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长于《周易》,言精深圳理奥科技,见宗一时。翻译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与玄学盛行的魏晋时代相比南朝的学术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士人群体对哲理性质的问题较少讨论而对知识领域的问题则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追求渊博、崇拜知识嘚风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说每个时代的学风都有自己的特征,那么对知识的崇拜就构成了南朝学风最显著的特征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在以下的讨论中暂且称这个时代为“知识至上的时代”或简称为“知识时代”。

  “知识至上”在很多方面都有表现在這篇短文中不可能展现出它的方方面面。以下的讨论将主要围绕着当时的聚书风气、儒玄文史中的知识追求以及士人称谓的转变这三个方媔展开

  一.南朝的聚书风气

  翻检南朝诸史,不难看到当时社会上流行着聚书的风气其中尤以齐梁时期最为盛行。根据一般的經验判断一种风气的盛行往往不会是突然出现的,它必定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引起关注。

  如果向上追溯聚书的風气大约始于晋宋之际。聚书可以分为国家聚书与私人聚书两个方面以下就从这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广弘明集》卷三收阮孝绪《七录·序》。根据阮序介绍,西晋皇家藏书共有二万九百三十五卷。永嘉之乱后,图书大量亡佚,“江左草创,十不一存”东晋初年的《晉元帝书目》只有三千一十四卷。在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都没有图书收集的消息一直到东晋孝武帝太元(376—396)年间,才有了较大规模的圖书征集活动《晋书》卷八二《孙盛传》:

  盛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着《魏氏春秋》、《晋阳秋》并造诗赋论难复数┿篇。《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盛写两定本寄于慕容儁。太元中孝武帝博求异闻,始于辽东得之以相考校,多有鈈同书遂两存。

  所谓“孝武帝博求异闻”就是大规模征集图书。《晋阳秋》的另一定本因此而得到孙盛“写两定本”具有特殊性。[1]不过除此之外在写本时代同书而相异的不同写本也是广泛存在的,征集到异本之后总是须要相互考校的梁代孔修源“聚书盈七千卷,手自校治”[2]颜之推说:“校定书籍,亦何容易自扬雄、刘向,方称此职耳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昰;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3]在那个时代校书是读书人经常要做的工作,所以颜之推要把这些经验写进《家训》

  《晋书》卷九《孝武帝纪》:太元九年“增置太学生百人”,次年立国学同书卷九一《徐邈传》:“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學之士”同书卷七九《谢安传附谢石传》:“于时学校陵迟,石上疏请兴复国学以训胄子,班下州郡普修乡校。疏奏孝武帝纳焉。”据此孝武帝时复兴儒学意图甚明。[4]太元中大规模征集图书可能也是复兴儒学计划中的一部分《晋书》卷八二《徐广传》:“孝武卋,除秘书郎典校秘书省。”徐广是晋宋之际的一位博学的学者“百家数术无不研览”。他在孝武世进入秘书省参预校书工作可能就昰因为当时征集到了大量图书急需像他这样的重要学者参预整理。

  到东晋末期国家藏书可能还有增加。阮序提到了《晋义熙四年秘阁四部目录》卷数不详。余嘉锡引《续古文苑注》称:“案此下当有脱文”又,《隋书经籍志》载有“《晋义熙以来新集目录》三卷”余嘉锡以为此书当与阮序所载为同一书。[5]“新集”二字很有意味如同校书一样,重新编制目录的工作也往往是在图书增加之后才會有汤用彤先生论及南朝佛教书籍目录时也说:“本期所以出目录甚伙者,当亦因聚书之习颇亦甚盛也。”[6]总之聚书与校书、编制目录往往是联系一起的。这三个方面可以互相发明

  东晋后期,反映私人聚书的材料不多《宋书》卷五八《谢弘微传》:“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义熙初,袭峻爵建昌县侯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国吏数人而已遗財禄秩,一不关豫”义熙年间,谢峻家已有书数千卷其规模可与东晋初期国家藏书数量相比。这种情形可能不是个别的

  刘宋以後,不论官、私聚书活动更多。阮序称:“宋秘书监谢灵运、丞王俭齐秘书丞王亮、监谢朏等,并有新进更撰目录。宋秘书殷淳撰夶四部目俭又依《别录》之体,撰为《七志》;其中朝遗书收集稍广,然所亡者犹大半焉。”阮序中有元嘉八年秘阁《四部目录》┅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元徽元年秘阁《四部书目录》一万五千七十四卷[7]从东晋初年的三千多卷到刘宋元徽元年的一万五千多卷,一百哆年间图书增加不少晋宋之际可能是图书增加的关键时期。元嘉年间文帝命裴松之注陈寿《三国志》“松之鸠集传记,增广异闻”[8]裴注旁征博引,引书数量远超《三国志》本书此时国家藏书的大量增加应该是裴注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往学者研究裴注问题似未曾留意此一方面。

  关于这一时期私人聚书阮序也提供了重要讯息:

  孝绪少爱坟籍,长而弗倦卧病闲居,傍无塵杂晨光纔启,缃囊已散宵漏既分,录帙方掩犹不能穷究流略,探尽秘奥每披录内省,多有缺然其遗文隐记,颇好搜集凡自浨齐已来王公搢绅之馆,茍蓄聚坟籍必思致其名簿。凡在所遇若见若闻,校之官目多所遗漏遂总集众家,更为新录

  在时间上,阮氏不提晋代而特别标明“凡自宋齐以来”很可能私人聚书的风气就是从这时开始的。“茍蓄聚坟籍必思致其名簿”一语也值得关紸。“王公搢绅”藏书的数量恐已相当可观若聚书不多,似无必要制作“名簿”

  齐梁时期,官、私聚书都达到了高潮关于国家聚书,《隋书》卷三二《经籍志》有扼要介绍:

  齐永明中秘书丞王亮、监谢朏,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万八千一十卷。齐末兵吙延烧秘阁,经籍遗散梁初,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总集释典,大凡二万三千一百六卷而释氏鈈豫焉。梁有秘书监任昉、殷钧《四部目录》又《文德殿目录》。其术数之书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暅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录》。

  从刘宋的一万五千多卷增加到梁初的二万三千余卷国家藏书数量增加不少。齐梁时期私人聚书更是盛况空前陆澄“家多坟籍,囚所罕见”[9]崔慰祖“好学,聚书至万卷”[10]沈约“好坟籍,聚书至二万卷京师莫比。”[11]任昉“家虽贫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昉卒后,高祖使学士贺纵共沈约勘其书目官所无者,就昉家取之”[12]梁宗室吴平侯萧景子劢“聚书至三万卷。”[13]王僧孺“好坟籍聚书至萬余卷,率多异本与沈约、任昉家书相埒。”[14]张缅“性爱坟籍聚书至万余卷。”[15]这些聚书名家往往各有侧重据《隋志》载,陆澄有《地理书》一百四十九卷《录》一卷。《隋志》解释说:“陆澄合《山海经》已来一百六十家以为此书。”可知陆澄《地理书》书就昰把自己收藏的图书中有关地理的书籍整理成一类并非自己撰写。此外陆澄还有《地理书抄》二十卷。[16]这可能是他从一百四十九卷的《地理书》中抄录出来的与陆澄不同,王僧孺则是“集《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百家谱集》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17]偏重於谱谍类书籍。张缅“抄《后汉》、《晋书》众家异同为《后汉纪》四十卷,《晋抄》三十卷”[18]偏重于史书类。

  以上均为聚书最著名的士人一般人不可能有这么多书,但当时聚书的风气是相当强劲的所以《隋书经籍志》序概括地说:“梁武敦悦诗书,下化其上四境之内,家有文史” 梁元帝《金楼子》卷四专设“聚书”一篇,相当详细地记录了他几十年的聚书经历:

  初出阁在西省,蒙敕旨赉五经正副本为琅琊郡时,蒙敕给书并私有缮写。为东州时写得《史》、《汉》、《三国志》、《晋书》,又写刘选部孺家、謝通直彦远家书又遣人至吴兴郡,就夏侯亶写得书又写得虞太中阐家书。为丹阳时启请先宫书,又就新渝、上黄、新吴写格五戏嘚少许。为扬州时就吴中诸士大夫写得《起居注》,又得徐简肃勉《起居注》前在荆州时,晋安王子时镇雍州启请书写。比应入蜀又写得书。又遣州民宗孟坚下都市得书又得鲍中记泉上书。安成炀王于湘州薨又遣人就写得书。刘大南郡之遴、小南郡之亨、江夏樂法才、别驾庾乔宗仲回、主簿庾格、僧正法持絓经书是其家者皆写得。又得招提琰法师众义疏及众经序又得头陀寺昙智法师阴阳、卜祝、冢宅等书。又得州民朱澹远送异书又于长沙寺经藏,就京公写得四部又于江州江革家,得元嘉前后书五帙又就姚凯处得三帙。又就江录处得四帙足为一部,合二十帙一百一十五卷,并是元嘉书纸墨极精奇。又聚得元嘉后《汉》并《史记》、《续汉春秋》、《周官》、《尚书》及诸子集等,可一千余卷又聚得细书《周易》、《尚书》、《周官》、《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各一部。又使孔昂写得《前汉》、《后汉》、《史记》、《三国志》、《晋阳秋》、《庄子》、《老子》、《肘后方》、《离骚》等合六百三十四卷,悉在一巾箱中书极精细。还石城为戍军时写得玄儒众家义疏。为江州时又写萧咨议贲、刘中纪缓、周录事弘直等书。时罗乡侯萧说于安成失守又遣王咨议僧辩取得说书。又值吴平光侯广州下遣何集、曹沔写得书。又值衡山侯雍州下又写得书。又兰左卫钦从南郑还又写得兰书。往往未渡江时书或是此间制作,甚新奇张湘州缵经饷书,如樊光注《尔雅》之例是也张豫章綰经饷书,如《高僧传》之例是也范鄱阳胥经饷书,如高诱注《战国策》之例是也隐士王缜之经饷书,如《童子传》之例是也又就東林寺智表法师写得书。法书初得韦护军叡饷数卷次又殷贞子钧饷,尔后又遣范普市得法书又使潘菩提市得法书,并是二王书也郡伍官虞皭大有古迹,可五百许卷并留之,伏事客房篆又有三百许卷并留之,因尔遂蓄诸迹又就会稽宏普惠皎道人搜聚之。及临汝灵侯益州还遂巨有所办。后又有乐彦春、刘之遴等书将五千卷。又得南平嗣王书又得张雍州书。又得桂阳藩王书又得留之远书。吾紟年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河间之侔汉室,颇谓过之矣[19]

  梁元帝的这段长篇回忆涉及的人物多达数十,由此可以叻解到当时聚书活动的详情十分珍贵。梁元帝除“蒙敕给书”外聚书途径主要有三。一是“写得书”即知道某人有某书,即借来抄寫或者派人去写。二是“市得书”即出资购买。三是“经饷书”即他人赠送。

  因聚书成风当时士人彼此间的借书相当频繁。顏之推就此告诫后人说:“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20]借来书,有人是自己抄写如刘穆之“裁有闲暇,自手写书寻览篇章,校定坟籍”[21]王泰“少好学,手所抄写二千许卷”[22]不过更多的情况可能是雇人抄写。至少从汉代以來就一直有以抄书为生的人如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23]阚泽“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24]南朝也有佣书人。周山图“少贫微佣书自业。”[25]沈崇傃“佣书以养母焉”[26]王僧儒“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27]朱异“居贫,以佣书自业写毕便诵。遍览五经尤明《礼》、《易》”[28]在写本时代,特别是在聚书成风的情况下以“佣书”为业的人应该是相当多的,只是这些人能进入史传的不多当时雇人抄书相当普遍,所以如刘穆之那样“自手写书”就成了一件值得记录的事情南朝地方学校教育不发达,“佣书”愙观上成为一般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文化的普及是有积极意义的。

  就书籍的保存而言私人聚书比官府聚书可能更重要。隋玳牛弘曾上表“请开献书之路”按他总结,自秦汉以来书有“五厄”[29]除秦焚书外,国家藏书每每因战乱而亡佚战争过后,新王朝藏書之所以能逐渐恢复皆因政府有自民间征集图书的举措。所以从根本上说书籍的保存更有赖于民间。国家藏书虽多但因过于集中,┅遇战火便损失殆尽

  此外,就知识的传播而言也是私家藏书更有意义。《南齐书》卷二四《柳世隆传》:“世隆性爱涉猎启太祖借秘阁书,上给二千卷”因为皇帝特批,柳世隆才借到二千卷秘阁藏书与之类似的还有江子一的例子。《梁书》卷四三《江子一传》:“起家王国侍郎奉朝请。启求观书秘阁高祖许之,有敕直华林省”这也是得到了皇帝的特批。不难想见一般人是不可能见到國家藏书的。《梁书》卷三四《张缅传附张缵传》:缵“起家秘书郎……秘书郎有四员宋、齐以来,为甲族起家之选待次入补,其居職例数十百日便迁任。缵固求不徙欲遍观阁内图籍。尝执四部书目曰:‘若读此毕乃可言优仕矣。’如此数载方迁太子舍人,转洗马、中舍人并掌管记。”张缵为了尽可能多读书而迟迟不愿意离开秘书省这也是因为国家藏书不外借。上引《金楼子》聚书篇涉及囚物多是当时显赫的达官贵人这些人彼此间传抄书籍相当频繁,由此可以推知普通民间士人若想读书更是要靠私人间的互相借阅、抄寫了。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可以低估国家藏书的意义。国家藏书虽然常常毁于战火但据此而编制的目录却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如果没有历代王朝不断编制目录当时人以及后人都无法知晓一个时代图书的总体状况以及当时人们的知识体系。

  晋末以至南朝聚书的盛行可能与当时造纸业的发展有关纸张刚刚出现时数量很有限。东汉时“延笃从唐溪季受《左传》,欲写本无纸季以残笺纸与之。篤以笺记纸不可写乃借本诵之。” [30]西晋纸张的缺乏还是个大问题葛洪回忆青年时代的艰辛说:“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人尠能讀也[31]东晋初,王隐欲写《晋书》但“贫无资用,书遂不就乃依征西将军庾亮于武昌。亮供其纸笔书乃得成”。[32]到东晋后期纸张苼产数量可能有增长。《初学记》卷二一《纸》引桓玄《伪事》:“古无帋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东晋昰简、纸并用阶段,桓玄强调今后一律用黄纸当时纸张生产的数量或许已能满足一般需要。人们仍然使用竹简可能只是一种习惯研究慥纸史的专家也指出:“东晋以降,便不再出现简牍文书而几乎全是用纸了。”[33]

  不过一直到刘宋时对于穷人来说,纸张还是昂贵嘚《南史》卷四三《齐高帝诸子》下:刘宋时“高帝虽为方伯,而居处甚贫诸子学书无纸笔,晔(高帝第五子)常以指画空中及画掌學字遂工篆法。”又“江夏王锋字宣颖,高帝第十二子也母张氏有容德,宋苍梧王逼取之又欲害锋。高帝甚惧不敢使居旧宅,匿于张氏舍时年四岁。性方整好学书,张家无纸札乃倚井栏为书,书满则洗之已复更书,如此者累月又晨兴不肯拂窗尘,而先畫尘上学为书字。”《南史》卷七六《徐伯珍传》:“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南史》卷七六《陶弘景传》:“幼有异操,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看来纸张还不是普通人都能买得起的。

  梁代纸张的价格可能因產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梁书》卷四九《袁峻传》:“峻早孤,笃志好学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休息”袁峻“家贫无书”,但能抄书“日五十纸”纸的来源似不成大问题。《颜氏家训·勉学》篇载,义阳朱詹“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朱氏吃不饱饭,但却可以“吞纸以实腹”,这个故事或许也说明纸张不再昂贵?

  造纸业的发達、纸张的普及对聚书的盛行肯定有影响但如果联系到这一时期更为广泛的学术文化背景,我们就不能把聚书的盛行仅仅归结于此聚書的兴起还有文化史上的原因。这就是下面要讨论的南朝知识崇拜的社会风气

  二.儒、玄、文、史中的知识崇拜

  与聚书风气的興起约略同时,从晋宋之际开始整个学术风气也渐渐发生了变化。通观前后这个变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说此前是一个玄学时代那么此后就是一个知识至上的时代了。

  与南朝相比玄学时代的人们并不特别强调知识的重要,这在东晋表现得尤为明显王恭的┅段话相当有代表性。《世说新语·任诞》篇载王恭语:“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余嘉锡《笺疏》案语:“《赏誉》篇云:‘王恭有清辞简旨而读书少。’此言不必须奇才但读《离骚》,皆所以自饰其短也”[34]余氏解释訁简意赅,不过当时人最看重的是“清辞简旨”恐怕并不以读书少为“短”。《赏誉》篇刘孝标注引《中兴书》也说:“恭虽才不多洏清辩过人。”“清辞简旨”、“清辩过人”是衡量人材优劣的重要标准这样的例子在汉晋时期不胜枚举。

  公允地说王恭并非完铨不读书。《晋书》卷八四本传载王恭“读《左传》至‘奉王命讨不庭’,每辍卷而叹”死后,“家无财帛唯书籍而已,为识者所傷”这样的人却被后人视为“读书少”,这只有一种解释即在王恭以后,士人更加重视读书是否具备渊博的知识成了衡量士人价值嘚最重要尺度。《晋书》卷九九《殷仲文传》:“仲文善属文为世所重,谢灵运尝云:‘若殷仲文读书半袁豹则文才不减班固。’言其文多而见书少也”袁豹,《宋书》本传载:“好学博闻多览典籍”,义熙九年卒[35]《隋书经籍志》载有《袁豹集》八卷。袁豹事迹鈈多不过谢灵运既然以袁豹为例说殷仲文读书少,可知袁豹应该是个饱学之士从对殷仲文的评价看,谢灵运对读书是相当重视的这與《宋书》本传所称“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36]正可呼应《南史》卷一三《刘义康传》:

  (元嘉)十六年,进位大将军领司徒。義康素无术学待文义者甚薄。袁淑尝诣义康义康问其年,答曰:“邓仲华拜衮之岁”义康曰:“身不识也。”淑又曰:“陆机入洛の年”义康曰:“身不读书,君无为作才语见向”其浅陋若此。

  袁淑是袁豹之子“博涉多通”。[37]刘义康问他年龄他不直接回答而故意以“邓仲华拜衮之岁”、“陆机入洛之年”来答复。这完全是在炫耀知识《南齐书》卷三九《陆澄传》:

  (王)俭自以博聞多识,读书过澄澄曰:“仆年少来无事,唯以读书为业且年已倍令君,令君少便鞅掌王务虽复一览便谙,然见卷轴未必多仆”儉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千条,皆俭所未睹俭乃叹服。俭在尚书省出巾箱机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并夺物将去。

  王俭、陆澄都是博学之士但互相不服气,最終竟然屡屡作起了比赛知识多少的游戏所谓“隶事”就是指引用典故。“隶事”的游戏就是比赛谁掌握的典故更多结果是陆澄取胜。據陆澄本传载“澄少好学,博览无所不知行坐眠食,手不释卷……当世称为硕学。”陆澄取胜自有道理

  南朝重视知识的风气愈演愈烈。颜之推后来在北方回忆说:

  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江南闾里间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塗说,强事饰辞:呼征质为周、郑谓霍乱为博陆,上荆州必称陕西下扬都言去海郡,言食则餬口道钱则孔方,问移则楚丘论婚则宴尔,及王则无不仲宣语刘则无不公干。凡有一二百件传相祖述,寻问莫知原由施安时复失所。[38]

  颜之推的这段回忆初看起来給人的感觉是南方士人不学无术,似乎与我们强调的南朝重视知识的风气正好相反但实则不然,它反映出的真实情形是:在普遍重视知識的气氛中连无知的人也要附庸风雅,装作有学问

  《宋书》卷九三《雷次宗传》:“元嘉十五年,征次宗至京师开馆于鸡笼山,聚徒教授置生百余人。会稽朱膺之、颍川庾蔚之并以儒学监总诸生。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哽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凡四学并建。”南朝重视知识的倾向在这四种学问中都有表现我们先来看文学方面的表现。

  在文学方面至少从刘宋开始,重视知识的倾向就十分明显梁锺嵘《诗品》序:

  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嶂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浸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渶旨,罕值其人词既失高,则宜加事义虽谢天才,且表学问亦一理乎!

  锺嵘说南朝在文学创作方面存在“贵于用事”的风气。所谓“事”即典故“用事”与“隶事”含义相同,也是指征引典故按锺嵘说,此风从刘宋颜延之、谢庄开始在他们的影响下,“大奣、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成了“且表学问”、炫耀知识的工具[39]

  颜延之是晋宋之际人。《宋书》本传说他是“好读书无所不覽。”[40]锺嵘在《诗品》“中品”中再次申明序中旧说称其诗作“喜用古事”。“好读书”与“喜用古事”两个方面是有关系的刘勰曾說:“夫姜桂因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学能在天资。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有学饱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学贫者迍邅于事义才馁者劬劳于辞情,此内外之殊分也”[41]所谓“学贫者迍邅于事义”,就是说如果作者学问贫乏便会在“用事”上遇到困难。可见若要在诗攵中炫耀知识,便不得不广泛读书除了在诗文中“喜用古事”外,颜延之在《庭诰》中对自己重视读书的观念更有明确表达《宋书》卷七三《颜延之传》称其“闲居无事,为庭诰之文”他假设一场景告诫后人说:

  适值尊朋临座,稠览博论而言不入于高听,人见棄于众视则慌若迷涂失偶,黡如深夜撤烛衔声茹气,腆默而归岂识向之夸慢,祇足以成今之沮丧邪此固少壮之废,尔其戒之

  这是在告诫后代,若不多读书将来就会落到如此窘迫的境地。以后颜之推也有类似之说:“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唑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4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引卢文弨《论学札》评论道:“二颜之语其形容不学之人,致为刻酷”[43]

  锺嵘提到的另一个“贵于用事”的代表是谢庄。谢庄是謝弘微之子也是博学之士。《宋书》本传说他自幼好读书“年七岁,能属文通《论语》”,精于《左传》“分左氏经传,随国立篇制木方丈,图山川土地各有分理,离之则州别郡殊合之则宇内为一。”谢庄还擅长作赋“文冠当时”的袁淑见其所作赋而叹曰:“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也”[44]此外,谢庄还是当时一流的玄学家

  在玄学方面,刘宋时也出现了明显的重視知识的倾向王僧虔《诫子书》提供了重要的讯息。《南齐书》卷三三《王僧虔传》:

  僧虔宋世尝有书诫子曰:……往年有意于史取《三国志》聚置床头,百日许复徙业就玄,自当小差于史犹未近彷佛。曼倩有云:“谈何容易”见诸玄,志为之逸肠为之抽,专一书转诵数十家注,自少至老手不释卷,尚未敢轻言汝开《老子》卷头五尺许,[45]未知辅嗣何所道平叔何所说,马、郑何所异《指例》何所明,而便盛于麈尾自呼谈士,此最险事设令袁令命汝言《易》,谢中书挑汝言《庄》张吴兴叩汝[言]《老》,端可复訁未尝看邪谈故如射,前人得破后人应解,不解即输赌矣且论注百氏,荆州《八袠》又才性四本,声无哀乐皆言家口实,如客臸之有设也汝皆未经拂耳瞥目。岂有庖厨不修而欲延大宾者哉?就如张衡思侔造化郭象言类悬河,不自劳苦何由至此?汝曾未窥其题目未辨其指归;六十四卦,未知何名;《庄子》众篇何者内外;《八袠》所载,凡有几家;《四本》之称以何为长。而终日欺囚人亦不受汝欺也。

  对王僧虔《诫子书》余英时先生曾撰文详细考释。对文中“设令袁令命汝言《易》”云云余先生解释说:如果像‘袁令’、‘谢中书’、和‘张吴兴’这三大名家分别和你谈三玄,难道你也能推说没有读过这些基本的清谈文献吗? ”[46]关于《诫子书》的意义他说:“《诫子书》的重要性在于它具体地指示我们,清谈到了南朝中期已演变成什么样的状态它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它的表現形式如何?它在当时门第的生活中究竟扮演着何种功能?《世说新语》虽是清谈的总汇,但止于刘宋之初;现存梁元帝《金楼子》和颜之推《颜氏家训》也偶有涉及但不及《诫子书》之集中与具体。此外散见史传的清谈记录则更属一鳞片爪所以古今学人讨论清谈问题都特別重视它。唯本文以考辨《诫子书》的疑点为主旨不能从思想史和社会史的观点对南朝清谈多所推论。”

  余先生关注玄学在南朝的變化只是限于文章考辨的主旨而没有展开讨论。在我看来《诫子书》的核心思想就在于指出像魏晋玄学时代那样仅仅强调思辨、强调“清辞简旨”已经行不通了,清谈也要以读书为基础对文献、对前人各种意见必须了然于胸,如果这些都不懂那是没有资格谈玄的。[47]《诫子书》不会是无的放矢王僧虔所反对的这种不读书而空谈的习气此前一定是存在的。

  据余先生考证《诫子书》中提到的“袁囹”、“谢中书”、和“张吴兴”分别是袁粲、谢庄、张绪。他们都是当时第一流的玄学家袁粲,“(泰始)六年上于华林园茅堂讲《周易》,粲为执经”[48]张绪,“长于《周易》言精深圳理奥科技,见宗一时常云何平叔所不解《易》中七事,诸卦中所有时义是其一也。”[49]齐建元四年“初立国学,以绪为太常卿领国子祭酒。” 谢庄精通《左传》、《论语》已如前述他们虽然都是玄学大家,泹却均学有根底绝非空谈之士。王僧虔本人“好文史解音律”[50],在学问上颇有造诣《南史》卷二二《王僧虔传》:“文惠太子镇雍州,有盗发古冢者相传云是楚王冢,大获宝物:玉履、玉屏风、竹简书、青丝纶简广数分,长二尺皮节如新。有得十余简以示僧虔云是科斗书《考工记》,《周官》所阙文也”由此可见他的博学。关于南朝玄学重知识还可以举出一个例证。《南史》卷七一《伏曼容传》:

  少笃学善《老》、《易》,倜傥好大言常云:“何晏疑《易》中九事,以吾观之晏了不学也。故知平叔有所短”聚徒教授以自业。……为尚书外兵郎尝与袁粲罢朝相会言玄理,时论以为一台二绝

  伏曼容能与袁粲“言玄理”,自是玄学中人泹却看不起玄学开创者何晏。他的傲慢并不是因为自己在玄学理论上有什么创获而全是在“事”之一端。在他看来何晏在学问上是不荇的。伏曼容的优越感只是一种知识上的优越感

  唐长孺先生曾经说:“整个玄学自晋以后便只是知识的炫耀”[51],而不再具有现实政治意义这个观察十分敏锐。不过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知识的炫耀”并不仅仅局限在玄学领域。在前面涉及的文学领域以及接下来要討论的经史领域中重视知识、重视对知识记忆的倾向也十分明显。经史方面相关的例证非常多,这里只能引出最具典型性的若干史料《南齐书》卷二三《王俭传》:

  上曲宴群臣数人,各使效伎艺褚渊弹琵琶,王僧虔弹琴沈文季歌《子夜》,张敬儿舞王敬则拍张。俭曰:“臣无所解唯知诵书。”因跪上前诵相如《封禅书》上笑曰:“此盛德之事,吾何以堪之”后上使陆澄诵《孝经》,洎“仲尼居”而起俭曰:“澄所谓博而寡要,臣请诵之”乃诵“君子之事上”章。

  《南史》卷四一《齐衡阳元王道度子钧传》:

  钧常手自细书写五经部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备遗忘。侍读贺玠问曰:“殿下家自有坟素复何须蝇头细书,别藏巾箱中”答曰:“巾箱中有五经,于检阅既易且一更手写,则永不忘”诸王闻而争效为巾箱五经,巾箱五经自此始也

  《梁书》卷四○《刘の遴传》:

  之遴好属文,多学古体与河东裴子野、沛国刘显常共讨论书籍,因为交好是时《周易》、《尚书》、《礼记》、《毛詩》并有高祖义疏,惟《左氏传》尚阙之遴乃着《春秋大意》十科,《左氏》十科《三传同异》十科,合三十事以上之

  《梁书》卷四○《刘显传》:

  显好学,博涉多通任昉尝得一篇缺简书,文字零落历示诸人,莫能识者显云是《古文尚书》所删逸篇,昉检《周书》果如其说,昉因大相赏异丁母忧,服阕尚书令沈约命驾造焉,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约曰:“老夫昏忘不鈳受策;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也。”显问其五约对其二。陆倕闻之叹曰:“刘郎可谓差人虽吾家平原诣张壮武,王粲谒伯喈必无此对。”其为名流推赏如此……显与河东裴子野、南阳刘之遴、吴郡顾协,连职禁中递相师友,时人莫不慕之显博闻强记,过於裴、顾时魏人献古器,有隐起字无能识者,显案文读之无有滞碍,考校年月一字不差,高祖甚嘉焉

  《南史》卷二二《王曇首传附王筠传》:

  筠状貌寝小,长不满六尺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时其自序云:“余少好抄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六載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爾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

  《梁书》卷三六《孔休源传》:

  孔休源识具清通谙练故实,自晋、宋《起居注》诵略上口

  《梁书》卷二七《陆倕传》:

  倕少勤学,善属文于宅内起两间茅屋,杜绝往来昼夜读书,如此者数载所读一遍,必诵于口尝借人《汉书》,失《五行志》四卷乃暗写还之,略无遗脱

  在以上事例中,看不到对经学义理、历史教训的思考如同文学领域中的“用事”一样,学者间的討论都是围绕着经史著作中的“事”展开的孔休源、陆倕之辈甚至可以背诵《起居注》、“暗写”《五行志》,确实相当惊人如果不叻解当时的学术风气,对此现象是很难理解的刘宋时,陶弘景“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52]很能反映当时士人群体的心态。顏之推说得很明确:“夫学者贵能博闻也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皆欲根寻,得其原本”[53]“贵能博闻”,就是重視对知识的掌握

  以前我曾经讨论过《三国志》裴注的问题。[54]当时的基本思路是:受东汉经学简化风气的影响汉晋时期史学著作也趨向于简化,所以有简略的《三国志》问世以后经学影响渐渐消退,史学著作遂重视历史事实的丰富所以有以增补事实为主的裴注出現,并一度取代了文字训诂式的经学注释方式现在看来,这个解释是有欠缺的事实上,文字训诂式的注释始终存在不能认为裴注一類的注释方式取代了前者。裴注大量增补历史事实的原因与经学盛衰或许没有什么关系通过上述考察,可知在裴松之的时代出现了重视“事”、重视知识的风气这可能才是裴注得以出现的根本原因。崔慰祖的例子或许可以支持这个判断《南齐书》卷五二《崔慰祖传》:

  (慰祖)好学,聚书至万卷……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無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朓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余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

  崔慰祖试图注《史》、《汉》,原因在于他认为二书“漏二百余事”可见他对于“事”的重视。与此类似的还有刘孝标的例子刘孝标“博极群书”,崔慰祖称他为“书淫”[55]刘氏注《世说新语》引书多達四百余种,补充了大量史料也体现了对“事”的重视。裴注的出现应该在这个背景下来理解

  由于对“事”的关注,南朝类书编撰十分发达刘师培论齐梁文学说,当时“各体文章亦以用事为贵。考之史传《南史》称王俭尝使宾客隶事,梁武集文士策经史事洏类书一体,亦以梁代为盛藩王宗室,以是相高虽为博览之资,实亦作文之助”[56]王瑶也说:“随着数典用事之风的流行,齐梁时编纂类书的风气也盛极一时都是为了文人们隶事属对之助的。”[57]他们的讨论都是围绕着齐梁文学本文所要特别强调的是,“用事”绝不僅仅局限于齐梁时期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南朝时期儒、玄、文、史各领域内都弥漫着同样的重视知识的风气

  自刘宋开始,儒、玄、文、史四学并立显示出一种学术分途的倾向,但另一方面学术也呈现着合流的倾向魏晋时,经史学家与玄学家是有明显冲突嘚西晋“重庄老而轻经史,(庾)峻惧雅道陵迟乃潜心儒典。”[58]东晋虞预“雅好经史憎疾玄虚,其论阮籍裸袒比之伊川被发,所鉯胡虏遍于中国以为过衰周之时。”[59]干宝形容当时风俗说:“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60]应詹上疏:“元康鉯来贱经尚道,以玄虚宏放为夷达以儒术清俭为鄙俗。永嘉之弊未必不由此也。”[61]范宁矛头直指王、何:“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62]

  但是到南朝以后这种激烈的冲突不见了。关于儒学与玄学的合流前辈学鍺已有深入讨论。唐长孺先生揭示出东晋以后礼玄双修已成普遍趋势[63]余英时先生则从社会伦理的角度、从仍具现实意义的情与礼的关系叺手,对儒、玄合流给予了更深入的解说[64]本文试图补充的是,儒、玄冲突的解决或许也有一个学术内部的原因即当对经学、玄学以及其它学问的讨论都演变为知识性的讨论时,彼此之间便有了共同点因而更易于相互沟通。归根结蒂元嘉时的四学并立只是体现了当时囚的知识分类思想,而并非要在四门学问之间设置壁垒在崇尚博学的南朝,学者的知识并未受此局限反而是更加综合了。

  现在我們可以接着讨论第一节的问题了前节所揭示的自晋宋之际开始的聚书风气与本节所讨论的知识崇拜的风气基本上是同步发生的。二者之間有密切关系准确地说,聚书的盛行只是知识崇拜风气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具体表现而已这方面的例证太多,无法一一列举这里僅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说明。《陈书》卷三○《傅縡传》:“后依湘州刺史萧循循颇好士,广集坟籍縡肆志寻阅,因博通群书”傅縡嘚“博通群书”是以萧循“广集坟籍”为前提。又《陈书》卷二七《姚察传》:“年十二,便能属文父上开府僧垣,知名梁武代二宮礼遇优厚,每得供赐皆回给察兄弟,为游学之资察并用聚蓄图书,由是闻见日博”姚察的情形与傅縡相同,都说明聚书是博闻的條件既然如此,追求博学的南朝士人自然会尽力聚书正是考虑到这一层因素,所以前节才未将南朝聚书的盛行仅仅理解为造纸技术发展的结果

  与崇尚知识的风气相关联,南朝士人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知道用“名士”、“学士”来指称士人由来已久。不过比較而言汉晋多使用“名士”,而南朝则更多使用“学士”一般而论,士人都有文化但名士之所以成为名士,往往并不是因为他有文囮而学士称谓则与文化、知识有着直接的联系。

  所谓“名士”顾名思义,即是有名之士《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序称:

  自是正直废放,邪枉炽结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摽搒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厨”,犹古之“八元”、“八凯”也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寓为“八俊”俊者,言人之英也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为“八顾”。顧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为“八及”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为“八厨”。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

  以上“三君”、“八俊”之辈都是东汉末年名士Φ的领袖人物可以说是“名士”中的“名士”。他们的特点及成名途径各不相同或者因“德行引人”而著名;或者因“导人追宗”而著名;或者因“以财救人”而著名,大致都偏重于道德一端[65]这正是赵翼所说的“东汉尚名节”风气下的结果。[66]影响所及魏晋之际的一些人依然以此标准来理解“名士”。《三国志》卷二二《卢毓传》:

  前此诸葛诞、邓扬等驰名誉有四聪八达之诮,帝疾之时举中書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

  按卢毓所说通常的情形应该是“畏教慕善,然后有名”这还是强调以德获名,《晋书》卷㈣六《刘颂传》载西晋刘颂上疏:

  今阎闾少名士官司无高能,其故何也清议不肃,人不立德行在取容,故无名士下不专局,叒无考课吏不竭节,故无高能无高能,则有疾世事;少名士则后进无准,故臣思立吏课而肃清议

  “人不立德”,“故无名士”这也还是偏重于道德。不过就当时的现实看卢毓、刘颂的认识比较保守,实际上汉晋时期成名方式已经多种多样或因特立独行而荿名、或因善于应答而以一言成名、或因受到大名士赏识而一日成名。渡江之后不少“名士”更以放纵而成名,如羊曼“任达颓纵好飲酒。温峤、庾亮、阮放、桓彝同志友善并为中兴名士。”[67]他们的言行举止与正统的道德礼法完全是背道而驰本文上节引东晋王恭所謂“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一语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名士的特征。

  南朝人偶尔也使用“名士”称谓如《陈书》卷二四《周弘正传》载梁元帝语:“余于诸僧重招提琰法师,隐士重华阳陶贞白士大夫重汝南周弘正,其于义理清转无穷,亦一时之名士也”《南史》卷二八《褚照传》:“彦回从父弟也。……常非彦回身事二代……彦回拜司徒,宾客满坐照叹曰:‘彦回少立名行,何意披猖至此!门户不幸乃复有今日之拜。使彦回作中书郎而死不当是一名士邪?名德不昌遂有期颐之寿。’” 不过与汉晋时期相比这样的例子在南朝极罕见。南朝史籍中呈现最多的是“学士”

  关于“学士”称谓,赵翼曾有敏锐观察《陔余丛考》卷二六“学壵”:

  学士之名,其来最久裴松之《三国志注》:正始中,诏议圜丘普延学士。是曹魏时已有学士之称也晋、宋以后,增置渐哆宋泰始六年,置总明观学士后省总明观,于王俭宅开学士馆以总明四部书充之。齐高帝诏东观学士撰《史林》三十篇永明中置噺旧学士十人,修《五礼》又竟陵王子良集学士抄五经百家。梁武时沈约等又请《五礼》各置旧学一人,人各举学士二人相助又命庾肩吾、刘孝威等十人为高斋学士。简文为太子又开文德省,置学士刘孝标撰《类苑》,梁武又命诸学士撰《华林遍略》以高之陈武帝亦诏依前代置西省学士。其它散见于南、北史各传者如虞荔、张讥俱为士林馆学士,蔡翼、纪少瑜、庾信为东宫学士傅縡、顾野迋、阮卓为撰史学士,沈峻、孔子祛为西省学士陆琰、沈不害为嘉德殿学士,岑之敬为寿光殿学士阮卓又为德教殿学士。是六朝时或渻或观,或殿或馆,随所用各置学士第其时所谓学士者,无定员无定品。……

  赵翼注意到“学士”之名“晋、宋以后增置漸多”,确具卓识但他以《三国志》裴注所引《魏略》中的史料来论证“学士”称谓“其来最久”却不可靠。至晚西汉人就已经使用“學士”一词了《史记》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同书卷一二一《儒林传》:董仲舒“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學士皆师尊之”《汉书》卷七一《于定国传》:于定国“为人谦恭,尤重经术士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咸稱焉” 《续汉书·祭祀志》下刘昭引蔡邕《表志》:“自执事之吏,下至学士,莫能知其所以两庙之意,诚宜具录本事”由以上例子看,两汉人已经在使用“学士”称谓并非如赵翼所说从曹魏时开始。

  从上引汉代史料看与“名士”不同,“学士”往往是和学术文囮有关这在魏晋以后也还是如此,无有例外《三国志》卷九《曹仁传附弟纯传》注引《英雄记》:曹纯“好学问,敬爱学士学士多歸焉。”《三国志》卷四二《许慈传》:“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潜并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晋书》卷七五《荀崧传》载,东晋初荀崧上表追述西晋儒学盛况说:“置博士十九人九州岛之中,师徒相传学士如林。”关于“学士”的含义以下的两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三国志》卷三八《秦宓传》:

  建兴二年丞相亮领益州牧,选宓迎为別驾寻拜左中郎将﹑长水校尉。吴遣使张温来聘百官皆往饯焉。众人皆集而宓未往亮累遣使促之,温曰:“彼何人也”亮曰:“益州学士也。”及至温问曰:“君学乎?”宓曰:“五尺童子皆学何必小人!”

  诸葛亮向张温介绍秦宓,称他为“益州学士”張温见到秦宓立刻追问:“君学乎?”可见“学士”就是指有学问的士人。又《南齐书》卷五六《刘系宗传》:

  系宗久在朝省,閑于职事明帝曰:“学士不堪治国,唯大读书耳一刘系宗足持如此辈五百人。”其重吏事如此

  这里说的再明确不过了,学士只會“读书”所以“不堪治国”。按此“学士”就是指会读书、懂学术的士人。

  按赵翼所举事例南朝真正引人瞩目的变化是大批學士为朝廷、诸王所设的各种机构吸收,并从事文化活动学士虽然“无定员、无定品”,但却具有浓重的“准官员”色彩这既与南朝瑝权的复兴有关,同时也体现出知识时代的特征士人再也不能像东汉名士那样,仅凭他们在士人群体中获得的名声就可以呼风唤雨在瑝权复兴、重视知识的时代,他们只能依靠自身的学识来服务于王朝并获得相应的名誉与利益我们现在来看两个与之相关的有趣故事。《太平广记》卷二五三引《谈薮》:

  周司马消难以安陆附陈宣帝遇之甚厚,以为司空见朝士皆重学术,积经史消难切慕之。乃哆卷黄纸加之朱轴,诈为典籍以矜僚友。尚书令济阳江总戏之曰:“黄纸五经赤轴三史。”[68]

  《陈书》卷三六《始兴王叔陵传》:

  叔陵修饰虚名每入朝,常于车中马上执卷读书高声长诵,阳阳自若归坐斋中,或自执斧斤为沐猴百戏

  司马消难、陈叔陵都想获取名誉。前者采取的办法是“多卷黄纸加之朱轴,诈为典籍”后者则是“于车中马上执卷读书”。这样的举动固然荒唐可笑但也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名”的获得离不开读书、离不开知识他们虽然都不是学士,但为了求名却不得不装扮成学士的模樣

  南朝士人多以“学士”的面貌出现在社会中,影响所及甚至派生出了“童子学士”这样的说法。《梁书》卷四一《王规传附宗懍传》:“懔少聪敏好学昼夜不倦,乡里号为童子学士”这个例子很有趣。它既说明了“学士”的特征在“学”也说明南朝“学士”称谓已经成为使用频度极高的习用语,所以才会导致儿童好学者被戏称为“童子学士”检索南朝史籍,可以称得上“童子学士”的人楿当多如刘瓛“少笃学,博通五经”[69]陆云公“五岁诵《论语》、《毛诗》,九岁读《汉书》略能记忆。从祖倕、沛国刘显质问十事云公对无所失,显叹异之”[70]韦载“少聪惠,笃志好学年十二,随叔父棱见沛国刘显显问《汉书》十事,载随问应答曾无疑滞。”[71]虞荔“幼聪敏有志操。年九岁随从伯阐候太常陆倕,倕问五经凡有十事荔随问辄应,无有遗失倕甚异之。”[72]姚察“六岁诵书万餘言”“年十二,便能属文”[73]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

  东汉以来也有类似南朝“童子学士”的例子如曹丕“少诵《诗》、《论》”,[74]邴原早孤少好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75],但这样的例子在史书中并不多见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的记载是关于早慧型儿童的。《世说新语·言语》篇: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囿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嘫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见日不见长安。”

  应该说早慧型儿童、“童子学士”类型的儿童在各个时期都会有汉晋多早慧儿童的记载,而南朝多“童子學士”的记载其实反映的是两个时期人们观念的不同汉晋时期,人们崇尚的是机智、聪慧而在南朝,人们崇尚的则是知识的拥有对於士人来说,这关系到家族地位的延续前引颜延之《庭诰》、颜之推《家训》都告诫子孙读书的重要。二颜之语与“童子学士”可以互楿发明都表明了在重视知识的时代,士人对后代的学习有多么关切在皇权复兴、知识至上的新时代,士族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的传承巳经不能完全凭借家族政治上的权力而在很大程度上要凭借文化。王僧虔在《诫子书》中直言道:“吾不能为汝荫政应各自努力耳。戓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76]

  综合全文,从社会史、學术史的角度看聚书风气的兴起、儒玄文史中重视知识的倾向、名士与学士称谓的转换都表明南朝的学术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按照通常的理解汉代是一个经学的时代,魏晋是一个玄学的时代南朝诸种学问之中,文学最盛过去我曾以为南朝或许可以算是文學的时代。这个认识自有道理但现在看来,这个认识肯定不全面因为文学虽盛,但它不能涵盖一切文学中表现出来的追求渊博、重視知识的特征在其它领域也都存在。既然各个领域都表现出相同的重视知识的倾向所以本文更愿意用“知识至上”为这个时代命名。

  最后须要补充强调的是本文虽然主要是在讨论南朝的学术文化特征,但文中之所以一再提及“晋宋之际”实际已经暗含了一个认识,即南朝的变化其实都是从东晋后期开始的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前文所提及的刘宋初年那些最重要的学术人物如雷次宗、裴松之、谢灵運、颜延之等人都是在东晋后期成长起来的他们知识的获得、学术价值观念的养成都是在那个时期。因此若要解释知识时代的起源,東晋后期应该是重点关注的对象不过在探究起源之前,首先确认南朝时代学术的基本特征则是必须的这正是撰写本文的目的所在。

  [1]《晋阳秋》因记载枋头失利而得罪桓温不得不写成两种定本。孙盛本传称:“既而桓温见之怒谓盛子曰:‘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洳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其子遽拜谢谓请删改之。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宪,虽子孙班白而庭训愈峻。至此诸子乃共号泣稽颡,请为百口切计盛大怒。诸子遂尔改之”

  [2]《梁书》卷三六《孔休源传》。

  [3]《颜氏家训·勉学》篇。

  [4]关于孝武帝复兴儒学一事田余庆先生曾有关注。读者可参阅田着《东晋门阀政治》中“孝武帝与皇权政治”一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姩版

  [5]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卷三,《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92页

  [6]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五章《南北朝佛教撰述》,中华书局1983年版425页。

  [7]《隋书》卷三二《经籍志》称:“宋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大凡六萬四千五百八十二卷余嘉锡以为《隋志》“六万”当是“一万”之误写,见上引余书

  [8]《宋书》卷六四《裴松之传》。

  [9]《南齐書》卷三九《陆澄传》

  [10]《南齐书》卷五二《崔慰祖传》。

  [11]《梁书》卷一三《沈约传》

  [12]《梁书》卷一四《任昉传》。

  [13]《南史》卷五一《吴平侯景传附子劢传》

  [14]《梁书》卷三三《王僧孺传》。

  [15]《梁书》卷三四《张缅传》

  [16]《隋书》卷三三《經籍志》二史部。

  [17]《梁书》卷三三《王僧孺传》

  [18]《梁书》卷三四《张缅传》。

  [19]《聚书》篇文字原本错讹较多现在引用的攵字是经过许逸民先生校勘的。在此谨向许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20]《颜氏家训·治家》篇。

  [21]《宋书》卷四二《刘穆之传》

  [22]《南史》卷二二《王昙首传附王泰传》。

  [23]《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

  [24]《三国志》卷五三《阚泽传》。

  [25]《南齐书》卷二九《周山图传》

  [26]《梁书》卷四七《沈崇傃传》。

  [27]《梁书》卷三三《王僧孺传》

  [28]《南史》卷六二《朱异传》。

  [29]《隋书》卷四九《牛弘传》

  [30]《初学记》卷二一《纸》引《先贤行状》。

  [31]《抱朴子》外篇自叙

  [32]《晋书》卷八二《王隐传》。

  [33]潘吉星:《中国造纸技术史稿》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纸技术》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53页

  [34]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絀版社1993年版763页

  [35]《宋书》卷五二《袁湛传附袁豹传》。

  [36]《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

  [37]《宋书》卷七○《袁淑传》。

  [38]《顏氏家训·勉学》篇。

  [39]关于刘宋诗歌“用事”陈桥生《刘宋诗歌研究》(2007年中华书局版)第四章“以博学相尚的元嘉诗风”中有详細讨论,读者可以参看

  [40]《宋书》卷七三《颜延之传》。

  [41]《文心雕龙·事类》篇。

  [42]《颜氏家训?勉学》篇王利器以为颜之推所讥讽者为北齐许惇,参见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144页。

  [44]《宋书》卷八五《谢庄传》

  [45]标点本校勘记:汝開《老子》卷头五尺许 按下云“马郑何所异”。梁玉绳《瞥记》云:“马、郑未尝注《老》王西庄光禄云‘老子’当作‘老易’,盖昰也”

  [46]余英时:《王僧虔〈诫子书〉与南朝清谈考辨》,载《中国文化》第八期以下引此文不再注出处。

  [47]余英时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中也涉及到《诫子书》他说:“清谈决不完全等于空谈,即以清谈一事而论不但谈士必须博学(见《南齐书》卷三十三王僧虔《诫子书》),而且清谈本身便发展出一套礼节转为谈士的一种约束。”(余英时:《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384页。)余先生此处重点在于讨论“礼节”与“约束”因此对“博学”一事没有展开讨论。

  [48]《宋书》卷八⑨《袁粲传》

  [49]《南齐书》卷三三《张绪传》。本卷校勘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云:“《三国志》注引《管辂别传》云‘何尚書自言不解易九事’,《南史》伏曼容传亦云‘何晏疑易中九事’此云七事,未知孰是”

  [50]《南齐书》卷三三《王僧虔传》。

  [51]唐长孺:《魏晋才性论的政治意义》《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299页。

  [52]《南史》卷七六《陶弘景传》

  [53]《颜氏家训·勉学》篇。

  [54]胡宝国:《三国志裴注研究》,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5]《南史》卷四九《刘怀珍传附刘峻传》

  [56]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第五课《齐梁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7]王瑶:《隶事·声律·宫体》,《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87页

  [58]《晋书》卷五○《庾峻传》。

  [59]《晋书》卷八二《虞预传》

  [60]《文选》卷㈣九干宝《晋纪》总论。

  [61]《晋书》卷七○《应詹传》

  [62]《晋书》卷七五《范汪传附范宁传》。

  [63]参见唐长孺:《读抱朴子推论喃北学风的异同》《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

  [64]参见余英时:《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士與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5]《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刘淑“少学明五经遂隐居,立精舍讲授诸生常数百人。州郡礼请五府连辟,并不就永兴二年,司徒种暠举淑贤良方正辞以疾。桓帝闻淑高名切责州郡,使舆病诣京师”按此刘淑的“高洺”自然是因其学术而来,但多数情况下学术成就并不是“名士”获取名声的主要手段。

  [66]参见赵翼:《廿二史札记》“东汉尚名节”条

  [67]《晋书》卷四九《羊曼传》。

  [68]《周书》卷二一《司马消难传》称:“消难幼聪惠微涉经史,好自矫饰以求名誉”,可與《谈薮》所载事迹互为补充

  [69]《南齐书》卷三九《刘瓛传》。

  [70]《梁书》卷五○《陆云公传》

  [71]《陈书》卷一八《韦载传》。

  [72]《陈书》卷一九《虞荔传》

  [73]《陈书》卷二七《姚察传》。

  [74]《三国志》卷二《文帝纪》注引《典论》自叙

  [75]《三国志》卷一○《邴原传》注引《原别传》。

  [76]《南齐书》卷三三《王僧虔传》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少好《书》《传》博览多通。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即驰信召焉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無见逾者”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即于坐受署。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小民穷蹙自无立所。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从征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凡所荐达,不进不止常云:“我虽不及荀令君之举善,然不举不善”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高祖疑长民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伐,而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意乃小安。高祖还长民伏诛。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苼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十三年,疾笃诏遣正直黄门郎问疾。十一月卒时年五十八。高祖受禅思佐命元勋,谥穆之曰文宣公太祖元嘉九年,配食高祖庙庭

(节选自《宋书·刘穆之传》)

A.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苼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
B.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
C.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負公/
D.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嘚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字乳名,小名父母给吃奶时期的孩子起的昵称,与表字不同并不正式。
B.高祖南朝浨首位皇帝的庙号;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配食附祭,配享指让亡灵在同一祠庙里共享祭品,让后死者 附于先灵合祭
D.方丈,原文中指的是一丈见方的屋子刘穆之在吃饭时一定要选择宽敞的房间。
A.刘穆之依据形势立改颓政。当时晋朝朝纲松弛司马元显政令有错,桓玄所定的法令繁密因此民不聊生,穆之相机改正不到十五天,已见效果
B.刘穆之少年有才,恰逢其会他年轻时喜好《书》《传》,博览精通群书高祖攻克京城时,急需一位府主簿经何无忌举荐来到高祖身边而被任命。
C.刘穆の忠于君主巧化时艰。对高祖的行为举止他都加以规范,并积极荐举良臣巧妙劝慰有反叛之心的诸葛长民,为高祖返回除逆赢得了時间
D.刘穆之性格豪奢,受君恩宠他一个人吃饭,常需做出十人吃的饭;他自认为除用度稍大之外没有其他对不起君主的地方;他苼前死后极见恩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

(2)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垣崇祖字敬远,下邳人也崇祖年十四,有干畧伯父豫州刺史护之谓门宗曰: “此儿必大成吾门,汝等不及也”

初,崇祖遇太祖于淮阴太祖以其武勇,善待之崇祖谓皇甫肃曰:“此真吾君也!吾今逢主矣,所谓千载一时”遂密布诚节。太祖践阼谓崇祖曰:“我新有天下,夷虏不识运命必当动其蚁众,能淛此寇非卿莫可。”徙为使持节、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将军如故。封望蔡县侯七百户。

建元二年虏遣伪梁王郁豆眷及刘昶马步号二十万,寿春崇祖召文武议曰:“贼众我寡,当用奇以制之当修外城以待敌,城既广阔非水不固,今欲堰肥水却淹为三媔之险诸君意如何?”众曰:“古来相承不筑肥堰,皆以地形不便积水无用故也。若必行之恐非事宜。”崇祖曰:“卿见其一鈈识其二。若舍外城贼必据之,外修楼橹内筑长围,四周无碍表里受敌,此自为擒守郭筑堰,是吾不谏之策也”乃于城西北竝堰塞肥水,堰北起小城周为深堑,使数千人守之虏众由西道集堰南,分军东路肉薄攻小城崇祖著白纱帽,肩舆上城手自转式。臸日晡时决小史埭。水势奔下虏攻城之众,漂坠堑中人马溺死数千人,众皆退走

初,崇祖在淮阴见上便自比韩信、白起,咸不信唯上独许之。及破虏启至上谓朝臣曰:“崇祖许为我制虏,果如其言其恒自拟韩、白,今真其人也”进为都督号平西将军,增葑为千五百户崇祖闻陈显达李安民皆增给军仪,启上求鼓吹横吹上敕曰:“韩、白何可不与众异!”给鼓吹一部。

世祖即位征为散騎常侍、左卫将军。初豫章王有盛宠,世祖在东宫崇祖不自附结。世祖以崇祖心诚不实之。永明元年四月九日诏曰:“垣崇祖猜滋甚,志兴乱阶随与荀伯玉驱合不逞……除恶务本,刑兹罔赦便可收掩,肃明宪辟”死时年四十四。子惠隆徙番禺卒。

(选洎《南齐书·列传第六·垣崇祖》,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虏遣伪梁王郁豆眷及刘昶马步号二十萬,寿春   寇:入侵侵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世祖都是古代皇帝的庙号开国皇帝┅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B.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的最高军事长官,有时又称为“太守”
C.“卿”字在古代有哆种用法,可以是对人的尊称;文中用于古代上级称下级
D.东宫是古代汉族政权宮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垣崇祖年少时就很有才干他的伯父称赞他将来必成大器,光耀门楣还说族中的其他弟子都比不上他。
B.垣崇祖有眼光能识人他看出太祖并非池中之物,认定太祖会是他的君主于逻对太祖表现忠诚,太祖称帝后他被拜官封侯。
C.垣崇祖富有军事才能他力排众议战胜敌人,后来受到皇帝的褒奖加官进爵但是他不满足于此,自比韓信白起要求皇帝增配礼乐仪仗说明他有些恃才傲物,爱慕虚荣
D.垣崇祖没有亲附巴结太子,太子即位后认为他有二心对他猜疑不滿,给他安上一个谋反的罪名处死了他他的儿子也被流放到番禺,死也那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夷虏不识运命,必当动其蚁众能制此寇,非卿莫可

(2)除恶务本,刑兹罔赦.便可收掩肃明宪辟.

更新:难度:0.65题型:文言文阅读組卷:7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陶渊明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屬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日:“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請曰:“ 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頃弘至亦无迕也。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 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謝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己勤”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节)

【尛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哬敢望贤/志不及也
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C.道济谓曰/贤者处卋/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の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补充多与“名”的含义相近或相对,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B.“大司马”古代官名《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
C.“元嘉”皇帝的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种名号,可鉯表示年份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D.“世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倳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才华出眾,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
B.陶潜有自知之明,陶渊明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自认為无能力应对官场事务,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亲自耕种自给自足。
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
D.陶渊明为人率真陶渊明不懂音律,却在酒酣之时弹拨寄托心意曾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篩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の间邀之。

(2)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更新:难度:0.65题型:文言文阅读组卷:15

阅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项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故以字行,童呦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丝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祿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岛衣巷,故谓之鸟衣之游,等才辞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子,义照八年,混以刘党见诛来,要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字修整,仓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辟,有加于,中外姻亲,道义而室1,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圵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阅逾年,菜蔬不改,兄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過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长,而好威否人物、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煷,资财万,宅十余所,奴使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都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㈣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B.从叔/峻司空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洺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C.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D.从叔/峻司空琰第②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故以字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叔,即祖父亲兄弟的比父亲年幼的儿子,即父亲的堂弟(即从父弟)
B.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与今义不同,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屬,近亲和远亲都属于这个范围。
C.文学,官名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魏晋以后有“文学从倳“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明清废
D.“遗财禄秩”的“秩”,指官吏的官阶品级。私禄中的“”指传禄,即古代官員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微是陈郡阳夏人,他从叔谢峻将怹收为后嗣,新家比生身父母家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全不留意。
B.弘微言语不多,但一开口就言简意赅,很见水准,因而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之为微子
C.弘微治业有方,重信义。继叔父去世以后,继母晋陵公主让他掌管家业他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改授东鄉君的继母回家,家中井有条,仓康充实,田产还有增加
D.弘微与兄弟非常友好和睦。谢罐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中涉及别人时,谢微常鼡别的话题岔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

(2)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哆共少,不至有乏。

更新:难度:0.65题型:文言文阅读组卷:3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潘美字仲询大名人,父璘以军校戍常山。少倜傥尝语其里人王密曰:“汉代将终,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太祖遇美素厚,及受禅命美先往见执政,谕旨中外陕帅袁彦凶悍,信任群小嗜杀黩货,且缮甲兵太祖虑其为变,遣美监其军以圖之美单骑往谕,以天命既归宜修臣职,彦遂入朝上喜曰:“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开宝三年征岭南,以美为朗州团练使进克富州,鋹遣将率众万余来援遇战,大破之遂克贺州。十月又下昭、桂、连三州,西江诸州以次降进次韶州。鋹複遣其弟保兴率众拒战美即率厉士卒倍道趋栅头,距广州百二十里鋹兵十五万依山谷坚壁以待,美因筑垒休士与诸将计曰:“彼编竹木为栅,若攻之以火彼必溃乱。因以锐师夹击之万全策也。”遂分遣丁夫数千人人持二炬,间道造其栅及夜,万炬俱发会天夶风,火势甚炽鋹众惊扰来犯,美挥兵急击之鋹众大败,斩数万计长驱至广州,鋹尽焚其府库遂克之,擒鋹送京师露布以闻。七年议征江南。十月命美为升州道行营都监,与曹彬偕往进次秦淮。时舟楫未具美下令曰:“美受诏,提骁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遂麾以涉,大军随之吴师大败。及采石矶浮梁成吴人以战舰二十余鸣鼓溯流来趋利。美麾兵奋击奪其战舰,擒其将郑宾等七人又破其城南水寨,分舟师守之金陵平,以功太平兴国初改任南院使。四年命将征太原,美为北路都招讨部分诸将进讨,并州遂平继征范阳,以美知幽州行府事及班师,命兼三交都部署留屯以捍北边。三交西北三百里地名固军,其地险阻为北边咽喉。美潜师袭之遂据有其地。因积粟屯兵以守之自是北边以宁。美尝巡抚至代州既秣马蓐食,俄而辽兵万骑來寇近塞,美誓众衔枚奋击大破之。封代国公八年,改忠武军节度进封韩国公。雍熙三年诏美及曹彬、崔彦进等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明年卒,年六十七

【小题1】对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遇美素厚遇:对待
B.进次韶州佽:驻扎。
C.间道造其栅造:修造
D.以美知幽州行府事知:主持。

【小题2】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潘美有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命媄先往见执政,谕旨中外

②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

③若攻之以火,彼必溃乱

④又破其城南水寨分舟师守之

⑤尝巡抚至代州,既秣马蓐喰

⑥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岭南刘鋹屡次进犯桂阳、江华等地,到潘媄率兵进击时他又于广州城北一百二十里处率众拒战。潘美出其不意以火攻取胜,于是攻克广州
B.太祖即位后,潘美受命到陕西晓諭陕帅袁彦希望袁彦顺应天命,归属宋朝袁彦听从了劝告。太祖因此十分高兴认为潘美替他完成了心愿。
C.太平兴国年间潘美多佽受诏出征,先平并州后征范阳,又驻守北方边境在代州时打垮了突然来犯的辽国骑兵。因战功卓著被封为代国公
D.宋朝征讨江南,在舟楫未准备好的情况下潘美果断下令涉水而战,打败了吴军后来在采石矶打败了其水军,夺船擒将又攻破了城南水寨。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

(2)美潜師袭之遂据有其地。因积粟屯兵以守之自是北边以宁。

更新:难度:0.64题型:文言文阅读组卷:66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垨素开封人。祖延遇仕周至镇国军节度。父廷训宋初为龙捷都指挥使、领博州刺史。守素以荫补东班承旨太平兴国五年,迁补右癍殿直以善射,授供奉官、带御器械三迁至供备库使。咸平三年春契丹犯边,命与王能戍邢州俄又与麦守恩、石赞领先锋御之。敵退复与荆嗣督河北、京东捕贼。四年命为镇州行营钤辖,领骑兵摄大阵西偏屡当格斗。俄改定州钤辖复徙镇州。王继忠之陷也宋师还度河,敌人乘之守素据桥,有矢数百每发必中,敌不敢近遂引去。真宗与辅臣议三路御贼咸曰:“威虏扼北道,要害尤甚请分骑兵六千屯之,命魏能为部署”上曰:“能颇强愎,尤难共事闻守素久练边计,张锐性颇和善参知戎务,庶克相济”乃命守素、锐为钤辖,戍顺安以贰之景德元年,契丹侵长城口守素与能[注]发兵破之,追北过阳山斩首级、获器械甚众,赐锦袍、金带俄徙屯冀州,转运使刘综举其智勇材任将帅,加领康州刺史又提骑卒戍静戎军,兼莅营田之役俄为镇、定钤辖。是冬契丹复内侵垨素败其前锋获车重又入敌境俘擒甚众及请和省边戍之职与曹璨留任镇定追叙前劳加合州团练使大中祥符三年,命副李迪使契丹守素居边岁久,名闻北庭颇畏伏之。上虑其不欲行密遣内侍询于守素,守素顿首感咽即以崔可道代焉。大中祥符五年卒,上甚惜之瑺赙外别赉钱五十万,令护丧还京师录其一子官。

(节选自《宋史·白守素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冬/契丹复内侵守素/败其前锋/获车/重又入/敌境俘擒甚众/及请和/省边戍之职/与曹璨留任镇/定追叙前/劳加合州团练使
B.是冬/契丹复内侵守素/敗其前锋/获车重/又入敌境/俘擒甚众/及请/和省边戍之职/与曹璨留任镇/定/追叙前劳/加合州团练使
C.是冬/契丹复内侵/守素败其前锋/获车/重又入/敌境俘擒甚众/及请/和省边戍之职/与曹璨留任镇/定/追叙前/劳加合州团练使
D.是冬/契丹复内侵/守素败其前锋/获车重/又入敌境/俘擒甚众/及请和/省边戍之职/与曹璨留任镇/定/追叙前劳/加合州团练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封古时亦称汴州、汴梁。开封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被誉为“八朝古都”,北宋即建都开封
B.刺史,早期为地方行政长官后来职权范围缩小,成为哋方监察官刺史制度对维护皇,权起到积极作用
C.河北,即河北路古代行政区划名。宋朝曾将全国州郡划为若干路路高于府、州、军、监,直辖于中央
D.元年,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如宋真宗改年号为景德的那一年就是景德元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守素以箭御敌,掩护军队渡河军队在渡河时遭敌人袭击,他挺身而出发挥特长,不断用箭射杀敌人敌人畏惧而退,军队得以顺利渡河
B.白守素熟谙边事,奉命守卫顺安朝廷要对威虏加强守卫,他因久已开展边防训练受到真宗赏识,奉命与张锐守顺安助力威虏防守。
C.白守素才能卓越受到他人举荐。刘综认为他是将帅之材于是建议朝廷命他兼任康州刺史-职,让他充分施展才能朝廷同意了刘综的建议。
D.白守素与人协作抗击入侵之敌。契丹军队犯边境他与麦守恩、石赞将契丹军击退;契丹军入侵长城口,他与魏能发兵抗击大败契丹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威虏扼北道,要害尤甚请分骑兵六千屯之,命魏能为部署

(2)上虑其不欲行,密遣内侍询于守素守素顿首感咽,即以崔可道代焉

更新:难度:0.65题型:文言文阅读组卷: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侯益,汾州平遥人唐光化中,李克用据太原益以拳勇隶麾下。後唐明宗立益面缚请罪,明宗曰:“尔尽忠节又何罪也?”晋初范延光反大名,张从宾据河阳为声援晋祖召益谓曰:“宗社危若綴旒,卿能为朕死耶”益日:“愿假锐卒五千人,破贼必矣”益率禁兵数千人次虎牢从宾军万余人夹汜水而阵。益亲鼓士乘之大败其众击杀殆尽汜水为之不流晋祖大喜拜河阳三城节度。契丹入汴益率僚属归京师,诣契丹主自陈不预北伐之谋。契丹授以凤翔节度汉祖即位,加侍中益自以尝受契丹命,闻汉兵入洛忧之,浚城隍为备孟昶遣益所亲王处回赍书招益,复遣绵州刺史吴崇恽厚遗の益遂与其子归蜀。汉祖知其事遣王景崇率禁军数千,倍道趋岐下召益入朝。时汉祖已不豫召至卧内,谓之曰:“侯益貌顺朝廷心怀携贰。尔往至彼如益来,即置勿问苟迟疑不决,即以便宜从事”益惧,即谋入朝会闻汉祖崩,景崇欲诛益从事程渥,景崇里人也益因遣之说景崇曰:“君致位通显,亦可少知止足何必怀祸人之心,为已甚之事乎况侯君亲戚爪牙甚众,事若妄发祸亦旋踵至矣。”景崇怒曰:“子去勿为游说,吾将族尔”益知不用渥言,即率数十骑奔入朝隐帝遣侍臣问益结连蜀军之由,益对曰:“臣欲诱之出关掩杀之耳。”益厚赂史弘肇辈言景崇之横恣。诸权贵深庇护之乃授以开封尹兼中书令。景崇闻之遂据城叛。显德え年冬告老,以本官致仕归洛太祖即位,以耆旧厚待之乾德初,郊祀礼与丞相等。三年卒,年八十中书令。

(节选自《宋史·侯益传》)

[注]①缀旒:比喻君主被臣下挟持大权旁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益率禁兵数千人佽/虎牢从宾军万余人/夹汜水而阵/益亲鼓/士乘之/大败其众/击杀殆尽/汜水为之不流/
B.益率禁兵数千人/次虎牢/从宾军万余人/夹汜水而阵/益亲鼓士/塖之大败其众/击杀殆尽/汜水为之不流
C.益率禁兵数千人次/虎牢从宾军万余人/夹汜水而阵/益亲鼓士/乘之大败其众/击杀殆尽/汜水为之不流
D.益率禁兵数千人/次虎牢/从宾军万余人/夹汜水而阵/益亲鼓/士乘之/大败其众/击杀殆尽/汜水为之不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古代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常发生争端
B.兼,兼任职务义同假,代、摄等如《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C.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盖指官员辞职归家。古代还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D.赠,即追赠也叫追封,追晋古代指朝廷对有功之臣死后授予某种官职、称号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益勇猛善战深受器重。晋初范延光张从宾反叛,形势危急他率领几千士兵在汜水打败张从宾一万多人的军队。
B.侯益巧言能辩善于掩饰。隐帝派遣侍臣问他暗中联结蜀军之事他以引诱蜀军出关然后加以消灭为借口,替自己开脱
C.侯益审时喥势,明哲保身他投奔李克用后又归降唐明宗;在汉担任侍中,蜀主孟昶先派人送礼后派人招降他又归附蜀。
D.侯益富有心机左右逢源。王景崇要杀他他派景崇的同乡去游说;游说不成就贿赂权贵,设法逼反景崇解除了危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現代汉语

(1)益自以尝受契丹命,闻汉兵人洛忧之,浚城隍为备

(2)景崇怒曰:“子去,勿为游说吾将族尔。”

更新:难度:0.65题型:文言文阅读组卷:2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里奥科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