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表和每天24小时,出处是哪?或者说是谁定的?

《淮南子》与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中国社会科学网
《淮南子》与二十四节气的创立
日 08:3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陈广忠
内容摘要: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所以,淮南王刘安在天时、地利、人杰等条件齐备之下,成功研制了二十四节气。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淮南;天文;运行;二十八宿
作者简介:
  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的完整、科学记载,出自《淮南子·天文训》。本文把二十四节气的创立和依据,简要介绍给海内外读者。  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依据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研制,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早在《尚书·虞书·尧典》中就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日中,指春分。日永,指夏至。宵中,指秋分。日短,指冬至。《左传·昭公十七年》载:“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用玄鸟、伯赵、青鸟、丹鸟,代表四季。《吕氏春秋》中有立春、日夜分(春分)、立夏、日长至(夏至)、立秋、日夜分(秋分)、立冬、日短至(冬至)、雨水、白露等10个节气。先秦时期,诸侯混战,天下动乱,科研条件有限,二十四节气的体系和名称尚未确立,属于前期研究阶段。  汉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天下安定,经济恢复,文化繁荣,学术发展,百家争鸣。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二十四节气的研究,才能得以进行,最终在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年)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得以完成,并流传至今。  根据《淮南子》的记载,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依据,主要有——  1、北斗运行与二十四节气  《淮南子·天文训》中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标准,是北斗的运行方向。北斗的运行,同月亮、太阳、五星、二十八宿相配合,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历法、天象体系:  两维之间,九十一度(也)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斗]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  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  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  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音比夹钟。……  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  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  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分。雷戒,蛰虫北乡,音比蕤宾。……  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毕死,音比南吕。……  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  二十四节气,构成了一个天象、历法、气温、降雨、降雪、物候、农事、音律、干支等的综合体系,成为古代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从事农业生产,顺应自然规律,和谐“天人”关系的理论基础。  2、月亮运行与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同月亮的运行密切相关。月亮的运行是阴历。设置闰年,就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而设立的。这样,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阴阳合历就制定出来了。《淮南子·天文训》中说:  月,日行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六,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为月,而以十二月为岁。岁有馀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故十九岁而七闰。  这段的意思是:月亮每天进行13 28/76度,29 499/940日而为一月,而把十二个月作为一岁。每年尚差10 827/940日,不够365 1/4 日。因而十九年有七次闰年。  比如:2014年闰9月,2017年闰6月。  3、太阳运行与二十四节气  《淮南子·天文训》中运用太阳的运行规律,来划分二十四节气。主要有两种方法:  ①,圭表测量。圭表,是中国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可以用来定方向、测时间和制定历法等。《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测量“冬至”“夏至”的方法:  日冬至,八尺之脩,日中而景丈三尺。  日夏至,八尺之景,脩径尺五寸。  ②,利用太阳与二十八宿的关系。《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太阳正月处于二十八宿中的营室的位置,……十二月处在虚星的位置。  比如:“营室”,正月中,雨水。“虚星”,十二月节,冬至。  4、二十八宿度数与二十四节气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二十八宿与天球赤道的夹角可以分为不同的度数:角宿十二度,亢宿九度,……轸星十七度。总共二十八宿365 1/4 度。  二十八宿与北斗、太阳运行度数相同。比如:立春,在“危十七度”(今测十六度)。立秋,“翼十八度”(今测十五度)。  5、十二律长度与二十四节气  《淮南子·天文训》用十二律度数,来表示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变化,其中说:黄钟处在十二地支子位,它的长度数是八十一分,主管十一月之气,下生林钟。……无射的管长四十五,主管九月之气,上生仲吕。  比如:“冬至”的时候,与十二律相配的为林钟,逐渐降为最低音;“夏至”的时候,与十二律配合的为黄钟,逐渐上升为最高音。  6、十二月令和二十四节气  《淮南子·时则训》中记载了十二个月与斗柄、二十八宿、二十四节气等的相互关系。  孟春之月,招摇指寅,昏参中,旦尾中。其位东方。立春之日,……。  孟夏之月,招摇指巳,昏翼中,旦婺女中。其位南方。立夏之日,……。  孟秋之月,招摇指申,昏斗中,旦毕中。其位西方。立秋之日,……。  孟冬之月,招摇指亥,昏危中,旦七星中。其位北方。立冬之日,……。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气候分界线  秦淮一线,是中国南北气候、地理自然分界线。西汉前期,位于淮河中游的淮南国,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而它的倡导者,就是淮南王刘安。  淮南王刘安“好读书鼓琴”,博学多才,著述宏富。刘安的著作大多已经失传,而被胡适称为“绝代奇书”的《淮南子》,却得以幸存。《汉书·淮南王传》记载:“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祕之。”淮南王刘安和门客研制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收在《淮南子·天文训》之中,在汉武帝即位第三年,献给了朝廷,并且得到了皇帝的喜爱。那么,二十四节气体系的完成和发布,至今已有2155年。  淮南王刘安为王42年,都城为“寿春”,即今安徽省淮南市的寿县,正是位于分界线的中点线上。在我国冬季一月份等温线图零度的走向上,江苏洪泽、安徽蚌埠、河南桐柏,一月份平均温度为一摄氏度。 淮河—秦岭一线,四季分明。春季:洪泽、蚌埠、桐柏,平均59天。夏季,平均111天;秋季,平均61天;冬季,平均133天。这就说明,春季时间短;夏季时间长;秋季和春季相仿;冬季时间长。正好体现了二十四节气两“分”两“至”的特点。  春秋齐国晏婴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2500年前人们就发现了淮河具有南北分界线的特点。所以,淮南王刘安在天时、地利、人杰等条件齐备之下,成功研制了二十四节气。  (作者为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吴屹桉)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24节气也是一天的缩影,看看一天的24小时都是哪个节气【宁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03,490贴子:
24节气也是一天的缩影,看看一天的24小时都是哪个节气收藏
一年有24个节气,而一天就是一年的缩影,也是有24节气的。3点立春,4点雨水,5点惊蛰,6点春分,7点清明,8点谷雨;9点立夏,10点小满,11点芒种,12点夏至,13点小暑,14点大暑;15点立秋,16点处暑,17点白露,18点秋分,19点寒露,20点霜降;21点立冬,22点小雪,23点大雪,24点冬至,1点小寒,2点大寒。
智联无忧招聘网,每天超过350万招聘信息,10秒注册,24小时内极速反馈!好工作全程无忧!
古代中国人的智慧
登录百度帐号蜂鸟手机端
焦圈,为摄影而生
& 华夏无处不风景 二十四节气美图赏
华夏无处不风景 二十四节气美图赏
05:32:01 蜂鸟网
&&作者:新华摄影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即: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汉族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汉族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立春    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叫立春节气。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传统节日。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 雨水    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2个节气,位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到达黄经330°。    这天通常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给母亲送一段红绸和炖一罐肉。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 惊蛰    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可谓左河水之“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这时,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还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 春分     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有着3000年的历史。    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     春分时,从理论上说,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昼夜等长(参见晨昏蒙影),北极点(北纬90°)与南极点(南纬90°)附近可以观测到“太阳整日在地平线上转圈”的特殊现象。春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一日中白昼长于黑夜),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白昼短于黑夜)。     春分之后,北极附近开始极昼,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结束,极夜开始,范围渐大。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清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谷雨     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时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气象专家表示,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     谷雨时节,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南方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华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华南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低海拔河谷地带业以进入夏季。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 立夏     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 小满(grain buds)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书》:小满之日苦菜秀。《诗经》: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据说当年王宝钏为了活命曾在寒窑吃了18年苦菜。旧社会农民每年春天青黄不接之时,要靠苦苦菜充饥。苦苦菜,带苦尝,虽逆口,胜空肠。当年红军长征途中,曾以苦苦菜充饥,渡过了一个个难关,江西苏区有歌谣唱:苦苦菜,花儿黄,又当野菜又当粮,红军吃了上战场,英勇杀敌打胜仗。苦苦菜被誉为“红军菜”、“长征菜”。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芒种    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75°时交芒种节气。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散播播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夏至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区,夏至日白昼可长达15小时,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夏九九”是以夏至那一天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它不广为流传,其实“夏九九”确实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 小暑    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交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 大暑    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120°。大暑期间,汉族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立秋    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 处暑    即为“出暑”炎热离开的意思。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     处暑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此时太阳正运行到了狮子座的轩辕十四星近旁。夜晚观北斗七星,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申”(西南方向)。    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白露    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太阳到达黄经一百六十五度时交白露节气。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昼夜温差可达十多度。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 秋分(autumnal equinox)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24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地球绝大部分地区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在北极点(北纬90°)与南极点(南纬90°)附近,这一天可以观测到“太阳整日在地平线上转圈”的特殊现象。    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一日中白昼短于黑夜),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一日中白昼长于黑夜)。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秋分在每年公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秋分的含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阳光直射位置开始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寒露    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时间在公历每年10月7日~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气温逐渐下降。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而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夜晚,仰望星空,你会发现星空换季,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天蝎座的心宿二星)已西沉。我们可以隐约听到冬天的脚步声了。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霜降    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 立冬     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期间,汉族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立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习俗活动。此时,在北方,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 小雪     泛指下得不大的雪;气象学上指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或等于2.5毫米的雪;在二十四节气中是第二十节气,在11月22日或23日,表示开始降雪,雪量小。“小雪”时值阳历11月下半月,农历十月下半月。“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    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此时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提醒人们该御寒保暖了。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大雪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更是干支历亥月的结束以及子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的12月7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东北、华北、黄淮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为6.2毫米,而在11月,该地区的平均降水量还能达到14.1毫米;西北五省12月平均降水量则仅有4.5毫米,也不足该地区11月平均降水量的一半。大雪,雪的大小按降雪量分类时,一般降雪量5.0~10毫米。    大雪节气,中国南京素有“大雪腌肉”的习俗,在古代该习俗源于防一种被称为“年”的怪兽。新华 王旭东 摄冬至    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完全换成冬季星空,而且从今天开始“进九”。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曲阜、邹城,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常见。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小寒    小寒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是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标志着冬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在阳历1月上半月,中国农历十二月(腊月)上半月,太阳位于黄经285°。    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出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2016年小寒时间:日 06:08:21,农历2015年十一月(大)廿七。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 大寒    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大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又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花草树木、鸟兽飞禽均按照季节活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作区分时令节气的重要标志。新华摄影 王旭东 摄
本文版权归蜂鸟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新华摄影 加关注
蜂鸟网资深器材编辑
评测资深编辑
24小时热文12345678910
24小时热帖14417次23657次32891次42414次52326次62014次71912次81870次91412次101146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4节气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