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横河陈村 景观河" "斜河""滚河

小浪底不是“终点站”
主页 & 中&国 & 要&闻
小浪底不是“终点站”&&&&随着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部分投入运营,“小浪底一库定天下,下游可以松口气”的思想开始滋长。主汛期将至,水利专家指出,要客观认识小浪底,黄河防汛依然任重道远———谢守祥
&&&&小浪底能管多少水&&&&截至5月底,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237.6亿元,占总投资的70%,6月底主坝填筑全部完成。该工程已部分投入运营。不少人,包括有些治理黄河的水利职工,有了“下游可以松口气”的思想。对此,在4月28—29日的黄河防汛会议上,黄河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鄂竟平特别强调指出:今年小浪底水库可以发挥一定作用,拦蓄部分洪水,减轻下游防洪压力,但存有“小浪底水库投入运营,黄河下游防洪问题已经解决”的思想是非常危险的。&&&&小浪底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修建小浪底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黄河下游“悬河”的隐患。黄河每年有4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致使河床每年抬高10厘米,下游地区只能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堆高大堤,“悬河”越来越悬。如果在中游修建水库对泥沙和洪水进行调蓄,下游就会安全得多。这正是小浪底工程的任务。按设计,小浪底与三门峡等水库联合运用,可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利用75.5亿立方米的调沙库容拦沙,可保持下游河床20年不淤积抬高。除此之外还有供水、灌溉和发电功能。今年小浪底工程部分投入运营,在防洪上即可抵御500年一遇的洪水。这对减轻下游防洪压力不言而喻。&&&&治黄最难在泥沙&&&&小浪底工程部分投入运营是否意味着下游可以“松口气”呢?鄂竟平指出,小浪底水库仍不能控制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的暴雨洪水。小浪底、故县、陆浑3个水库以下至花园口区间,约有2.7万平方公里的无工程控制区,在3个水库关死的情况下,花园口站洪峰100年一遇为12900立方米每秒,仍有发生大洪水的可能。&&&&同时,小浪底仍在建设,可利用的防洪库容有限,如果发生500年一遇洪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仍将达到2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这是目前黄河最大的防洪标准。&&&&即使小浪底工程全部建成投入运营,也改变不了黄河下游悬河形势及河势游荡不定的现状。由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泥沙问题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彻底解决,历史形成的地上“悬河”局面将长期存在。再加上近几年持续断流,进入下游的泥沙大都淤积在河槽内,造成主槽淤积严重,河床普遍抬高,行洪能力降低,防洪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大洪水易出问题,即便中常洪水也会发生“横河”、“斜河”、“滚河”、主流顶冲大堤等重大险情。因此,“小浪底建成,黄河下游可以高枕无忧”的思想显然过分乐观。&&&&拿三门峡作镜子&&&&也许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运营情况,可以给我们提供一面镜子。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治理和开发黄河的第一期重点工程,1957年动工兴建了“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工程,由于该工程控制黄河流域面积的91%、来沙量的98%及来水量的89%,很多人认为,有了大库容量的三门峡水库,黄河水变清指日可待,黄河防洪工作也可一劳永逸了。于是下游有些堤防工程被废弃,山东、河南两个黄河河务局也被宣布撤销。可实际上直到今日,每到汛期,下游两岸人民依然提心吊胆。&&&&小浪底尽管借鉴了三门峡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但投入运营后,也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待于我们重新认识。譬如:小浪底水库拦洪后,泥沙沉淀于库中,清水下泄,下游河道将因清水冲刷而下切,由此河床滩地将发生大面积坍塌。在这种情况下,堤坝、桥涵怎样才能安然无恙?排水、排沙量控制在什么范围才能保证河道淤积程度最低……&&&&“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的河流之一,治黄任重道远。作为黄河治理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的小浪底工程部分投入使用,决不意味着下游可以松口气,还要在加紧做好现有工作的同时,加紧解决小浪底投运后出现的新问题,也就是说,“小浪底”不是“终点站”。我们要消除“小浪底一库定天下”的错误认识,进一步清醒地认识今年黄河防汛的严峻形势,扎扎实实做好各项防汛工作,严格履行自身职责,确保黄河安全度汛。&&&&&《人民日报》&(日第九版)&&
主页 & 中&国 & 要&闻
镜像:    
      
人 民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
电话:(010)
广告:(010)0)0)黄河号子响起来——黄河下游汛前除险加固见闻_网易新闻
黄河号子响起来——黄河下游汛前除险加固见闻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新华网济南5月31日电(记者张晶 魏圣曜)“唉咿,来——嘿呦——抓紧——嘿呦——勒紧——嘿呦……”70岁的陈安岭背对滚滚黄河水,高喊着黄河艄公号子,与20多名抢险队员一起拉着铅丝绳。号子声高亢有力,队员随着节奏有条不紊地完成“抛柳石枕”的步骤。
山东将从6月1日正式进入汛期。菏泽市是黄河进入山东的第一站,30日,记者来到菏泽市鄄城县黄河苏泗庄管理段6号坝。陈安岭是山东黄河第一专业机动抢险队的志愿者,已在黄河边上工作了53年的他经验丰富,熟悉黄河的各种“脾气”,被抢险队推举为“发令官”。
他告诉记者,柳石枕最里面是0.25吨的石头,包裹它的是126公斤的杨柳,再外面用铅丝绳捆绑起来。“抛柳石枕”是一种传统、有效的护坡护根工程,它能适应河底的一切变化情况,便于操作,易掌握,抢险速度快。
鄄城河务局局长晁民法介绍说,这一段河道是从宽河道向窄河道的过渡性河道,排洪能力呈现上大下小的特点,汛期滞留时间长,水位表现高,防汛形势严峻。“近期,抢险队员正赶在汛期前对防汛工程进行普查,对险工进行加固。”
数据显示,黄河下游防洪取得了连续5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安澜局面。但随着工农业用水大量增加,水少沙多问题更加突出,“二级悬河”急剧发展,河势游荡、横河斜河、滚河、顺堤行洪冲决堤防等潜在危险急剧增加。
51岁的郭传平是黄河第一专业机动抢险队的50名队员之一。近年来,他参加的山东境内黄河抢险活动超过30次。他告诉记者,这段游荡性河段河势变化不定,黄河防汛都是一弯一弯地治理。多数除险不是除事故,而是日常的除险加固。
菏泽市黄河河务局总工程师付帮勤说,黄河防汛是一项常备不懈的事业,必须树立抢早、抢小的意识,不能等出了大的险情才抢救。黄河发生大洪水概率小,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也较大,可是一旦发生,损失巨大。
为了能够随时准确地观测掌握黄河流势,苏泗庄管理段对所辖堤坝实行班坝责任制,保证每号堤坝都有人员随时观测。“可以说,这项工作是不分昼夜,不分晴雨的,需要持续观察、分析、比较的过程,这样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及时抢险加固的决定。”付帮勤说。
黄河防总近日发布消息称,今年黄河下游发生洪水的可能性较大。一直活跃在抢险第一线的队员们已全面进入了紧张的备战状态。
“一般性除险加固每个堤坝需要抛挂12个柳石枕/天,在材料齐备的条件下,我们抢险队抛挂柳石枕的最快速度是约10分钟/个。”山东黄河第一专业机动抢险队副队长苏金超说,真正遇到重大险情时抢险队必须保证最快速度。
“险情就是命令,一声令下就得拼命干,尽管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有时还冒着生命危险,但我们必须得对两岸老百姓的生命财产负责任。”苏金超说。
本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黄河,又到一年防汛时
黄河,又到一年防汛时
  本站6月10日讯 也就是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国家防总、黄河防总分别收到了来自国家气象局等气候预测部门的正式预报:2003年汛期,我国将出现南北两支多雨带,一条位于淮河流域,一条位于黄河流域……。时隔两个多月,准确的预报变成了猝不及防的现实,在淮河大水咆哮而过之后,一场罕见的“华西秋雨”,毫不留情的飘洒在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让已对黄河洪水略感陌生的人们,实实在在地体味了黄河秋汛的味道。  今天,黄河岸边,经历了去年“华西秋雨”洗礼的人们几乎在同一时间接到了与去年几乎同样内容的气象预报:今年我国夏季可能出现南北两支多雨带,北方多雨带位于东北南部、华北北部和西部、黄河中上游大部地区,覆盖了黄河河口镇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两大主要暴雨区。与去年预报不同的是,今年雨带覆盖的黄河流域暴雨区正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极易形成峰高、量大的高含沙洪水。这是任何一个防洪专家都不愿看到的预测,而它极有可能在今年的黄河流域上演。  经过了层层技术性的思辨和各级责任制的落实,我们能够在可能到来的洪水过程中做些什么?做到什么?让我们与那些肩负重大责任的防汛部门和人员,一道提前走进黄河主汛期的“考场”,一同审视这场不容有任何败笔的“大考”。  从人文角度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善淤善徙的特点造就了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华北大平原,但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得黄河自然条件复杂,河情特殊。概而言之,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异源,911千克每立方米的最高含沙量,让国内外所有江河望其项背。正是由于水沙不平衡、时空分布不均,使黄河中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抬高,造就了世界著名的“悬河”,即使人民治黄以来下游大堤被迫四次加高,但防洪标准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提高。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技术部门测算,目前下游河床普遍高于两岸地面4米~6米,黄河洪水全靠两岸堤防挡御。  黄河下游为强烈堆积性的平原河道?在宽河段河势游荡多变,主流摆动频繁,防守抢险任务十分繁重。目前,山东高村以上299公里游荡性河段的河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极易发生“横河”、“斜河”、“滚河”。黄河下游的防洪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黄委防洪专家告诉记者,黄河洪水多由暴雨形成,峰高量大,预见期短,如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洪水的预见期只有8个小时,对下游防洪威胁极为严重。一面是不利于防洪的河道形态,另一面又是迅猛险恶洪水——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的黄河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根源所在。黄河洪水一旦决溢,波及范围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黄河洪水挟带的大量泥沙,淤塞河渠,沙化良田,恶化环境,影响深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洪水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据测算,现阶段黄河如在南岸郑州——开封河段决口,淹没面积2.8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945万;在北岸沁河口——原阳河段决口,淹没面积3.3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815万。一次决口所造成的直接损失近千亿元——这就是为什么黄河至今仍被称为中华之忧患的原因。  在这个偌大的“考场”内,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也是黄河有别于其他江河的特殊地带——两岸大堤之间的河道滩区内,至今仍居住着181万芸芸众生,涉及河南、山东两省15个市43个县(区)2000多个村庄和375万亩耕地。但因近年来河槽淤积,河道平滩流量已下降至2000立方米每秒至3000立方米每秒。而按照黄河防洪预案和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8000立方米每秒的中常洪水,通常是不拦蓄的。也就是说,无论黄河来水大小与否,只要超过平滩流量,滩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灾。因此,才有了去年秋汛过后防汛部门这样的感叹:如今的黄河防汛真的是越来越难了!  但是再难,也要确保花园口站发生22000立方米每秒大洪水大堤不决口,遇超标准洪水,要尽最大努力,采取一切办法缩小灾害。这是国家和人民对黄河儿女提出的要求,这更是各级黄河防汛部门肩负的光荣使命。  虽然去年黄河发生了自1981年以来历时最长、洪量最大的秋汛。但面对频繁复杂的洪水,晋、陕、豫、鲁四省团结抗洪,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充分发挥突击队作用,全力抢险。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精心组织,通力合作,确保了黄河防洪工程安全,有序组织了20余万灾区群众的安全转移和生活安置,确保了人民生命安全。  黄河防总和各级河务部门紧紧围绕“水情预报、洪水调度、查险抢险”三个关键环节,按照预案和规程,依靠雨情气象、洪水调度、工情险情会商等数字化防汛系统对防汛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和全面安排,通过对三门峡、小浪底、故县、陆浑四座水库实施了水沙联合调度,取得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其间有减少下游漫滩损失、实现河道减淤和洪水资源化等一系列宝贵的经验,也有小流量洪水漫滩、抢险组织困难和防汛责任制落实不力等方面的教训。  鉴于黄河流域防洪的复杂性和去年秋汛抗洪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黄河防总此前已向全流域各防汛单位和部门提出了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团结抗洪的指导性意见,要求紧紧围绕“水情预报、洪水调度、查险抢险”三个关键环节,以落实各项防汛责任制为核心,以落实防洪预案为重点,认真备汛,依法防汛。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全力抢险。确保黄河堤防安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不久前,国家防总、黄河防总先后对黄河防汛工作进行了总体检查,沿黄各地、各部门正以黄河防洪安全的大局为重,从组织、队伍、料物、机械、工程等各个方面加紧备汛。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沿黄各级政府坚决按照国家防总、黄河防总的部署落实了各项防汛措施,在洪水面前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科学决策,统一指挥,相互理解,密切配合,严格履行各自的防汛职责,黄河防洪将会安澜又一年。
& 上海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什么是悬河_百度知道
什么是悬河
我有更好的答案
所谓二级悬河,是相对于黄河的一级悬河而言的。由于黄河是一条高含沙的河流,沙土随着河水的流动而逐渐在河道中淤积,使得黄河下游(郑州以下)的河底平均高于河外地面,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称为一级悬河。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黄河上游建设了多座水库,使得黄河多年来保持中小水流下泄,河水长期不靠岸,只在河中间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流动,由于黄河的泥沙特性,它是一条会在滩区滚动的河流。近年来,生活在黄河滩区的群众又在水中修建了许多控导工程,限制它的滚动,使河水在一条相对固定的狭窄的范围内流动,我们称它为主河槽。泥沙的淤积范围也随着水流范围的缩窄而受限,只淤积在主河槽内,逐渐使主河槽不断抬高。二级悬河就是指东坝头以下河段中主河槽的河底又平均高于河中滩面的情况。黄河成为河上悬河,悬而又悬的河。 二级悬河的特点是黄河滩面高于背河地面,主河槽又高于河道内的滩地,大堤根脚处最低洼。由于河底滩面横向落差大于纵向落差,出险时水流从较高处的主河槽决口,直冲地势较低处的大堤,河水横向流动,即形成横河,或斜河、滚河,威胁大堤安全。濮阳水灾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采纳率:88%
来自团队:
瀑布,悬河一般指从高处不断落下的水流
比路面高的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试论:未来黄河下游治理的主要对策试论:未来黄河下游治理的主要对策综合快报球球百家号  黄河治理特别是黄河下游的治理,历来是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治理问题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开发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不仅促进了整个流域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但黄河毕竟是世界上治理难度最大的河流,河情十分特殊,目前,黄河洪水尤其是泥沙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黄河下游河道行洪能力衰竭,仍存在洪水威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并且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量挤占下游输沙等生态用水。使环境也趋于恶化。因而,未来黄河下游的治理不仅对带动相关区域经济增长意义重大,而且还关系到国民经济体系的布局。   1必须把握未来水沙变化规律     研究某条冲积河流的演变规律时,首先应搞清来水来沙条件,因为来水来沙条件是塑造河床边界的主要因素。黄河下游河道的河型及其河相关系乃至悬河态势,主要是历史上来水来沙条件形成的。上段宽阔的河漫滩及下段堤距不大的窄河段,基本上能适应当时的水沙条件。   1986年以来,随着黄河上、中游治理开发的进行,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变化,来水持续偏枯,大洪水发生几率减小。洪峰流量也显着降低。现在所讲的千年一遇洪水的洪峰流量,是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分析出来的,对目前的工程设计有一定借鉴意义,但这方面的论证毕竟不够严密,主要应该把伊河、洛河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及上游工程的影响研究清楚。否则,未来黄河下游防洪及河道整治工作很难在科学的水沙条件下开展。   笔者认为,黄河下游稀遇洪水的洪峰流量可能有所减小,防洪标准也不应过高。世界各国防洪多以实际发生过的历史最大洪水或百年一遇洪水作为防御标准。水利行业以外的人士根据国外的方法,常常对黄河堤防防洪标准及我国常用的洪水频率分析方法提出质疑,认为确定百年一遇洪水流量要有千年的样本,千年一遇洪水流量应有万年的样本。实际上没有那么长的水文资料,确定几百年以上一遇洪水的洪峰流量值,难免受人为影响。但必须承认,未来黄河下游治理所对应的泄洪流量的趋势是减小的。按照水沙条件决定河道边界的认识思路,上游大洪水的洪峰流量减小了,下游自然不需要那么宽的河道,否则,边界条件与水沙条件不相适应,用目前宽河道的堤防直接防洪,必然会出现众多问题,平面上、剖面上都会出现畸形图案,让人们治理的思路也难以清晰,甚至会自相矛盾。例如,一方面主张破除生产堤,甚至对河道整治措施也有怨言,目的不外乎是希望增大洪水的漫滩几率,加强滩槽水沙交换;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运用,给下游一个所谓的“有利”水沙条件,减小漫滩几率,显然这两方面存在着矛盾。   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们根据当年三门峡水库运用初期下游河道冲刷的实测资料,大都认为小浪底水库在拦沙期对黄河下游减淤作用巨大。小浪底工程投入运用几年来,在水库已累计淤积泥沙10多亿m的条件下,下游仅冲刷3亿多t(人海泥沙仅1亿t左右),而且还经常出现上冲下淤的不利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几年遇到了偏枯的来水条件(来水量只相当于原设计入库水量的一半,年均来沙量仅有3亿多t)。显然,如何用好小浪底水库这张黄河下游治理的“王牌”。其前提是必须研究清楚黄河未来水沙的变化规律。   2黄河下游治理要重视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属长期性、区域性、资源性缺水,缓解黄河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是从外流域调水济黄。为增加来水量,需要同淮河流域甚至汉江流域的河流相沟通,尤其是在淮河流域、汉江流域的暴雨期,可将淮河流域、汉江流域无法承受的洪水调入黄河,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各大支流洪水的入海通道。只有将其他流域的灾害水变成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沙、灌溉及生态环境用水,小浪底水库在调水调沙运用时才会有更多的余地和更好的效果,也才能通过现有的下游引黄工程,包括引黄济津、引黄入冀、引黄济青工程,向河南、山东、河北等相关地区供水。此外,还可进一步通过河北水系的局部调整接济京津,最大限度实现黄淮海平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把所替代出的输沙用水量再加以分配,尽量考虑黄河中、上游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局面,使黄河上、中游地区植被建设维持基本的生态用水量。这类措施对于黄河治理效果最佳,应作为主攻方向,否则,10年甚至20年后,黄河下游的状况将仍旧难以改观。   3加大宽河道整治力度,重点研究“二级悬河”治理对策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其中宽河段堤距较宽,最宽达24km,河势游荡多变,经过多年整治,主流摆动幅度大大减小。然而,由于近20年洪水漫滩几率小,泥沙淤槽不淤滩,一些河段“二级悬河”发展迅速,使不少河段“槽高、滩低、堤根洼”的现象更加突出,对两岸防洪的威胁急剧加大。因此,“二级悬河”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应是黄河下游治理的主攻方向。建议在调查“二级悬河”分布部位及分析其形成过程的基础上,通过河工动床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等手段,预测其演变趋势,判定各级洪水可能发生滚河或顺堤行洪的危害状况,制定相应治理对策。   河道整治是宽河段治理的有效措施之一,需要抓紧整治黄河下游游荡型宽浅河道,尽快建成理想的泄洪输沙通道。河道整治工程还是防洪和防治畸形河势的前沿阵地,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减轻大堤的直接压力,防止发生横河、斜河、滚河。2002年7月习城滩万寨渠堤冲决,并经串沟直接逼近大堤,这实际上与河势下挫、工程控导不力有关,如果河道整治工程配套,就可避免这一险情的发生。   所谓的“二级悬河”,实际上是超饱和挟沙水流在已成为悬河的宽河段上,沿固定流路长期造床的必然结果。人们在游荡型多沙河流模型试验中发现,只要滩地空间足够大,即使没有生产堤和护滩工程,在某一时段内也能形成槽底高于滩面平均高程的悬河,若堤外地面低于堤内河床高程,此时即相当于“二级悬河”。这说明在黄河下游上段这种宽河条件下,滩地不可能产生均匀的淤积,即使不修生产堤,不建河道整治工程,由于自然堤逐渐形成(造成滩唇高仰)的原因,大堤内侧的堤河也会存在,堤根还会低洼。   非游荡型模型小河试验表明,超饱和挟沙水流致使滩槽高差减小的速率较大,表面上看流路较稳定,但随着主槽河床抬高,水流逐渐漫溢,出现滩唇和滩地横比降。当槽底比滩面高到一定程度时,即形成了严重的“二级悬河”局面。滩地逐渐出现串沟,又逐渐夺溜改河,最后主河还是“滚”过去了。在黄河下游窄河段也存在这种可能,例如,在山东长清顾小庄一桃园段,黄河溜势往东北方向急转,1958年及1976年洪水期在桃园附近都曾发生过裁弯取直、河势改变的险象。近20年来该河段主槽淤高了2~3m,滩地淤积很少,滩唇普遍高于洼槽2~3m,形成了更为不利的局面,目前的设计洪水位比1958年及1976年最高洪水位高出3m左右。以此为依据,赵业安等专家预测,一旦发生m/s的大洪水,洪水很可能撇弯走直,在顾小庄一桃园之间改道,顺着洼槽直冲长清归德镇、长清区城区一带及玉符河右岸睦里闸一北店子大堤,致使部分滩区发生毁灭性灾害,并危及上下游河段的河势变化及防洪安全,进而威胁到济南市新市区的开发。   笔者进行的清水造床第一组试验,选用密度略大于1t/m的塑料沙铺成河床边界,河床可动性强,易形成游荡型小河;只是由于挟沙水流没有处于超饱和状态,因此河床未出现严重堆积,没有形成“二级悬河”。第四组试验与上述第一个组次试验的水沙及河床边界条件相同,只是加上了河道整治工程和一些生产堤。试验结果表明,河道整治工程及生产堤的修建,加快了“二级悬河”的形成速率,同时加重了“悬”的程度。这时小的河槽摆动虽然少了,但又可能不断孕育着大的摆动、大的灾害。   人们最关注东明、长垣等几个“二级悬河”局面严重的河段是否会出现滚河,所以在两岸修了不少防护工程。实际上,在中、上游泥沙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二级悬河”的范围会不断扩大,程度也会逐渐加重,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也将加大,引起的灾情将越来越重,易出险情特别是易滚河的河段也会增多,例如在东坝头以上河段也会出现滚河现象。1996年笔者进行花园口一东坝头河段小浪底水库正常运用后的河势变化预报试验时,曾采用了包括高含沙水流过程的水沙系列。模型中花园口河段淤积严重,主河高程比老滩还高,试验中出现过部分水流在双井工程上首进入支流的不利局面,甚至流量在10000m/s左右时,大河曾从双井工程下首分流进入原阳高滩,最后全部夺溜滚河。多年前这一试验结果说明,这一河段的河势已相当严峻。   “二级悬河”的根治必须同黄土高原的治理及从相关流域调水结合起来,即运用工程手段,改变多沙来源区的侵蚀基准面,拦减泥沙。黄委正大规模修建淤地坝,这是一个机遇。实际上,如果修建“石埂梯田”,也能长期有效地保持水土,中东地区数千年前修筑的这类梯田,现在还发挥着作用。20年前笔者曾设想,如能把黄河下游数万名修防人员抽调一半到中游搞水土保持工作,那么下游治理的压力可能自然减轻;体制上的变化,又会促使本来准备堆放在下游的大量石料上移到黄土高原,减沙入黄效果将会提高,下游河道的危险局面也将必然改观。应该承认,如何通过机构调整把节省出的大量人员划拨到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大规模建设水土保持工程,专治黄河多沙这个症结,也是值得研究的。  4黄河下游宽河道边界应有新的布局   谈“二级悬河”成因时,涉及宽河段这个边界条件。宽河段内广大的滩区,既是行洪区,又是滩区181万群众生活生产的家园,同时也为“二级悬河”的形成提供了空间。鉴于滩区民众完全迁出和完全破除生产堤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并且水沙条件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根本改善,因此“二级悬河”的治理措施必须在改善宽河道边界条件上做文章。   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图形应该与未来洪水相适应,目前大堤堤距太宽,但又不可能废弃,因此在大堤上还要有目的地修建防护工程,确保万无一失。两岸大堤相当于历史上的遥堤,应成为后方防线;生产堤需要在原基础上对易受主流顶冲部位加以改造,同时使两岸生产堤保持必要的行洪、滞洪宽度。新的生产堤与控导工程相结合,与行洪相适应,可减小生产堤被冲决的可能性,因而该堤一般不需要裹护,而且在有些地方还要预留分洪口,让洪水上滩,以便在滞洪的同时不断淤滩。控导工程与生产堤共同构成了第一道防线,生产堤实际上相当于历史上的缕堤,堤距5km左右,已给大洪水留有足够的空间。由于有控导工程约束河势,因此第一道防线的安全性是历史上的缕堤难以相比的。   因控导工程需要经常防护,故在大堤与控导工程之间需要修路。若将该路的修建标准提高一些,迎水面加以护坡,或在路两旁特别是上游种植一些与水流相适应的灌木,同李殿魁设想的“软约束”类似,这种可用于防汛抢险的路相当于历史上的格堤。滩上的村庄与大堤连接的地方也要修建起格堤作用的道路。有了格堤后就可以有计划地淤滩治滩,遇到超标准洪水时又可分洪、滞洪,使各方面运作的空间增大。   滩地的居民完全搬到黄河大堤以外给国家造成的压力巨大,而且会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新的问题,可行性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应从新的管理体制或模式上下工夫,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例如村台建设,不能不断改建,房屋建筑应制订出“与时俱进”的方案,创造出适应滩面不断淤高的新结构,要研究出专门的框架结构的房屋,一方面可不断加高,另一方面洪水上滩时又可避水。整体来讲,要对宽河道平面形态和滩区房屋结构加以改善,使其既能适应流量越来越小的中常洪水,又能在大洪水到来之时确保黄河安澜和滩区群众安全,走“弹性治河”之路。   5黄河口治理可采取“输,挖、分&并举的方案   对黄河口治理方案应加强研究,笔者认为要围绕3个字做文章,即“输”、“挖”、“分”。   (1)“输”,就是束水攻沙,输沙人海。首先要加强河道整治工程建设,这样可起到束水攻沙的作用,同时要认识到,黄河河口地区来水有限且不断减少,如果不强调借用河口海洋动力,河口会不断延伸、摆动。李殿魁提出的“三约束”理论,特别是巧用海洋动力这一点,对黄河口治理十分重要。数学模型计算发现,人海后泥沙迅速淤积且主要堆积在海岸两侧,只有充分利用河口海洋动力,把刚淤积在近岸的泥沙不断地掀起并输运人海,才可能长期保持河口稳定。近海区束水攻沙要靠特殊的工程控导,若按照李殿魁的双导堤布局思路,以何富荣水力插板技术为依托,也许可以通过科学攻关,找出一个影响拦门沙形成过程和减弱拦门沙的途径。不难想像,双导堤深入海内越远,受海洋动力的作用就越强。   (2)“挖”,主要是挖沙疏浚。挖沙可以抑制河床抬高,稳定深槽流路,也可以消减拦门沙,甚至降低侵蚀基准面。但是要解决堆沙空间,并选出好的挖沙措施。目前河口地区有大量的平原水库,既然建有平原水库,那么在两岸就可以建平原沙库,利用这个空间把挖出来的泥沙储存起来。挖沙疏浚措施中应首选水力冲填的方法,再结合山东黄河河务局研制成功的“汇流集浆器组合系统”,就可远距离输送高含沙水流,这种方案不仅输沙效率高,而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同时,把泥沙输送到两岸平原沙库中,相对提高了地面高程,土地盐碱化程度可随之减轻;细颗粒泥沙的增加,也增强了土壤肥力,对当地农业发展有实际意义。   (3)“分”,就是分洪。多年的河口治理实践表明,黄河可以保持独流人海的局面,但对于稀遇洪水,应利用原钓口河流路进行分洪,解决防洪和其他相关问题。目前西河口10000m/s流量相应水位不超过12m,但该标准是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给出的,目前来看,其约束条件并不十分确切、科学。实际上,出现10000m/s洪水流量的几率很小,且通过分洪(而不是改道)的途径同样能满足西河口相应水位不超过12m的要求。   另外,科学攻关必须依靠科学的手段,因此建议黄河河口大模型试验应及早建设实施。西方发达国家120年前就开展了不少河口治理的模型试验,世界上最早的水工模型就是河口模型,正是由于西方国家河口治理模型等的兴建,才促进了现代水利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今在长江、珠江、钱塘江等河流上都做了河口模型试验,黄河口是最复杂的河口,其治理方案更应且必须经过模型试验论证。   以现在的眼光看西方国家当年的河口模型试验,虽然模拟泥沙运动的水平不高,但仍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黄河口尽管属弱潮河口,但涨潮期和落潮期的潮流路径差异很大,这就大大增加了试验技术的难度。更何况有关潮汐、余流、波浪等基本概念,人们还存在很大的分歧,再加上有大量泥沙的参与,问题更为复杂,其模型试验难度自然很大。应该承认,无论模拟哪条河的河口,在相似理论上都不成熟,黄河口模型试验越是不成熟,就越要尽早研究,尽早实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综合快报球球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谁给我一滴水, 我便回报他整个大海。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河道中心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