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什么意思是个怎样的职业

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你最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

米念将根据你的回答进行艺术创作。


—————————————————————–
我们每天会选出一条回答,作品将陆续发布。
—————————————————————–
12月14日的评论是“lethezou.”的“梦境彩绘师。/谁不安,我就去泼一盆蔚蓝,谁抑郁,我就去抹一道旎虹。/不黑白,不断电,不绝望,不孤单。/至少有梦,还好有梦。”
12月15日的评论是“彼岸微蓝”的“旅行家。随处旅行,到处留情”
12月16日的评论是“s.jun”的“摄影师吧。。用照片记录一切!想想都觉得不错。。”
12月17日的评论是“雲紫颺”的“歷史考古學家”
12月18日的评论是“446”的“不知道流浪算不算职业。就是一边打工一边不停地行走的那种流浪。”
12月19日的评论是“商潇潇”的“刑侦科学—-从纷繁复杂的线索还原事件的真相”
12月20日的评论是“田露”的“可以随时随地听自己想听的音乐的那种工作!”
12月21日的评论是“李婷婷”的“公益慈善事业”
12月22日的评论是“邹小舟”的“去非洲保护野生动物,跟动物打交道比跟人容易多了”
12月23日的评论是“梧桐米勒”的“董存瑞炸碉堡的那个职业”
12月24日的评论是“TALA”的“其实我很想做个西点师~~在超大的阳光房里摆弄我的刀刀叉叉~~~555.。屋子外面一定要是有条石板小径的花园~~~恩,还要有一堆人留着哈喇子等着我做得好吃的出炉!!然后我在满屋香甜的气味以及众人的赞叹中额。。。干什么呢?睡着吧”
12月25日的评论是“指甲油”的“心理医生”
12月26日的评论是“智慧”的“战地记者”
12月27日的评论是“丁丁果子”的“笑容分享师”
—————————————————————–
访问关注更多评论及米念创作回应。

要日常生活、一般文里都不太常见的偏门职业;并且作者要写的比较专业的,不要那种一看就是瞎扯淡YY出来的……

其余随意(这要求很低很低吧……),NP、BE、生子、网游不要。小白退散退散!!!


1820年威廉·霍华德·拉塞尔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年轻时他几度想从军都被其祖父阻止。21岁的拉塞尔在都柏林的一所学院学习法律,他在《泰晤士报》当记者的堂兄雇他协助报道爱尔兰大选担任临时性的一会报道记者,后一度离开《泰晤士报》 新闻界去攻读法学,但在《泰晤士报》新任编辑约翰·德莱恩的里要下重回《泰晤士报》并于1850奶奶赴丹麦开始了他在炮火中战地记者的经历。

拉塞尔所处的年代正是大英帝国进入鼎盛的时期,为争夺奥斯曼帝国的“遗产”遏制沙皇俄国向西南的战略扩张,从1853年开始,英法两国便与土耳其联手同沙皇俄国兵戎相见在克里米亚半岛上打了一场持续3年的战争。作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的《泰晤士报》当然不能无视这场颇得英国人人心的战争。18542月的一天,主编约翰·德莱恩告诉拉塞尔要派他随英军皇家近卫军去马其他时,拉塞尔说自己没有什么兴趣,因为他不想离开老婆和孩子。德莱恩说,只要去两个月,而且奖金丰厚,拉塞尔同意了。随军的踏上征程的拉塞尔,两个月后从马其他又去了君士坦丁堡,最后辗转到了克里米亚半岛,这一路的报道下来,时间已是两年后。

【线膛枪打败滑膛枪】1854年为争夺东南欧洲的霸权俄国与土、英、法等国间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当时的俄军装备的主要武器是M-1893式滑膛枪,而土英法联军装备的则是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米尼厄线膛枪。俄军参战的4万人,开战不久就损失了四分之一以上。同年11月,俄军与联军在因克尔曼展开决战,以俄军惨败而终。败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俄军装备的滑膛枪不敌联军装备的线膛枪。

在拉塞尔作为随军记者对战争进行报道之前,欧洲的报纸主要是依靠部队中的下层低级军官或者少数军中通讯员来获取战争的进程战况,但显然效果不会令人满意的。毕竟下层的军官无法鸟瞰战争的全貌,也没有受过专门的新闻专业写作技巧的培训。而且军队严格的保密制度也极大地限制了战争新闻的采写和发表。因此可以说拉塞尔可以说是第一位职业随军战地记者,但在随军报道的途中,拉塞尔并不受英军的欢迎。随军到了马尔他,迎接他的并不是热情的接待,而是大多数英军官兵怀疑的目光。他只好又登上一艘运兵船,前往今属意大利的加里波利。到了那里部队已经出发,一路拉塞尔就像被人遗弃的孤儿。后来,它赶上了向今属阿尔巴尼亚斯库台进发的英军,好不容易才骗得一顶栖身的帐篷。英军旅长发现帐篷里住着一名记者,便命令部下扯掉帐篷,扔出营地。而这样的遭遇一直伴随着拉塞尔的随军报道。而在随后的在今属保加利亚的瓦尔纳的随军报道中拉塞尔的遭遇更狼狈,当时的联军总司令拉格伦不但不想拉塞尔等记者提供食宿而且还令人将其赶出随军人员的队伍。拉塞尔就这样在没有住处、没有口粮证的情况下一路坚持下来,投入地采访,在马鞍上或者用两支木桶上架起的一块木板上发挥来自战场第一线的报道。

拉塞尔的报道中披露联军很多的阴暗面。他在报道中写到:现在大雨瓢泼,战壕变成了排水沟,帐篷里的水有时深达1英尺。我们的士兵既没有保暖服,也没有雨衣,然而似乎没有一个人关心他们的冷暖,甚至他们的生命。同他们相比,伦敦街头的那些可怜的乞丐流浪汉的就是王子公主的生活。”

“医院里缺少最普通的辅助设备,恶臭几乎毫不费力透过墙壁和屋脊上的裂缝钻出来污染周围的空气。我所看到的是,这些人未曾接受一点抢救就死了,似乎是病人在照顾病人,吹死者在照料垂死者。

拉塞尔的战地报道往往是采用给主编德莱恩写信的形式,侧重于报道战场的全景,向国内的观察家提供战役胜败的论述。他没有过分渲染令人陶醉的胜利,随军过程的真实感受以及讲真话揭露事实真相的责任感,使他将笔墨重点放在披露联军的阴暗面上,例如英军战场上暴露出的救护上的严重问题。在拉塞尔文章的感召下,一个叫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的英国女护士在没有任何官方鼓励的情况下组织了一支有38名护士的队伍加入了远征军。她在前线建立起的医院管理制度使伤病员死亡率直线下降。

而对联军由于指挥失误造成的重大伤亡,拉塞尔也做了现场目击式的报道。英军轻骑兵旅长卡迪根子爵奉联军总司令拉格伦之命“快速进攻”,而轻骑兵旅面对的却是俄军密集猛烈的俄军炮火。卡迪根却全然不知,他率部直接冲向敌军炮口。而在这1.6公里长的峡谷里只有不到200名士兵侥幸生还。拉塞尔站在高地上的英军指挥部目睹了这场灾难。拉塞尔的报道令英伦三岛上下震惊和自豪。英军士兵的英勇依然掩盖不了指挥官的无能和在后勤保障中的“致命”缺陷。而在随后的报道中拉塞尔更加详实地报道了英军部队面对俄军和严寒的艰难处境。在写这些报道时,拉塞尔也曾动摇过,拉塞尔在写给报社主编德莱恩的信中“我是讲述这些事情,还是装聋作哑?” 在国内尽管德莱恩因刊登拉塞尔的文章而备受指责谩骂,但他总是回信告诉拉塞尔:“实话实说,继续干下去,尽你所能揭示事实的真相,把可能会招致的危险留给我们。”于是,拉塞尔坚定信念继续报道英军的士兵战场上的不幸,为主编的社论提供切实的内容。《泰晤士报》源源不断地抛出的“重磅炸弹”开始让维多利亚女王和政府有些招架不住了。虽然频频声称要将拉塞尔“逐出上流社会”,但结果却是1855年1月,国会下院决定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来调查英军部队的状况以及负责向部队提供给养的相关部门的失职行为。不久在《泰晤士报》的责难声中,阿伯丁勋爵的政府下台、联军总司令拉格伦被撤换,前线部队的装备和战斗力也得到了大大提升。1856年军方也对新闻界的报道开始了限制审核。陆军大臣纽卡斯尔对拉塞尔说:“是你推翻了政府”。

一位爵士这样评价拉塞尔的贡献:“他虽然招来不少敌意,但凡是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的公正之士,几乎没有人怀疑这样的事实:他唤醒了英国人的良心,使他们同情英军所遭受的苦难,从而拯救了我们在(1854年)9月间送去的那些伟大部队的残余。”

此后拉塞尔相继报道了18571858年英军对印度士兵起义的镇压、1859年的法奥战争、美军南北战争(采访期间还受到林肯的接见)、1864年的丹麦战争、1866年的普奥战争、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等。在报道英军镇压印度士兵的战争中,拉塞尔一如既往地发扬着夹杂着爱国主义和普世情怀、有限的批判净胜:“不分青红皂白滥杀无辜用的情况必须终止。让愤怒的英属印度平民说出他们的心里话,并且惩罚叛乱的士兵及那些参加反对我们的武装活动的人。”

2011年3月17号,利比亚。躲避北约轰炸的西方记者。

拉塞尔因报道克里米亚战争而一举成名,并和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报道采访过十余场战争,当他于年在埃及报道他的第十场战争时已是64岁高龄。来自前线战场夹杂着硝烟味的报道也让拉塞尔获得了众多的荣誉:铁十字勋章、皇家维多利亚勋章、土耳其战争勋章、印度战争奖章、南非战争奖章等等。他不畏艰难进行报道的精神和敢于揭露事实的勇气,使他成为英国公众心目中的偶像,成为无数后来者效仿的榜样。虽然说已有若干英美记者先于拉塞尔活跃在战场上,但作为战地记者的威廉·霍华德·拉塞尔自始至终、一直坚守一线战场,并因此永垂战地新闻史。而且在战地记者尚属初级发展时期,拉塞尔的实际行动无疑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楷模,也为职业化的战地记者确立了基本的行为准则,那就是真实、客观地报道自己的所见所闻,说真话。所以威廉·霍华德·拉塞尔是战地记者家族里一个绝对无法绕过的人物,“第一位伟大的职业战地记者”的桂冠也实至名归。

虽然拉塞尔自嘲为“倒霉部落的伤感守护者”,克里米亚战争偃旗息鼓仅仅六年,以他为榜样,投身于美国南北战争交战双方,对战事进行报道的战地记者就达到了大约150人。他们通过电报和驿马快递,将报道发往位于亚特兰大、华盛顿、纽约等地新建的媒体交换中心,有关战争的消息从那些地方转到了伦敦,以及欧洲其他地区。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有关战事的报道在英法两国民众中激起了对军事冲突的恐惧。让公众透过描述和不带偏见的报道随时了解前线的情况,这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采自前线的许多消息之恐怖令公众感到震惊。如此全面的报道催生了一种新现象——公众舆论,导致国会议员们对发动战争进行质询。从那以后,在西方国家的政治结构中,公众舆论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P.S.文中部分节选后刊载2012年01期《兵工科技》。望各位热忱指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地记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