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抗日黄晓明演的战争片片中是以短发出现在镜头中的女明星有那些?她们的真实图片和名字。

战争片 里面有几个女的. 其中一个叫冷月.这部电视剧叫什么名字?_百度知道
战争片 里面有几个女的. 其中一个叫冷月.这部电视剧叫什么名字?
我有更好的答案
由王珂、女人、暴力”为核心元素,小队由5名美丽勇敢的女特种兵组成,她们因各自不同的原因参军入伍,勇杀敌寇保家卫国的轰烈故事、王新、王挺等人主演。该剧讲述了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专门负责排除各种炸弹险情,并利用炸弹技术与日本人展开激烈的斗争,国民党国防部秘密组建了一支女子炸弹部队《铁血使命》是由贵州电视台出品的电视剧,以“战争
采纳率:87%
来自团队:
好像是女子炸弹部队什么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战争片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谢宁演过的抗日战争片叫啥名字在那电视剧里他演一个抗日的穿黑衣男子还有一个女的还有几个男的一个是队长_百度知道
谢宁演过的抗日战争片叫啥名字在那电视剧里他演一个抗日的穿黑衣男子还有一个女的还有几个男的一个是队长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战神……?
那个电视剧里的队长在身体背面有🔯一样的纹而且很富裕还有那个胖子很聪明麻烦你帮我找一下
这个电视剧
采纳率:71%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抗日战争期间那些照片怎么拍的?又是如何传到中国人手里的?镜头很近啊_百度知道
抗日战争期间那些照片怎么拍的?又是如何传到中国人手里的?镜头很近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当时是有一些记者深入战场拍的,留到现在
采纳率:42%
抗日期间有大部分记者是外国的,中国记者少之又少,早在照相机出现之后就有了各种照相机,近距离拍照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而且战地是可以允许记者进入的,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为了彰显日本战士的勇气,还在战争过程中安插了好多日本记者,同时撰写了好多赞美日本军国主义的文章。另一方面照相机技术的成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之所以可以拍到如此近距离清晰的照片,不仅仅在所处位置上有优越性,更是相机的镜头组合技术先进的大力支持。
横店影视城拍的
我不明白,那些战地记者怎么活着?难道不是中国的
有一部分花钱从别的国家买的,
以前有记者记录战争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转》影坛旧历:中国老电影老影星(不断更新)
影坛旧历:中国老电影老影星(不断更新)
本贴将介绍中国二十至五十年代的老电影老影星
                        
                    
                   
         
中国第一位电影女明星——殷明珠(1楼)
     
首位闯入好莱坞的华人女星——黄柳霜(5楼)
第一位中国“电影皇后”——张织云 (8楼)
银幕第一悲旦——王汉伦(10楼)
银幕内外“奇女子”——杨耐梅(11楼)
中国第一位电影女明星——殷明珠
                                                            
&&&殷明珠,原名殷尚贤,1904年生,江苏省吴江县人,“明珠”是其父母对她的爱称。殷明珠的曾祖父是道光年间的翰林,祖父殷梦琴也在浙江省乌镇做过官,父亲是一名画家,曾购买彩票一条,正好在他病故之日,幸得头奖,画家虽听不到喜讯,却留下了一笔小小家产。
父亲死后,殷明珠随母迁居上海,就读于上海中西英文女校。她聪明伶俐,生性活泼,擅英语,学洋派,爱歌爱舞、爱骑马,还能开汽车。同学们因她洋气十足,就称她为Foreign
Fashion(简写F·F),有一次,她在南京路的皮鞋店里订做了一双自己设计的高统皮靴,由于款式出色,店里就多做了一双,放在商店的橱窗里展出,号称“F·F式皮鞋”。
&16岁时,殷明珠邂逅认识了美术家但杜宇。当时,但杜宇刚从外国人手中购得一台摄影机,筹办“上海影戏公司”,决心要从美术家的角度拍摄一部完美的故事片。正当他在物色一位与影片角色相称的美人时,遇到了殷明珠。殷明珠也为自己能登上银幕而兴奋。于是,由但杜宇导演,殷明珠为女主角,于1922年拍成了中国第一部爱情故事长片《海誓》。
中国最早的三部故事长片,是《阎瑞生》、《海誓》和《红粉骷髅》——由王彩云主演的《阎瑞生》,是第一部情节片,由殷明珠主演的《海誓》,是第一部爱情片,由沈凤英主演的《红粉骷髅》,是第一部侦探片。
在早期的中国电影里,所有的女角都由男人反串扮演。第一部由女性担任角色的影片,是香港的黎民伟拍摄于1913年的《庄子戏妻》。黎民伟让其妻子严珊珊在影片中担任一个角色。不过,严珊珊在影片中饰的,仅为镜头不多的配角(使女),而女主角(庄子之妻)仍由黎民伟自己反串扮演。此后八年,电影中没有过女演员。1921年,王彩云在“上海影戏研究社”拍摄的《阎瑞生》中饰演一名妓女,但她仅演此一片,就匿迹影坛。严珊珊和王彩云虽分别是香港和上海的第一位电影女演员,但是,她们还算不上“女明星”。
所谓“明星”,乃是指那些为千千万万观众喜爱和崇拜的、在艺术上有一定造诣的演员,以此衡量,严、王二位都不够格,只有殷明珠才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位电影女明星”。
1922年《海誓》的电影广告
《海誓》描写了一个叫福珠(殷明珠饰)的女子,和穷画师周选青(周国骥饰)相爱,两人订立了婚约,并立下海誓山盟。约定将来背弃誓言的人,当蹈海而死。后来,福珠被有钱的表兄(董廉生饰)诱惑,竟负前约,与表兄结婚。正当他们在教堂举行婚礼之时,海誓在福珠的脑海里出现了。福珠忽然天良发现,逃离教堂,去找周选青。但她没能得到周选青的原谅,被他拒绝了,福珠在绝望之中奔向海边,准备投海自杀,以履行前约。关键时刻,周选青赶到,将她救起,最后,两人终成佳偶……
在《海誓》中,作为导演并兼任摄影和美术的但杜宇十分注重电影造型的表现力。在影片中,他把西方绘画和照相艺术吸收到电影创作中来,试图将电影叙事的诗情和银幕造型的画意结合起来,进行了颇具特色的艺术创造。片中,殷明珠扮演的福珠,扮相楚楚动人,演得真挚自然。从殷明珠主演的《海誓》起,才改变了电影里“男扮女装”的局面,真正开始了由女性担任女主角的历史。此后,殷明珠担纲女主角,又拍摄了近30部观众喜爱的电影,
在与但杜宇合作期间,殷明珠已经是一个法国人的妻子,不便时常抛头露面。1926年,她成功地与法国人离了婚,1926年2月1日,殷明珠与但杜宇在杭州结婚。证婚人是叶楚伧。
& 殷明珠有近20
年的从影生涯,跨越了中国电影的无声期和有声期,她美丽的风姿,时髦的衣着,高雅的气质,一直吸引着大量的电影观众。在“上海影戏公司”但杜宇导演的30余部影片中,殷明珠主演了其中的近20部,包括无声影片《海誓》、《重返故乡》、《传家宝》、《盘丝洞》、《东方夜谭》、《金钢钻》、《画室奇案》和《南海美人》等,有声电影有《人间仙子》、《国色天香》、《石破天惊》、《桃花梦》和《富春江上》、《黄金时代》等。两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黄金时代》剧照
1934年的《黄金时代》,是根据教育家陶行知推行平民教育的事迹编写的。影片通过老教育家和他的学生们不屈不挠、兴办平民教育事业的描写,鼓励贫苦青年努力掌握文化知识,这无疑是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导演卜万苍在《黄金时代》仍然保持着他那“稳健”的导演风格。金焰和殷明珠的表演甚佳。影片描写的是:富商李某(李君磐饰)创办了一所平民夜校,李家老仆之子曹长春(金焰饰)也在这所夜校中求学。朦胧中,曹长春似乎爱上了同学张小妹(殷明珠饰),她是个失业的女工。同时,富商之子李亚农也追求着张小妹。李亚农是个精明的大学生,此时他和女友学校校花陶丽刚刚告吹,就对张小妹大献殷勤,当他给张小妹戴订婚戒指时,突然发现张小妹的手断了一根手指,于是他又停止了对张小妹的追求。数年后,富商破产自杀,平民夜校停办,老教育家患重病即将去世,临终前,他嘱咐曹长春能够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致力于创办乡村教育,并希望曹长春完成他的《黄金时代》遗著。又过了几年,李亚农成了十足的流氓,陶丽也成了一个军阀的新欢。而曹长春和张小妹继承了老教授的遗志,在郊区租借了三间茅屋,办起了平民学校。他们因为要在校门口开辟一条道路,遭到当地土豪朱二虎(章志直饰)的阻挠和破坏,并将曹长春毒打致死。曹长春临死时,又鼓励张小妹和师生们继续奋斗下去。又过了许多年,张小妹终于办了“长春”夜校,张小妹以老教育家和曹长春的话鼓励着学生们……
1927年,但杜宇执导古装巨片《杨贵妃》,殷明珠因怀孕未能参加拍摄,
结果该片由于受到大量粗制滥造的影片的冲击,亏损甚巨,但杜宇几乎倾家荡产,危难之时,新婚一年多的殷明珠拿出全部私蓄,但杜宇方得重整旗鼓。
他俩互敬互爱,相濡以沫,一直被影界视为夫妻楷模。他们的上海影戏公司30
年代初曾加入联华公司,后又独立出来,直至 1937
年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殷明珠在演完“联华”的《大闹水晶宫》一片以后,宣布告别银幕息影。
此后,但杜宇和殷明珠夫妇迁往香港定居。在香港,但杜宇为《星岛日报》创作漫画为生,两人深居简出,过着低调而平静的生活。
& 但杜宇于 1972
月病逝,殷明珠在70
年代曾游历内地,此后已有多年不闻她的音讯。1989年,殷明珠在香港安然去世,享年85岁。
(资料来自网络)
首位闯入好莱坞的华人女星——黄柳霜
&&&                                                                                   
                                                                   
2008年,英国媒体《星期日快报》评选出“世界三百大美人”。中国三十年代的女演员黄柳霜排名第241位,一下子,使这位息影半个多世纪,几乎被大家遗忘了的女性,又成为大众心目中的传奇。
2009年1月,美国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黄柳霜回顾影展”,同时,一本关于她的传记——《黄柳霜:从洗衣工的女儿到好莱坞的传奇人物》也在美国出版上市。
黄柳霜,祖籍广东台山,1905年出生在美国洛杉矶“中国城”的一个华裔家庭,是当地的第三代美籍华人,她的父亲黄善兴经营一家洗衣店。黃柳霜在家中八个孩子中,排行老二。她很小就帮助父亲给顾客送洗好的衣服。一次,黄柳霜得到客户一笔可观的小费,她就用这笔钱去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场电影。从此,她对电影着了迷,常常逃课,溜进影院,也曾为了看电影而省下午饭钱,因而闹过毛病。
当时,好莱坞还处在默片时代,白人导演常常拿挖苦华人或丑化华人的故事作为拍片的题材,时常到“中国城”出外景,而且常常就地取材,招用一些华人当临时演员。小小的黄柳霜是片场的常客,很快,这个漂亮的小女孩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人们称她"C·C·C."(Curious
ChineseChild),意思是"好奇的中国孩子"。有一天,他们正好一部叫《红灯笼》的影片在“中国城”拍外景,剧情需要一个东方脸孔的女孩来配戏。黄柳霜毛遂自荐,演上龙套一角。那是1919年,黄柳霜14岁,这也是她初次踏上好莱坞之路。
1922年,虽然美国仍属於默片時代,但已凭着先进的特艺技术拍起了彩色片。首部以特艺七彩技术着色的影片,是根据歌剧《蝴蝶夫人》改编的《海逝》。黄柳霜在该片中担任主演,扮演莲花一角。中国姑娘莲花救起了一个落水的年轻美国白人,二人遂坠入爱河,并产下一子。不久,在多重压力下,年轻白人离莲花而去,莲花无奈,最后跃入水中,自杀身亡……当时只有十七岁的黄柳霜,以其楚楚动人的形象和生动的肢体语言,甚至抢夺了男主角的风头,获得了众多好评。连那些一贯反对选用少数族裔演员的影评人,都对黄柳霜的演技大为称赞。影片在日本上映后,日本影评人称,没有一位日本女演员能够胜过黄柳霜的演技。黄柳霜因此一炮而红。
之后,黄柳霜又拍摄了《唐人街繁华梦》(1924)、《龙的女儿》(1931)、《爪哇角)(1939)。并在《月宫宝盒》(巴格达窃贼)(1924)和《上海快车》(1932)中担任重要角色。
&&&首部以特艺技术着色的美国影片《海逝》
     &&《月宫宝盒》(巴格达窃贼)海报
其中,《巴格达窃贼》(中国译名《月宫宝盒》)是一部神话故事片,描写巴格达有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范朋克饰演),他是一名窃贼。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一睹公主芳容,于是乔装成贵族,混入巴格达宫殿。他对美丽的公主一见倾心,但宫庭侍卫将他抓住,并严刑拷打,而公主放了他,还送他一枚有魔力的戒指。这时,有许多慕公主美名来到巴格达的求婚者,纷纷向公主展开了攻势。公主作出决定:谁能找到最稀有的宝贝,她就嫁给谁。小伙子在清真寺圣人的指点下,历尽艰苦、战胜险恶,带来了“月光宝盒”,并在美丽的蒙古女子(黄柳霜饰)帮助下,打败了邪恶的蒙古王查桑和他的2万军队,使巴格达王国幸免于难,最后,小伙子如愿以偿,获得了爱情和幸福……
黄柳霜的美丽和神秘气质,符合西方长久以来对东方美女的想象,在该片中,她饰演一名蒙古女孩,与美国大明星范朋克演对手戏,《月宫宝盒》在中国上映以后,黄柳霜的名字遂为国人所知晓。
1929年,黄柳霜飞赴欧洲,在德国与英国合拍的《歌曲》影片中饰演主角,由于她能歌善舞,加上精湛的演技,遂在欧洲大陆走红。随后,她漫游欧洲数载,又频繁来往于好莱坞与欧洲之间,拍摄了《应卡迪利大街》、《爱情的火焰》、《中华儿女》等影片。1931年,26岁的黄柳霜自欧洲返美,片约立刻如雪片般地飞来。在纽约,她先在百老汇演了167场舞台剧,事后又拍成电影,同样造成轰动。后来,她加入“派拉蒙公司”,主演了《龙女》一片,黄柳霜此刻的影业事业如日中天,在巅峰上跳跃,历久不衰。
1936年春,黄柳霜踏上了从未到过的母国土地──上海。当轮船尚未靠岸前,一群记者就坐着舢板抢先访问。到场欢迎黄柳霜的,除了上海的电影界外,还有国际学权威顾维钧大使及夫人,和林语堂博士等社会名流。
上海期间,她饱览了这个“东方巴黎”的美丽风光,并和京剧大师梅兰芳共进晚餐。当时,《良友画报》跟踪着她,作出一系列的报道。除了在上海外,黄柳霜又去了北平,在路过南京时,她成了国民政府的正式来宾。北上时,她还去了天津的妈祖庙,也登上了山东的泰山。对于黄柳霜来说,这真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在中国停留九个月后,黄柳霜于同年返回美国,并在洛杉矶长住。
在后来拍摄的《好莱坞派对》这部电影中,黄柳霜和克拉克·盖博演对手戏,她在片中,巧用她那婀娜多姿的身材,把她刚从中国带回来的各式各样旗袍,一件又一件地在影片中展示出来,大受美国观众的欢迎。同时,她也在该片中加入了很多提升中国人形象的精彩对白,宣传中国。
黄柳霜对祖国怀有极深的感情,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积极投身拍摄反法西斯电影,而且到处发表演说,呼吁美国政府和人民支持中国的抗战。她除了主持和参加多场义演外,还公开拍卖自己的珠宝、首饰和服装,将所得钱款全部汇往国内,支援抗战。她的义举,受到了国内各界人士的普遍赞誉,著名的老报人张恨水、戈公振及邹韬奋等,多次在报上撰文,赞扬黄柳霜的爱国之举。
战后,黄柳霜随着年华已去,片约大不如前,有段时间,她投入美容事业,成为“中国养生美容”的代言人。
在美国,黄柳霜虽然不是特别富有(仍拥有数栋房产),但绝对不需他人的接济,不但如此,她还能把她的弟妹们一个个拉拔成人。到了60年代,黄柳霜还接到影片《花鼓歌》及《苏丝黄的世界》的相继邀请,准备参加演出。正当她打算重返影坛之际,不幸在1961年2月的一个下午,突发心脏病,猝逝于寓所,享年56岁。
作为华裔女影星,在40余载的电影生涯中,黄柳霜共拍了50余部电影,黄柳霜从默片时代崛起,历经了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在西人对华人歧视和歪曲的岁月里,她能够独自冲刺,力争上游,渐渐成为世界级的明星。当时黄柳霜的芳踪和动态,不时出现在北美、欧洲、澳洲、南美,及东南亚、日本的电影杂志上。但是她在国难当头之际,心系母国,为国奔走,实在令人钦佩!
第一位中国“电影皇后”——张织云
张织云,1904年生,原名张阿善,广东番禺人,从小丧母,幼年跟养母到上海谋生,因家境不好,连中学还没读完就辍学了。
1924年初,顾肯夫、卜万苍等创办“大中华影片公司”,登报招考演员,借《申报》馆信箱为收件处。十日后,开箱检验,有万余张女子照片,却无一张合用。有人报告,此信箱曾由报馆某位记者私启,择优先行取走了。经过交涉,记者交出了十张,其中的一张即为张织云的倩影。张织云本人长得并不美,但因照片被窃的事而受到重视,被卜万苍录用后进行培训,“大中华”并借此大做宣传。并让张织云担任影片《人心》和《战功》的女主角。
   少女张织云
1925年,张织云转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可怜的闺女》、《新人的家庭》和《空谷兰》等影片,她与杨耐梅联合主演的《空谷兰》,1925年在上海“卡尔登影院”首映。当时,卡尔登影院是首轮西方大片影院,选片非常严格,中国影片一般是无法挤进去的。该片能在卡尔登首演,大家都诧为异数。
&《空谷兰》是中国早期默片的代表作。“谈起中国早期电影,必谈《空谷兰》。”
影片由包天笑编剧,张石川导演。故事是说,纪兰荪(朱飞饰)与陶时介是北伐军中战友,陶时介在牺牲前,拜托兰荪把自己的物品交给父亲和妹妹纫珠(张织云饰)。兰荪来到陶家,告诉了陶时介牺牲的消息,在照顾陶父的过程中,纪兰荪与纫珠相爱,在陶父主持下,结成夫妻,并有了一个儿子良彦。兰荪的表妹柔云(杨耐梅饰)很喜欢表哥,因此对纫珠怀恨在心,经常对纫珠冷嘲热讽,挑拨他们的夫妻感情。一次,纫珠看到兰荪与柔云亲热,纫珠心痛之下,决定留子别夫,离家出走。兰荪以为纫珠死了,对子思妻,形神交瘁。三年后,兰荪与柔云结了婚,柔云的刁蛮本性暴露出来,使兰荪痛苦万分。纫珠后来改名李幽兰,来到儿子良彦就读的小学当老师。时柔云也生一子,取名柔彦,因见兰荪不忘前妻,便迁怒于良彦(郑小秋饰),欲伺机去之。适良彦患重病,柔云竟蓄意加害,窃药欲去。被纫珠发觉,追索不舍。柔云知阴谋败露,径驾着马车逃离,因未谙驾驭之术,途中惊马触树,翻车身亡。良彦服药后痊愈,兰荪、纫珠复归于好。纫珠也以亲母之心,抚育柔彦……
&&&《空谷兰》剧照
张织云在《空谷兰》中一人兼饰两角(纫珠和丫环),表演可圈可点,她的外型楚楚动人,又有着淡淡哀怨的女性形象,深受那一时代观众所喜爱。《空谷兰》为明星公司盈得了13万元的票房收入,创造了默片的最高卖座纪录。上映时,明星公司曾大力宣传,随票赠送印刷精美、有多幅图片、厚达三十几页的“手册”一本。吸引了大量观众。张织云也成为了上海滩红得发紫的女星。
“明星公司”刚把张织云捧成红影星,立刻被民新影片公司老板黎民伟、李应生所看中了。黎、李极力讨好张织云的养母,采用银弹厚币的攻势令其母屈服。1926年,张织云被转到了“民新公司”。
张织云进入民新公司后,拍的第一部电影是《玉洁冰清》,《玉洁冰清》的故事是:钱维德以放高利贷致富。其妻早亡,留有一双儿女。儿子尚小,女儿钱孟琪(林楚楚饰)文静秀美,亭亭玉立。帐房先生的儿子黄伯坚与钱孟琪两小无猜,长大后伯坚深恶钱维德对穷人的盘剥行为,与孟琪渐渐疏远。而孟琪对伯坚的感情始终如一。伯坚大学毕业成绩优秀,担任励志会会长。爱慕虚荣的钱维德见伯坚年轻有为,想把女儿孟琪嫁给他,伯坚却坚决不从。一日,伯坚骑车出门。途中不慎坠车晕倒。被村女孔素仙(张织云饰)在她父女精心照料下,伯坚慢慢好起来,由此他对素仙产生了爱情。当孔逢春询问伯坚的家世,伯坚总以其父在钱家做事为耻,支吾不答。一天,钱维德派人来村中索债,发现了伯坚,孔逢春才知他是钱家帐房的儿子,便严厉地劝他回去。无奈,伯坚只好惨然作别。回家后,伯坚茶饭不思。钱维德知道后用计迫使孔逢春一家迁居,以断伯坚与素仙的来往。孔逢春被迫正欲搬迁,伯坚赶到,偷偷赠素仙自己的小影。后来,伯坚到了上海,以著书维持生活。一天,钱孟琪在乡野偶遇素仙,此时,素仙因思念伯坚已精神失常。孟琪回来后,以素仙的名义给伯坚写信。伯坚见信半信半疑,因思念素仙心切,急忙赶到素仙住处。发现素仙精神恍惚,从岩石上跳进水中。伯坚将她救起,素仙看见伯坚,神志顿清,俩人终于喜结良缘。夕阳下,孟琪手捧伯坚的书信,思绪万千……
在《玉洁冰清》中,张织云饰演村女孔素仙,活泼天真,失恋后又悲痛欲绝,表演真挚动人,催人泪下,大受观众欢迎,被大众称誉为“悲剧圣手”。
1926年8月14日,上海新世界游乐场举办的“电影博览会”揭幕。博览会历时一个月,内容是:“联合上海三十五家影片公司,选择新出品,分期开映,每天准映六大巨片……”与此同时,电影博览会还让参观者评选“电影皇后”,最终,年方21岁的张织云当选,她比另一位中国“电影皇后”——胡蝶整整早了七年。
张织云踏入影界之初,主演的各片都是由卜万苍担任摄影师。灯光的运用,位置的安排,特写的穿插,经过卜万苍尽心的规划,能增加若干美感画面,而卜万苍又正是张绪当年,风度蕴藉。相处日久,竟然博得了美人芳心。于是卜、张二人由同事变腻友,很快就营筑香巢,共赋同居之爱。但是张织云窜红以后,太好虚荣,渐渐不满意卜万苍的书生气。卜万苍知道侬心已变,势难挽回,三载鸳盟,只好忍痛分手。
张织云跟卜万苍分居不久,茶叶大王唐季珊金多且闲,乘虚而入,日傍妆台。不久,唐季珊在汇中饭店大宴亲友之后,就与张同居,金屋藏娇,张织云从此不出华厦一步,过着温柔乡生活。后来,唐季珊带她去了美国,正式结婚,并以“电影皇后”的桂冠,为他推销茶叶。回国后,张织云放弃了电影生涯,在家做起了阔太太,但是,唐季珊是一个不肯停止猎艳的花花公子,不久,便将她遗弃,转而追求另一位艳星——阮玲玉。张织云曾写“血泪书”公布于世,但也无济于事,不能挽回她凄婉的命运。
有记载称,张织云被唐季珊抛弃之后先是不甘心,再是规劝阮玲玉不要上唐季珊的当,但是阮玲玉没有听进去,1935年阮玲玉自杀死亡后,张织云不无感慨地叹道:“余于阮之死,亦不欲有何批评,但认为中国妇女因缺乏真实学问而致其悲痛耳。大概妇女因缺乏真实学问之故,意志比较薄弱,每在遭受痛苦时,易为错觉支配。”不知道张织云这句话是在说别人,还是由己而发的深切感慨
与唐季珊离婚后,张织云曾极为沉痛地说过:她牺牲了许多朋友和观众的爱不算,主要的是她的“黄金时代”已随青春而消逝了。此时,张织云大梦初醒,颇想东山再起。明星公司的导演张石川顾念旧谊,想拉她一把。可这时张织云已成秋扇之捐,电影也已从无声时代进入有声时代,张织云是广东人,国语不行,只好跟她合作拍了一部粤语片《失恋》。粤语片本来在上海不甚受欢迎,加上灯光灰暗,发音不清,非但不能恢复她以往的声誉,反使人觉得她明星老去,难以跟现代红星阮玲玉、胡蝶等人一争短长了。
&40年代末,她移居香港。后来,张织云把身边积蓄陆续花光,一代艳星,已无人提及。
善演悲剧的张织云,一生主演了13部爱情戏,她自己也和影片中的女主角一样,被人生的悲剧所淹没。后来,她生活拮据,天天为房租而发愁,最后竟沿街乞讨……
上世纪70年代,张织云客死于香港。
在新发现的阮玲玉给唐季珊的《遗书》中曾这样写道:“过去的织云,今日的我,明日是谁,我想你自己知道了就是!”可见,张织云同红颜薄命的阮玲玉一样,也是所谓"爱情"的受害者和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银幕第一悲旦——王汉伦
                                               
王汉伦,江苏苏州人。原名彭琴士,字剑青,1903年出声在一个大户人家,祖上曾出过两名状元。到了彭剑青的父辈一代。已与科举无缘,她的父亲只是在安徽招商局谋得“总办”一职,后来寓居上海。彭剑青兄弟姊妹共七人,剑青最小。她聪明美丽,父亲视若掌上明珠,到上海后,便送她进了洋学堂,就读于上海教会女校圣玛利亚书院。
16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兄嫂不让剑青继续在洋学堂读书,将她嫁给东北一个姓张的督办做妻子。婚后夫妻感情不好,不久便离异,彭剑青又回到上海家中。兄嫂对她离婚一事非常不满,剑青只好寄住到干妈家里。后来,她在虹口一所小学里担任教员,报酬很少,入不敷出。为了谋得一个收入较丰的职业,剑青又去学习英文打字。三个月后,被录用为四明洋行的打字员。
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正在筹拍影片《孤儿救祖记》,需要物色一名女主演,剑青在四明洋行有一位同事任矜苹,和“明星”的导演张石川认识。经他介绍,张石川让彭剑青试了镜头,非常满意,于是当场拍板,和她签订了演员合同。合同上写明:片酬五百元,每月拿二十元律贴。但是,她的兄嫂知道后大为恼火,认为她去当“戏子”,丢尽了祖宗的脸,决定要将剑青送回苏州老家词堂,去接受“家法”的惩罚。彭剑青为此和家庭脱离关系,决心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新女性。那时候正值端午节,江南习俗,要用雄黄在小儿额头上划一“王”字学做老虎辟邪,彭剑青想到老虎是无所畏惧的,于是就改姓为“王”,取名“汉伦”(一个时髦的外国名字的音译)。
         &
&《孤儿救祖记》剧照
《孤儿救祖记》的故事是说:富翁杨寿昌(郑鹧鸪饰)的独生子道生,一次骑马时不慎摔死,他的年青的妻子余蔚如(王汉伦饰)从此孀居。富翁的侄子道培(程宫园饰)为谋取家产,想让富翁立自己为嗣,但发现蔚如已有身孕,唯恐家产不能落到自己手中,便听从其友陆守敬(王献斋饰)的诡计,制造假象,诬陷蔚如不贞,致使蔚如被富翁逐出家门。数月后,蔚如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余璞,含辛茹苦,立志将孤儿抚养成人。与此同时,丧子逐媳后的富翁老境颓唐,而侄子道培又纸醉金迷,盗取富翁的私章冒领巨款。不久,富翁捐款修建了一所义务学校,自己也迁居到学校附近。10年后,余璞(郑小秋饰)长大,进入这所学校念书,富翁非常喜欢余璞的聪明好学,经常邀他到家里玩,但彼此都不知道是祖孙关系。一日,为赌债所逼的道培又来向富翁索款,遭到拒绝后,竟在陆守敬的唆使下,企图杀死富翁。此时适遇余璞来访,以智勇相救,道培反为陆守敬误伤。余蔚如闻讯赶来,翁媳于意外中相见。由于道培临死前的忏悔,余蔚如十年沉冤终于大白,祖孙翁媳,重新团圆。最后,富翁宣布他的财产由蔚如支配,而蔚如又念学校教育之恩,将财产的一半捐献给义务学校……
在《孤儿救祖记》中,王汉伦虽初上银幕,凭着天赋、勤奋、虚心和刻苦,在张石川、郑正秋的悉心指导下,成功地塑造了余蔚如这一悲剧形象,她将惨遭丧夫横祸,又受谗言诬蔑,仍坚忍不拔,悉心教子的余蔚如的悲痛、愤感和惊人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深打动了观众。由于她在影片中的成功表演,成为享誉一时的中国第一位悲剧明星。据当时的报纸报道:《孤儿救祖记》公映之后,“未二日,声誉已传遍海上,莫不以一睹为快”。以后,又在上海、南京、汉口、天津等地连映六七个月,“营业之盛,首屈一指;舆论之佳,亦一时无两”。
& 《孤儿救祖记》的巨大成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件大事,令人们对国产影片不得不刮目相看。20
年代中国电影空前繁荣的局面实则肇始于此,而这其中有着王汉伦的突出的贡献。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不是靠容貌和服饰来赢得观众,而是用表演和才能征服了观众,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才是名符其实的明星。
王汉伦她之所以取得成功,还在于她从没演过“文明戏”,摆脱了当时流行的“舞台剧”的表演程式,她的表演非常生活化,演得真实、自然。她那美丽的容貌、雍容的气质、楚楚可怜、欲哭无泪的模样,博得了无数人的同情和喜爱,大受观众欢迎。“余蔚如”成为了中国银幕上第一个贤妻良母的典型形象,王汉伦也由此成为中国最早的红女星之一。她是中国第一代职业电影演员。也是当时明星中唯一的小脚女子;
从《孤儿救祖记》开始,明星公司接连拍摄了《玉梨魂》、《苦儿弱女》、《盲孤女》等近似题材的影片,使得描写家庭亲情、骨肉分离题材的“社会问题片”,在20年代中期的中国影坛盛行起来。而此类题材的魅力,在日后几十年的中国影视作品中,屡次得到验证。从30年代的《姊妹花》到40年代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一直到80年代银幕与电视荧屏上的两枚“催泪弹”——《妈妈再爱我一次》和《渴望》,无一不是履行这一主旨的成功范例。
王汉伦在描写缠绵爱情的《玉犁魂》一片中,饰演的是一位在封建礼教束缚下想爱而又不敢爱,结果忧郁而死的青年寡妇犁娘。其表演又深化了许多,着意表现出角色的内心矛盾与痛苦,因而犁娘被公认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有血有肉性格丰满的悲剧妇女形象。
此后,“长城画片公司”许以高报酬,从“明星”挖走了王汉伦。王汉伦在“长城”又拍摄了《弃妇》、《摘星之女》和《春闺梦里人》三部影片。其中1924年的《弃妇》一片,是“长城”的创业之作,这部电影是侯曜根据他的同名舞台剧改编的,由李泽源导演,故事是说:豪绅之家的媳妇芷芳(王汉伦饰)备受婆母及丈夫王其伟(甘雨时饰)的歧视,形同奴仆。王其伟迷恋风流女子杨月凤(胡彩霞饰),借故遗弃芷芳,芷芳遂带陪嫁丫环采兰(濮隽饰)自谋生活,在书局当职员,采兰就读一女子中学。不久,芷芳的才貌竟招致同事的嫉妒和经理的垂涎,采兰也因出身卑贱遭受同学嘲笑欺侮。芷芳觉悟到今天的妇女一定要争取自己的社会地位,毅然辞去书局职务,从事女权运动,组织女子参政协会并担任会长。王其伟逐走芷芳后,与杨月凤同居,杨爱慕虚荣,挥霍无度,因王在经济上不能满足其欲望,无端与王决裂,回归娘家。王不堪孤寂,又来纠缠芷芳,被拒后恼羞成怒,诬指芷芳为逃妇,为乱党,并勾结劣绅王大年,串通当局解散女子参政协会。芷芳遭此打击,偕采兰遁入空门,又遭盗劫,悲愤惊吓成疾,垂危时,犹幻想妇女参政之事……
     《弃妇》剧照
《弃妇》是一部“问题剧”,影片以女主人公起初被弃于家庭,继而被弃于社会,最后见弃于人生的遭遇,提出了“女权”这一“社会问题”。王汉伦自己很喜欢这部影片,因为自己的身世和剧中人很接近。
王汉伦在“长城”拍了三部影片之后,她又为天一影片公司演了《电影女明星》。这部电影是由王汉伦、胡蝶和吴素馨三位当红的女影星联袂主演的。影片拍成后,王汉伦等人随片赴南洋一带放映,所到之处,轰动一时。由于王汉伦在银幕上扮演的大多是悲剧角色,因此有“银幕第一悲旦”之称。
&王汉伦主演的片子虽然叫座,但获利的却是电影公司老板,自己却拿不到应得的报酬。她也因此与老板打过官司,也都无效。最后,她决定自组公司拍片。公司的名字就叫“汉伦影片公司”。
汉伦影片公司的开山之作是《盲目的爱情》(又名《女伶复仇记》),该片由包天笑编剧,卜万苍导演,王汉伦亲自主演。故事描写从一所大学毕业的两位同学俞汝南和尤温,同时爱上了女伶王幽兰,但王幽兰只爱汝南,不爱尤温,多次婉拒了尤温的邀请。一日,尤温见幽兰、汝南相处亲密,妒火中烧,殴打汝南,打瞎了他的眼睛。王幽兰要找尤温复仇。尤温指使党羽将幽兰劫至家中,欲行非礼,幽兰不从,即被尤温关进了土牢。汝南整日沉溺于思念中,其表兄骗汝南,说幽兰已死。时光荏苒,两人俱已年老,幽兰终于逃出土窟,来见汝南。双目失明的汝南用手抚摸着她的面庞和头发,竟不相信这又老又丑的女人就是幽兰,怒斥用一个老丑妇人来假扮幽兰。幽兰大受刺激,拔刀自刎,临终前,忍痛唱了一首幽兰曾经为汝南唱过的歌曲……
《盲目的爱情》拍成后,王汉伦带着这部影片赴各地巡回放映,最远到过长春和哈尔滨。当影片放映幕间休息时,王汉伦即登台和观众见面,盛况空前。此后,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片商纷纷前来购买此片的拷贝,王汉伦也因此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这笔收入就成为她息影之后的生活开支。
王汉伦于1930年告别影坛。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是“知难而退”。告别影坛之后,王汉伦即师从法国美容博士理查德先生研究美容术,然后开办了一家“汉伦美容院”,院址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的和合坊口。
上海沦陷期间,敌伪主持的广播电台要王汉伦去作宣传,王汉伦借口有病拒绝了。来人扬言:“等你病养好了,什么也别想干!”结果,“汉伦美容院”只得关门。王汉伦穷困潦倒,只得靠变卖家具和衣物维持生活。
抗战胜利后,王汉伦跃跃欲试,又想重返影坛。她去了一家影片公司接洽拍戏之事,老板却对她说:“你自己照照镜子吧!”意思是嫌她老了,其实,当时她只有40岁出头。从此,她彻底断绝了和银幕的关系。
王汉伦在银幕上扮演的多半是“寡妇”和“弃妇”一类的角色,她在银幕下的婚姻生活也很不幸。在与第一个丈夫离婚多年后,1933年秋,王汉伦赴杭州和一位“风雅文士”王季欢结婚,并邀请著名律师章士钊征婚,但嫁到王家之后,方知王季欢为一“酒疯子”,喜怒无常,动止莫测,生活直类地狱,不久又与之离异。经历了两次婚姻的失败之后,王汉伦再也没有结婚,四十多年孑然一身,直到去世。
新中国成立后,王汉伦留居在上海。1950年,“昆仑影片公司”筹拍影片《武训传》,编导孙瑜特邀王汉伦在片中客串慈禧太后一角。戏虽不多(只有一场戏,十句对白),却是王汉伦在新社会中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她是尽了自己的努力去演的。但令人遗憾的是,《武训传》完成放映后,却遭到了粗暴的批判。在“文革”中,更当作“大毒草”再次批判示众。作为该剧的演员之一,王汉伦感到伤心。
195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王汉伦成为上海电影演员剧团的成员,1958年,孙瑜再次邀请王汉伦参演《鲁班的传说》,扮演鲁班的母亲,这一次,连一句台词也没有,王汉伦仅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照样出色完成了任务。除了这两部片子,王汉伦还拍摄过一部艺术性纪录片《热浪奔腾》。
&&&《鲁班的传说》剧照
&&&“文革”时,王汉伦虽已退休,但仍难免抄家之厄运。在她的居室里,既没有“金银财宝”,也没有“变天帐”,只有她保存的不少电影资料,竟也被红卫兵洗劫一空!
  1978年8月17日,75岁的王汉伦在上海广慈医院病逝。她的骨灰,被安葬在位于苏州市郊横塘的青春公墓内。
银幕内外“奇女子”——杨耐梅
                                                      
杨耐梅,原名杨丽珠,广东佛山人,1904年生于上海。其父是广东富商。杨丽珠曾就读于上海务本女子学校。在校时就酷爱戏剧。1924年,在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影片《玉梨魂》中饰演小姑筠倩,初始莺啼,即获得好评。
影片《玉梨魂》描写年青的寡妇梨娘(王汉伦饰),与自己儿子的教馆先生何梦霞(王献斋饰)相互发生了爱情,但梨娘因为自己是一个寡妇,不得逾越“礼教”,便痛苦地抑制住自己的感情,过着非人的守节生活。梨娘不愿贻误何梦霞的青春,便请公公作主,将小姑筠倩(杨耐梅饰)许配给他。两人勉强成婚后毫无感情,梦霞仍旧思念着梨娘,梨娘亦郁郁寡欢。不久,何梦霞离家远行,梨娘忧郁而死,小姑筠倩便带着梨娘写给梦霞的遗书,长途跋涉去寻找梦霞,梦霞见到遗书后,哀痛无比……
《玉梨魂》演员的表演、摄影的技巧,以及化妆的适宜和字幕的撰述方面,均有成功之处。当时有评论说:“其在艺术上的成功,为历来各片之冠”。《玉梨魂》在上海夏令配克大戏院首映,观众踊跃,好评如潮。明星公司也因此获得一笔可观的营业收入。片中,王汉伦扮演善良贤淑的年轻寡妇玉梨,而杨耐梅则扮演她骄纵狷狂的小姑筠倩。《玉梨魂》既是著名“银幕第一悲旦”王汉伦的巅峰之作,也是杨耐梅的名字为人们知晓的影片,杨耐梅因此声名远播。《玉梨魂》不仅在当时轰动一时,而且成为了中国早期电影中经典作品之一。
杨耐梅拍电影的事情传到了她父亲的耳朵里,他像所有同时代的大户人家的父亲一样,被激怒了。他怒不可遏地斥责杨耐梅的不负责任和荒唐无度。还口口声声地自责是自己宠坏了她。站在一旁听训的耐梅,心中也不好受,为了安抚父亲,她答应了以后不再演戏,乖乖念书。但是,拍戏的热情在她心底暗潮般汹涌,她渐渐感到自己答应父亲的承诺是不能兑现的,最终,她还是没有顾及父亲的感受,她与父亲决裂了,离开了家,回到明星公司,继续她的明星梦。
1925年,明星公司为她量身定做了一部影片《诱婚》,这一次她扮演了一个摩登时尚的少女,在物质欲望的漩涡中沉浮,最终被吞没。杨耐梅在镜头前,尽情尽兴地演活了这个女人,使她成为了一个“浪漫女星”——这是人们送给她的雅号,很有那个时代的风格。“浪漫”在当时被看成是一种潇洒和不羁,其中还有着某种所谓的“放荡”之意。那一年,杨耐梅刚21岁。
&之后,杨耐梅又接拍了《新人的家庭》、《空谷兰》、《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等电影,饰演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她们都很美丽,浪漫异常,放荡不羁。当时,杨耐梅的生活琐事也被好奇心浓烈的影迷渲染传播,街头巷尾、茶楼酒馆,“人人无不以谈耐梅为见多识广”。当时,烫发之风刚刚兴起,杨耐梅别出心裁地把秀发烫得出奇地高,令人侧目。同样,各种标新立异、珠光宝气的服饰,只要杨耐梅用过,便会到处流行。可见影迷们的疯狂程度。当时,杨耐梅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个银幕艳星、第一个演唱电影歌曲的女星、第一个拥有私家汽车的女明星。
在大家看来,生活中的杨耐梅和电影中的她是一样的,但她待人亲近,有问必答,她的性格,和电影中泼辣妖娆的少妇并不完全相同。
1926年,杨耐梅为明星公司主演了一部名叫《良心的复活》的电影。这是一部与她以往的表演风格迥然相异的影片。片中,杨耐梅首次塑造了一个贤良淑德的母亲形象。《良心的复活》剧情真实感人,杨耐梅的表演更是丝丝入扣,让人耳目一新,尤其使那些以为她只能扮演放浪女子的人,更是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良心的复活》是根据托尔斯泰的名著《复活》改编的。讲述了一个母亲饱受磨难,抚育儿女的感人故事,贫女绿娃(杨耐梅饰)是富孀伊孟丽夫人的邻居。夫人虽富,却无子女,见绿娃孤苦无援,即召其入府当了婢女。夫人有一个侄子名伊道温(朱飞饰),是法学院的学生,常利用假期来府探望姑妈。伊夫人遂叫绿娃侍候他的起居。道温为绿娃的美貌所吸引,对其百般引诱,绿娃亦为伊道温的温情所打动,献出了少女的贞操。事后,伊道温冷静下来,意识到与绿娃门第上的悬殊,心中懊悔不迭,遂赠绿娃一些钱,辞别姑妈匆忙离去。单纯的绿娃却毫无察觉,依然沉浸在幸福之中。但伊道温一去不返。绿娃生下了伊道温的孩子,因无力抚养,只好去当乳娘,但又遭到女主人的辞退。绿娃回到家里,他的儿子已经夭折……
影片公映期间,导演在银幕后面的舞台上,预置一堂影片中女主角唱歌的布景。当影片放至绿娃被主人辞退回家,见儿子夭折,大恸而昏厥时,银幕徐徐升起,台上布置了当时的实景,灯光通明。扮演绿娃的杨耐梅登上舞台,手抚摇篮,凄声悲唱起专为这部电影所作的《乳娘曲》:“金钱呀,拆散了人家母子不相逢;阶级呀,你把我的娇儿送了终……”唱毕,银幕再缓缓落下,影片继续放映。这一别出心裁地安排,将观众气氛推向高潮。结果,杨耐梅清亮哀婉的嗓音,不仅让台下的观众为之潸然泪下,甚至把许多从此经过的路人也吸引进了电影院。当时的《新闻报》报道:“斯时观众,大都已感受甚深刺激,更益以凄凉哀怨之声,复何以堪?男宾则掌声雷动,女宾则含涕盈盈矣。”明星公司这个宣传新招一出,将无声影片变成了“有声”影片,观众相互传告,刮起了一股不小的旋风,《良心的复活》因此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连演20天,场场爆满。
&《良心的复活》的主题曲《乳娘曲》是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由包天笑作词,冯春航作曲。冯春航是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工青衣,也擅编曲。杨耐梅为学此歌,曾专程登门向冯学唱,演出时的伴奏,是由朱飞、龚稼农等男演员组成的小型乐队现场演出的。这首歌后来由“百代公司”灌成唱片,但发行数量很少,故外界流传极罕,如今,已成为见证中国电影歌曲的光华历史的珍稀之物了。
&《良心的复活》使杨耐梅真正成为了“明星公司”的台柱演员,并与张织云,王汉伦,宣景琳并称为当时的影坛“四大名旦”。
&1927年,杨耐梅被报纸上的一则新闻所吸引。新闻中的主人公是个“奇女子”,广东人,叫余美颜,是大富千金,狂放不羁,脾气豪爽,任性大度,余美颜视金钱如粪土,一天,在她自己的阳台上,她将成把成把的钞票,向窗外挥洒,引来路人的哄抢。而余美颜则俯身望着拥来挤去的人群,纵声大笑……杨耐梅边看边想,她想把这个“奇女子”的事迹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然而,她这个想法并没有得到明星公司的认可。张石川直言不讳地告诉她,公司不会拿钱来投资这样一部“毫无意义”的电影,观众是不会耐着性子去看一部关于一个“疯女人”的电影的。但是,天生敏锐的感觉告诉杨耐梅,拍这样一部电影一定能成功。于是,她果断地作出了一个大胆而惊人的决定——离开“明星”公司,自己开公司来拍。但是,当她想要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影公司的时候,她就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了——她的钱不够,缺少资金。
这时,在遥远的山东,有一个叫张宗昌的人,正翘首以待着这样一个良机,这位大军阀托人来捎话,愿意“助”杨耐梅一臂之力,邀她去山东“面谈”。对于杨宗昌,杨耐梅略有耳闻——他是盘踞在山东地区的大军阀,重权在握,独霸一方,生性残暴,杀人如麻,贪恋美色,妻妾成群,还不断寻花问柳。这次所谓的“帮助”,实际就是一次“财色交易”罢了——杨耐梅是个聪明的女人,对其中的含义她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对这个恶棍的邀请,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杨耐梅还是犹豫了,但是,最终她还是决定铤而走险。她现在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拍《奇女子》。于是,她没有听从那些认为她的铤而走险只是送羊入虎口,白白牺牲的亲戚朋友们的规劝,毅然决定:只身北上。由于是“只身”前往,所以那段“深入虎穴”的经历注定成为了一个谜。没有人知道在那半个月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有一件事却是众人有目共睹的,那就是半个月之后,杨耐梅终于平平安安地回到了上海,跟她一道回来的,还有数万元的巨额现金。
接下来,她将所有的精力和财力都用于筹建自己的电影公司。1928年,她买下了一幢别墅,作为公司的办公地点和自己的新寓所,还购进了最昂贵的摄影器材,聘请了最优秀的编导,她正在不惜花重金打造一个实力雄厚的电影公司。一个月后,“耐梅影片公司”正式成立了。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拍摄之后,终于,《奇女子》拍成并公映了。一时间,关于杨耐梅和她这部电影的议论充斥大街小巷,反响强烈。人们对那个在阳台上挥洒钞票的奇女子深感好奇,于是都纷纷抱着猎奇的心态走进电影院一探究竟。事实证明,杨耐梅的预计没有错,观众喜欢上了这个故事。杨耐梅所饰演的余美颜(影片中的名字叫于美艳)承袭了她一贯的娇娆,且更为豪放。尤其是当街挥洒钞票的那场戏,她的表演惊世骇俗,让台下的观众们一饱眼福,满意而归。《奇女子》的票房收入甚丰,为她引来了滚滚财源。不仅让杨耐梅赚足了钞票,更有络绎不绝的公司企业邀请她为产品拍摄宣传广告。经销商们无不想借助杨耐梅正健的风头为自己赢得市场,打开销路。
&《奇女子》剧照,左三为杨耐梅
《奇女子》成功之后,杨耐梅有了钱,就没有心思再拍电影了,她的电影公司基本上处于歇业状态。在不拍戏的更多的时间里,她将自己完全地交给了赌场和鸦片烟。终于,她坐吃山空。那个曾经拥有最先进设备和最豪华摄影棚的“耐梅影片公司”也关门大吉。而杨耐梅这个风光一度的大明星、大老板,这时也只得重操旧业,受雇于人了。杨耐梅当时加盟了“天一影业公司”。但是,那时有声片技术已逐渐风行,“天一”公司抢占先机,率先推出了一批有声影片。虽然艺术水准不高,但形式新颖,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收益。1931年,杨耐梅参加了有声电影《歌场春色》、《最后之爱》的拍摄,但由于她是广东人,国语不过关,所以终因久不得志,悻悻而归。
这时,她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好男人,他叫陈君景,其父是曾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国民革命的著名人物陈少白。陈君景为人成熟稳重,年轻有为,曾留学美国,并取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陈君景为杨耐梅独特的性格魅力所倾倒,她与生俱来的那种浪漫和洒脱是陈君景所不具备的。同时,陈君景的朴实无华也令杨耐梅一见倾心。就这样,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结成了连理。婚后,杨耐梅和丈夫陈君景恩爱有加,还喜得一千金,因家境阔绰富裕,所以他们着实度过了一段十分幸福美满的时光。
更难想像的是,婚后的杨耐梅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她褪去了霓裳华服和浓妆艳抹,洗心革面,回归了家庭。社交场所再也看不见她的身影,赌场更被她视为禁地,甚至连抽了好几年的鸦片烟都戒掉了。丈夫在外忙于公司事务,她便心平气和地做起了家庭主妇。杨耐梅的变化,让她的父母又惊又喜,看到女儿现在幸福健康的生活,两位老人终于了却了毕生的心愿,与她重归于好。
不料,一个巨大的阴影将笼罩杨耐梅的生活,并把它改变得面目全非。1942年,日寇侵占上海租界,一切就彻底改变了。先是丈夫的公司被迫关门,资产被搜刮一空。偏逢这时,杨耐梅的父母亲相继过世,因遭奸人坑骗,家财几乎全部被人侵吞。万般悲愤和无奈之下,夫妻俩只好携女离开上海去了香港,另谋出路。
那时的香港,跟大上海相比还只是个破落不堪的小渔村,很多从上海逃难来此的胸怀大志的老板们,都立志要将香港建设成为南方的小上海。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从里到外都完全由潮州人控制的地方,根本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于是,他们不得已纷纷受雇于人,干起了平生从未干过的差事,然后又都被迫失业,流离失所。陈君景也不例外,他亦成为了千千万万失业者中的一个。夫妻俩逃离上海时所带的积蓄本来就不多,来到香港后又屡屡受挫,家当所剩无几,而作为家中唯一的经济支柱的丈夫又丢了工作,杨耐梅卖掉了所有曾经标榜过她摩登时尚的珠宝时装,穿上了粗布旗袍,不施粉黛,朴素无华。他们就这样靠变卖家私,才能勉勉强强地过得下去。后来,他们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姓赵的小业主,草草地办了婚事,随夫去了台湾。
原以为这对患难夫妻是能够相伴终老的,然而天公似乎是有意让这时的她过得再波折些,以此惩罚她那安逸享乐的前半生——1956年,他们出人意料地离婚了。他们分手的原因人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杨耐梅的生活已经岌岌可危了——丈夫离她而去,女儿远在台湾,谁都指望不上了……一些迁居香港的旧上海的老影迷,时常在街巷中见到一个衣着粗陋但神态非凡的老妇人沿街行乞。人们觉得诧异,为何一个乞丐竟会有如此绝佳的气质?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这个女乞丐就是曾经红遍上海滩,羡煞旁人的“奇女子”杨耐梅——然而人们对此所能做的,除了感慨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多舛外,也无外乎往她的手中塞一些零钱罢了。
这是杨耐梅生命中最悲凉凄苦的岁月——不知当时身为乞丐的她,怎样承受了那些穷困和耻辱?然而最终,上天还是给了她一根救命的稻草——已经远嫁女儿从台湾回到香港,找到了她。看到了已经穷困潦倒的明星母亲,女儿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尽管自己的生活也不宽裕,但还是将母亲接回台湾,与自己同住。杨耐梅总算有了一个安稳的晚年。
1960年2月27日,杨耐梅在台湾辞世,终年56岁。
杨耐梅死后,人群中有一些爱落井下石的人说她是“咎由自取”,而对她昔日的奢靡生活的细节却嗅闻打听,谈论起来津津有味,就像那些在电影院里别有用心的看客一样。但是,在更多正直的人的心中,她还是作为一个最与众不同的女明星留了下来。杨耐梅——果真成了一个世人心中的“奇女子”!
&杨耐梅就像是一个玩得过火的孩子,不知深浅地在这个偌大的世界里横冲直撞。起初是凭着对梦想的执著追求,尔后,当梦想成真的时候,她便失去了方向,自顾自地享受起来——她懵懵懂懂地活了几十年,才明白了“适可而止”的道理。正如她晚年自己所写的:“余衷想前事,如春梦一场,甚思同业后辈,以余为鉴,得意时切要留做后步,为老年时作计算!”
戏里戏外奇女子 生前身后不堪情
                                            
  两个广东“奇女子”:余美颜与杨耐梅,前者据称与三千名男子上过床,后于1928年跳海自杀,以期“来世或可做一纯洁女子,得到真正自由”,制造了当时颇让人“称道”的社会新闻——“余美颜女士自杀事件”;后者是中国早期的著名影星,她根据前者的悲情故事,投拍了电影《奇女子》,其后,杨耐梅自己的生活更像一个“奇女子”了,抽鸦片、聚赌、豪宴……看来,“女子”之前冠以“奇”字,并非什么得意之事。然而,也正因为这个“奇”字,让人得以从她们身上,一窥那个时代女子自我挣扎、与世道抗争的“可歌可泣”的生命历程。
& 女人、身体及“革命” &
上世纪二十年代有一部有名的电影《奇女子》,是以一个叫做余美颜的广东女子的故事作为原型的,而电影的女主角杨耐梅也是广东人(原籍广东佛山,生于上海)。和电影的名字一样,事实上,戏里戏外的两个女子也真的都是奇女子,她们经历的辉煌以及她们太多的无奈也都有几分相似。
即使是在八十年前,大家对余美颜或者杨耐梅有关道德的批评也都不是理直气壮的,女人,用自己的身体革命,总是带着悲壮的情绪,就仿佛余美颜纵身一跳跃入大海,实现自己“做清白女人”的愿望,而杨耐梅退出纷纷扰扰的江湖,安安心心嫁作他人妇,人们忽然发现世界并没有因此有片刻的清静,可见,一时的喧嚣不是来自她们的革命的身体,而是来自每个人的心中,所以又有什么资格去批评呢?
两个本来生活无忧的女子,偏偏要选择和社会的习惯对立的生活。 &
余美颜不愿意在乡间做一个等候丈夫归来的主妇,她接纳更多男人,也许是因为她认为的“误解自由”,也许是本来如果不去误解,也没有“正解”的自由吧。那个年代,除了不顾性命逃,似乎是没有施施然走出去的路。
杨耐梅不愿意走打造名门之后、大家闺秀的路,她偏偏要作弄自己已经有的东西。可能可以更单纯地看做是女人的任性,而女人总是任性的,她的任性,是任由自己美丽以及任由自己受伤。在银幕上妖冶放荡、同三千个男子上床,对这个世界的讽刺效果,至少在当时,都是一样的。
从一开始走上的,就已经是不归路。在卫道士的眼里,女人只能失贞一次,无论精神,还是身体。
八十年前,她们牺牲自己,也实现自己,用最激烈的方式来刺痛人们的眼睛。可是,人前人后的她们,真的是时人看到的以及我们能够拼凑出的那个样子吗?
& 她们和张竞生 &
日《广州民国日报》“小广州”的一首记载余美颜生平的诗中有几句写了当时以推广性知识而著称的张竞生,诗人称张竞生为“脱裤博士”,又说他号称是性交能手,所以问他“何辞千里试一行?”
日《广州民国日报》“小广州”有一篇《杨耐梅与张竞生论》的长文,又把杨耐梅和张竞生联系到了一起。作者认为杨耐梅的一部电影因为淫秽而不能放映,而张竞生因为是博士就可以到中山大学演讲,“难道是杨耐梅淫的资格不够”?
张竞生在当时的社会已经是触犯了社会心理底线的“异类”,在同样的问题上,似乎对女性还相对宽容了些,这也反映了有趣的社会心理。
& 一部电影,两个女人
余美颜和杨耐梅,出生不同、职业不同,人生的结局也不一样。但她们却颇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年龄相近、都曾经逃离家庭、肯为爱情牺牲、擅交际、懂得享受等等。本来她们的命运没有太多交叉点,没想到,一部电影把这两个女人牵到了一起。
余美颜曾想演自己
1927年,余美颜曾到上海,并且和自己熟悉的朋友讲过,我放荡十年,负孽深重,此行来沪,拟投身银幕,留一纪念,使社会一般青年得识余之真面目,或者不至于重蹈覆辄。目的达后,余将投身大海,来世或可做一纯洁女子,得到真正自由。
可见当时的余美颜,打算亲自拍以自己为主角的电影,作为一生的终点。
一年之后,余美颜按自己说的那样,选择了大海作为自己人生的终点;而另外一个女人,则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用余美颜的故事,拍摄了一部描述自己的电影。
& 杨耐梅当制片的第一部电影
耐梅和电影公司不和,于是动起了自组公司拍电影的念头。她受到余美颜的新闻报道的启发,当时报纸都称余美颜为“当代唯一奇女子”,所以定下了新片的名字《奇女子》。
拍电影的资金从何而来,据说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当的,盘踞山东的军阀头子张宗昌盛邀杨耐梅北上一聚,时人有各种猜测,有人猜测他垂涎美色,有人认为他想插足上海电影业,杨耐梅毅然北上济南,巧妙周旋,张宗昌为杨耐梅举办晚会,到场嘉宾可与大明星共舞,舞票每人一千两银票,他则坐庄聚赌。杨耐梅逗留周旋了十来天,赚够了电影的资金,全身而退。
这样的故事在当时固然引起了人们的非议,但更多的是,人们对奇女子戏里戏外的故事更加感兴趣了。
电影中的真实故事
有一年冬天,有一个富商想与余美颜同居,余同意了,要他带3000元钱来,第二天富商只带了1500元。余美颜怒斥他“富而吝”,并且有这样的两个观点,一是认为天气这么寒冷,到处都是饥寒交迫的人,富贵之人却不曾“以涓滴嘉惠贫黎”;二是认为他对感情不真诚,既然迷恋美色,却像在市场贸易一样讨价还价。余说“此一千五百元,吾亦不敷布置”,所以决定把钱分给街头乞丐,“为君造福”。
于是,余将纸币从亚洲酒店七楼,悉数掷下。当时广州人士,妇孺皆知。 &
电影《奇女子》虽然讲的是余美颜的故事,但很多情节都是杨耐梅自己的经历,而这段阳台掷钱,既是电影中的重头戏,也是实事。
而杨耐梅在拍这一段戏的时候,更是发挥自己拍戏的天分,表现了一个非常妖娆的余美颜(电影中人物的名字是于美颜),戏里戏外两个奇女子的故事,一下子让这部电影热卖。
民国奇女子:余美颜与杨耐梅
□ 梅讯
杨耐梅抵港,这篇《梅讯》从影迷的视角记录了她在香港生活的点点滴滴。或者穿“黑地红花之服”,既简单又带着奢华气息,或者脚登“洒金挖花”皮鞋,充满时尚感,令人大开眼界。或者出席宴会,或者参加舞会,活动非常丰富。
有趣的是,她在有几百人参加的聚会中演唱了“乳娘曲”,“操京腔,音吐圆润,婉转悠扬”,可见虽然在上海电影界看来,杨耐梅的国语太差,而在粤港两地观众看来,她已经颇有北方口音。
在大家看来,生活中的杨耐梅和电影中的她一样时尚,但她待人亲近,有问必答,性格和电影中泼辣妖娆的贵妇完全不同。
据日《广州民国日报》
□ 听杨耐梅唱曲心理之分析
杨耐梅在粤港两地大受欢迎,尤其是很多人看过她的电影,现在有机会听她的现场演唱,更是如痴如狂。而作者就分析了听杨耐梅演唱的影迷的心态。
他认为在影迷中有捧场派、“索油派”(希望能够“亲色笑,嗅余香”,和明星有更多接触)、闲情派、无聊派、妇女派和孩子派几种。
曾有电影史专家在《南方周末》撰文称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电影造就了中国第一批影迷,因主演《玉梨魂》、《诱婚》、《空谷兰》等影片而“艳名远扬”的杨耐梅,更是“风骚明星”。文章中记载,影星龚稼农回忆,1925年,杨耐梅的生活琐事被好奇心浓烈的影迷渲染传播,街头巷尾、茶楼酒馆,“人人无不以谈耐梅为见多识广”。当时的杨耐梅,几乎左右着上海滩最炫的时尚。在烫发之风刚刚兴起之时,杨耐梅和她的好朋友华珊,别出心裁地把秀发烫得出奇地高,令人侧目;同样,各种标新立异、珠光宝气的服饰,只要杨耐梅用过便会到处流行。可见影迷歌迷的疯狂程度。
据日《广州民国日报》
□ 婆无渡河
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余美颜是“放辟邪侈”之人,但却欣赏余“以一女子而能趋役须眉之人”,更认为“女同胞如能自拔于玩之地位,虽如奇女子何害”。作者更怜其身世,认为余美颜在遗书中劝人不要重蹈覆辙,说明她的善良。作者还写了一首长诗,记述了余了生世,希望读者能够“是其是,非其非”。
从“是其是,非其非”的态度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中许多人,还是能够从余美颜的故事中看出积极的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而并非单纯地把她看成是“放辟邪侈”之人的。
据日《广州民国日报》
& □ 广州四大天王之首
文章称余美颜在广州“放荡之时”,当时广州还有另外三个女子,行为与余很相似。这三个女子都是世家女,他们四个人被合称为“四大天王”,而余则是四大天王之首。
而为什么有这样几位世家女也会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生活,我们不得而知,但既然余美颜是唯一奇女子,却仍旧有同道之人,足可见当时的社会,处于新旧文化的巨变之间,而身处期间,女人探索自身道路的自觉和艰难。
& 据日《广州民国日报》
& 旧时世相之余美颜 &
& 短发红衣纵马疾驰 &
据《广州民国日报》报道,余美颜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时候,她已经经历了两段婚姻,以及许多不为人所知的经历,并且因为曾经和三千个男子上床,从一个乡间的普通女子,成为“粤港美洲南洋”各地报纸上的新闻人物。
和多少人上床也许并不能吸引今人的眼球,关于余美颜经常在东郊骑马的轶事却更让人浮想联翩。据说当时政府不准她这样骑马,她宁肯交罚金也不放弃,罚金累计数万元。
短发红衣女子,旁若无人,在城郊纵马疾驰,确实是城市传奇,马蹄之声,今犹在耳。
十八岁嫁人
余美颜,台山人,从小未曾诵读经史,但天资聪颖,和人谈话,喜欢大胆言论,到十八岁那年,她已经出落得相当漂亮,开平有一谭姓人家的儿子,托人撮合,余美颜嫁给了这位谭姓公子,这是她的第一段婚姻。在遗书中,她自己描述这段婚姻是“凭媒妁之言,听父母之命”。
婚后,谭姓公子远赴新大陆营商,经年不归,余美颜深居闺中,“误解自由”,对婚姻渐生不满,正好赶上她的姑妈去世,于是她只身离家,来到广州。
余美颜到广州的时候,恰好是海军总长程璧光遇刺的第二天早晨。这个时间是1918年2月,也就是说余美颜从离开开平夫家,到跳海身亡,也不过十年间的事情。
当时的余已经身着异服,举止奇怪,公安局警察以其形迹可疑,拘入第四区署,很快余就被她的姨父保释出来。
而这时候,她的夫家知道她从家中逃出,将这件事情告诉了余父,余父追至广州,竟然举报余美颜,余美颜被判入习艺所,长达一年时间。
余父为什么要将女儿送进习艺所,没有详细的记录,余年轻时的这段经历,恐怕对她以后的所作所为,不无影响,余经常感叹社会黑暗,恐怕丈夫的远离、父女亲情的淡薄,是她有这样的感受的最直接原因。
“惩戒”男人
余美颜离开习艺所后,生活漂泊,经常往返于省港之间,有一个何姓香港商人,怜其身世,将她纳为偏房,这是余的第二段婚姻,但很快,这位港商就因为余生活“放荡不羁,挥霍无度”登报声明脱离关系。
而也就是从这段婚姻之后,余对婚姻不再抱以希望,她曾经和一个官宦人家的儿子谈恋爱并且同居,在同居时间,花掉了数万元钱,引起了恋人父亲的不满,于是余美颜离开广州,远走北京、天津。回到广州之后,余把花掉的钱全部还给了旧恋人的父亲。
1924年前后,余美颜在广州生活期间,“军界官长多识之,莫不被玩于股掌之上”,报纸更是盛传余曾经和三千名男性发生关系。
至于余为什么会和这些达官贵人发生关系,余的解释是,这些人不思革命,只想着用苛捐杂税“加诸小民,填其欲海”,而自己对他们的玩弄,只是小小的惩戒而已。
1928年4月,余美颜搭轮船从香港到上海,中途跳海身亡。据说她在船上,已经哭笑无常,并且对身边的人说“在此黑暗社会偷生,毫无生趣,非寻死不可。”因为有关她的资料并不详尽,所以时人估计,她当年可能二十七八岁左右。
旧时世相之杨耐梅
烫头发露玉腿提袜子
杨耐梅是中国第一批女明星之一、是第一位女制片人、是中国第一位自有汽车的女人,最让人感慨的是,这位富家女,以表演妖冶放荡闻名,她的生活和她的电影交织在一起,亦幻亦真。
许多电影史资料中都会提到,她是第一位在公众场合暴露玉腿提袜子的女人。
也许这只是一个微妙的动作,但确确实实,已经刺激了一个时代的神经。
自荐当演员
杨耐梅的父亲是广东商界巨擘,到上海开办了颜料、地产等企业。杨耐梅小时候在教学严格的务本女中读书,父亲为她安排的道路是毕业后出洋深造,可杨耐梅的兴趣却不在读书上。女中毕业后,杨耐梅就热衷交际,爱出风头,打扮新奇时髦。
杨耐梅对电影的兴趣从父母喜欢看的“文明戏”开始,当时的文明戏和张石川拍摄的一些短片,如传统戏剧一样,女性角色由男旦扮演,杨耐梅想的,就是出现在电影屏幕上,自己会比这些男旦做得更好。上世纪初明星公司的《孤儿救祖记》上映,杨耐梅被女主演王汉伦深深吸引,一等散场,就坐上自备汽车往明星公司而去,当时明星公司的郑正秋和张石川请她出演一部新片的配角,杨耐梅也由此开始了自己的演员生涯。
1925年,21岁的杨耐梅作为女主角出演电影《诱婚》中的摩登女郎,对于生活本来就绚烂多姿的她来说,她盼望能够在电影中展现生活中的自己,于是“她每天带上自己的一大皮箱衣裳赶去摄影场,头发也常常换着花样烫”;在一些情感戏中,她还学着国外明星的表情,施展挑逗妖媚的眼神。这种表演的尺度在当时足以引发轰动的效果,有人认为她是第一位以“放荡表演”著称的演员,这不但对当时的电影观念是个挑战,对她个人来说,也是一个大挑战。
父亲当然不同意杨耐梅演电影,她不惜从家庭中逃出来,混迹在演艺圈中,杨耐梅不单在银幕上大出风头,还跑到电影院里作电影的宣传,并且安排了这样的一个方式。电影中的杨耐梅哼唱摇篮曲哄儿入睡,银幕突然升起,舞台上完全拷贝了戏中布景,真实的杨耐梅款款上台,和戏里一样的穿着打扮,在现场乐队伴奏下,顿挫唱起《乳娘曲》。这样的现场设计,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还颇具新意,在电影刚刚出现的当时,轰动效果可想而知。在当时,杨耐梅的名字口耳相传,在上海自不用说,在粤港两地,杨耐梅的名字也是如雷贯耳。
不满足只做明星的杨耐梅很快就成立了“耐梅影片公司”,投拍了电影《奇女子》之后,杨耐梅自己的生活更像一个“奇女子”了,抽鸦片、聚赌、豪宴,最后电影还是在父亲资金的帮助下完成的。电影公司难以为继,杨耐梅想重新回去做演员,但这时的有声电影已经开始流行起来,而杨耐梅是广东人,不擅国语,所以许多电影公司大多将她拒之门外。
电影圈子中的是是非非也让杨特别疲倦,产生息影的念头,她嫁给了杨家世家之子,婚后判若两人,当起普通的主妇,并生了一个女儿。不过夫家的经济状态终因战争受到影响,息影之后的三四十年间,她没再接触过电影,也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1960年,杨耐梅去世,结束了充满戏剧情节的一生。
从烟花女子到著名女星——宣景琳
                                                    
宣景琳,原名田金玲,祖籍苏州,1907年出生在上海。她出生于一个送报工人家庭。她有四个姐妹和一个哥哥。金玲在穷人家长大,但却出落得美貌水灵。她幼年上过几年私塾,又在教会办的免费女校读过一段时间书,但都因家里经济拮据而中途辍学。金玲有个娘舅,是“笑舞台”的票房管账,经常带她带去“笑舞台”听京戏和看文明戏。久而久之,金玲看戏上了瘾,竟背着父母,偷偷拜一个邻居为师,学唱起了京戏。15岁那年,她母亲不幸病故,父亲和兄长也先后患病,好好的一户人家眼看就这么败落下去。万般无奈,金玲不得已把自己典给了四马路的妓院,少女时代就堕入火坑。
有一回,绰号“小金牡丹”的金玲“出堂差”,邂逅了一位姓王的洋行买办家的少爷,人称“王六公子”。他与金玲一来二往、情愫暗生,便也有了婚嫁之念。可是姓王的出身体面人家,怎么可能娶一个青楼女子为媳?王六公子为此整天唉声叹气,却让金玲暗下了决心,她打算靠自己本事挣钱赎身从良,以后再明媒正娶嫁到王家。
1925年,金玲18岁。这一年,“明星公司”正好准备开拍一部新戏《最后之良心》,万事俱备,只缺一个女配角还未找到合适的演员。明星老板张石川无意间瞥见一本登着金玲照片的杂志。张老板眼前一亮,恰巧,明星公司有一个叫王吉亭的认识金玲,便自告奋勇把她引荐到了公司。明星公司大名鼎鼎的导演老夫子郑正秋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把宣景琳上上下下、仔仔细细看了半天,点头表示认可。在《最后之良心》中,宣景琳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搬弄是非、泼辣蛮横的小姑形象,金玲天资聪颖,又学过京戏,竟毫不费力地拍完了所有镜头。张石川和郑正秋非常满意,在影片的最后,特地为金玲加了几场戏,想试试观众对她的反映。
果然,《最后的良心》大获成功,明星公司在票房上大赚了一票。观众对金玲的表演也是津津乐道。这让张石川和郑正秋大喜过望,决心要留住金玲。决定把接下来两部大戏的女主角都让她来演。并与她签订了三年合同,为她开出了每片500块大洋的酬金。而当时的头牌花旦——王汉伦也不过每片300大洋外加20块车马费!不过,张石川对“金玲”这个名字觉得有点土气,便给她起个叫得响的艺名,叫“宣景琳”。在上海话中,“景琳”与“金玲”发音相同,至于景琳为什么又将姓改成了“宣”字,据说是为了纪念她的一位姓宣的姐妹。
这样,宣景琳又在明星公司连拍了《新人的家庭》和《小朋友》两部片子,在上海滩迅速窜红。1926年,上海《新世界》杂志举办电影皇后选举,宣景琳和张织云、杨耐梅、王汉伦当选前四名,成为当时中国影坛的“四大名旦”。
不料,她这一出名,竟不再露面了。张石川差人一打听,立马真相大白。原来,宣景琳回到妓院后,所得的片酬都给老鸨拿走。老鸨还不许她出门,一面放出话来:想要她再演电影,需得一次性缴清2000块大洋来赎身。
张石川登时大怒,召集“明星”五大董事一碰头,决定立即支出2000块现洋,前去赎人。这时候,正是明星公司财大气粗之际,老鸨也不再坚持。就这样,宣景琳算是跳出了火坑。电影公司为妓女赎身,并与之签约拍电影,这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传奇。当然,精明商人张石川不会花冤枉钱的。宣景琳尖嘴薄唇,非常适合演泼蛮妇女,且演技浑然天成,不落痕迹,远远高于同期的女星。在之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宣景琳先后出演近四十部电影,
宣景琳的这段身世经历,触发了郑老夫子的写作灵感。只见他靠在烟塌之上,吞云吐雾之间,一部以宣景琳脱身青楼为蓝本的电影,正在他厚重的眼镜片后面,慢慢成型了……郑正秋根据宣景琳身世改编的这部影片,就是在中国电影史上大名鼎鼎的《上海一妇人》。
《上海一妇人》的剧情大体以宣景琳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有许多细节都是宣景琳自己告诉的老夫子的,原来,宣景琳在会乐里结识了一个小姐妹,她的身世遭遇与宣景琳相仿,也不甘心委身青楼卖笑为生,私下对宣景琳流露出想逃离的打算,深得宣景琳的同情。这时候,宣景琳手上已有些积蓄,便偷偷地赠与这位姐妹,作为出走的盘资。不想事情败露,小姐妹出逃未果……听完这段故事,郑正秋不由得对宣景琳的侠义心肠大加赞赏,将她誉为“脂粉英雄”,并由此衍生出对《上海一妇人》的剧情构思。
影片开拍以后,宣景琳执意与明星公司签了一纸约书,规定宣景琳每拍一片,都要从片酬中提出部分,作为明星为她赎身的抵扣。宣景琳这种用片酬作抵扣报答明星公司的方式,说明了她为人的独立和正直,令人钦佩
《盲孤女》(1925年)中,她扮演了一个孤苦无依的女工
之后,宣景琳又为明星公司主演了《盲孤女》、《多情的女伶》、《真假千金》、《少奶奶的扇子》等10多部影片。其中,《少奶奶的扇子》原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洪深改译的英国戏剧家王尔德的《温德梅尔夫人的扇子》的四幕话剧。这次改译,将剧中人物名字、地点、背景和人物语言都中国化了。该剧是我国话剧第一次直接移植外国戏剧。1924年,洪深亲自导演、演出了《少奶奶的扇子》。也正是从这次演出起,中国话剧开始了有专职的导演和正规的排演制度。1928年,洪深决定将它搬上了银幕。由张石川、洪深导演,《少奶奶的扇子》影片上映后,舆论普遍认为,“银幕上的《少奶奶的扇子》胜过了舞台剧”。
《少奶奶的扇子》(1928年)
影片《少奶奶的扇子》描写的是:名门世家公子徐子明(肖英饰)娶妻瑜贞(宣景琳饰)。徐少奶奶瑜贞20岁生辰时举办家庭舞会,邀请社会名流参加。著名交际花金女士(杨耐梅饰)也来参加。原来,金女士是瑜贞的亲生母亲,她20年前由于幼稚,生下瑜贞之后,抛弃丈夫孩子,与人私奔,在社交场混迹。她得知女儿当了徐家少奶奶,想借此索要一些钱财。在生日舞会上,瑜贞误以为丈夫与金女士有暧昧关系,一气之下,深夜秘密逃往追求她的男友刘伯英(龚稼农饰)家中,准备随他私奔。此时,徐子明与客人们也来到刘家,瑜贞在金女士的掩护下逃离,匆忙中遗落了丈夫赠与她的生日礼物——一把刻有她名字的扇子。为了保护女儿的名誉,金女士不惜蒙垢,冒认了此扇。她挽救了女儿,得到了所谓“母女之秘密不破,夫妻之爱情未离”的结果……
宣景琳成名后,和她相爱的王六公子再次向家人表示意欲迎娶宣景琳入门。但是,格外看中门弟的王家,执意不允青楼出身的宣景琳与六公子的亲事。使得两人烦恼不已。这事,宣景琳的恩师郑正秋亲自出面斡旋,他亲往王家替宣景琳保媒。鉴于郑老夫子在上海滩上的崇高威望,王家最终妥协,答应宣景琳与六公子完婚。1925年秋,他们在国际饭店举行了一个隆重而盛大婚宴。
婚后的一年,是宣景琳拍片的高峰。宣景琳频繁的出镜,为明星公司带来了滚滚财源,宣景琳的知名度也由此节节攀升。但这也让她的私生活成为被小报和无聊好事者议论的谈资。这些风言风语自然传到了王六公子耳朵里。起初,他还能淡然处之,但时间长了,心里也不免对宣景琳的演艺生涯生出些许芥蒂和不快。于是,他要求宣景琳放弃演艺事业,回家当一个无所事事的少奶奶,这是宣景琳无法接受的。于是,夫妻间的误会和隔阂慢慢滋长起来,并渐渐扩大,终至无法收拾。宣景琳与六公子由争吵、分居,最终以离婚告终。
1931年,宣景琳转入天一影片公司,主演了中国最早问世的片上发音的有声片《歌场春色》。该片的故事说的是:富少陈厚斋爱慕当红歌女李蕙芳(宣景琳饰),蕙芳却另有意中人张小荣。小荣为了向蕙芳求婚,回姑苏让妻子桂宝将金镯交给自己,做了一戒指送了蕙芳。厚斋撞破蕙芳与小荣之事,悻然而去。蕙芳约小荣共游吴门,在姑苏车站被桂宝见到,其父得知后斥责小荣,小荣怫然离家。桂宝辗转赴沪,找到蕙芳,蕙芳得知真相,惊怒交集,当着小荣的面将戒指还与桂宝。小荣将桂宝拖出门去,桂宝死于车轮之下,小荣被判徒刑。蕙芳登台演唱,心伤前尘……
《歌场春色》(1931年)中的那个善良未泯的歌女
                                                                
影片《歌场春色》充分发挥了有声片的优越性,宣景琳扮演的蕙芳,穿插了许多歌舞场面,公映后,轰动一时。
在以往的影片中,宣景琳多扮演少女、少妇角色。而在影片《早生贵子》中,郑正秋却改派她来饰演一名乡下老太婆。《早生贵子》描写的是:一个小财翁,老而无子,忧愁抑郁。他的老婆见他这般情形,便劝他纳个妾,给生个儿子,好传宗接代。谁知小老婆娶进来了,还是不孕,被驱逐出门。最后,小财翁没有办法,只好幡然变计,把生子传后的欲望,变成为留公益于后世的思想……小财翁的正妻一角,人们都认为扮演者年龄应该大一些。郑正秋却执意让刚刚18岁的宣景琳出演。公司的人都莫名其妙,,宣景琳本人也不愿意,心里没有底,不敢接受这个角色。但是,郑正秋的鼓励,使宣景琳增加了勇气,结果,在这部电影中她的演出非常出色,此后,宣景琳就以饰演老旦而闻名于影坛。她的又一条新戏路得以拓展。郑正秋作为导演,在分配演员上确有过人之处。宣景琳先是被郑正秋塑造成演少女的明星,自此又被塑造成为更有光彩的老旦明星。后来,郑正秋发现了胡蝶之后,仍然很关心宣景琳,在他执导的《姊妹花》中,请宣景琳出演母亲的角色。
1932年,郑正秋的后期力作《姊妹花》准备开拍。此时,正是胡蝶红透半边天的时候,在《姊妹花》中由她一人分饰大宝、二宝姐妹两角。而郑正秋老夫子不忘旧谊,请出宣景琳出演“母亲”一角,年龄跨度从
30 多岁 一直到 60
岁,她循序渐进,分寸把握极好,至今仍为电影史家们津津乐道。影片上映后,造成了万人空巷、一票难求的空前盛况。连映了三个多月,票房更是打破了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宣景琳在片中饰演的老太婆,再次成为被人们热议的银幕形象。过了半个世纪以后,胡蝶还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她赞不绝口:“宣景琳在《姊妹花》一片中,驾轻就熟,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有她及郑正秋的通力合作,我自己的演出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导演选中宣景琳扮演老太婆,是因为她的瘦,而且嘴有点瘪,很符合南方(特别是农村)的老年女人形象;而导演选中后来的吴茵扮演老太婆,则是因为她的胖,符合另一种老年女人的形象。由于宣景琳在《姊妹花》中的出色表演,她被舆论和观众誉为“银幕第一老太婆”。
大红大紫后,宣景琳成为明星公司的“摇钱树”。一天跨三个戏组,累得晕倒在片场。下午黄包车送回家,晚上小汽车又停在弄堂口接她去拍戏,连化妆都是躺在条椅上完成的,但她感念明星公司老板的器重和同事的厚爱,从来不曾叫过苦。
“一·二八”淞沪战事以后,民族电影摇摇欲坠,日本片商趁机上门劝宣景琳改换门庭,她借口身体不好拒绝了。上海沦陷后,日本人点名要宣景琳去东京访问拍片,重金聘她出山。她以结婚生子为由,宣布息影,退出影坛。当时宣景琳年仅30余岁。此时,宣景琳已与一位上海有名的中医大夫沈鸿来结了婚,
新中国成立后,息影十多年的宣景琳被邀请再度出山,为香港大同公司拍摄了两部电影《自由天地》和《女儿春》,1952年,宣景琳回到上海,正式成为上影厂演员,与王汉伦、王人美、范雪朋等一批二十年代的老影人一起,成为上海电影界受人尊重的元老。在之后的十多年里,先后拍摄了《家》、《三八河边》、《香飘万里》、《长虹号起义》、《地下航线》、《家庭问题》等5部影片。在《长虹号起义》中,宣景琳扮演了一位我党地下工作者,以花店老板的身份为掩护,从事情报工作。尽管容颜已改,但举手投足间,仍能透出旧日的明星风范。
宣景琳是默片时代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演员。她虽然命运多难,但比起同时代其他女艺人,她艺龄最长、一生拍了40多部影片,饰演的角色有悲剧人物,也有喜剧人物,有骄奢淫逸的交际花,也有社会底层的受压迫者,不论是年轻女性,还是老年女性,她都能很好地完成角色的创造。
1987年,宣景琳八十大寿,上影厂领导和剧团演员们前去拜寿,她在笑声中接受后辈们对她的祝贺和敬重。
日,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授予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12 位75
岁以上的电影艺术家“特别荣誉奖”,成名于20 年代的影星中,仅宣景琳一人获此殊荣,
日,宣景琳满足地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在上海去世,享年85岁。
其它资料:
  她是“会乐里”的青楼绝色,也是银幕上的变脸女王。能在歌榭舞场风骚入骨,也能在水银灯下兢兢业业。曾红极一时,也曾窘迫凋敝。有些女人的一生就是注定波折,从少不更事到白发苍苍。
  20年代的上海俨然一座东方的巴黎城,到处充斥着奢靡和沦落的味道。数不清的弄堂在这里血管一样蔓延,这些高高低低的阁楼层叠依偎,彼此之间几乎没有差别,于是各色人等就这样一窝蜂地住在这里,平民百姓和歌妓舞女。
  在这些又黑又深的弄堂之中,有一个响当当的“会乐里”。白日里看来,它平凡无奇又似是而非。但到华灯初上时,一切就都变得显而易见起来——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烟花之地。九点过后,它四处弥漫着劣质的脂粉味儿,到处是浓妆艳抹的女人的脸。这儿的女子个个“爱”笑,每天都在笑,见谁都在笑,仿佛自己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人儿。然而很少有谁知道她们笑的真正意味,那是麻木后的条件反射,僵硬而冰冷。
  金玲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子,她的笑有着跟所有青楼女子一样的矫情妩媚,然而那笑中也带着相同的凄凉。自从迈进会乐里的第一天,她就不可避免地坠入了地狱。这里没有堂堂正正的人,男人。只有寻欢作乐的嫖客和如饥似渴的动物随处可见,会乐里是男人们公认的肉欲“天堂”,而她们却在这里沦落。
  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他。
  那时候的妓女很多都“出堂差”——就是被客人请到外面给人唱戏陪酒,消遣解闷。金玲在这一天也被请去陪几个钱庄经理喝酒吃饭。这些人都是经常出入娱乐场所的花花公子,都是吃喝嫖赌的行家里手。他们跟金玲打情骂俏,肆无忌惮。然而,其中的一位先生却显得有些局促不安,甚至面露窘色。他仪表堂堂,温文尔雅,像个绅士,她还是头一回遇到这样的男子,再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才是饭桌上的主角——年轻有为的洋行买办王先生。他年纪很轻,刚刚二十出头。其父是上海的社会名流,早年是上海光复的革命先驱,现在是闻名遐迩的佛像画家,家私万贯。王先生在家排行第六,人们都习惯叫他“六少爷”。六少爷生性温厚老实,是王家出名的孝子。二十岁时还远赴英国学习洋行管理,学成归来后就在一家洋行工作。他做事勤勤恳恳又管理有方,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洋行买办。
  六少爷过去很少出入娱乐场所,现在由于工作关系,不得不参加应酬,但他仍旧保持着与生俱来的朴实。在这种场合,他言谈举止的木讷正反映出他为人正派,洁身自好。他与金玲比肩而坐,却没有过多的言谈,只是很礼貌地跟她寒暄问好,这更让金玲对他另眼相看。金玲已经被眼前的这位与众不同的先生深深吸引住了。
  与此同时,六少爷也在惊叹这位落落大方,俊俏秀丽的姑娘,虽是青楼女子,却没有前者的阿谀谄媚。而一曲《玉堂春》她唱得感同身受,凄楚可怜,更让六少爷对金玲萌生了爱怜之心,看着面前这个女子,他相信她的身后一定有一段催人泪下的哀怨。
  就这样,这次出人意料的相遇成全了金玲一生最美丽的邂逅。
  然而,一个是戏子出身的妓女,一个是大富之家的少爷,两人之间的差距是天壤之别,他们可以彼此相爱,却不能不遵循那个社会的准则。六少爷虽然通情达理,可胆小怕事,他不愿也不能让旁人亲友看到自己跟一个妓女交往;金玲体恤他的苦衷,所以也不再要求什么。
  六少爷为人正派,根本不曾去过烟花之地,因此两人通常都是在市井街道见面。之后,他们会一同去看看电影,或者去“新世界”游乐场。两人为了避人眼目,总是分别进场,并保持一定距离,能彼此看到就好。只有待到四周没有人时,他们才略略亲近。这样的关系虽然暧昧,但二人还是觉得有滋有味。然而,爱情马不停蹄地与日俱增,遮遮掩掩的生活渐渐成为了他们情感的牢狱,如果再这样下去,等待他们的就只有分离,所以他们必须奋力挣脱——他们要结婚。
  然而,不要说金玲是个青楼女子,就是寻常百姓家的清白姑娘,也很难嫁进王家的豪门。但为了跟有情人终成眷属,金玲还是要为自己赎身,而且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为此,她婉言谢绝了六少爷的资助,而全部凭借自己微薄的积蓄。一年过去了,她省吃俭用省下来的一些钱跟巨额的赎身费相比,仍然少得可怜。与此同时,六少爷的父母正在忙着替儿子配亲,六少爷又急又气,但也无可奈何。幸福近在咫尺,但却要眼睁睁地看着它离去,金玲心中说不出的疼痛。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命运的眷顾如期而至。
  这一天,金玲坐上了一辆黑色汽车,开车的是她的一个朋友,电影演员王吉亭。汽车在街上缓缓地行驶,金玲的心里有些纳闷,她还不知道自己要被带到哪儿去。王吉亭古灵精怪的表情中仿佛藏着某种意想不到的惊喜,他总是这样的。
  最后,汽车终于停了。金玲正在莫名其妙的时候,“明星影片公司”的字样赫然出现在她的眼前。一时间,她怔住了,但马上又恢复了平日里那招牌似的笑容,跟着王吉亭朝着一间办公室走去。
  屋里并排坐着三个人,他们正在专注地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女子。她是个如花似玉的少女,却没有少女的羞涩,反而落落大方。与此同时,她在举手投足之间略带脂粉气,有种俗艳的美。不料,在大家都有些尴尬的时候,倒是这个姑娘先笑了。原来,金玲认得其中的一位先生,他就是明星公司的大老板张石川。而在他身边的两位,一个是周剑云,另一位则是在当时上海影坛大名鼎鼎的郑老夫子,郑正秋。看金玲笑了,张石川觉得这女子以前在哪里见过,询问才知,原来三年前,金玲曾经到明星公司来拍过戏,饰演一个小小的丫鬟。张石川猛然想起当年的情景。那时金玲还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儿,乖巧可人,聪明伶俐。她将小丫鬟演得真实自然,赢得了张石川的称赞。但那之后,她虽有意留在“明星”,但却没能如愿。
  而这次,他们请金玲来也正是为了让她出演一个角色。“明星”公司在二十年代拍摄了揭露封建家庭伦理陋习的一系列电影,比较出名的有《孤儿救祖记》和《玉梨魂》。因为这类电影有比较深刻的思想价值,又能收到很好的放映效果,所以“明星”公司很乐意拍摄这类题材的电影。《最后之良心》也是这时候创作的一部同类影片,以讽刺喜剧的方式,批判了封建家长葬送掉子女的终身幸福。这部电影中有一个重要的配角,是个骄奢淫逸的尖嘴姑娘,但是张石川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直到有一天,他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个骑驴的女子,她年轻貌美,眉宇间还透着妩媚,原来这个少女就是金玲。看到金玲其人,他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金玲容貌姣好,但嘴唇有些干瘪,很像剧中人物。于是在征求了金玲的意见之后,当即就敲定由金玲来扮演这个角色,并主动吸纳金玲加入“明星”。金玲呢,嘴上推辞,可心里委实开心的不得了,因为她能够借此攒上赎身的费用,还能踏入她向往已久的影坛,真是双喜临门啊。但是,就在电影公司准备跟她签订合同的当口,她提着的笔又放下了——心中的难言之隐怎好开口?自己毕竟还是妓女之身,所以在从良以前,还不能私自签订任何协议——于是,她吞吞吐吐地敷衍过去,说以后再说。临走时,她谢绝了王吉亭的车,独自一人坐上黄包车匆匆离去。
  坐在颠簸的车上,金玲的心情异常复杂,一时间她想到了很多——快乐的童年,慈爱的母亲,温柔体贴的王先生,然而还有堕落的生活和丑恶的妓院老鸨,他们都一古脑地涌入她的脑海,让她顿感混乱。但是立刻,她的眼前就出现了一道救世的光芒,就在触手可及的前方,她决定抓住它,因为这是她脱身的惟一希望。黄包车正在渐渐接近四马路,这是她已经走了千遍的街道,一如既往,黑暗无比,但是今天却是她第一次笑着走进去。
  自从接了明星的片约,她就一直在盘算着自己的未来。在当时,拍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一山演的战争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