈旧的公交车很不匹配。早就听说人在保护本国工业方面十分执拗,公交车都是本国产,别国东西再好,对不起,不稀罕。如此这般保护了落后,也保护了下层人民的生存空间。公交车费很便宜,走出四五站地只须2卢比(折合人民币不到3毛钱)。
  &来很快便发现了两样便宜的消费:香蕉和乘出租车。香蕉合人民币几毛钱一斤,乘出租车走三公里地,顶多花费4块钱。出租车一律黄顶黑身,承袭着英式出租车的老版本,不求舒适但求古典,似乎除了赚钱还负载着纪录历史的责任。坐进车须将身子蜷起,脖子不能挺直,不管走多远都要低头两眼上翻地盯着道路。&第一次乘坐出租车颇受惊吓:车速飞快,司机小伙一边摇头晃脑地哼着小调,一边小甲虫似地从大货车和大公交缝隙中穿来梭去,走起麻花路。车门剧烈咣当,大有被甩出去之虞,结果没到站就喊停,宁愿多走了两站地。
  &出租车硕大笨重的计价器安置在前挡风玻璃外,在外来人眼远是个谜:我至今看不懂,同样的路有时显示20,有时显示60,仿佛随着驾驶员的心情起伏而改变。后来见司机时常拿出个价格表指点,方知道有章可循。不过周末下班时价格暴涨,平时20卢比的路程,甚至要破费100卢。后来坐得多了倒对出租车生出安全感,它们小而坚实,外皮硬如坦克,撞在漂亮的车上毫发无损,而对方注定伤痕累累。虽然磕磕碰碰的交通事故不少,但当地人不愿意花时间在马路上纠缠,概因商人多,看重时间即金钱;而与此相反的是人,只要路遇摩擦,一定要站在街头理论出个是非对错来。&
  &道路狭窄,交通拥堵举世闻名。21年前我来此地时只见过三种牌子的小汽车,全为自产。当时为保护本国汽车工业,连总理出行都坐国产车,街道上很清静;20多年来人口爆炸,买得起车的人越来越多,走在街上满眼是丰田、宝马、奔驰、沃尔沃等高档车,狭窄的街道变成了停车场,也成了新贵们炫富的长廊。拥堵成了特色,出门办事,开车走30公里路要花3个多小时。
  &目前正以每天涌进500人的速度迅速扩张,已经拥有近3000万人口。好在城市铁路纵贯南北,成为连接市区和郊区的大动脉。雇员高坦和他的两个哥哥都住在郊区,因为那里房租便宜,物价也低。他们每天靠着票价低廉的城铁往返于工作和住所之间,得以在这片人海中生存。他骄傲地告诉我的铁路安全纪录在名列前茅,每列火车都装有电子保险装置。不过看着车厢老旧,没有车门,门口照例堵着一群人的城铁,我不免心有余悸。
  &值得期待的是,最近所在马邦的最高行政长官在考察了交通状况后痛下决心,发誓要改变现状:增加600名交警,建立严厉的罚款制度,拓宽道路,架设电子设备疏导交通。尽管理想与现实之间横亘着巨大鸿沟,然而只要一锹一铲地不懈努力,相信交通会有很大改观。
拥挤的火车
  &三公里长的(marine&drive)沿巴克湾蜿蜒伸展,堪称地标。每当入夜,澄蓝的天上托出密密的星,这里便与之相呼应,华灯齐放,将鸽血红、兰卡蓝、祖母绿的光彩,一起倒映在黑漆漆的海,宛如一弯璀璨的宝石项链,大道也就有了“女王项链”的别称。
  &刚来时正值雨季,一个傍晚突遇暴雨如注,密密匝匝的雨点编织成瀑布泼洒下来,雷电化成火龙,在漆黑的海湾上蜿蜒起舞&。一道道电光石火般的闪亮令人目眩,也让大地颤抖。我即使躲在大道旁楼房厚厚的玻璃窗里,也结结实实地体味了什么是恐惧。翌日清晨,从报纸上得悉在当晚的暴雨中,有三人在上遭雷击身亡。当我拿着报纸去询问饭店服务生时,他淡然地说,这是常有的事,很多人喜欢晚上在上闲逛,突遇雷雨就可能遭遇不幸。
  &我感到奇怪,旁的屋宇楼房近在咫尺,暴雨之前风满楼海掀浪,明知会遇雷暴,为什么不事先躲避?几天后再遇暴雨,我透过落地玻璃窗,见一对青年男女坐在堤坝上固执地接受洗礼。暴雨肆虐,狂风宛如一个苦难的母亲,执拗地用双手摇撼着天与地。他们黄色的伞被雨点击穿,连同身影一起被雨雾吞没。十几分钟后,当雷霆般的风雨喘息着停下时,俩人竟依然端坐在那里纹丝不动。
  &都说人对死亡有着不同常人的坦然,并赋予了海市蜃楼般的美好憧憬,因而对生死更达观、更深沉、更平静。而作为平常人我却不能完全认同,天底下哪有比生命更值得赞美和珍惜的东西?但是我却承认,确实是人心中的圣地,即使再暴虐再恶劣的情境,也不能将他们与这条大道分离。
  &清晨,大道的堤坝上聚集了众多市民:有的坐在堤坝上悠闲地读报,有的盘腿面向大海双目紧阖,平心静气中聆听海的声音;几个头戴白帽的穆斯林高声诵经;一些年轻人说笑着在海边聚会;两三个白领在探讨工作问题;更多的人结伴在大道上疾步行走,直到浑身大汗淋漓。其中许多人开车从城里来,把车停在路边便加入了晨练大军。
  &黄昏时大道上聚集了更多的男女老少,他们欣赏落日熔金,沐浴醇厚海风,尽享着大自然丰厚的馈赠。&这真是一条价值的大道,给予了人多少美妙的清晨和黄昏。
  &社会一直保持的种姓制度将人群森严地分成三六九等,的高档酒店、收费公园不成文地使低种姓人望而却步。而向所有人敞开她的美丽:海平线上玫瑰般的晚霞,夕阳在云层里放射出万缕金辉;浅滩处云朵样成片的白色鹭鸶,翩然起舞时宛如白色飞毯;远处帆影点点,渔舟唱晚,弄潮儿向涛头立……无论贵贱贫富,无须破费一分钱便可尽享美景。于是,&我看到流浪汉和衣在堤坝上酣睡,乞讨者在人群中从容穿梭。这真是一条民生民主的大道,将自己无私地献给全体人。
  &我曾从挂历上见过的老照片,那时的大道面窄不平,道旁也没有错落有致的高楼广厦。这条大道是1902年利用海埔生地修筑而成的,100多年来不断修葺,一直是这个城市人们休闲的好去处。都说城不在大有圣地则名,而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古迹,没有;没有古老寺庙,她不过是400年前从小渔村成长起来的海港城市,只有(Mumbai),一位古代女神的名字,为她增添些许神圣的光辉。而我知道,就是人的骄傲,是他们心中永远的圣地。
面向大海的呼吸
  &朋友艾米要和丈夫回了,这位来自风情万种的小女子在任何场合都闪闪发光艳丽夺目,却在将要离开时神情黯然。“我现在已经降格成保姆了。”她悻悻地说。在辞退了照料她一双儿女的两个保姆后,比照一下在高得离谱的人工费,她被迫作出了这一决定。此外,离开她另有一种失落感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那就是作为公司驻高级职员夫人的尊贵感,这种感觉说不不明,如细雨浸润街市,月光漫入原野,无处不在。而回到,“大家都一样,谁会多看你一眼!”
  &许多在长期居住的外国人都会有一种自觉尊贵的舒快和爽意,而一部分人的尊贵感注定来自另一部分人的谦卑态度,这种氛围的弥漫源于人的种姓情结。
  &记得一个岁末之夜,一轮银钩在某俱乐部草地上洒下碎如残雪的月光,圆桌对面坐着个裹在黄色莎丽里退了休的大学老师,&那一双严厉而骄矜的眼睛,如同隔着高山大海,远远地向我望过来。这位老妇人正激情四射地向我们谈论当地人的种姓问题,说是早在独立时种姓制度就已消亡,宪法规定人人平等,无论种姓高低在政治上都有选举权。年轻人不管出身贵贱均有权利受教育,选择工作也不必拘泥于种姓。她激动地侃侃而谈,看上去像个“愤青”,也让我想起上个世纪70年代流行的“马列主义老太太”。
  &事实上来后我的所见所闻并不像她所说的那样美好,种姓制度破形式易,除心魔难。&似乎前世生活可以决定一个人来生坐标,无论他过着豪门生活抑或穷困潦倒,都是由他生逢其时的种姓赋予的。因而婆罗门能识文断字,刹帝利知道如何打仗和统治,吠舍懂得经商或种地,而首陀罗只能汗流浃背地干活。或者,他注定一生要做别人不愿沾边的事,成为不可接触者。区别人等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肤色,颜色越浅等级越高。
  &在生活到处都可以感受到漫散于心并深入骨髓的等级情结,不同种姓之间依然云泥有别:刹帝利种姓的雇员司机从来不擦车,因为那是低种姓人的工作;租住的公寓里有专为低种姓开放的小电梯,皮肤黝黑的仆人、小贩和清洁工都不曾逾矩地排队等候,即使其他两个电梯空行也不会僭越;海边的小公园里,早晨多是浅肤色的富人足登舒适运动鞋大步流星地散步,而傍晚则是深肤色贱民的天下,他们谦卑地排坐在堤坝上享受黄昏时光;一家大型中资企业有不少雇员,高种姓者从不和低种姓一起用餐,若低种姓雇员被提拔立刻会受到种种质疑和非难;宪法规定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学校门槛之高只有富裕的高种姓子弟才能进入;20年前,激进的维•&普&•辛格政府大大咧咧地提出要把中央政府所辖职位的一半留给低种姓阶级,即刻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一些高种姓学生甚至以自焚表示强烈不满,“种姓结”变成了“种姓劫”,直到政府退让才算了事。……
  &人的生活像星空一样以难以察觉的速度缓慢旋转,尽管易色权力更迭,看来要真正达到种姓平等并非易事,几乎是将一只走兽蜕化成飞禽。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低种姓阶层这么安身立命,真让人想不通。人自古就不认命,所以当项羽看见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八面的秦始皇,便雄心勃勃地指着马屁股说:“彼可取而代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光荣的传统意识激励着无数人奋起与命运抗争。当社会变动一次次从乌云后面透露出机会霞光之时,也是底层人民翻身之日,于是,雷霆万钧的大动荡、化、大改组“七八年就要来一次”。即使在时代也不消停,攀比意识令全国人民热情地投身于炒房、炒金和买股票,让经济发热发烫几乎失控。
  &有人说的种姓制度是枷锁也是,它以束缚部分民众才智为代价带来了社会稳定,一些很讲究人权的西方人对这种社会结构也津津乐道。我却觉得这种稳定白给都不稀罕,它让无数鲜活的生命在不平等巨轮的无情碾压下,成为被压瘪在冰冷马路上的一束束花儿,只留下梦碎的呻吟。今日犹如一般喷薄而出生机勃勃,必有能力调节自己的肌能与呼吸,相信在各阶层博弈中最终找到一条康庄大道,让全体民众都能享有真正平等的权利。
擦车是贱民的职业
以卖花为生的低种姓家族
富人喜欢在清晨来海边散步
傍晚的海边是穷人的天堂
  &或许是这方土地异常肥沃,每一种生灵都将自己无限放大:各类植物粗枝大茎,花肥叶硕;乌鸦鸽子健壮饱满,老鼠可以长成小猫大,就连雨后在路边慢吞吞爬行的蜗牛都大如核桃,用树枝一碰,待它将身体全部缩回壳里至少需要20秒……而在生活的人却不那么自在,两千多万人拥挤在4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要想保持健康的精神和体魄,并非易事。
  &刚到时晨起去溜达,见许多人足蹬清一色造白色旅游鞋行色匆匆,有的拿瓶水,有的塞着耳机,尽管步伐疾徐不一却方向一致,好像被一根无形的绳子牵引,不由自主地大步前行。我疑心遇见赶集或有什么宗教活动,经询问才知道是在晨练。
  &在找个健身的场地实在不易,虽然,游泳却是一项昂贵运动。沿海没沙滩又污染严重,只有少数五星级酒店和健身俱乐部设有游泳池。俱乐部会费昂贵,一年近10万卢比且手续繁杂,除了填写各种表格还需要两名会员推荐,一般中产阶级人士被排斥在外。的住宅社区很少有健身会所,只有富贾贵胄们的顶级小区才有一小片草坪和游泳池。所幸这里没冬季,人们尽可以在户外运动。
&于是,疾步行走成了中产阶级钟情的锻炼方式。这个城市到处是见缝插针的袖珍公园,在楼房之间开出一方绿阴如盖的小小园林,有沙石铺路,风过时落英缤纷。清晨把细细碎碎的阳光透过树叶花洒在小路上,早有男女老少自然成行,顺时针地鱼贯而行。虽然园子狭小局促,多转几圈也会大汗淋漓。
  &更是晨练的好去处,往往你方唱罢我登场。运动者多来自住在城里的富裕家庭,低种姓穷人一般住郊区,早上起来要匆忙赶火车进城上班,哪有闲暇晨练。白领们有的结伴而行,有的全家驱车前往。年纪大些的在脖子上挂条毛巾,边欣赏海景边行走;年轻人喜欢塞着耳机,听音乐打电话不误强体健身。不长,走到尽头时再走回头路,大家同时返身齐刷刷的动作仿佛士兵听到了号令一般。一些退休老人相约来聚,出完汗还要坐在海边聊天消磨时光。天热潮湿,几乎没见过有人跑步锻炼,&这种“转磨”式的走步晨练已经成了一景。
  &人也很重视精神层面的健康,他们练瑜伽成风,许多人还是大笑俱乐部的成员。人对死亡研究深彻,所以伟大的作家泰戈尔才能吟唱出这样的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与死同属于生命,生亦华彩死亦美丽,只有消除了对死的恐惧才能远离疾病。医生给你的建议往往是练瑜伽,放松心情,消弭紧张情绪。清晨外出常看见大笑俱乐部成员们活跃在草地上,有老有少,相对而站,伸出双臂做一些简单的动作,然后哈哈大笑,从最初的假笑变成真笑,继而放声大笑,把心底深处的忧郁和怅惘宣泄出来,任其随风消逝。
  &与此相关的是许多人坚持素食主义,认为酒肉乱性,使疾病丛生。尽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段百感交集的旅程,但他们向往心如止水的宁静,以便在旅程中全身心地思索生命的真谛。许多耆那教徒更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不仅拒绝肉蛋,甚至远离土豆萝卜等成熟在地下的蔬菜,只吃被阳光哺育过的植物。人近视率只有10%,大学里的莘莘学子很少有戴眼镜的,这令我深感惊奇,不知是否与素食习惯有关。只可惜人太喜甜食,对奶制品和甜点蛋糕格外钟情,虽然素食,却吃油炸食品过多,晚饭过迟(教21点以后,穆斯林22点以后),致使肥胖者日益增多。好在越来越多的智者已经跳出陋习窠臼,让城市有了一种更加健康的生活。
大笑俱乐部成员在健身
屋顶游泳池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夜声,如果你心静如处子,就能领略到夜幕下城市特殊的响动。当岁月荏苒繁华落尽,记忆中的夜声却沉淀在心灵深处。回首所到城市,那些夜之声或亲切、或温馨、或爽脆,都给我留下难忘印象。而的夜声,有种惬意,有种古怪,甚至,有些“诡异”。
  &夜声是一个城市恒久的、与众不同的呼吸;是偶尔失眠时敲打你神经那种熟悉的音响。从前的我在,夜晚常听到西单电报大楼《东方红》乐曲的报时钟声,那是一种能够穿透岁月的夜声,像母亲的呼唤带给人安全感,也带给我童年闲适而快乐的美妙时光;在小住时,疏烟淡月里江轮的汽笛声时断时续,袅袅余音像北方的晨雾一样四处飘散;住在古城的纳西木楼上,夜不能寐时将双手枕在脑后,听小巷里木轮车在石板地上发出吱吱呀呀清空的声音,像愉快的空气一样环绕在周围……
  &也有她独特的夜声。刚来时正值旱季,每当凌晨,总会听到窗外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声音。初起时如软语轻哝,朦朦胧胧,缭缭绕绕,然后连成一片,此起彼伏如千倾波浪万壑松涛&。被这奇怪的声音惊起我靠近窗口望去:月光素洁,夜幕下的街道上反射出一片微光,此刻的你即使有纷繁心事也会变得心静如水。月光仿佛有种神秘力量,把那些栖息在树枝上、屋檐下,窗台上的乌鸦吸引过来,这些的精灵们从梦中展开翅膀,像黑色的闪电在院落中、枝叶间和街道上叫着,飞翔着。我恍然觉悟,原来那种奇异的声音来自乌鸦的呱噪,它们一只只,一群群,一片片,把其他鸟儿也从睡梦中吵起,在一片浑茫中形成了高高低低的声海。这声音让你恍如置身于岭的大森林,或是从边松木清香的木屋里醒来的早晨……
  &日复一日,有这惬意而独特的夜声陪伴着,我在度过了无数个黎明前黑暗的时光。&
  &拥有三千万人口的绝不是一个安静的城市,除了惯常的乌鸦鼓噪,常常会听到些古怪的夜声。譬如半夜时分,会被一阵骇人听闻的声音惊醒,这声音似猛鸷像怪兽,倏忽而来又瞬间消失。因为要搞清楚真相,有几次一伺听到动静立刻跳下床直奔窗户。而窗外,竟是一片宁静,远处倒映在海里的灯光宛如梦中苏醒的眼睛。我执拗地倚窗而望,一直没等到怪声出现,待返回床上时声音又倏忽而过。后来终于真相大白:一些年轻人喜欢半夜骑摩托车飚车,载着女友轰鸣而过,许多街道上都有他们的劣迹。夜里车少人稀,飚起车来自然很爽,可也该照顾一下周围的居民吧。
  &半夜里还有马车不时从楼下经过,达达的马蹄声让人想起狄更斯笔下的著名场景:一辆挂着车灯的华丽马车从浓雾中走来,马蹄踏在十八世纪的石板地上发出清响。后来才知道那是城市观光马车每临入夜便集体出动,载着游人绕南转一圈要400卢比。夜生活极度贫弱,城里路灯暗淡店铺打烊,到处黑灯瞎火的,不知车上的游客观什么光?也许仅仅只为了“兜风”?
  &另有一种奇怪的夜声经常在黎明搅扰清梦:不知来自何处的高音喇叭声,似唱歌像诵经,分贝之高让人疑心有广场集会。听得多了,竟听出声音里带着几分神圣和忧伤。后来终于找到源头:那声音来自社区的小“寺庙”,是教徒祈祷的地方。寸土寸金,信徒们只好在公寓里找间房子祈祷用。一些社区公寓的底层都辟出一间洁净的空屋,里面摆放几尊金碧辉煌的神像,供善男信女们膜拜,一如乡下的寺庙。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擦肩而过,虽然觉得吵闹,却也为他们不屈不挠的虔诚感动。&
  &是一个自由城市,自由到可以随地便溺,随时跳下公交车,随便停车。居民的宽容度超乎想像,大家都默认享受自由的同时也要忍受没规矩的痛苦。呆得久了,我的心也变成了宽敞的宅院,任由身边的各种声音进进出出,不会让它们稍做驻留。
  &也许多年后,我会像存储电报大楼的钟声一样,在记忆里收藏起这些奇异的夜声。
夜里的观光马车
社区里的“小寺庙”
 他们曾经闪亮过
  &来前在网上信步搜索,忽然瞥见一条报道,说上世纪50年代初因华侨华人为抗美援朝积极筹款,成为地区捐款最多的城市。因为没有点击收藏,后来再想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里寻找那条报道,已无可能了。就像冬日正午照在手掌上的一缕阳光,温暖而明亮,却无法抓住。
  &来后,发现在街上遇见人的几率比沙里淘金还低,侨界也一片萧条。偌大的都市华侨华人不到两千,多为老人孩子。当地出生的华人几乎不会说话,更不了解华侨的前尘往事。而不知为什么,我却固执地相信那条报道,相信这里曾经龙脉苍劲。
  &一个清晨在海边漫步,看见堤岸上坐着一男一女两个华人老者在默默地眺望大海,一问才知道是兄妹俩,分别来自和。他们出生在,50年代中期去大陆读书,后在国内落户,现在相约着回来探望老哥哥。他们的父亲曾是侨领,大姐夫是华人子弟学校校长,他们在回忆陈年旧影中,证实了那条报道的真实性。
  &据两位老人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华侨华人有近万名,市中心区还建有一条街,是华人聚集地。华人一般不做生意,多从事手工业:人做纸花(人节日多,纸花需要量很大)和机械修理;籍的牙医多;还有少部分人做些小生意。为让子孙铭记,也为了华人统一语言,他们捐款成立了华人子弟学校教授普通话。学生最多时达200人,有校车来往于南北。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华人子弟学校牵头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为志愿军捐款买飞机活动。老师向学生布置任务,号召他们动员家长积极参加。兄妹俩不仅动员家人,还把自己的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华侨们热情很高,对新充满期望,纷纷慷慨解囊。他们听父亲说过,华侨虽然不富裕,远比不上在从事皮革生意的华人华侨,但捐款数量是全最多的。
  &可以想见,这里的华人华侨是以怎样的热情无私付出,把做纸花得来的一个个卢比积攒起来,献给新。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前后,华侨遭到重创。华人子弟学校被封,校长和老师们被勒令24小时内离开。此后,华人纷纷远走他乡,、,和都是他们选择的栖身地。随着他们的离去,街也黯然消失了。
  &闻听此言不胜唏嘘。几年前我曾去过的南洋理工学院参观,这所最初由当地华人捐款办起的学校已经成为首屈一指的理工大学。他们为纪念当年的捐款活动在学校里开辟了几个展室,那些被风雨剥蚀却真实感人的照片让游人驻足,也让后代牢记。站在一张张老照片面前,我曾经泪水潸然。
  &而华侨呢,他们的功劳似乎灰飞烟灭,无人记起。那辉煌的一幕早已被忘却,只留在眼前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的心里。望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我感慨良久。当轰轰烈烈的时代熔岩冷却后,他们仿佛化成一把攥不紧的黄沙,从时间的指缝里悉数漏走,不留痕迹。不,他们像风雪深处燃烧的一支蜡烛,曾经照亮和温暖过漫漫寒夜,尽管现在熄灭了,只剩下烛泪与烟烬,但是我们应该记得它曾经燃烧过——也应该记得,的华人华侨,他们曾经闪亮过。
  华侨在一起过春节
 的中餐馆
  &如今在地球上,几乎“有阳光的地方就有中餐馆”,不过人和人口味差距之大仿佛参商二星,此起彼落永远没有重叠的时候,所以能在这块土地上生根的中餐馆自有几分功夫。
  &来后的第一餐是在林楼(化名)吃的,它已经有七八十年历史,是的第一家中餐馆。门脸不大,里面却别有洞天,小桥流水和中式窗框显示出浓浓的氛围。餐馆是一位林姓人创建的,现在已经传至孙辈,不过因为经营不善卖给了人,林氏的第三代传人只做了饭馆的“CEO”。当年林楼为在站住脚以适应环境为宗旨,按当地人的口味进行了较大改良,结果办得不伦不类:餐桌上摆着人喜欢的masala(一种酸甜苦辣俱全的调料);主食里还夹带着Chabadi(当地面食);菜谱全部使用英文,全体男性服务员没有会说中文的。让我疑惑不解的还有厨师大多都来自,也许人与人相貌接近?后来发现不少中餐馆都由人掌勺,有人分析是因为老板们觉得用人成本低,而且他们既了解文化,也熟悉菜肴。一位姓温的华侨告诉我,当年就是他在林楼手把手地教人做菜,现在的几个主厨都是他的学生。我好奇为什么林楼不聘请他做大厨?他不愿深说,似乎是因为两国关系冷淡后人对华侨比较歧视所致。
  &林楼的上菜顺序也与餐馆一样,分头盘、主食和甜点。烹饪方法完全是印式中餐:挺新鲜的大虾串在竹扦子上烧烤,缺油少盐,只吃到一股糊焦味。人喜欢把鱼、虾和鸡肉烧烤后蘸甜辣味佐料吃,让人心疼这么好的原材料,若放进国内餐馆里不知会花样翻新地制做出何等美食呢。林楼的素菜也很特别,菠菜、菜花、青椒等不用油炒,而是裹上面糊炸,有点儿像日餐里的天敷罗;至于麻婆豆腐,只见小肉块加辣椒,豆腐需费劲寻找,更无花椒的踪影;而宫爆鸡丁,似乎只是辣椒水泡鸡,除去名字全然不像菜。
  &我以为这就是菜的最高境界,失望中更加想念簋街的麻辣火锅、东来顺的涮羊肉,以及俏、城里地道的川菜。不过在住得久了,才发现并非如此。
  &的中餐馆大大小小有100多家,有“豪门闺秀”也有“小家碧玉”,一般都是祖上有血统的当地人做老板。中餐馆大都走大杂烩路线,几道“川菜”,几味“粤菜”,炒面、烧卖、馄饨,再加上几道印式烤肉。&不过随着两国交往频繁密切,许多中餐馆迅速改观;越来越多的厨师来这里服务,菜品完全化,味道也颇纯正。一些中餐馆的装潢竭尽元素:墙上挂着临摹的明清人物画像和书法家作品,餐厅里立着几尊石膏兵马俑,甚至门口处还竖起块老影壁。菜品也很地道,色香味和谐统一,风格典雅不落俗套。大陆中餐厅还请来一位来自的师傅为顾客表演拉面,宣传品上的英文将其翻译成“面食舞蹈”。&
  &几乎每家高档酒店都在菜谱入几道菜。设在五星酒店的中餐馆价格不菲,一个人需七八百元人民币,不过每到用餐时总是座无虚席。在吃菜是一种象征,一般上流社会高种姓人士才有这份口福。做餐亦成为时尚,一些高收入家庭主妇都以会做一两道菜为骄傲,在公众场合还要特别提及。社会存在着一个个独特的小圈子,以种姓、职业等划分,人数一般为七八万,成员从婚恋、求职到用餐都与圈子息息相关,某家餐厅很可能是某个圈子的固定用餐场所。越是高层次人士越喜欢在中餐馆用餐,有些中餐馆不事张扬,只以这类固定回头客为主要服务对象。与当地各层次人士稔熟后,他们会向你推荐一些不为人知的中餐馆。后来发现其实人的中餐鉴赏力十分惊人,凡是他们认为好吃的,果然地道;凡他们不满意的,大多不伦不类。一位朋友告诉我,她特别不喜欢印式中餐,只喜欢真正的菜。她去过五六次,知道什么是地道的味儿。
  &以前中印两国疏于交往,印式中餐还能忽悠一些没出过国门的当地人,时移物易岁过境迁,如今到过的人比比皆是,原来的经营老套路吃不开了。当地媒体根据调查为中餐馆进行排名,名列第一的是泰姬饭店的中餐厅,以口味纯正拔得头筹,而林楼几乎排在了最末——价格不菲又味道失真,如果它再不急起直追,恐怕只有被淘汰份儿。
  &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名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客居岁月里,适应环境固然有利于一时生存,但也冒着失去自我的风险;保持个性虽然无比艰辛,但惟有如此才能在异域的孤寒寂雨中,将自己绽放成一树灿亮的繁花……
 装饰着兵马俑的中餐馆
爱吃中餐的食客
一家中餐馆里的中式桌椅
酒店里中西合壁的菜肴
  &的雨季时而缠绵悱恻时而痛快淋漓,倾盆如注的大雨后透出轻盈明亮的天,让阳光撕开云朵,肆意洒向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不管阳光何等强烈当地人很少戴墨镜,不知是因为道路两旁绿阴葱茏,还是人天生不惧强光?不过,街边摊档或商店里卖墨镜的却不在少数。
  &为了买墨镜我进过南几家眼镜店,架上的商品似曾相识,却没见过制造。有副墨镜竟与我一年前丢失的心爱物几乎无二,仿佛“复制品”,再看商标却是一家厂商。我奇怪中印两国设计者的想像力如此相像,竟把产品做到好似孪生姊妹一般?
  &问过老板,却感觉他闪烁其辞,先说是制造,后告之是款式,又说是货。见我狐疑的样子,他压低声音说其实是制造。他解释说当地人对产品有偏见,而且当局也处处设限,只有抹去掉制造才好卖。闻听此言感慨良多,当“制造”以无处不在的气势席卷世界之时,我们转过身,却发现身边一个偌大的邻居独自超然之外。在,你发现“制造”的几率比中彩票高不了多少,偶尔看见一件商品上面含糊不清地印着“made&in&China”就会备感亲切。
  &实际上,市场上有不少没有制造的制造,许多产品都是采用“暗渡陈仓”的古法悄悄地溜进来。市场虽大,但基本上已经被大型垄断集团瓜分完毕,没有缝隙留给外来者。不过制造的确物美价廉,使想发财的供货商们开动脑筋“曲线救国”。他们要求厂家将产品中性包装出厂,不著商标;或者瞒天过海,称货物是从和进口的。
  &不仅墨镜,商店里的众多商品,从塑料口杯到家用电器,都有张冠李戴之嫌。我曾遇到一位来自美的公司驻销售经理,他从来此出差,帮助解决美的的售后问题。我奇怪这么大的品牌公司从砸进为何没听到一点儿动静?大型电器商店都是和东芝的天下,电器只见过一台海尔洗衣机,还被搁置在角落里。经理告诉我,他们的产品很难进入,在这里注册个分公司“比登天还难”。无奈之下只好把产品换上当地厂家的牌子打进来,有点儿“挂羊头卖狗肉”。不仅美的,志高等其他公司的产品都是这样悄无声息地溜进来。&这种明珠暗投的做法虽然可以暂时获得一些利润,但属短期行为,等于丢掉了市场。
  &也许是在历史上多次为外人入侵而形成了排外个性,给人感觉不怎么好客。的国际航班一律半夜起飞,外国游客要在机场硬挺着熬到半夜上飞机,傍晚时分,宾馆酒店的大堂里经常有外国游客提着行李,打着哈欠坐等机场巴士。相反,国内航班出发和到达时间基本排在白天,不会耽误休息;来签证也非易事,外国经商人员只发给三个月的商务签证,半年到一年工作签很难拿到。人对外国产品的热情远不如人,商店里最多见的是“made&in&India”。以前政府为了保护民族汽车工业只准使用国产“大使牌&”小汽车,连总理出行也不例外。&
  &进入市场是考验一个企业耐心的最好方式,已经有不少知名企业捷足先登,看看满街奔跑的尼桑,丰田,花冠,雪佛莱等,就知道这些企业的功力了。&企业虽然举步维艰,但三一重工、华为、中兴等&都已经站住了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产品感兴趣:一天刚走出公寓,一位邻居开着一辆崭新的大众车在我们面前停下,从车窗里伸出脑袋高兴地喊道,“看,我从买了辆新车!”虽然至今我在只看到这一辆车,毕竟开端良好。
  &今年中印双边贸易可望达到600亿&美元。有时在海边散步,经常听到富裕的邻居们谈论与的生意。在的餐馆里,你会听到更多生活优渥的中产人士谈论。一些媒体也发表文章报道工人效率高,督促国人转变对制造的态度。这两个具有灿烂历史文明的伟大国家在浑然不觉中已经走到了相互依存的境地,或许有一天,光穿过误解的阴霾照耀大地,会激起两个巨人国家擦出电石火花,重温昔日兄弟情谊的旧梦。
我看到的制造产品
  &有朋友问,在全球通胀浪潮中,50元人民币在购买力如何?
  &记得刚来时曾心中暗喜,此地除房价油价外,总体物价水平低于,尤其是肉、蛋、奶等食品。不过好景不长,一年来物价飞涨,让我切身领略了的通胀速度。疾风过后劲草难当,百姓们多有不满之辞。三个月前,在野的人民党组织了一次全国大罢工,抗议政府对通货膨胀无作为。亲历的情景至今难忘:商店关张学校关门,街道上空空如也,只有湿乎乎的热风卷起树叶在地上盘旋;办公楼里天天见面的保安不知去向;乘电梯不用排队等候,俨然成了“专梯”;雇员们不敢上班,怕“没响应罢工号召,乘火车时被飞来的石块打伤”。
  &不过此后,物价高企的状况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民怨沸腾,搞得政府手忙脚乱,一年中连续6次加息,即使如此也没能挡住通货膨胀的步伐。
  &地球是永动的,当人类迈进21世纪后,风水轮流转向了和,两个人口大国正在成为令人瞩目的新星,同时也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阵痛。与人民币一样,卢比今年也面临着很大的升值压力;一年前1美元可以兑换48卢比,现在仅为44,50元人民币约合330卢比。今年国内通货膨胀高达9.9%,330卢比在衣、食、行方面可买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一年前年刚来时,去趟附近的小超市,330卢比基本可以买全一周食品;而现在拿着330卢比,只够两天的花销。这家名为“自然菜篮”的连锁超市是南富人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价格比政府菜市场贵20%。富人们相中这里,是偏爱其进货渠道安全,肉类较少添加剂,青菜多是不用化肥的自然产品。我粗算了一下,目前在这家超市50元人民币可买62个鸡蛋,6公斤西瓜,12公斤西红柿,6.7公斤青椒,2.8公斤进口的富士苹果,1.5公斤大虾,2.7公斤羊肉。香蕉比较便宜,可买大约13公斤。几乎看不见猪肉,鸡肉不贵,50元可以买两只整鸡。
  &的人均收入是卢比,相当于600—750元人民币,按照这家超市的菜价,当地人几乎食不果腹了。实际上,普通白领一天有40卢比就可以满足口腹之需。办公楼里的职员们经常在附近小摊上解决午饭,他们喜欢吃一种油炸粽子样的食品,里面包裹着加调料的土豆泥,吃饱只需20卢比。大多数公司职工都自带午饭,有快递公司去各家收集,统一送到办公室。自带食品应该更省钱,330卢比至少可以让一个普通白领吃饱一周。而在,想用50元人民币饱餐一星期并非易事。因此在食品方面尽管物价攀升,依然感觉在生活更便宜。
  &是纺织品大国,有着上百年的出口史。当地棉纺品质高价低,加上四季温润无须冬衣,普通百姓在服装方面花销不高。每年的雨季(6月-9月)也是棉织品降价季,商家纷纷用“跳楼价”倾销库存。一件上乘纯棉T恤只要199卢比,百分百的棉制品柔软爽滑,熨贴自若,50元人民币几乎可以买两件;即使一条蕾丝滚边绣花莎丽连同做工费也只要2000卢比,&难怪西方人喜欢来此购衣。&
  &与服装相比汽油价格可谓暴涨:一年前330卢比可灌93号汽油6升,现在只能灌5升。目前油价约为10元人民币一升,不仅私人汽车出行受限,出租车费也上调了。出租车一向以便宜而不舒适著称,现在起步价为2.2元人民币,每走一公里增加5毛钱。来以后,感到最便宜的两样东西是:出租车和香蕉。
  &面对通涨难题,政府拿出的方案一是加息,二是涨工资。一年来&人均月收入增加了25%,从原先的4000卢比增加到5000卢比。不仅公务员,私营企业职工工资也大幅增加,因为工会的力量不可小觑,一旦怠慢了职工,来几次罢工就够雇主难受的。尽管如此,物价增长过快让人们的通涨预期增强,幸福感降低了。但愿第6次加息后能有效地控制通涨,使人民再回到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服装打折季节的抢购
街头早点摊
类似油饼的早点,一卢比一个
酒店里也有服装展销
  &马大夫的中文名叫马昌德,是一家私立医院著名内科专家,第一次见面是在的一家中餐馆,他给我的印象是爱吃海鲜,注视你的目光好像一位慈祥的父亲。医疗体制有点儿像西方发达国家,药费便宜诊费贵,像马大夫这样毕业于医科大学,有着丰富经验的名医一次诊费要几千卢比,高得令人咋舌,可他对领馆的人从不收费,这一原则如金科玉律,几十年来惠泽了一批又一批领馆工作人员。
  &去马大夫家作客是6月一个细雨蒙蒙的夜晚,&80多岁的马大夫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兴致勃勃地指点我们欣赏墙上的多幅油画,那是他去世已经6年的爱妻的杰作。画面上的人物和风景栩栩如生,透射出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像力。画框下面的小桌上放着艺术家的遗像,身穿一袭紫色镶金莎丽的她有一双大而美丽的眼睛,眼神深邃而专注,仿佛从天堂隔着千里万里,远远地向人间望过来。
  &马大夫用手抚摸着遗像告诉我们,自从他25岁从留学回来,见到了17岁的她,便决心给她一生幸福,从此再没有青睐过其他女人。他甚至绘声绘色地向我们描述起当年一见钟情的场景,一瞬间让时光倒转了60年。他说自己和妻子都喜欢,上世纪70年代末在领馆帮助下一起去游览了长城,古城和,被这个伟大的国家深深吸引。从此,对友好、帮助人成了他们夫妻共同的生活原则,即使在两国关系冰冻期也从不动摇。
  &像马大夫这样的老友在还有几位:商人卡早年是银行家,1962年中印边境战事突起,长驻的银行分行在仓促撤退中将来不及兑换带走的上千万卢比托他保管。1992年领馆重建时,他将这些钱一分不少地归还。在漫长的30年中,他是怎样以抱柱信的痴心望穿岁月,在无望中坚守和等待!每当这位80多岁的老人坐着轮椅出现在领馆举办的活动现场时,总会赢来人们尊敬的目光。
  &另一对表情腼腆80多岁的老姐妹,年年都是国庆招待会的贵客。在抗日战争中,她们的一个兄弟从来到工作。他参加了八路军,不分昼夜地抢救伤员,奋不顾身地拼命工作,三天三夜未曾睡觉,因为劳累过度,只有30多岁就为人民献出了生命。他就是当时与白求恩大夫齐名的医生科隶华。他为自己的家乡书写了光荣的一笔,每一届领馆总领事莅临到任,都要去拜谒这位受人尊敬的医生的故居。
  &如今,也只有在这些80来岁的老人心中,才有与浓得化不开的兄弟情。这份情谊来自尼赫鲁总理执政的前半期,那是一个理想主义盛行的年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56年底到1957年初的3个月中,周恩来总理四次访问,“千千万万的人无论白天黑夜,无论来自城市乡村,都跑到大街上欢迎客人”。到处是“印地秦尼,巴依巴依”(亲如兄弟)的欢呼声,那是发自两个伟大民族内心深处的真挚感情,是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
  &许多年过去了,两个国家因为种种原因疏于往来,宛如一对恋人,因为误会使恋情扭曲,即使再想破镜重圆,也会因曾经的裂痕而投下阴影,初恋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美好情感只能储藏在记忆中了。
  &遗憾的是一些年轻人至今对了解甚少。马大夫30岁的独生女,看上去似乎对一无所知;与她同居但不结婚的男友是一家小型电信公司老板,也是家中独子,与我们聊天时言必称,更向往,以他的几个堂兄弟姐妹在生活为骄傲。我发现当地知识青年越来越认同价值观:重利益,追求物质享受,与年轻人不同的是他们在宗教信仰方面表现出极大热情。当马大夫女儿和男友向我们解释教教义时表情激动,透露出内心的虔诚与神圣。
  &也许是迫于生活压力,不少高种姓夫妇有少生孩子趋势,甚至像一样“只生一个好”。如果将来两国制定政策者都是独生子女,那么,他们能够理解什么是浓得化不开的手足意,兄弟情吗?如果两国的下一代互不相知,那么,“亲如兄弟(印地秦尼,巴依巴依)”的声音,就只能消弭在历史的尘烟中了。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对不对?”,歌手张信哲的歌声听上去有几丝悲凉和无奈。不过事在人为,经济利益的相互吸引,已经使中印两国在对望中情不自禁地相互接近,去过和想去的人逐年激增。相信只要双方努力沟通,&即使无法恢复到上个世纪50年代如骨肉同胞的兄弟情谊,做朋友,仅仅隔着一壶清茶,交换相互的故事,畅谈人生哲理,也是一种恬淡的美丽吧!
柯隶华的姐妹
  &电影基地是的骄傲,一般人很难进,听说有的外国游客想办法让星探看上自己,充当老外群众演员才混了进去。我们很幸运,有机会直接去造访。
  &平时经常从电视里浏览当地节目,看得多了,发现电影有些老套雷同:不是倒霉的恋人终成眷属,就是婆媳大战,要不就是三角爱情。剧中对白冗长,还穿插着大段大段的歌舞。影视剧似乎很少涉及国内严肃问题,喜欢在歌舞升平中谈情说爱。在国内看惯了源自生活针砭时事的鸿篇巨制,感觉电影确实与我们不一样。
  &尽管影视剧不太反映实际生活,但觉得画面上的俊男靓女、豪宅香车别有风味。美女秉承亚欧人种的优秀遗传,个个光彩夺目;加上一袭珠光宝气的鲜艳莎丽,胳膊上闪亮的赤金扭麻花镯子,实在养眼。场景道具也很特别,即使表现中产家庭,其装潢也与王室有一拼。我看过一部有关婚外情的故事片,妻子站在豪华别墅的巴罗克阳台上,哀怨地注视着丈夫和情人在游泳池边卿卿我我。庭院里耸立着洛可可古典喷泉,丝丝缕缕的水线在阳光里微微闪烁,映衬着璀璨的蓝天宛如仙境。
  &富丽堂皇的画面让人忘却了窗外现实:骄阳下光脚的“贱民”在卖力擦车,不远处有一大片贫民窟窝棚和尘土中衣衫褴褛的孩子;四肢不全的乞丐从车窗外向你伸出黑黑的脏手……这一切在五彩纷呈的绮丽画面中烟消云散,现实生活经一番改造,就成了美好的童话。
  &今年4月的一天,终于有机会走进位于北部的造梦工厂。早年间不知哪位仁兄看过后,非要把“”(Hollywood)的“H”换成了(Bombay)的字头“B”,就成了“”(Bollywood)。真到了,激动之余又不免有点儿失望。一座半旧的白色5层楼就算主体建筑了,楼前的树影里有一大堆人在忙活:打灯光的,提词的,化妆的。刺眼的阳光下尘土飞扬,草地上随便丢弃着废纸盒和塑料瓶子,几个穿着夹脚拖鞋的孩子跑来跑去,很佩服电影人在如此凌乱的环境里拍出了天堂美景。
  &两位漂亮女演员在一辆簇新汽车旁表演,情节似乎是一位商人太太从汽车上下来巧遇闺蜜,不免凑在一起叙旧聊天。只看这一幕就感觉夸张:两个普通女性逛街聊天,不仅穿戴得珠光宝气,还要头戴鲜花;而且女人穿莎丽开车也鲜见,试想,铺陈到脚面的莎丽不仅防碍踩油门,也不方便刹车。看起来并不在意是否合乎现实,一切只为了取悦观众。
  &影城占地面积极大,室外摄影场不仅有农庄、寺庙、别墅,还有森林、湖泊和群山,开车停停走走了一个多钟头只看到冰山一角。从车窗向外望去,路边草丛里散落着废纸片玻璃瓶;旱季里树叶上沾满灰尘;一些用来做背景兀立在山上的建筑已经破损,门前胡乱地堆着沙土,真不敢相信每年就是从这里诞生出1000多部电影。曾经担心这么高产的电影会有销路问题,一次翻看&经济杂志《forbes》,有报道说将有650个频道落地,已经有483个被批准,还有163个等待信息广播部批准。650个频道!难怪&电影成了“皇帝”女儿不愁嫁!
  &我们进入山顶一栋小楼,也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四周金光闪耀的墙壁、豪华的枝形水晶吊灯、雕花门廊和扶梯栏杆,让人误以为走进了某王宫。这里正拍摄一个家庭片,富二代的小夫妻俩正在争论,然后是气度不凡的老父亲上场。真是造梦高手,如此金碧辉煌的布景道具,把一个家庭问题片拍成了城堡里的童话故事。
  &有人说电影是为人自娱自乐而生,颇像麻醉剂。在我国,“不真实”是对一部影视作品的严厉批评,而在则不需要为此操心。一个电影人说,“人们需要电影来逃避现实,我们向观众出售的是他们想看的梦境。”影院的票价比较便宜,条件差些的影院三五元人民币就可以看一场;无论富贵贫穷,人们只管看,并不把华丽场景与自己生活挂钩。很佩服人面对银幕上豪华生活的心态,似乎电影只是生活的润滑剂并不激励人们去改变什么。2009年风靡全球的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取材于贫民窟生活,这一励志作品遭到下层人士的抵制,贫民窟居民们举行了示威,要求影片改名字,认为侮辱了他们的生活。说实在的,当地人并不喜欢这部由公司拍摄反映真实生活的影片,不符合他们的审美情趣。凡是我问到的朋友都异口同声地说喜欢电影,并为之骄傲,只有一名年轻清洁工说虽然喜欢,但没时间看。他家距离市区几十公里,每天天黑才回家,累得只想倒头睡觉。
  &生活不尽人意,人们需要童话来解脱。我有个朋友,被自己的婚姻和工作问题搞得很纠结,整日愁眉不展,便开始倾心创作童话。她说这样做可以帮助她脱离现实,从白云天空&、阳光花朵的故事中寻找快乐和幸福。我想电影也秉承了这一原则,让人们坐在电视机前忘却理想与现实,愿望与处境之间的巨大鸿沟,坐上飞毯快乐地在童话世界遨游。
  &让美梦照亮现实,让生活充满色彩。电影是是人们心灵的润滑剂,社会的稳定剂,也是最美丽的一张名片。
在摄影棚里
本篇游记共含30779个文字,57张图片。帮助了名游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C) 2018 Mafengwo.cn
京公网安备号
新出网证(京)字242号 马蜂窝客服:国内 海外 +86-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空飞鼠两只乌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