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国发展有多少人叫毛繁荣

有多少中国人进入时代周刊_百度知道
有多少中国人进入时代周刊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中国有30多个人进入时代周刊:一、美国版:美国版封面的中国人知名人物有:吴佩孚、何振梁、蒋介石、宋美龄、溥仪汪精卫、陈诚、吴国桢、毛泽东、周恩来罗瑞卿、刘少奇、陈毅、林彪、邓小平、江青、中国历届主要领导人、李嘉诚、杨振宁、张学友、姚明、刘翔、李登辉、王建民等二、亚洲版:1、1996 巩俐巩俐是第一位登上《时代》封面的华人艺人,可见在外国人眼中巩俐就是中国电影的形象代表。2、 王菲王菲成为巩俐之后第二位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艺人。《时代》称王菲是“流行乐女王”。3、 周润发 杨紫琼由于李安指导的《卧虎藏龙》在美国掀起了一股武侠热潮,两位主演周润发和杨紫琼成为了该期《时代》的封面人物。该期还重点介绍了《卧虎藏龙》的制作过程及花絮。4、 Maggie Q本期《时代》探讨不同地方的混血儿如何影响娱乐界。模特出身的美国-越南混血儿Maggie Q与其他两位混血美女一起成为封面人物,在文中被形容为“Model界的大发5、 舒琪本期《时代》找来舒琪作为封面人物,并对舒琪进行了专访,介绍了舒琪出道至今从一个三级女星到大红大紫的发展历程。6、 李连杰 梁朝伟 张曼玉 章子怡随着张艺谋的电影《英雄》的大热上映,四位主演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一起成为该期《时代》的封面人物。本期的主题就是张艺谋的“英雄”。7、 张惠妹张惠妹被《时代》选为2002亚洲二十大风云人物之一,并登上封面。娱乐圈中仅有张惠妹和成龙两人入选。8、春树北京少女作家春树上了该期《时代》的封面,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被认为是中国80年代后的代表,并与美国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文章以“linglei”(另类)来称呼他们,认为他们是中国的新激进分9、 李宇春 这个不用说也应知道吧,“超级女声”风暴狂潮啊...都刮到美国去了。10、05年章子怡《艺伎回忆录》11、08年黄晓明版《鹿鼎记》里面的沐剑屏“小郡主”刘芸(据说是因为她是华谊力捧的小花旦,所以虽没演过许多电视,但都宣传到美国去了)12、2018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
文艺范设计师
希望有追分哦1.时间是日,封面人物是吴佩孚。他是最早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中国人。2.封面人物是蒋介石,期刊时间是日。小字说明:总司令蒋介石(General Chang kai-shek),指时任北伐军总指挥的蒋中正,说明《时代》在关注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3.封面人物是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小字说明:中国总统与夫人(President of China & Wife)。期刊时间是日。不知这是不是关注于中国的新总统以及其治下的中国的未来命运。 4.封面人物是末代皇帝溥仪,期刊时间是日。小字说明:亨瑞溥仪(Henry PuYi)。 5.封面人物是汪精卫,时间是日。文字说明:汪总理(Premire Wang)。 6.日的封面上,列举了当时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这大概是关注于远东危机,这四个人是解决危机的关键。 7.发行于日的期刊,封面人物是陈诚,文字说明:重庆城的保卫者。 8.日的期刊,人物是蒋介石。看样子意气风发,很自信的样子。蒋在抗战前就“预言”国际形势的转变对中国的命运至关重要,珍珠港事件证明了他的预想,有了美英的支持,又担任同盟军中国战区的总指挥,难怪蒋如此地乐观起来 。 9.日的宋美龄的封面。下面小字大意:她和中国知道忍耐意味着什么。字面上的味道比较悲观。因为当时美英在太平洋战场上并没有占到便宜,欧洲战场也呈胶着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命运确实不乐观,而且日军有可能打通印缅,进攻云南,这对国民党最后的大本营是严重的威胁。宋美龄在美国游说,争取美国更大的支持和对中国战场的了解。所以说,气氛十分紧张,中国只有忍耐。 10.时间是日。
此人是吴国桢,他担任过蒋介石的秘书,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外交部政务次长、汉口市长、重庆市长、上海市长,1949年后还当过“台湾省主席”,后被蒋赶下台(这好像是画面上一条龙欲吞掉台湾岛的由来)。 11.是日的封面,人物是毛泽东。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红色的基调和蝗虫明确的表现了意识形态的含义 。 12.日的期刊,人物是周恩来。标题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不过下面的小字很有意思: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 13.日,人物也是周恩来。标题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Waging War and Talking Peace)。背景是一条张牙舞爪的龙被竹栅格开。这应该是在谈论刚结束的朝鲜战争。 14.1955年的封面,人物是蒋介石,名字前面没有任何头衔。背景是一个国民党的士兵孤单的守望着大海,对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蒋的脸上是无奈,还是失望?15.这一期的人物是罗瑞卿大将,时间是日。标题是红色中国的警察领袖罗瑞卿,因为罗时任公安部长。如果联想到当时社会上的三反五反、反右运动的话,这个手印应当是这个含义。 16.日的封面,人物是毛泽东。封面的右上角引用了拿破仑的一句话,我们经常把它译成:中国是一头睡狮,醒来后她竟震惊世界。不过从字面上看不出这句话是把中国比喻成睡狮。 17.日的期刊,人物是刘少奇。左上角的文字是:红色中国的第一个十年:工作、清洗(如果是指政治运动的话)、失望。从画面上看,刘的表情不轻松,背景是无数的蚂蚁,高举着红旗。 18.日的期刊,封面是香港。从这幅画来看,香港在当时已经初具资本主义现代都市的规模和繁荣景象。联想到当时的大陆正在闹饥荒,令人感慨。 19.日的封面,标题是周恩来受到苏联柯希金的欢迎。20.日的期刊,封面人物是外交部长陈毅。左上角写着:亚洲的敌人。不知是何指? 21.时间是日。封面人物是国防部长林彪。右上角写着:中国人的噩梦。 22.日的期刊,人物说明是毛主席,左上角写着:中国陷于混乱。内容不言而喻。 23.日的封面,“周的继任者邓小平“,右上角写着:中国,是朋友还是敌人? 24.日的期刊,很简单,“毛以后的中国”,毛泽东在这之前已经逝世。25.时间是日,封面是毛泽东和江青。标题写着:独家报道,毛的妻子讲述她自己的故事——从演员到皇后。 26.日的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27.日的封面,人物是邓小平。标题写着:邓来了。应该是说邓小平访美一事。 28.日,标题是:邓小平走出了毛的阴影(或者说邓小平排除了毛的影响)。 29.日的期刊。“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很直白的表现了中国正在开放,人们将要开始新的生活的景象。当然这也是对里根总统访华的一篇报道。 30.日。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很清楚地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31.日,邓小平再一次成为年度风云人物32.日。标题:下一个中国: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力量(邓小平逝世)。 33.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日出版,超女冠军李宇春赫然出现在周刊封面上。据悉,李宇春是作为该周刊评选的今年25位年度亚洲英雄人物而登上《时代周刊》的 34.2005年11月章子怡担大旗登上新一期亚洲版《时代》杂志封面,力压靠边站的巩俐及杨紫琼。 以上基本概括了中国人进入时代周刊的所有了。累啊....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时代周刊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我的图书馆
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按:耀南兄师出名门,孜孜以求,以禅宗之精神,为“化西”&& 之事业,皓首穷经,不辞中西,此中夏绝学之幸,国家民族之幸,嘉惠后学,拨乱反正,圣学文脉不断,民族复兴可期,诚有以也!
&&&&&& 张耀南
时间:日,星期二,上午
地点:北京行政学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
场合:校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
原讲题:《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因为人家说我们没有价值观。中国人在世界上、在西方人心目中,已经变成一个没有价值观的民族,没有价值观的一群人。
从哪里说起呢?当然还是要从洋人开始讲,因为中国自己的学者说话,是没什么用的,洋人的话才有用。尼克松曾经在我们改革开放差不多十年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假如将来中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祖先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就不战而胜了。”
尼克松是个高人啊!我们只有读通了一部中国史,同时读通了一部世界史,才能深刻地领会尼克松的这段话。他告诉我们,只要中国人坚守他们祖先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美国就不可能战胜中国。中国在这个地球上,中华文明在这个地球上,是唯一不死的文明。有些朋友会问,四大文明古国埃及还在,印度还在,你凭什么说中国是唯一不死的一个文明啊?我们误会了,现在的印度,跟我们叫做四大文明古国的那个印度,没有任何关系了。要说有关系,只有一点关系,就是这块地盘是重合的。现在的埃及,跟我们叫做四大文明古国的那个埃及,没有任何关系了,要说有关系,也只是这个地盘的重合。
唯一活着的文明就是中国。凭什么就你活着,凭的就是我们坚守祖先的教导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只要我们坚守这一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战胜中国,打败中国!历史上比美国更强大的势力有很多,他们不曾消灭中国,美国又凭什么能呢?所以说尼克松的话有深意,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这个说法跟习近平主席的一个说法很相近。习近平主席去年在广东考察工作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 “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这是第一次把我们祖先的教导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提升到如此高度。所以我想我们能不能成立一个“根魂研究院”,动员全校的力量,来研究这个“根”和“魂”。我们建设一流行政学院,一流党校,这就是一步,别人还没做,我们先做。我们知道一棵树只要有“根”在,你就是把它的树干全部砍掉,它还能活过来。一个人只要有“魂”在,你就是把他肉体消灭,他还能够活过来。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我们能成为一个唯一不死的文明,因为我们的“根”还在,因为我们的“魂”还在。
我们回到尼克松的话。美国要想征服中国,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我们不再坚守我们祖先的教导和我们的传统文化。这取决于我们愿不愿意坚守。我们愿意吗?尼克松说完这个话之后的20年,2009年,撒切尔夫人答记者问,有记者问她:“中国能不能强大?中国能不能构成对世界的威胁?”她回答说:“中国是否强大,是其能否构成对世界威胁的前提。那中国能不能强大呢?我注意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使用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概念甚至思维方式,都是西方的。”她继续说:“连理论研究都是在西方的结论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结论来自剑桥、哈佛等著名大学,也有著名的研究机构。”她说:“我不否认这些新思想、新观念、新概念以及新思维的正确性,但是,它是为西方价值观服务的。试想,一个只能步他人后尘的国家,能够强大吗?至于对世界的威胁,那更是不可思议的。”
你凭什么能够成为一流的国家,就凭你步他人的后尘,就能成为一流国家吗?撒切尔夫人的讲话,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我们有那么多的大学、研究机构,那么多优秀的头脑,却只知拿西方的学术框架说事,自以为得意,又是某某怎么说,又是某某怎么说,你自己呢?我们有多少人是在为西方价值观而工作?整个学术界只能为西方价值观打工,如何能够出大师呢?如何能够成一流呢?比如说 “李克强经济学”,居然又是外国人提出的。然后中国学者,抓住这个词,要研究“李克强经济学”。中国学者,怎么这样没有创造力?这个词,还让别人先提!
你说不让我为西方价值观而工作,那我为什么而工作呢?为中国价值观而工作吗?但是你中国没价值观啊。我把中国价值观叫做“华夏价值观”。那么什么是“华夏价值观”呢?
我个人觉得,中国、中国人,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一批人啊。因为中国这个种族,有个特点,中国人是典型的杂种,他不像欧洲的单一民族,他是混血的,他有杂种的优势。我们这个民族,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头脑。可是我们的这些优秀的头脑,没有为我们自己而工作。所以中国的智力流失,最大的智力流失,不在于留学生不回来,而在于留学生回不回来,他都是在为西方价值观而工作。他回来了,是为西方价值观工作,他不回来也是为西方价值观而工作。这才是最大的流失,很痛心的一种流失。
“华夏价值观”是什么?一是“三纲”。“三纲”是什么?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什么?就是我们渔网上的绳,绳子。我们30年前有句著名的口号: “以阶级斗争为纲,纲举目张。” “目”就是渔网上的孔。把这些绳子拉起来,孔就张开了,这就是“纲举目张”。 “纲”就是总揽全局、最后拍板的那个人。什么叫“君为臣纲”? “君”就是总揽全局、最后拍板的人。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个政府,不可能没有这个“纲”。我们学校,民忠校长就是纲,因为他就是总揽全局、最后拍板的人。我们中国,习近平主席就是“纲”,因为他是总揽全局、最后拍板的人。奥巴马就是美国的“纲”。什么是“父为子纲”呢?我还没见到过完全不听父亲的话,最后能成多大材的。一个小孩子从小就不听父亲的话,将来会有成就吗?所以父亲就是总揽全局、最后拍板的人。最后是“夫为妻纲”,我们女性朋友听了不高兴,会问凭什么丈夫就是总揽全局的人呢?其实一个家庭,要么丈夫总揽全局,要么妻子总揽全局,要么夫为妻纲,要么妻为夫纲,总得有个“纲”,总得要取其一,我们的文化就取得是这条。
二是“三从四德”。是不是过时了?“三从四德”是对于女性的一个要求。那么先说“三从”,是不是过时了。“三从”是要求我们女性朋友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没出嫁之前听父亲的,出嫁之后听丈夫的,丈夫死了听儿子的。有些人说,我就是听了丈夫的,上当了,我就是听了父亲的,上当了。可是你这个例子,不能否定这个命题。有很多人听了父亲、听了丈夫的,很好啊。我们就算是一半对一半,有些人讲“三从”好,有些人讲“三从”不好,一半对一半,你也不能说这个“三从”过时了吧?
那“四德”过时了吗?“四德”完全没过时。“四德”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德”。一个女性,最重要的是什么?心灵美。因为女性最重要的是心肠要好,所以排在第一位的是“妇德”。排在第二位的是“妇言”,语言的言。要会说话,不要动不动就顶着,就刺人家,顶撞别人,说不好听的话。婆媳关系处理不好,一定归结到媳的问题,你有足够的智慧,任何的婆婆你都可以处理好。这就是“妇言”。排在第三位的是“妇容”。我原来一直以为这个“妇容”啊,不就是讲的长相吗,因为这个“容”就是“容貌”的“容”。我们排在第三位的,应该就是长相。后来我一查,不是,我越发感觉我们古人的伟大。我们在“四德”之中,根本就没有长相这一条。你看看我们的祖先,认为一个女性长得好不好,根本是无足轻重的。“妇容”是什么?“妇容”是仪态,就是我们讲的“仪态万方”的那个仪态。这仪态好啊,长得再差都没关系,动作要优雅。排在第四位的是“妇功”。这“功”是什么?基本的生存技巧。小孩子的衣服掉了个扣子,你总能钉上去吧?来了客人,你总得能给人炒一两个菜吧?现在这些,我们对女性的这种要求,都没有啦,一个菜都不会炒啦。
我不认为这“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已经过时了,不仅现在没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你看现在那些找对象的人,男的要求什么--—高、富、帅,女的要求什么叫做白、美、静,还是什么,郁美净吧?恶心。你跟我们“四德”比比,我们“四德”根本就不要求长相,所以我们在座的,有年轻朋友还没找对象的,相信祖先的话,找对象别看长相。高、富、帅没几个好的,有一两个好的,也不属于你。总之“四德”没过时。
三是“多子多孙,儿孙满堂”。这是我们祖先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我们认为它过时了,所以我们采取了如此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未必啊。我们现在只有两个选择:你是要选择一个儿孙满堂的社会,还是要选择一个大国空巢的社会?我们中国的老龄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我们已经是一个“超级老人国”。1.69亿,差不多2亿60岁以上的人,这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见的奇观。你要选择这么一个大国空巢的社会吗?你认为这个大国空巢的社会可持续吗?有竞争力吗?
2050年,据说到2050年啊,60岁以上的人超过30%。中国跟印度的竞争,最终可能就输在这个人口上。印度70%以上是30岁以下的人,我们70%以上是30岁以上的人,你跟人家去争一争。哦,你要控制人口,你把土地腾出来啦,你把房子腾出来啦,你就幸福了吗?不会的。你把土地腾出来,你把地方腾出来,最终谁来住?印度人来住。现在已经有很多省份,大量地进口劳动力,就是从印度进口,你觉得这样好吗?所以我们也不能够说这个话。我们祖先的教导,总是为你好,我相信我们祖先的教导,总是在为儿孙着想,不会坏你的事情,不会故意坏你的事情。
四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我们大家都相信“积谷防饥”,我们历来的政策,都是至少要储备3年以上的粮食,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据说我们现在粮食的储备库那边,已经加进来大量的转基因食品,这是太可怕啦。我们相信“积谷防饥”,可是我们却不相信“养儿防老”。
我一直认为家庭养老模式,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重大贡献。我们这个文明,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不死的文明,其中就跟家庭养老模式有密切的关系。家庭养老模式是所有养老模式中,最能够抗冲击、最能够抗意外事件的一个模式。我们现在把养老社会化,是学西方的一个产物,这个学不好。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发展家庭养老模式呢?我们的政府,做一点点事情,就能解决。比如说我的父母我来养,不要政府养,政府只要稍微帮帮我。比如说政府给我出一点点钱,我在北京租个房子给他们住着,就解决了。我们为什么不从这个角度去考虑,以致现在养老问题,养老金问题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欧洲出问题,就出在这上面,美国出问题,也出在这上面,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地往前走呢?所以说“根魂研究院”有很多东西可以研究,养老模式是可以研究的。
五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可是这价值观,我们已经批它批了100多年。从“五四”以来,我们批了它100年了。这不是封建的、保守的、落后的吗?一个社会,要么唯有读书高,要么唯有金钱高,要么唯有出身高,我们的祖先在这三者之中,选择了最文明、最进步的方式。我们倡导的,我们实行的,是“唯有读书高”。一个社会要进步到,进化到“唯有读书高”,我们想象一下,这需要多么大的投入,这需要多么大的精力,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我们现在普遍流行着“读书无用论”,你要想让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恢复到“唯有读书高”,你想象一下你要花多少精力才能做到。
“唯有读书高”从哪个方面,也不值得我们去批判啊。正是“唯有读书高”造就了中国,一直以来领先于西方,成为一个最有文化、最有品位、最讲文明的社会。你批判它干什么呢?你以为“唯有出身高”就好吗?“唯有金钱高”就好吗?唯有出身高,中国经历过,西方也经历过。唯有金钱高,中国正在经历,西方也经历过,好不好呢?比较起来,反而“唯有读书高”是最好的选择。那有些人说我都不高行不行,我既不以读书高,也不以出身高,也不以金钱高,行不行呢?不可能。你既不高这个,也不高那个,你三个都不高,那说明你这个社会没有价值导向。一个社会没价值导向,那不叫一个社会。
六是“学而优则仕”。“五四”以来我们批判传统,采用了一个很不好的模式,叫做“半句话模式”。比如我说:“你杀人了,后来证明这个事情弄错了。”这才是我的完整的一句话。结果你就抓住我前面半句话,你说:“我杀人了,你跟我讲清楚我什么时候杀人的?”
“学而优则仕”是半句话,我们就把它解释成为学习优秀了,就去当官。实际上“学而优则仕”前面还有一句话,叫“仕而优则学”。怎么解释呢?官当好了,就去学习,是这样子的吗?现在有些人好像是啊,如果官当好了,就去中央党校学习。我们古人不是这个意思啊。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这个“优”解释得清清楚楚:“优,有余力也。”就是有剩余的精力。一个学者学问做好了,有剩余的精力,要为大众服务,去做个官;一个官员工作处理好了,有剩余的精力,去学习,去总结。
七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我们女性朋友听了更不高兴。什么叫“女子无才便是德”啊?我没才能,我就是有德吗?这又是一个“半句话模式”。“女子无才便是德”前面还有一句话,叫做“男子有德便是才”。原话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也。”
什么叫做“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个女性有才华,但是不炫耀自己的才华,这就是德。男子有德的“有”,女子无德的“无”,都是动词。“男子有德便是才”,旨在强调德,遵从德,重视德。一个男子重视德,这就是一种才华。一个女性不炫耀自己的才华,不张扬自己的才华,不自吹,尤其不在丈夫面前炫耀才华,那是一种品德。这两句话,完全没有错。可是我们批到现在啊,我们一直在批这句话,我们很多女性朋友听了很不高兴,讨厌“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我们以后把握一个原则,相信我们的祖先不会轻易去说让你不高兴的话,我们要把握这个总的原则。我们是一个礼仪之邦,我们是一个文明之邦,不会轻易去说让你不高兴的话的。
八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相信在座的朋友,没有几个人相信这句话还有什么价值。但我相信它有价值。批判这句话的人,并没有弄清楚这句话的意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讲的第三种不孝,第三种不孝是讲“不娶无子,绝先祖祀”,用俗话讲就是不娶妻生子,断了家庭的香火,这是不孝。香火的观念,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我不认为它是错的。我们这个民族,能够成就这个世界上唯一不死的文明,跟这个香火的观念有密切的关系。就是我们全部的文化,都是指向那个不死的目标,我们所有的文化努力,都指向那个不死的目标,所以我们才不死。
香火观念,如果我们说其他的意义没有,至少它有一个生物学上的意义。我们知道生物学要强调基因的多样性,我们这个民族这么聪明,就是因为有基因的多样性。一个家庭断了香火,就是一个遗传基因的消失,两个家庭断了香火,就是两个遗传基因的消失,这句话至少有一个生物学上的意义。它告诉我们,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保持基因的多样性,这也是维系这个民族聪明才智的一个重要基础。你说它完全过时了吗?
九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有些人说这个也不能算是一个价值观,只是一个现实的描绘,现在还是这样。不要说人家过时了,不要说“男怕入错行”,男还怕入错单位呢!你同学都当博导了,你连个教授也评不上,你入错单位了;你同学当了部长,你还是个科长,你入错单位了。别批判我们古人,现实还是这样。“女怕嫁错郎”,我们一直在讨论,干得好还是嫁得好?干得好重要还是嫁得好重要?讨论的主题,不还是这样吗?
十是“拔一毛利天下不为”。这是杨朱的一个价值观,我们也一直批到现在。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半句话模式”。杨朱的全文是这样:“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这是多么好的一个理想。“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这是半句话,不能凭这半句话,就说杨朱是极端个人主义。还有半句,“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意思是把整个天下给我,我也不要。“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这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你不要我帮你,我不要你帮我,多么好的一个社会。
评职称不用找任何人,你相信这个程序是公正的;提拔你的级别不要找任何人,不要找人帮忙。你不用帮我,我不用帮你,整个社会每个人都是自足的,这是多么好的一个社会。当这个社会需要人帮助的时候,说明这个社会出了问题,这是道家的思想。所以庄子书中讲“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们以为“相濡以沫”是非常好的一种关系,就是水干了,两条鱼在没有水的地方,相互吐唾沫活下来,“相濡以沫”,这多么好。但是庄子告诉你,这不好,我之所以需要“相濡以沫”,是因为水干了,有水的话,我是不需要“相濡以沫”的。这就叫做“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你把水搞满了,鱼跟鱼之间不需要相互帮助的,这是很好的一个理想。我们有什么资格骂杨朱是极端个人主义呢?你连这个资格都没有,你比杨朱的思想差得太多了。
好了,我们刚才讲的,都是较低层次的价值观。假如你觉得这些较低层次的价值观,都过时了,假如你觉得我对这些价值观的辩护,都是错误的,那我们把它去掉,把这些价值观全部去掉。我心里面有点舍不得,可是既然大家都说已经过时了,那就去掉吧。
去掉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呢?还剩下较高层面的价值观。较高层面的价值观,我也随便列举几个。
一是“三达德”,即“智、仁、勇”。我看不出来,这个“三达德”过时了,一个社会可以不要“智”,可以不要“仁”吗?可以不要“勇”吗?一个人可以不要“智”吗?可以不要“仁”吗?可以不要“勇”吗?不可能的吧!没过时。
二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我们称之为“五常”。“常”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常”是相对于“权”,“权”是临时性的措施,“常”是亘古不变的。就是“仁、义、礼、智、信”在我们祖先看来,不是临时性的东西,而是亘古不变的。当一个社会不讲“仁、义、礼、智、信”的时候,会怎么样?我们不讲“仁”,所以缺乏责任;我们不讲“义”,所以缺乏感恩;我们不讲“礼”,所以缺乏温情;我们不讲“智”,所以缺乏敬畏;我们不讲“信”,所以整个社会陷入到“塔西佗陷阱”之中。不讲“仁、义、礼、智、信”的社会,只能是这么一个社会,任何意义上,我们不认为“仁、义、礼、智、信”已经过时了。如果我们连对自己的文化都没有自信,习近平主席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又从何谈起呢?
三是“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这是管子讲的:“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就是四根支柱,支撑一个国家有四根支柱,一个是礼,一个是义,一个是廉,一个是耻。所以管子讲:“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四根支柱,倒了一根,问题不大。倒了两根,那比较可怕。倒了三根,还可救。如果四根支柱全没了,国将不国,哪还有国家?
我们现在很多为西方价值观工作的人,不相信这一点,他们说西方列强就不靠这四根支柱,列强靠的是另外四根支柱,即军队、财富、单边主义和双重标准,这是近代列强的“四维”。人家就不讲礼、义、廉、耻,人家是那个“四维”,不也很厉害吗?是很厉害。可是我们要读历史,习近平讲主席强调要读历史,领导干部一定要读历史,是有其深意的。我们读历史就可以看到,所有以军队、财富、单边主义、双重标准这个“四维”支撑起来的国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也就是一瞬间的事。
为什么那么多的国家兴起又灭亡,只有中国能够看着他们兴起又灭亡,只有我们是不死的。为什么?因为这个国是靠“礼、义、廉、耻”支撑的,所以不死。那个国是靠那个“四维”支撑的,它会迅速地死掉。要看历史,不能仅仅看暂时。我们经常讲,西方的价值是普世价值,中国的这个“四维”跟他那个“四维”,谁更具有普世意义呢?谁更能够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治久安呢?我们考虑的是这个问题。
&&& 四是“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董仲舒的一个说法。我们一直批判他的这个东西,说这个是保守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是讲不变的。这又是一个半句话。这是我们“五四”以来采用的“半句话模式”,太多了,百分之九十都是这样的模式。就凭这半句话,我们就说董仲舒是讲不变的。我们看董仲舒的原话:“天不变道亦不变,……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天变,道也变;天不变,道不变。所以他告诉汉武帝“今汉继大乱之后”,要变,要改革。董仲舒这句话完整的意思,是要汉武帝变革。我们批判他,采用的又是一个典型的“半句话模式”。
五是“存天理去人欲”。这又是我们一直批到现在的一个观点、一个价值观。朱熹对这个解释得非常清楚:“男女,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他要存的是什么,他要去的是什么?他不让你有男女关系吗?他不让有吃有喝吗?男女关系这是天理呀,要吃要喝这是“天理”呀。可是你要三妻四妾,你要山珍海味,这就是“人欲”呀。一餐饭在我们食堂吃十块钱够了,吃饱了;在外边吃一百块足够了,吃饱了;你非得要吃两万块钱,这叫“人欲”。没说让你不吃饭,我们现在要求“八不准”,反对“四风”,反对“奢靡之风”,就是一个“存天理去人欲”嘛。
较高层面的价值观还有很多,时间关系,不一一列举。
自由、平等、人权,这是西方人到现在为止自以为傲的三大价值观。我们中国人,就在这三个价值观面前抬不起头来。西方有自由、平等、人权,可中国文化中却找不到自由、平等、人权。西方人对于自己价值观的自信,是到了一个极端的程度:第一,没有我这个价值观,算你没价值观;第二,你要学我,你跟我一样,也算你没价值观。总之你是没价值观,因为这价值观是别人的。中国有什么?梁启超给我们总结过。梁启超告诉我们,周公、孔子以来三千年,中国人是靠什么支撑着这社会,靠三大道德观,三大价值观:“报恩”、“明分”、“虑后”。
“报恩”讲的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华文明之所以不死,靠这个价值观支撑着。一个不报恩的人,一个有恩不报的人,一个知恩不报的人,在中国文化看来,那不是人,那是禽兽。“明分”是职能主义的一种观点,就是各就其位、各尽其能。农民把田种好,工人把工做好,当官的把官当好,学者把学问做好,每个阶层,每一个人,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就是每一个人,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叫“明分”。“虑后”是讲你干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要想到是不是可持续,不要一锤子买卖。
梁启超告诉我们,这三大价值观支撑着中国三千年的道德生活。梁启超这篇文章,叫做《中国道德之大原》,说这三大价值观支撑中国。当我们在西方人的自由、平等、人权面前抬不起头来的时候,我们想到过没有,我们也有报恩、明分、虑后三大价值观。这三大价值观没有让我们落后,而是支撑我们走过三千年,一直领先于西方。所以,当西方人说自由、平等、人权是普世价值的时候,我们的学者怎么不可以站出来说报恩、明分、虑后也是普世价值呢?
所以,我们不要否定普世价值。我们现在很多宣传部门说没有普世价值,也许是对的,但不要轻易否定普世价值,而是要跟西方人对话。我不相信我们的价值观是没用的。
好啦,这是我们列举的一些较高层次的价值观。假如大家觉得这些价值观没用了、过时了,假如大家觉得我对这些价值观的辩解是错误的,那好了,我们也去掉。
较低价值观去掉,较高价值观去掉,我们还剩下什么?还剩下一个最高价值观。我今天讲五条。第一条,天下主义;第二条,广土众民;第三条,兴灭继绝;第四条,和而不同;第五条,返本开新。简单地梳理一下。“天下主义”是一个总则,“广土众民”是对于“核心圈“的一个要求。我们要记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是一个“太阳系模式”。太阳系,太阳是中心,然后九大行星围绕着太阳转,是这么一个模式。那么,太阳是属于“核心圈”,“广土众民”是我们对“核心圈”提出的一个价值观。“兴灭继绝”是我们对于“缓冲圈”提出的一个价值观。这“缓冲圈”,比如说离太阳最近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个可以视为“缓冲圈”。稍远点的我们叫“边缘圈”,我们对“边缘圈”和它的外围,提出“和而不同”的要求,这么一个价值观。那么对于历史,纵向的坐标,我们提出的是一个“返本开新”的价值观。
先看“天下主义”。我们有一个“天下主义”的思想,不用怀疑,所以我们也不用多讲。比如说,老子讲的“以天下观天下”;比如说,慎子讲的“立天子以为天下,立国君以为国,立官长以为官”。国家之上,有个单元,有个政治单元,叫“天下”。尹文子讲的“举世非之”,举世就是“天下”的概念。《礼记》中讲的“天下为公”,这也是讲的“天下”概念,是在国之上的一个单元。《六韬》当中讲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是指国家之上的一个单元。《吕氏春秋》讲的“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这个“治天下”也是讲的国之上的一个单元。包括邵雍讲的“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这个天人,“际天人”,正是这个“天下”观点。“谋全局”也是一个“天下”观点。所以,不用怀疑我们的思想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天下主义”的思想。
我们要探讨的,是怎样解读?有正面的解读,也有负面的解读。比如说钱穆,是一个正面的解读。钱穆说,“我们可以推想出,他们对于国家观念之淡薄”。这个“他们”,就是讲我们的祖先,对于国家观念之淡薄。“因此他们常有一个‘天下观念’超乎国家观念之上。他们常愿超越国家,来行道于天下,来求天下太平”。这是一个正面的解读。
也有负面的解读,比如说费孝通先生的一个解读。他把《大学》中间的“八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一个思维,解释为“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费孝通先生这个解读,是刚好说反了。他这个解读不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完全相反的,就是为了天下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个人。
对于“天下主义”思想解读得最好的,是赵汀阳,这是社科院哲学所我最佩服的学者之一。他说:“由于文化上的偶然,中国最早思考了世界制度的问题,即‘天下理念’。中国的‘天下’概念是严格具有世界眼光的世界理念,即能够达到老子标准‘以天下观天下’。有一些西方现代思想家,例如从康德、马克思到罗尔斯,也都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除了马克思,西方思想家并没有发现了一个超越了国家眼光的世界眼光。马克思的思想在西方传统中多少显得独辟蹊径。”
这讲的是什么?马克思在西方是个异类啊。这也可以给我们解释,为什么中国人接受马克思没有什么障碍。因为在“世界眼光”这一点上,只有马克思跟我们的祖先,达到过这样的一个高度,西方思想家没有达到这样的一个高度。
“就西方主流思想而言,民族/国家是人们更喜欢的概念,人们在思考到世界问题时,仍然是以国家为最大的独立单位去计算的,因此,所谓世界问题就只不过是‘国际问题’而不是以世界为单位的世界整体问题。”然后,赵汀阳说:“西方哲学没有完整意义上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是讲以世界为单元考虑问题,不是我们现在讲的那个世界观。“没有完整意义上的世界观”,就是指只有国家观,“只有以国家为主体单位而试图扩展到整个世界,无论扩展到什么程度,其利益、价值观以及制度设想都是基于国家尺度的视界”。所以美国老当世界警察,可是它从来就是以它的国家利益、价值观为出发点的,它没有想到在国家之上应当有一个更大的政治单元。
第二个是“广土众民”。对于这个价值观,现在基本上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承认“广土”,但是不承认“众民”。“广土”当然好了,领土大,但是人不要太多了,只承认“广土”,不承认“众民”。第二种观点就是两个都不承认,认为“广土众民”都过时了。第三种是两个都承认,“广土”没过时,“众民”也没过时,承认这种观点的很少,我是其中一个,认为“广土”、“众民”都未过时。
我们有“广土”价值观的追求,中国人是求仁得仁、求义得义,我们也收获了“广土”。西汉,1500万平方公里;唐,1600万平方公里;明,1300万平方公里;清,1400万平方公里;民国,1200万平方公里。清政府那么腐败,可是它交到民国政府手上的领土,还有1200万平方公里。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只剩下了960万平方公里。我们有“广土”的追求,我们也有“广土”的收获。这个规模维系下来一直是世界第一,没有第二家。有些民族会兴起,达到这个大规模,可是它马上消亡了。能够持续长时期维系这个大规模的,只有中国,就一家,是个孤例。
至于“众民”,讨论的问题当然就很多了。其实我们刚才已经涉及到了。有些学者就说,只有中国人主张鼓励人口增殖,西方人都是主张限制人口增殖的。话可不能这么说。比如说这篇文章就说:“鼓励人口增殖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相反,限制人口增长却是西方历史的主流。”这话不对的,这是想当然。
其实鼓励人口增长也一直是西方文化的主流,只是他们想做而做不到。我们看,从柏拉图开始就说要增加人口数量,到保泰罗讲“人口是比货币和国土更重要的财富源泉,拥有人民愈多财富愈多”。保泰罗是著名的学者,是西方第一个论述了人口与经济关系的一个学者。马尔萨斯前后,我们以为马尔萨斯那是西方的主流吧,马尔萨斯是主张限制人口的。其实马尔萨斯不是主流,马尔萨斯前后西方的人口观念,都是要增加人口的:第一,人口增加会增加每个人的平均财富,从而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总量;第二,众多和不断增加的人口是财富的重要象征,它本身就是任何民族最大的资产。这两条,就是马尔萨斯前后西方人的人口观。人家一致认为人口是资产,不是负担。
马尔萨斯前后,比如著名的经济学家配第说:“人口少是真正的贫穷,有800万人口的国家,要比面积相同而只有400万人口的国家,不仅富裕一倍。”亚当·斯密说:“一国繁荣最明显的标识,就是居民人数的增加。”一个政府把一个国家的人搞得越来越少,你能说这是繁荣吗?只有把人搞得越来越多,那才叫繁荣啊。麦卡洛克说:“把人当成国家财富的一部分,则可以举出许多理由。”“人本身不当成国家财富的一部分是没有任何充足理由的。”人是财富啊,我们的祖先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13亿人,这是最大的财富。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中国,很多民族想做,它做不到。
中国的思想家,有主张增殖人口的,也有主张限制人口的。比如韩非说“人民众而财货寡”,这就是主张限制的。荀悦、苏轼、马端临、洪亮吉、汪世铎,都是主张限制人口的,这是一条脉络。
所以人口问题,一定要有国际眼光,不能在我们这个小池子里面,天天在这儿想,要有“天下眼光”。用“天下眼光”看中国:第一,中国一直是人口最多之国,我们不要改变这个现状。不要单方面的改变这个现状。第二,中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在急剧地下降。清代的时候,我们是三分之一,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建国初的时候,我们有四分之一;改革开放初的时候,我们有22%,2009年降为13%,2050年降为8%。我们中华民族就成了这个世界上的少数民族,我们就等着人家给我们高考加个十分吧,我们就很高兴了。第三,全球华人现在已经是生育率最低的群体,中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强制生育的国家。全球人口1987年50亿,1999年60亿,2011年70亿,我们要看到这个危险。当你一个儿子都没有,你的邻居每一家都是5个儿子的时候,你要有这种危机感。你现在还能支撑,一旦你死去,你的儿子必败无疑。人家5个儿子,打你一个儿子,一下就打下去了。第四,中国65岁以上人口,2008年就达到8.3%,超出了联合国7%的“老年型国家”的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10年12%,今年12.5%,1.69亿啊,2020年20%,2040年28%,2050年31%。个别大中城市,包括北京,“空巢老人”已经高达50%。这样的一个状况,可以叫做不堪一击,不堪一击啊。
第三是讲“兴灭继绝”。“兴灭继绝”是我们对于“缓冲圈”提出的一个要求,一种价值观。这个“缓冲圈”在历史上是指哪个区域呢?“缓冲圈”在历史上,就是指藩国这个区域。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一直到清代,这个藩国的体制,一直到清代还维持,到清末的时候,我们还有四大藩国。这四大藩国,从北往南,第一个是朝鲜,第二个是琉球,第三个是越南,第四个是缅甸。朝鲜被日本给弄走了,琉球被日本给弄走了,越南被法国给弄走了,缅甸被英国给弄走了。
我们现在想一想,这个藩国体制的设立,就是这个“缓冲圈”的设立,是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啊,那真是不得了。你想象一下,在近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浪潮中,有多少国家被扫灭、被铲除了,唯独中国得以保全。我们始终没有被列强瓜分掉,我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牺牲“缓冲圈”,保住了“核心圈”。我们牺牲了几大藩国,“核心圈”保全下来了,所以得以保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960万平方公里。否则,没有这些藩国的牺牲,960万平方公里是不可能保下来的。所以我们就可以想见,这个“兴灭继绝”,这种价值观,是我们祖先给我们子孙们留下的一条活路啊。
那什么叫做“兴灭继绝”?在《中庸》中间讲的是“继绝世,举废国”,在《论语》中讲的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我们举一个例子就知道什么叫做“兴灭继绝”。琉球问题的处理,中国人采用的就是“兴灭继绝”的模式。在中国的四大藩国中,只有琉球现在还有翻盘的可能,其他都不行了,因为朝鲜、越南、缅甸已经都跟人家签了协议了,唯独这个琉球是没有签协议的。所以当中国拳头够硬的时候,很有可能翻盘,在法律上还有可能翻盘。
琉球36岛,分北部、中部、南部,绵延1000多公里,漂亮得不得了,“七子之歌”里面还讲到琉球。琉球从明代开始成为中国的藩国,1879年,日本把它灭了,把它改成了县,叫冲绳县。灭琉球之前,日本提出的方案是“两分琉球”,宫古、八重山两个岛给中国。宫古就是宫古岛,我们最近军事演习经常穿越的,到太平洋的水道,就叫宫古海峡,位于宫古岛以北。同时附加一个要求,让清政府准许日本人到中国自由通商,要跟西方人一样。李鸿章的回答是:第一,中国争琉球,是为了“兴灭继绝”,你们给我分这两个岛算什么事儿呢?第二,至于通商的问题,跟琉球问题没有关系,不要牵合在一起,这个事情另外谈。就这么两条。
美国(美国当时总统格兰忒)提出的方案,是“三分琉球”,北部群岛归日本,中部归琉球王,南部的归中国。这里讲的“南部的”,还是指宫古海峡以南的两个岛。李鸿章说:不行。其实这个方案,我们现在一些人总觉得还可以,北方给日本,中间给琉球,也是“兴灭继绝”了,没有灭人家琉球,南边中国还得了一点好处。
李鸿章为什么不同意?因为这不合乎“兴灭继绝”的标准,李鸿章的方案,就是要“兴灭继绝”。什么叫“兴灭继绝”?就是国家灭了,我要把它重新建起来;那个统序,那个“总统”的序列断了,我要把它接起来。这就是“兴灭继绝”。李鸿章的方案,是北部给日本,中部和南部给琉球王,我们不要人家的一寸土地。但这一步,日本还是不同意,那中国就再让一步,北部和中部都给日本,但是中部的首里王城,这是琉球的首都,单独拿出来,加上南部的,给琉球王。因为仅靠南边的两个岛,琉球王是没有办法生存的,所以必须要加上中部的首里王城。
日本人也不同意。这个案子就搁下来了,一直搁到现在,这个案子没有签字。什么叫“兴灭继绝”,我们可以看出来了。我们对于藩国,第一不要它的一寸土地,第二我们要为它寸土必争,不能把人家分掉。这就是“兴灭继绝”,这是一种政治观、外交观,也是一种价值观。
第四是“和而不同”。这个好理解一些。“和而不同”由一些命题构成,如“协和万邦”、“保合大和”、“和与同异”、“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实生物”,它是由这些命题构成的一个价值观。那什么叫“和”呢?“和”就是多样性。什么叫“和而不同”呢?就是追求多样性。有些人说“和”就是“和稀泥”,不是这个概念。
“协和万邦”是处理国家关系的。“保合大和”也是处理万国关系的,“保合大和”就是“保合太和”,是一样的。“和与同异”是处理君臣关系的,就是用多样性的态度来处理君臣关系。“和而不同”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所以《论语》里面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跟不同意见的人在一起,小人处理人际关系时是要跟相同意见的人在一起。这就是一个“和而不同”,和一个“同而不和”。“和而不流”是《中庸》里面的一个说法,是处理各种地域文化关系的一种模式。“和实生物”是一个宇宙观的概念,也是一个价值观,就是我们的祖先认为,只有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才可持续,才能够产生新的东西。
“和而不同”这种价值观,如果我们用通俗的话该怎么表达呢?费孝通先生曾经在他八十寿辰的时候,讲过这么十六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就是我们“和而不同”的价值观的一个通俗表达。其实这个通俗的表达,也不是费孝通先生的发明。习近平主席在六月份去墨西哥的时候,就引用了费孝通的这十六个字。其实我觉得给习主席写稿子的人,不应当引用费孝通先生的这个话,而应当引用比费孝通先生早一千年的石介的话。
石介在《中国论》中就讲过:“各人其人,各俗其俗,各教其教,各礼其礼,各衣服其衣服,各居庐其居庐,四夷处四夷,中国处中国,各不相乱,如斯而已矣。”这就是讲的“和而不同”,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不要相互你打我,我打你,这就是一个很通俗的表达。
这种价值观,我们一直是在维系的。比如说,现在基本上大家都认为“华盛顿共识”,就是一个“同而不和”的价值观支配的,“北京共识”就是一个“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支配的。或者也可以这样讲,就是“北京共识”是我们祖先的“和而不同”的价值观的一个升级版,一个“返本开新”。你要让西方人跳出“同而不和”的价值观,几乎不可能。
第五是“返本开新”。这“返本开新”是什么意思?“返”到哪里去?我前面讲过,“返本开新”是一个纵坐标的价值观,是对于历史、对于祖先的一个价值观。比如说《老子》讲的“反者道之动”,就是一个“返”。那这个“反”是什么意思呢?有很多解释。什么叫“反者道之动”?比如说陈鼓应的解释是“道的运动是循环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似乎也是这样。可是当我们把他这句话放到“返本开新”的思维框架下来看的时候,《老子》的含义还是很清楚的。什么叫“反者道之动”?“返本”是道运行的方式。什么叫“弱者道之用”?“示弱”是道起作用的方式。你看看我们的太极拳,看上去没有力量,可是它有千钧力量。“示弱”是道起作用的方式。
包括《周易》里面讲“穷则变”,这个“变”也是要“返本”。包括《礼记》里面讲“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什么叫“不忘其初”?就是我们走的每一步,我们不管这个文明延续多少年,一个人不管长大到多少岁,不管官职有多高,永远不忘记你的出发点。“反本修古”也写成“反本循古”,这也是同一个含义,你别忘记你是从哪里来的。所以这个“本”,实际上就可以看到,就是前面讲的“根”和“魂”,就是我们走得越远,越要时刻想着那个“根”和“魂”,这叫“返本开新”。
《论语》中讲的“损益”,也是一个“返本开新”的模式,“温故知新”也是。《荀子·礼论篇》讲“三本”——天地、先祖、君师,就是我们越是发展,越要时刻想着天地、先祖、君师这三本。司马迁讲的“通古今之变”,也是一种“返本”,就是要把现在的中国跟古代的中国打通,而不是把它隔离开来。《白虎通》讲的“穷则返本”,也是这个含义。
梁启超其实就已经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怎么样“返本开新”的方案,就是第一步,要尊重这个文化。第二步,要研究它。第三步,要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系统。第四步,要把这个新系统往外扩充,影响更多的人。这就是一个“返本开新”的模式。
最后我们回到这个主题:王道与霸道。我们讲中国人的价值观,不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尚书·洪范篇》有这么一段话:“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王道”,这就是中国梦。“王道”就是最具有中国风格、最具有中国气派、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梦。这个中国梦,已经有了3000年。这个梦具体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只有拿它跟近代西方列强的那个梦比较起来,才能看出来。近代西方列强的那个梦,我们叫它“霸道之梦”。中国的这个梦,叫“王道之梦”。这两个梦有什么区别?
“王道”的梦是要讲“天下主义”的,“霸道”的梦是讲“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王道”的梦是讲“广土众民”的,“霸道”的梦是讲“小国寡民”的;“王道”的梦是讲“兴灭继绝”的,“霸道”的梦是讲“殖民主义”的(在琉球这个问题上,中国就采取的是“王道”的方式,日本采取的就是“殖民主义”的方式,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王道”的梦是讲“和而不同”的,“霸道”的梦是讲“同而不和”的;“王道”的梦是讲“返本开新”的,“霸道”的梦是讲“数典忘祖”的。有些人说“王道”是很虚的一个概念,其实不然。什么叫“王道”,什么叫“霸道”,是很具体的,是有规范的。
有些人说“中国梦”跟“美国梦”是一个梦。怎么可能是一个梦呢?我们是“王道之梦”,人家是“霸道之梦”。所以,“中国梦”在乎的不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在乎的是以何种方式去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人想发财,可是中国人没想着去靠抢夺发财。近代列强没有一个不是靠抢夺发财的,可是中国从来没有这想法。“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为什么亚当?斯密写了《国富论》,还要写《道德情操论》?就因为一个不以道德情操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不合乎“王道”的理想。一个不以道德为基础的经济学,不是真正的经济学。这就是“王道”。
所以这个方案,怎么样“返本开新”啊。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讲到三条,一个是走中国道路,一个是弘扬中国精神,一个是凝聚中国力量。其中的“走中国道路”下面有段话,就讲到怎么样“返本开新”:第一步,要返回到改革开放30年;第二步,要返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60多年;第三步,要返回到170多年前,就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第四步,要返回到5000多年前的中华文化。所以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返本开新”的方案,告诉我们现在的中国,是从那些地方走过来的,我们不要忘记了“根”和“源”。
还是要再引几句洋人的话以自重,再说几句自己的话。大文豪萧伯纳说:“等到有一天中国把世界各国的各色人等吸收尽了,归化尽了,同化尽了,理想中的天堂,便人人可登了。”我们看西方第一流的思想家,从来没有贬低中国文化,只有那些二三流的人贬低中国,影响到中国人也贬低自己。大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中国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汤因比读通了一部中国史,读通了一部世界史,告诉我们这个结论。大哲学家罗素说:“如果西方依旧蔑视东方,而不能从那里学到哪怕是很少一点智慧,那么西方文明的行为趋向,就只能促使人类彻底灭亡。”
最后我用几个关键词,做一个梳理。
第一个关键词叫“华夏价值观”。我们几乎所有的大学,几乎所有的优秀的头脑,都在为西方价值观而工作,所以我们的学术界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让中国的学者为“华夏价值观”而工作。我们应当明确,西方学者为西方价值观而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中国学者为“华夏价值观”而工作同样是天经地义的。这是个普世原则。
第二个关键词叫“心理障碍”。对“华夏价值观”,对“中华文化”失去自信,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心理障碍。中国从一个举世公认的最有文化、最讲文明的国家,变成西方人心目中一个最没有文化、最不讲文明的国家,只用了100年。可是要让我们恢复这个自信,100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这个“根魂研究院”100年都有价值。
第三个关键词是“经学复兴”。因为我们这五大核心价值观,包括我谈到的那个较高层次的价值观和较低层次的价值观,全部都是来源于中国的经典,属于“经学”的研究范围。所以我们要恢复中国价值,恢复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恢复经学。经典不是我们想象的那堆垃圾,经典是中国人的脊梁。一个人没有脊梁骨是站不起来的,一个民族没有脊梁骨是站不起来的。
第四个关键词是“一个中国”。这个意思是讲,现在的中国跟过去的中国,不是两个中国,而是一个中国。现在的中国是过去中国的延伸,而不是“西洋文明在中国”。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我们吃猪肉不是为了把自己变成猪,我们吃牛肉不是为了把自己变成牛,我们学西方不是为了把自己变成西方,而是要强壮自己,吸取营养,强壮自己。
第五个关键词是“返本开新”。我觉得在很多问题上,我们已经“返本开新”了。比如香港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兴灭继绝”的升级版,就是一个“返本开新”。习近平主席讲的那段话,也是一个“返本开新”。我们已经在做了,但还不够。中国需要一场全方位的“返本开新运动”,从祖先的伟大智慧中找到新路。
“返本开新”就是打造“华夏价值观”的升级版,就是打造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的升级版。而我个人提出一个看法,中国的未来如何,取决于这场“返本开新运动”的成败。这就是我最后的一点结论。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