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传承如何与VR等新技术与绘画结合结合

地方戏曲进景区——诗和远方的最佳组合-第一旅游网梅兰芳纪念馆地方戏曲进景区——诗和远方的最佳组合作者:第一旅游网 / 微信:zlb_toptour&&发布:“每个人都渴望在满足朝九晚五的工作之余,能够拥有让自己翱翔于诗和远方的生活。本文通过对戏曲的介绍、地方戏曲进景区的现实基础、地方戏曲进景区的案例分析、 地方戏曲进入景区的方式四个方面,探究“诗和远方”的最佳组合。”每个人都渴望在满足朝九晚五的工作之余,能够拥有让自己翱翔于诗和远方的生活。如果说通往远方的路与风景已经足够,那么通往我们心里的文化之旅又该如何探索?弄堂窗前,听闻枝头鸟语虫鸣,清丽婉转的咿呀声从转角传来,泉水叮咚,转角便是青石桥河道,伴着古老的音乐,纤指美目流转间,听着他们诉说戏曲中的传奇故事。本文通过对戏曲的介绍、地方戏曲进景区的现实基础、地方戏曲进景区的案例分析、 地方戏曲进入景区的方式四个方面,探究“诗和远方”的最佳组合。1 戏曲的介绍1.1 戏曲的历史背景与分类1.1.1历史背景在自由民风的时代,人们祭祀、节日、活动都以原始歌舞呈现,祭祀要求原始歌舞拥有一定的格式,所以原始歌舞产生了戏剧性。从先秦到汉朝,统一封建王朝建立,经济高度发达,物阜民丰,各种文书作品发展空前,音乐舞蹈技术的成熟,唱腔表演的专业化等,都为戏曲表演提供大量素材和发展机会,使得戏曲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逐渐丰富。在汉朝有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或动作的歌舞、简单的叙事表演等古代乐舞、杂技表演集成的“百戏”。东汉的文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描述过“总会仙倡”的演出场景,规模宏大、场面恢宏。说明汉代百戏演出艺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1]南北朝以后,《踏摇娘》等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歌舞小戏在演出形式上有了新发展:歌舞结合,唱白互用等,另外已经使用了面具、脸谱等道具。盛唐时期,南北文化的空前融汇,中外文化的大规模交流,给文学艺术的繁荣兴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歌舞戏沿着《代面》、《踏摇娘》等线索的流传日臻精妙,戏剧效果十分强烈;而由先秦俳优滑稽表演衍变发展而来的参军戏则成为唐代最主要的戏剧样式。在宋代,唐“参军戏”和其他歌舞杂戏进一步发展融合产生了宋杂剧。宋杂剧虽仍是滑稽短剧,但所形成的戏剧结构、角色行当等都已经具备中国戏剧的雏形,更加接近成熟的戏剧。宋朝时兴起的勾栏瓦肆这样的大型娱乐场所,为戏曲表演创造环境,提供了生机与活力。元代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元代戏剧凭借北曲杂剧(元杂剧)和南曲戏文(南戏)呈现出的成熟戏剧艺术形态和涌现出的大量杰出戏剧作品,成为当时文学艺术发展的主流,为中国戏剧发展开启了新的天地。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受到宋杂剧影响,广泛吸收各种歌舞音乐、说唱艺术的营养,形成包括歌、念、诵、舞蹈等组成的综合艺术,通过人物的表演来表现复杂而完整的故事,成为中国最早成熟的戏剧样式。沿着南戏的发展脉络,成就了明代初年至清代后期近400年的戏曲舞台。明清以传奇戏为主。传奇戏的角色行当和表演方面,较元杂剧更加丰富自由,不受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限制,能够表现更多的人物形象和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明代中叶以后直至清代中叶陆续出现的大批优秀剧作,形成中国戏剧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同光十三绝》是清朝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这幅画反映了当时戏曲的流行热潮和民众对戏曲的热爱。到了20世纪,时代巨变,各种文化娱乐方式的入侵,政策社会环境的改变,让戏曲的繁衍速度下降,创新能力降低。六七十年代样板戏代替了大多数戏曲成为人民的精神消费。现在,戏曲的发展传承面临巨大的危机,戏曲这种传统文化急需受到保护与宣传。1.1.2戏曲分类由于地域的不同,地理环境造成了各地方言,南北差异过大。但是作为经典传统的戏曲表演,在各地盛行。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每种戏都以“歌、舞、剧”为中心,是一种综合的表演形式。据不完全统计,1959年我国尚有368个剧种,目前只剩下286个。搜集第一到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曲目录,第一批有92项,第二批有46项,第三批有20项,第四批有4项。其他众多戏曲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保护,但是没有受到保护的戏曲仍有很多。中国的戏曲剧种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按声腔分为六大声腔:昆腔、皮黄、高腔、乱弹、滩簧、时调,另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秦腔是个特例,也是梆子戏的代表。[2]按表演形式和内容:可分为秧歌戏、道情戏、花鼓戏、花灯戏、二人台与二人转、皮影戏、木偶戏及各地方戏曲种类等,有些地方戏是涵盖了六大声腔,比如说荆州花鼓戏、浙江金华的婺剧、温州的瓯剧,都是六种声腔都保留着的。按民族特色来分:剧种有壮族的壮剧,白族的白剧,傣族的傣剧,侗族的侗戏,布依族的布依戏,苗族的苗剧,彝族的彝剧,朝鲜族的唱剧和藏族的藏戏等,其演唱腔调以本民族语言和音乐为特色;另有宗教色彩浓厚的戏曲:如安徽的傩戏、目连戏、广西师公戏等。1.2 戏曲的发展现状近几年,戏曲这种慢节奏的艺术追不上时代车水马龙的速度,信息化时代人们更乐意接受快餐式的精神消费,像去KTV、去泡温泉、打游戏,也不愿意在四个字唱一分钟的戏曲上浪费时间,更是听不出来这四个字包含的韵味与百转千回的感情。戏曲作为中国急需首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反思其发展模式。从戏曲的发展来看,虽然现在目前还有286个,但是每两年就有3个剧种消失;全国有74个剧种只剩一个职业剧团或戏班,处于几近消失的边缘。伴随剧种远去的是老一辈艺人,而一些剧种即便申请上了“保护项目”,也难逃衰落命运。2008年,曾在山西、河北一带流传的赛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已经没有演出,成了现实意义上“遗失的艺术”。从戏曲的形式来看,戏曲的传承只遵循师傅的口口相传,没有系统的书籍与课程供现代年轻人学习,传承下去比较难。从戏曲的人才方面来看,上世纪8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戏曲演员人数直线下降,每年流失近4000人,这种现象直到近些年各级政府陆续出台支持政策才略有改观。现在青少年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有太多课外辅导班、艺术培训班进行学习,戏曲的传承只在大师、名师处进行“小院教学”,称为“XX代传人”。现代生活环境是没有把戏曲作为一种艺术来培养学生。除此之外,戏曲的技艺学习不是短时间能够掌握的,因此能够成为戏曲的专业人才必定是受到专业训练和长期辅导的。从戏曲创新来看,“非遗”最重要的是在于其传承,而不是变革,但是脱离现实基础的古老戏曲已经吸引不到现在年轻人的视线,所以戏曲要有创新。之前戏曲勃发的时候,通过戏曲创新,诞生了一批“新戏”。经过时间的检测表明,只注重创新而忽视了戏曲传统的“新戏”并未获得观众的支持与好评,因此两者不可偏颇,戏曲的发展就要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同时并进。从戏曲的资金支持上来看,传统地方戏只能在剧团或者政府的运营下,供大众消费娱乐。在众多娱乐项目面前,戏曲是不被重视的娱乐项目,这也跟戏曲的现状有关,除了政府和剧团,没有其他能够供戏曲生存发展的环境,因此戏曲在资金上也是欠缺的,这就造成了戏曲人才的流失、戏曲剧团的消失、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戏曲的现状。从戏曲剧团的管理上来看,戏曲剧团管理主要是艺术人才管理、演出经费管理、生活管理和剧目生产管理。但是艺术人才的流失,缺乏资金支持,剧目生产力低,这些都导致了戏曲剧团管理的失败,这也是戏曲剧团在近几十年迅速减少的原因。总体来说,戏曲的发展现状是不容乐观的。跟国外相比,中国对戏曲戏剧的保护起步晚,戏曲的发展传承模式不成熟,地方戏受众小、生存局限、发展力量弱等,都是地方戏传承的阻力。地方戏的发展需要政策、资金、活动、人才等各方面协调进步,改变衰败的现状,获得进步的力量。2 地方戏曲进景区的现实基础2.1 文化旅游是时代潮流现在单纯的旅游景点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游客观赏玩乐的需求,文化对旅游景点的作用凸显出来了,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只有拥有自身文化的旅游景点,才能吸引更多游客感受其文化魅力,才能在众多旅游景点中经久不衰。戏曲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国外的戏剧旅游非常受人欢迎。英国每年4月23日在莎士比亚的出生地,斯特拉特福小镇和伦敦同时举行莎士比亚戏剧节,其中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经典戏剧,每年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几十万人。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是必须遵循的规则。那么戏曲作为中华文化最瑰丽璀璨的宝石,一定是文化旅游最先推崇和发展的目标。2.2 文化旅游政策背景2018年4月,文化部和旅游部正式挂牌,从2009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17《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从两份文件中提炼出两个发展要点:第一是文旅融合的核心理念:“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第二是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国家支持文化旅游的全面发展,目前正是重要战略阶段。政策要求,注重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拉动平台建立消费市场和培育国际市场;注重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质量,从提高演艺剧团质量、创办节日庆典、文化体验、景区游乐结合等方面入手;建设新型文化旅游区,建设精品文化旅游带,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区;重视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的文化建设,对非遗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特色文化产业进行扶贫。[3]国家对文化旅游项目的重视与支持,使“诗和远方”的结合更加紧密,地方戏曲进入景区的要求获得了国家的支持,戏曲文化这种旅游资源,就是游客“吃、住、行、游、购”之外的“娱乐大餐”。2.3 戏曲的独特特点2.3.1戏曲具有大众性戏曲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受人们喜爱的娱乐文化,具有大众性。潘光旦教授在《中国伶人血缘关系之研究》中引用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话描述中国戏曲的大众性:“戏剧可以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公共娱乐,戏剧之于中国人,好比运动之于英国人,或斗牛之于西班牙人。”[4]乡村红白喜事,邀请的演员,总要唱上一段戏,才会让人感觉到庆典的完整。民国时期的名角的戏曲表演一票难求,若是有免费演出,更能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这些都能表现戏曲的大众性。戏曲的大众性说明其受大众喜爱,戏曲进入景区能够带给景区新的活力,是有益的。2.3.2戏曲具有娱乐性古时候,人们闲时便喝茶听戏,戏曲的娱乐性根深蒂固,而景区本就具有娱乐心神的作用,两者结合,更是增加景区的趣味性。戏曲进入景区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例如在北京去过故宫、长城,就想找一家茶馆听书听戏,不仅缓解了身体的疲惫,更是感受北京戏剧的有趣,特别是国粹京剧在“唱念做打”上独具特色,从动作形态来表现人物的特征,使观众明白戏的内容。看旦角唱的哀哀切切,眼神流转千回;看武生威武气派,勇猛对敌;看花脸草莽英雄、忠臣良将舍生取义;看丑角或阴险狡黠,或风趣幽默逗客人一乐。戏曲的娱乐性与景区的娱乐性目的一致,皆能够给游客带来欢乐,娱乐身心。2.3.3戏曲具有区域性地方戏曲是根据各地人、事、民族习惯与特色区别开来,各地戏曲的多样化,使戏曲具有区域性。例如:昆剧、昆腔,其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陕西省地方戏,秦腔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区域性是各地景区相互区别的重要特性,也是各地景区能够以不同的风格呈现给游客,吸引游客的特性,因此,戏曲的区域性特别适用于地方景区。2.4 旅游业发展的需要2.4.1我国旅游景区类型多样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景区包括风景区、红色旅游景区、文博院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主题公园、旅游度假村、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类型。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为AAAAA、AAAA、AAA、AA、A五个级别。5A级为中国旅游景区最高等级,共有249家(截至2018年6月),4A级景区全国有1465个。2.4.2我国旅游景点发展现状目前我国旅游业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带薪休假制度逐步落实,假日制度不断完善,旅游消费得到快速释放,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旅游业被确立为幸福产业,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发展环境现状进一步优化。另外,景区与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逐渐明确,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单纯的传统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各种内容丰富、新颖独特的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应运而生。从消费形式和消费需求来看,以 80 后、 90 后为主体的游客数量增长和主体结构变化开启了自主旅游决策、自主行程安排的自主、自助旅行时代。与此同时,游客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景区道路和停车场建设合理、厕所卫生干净、登山滑雪等旅游装备的完善,特色旅游、旅游商品、研学旅行、老年旅行等项目的创建实施,是现如今我国旅游景点的最大目标和前进方向。因此,戏曲进入景区,是景区发展壮大路上的一大助力,旅游景点文化建设,离不开戏曲带来的利益与前途。两者相互融合,是对两者的发展有增益,戏曲文化旅游业的壮大是必然的。3 地方戏曲进景区案例分析3.1 “浙江好腔调”“浙江好腔调”是浙江省举办的一项戏曲进景区的活动。2018年在杭州市余杭区河西埭村文化礼堂举办的“好腔调”活动,搭建了“浸入式”舞台——舞台与观众席打通,演员挨着观众登台;四块电子大屏,依据不同的剧目映出不同的环境景观。除了舞美的浸入式设计,演出展示“传承”的方式也是浸入式的。[5] 演员在舞台上真实再现了新叶昆曲与婺剧授艺、学艺的场景。唱、念、做、打、压腿、翻身、虎跳、后桥等,表现出艺术的传承、讲述戏曲发展的真实现象。浙江通过举办戏曲文化的活动,拉近了戏曲和民众关系,对戏曲起到保护延续的作用。现在浙江省级以上非遗传统戏剧类项目有58项,保护地有76个。这些活动带动了一批年轻观众走进戏院,打动了一批年轻演员担起传承非遗项目的重任。另外浙江省推动当地学校的学生学习皮影戏,助力传承,累计已有学员60余人。浙江省戏曲与当地景区的结合,创办的戏曲文化活动,拉高了当地人的经济增长,不仅在本地宣传了戏曲文化,也让外地人了解到浙江的戏曲文化。“好腔调”活动的实施为戏曲的传承发展、戏曲知识的宣传传播、当地景区收入增长、加强民众对戏曲的了解都有进步意义。3.2 《广府华彩》粤剧表演从2010年开始,重金打造的《广府华彩》融汇了粤剧最具代表性的唱段,并展现了踩跷、单脚、筋斗、甩发、椅子功等粤剧高难技艺和绝活,在当地取得了重大成功。经典剧目有有《武松大闹狮子楼》、《游园惊梦》、《时迁盗甲》、《斩经堂》,还有改编自西方电影的《璇宫夜宴》。《广府华彩》的确是粤剧舞台的集大成者。但是《广府华彩》的舞台演出也具有其缺点。“粤剧视听盛宴”只是强调了粤剧的观赏性,没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好地凸显出来;“广府华彩”缺乏普及性,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们对粤剧及粤剧史的了解与认识都极为有限,粤剧史上有些什么值得大家知晓的发展轨迹,有些什么重要的流派,有些什么经典性的剧目等等。[6]3.3 内乡县衙宛梆表演宛梆是形成并流传于河南省南阳市的一个地方剧种。南阳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已有舞乐百戏,隋唐时期戏剧活动已相当普遍,宋元时期说唱艺术十分盛行,所以南阳历来有“曲艺之乡”、“书山曲海”的美誉。[7]内乡县衙是中国第一座衙门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保存完好的县衙是一个天然的大舞台,内乡著名的宛梆戏就在这座舞台上定时演出。表演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县衙判案堂上的现场情景剧,例如《知县查税》等,都是从一些流传下来有名的故事改编成剧本,演员们自己编排而成。演员从观众里走进舞台,这样观众也是表演的一部分,纷纷为堂上跪着的人喊冤,这样戏曲的表演就和游客互动起来,让游客深入到故事情节中;另一种戏曲表演是在旁边的草棚里,做成茶馆的类型,游客游玩疲惫后便到舞台前方的座位一坐,品茶看戏,对面舞台的演员表演起内乡著名的宛梆戏曲。但是在县衙里的戏曲表演给游客的最大感受就是粗略。朝堂上的戏曲表演,虽然生动贴合民众,但是不精细,演员服装简略,无舞台设施,剧目简单,每场五分钟就结束,偏向于故事性;舞台表演的戏曲,茶馆简陋,没有服务人员,没有告知戏曲目录。3.4 小结通过对浙江、广州、内乡三个地方有名的戏曲进入景区的活动分析,总结了戏曲进入景区目前最大的三个问题。第一,戏曲曲目的选择要保留传统剧目的同时,进行新戏曲的生产创作;传统曲目要选择贴近大众生活和受大众喜爱的曲目,时改时新。第二,舞台设计要与观众产生互动性,最好的方式是能够让观众成为“事件”的参与者,像“浙江好腔调”的侵入式舞台,演员和观众互动性强。第三,重视戏曲进景区前的戏曲知识普及,如果说游客进入一个景区,听到舞台上唱戏,却不知道唱什么戏,或者说知道是什么戏种,却又不知道其特点,这样戏曲进入景区,也只是一种娱乐表演,并没有把戏曲作“非遗”,重视其保护与传承。4 地方戏曲进入景区的方式4.1 地方戏如何适配景区探究地方戏曲进入景区的方式之前,首先要探讨的是地方戏曲如何适配景区,即戏曲和景区怎么配,才能撞出火花。这要对景区进行准确定位,旅游景区定位,是旅游景区开发的第一步,也是为旅游景区寻找灵魂的开山之笔。不做精准而深度的定位,旅游景区基本是没戏的。如何打造景区的戏曲IP,第一要考虑景区当地是否有戏曲文化,是否有已经成名和深受人民喜爱的戏曲,这是核心吸引物,例如:一部京剧《沙家浜》,让江苏常熟市的沙家浜名扬海内外,当地建设的同名旅游景区,成为红色旅游的代表。第二,如果是已经建设的景区,就要看景区的定位,如果是自然风光但是有被以戏曲形式歌颂的历史事迹的景区,可以根据景区建设戏台,定期演出与历史人物事迹相关的戏剧,但是注意避免戏曲的无聊,选择创新,学习西方戏剧的舞台节奏感、音乐渲染力;如果是人文建设的景区,有戏台、有剧院,这样的景区选择当地曾经流行的戏曲来结合,有明星戏剧人可以让他作为景区的代言人;如果有地方戏特色,如川剧的“变脸”、晋剧的“帽翅功”和“翎子功”等,可以主打其戏曲的技艺,这是其他戏曲文化没有的特色产品。第三,如果当地景区只有全国流行的戏曲,如京剧,那么就要客观评价其他同类引进京剧的景区,学习其优点,改正其缺点,寻找差别优势,建立起京剧品牌景区。最后,地方戏进入合适的景区,一定要从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方面进行无限放大,并且环环相扣,最后把戏曲融入到旅游景区的方方面面,在传播上也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特殊定位植入到潜在顾客的心智之中。4.2 戏曲进景区开发模式戏曲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空间的角度,可以分为原地和异地开发两种分类;[8]从属性的角度,表演类的戏曲可开发旅游演艺事业,比如戏曲舞台、剧院、场景设计等,各地方剧种独特的表演方式,如秦腔的“吐火”、川剧的“变脸”、晋剧的“帽翅功”和“翎子功”、蒲剧的“扇子功”、“手帕功”等绝技,也会极大地吸引旅游人士的注意力,扩大剧目的知名度和观赏性。祭祀民俗类的戏曲可以进行旅游节日活动策划,按照景区当地的风俗习惯节日活动进行演出。技艺的戏曲表演可以进行旅游商品的开发,比如脸谱的画法与讲解等。4.2.1原地式开发地方戏曲文化大有不同,各种戏曲的唱法、技巧、内容上差异性太大,决定了戏曲文化与景区的结合一般选择原地开发式,当地的历史人物必定是当地戏曲的故事主人公,比如:山西永济普救寺因《西厢记》成名,在当地政府的开发下,根据《西厢记》的故事展开“西厢新婚旅游”,挖掘了普救寺的戏曲文化。在虞姬自刎的地方,凤凰山,如果有霸王别姬的戏曲表演,会增加群众对虞姬与项羽痛苦不甘感情的理解和环境触发更深刻的感悟,激发群众对戏曲的好奇心与热爱。原地式开发,让本地戏曲进入本地景区,两者契合度远高于本地戏曲进入他乡景区,是戏曲文化旅游发展的奠基石。4.2.2戏曲舞台、剧院的开发利用一些古戏台在得到完善与保护之后,应该投入使用。比如黄姚古镇的古戏台至今仍在使用,逢年过节,戏台前观众如云,热闹非凡。时光变迁,台上演绎了多少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台柱四脚下埋有四个大水缸,是制造声效的秘密武器。如此台上唱戏,台下即回声共鸣。”这样的建造技巧也应该供现代化的戏台建设学习。新戏台的建设应该注意结合古戏台中石雕、砖雕、木雕、灰塑、设计等建筑技艺,从细节处展现戏曲与舞台结合,重视包括剧目、演员、演出空间、声腔、观众在内的“文化生态”保护体系之内。《广府华彩》的舞台建设,以陈家祠的灰塑为外框,鳌鱼、麒麟等民间雕刻跃然其上;舞台里面可以看到“粤剧红船”、黑金木雕、岭南戏楼等众多广府文化符号。各地大戏剧院在日常的戏曲表演安排之外,应举办名人戏曲展示等活动,建立戏曲表演人员与大众的交流,让大众了解戏曲文化的历史,了解戏曲表演的服装、妆容、饰品、道具等,从最基础的地方建立大众对戏曲的知识体系。戏曲的现代化舞台的建设可以科技化,动静结合,展现舞台艺术,体现多重空间场景。也可以像张艺谋导演的开山之作——《印象·刘三姐》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创建实景演出地,创造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的集合,所有灯光、音响系统均采用隐蔽式设计,与环境融为一体。戏曲舞台的建设也可以根据景区的山水结合,选择切合环境情境的戏曲剧目,从山水之间缓缓吟唱,从山水雾气中传来的袅袅余音,看角色在隐蔽的舞台间唱其心中的悲切与欢欣,渲染气氛,引人入胜。4.2.3博物馆开发模式建立戏曲博物馆,让戏曲先拥有外在保护机制,其生存就有了保障;如北京戏曲博物馆,是人文精神荟萃聚集之地,传承京剧文化;昆曲博物馆,保护和传承昆曲艺术,以展演、陈列为主要目的等,这些属于戏曲专项博物馆范畴,还有以戏曲艺人个人命名的博物馆,如梅兰芳纪念馆,常香玉纪念馆等。建立戏曲声音博物馆,让游客在游览博物馆时了解到这种戏的唱腔和其他戏曲的区别。也可以建设戏曲VR体验馆,用科技培养兴趣,培养对戏曲的认识。4.2.4节庆活动日的建设很多地方会建设许多有影响力的戏曲节庆活动和戏曲赛事,对戏曲的传播发展有一定推广作用,但是有些活动定位于商业,持续发展能力差,可能下一年就没有这个活动了。地方政府应该建设年度戏曲景区文化旅游的节庆活动,围绕戏曲旅游的主线展开,例如:开封每年举办一次的民俗文化节,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示地方特色民俗活动的重要节日。节庆期间,各类民俗表演队会聚一堂,有舞狮、盘鼓、高跷、旱船、唢呐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其主题就是民俗文化,重点是展示民俗魅力。戏曲大赛的举办一定要面对市场需求,让更多的观众参与进来,从规则上减少要求,注重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而不是单纯的测评参赛人员的唱功技巧等。从安排上可以采取观众打分投票的方式等。另外戏曲比赛前期的宣传要到位,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熟知、被群众接受并支持,最重要是确定比赛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增加游客的好感。4.3 品牌形象的建立与推广全国景区的品牌除了“好山好水好玩好生态”之外,最重要的便是其文化内涵。例如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每年的7、8月,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本来只是当地人自己的节日,后来通过旅游发展成为内蒙古旅游的一大看点与娱乐热点,让游客体会到当地居民的热情、活动的激情,那达慕大会这种民俗庆祝活动,成为内蒙古旅游的品牌形象。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更应该成为各地旅游景点之外的具有内涵的文化名片。有些地方戏曲在这方面已经获得优越成就,比如:在2016年央视春晚的华阴老腔表演,让观众听到了陕西,就会想到还有秦腔这个戏曲艺术;提到河南大家都知道豫剧,豫剧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河南的文化名片一定有豫剧;前几年提到黄梅戏,大家都知道是安徽安庆的地方戏剧种,但是现在再问一些人,都不知道黄梅戏是哪个地方的了,这是因为黄梅戏流行区域正在萎缩,急需把黄梅戏进行宣传与保护。品牌的建设除了需要广告、戏曲表演等宣传,还需要政府的维持与保护,需要在青少年中推广开来,需要策划活动把戏曲送进各家各户。戏曲进景区只是一种形式,如果戏曲的宣传推广不到位,那么大众对戏曲的了解不足,欠缺对戏曲的兴趣,即使看到景区的戏曲表演,也会兴致大减。4.4 产业结构的建立戏曲旅游产品的开发要遵循戏曲的历史、文化内涵、民族文化、地域差别相协调,突出各地戏曲特色,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以创新求得吸引力,以质量求得口碑,以销售策略求得好评。[9]现在所有的旅游景区,除了满足游客的“吃喝玩乐”还要有纪念品,或者进行周边商品销售。近年故宫的周边商品因为电商而大火了一把,受到了许多顾客的喜爱。戏曲文化的周边完全可以像故宫周边一样,获得游客的好评。戏曲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工艺品在旅游商品开发中具有很多优势,其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例如:京剧的脸谱、“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可以做成萌动的形象吸引年轻的消费者,可以做成发夹、书签、钥匙扣、工艺品娃娃、马克杯、明信片等;像现在有简化的汉服,也可以设计出简化的戏服进行售卖,最好是注入时代气息的创新产品,增强民间产品的实用性、艺术性、审美性、现代感等。除了可以购买的商品外,可以开设一些游客参与的项目,比如:现场绘制可以带走的脸谱、也可以直接进行脸谱化妆,提高游客的参与度。目前的消费主力已经偏移到90后,所以周边商品的开发注重创新与新鲜,吸引年轻群体的消费。针对现在戏曲舞台的建设,应该有相应的茶馆进行服务,增加游客对景区戏曲的好感与创造戏曲旅游“一条龙”,也可以建设“喝茶—听戏”的茶馆,主次关系转换。建设戏曲主题公园,让景点成为戏曲的聚集地,针对客源市场和剧种,打造独一无二的戏曲名片,通过现有的戏曲资源,争取更佳的政策支持,形成新的市场热点卖点,营造“戏曲—景观—生态”一体化的景区产品。当各个独立的旅游景区、景点按其功能、等级和类型做成一个有机整体时,各旅游景区、景点不再是孤立、分散的个体,而是形成了总体效益,大大增强了各旅游景区、景点的对外吸引力。[10]4.5 营销方式的现代化与年轻化现如今的市场消费主力是90后,由于他们成长的社会与营销环境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使得他们在信念、价值观,特别是消费观念与80后完全不同。他们对有独特外观的产品非常有兴趣,外形更加独特,符合年轻人的观念,所以市场吸引力大。这一批消费主力有想法,愿意消费,舍得消费,重于体验,喜欢把钱花费在体验感强的事物上。对产品的科技水平要求高,在消费时主张便捷消费。我们可以利用当今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等平台来进行旅游产品的宣传,在盈利的同时又宣传了自身。[11]戏曲的传承在一方面也是由于其古老的腔调、传统的唱法技艺,与年轻人的娱乐方式需求不同,而逐渐衰弱。戏曲的观众群是老年人这种格局需要改变,这就需要戏曲的发展必须向年轻化、现代化发展,来吸引现在的消费主力,获得他们的支持,戏曲才能更好的发展。当然这不是说,戏曲一定要迎合年轻人在传统内容上做改变,戏曲还是要坚持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的传承与发展。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积极推动“戏曲专项”在线旅游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及平行企业的资源、要素和技术,形成戏曲旅游业新生态圈,推动“互联网+旅游”跨产业融合。在国家完成通信基础设施的同时,戏曲景区要完成实现实现免费Wi-Fi,戏曲博物馆、主题公园实现电子讲解,打造戏曲智慧景区,科技景区。依靠年轻主力军的戏曲的发展,要从传统戏曲的保留,创新戏曲的进步,戏曲周边产品与体验的带动等发展,让戏曲不再只是站在舞台上,而是从生活中逐渐渗透,产生影响,获得支持与喜爱。4.6 戏曲发展保障戏曲是时代的产物,任何文化都不能脱离时代而单独存在。如今戏曲在继承老一辈留下的丰厚的艺术遗产的同时,要遵从时代的需求与竞争。在戏曲创新上:有些戏曲需要保持其传统的唱法表演形式,这是其精粹。有些戏曲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创造出符合现代人民的口味与生活的作品,不论是从内容还是音乐上,都需要创新。取其传统精致化程序化的精华,去其与现代人三观不合的思想糟粕。莫要各种戏曲都创新,把经典改变,创新却不成功,反而失去了喜爱经典和想要看到戏曲改变的两种观众。像西方的传统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茶花女》、《图兰朵》等经典传世作品,就没有改动的必要。把经典还给经典,把创新赋予创新,每种文化都有其受众,戏曲分流,是一定的趋势。戏曲旅游在开发过程中要以政府政策资金支持为主力,企业开发和全民参与为辅助,保护戏曲、传承戏曲文化的同时,推广戏曲、传播戏曲文化。改变全国戏曲衰弱的现状,让戏曲进入景区,进入课堂,培养青少年对戏曲的重视,例如在人才计划上:文化和旅游部开办了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第二期高级研修班。系统教学戏曲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评论,形成较为完善的戏曲人才培养机制。在经营管理上,培养更多拥有成熟经验的管理者和戏曲专业人才的培养,让戏曲专业人才在传承戏曲文化的同时,妥善分析戏曲未来发展道路,探究出地方戏曲的开发策略,解决戏曲在市场上影响低迷的状态,扩大其影响力。把戏曲文化旅游区建设成游客喜爱热爱,吃喝玩乐的同时,能够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扩展视野培养爱好的旅游胜地。5 结语地方戏曲进景区,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诗和远方”的最佳组合,是文旅生活的典范。戏曲文化及戏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协调整个旅游业共同培育和经营,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逐步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随着戏曲文化旅游改革的成功,终有一天人们会以看戏为时尚,那将是戏曲发展的巅峰,是戏曲文化之旅的黄金时代。( 宋云达 时玉亮)【参考文献】[1] 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艺术特点,网络资料[2] 姚艺君.数字化时代的传统音乐分类问题思考——以戏曲“声腔”为例[J]中国音乐(季刊)2008年第1期[3] 龙文在线.文化旅游丨文旅融合发展的九大政策要点,网络资料[4] 朱江勇.中国戏曲文化旅游概述[Z]广西: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戏曲文化与旅游研究》阶段性成果,[5] 陈淡宁.今年“浙江好腔调”,玩起“浸入式”》[N].钱江晚报, .[6] 董上德.粤剧史视野下的剧目选择问题———以“广府华彩”现象为中心[J]文化遗产,2011年第2期:150.[7] 周鑫玉.努力绽放,只为迎春——对内乡宛梆现状的调查[D].戏剧文学月刊,2015年第10期:137.[8]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9]毕剑.戏曲旅游的开发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07:64.[10]林晴.基于区域旅游开发的项目风险管理[D].天津大学,2012:19.[11]高洁,宋新娟等研究者.鄂西土家族傩戏多元旅游开发研究[D].湖北社会科学报,2014 年第 10 期:197.来源:第一旅游网编辑:赵斯聪
相关推荐作者: 九江早安作者: 温馨之旅老年旅行社作者: 湖南生活大搜罗作者: 登封旅游百事通作者: 陕西省旅游协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戏曲学院几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