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友邦「友邦充裕未来骗局3」最大亮点是什么,你知道吗

第09版:保险
国际金融报
往期回顾 &
香港保险缘何走俏
国际金融报
  柏可林 摄
  价格低、收益高、可避税避债……香港保险产品的优势比较明显。但是也许这些产品并不适合你,因为潜在风险较大,请仔细思量!     内地居民可以去香港买保险吗?买哪种比较合算?怎么买?  根据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保险业监理处数据:2013年我国香港地区保险毛保费总额为2907亿港元,其中“内地客”购买的保单保费为149亿港元,占2013年全年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923亿元的16.1%,较2012年增加50%,显示出内地人赴港投保的热情。而仅2014年上半年,内地人赴港就买下6.4万余份新保单,贡献保费101亿港元,占香港上半年新保单保费的18.4%,再创新高。  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内地访客到香港新买的保单费总额达211亿港元,预计全年将超过300亿港元。而2010年,内地访客到香港新买的保单费总额仅为44亿港元。5年来这一数字激增近6倍。  这说明,“内地客”不仅可在香港买保险,而且成了香港保险业的重要客源。那么,问题来了。香港保险为什么如此受内地居民的欢迎?与内地保险产品相比,香港保险具备哪些优势?又有哪些风险?  价格低成最大动因  随着赴港旅游、购买奢侈品的热度逐渐褪去,香港保险成了内地居民购物清单上的“新宠”。原因很简单:费率低(费率=保险费/保险金额)。通俗地说,香港保险产品的价格更低,保额更高。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赴港购买保险的‘热度’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与内地同类产品相比,香港保险产品费率低,一方面有人民币与港元之间的汇率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因香港保险市场竞争激烈,价格相对更便宜。同样的保障内容,在香港购买的保费要比在内地购买的保费低20%-30%。”  为了证实这一说法,《国际金融报》记者找到了一家在上海“代销”香港保险的中介——上海新宏巨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公司理财顾问Iris提供了一份香港与内地重疾分红险保单费率对比表。  以香港友邦保险进泰安心保与内地华夏保险常青树终身健康两款产品为例:均按照7岁幼童投保,前者保额100万元,年缴费13504.4元,缴费18年;后者保额仅20万元,年缴费10846.23元,缴费20年。  当然,除了最敏感的价格因素,保障范围也是内地居民对香港保险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记者了解到,香港地区保障型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通常都比较宽泛,有利于被保险人和投保人利益。  以重疾险为例,目前,内地重疾类产品保障病种多为致命性疾病,且并不保障早期重疾(如原位癌,早期发现的话治愈率较高)。换言之,国内保险保障条例生效时,往往可能意味着投保人生命已经受到重大威胁。而香港重疾险除了保障更多的重疾病种外,也普遍覆盖轻疾和个别儿童疾病,而且对于早期出现的重疾症状也会做出赔偿。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大部分重疾险采用首次重疾赔偿保险主额100%的赔偿方法。也就是说,一旦被保险公司认定触发重疾赔偿条件,则保险公司会将主险金额一次性全额退给投保人。然而,有些重疾的医疗过程十分漫长,且具有反复性,一次性赔款额可能覆盖首次重疾费用,但后续的治疗过程却并不包含在保障范围之内。  相反,香港的重疾险产品多数承认多次赔偿,并设定最高赔偿额为保障合同的数倍(300%-700%)。换言之,香港重疾产品的理论保障额度可能远远超过投保人实际缴纳的保费。  “其实,这两年内地居民购买比较多的就是香港的重疾险产品。”太阳国际金融集团是香港一家独立理财顾问公司,公司理财顾问Caroline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透露,“除保障条款外,香港与内地最大的不同是,香港的重疾险产品保额有分红。”  Caroline举例说:投保人20岁时在香港购买一份保额100万元的重疾险产品,保额每年会递增,目的是抵御通货膨胀;相比之下,投保人在内地购买的重疾险产品,保额始终是100万元。  “除此之外,在内地投保高保额的保单,体检、财务审查等因素较为严格,投保人想要购买一份超过百万元保额的保单,并非易事。”Iris告诉记者,“但香港地区保单的保额设置都较高,投保数百万元保额的保单较常见,这也是吸引高收入人群赴港投保的一大原因。”  另据Iris提供的香港与内地重疾分红险保单费率对比表:前者65万美元的免体检额,后者的免体检额为90万元人民币。  收益高是最佳诱因  除了价格,投资收益高是香港保险的又一大“诱惑”。  Caroline告诉记者:“最近,长期储蓄类产品越来越受到内地居民的欢迎。购买这一类产品,其实是客户进行的一笔长期投资。”  “目前,香港保险机构给出的长期储蓄类产品的投资收益在6%-8%。”Iris告诉记者,“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的有关规定,这个收益率每年可以上下浮动2%。”  同样是长期储蓄类产品,为什么内地保险公司的收益率就要低于香港呢?  庹国柱分析说:“在储蓄型保险的收益率方面,由于我国香港地区险资具有更广泛的投资渠道,因此获得高收益的几率也相对较大。除此之外,内地保险机构的投资水平不够高,也是限制投资收益的主要原因。”  在Caroline看来:“香港保险和内地保险最大的不同是产品的投资标的。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保险公司把客户的钱收集起来去做投资,投资的是全球市场的产品,包括全球房地产、股票、债券等。而内地保险公司主要投资于境内产品,投资标的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全球的投资风险更小,收益更加稳定,因为投资标的的分散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这就是所谓的‘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  “需要指出的是,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大多是美元保单。”Iris告诉记者,“一些中、高净值客户可以将这类长期储蓄产品作为外汇投资的一种方式。目前,内地银行提供的美元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2.4%-2.6%,与上述储蓄类保险产品存在较大差距。”  Iris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提供了一份香港友邦“充裕未来”保险计划书,按每年缴费2万美元,缴费10年,每年的收益率在6.7%(上下浮动2%),20年后保单现金价值473086美元(红利及分红部分为非保证)。  Caroline进一步分析说:“这款产品的投资方式和很多内地的储蓄方式不同,采用的分红方式是英式分红,英式分红就是保险公司每年都会有分红给到客户,而这些分红在第二年会和客户的本金一起继续用于投资。这也是为什么这类型的产品时间越长,回报率越高,就相当于一个雪球效应,到后期雪球滚得越大,回报就更高。”  Iris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证实:“我手上有不少客户都是基于美元投资的考虑,购买了上述长期储蓄类产品。一些高净值客户往往会一次缴费5万-10万美元。不过,这一情况在今年2月4日之后发生了改变。”  根据Iris的介绍,日,多家香港保险公司收到监管文件,要求内地居民在香港购买保险,每人每年不能高于5万美元。  对此,Caroline告诉记者:“这是银联的要求,境外投保单次刷卡不得超5000美元。近期人民币浮动较大,预期下跌可能性较大,境内资金出逃太多。加上来香港购买金融产品的内地居民越来越多,除了保险还包括基金和债券投资,这些产品大多是美元计算,国家为了限制资金流出,就对刷卡金额做了限制。”  “目前,市场对美元的升值预期比较明确,从分散风险的角度考虑,可以通过购买这一类美元保单进行长期投资。”庹国柱坦言,“无论从投资收益、多元化理财,都不失为一项不错的选择。但是,没有必要过分担忧人民币贬值。”  避税避债功能凸显  香港保险产品作为成熟的国际化产品,另一个吸引客户,尤其是高净值客户的原因可能不仅仅是其健全的保障和较高的分红,而是作为一种稳妥的资产转移媒介,其具备法律所承认的避税避债合法性。  Iris给《国际金融报》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一家上市公司老板在购买了一份高额保险,受益人是其家属,但在保单存续期间,公司破产,要求其资产抵押,这份保险也被作为抵押标的。类似的事情在香港不可能发生,保单能够发挥一定的避税避债。”  根据香港法律182章《已婚者地位条例》13条《为配偶或子女利益购买保险》,在香港购买人寿保单(含储蓄类寿险)并规定受益人为受保人偶或子女的(须设立一项以受益人为指向的信托),该保单不构成受保人的部分产业或受其债务所规限。换言之,在香港保险产品的避债功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日起香港废除遗产税,在此之前,保险还具备明显的避税功能,深受高净值客户人群的青睐。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高净值客户增长迅猛。截至2014年底,我国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人数达到104万,可投资资产高达112万亿元。而国内遗产税的制定一度成为舆论的焦点。从其他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来看,遗产税的出台是主流趋势,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避税手段中,保险的避税功能相对更受到法律认可,且更加容易可行,不会涉及较为复杂或引发纠纷的条件。从国际水平参考,香港在废除遗产税之前,征收的遗产税额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与其高度发达的保险避税体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其实,我们一般不建议内地居民全部购买香港的保险产品。”Caroline告诉记者,“客观地讲,香港和内地的保险产品在不同方面有不同优势,客户还是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搭配。比如,一般保障型产品、基本医疗保险,意外保险没有必要去香港买,因为这类产品在香港购买相对贵一些。”  那么,赴港购买保险是否还有什么潜在风险呢?  Iris强调:“所有合约必须去香港本地签约,内地客户需要到香港保险公司的认证处做认证,包括签署认证文件以及口头说明是否在香港签署所有文件。如果在内地签约,将被视为‘地下保单’,无效且不受法律保护。”  “此外,内地居民若想去香港投保,一定要找专业的保险中介仔细咨询;按照香港保险公司的操作流程,弄清付款方式、货币差异、术语、理赔范围和限制情况等,免得后悔。”Iris提醒,“目前,由于赴港购买保险的内地居民越来越多,前往香港时需要提前预约,更要避免在香港当地遭遇一些‘黑中介’、‘黄牛党’。”  除此之外,内地居民赴香港地区买保险,若是长期储蓄型的保单,且是以港元计价,那么汇率风险比较大。毕竟港元是与美元采用联系汇率直接挂钩,这几年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港元的贬值风险比较明显。但2014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再单向波动,转为更为市场化的“双向变动”,汇率风险的因素倒是小了不少。但人身险保单通常都是长期保单,甚至要保障终身,未来几十年的汇率变动真的很难说。  对于不愿意承担人民币汇率风险的人群,随着我国香港地区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的不断强化,近两年开始,香港保险公司也开始提供人民币计价的保单,若内地人士赴港购置保险,不妨问问能否选择采用人民币计价的保单,从而规避一定的汇兑损失风险。  再一个比较重要的事项,就是理赔可能遭遇的风险。比如,在香港买医疗险,一方面出险后的理赔手续较繁琐,另一方面涉及两地对医疗诊断、凭证的互认。内地居民购买香港地区的保险,若选择在内地就医,只有就医于香港保险公司指定的医院才能获赔。若在此范围外就医,香港保险公司是否会承认是个问题。为此,投保当时就该仔细看清保单中认可的内地医院名录清单。  庹国柱分析认为:“内地居民在与香港保险机构发生纠纷后,由于必须适用香港地区法律,可能导致理赔过程费时费力。而且,香港的律师等费用高昂,若陷入持久的纠纷或诉讼状态,花费可能会比较惊人。”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香港友邦保险客户现恐慌 港府必要时或接管(图)_中国网
香港友邦保险客户现恐慌 港府必要时或接管(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友邦(AIA)位于香港尖沙嘴的客户服务中心昨日出现查询潮,不少客户获悉友邦母公司AIG出现财政危机后,纷纷到来查询,更有人即场交表取消基金户口。(香港明报图;何家达摄)
中新网9月17日电 香港《明报》今日刊发报道说,全球最大保险商AIG陷入前所未有财政危机,旗下全资拥有的香港最大保险公司友邦百慕达及友邦香港(简称:AIA),其保险经纪电话昨天响个不停,不断收到客户对保单的查询,大多表现恐慌,客户服务中心也挤满查询的人潮,一天之内有800张保单退单。香港明报记者获悉,香港特区政府已作了两手准备,若今早未能从AIG总部的高层得到财政状况的满意解释,特区政府最快今日采取“非常措施”,包括委任监管人接管该公司的资产。
AIA声明:资产深厚 业务正常
香港保险业监理专员张云正昨公开说,未来两三日将是AIG的重要时刻,香港保监会与美国当局进一步了解,届时才决定采取什么法定权力去保护投保人利益。他强调AIA保险业务是与AIG集团分开,AIA在香港及亚太的保险业务财政稳健,资产足够应付债务及对投保人的责任。张云正呼吁AIA保单客户按自己情况作出决定,但不应因突然消息而中断保单或退保。
AIA昨天发表声明说:“虽然AIG目前面对短期资金压力……而我们的资产更相当深厚。我们可向客户保证,AIG对满足客户需要及维持正常业务的承诺不会改变。”
总经理内部邮件安抚经纪
然而,一名不肯透露姓名的香港AIA保险经纪透露,虽然周一是中秋节假期,但已有客户致电他查询若AIG申请破产,正供款的AIA保单会否有问题,要Cut单(断单)又如何?他坦言昨早很混乱,手提电话及公司电话响不停,多数是客户查询。虽然总经理容佳明发出内部邮件安抚旗下经纪,但仍有多名供了多年的客户坚持断单,他们唯有执行指示,另有客户情绪较激动,担心多年储蓄付诸流水,表示若Cut单后不能取回钱,便会报警求助。
虽然AIA已大派定心丸,铜锣湾及尖沙嘴的AIA客户服务中心昨日仍人头涌涌,由于担心AIG的危机会蔓延至AIA,客户将一切可移动的资金取走,以铜锣湾分行为例,最多有近30人在等候。
在AIA买了基金的杨小姐,于5年供款期共投资了30万美元,回报率达50%,本来资金可一直滚存,但她眼见股市不稳定,加上AIG出现问题,昨日特别到中心取消基金,“Cash is king!(现金为王)反正现在无输钱,AIG有事,AIA又怎会没事?”
华润集团保险顾问蔡中虎表示,技术上AIA保单持有人的权益,将不受影响,但是保单分红回报或投资相连的回报产品,由于不具任何保证,可能受影响。不过,尚乘财富策划董事兼行政总裁曾庆璘有不同意见,曾表示,AIA客户Cut单情况料会持续,主要是客户信心受到打击。
友邦亦是香港强积金受托人之一,香港积金局表示,会与友邦密切联络,了解事件进展。由于受托人只是管理强积金资产,即使受托人公司出现问题,雇员的强积金投资不受影响。
另外,消息人士透露,香港特区政府已要求AIA加强客户服务,尽量回复客户的查询。目前,AIA在港承保的保单多达190万张,而全港各类型的保单约有850万张。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 叶子
版权与免责声明
法律顾问: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内地客买30万重疾险香港便宜1/3&可保重疾多13种
&&&&来源:&&&&
&&&&&&字号
原标题:内地客买30万重疾险香港便宜1/3 可保重疾多13种
  王云涛/图
  买30万重疾险香港便宜1/3可保重疾多出13种
  一群群内地客在香港海港城,排起长龙,炎热的夏天,时不时见有人用纸巾擦擦汗……这一幕不只是为了购买Gucci、LV等奢侈品,还有的为了香港保险公司的保单,有人戏谑香港保险代理签内地单签到“手软”。
  虽然到香港买保险,很多人心存疑虑,不少媒体也大称“地下保单”非法、无效,未来或存在理赔风险的告诫声也不绝于耳,但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统计,自2005年起,内地客新增保单保费总额从18.2亿港元上升到去年的149亿港元,增幅逾7倍;占比则由2005年的5%升至去年的16.1%。香港的保险业人士甚至预计内地客保单未来5年最高可达总额的四成,香港保险业将迎来“黄金五年”。内地人趋之若鹜,背后是什么原因在驱使?
  ■新快报记者 庞倩影
  投保费用
  30万元保额10年缴费期 香港年缴保费比内地少31%
  内地客户在香港主要购买的险种包括非投资相连和投资相连两种,前者有人寿保障、储蓄、分红及健康医疗保障等保险。以2013年保单数目计算,非投资相连保单占约90%,投资相连保单占约10%。因此从保险结构分析,内地客赴港投保以保障型保险为主。
  以最普遍的重大疾病险为例,就职于国内某知名通讯公司的王先生,做了一份详细的香港与内地同类型热销产品对比。
  30岁的王先生,家庭美满,事业正处于上升期。但是他刚刚有了小孩,考虑到自己是家庭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以及父辈们的一些经历,王先生决定购买一份重疾险。作为精于计算的理工男,他很清楚,重疾险并不会使人生活改变,但是可以尽量使生活不被改变。考虑到当前的收入状况以及其它的财务投资,王先生决定先为自己购买一份30万元保额,受益人为妻子的重疾险,分10年缴,保障终生。
  “对比内地某国有保险公司和香港某保险公司的同类型产品,我发现30万元保额,分10年缴纳的重疾险产品,内地公司每年保费需缴纳16350元,香港公司则仅需11253元。”王先生说,香港所需的保费比内地所需的保费少31%,这个最直观的冲击,让他的心开始偏向了香港。
  简单来说,香港保险公司同类型产品比内地少三分之一的保费,却实现了比内地保险公司更多的保额,如果王先生无重大疾病,活到80岁身故,则相对于内地的30万元,受益人可以从香港保险公司拿到79.6万元的赔付金。
  保障范围
  内地可保范围少 认定标准苛刻
  钱少保障范围是否也少?王先生对比发现,内地某国有保险公司的保障范围包括40种重大疾病以及10种特殊疾病(其中特殊疾病只赔付6万元),而香港某保险公司的保障范围包括53种重大疾病、1种非严重疾病以及35种早期严重疾病(其中非严重及早期严重疾病只赔付50%和20%)。
  具体到各种疾病的类型上,王先生看到一些比较明显的区别,除了种类更多外,香港的保险有三大优势:其一是不会刻意规避儿童,包括了4种专为18岁以下的儿童保障的严重儿童疾病;而内地保险普遍规避儿童,因为未成年人的体质相对较弱,内地保险对儿童尤其是幼儿的保障比较少。
  其二,内地保险重大疾病认定较为苛刻,比如“帕金森病”,内地保险提到要完全丧失自主生活能力。而在香港保险范围,其中有一项是“失去独立生活能力”,与“帕金森病”分属不同项目列出。对此,王先生理解为“帕金森病”的赔付条件不须“自主生活能力完全丧失”,否则“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的那一条就纯属多余了。其实,光是“失去独立生活能力”这一条,涵盖就非常广了,内地的保险范围均是列举比较具体的疾病,而绝无这类涵盖型描述。
  其三,国内保险机制在设计上,为了防止欺骗而不得不对投保人进行额外的限制。比如丧失语言能力,在内地保险条款上会附注条件“完全丧失且经积极治疗至少12个月”。“大概是因为语言能力丧失有伪装骗保的可能性,而大部分诚实的人则必须为这种可能性埋单。”王先生对在内地投保要为信用埋单而不忿。而“需要积极治疗至少12个月”就更是难以接受。试问,买重疾险,更重要的意义是为了患病之后有钱治疗,还是治疗未果之后的经济补偿?
  理赔条款 香港有医疗报告即可理赔
  上述资深人士还表示,“香港保险卖点是保障高(比如人寿单没有不保事项)、保费低、医疗保障全面、危疾保障项目多、保险产品完善,因此对比之下,赴港投保更合算,特区的私隐条例保护投保人的个人私隐。”
  尽管万般好,一旦出了事,办理理赔跑香港不便利?这个问题也被王先生考虑在内了。他翻查香港保险公司的产品发现,其理赔条款为,“请填妥理赔申请书;保留有关的医疗报告及其他有关文件;有关文件需于诊断当日起计6个月内递交给保险公司,身故的证明则必须于身故当日后90日内递交。”
  就这三点,相形之下,内地同类型保险产品的理赔条款为:申请重大疾病保险金和特定疾病保险金时,所需的证明和资料:1.保险单;2.申请人法定身份证明;3.专科医生出具的诊断证明(含相关的诊断依据)、病历、住院及出院证明文件;4.本公司要求的申请人所能提供的与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等相关的其他证明和资料。
  “一对比,香港保险公司的产品理赔简单很多,有医疗报告即可。对于内地客户,香港保险公司会有一份内地医院的名单(几乎涵盖全国所有三甲医院),公司认可在名单内的医院出具的诊断书,在投保时会有表格签署确认客户知道,所以理赔时就不会再强调了。”这些理由都坚定了王先生赴港投保的信念。
  香港高级持牌理财经理也介绍称,对于理赔服务,客户本人是不需要到港索赔的。把理赔的原文件寄到香港就可以了,香港的保险是面向全世界的,具有很大的便利性。例如一些高端医疗险,是直接与全球著名医院结算的,客户可以身无分文地进去治疗,这些是内地的保险远远不能相提并论的。而且,在单据齐全情况下,理赔时间一般是3-4个工作日。
  保障时限 内地保单生效180日内出险仅退保费
  内地保险这种苛刻还体现在保障时限上,在内地的保单上有申明,于合同生效(或最后复效)之日起180日内,无论是重疾确诊,或者是身体伤残,又或者是身故,均只退还所缴保费,而且无利息。香港保险则没有此类限制。
  更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保险没有免责条款,受保人于保单生效日一年之内除自杀、枪毙不保之外,无论什么情况的生命离世都可以获得理赔。
  据香港高级持牌理财经理介绍,香港还有“不可争议条款”,即指出香港规定保险公司不能以任何理由,宣布生效两年以上的寿险保单“作废”。简单来说,保险公司以投保人隐瞒、漏报、误告等理由予以抗辩的期限是两年,超过两年保险公司便不得以此为由拒付赔偿金。
  比如王先生在签下保单之后两年,突然发现自己患有某种受保疾病不幸过世,他的家人想要申请理赔,如果在内地,保险公司有可能以“受保人当时隐瞒疾病状况”而拒绝理赔,但在香港,一旦过了两年的可争议期,“不可争议条款”就能驳回保险公司这种理由,从而保障投保人权益。
  “在香港,过了两年,就是不可异议期,只要是非战争原因身故,都有身故赔偿。内地的险种还要看怎么死法,醉驾闯红灯都不赔。”一位在港从事保险业务的资深人士如是称。
  重疾险比较
  比较一:国内某寿险公司与英国保诚重大疾病保险比,几乎在同样保费下,英国保诚的产品保障范围多于泰康人寿33种,且有首10年35%的额外保障及指定严重疾病的20%额外保障赠送。据悉,此款重疾产品并非英国保诚的顶级产品,最新的重疾产品已经可以保障105种重大疾病,且有超过7次的赔付机会。
  比较二:国内一险企与英国保诚重大疾病保险比较,几乎在同样保费下,英国保诚的产品保障范围多出33种,且有首10年35%的额外保障及指定严重疾病的20%额外保障赠送,而80岁的身故和重疾赔偿金,英国保诚比新华保险多出超350万元。
  储蓄型寿险比较
  点评:以30岁男为例,在相同保费下,60岁-70岁每年领取的金额,香港保险公司比内地保险公司同类型产品多出16万元,75岁时的现金总额,香港比内地多出530多万元,最高身故赔偿额,香港比内地人寿多出2400万元左右。
  无论从赔偿额度、可提取的金额、保障范围、理赔的规范程度及快速程度等诸多方面,香港的保险都有绝对的优势,这与保险的发展历史不无关系,国内的保险仍属于发展的青涩时期,只有几十年历史,很多地方的不成熟都是必经阶段,而香港保险,诸如英国保诚已经有160多年历史,因此从发展过程的角度看,国内的保险产品亦处于发展上升的阶段,相信发展至成熟期时,也会达到上述香港产品的诸多优势。
  赴港买保险合法吗?
  到香港买保险,这不就是媒体上常说的“地下保单”吗,是非法、无效的吗?一位有心的上海朋友李先生做了详细的赴港买保险前期准备。
  李先生说,“我先是向上海的一些保险代理人、律师咨询。咨询结果基本上属于两派。代理人的基本观点是不建议买,听说香港的保险只有持香港居住证的人才可以买,而且香港保险合同都是英文的,中文仅供参考,大部分人看不懂,就算看得懂,其中奥妙之处未必明白,万一上当受骗了浑然不知。因是外汇管制,缴付保费、理赔事宜比较麻烦。”
  在咨询过后,李先生还做了两件事情。一是查询香港法律,其中第41章是《保险公司条例》。(香港政府律政司查询网址:http://www.legislation.gov.hk/chi/home.htm)。为了确保投保人的利益,该条例对香港的保险公司的确作出了非常具体的规定。该条例没有明确写明香港境外人士可以在香港购买保险,但同时没有对投保人的身份进行限制,也就是说不违法。
  据其一律师朋友说,保险也是商务活动之一,香港是贸易自由港,法律对商务活动主体身份不作限制,只是合同签署地在香港,香港拥有司法管辖权而已。
  二是咨询了香港保险业监理处(相当于国内的保监会,咨询邮件地址:iamail@oci.gov.hk)。李先生发了一份电子邮件,问内地人去香港买保险究竟合不合法?香港保险公司认不认可内地医疗机构的疾病证明材料或公安部门的死亡证明?不出三个小时,一名监理专员就回复了他的邮件,内容大意如下:根据香港的法律,无论内地人、外国人还是香港人,只要持有合法身份与香港合法的保险公司签订的保险合同都是有效的,但是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保险是一份长期合约,如果期间出现没有连续付保费的情况,将可能造成投保人利益受损;二是如果与保险公司出现诉讼时,将可能要投保人或代理人亲自到香港法庭聆讯;至于保险公司是否认可内地医疗机构的疾病证明材料或公安部门的死亡证明,则是保险公司的商业决定。
  至此,李先生明白:去香港买保险是可行且合法的。
  香港保险公司会倒闭吗?
  但是内地法律规定保险公司不允许倒闭,监管严格,而在国外即使像友邦、富通这样的大公司2008年也险些倒闭,香港的小保险公司风险是不是更大。
  据香港高级持牌理财经理介绍,全世界的人寿保险公司都是不允许倒闭的,否则就不会出现美国雷曼兄弟经营的400家银行和美国友邦AIA一起到了破产的边缘,而美国政府没有伸出援手去挽救雷曼兄弟的400家银行,而出钱收购了友邦保险85%的股权,不允许友邦保险公司倒闭。香港保监处规定经营不善的保险公司会有再保公司或者其他规模大的保险公司收购继续经营,以确保客户的权益。所以客户最多只会因保险公司经营不善损失红利收益,但保障类投保保额肯定是100%得以保障的。
  至于香港方面,对于寿险,香港政府对于香港保险业的监管非常严格,每出售一份,香港保险监理处都会要求香港保险公司把该份保单80%价值的资产维持在香港,以便更好地保障投保人的利益。如果在香港有人寿保险公司经营不善,濒临危机,香港政府即会出面,让有财政实力的保险公司兼并该保险公司,保障香港出售的人寿保单不受损失。香港政府也正在设立香港人寿保险再保险基金,用以担保香港出售的每一份人寿保单。
  比较一 国内某寿险公司与英国保诚重疾险对比
  48岁/女 某寿险公司终身重疾险 英国保诚
  缴费期 15年 15年
  年缴费
  赠送10年35%额外保障 无 40320
  指定严重疾病20%额外保障 无 23040
  保障疾病数 32 65
  比较二 国内某险企与英国保诚重疾险对比
  32岁/女 国内某险企 英国保诚
  缴费期 20年 20年
  年缴费
  保额 100万 187.2万元
  赠送10年35%额外保障 无 655200
  指定严重疾病20%额外保障 无 374400
  保障疾病数 32 65
  80岁重疾/身故保险金 238万元 589.895万元
  内地人寿公司与香港保险公司同类型的储蓄型寿险对比
  30岁男 内地某知名人寿公司 香港保险公司
  缴付期 10年 10年
  年缴费 53790元 53782元
  60岁至70岁每年领取 20000元 182749元
  60岁前每年领至75岁时总额 600000元 2741235元
  75年现金总额 600700元 5930105元
  最高身故金额 1537900元 元
(责编:李栋、刘阳)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热点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友邦「充裕未来3」详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