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2018年,2018年农历二月初八十六中午12点40生日男孩,五行缺什么,名字怎么取,姓万。谢谢大师帮助!急

张姓男孩,生于2013-农历2-2
相关信息。
八字:癸巳 乙卯 戊寅 戊午
五行:水火 木木 土木 土火(缺金)
纳音:长流水 大溪水 城头土 天上火
命主日干五行为戊土,八字偏弱,属于身弱格局,须扶助,宜补充火土金,火土金即为喜用神。
忌木水,木水即为忌用神。张的属性为火(11画),取名宜用如下组合:
(1)。火土火组合。笔画为:11-10-14
取名为:张轩宁 张轩逖 张轩肇 张益肇 张益逖 张益宁
(2)。火土土组合。
取名为:张恩硕 张恩玮 张恩祎 张轩硕 张轩玮 张轩祎
(3)。火土金组合。
取名为:张育诚 张恩诚 张轩诚 张益铭 张轩铭 张益铭
名字的五格属性吉凶释义:
天格12(木):凶。为祖先遗留,影响可忽略不计。
人格21(木):吉。
地格24(火):吉。
天人地三格为:木木和,木生火。(大吉)
外格15(土):吉。
总格35(土):吉。
名字的三才数理影响、基础运、成功人际关系:全吉。
名字的格局分:98.0分;
姓名评分:99.5分。
请您任选认为满意的名字。请您将选用结果告诉我。谢谢您!
2013.3....
张姓男孩,生于2013-农历2-2
相关信息。
八字:癸巳 乙卯 戊寅 戊午
五行:水火 木木 土木 土火(缺金)
纳音:长流水 大溪水 城头土 天上火
命主日干五行为戊土,八字偏弱,属于身弱格局,须扶助,宜补充火土金,火土金即为喜用神。
忌木水,木水即为忌用神。张的属性为火(11画),取名宜用如下组合:
(1)。火土火组合。笔画为:11-10-14
取名为:张轩宁 张轩逖 张轩肇 张益肇 张益逖 张益宁
(2)。火土土组合。
取名为:张恩硕 张恩玮 张恩祎 张轩硕 张轩玮 张轩祎
(3)。火土金组合。
取名为:张育诚 张恩诚 张轩诚 张益铭 张轩铭 张益铭
名字的五格属性吉凶释义:
天格12(木):凶。为祖先遗留,影响可忽略不计。
人格21(木):吉。
地格24(火):吉。
天人地三格为:木木和,木生火。(大吉)
外格15(土):吉。
总格35(土):吉。
名字的三才数理影响、基础运、成功人际关系:全吉。
名字的格局分:98.0分;
姓名评分:99.5分。
请您任选认为满意的名字。请您将选用结果告诉我。谢谢您!
.发出。
其他答案(共4个回答)
姓氏:张  性别:男
出生时间:公历日12时10分
农历:二○一三年二月初二日午时
生辰八字:癸巳年 乙卯月 戊寅日 戊午时
八字五行原始得分情况:
火17;土16;金0;水6;木62 
八字喜:火土金
姓氏张五行为火,姓名学笔画11。此八字取名用字五行顺序应为:火土金或火火土
姓名:张伦翌
   五行分别是:火火土
   笔画分别是:11 10 11
   总评数理得分:92 分
   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数分别:12(木) 21(木) 21(木) 32(木) 12(木)
姓名:张哲翔
   五行分别是:火火土
   笔画分别是:11 10 12
   总评数理得分:90 分
   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数分别:12(木) 21(木) 22(木) 33(火) 13(火)
姓名:张腾伟
   五行分别是:火火土
   笔画分别是:11 20 11
   总评数理得分:87 分
   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数分别:12(木) 31(木) 31(木) 42(木) 12(木)
五行八字分析结果
生日(公历): 2013年 2月 13日 18时30分
生日(农历): 癸巳年 正月 初四 酉时
八  字: 癸巳 甲寅 庚戌 乙酉
五  行...
出生时间:日6点24分
起名最好遵从如下原则为佳:
五行分析:八字过弱,八字喜金,起名最好用五行属性为「金」的字
不要信那些东西,没有用的。
生日(公历): 2011年 4月 23日 2时23分
生日(农历): 辛卯年 三月 廿一 丑时
八  字: 辛卯 壬辰 戊申 癸丑
五  行: 金木 水土 土金...
那得看你是那年出生的,知道那年出生的就知道当年二月初二阳历是哪天。 二月初二阳历是三月初份应该是双鱼座的。双鱼座好呀,号称有点最多的星座。
答: 属相、星座只是个娱乐而已,仅供参考。只要两人相爱,当然可以在一起。
答: 虾类忌与维生素C同食。美国科学家发现,食用虾类等水生甲壳类动物同时服用大量的维生素C能够致人死,因为一种通常被认为对人体无害的砷类在维生素C的作用下能够转化为有...
答: 凤舞九天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09-0409-0409-0409-0409-0409-04
也许你感兴趣2017年农历二月十一十六点四十生男孩命里缺什么,姓李,叫什么名字好_百度知道
2017年农历二月十一十六点四十生男孩命里缺什么,姓李,叫什么名字好
2017年农历二月十一十六点四十三分生男孩,是什么属性,命里缺什么?姓李,中间是儒字,该起个什么字的名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泽扬李泽皓名字取自经典诗句,更有助于培养孩子从小对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富于文化气息,于内有助于培养孩子谦虚博大的胸怀和善于学习和观察的习惯以及高洁自爱的道德胸怀。让孩子美好的人生,从一个诗意优雅的名字开始
采纳率:63%
人三才配置要喜相生起名需要以下几点,分析命局旺衰,确定用神这是取名的基础。2、姓名的天、地,其肥瘦长短:对基础运和运成功运以及对人生的健康。3、文字的字形要正,忌相克、姓名的字音要优美上口,要避开音调太重。6、姓名中文字的字意要文雅,不用太俗,总格影响中年后的人生运势,此三格最为重要。还要注意到男女有别。4、名字的单字五行要与用神相吻合以补救先天命局即八字的不足5:1,地格暗示中年前。如三才配置不好、太狂、太洋化的名字、强弱虚实要与先天八字相配合、家庭都有较坏的影响、不管取何名字,姓名中五格的数理一定要避开其大凶。7、大恶之数。五格中人格是主运、排八字
这个时间出生的男孩是什么属性?命里缺什么?应该叫李儒什么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传统习俗&?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http://www.kaixin001.com/repaste/7907645.html&第一章&& 岁时习俗&第一节&&& 传统节日&春节&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农历正月初一,旧称新年、元旦,辛亥革命后称春节,俗称“过年”或“年节”,是中华民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北仑地区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把春节看作是一年中最欢乐、祥和、隆重、热烈的传统佳节。旧时该日清晨即起,家长说句吉利话,并放“开门”炮三个。大户人家于祖像前设一供桌,陈果饵酒馔,由长辈率儿孙们向祖先画像焚香燃烛,跪地参拜。之后,晚辈向长辈行拜年礼,称“拜岁”。拜年的礼仪,从清末民初的匍匐磕头改为请安,再演化为鞠躬低头。拜毕,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或“压岁果”,压岁果少不了橘子、荔枝干及甘蔗等,均含吉意。这一天人们穿新衣、新鞋,早餐吃汤果,茹素不沾荤。年长的作为“界下弟子”,于子夜时分要赶往境庙烧头香。该日不汲水,不倒水,不洒扫,不乞火,不动刀剪,不杀牲,不串门,不待客,不倒马桶,不洗涤,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走路如果跌跤,要说“元宝一跌”。白天,男人出拜亲邻,以甥拜舅、婿拜翁、侄拜姑父为重,称“贺岁”。该晚要早睡,睡前放“关门炮”。当夜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初一至初五各家相互宴请,称“岁饭”。初五过后,过年的礼俗基本结束。新中国成立后,春节放假三天,淘汰了一些旧风俗,代之以发慰问信、送贺年卡、贴春联;开展拥军爱民活动,慰问烈军属、慰问离退休干部及五保老人;政府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柴桥、郭巨、梅山等地民间艺人表演马灯、舞龙、舞狮等民间文艺,气氛十分热烈。近年来盛行电话拜年、手机发短信贺新年等。相关链接宋代宰相王安石有《元旦》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的命名始于1913年。当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先生向袁世凯提出一个《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年的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它与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下元节合称三元。故又称“上元节”。旧时民间有“上元燃灯”的习俗,故又称“上灯节”。大碶等地为十三上灯,十八落灯,延续五天,以应五谷丰登的吉兆。其间乡镇各祠庙街巷悬灯结彩,请戏班演戏以娱神,称之“灯祭”。民间以精白糯米水磨粉为皮,猪油、白糖、黑芝麻粉为馅制作汤圆,先供祖宗,然后全家共食,取团圆意。旧时小港等地,是日各家吃“丫头羹”,邻里间相互馈赠。丫头羹是以瓜果、枣、栗等煮成的羹状点心。清末民国时期,大碶街区十四夜各商店张灯结彩,高挂灯笼,洋溢着欢庆的浓浓情韵。碶上墩(现称大碶桥)搭起彩牌楼,挂上四盏鼓形红灯,庄重典雅。南安亭除高挂龙灯外,并置有灯谜,别有情趣,甚为壮观。夜幕降临,人们敲锣打鼓,提着制作精美、造型各异的龙灯、凤灯、走马灯、狮子灯、白象灯、鲤鱼灯、兔儿灯、蝴蝶灯、车子灯、九连灯、十二月连环灯和各种历史人物灯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照得街巷如同白昼。民间艺人表演具有地方特色的龙舞、狮子舞、抬阁、踩高翘和“小八仙”舞蹈等,通宵达旦,尽情欢乐。小港、柴桥等地还有水乡灯会,即“放水灯”。其中芦江上的水灯最为壮观,在一条条木梯上竖起花卉、人物、龙、狮和九连灯等彩灯。两旁鼓乐船牵引,从穿山经柴桥至马步桥,沿途观者如云。相关链接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祭祀“泰一神”。汉武帝在五帝之上又设立了最高天帝“泰一神”,在甘泉宫修建泰一神祠坛。正月十五黄昏开始,用盛大的灯火祭祀,通宵达旦,从此,就有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风俗。东汉时,明帝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一律挂灯。此后,礼仪便演变为民间节日。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放灯时间,汉代为一晚,唐玄宗规定为三个晚上,北宋延长至五个晚上,明代朱元璋规定从正月初八晚始张灯,至十七日晚落灯。节日里灯火辉煌,万灯展姿,绮丽无比。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端五节。端是开始的意思,古代“午”与“五”通用,又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故有此称。端午在夏至前后,这时气温渐高,亟需消灭害虫和防治疾病,故端午节习俗大都与驱虫避邪有关。当天,人们饮雄黄酒、戴香包(荷包),插菖蒲、艾条于门户上,有谚语:“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辰时,用雄黄酒洒屋,用艾叶薰房;在床上贴“端五老虎”,端五老虎是印有老虎的木刻画。端午又为重五,有些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相关。如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项、手腕或脚踝上,称为“长命缕”;用雄黄在儿童的额角上画个“五字”;女孩子在端午前就忙着做香袋,香袋有虎形、人孩形、鸡心形、粽子形、菱形、绣球形等,内塞洒过香粉的棉花,垂着色彩绚丽的流苏,挂在孩童胸前,悬在床帐或摇篮边,可驱邪。给小孩吃蚯蚓炖蛋和清炖癞哈蟆,认为可以清凉解毒。是日,妇女佩石榴花。定亲后和新婚第一年,新女婿要挑端午担送岳父母,少则四色,多者八色、十二色,其中鱼要成双,鹅头颈涂红颜色。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相传都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投汩罗江而亡的爱国诗人屈原。小港丁家山下昔有划龙舟的盛会。相关链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出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楚国,曾为楚国左徒(仅次于宰相的官职)。由于楚王宠信奸佞,听信谗言,政治腐败,当楚国首都为秦攻破时,屈原无力挽救危亡,又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就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抱石跳入今湖南省汩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投江后,尸体始终未浮上来,当地渔民为了使尸身免遭龙虾蟹的侵害,便包了许多粽子扔进江里。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习俗。也有的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这是闻一多先生提出来的,现在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七夕& 七夕也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夕”指夜晚,七夕即为农历七月初七夜晚。该节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据传王母娘娘规定每年七月初七晚集喜鹊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一次,俗称鹊桥相会。这一美好的传说,引起了民间众多的风俗。每年七夕,少女少妇们往往结伙祭拜牛郎织女星,用茶、酒、水果、“五子”——红枣、花生、莲子、桂圆和瓜子,也有用化妆的花粉等作供品,称为“贺双星”。在月光下,姑娘们用彩色丝线穿针,谓之“乞巧”,据说织女在会见牛郎时非常高兴,会赐给姑娘巧手。还有在这天晚上捉一只蜘蛛,放进小盒子内,第二天打开,如果蜘蛛网结得又圆又密,表示人变得“巧”了。妇女在这一天把槿子叶搓碎调和成胶状用以洗头。据传七夕那晚,织女会给牛郎洗净一年来积聚的一稻桶碗盏。是夜,人要是睡在茄子畦田亢 里,说是能听到洗碗声。如果这一晚睡在葡萄架下,说是还能听到牛郎和织女相会时窃窃私语。是夜大人们要小孩认准一组七星,并叫他们念“七巧扁担稻桶星,念过七遍会聪明”的绕口令,也谓“乞巧”。是夜要把端午节所系的“长命缕”剪下抛掉,据说让鸟雀啄去造“桥”,小孩就会聪明。现时,有人把七夕称作中国的情人节。中秋& 亦称“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等。时至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民间以中秋节为家人欢聚团圆之期,探亲访友,互赠月饼,取团圆意,故又称“团圆节”。是夜,一轮明月在东方冉冉升起,家家户户露天设案祭月。祭品均为素色,有月饼、瓜果、萝卜、毛豆籽等,月饼象征团圆。瓜果不能少,但切忌梨,因梨与离谐音,不吉。供桌上还要放一碗清水,祭毕,用水洗眼,据说能眼净目明,俗称“求甘露”。按照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月亮为太阴,女为阴,而男子属阳,不宜拜月,因此有男子不拜或后拜之俗。旧时商界对中秋节尤为重视,至时祭月祀祖,宴请伙计,并由商会牵头集资请戏班演戏。宁波人在农历八月十六日过中秋节,源缘鄞县东钱湖人史浩,官至南宋宰相,至孝。每逢中秋节,史相先在京城(临安)过节,然后返乡与母同度佳节。因此晚了一天,此后宁波人的中秋节改成八月十六,相沿至今。旧时甬式月饼以苔菜馅名闻遐迩。现时互赠月饼之俗仍存。相关链接关于中秋吃月饼的由来,有许多的说法。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经商的吐蕃人,进献给李世民一盒胡饼。唐太宗李世民接过装饰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胡饼分给了文武臣官。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下来。重阳& 亦称“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易经》将九定为阳数故两九相重称“重九”,两阳相重称“重阳”。是日,民间有登高野游、赏秋、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粽子,小孩子吃炒白药,婿家给丈母挑重阳担等习俗。重阳糕,考究一点的要做成九层,意为“高”,逐层垒上,状如小金字塔,顶端插一面小纸旗,代表茱萸。炒白药是用米粉掺入干辣蓼粉末,发酵后加工成圆状,晒干待用。炒白药有解毒、利湿、治痢疾、泄泻的功能。重阳登高之俗,相传源于东汉“桓景登高避难”之说。桓帝学师于仙人费长房,费长房曰:“某年九月九日有灾,家人缝囊盛茱萸于臂上,登山可免灾。”桓帝如言照办,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不久还,见鸡犬牛羊皆暴死。此后,九月九登高、野宴、佩带茱萸,历代相沿成俗。重阳节赏菊、饮菊花茶、菊花酒,源于东晋诗人陶渊明,因其不满当时朝政黑暗,去职归隐,爱菊自怡。后人亦以此陶冶身心。1988年,我国政府定重阳为老人节。各地党政组织和老年协会是日开展各种敬老活动,特别是为百岁老人送寿幛和礼物,尤为老年人所称颂。九月有菊月之称,其间,各地举办菊展,成为新时代的特色。相关链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到了汉代,渐渐盛行起来,至唐代正式定为节日。重阳节有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据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是日京师花糕极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有女儿之家,送以酒礼,归宁父母。”历代文人多有咏重阳诗。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为诗家佳作,万家传诵。0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即全年最后一个夜晚,故称“年三十”、“大年夜”。家家户户请门神、贴春联、挂年画。厅堂中央倒贴一个“福”字,意谓福到了。在窗櫺贴“鲤鱼跳龙门”的年画,意谓年年有余。堂屋正中挂上祖先遗像,焚香燃烛,供果品,名为“斋真”。全家团聚吃年夜饭,饮屠苏酒。即使有人远在外地,哪怕历尽艰辛也要在除夕之前赶回家与家人共吃年夜饭,谓之分岁;倘若他不能如期归来,也得添上一副杯筷,以示团圆无缺。席上虽不乏珍馐佳肴,却还要加一碗如意菜——黄豆芽和发芽豆,含有家境“旺发”之意。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鱼不能动筷,留之新岁,意谓年年有余。&&第二节&&& 农事节气&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旧时农家晨起用牲酒、爆竹祭神,称“接春”;用荠菜、艾草做春盘、春饼,并饮春酒,然后下田试种,称“打春”、“闹春”。立春日要忌用捣臼舂米,“舂”与“春”谐音,“捣舂”不祥,故避。清明& 清明上坟,是对祖先尽孝道以寄托哀思的习俗。尤以父母亡后的三年内“上新坟”特别重视。即使身在外地的游子,也尽可能在这一天回家,以尽赤子思乡爱亲之情。上坟的祭品,麻糍必不可少。在先人坟墓前供奉,焚香燃烛,子孙虔诚参拜。祭毕,烧锡箔,并将五色纸钱制成的幡盖,阵于坟头,加土,除草,有的还插上几枝柳枝。在家设酒馔祭祀,称做“清明羹饭”。三年后,一般不带酒菜,其余礼节如旧。清明扫墓之俗至今犹存,但祭品比较随意,纸钱多改为花圈。机关、学校集体组织扫墓活动,向烈士陵园敬献花圈等以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之情。相关链接关于此节日缘何而起,历来众说纷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时,帮助晋文公重耳复国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迫使他出山做官,晋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也不愿从命。文公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到介子推被烧那天,禁火3天,不吃烟火食。从此,清明前夕便有了“寒食节”,寒食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明日。踏青,现代称“春游”,此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史料《晋书》一书中记载,自魏晋以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初三,人们出外踏青,颇为盛行。宋代诗人张光在《玉楼春》中,这样写道:“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立夏& 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这个节气称作立夏。民间活动有:外婆家要给外甥儿女送“立夏蛋”。用丝线编织的网络套子装蛋,一只挂在孩子胸前,另一只挂在孩子床帐边;还有用丝绦编的“立夏鬚”,系在孩子手腕上。成年人用“立夏鬚”盛一粒樟脑丸,挂在长衫胳肢下第一粒扣子上。据云,均能预防夏天的疾病。入晚,做“立夏羹饭”。由于儿童或体弱者在夏季出现减食、神倦、身瘦等征,俗称“疒圭 &夏”,因而悬秤称人成了这一天正午重要活动,无论老幼都参与,以验一年之肥瘦,作为是否疒圭 &夏的依据。姑娘们将凤仙花摘下来,捣烂如泥,和着明矾、食盐,入晚捏成小团放在足趾或手指甲上,然后用毛豆叶包裹,细棉线扎紧。次晨,去掉裹物,指甲染成了鲜亮的红色,以此为美。男孩如年届十六,父母要烧鸡给儿子吃,其烹调方法是:将宰杀后的鸡放在盛有黄酒的甑内,锅底放两块瓦片悬空,以稻草作燃料,用文火烹炙,待烧完三结稻草终止。男孩子吃了此鸡则意味就要自食其力了。芒种& 芒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季节,“芒”与“忙”同音,意谓节令不饶人,要抓紧“忙”种。芒种后逢丙日入梅,即进入霉雨季节。祓秋& 公历8月7日立秋节,家家户户吃西瓜、脆瓜等,俗称祓秋。据说能消暑。冬至& 旧时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皇帝老倌要谢年”之谚。是日,当地大族、旺族凡男性花甲老人,由族长率领,要在宗祠内举行族祭礼仪。氏族内每十年、廿年或叁拾年修一次族谱,续谱在冬至日举行开笔典礼。冬至是游子寻根认祖之日。民间普遍以“冬至汤果”祭祖,俗称“冬至羹饭”。冬至晚要洗足,据说能免冻疮。一年中冬至日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故有不少人家这天晚上睡得很早,有俗语“睏睏冬至夜,嬉嬉夏至日”。&&第三节&&& 民间信仰节&迎紫姑& 俗称请屙缸姑娘。据传紫姑系山东莱阳人,姓何名媚。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4),寿阳刺史李景纳其为妾,因遭正室曹大姑所嫉,于正月十五日被溺杀于屙缸中。上苍同情她,命她为厕神。旧时,正月十四夜当地有请屙缸姑娘的习俗。姑娘们把一只四周缀以红色皱纱的淘米筲箕,作为轿子到屙缸边去迎紫姑,屙缸要选使用时间久,且无破损,最好缸外生青苔的。姑娘们一到屙缸边就焚香燃烛,虔诚谶念:“请姑娘到阿拉家里去聊聊天”。要占卜今年年景好坏,甚至问自己婚配恰当与否,可用一只食指抬着筲箕,在筲箕的边上插上一支簪子,当作“乩筆”,在撒满松花的桌子上请屙缸姑娘写字或画花,任你猜度。要问小孩子今年几岁了,“乩筆”就会上下颠动,颠了几下,这个小孩就是几岁了。由于紫姑干的活都是倒屙缸、刷马桶的脏活、粗活,有的地方就以请水缸姑娘、井头姑娘代之,以示姑娘清白。如郭巨一带请的就是井头姑娘。拜十桥& 旧时正月十四夜妇女有“拜十桥”的习俗。圆月初升,就有妇女肩挎香袋出门,每到一桥必焚香燃烛,然后三步一拜过桥。拜桥神的目的是企盼桥神之助,让来生有个美满的婚姻。“拜十桥”不能走回头路,否则来生婚姻必受挫折。到了第一个桥头要念叨:“第一座是金桥,金打金锁金链条,风吹吹,浪漂漂,童男童女扶过桥。”接下来每过一桥分别冠以“银、铜、锡、铁、竹、石、木、板、草”,主体歌词不变。花朝& 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百花娘子的生日,故称花朝节。旧时,做母亲的用五彩线为自己的小女孩穿耳孔、缠足。女孩们相约在露天煮菜羹菜饭以娱乐,故民谣有“二月二,菜羹菜饭煮露天”之句。塔峙东岙华岩寺还有祀“绣花娘子”的活动。是日,周边地区的妇女,特去该寺焚香礼佛,并在现场绣花,以求得绣花娘子绣花的真传。六月六& 传说农历六月初六是海龙王晒鳞日,各寺庙都在这一天由老妪“晒经”,晒经者务必翻晒经页,并用新棉花揩经页。将揩过经书的棉花制作日后亡故用以枕尸的枕头,以期吉祥。这天藏书之家则将书籍图册拿到庭园中曝晒,据说可不生蠹虫。人们还在这一天将狗猫抛入小河或池塘中,让其洗澡,说能免生虱子和跳蚤,故有“六月六,黄狗猫氵竟 &浴”的谚语。作父母的则携孩童去河边洗澡,意为让孩子如狗猫一样易养易长。灶神生日& 农历八月初三,为灶神生日,各家以素食、糕点、果品祭灶神。此时,芋艿已到成熟期,农民首次掏芋艿,称“开芋艿门”,用以祭灶神。祭灶& 灶神,俗称“灶跟菩萨”,是供奉于“灶龛”上的一张纸画神像,传说灶神是玉帝派至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要上天一次言人善恶。因此,民间于这一天祭灶,送灶神上天,其目的是希望灶神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少言坏事。是日家家户户都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盆洗得干干净净。祭礼开始,焚香燃烛,全家老小向灶神跪拜。祭毕,将“灶神”从神龛上取下,放进“灶轿”里,再挂上用黄纸做的“金元宝”。灶轿系用竹篾扎成,并糊上红绿纸,两旁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的对联。然后捧到大门外烧化,但须把“金元宝”抱回来,放入灶橱中,预祝明年元宝进门。祭品称祭灶果,其中必有粘性麦芽糖,说是灶神吃了粘住嘴舌,不向玉帝尽说人间坏话。到了除夕,灶神从天上回来,须再祭一次,称“接灶”,并贴上新的神像。谢年& 又称送年,也是一种祭神活动。大多在农历十二月廿七夜进行。一般须两张八仙桌相接,桌前围着大红桌帏,桌端放一对香炉蜡台,桌上陈放祭品,祭品有猪头、全鹅、鱼2条(鱼头须朝里)、蛋和蟹,均用红漆祭盘盛装。用瓷盆装有:豆腐、糖、粉干、盐酱及糕点水果等。祭桌前方还有两叠年糕,用米粉捏成的两只“元宝”放在年糕上,元宝下面压着用红纸剪成的“福”字。摆完供品即放礼炮以迎接神的光临。主祭者跪地参拜,祈祷神的保祐,明年五谷丰登、合家平安等等。祭床公床婆& 年末用豆腐米食等置于米筛上祭床公床婆,祈求儿童岁岁平安。祭米缸& 年三十,祭米缸神。祭品只需一碗米饭、几只米馒头和一碗烤菜,皆置于米缸盖上,焚香燃烛。祭毕至正月初四不准动用米缸中的米。守岁& 吃完年夜饭,天虽未暗,但需点灯,谓之“接光”。一家老少坐以达旦,称守岁。是夜,妇女忙于搓汤果,备菜肴,以免来日动用刀砧。置米馒头或糯米团于秤、磨、刀、剪等器具之上,以慰器物一年辛苦。以灯照米缸、谷仓,口中念:“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等语。在新年零时到来之际,放“开门炮”以辟邪。葛仙翁生日& 农历四月初十日,相传为葛仙翁生日。旧时市民于四月初一至初十多向北仑区灵峰寺问卜求签,拜神求药,人数甚众。有的三步一拜登山至寺,四月初九坐夜达旦,以示虔诚。&&第四节&&& 其& 他&献灯& 又称灯会,俗称敲马灯。旧时在正月初二至十四进行。时间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二上灯,初五落灯,这几天主要是向各氏族的祠堂拜“帧子”太公(即太公画像),管理氏族田产的人届时在祠堂外恭候,遇献灯者就给个“红包”。第二阶段是初八上灯,十四落灯,按地域略有不同。多为表演马灯、鼓阁、舞龙等民间文艺,为节日助兴。挈黄金水& 农历六月初一日,旧时各家争于五更或黎明前去挚一桶河水,貯于专用小水缸,供盛夏时饮用。熬斋& 相传农历六月廿四日为火神菩萨生日。是日,善男信女们以“熬斋”表示对神的虔诚。所谓熬斋,就是不食烟火,仅喝点水,称“清熬”。如忍受不了,只可吃些不需煮食的瓜果,称“混熬”。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鬼节”。佛教称“盂兰盆会”,意即“救倒悬”。是日,各寺庵设斋祭祀,诵经拜忏。参加法事的僧人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时间较长,有七天或四十九天的,谓“水陸道场”。民间各氏族在祠庙请僧众放焰口,给“饿鬼”施食和念经咒追荐死者。家家户户焚大把的香,让小孩插在屋檐下、水缸边等地面上,谓“插地香”。该日前后,家家户户为追荐祖先都做“七月半羹饭”。敲更& 家家户户为过年作准备,做年糕、摏米鬼 、酿酒、腌腊肉等。冬天气候干燥,火种傍生,为防火,民间有更夫敲更的习俗,每到晚上七时许就可以听到“笃笃”敲竹筒声及“寒冬腊月,火烛小心,灶前灶后,柴间灰堆,仔细看看”的叫喊声。掸尘& 农历十二月廿五日为“除残日”,家家户户在此前后都要掸尘,清除牛厩、猪栏、鸡窝、路沟,意谓“降鬼驱邪”。现时成为打扫环境卫生的习惯。相关链接“扫年”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由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中演变而来。到了唐宋时期,“扫年”之风盛行。据宋人吴白牧《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祝新岁之安。”炒爆米花& 把糯谷放入热锅中,一手用力铲炒,一手以箬帽遮盖。受热后爆裂的糯谷,俗称爆米花,过年时,分给孩子们作零食。寓意来年生活过得火爆。压岁钱& 除夕夜父母赐“压岁钱”给孩子,用红纸包几枚小铜钿放在小孩的枕头底下,以图吉利。因“岁”与“祟”谐音,压岁即谓压住邪祟。晚辈得了压岁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来年。相关链接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后有人以八枚铜钱放在枕边,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附录:&一、现代节日、纪念日(公历)&1.1 :元旦元旦是全世界人民传统的新年。元旦,就是一年的头一天。“元旦”是合成词,拆开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升起。在中国,“元旦”这一名称,都说起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他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据《史记》载: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十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我国把正月初一称作春节,公历1月1日叫新年,不称元旦。直到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才又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1.8 :周恩来逝世(1976)&&&&&&&&&&&& 2.19 :邓小平逝世(1997)&&&&&&&&&&&& 3.5 :周恩来诞辰(1898)&&&&&&&&&&&& 3.8 :国际劳动妇女节(1910)&&&&&&&&&&&& 3.12 :植树节(1979)&&&&&&&&&&&&&&&&&&&& 孙中山逝世(1866~1925)&&&&&&&&&&&& 4.12 :人类首次登太空(苏?加加林1961)4.20 :志愿军离朝回国(1955)4.24 :我国首次人造卫星发射成功4.28 :红军井冈山会师(1928)5.1 :国际劳动节(1889)5.4 :青年节(1919)5.5 :马克思诞辰(1818)5.12 :国际护士节5.30 :五卅反帝运动纪念日(1925)6.1 :国际儿童节(1940)6.3 :林则徐虎门禁烟(1839)6.25 :美发动侵朝战争(1950)7.1 :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 香港回归纪念日(1997)7.6 :朱德逝世(1886)7.7 :中国抗日战争纪念日(1937)7.20 :美“阿波罗”宇航载人登月(1969)8.1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1927)8.14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00)8.22 :邓小平诞辰(1904)8.27 :孔子诞辰(前551~前479)9.3 :中国抗日胜利纪念日(1945)9.9 :毛泽东逝世(1893~1976)9.10 :教师节(1985)9.25 :鲁迅诞辰(1881~1936)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1949)10.9 :长征胜利结束(1936)10.10 :辛亥革命纪念日(1911)10.16 :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10.19 :鲁迅逝世(1881~1936)10.24 :联合国成立(1945)10.25 :志愿军入朝作战(1950)11.7 :苏联十月革命节(1917)11.12 :孙中山诞辰(1866~1925)&&&&&&&& 刘少奇逝世(1969)11.24 :刘少奇诞辰(1898)12.1 :朱德诞辰(1976)12.9 :“一、二九”运动纪念日(1935)12.20 :澳门回归纪念日(1999)12.26 :毛泽东诞辰(1893~1976)&&国外传入节日&2.14 :情人节4.1 :愚人节4.9 :耶稣受难日4.11 :复活节5.9 :母亲节5.21 :父亲节12.25 :圣诞节第二章&& 礼仪习俗&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诗经?卫风》诗曰:“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为何!”意为“看老鼠还披一张皮,人怎能没礼仪,人如不讲礼仪,不去死还等什么!”礼仪作为人类交际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不断摆脱愚昧、野蛮,逐渐走向文明、开化的标志和见证。中国古代的“礼仪”从本质上偏重于政治体制上的道德教化。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是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礼仪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北仑地区的礼仪习俗带有浓重的封建意识,反映了封建礼仪的封闭性和地域特点,烙着“君权神授”的封建理论体系印痕,但我们也能看到,礼仪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的进步而进步。本书记叙的礼仪,既反映了当地长期沿袭的风俗,又预示着向着更加高度的文明正在逐步演变。&第一节&&& 婚& 嫁&提亲& 男女双方到了谈婚论嫁之时,男方家长须请媒人向女方家长提亲。若得许可,问明对方生肖八字,如生肖相克认为不能成婚。八字,即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天干地支相配之称。双方比较讲究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所谓“门当户对”。换帖& 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贴,上写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用礼盒装上庚贴,送往对方。换贴后,婚姻关系即成立。发送& 发送是订婚的一种礼仪。届时男方向女方馈赠聘金。有钱人家,聘金丰厚,绫罗绸缎、金银首饰、上等绍兴老酒、麻饼金团及看似平常却寓意吉祥的炒黄豆、胖脯;用红绒两端系着的花生,意谓喜结连理;用黄糙纸包裹并贴有红纸的干果品,如桂圆、枣、莲芯等雅称“元宝”包头,均是馈赠的礼物。是日,女方还应问明男方及其父母、挈郎和揭方巾福气婆的鞋子尺寸,提前预制,待结婚时赠予。嫁妆& 亦称“陪妆”、“妆奁”。发送后,女方即准备嫁妆,某些大户人家当女儿出生时还特地酿酒,装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称“女儿红”,待出嫁日,让亲友分享。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贺礼& 男方择定喜庆节日后,并经女方同意,将婚喜之日告知各自的至亲好友。婚期前,双方亲友皆送贺礼。送给女方的多为衣料及日用物品,俗称陪嫁;送给男方的多为银钱,或喜幛、喜轴。请帖& 喜庆之前,新郎向至亲好友送请帖,通报喜庆之日。族内长辈届时给新郎吃一碗“桂圆蛋”,以示祝贺。搬嫁妆& 婚礼前一天,男方去女方搬嫁妆。女方将嫁妆陈列在庭院中,让人观赏。发妆前,男方要送一笔礼金给女方父母。发妆开始:先马桶,再被褥,先后有序。搬妆队伍以鞭炮送行,富裕之家搬妆队伍绵延一里多长,以显阔气。嫁妆进入男方大门前,要放鞭炮迎接。请夫妇双全、子孙满堂或家境富裕的“福气婆”来铺床,以求吉利。马桶进入新郎房后,选一个父母双全的儿童,让他打开马桶盖,取出一对红丝网络套装的“红蛋”,然后撒尿于马桶,尿毕吃蛋,意谓早生贵子。享献& 婚礼之日凌晨,举行祭神礼仪,俗称“享献”。祭品须有全副(意即整只)猪羊。祭毕,另行祭祖仪式。开脸& 亦称绞面、绞脸。即由送嫂用双线绞去新娘脸上的汗毛,剪去额发和鬓角,修眉毛扮妆的习俗。女子一生只开一次面,作为嫁人的标志。意思是开了脸就不再是任性撒娇的姑娘,须是能吃苦耐劳的人妻人母了。中午,女家办“开脸酒”,宴请宾客。迎亲& 迎亲前一天,男方设酒席谢媒,并以甜汤果分赠邻里。入晚,新郎由“郎头”(亦称挈郎,指未婚少年)陪伴睡觉。迎亲之日,“望娘盘”担先行。望娘盘必有一只鹅,鹅缘出古时以雁向女方正式求婚,因雁的配偶终身专一,象征婚姻坚贞和谐。后世以鹅代雁。女方回赠礼物,必有状如手帕的五色布袋,寓意五代见面。以花轿迎娶新娘,是宁波人自南宋时形成的风俗。据传花桥系宋康王赵构御赐。花轿由四人抬着前往,后随专侍新娘的送嫂,临到新娘家,女方放鞭炮迎接。此时小孩们拦住轿子,不让进,抬轿的就得给些礼金(称“轿门纸包”)才行。此时,新娘按惯例拖延上轿时间,俗称“捱上轿”。在迎亲者“三请”、“四清”后,才见穿霞披、戴凤冠,盖大红方巾的新娘,由其兄长抱上轿,或由其弟领上轿。临上轿前,其母喂一口“上轿饭”,意谓不忘养育之恩。接着母女俩纵声大哭。有俚语曰:“娘家哭得震天响,婆家家当嗒嗒涨。”新娘上轿坐定后,不可移动座位。座下放只铜火熜,内燃炭火及绒香,随轿需有两男青年缓缓前行,称压轿。轿子将到,新郎家安排人前去接待。相遇时,男方向女方赠糕点,以示敬意。这时压轿者从火熜内点一袋烟,一袋袋地吸着回去,称“接香火”。拜堂& 花轿临近新郎家,鸣炮奏乐,以示欢迎。花轿停在堂前,轿夫开启轿门,一盛装幼儿向新娘三鞠躬后,曳新娘袖领其出轿。新娘跨籐筐而过,曰跨鞍。请夫妇双全、子孙满堂的老妇持秤杆揭去戴在新娘头上的方巾,置于床顶。新娘由送嫂搀扶,踩着红地毯,缓步而行,步入堂前。此时新郎由两个挈郎陪同前来,与新娘并立于堂前。拜堂开始,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乐止,一儿童读祝文。傧相诵唱:“香烟缥缈,灯火辉煌,新郎新娘齐登花堂。”接着司仪唱曰:“跪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旧时拜堂时用红彩缎绾成象征恩爱的同心结,新人各执一端。新郎引新娘入新房。相关链接现在的拜堂仪式有如下几个步骤:(1)结婚典礼开始。(2)新郎新娘和来宾入席就位。(3)向新郎新娘献花。(4)鸣炮奏乐。(5)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6)主婚人致辞。(7)介绍人致辞。(8)来宾致辞。(9)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及来宾三鞠躬。(10)新郎新娘互行鞠躬礼。(11)新郎新娘交换戒指。(12)新郎新娘谈恋爱经过。(13)新郎新娘表演节目。(14)新郎新娘入洞房。(15)来宾开席。(16)新郎新娘向长辈、来宾依次敬酒。坐床& 拜堂毕,两挈郎捧花烛先导,新郎新娘踏着铺在地面的布袋入洞房。布袋需五只,由送嫂前后交替,称“传宗接代”。入洞房后,按男东女西并坐床沿,任人调笑也不言不动,称坐床。相关链接新娘从轿里出来,又传席之仪。所谓席,也就是铺在地上的红毯,据白居易《春深嫁女家》诗,“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当时铺的是毡褥。至宋代,“传席以人,勿令履地”,用意即传宗接代。清人笔记《不下带编·卷二》记载说:“今杭俗用米袋承毯,名曰‘传袋’又曰‘袋袋相传,以袋隐代’。”《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朴安著)载:“新妇进门,布袋铺地,辗转更换,令步其上,谓之传袋,言传代也”,“出轿时,用米袋直铺至花烛前,新娘脚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合卺& 亦称合卺礼,交杯酒,同心酒。用一条红绳系住两只酒杯,斟满酒后,新郎新娘各端一杯同饮,饮半杯后交换酒杯一齐饮干,也有端酒交臂同饮的。历代相沿,“合卺”为结婚之代称。相关链接《礼记·昏仪》记载: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握。合卺其实就是以一瓠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各执一方即用酒漱口,就叫“合卺”。所以人们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拜见长辈& 合卺礼毕,新郎出房,送嫂服侍新娘换装,然后新郎新娘依次拜见祖父母、父母、舅父母。再请来客中多寿且辈份高的人入堂,新婚夫妇并肩叩拜,受拜者酬以钱物,称为拜礼。喜宴& 结婚酒席一般延续三天,大户人家亦有五天的。第一天搬嫁妆,称杀猪便饭,第二天为正酒,第三天称散场酒。正酒最为隆重,乐队(俗称吹行)奏迎宾曲。以舅为尊,坐中堂首位。新郎向诸宾客斟酒。酒席设新娘专席,新娘入席称坐待筵,由四位未婚姑娘侑食,但只象征性的吃一些。晚宴设新郎专席,称贺郎酒。席间由新娘向众位宾客斟酒。人情& 亲友按亲疏关系送礼,称人情。五服之内可以不送礼。闹洞房& 在喜庆的日子里,最闹猛的是闹洞房,俗语“三天呒大小”,无论亲朋们怎样喧闹,新郎新娘须毫无怨言,以为愈闹愈发,喜可倍增。该晚有请新娘唱歌的、猜谜语的;有请新郎新娘咬糖、啃苹果、舔筷子等。还有的让小孩事先潜入洞房的壁角,当新郎新娘脱衣就寝时,突然钻了出来,打开房门,让人拥入,新郎新娘也要强作欢颜,起床请酒。斟茶& 新婚第二天,新娘在姑嫂陪同下,向邻里长辈斟茶,作长辈的得给些“茶报钿”。回门& 向邻里斟茶毕,新郎新娘同去拜见丈人丈母,并赠以丰盛的菜肴,称望娘盘担。丈人丈母设宴招待。宴毕原轿返回,轿资费双方父母各自承担。翌日,需再去拜望丈人丈母,称做复女婿。出厨& 第三天晨,新娘由送嫂陪同去河埠头洗一条鱼、一块肉,讨一个“富足有余、有头有尾”的口彩,然后下厨烹煮,称出厨。满月担& 结婚满一个月,女方父母要给女婿挑“满月担”。满月担有四洋盆菜肴及寓意早生贵子的枣、花生、桂圆、莲子及“龙凤金团”四十八只。还有籐编针筐、剪刀、尺、针等,此后女儿方能在娘家宿夜。婚后,新娘第一次作针黹,先为新郎做条裤、一双袜。有俚语:“若要富,先做裤,若要发,先做袜。”正月不空房& 新媳妇照例在大年初三回娘家拜年。但须当天去,当天回,不能在娘家过夜,这叫做“正月不空房”。服丧不成亲& 旧时规定,父母或祖父母有丧,正在服孝的子女不能举行婚礼,须将原定婚期推迟,一般到“满七”或“百日”后才行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即于1950年颂布《婚姻法》,自此,旧的包办买卖婚姻受到冲击。一夫多妻等陋婚被彻底摒弃。男女婚姻自由,未婚男女只需符合结婚条件,到乡镇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即为合法婚姻。离婚,先经当地政府调解,调解不成,可协议离婚,发给离婚证书。若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因,引起纠纷,不能达成离婚协议;或一方提出离婚,一方不同意,须经法院判决。离婚后再娶、再嫁并无限制和歧视。20世纪50~70年代,尤其是“文革”期间,婚礼从简。彩礼废奢侈,讲实用。改革开放后,穿婚纱礼服,拍照、录像、轿车接送,较为普遍,但讲排场、办酒席之风渐盛。农村有些地方享献,祭天地神祇,待筵、贺郎、吵房、回门等旧俗又有恢复。&&第二节&&& 陋& 婚&指腹婚& 又称胎婚,即男女尚未出世,就被其父母决定了婚姻。不管孩子聋、哑、痴、呆、盲,成年后婚配,均没有选择余地。除非生下来是同性,婚姻才改变,不过他们也要结成干兄弟或干姐妹。襁褓婚& 又称“摇篮婚”,意为男女尚在襁褓中,即确定婚配。即使日后因疾病造成终身残疾,也得成婚,不可变更。更为可悲的是女若亡,男可再娶;若男亡,该女长大后,要被迫抱木主牌拜堂,守一辈子活寡。换亲& 双方父母为了节省钱财,各以自己的女儿嫁给对方的儿子,俗称换亲。婚礼可以从简,故多为穷苦之家。此俗在20世纪70年代个别地区尚有所闻。今已绝见。抢夺婚& 定亲后,双方无力筹办婚事,经媒人商定后,予以抢夺成亲。新娘在约定的地点,如在河埠头洗涤,此时男方派三四个男青年,在新郎带领下,用衣衫将新娘罩住,由新郎背着就走。新娘佯哭,新娘家人佯追。如有人围观,以放鞭炮告知事情的真相。一到新郎家,即在已准备好的堂前举行拜堂礼仪。亦有非新娘所愿抢亲的,为避免新娘乱抓乱咬,即将新娘反背着,至家,强迫成亲。新中国成立后此陋即绝。童养媳& 一些贫困之家以少量钱物买进贫苦女孩,待年龄稍大,给自己的儿子定婚。这样的女孩一般称“童养媳”,又称“养生媳妇”。童养媳命运凄惨,常受公婆虐待。小女婿& 女的已成年,而男的未成年,甚或还是稚男,便成了夫妻,故称“小女婿”。有民歌曰:“十八姑娘,八岁郎,夜夜睏觉抱上床。”这种婚配旧时在当地的穷山僻壤有所见。典妻& 又称“承典婚”、“租妻婚”,指的是丈夫将妻子典租给他人,在商定的时间内成为典夫的妻妾,期满后仍归原夫。典妻的丈夫多因贫困交加,生计困窘,故愿将妻子典与他人。而承典者或贫不能娶,或妻已年老不育,便典他妇为妻,以续子嗣;或富贵之家,承典人妻,以为淫乐。典租双方须有媒证,并订契约,写明典租期,典租价。一般一至二年为租,三至五年为典。所育子女归典方所有,典期满回原夫家。进舍& 寡妇有田产,子女尚幼,需一男子协理田产,便招婿上门,俗称“进舍”。进舍女婿多为独身穷汉;或为兄弟多,无力娶妻者。现时这一婚俗仍存,但不以有无田地财产或有无有公婆而定,只须双方自愿,并经合法登记,领取结婚证,即成夫妻,再无“进舍”之称。贅婿& 贅婚是男嫁女娶,夫以妻居的一种旧式婚姻。招贅:一为延续子嗣,故夫改女姓;二为得一男劳力,支撑门户。受贅者与进舍夫一样,在家庭中地位较低,在社会上受人歧视。填房& 丈夫原配妻亡,再续之妻称“填房”。填房多为年轻寡妇或大龄姑娘,或为翁婿关系密切,长女出嫁后亡故,以次女续配。续弦& 古时以琴瑟来比喻夫妻,故丧妻称断弦,再娶为续弦。再醮& 封建社会视寡妇再嫁为奇耻大辱,所谓“从一而终”是旧时妇女必须遵循的节操。寡妇改嫁称再醮,必经族长同意,否则不允。出嫁时不得坐轿,在傍晚时分,于路口坐摇篮前往。若带子女,该子女被人看不起,蔑称为“拖油瓶”。新中国成立后,此俗即绝,寡妇改嫁不再受歧视。转房& 丈夫死后,寡妇改嫁亡夫的亲属。如兄死,弟收寡嫂为妻;弟亡,兄纳弟媳为妇,均称转房。私奔& 男女双方相亲相爱,一方或双方父母不同意,无奈则私奔,待生育后婚姻即成事实。纳妾& 旧时官宦和豪富之家妻妾成群。男子纳妾视为荣耀,所谓“大丈夫三妻四妾”。为妾者虽有明媒聘娶,但只能坐小轿进门,受大老婆管束,受人鄙视。冲喜& 双方定亲后,男方突患重病。经双方父母商定,提前择吉日迎娶称“冲喜”。拜堂礼仪依旧,如新郎卧病不起,则由其妹代替新郎拜堂。这种婚配,往往造成女方终身守寡。冥婚& 冥婚俗称阴配。有多种情况:其一,双方定亲后,忽染疾,双双暴卒;其二,双方生前无婚约,死后经媒人说合成亲,在婚礼程序上与活人相差无几,所不同的是迎亲一方,须有人手捧香烛,敲着阴锣(破锣)在哭声中把女方的棺材抬向男方早就准备好的墓穴,合葬一处。这两种“鬼娶鬼”的冥婚,自古就有,至今还未绝迹。其三,定亲后,男的不幸病亡,在“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约束下,新娘就与亡夫木主牌“拜堂”成亲。入晚,新娘得与木主牌共寝。这种婚姻称为“望门寡”,新中国成立后绝迹。&&第三节&&& 生& 育&催生& 临产前,娘家要送金团、肉、鸡蛋、桂圆、核桃、糖等食品及婴儿的衣着用品。农村多用担挑,故称“催生担”。一到女儿家,将催生的衣物用包袱裹住,从窗户投到孕妇床上,以包裹的朝向预卜孕妇生男生女。婴儿的衣物、涎兜都需黄色,黄色与农民敬土意识有关。按阴阳学说,黄色对应于五行中的土,且处在五行之中,故“以土为尊”。孕妇要想吃什么,公婆就给她吃什么,俗称“依耳孕”。坐月& 俗称做生姆,又称做产。婴儿出世,亲友送糖面,表示添丁之喜。娘家要送“贺生担”,又称“生姆担”。担内有鸡、肉、蛋、河虾、鲫鱼及长面、红糖等。亲友也要馈送一些菜肴及婴儿衣着之类。在做产一月内,产妇饮食有诸多讲究,旨在增加营养,以期奶水充足和尽快恢复体力,同时亦不能出房走动,以免受风着凉,影响健康。开口奶& 婴儿生下二十四小时后,母亲先不喂奶,而向别的产妇讨奶吃,叫“开口奶”。嗣后,方可喂自己的奶。讨开口奶还有讲究,即男婴必须讨女婴母亲的奶;女婴要讨男婴母亲的奶,说是长大后男女求婚能一说即合。喂奶前,先喂一口黄莲汤,寓意先苦后甜。又把肥肉、糕、酒、鱼、糖分别制成汤,用手指涂婴儿嘴,边涂边念:“吃了肉,长得胖;吃了糕,长得高;吃了酒,福禄寿;吃了糖和鱼,往后生活甜又富。”穿百家衣& 婴儿出生后,其祖母向左邻右舍讨取小块布头,拼制成衣裤给婴儿穿,认为这样做,能托百家之福,使小儿祛病去灾。三朝& 又称做三朝礼,即婴儿出生第三天接受外婆家的赠礼。旧时凡产妇生头胎,娘家要送婴儿一年四季所用的衣裤、兜蓬、尿布、座车、摇篮等。富有人家有送银项圈、银手镯,甚至是金質的。此外还送彩饼、红蛋、花生、橘子等,以示吉利。祭床公床婆& 出生第三天祭床公床婆。点香烛于米筛上,放十二只“相量盏”,两碗“盖糖饭”。祭毕,相量盏分送给邻里孩子,以求和睦相处。盖糖饭送久婚未育的妇女吃,吃时穿簑衣坐在马桶上,认为吃后即能生育。同时还得送麻油一瓶,以祈有孕。祭床公床婆旨在保佑婴儿平安成长。忌讳& 产妇称“红人”,月内不能串邻走舍。产房称“红房”,除“做产阿姆”外,其他人不进房内。进过红房的人,一月内不能进寺庙礼拜。长辈一般不入红房,意谓婴儿过早见到长辈会“折福减寿”。满月&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满月”。孕妇坐月子期满,故又称“出月”。届时要办满月酒,主人家发请贴,设宴招待宾客以示祝贺。外婆家送各种菜肴及糕、彩饼、红蛋、花生等。有钱的外婆家送童车及小儿周岁内所用物品,甚至连小孩读书时穿的衣服也送。这些礼物要用杠箱抬去,以示阔气,称“满月杠”。姨妈、舅姆也要送礼物给婴儿,其中有红黄蓝白黑五色结成的“长命索”。长命索是系着状如锁或如意的饰物,掛在婴儿颈项,取长命百岁之意。大榭等地给小孩穿一下簑衣,说簑衣是龙袍的象征。开荤&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其父用鹅舌头擦几下婴儿的嘴唇,意谓开荤。留百岁毛& 婴儿出生一百天时举行祝贺礼俗,拜祭“王母娘娘”,供以素食为婴儿剃发。剃发需由祖父抱着在堂前进行,在囱门及脑后留一撮头发,叫“百岁毛”。古人有语:“人之肤发受之于父母”,因此又称“孝顺发”。剃下的胎毛有的专请店家制成毛笔永久保存,说今后长出的头发会又黑又密。剃完头,给婴儿穿红着绿,由他人打开伞抱着,绕四邻走一圈,意为见世面,长大后能经风雨。望外婆& 指满月后第一趟去外婆家。男婴鼻子上要用镬煤灰点一个黑点,意谓“避邪”,叫做“黑鼻头管望外婆”。女婴在鼻子上用红胭脂点个红点,也有吉意。取名& 为使婴儿平安无事长得快,其出生后暂不取名字,以“阿狗”、“阿猫”代之,认为贱生长寿。正式取名要先排生辰八字,看“五行”中缺什么,就在名字上补什么。取名很有讲究,多带有时代特征。满周& 婴儿出生一周年,为育婴期的重要阶段。届时亲朋多有馈送,外婆家要送由小到大五个等级的金团,称“五代见面”。满周岁,小儿开始学步,外婆送“虎头鞋”。虎头鞋用黄布精制,鞋头绣老虎头,虎额绣王字。虎是百兽之王,认为穿了可以壮胆驱邪。割脚绷& 小孩满周岁还不能走路,父母在地栿(门槛)上横放一条绳子,让孩子两脚踩着,然后一刀将绳子斩断,并说:“会走路了。”称“割脚绷”。抓周& “抓周”是周岁礼中一项重要的仪式。把代表各种职业的器具放在桌上或地上,让小孩任意抓取,以预知他的前途。夜哭贴& 小孩夜间啼哭不止,被认为鬼在作祟。入晚,父母点香燃烛,祈祷床公床婆驱鬼避邪;或将写有“天苍苍,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过路君子读一遍,一夜睡到大天亮。”的夜哭贴,乘夜深无人时张贴在交通要道旁的墙上,以解婴儿夜哭。喊魂& 孩子因惊吓而闹病,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认为“丢了魂”,就给孩子喊魂。其方法将孩子抱到床跟前,点燃一支香,插在床头跟前,或插在扫帚柄上,祈求床公床婆或扫帚娘娘将失去的魂叫回来。“喊魂”的人一手拿着一只碗,碗口用火尾 头纸蒙着,另一手拿着饭勺子,用饭勺子敲一下门坎,叫声小孩的名,然后再用饭勺子舀点凉水,倒在蒙着纸的碗上。就这样,敲呀,叫呀,倒水呀,直到看见碗内的积水中映出一个闪亮圆圈,就算“喊魂”成功。讨馒头米& 婴儿患疔疮,爹娘求灶神治病。若病愈,需讨馒头米还愿。讨馒头米,就是爹娘站在别人家的门槛外乞讨,被讨的人家都应舍施一些大米。用这些讨来的米做成馒头祭灶神,称馒头米。祭后让孩子将馒头吃光。戴长命锁& 戴长命锁多为体弱多病的孩子或独生子女,含有避祸祛邪、祝愿体健长寿之意。锁为传统的古锁式样,富有人家为金制品,一般人家为银制品,贫困人家为铁制品,多刻有“长命百岁”、“富贵长寿”等字样,系上红头绳或长丝带,套在孩子的脖子上,待孩子长到十六岁时才能取下,如十六岁还不取下,待结婚入洞房时取下。有的地方戴银项圈,其用意与戴长命锁同。寄拜& 接连生了几胎女孩后才生男孩;或者接连生了几个男孩都夭殇后又生男孩,家长怕重蹈覆辙,就让该男孩寄拜一个多子多福的人为干爹。并送酒、肉等礼品;受寄拜者也要给寄拜者一些钱物。此后每至大年三十,作干爹的要给干儿子送糯米饭、肉、长命菜(连根的雪地蕻菜烧烤而成)各一碗,外加若干压岁钱。寄名& 婴儿出生后体弱多病,或生辰八字不好,父母担心养不大,就将孩子拜僧道为师,但不出家,以求长命,叫做“寄名”。寄父& 男孩的生辰八字如与父母相克,通常认为这种孩子很难养活。因此将孩子承寄给乡邻,或亲友中与孩子生辰八字相合,且有子女的男人当义子。求送子娘娘& 旧时认为观音菩萨是司人间子嗣的女神,故又称其为“送子娘娘”。那些婚后久不生育的妇女多向观音菩萨烧香求子。大碶街道城湾笑天龙寺,昔时为周边地区的一些不育妇女常去之处。&上述生育和育婴的旧俗,反映了旧时人民群众对科学文化愚昧无知的心态。故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提高,特别是有害于婴儿健康成长的旧俗自行废止。&&第四节&&& 寿& 庆&做生& 男届三十岁诞日,应做生,但不称做寿。有俚语:“三十不做,四十不发”。届时,丈人丈姆为女婿送生日礼物。四十不做的原因:宁波方言“四十”的谐音为“死日”。五十岁开始,凡岁数逢十的生日,才称做寿。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以上老人的寿辰,称“做大寿”。有的地方有“做九不做十”的习惯,即六十大寿在五十九岁做,是为避“十全为满,满则招损”之讳。花甲寿& 六十岁寿诞称花甲寿。旧时年满六十称“花甲”,认为六十岁的人真正达到了寿数,故寿庆要大办,一般由寿者儿孙出面张罗。诞日之前,子女还得把丧葬用的一切准备好。所备之物,其名以“寿”字起首,如“寿衣”、“寿材”、“寿坟”。“六十三,鲤鱼跳沙滩”。六十三岁被认为是兆凶之年,为捱过这一关,有人买条鲤鱼到阿育王寺放生池里放生。“六十六,阎罗大王请吃肉”。六十六岁是杀年,女儿烧六十六块肉给老人吃,认为能化凶为吉。若吃素以烤麸代之。阴寿& 父母去世后,逢十做阴寿,俗称“做十头”。寿堂陈设素色,礼拜如在世,请念伴念“寿生经”。做到百岁方止。寿诞& “请吃酒,挜拜生”,说明做寿是儿孙主动张罗,不必送请贴。亲戚一般送“四色”寿礼。女婿、外甥要送“八色”或“十二色”。所谓色,就是指一种果品或一种菜肴。寿礼中必须有寿烛、寿桃和长寿面。寿烛,为红色,长一尺左右,重约一斤,蜡面上印有金色的寿字或松鹤图,上寿时点燃。寿桃又称寿包,是寿诞的主要礼品,要有104只,意谓“出头出脑”。长寿面,寿宴上食用的面条,寿日吃面,取“绵长”之意,以祝寿星延年益寿。寿诞前一天,庆寿之家先要设寿堂,高掛“寿”字、寿轴、寿星和寿联等。寿星是分管长寿的神,被画成老人模样。寿日凌晨需祭神。下午寿公寿婆接受晚辈跪拜,分赠“寿钱”。拜寿毕,开筵席,寿公寿婆坐正席首位,众晚辈分别敬酒。筵毕,向四邻分赠寿包、金团。&近年来,为老人祝寿的方式,增添了现代色彩,如子女陪老人旅游;当地党政领导亲往祝寿、送寿幛、赠礼品、致祝词;老年协会在老人节期间,为当地逢十的老人照相留影、馈送礼物,为百岁老人祝寿;群众业余文艺组织为老人作专场演出。家庭则开筵席,宴请宾客,晚辈为长辈赠送礼物如旧。非逢十生日,一般送蛋糕,不受年龄限制,有的举办生日派对(聚会),相互祝贺。小孩子们生日,祖父母、外祖父母给孩子送生日蛋糕等。&&第五节&&& 丧& 葬&旧时本地丧葬因袭土葬的传统,礼仪分为丧礼、葬礼及服丧三个部分。送终& 老人病危垂死,儿孙及其直系亲人都必须在床侧守候,要保持安静,不能喧哗,更不能哭泣,目送其去世。绝气之前,给老人吃口“鞔饭”。气绝,齐声嚎哭恸哀,拆去帐子,意为让亡魂出去。焚香燃烛,烧化锡箔或灵峰戒牒,谓之送“盘缠”。死者如男性,在其绝气之前,妻子、女儿不能握其手足。反之亦然,此俗清末民初时尚存。浴尸& 孝子穿素服、撑伞、挈桶至河边烧化纸钱,丢三枚铜钿于水中,汲水回来,用新毛巾抹死者胸背各三把,谓“买水浴尸”。梳鬓整容,修剪指甲。移尸& 将尸体移入灵堂,仰卧在殓床上,称小殓。在死者脚后点一盏油灯,俗称“脚后头灯”,说是为死者明路。烧祭包& 小殓后,将死者生前睡过的席、褥等物并新买一双草鞋,按一定的方向焚烧于三岔路口,称“烧祭包”。拜境庙& 浴尸后,孝子撑伞,提灯笼,灯笼内应无分昼夜燃烛,去境庙烧香跪拜,告以“境庙弟子×××于×月×日×时亡故”。报丧& 派人去各亲戚家报丧。报丧者须倒挟一把雨伞,行至门前将伞柄朝下放置门外,以示凶信。告知死讯及丧期、葬期等有关事宜。赴丧& 又称奔丧。亲戚得报,前来吊唁,送重被或香烛、纸钱等。已出嫁女儿,接到讣告后,随即回家,沿途号哭,称“哭路头”。祭奠& 尸移灵堂后举行祭奠,俗称“吊孝”。灵堂中间放置灵案,上供羹饭,孝幛高垂,香烛昼夜不灭。念伴四人念经超度,谓“摊尸经”,边念边敲铜磬。孝眷缝制孝服,称“破孝”。孝子寝卧于尸侧,睡草垫,枕土块,谓“陪尸”。吊唁& 亲友闻报皆来吊唁,并赠以赙仪,赙仪有红绸面、白布里、内衬薄棉的重被;或香烛、锡箔、纸钱等。丧服& 孝子孝孙穿麻衣、着蒲鞋,腰束草绳,头戴三梁冠。孝孙在帽沿上别一块圆形红布,表示孝中有吉。侄子戴两梁草冠。男戴方顶白帽表示远亲,圆顶男帽表示嫡亲。女戴孝兜,状如披风,有长有短,女儿媳妇所戴最长。本家晚辈穿麻衣,并以白布满鞋面,后嵌一方红布。凡参加丧礼的下辈,都应白线杂麻缠头颈,称戴孝。近年来,一般以黑色臂章代之。大殓& 灵堂停尸三至五天,择吉时(一般为涨潮时)大殓,又称“入木”、“入殓”、“落材”。孝子孝孙及嫡系子侄均跪在棺木四周。棺内底部铺一层石灰,上盖一棉被,两头分置“元宝枕”,供尸体搁脚。两侧放死者生前喜爱之物,然后依次盖“重被”。最先盖的为孝子孝孙所送,俗称“子孙被”,然后大声报葬物清单,叫做“报衣单”。报毕,将衣单焚烧,装入纸袋,放进死者口袋。盖棺前,由长子站在屋檐下,大声问道:“阿爸病好了勿?”众人齐答:“好了。”要连问三声,然后钉棺梢。此时,孝子孝孙及至亲跪拜,放声恸哭,告别遗体。堂祭& 出殡前,行堂祭礼。吊祭者穿孝服,以亲疏尊卑为序。本家先祭,外客后祭,行跪拜礼,拱手三叩拜。来宾礼祭时,孝子须匍匐案旁叩头答礼,堂祭时放爆竹。旧时,大户人家设赞礼生,主持堂祭礼式。上香两次,上香时,赞礼生朗声道:“一上香”,并将香递给案前长者,长者高举额前,向灵位作揖后插于香炉,然后“二上香”。出殡 &俗称“出丧”,先请丧家有身份者点“神主”。点神主即于牌位之“王”字上加一点,使成“主”字,此时,孝子跪拜,点主者于“王”字上先以朱点,然后再以墨改。点主毕,在神主牌上饰以红绸,称“魂吊”。然后抬棺出门停放。门外孝子跪拜,斟酒三杯。斟毕,抬棺者高呼“醮——杠”。哭声骤停,肃听醮杠人,边念醮杠词边以酒醮向杠头、杠腰、杠尾。杠词内容有对死者的悼念或赞评,或对死者儿孙的祝愿等。醮毕,随之抬棺上路。由女婿捧神主牌先导。燃香烛、引灵幡,孝子孝孙手持二尺长的哭丧棒扶棺躬身而行,其余亲友随后。吹打哀乐,锣声继之,先击十响,再击两响为一番(行庙会敲锣十三响,丧礼少一响),轮番击锣。沿途放爆竹,谓“引路炮”;散发纸钱,谓“买路钱”。依次有童子执“行路幡”,其余亲朋随后。灵棺遇桥,孝子应钻入棺底,意为尊重“桥神”。遇村庄须绕道而行。入穴& 灵棺去墓地之前,要先派人去墓穴祭祀山神,称“开山”。灵棺到达墓穴后,孝子率送葬众人列队先左后右,绕墓穴行三圈,启开坟门。用芝麻秆点火烧之,谓“暖壙”。然后放灵棺入穴。在灵棺头点上“随身灯”,最后封闭墓门。卸丧服,凡草冠、引路幡及各种冥器皆烧之。烧草& 一般亲友送葬中途即回。至亲送至墓地,葬礼结束,回程皆循原路返回,进家门须跨越门前所燃草堆。贴耗榜& 出殡后,丧家在门框和窗櫺上张贴素对,在堂前张贴耗榜。耗榜内容体现出儒家亲亲之杀的观念。书有“不孝男××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先考(母称先妣)”。“‘孤哀子’××等泣血稽颡”等字样,有固定的格式。吃羹饭& 移尸中堂后,丧家办羹饭待客。中餐为正餐,晚饭称“上堂饭”。因菜肴中必有一盘豆腐,故俗称“豆腐羹饭”。剃孝子头& 出丧前孝子应剃头,谓“剃孝子头”。直到“满七”方可再剃。做七& 人亡后,每隔七天行祭奠礼,谓“做七”。至“断七”,意即满四十九天。五七最慎重,认为死后五七时灵魂才能返家。“六七”由出嫁女儿饷食,回娘家来做,并念一堂经,俗称“六七羹饭”。忌日& 先人的生日、卒日称忌日,每逢忌日设筵席祭祀称为做忌日。百日和周年& 死后百天及一到三周年都应做羹饭,请念伴念经以尽孝道,至亲也要前去悼念亡灵。以后每逢死期,皆做“忌日羹饭”,直至满百后方止。八十一去世& 老人81岁去世,被认为不吉利。81岁是“九九”满数,意味着把子孙的饭都吃光了,须以砸碎自家的算盘禳灾祛祸。天外落材& 凡死者非病,且死在室外,或溺水而亡,或自缢于树上,或被雷击而亡,或山崩被乱石压死,或中毒死于室外及其他意外事故而亡者,所谓水、火、刀、木、石而亡称“五伤”。尸体不准进屋,只能在屋外搭棚进行丧殓,称“天外落材”。&新中国成立后,丧葬礼节逐渐从简,尤以“文革”时期为最。自殡葬改革后推行火葬,开追悼会,奏哀乐,送花圈,缠黑布随之流行。但念经、摆羹饭、焚化冥器等旧俗又在农村兴起。&&&&&&第六节&&& 土& 葬&旧时崇尚土葬,盖出“入土为安”的思想观念。土葬的方式、耗费视穷富而定,差异极大。寿坟& 又称寿域、生壙。要选在风水好的地方,认为死后能惠及子孙后代,在吉日良辰营造。动土前要先祭山神或土地神,然后方能挖土动工。建筑的规模、形态各异,一般人家,墓穴用砖砌,或用条石嵌筑而成,上盖大块石板,再复以泥土成尖塔形。前立碑座,有一件的,三件的,三件的中间高于两翼,题刻墓主姓名,配偶姓氏和建造年月。题字讲究字数,要用“生老病苦死”周而复始推算,最后一字务必落在“生”字上,以示吉祥。建于清朝的坟墓,起首第一行字必有一个“清”字。“寿域”(有的题生壙)用红漆涂上,以示空域,待进棺后,方改为黑色。域内放“寿”砖2块,茶壶2把,油瓶(称寿油)2只,铜币数枚。左为男域,右为女域。两翼石碑刻有图案和对联。对联内容表示墓主的遗愿,如“不求金玉贵,但愿子孙贤”等。豪富之家的坟墓,占地面积大,营造考究,墓封四周有弧形墓圈石嵌砌而成,浑圆美观。官宦之家的坟墓造型更为恢弘。最引人注目的是墓碑前的石像,俗称石人石马。以“孝”为先的跪羊在最前面,然后是石虎、石马、石狮、石人,分别表示我国儒家文化基本道德标准的忠、孝、节、义、勇。按明代官员丧葬制,一、二品官员有资格在墓前设华表。殡棺材& 贫困之家,年青时丧偶,无钱造坟,用砖砌或石块按棺材的形体建简单的无碑墓穴,称殡棺材。待其人年老,或儿子长大后,再另建坟墓。义冢& 系旧时收埋无主尸骸的墓地。有些光棍汉,穷困潦倒,死后族人或慈善团体出资以薄木棺材殓尸,埋葬于义冢或山沟里。掩埋塔& 用长条石嵌筑而成,状如塔,顶部有盖,可启动,专为收敛尸骨的建筑,称掩埋塔。旧时以“尸骨露天”为一大忌讳,因此一些慈善机构在每年冬至日这一天,派人去田野收拾尸骸,放入掩埋塔。坟柏& 旧时,凡年代久远的坟墓,其周围都长有郁郁苍翠的古柏,给人以肃穆庄严之感。因植于坟墓周围,故称坟柏。坟柏源于蜀武候诸葛亮死后葬于军山,蜀后主根据其死时53岁的年龄,在坟墓四周植柏53枝。后世沿袭。夹寿材& 生前制做的棺材,称寿材。夹寿材皆选农历六月十二日,传说这天是彭祖的诞辰。因彭祖长寿,故是日夹寿材,以期长寿。旧时,无论山岙、田野,甚至村落的周边无处不见坟墓,可谓“人与鬼为邻”。此举吞噬了大量的可耕土地,又给耕作造成极大的不便,但却无法改变,因为挖掘祖坟,被认为有悖于孝道的行为。&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思想意识改变,将年代久远且无人管理、处于田野的坟墓实施平整。“文化大革命”期间田野坟墓全被铲除。20世纪90年代实行殡葬改革,建立了公墓区、陵园,坟墓的建筑面积也作了一定的限制。&&第七节&&& 人间交往&拜望& 看望他人的敬词。多用于对尊长或平辈之间。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登门拜望是尊重他人的礼貌行为。拜访& 对他人进行访问。拜访时对被拜访者应持尊重的态度,特别在求取对某些问题的指教时更要诚恳虚心。谒见& 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谒见时要有一定的礼节,古代一般为跪拜,辛亥革命以后,跪拜礼明令取消,改为躬身或拱手。新中国成立后以握手礼取而代之。敲门& 去亲朋好友家中拜望时,不论主人家门开或半开,均应先在门外叩门或摁门铃,等主人喊“请进”后方可入内。敲门应以三五下为一组,敲完每一组后要稍停片刻。迎接& 客人到来时,先期出迎等候,以示欢迎。让座& 让座是主宾入室后相见的礼节。客人被请于尊位落坐。一般以面东、面南为尊,面西、面北为卑。让座的礼节从古延续至今,但现时家庭待客很少讲究座次。敬茶& 待客的礼俗。敬茶通常以斟七分为敬,不宜过满,所谓“酒满茶半”,客人喝茶则以留少许为礼貌。更衣& 不同的场合要更换不同的服饰,如客人来访,应立即换去睡衣、拖鞋,穿上庄重的服装和鞋袜;喜庆场合,应穿色彩鲜艳、式样新颖的服装;庄重场合,应穿端庄整洁的礼服;悲伤场合,应穿素色、款式庄严的服装。陪客& 客人来访,为表示欢迎和尊重,主人应视情况亲自或派人陪伴。告辞& 告别辞行的简称。告辞属分别时的礼貌,不辞而别是不礼貌的,告辞一般要用语言来表达。回拜& 答谢礼节。客人来访后,主人应前往回访客人,有来无往则为失礼。回拜时切忌原物送还,只有拒绝对方时才用这种方式。鞠躬& 对人表示恭敬的礼仪。行礼时,两腿并拢,两手自然下垂,併于大腿两侧,上身向前弯曲,弯曲的程度越大表示礼越重。若戴帽者,应先摘下帽子。现时,流行握手礼,除在婚礼外,平时晚辈见长辈、学生对老师等表示敬意的场合不再鞠躬,以握手代之。磕头& 行礼时,伏身跪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着地。旧时行此礼,对人表示敬意、赔礼道歉等。今祭祀、礼佛时尚存,婚嫁丧葬礼仪中也仍保留,其他场合均废。挥手& 举起并挥动手臂,是见面或告别时的礼节,也是感激、兴奋的表示。挥手一般用在人多、拥挤或相距较远的场合。挥手时要面带笑容,右手上举,左右摆动。道歉& 当发现自己的不是和不当后,向对方表示歉意的礼节。道歉要主动,有诚意,说明自己的错误,以求得对方的谅解。握手& 人们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也是友好、祝贺、感谢、鼓励的表示。握手时,要面带微笑,注视对方,身体微微前倾,时间短暂且握得有力,表现出友好、诚恳之意,一般来说,对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或女子,须待对方先伸手时才能去握。握手时不可戴手套,不可将左手插在口袋里,不可坐着,不可吃东西,不可东张西望,不可敷衍了事。请坐& 敬请对方就座。是对来客表示尊敬、欢迎或客气的一种最基本礼节。请人入座时主人应当站立(长辈可坐),并用手示意坐的位置,客人坐下后自己方可坐下。赠花& 表示问候、祝贺、关怀的礼节。花是美好的象征,用鲜花作为礼物送给朋友、同事、亲人,高尚文明、高雅脱俗。现时赠花越来越流行,商店开张、家庭喜庆、探望病人都选用鲜花还配以花篮。&&第八节&&& 礼貌用语&请& 表敬副词,表示对人的尊敬。如“请教”、“请示”、“请原谅”、“请帮忙”等,含请求意。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可单独用作动词。如端茶给客人,说“请喝茶”。陪人进门走到门口,说“请进”。“请”与动词或词组连用,客气地表达要求对方的希望和要求,如“请坐”、“请留步”、“请勿吸烟”。祝& 向对方表示良好愿望的词。如“祝愿”、“祝福”、“恭祝”等。烦& 有劳,相烦他人的敬词。用于书面语,如“烦您相告”,口语中则多以“麻烦”、“劳驾”代替。贵姓& 询问对方姓氏的尊敬说法。当对方问“贵姓”时,常回答:“敝姓×”或“免贵,×”。“贵”作为敬词用以指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校即指对方所在学校,“贵庚”即指对方的年龄。久仰& 仰慕已久,用于与人初次见面时的客气话。此语知识界及上层社会使用较多。久违& 即长时间离别。用为久别重逢时的客套话。失迎& 失于迎候。对来访者致歉的客气话,多用以表示没有亲自迎接客人而感到歉疚,向对方表示歉意。失敬& 待人不周或失于致敬,是对人自责疏于礼貌的歉词。多用于向对方表示歉意,责备自己礼貌不周。失陪& 正在陪客时有要事外出或离开,向对方表示歉意的用语。后会有期& 分手时的告别语,表示以后还有相会的日期。再见& 分手时的礼貌用语,即希望以后能再见面。“再见”也常用作双方谈话结束的客套话,如电话通话结束,即使双方未曾见过面也常以“再见”告结束。您好& 是现代交际中最常用的,向对方表明友好态度的礼貌用语,亦作“你好”。恭喜发财 &祝贺对方增加财富的恭维话。昔时多用于商家交往之中。现时成为人际交往中的日常用语。请教& 对不懂、不会或不明白的问题,用以请求对方指教。请问& 请求对方解答问题的敬词,是“问”的礼貌说法。指正& 即指教、订正。是请人对自己的作品或见解提出批评和改正意见的客气话。抬举& 受到奖掖、举荐、提拔的谦词,意为自己被高抬,谦称受人过奖,被高看重用。谢谢& 对别人的好意表示感谢。是现代交际中最常用的表示谢意的词。使用范围广,多用于口头交际,应用比较随便。在不同场合、条件下使用“谢谢”,往往表达不同的内涵。最常用在因别人对自己提供帮助,解决了困难,为自己花费了时间、精力,而对其表示谢意。有时别人并未施予具体帮助,而只是表达出一种关心理解,使自己心灵上得到慰藉,也常回以“谢谢”,表示心意。“谢谢”也用作结束语,如报告完了,说一声“谢谢大家”。费心& 以事烦人或致谢的客套话。本指耗费心神,后多用作托人办事,请对方予以关照的客气说法。托福& 即依赖别人的福气,给自己荣幸。多作为回答别人问候的客套话。领教& 表示向他人领受教益的谦词。多用为接受别人教导或欣赏别人表演时的客套话。错爱& 自言身受对方怜惜爱护的谦词。错,用以谦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错爱”意为自己本没有资格得到对方的爱怜,对方却施予了。献丑& 向人出示著作或自己的才能技艺时所用的谦词。过奖& 表示受到过分的表扬和夸奖的谦词。在得到尊长或同辈人的赞誉后,表示自己所为不足挂齿,没有资格得到对方的夸奖。效劳& 即尽力服务。表示愿为对方提供帮助,替对方尽力的谦词。见爱& 表示被喜爱或相爱的谦词。在人际交往中,自己受他人喜爱、喜欢、赏识时,常以此语来表达自己被赏识的荣幸,既含有喜悦和感激之意,又含有谦虚和客套的成分。岂敢& 表示谦虚的应对语,即哪里敢当的意思。多用于为得到对方的夸奖、致谢或对方请自己提意见时的客套话。辛苦& 向人表示慰问。亦用作求人办事的客套话,也可称“劳驾”。佩服& 对他人的成就、能力及人品等表示钦佩、悦服或表示赞扬、感叹的敬词。光临& 称宾客来临的敬词。谓宾客的来临,使主人感到荣幸。惠顾& 本指给予关怀照顾之意。现多用于商家对顾客表示欢迎的敬词。孝敬& “孝”,本指善事父母。后从孝顺父母扩大为孝亲敬长,即对尊长表示孝心与敬意。借光& 借助别人得益或请别人给予方便的敬词。比喻凭借别人的名声、地位、荣誉而得到好处。赏脸& 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的客套话,是请求对方看得起自己,或称对方看得起自己某项举动的谦词。打搅& 受人招待或请人帮助时表谢和表歉的词。恕罪& 表示歉意的习惯用语。表示对别人冒犯、打扰感到愧疚或过意不去。另外在某种场合中,无意中对人稍有冒犯,常用“对不起”作为应酬语。“对不起”是现代交际中最常用的表歉用语,多用于口头交际。高抬贵手& 向人请求通融,乞求原谅的话语。称“贵手”,表示对对方的尊敬。“高抬贵手”则是敬请对方手下留情、施予方便或用于替自己或别人向人求情。一路平安& 对长途旅行者表示良好祝愿的词语,即祝愿对方在整个行程中平稳安全,顺利地到达目的地。也有说“一路顺风”。&&第九节&&& 称& 谓&前辈& 尊称年辈高、资历深的人。如今称老前辈、革命前辈。先生& “先生”一词作为尊称,自古以来使用范围很广,可以用于称老师、父兄、饱学之士或称一般男子。亦有称以相面、卜卦、卖唱、行医、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近代亦有妻称丈夫为先生。女士& 对成年女性的尊称,但多用于有地位、有文化的知识女性。老丈& 对老年男性的尊称。老,是对富有学识、德高望重者的敬词,如称王老、李老。丈,亦为对年辈长者的敬词。作为尊老之称,除称“老丈”外,还称丈人、丈者、长者等。老爹& 旧时,称有官衔身份的人为老爹。现只用于口语,即对父亲的称呼。大人& 古代对位高者尊称为“大人”。如今,只在书信往来中对长辈的称呼,如“父亲大人”、“舅父大人”。仁兄& 对同辈友人的敬爱之称,俗称“老兄”。男性朋友相互往来,彼此称兄道弟,体现了平辈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色彩。对同辈朋友中的年长者又称兄、尊兄、贤兄、长兄等。夫人& 古时对已婚妇人的尊称。现“夫人”之称,较多地用于知识界和上层社会,更多地用于外交场合。阿姨& 对女性的称呼。在亲属称谓中,指母亲的姐妹,即姨母,或称姨妈。旧时男子还称妻妹为姨。在非亲属交往中,“阿姨”可用来泛称女性,称呼时不论辈份和结婚与否,也无所谓熟悉与陌生,凡与母亲年龄相仿的女性均可称为“阿姨”。在现代社会交往中,称年轻女性为“阿姨”已成为时尚。另外“阿姨”还用于对幼儿园保育员或家庭保姆的通称。小姐& 对未婚年轻女性的称呼。旧时是对有地位的未婚年轻女性的尊称。现在,泛称年轻女性。同志& 古代称志趣相同的人为同志。新中国成立后,“同志”一词成为公民之间的普通称呼,在使用上,并无年岁长少、地位尊卑的区别。老师& “老师”自古以来一直被用作尊称,不仅对自己的受业师,而且对学界前辈、科举考官,均称老师。近代用作学生对师长的称呼。师傅& 对有专门技艺工匠的尊称。现今也被用来尊称一切陌生人或工匠、商业人员。师母& 对老师或师傅之妻的敬称。师兄& 对与已同师求学,拜师在先的男子之称。如女的可称“师姐”。姑娘& 对未婚女子的泛称。当地俗称“小娘”。老爷爷&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多为小孩子或用小孩子的口气相称,表示亲切和尊敬。丈人& 原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此称取义于持杖,年老力竭的老者必须持杖。“丈”与“杖”通,故称以丈人。按照社会礼俗,对老者为敬,故丈人成了对老人的敬称。丈人又专指妻父,或称作“老丈人”。在下& 自称谦词。古时坐席,按礼节,尊长在上座,自己在下座,后以“在上”尊称长辈和上司,而“在下”则作为自称的谦词。不才& 自称谦词。谦言自己是没有才能的人。愚& 旧时自称谦词,意谓自己是愚笨、无知之辈。学生& 今称在校学习的人。旧时“学生”的本意为晚辈,或称“后学”、“晚学”。学生作为谦称,使用面广,凡在师傅和有学问人面前,均以学生谦称,即使平辈之间也可使用。老朽 &老人自谦之词。朽,言衰老陈腐,以“老朽”自称,谓自己是衰老无用之人。家严& 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家慈& 对人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小顽& 对人谦称自己的儿子。宁波话称小孩为“小顽”。贤内助& 对妻子的尊称,意为贤惠能干的妻子。旧时指妻子帮助丈夫处理家庭事务,因称妻子为“贤内助”。使用时多尊称他人之妻。贤妻& 对妻子的美称,谓贤惠的妻子。贤弟& 对弟弟的敬称。即称自己之弟,亦可称他人之弟。贤契& 旧时老师对学生的客气称呼。契,指意气相合、相投。也作长辈对子侄辈的爱称。舍弟& 对他人谦称自己的弟弟。犹言吾弟、小弟。一般用以向人谦称比自己辈幼的亲属,含有谦恭、平常的意思。相类的称已妹为“舍妹”,称已侄为“舍侄”。姑爷& 女婿的尊称。女儿的丈夫从古至今一直称为“婿”,还可以称为“子婿”、“快婿”、“贤婿”等。在现代口语中,女婿还被岳父家人尊称为“姑爷”。泰山& 对妻父的称呼。其源于唐玄宗去泰山封禅,宰相张说为封禅使,其女婿郑谥为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品以下均升一级,可郑谥却一下子升为五品官。后有人讥侃为“这是泰山的力量”。此后,泰山就成了妻父的代称。又因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又称妻父为“岳父”、“岳丈”。老公& 当地方言对丈夫的俗称。郎君& 旧时妇女对丈夫或对所爱恋情人的昵称。&附录:&二、科举考试称谓&科举知识简介& 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由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状元的产生& 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跃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以下五个阶段。童生& 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院试& 由省学政主持,为童试的第三阶段考试。乡试& 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是解元。会试& 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殿试& 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附录:&三、古代对特定年龄的称谓&婴儿& 初生儿。悼、龆龀& 七岁。总角、垂髫& 童年。幼学& 十岁。束发& 青少年。童子& 男子十五岁。及笄& 女子十五岁。破瓜& 女子十六岁。待年、待字& 女子待嫁的年龄。弱冠之年& 男子二十岁。而立之年& 三十岁。不惑之年& 四十岁。知命之年& 五十岁。花甲之年& 六十岁。古稀之年& 七十岁。耄& 耋八十岁。鲐背& 九十岁。朝颐之年& 百岁老人。皓首、白首& 老年。黄发& 长寿老人。&&第十节&&& 宴请馈赠&家宴& 欢度节日、祝贺新婚、庆贺寿辰、饯行接风、应酬答谢等,都可举行家宴,宴请宾客。家宴一般由主妇亲自下厨,精心烹调菜肴。家宴亲切随便,融洽欢乐,能充分交流宾主感情。合欢宴& 指除夕团圆、合家欢聚的宴席。洗尘& 指设宴招待远道而来的家人或客人,意谓为其洗去路途风尘,以示欢迎。饯行& 亦称“饯别”,宴饮礼仪。亲朋好友欲远行,置办酒席,为其送行,以示祝福和惜别。祝酒& 宴饮礼仪,指宴席上宾主互相敬酒,以示祝福、庆贺。通常先由主人向来宾敬酒并致敬祝辞,主人与来宾一一碰杯,一起欢饮,然后由来宾或来宾代表向主人祝酒,双方饮酒。祝酒是宴席上最为普遍流行的礼仪。祝酒时,主宾都要说些有关祝福、吉利、感谢等话语。如祝寿宴席上应祝老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婚礼宴席上应祝新郎新娘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等。把盏& 宴饮礼仪。指宴席上端着酒壶给人斟酒、敬酒。如婚庆宴饮,新娘把盏为众宾客一一敬酒。划拳& 亦作猜拳,宴饮礼仪。行酒令时,两人伸出手指头,并同时各自说一数目。所说数目与两人手指数之和相符者为胜家,则对方应喝酒。座次& 宴席上的座次以坐西面东为最尊,故宴请时应让最主要最尊贵的客人坐。座次较尊的一边称上首,上首通常指左边。座次较低卑的一边叫下首,通常由主人或辈幼者坐。现时宴席座次有变化,主人朝进门而坐,左边为最尊贵客人,右边为次尊贵客人。见面礼& 指初次见面时馈送的礼品。小辈初见长辈,应向长辈行礼,长辈应给小辈一些礼品或钱币,谓“见面礼”。拜见钱& 新媳妇初次拜见夫家长辈,长辈要给“拜见钱”。赙仪& 家有丧事,送赙仪以示哀悼。旧时多送以“重被”等,当代丧葬改革后,改送花篮、花圈、挽幛等。&&&&&&&&&第三章&& 生产习俗&第一节&&& 农& 业&农 事摸六株& 种植水稻,从插秧、耘田到割稻都以六株为一行,故借以指农民。敬牛& 耕牛是旧时农家的有力帮手,民间视牛为农家之宝,故形成了许多敬牛的习俗。清明这天,牛可以随意到任何一家田里吃芘花草子,主人家决不埋怨干涉,认为清明是牛的“放青”日。立夏,是牛的生日,这一天,让牛休息,擦洗并沐浴牛身,而后灌黄酒,喂鸡蛋,为牛欢庆生日。放牛娃在这天食麻餈,吃蛋,意谓“人牛共食”。春耕前喂豆饼,给牛“长补”。年三十祭祀牛神。火覃&&&&& 火龙& 元宵夜,农家以火把照地间,谓可以除虫害,名曰“烧蝗虫”。大碶、柴桥地区则烧田塍草,埭埭田塍干草着火,犹如条条火龙,因名火覃&& 火龙。报春牛& 每近立春,庙堂人或叫化子到每家每户报“春牛”。其做法是:用泥捏成的春牛,到主人家的米缸、谷仓或门口正反各绕三圈,边念:“黄龙盘谷仓,青龙盘米缸。”等吉语。念毕,给一张木版印制的“春牛图”,户主回赠年糕、大米或钱币后,贴于门墙,以示吉祥。春牛图上印有当年二十四节气,霉伏期、潮汐等与农事有关的天文现象、气象预报。两边饰以十二生肖图,中缀以牧童与牛的图像。据云牧童与牛的画法,大有讲究。牧童骑牛吹着横笛,这一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牧童拉着牛走在前头,是一般年景;牧童在后,用竹梢鞭打牛的屁股,是干旱年,预示歉收。改革开放后,此俗已绝。开犁& 春节后,头一天耕田叫“开犁”,开犁这天农活安排不多,祈求全年轻松。有的还要点三柱香,烧几张纸钱以拜犁,祈愿耕耙顺当。孵秧子& 清明前后浸种称“秧子落缸”,秧子上放一张红纸,压一把镰刀,称“催芽”。秧子播下后,在竹竿上端缚一张灵峰戒牒,插在田角,祈求“田公”、“田婆”保佑不烂秧。去播种的人一定要吃饱,认为人饱了,长出的谷粒定会饱满。插秧& 第一天插秧,称为“开秧门”。主妇要备好饭菜酒肉,供家人和帮工者聚餐。餐间,每人要吃一个鸡蛋,意谓“讨彩头”。蹲下去拔秧,先用缚秧苗的稻草在秧田上面横扫几下,意谓防止“发秧疯”。发秧疯即手背发肿。插秧结束,称“关秧门”,有的户主绕田走一圈,拔一把秧苗带回家,扔在门墙边,说是“秧苗认得家门,丰收由此进门。”插秧结束那天的晚餐,主人家要宴请帮工者,称“打散”。插秧种田时,一天三餐外,还要加两次点心。祭田公田婆& 系旧时农业生产祭祀风俗。一年共分四次:第一次在清明后下种前,择黄道吉日,点香焚纸,祭祀人站在秧田下首缺口的田塍上,朝田畈作揖行礼,祈祷田公田婆保佑秧苗壮大,后将香枝插于田塍,谓之“许愿”。第二次于开秧门前,摆供品及肉类于田塍,人仍立于秧田缺口,燃香祈祷,以保佑秧苗快长,谓之:“尝甜头”。第三次是夏至这一天,供酒肉饭菜于田头,并燃烧麦秆,祈语为“田公田婆保佑风调雨顺,无虫无灾,来日丰收,再来重谢!”有的穿簑衣戴笠帽,以象征“求雨”,烧麦秆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年农历二月二十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