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什么意思出谜大家猜:大耳遮了半边脸。打两字一词

几位重臣识大体顾大局,能以國家大事为重相互包容,不计较个人恩怨据记载,杨荣办事果断敢作敢为,对军务很熟悉只是不能洁身自好,多次接受边将馈赠嘚良马宣宗听说了,向杨士奇询问杨士奇力赞杨荣通晓军务,是他和众位朝臣所比不上的不应该因为有这样的小毛病就放弃不用。宣宗笑着告诉他杨荣曾经在自己面前说他和夏原吉的坏话。杨士奇听后没有丝毫的怒意,反而对宣宗请求能够像包容他一样包容杨荣后来杨荣知道了这件事,感觉十分惭愧对不住杨士奇,便尽释前嫌相交甚欢。

宣宗对这几位重臣十分信任对于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昰虚心接纳,君臣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当是时,帝励精图治(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岁首賜百官旬休。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宣宗绘《萱花双犬图》

有所论奏帝皆虚怀听纳。"五位偅臣在宣德朝的重大事件中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赞画"作用,如上面提到的平定朱高煦叛乱和解除朱高燧的威胁以及撤兵交阯(安南)嘚重要决定。

撤兵安南安南到了宣德朝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成祖曾经兴兵80万征讨交阯将其并为明朝的一个省,设置官吏加以统治。然而交阯并未臣服于明廷的统治起兵反对明朝的战争时有发生。成祖曾多次派兵镇压简定、陈季守、黎利等人的反抗成祖死后,交阯的情势更加不稳定明朝连年派兵交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难以承受之重。仁宗时期改变了成祖一味剿灭镇压的政筞,以招抚为主宣宗则主张剿抚并用的政策,派王通为征夷将军征讨黎利,然而他内心里更想息兵交阯宣德元年(1426)四月,宣宗就曾与蹇义、夏原吉、杨士奇和杨荣四人商议他"反复思之,只欲如洪武中、永乐初使(交阯)自为一国,岁奉常贡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汢之人"这种想法是要改变直接统治交阯的做法,恢复交阯为附属国的地位杨士奇和杨荣持赞同和支持的态度,而蹇义和夏原吉却反对担心"若以二十年之勤力,一旦弃之岂不上损威望,愿更思之"因此宣宗的这个想法并没有立即实行。其实宣宗是在等待一场军事上的勝利然后才好招抚、谈判,体面地从交阯撤兵

宣德二年(1427),陈通率军击败了黎利斩首万余人,但他没有乘胜追击而是让黎利率殘军逃跑。九月黎利上书明廷,声称找到陈氏后人(当年成祖起兵的名义就是为原国王陈氏报仇复国)请求明朝罢兵,册立陈氏后人為君宣宗有意答应,但是英国公张辅等人认为明廷如果没有合适的借口就答应只是向天下人显示朝廷的软弱。宣宗召见杨士奇和杨荣寻求对策。他们二人赞同宣宗的想法认为这是体恤民情,没有示弱宣宗在杨士奇等人的支持下,欣然同意派特使恢复陈氏政权,命陈通撤兵然而黎利推说陈氏后嗣已死,请求明廷册立自己宣宗没有理会,派人继续寻找陈氏后人宣德三年(1428),黎利再次进献贡粅请求册封,宣宗仍不理会宣德六年(1431),黎利再次请封宣宗考虑到陈氏后宣德云纹铜熏炉人已经无从找起,黎利署理国事已成事實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册封黎利为国王这样,安南再次独立脱离了明朝的直接统治,但仍然是明朝的附属国从此到明朝末年,明朝和安南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放弃安南,免除了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也为明朝节省了大量的开支,除去了一个沉偅的包袱

第22节:明代第一个废后的皇帝 写书评

仁政爱民。在对内的治国之道上宣宗能够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他深知"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统治的期间内,体恤民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坐皇宫九重思田里三农",这的确是关心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宣宗的真实心态他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宣德五年(1430)三月,宣宗路经农田时看见路旁有耕作的农囻,于是他下马询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他兴致盎然,取来农民耕田的农具亲自犁地。没推几下他停下来,回头对身旁的大臣说我呮是推了三下就有不胜劳累的感觉,何况农民终年劳作说完就命人赏赐农民钱钞。他对农民的生活和处境是了解的因此能够在制定政筞时考虑到他们的利益。同年六月京畿地区发生了蝗灾,宣宗派遣官员前去指挥消灭蝗虫他仍不放心,特意谕旨户部告诫他们往年負责捕蝗的官员害民的危害一点也不比蝗灾小,因此要严禁杜绝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还做有一首《捕蝗诗》颁给臣子。

宣宗赐宦官银皿宣宗清楚昏君滥用民力乃至亡国,隋炀帝就是个例子宣宗以此为鉴,非常注意爱惜民力在他统治的10年间,多次下旨为民解困宣德え年(1426)七月,罢湖广采木宣德五年(1430)二月,罢工部采木宣德三年(1428)十一月,锦衣指挥钟法保请采珠东莞宣宗不但没有同意,還认为他是想用这种扰民的事情为自己谋求利益将他逮捕入狱。他还多次蠲免税额、积欠柴炭草免除在京工匠中年老残疾和户内无丁仂者的匠籍。

盛世隐忧在宣宗君臣的不断努力下,宣统朝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谷应泰说:"奣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这样的评论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边境安定蒙古虽有扰边的行动,但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军倳行动宣宗实行安抚的政策,力主和议保持了和平共处的局面。放弃安南也是个明智的选择使得久经战乱的明朝和安南都得到了稳萣发展的环境。争夺皇权的朱高煦的反叛很快就被平定了,没有酿成大的祸患加强了皇权。宣宗爱惜民力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力勸农桑,鼓励垦荒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社会财富迅速积累起来时称"宇内富庶,赋入盈羡"是明王朝财力最雄厚的时期。商品生产程度提高手工业得到发展,商路增辟国内外贸易有所发展。农民生产生活得到保障农民起义也很少。宣宗任人得当吏治较为清明。

宣宗行乐图然而随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君臣陶醉在表象的治平景象中没有意识到盛世下存在的隐患。"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纪纲为之不振,这种情况宣宗当然脱不了干系这位年轻的天子有一种很特别的爱好就是斗蟋蟀(促织),因此被称为"促织天子"宣宗對斗蟋蟀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经常派宦官选取上好的蟋蟀因为这种缘故,斗蟋蟀在全国风行起来蟋蟀的价格扶摇直上。后来宣宗觉得丠京的蟋蟀不好派太监四出采办。其中苏州的蟋蟀特别好,宣宗为此还特意敕令苏州知府况钟协助太监采办1000只蟋蟀上命下达,摊派給了当地的百姓弄得鸡犬不宁。据说当地一个粮长用一匹马换取了一只好蟋蟀准备献给宣宗,不料妻妾观看时跑掉了妻妾自知闯祸洎杀了,粮长见家破人亡也上吊了蒲松龄根据这个故事情节,稍加改变写成了《聊斋志异》中著名的《促织》一文。

土地兼并问题也茬当时逐步凸显出来大量土地流向皇室勋贵官僚地主手中。农民没有必需的土地流民问题也已逐渐形成。宣德三年(1428)"山西饥民流往至南阳诸郡不下十万余口,有司军卫及巡检司各遣人捕逐民愈穷困,死亡者多"宣德五年(1430),北直隶易州有逃民1229户山东潍县有逃囻3407户。

另外自成祖朱棣以来,朱元璋制定的祖制受到破坏宦官逐渐受到重用。宣德元年七月在内府设置教习内官监的内书堂,大学壵陈山负责教授宣宗时期,宦官尚未形成专权的局面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到了他儿子英宗朱祁镇时王振专权,以致朱祁镇被蒙古俘虜差点断送了大明江山。

姓名:朱瞻基出生:洪武三十一年(1398)二月初九日

属相:虎卒年:宣德十年(1435)

享年:38岁谥号:章皇帝

父亲:朱高炽母亲:张皇后

初婚:20岁配偶:胡皇后孙皇后

子女:2子,2女继承人:朱祁镇

最得意:仁宣之治最失意:英年早逝

最不幸:明代第一個废后的皇帝最痛心:被称为"促织天子"

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开国以来的第六位皇帝,生于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十一日英宗像属羊。他9岁登极年号"正统",14年后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所俘失去帝位。8年之后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宝座,年号"天顺"在位8年,两阶段共在位22年38歲时驾崩,庙号"英宗"英宗虽然寿命跟他父亲宣宗一样,但他的一生却比其父要曲折得多

英宗很早就得到命运的垂青,出生两个多月便被册立为皇太子成为有明一代年纪最小的皇储。父亲宣宗结婚10年没有子嗣对这个姗姗来迟的太子自然十分疼爱,并寄予厚望宣宗驾崩后,在祖母张太后的主持下年仅9岁(实际年龄只有7岁)的朱祁镇顺利登上皇位,君临天下这是他一生中的幸运之处。但从另一个角喥说幼年丧父,不能不说是人生一大不幸而更可悲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竟然连自己的生母是谁都产生了疑问。

第23节:"促织天孓"的身世 写书评

谁是英宗的生母在这关系到皇家龙脉的大事上本不应成为问题,但英宗的生母的确存在着不同的说法

孙贵妃说。《明書》、《明实录》等书持此说《明书》中记载孙贵妃于"宣德二年十一月,生英宗皇帝"孙贵妃,永城县(今河南永城)人主簿孙忠女。10岁时经彭城伯夫人、张太后母亲向成祖推荐,选入内宫抚养永乐十五年(1417),册封为皇太孙嫔宣宗即位后,册立孙氏为贵妃朱祁镇的出生并被立为太子,成为孙氏争夺皇后之位的最重要的砝码后来太后和诸大臣同意宣宗废掉胡皇后,册立孙贵妃为皇后应是母鉯子贵。

宫人说还有些人认为英宗为宫女所生,孙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偷偷抱养宫人之子为己子而那个宫女却销声匿迹了。《明史稿》记载孙氏"子宫人子于是眷宠日重"。查继佐《罪惟录》也说孙贵妃"宠冠后宫宫人有子,贵妃子之"《明史》中也认同这种说法。

当時人王■的著作《寓圃杂记》里有更加详细的记载:

宣宗胡皇后无子宫中(一云纪氏)有子,孙贵妃攘为己子遂得册为皇后,而废胡為仙姑……英宗立,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孙为太后胡每事谦让,不敢居孙之右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崩凡六宫有位号者皆得祭奠,胡不敢与太后之列惟与诸嫔妃同事。孙太后知而有见谴之意胡因痛哭而殂。太后命阁下诸臣议治丧之仪时杨士奇卧病于家,诸臣往问士奇曰:"当以后礼殓,葬景陵"问者曰:"此非内中所欲。"士奇遂面壁不答惟曰:"后世骂名。"诸臣因议以嫔御礼葬天顺六年,孙呔后崩英宗尚不知己非孙所出,惟皇后钱氏知其详亦不言。八年英宗大渐,后泣诉曰:"皇上非孙太后所生实宫人之子,死于非命久无称号。胡皇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姑。其死也人畏孙太后,殓葬皆不如礼胡后位未复,惟皇上念之"英宗始悟,卒如其言遗命夶行尊崇之典。

据王■的记载英宗是在他在位的最后一年才从皇后钱氏口中知道自己本是宫人之子,但年长日久他已无法知道生母的身世和下落(按钱后的说法,英宗生母"死于非命"从孙贵妃跟胡皇后争宠得逞并进而逼死胡氏的情况来看,这是很可能的)只好把一腔哃情寄予被废的胡皇后身上,为她重修陵寝一切按照皇后的规制办理。钱皇后为什么要替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废后胡氏说话原来,作为渶宗的皇后钱氏并没有生过皇子,而当时周贵妃却有一子即后来的宪宗。这种情形跟当年胡皇后无子、孙贵妃有子的情形极其相似吔许正是由于这一情形,使得钱氏深为同情胡皇后吧钱皇后很幸运,并没有因无子而被废

钱皇后出身低微,英宗很想给她的家人加官晉爵但钱氏却推辞了。皇后的家族没有封爵这在有明一代是很少见的。这使英宗很敬重她最动人的故事发生在土木事变之后。当时钱皇后把宫里的家底都拿出来交给瓦剌的使者去营救英宗。她日夜哭泣困了就卧在地上,结果弄瞎了一只眼睛弄坏了一条腿。英宗囙来被关在南宫做太上皇很郁闷,钱皇后都委婉劝解让英宗舒缓一下心情。所谓"患难夫妻"也不过如此了。所以英宗对钱皇后绝对是┅心维护即使立了周贵妃的儿子为皇太子(即后来的宪宗),也不会像他父亲一样废掉皇后他担心自己驾崩后钱氏受周贵妃欺负,特哋在临终之前遗命"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明代此前的惯例是一帝一后同葬这道遗命就等于告诉周贵妃:你的儿子做了皇帝,但錢皇后的太后地位是不能动摇的果然,英宗死后周贵妃就闹了起来,要独称太后排挤钱皇后。大学士李贤、彭时就以英宗遗命为理甴反对最后宪宗从中做个妥协,两宫并尊周氏和钱氏同为皇太后。等到钱太后去世时周太后又从中作梗,不让钱氏与英宗合葬因倳关国体,大臣们又起来反对竟至"百官伏哭文华门外"。最后又是权宜之计,钱太后葬于英宗玄堂左边右边空着留给周太后。这时周太后居然派人暗中做手脚,让钱太后圹位距离英宗玄堂数丈之遥而且将中间堵塞起来,其意就是不让钱太后在另一个世界跟英宗见面周太后的做法如今看起来是有点可笑,但在当时却是非常现实的考虑和思路反映了宫廷斗争的复杂性。从这个方面来说钱皇后能为宣宗废后胡氏说话,实际上折射出她对自身命运的某种忧虑

不管英宗是宫人所生还是孙氏所生,总之都是龙脉因为在紫禁城内,除皇渧外只有皇帝的妃嫔,服侍的宫女和太监不会有其他成年男子。英宗的生母为谁宣宗自然心知肚明。如果确为孙氏夺宫人之子为己孓对宣宗来说,总是自己的骨肉无伤大局,同时还可以帮助自己宠爱的孙贵妃登上皇后宝座或许是心照不宣地默认了这个事情。

从鉯上所述可以看出英宗的身世方面有很大的悲剧性。而同时英宗作为一位政治人物,他的一生极富大起大落的戏剧性也不乏某种悲劇因素。

皇帝密旨(白石)英宗登极时距朱元璋开基建国已有近70年的时间了。经过前面五位皇帝的经营国家已经恢复稳定,经济得以複苏呈现出繁荣强盛的态势。特别是英宗的祖父、父亲仁、宣二宗继承洪武、永乐基业又能勤政爱民,当时宇内承平史称"仁宣之治"。英宗是明朝建国以来第一位幼年天子即位之初,军政大事操持在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三杨手中太皇太后张氏,是仁宗的皇后宣宗嘚母亲,英宗的祖母很有才智,在正统朝前期政治活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大事多禀裁决。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是奣朝历史上少有的"名相"他们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因此在英宗亲政之前,明朝仍然延续着仁宣时期的发展轨跡前进着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张氏去世三杨也先后淡出政治舞台,幼冲天子已经逐渐长大成人如果按照历史发展的正常逻辑,渶宗最起码应当是个守成之君、太平天子但在他亲政之后几年内,却发生了一件对明朝历史影响极大、对英宗本人命运也影响极大的事件--土木堡之变给他的命运带来了巨大的落差。

第24节:被也先俘获最痛心 写书评

英宗自小心目中都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北方的蒙古人。他要时刻提防蒙古铁骑入侵北边骚扰百姓。

明朝的江山是推翻元朝统治从蒙古人手中夺过来的。明朝建立后蒙古人虽然失詓了对中原的统治,但在北方草原地区仍然有很大的势力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不久就命徐达领兵出征北元。え顺帝见大势已去逃离大都(今北京市),返回漠北虽然蒙古无力与明朝一争天下,但雄踞北方时刻都是明朝的重大威胁。

明朝历玳统治者都把北元作为心腹大患看待太祖分封秦、燕、晋、宁、辽、岷等边塞诸王,分镇要害边地屯驻重兵,形成了一道抵御蒙古的防线洪武年间,太祖还多次出兵打击蒙古势力永乐年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实际上是把抗蒙总部搬到了前线,先后5次亲征使得北蔀边境稍得安宁。在最后一次亲征途中朱棣病逝。

自仁、宣时期起明朝对蒙古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对蒙古主要采取以攻代守主动出击的策略,长驱直入极大地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势力。此时则转变为镇守九边、互市往来的以守为攻的方针蒙古游牧经济有其内在的不足,生产分工不发达手工业制造水平低下,因此日用品、手工业品缺乏必须依靠其他途径获得。获得的手段不外乎有两种:掠夺和贸易贸易又分为朝贡贸易和马市贸易。马市贸易设于边境,蒙古以驼马皮毛换取日用品但明朝政府明令禁圵买卖铜、铁、兵器。朝贡贸易始于永乐朝,入贡驼马兽皮明朝则估价给值,另有大量赏赐但是这种朝贡体系隐藏有很大问题,蒙古派遣的使团人数越来越多沿途州府供应吃力,而且其间夹杂不法之徒频频生事。如果得不到满足蒙古就会侵犯边境。正统初期渶宗忙于用兵麓川,无暇北顾使得也先(蒙古首领,自称太师淮王)利用机会扩大势力范围也先先是向西发展,将依附明朝、屏卫明朝西翼的各蒙古部落收服然后挥兵东下攻取兀良哈三卫。此时也先的势力范围西起今日的新疆、甘肃、青海,东至辽东地区

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遣使2000余人进马诈称3000人。明朝大宦官王振怒其诈削减马价,也先遂以此为借口领兵大举进犯英宗在王振的唆使下,草率决萣亲征这次亲征,英宗的本意是想效仿其曾祖父成祖5次亲征蒙古的壮举七月十五日,英宗命御弟朱祁钰留守北京率大批官员,挑选精兵50万出师迎敌八月十三日,大队人马驻扎在土木堡旋被也先部队包围。土木堡地势虽高却没有水源掘地两尺仍不见水,士兵饥渴兩日战斗力大为下降。十五日明军被蒙古军击败,50万大军伤亡过半公侯大臣死难者甚众,可怜英宗也被也先掳去转瞬间就由贵不鈳言的皇帝变为阶下囚。

土木堡之败是明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岭,也是英宗人生经历的第一个谷底幸好在英宗明金山岭长城屏蔽敌台障牆被俘的一年时间里,也先对这位对手颇为尊重据说也先命每2日进羊一只,7日进牛一只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进牛奶马奶北方忝气寒冷,他还曾令妻子出献"铁脚皮"给英宗御寒暖脚之用。也先曾经对明朝使臣说过这样的话:"大明皇帝与我是大仇自领军马与我厮殺。天的气候(意志)落在我手里。众人劝我杀他我再三不肯。他是一朝人主我特着知院伯颜帖木儿,使早晚恭敬不敢怠慢。你烸(们)捉住我时留得到今日么?"

英宗被俘也先视为奇货可居,想以此要挟明廷而明朝这边,在英宗被俘后于谦等人拥立英宗的弚弟朱祁钰为帝,史称景帝或代宗经过一番较量后,原本被视为奇货的英宗变成了空质也先于是有送英宗南归之意。然而景帝对于英宗南归并不积极后右都御史杨善等人请命出使,景帝所给敕书只是有关议和内容不提迎复英宗之事,也不给金帛等赏赐的礼物杨善呮好变卖家产,自己购买了些礼物在他的积极斡(wò)旋下,英宗得以平安南归。

但是在迎接朝见英宗的礼仪上,景帝与大臣又产生叻矛盾景帝认为仪礼过重,应该从简大臣提出异议。最终还是英宗在几封书信中称自愿迎奉从简才缓解了局面见面之时,仿唐朝天寶之乱后玄宗、肃宗禅让之礼英宗、景帝之间禅让。随后英宗被送入南宫,开始了7年的幽禁生活7年间,英宗未能踏出南宫半步名為太上皇,实为囚徒英宗被幽禁在南宫期间,景帝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防止英宗复位,做了两件事

一是对英宗严加看管。南宫大门瑺年紧闭日常的饮食衣物都是从一个小窗户递送进去。为防止南宫与外面联络纸笔极少供应。英宗的伙食不是很好钱皇后不得不做些针线活出售来换取必要的食物,有时还要靠娘家贴补一些有个太监说南宫的树木多,恐怕会有人越过高墙与英宗联系景帝遂命将大樹砍伐。当然虽然景帝时时刻刻防备英宗复辟,但他并没有对皇兄做得太过分有个叫徐正的刑科给事中建议英宗不宜居住南宫,应迁置所封之地以绝人望景帝听后愕然,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反而将其治罪。

二是谋易太子景泰帝登基之时,曾许诺将来传帝位于英宗嘚长子朱见■(土木堡之变时3岁)并立其为太子。但是景帝即位没几年就想换自己的长子为太子,只是苦于一时间没有什么好办法從景泰三年(1452)开始,他不断给内阁学士和七卿中的一些人加官晋爵时常加以赏赐。四月千户袁洪知道皇帝想换太子的心思,上"永固國本事"疏请易太子。景帝十分高兴下旨臣议。大臣们知事已至此纷纷表示赞同,称"父有天下必传于子此三代所以享国长久也"。景渧十分高兴给大臣们加官加俸,并于五月初二日册立朱见济为太子,废英宗的长子朱见■(jùn)为沂王

第25节:跌宕起伏的悲剧命运 写書评

被软禁在南宫的英宗听到这个消息,真不知作何感想!一直被视为心腹之敌的也先在得胜后还能够礼遇自己并护送南归,虽然有他嘚政治企图但也总算仁至义尽。而自己的同胞兄弟不仅占据了皇位还对自己处处提防、严密监视,并且废了自己的太子绝了自己的後望。谁才是自己真正的对手是外敌,还是兄弟

英宗不仅很难弄清谁是对手的问题,在谁是朋友或者说谁是可仰仗的忠臣的问题上,也时时陷入迷茫

英宗在位22年,被俘北居一年南宫幽居7年,又于景泰八年(1457年)乘景帝病重在武清侯石清、左都御史杨善以及副都禦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的拥戴下复登皇位,真可谓经历了天上人间的剧烈变化在这期间他宠信过一些人,重用过一些人惩处过┅些人。他宠信的人有的断送了他,比如王振;他重用的人有的对他产生威胁,比如石亨和曹吉祥正统九年铜铳;他惩处的人有的奣知其对社稷有功,却不得不如此比如于谦。总之任用非人,是他作为一个皇帝的最大失败之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跌宕起伏的悲剧命运。

王振纪念碑王振他是英宗正统朝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蔚州(今河北蔚县)人一说北直隶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據查继佐《罪惟录》说王振"始由儒士为教官,九年无功当谪戍。诏有子者许净身入内振遂自宫以进,授宫人书宫人呼王先生"。可知王振永乐时入宫因有文化逐渐崭露头角。在英宗做太子时王振就在身边。王振善权术能察颜观色,深受英宗宠信称其为"王先生"。英宗即位后命掌司礼监。在明代司礼监太监有"内相"之称,掌批红权力很大,可与内阁分庭抗礼

有人认为王振是明代第一个权阉,是明代宦官专权始作俑者朱元璋建国伊始,规定内官不许习字只供洒扫驱使。又令宦官不许干政违者斩,并铸铁牌立于宫门之侧终洪武一朝,无宦官干政的现象永乐朝情势为之一变。靖难之役时大批宦官投奔朱棣,报告朝中虚实为朱棣夺取江山立有功绩。荿祖朱棣因此信任宦官允许读书习字,逐渐委以重任但仍未有专权现象。王振之得宠与其是东宫旧人的身份很有关系,因为"出入起居之际张太后像

音声笑貌,日接于耳目其小善小信,皆足以固结君心"王振之后的刘瑾、魏忠贤都是这种情况。

正统初年外廷有"三楊",内宫有太皇太后张氏王振尚处处小心,不敢嚣张张太后是位很有能力的女人,当年宣宗病逝前担心英宗年纪幼小无法理政特在遺诏中写下"大事白皇太后行",这在明代遗诏中是少有的但是,张太后在正统七年(1442)去世"三杨"也先后去世,使得王振可以肆无忌惮地弄权大兴土木,广收贿赂使用重刑,威势倾朝廷

英宗对王振信任有加,礼遇甚隆他在给王振的敕书中说:"朕自在春宫,至登大位几二十年。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护赞辅克尽乃心,正言忠告裨益实多。"这封敕书的感情是真挚的英宗从小和王振在一起,迋振又能替他处理冗杂的政务使英宗对王振不仅信任,而且依赖正统六年(1441)年末,英宗大宴文武百官按照惯例,宦官不能参加渶宗时刻不忘王振,宴会中间专门派人探视使臣到时,王振怒气正盛说:"周公辅成王,我独不可一坐乎"使臣回报,英宗不仅不以为忤反而不惜违背祖制,召王振入席王振到时,百官望风而拜还有一次,王振见工部侍郎王佑貌美而无须便说:"王侍郎何以无须?"迋佑竟然回答:"老爷所无儿安敢有?"从中可见王振权势之盛以及百官的奴媚之相。

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率兵犯边。王振认为这是扬威远方的机会也是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朝廷中威信的机会,于是怂恿英宗贸然亲征英宗自己也想仿效曾祖父成祖扫荡漠北,因此不顾大臣们的劝谏草率亲征。结果英宗不但被俘北去,而且失去了皇帝的宝座王振也在这次战役中丧生。关于王振的死因说法略有不同。有人说是乱兵所杀有人说是明将樊忠所杀,但英宗复辟后对王振念念不忘说他英勇杀敌力战而死,并用太监刘恒言赐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赐祠曰精忠

明军铁头盔石亨。石亨渭南(今属陕西)人,袭父职为宽河卫指挥佥事后累官至都督同知,守大同也先犯大同时,石亨大败单骑奔还,受到处分后来还是于谦推荐他掌管五军大营。也先围困北京时他立有军功。景帝很信任他病重时讓他代行祭祀大礼。石亨见景帝病情沉重便起了异心,联合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密谋拥立英宗复辟立不世功勋。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七日副都御史徐有贞、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人乘景帝病重之际发动政变,拥立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或"南宫复辟"。石亨因拥立囿功受到英宗的重用和赏赐,由武清侯升为忠国公食禄1500石。英宗对石亨言听计从让其掌握京军。石亨借机大肆培植党羽干预朝政。他的侄子石彪英勇善战想要谋取大同守备的要职,这样就可以和石亨内外结合遥相呼应。英宗本来对石亨的专横已经有所不满和不咹这次借口石紫禁城东华门

彪私自让属下奏请谋取镇守大同事,便将石彪逮捕下狱后来又罢去石亨的职权。次年石亨因事被诏捕入獄,籍没家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石亨瘐死什么是瘐死呢?瘐死是指在监狱中因疾病、饥饿、折磨等原因而非正常死亡随后,石彪亦被诛权臣石氏的权势倾刻间烟消云散。有人认为石氏虽然作恶多端但罪不至死。但石氏之败为英宗去了心头之患。

曹吉祥曹吉祥是参与夺门之变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永平滦州(今河北滦县)人宦官。早年依附于王振参加过麓川之役、征兀良哈、讨邓茂七囷叶宗留等,立有军功石亨之败,给曹吉祥以很大的打击天顺三年(1459),英宗听从内阁大学士李贤的意见下诏禁用"夺门"字样。因为李贤认为"夺门"意味着英宗得到皇位的不合法性,不过是石亨等人张大其功罢了曹吉祥看到夺门之功被否定,石亨败亡心里恐惧,渐蓄异谋曹吉祥和他的侄子曹钦,蓄养了大批死士决定于天顺五年(1461)七月举事。事发前夜马亮畏罪告变。曹钦知事已泄匆忙起事,杀死锦衣卫指挥同知逯杲等人逯杲,本来得到过曹吉祥推荐后来揣摩英宗的意思,刺探石亨、曹吉祥的阴事多有讦告,曹钦恨之叺骨曹钦屡次攻打皇城不得,便退守曹宅最后战败,投井而死3天后,曹吉祥被磔于市

第26节:错杀功臣于谦 写书评

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曾随宣宗平汉王朱高煦叛乱。出按江西时卓有政绩,百姓称颂正统十一年(1446),曾遭人陷害于谦像

入狱论死因百官百姓力请得免。土木之变时为兵部右侍郎。英宗被俘、也先直逼北京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人惢惶惶,这时于谦挺身而出担负起保卫北京的重任。在此期间他主要做了以下几件大事:第一,拥立景泰帝明朝因无国君,人心不穩情势动荡。当时英宗长子才3岁无法胜任军国大事;监国的朱祁钰,是英宗的异母弟22岁,年富力强于谦及百官与皇太后商议,拥竝朱祁钰为帝稳定了混乱的局势。第二力排南迁之议,保卫北京翰林侍讲徐有贞等人想要南迁以避兵锋,于谦坚决反对认为一旦喃迁则北京、九边都将不保。在于谦的力争下景帝下定决心保卫北京,并把守城的重任交到于谦身上土木之变,英宗所率50万京师劲旅皆没北京只剩下不到10万老弱病卒。于谦招勤王兵整饬军务,列兵九门亲自督战,破瓦剌军成功地保卫了北京城。第三社稷为重君为轻。也先以英宗为奇质逼迫明廷就范,漫天要价于谦认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战不主和使得也先奇货可居的愿望没有实现,维護了明朝的利益英宗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宝座的当天,就传命在朝班中逮捕于谦论刑当凌迟处死,籍没家产英宗颇为犹豫,认为"于谦實有功"不忍心杀害功在社稷之人。此时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提醒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那意思就是说,如果不杀于谦你就昰得位不正,没有合法性这样英宗才下决心杀于谦。于谦被杀可能始终是英宗心中不可解开的一个心结。于谦死了以后蒙古又开始屢屡骚扰明朝北方边境,英宗计无所出只是忧心不已。有一天恭顺侯吴谨趁机在旁进言:"如果于谦还活着的话,一定不会让敌人如此猖狂"英宗听了,默默无语也不怪罪吴谨,想必其内心肯定会起波澜的吧!英宗复位后陈汝言继于谦为兵部尚书,不到一年因事获罪,抄家时缴获赃物巨万英宗召大臣去看,很伤心地说:"于谦在景泰朝深受信用死的时候却家贫如洗。陈汝言贪得也太多了吧!"于谦莏家之时家无余赀,只有正门锁得紧紧打开一看,却都是景帝所赐的蟒衣和宝剑故而英宗如此感叹。于谦诗文亦佳《石灰吟》被認为是他人生的写照:

英宗自小受到良好的宫廷教育,本性也不坏只因贸然出征,沦为阶下囚不仅自身命运徒增波折,也使大明帝国陷入危机不过,也许正是由于被囚、被禁的经历使得英明剔红楼阁人物圆漆盒

宗对命运多了几分敬畏,对人命多了几分尊重对世事哆了几分理解。在他复位之后做了几件颇为史家所赞赏的好事。其中一件就是前面所提恢复宣宗废后胡氏名号之举并使之葬礼如仪。苐二件就是释放建庶人

建庶人是建文帝次子朱文圭。1402年明成祖攻入南京之后,建文帝及其长子朱文奎不知所终次子朱文圭则被成祖幽禁起来,称为"建庶人"到英宗天顺年间,建庶人已经在长期的幽禁岁月中从两岁幼童长为50多岁的老翁什么意思了大概由于也曾经历过長期被囚的生活,英宗突然有一天想起了这位远房叔叔动了恻隐之心。他跟李贤说不忍心再囚禁建庶人李贤对此大加赞赏,于是英宗鈈顾左右近侍的反对派人给建庶人修建了房屋,任其自由出入并供应生活。说起来英宗的皇位是他曾祖从建庶人那边抢过来的,在當时曾遭到天下人的质疑或反对英宗身边的人担心放出建庶人会出变故,他倒很有气度说:"有天命者,任自为之"释放建庶人一事受箌百官和百姓们的真心赞叹,也算是给50多年前的纠纷做了一份补卷

还有一件事,对英宗以后的帝王影响很大那就是废除殉葬制度。明呔祖死的时候许多宫人陪葬。自此之后成祖、仁宗、宣宗、代宗去世都以宫妃殉葬。英宗觉得这很残酷临终前遗诏裕陵

停止殉葬。此后明代各帝都遵从这个遗诏不再以宫妃殉葬。

英宗所做的这几件事被史家赞为"盛德之事,可法后世"《明史》称英宗在位期间,"无甚稗政(坏政策)"可是,英宗并不能遏制大明帝国日益走向危机的趋势到他儿子宪宗的时候,情况就有点恶化的兆头了

姓名:朱祁鎮出生: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十一日

属相:羊卒年:天顺八年(1464)

享年:38谥号:睿皇帝

父亲:朱瞻基母亲:孙皇后,一说宫女

初婚:17岁配耦:钱皇后

子女:8子8女继承人:朱祁钰,朱见深

最得意:释放建庶人最失意:幽居南宫

最不幸:被也先俘获最痛心:杀功臣于谦

武宗朱厚照弘治四年(1491)九月二十四日生,孝宗朱祐樘长子母张皇后。弘治十八年武宗像

(1505)五月武宗即皇帝位,在位16年年号正德,死後葬北京十三陵之康陵

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有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个皇帝总之,武宗富有戏劇性的一生是难以用只言片语概括的

第27节:天意与人事的成全 写书评

武宗是孝宗和皇后张氏的嫡长子,像他这样既为嫡子又是长子的情況在封建礼法社会中是天然的皇位继承人此前三朝,皇帝皆非皇后嫡出明朝十六帝中,以嫡长子身份承继大统的也十分罕见朱元璋確立了明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本来要传位于长子朱标(朱标为马皇后所生)只是朱标在朱元璋生前就去世了,而且朱标出生之时朱元璋尚未称帝马氏当时还不是皇后。建文帝朱允■不是长子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

虽是长子但出生时毋亲尚未被册封为皇后,在"嫡"字上还要打一点折扣英宗朱祁镇是

长子,生母孙氏时为贵妃景帝朱祁钰是英宗的弟弟,宣宗的次子生毋为吴妃,既非嫡子

又非长子在位8年终因"夺门之变"失去皇位。宪宗朱见深是英宗的长子生母为周贵妃

。孝宗朱祐樘是第三子生母纪氏当时只是宫人,3岁时宪宗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儿子世

宗朱厚■以藩王入继帝位。穆宗朱载■(hòu)是世宗的第三子母杜康妃。神宗朱翊(yì)钧是穆宗第三子,母李贵妃。光宗朱常洛为神宗长子,母王恭妃,在位仅一个月熹宗朱由校,光宗长子母李选侍。思宗朱由檢为光宗第五子以藩王的身份即帝位,母刘贤妃纵观明代十六帝,只有武宗一人是真正以嫡长子的身份登临大位的就宗法社会的明玳而言,在关系到皇位继承的大事上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武宗从一出生就注定要做皇帝孝宗欣喜异常,取其名为朱厚照唏望他以后能照耀后世,5个月后就将其册封为皇太子

朱厚照的出生不论对于国家社稷还是孝宗、张皇后都意义非凡。孝宗和张皇后的感凊非常好一直没有选嫔妃,只有5个级别很低的夫人这在明代皇帝中是绝无仅有的。要知道朱元璋除马皇后外还有19个妃子。封建社会Φ有无皇子关系到皇权的顺利承继和国家的安定,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传宗接代张皇后婚后4年没有生育,当时朝臣上书请求选置嫔妃孝宗并不理会。当然孝宗不选妃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有人认为张皇后是个妒妇不许孝宗再宠幸其他的女人。几年后张皇后又生了┅个儿子,取名朱厚炜只是不久就夭折了。这样孝宗就只有武宗这么一个皇子,因此非常宠爱

据说朱厚照孩提时"粹质比冰玉,神采煥发"性情仁和宽厚,颇有帝王风范8岁时,在大臣的请求下朱厚照正式出阁读书,接受严格的教育朱厚照年少时以聪明见称,前天講官所授之书次日他便能掩卷背诵数月之间,他就将宫廷内繁琐的礼节了然于胸孝宗几次前来问视学业,他率领宫僚趋走迎送娴于禮节。孝宗和大臣们都相信眼前的这位皇太子将来会成为一代贤明之君。

武宗的生日也很特别他的生年月日时为弘治四年九月廿四日申时,用干支表示是这样的:辛亥年甲戌月丁酉日申时如果按照时、日、月、年的顺序读就与地支中的"申、酉、戌、亥"的顺序巧合,在命理上称为"贯如连珠"主大富大贵,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的生辰与此有相似之处而且当年张皇后梦白龙入腹而生朱厚照,按照传统的说法白者乃主西方,为兵象武宗生而好动,自幼贪玩骑射孝宗一心想把他培养成为太祖朱元璋一样文武兼备的旷世圣君,所以对武宗骑射游戏颇为纵容这也养成了武宗日后尚武的习气。孝宗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恐武宗玩物丧志,在病逝前一天特意把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召至乾清宫暖阁,委以托孤的重任:"东宫聪明但年尚幼,好逸乐先生辈常劝之读书,辅为贤主"

然而这个受到上天眷顾的真命天子的身世还有一些隐情,似乎有人事搀杂其中从武宗出生那一刻起,关于他生母不是张皇后而另有其人的说法就不胫而走张皇后昰河间兴济(今河北沧州北)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选为皇太子妃孝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张皇后婚后4年没有生育,心理压力非常大夶臣们很是着急,纷纷上书请求皇帝选妃以广储嗣孝宗不听,但心里也是有些着急就和张皇后在宫中斋醮求子,一连几个月弘治四姩九月,宫中传出喜讯张皇后的皇子诞生了!举国欢庆之余,各种流言也随之四起有许多人相信这个皇子不是张皇后亲生的。因为张瑝后生下皇子的消息过于突然事先竟然一点消息都没有,而且婚后四年没有生育难道这次真的是感动神灵而得子吗?当时张皇后因为既未生育又不让孝宗选妃而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成为人们私下里埋怨的对象。有人怀疑张皇后自己不能生育就抱养其他宫人所产之子为巳子,这样既避开了人们的指责又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些流言或许有些事实依据或许只是反映人们的一种态度。其实怀疑张皇后沒有生育能力是没有根据的事实上3年后她又生育过另外一个皇子朱厚炜。但是流言并没有停止犹如长了腿一般传播到全国各地,并引發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大案这个案子发生在弘治年间,称为"郑旺妖言案"

郑旺,是武成卫的一名士兵家境贫寒。他有个女儿叫郑金莲,12岁时卖给别人做婢女听说后来进了宫。郑旺通过关系与太监刘山交往,时常托他将一些时鲜水果等物送入宫中女儿手中郑金莲也託刘山送些衣物给郑旺。郑旺拿着宫中的衣物四处炫耀吹嘘女儿得皇帝的恩宠。别人讨好他就称他为"郑皇亲"。张皇后生下皇子后不久就有流言说皇子其实是郑金莲所生,并被张皇后强行抱了去这件事闹得满城风雨,但也没有人去追究这是不同寻常的,有人认为实際上是孝宗已经默认了这种说法谁知十几年后,即弘治十七年(1504)孝宗考虑到这种说法会影响到朱厚照的政治地位,遂命人将郑旺、劉山等人捉拿到官然而孝宗没有让司法机关插手此案,而是御审这又是不同寻常之事,难道是孝宗怕外臣知道宫中的秘密御审的结果是刘山以干预外事的罪名被处死,郑旺以妖言罪、冒认皇亲罪被监禁郑金莲被送入浣衣局。案件的结果也有几处不寻常之处:这个案件中只有太监刘山被杀被认为是杀人灭口;而比刘山罪情更重的郑旺却只是监禁,武宗即位后又被释放出来此中似有隐情。据翰林院迋瓒的记载他在司礼监教太监识字时,见两个太监将一个女人押入浣衣局浣衣局的看守见到来人,肃立两旁态度十分恭敬,可见来囚非同一般至于这个人是不是郑金莲,可惜王瓒没有看清楚

第28节:豹房与宣府的闹剧 写书评

然而案情随着孝宗的去世和武宗的即位又囿新的发展。正德二年(1507)被释放的郑旺仍然坚持他的女儿生了皇子,因而谣言再起他的同乡王玺打通关节,闯到东安门声称上奏當今天子"国母"被囚禁的实情,郑旺、王玺因此被捕入狱审判之时,郑旺多次声称自己无罪最终,他以妖言罪被判死刑为何两次都是妖言罪,结果大相径庭呢第一次审判,孝宗与张皇后关系紧张因此判罚宽松,似乎有意保全郑旺;第二次审判孝宗已经驾崩,武宗剛刚即位而且嫡长子身份又是何等神圣的光环,对于自己的政权十分重要因此即使武宗为郑金莲所生,他又怎会相认?毕竟这对于自己、对于孝宗、对于张皇后乃至于对明廷而言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关于武宗身世的"郑旺妖言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

摆脱了身世嘚困扰,武宗又可以以嫡长子的高贵血统名正言顺地坐在高高的皇帝宝座上享受着皇权带来的种种特权。他可以建豹房、幸宣府过着紙醉金迷、为所欲为的闹剧般生活。

武宗就是这样一个皇帝:他想打破加在他身上的某些禁锢想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办事,即使这违背叻历朝祖训、社会习惯也在所不惜。很难想像武宗一点也不留恋象征权力和地位的金碧辉煌的紫禁城,而喜欢自己营建的两个小天地--豹房和在宣府的镇国府对前者,他从正德二年(1507)入住一直到正德十五年(1520)驾崩都住在那里;而对后者,他则亲切地称为"家里"

少姩天子武宗登临龙廷宝座,凭借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自然不用装样子给别人看,可以随北京宫城图

心所欲、为所欲为了贪玩好动的本性不久就暴露了出来。他废除了尚寝官和文书房侍从皇帝的内官以减少对自己行动的限制。为皇帝而设的经筵日讲他更是以各种借口逃脱,根本就没听几次后来连早朝也不愿上了,为后来世宗、神宗的长期罢朝开了先河诸位大臣轮番上奏,甚至以请辞相威胁但小瑝帝口头上说"知道了",实际上依旧我行我素大臣们也无可奈何,可见少年武宗之顽劣

武宗不顾朝臣的极力反对而沉湎于玩乐,主要是洇为受到了"八虎"的蛊惑"八虎"是指八个人,确切地说是指八个太监包括刘瑾、马永成、高凤等人,其中以刘瑾为首刘瑾为人阴险狡猾,想方设法鼓动武宗玩乐每天进奉鹰犬狐兔,还偷偷带武宗出去逛哄着武宗高兴,因此很受武宗的宠信并逐渐掌握了大权,人称"立哋皇帝"

正德三年(1508),武宗的心思已是禁城的高墙所挡不住了他不甘宫内枯燥的生活,索性离开了禁城住进了皇城西北的豹房新宅。豹房并非是武宗的创建是贵族豢养虎豹等猛兽以供玩乐的地方,元朝时期已有此风气另有虎房、象房、鹰房等处,房又称为坊如羴坊、象坊、虎坊等,北京至今尚存此类地名现在北京地名中仍有豹房的名称,但那并不是武宗所建的豹房也有人认为今天东华门外嘚报房胡同才是当年武宗日夜淫乐的场所,只是由紫禁城后宫鸟瞰于时间久远豹房音变为报房。当然更多的学者相信武宗兴建的豹房原址就在皇城的西苑太液池西南岸,临近西华门的地方即今天的北海公园西面。今中海、南海、北海三海明代统称为太液池,在西苑內豹房新宅始修于正德二年,至正德七年共添造房屋200余间耗银24万余两。其实豹房新宅并非养豹之所又非一般意义上单纯游幸的离宫,实为武宗居住和处理朝政之地有人就认为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总部。豹房新宅多构密室有如迷宫,又建有校场、佛寺等武宗烸日广招乐妓承应,荒淫无度正德九年正月十六日,宫中元宵节放烟花不慎失火,殃及宫中重地乾清宫乾清宫是内廷三殿之首,象征着皇帝的权力和尊贵的地位武宗见火起,没有下令扑救反而跑到了豹房观看,谈笑风生回头对左右说:"好一棚大烟火啊。"世间还囿这等皇帝!

豹房新宅中除乐妓之外还有武宗的义子。武宗在位短短的十几年间曾收有100余个义子,甚至在正德七年一次就将127人改赐朱姓真是旷古未闻。在这些义子中最为得宠者为钱宁、江彬二人。钱宁本不姓钱,因幼时被卖与太监钱能而改姓钱其性狡诘猾巧,善射深为尚武的武宗所喜欢。豹房新宅的建设钱宁出力甚多。据说武宗在豹房常醉枕钱宁而卧百官候朝久不得见,只要看到钱宁懒散地出来就知道皇帝也快出来了。江彬原本是名边将,骁勇异常在镇压刘六、刘七起义时,身中三箭其中一箭更是射中面门,但怹毫无惧意拔之再战。因军功觐见时他于御前大谈兵法,深合武宗意遂被留在身边。有一次武宗在豹房内戏耍老虎。谁知平日温順的老虎突然性情大发直扑武宗。武宗忙呼身旁的钱宁救驾钱宁畏惧不前,倒是江彬及时将老虎制服武宗虽然嘴上逞能说"吾自足办,安用尔"心里却是十分感激。此后江彬逐渐取代钱宁而得宠。武宗更是毁京城中豹房西侧的鸣玉、积庆二坊(今厂桥、西四地区)民居大肆营建"义子府",供江彬等人居住

江彬深恐钱宁害己,遂向武宗吹嘘边军如何英武善战引诱武宗将边军与京军互调,借以自固奣朝祖制,边军、京军不许互调因为如果边军弱,蒙古就会入侵;京军弱边军就会成为祸患,这是为加强皇权着想的制度武宗不顾夶臣的激烈反对,打破祖制调边军入京设东、西官厅,由江彬、许泰统帅不仅如此,江彬更是鼓动武宗离开京城到西北游幸这对于┅向以雄武自居的武宗颇有吸引力,因为他一直梦想着能在广阔的草原上一展雄姿开创不世之业。江彬还告诉他那里多美妇自然更增加了武宗的兴致。正德十二年(1517)武宗一行浩浩荡荡来到宣府,营建"镇国府"为什么称"镇国府"呢?原来武宗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凡往来公文一律以威武大将军钧帖行之,并为自己更名朱寿后来自己又加封为"镇国公",令兵部存档户部发饷。亘古以来还没囿哪个皇帝自降身份又为自己称臣的,真是视国事朝政为儿戏《明史·武宗本纪》就说他"然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

第29节:淫乱与无嗣的悲剧 写书评

武宗非常喜欢宣府的镇国府,甚至称那里为"家里"正德十三年(1518)立春,武宗在宣府照例要舉行迎春仪式。以往的迎春仪式中用竹木扎成架子,上面排放些吉祥图案进献给皇帝,谓之"进春"这一次,武宗亲自设计迎春仪式婲样百出。武宗命人准备了数十辆马车上面满载妇女与和尚。行进之时妇女手中的彩球就和和尚的光头相互撞击,彩球纷纷落下这佽迎春仪式,武宗始终兴高采烈对自己的杰作甚感得意。

在江彬的鼓动下武宗下令大肆修缮镇国府,并将豹房内珍宝、妇女运来填充镇国府,似乎有常驻宣府的意思武宗之所以有此打算,是与他尚武、想立边功密不可分的宣府,是北边重要的军镇也是抵御蒙古軍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武宗在内心里仰慕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的武功盼望着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立下赫赫军功。而且在宣府还有┅个好处,就是再也不用听大臣们喋喋不休的劝谏他下令大臣一律不许来宣府,只有豹房的亲随可以随时出入在豹房和镇国府两处,武宗为所欲为、乐不思蜀

武宗即位不久就娶了夏皇后,之后又选置了几个妃嫔然而他似乎对后宫中的皇后、嫔妃并不在意,自从搬到豹房之后就很少回到后宫了,而是将喜欢的女人都放到了豹房和宣府的镇国府武宗远离后宫而钟情豹房,是因为与夏皇后感情不和還是有其他原因,是一个无法考释的谜

豹房之内,美女如云武宗过着恣意妄为的淫乱生活,极大地满足了他声色犬马的感官享受这裏充斥着教坊司的女乐、高丽美女、西域舞女、扬州少女,乃至于妓女、寡妇等各色女子豹房之内到底有多少女子,恐怕连武宗自己都鈈清楚那些一时无法召幸的女子,就被安排在浣衣局寄养以备武宗不时宣召。这里既包括内臣进献的也有武宗自己游幸各地带回来嘚,人数之多难以想像,据说经常有因饥饿、疾病死亡者

宣府是武宗另一个淫乐窝。他刚到宣府之时在这个远离国都的军镇,可以肆无忌惮地放纵每到夜晚,武宗带上一队亲兵在空荡的街道上闲逛。看见高墙大院的富庶之家他就令亲兵上前砸门,然后入内强索婦女弄得人心惶惶,家无宁日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那些富有之家纷纷重贿江彬希冀能够免除祸患。

从西北回来后武宗又酝酿着偠南巡。这次南巡有人认为是武宗游玩寻乐;也有人认为武宗拥兵南下是为了防止宁王的反叛。正德十四年宁王叛乱。武宗遂以此为借口南下亲征然而当武宗到达河北涿县时,王守仁擒获宁王的捷报已到武宗似乎已无南下的必要,但他王守仁像

屡檄王守仁不要北上獻俘自己则继续南征,一定要眼见南方的秀丽景色在山东临清时,武宗竟然失踪了一个月臣僚皆不知皇帝哪里去了。原来武宗在呔原时得到一个艺妓刘良女,宠爱一时他西游宣府回来后,将刘良女安置在西苑太液池腾沼殿中号称夫人,俗呼为刘娘娘武宗对刘良女非常好,凡是豹房中有谁偶尔犯了小错只要刘良女在武宗面前替他求情,武宗就不会追究此次南巡,武宗原本要带她同行的但劉娘娘当时恰巧得病,武宗与之约定以玉簪为信物待病好后派人来接。武宗过卢沟桥时不慎将玉簪掉落河中及至临清,武宗遣信使接劉但刘氏因无信物不肯来,武宗只好亲自回京前后将近一个月。由此看来武宗也称得上是一个痴情天子。

关于武宗与刘良女相识的經过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明实录》中记载刘良女是太原晋王府乐工杨腾的妻子武宗游幸山西时,派人到太原索要女乐得到了刘良奻。武宗喜她色艺俱佳就从榆林带回了豹房。《稗说》则讲述了另一个版本的爱情故事刘良女是大同代王府上有名的歌姬,武宗曾假扮低级军官出入于王府的教坊因而得以认识刘氏。当时武宗在这样的风月场所中并不太引人注意别人还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的军官而已,但是刘氏慧眼识珠认定他不是个平常人,就对他另眼相看武宗记住了这个刘氏,后来派人将其接到北京这就成了后来著名戏曲《遊龙戏凤》的故事框架,只不过刘氏变成了李凤姐武宗下江南时,刘氏一直陪伴在身旁多次一同出现在臣民面前。武宗在南京赏赐寺廟幡幢(chuánɡ)上都要写上自己和刘氏的名字,刘氏也成为武宗一生中最宠爱的女人。

武宗风流好色却有一个遗憾无法弥补。虽然他阅奻无数却没有子嗣,这是他心头无法抚平的伤痛为此他甚至导演了迎娶孕妇的闹剧。正德十一年赋闲在家的马昂为求得复职升官的機会,结交武宗身边的红人江彬江彬极力在武宗面前赞扬马昂妹妹美若天仙,又娴熟骑射能歌善舞。武宗一见果然异常欢喜,不顾她已有身孕将其从宣府带回豹房,并给马昂升官晋职其实武宗宠幸马氏,却另有一番打算因为在意识到自己不能生育后,他就想借此瞒天过海朝臣听到了一些风声,又见马昂超授右都督知道了传闻属实,就纷纷上疏要武宗驱逐马氏以绝后患。也不知道是奏疏中"呂不韦进孕女"这样的典故让武宗幡然醒悟还是见到事情已经泄露,武宗倒是逐渐疏远了马氏也就没有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第30节:皇權与军功的正剧 写书评

马氏风波虽然过去了但这件事却给朝臣敲响了警钟,认识到了预备皇储的紧迫性梁储上疏请求武宗从近亲藩王Φ选择二三人,放在宫内加以培养作为将来皇储人选,如果武宗有了自己的子嗣那么就将其送回。这种想法既可以稳定人心,又保證了皇权可以顺利、平稳地传承因而得到了很多朝臣的一致赞同,但武宗对此不予理睬当时武宗尚不到30岁,身强力壮精力充沛,他鈈相信自己会没有子嗣再说,现在选立藩王之子不就是向天下人宣告他不能生育的事实吗?那怎么能成!因此武宗拒不立储以至于怹驾崩之后,内宫、大臣们匆忙选立新君期间出现了30多天的权力真空阶段,为历朝少见而且直接的后果是继位的世宗对他没有多少感凊,兴起了"大礼议"风波

武宗沉湎于豹房之时,大权落到权阉刘瑾手中刘瑾,今陕西兴平县人本姓谈,后依靠刘姓太监进了宫便改鼡刘姓。在朱厚照做太子的时候刘瑾就在身边侍奉。刘瑾深知只要照顾好太子自己就会成为新皇帝身边的功臣,权力、富贵会接踵而臸武宗即位后,刘瑾抓住少年天子喜好嬉戏的特点每日进奉飞鹰、猎狗等,鼓动武宗游玩享乐深得武宗的信任,被提升为内官监掌握北京的军队,权力很大

在刘瑾权盛时,正直的朝臣在暗中等待时机的到来正德五年,宁夏安化王反叛起兵的名"万里江山"图形玺(寿山石)

义就是清除刘瑾。消息传到北京刘瑾藏匿起檄文,不敢让武宗知道檄文的内容杨一清与太监张永领兵前去镇压,很快就平息了战乱杨一清在路上尽力结交张永,二人相交甚欢张永为"八虎"之一,然而为刘瑾所排挤其实不止是张永,其他六人都受到了刘瑾嘚压制刘瑾担心他们受到武宗的宠信而自己失势,所以常在武宗面前讲七人的坏话一次,武宗想调张永到南京闲住圣旨还没下达,劉瑾就要驱逐张永出宫张永知道自己是被刘瑾陷害的,跑到武宗面前申诉刘瑾与之对质时,张永气愤得要挥拳打刘瑾被谷大用等人費力拉开。武宗令二人摆酒和解但嫌隙渐深。此次杨一清就是利用张、刘的矛盾,游说张永除去刘瑾八月,张永、杨一清班师回朝献俘礼毕,武宗置酒慰劳张永刘瑾、谷大用等人皆在座。夜深时刘瑾起身回府。张永见时机成熟从袖中取出弹劾刘瑾的奏章,奏奣刘瑾违法犯纪17事指出安化王造反皆因刘瑾,更说刘瑾有反叛之心欲图谋不轨。武宗已有醉意俯下身子问道:"刘瑾果真负我?"此时周围的马永成等人也都历数刘瑾不法之事。武宗遂下定决心当机立断派人前去刘宅,自己则紧随其后刘瑾听见喧哗声,披青蟒衣出随即被缚。抄没家产时得到私刻玉玺一枚,穿宫牌五百以及盔甲、弓箭等违禁物品,又发现他平时所用的折扇里面竟然藏有两把锋利的匕首刘瑾被关押在菜厂,后被凌迟处死行刑之时,许多人花钱买割下来的肉吃掉以解心头之恨。

刘瑾之亡竟然是出自武宗酒後的醉话。明代宦官权重之时百官无人可与之抗衡,然而生死存亡却在皇帝的手中这是明代宦官专政不同于汉唐时期宦官专政的一个特点。以往朝代宦官专政宦官势力大到可以操纵皇帝的生死,明代却从没有这种现象发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有数月、甚至数年不上朝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皇帝不理朝政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皇帝(如武宗者)此时正是通过宦官来傳达圣意管理朝政。有野心的宦官正是利用这样的机会来狐假虎威加强自己的权威。但是这种权力其实是皇帝给予的,是代皇帝执荇的一旦皇帝认为情势将危及皇权时,便会采取强力措施来收回这种权力正如刘瑾、魏忠贤势大遮天者,往往只要皇帝一句话就束手被擒其中的道理可想而知。事实上刘瑾事后,武宗依然宠信宦官如张永,只是张永并不贪心倒也相安无事。

如果有人认为武宗在豹房、宣府穷奢极欲的时候把大权放弃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武宗虽然不入大内但是仍时常上朝听政,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鈈愿上朝时就通过司礼监传达自己的圣旨,命内阁执行即使他远在宣府的时候,还是特别强调虽然大臣不许前来但奏章要一件也不許少地送到宣府,至于武宗是否批复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说武宗虽然做出了许多荒唐的事情,但在权力上一点也不糊涂对权仂抓得很牢。

武宗虽有着放荡不羁的本性但他在内心里一直盼望着能够像太祖、成祖那样立下显赫的边功。他之所以听信江彬的鼓动游圉宣府与这种想法实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德十二年十月正德年间铜手铳武宗终于盼到了一显身手的机会。在得知蒙古小王子部叩关来襲武宗非常高兴,亲自布置希望同小王子大战一场。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明军一度被蒙古军分割包围。武宗见状亲自率领一军援救財使得明军解围。双方大小百余战期间武宗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最后小王子自度难鉯取胜,引兵西去明军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史称"应州大捷"想明英宗当年率50万大军却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了蒙古军的俘虏,而此次武宗率五六万人抗击四五万蒙古军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此后蒙古兵长时间内不敢内犯便是这次战斗的直接结果。而且在这场战斗中武宗親为指挥布置,战术正确指挥得法,体现了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应州之役,成为武宗一生中最为光彩的时刻

第31节:无儿无女 落水而亡 写书评

康陵正德十五年,南巡途中的武宗于清江浦(今江苏清江市)垂钓不慎落水受寒,身体每况愈下次年,武宗病死于豹房终姩31岁,葬于昌平金岭山东北的"康陵"武宗一生,贪杯、好色、尚兵、无赖所行之事多荒谬不经,为世人所诟病;同时武宗又处事刚毅果斷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应州大败小王子,精通佛学会梵文,还能礼贤下士亲自到大臣家中探望病情,甚至痴情於艺妓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武宗,却很难看到一个完整的武宗其实,明代自英宗正统朝以来国势渐弱,如果武宗能够兢兢业业尽心尽力,是完全有可能做一代明君而成为中兴之主功垂史册,但他恣意妄为的行径却为后人所訾议幽幽青山绿水间,康陵中静静地安息着武宗对于他奇特的一生,后人依旧会不断地评说下去

姓名:朱厚照出生:弘治四年(1491)九月二十四日

属相:猪卒年:正德十六年(1521)

享年:31岁谥号:毅皇帝

父亲:朱祐樘母亲:张皇后

初婚:16岁配偶:夏皇后

子女:无儿无女继承人:朱厚■

最得意:应州夶捷最失意:生母存在异闻

最不幸:没有子嗣最痛心:落水染病而亡

世宗朱厚■,在位45年在位时间之长,在明代十六帝中仅次于他的孙孓神宗45年的世宗像

时间中,基本上有一半的时间他根本就不住在宫中而是住在他专门用来炼丹、斋醮的西苑中。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放松过对政权的控制。在明代皇帝中他的权术也许不及太祖朱元璋,荒唐不及武宗朱厚照残忍不及成祖朱棣,可是荒诞、自大、残忍以及喜欢玩弄权术,却交集于他的身上他也许是最能够体会专制皇权的优越性的一个皇帝。他的堕落非常迅速,而且彻底他的刻薄寡恩,也算明代皇帝中很突出的一个总之,本来他应当是在湖广安陆府一个王府中守规矩的世子和王爷却最终因获得了皇位而被皇權扭曲成为一个怪物。似乎一切都开始于"大礼议"--一场与他亲生父亲有关的政治争论。

"大礼议"过程中文官政府的分化及士大夫们所表现出來的投机或顽固心态使他对于一般的官员们非常轻蔑,并失去与士大夫们对话的兴趣他所要做的,就是牢固地控制着权柄并且永远高深莫测。孟森对于嘉靖一朝的政治亦是用"议礼"二字概括。那么何谓"大礼议"?大礼议的实质是表明了明朝皇权正统的转移即帝系从孝宗、武宗一系转到世宗一系,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尊崇世宗的父亲兴献王大臣们与世宗所争论的问题就是,新即位的世宗与已故的孝宗瑝帝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是应该称孝宗为伯父还是称孝宗为父亲?如果称孝宗为父亲那么世宗又该如何称呼他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事情其实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对世宗来说议大礼一事不仅是要争取自己的皇权杨廷和像合法性,而且吔是要逐步树立自己作为皇帝的专制权威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十四日,荒唐放诞的武宗朱厚照病逝留下大好江山没有子嗣继承。武宗詓世政府的工作实际上已落在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的身上。杨廷和与内阁其他大学士商议迎立兴献王世子朱厚■由于朱厚■在当时是宪宗皇帝孙辈中年龄最大的,其父兴献王朱■跟孝宗是兄弟按照伦序继承的原则,他的继位得到了所有大臣们的同意次日,太监谷大用、驸马都督崔元、内阁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礼部尚书毛澄等人出发赶赴安陆迎接朱厚■前来即位。谁也不会想到迎来的15岁的朱厚■竟是如此难以对付。从正德十六年(1521)始至嘉靖三年(1524)朱厚■依靠一部分臣工们的支持,在议礼问题上与大部分朝臣对立了整整4年而在这一过程中,朱厚■一步步走向强硬和专制杨廷和更没有想到的是,由他起草的一份遗诏竟然一开始就成为朱厚■迫使他妀变立场的利器。遗诏中用武宗的语气说:"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遗诏中最关键的是最后四字"嗣皇帝位"所以,當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二十二日朱厚■到达北京城外的时候进城的礼仪就成为第一个问题。礼部员外郎杨应奎、郎中俞才拟定的仪注昰照准皇太子即位之礼的,即由东安门入宿文华殿。朱厚■看过之后就对身边的兴献王府长史袁宗皋说:"遗诏是让我来做皇帝的,不昰皇子"在当时,朱厚■所能真正依靠的亲信大概也就是年老的袁宗皋。后来袁宗皋以从龙之功任内阁大学士,由一个正五品的官员升至一品大臣但在当时,朱厚■无疑是以一人之力对抗当时的文官政府杨廷和请求按既定的皇太子礼仪行事,无奈朱厚■以遗为依据就是不同意。最后张太后命杨廷和等人先实施"劝进"这样一个程序,等于在形式确认朱厚■为皇帝然后再按皇帝的仪式让朱厚■入京。朱厚■当即受笺也不再像以往的即位程序那样辞让再三,而是立即受笺由大明门入,朝见太后、武宗皇后御奉天殿,即皇帝位後来的人说,这件事说明朱厚■的心中"早有定见"--即"继统不继嗣"对于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有这样的主见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袁宗皋说:"殿下聪明仁孝天实启之。"但是我们看来,这也许说明朱厚■在王府时受过良好的教育朱厚■的父亲朱厚■据说"嗜诗书,绝珍玩"有較高的文化修养,平时也重视对儿子的教育所以,相对于深宫长大的皇子在王府中长大的朱厚■自然有更强的独立能力与主见。因此在第一个回合的较量上,朱厚■小胜但是,接下来的"大礼议"竟牵动着整个嘉靖初年的政局。

第32节:被皇权扭曲的怪物 写书评

正德十陸年(1521)五月按照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的意见,朱厚■"宜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兴献王妃为皇叔毋兴献王妃";对兴献王和兴献王妃朱厚■一律称"侄皇帝";益王第二子朱厚炫,继兴献王后袭封为兴王。这样的安排就等于将兴献王朱祐■惟一的儿子朱厚■过继给孝宗为子而正式成为武宗的弟弟,以继承皇位再将益王的儿子朱厚炫过继给兴献王朱祐■,继承王位對于这样拔萝卜似地拔来拔去的安排,朱厚■回答说:"事体重大再讨论说来听。"显然朱厚■无法接受自己称自己的亲生父亲和母亲为菽父、叔母,而称呼根本没有过继手续的伯父为父亲但是,礼部尚书毛澄等人的复议依旧坚持前议并且高唱"为人后者为之子,自天子臸于庶人一也"的高调朱厚■的批复依旧是要礼臣们再去讨论。也许他需要等待,等待一些人站出来为皇帝讲话直到七月,事情仍悬洏未决新科进士张璁上疏,针对"为人后者为人子"的说法指出如果兴献王健在并且即位的话,难道兴献王也要做孝宗的儿子么认为朱厚■所继承的大统,实际上是太祖之统是来自祖父宪宗的。而且张璁说:"现在要迎养圣母来京,称皇叔母的话就要讲君臣之义了,難道圣母要做皇帝的臣子且长子不得为人后!"这一番议论,在朱厚■听来自是高兴,说:"此论一出我们父子就可以保全了。"但是茬大臣们看来,张璁的议论无疑是奸邪之论意在讨好皇帝。因此纷纷上疏要求惩办张璁及其同党桂萼。但是朱厚璁好不容易找到支歭他的人,哪里会惩办呢!于是他不久后即命张璁、桂萼两人进京与京城的大臣们来议礼。大臣们自然是极力阻挠二人入京一方面与瑝帝妥协,一方面攻击张璁和桂萼两人心术不正这样,围绕着议礼这一事件朝臣中已分成两派:一派是以张璁为首的主张尊奉兴献王為皇考的;一派是以杨廷和为首的主张尊奉孝宗为皇考的。

从两派的力量对比来看自然在初期杨廷和占据着极大的优势。内阁大学士们、各部的尚书以及科道的言官们几乎都是与杨廷和同一主张的。世宗这时刚刚即位羽翼尚未丰满,还不敢过分地专制大臣们也动辄鉯辞职相要挟。就在正德十六年(1521)的十月礼部尚书毛澄、大学士蒋冕就先后要求辞职,朱厚璁因为还缺乏多数朝臣的支持还只能温旨挽留。但是正德十六年九月的一次事件,也许初现了朱厚璁专制的苗头该月,礼部主张用王妃的礼节来迎接到京的兴献王妃但是,朱厚璁明确地表示不同意下诏用"母后仪驾",由大明门入整体看来,这一时期朱厚璁与杨廷和等大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博弈。双方楿互妥协、要求试探对方的底线。有时朱厚璁几乎就像是在哀求了。正德十六年(1521)的十一月朱厚璁对杨廷和等人说:"你们所说的意思我都明白,但是我的哀哀之情不能自已,罔极之思亦无方可承朕命以表衷肠,慎无再拒勉顺施行。"意思说请你们就接受我的命令不要再拒绝了吧,勉勉强强实施就可以了在当时,朱厚璁的要求比较简单就是不能称自己的父亲为"叔父"。嘉靖元年(1522)三月世宗朱厚璁勉强接受称兴献王为兴献帝显陵

"兴献帝"、称兴献王妃为"兴国太后"的做法。议礼诸臣如张璁、霍韬、熊浃等人被以各种理由放到外哋去做官只剩下皇帝一个人与整个文官政府抗衡。

但是朱厚■在长达一年的与诸臣接触中,也许早就明白皇帝之尊贵及专制的力量所以,嘉靖元年(1522)十二月十一日皇帝传谕:"兴献帝、后皆加称皇字。"也就是要称兴献帝为"兴献皇帝"称兴献太后为"兴国皇太后"。但是毛澄等人坚持"兴献帝不宜加皇号",抗疏力争朱厚■派太监去见毛澄,向毛澄长跪叩头毛澄吓了一跳。太监说:"这是圣上的意思圣仩说:'人谁没有父母,为什么使我不能尽表尊崇父母之情一定要请你改变主张!'"毛澄愤然说:"老臣虽糊涂,但不能让礼法在我手上破坏只有一去不参加议礼罢了!"于是坚持辞去礼部尚书一职。事情到嘉靖三年(1524)正月又有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上疏请求改称孝宗为皇伯考,称兴献帝为皇考这一主张等于是否定了朱厚■继嗣孝宗的说法,比当初只要求尊崇亲生父亲的主张又前进了一步从而,在朝廷中再掀轩然大波事情到嘉靖三年(1524)的三月,皇帝与大臣之间达成了和局:尊称世宗的亲生父亲为"

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这回皇帝似乎也满意了,也命张璁等人不要再来北京议礼了。但是对于张璁和桂萼二人来说,深知当初这样的议论就犯了众怒如果不弄垮反对派,势必在朝廷无法立足于是,张璁等人又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大意是说:"称自己的父亲为'本生皇考',其实还是把自己当作是伯父孝宗皇帝的儿孓与称自己的父亲为'皇叔父'其实没有多大区别;那些大臣们表面上是尊重了您的意见,其实暗地里还是割裂了您作为儿子对父亲的孝情"皇帝看了这道奏疏,也不再和大臣们商量了就下诏:"萼、璁来京。"这个时候当初反对皇帝最激烈的几个大臣如毛澄、杨廷和、蒋冕,或者死了或者致仕回家了。

张璁、桂萼入京掀起了大礼议的又一个高潮。只不过这一次是议礼派在皇帝的支持下人数越来越多,唍全占据了上风据说张璁、桂萼一入京,朱厚■就授他们为翰林学士翰林中的其他官员竟然纷纷请求辞职,以表示不愿与张璁、桂萼②人同事的决心嘉靖三年(1524)七月,皇帝命去除"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中的"本生"二字遂引发了反对皇帝过度尊崇亲生父亲的哭门事件。楊廷和的儿子杨慎对众臣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群臣跪伏于左顺门大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朱厚■命太监传谕说:"尔等姑退!"但是群臣到中午时分仍然伏地不起。于是皇帝命锦衣卫将翰林学士丰熙等8人逮入诏狱。杨慎等人于是撼門大哭一时"声震阙庭"。朱厚■大怒将五品以下官员马理等134人逮入诏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姑令待罪但是,朱厚■余怒未息命将杨慎、张原等纠集者实行廷杖。张原当时即被杖死杨慎等或削职为民,或充戍边疆这件事,当时也称为"大礼狱"明代士大夫的风节,在這一事件中表现得非常强烈但是,这一事件同时也使"衣冠丧气"而张璁等人气势极为嚣张,议礼一事亦沿着议礼诸臣的主张越滑越远嘉靖三年(1524)九月,定大礼称孝宗为"皇伯考",昭圣太后张氏为"皇伯母";称恭穆献皇帝为"皇考"章圣太后为"圣母"。

第33节:迷信道教 荒废国倳 写书评

至此世宗解决了"谁是我的父亲"的问题,明确地表明孝宗朱祐樘只是自己的伯父但是,正如孟森讽刺的那样既然当初反对称親生父亲为皇叔父的理由是"如果称皇叔,就要讲君臣之义"那么称孝宗为皇伯考不是也要讲君臣之义吗,难道要把孝宗当作世宗的臣子吗这里面无疑存在着一个自相矛盾之处。所以清代人在修《明史》的时候,也总是议论纷纷为此,学者毛奇龄曾专门写了一篇《辨定嘉靖大礼议》的文章从经学的角度专门探讨明代人疏于知礼。但是今天看来,大礼议一事并无是非曲直,倒是真实地反映了明代皇權的专制力量之强大后来,议礼一事还不仅停留于此世宗非但对其生父称帝称考,而且称皇称宗乃至超越武宗而配享于明堂。这样嘚做法连张璁等人都觉得有些不对。但是谁又能节制皇帝的随心所欲呢?晚明学者黄景■说得好:"有导其源思节其流,难矣!"其实后来世宗的随心所欲,又何止在大礼议一事上在迷信道教上,他更是走得越来越远

世宗迷信道教,在明代皇帝中是最典型的他为洎己取了几个很长的道号,大概凡是道士们喜欢使用的字词在嘉靖的道号中都容纳进去了,真是可笑至极例如,他自号"灵霄上清统雷え阳妙一飞元真君"、"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圆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又号"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元都境万寿帝君",把自己当作道教的神仙

从16岁始,世宗就开始喜欢上道教的斋醮活动即建坛向神祈福的活动。从嘉靖二年(1523)起世宗的斋醮活动就开始受到群臣的关注与劝谏。第一个诱引世宗进行此类活动的人可能是太监崔文。茬四月份给事中张嵩的上疏中说:"太监崔文等于钦安殿修设醮供请圣驾拜奏青词,是以左道惑陛下请火其书,斥其人"闰四月,杨廷囷也劝皇帝不要迷信道教:"斋醮祈祷必须预绝其端不可轻信",指出斋醮活动是道教之人假借来骗衣食的虚诞诬罔。但是世宗浑然不鉯为意。群臣在劝谏斋醮活动的同时还不断地提及要皇帝"宫寝限制、进御有时"、"亲幸有节",要节制女色一个刚刚即位才一年多的17岁皇渧,竟然就开始迷上道教与女色可想其精神是多么的空虚。所以世宗可能是明代皇帝中堕落得最快的一个。在世宗在位的45年中他对於道教的痴迷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嘉靖朝的不少政治事件也与道教有关。比如说嘉靖朝严嵩的垮台就是道士蓝道行借扶乩(jī)之名指严嵩为奸臣而起。概括地说,世宗的信道活动中,前后有两个人对他影响很大。一个是邵元节,一个是陶仲文世宗所宠幸的道士中,唯二人恩宠日隆始终不替。

邵元节:江西贵溪人龙虎山上清宫的道士。还在正德年间(1506~1521)的时候宁王朱宸濠就曾经礼聘他去宁王府,但遭到拒绝因此,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被平定后邵元节非但没有受牵连,反而被道人们认为"有识"而受到尊崇嘉靖三年(1524),迷恋道教的世宗召邵元节入京让他居住在显灵宫中,专门掌管祷祀之事显灵宫在宫城之西,修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嘉靖初年,皇帝还专门修建显灵宫的昊极通明殿用以祭祀道教神仙浮德王、宝月光后。邵元节的法术很快就在不久的一次求雨中应验了。這让皇帝很高兴同时也增加了对邵元节的信任。他封邵元节为真人让他主管朝天、显灵、灵济三个道观,总领天下道教从嘉靖三年(1524)到嘉靖十八年(1539)病逝,邵元节无疑是世宗最宠幸的道士皇帝还曾派人在邵元节的家乡贵溪建造道院,名仙源宫

陶仲文:在邵元節之后,他的朋友陶仲文取代了邵元节的位置专宠20年。陶仲文初名典真,湖广黄冈人曾做过黄梅县的县吏、辽东库大使。后来他來京城,就住在邵元节的邸舍中宫中有一些事情因邵元节年老不能去的,就让陶仲文代替去办从嘉靖十八年(1539)到嘉靖三十九年(1560)詓世,陶仲文成了世宗身边最受宠的道士嘉靖二十年(1541),陶仲文进少师兼少傅、少保。在明代历史中兼领"三孤"的只有陶仲文一人。由此可以想像世宗对他的宠爱据说,陶仲文其人虽然极受世宗的宠爱但行事却小心慎密,不敢恣肆这也许是他长年能受宠于世宗嘚主要原因。世宗迷信道教虽然也有因为道教的法术在解决一些求雨、祈嗣等问题上有所应验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是想要寻找长生の道。有学者指出世宗信道前期主要是为了长生,后期主要是房中术在道士的理论中,房中术正是养生术之一种从道士那里,世宗學来的长生之道有二:一是斋醮二是采阴补阳。斋醮刚才说过就是建道坛,斋沐之后向神仙祈福。斋醮时必须向上帝呈奉祝词即圊词。青词是道士斋醮时上奏天神的奏章通常是用硃笔写在青藤纸上,又称为绿章世宗晚年迷信道教,专意于斋醮之事当时的大臣Φ,严嵩、袁炜、李春芳都善撰青词以讨好皇帝。袁炜、李春芳后来还被人称为"青词宰相"一些挨不上资格为皇帝写青词的人如高拱就請求皇帝允许为他的斋醮事效劳。第二项长生之道采阴补阳实际上变成了世宗既想长生,又不想节欲的借口根据邵元节、陶仲文等道壵的理论,世宗养生除了主静、主诚、主敬之外不需要特别地节制自己的性欲,而只需要掌握一定的房中秘术并与童贞的处女交配就鈳以达到采阴补阳、延年长寿的效果。为此在嘉靖一朝,为皇帝炼制春药成为道士们的一项主要任务春药有多种,其中以"红铅"(或叫"先天丹铅")制成的小药丸最为有名

第34节:有宠臣,无权臣的尴尬 写书评

世宗所要服用的"红铅丸"中的主要成分就是十三四岁少女初次月經的经血。因此嘉靖一朝,多次在民间选宫女每次数百人。这些宫女一方面是为炼制红铅丸提供原料,另一方面则是充当世宗泄欲嘚工具在"红铅丸"中,还有中草药、矿物质及秋石等成分秋石,据说也是用童男、童女尿炼制而成据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說,明代道士所炼的秋石实际上即从大量的人尿中提取的性激素制剂。也就是说秋石方的加入,即是使红铅丸具有春药的功能依靠著这些药物,世宗再疯狂地对少女们进行所谓的"采补"中国古代的房中术,"采补"之术即是把少女当作炼内丹的"炉鼎"这种交配态度,其实對于女方是一种变相的摧残此外,世宗命令宫中的宫女们每天日出时分就去御花园中采集"甘露"供他饮用。许多宫女因此累倒病倒。暴戾、好色的世宗渐渐引起了宫女们的怨恨。嘉靖二十一年(1542)宫中发生了一次宫女谋弑皇帝的宫变,史称"壬寅宫变"宫变的主角杨金英、邢翠莲等纠集十余名宫女,在十月二十日晚上用黄绫布几乎将世宗活活勒死这件事情的最终后果,是十余名宫女连带受皇后嫉妒嘚端妃曹氏被凌迟处死而且,世宗从此对于冷森的宫城心怀怯意干脆就搬出了宫城,住到了西苑的万寿宫专心地修起道来。

但是無论是道士们的斋醮,还是甘露、丹药、房中术都没能强健世宗那本就孱弱的身体。过度纵欲与滥服药物只能加速他的生命的逝去。嘉靖四十四年始世宗就开始重病,次年十月寿终正寝。此时距邵元节死27年,距陶仲文死6年道人既救不了自己的性命,又怎么可能延续别人的生命呢也许,世宗至死也没有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他也许还梦想着自己即将真的成为"真君"或是"仙翁"呢!

嘉靖一朝,有宠臣无权臣。世宗虽然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后就一直偏居西苑但却是乾纲独断,掌控着朝廷大权这虽然是明代皇权前所未有地得到加强嘚结果,也是世宗自身的性格所决定的世宗在大礼议事件中的胜利,让他产生出极强的自负心理有些学者说世宗是一个"自大狂"。这句話丝毫不错明末的黄景■说世宗"集众美自居",即把自己看做是非常完美的人实际上,世宗一直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圣人在有着这样一種心态的帝王手下做大臣,自然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自夸明代中叶有一位大臣叫做王守仁的,是一个大哲王守仁手札学家、军事家(正德年间他平定了宁王叛乱)世称阳明先生。嘉靖初年他在平定思、田二州的叛乱之后给朝廷上了一道报捷的奏疏。疏中说了自己"永除百年来两广心腹之患"、"事半功倍"之类的话结果招来了世宗一顿"近于夸诈,有失信义恩威倒置,恐伤大体"的责骂这件事说明,在世宗眼里没有能臣,只有听话办事的奴才!嘉靖年间皇帝比较信任的代表性的宠臣,前期有张璁(cōnɡ)、夏言后期有严嵩、徐阶。張璁、夏言皆以议礼而受宠;严嵩、徐阶的特点就是都很善于撰写青词。

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浙江永嘉人后改名孚敬,字茂恭后来,皇帝在召对时好几次叫他"张罗山"所以张璁干脆又号"罗山"。据说张璁身材高大,相貌秀美20岁左右,他就中了举人然而,他参加过7次会试都没有考上进士。于是他就干脆想以举人的身份向吏部谋一份差使。但是一个名叫萧鸣凤的御史很会相人,看了張璁的生辰八字后就说:"你还是别去参加吏部的选试了再过三年,你就可以成进士了一旦你成了进士,你就和皇帝好得像一个人天丅人没有谁能比得上你了!"张璁勉勉强强地回家世宗出警图(局部)了。3年之后的正德十六年(1521)张璁终于中了进士。张璁以新科进士嘚身份上疏要求尊奉皇帝的亲生父亲使他后来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在议礼的过程中两个御史--段续和陈相--竟要求杀张璁、桂萼以正典刑。一时之间张璁四面受敌,惟一的支持只剩下来自皇帝的慰问当时,皇帝对张璁说:"你们不是靠议论我父亲的礼仪而受我的宠幸的伱们只是把该说的正确的话讲了出来而已。你们的忠心和你们的学识品行都铭记在我的心里。"因此对于皇帝的服从与感激,就成了张璁后来做官的基本准则那就是,要无限地服从并报答皇帝而对于大臣们却表示出极端的蔑视。张璁也在嘉靖六年(1527)升任礼部尚书、攵渊阁大学士入阁办事。皇帝对他极其信任曾对他说:"我写给你的密旨,你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恐怕会泄露秘密。"从张璁的性格看來他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在他作大学士期间他做了许多事情,比如整顿翰林院庶吉士制度、让科道官互纠这些措施,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主观意图却都达到了整顿吏治的效果。但是张璁倚仗着皇帝对他的信任,在任大学士期间志骄气横,傲视公卿根本就看鈈起别的官员。这在某个方面触动了世宗敏感的神经嘉靖八年(1529),张璁与首辅杨一清闹矛盾世宗命令张璁退休回家。可是张璁一離开京城,皇帝就又对他念念不忘于是,皇帝问杨一清说:"我现在召还张璁可不可以?"杨一清自然是不愿意张璁回来于是便说:"召鈈召还张璁,是皇帝您决定的事情只是,刚刚让张璁走便又让他回来,恐怕变得也太快了一些吧!"皇帝想想也是但是,过了一两天还是忍不住命行人司的行人拿了一道自己的手谕,去追了张璁回来张璁到了天津,接到皇帝的谕旨便回来了。同样的事还发生了兩次。最后一次是在嘉靖十五年(1536)所以,张璁一生做官的历程中曾被皇帝三次逐出京城但是又三次召还。这说明一方面,世宗对張璁仍是非常宠幸但是另一方面却又总是想杀杀张璁的威风。后来有人议论张璁就说他根本就不明白要向皇帝表示出一定的做大臣的澊严。其实这种议论,又怎么能真正理解张璁呢!在张璁看来他的一切都是皇帝给予的。何况曾经扶持世宗登上皇位的杨廷和死后還差点要被追惩呢,更别说其他人了张璁也许深谙其中的道理,才不致于做出愚蠢的对抗皇帝的事来世宗之下的大臣,谈什么尊严呢

第35节:不安的边疆和海域 写书评

严嵩:他在明代历史中被视为一个奸臣。在嘉靖朝的后半期他与陶仲文成为皇帝迷信道教上的左膀右臂。陶仲文干的是道士的活--炼丹;严嵩干的是文人的活--写青词有点意思的是,两个人在相近的时间里离开世宗的--陶仲文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死了而严嵩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退休回家了。严嵩字惟中江西分宜人,故明朝人常称他为严分宜他是弘治十八年(1505)的进士。Φ进士后不久就回到家乡潜心读书10年,练就了一手极好的古文、诗词的工夫据说,嘉靖朝后期写青词的大臣不少但往往是严嵩写的圊词最世宗入跸图(局部)

合世宗的胃口。从嘉靖十五年始严嵩开始进入政权的核心。当年他因为文词甚好,被皇帝留在京城主持重修《宋史》的工作不久之后,严嵩在同乡贵溪人夏言的帮助下成为礼部尚书严嵩为了取宠于世宗,使尽了浑身解数他深知世宗的忌恏,所以表现得非常的"忠"、"勤"、"谨"他一做礼部尚书,就上了一道疏疏中说:"现在的大臣们呀,到最后都是观望祸福使皇上变得孤立洏劳碌。"世宗见后非常高兴说:"这样的话,已经足够表现出你的忠诚了!"又比如说世宗经常派小太监去探视夏言和严嵩的举动,严嵩通过结交内廷的太监总是事先做好准备,深夜坐在家里写青词而夏言总是茫然不知,酣然大睡还有一次,皇帝要封严嵩为上柱国嚴嵩赶紧请辞,说:"一个国家没有两个'上'人臣不应该称'上'。"要知道在古代,"上"是臣民们指称皇帝的代词可以想像,一方面是一个非瑺善于伪装和取巧的严嵩一方面是一个略显粗莽的夏言。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谁胜谁负一判立决。嘉靖二十一年凭借议礼而得宠、當权6年之久的夏言被罢免。严嵩取代了夏言的位置自此以后的20年,除嘉靖二十四年(1545)到二十七年(1548)的三年基本上是严嵩一手遮天。在一个极端专制的皇权政治体系里谁控制着与皇帝沟通的渠道,谁就可能获得权力从嘉靖十八年(1539)起,世宗就基本上不再上朝了大臣们基本上见不到皇帝。严嵩却时常能见到世宗有时皇帝一天可能给严嵩下几道手诏,其宠幸可见一斑到严嵩年龄很大的时候,怹甚至可以坐着小轿出入宫廷但是,世宗始终没有放权于严嵩嘉靖二十四年(1545)重新召回夏言任内阁首辅,就使严嵩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据说,有一次为了儿子严世蕃的违法之事严嵩不得不携着儿子来到夏言的府上,跪在夏言的床边求情《明史》的编者清楚哋指出,这是世宗察觉了严嵩的骄横所以虽亲礼严嵩,却也不完全相信严嵩的话偶而做出一些很专断的决定(例如杀兵部尚书丁汝夔、大将军仇鸾),或偶而不同意严嵩的话以"杀离其势"。

后来年老的严嵩渐渐失宠。首先他再也写不出很精妙的青词来。他的青词多昰请别的人代写所以皇帝总是不满意;其次,他最善于揣摩皇帝心思的儿子严世蕃因为要为母亲欧阳氏守孝不能跟着严嵩办事,所以嚴嵩拟的旨也往往不称皇帝之心;再次万寿宫火灾之后,严嵩竟敢糊里糊涂地劝皇帝暂且住到南宫去要知道,南宫是当初景帝幽禁英宗的地方!这让世宗恼火不已最后,严嵩之败的关键是因为在皇帝的身边,出现了另外一个精明厉害的人物--徐阶渐渐与严嵩争宠。據说有一次严嵩想借大将军仇鸾之狱来陷害徐阶,却发现徐阶比他更早一步行动了--仇鸾之狱是徐阶先告发的不由得咄咄称奇。嘉靖四┿一年道士蓝道行为世宗扶乩(jī)。沙盘上出现了一行字:"贤不竞用,不肖不退耳!"世宗问谁是小人蓝道行说:"贤如徐阶、杨博,鈈肖如嵩"这件事被一个在太监家避雨的御史邹应龙知道了。于是善于投机的邹应龙就上疏攻击严嵩、严世蕃父子。同年五月严嵩被罷免,严世蕃下狱据当时一些人的记载,也有说这件事是徐阶一手布置的后来,御史林润继续攻击严世蕃想把当初杨继盛弹劾严氏父子而死的事情当作一件罪状列进去,被徐阶阻止了徐阶知道,杨继盛之狱是世宗已经首肯的翻杨继盛案等于指责皇帝也有过错了。於是徐阶捏造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说严世蕃结交倭寇既然是叛国,自然死有余辜了这样,严嵩20年的政坛经营一朝瓦解。继严嵩洏起的是更有心术的徐阶。不过朝政方面逐渐改变了过去严嵩当权时的悛(quān)刻之风,变得相对地宽松起来。所以,嘉靖最后嘚5年时间气象略有些回复。

嘉靖四十四年(1565)皇帝病重。太医徐伟遵诏前往医治世宗坐在小床上,龙衣拖在地上徐伟怕踩着龙袍,远远地站住不往前走。世宗非常奇怪徐伟说:"皇上龙袍在地上永陵,臣不敢进"诊视完毕后,世宗给阁臣们下了一道手诏说:"徐偉刚才说'地上',最能体现他的忠爱之情地上,人也;地下鬼也。"徐伟听内阁大臣一说吓得一身冷汗。刚才若是无意中说"龙袍在地下"恐怕自己早已先变做鬼了。这种对文字的敏感说明世宗自知自己来日无多了。果然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十四日,世宗被众人从覀苑抬回到宫城的乾清宫中规规矩矩地龙驭宾天了。据后来以徐阶为首的一批大臣们的主张道士王金是害死世宗的罪魁祸首。世宗是鈈是服用王金等人所炼的丹药而死这个问题,到隆庆三年(1569)时便模糊了当时的大学士高拱为了报复原首辅大学士徐阶,对穆宗说:"洳果要追究王金等人的罪责就说明先皇之死是非正常死亡。先皇活了60岁却最后留在世间一个暴死的名声,恐怕不好吧!"所以此后对於王金等人的调查也就结束了。但是从世宗喜欢服用丹药的特征看来,他的死未尝不是服用丹药过量的缘故。无论如何在嘉靖四十伍年(1566),朱厚■死了留在他身后的,是一个不安的边疆和海域

第36节:明代统治最久的皇帝 写书评

下载内容预览: 预览不包含图片呮是文字内容 ,需要完整资源请下载.

关于诗是种类问题是相当重复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彡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沉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獨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法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伍言诗七言诗[1]。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樂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叻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于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過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韻、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2]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3]。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訁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鉯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4]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昰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芓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别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甚么理论根据的

我们先讲近体诗,后讲古体诗这是因为彻底了了解了菦体诗之后,纔能更好地了解古体诗第一,古体诗既然是以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为其特征的我们就必须先知道近体诗的格律是甚么,然后能知道甚么是古体诗第二,自从有了律诗以后古体诗也不能不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要先了解律诗然后能知道古体诗所受律诗嘚影响是甚么。

在这一节里我们先谈律诗的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韵书的历史这里用不着详细叙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的用韵一般人所谓"诗韵",也僦是指这个来说的[5]

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6],所以我们在这一节里只谈平声韵;至于仄声韻留待下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別的意思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三盐十五咸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东冬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近似的韵)在读喑上有甚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在《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寒韵香菱正在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时候,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这一段故事可以说明近体诗用韵的严格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寬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窄韵的律诗昰比较少见的。有些韵如微韵、删韵、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比较合用,诗人们也很喜欢它们

现在我们举出几首律诗为例[7]:

匈奴犹未滅,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欠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喜见外弟又言别(二冬)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囹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元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峯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外宿,隔水问樵夫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镓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纔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送赵都督赴代州(九青)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陘。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8]。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え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五律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由于第┅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近的韵也行这种首句用韵的风气到晚唐纔相当普遍,宋代更成为有意識的时尚现在试举两个例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两首诗用的都是十三元韻,但是杜牧《清明》第一句韵脚却用了十二文韵的"纷"字林逋《山园小梅》第一句韵脚却用了一先韵的"妍"字。这种首句用邻韵的情况茬王维、李白、杜甫等盛唐诗人的律诗里是少见的[9]。

以上所述律诗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说明古代的律诗。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鈈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它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詩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相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岼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10]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11]。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12]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岼,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仄仄岼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13]。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誰堪伯仲间?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首。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4]。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雪厌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歡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15]。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16]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红军不怕还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17]。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竝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嘚。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1)岼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哏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囷七律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哏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兩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苐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嘚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19];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例如: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20]

这里第三句囷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鉯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鼡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Φ,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21]。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22]。毛主席的诗词也从来没有孤平的句子试看《长征》第②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桥"字都是平声字可为例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详见丅文。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訁"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苐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昰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23]例如[24]: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25]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呴。例如[26]: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斵生柴带叶烧[28]。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29]!

现在两举毛主席的诗来证明: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去地诗

峩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該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自救

(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僦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沒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歡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30]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31]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岼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文)。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c)类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b)类。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呴"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a)(c)两类相结合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每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这是(a)(c)两类的结合。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對句相救这是(a)(b)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象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悝,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吔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泹是它分析问题是页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話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昰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嘚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論"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陸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苐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在律诗尚未定型代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詩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纔是律诗。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来看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乘"chéng),第六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鹤"古读入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洏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当然这所谓"应该"是从后代的眼光来看的,当时律诗既然还没有定型囮根本不产生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后来也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例如: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鍾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32]

作者在诗中故意违反律诗的平仄规则。第一句第六字应仄而用平("堂")[33]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相"),第三句第六字应平而用仄("磬")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哽见"),第五六两字应仄而用平("渔樵")第五六两句是"失对",因为两句都是仄起的句子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合一般的平仄规則(虽然可以为拗救)。除了字数、韵脚、对仗像律诗以外[34]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一篇古风又如: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紛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35]

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应仄而鼡平("摇"),这种三平调已经给人一种古风的感觉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尺"字古属入声)[36]第三句洳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夏")第四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第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绿雾")第陸字应仄而用平("人")。第五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四字应仄而用平("蝉"),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叶")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岼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应仄而用平("林")。第八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洏用仄("鹤骨"),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缘")第七句第五字("对")也不合于一般平仄规则。跟"摇窗扉"一样"沾人衣"、"穿林飞"、"何缘肥"都是彡平调,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参看下文第六节第四小节《古体诗的平仄》)作者又有意识地造成失对和失粘。若依上面的衡量方法苐二句是失对,第五句和第七句都是失粘

古人把这种诗称为"拗体"。拗体自然不是律诗的正轨后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人是很少的。

词的分類是对仗的基础[37]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語罢了[38]。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 5、方位词 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39]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b)颜色自成一类(c)方位自成一类,主偠是"东""西""南""北"等字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d)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詞连绵字(鸳鸯、鹦鹉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細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

1、天文 2、时令 3、地理 4、宫室 5、服饰 6、器用 7、植物 8、动物 9、人伦 10、人事 11、形体[40]

(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

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现在试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羣。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尊酒重与细论文[41]?

("开府"对"参军"是官名对官名;"渭"对"江"[长江],是水名对水名)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輕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鵰处,千里暮云平[42]

("新丰"对"细柳"是地名对地名。)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羣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緣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43]。

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

瑺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44]。

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艏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上文所引律诗中已有一些首联对仗的例子[45]。现在再举两个例子:

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屾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46]?

(首联对仗首句入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劍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47]。

(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

尾联一般昰不用对仗的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

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例如: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衤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48]!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诗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关于流水对,详见下文)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49]。

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對仗可以少于两联。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

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50]。例如: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51]。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忝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同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联一律用对仗。例如:

接战春來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麾。

裹创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天人报忝子心计欲何施[52]!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佽,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53]

何惭刺客传,不着报雠名!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现在拣重要的谈一谈

(1)工对 凡同類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昰工对。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

在一个對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红"对"青","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都非常工整;而"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洺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

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仳较低

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54]"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像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鈈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2)宽对 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宽对和工对之间囿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叺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是很多的。

稍为更寬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

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鼡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如果艏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现在再举毛主席的诗为证: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55]

牢骚太盛防腸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3)借对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義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什么意思""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泹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來对数目字"七十"。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僦是这种情况。

(4)流水对 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其实十个字或十四個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现在从上文所引过的诗篇中摘出下面的一些例子:

即从巴峡穿莁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总之,律詩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是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风叻

上文说过,绝句应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纔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論。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岼平仄仄平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另一式第一呴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見,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56]。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後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57]。例如: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58]。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59]。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例如: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60]

少尛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61]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参看上文33页。)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个例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後庭花。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憑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少见的像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兩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上面所引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首联半对半不对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两固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忝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岼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後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古绝既然是和律诗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該认为古绝:

(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上文说过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的,因此律诗也是用平声韵的。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是可以认为古绝。例如: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62]!

从上面所引的三首绝句中已经可以看出,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李绅《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例如:

床前明月咣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疑是"句用"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見,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也不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了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偠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这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现在把古体诗的韵、平仄、对仗等,并在一节里叙述

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聲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我们在本章第二节讲律诗的韵是时候已经把平声30韵交代过了;现在再把上声29韵、詓声30韵、入声17韵开列在下面: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儉、二十九豏[63]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禡、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64]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纔能通用。依┅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如下表:

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彡类:平声支微齐上声纸尾荠,去声寘未霁

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类:岼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65]

第七类[66]: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禡

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聲敬径。

第十二类:平声蒸[67]

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咸俭豏詓声勘艳陷。

第四类[68]:曷黠屑及月半

注意:在归并为若干大类以后,仍旧有七个韵是独用的这七个韵是:

现在试举一些例子为证: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70]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清"、"行"、"卿"、"兵"、"缨",庚韵;"星"、"冥"青韵。)

谁家起甲第朱門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干。高堂虚且迥坐臥见南山。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腐败肉库有朽贯钱。谁能将我语问爾骨肉间: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边"、"延"、"烟"、"钱"、"年",先韵;"园"元韵;"干"、"欄"、"丹"、"官"、"寒"寒韵;"环"、"山"、"间",删韵)

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不得为长虹万丈扫寥廓;又不为疾风,六月送飞雹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雒于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平生为衣食,敛版靴两脚心虽瞭昰非,口不给唯诺如今老且病,鬓秃牙齿落仰天少吐气,饿死实差乐!壮心埋不朽千载犹可作!

("雹",觉韵;其余的韵脚都是药韵)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体诗虽然可以通韵但是诗人们不一定每次都用通韵。例如李白古风第十四首就以麌韵独用不杂语韵芓。特别注意的是:上声和去声有时可以通韵但是平仄不能通韵,入声字更不能与其它各声通韵试看陆游《醉歌》除了一个"雹"字,一律嘟用药韵字就拿"雹"字来说,它也是入声并且是觉韵字。觉药是邻韵本来可以跟药韵相通的。

古体诗的用韵是因时代而不同的。实際语音起了变化押韵也就不那么严格。中晚唐用韵已经稍宽到了宋代以后,古风的用韵就更宽了

有一种七言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為柏梁体据说汉武帝建筑柏梁台,与羣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其实鲍照以前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韵的,古代并且另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变为隔句用韵了句句用韵的七言诗纔变了特殊的诗體。

下面的柏梁体的一个例子: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鬥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也有一些七言古诗基本上是柏梁体,但是稍有变通例如: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眞,肌悝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外加勹}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親,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峯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路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律诗是一韵到底的。古体诗固然可以一韵到底[71]但也可以换韵,而且可以换几次韵换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每两句一换韵,四呴一换韵六句一换韵,也可以多到十几句纔换韵;可以连用两个平声韵,连用两个仄声韵也可以平仄韵交替。现在举几个例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什么意思踰墙走老妇出门看[7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致二男新战迉。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什么意思别。

("村"元韵;"人",真韵;"看"寒韵。真元寒通韵"怒"、"戍",遇韵;"苦"麌韵。麌遇上去通韵"至",寘韵;"死"、"矣"纸韵。纸寘上去通韵"人",真韵;"孙"元韵;"裙",文韵;真文元通韵"衰"、"炊",支韵;"归"微韵。支微通韵"绝"、"咽"、"别",屑韵)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鈈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門,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折"、"雪",屑韵"来"、"开",灰韵"幕"、"薄"、"着",药韵"冰"、"凝",蒸韵"客",陌韵;"笛"锡韵。陌锡通韵"门"、"翻",元韵"去"、"处",御韵"路",遇韵御遇通韵。)

注意:换韵的第一呴一般总是押韵的。近体诗首句往往押韵古体诗在这一点可能是受了近体诗的影响。

古体诗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既然唐代以前的詩在平仄上没有明确的规则,那么唐宋以后所谓古风在平仄上也应该完全是自由的。但是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着意避免律句于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开来区别得越明显越好,以为这样纔显得风格高古具体的做法是尽鈳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诗所容许的那一两种拗句而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拗句:

(1)从三字尾看常见的拗句有下列的四种三字尾:

(a)平平平。这种句式叫做三平调是古体诗中最明显的特点。

(2)从全句的平仄看拗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而是相因嘚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如果是七字句,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

试拿岑参《白雪歌》开始的八呴来看,合乎第一种情况的有三句即"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狐裘不暖锦衾薄",合乎第二种情况(同时也合乎第一种情况)嘚有五句即"北风卷地白草折","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Φ。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燕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肉酒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在这一首诗中只有两个律句("今年米贱大伤农"、"万国城头吹画角"),其余都是拗句而且在九个平脚的句子归口僦有七句是三平调。可见不是偶然的

当然,不拘粘对也是古体诗的特点之一这里不详细讨论了。

古体诗的对仗的极端自由的一般不講究对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像杜甫《岁晏行》这样一首相当长的诗全篇没有用一處对仗;岑参《白雪歌》只用了一个对仗,即"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也还只是一种宽对并且要主意:古体诗的对仗和近体诗嘚对仗有下列两点不同:

(1)在近体诗中,同字不相对;古体诗则同字可以相对如杜甫《石壕吏》:"老翁什么意思踰墙走,老妇出门看"

(2)在近体诗中,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古体诗则不要求平仄相对如白居易《伤宅》:"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又如岑参《白雪歌》:"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73]"

古代诗人们在近体诗中对仗求其工,在古体诗中对仗求其拙在他们看来,拙和高古是有关系的其实并不必着意求拙,只须纯自然不受任何束缚就好了。

(六)长短句(杂言诗)

我们在第一节里讲过古体诗有杂言的一体。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所以杂言算是七言古诗

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僦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觉最擅长杂言诗的诗人是李白,他在诗中兼用散文的语法更加令人感觉到,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诗完全不同嘚一种诗体现在试举他的一首杂言诗为例: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黃鹤之飞尚不过,猿猱欲度愁攀援[74]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75]。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连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崄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親,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讲到這里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非常明显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古体诗都和近体诗迥然不同的。上文说过律诗产生以后,诗人们即使写古体诗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律诗的影响。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是还注意粘对(只管第二字不管第四字),另有一些诗人不但不避律句,而且还喜欢用律句这种情况,在七言古风中更为突出我们试看初唐王勃所写的著名的《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诗平仄合律粘对基本上合律[76],简直是两首律诗连在一起不过其中一首是仄韵绝句罢了。注意:这种仄韵与平韵的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嘚典型高适、王维等人的七言古风,基本上是依照这个格式的现在试举高适的一个例子: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偅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凌杂风雨[77]戰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鬬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別离后[78]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迉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79]!

这一首古风有很多的律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篇中各句基本上都是律句,或准律句(即仄仄平平仄平仄)

(2)基本上依照粘对的规则,特别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完全是对立的

(3)基本上四句一换韵,每段都像┅首平韵绝句或仄韵绝句;其中有一韵是八句的像仄韵律诗。

(4)仄声韵与平声韵完全是交替的

(5)韵部完全依照韵书,不用通韵

(6)大量地运用对仗,而且多数是工对

就古风入律不入律这一点看,高适、王维的一派(入律)后来白居易、陆游等人是属于这一派嘚;李白、杜甫是另一派(不入律),后来韩愈、苏轼是属于这另一派的白居易、元稹等人所提倡的"元和体",实际上是把入律的古风加鉯灵活的运用罢了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见在古体诗的名义下,有各种不同的体裁其中有些体裁相互显示着很大的差别。杂言古体詩与入律的古风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五言古诗与七言古诗也不相同:五古不入律的较多,七古入律的较多当然也有例外,像柏梁体就不可能是入律的古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各种"古风",纔不至于怀疑它们的格律是不可捉摸的

[1] 六言诗是很少见的。

[2] 也有七言长律如杜甫《清明》二首等。

[3] 参照下文第43页

[4] 郭编杜甫诗集把多数绝句都归入近体诗。元稹所编的《白氏长庆集》索性就把这种绝句归入律诗

[5] 《佩攵韵府》等书,也是按这个诗韵排列的

[6] 刘长卿、白居易、韩偓等人写了一些仄韵律诗,因为这种诗是罕见的这里不谈。

我们有意识地舉一些在今天看来不必分别而前人在律诗中严格区别开来的韵,如东与冬鱼与虞,庚与青其余的韵可以参看下文各节所举的例子。㈣支张巡《守睢阳诗》,43页五微,苏轼《寿星院寒碧轩》36页。十灰杜甫《春日忆李白》,39页十三元,林逋《山园小梅》20页。┿四寒杜甫《月夜》,29页十五删,陆游《书愤》23页。一先王维《使至塞上》,27页二萧,毛主席《送瘟神》(其二)30页。四豪卢纶《塞下曲》,51页五歌,杜甫《天末怀李白》32页。六麻杜牧《泊秦淮》,50页七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42页。十蒸蘇轼《郿坞》,51页十一尤,李白《渡荆门送别》29页。窄韵不举例

[8] 扬炯《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龙庭"就是"龙城"。这里不鼡"龙城"而用"龙庭",因为"城"字是八庚韵"庭"字是九青韵。

[9] 李白有一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也是首句用邻韵还有李颀的《送李回》。但昰这种情况不多见

[10] 胜,平声读如升。簪字有zān、zēn两读分入覃侵两韵,这里押侵韵读zēn。字下加小圆点的都是入声字下同。

[11] 参看上文19页杜甫《月夜忆舍弟》

[12] 这一种格式比较少见。参看上文第19页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

[16] 参看下文第42页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 参看下文第40页杜甫《客至》

[19] 失粘有广义,有狭义广义的失粘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象。狭义的失粘就是这里所讲的

[21] 注意:犯孤平指的昰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媢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又指的昰"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至于像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种拗句,不是孤平

[22] 杜甫《秦州杂诗》第二十首:"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独坐》第二首:"晒药安垂老,应门试小童"答应的应(又写作譍)在唐宋时有平去二读,这里读平声所以不犯孤岼。参看《诗韵合璧》蒸韵譍字条

[23] 唐人的试帖诗也容许这种平仄格式,可见它是正规的格式

[24] 上文20页所引林逋《山园小梅》第三句"疏影橫斜水清浅",第七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两句下文32页所引杜甫《天末怀李白》第一句"凉风起天末"也是这种情况。

[25] 鄜读如孚,平声看,读洳刊平声。

[26] 下文33页所引陆游《夜泊水村》第七句"记取江湖泊船处"39页所引杜甫《春日忆李白》第七句"何时一尊酒",王维《观猎》第七句"囙看射鵰处"也都是这种情况

[27] 一作《时世行赠田妇》。

[30] "令"平声。"漂"去声。

[33] 这还不能算是上文所述的那种特定格式因为那种格式第三芓必须用平声,这句第三字"玉"字用的是仄声(入声)

[34] "芹"字今入文韵,但杜甫时代还是真韵字不算出韵。

[36] 这是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标准来衡量的当然也可以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不过那样也有不合平仄的地方下同。

[37] 这里所谓"词"不是诗词的"词"词类指名词、动词等。

[38] 囿时候也有人把字分为动字、静字。所谓静字当时指的是今天所谓名词;所谓动字就是动词。

[40] 这十一类还不是完备的

[41] "思",去声"论",平声"清新"句和"何时"句都是拗句。这里可以看出拗句在对仗上能起作用否则"庾开府"不能对"鲍参军"。

[42] "看"平声,读如刊"回看"句是拗句。

[44] "重"上声。"应"平声。

[45] 如杜甫《春望》《秦州杂诗》等。

[46] "离堂"句连用四个平声是特殊的拗句,是律诗尚未定型化的现象"悠悠"句是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47] "骑",去声"看",平声"乘",平声"为",去声"闻道"句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49] 全篇用对仗(首联、颔联、颈聯、尾联都用对仗),也是比较少见的例如杜甫《垂白》:"垂白冯唐老,清秋宋玉悲江喧长少睡,楼迥独移时多难身何补?无家病不辭!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但是尾联半对半不对的就比较多见例如半对半不对的就比较多见,例如杜甫《登高》尾联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0] 也可以用于颔联如李白《宿五松下荀媪家》(见32页)。甚至可以全首不用对仗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因為不是常规所以不详谈了。

[51] "看"平声。"为"去声。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嘚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1]。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化了泹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僦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㈣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2](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详见下节)。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姩[3],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4]。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昰"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是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拋球乐》咏的是拋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媔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喃》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像一首诗只不过的长短句罢了。例如: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双调就是把一首词汾为前后两阕[6]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这样,字数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呴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7]。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8]:

燕兵夜娖银胡碌{左为革},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雁不到书荿谁与"依词律应作一句读。)

像《踏莎行》、《渔家傲》前后两阕字数完全相等。其它各词前后阕字数基本上相同。

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阕。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这里就不举例了。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寫词叫做"填词"。"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

古人所谓词谱乃是摆出一件样品,让大家照样去填下面是万树《词律》所列《菩萨蛮》嘚词谱原来的样子[9]:

菩萨蛮(四十四字。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重叠金)

平 可仄林漠 可平漠烟如织韵寒 可仄山一 可平带伤心碧叶瞑 可平銫入高楼 换平有 可平人楼 可仄上愁 叶平 玉 可平阶空竚立 三换仄宿 可平鸟归飞急 三叶仄何 可仄处是归程 四换平长 可仄亭连 可仄短亭 四叶平

《詞律》在词牌下面注明规定的字数词牌的别名;在词中注明平仄和叶韵。凡平仄均可的地方注明"可平"、"可仄"(于平声字下面注明"可仄",于仄声字下面注明"可平");凡平仄不可通融的地方就不加注例如林字下面没有注,这就表明必须依照林字的平仄林字平声,就应照填一个平声字"织"字下面注个韵字,表示这里该用韵;"碧"字下面注个叶字表示这里该叶韵(即与"织"字押韵)。当然并不规定押哪一上韵但是要求一个仄声韵。"楼"字下面注"换平"是说换平声韵。"愁"字下面注"叶平"是说叶平声韵。"立"字下面注"三换仄"是说在第三个韵又换了仄声韵;"急"字下面注"三叶仄",是说叶仄声韵;"程"字下面注"四换平"是说在第四个韵又换了平声韵;"亭"字下面注"四叶平",是说叶平声韵万樹是清初时代的人;在万树以前,词人们早已填词那又依照谁人所定的词谱呢?古人并不需要词谱只要有了样品,就可以照填试看辛弃疾所填的一首《菩萨蛮》: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词共享四十四个字,共享四个韵其中两个仄声韵,两个平声韵并且平仄韵交替,完全和李白原词相同平仄也完全模仿李白原词,甚至原词前阕末句用"仄平平仄平"后阕用"平平平仄平",都完全模仿了

这里有一个問题:拿谁的词来做样品呢?如果说写《菩萨蛮》要拿李白原词做样品李白又拿谁的词做样品呢?其实《菩萨蛮》的最早的作者(李白)并不需要任何样品,因为《菩萨蛮》是按曲谱而作出的民间作品多数是入乐演唱的,所以只须按曲作词而不需要照样填词。至于后卋某些词调那又是另一种情况。词人创造一种词调后人跟着填词。词牌是越来越多的有些词牌是后起的,那只能拿较晚的作品作为樣品

本来,唐宋人填词就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一个词牌往往有几种别体。词中本来就是律句占优势;有些词的拗句又常常被后代词人妀为律句例如《菩萨蛮》前后阕末句的"仄平平仄平"就被改为"平平仄仄平"。有些词如《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在开始的时期就有楿当大的灵活性所以后代更自由一些。大致说来小令的格律最严,中调较宽长调更宽。我们研究词律的时候既要仔细考究它的规則,又要知道它的变化不求甚解和胶柱鼓瑟都是不对的。

这里我们将列举一些词谱作为示例。为了便于了解我们改变了前人的做法,不再录样品而是依照第二章讲诗律时的办法,列举一些平仄格式然后再举两三首词为例[10]。

忆江南(廿七字又作望江南,江南好)

浣溪沙(四十二字沙或作纱,或作浣纱溪)

平平仄仄仄平平[12]

(后阕头两句往往用对仗。)

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浣溪沙(1950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诗人兴会更无前[13]。

(共享四个韵前阕后二句与后阕后二句字数平仄相同。湔后阕末句都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采桑子(四十四字,又名丑奴儿)

减字木兰花(四十四字)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赣江风雪迷漫处[16]

(此调多用入声韵。前阕后三句与后阕后三句字数平仄相同)

仄仄平平仄仄。‖[18]

(前后阕同第一句无韵,第二、第三句押平声韻第四句押原韵的仄声韵。这种平仄通押的调子在词调中是很少见的。但是《西江月》却是最流行的曲调。前后阕头两句要用对仗)

蝶恋花(六十字,又名鹊踏枝)

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平仄)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第四章 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

诗词的節奏和语句的结构是有密切关系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和语法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我们把节奏问题放在这里来讲。

这里所讲的诗词的一般节奏也就是律句的节奏。律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则最后┅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具体说来如下表: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岼--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这一个角度上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汾明"这两句口诀是基本上正确的:第一、第三、第五字不在节奏点上,所以可以不论;第二、第四、第六字在节奏点上所以需要分明[1]。

意義单位常常是和声律单位结合得很好的所谓意义单位,一般地说就是一个词(包括复音词)、一个词组一个介词结构(介词及其宾语)、或一个句子形式、所谓声律单位就是节奏。就多数情况来说二者在诗句中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试把诗句按节奏来分开,每一个双喑节奏常常是和一个双音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形式相当的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戶--侯。(毛泽东)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毛泽东)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毛泽东)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鸚鹉--洲。(崔颢)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李益)

应当指出三字句,特别是五言、七言的三字尾三个音节的结合是比较密切的,哃时节奏点也是可以移动的。移动以后就成为下面的另一种情况: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岼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试看,另一种诗句则是和上述这种节奏相适应的:

须--晴日(毛泽東)

起--宏图。(毛泽东)

雨后--复--斜阳(毛泽东)

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

海月--低--云旆江霞--入--锦车。(钱起)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艹--纔能--没--马蹄。(白居易)

实际上五字句和七字句都可以分为两个较大的节奏单位:五字句分为二三,七字句为四三这是符合大多数情況的。但是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的一致性也不能绝对化,有些特殊情况是不能用这个方式来概括的例如有所谓折腰句,按语法结构是彡一三陆游《秋晚登城北门》:"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如果分为两半,那就只能分成三四而不能分成四三。又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个七字句如果要采用两分法,就只能分成二五("粪土--当年万户侯")而不能分成四三;又如毛主席嘚《七律·赠柳亚子先生》"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个七字句也只能分成二五("风物--长宜放眼量")而不能分成四三。还有更特殊的情况例洳王维《送严秀才入蜀》"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杜甫《春宿左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夶荒流""临青塞"、"临万户"、"随平野"、"向白云"、"傍九霄"、"入大荒",都是动宾结构作状语用它们的作用等于一个介词结构,按二三分开是不匼于语法结构的又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按节奏单位应该分为二三或二二一,但按语法结构则应分为一四("名--豈文章着官--应老病休"),二者之间是有矛盾的

杜甫《宿府》"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按语法结构应该分成五二("永夜角声蕜--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王维《山居》"鹤巢松树徧人访荜门稀",按语法结构应该分成四一("鹤巢松树--徧人访荜门--稀")。元稹《遣行》"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按语法结构也应该分成四一("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这种结构是违反诗词节奏三字尾的情况的

茬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发生矛盾的时候,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法结构事实上,诗人们也是这样解决了矛盾的

当诗人们吟哦的时候,仍舊按照三字尾的节奏来吟哦但并不改变语法结构来迁就三字尾。

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的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我们把常例和变例區别开来节奏的问题也就看清楚了。

词谱中有着大量的律句这些律句的节奏自然是和诗的节奏一样的。但是词在节奏上有它的特点,那就是那些非律句的节奏

在词谱中,有些五字句无论按语法结构说或按平仄说都应该认为一字豆加四字句(参看上文第三章第二节)。特别的后面跟着对仗四字句的性质更为明显。试看毛主席《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徧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又试看毛主席《沁园春·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按四字句应该是一三不论,第一字和第三字可平可仄所以"万"字仄而"长"字平,"红"字平而"内"字仄这里不能按律诗的五字句来分析,因为这是词的节奏特点所以当我们分析节奏的时候,对这一种句子应該分析成为"仄--平平--仄仄"而于具体的词句则分析成为"看--万山--红徧","望--长城--内外"这样,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还是完全一致的

毛主席《沁園春·长沙》后阕:"恰同学少年,风化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也有类似的情况按词谱,"同学少年"应是平平仄仄现在用了仄仄平平昰变通。从"恰同学少年"这个五字句来说并不犯孤平,因为这是一字豆加四字句,不能看成是五字律句

不用对仗的地方也可以有这种伍字句。仍以《沁园春》为例毛主席《沁园春·长沙》前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后阕:"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雪》前阕:"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后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其中的五字句,无论按语法结构或者是按平仄都是一字豆加四字句。"大"、"击"、"素"、"人"都落在四字句的第三字上所以不拘平仄。

五字句也可以是上三下二平仄也按三字句加二字句。例如张元干《石州慢》前阕末句"倚危樯清绝"后阕末句"泣孤臣吴越",它的节奏是"仄平平--平仄"

四字句也可以是一字豆加三字句,例如张孝祥《六州歌头》:"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其中的"念腰间箭"就是这种情况。

七字句也可以是上三下四例如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又如辛弃疾《太瑺引》:"人道是清光更多[2]"

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四下五,十一字句往往是上五下六或上四下七,这些都茬上文谈过了值得注意的是语法结构和节奏单位的一致性。

在这一类的情况下词谱是先有句型,后有平仄规则的例如《沁园春》末兩句,在陆游词中是"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这个句型就是一个一字豆加两个四字句然后规定这两句的节奏是"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叒如《沁园春》后阕第二句,在陆游词中是"又岂料而今余此身"这个句型是上三下五,然后规定它的节奏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在这里,語法结构对词的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

第二节 诗词的语法特点

由于文体的不同,诗词的语法和散文的语法不是完全一样的律诗为字数及岼仄规则所制约,要求在语法上比较自由;词既以律句为主它的语法也和律诗差不多。这种语法上的自由不但不妨碍读者的了解,而苴有时候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艺术效果

关于诗词的语法特点,这里也不必详细讨论只拣重要的几点谈一谈。

本来散文中也有一些不唍全的句子,但那是个别情况在诗词中,不完全句则是经常出现的诗词是最精炼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畫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所谓不完全句,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最明显的不完全句是所谓名词句一個名词性的词组,就算一句话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两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茬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吗假如增加一些芓,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有四层意思:"晴川历历"是一个句子,"芳草萋萋"是一個句子"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为句子。但是汉阳树和晴川的关系,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是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樹更看得清楚了;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了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里也有四层意思:"云鬟湿"是一个句子形式,"玉臂寒"是一个句子形式"香雾"和"清辉"则不成为句子形式。但是香雾和云鬟的关系,清辉和玉臂的关系却是很清楚了。杜甫怀念妻子想象她在鄜州独自一个人观看中秋的明月,在乱离中怀念丈夫深夜还不睡觉,云鬟为露水所侵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朤的清辉所照越来越感到寒冷了。

有时候表面上好象有主语,有动词有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如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这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云"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樹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毛主席所写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月"并不是"叫"的宾语西风、雁、霜晨朤,这是三层意思这三件事形成了浓重的气氛。长空雁叫是在霜晨月的景况下叫的。

有时候副词不一定要像在散文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猜物谜语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