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清代青花瓷瓷到代吗?

  青花瓷在中国瓷器市场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元代、明代甚至“清三代”青花瓷都能拍到几千万元

  莫慌!此次主力仍然在假摔? 套牢的股票很可能有救了! 3月股市很可能发生巨变? 拉锯战背后暗藏的资金动向!

  “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隐藏在窑窖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周杰伦一首《青花瓷》,不仅让词作者方文山被人们所知,更让歌中的主角“青花瓷”搅动起整个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神经。

  然而,青花瓷所诠释的并不仅是歌中那般凄美,虽然色泽单一,但其隽逸的造型、朴素的内涵、经久耐看的质感,都注定让青花瓷作为藏品的意义更富含韵味。

  自古以来,素有“瓷中之王”之称的青花瓷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随着岁月演变,其收藏和投资价值也获得人们的关注。

  素坯勾勒“天价青花”

  近日,一传世“元青花”藏身沉船,并在山东菏泽市的工地“破土而出”。对此,菏泽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马静兴奋不已,“我太幸运了,有些考古工作者一辈子也挖不到一件青花瓷,而我一天就挖到三件。”

  菏泽市的一场大雨让马静有幸穿着大胶鞋站在泥水中作业,对沉船的九号船舱例行勘测,没想到的是,在拣出一只碎裂成一堆瓷片的酱釉大罐之后,黄泥里露出一片白色,于是马静震惊地舀了一下水,根据经验判断,那应该是瓷器中的青花,窃喜之余突然发现,浸在泥水中的青花瓷器上闪出一段青花龙纹。

  要知道,龙纹在封建社会相当讲究,这一发现显然非同小可。除此之外,还有两件元青花瓷器分别是鳜鱼纹高足碗和元青花盘子。

  就这样,一场大雨给菏泽市带来了上亿元的财宝。根据山东省文物总店总经理宋玮的分析,此次出土的元青花梅瓶为龙纹,六层纹饰,画工精绝,应是元代官窑献给皇帝的物品。如果一点没破,市场价应该在3亿元以上,可惜瓶口部有小瑕疵,器身有裂纹,市场价应在1亿元以上。而鳜鱼纹高足碗和元青花盘子的市场售价可能分别超过100万元和50万元。

  无独有偶,就在2005年7月12日,一个画着传统谋士故事的元青花大罐,从荷兰一个军官后裔家中的阁楼上搬下来,放在了伦敦佳士得的伦敦拍卖场上,这个名为“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的玩意经过几番搏杀,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而这笔钱当时足以在伦敦黄金市场购得两吨黄金。这一价格不仅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的最高成交价格,更使中国收藏界为之一震。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地大物博的中国,瓷器历史之悠久、种类之丰富可谓世界罕见,不论是“南青北白”还是四大官窑,再或是八大民窑,不同朝代轮换之际也刮起了一阵阵瓷器进化的风潮,然而在这些琳琅满目的瓷器品种中,青花瓷却犹如一支奇葩,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元青花的天价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据考古发现,我国在唐、宋两代均有青花瓷器,但是胎质一般较差,做工也很粗糙,唯有元青花属于釉下青花,使用著名的进口料苏麻离青钴料绘制,烧成瓷器之后,色彩浓艳。

  元青花的价值连城,还与其存世量稀少密切相关。据有关资料,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有500多件,而国内公认的传世、出土元代青花瓷数量仅100件左右,各大博物馆均罕有珍藏。

  瓷器投资首选青花瓷

  俗话说“乱世藏金,盛世藏瓷”,在我国7000万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者当中,以“捧瓷大军”为最,而在琳琅满目的瓷器品种当中,青花瓷又首当其冲。

  据了解,青花瓷价格上涨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品类陶瓷,几乎是一年一个价。清代官窑青花瓷中的珍品在10年内价格甚至能翻上几百倍。作为青花瓷三大家之一的王锡良在2000年创作的青花小盘卖价不过2000元,而在2010年,市场交易价格已达20万元以上,10年时间上涨了100倍。

  但是,对于市场值得收藏的青花瓷品种,不同人持不同观点。有人士认为元代青花瓷算是热门品种,炒得也比较热。而上海市工商联收藏俱乐部理事长则认为,从投资角度来看,明清瓷器是热门,而且还会有很长一段升值期。如2001年,上海敬华拍卖公司曾以880万元的价格拍出一款“明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四年后,当此烛台出现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的春拍中时,被藏家以2035万元的价格买走。

  青花瓷价格的涨幅几乎难以估算,在有“青花大王”之称的王恩怀大师看来,青花瓷的收藏价值的确很大,而且青花瓷在中国瓷器市场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元代、明代甚至“清三代”青花瓷都能拍到几千万元。

  青花工艺元代开始成熟

  青花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如今,能数出来的标本并不多见:如20世纪70至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是扬州,而扬州又是唐代的重要港口,可见,青花瓷从唐代起就开始外销。

  遗憾的是,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而是在宋朝走向衰败。到目前为止,世人也只能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中找到一些端倪。一处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另一处则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的一片青花碗腹部残片。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等。考古学家从这些细节上发现,宋青花与唐青花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继唐宋之后,成熟的青花瓷终于在元代的景德镇亮相。更重要的是,元青花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画风豪放、层次感鲜明等特点使得元青花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但也不乏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等。

  正因如此,也使得那个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的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元青花捧红了景德镇,而景德镇又造就了元青花。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元朝之后,当风雨飘摇的明朝到了天启、崇祯时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颓势,虽然明朝已经无药可救,可是明朝末年的青花瓷却焕发出勃勃生机。

  “它摆脱了嘉靖、万历以来那种繁缛、密不透风,走向了清丽舒朗,这种风格也影响到清代青花的未来走向,尤其奠定了康熙一朝青花瓷器的基础。”收藏家马未都如是形容着青花的鼎盛。

  就在1644年,中国发生朝代上的革命。这一年中,中国出现了三位皇帝崇祯、李自成和顺治,而这一年却是青花瓷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

  顺治时期,景德镇最为流行的商品就是青花,所以这个时期95%以上的瓷器都是青花,而且一个典型的对龙的绘法,也只有顺治一朝才有。据说,这个画法叫做“一身三现”。所谓“一身三现”,就是画一个龙头,画一段龙身,画一条龙尾,中间的地方都是云彩,好像一条龙被云彩遮挡,露出三段。也有一身五现、一身七现。有人说,这种绘法,从某种程度上讲跟政治沾边,当政局不明朗的时候,龙纹就表现得若隐若现;而后来清朝坐稳了天下,龙纹就全部呈现出来。

  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中,青花瓷器由摹古、创新,逐渐演化到形制规范,中规中矩,工艺也愈发纯熟。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今,青花瓷概念被附着在更多消费品上,逐渐被更大的用户群所接受。比如,海尔冰箱推出了三门青花瓷版本;多彩推出了具有复古风情的青花瓷上网本;梵圣推出青花瓷艺术优盘……诸如此类的产品,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将青花瓷这个见证中国朝代更替的艺术品带入现代人的生活。

  而藏家对于青花瓷,更多还是隐藏在心头的那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爱,如果一定要什么语句来形容,《非诚勿扰2》中李香山女儿川川的那首诗或许是最好的诠释:“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投资青花瓷,从“清三代”入手

  在距离鸟巢不到两公里的奥林匹克公园“祥云小屋”,中国江西景德镇的工艺大师滔滔不绝地向中外游客讲述着“天价青花”的传奇。慕名来到此地的青花瓷“粉丝们”一面向工艺大师讨教瓷器的烧制过程,一面尝试着在瓷瓶上绘制纹样。

  这里,承载着中国明清两代民窑烧制历史的数千枚青花残片,筑成了价值不菲的“百年青花瓷道”,踏步其上,仿佛在千回百转之中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年代。

  北京奥运会虽然已是过去时,但旧地重游之际却宛若走进了青花瓷的“心脏”,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清代龚轼的《景德镇陶歌》:“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而今,青花瓷乘坐历史的列车来到了2011年,被众多藏家所追捧。

  目前市场上对青花瓷感兴趣的藏家不在少数,但是能真正把玩其中的并不多。北京亦庄一位长期从事瓷器收藏的刘先生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虽然他比较喜欢官窑,但是对于青花瓷却比较谨慎,因为目前市场上,青花瓷的高仿制品太多,一旦看走眼,钱就打水漂了。”

  的确,青花瓷市场的水太深,价格也存在很大的炒作嫌疑,关键就在于,价格一旦炒上去,就不会低于原价出售。在北京宣衡斋国际拍卖公司相关负责人狄先生看来,只要是能买到青花瓷真品,就不会赔钱,因为它的价格只会上涨。

  据了解,“清三代”的青花瓷年升值空间在10%至20%,而元青花的升值空间更大。但是,这里面还有更深的学问,属于官窑的青花瓷可以说是价值连城,因为这些属于皇家定制,其价格是民窑青花瓷的几十倍。

  细观青花瓷市场,不难发现,2010年明显好于2008年和2009年。据狄先生分析,青花瓷的价格和房价以及股市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说2011年的房价能够得到一定抑制,涨幅相对平缓,那么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会流向艺术品收藏市场,这样一来,青花瓷的升值空间就更大了。

  此外,从历年的市场行情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比如,一件雍正年间的瑞兽纹青花盘2004年的价格为3000元左右,而2010年初的市场价可达2万元;看上去十分普通的晚清时期的福禄寿三星折沿碗,2006年价格也就2000元,如今至少也要7000元以上。

  如果一定要为青花瓷定一个价格上限,只会令很多藏家为难,因为就连他们也无法预知未来的想象空间究竟有多大。毕竟,青花瓷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青花瓷本身。

  “清三代”更易入手

  青花瓷带着它最为传奇的故事,穿越历朝历代留存到现在,而藏家们将目光主要锁定在元青花和清代康雍乾时期官窑出产的青花瓷身上。

  尽管青花瓷的升值空间难以想象,但并非每个朝代的青花瓷都容易入手。

  其中,元青花很昂贵,但是市面上的真品并不多。一家经营元明时代瓷器店的店主张先生告诉记者,留存在世上的元青花数量很少,这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一定关系,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很多元代瓷器都遭到破坏。

  所以目前市面上交易量较多的还是明清两代的青花瓷,其中以“清三代”为最。私下交易的价格大约在20万元至30万元,倘若拿到拍卖场上,其交易价格至少是私下交易的几十倍。

  无论从投资的角度还是纯收藏的角度而言,购买青花瓷还都要注意“真”与“精”的结合。在博宝艺术网瓷器杂项投资顾问王壹看来,这里所谓的“精”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之上,不是指工艺的精细程度,而是指其艺术价值。

  真正代表青花瓷最高成就的当属清代康熙年间官窑出产的“五彩青花”,它以钴矿为原料,在陶瓷胚体上描绘纹饰,然后覆盖上一层较薄的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制而成,烧成后的釉面清爽透亮,纹饰灵动而不失雅致,表面青花的发色历久弥坚。

  作为艺术品,如果其艺术价值不高,那么也就丧失了投资价值。在这一点不单对当代大师来说至关重要,同样对古瓷中的青花瓷来说也是如此,切不可盲目“尊崇年份”,否则清代的瓷器就不会接二连三的创造陶瓷类艺术品的成交价纪录,而会被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接连刷新。

  正如民初许之衡在其《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说的那样,“无美不臻”、“波澜老成”、“天马行空”、“不可羁勒”、“高华清贵”、“极妃青俪白”、“雅俗共赏”……字里行间诠释着“清三代”青花瓷的美学风貌。

  难怪不少藏家感叹,“清三代瓷器犹如唐诗,唐人之后,诗尽矣;三代之后,瓷器亦无足观矣。”

  2005年拍出2.3亿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

元青花备受争议  在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戒备森严的库房里收藏着四十件元青花,其中不乏举世孤品,正所谓,“青花斗艳,最美不过青花瓷。”

  而元青花因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及作品屈指可数而成为业内争议最多藏品,再加上保存至今的完整元青花少之又少,竟然连青花瓷片都成为相当有文物价值的收藏品。

  所谓“物以稀为贵”,随着众多藏家对“稀”这个字的认识不断加深,起初一直很少有人问津的当代艺术瓷也越来越受到资深藏家的重视,纷纷投入到这片“处女地”中。

  然而,对于青花瓷的起源却一直众说纷纭,几乎还算是收藏界的谜团,英国戴维德基金会的元代“至正型”青花象耳瓶证明了“元起源说”;之后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扬州的青花瓷片出土有了“唐起源说”……

  在很长一段时间,元青花的出生更成为了一个谜。在收藏家马未都看来,中国陶瓷,但凡新品种诞生,其身份明确,脉络清晰,但唯独元青花没有幼年,没有童年,没有少年,当世人看到它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不免让人怀疑其出身。

  因为在长达五百多年的明清两朝,没有任何零星文字的记载,传统上一直认为青花是明朝永乐年间创烧,直到郑和下西洋带回青花料,从而彻底地改变了中国瓷器的审美。

  甚至民国初年,所有的古董商依然坚守这一说法,最终导致国宝级“至正型”青花龙纹大瓶被卖到了国外。直到美国人约翰?亚力山大?波普博士以此为标准,进行深入研究,才渐渐拉开了元青花厚重的历史。

  之后便出现了青花瓷器的鼻祖与唐宋青花是一脉传承的关系,就像青瓷系列是南方窑口演绎到全国各地,白瓷系列由北方窑口演绎到全国各地,花瓷系列也包括青花瓷是由唐代北方窑口演绎到全国各地一样。

  直到现在,不少藏家对于元青花身世的理解都各执己见。

  尽管目前市面上真正的元青花极为稀少,但其价值也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对于其年代“盲目崇拜”,因此对于元青花的投资,争议还是不少。

  在山东省内各博物馆里的元青花可谓屈指可数,仅有几件价值相当的元代釉里红,作为“镇馆之宝”。在济南市文物总店总经理崔明泉看来,随着中国国力迅速提升,推动元青花等中国古代文物价格屡创新高,相比西方一幅一两百年历史售价高达几千万美元的油画而言,具有七八百年漫长历史的元青花,完整大器单件过亿元并不算贵。

  据了解,目前全国元青花的藏量尚不及明代永乐青花的几千分之一,后者一件青花大盘,拍卖价格动辄数百万。按照收藏以稀为贵的原则,元青花价格如此之高也就可以理解了。

  更重要的是,相比唐宋瓷器上的简单画工和较低的技术含量,元青花外观浑厚、自然。元代以前,画家多是一种职业,到元代时,中国国内文人画盛行,文人画家讲究画意,绘画技法纯熟。尽管史志中没有明确记载元代大画家参与元青花的制作,但是不排除这种情形存在。

  然而,“精”是艺术品增值的重要依据。谈到元青花,博宝艺术网瓷器杂项投资顾问王壹也觉得这是件备受争议的古玩,他告诉记者,人们都知道元青花数量不多价值高,总觉得“物以稀为贵”,但是并非所有的元青花都能炒到那么高的价格,其中还有官窑和民窑的区别,因此,也有很多元代青花瓷价格较为低廉。

  尽管如此,中国藏家的元青花情结仍然在大大小小的拍卖会上演,即便是冒着看走眼的风险,也决定一试深浅。

  “青花瓷的存世量决定了它属于稳定增长的品种之一,完全可以作为一个长线投资品种,”面对众多藏家热捧的青花瓷,王壹显得十分镇静,在他看来,青花瓷作为艺术品有着保值增值的特性,只要入手的是真品,就不必担心价格下跌,经过3至5年的时间之后必然会获得丰厚的收益。对于其他存量相对小的瓷器品种而言,因其交易量小,则需要更长的投资周期。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梅建平和美国纽约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摩西教授联合出品的梅摩中国瓷器杂项指数显示,从1985年到2010年第二季度回报率为8.4%,而同期的美国标准普尔蓝筹股指数回报率为9%,但过去十年自2000年到2010年第二季度艺术品年回报率上升到12.5%。而2008年至2010年该指数的表现来看,大涨225%。

  显然,中国艺术品长期投资价值毋庸置疑。但同时,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都使瓷器杂项的指数出现大跌,因此艺市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

  目前,我国有近1亿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者,其中以“捧瓷大军”为最。专家称,在瓷器收藏品当中,收藏应首选“青花瓷”。

  青花瓷是一种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其色调明快典雅,釉面光洁莹润,历久弥新。

  据专家考证,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此时河南巩县窑附近地区已有原始青花制作,遗存的青花瓷器及考古发现残片可以佐证。宋代青花瓷虽有生产,但仍属于初级阶段,发展缓慢,传世器物很少。元代青花瓷趋向成熟,尤以江西景德镇生产的最为精致,有一定数量的青花瓷器传世,成为今天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珍藏品和各种拍卖会上的抢手货。

  但是收藏青花瓷也不能随波逐流,正因为青花瓷的珍贵稀少,市面上才会出现众多的仿造品,这就使得青花瓷市场鱼龙混杂,令人不辨真假。

  由于历代青花瓷的款识的字体、写法、料色和风格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因此,只要掌握了款识的基本规律,就能准确地判断古瓷的时代、窑口。

  首先,看钴料。青花瓷钴料种类分为苏泥麻青、平等青、石子青、回青等,它们多属高锰类,尤以进口青花钴料烧制的瓷器最具收藏价值。因为使用进口颜料烧制的青花瓷,大多由当时高级的工艺师创作,艺术价值更高。

  其次,看发色。釉下发色艳丽,“青花见五色”的青花瓷品种尤为珍贵。清康熙时正是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达到巅峰。所谓“青花见五色”,指的是使用一种青花颜料烧制出来的瓷器,图案出现深浅虚实等各种变化。

  第三,艺术水平是一个关键因素。器型优雅、构图有立体感、层次分明,人物景致清晰明显的青花瓷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

  最后,古代青花瓷款识中的书法、图案,对于书画、篆刻艺术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比如说,顺治时期的青花瓷总体来说较为粗糙,构图比较随意,器型、图画种类还不是很多;而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工艺精细,修胎讲究,纹饰内容也较顺治时多样,但总体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总的来说,如果对于青花瓷的年代背景等知识有足够的了解,那么结合当时的青花瓷制作工艺特点,辨出真假并非难事。

  “清三代”青花瓷的鉴别

  清代官窑青花瓷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开放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官窑青花瓷器深受皇帝个人审美趣味和艺术鉴赏水平的影响,因此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了不同特点,这也成了鉴定官窑青花瓷器的重要手段。

  首先看造型,包括线条的收放、形状等,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康熙时期的造型,硬朗挺拔;雍正时期的造型,秀气柔和;乾隆时期的造型,装饰复杂。总体来看,雍正、乾隆时期造型创新达几十种,乾隆之后造型就没有大的创新了,基本延续前期的造型品种和风格。

  第二,胎釉彩。康熙时期的特点是“紧皮亮釉”,釉面紧绷在胎体上,胎很硬朗,断口像贝壳一样硬,断面像糯米糕的切面一样细,蓝彩透彻亮丽。雍正时期的胎最白,含杂质最少。乾隆时期胎体洁白细腻,瓷质坚密,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釉面匀净,多数是青白釉,少量为粉白釉,光泽莹润。

  第三,纹饰。纹饰与当时的社会习俗和皇帝的审美情趣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康熙时期,山水人物故事、“刀马人”较多,重在体现古代战场上战马嘶鸣的场面。而康熙后期社会已经安定下来,则有耕织图等,雍正时期已基本没有“刀马人”纹饰,花卉、花鸟颇为流行,讲究秀美,布局也更加合理。乾隆时期纹饰复杂,装饰繁缛,受西洋的影响较为明显,比如有西方妇孺、儿童画等等。

  第四,款识。官窑款多为六字、四字的,比如“大清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等。从字体上看,康熙时期多楷书款;雍正时期楷书、篆书并重;乾隆时期重篆书;嘉庆、道光时期多篆书;咸丰时期后又开始重视楷书。从笔画上看,康熙时期笔画有力,而雍正时期则显得工整规范。

  第五,底足特征。比如康熙时期有一种双圈足颇具时代特征。而雍正时期的器足则多呈现滚圆、细腻、光滑的泥鳅背特征。

  从造型鉴赏辨别历代青花瓷

  收藏青花,以美为贵。而器形则是衡量青花瓷是否美的一个重要标准。青花始于唐,发展于元,在明清得到了更大的发挥,青花瓷器的造型风格是一个时代人们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的具体表现之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造型艺术特点,因此对青花瓷器常见器形的研究,也是我们鉴赏和辨别青花瓷器时代特征的重要依据之一。

  唐代青花瓷的器形有碗、盘、瓷枕、罐、三足罐等,其中以碗、盘最多。碗类以足形分为玉璧形宽圈足和玉环形窄圈足两种形式;以口、腹造型不同又分四种类型:敞口、深腹;敞口、浅腹;折沿、浅腹;花口、折沿、浅腹等。

  宋代青花瓷的器形仍以碗为主,可分为三种类型:直口圆唇,腹壁微弧;敞口外卷唇,唇面向外斜出,腹壁微弧;直口平唇,腹壁上部近直,下部向内聚收。

  元代青花瓷的造型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器形硕大,胎厚体重。造型方面有梅瓶、玉壶春瓶、大罐和碗、盘等。梅瓶是宋代创制的瓶式,元青花梅瓶在宋代修长挺拔的基础上,又加以改进。如口部加高,圆唇,肩部加宽,显得丰满稳重。除圆形外,还出现了八方形梅瓶。玉壶春瓶与宋代器形变化不大,也有少量八方形传世。罐是元青花瓷中最常见的器形之一。形制较多,有直口罐、敛口罐、洗口罐、直口方唇双铺首罐等。罐盖也有多种形式,有荷叶形、火珠纽、狮纽等。大盘往往用于外销,它最适合伊斯兰教国家抓饭风俗的需要。器形多为敞口、折沿、浅圈足,并有圆口和菱花口之分,圈足内多为砂底,带火石红。

  明代青花瓷造型轻巧秀丽、古朴典雅、线条柔和、圆润,有质朴、庄重的美感。

  清代青花瓷的造型前期古拙、丰满、敦厚;中期精巧、秀丽、端正;晚期呆板、稚拙、笨重。顺治青花瓷器胎体厚重,胎色较白,釉厚而不匀,缩釉普遍。釉色微青,器物口沿喜饰一圈酱釉,造型古朴。顺治官窑虽曾烧制过青花“栏板”和“大龙缸”,但都未成功。民窑以日用生活器皿为主,如供器、祭器,香炉、烛台、净水碗、净水瓶、花觚等也比较常见。(江南时报)

  马未都:揭开元代青花瓷神秘面纱

  元青花在陶瓷界是个让人兴奋的话题,以价值而论它曾长时间保持高不可攀的世界纪录。

  2005年夏天,一个画着传统谋士故事的元青花大罐,从荷兰一个军官后裔家中的阁楼上搬下来,放在了佳士得的伦敦拍卖场上,几番搏杀,创下中国艺术品的世界纪录。当时购买这只罐子花去的钱在伦敦黄金市场可以购得整整两吨黄金。这个价位,至今仍令人咋舌。

  当这样的高价横空出世,元青花已超出收藏界、文物界、陶瓷界的范畴,甚至吸引了许多与之无关的人。现代媒体在立体、平面、虚拟三大空间都极尽渲染之能事,把元青花说得神乎其神,而元青花的确在国内长久地蒙着一层神秘面纱,从未有人彻底揭开它。

  这段历史悬案并非老生常谈。至少在明清两朝,长达五百多年的时间内,没有任何零星文字记载,所有的传统认为青花是明朝永乐年间创烧,由郑和下西洋把青花料带回,开天辟地地改变了中国瓷器的审美,让它一支独大。

  即便到了民国初年,所有的古董商依然坚守这一理论,以致那对今天闻名全世界的“至正型”青花龙纹大瓶出现时,眼力最好的古董商们都对它嗤之以鼻,认定这是一对假古董,最终导致这对国宝级的元青花大瓶被卖到国外。很长一段时间内,民国的古董高手们仍津津乐道地讲述这件“假古董”如何蒙蔽了洋人的浊眼。

  其实那时的洋人也的确不知元青花的前世今生,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美国人约翰·亚力山大· 波普博士以此为标准,深入研究,才渐渐拉开了厚重的历史幕布。这一拉开,舞台上灯光由弱及强,元青花以其颠覆的形象光芒四射,让世人刮目相看。

  元青花从何而来?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中国陶瓷,凡一新品种诞生,其身份明确,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脉络清晰;但元青花没有幼年,没有童年,没有少年,当你看见它时它俨然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让人甚至怀疑它的身份。

  没人相信它诞生于元朝,以明朝人的眼光,蒙古人只知扩张,不知建设,善武而不善文;在他们看来,如此精美的青花瓷出自蒙古人之手太不可思议。一个马背上的民族,游牧四方,打打杀杀,哪来的这副雅兴?他们与青白相间的青花瓷实在看不出因果。

  中国文化讲究因果,具体到陶瓷之上,明显能看出地域文化的影响。例如同为宋代青瓷,北方耀州青瓷与南方龙泉青瓷各自凸显性格,耀州青瓷呈橄榄绿,强调深沉;龙泉青瓷呈梅子青,表现柔婉;演绎各自地方性格特点,色泽即可见一斑。

  元青花出现之前,蓝色并不是中华文明的传统色调。我们习惯的颜色中,蓝色不具吉祥。唐三彩以黄绿白为主,偶见蓝色。在中国陶瓷文明进程中,蓝釉出现得最迟,唐代之前未见其蛛丝马迹。入唐之后,在唐三彩这支队伍中,隐约可见蓝釉作品,其呈色剂为钴,与后世之青花并无二致。但这种饱和的蓝色几乎都以色块作为表现形式,或通体或局部,鲜有纹饰意识。

  入宋,这种深沉的蓝釉戛然而止。宋人的美学并不宽容,不给这种幽静深沉之蓝让出空间。宋之蓝都属天青色,大名鼎鼎的汝窑及钧窑都注重天青这一要素,“雨过天青云破处”,宋釉追求的都是自然属性的色泽。

  而元代蓝釉,是钴料呈色的天地,色块与纹饰双管齐下,既有宝石蓝的釉色,亦有千文万华的纹饰。元青花在此空间中,将蓝釉推至前台,扮成主角,独挑一场空前的大戏,这场大戏一演就是七百年,期间从未有人撼动它一哥的霸主地位。

  迄今为止,全世界范围内尚未有一件元青花传承有绪。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那对著名的“至正型”青花龙纹大瓶,颠沛流离,在1929年由英国人霍布逊在北京古董商手中发现并购买后运往欧洲,几经转手,最终被幸运的大维德爵士买下,在这之前,尽管瓶颈上有详尽文字说明其身世,但随后身世空白,如何辗转落入古董商之手已成历史无解的谜团。

  中国大陆收藏有众多的元青花,基本都是建国之后出土的,最著名的有1964年的河北保定窖藏和1983年的江西高安窖藏,零星的出土不胜枚举。有明确记载的传世收藏,明清两代皇宫未见,民间就更加不可能了。

  但远在土耳其的皇宫托普卡帕皇宫中存有大量的精美元青花,且品种多样,保存状况良好。重要的是它有明确的记录,在1453年后这批元青花瓷器就开始入藏托普卡帕皇宫,至今已逾550年。虽然入藏时间距烧造时间尚有百年,但这毕竟是全世界范围内距历史最近的一批元青花作品。凡致力于研究收藏元青花者,无不以目睹芳容为乐事。

  几经周折,带着疑问,我踏上朝拜元青花之路。

  牡丹纹梅瓶。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这对梅瓶即采用这种幽静深沉的蓝釉,用肥硕的笔触描画出瓶身主体上的牡丹以及多层纹饰。元代这种色尚的变化,应该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陶瓷固有的审美趣味。摄影:杨大洲

  土耳其及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让人羡慕。它脚踩两只船,一只在欧洲,一只在亚洲。享受如此地域文化特权的恐怕只有土耳其了,伊斯坦布尔连接欧亚的大桥似乎在无言展示过去两洲相交的历史。

  在海洋文化发迹之前,陆路交通是沟通两地的必由之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是土耳其,欧亚贸易在此中转。至少两千年前,当驼队迈着疲备的步伐,飘着悠扬的驼铃声到达此地时,东方货物连同文化创造着令人羡慕的文明。

  伊斯坦布尔古称君士坦丁堡,从公元4世纪开始,拜占庭、东罗马、奥斯曼帝国都在此创造过辉煌。

  6世纪时,君士坦丁堡人口已逾百万,这在当时的欧州,无城市可以与之比肩,欧亚的货物在此云集交易,这座“沟通东方与西方的黄金桥梁”(马克思语)是个巨大的贸易市场,无奇不有,中古时期,君士坦丁堡一直保持着首富地位直至13世纪。

  这一历史遗风保持到今天。伊斯坦布尔的巴扎之大、物品之丰,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感知。我曾去过这个巴扎,离开以后长久地津津乐道。这次故地重游,特地安排了充裕的时间逛巴扎,但到最后仍意犹未尽。

  我实际上最注意的是土耳其文化。这是一个多种文化杂交的地区,处处传达着有价值的文化信息。蔚蓝色的地中海松石,与中国内地的绿松石相比,其色抢眼,让人不断回忆镶嵌在古中国文物上的点滴,以资比较。我买的手杖、盒子,从色泽到纹饰都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土耳其文化信息,让人兴奋。

  伊斯兰文化最吉祥的主色调是蓝色。蓝色的清真寺原名叫苏丹艾哈迈德一世清真寺,几乎是每一位游客必到之处,名称的通俗性亦说明蓝色在伊斯兰文化中的重要性,而我们朝拜的元青花就是一个蓝色的精灵。

  全世界范围内只有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元青花有明确的传承记录,而且这些元青花中有多件为世界孤品,马未都先生正在仔细研究其中的一件八方葫芦瓶。摄影:杨大洲

  托普卡帕的原意是“大炮之门”,由此可以想见奥斯曼帝国的政治态度。天下政权打下的为多,奥斯曼早在13世纪末就奠定了国家的基础。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利用地理及文化的优势,奥斯曼帝国有六百年的时间掌握东西方的陆路交流,直接后果是,有学者认为由于它的存在,使得东西方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由此可见此地的重要性。

  托普卡帕皇宫把住了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金角湾及马尔马拉海的交汇处,居高临下,不论心胸多么狭窄的人站在这里也会霍然开朗。海之蓝色充满了诱惑和魅力,我站在高处,无论如何也想不清楚几百年来这里的和睦与争斗之间、温情与绝情之间的道理。人类的文明史上充斥着许许多多不文明的现象,统治者们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维持帝国的昌盛,而不关心这以外的事情。我们看到的托普卡帕皇宫尽管辉煌,但也仅是那段文明的痕迹。

  1453年对这座皇宫是一个起点。帝国的统治者在伊斯坦布尔市区选址兴建了第一座皇宫,可能由于仓促行事,使得苏丹不满意,随后又另选这块风水宝地,开始兴建第二座皇宫,从地势到面积,新宫明显优于旧宫,西门高耸的伊斯兰风格石塔表明这个国家的宗教信仰。1924年,新兴的土耳其共和国政府,将这座神秘高贵的奥斯曼宫殿辟为永久性博物馆,才让世人有机会进来一睹芳容。

  我曾经来过托普卡帕皇宫,虽说只有一次,但也有轻车熟路的感觉。托普卡帕皇宫和北京的故宫比起来,更像一座公园,一进门是大面积的草坪和参天的大树。皇宫的建筑与这座城市的宗教建筑比起来显得渺小,不像中国的宫殿一定是那个时代最高大的建筑。看惯了中国的宫殿架构布局,托普卡帕皇宫稍显随意,苏丹的各种用途的房间也不够庞大,特别实用。

  对我最有吸引力的反倒是托普卡帕皇宫最不起眼的厨房,它在大院右手侧,呈回廊状,稍不留意可能会忽略它。这两道排房,烟囱林立,是皇宫厨房所在地,内分甜食房、奶酪房、餐具房、酒窖等,如今酒窖已改为档案馆,其他则用做中国瓷器的展出。可惜此展厅已修缮多年,目前还未开放。

  所有的元青花早已神秘地入藏戒备森严的库房。我们去的第一天,主人仅捧出两件让我上手观看,并告之宝物取之如何不易。对于我,以及我们那些陶瓷前辈,无不以上手托普卡帕皇宫全部元青花为幸事。已故的陶瓷泰斗陈万里先生、冯先铭先生终生没有机会上手看这批瑰宝;已故汪庆正先生等一行十余人在十年前曾轮番上手观摩,在业界让人羡慕。

  托普卡帕皇宫之所以在中国古陶瓷界声名远播,是因为它藏有自13世纪起至19世纪末的中国陶瓷10358件,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40件元青花,其中不少举世孤品,诱惑着所有喜欢它们的人。

  可惜它深藏不露。自从土耳其人知道了元青花的地位,他们连公开展览也取消了,那排厨房一修就是数年。所有的元青花都成为传说,全世界上手看过它们的人寥寥无几。

  去土耳其前我被告知可以上手观看这批国宝,我也事前与土耳其文化部长会面,相谈甚欢。他听说我上次去土耳其仅看了一两件元青花,马上告诉我他会安排,邀请我再次远赴土耳其。可能是翻译中的误解,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我准备了元龙泉瓷器,明永乐宣德青花,让我在欣喜中纠结。

  经过反复努力,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为我单独又安排了一天,做好充分准备的我,在一个明朗和煦的早晨,走进了托普卡帕皇宫从不让人参观的后宫。为我们充当导游与翻译的米娜对我说,她做导游十多年,也是第一次踏进后宫。

  任何一座皇宫的后宫总是充满了故事与神奇,各国文化历朝历代都对后宫抱有窥视欲。后宫的神秘不仅仅在这座皇宫闪烁,它不分种族,不分文化,任何对公众封闭的最高权力者的私生活都构成极强的公众诱惑。

  我在双重的诱惑下踏入托普卡帕后宫。说实在的,这里比想象的要小,感觉建筑布局随意性大,路径不直,房间不整,但土耳其的文化风格强烈,尤其是后宫的浴室让人浮想联翩。

  后宫中门禁森严,过去任何能进入后宫的人也是到处受禁行约束。后宫的主人是至高无上的苏丹,根据祖制,他可以娶四位妻子,为此还专门有挑选后妃的场所,苏丹居高临下,让待选的女子在院中随意走动,苏丹凭兴趣挑选备用。

  后宫的创建者苏丹苏立曼一世(1520年~ 1566年)拥有300名女奴为之服务,这比中国后宫的“三千佳丽”真可谓小巫见大巫。苏丹的婚嫁制度受伊斯兰教影响,可以拥有四位妻室,实际上历史上有多位苏丹妻室大大超越这一数量。

  我知道,我与梦寐以求的元青花近在咫尺,心跳加快。当工作人员引领我走下一道深邃的楼梯时,我知道幸福马上来临。这时,一缕阳光从高处斜射进来,洒满一地,让后宫密室凸显神秘,也凸显温暖。

  这是一处当年不遇特殊情况连后宫任何人都不能到的地方。托普卡帕皇宫的工作人员再三嘱咐不能向外公布细节。除他们自己以外,没有任何外人到过这里。因为我要看的东西太多,又因为只有我一人上手,所以破例将我领至后宫之后宫,当我一个人静静地坐下,我知道我那亲人已向我走来。来源江南时报)

青花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摄氏度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其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是纹饰永不退色;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是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六是其制作原料含钴天然矿物蕴藏丰富。 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但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时代的进步。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运用较为普遍,自庄重浑厚的青花出现以后,影青刻花的装饰变便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成化年间,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为突出,有莹澈青翠、明亮静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喜爱,成为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就连欧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己的富有。据说15世纪的萨克森国王,竟用4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取12个青花瓷瓶,来取悦新的王后。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继承历代优秀传统,开发了清新、明丽、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品种,在礼品瓷、展品瓷盒内外销商品瓷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但国家机关、人民大会堂和我国驻外100多个使馆选用了青花瓷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宾馆、饭店,甚至单位团体、家庭等几乎都用青花瓷器。更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器已成为我国外交礼仪上的珍贵礼品。如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总理送给他一套名贵青花餐具;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以青花文具礼赠日本皇太子、福田首相。 现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从总体上看,釉质白里泛青,青料发色青翠,造型美观大方,装饰有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在众多的青花品种中,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中的代表产品。它由数十件乃至一百几十件大小不同、器型各异的瓷器配套组成,器型轻巧大方,轮廓秀丽匀称,线条工整细腻,色彩和谐诱人。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汉族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作者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本回答由文化艺术分类达人 仇进凯推荐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小说】青花瓷 【瓷器】青花瓷

三、歌曲评论四、另种解释五、歌词的“内伤”【小说】青花瓷

元青花 鬼谷子下山图罐

[编辑本段]【瓷器】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即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

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相关链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相关链接:明永乐青花瓷、明宣德青花瓷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相关链接:明正统青花瓷、明景泰青花瓷、明天顺青花瓷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相关链接:明成化青花瓷、明弘治青花瓷、明正德青花瓷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型。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

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相关链接:明嘉靖青花瓷、明隆庆青花瓷、明万历青花瓷

6、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相关链接:明天启青花瓷、明崇祯青花瓷

7、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相关链接:清顺治青花瓷

8、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相关链接:清康熙青花瓷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款识除年款外,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相关链接:清雍正青花瓷、清乾隆青花瓷

10、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相关链接:清嘉庆青花瓷、清道光青花瓷、清咸丰青花瓷、清同治青花瓷

11、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相关链接:清光绪青花瓷

12、宣统(1909—1911)时开始出现化学青料。

相关链接:清宣统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代青花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