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觉得n3主炮无限火力小炮有多少

這是二十世紀末期的科學標準。加農炮的原始定義是指砲管很長、彈道平直的大砲。讀者注意,“很長”與“平直”都是相對的與主觀的,不是科學的。
15世紀是火炮最早被大量應用的時期,那時候炮管長度是口徑的16倍就認為很長了,這種炮就被稱為加農炮;
18世紀的時候,炮管長是口徑22倍的炮被稱為加農炮;
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炮管長是口30倍的炮被稱為加農炮;
20世紀60年代,炮管長是口徑40倍的炮被稱為加農炮;
20世紀末期,炮管長是口徑45倍的炮被稱為加農炮。
所以我們看得很清楚,隨著製造工藝的進步,砲管就越來越長,加農炮的科學定義也就越來越嚴格。目前火炮的發展沒有砲管加長的趨勢(現在很少有身管口徑比大於60倍的火炮),加農炮與榴彈炮的科學定義也許會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
坦克是在目視下交火的武器,通常交火的距離不到兩公里,主要是靠砲彈的高速度來穿透敵人的裝甲,所以所有的坦克炮都是加農炮。現代坦克的炮管/口徑比通常在45與55之間。炮管/口徑比軍事家用L/xx
來表示,xx就是口徑倍數。
敘述一門火炮用通常用口徑加上身管比來表示,譬如“125毫米L/50”表示這是一門口徑125毫米的火炮,炮管的長度是口徑的50倍。
我們必須瞭解口徑和炮管長度只是火炮表面硬體的敘述而已,代表這門火炮大致的威力,但是並不真正完全決定這門火炮的性能。即使口徑和炮管長度都一樣,火炮的威力也不會相同,因為決定炮彈初速最重要的因素是膛壓,也就是火藥爆炸時在炮膛內產生的壓力,膛壓的大小取決於裝藥的多少,膛壓越高炮彈的初速也就越高。
理論上增加膛壓很簡單,只需要增加火藥包的份量就是了。但是實際上膛壓受到炮管質量的限制不能無限上升,如果炮管不能承受這麼大的壓力就會產生炸膛的現象,見下圖。
圖6:坦克炮因膛壓過高產生炸膛
炸膛是非常危險的,會造成炮毀人亡。如果你曾經旅遊參觀過的古砲台就會發現古砲的炮管壁特別厚(見下圖),正是因為那時候的冶金技術無法煉製高強度的鋼,只有加厚炮管壁才能防止炸膛。
圖7:青島山炮台210毫米的古炮,炮管壁的厚度超過口徑。
圖8:金門240毫米榴彈炮,炮管壁的厚度不到口徑的一半。
圖7是光緒十七年(1891年)世界最富盛名的德國克虜伯公司製造的210毫米加農炮的複製品,原炮因腐爛不全陳列在博物館。這門炮的炮管壁的厚度超過210毫米。
圖8是金門1950年代裝備的美國製造的240毫米榴彈炮,它的炮管壁的厚度大約100毫米,連青島古炮厚度的一半都不到。而且我可以打賭金門榴炮的膛壓遠高於青島古炮。
青島古炮與金門榴炮它們炮管壁厚度的差別代表冶金技術在這60年的飛躍進步。
所以炮管如何能夠承受高膛壓並且抵抗火藥爆炸的氣體產生的腐蝕,這就考驗生產國在冶金技術上的科研能力了。
高膛壓的炮管壽命通常只有一千發。坦克炮使用穿甲彈,所以特別強調炮彈出膛的速度,因此膛壓也特別高。坦克炮的炮管壽命通常只有700~800發。
C. 線膛炮與滑膛炮
無論是槍管還是炮管,大多數在槍膛和炮膛的內壁都設計成有螺旋狀的凹線,稱為膛線。膛線又稱來福線,來福是借用英語的
rifle(步槍)而得的外來語。
如果你跟YST一樣喜歡看007的電影,就會記得其中有一集的海報和片頭就把邦先生的手槍作了特寫,槍口對著觀眾,槍口被放大了很多倍幾乎佔據半個螢幕,放大的槍膛可以清楚看到管壁螺旋狀的膛線。
如果你沒看過007的電影,沒關係,看下面這張照片更清楚。
圖9:105毫米線膛炮的膛線
上面這張照片是把105毫米線膛炮的炮管剖開,讓膛線清楚呈現出來。我們看得很清楚,膛線不止一條,而且是呈螺旋形的。
膛線的作用是讓火藥爆炸產生的高壓氣體有一部分經過膛線的凹溝在砲彈或槍彈的邊緣加力使砲彈或槍彈高速旋轉,高速旋轉的砲彈或槍彈具有很高的角動量因此在飛行的過程中保持方向的穩定性,這就好像美式足球的四分衛把橄欖球拋出時要用手指的力量使球旋轉一樣,都是為了方向的穩定性。四分衛手指的作用就相當於膛線的作用。
有膛線的炮叫線膛炮;沒有膛線的炮叫滑膛炮。
早期的炮幾乎都是線膛炮,理論上他們比較準確。但是線膛炮是有缺點的,因為火藥爆炸時產生的膛壓,一部分力量被用來高速旋轉炮彈消耗掉了,減低了炮彈出炮口的速度。
坦克砲是非常講究速度的,因此現代的坦克砲都是滑膛砲,為了增加穩定性,脫殼穿甲彈裝設了尾翼(圖10),其作用就像古人在箭尾裝設的羽毛一樣。
D. 自動裝彈機
大口徑火炮通常備有自動裝彈機,不但因為裝炮彈是非常累的體力活,而且人力裝彈非常慢,大約1分鐘2發。自動裝彈機可以達到每分鐘10發左右,這個射速的差別是巨大的,尤其是第一發沒有擊中目標必須補射第二發。
裝有自動裝彈機的坦克,作戰人員可以減少一人(從四人減為三人)。
自動裝彈機最大的缺點是故障率頗高,通常是3%。日本最先進的90型坦克自動裝彈機的故障率是5%。日本有一次演習,四輛90型坦克有三輛的自動裝彈機發生故障,引發媒體的驚呼和軍方嚴重的檢討。中國顯然在這方面下過功夫,中國的自動裝彈機故障率
自動裝彈機另一個缺點是每次裝彈砲管必須回到某一個固定的仰角位置,這在戰爭中是很令人心焦的。譬如中國的坦克自動裝彈機裝彈的角度是60度仰角,YST很奇怪為什麼不設計成0度,因為坦克砲幾乎都是平射的。
坦克炮的炮彈有很多種,用來對付不同的目標,其中最重要的是高爆彈與穿甲彈,特別是後者。
高爆彈就是普通榴炮的炮彈,鋼製的彈頭內裝炸藥與引信,砲彈碰觸目標後觸發引信點燃炸藥,巨大的爆炸力將彈頭裂成高速飛散的碎片造成殺傷力。高爆彈是用來殺傷人員和破壞建築物,不是坦克的主要任務,這種工作普通自行火砲就可以完成。
坦克的主要任務是攻擊敵人的裝甲車輛,特別是敵人的坦克。所以本文真正有興趣的是穿甲彈。
反裝甲的炮彈分兩種:一種叫「動能彈」,另一種叫「化學能彈」。
A. 動能彈
所謂動能彈就是炮彈有很高的速度,彈芯通常是非常堅硬的金屬,譬如鎢或鈾,由於速度非常高,彈芯具有極大的動能穿透裝甲,靠的是蠻力(brute
動能彈中穿透力最強的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見下圖:
圖10: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上面這張照片是美國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剛剛離開炮口時所拍攝的情景,輕金屬的彈殼正在脫去,重金屬鈾作為彈芯攜帶絕大部分的動能飛向目標。由於彈芯比鋼硬很多,當彈芯接觸到目標裝甲時巨大的壓力會融化裝甲形成一股金屬熱流隨著堅硬的彈芯進入坦克體內殺傷人員和引發火災與爆炸,高速射入坦克的彈芯同時也會帶來高壓殺傷坦克內的人員和破壞坦克艙內的設備。
B. 化學能彈
化學能彈的彈頭有錐形裝藥(explosive shaped
charge)的構造,當彈頭碰到裝甲時觸發引信引爆彈頭後方的炸藥,由於是錐形裝藥(必須是錐形裝藥,所以它被稱為 shaped
charge),強大的爆炸壓力融化了金屬錐形內襯,形成一股高超音速的金屬熱流,這時候金屬已經液化,速度可以達到25倍音速(大約每秒8000公尺)。這股高超音速的金屬熱流會腐蝕金屬造成像圓錐一樣外面大裏面小的洞穿透坦克的裝甲。也就是說,打在裝甲上的是拳頭,穿過裝甲的是手指。
反坦克高爆彈(英文縮寫為HEAT)就是化學能彈,對均質裝甲特別有效。化學能彈的穿透力與彈頭的大小成正比,早年的化學能彈穿透力是彈頭口徑的150%到250%,現代的化學能彈穿透力可以達到口徑的700%,也就是說,如果反坦克彈的口徑是120毫米,化學能彈可以貫穿840毫米的均質鋼板,殺傷效果是驚人的。
化學能彈不需要高速度,特別適合單兵肩膀發射的火箭彈,它的英文全名是「火箭助推手榴彈」(Rocket Propelled
Grenade,簡稱
RPG)。我們在電視上看到中東和中亞的游擊隊扛在肩上最便宜的40毫米火箭彈就是一種化學能彈,它可以輕易擊穿一百毫米(10公分)的均質裝甲,見下圖。
圖11:這是活躍在阿富汗的塔里班游擊隊,通常是由四人組成一個行動小組,最左邊的游擊隊員肩上扛的就是火箭彈(RPG),他負責攻擊裝甲車輛。
坦克砲的砲彈是不用化學能彈的,因為動能彈更難防禦,高膛壓的坦克砲發射化學能彈是得不償失的。坦克一般只攜帶三種彈藥,依照慣用的順序它們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穿甲彈和高爆彈(即榴彈)。
丁. 火炮控制系統
火炮控制系統是坦克砲火設備中科技含量最高、設備最為昂貴的部分,因為它是火炮的大腦。
火炮控制系統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感應器和火炮控制計算機。
簡單地說,感應器測得目標的方位、距離、速度、加速度,這些目標資料加上天氣資料(特別是風速,通常在炮塔的頂端有測量風速的儀器)被輸送到火炮控制計算機。火炮控制計算機的軟體分析目標和天氣資料決定射擊諸元、轉動砲塔、等候車長下達擊發口令,然後炮長按下發射電鈕。
A. 感應器
感應器有光學望遠鏡、微光夜視儀、紅外線成像儀、激光(台灣稱雷射)測距儀。
a. 光學望遠鏡
光學望遠鏡就不多說了,相信大家都用過。
b. 微光夜視儀
微光夜視儀是利用夜晚的星光、月光和大氣輝光加以增強和放大,在夜晚觀察目標。微光夜視鏡非常便宜,五百美元就可以在公開市場上買到。現在微光夜視鏡已經被大量用於陸軍的輕兵器,尤其是狙擊步槍,在微弱的星光下可以看清數百公尺內的目標。
中共坦克的第一代微光夜視儀可以看到八百公尺,第二代的微光夜視儀的作用距離達到公尺。
c. 紅外線成像儀
紅外線成像儀是觀察環境溫度的一種儀器。不論白天還是夜晚各種物體的溫度都不一樣,所以利用紅外線感應器就可以將四周的環境用溫度呈現出景像來。所以紅外線成像儀又稱為熱成像儀。
第一代的紅外線成像儀只有一個和數個感應單元,所以必須經過掃瞄才能成像。
第二代的紅外線成像儀把感應單元排列成一個矩陣,所以不需要掃瞄就可以成像。這種紅外線成像儀稱為「凝視焦平面成像儀」(staring
focal plane array),非常先進。
圖12:這是法國“勒克萊爾”(Leclerc)主戰坦克砲塔頂上右側裝設的感應器。巨大的透鏡是車長(commander)專用的紅外線成像儀,它是整個坦克感應最靈敏、探測距離最遠、分辨率最好的感應器。法國的紅外線成像儀非常先進。
圖13:這是法國“勒克萊爾”(Leclerc)主戰坦克砲塔頂上左側裝設的感應器。這是炮長(gunner)專用的紅外線成像儀,它的性能比車長用的紅外線成像儀要差一點。
紅外線成像儀非常昂貴,除了感應器的零件昂貴之外,它的感應元件需要保持低溫,低到攝氏零下220度左右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所以需要昂貴的製冷設備。紅外線成像儀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可以使用。它最大的長處是一個被動感應器,本身不發射能量,所以不會洩露自己的位置;它最大的限制是天氣,因為紅外線(熱能量)會被雲霧吸收。
美國M1A1/2主戰坦克的紅外線成像儀是由328x245個感應單元組成的,對坦克的探測距離是四千公尺,識別距離是三千公尺。
中國科學家在本世紀初研發出的紅外線成像儀非常先進,反應極為靈敏,可以在漆黑的夜晚看到三公里外的一隻兔子。中國這個熱成像儀對坦克的作用距離長達七公里至九公里,即使在能見度只有一百米的惡劣氣候下,探測距離仍有四千公尺,識別距離為3100公尺。這應該是目前的世界紀錄。這個差距在坦克戰中是有差別的,因為雖然目前主戰坦克的火炮有效射程大約在兩千五百米左右,但是中國的坦克有射程5公里的炮射導彈,可以首先開火。
中國的紅外線成像儀目前領先世界。說實話,這有點令我意外,因為紅外線探測器是美國的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在1970年發明的,美、英、法、德、以色列在這上面的研究不遺餘力,可以說是西方國家的看家本領。
不過這方面的研發競爭很厲害,據說美國裝在M1A2SEP(M1A2的最新改型)的紅外線成像儀,它的作用距離已經達到6800公尺,差距已經非常小了。
d. 激光測距儀
激光測距儀的作用就是一個簡單的雷達,它發射激光,然後從反射的激光計算出目標的距離、速度、和加速度。
激光測距儀非常準確,測量距離誤差不到一米。
B. 火炮控制計算機
火炮控制計算機是坦克的大腦,所有跟火炮射擊有關的參數都在這裏進行分析、顯示在顯示器上、跟蹤、決定射擊諸元、轉動炮塔和砲身瞄準目標。這些電腦軟體是非常有學問的,它的內容屬於機密。
C. 穩定式砲塔
現代先進坦克的砲塔是穩定的,也就是說,即使坦克在崎嶇不平的路面上行駛,砲塔並不跟隨地面起伏,如果火炮瞄準某個目標,那麼不論坦克如何奔馳顛簸和轉彎坦克的砲口永遠連續瞄準目標。這套硬軟體的設備非常複雜,由電腦來控制,在實戰中非常有用。
所以具有穩定式砲塔的坦克可以在運動中進行精確射擊,非常厲害。
任何坦克如果不具備穩定式砲塔就必須短暫停下來才能進行精確射擊,這在實戰中是要命的。
D. 閉環控制(Closed Loop Control)
閉環控制是控制學中的一個理論,就是把控制的誤差送回控制過程的輸入口(inputs)重新計算,這樣就形成一個閉環(closed
loop)。所以閉環控制又稱為回流控制(feed back control)。
最先進的火炮控制系統就應用了閉環控制的理論。如果第一發砲彈沒有擊中目標,誤差資料就被輸入到火控計算機計算出第二發砲彈的射擊諸元進行第二次射擊。
中國最先進的99式坦克就應用了閉環控制在它的火砲控制系統裏。99式坦克的首發命中率是85%,低於西方先進國家的&90%。中國測試她的閉環控制系統用人為設置誤差導致第一發砲彈脫靶,然後進行第二次射擊。在46次第二次射擊中命中46次,達到100%,証明閉環控制的理論在火炮控制中是有效的。
所以在實戰中,中國的先進坦克如果第一發炮彈不能擊中敵坦克,第二發就保証擊中。問題是通常坦克發炮只有一次機會,一擊不中就會被敵人擊毀,很可能沒有第二次機會。
2. 次要武器
坦克的兩挺機槍有一挺是12.7毫米高射機槍對付低空敵機,主要是直昇機;另外一挺是7.62毫米機槍,主要是殺傷人員。7.62毫米機槍可以選擇和炮管固定在同一方向,也就是說和炮管在同一根軸線上,所以也稱為同軸機槍。
同軸機槍的好處除了不暴露身體,還可以借助微光鏡和紅外線成像儀發現敵人,並且經過火控計算機做精確瞄準,所以即使在夜間和惡劣氣候下也可以精確射擊埋伏在隱蔽處的的敵兵,它的優點是非常明顯的。
西方的坦克比較重視砲塔內的同軸機槍,譬如法國的“勒克萊爾”把同軸機槍放在砲塔內(見下圖),美國的M1A1更是多加一挺同軸機槍放在砲塔內。顯然砲塔內的同軸機槍有些好處,這其實也不是什麼困難的裝置,但是中國的坦克都把同軸機槍放在砲塔外。
圖14:這是法國“勒克萊爾”(Leclerc)主戰坦克的砲塔正面和車身前方,同軸機槍、駕駛員和他的紅外線成像儀都清楚呈現。
上面這張照片正中央是駕駛員,駕駛員頭上那根黑色的槍管就是同軸機槍。機槍旁邊的綠色巨大圓柱就是主砲的砲管。我們仔細看,機槍與砲管都在砲塔上隨著砲塔同時做水平轉動,機槍與砲管都固定在同一塊鋼板上一起作高低方向的轉動,所以這挺機槍與砲管的方向永遠一致就好像在同一根軸上,因此叫做「同軸機槍」。
在駕駛員的左側(讀者的觀看的右側)有一個扁扁的、小長方形的透鏡,那就是駕駛員專用的紅外線成像儀,它的性能比炮長熱成像儀更差一點,因為駕駛員不必看太遠,他只需要看清前面數百米就夠了。
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所以戰爭的要求也不同。在所有國家中,韓國最重視坦克的機槍,也就是坦克的次要武器,韓國坦克裝置3挺機槍,攜帶的機槍子彈比其他國家的坦克多很多。YST
不知道原因是什麼,也許和朝鮮半島多山的地理環境有關。
同时转发到微博没人科普英国18英寸主炮么【战舰少女台服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9,857贴子:
没人科普英国18英寸主炮么
应该还是很强力的吧
「守望先锋」周年庆典英雄集结,全新的舞蹈与皮肤——等你来收集!大型网络游戏「守望先锋」全新死斗地图,多种模式,任你选择!
有啊,反正我看到了,那个吧忘了,你仔细找找吧
暴怒的炮双联装版本
想要G3和N3_(:3」∠)_
明斯克造出来过
恩 明斯克航天局刚造出来
雷雷世界里刚出了啊
你是说隔壁澡盆世界的457炮,辣鸡都用419谁还用它,虽然点火率超过百分之六十
大征服者的457啊(
火力值大概多高?27?28?
屈服者的那个457嘛
其实是送两门单装
这个超长不
屈服者的主炮吧辣鸡屈服者连北卡经常都打不过
每次开火有几率点燃对面,每阶段持续掉血
美国40年代穿深超过94式的MKA才28火,这个20年代的图纸炮给27火都不低了。
屈服者的457?
征服者的457啊,除了点火没啥卵用了
一看十八寸,以为是n3主炮
双联而已,幼明数管子给火力的。这货27火力了不得了
美帝18寸28火力。英吹29吧
大和炮三根管子才30火力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舰指太平洋N3型战列舰有哪些技能
10:49:09&&&&&
9K9K手游网&&&&&
  N3型战列舰有哪些技能是9K9K小编柚子人为大家带来的,英国在1919年开始计划建造采用18英寸主炮的N3型战列舰。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使得该舰的设计建造工作被暂停,N3型战列舰有哪些技能呢,下面不妨详细了解一下吧。
  N3型战列舰有哪些技能:
  覆盖打击:可对敌方随机3个目标造成火炮攻击伤害。
  阻拦打击:可对敌方竖排造成强力的火炮攻击伤害。
  强化装甲:可增强战舰的生命属性。
  BB(战列舰)特性:受到轰炸伤害-5%,对航母伤害+5%。
  以上就是舰指太平洋N3型战列舰有哪些技能的全部内容,想要获取舰指太平洋安卓版和舰指太平洋IOS手游最新活动,可以百度搜索“舰指太平洋”,9K9K手游网会为大家提供舰指太平洋手游安装包、玩法攻略、游戏视频,和“舰指太平洋手游礼包”,同时也会提供更多新服消息。
飞行&|&337MB
玩新区、进新服、看攻略、冲排行,立即下载!
角色&1022M
其它玩家都在看
27强交锋!公开赛决赛今晚19点鸣锣开战!
策略塔防王者之争《天空之息》今日不删档测试
福利不止一点点,《食之契约》六一豪礼大派送当前位置: >>
二战期间各国军舰建造数量
二战各国生产舰艇数量二战日本共生产了多少舰艇战列舰:12 艘,其中扶桑级 2 艘,长门级 2 艘,伊势级 2 艘,大和级 2 艘, 金刚级(原为战列巡洋舰,首舰为英国制造,不算“日本生产”)4 艘。其中只 有大和级是真正二战前夕和战争中生产的, 其他战列舰均为一战后生产的“超无 畏战舰”(日本称超弩级战舰)。 航空母舰:31 艘,其中舰队航空母舰 13 艘:包括赤城号 1 艘,加贺号 1 艘,苍龙级 2 艘,翔鹤级 2 艘,飞鹰级 2 艘,大凤号 1 艘、信浓号 1 艘,云龙级 3 艘。轻型航空母舰 7 艘:凤翔号 1 艘、龙骧号 1 艘、龙凤号 1 艘,瑞凤级 2 艘, 千岁级 2 艘。护航航空母舰 5 艘:神鹰号 1 艘、海鹰号 1 艘,大鹰级 3 艘。水上 飞机母舰 6 艘:它们是若宫号、能登吕号、日进号、瑞穗号、秋津洲号、神威号。 这里面“凤翔”号是最早的航空母舰,造于一战时期,赤城号和加贺号是早期根 据伦敦海军条约改装的战列舰或战列巡洋舰, 其他大多是在二战前根据海军法案 生产、改装的(如翔鹤)或战时紧急改装的(如飞鹰)。 重巡洋舰:18 艘,包括古鹰级 4 艘,妙高级 4 艘、高雄级 4 艘、最上级 4 艘、利根级 2 艘。除了古鹰是 1926 年左右生产的外,其他都在战前或战中完工。 轻巡洋舰:25 艘,其中天龙级 2 艘(1919),球磨级 5 艘(), 长良级 6 艘(),夕张级 1 艘(),川内级 3 艘(1924- 1925),香取级 3 艘(训练巡洋舰),阿贺野级 4 艘(),大淀级 1 艘(1943)。可以看出,只有训练巡洋舰香取级,以及阿贺野级和大淀级是根据 海军法案在战前或战时完工的。 驱逐舰:97 艘,其中阳炎级 18 艘,夕云级 20 艘,岛风级 1 艘,秋月级 12 艘,朝潮级 10 艘,白露级 10 艘,初春级 6 艘,吹雪级及其改进型 20 艘,晓级、 睦月级、神风级、o风级均是旧式驱逐舰,不在计算数内。 二战美国共生产了多少艘舰艇战列舰:22 艘。 内华达级战列舰(Nevada class)(1914)(同型舰 2 艘)内华达号(Neveda)、 俄克拉荷马号(Oklahoma)。 宾夕法尼亚级战列舰(Pennsylvania class)(1915)(同型舰 2 艘)宾夕法尼 亚号(Pennsylvania)、亚利桑纳号(Arizona)。 新墨西哥级战列舰(New Mexico class)(同型舰 3 艘)新墨西哥号(New Mexico)、密西西比号(Mississippi)、爱达荷号(Idaho)。 田纳西级战列舰(Tennessee class)(1919)(同型舰 2 艘)田纳西号 (Tennessee)、加利福尼亚号(California)。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Colorado class)()(同型舰 3 艘)科罗拉多号 (Colorado)、马里兰号(Maryland)、西弗吉尼亚号(West Virginia)。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North Carolina class)(1940)(同型舰 2 艘)北卡罗 来纳号(North Carolina)、华盛顿号(Washington)。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South Dakota class)()(同型舰 4 艘)南达科 他号(South Dakota)、印第安纳号(Indiana)、麻萨诸塞号(Massachusetts)、阿 拉巴马号(Alabama)。 衣阿华级战列舰(Iowa class)()(同型舰 4 艘)依阿华号(Iowa)、 新泽西号(New Jersey)、密苏里号(Missouri)、威斯康星号(Wisconsin)。 巡洋舰(未建成或取消)106 艘。 美国海军克利夫兰级轻型巡洋舰:27 艘。CL55 克利夫兰、CL56 哥伦比亚、 CL57 蒙彼利埃、CL58 丹佛、CL59 阿姆斯特丹、CL60 圣菲、CL61 托莱哈斯、 CL62 伯明翰、CL63 莫比尔、CL64 文森斯、CL65 帕萨迪纳、CL66 斯普林菲尔 德、 CL67 托皮卡、CL76 新港口市、CL77 亨廷顿、CL78 代顿、CL79 威尔明顿、 CL80 比洛克西、 CL81 休斯敦、CL82 普罗维登斯、CL83 曼彻斯特、CL84 布法 罗(订单被取消).、CL85 菲高、CL86 维克斯堡、 CL87 德卢斯、CL88(订单被 取消)、CL89 迈阿密、CL90 阿斯托里亚、CL91 俄克拉何马城、 CL92 小石城、 CL93 高卢斯人、CL94 约格城、CL99 布法罗、CL100 纽瓦克、CL101 阿姆斯特 丹、 CL102 朴次茅斯、CL103 威尔克斯、CL104 亚特兰大、CL105 代顿。 美国海军亚特兰大级轻型巡洋舰:4 艘。 CL51 亚特兰大、CL52 朱诺、CL53 圣地亚哥、CL54 圣胡安。 美国海军布鲁克林级轻型巡洋舰: 艘。 CL40 布鲁克林、 10 CL41 费城、 CL42 萨凡纳、 CL43 纳什维尔、 CL46 凤凰城、 CL47 博伊西、 CL48 火努鲁鲁、 CL49 圣 路易斯、CL50 海伦纳。 美国海军奥马哈级轻型巡洋舰: 10 艘。CL4 奥马哈、CL5 密尔沃基、CL6 辛辛那提、CL7 罗利、CL8 底特律、CL9 里士满、 CL10 康克德、CL11 特伦敦、 CL12 马波海德、CL13 孟菲斯。 美国海军奥克兰级轻型巡洋舰:10 艘。CL95 奥克兰、CL96 里诺、CL97 弗 林特、CL98 塔斯昆、CL119 朱诺 II、CL120 斯博坎、 CL121 弗雷斯诺。 美国海军阿拉斯加号大型巡洋舰: CB.1 阿拉斯加号、CB.2 关岛号。 CB.3 夏威夷号 未完成(完成 84%)、CB.4 菲律宾号从未开工、CB.5 波多黎各号从未 开工、CB.6 撒莫阿号从未开工。 美国海军巴尔的摩级重型巡洋舰: 艘。 14 CA68 巴尔的摩、 CA69 波士顿、 CA70 路易斯维尔、 CA71 芝加哥、 CA72 休斯顿、 CA73 圣保罗、 CA74 哥伦布、 CA75 海 伦娜 II、CA130 不莱默顿、CA131 秋河、CA132 梅肯、CA133 托莱多、 CA135 洛 杉矶、CA136 芝加哥 II。 美国海军“威奇塔”号重巡洋舰:1 艘。(试验型和条约型巡洋舰)CA45 威奇塔。 美国海军新奥尔良级重型巡洋舰:7 艘。CA32 新奥尔良、CA34 阿斯托里亚、 CA36 明尼阿波利斯、CA37 塔斯卡卢萨、CA38 旧金山、 CA39 昆西、CA44 文森 斯。 美国海军波特兰级重型巡洋舰: 艘。 CA33 波特兰、 2 CA35 印第安纳波利斯。 美国海军北安普敦级重型巡洋舰: 艘。 CA26 北安普顿、 6 CA27 切斯特、 CA28 路易斯维尔、CA29 芝加哥、CA30 休斯顿、CA31 奥古斯塔。 美国海军彭萨克拉级重型巡洋舰:2 艘。 CA24 彭萨科拉、CA25 盐湖城。 驱逐舰:598 艘。弗莱彻级 175 艘,桑普森级 6 艘,考德威尔级驱逐舰 (Caldwell)4 艘, 威克斯级驱逐舰(Wickes)73 艘, 克莱姆森级驱逐舰(Clemson)77 艘,法拉格特级 8 艘,波特级驱逐舰(Porter)8 艘,基林级驱逐舰(Gearing)97 艘,艾伦?萨姆纳级驱逐舰(Allen.M.Sumner)58 艘,格立夫斯级驱逐舰 (Gleaves)66 艘,马汉级驱逐舰(Mahan)16 艘,格里德利级驱逐舰(Gridley)10 艘。 50 艘护航航空母舰: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 ACV-55 珊瑚海 Coral Sea ACV-57 1943 年建成、1959 年退役 科雷吉多尔 Corregidor CVE-58 1943 年建成、1958 年退役 米森湾 Mission Bay CVE-59 1943 年建成、1958 年退役 瓜达尔卡纳尔 Guadalcanal CVE-60 1943 年建成、1958 年退役 马尼拉湾 Manila Bay CVE-61 1943 年建成、1958 年退役 纳托马湾 Natoma Bay CVE-62 1943 年建成、1958 年退役 圣洛 St. Lo CVE-63 1943 年建成、1944 年战沉 特里波利 Tripoli CVE-64 1943 年建成、1959 年退役 威克岛 Wake Island CVE-65 1943 年建成、1946 年退役 白平原 White Plains CVE-66 1943 年建成、1958 年退役 所罗门 Solomons CVE-67 1943 年建成、1946 年退役 加里宁湾 Kalinin Bay CVE-68 1943 年建成、1946 年退役 卡山湾 Kasaan Bay CVE-69 1943 年建成、1959 年退役 方肖湾 Fanshaw Bay CVE-70 1943 年建成、1959 年退役 基特昆湾 Kitkun Bay CVE-71 1943 年建成、1946 年退役 图拉吉 Tulagi CVE-72 1943 年建成、1946 年退役 冈比亚湾 Gambier Bay CVE-73 1943 年建成、1944 年战沉 奈汉塔湾 Nehenta Bay CVE-74 1944 年建成、1959 年退役 霍加特湾 Hoggatt Bay CVE-75 1944 年建成、1959 年退役 加达山湾 Kadashan Bay CVE-76 1944 年建成、1959 年退役 马尔库斯岛 Marcus Island CVE-77 1944 年建成、1959 年退役 萨沃岛 Savo Island CVE-78 1944 年建成、1959 年退役 奥曼尼湾 Ommaney Bay CVE-79 1944 年建成、1945 年战沉 彼特洛夫湾 Petrof Bay CVE-80 1944 年建成、1959 年退役 鲁戴尔德湾 Rudyerd Bay CVE-81 1944 年建成、1959 年退役 萨吉诺湾 Saginaw Bay CVE-82 1944 年建成、1959 年退役 萨金特湾 Sargent Bay CVE-83 1944 年建成、1958 年退役 沙姆罗克湾 Shamrock Bay CVE-84 1944 年建成、1958 年退役 希普利湾 Shipley Bay CVE-85 1944 年建成、1959 年退役 锡特科湾 Sitkoh Bay、CVE-86 1944 年建成、1960 年退役 斯蒂玛尔湾 Steamer Bay CVE-87 1944 年建成、1959 年退役 埃斯帕恩斯角 Takanis Bay CVE-88 1944 年建成、1959 年退役 塔坎尼斯湾 Takanis Bay CVE-89 1944 年建成、1959 年退役 西提斯湾 Thetis Bay CVE-90 1944 年建成、1964 年退役 望加锡海峡 Makssar Bay CVE-91 1944 年建成、1958 年退役 温丹湾 Windham Bay CVE-92 1944 年建成、1959 年退役 马金岛 Makin Island CVE-93 1944 年建成、1946 年退役 隆加角 Lunga Point CVE-94 1944 年建成、1960 年退役 俾斯麦海 Bismark Sea CVE-95 1944 年建成、1945 年战沉 萨拉马瓦 Salamaua CVE-96 1944 年建成、1946 年退役 霍兰迪亚 HollandiaCVE-97 1944 年建成、1960 年退役 夸贾林 Kwajalein CVE-98 1944 年建成、1960 年退役 阿德默勒尔蒂群岛 Admiralty Islands CVE-99 1944 年建成、1946 年退役 布干维尔 Bougainvile CVE-100 1944 年建成、1960 年退役 马坦尼考 Matanikau CVE-101 1944 年建成、1960 年退役 阿杜 Attu CVE-102 1944 年建成、1946 年退役 罗伊 Roi CVE-103 1944 年建成、1946 年退役 蒙达 Munda CVE-104 1944 年建成、1958 年退役 战列舰的历史―[转帖]作者:不详战列舰(Battleship),指的是担任海军作战中枢,拥有强大火炮与坚强的防御力,以执行 海上会战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军舰。这个舰种常与主力舰(Capital ship)混淆,主力舰的名 称在早期被某些人用来泛称海军最重要的船舰,包含范围很广。1921 年华盛顿公约时,主 力舰这个名词被定义为海军的主力舰种,在当时这当然指的就是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 (Battle Cruiser);但二次大战以后,主力舰已经转为航空母舰,不再是这些具有大炮的 家伙。 战列舰这个名词正式进入官方文书,始于 1887 年英国海军情报部报告书上,并在随后数年 因为马汉海权论的影响,掀起了一股海军革命的旋风。因此,虽然战列舰类型的军舰,在 1887 年以前便已存在,但笔者还是选择这一年,作为战列舰讨论的起点。 1992 年则是美国 Iowa 级战列舰密苏里号再度封存的一年,从此之后,战列舰这个舰种,永 远的从世界海洋上消失。现在世界上与战列舰有关的军舰,除了美日的纪念舰以外,仅俄 罗斯的 Kirov 级―已改名为 Admiral Ushakov 级―战列巡洋舰的后 2 艘,勉强保留在俄罗 斯海军。而且此级战巡,一如其他名为战巡的军舰,与战列舰的发展体系,没有多少关系。 而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再有战列舰类型的东西,将进入各国海军服役。因此,Iowa 级的 全部退役,可以当成战列舰辉煌历史的结束。 本文所介绍的战列舰度量衡单位,排水量数据尽可能的使用标准排水量而非最大排水量, 火炮口径则用该国(外销战舰则以建造国的度量衡)的通用计算方式,以避免换算时造成的 问题,如英国的 15inch 炮口径 381mm,与法国 380mm 口径火炮便略有不同,在二次大战中 还曾短时造成盟军补给上的问题。至于各国计算方式的不同,如吨位是英吨或美吨、火炮 口径是平均膛径还是膛线最大直径等,笔者利用的是日本「世界之舰船」杂志推出的一系 列各国战列舰历史(近代、日、德、美、英、法、俄、意共 8 本)、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共 4 本)图鉴为主轴,配 合其它资料加以补充。限于资料不足,若有谬误之处,便请各位包涵。常用口径换算如下: 表一 战列舰常用火炮口径公制英制对照表 inch mm 8 203 9.2 234 10 254 11 280 12 305 13 330 13.5 343 14 356 15 381 16 406 18 457 前言 1887 年、英国正是维多利亚黄金时代,国势达到鼎盛的大英帝国,以其制海权与工业革命 后技术及商业的优势,称霸于世界。但在帝国光辉的表面下,却隐藏着危机:帝国繁荣基 础的海军,由于帝国政府财政上的节约政策,而有被压倒的危机。
年,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海军黑暗时代」中,皇家海军实力的低落是令人吃 惊的。这段期间起工的英国战列舰仅 14 艘,相对法国有 13 艘、意大利 8 艘、俄罗斯 5 艘。 加上 1875 年之前留下来的战列舰,法国 8 艘、英国 5 艘、意大利与俄罗斯各 2 艘,事实上 皇家海军的战列舰数量,已经少于法国海军,比起意大利、俄罗斯也没有领先多少;在素 质上,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与法国或意大利般的天才设计师群,皇家海军的战舰性能, 也与数量一样难看。对于一个在中近东与俄罗斯冲突、中美洲殖民地与美国门罗主义对峙、 并在瓜分清帝国属国以及本土防卫上都与法国针锋相对、地中海尚且要担心义奥两国活动 的国家来说,这种海军实力,事实上是不足的。如果以马汉等正统海权学派的理论,以战 列舰数量作为海军实力指标,1880 年代前半,皇家海军可说已经降为世界第二大、而非世 界第一大海军。而且除了保护本土外,皇家海军在欧洲任何海域的舰队实力,都不足以抵 抗该地主要强国的威胁,必须依赖外交上的合纵连横;可是这也正是德国「铁血宰相」俾 斯麦活跃于世界外交舞台的时代,在德国主导的外交局势下,根本没有英国活动的空间。 俄土奥围绕着巴尔干发生的一系列冲突,都是由德国解决这一点,突显出了英国外交家在 这段时间的弱势,也让英国人有东地中海控制权转移的危机感―在 19 世纪初,这个区域是 英国的势力范围。 虽然英国的巡洋舰性能比其他国家好,可以弥补战舰的不足―这个时代的巡洋舰,在性能 上与战列舰的差距,没有两次大战时代那么大。而且在海战以外的任务,皇家海军的各式 木制动力帆船数量上也占压倒性优势,足以执行海战以外的任务。但就维持在中国的利益 这一点上,北洋海军的那 2 艘中央炮塔战舰(Central-cidetal ship)定远与镇远,火力及 防御力均超越英国的巡洋舰群。而且俄罗斯在海Q威也有强大的巡洋舰队,性能虽然略逊 p但数量与皇家海军保有的一等巡洋舰群总数相等,对皇家海军的远东利益构成巨大的威 胁。虽然英国相对于俄罗斯有强大的战列舰队,可是当时英国战列舰的基本设计多半源自 海防战舰,航海性很差,仅巡洋舰能在中国沿岸冬季与台风季的恶劣环境下作战。为了维 持帝国的远东利益,英国除了要增加战列舰数量之外,还要注意到战列舰航海性的提升, 以应付中俄两国海军的发展。 因此,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尤其是受到 1880 年代后半俄罗斯重建海军时,新型战舰凯萨 琳女皇(Imperatritsa Ekaterina II)级、以及意大利 Re Umberto 级的下水刺激,1889 年 起,英国制定了「两强标准」,从此皇家海军的舰队实力,必须要比欧陆最强的两个海军 相加的实力,更大上 10%,以保持帝国的海权,并推动 8 艘一等战列舰 RoyalSovereign 级 (第 8 艘后因修改设计,改分类为 Hood 级) 、与 2 艘二等战列舰 Barfleur 级的建造。就在 同一年,德国与美国也开始进行海军扩张活动,进行两国第一艘正式战列舰 Brandenburg 级、与 Texas 级的建造。法国同时则是一位战舰派的海军将领就任海军部长,推动 Brennus 级建造。从这一年开始,到 1922 年华盛顿条约签订为止,世界海军进入了长达 33 年的扩 张与竞争期―法国例外,在这段时间她的海军相对实力与绝对实力,反而都处在倒退状态。 在 1890 年,美国海军上校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 )的著作「海权对历史的 影响 」,通称「海权论」的巨著出版。书中马汉藉由史证、加上约米尼与克劳塞 维兹战略思想精华的一部份(虽然他在这之后才读了一点战争论),分析了海权对于不列颠 成为世界帝国的贡献,强调制海权对国家富强的重要性。书中同时提出海上的决定性会战, 是夺取制海权的最佳法门。基本上,他的理论中重视主力舰队的决战,而有忽视通商破坏 战―当时又称「巡洋舰作战」―的倾向,认为只要进行一场决定性会战后,制海权就会自 动落入胜方的手中,护航制度被认为是分散战力无益之举,因此也导出了一句最常被人引 述、但也可以说是造成无穷误会与祸害的名言:切勿分散舰队。 由于这部著作的重点是摆在单一国家海军历史发展分析,而缺乏战略理论上应具备的全面 性与综合性,虽然是海军战略学上最重要的经典,但在战略学的角度来看,海权论比较类 似后来李德哈特的「战略―间接路线」这类著作,重点是鼓吹某个基础观念,也就是制海 权与决定性海战的观念;而不像孙子兵法、克劳塞维兹的「战争论」、或约米尼的「战争 原理」这类,比较深入探讨战争整体面的著作。但因为海权论的观点,可以提供各国进行 海军扩张的的立论基础,在海军扩张中的英国带领下,迅速获得法国以外的国家赞誉,为 马汉赢得了一世英名,也造成世界强国的恶性海军竞赛,以及所谓的「非洲大猎」这一波 新殖民地扩增风潮。对于基本上反殖民主义的马汉而言,这种发展是有一点历史性的讽刺。 至于法国,由于当时是世界的学术中心,而且早有自己独特的海权思想存在,尤其是所谓 的少壮学派,因此官方对马汉的学说几近不屑一顾,虽然也急于扩张殖民地,但海军的建 军计画,倒是独特的自外于世界潮流十余年。 前无畏舰的时代Royal Sovereign 级与当时的战舰 由于对危机的警觉,以及稍后马汉的影响,皇家海军 1889 年的扩军案顺利通过,后来也没 有遇到任何阻碍,开始建造 Royal Sovereign 级的战列舰,并于 1892 年起下水服役。此级 战列舰与过去的战列舰相比,有很多重要的进步: 1. 航海性能的增加:主甲板离海平面达到 5.5m,相当于 7 级浪高。由于广阔大洋中, 正常状况下最大风浪仅 7 级,仅特殊状况如台风、海啸,或在近岸区域作战时,才会超过 7 级,故此设计让甲板不再容易受波浪影响。船身稳定性提高,实用航速突破 15kt,不至于 像过去的战列舰(尤其是英国),为避免海水从甲板上流入舰身内,服役期间不敢以 15kt 以 上航速行驶。船身长宽比超越 5:1,增加船舰高速航行性能,有一段时间这是巡洋舰的专 利,仅意大利较早出现长宽比略超过 5 的战舰―如果那些家伙不被分类为巡洋舰的话。 2. 采用新型镍钢复合装甲取代铁板与木板的三明治装甲,457mm 厚的镍钢板,防御力 相当于 Inflexible 级的 1041mm 三明治装甲,但重量、体积与生产维修复杂性大减。这开启 了战舰装甲材料技术大幅进展的时代。 3. 恶劣海象下作战性能的提高,主炮炮口离海平面高达 7m,相当于 8 级浪高,可以 保证主炮在多数天候状态下,不受海浪的影响,依然保持干燥。这使得战列舰除了在遭遇热 带低气压、甚至台风之类恶劣海象以外,均能有效使用火炮作战。 4. 火力安置与分配合理,大幅加强副炮群的数量及射角分配,4 门主炮也安装在舰身 纵轴上,以双连装方式前后各配置一个炮塔。使得主炮射角能涵盖 360°,能将所有火力集 中于侧舷, 炮口爆风不至于对舰身上层结构产生不良影响。 副炮在战时也能发挥较高的作用。 5. 装甲安装与防御力设计经考量进行合理分配, 不至于因装甲安装范围太广, 导致吃 水过深;或是因装甲安装范围太窄,导致吃水稍一改变,装甲带便没入水中而丧失防御力。 水线下则以煤炭库替代装甲进行水下防御,以抵挡水雷或鱼雷。 6. 单一舰型大量生产, 使得性能诸元相同的军舰可以一起编组, 有利于战术上的运用, 也可以大量订制减低成本。在政府预算要求方面,一次一批多几艘,可以增加扩张海军的速 度。 在 Royal Sovereign 级之前建造的军舰,由于造船学理论尚未完成,在火力、装甲、速度、 恶劣海象适应能力这四个条件, 无法集中于一艘船上。 通常重视速度与恶劣海象适应能力者 为巡洋舰,此项将在后续「巡洋舰的历史」中说明;重视火力装甲,而完全放弃速度与海象 适应力,无论何时浪都会打上甲板的船,为 Moniter 或 Gunboat 之类的海防战舰系列;这一 类船只是
年代间,世界各国海军最大的一个族群。而稍加改良海防战舰,让海象 适应能力至少高于救生艇,在 5 级以下风浪不至于进水的,就是战舰,世界海军最希罕的一 群怪客。 说 1890 年以前的战舰是怪客,不仅是因为他们数量少,也因为他们的设计重点在各年代、 以及各国均不相同:1870 年以前火炮多数采小射角的舷侧固定装置,之后则偏重大射角的 炮塔式;英国货航海性能与海防战舰一样差,法国货多数重心过高而不稳定,意大利货比较 像是大火力巡洋舰,俄国货小而低速,甚至还有 Novgorod 脸盆战舰这种造舰史上空前绝后 的怪胎。其他国家?这段时间其他国家顶多有海防战舰。在分类上,要把这群家伙区分在一 起,是有点困难的,只能把当时被称为装甲舰(Ironclad)、炮台舰(Battery/Barbette ship) 、与回转炮塔舰(Turret ship)等有装甲的大型舰放在一起,笼统称为主力舰。 但 Royal Sovereign 级的出现,打破了火力p装甲p速度p恶劣海象适应能力无法集中于一 艘船上的时代,让战列舰的规格有了一个定义的标准,也重写了军舰分类的方式。从此,军 舰分类从非装甲舰、巡洋舰、炮舰体系的时代,进入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鱼雷艇、潜 艇的新时代。战列舰则被定义为排水量一万到一万五千吨间、速度 15~20kt 内、装备 4 门主 炮与 8 门以上副炮、水线装甲厚度超过 6inch,能在至少 7 级风浪及以下环境作战的船只; 主炮必须能于一定距离内击破敌舰装甲带, 射速必须在 1~2 分钟一发左右的水准, 副炮则足 以摧毁敌舰装甲带以外部份且具高射速,水线及炮塔装甲,基本上不可能达到不被击破,但 至少要能在想定海战距离上抵挡敌主炮射击,保障整艘船的作战能力。 Royal Sovereign 级的 4 门 13.5inch 火炮,以双连装分装于舰身前后两侧中心轴上,为了 避免重心升高而采开放炮塔设计, 这成为他防御上的一个缺点, 也是后来唯一未被继续采用 的设计特色;但本级第 8 艘 Hood 号加装炮塔装甲以后,主炮炮口离海平面仅剩 5.2m,缺乏 恶劣天候航海能力,虽然战时可以有比较好的防御能力,但却无法保证平时不会沈船。而主 炮之所以选择双连装, 是因为多连装炮塔比火炮门数相同的多个单连装炮塔轻, 可节省重量; 但三连装以上炮塔对当时的战舰而言直径太大, 很难找到地方安装, 还有机械结构上的顾虑。 虽然以火力与防御力来说,Royal Sovereign 级在当时并不算顶尖,但整体设计思想相当正 确且经济,因此除了主炮缺乏装甲防御这一点外,Royal Sovereign 级成为后来各国战列舰 设计的范本,仅法国一时间例外。 装甲在此时也开始进步。过去装甲舰的装甲,要不是多片薄片装甲拴在一起,就是在两大片 厚钢板中夹一层木板的三明治装甲。但这种装甲面对 19 世纪晚期穿甲弹的发展,显得越来 越难应付。因此,Royal Sovereign 级开始采用经过表面硬化处理的镍钢板,大幅增加防御 力。从此时开始,接下来 Majestic 级 229mm 厚的碳钢板、Canopus 级的 152mm 厚的克鲁伯 (Krupp)钢板,战舰装甲的厚度与重量一直降低,但防御力却有进无退,使得一时间军舰的 防御力强弱,看的不是装甲厚度,而是装甲种类。说到这,可能有人会想到铁达尼号的碳钢 板的强度与问题,在这个材料学不断进步的时代,这种事情是难免的,也因此装甲材料才会 不断的进步。这个进化的趋势一直到 1900 年代左右才停止。日后战列舰的装甲技术,虽然 还有演化,但也不再有像这个时代般的高速进化。 除 Royal Sovereign 外,为了应付中国方面殖民地警卫任务,英国建造了两艘二等战舰 Barfleur 级。为了能在长江及珠江航行,吃水深度限制在 7.9m 以下,续航力则足以应付长 程巡弋需求而超越 5000 海伞 本舰采用 10inch 火炮为主炮, 排水量抑制在 10000ton 上下, 基本构形为 Royal Sovereign 级的缩小型,但主炮塔改为密闭炮塔,大幅增强防御力。与战 列舰相比,由于火力与装甲厚度均较低(约为 Royal Sovereign 级的 2/3),因此无法与战列 舰抗衡,但装备与 Royal Sovereign 级相同的动力系统,速度高出 1.5kt,可以有效回避战 列舰,而且与较早期的大型巡洋舰遭遇时,由于速度上大致相近,将可有效对抗。皇家海军 二等战舰的存在意义,在甲午战争后由于日本制海权的抬头、1897 年富士级战列舰的服役 而消失,在皇家海军史上仅仅 3 艘。不过这个名词以及涵意,却可以套用在后来某些火力较 弱而速度较高的战舰设计上。Royal Sovereign Royal Sovereign 级的 13.5inch 火炮 其他诸国的战舰设计方针 法国 法国战列舰的主炮安排,则是相当独特的菱形火力,这是由于法国 1890 年以前独特而先进 的造舰技术发展所致。以 Charles Martel 为例,此舰的主炮设置是舰身纵轴上两门单装 305mm 炮,左右两侧两门 270mm 炮,主炮安放位置犹如菱形。 这种设计概念要从舰身设计说起, 法国战列舰设计继承帆船时代避免对方靠舷后跳上甲板对 战的设计,加上避免恶劣海象下的船舰稳定性问题,增加船身水线部位的体积,使得舰身水 线处向外隆起,称为倾斜侧舷。这种设计让舰身质量分布较接近中心线,在横摇时比较容易 回复,因此可以在相同的回复力下,拥有离水面较高的主甲板,而又不至于产生顶部过重的 不稳定问题, 避免恶劣海象对火炮使用产生的不良影响, 以及浪从甲板上打进舰身内而沉船 的问题。 但这种设计会使得主甲板可使用面积相对缩小, 单装炮设计就是因为这种炮塔与弹 药库结构较小,可以适应较小的主甲板面积所致。与英国相比,法国在军舰的恶劣海象适应 力构想上, 是比较先进的。 2 门单装主炮火力太弱, 但 因此在舰身侧面再安装 2 门单装主炮, 一来拥有与英国同等的火力, 二来在各个方位上都同时有 3 门主炮的火力, 全方位火力发扬 方面比英国战列舰设计优良。 防御设计则是因为菱形火力配置, 前后主炮被推到船身极前后方, 全船都可能笼罩在主炮的 炮口爆风下, 因此装甲沿水线全长全面配置, 以免炮口爆风造成水线部位外壳损伤而进水― 听起来似乎很可笑,但大口径火炮的炮口爆风破坏力相当巨大,很容易摧毁无装甲部位,黄 海海战丁汝昌观战时就因此从舰桥上摔下重伤。相对的,水线以上部位便无装甲,改采两层 水平防御装甲设计, 避免穿甲弹从无装甲处穿入舰身后直透动力部, 使得船只失去动力并失 火,这种重视水线装甲的设计,算是法国战舰设计的重要特征。防御设计以保存战力、而非 保存船体完整性为设计前提,使得船只不会无谓的过重这点,也是相当不错的构想。除此之 外, 少数法国战舰曾经尝试过在舰身内设置水雷防御隔间, 算是这类设计最早被采用的实例。 不过法国战列舰的设计,还是有几个缺点: 1. 水线装甲太窄,易没入水中而失去防御上的意义。 2. 迁就舷侧火炮空间不足而使用较小口径火炮,使得炮战距离设定较短。 3. 恶劣海象下成员舒适性相当差,连带影响火炮稳定度。 最后一个缺点是因为采用倾斜船舷之后, 反而没有注意好保持重心的问题, 加上建造期间经 常修改设计,结果船身还是有重心不稳的问题,尤其横摇角度大于一定程度以后,反而更容 易翻船。这说明了构想先进不一定实作上也先进,有时还会发生相反的状况,因为理论不是 完备的。 另一个法国特色则是桅杆与观测塔特别巨大, 上面有时甚至还会有小口径炮, 作为近接防御 用。这个设计说明了法国人重视作战中的观测;至于小口径火炮,则是因为上部结构占的面 积太大,装不了多少近距离防御用的小炮,所以往上装,居高临下相当有用。Charles MartelCharles Martel 德国 德国受到马汉的影响,以及好大喜功的威廉二世上台,从 1890 年代起也开始扩建海军。德 国战列舰的特色:排水量低、火炮口径小而射速高、装甲防御力坚韧,源自于他们想定的交 战环境。 早年横跨北海与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限制了德国战列舰的大小; 而且北海气候视野 长年不佳,波罗的海范围狭小,在这种水域的交战距离比较短,火炮口径与射程重要性比较 低,但射速的重要性却高得多。而近距离炮战,战舰的装甲自然要强一点才能抵挡得住;尤 其中日甲午海战中, 德国看到自己建造的战列舰与巡洋舰, 在近距离受到损伤导致战力的丧 失,因此装甲防护范围还特别大。同样在波罗的海的瑞典,也同样以迷你战舰为主,可以看 出环境的影响。 不过德国主炮的口径虽然比较小, 火炮射程却不见得比其他国家大口径的主 炮短,因为德国通常都采用较长的炮管、与较高的仰角,只有炮弹重量比较低这一点比其他 国家的火炮弱。至于达成这种设计条件的方法,则是以牺牲乘员居住性为前提,反正离港近 嘛!可见当时德国并不打算创建真正的远洋海军。 不过德国的 Brandenburg 的设计倒是值得一提, 这艘战舰的设计构想源自中央炮塔战舰, 混 合了法国菱形火炮设计的想法, 因此舰身中心线前后各安装了一个双连装主炮塔; 但舰身中 心左右侧的炮塔,则合而为一排列在舰身中线上,形成舰身中线有 3 个纵列主炮塔的设计。 从那时看来,这种设计有点莫名其妙,既不像菱形设计能在各方向有平均火力,耗掉的重量 又比前后双炮塔安装法高, 还占掉不少副炮安装的空间, 因此连德国都没有继续采用这个设 计。但等到后来无畏级战列舰出现后,这种设计反而变成先驱。 Brandenburg 俄罗斯 俄罗斯虽然也面临波罗的海,但由于俄罗斯还有太平洋与黑海、里海区域的活动,所以战舰 设计方针又不像德国那么狭隘,而是随着威胁来源而变化。早期最佳战舰一般部署在黑海, 原因是对克里米亚战争的记忆; 后来转变成太平洋舰队与波罗的海舰队两大支, 太平洋舰队 质精,而波罗的海舰队量多、速度快、航海性佳。装甲厚度数字一般很大,但科技落伍导致 使用装甲一般较差,防御力没有数据惊人。舰体设计很有法国风格,仅主炮位置是英国式中 线前后设计; 舷窗设计则是俄罗斯军舰设计最具特色之处, 看起来又多又杂乱―这个特色一 直持续到现代尚且可见,原因不明,俄国说法是人性化考量,但这说法对二次大战以前的俄 国海军又不怎么适用。 日本 甲午海战后日本几乎都向英国采购战舰,或购买生产权自行仿制,设计上也是英国式路线, 仅部份配备方式不同。 日文书籍上喜欢说当时日本战列舰是改良自皇家海军战列舰, 是世界 最强的战列舰,但这只是英国厂商拿外国人实验的坏习惯,而且较长的火炮命中率较低、炮 管使用寿限也比较短,笔者是觉得给人家当成白老鼠一事,没甚好夸耀的。唯一值得称赞的 是,日本人借着这段期间学会船舰设计与制作,奠定后来造船王国日本的基础,这是其他多 数外购军舰国家所没有做到的。 美国 美国战舰的起始较晚,1895 年才有战列舰开始服役,不过发展很快,前后各级舰间的设计 相关性很大。一般而言,美国战列舰重视防御力与火力,装甲厚度与各种防御设计与德国可 说是各有千秋。主炮口径有 12 与 13inch 两种,副炮口径一概 8inch,并率先采用炮塔式副 炮设计, 甚至还有主副炮塔重迭以增大副炮射角及各方向火力的设计, 只是这种设计因炮口 爆风互相干扰、弹药装填机构互相牵制而表现不佳。比较惨的应该是航海性,美国战舰的航 海性名列各国末尾, 船速也偏低, 尤其是副炮采用炮塔式设计的诸舰状况尤差, 被讥嘲为 「需 要依赖乘员技术、胆量与运气才能航行」! 地中海国家 而地中海的意大利与奥匈又是另一种设计方针, 基本上是轻甲高速, 有些战列舰可以顺便带 一堆陆战队, 规格上还比较像超级装甲巡洋舰。 造成这现象的原因是南欧多山且交通设施不 发达, 军舰高速运输陆军部队增援能力的重要性, 不低于它们海上决战的能力―这也正是地 中海的希腊诸邦,成为史上最早海权文化的主因。而且也由于活动海域狭小而港口众多,交 战地点离可躲藏的港口很近, 牺牲防御力换取速度是可以被接受的, 因为很容易赶回家修理。 从这也看得出地中海国家只把海军当成陆权延伸载具的观念,不同于北海/大西洋诸国将海 权本身视为一种主体,因此在机动力与防御力上的取舍完全相反。而这种设计上的特色,直 到今日还是意大利大型军舰独有的特色。 外销型战舰 除此之外,还有南美诸国购买的外销战列舰,或是北欧的瑞典、低地国荷兰之类国家建造的 战列舰存在。这类战列舰的特色与意大利相似,但薄甲却是因为敌人火力通常不高,装甲薄 一点也挡得住,价格却便宜得多,分类上其实很像皇家海军的二等战舰,稍轻稍快一点,但 火力与装甲常常稍弱一点。 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英美由于经费充裕,因此战舰从建造到完工平均约 2~3 年,服役时限 约 20~25 年;法国等欧陆国家从建造到完工平均约 4~6 年,服役时限则较长,无意外下可达 40 年。因此欧陆系国家的军舰,通常汰旧换新比较慢,但性能随舰龄增长而减低的问题也 比较不明显。这个造舰上的习惯,在后来造成皇家海军,以及二次大战后美国海军在财政上 相当大的困扰,但于 1900 年前后,却使得许多国家老战舰充斥,并妨碍战舰的汰旧换新, 特别是法国。 甲午战争与准无畏舰―19 世纪末期的海军思潮 1894 年甲午战争爆发,其中的黄海海战,颇受各国海军人士的重视。这场海战带给世界各 国海军人士的重要结论是: 1. 海战首重阵型的整齐,与全队的协调性。北洋海军会战中的失败,并不是因为阵型 选择错误, 而是出在阵形紊乱导致的各自为战局面, 中日双方都针对他们军舰的特性而使用 了最好的阵型,但日方却有良好协调,北洋海军各舰舰首却各自对准不同军舰,作战目标不 明而陷入混战状态。 2. 火炮射速重于破坏力。 日本的 3 门 320mm 炮在海战中根本没有发挥作用, 没有损伤 到自己的结构算是可欣慰之处;中国的 8 门 12 寂谡焦步 2 次命中,没有击沈任何一艘 船。但副炮却将战舰的无装甲带打得一遢糊涂,并造成多艘军舰失火而丧失战力。 3. 重复皇家海军 1870 年代末的结论,纵阵比横阵更适合发扬火力,1866 年 Lissa 海 战以来复活的横阵与冲角,此后又告式微。 4. 蚊炮船、鱼雷在此时的海战中效用不高。 第 2 条结论对当时战舰设计影响尤大。1860 年代美国与意大利的装甲舰会战,显示小口径 火炮对于装甲舰的无能为力,致使各国积极发展大口径火炮,以穿透装甲,毁灭敌舰。最夸 张的成品,就是意大利 Caio Dulilio 级的 450mm 炮,火力虽然强大,但炮弹装填一次却要 花费 15 分钟, 实在很难想象这种火炮除了岸轰之外的其他用途。 快炮或速射炮的火力虽弱, 但对于战舰的无装甲带,还是有足够的穿透力;而除了海防战舰(还有后来的潜艇)外,一般 军舰不可能全舰装上装甲, 那会使船几乎浮不起来, 快炮或速射炮在破坏这些无装甲的上层 结构,已经足堪使用。况且只要引发火灾,即使装甲没被打破,船上的人活不下来,船的武 功也被废了。此役后各国所设计的战舰,主炮口径纷纷减小到 12inch 以下,但强调射速的 提高,并加强高射速副炮的火力。如英国结合 Royal Sovereign 级与二等战舰设计的经验, 推出的 Majestic 级战列舰,便使用射速较高的 12inch 主炮、与密闭式炮塔替代 Royal Sovereign 级的 13.5inch 开放炮塔,加上更好的副炮设计,创下战列舰史上同级舰数量最 高纪录:9 艘。而副炮强化的风潮,最终导致准无畏舰的诞生。 所谓的准无畏舰, 指的是特意加大副炮口径, 使得副炮在威力上足以在较近距离击穿装甲带, 因此副炮被改称为中间炮,以与一般难以对付战舰装甲带的副炮区别。最早出现的,是
年度计画的 King Edward VII 级,由于当时重视副炮在海战中的效力,英国得到 日本美义两国使用 8inch 口径副炮的情报后, 认为 6inch 副炮火力不足, 因此用装甲巡洋舰 的 9.2inch 火炮装上舷侧; 这些火炮一来已经有既有的炮塔设计, 二来传统副炮装置空间难 以容纳这些大炮,因此改成装甲炮塔形式,安装于船身两侧,这种多炮塔设计,成为准无畏 舰的特征,并演变成早期某些无畏舰舷侧炮的设计来源。在 20 世纪初期 10 年中,这种战列 舰曾经短暂的流行一时。 稍早一点的 1897 年,英国人 Fred T. Jane,出版了第一版的海军年鉴,这就是日后各式詹 氏年鉴的起源,对军事学术界与军事情报界,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Fred T. Jane 这个人, 在当时算是一个海军战略学者, 但他的看法与马汉这种正统派海军学者不同, 对于决定性海 战才能取得制海权的看法并不尽然认同, 也不认为唯有战列舰才能评估海军实力, 同时有注 重物质的倾向, 以当时的名词来说, 算是一个重视「巡洋舰作战」的学者。 以战略学界来说, 这种人算是一种异端, 因为他并不知道以理论简化事实以引导思考的重要性, 而且对物质重 视的程度高于其他方面。但,也就是因为他个人的偏好,使得他走上了军舰研究之路线,开 创了武器性能研究这个范畴, 并藉由年鉴而对各国军方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与影响力。 至于 年鉴的起源,则是来自于他个人设计的一套海战战棋,这套战棋游戏进行时,需要知道各型 军舰的速度p防御力p火炮射程与射角之类详细的参数,这些资料最后就构成了年鉴的主 体。 也是同一年,德意志帝国开始了海军扩张,任命 Tirpitz 为海军部长,进行一只公海舰队的 建造,目的则是建立一只足以抵抗法俄两国p并可扬威海外的大海军。而这个目标,很明显 的与皇家海军的两强标准相同, 这使得英国对德国的行为产生了疑惧; 而威廉二世本身嚣张 的言行,以及德国战列舰缺乏持续航行作战能力的设计,更加深了英国人的怀疑,德国建造 海军不是在殖民扩张,而是针对皇家海军提出挑战。1902 年德国海军超越法国海军成为世 界第二,不仅震惊了法国人,同样的也刺激了英国人。这使得英国人开始放弃维多利亚时代 的「光荣孤立」政策,开始寻找欧陆上的盟友,将两强标准的海军实力高于欧陆 2 个最强海 军总和的 10%,变成海军实力高于德国的 60%,同时启动了海军军备竞赛的电钮。 最后,说说这个时代最有名的战列舰,很出乎一般人的想象,这个时代战列舰中最著名的, 一 是 至 今 尚 留 在 日 本 横 须 贺 的 纪 念 舰 三 笠 , 另 一 则 是 一 艘 原 名 Kniaz Potemkin Tavritcheski, 后三度更名为 PantelimonpPotemkinpBoretz za Svobodu 的俄罗斯战列舰。 三笠是日俄战争对马海战中,日方指挥官东乡平八郎大将的旗舰,重要性自不在话下。而 Potemkin 设计特色与三笠相同,并无甚特出之处,且在 1924 年便已解体消失,在海战史上 没有甚纪录;但它却曾成为 1920 年一部俄国电影「波坦金战舰」的主角,这部电影则造成 了电影界的革命,说是 20 世纪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且是唯一的经典也不为过,连带的战 舰本身的名气,传得也比三笠要广 无畏舰与海军竞赛无畏舰的诞生 1903 年的詹氏海军年鉴,刊出了一位意大利军官 Vittorio Cuniberti 提出的革命性战列舰 构想。这艘 17000ton(比当时世界最大的战列舰还大)战列舰使用 12 门而非 4 门 12inch 主 炮p没有副炮p使用石油最燃料的轮机让战列舰拥有巡洋舰级的 24kt 高速p以及传统战列 舰级的重甲。前无畏级战舰的中间炮设计,虽然强化了当时海战重要因素副炮的火力,但却 也制造了一个麻烦:中间炮的弹道特性与主炮不同,但两种炮的弹着点却很难分辨,严重影 响火炮瞄准的弹着观测,结果是火力增强了,命中率却等于降低了。改采单一口径巨炮,基 本上就是将中间炮换成与主炮相同的炮, 这时观测的问题就没了。 而利用改良的涡轮式轮机 系统,与效率较高的石油燃料,只要增加一点排水量,便可以让战列舰速度增加到巡洋舰的 水准,加上战列舰既有的高防御力,采用这种设计的战列舰,在攻击p防御以及速度三方面 都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成为所向无敌的军舰。与 Royal Sovereign 只是使用效率提升的设 计不同,这种设计概念的战列舰,是一种完全的技术革命。 这个概念本来是提出给意大利海军的, 但这种设计的造价势将过高, 因此不为意大利当局所 接受,只好刊登在民间书籍上,以「(英国)皇家海军理想战列舰」的名义刊出。指明皇家海 军一来是希望如此能获得英国杂志的青睐, 二来也是只有皇家海军有这个钱做这种实验。 此 时,皇家海军的海军爵士 John Fisher 上台,这位带有传奇性的皇家海军建造者,对于当时 的技术发展对海战可能的影响, 具有相当深刻的认知与兴趣。 也由于他的地位与他的长期在 位,推动皇家海军的庞大造舰计画,使得一向传统保守的皇家海军,在这个时代却成为海军 造舰技术与概念上的领导者。Fisher 基于他在地中海时代的经验,确认只要经过严格的训 练,便可以将整个舰队的射击命中率,从低于 1/3 提升到高于 4/5。这结果使得副炮高命中 数量的战术价值大减, 而且可以尝试在副炮有效射程以外的距离进行炮战, 而依然保持有效 的命中率,因此他相当赞赏 Vittorio Cuniberti 的概念,并积极推动单一巨炮战列舰的建 造。 在 1905 年日俄战争的对马海战中,日本一举击溃俄罗斯远东与波罗的海两大舰队,成为远 东第一大强权、兼唯一的海权国家,欧洲各国的海权在东亚开始褪色,为了维护中国势力范 围利益而出现的各种二等战列舰、或轻战列舰,也成为历史陈迹。而日俄战争的战后检讨, 各国海军则得到了以下几个教训: 1. 2. 纵阵与横 T 队形是战舰炮战最理想的队形。海战最重要的是协调与秩序,切忌队形的混乱,即使如此可以争取接战时间,但无 法发扬火力却无法弥补这个损失。3.舰炮射速以及射击训练的进步, 使得整场海战都发生在副炮的有效射程之外, 副炮 不再能发挥甲午海战般的重要性,主炮门数成为评估战列舰火力的唯一基准。4.水雷p鱼雷可靠性的提升, 构成了战列舰队的极大威胁, 此后携带鱼雷的载具如鱼 雷艇、驱逐舰等发展快速,甚至连部份战列舰都装上了鱼雷发射管。 而较大型的水面舰也开始在舰身两侧装上反鱼雷网悬挂装置, 以便低速或 停泊时防止鱼雷攻击。 基于日俄海战的教训, 英美日这时都开始了新一代战列舰的建造。 英美两国由于私下的交流 关系,都认同 1903 年版詹氏海军年鉴的单一巨炮舰的构想,因此分别推动 Dreadnought(无 畏)与 South Carolina 的建造。由于 Fisher 的坚持有实战经验为后盾,以及俄罗斯海军在 日俄战争覆灭后, 远东只剩与英国同盟的日本此一友好海军势力, 皇家海军得以集中全部力 量在欧洲内部的海军竞赛上, 所以无畏号战列舰以出乎意料之外的高速建造: 1905 年 1 月 3 日开始设计,2 月 10 日安放龙骨,1906 年 10 月 2 日下水,12 月 6 日完工服役,耗时约一 般战列舰的一半。一如 Vittorio Cuniberti 的想法,这艘有当时战列舰 2.5 倍火力(10 门: 4 门) 、同等防御力、以及 3kt(21kt:18kt)以上速度优势的战列舰,敌舰不但火力远远不 如,防御力也不占优势,速度劣势使得敌舰既逃不过追击、舰队包围也无法避免被无畏舰逃 掉;巡洋舰也没有速度优势,不可能有效纠缠无畏舰。至于副炮,由于可能妨碍主炮的射击 观测,因此仅保留口径 3inch 以下的火炮,用来对付鱼雷艇,使得火力分工区隔明显。总而 言之,无畏舰一如无敌铁金钢,它的出现使得其他战列舰尽成废物。因此,无畏舰定义了此 后的战列舰设计,战列舰终于发展到了它理论上的极点。 不过,无畏号本身的设计还是有一些缺点。10 门炮理论上除了对后方只有 6 门炮的火力外, 对其他方向都有 8 门炮的火力; 但实际上位于左右两舷的主炮朝前后方向开炮时, 炮口爆风 对舰体上部结构破坏严重,加上 B 炮位火炮与 A 炮位火炮等高,对前向射界有遮蔽,真正有 效的前后方向火力,还是只有 2 门炮。因此,美国与无畏号同时开始设计的 South Carolina 级,便将 8 门 12inch 炮,都设在中心线上。 由于美国先前已有将主炮与副炮设在中线的战列舰出现, 对于火炮之间的干涉问题相当有经 验,透过加强结构之类修改,美国成功的使主炮发射时不会有严重的干涉现象,而中心线的 炮塔及弹药库防御也较容易,加强了战舰的防御力,成为后来战列舰火炮布置的模范。只是 因为美国传统限制排水量低于 16000ton,因此这艘战舰的速度较低,与前无畏级战列舰相 同;其灯笼状桅杆设计概念源自艾菲尔铁塔的结构设计,可以在同样结构强度下减轻重量, 但因为开炮时的震动会导致观测困难,也只有美国采用,多数在 1930 年代拆掉。而且本级 舰设计与建造的动作慢,直到 1910 年才服役,反而落后于德国。 日本虽然是日俄战争的胜利者, 但东乡平八郎大将只是一个好军人而非技术家, 虽然看出了 巡洋舰角色变更的必要性(巡洋舰部份请参照巡洋舰的历史), 但却不懂单一主炮战列舰的涵 意;在这方面,东乡平八郎应该是与马汉有相同意见:战列舰上各种口径的火炮,是用来对 付不同目标的,不可偏废(Fisher 则是用各种专用设计的军舰群,各自执行其任务,以取代 单舰不同口径的火炮)。因此日本第一艘单一巨炮舰河内级的设计,只是将准无畏级的中间 炮口径加大,没有考虑重新分配主炮射角,变成所谓的「六角形」设计,火力分布不集中; 东乡大将居然特别要求中线前后两个主炮塔的主炮,采用倍径比较高的 12inch/50 倍径主 炮,结果统一口径主炮,还是出现两种弹着,以后河内级只好经常使用减装药状态开炮,成 为无畏级舰的一大笑话。 相对的,法国最后一级准无畏舰 Danton,动工时间与 South Carolina 级相同,服役时英国 超越无畏级的战列舰也即将服役,落后几乎两个世代,成为最新的旧式战列舰。但法国在过 去采用菱形炮塔的时代,已经有不少不同口径主炮使用的经验,因此很明智的让 30.5cm 主 炮与 24cm 中间炮的射程相同(一样短), 只是穿甲力与射速不同―24cm 炮的射速达 6 发/分, 比 30.5cm 炮的 1~2 发/分快, 同时间投射弹药量相当高, 实用上反而比日本的河内级更像无 畏舰。因此在一次大战时,英军称 Danton 级为「半无畏舰」,并在改装后留用 3 艘到二次 大战。但也因为 Danton 级的成功,本舰建造了 6 艘,法国开始兴建无畏级舰 Courbet 的动 作较晚,法国海军在世界海军上的地位,也因此一落千丈。 德国在当时虽号称无意与英国敌对,战列舰发展却是紧盯着英国。Westfalen 级在得到有关 英国无畏级的情报后紧急更改火炮设计,赶在 1909 年服役,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无 畏舰的国家。 不过由于设计是从前无畏级紧急更改而来, 因此火炮配置相当类似于前无畏级, 与日本河内级相同为六角形配置, 就火力发扬来说相当的差。 同时还保有 12 门 15cm 副炮作 为反驱逐舰用, 显示德国并不接纳无畏级的设计思想, 毕竟在波罗的海这种狭窄海域的作战, 副炮在作战上的效用还是有的。不过不到 20kt 的船速就真的是偏低了。 比较值得称道的只有防御力设计上, 由于基尔运河的拓宽, 德国战列舰设计上的吨位限制放 松,可以建造吨位 15000ton 以上的战列舰。而且无畏级开始,以油取代煤炭作为燃料后, 原本充当第二层装甲的煤炭库消失,各国战列舰的防御力(尤其是水下防御力)因此降低不 少,只有德国从 1890 年代起,便进行大规模实体防御力测试,以炸药在舰体各部爆炸,观 测震波对各部结构的影响。在 Westfalen 级设计时这个研究完成,立即使用在本级舰上,这 使得德国的战列舰在此后, 一直拥有各国战列舰中最佳的防御力设计。 而且德国战列舰设计 一直是打算在近海战斗用, 人员居住设施也比其他国家要差, 将这些人员居住的空间与重量、 以及装燃油空间的重量, 拿来用在防御力设计上, 也是德国战列舰高防御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只是这种设计方针,很难为其他国家所接受,毕竟敌人就在自家门口,也缺乏殖民地需要保 护的条件,至少对英法两国是不可能的,他们不能为了战舰防御力,而像德国这样牺牲其全 球殖民帝国。战列巡洋舰 在无畏级战列舰后,Fisher 更重要的创举,就是战列巡洋舰。有关巡洋舰的发展,笔者会 在另一篇「巡洋舰的历史」中做较详尽的报导,在此只提个大要。这时代的装甲巡洋舰,排 水量与战列舰相差不大,偶尔还有比战列舰更大的产物出现,但火炮口径均小于 10inch, 远低于战列舰。虽然说巡洋舰除了对付通商破坏舰外,在一般性的海战中,主要是在战列舰 队前方担任斥候,速度要比防御力与火力重要;但是希望巡洋舰队能纠缠敌人战列舰队,以 利我方战列舰队展开部署的战术,没有战列舰级的火力,巡洋舰是很难达成使命的。而且在 海战中,巡洋舰也必须加入舰队中,对敌人舰队攻击,这时巡洋舰较低的火力,使得它难以 胜任;相当于战列舰中间炮口径的主炮,还可能妨碍弹着点观测。因此,为了要求能与战列 舰队一同作战,而又要有高速可以执行巡洋舰的任务,所诞生的就是 1908 年完工下水的战 列巡洋舰 Invincible,装甲巡洋舰发展史上的终极产物。 基本上,战列巡洋舰其实是从巡洋舰体系中,诞生出来的一个舰种,而不是战列舰的发展路 线, 因此发展的重点也就是摆在速度。 过去的巡洋舰基本上要比战列舰保有约 5kt 的速度优 势,因此当战列舰速度突破 20kt 时,巡洋舰的速度就要提升到 25kt 级。但提升速度是要有 代价的,火力上为了能辅助战列舰,因此与同期战列舰必须同级,但通常少几门炮,如 Invincible 与 Dreadnought 相比, 火力是 8 门对 10 门, 但都是同型的 12inch/45 倍径火炮。 装甲则继承巡洋舰的惯例,设计上并不要求不被击破,仅要求不至于一下被击沈,因此防御 装甲带范围很小也很薄,仅能抵抗战舰的副炮、巡洋舰火炮、或主炮在远距离的命中,以牺 牲装甲重量来换取速度与减低生产价格,这本来就是巡洋舰设计上的惯例。 类似的想法,也出现在日俄战争当事国的日本,就是筑波级与鞍马级。这两级装甲巡洋舰基 于日俄战争的经验,主炮换成战列舰的 12inch 炮,概念上可以说与英国的战列巡洋舰完全 相同,时间上筑波还比 Invincible 早一年。可是日本却没有无畏级的点子,因此这两级 4 艘巡洋舰, 主炮还是 4 门, 纵使水线装甲 8inch 要高于英国的 6inch, 但火力差距太过悬殊。 而且修改炮塔却没有加强动力系统, 两级的速度分别只有 20kt 与 21.5kt, 说是巡洋舰太慢, 说是战列舰又太弱,变成极尴尬的存在。 而德国跟随着英国发展的战列巡洋舰(德国人称为「大巡洋舰」),却不完全按照英国人的思 想体系走。德国第一艘战列巡洋舰 Von derTann 的设计,反而比较近似过去的二等战舰,装 甲稍薄但防御范围与战列舰相同, 火炮数量较小且口径稍小而航速较快。 与英国的战巡决战 时,这种设计方针在防御力上占尽便宜,但作为巡洋舰使用却是略有疑问,因为它比较不能 辅助战列舰队的作业, 不同口径的火炮在舰队战时会增加舰队调度与观测的困难, 当斥候时 敌舰也可以对它进行远距离射击,较不用担忧它的反击。因此德国人的战列巡洋舰,虽然在 同类舰种对战时有利,但就整个舰队运用来说,是有点奇怪的。超无畏级战舰到高速战舰 无畏级诞生后,Fisher 知道其他国家也会急起直追,在后续的无畏舰 Neptune 上使用 12inch/50 倍径火炮,进行提升火力的实验。但是使用长径比较高的 12inch/50 倍径主炮的 结果,射程虽然略有提升,弹头重量却必须降低p准确性降低p炮管使用寿命也大减。对于 其他国家来说,炮管寿命大减的问题或许还能忍受;但皇家海军是全球性的海军,不是近海 防卫海军,炮管的耐用与航程两大参数,都是绝对不能牺牲的条件。既然 12inch 炮已经到 达极限,唯一的方法就是加大火炮口径,并因应火力的增强而加厚防御装甲,这就产生了使 用 13.5inch 炮,所谓的超无畏舰 Orion 级,以及使用同型炮的战巡第二世代 Lion 级。不过 光荣公司的游戏「提督的决断」却乱用超无畏级的名词,封给大和级战列舰,这是错误的用 法。 Orion 级与 Lion 级的诞生,不仅象征 Royal Sovereign 级以来战舰主炮口径不再加大的趋 势被打破,致使战列舰进入了「大舰巨炮」,他们的诞生也成为很多其他方面的象征。这两 级舰计画时,德国也已经开始大规模的无畏舰建造计画,Tirpitz 甚至推动等同于皇家海军 的每年 4 艘战列舰生产计画, 直接挑战皇家海军的政策, 因此皇家海军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战 列舰建造计画。1912 年上台的海相温斯顿丘吉尔(就是二次大战那个首相丘吉尔)的名言: 「We want eight,and we won't wait!」(我们要 8 艘,而且马上要!)(小孩要糖吃的口 吻)这种每年增建 8 艘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的计画,虽然没有达成,但
年间,皇 家海军每年都有 5~7 艘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的下水服役。 这种建造速度, 使得皇家海军与德 国海军的无畏舰数量,远远的超过了其他国家。到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主要国家海军的无 畏级战列舰、前无畏级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的数量如表二: 表二 1914 年 8 月末各国主力舰数量 超无畏战 斗舰 英国 德国 *2 美国 日本 法国 义大 利 俄罗 斯 奥匈 11 9 2 0 0 0超无畏级战 巡 3 0 0 2 0 0无畏级战 斗舰 11 4 8 2*4 4 3无畏级战 巡 6 4 0 0 0 0旧式战斗 舰 42 22 23*3 18*5 17*6 12建造中战 舰 14*1 10 4 4 3 3总计 87 49 37 26 35 180 00 00 30 013*7 97 120 13*1:包括当时舣装中p建造中p且日后有服役的战列舰与战巡。 *2:德国以 11inch 火炮为无畏级p12inch 火炮为超无畏级,口径较小。 *3: 美国将 BB23/24 两艘售予希腊,故减为 23 艘。 *4:河内级。 *5:包括 4 艘装甲巡洋舰筑波级与鞍马级。 *6:包括 6 艘「半无畏舰」Danton 级。 *7:不包括日本对同盟国宣战后送还的 2 艘日俄战争战利舰。 而且战舰迈入无畏级时代后, 海战交战距离被认为将大幅增加, 这时瞄准与命中又成了一个 严重问题。因此在 1907 年,皇家海军的 Scott 提督发明了新的射控指向装置,可以由单一 火力控制中心控制舰上各门火炮的射击瞄准, 使得射击控制可以由舰桥而非桅杆上的观测塔 与各炮塔平行进行,较能有效逐行指挥官的意志,以及避免干扰,这是射击控制装置首次引 入战舰。1912 年,Orion 级的第 1 艘 Orion 号与第 3 艘 Thunderer 号,后者装上了指向装置 而前者未装,射击结果显示火力完全相同的双方同时开火时,Thunderer 的炮弹命中率是 Orion 的 6 倍!这个结果让皇家海军大量引入射控系统,相对于没有类似系统的德国海军, 皇家海军在射控上获得了优势。同时,这类中央射控系统的引进,也使得过去困扰舰身中心 线上火炮分布设计的最重要问题―火炮之间的射控观测会互相干扰, 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从 此,舷侧主炮的设计均被放弃,战列舰的主炮全部学习美国的 South Carolina 级,一概列 于舰身中心线上―老是标新立异的法国,她的第一艘无畏舰 Courbet 又成为例外。 而 Lion 级战列巡洋舰,则是针对德国战巡的诞生,与体认到第一世代战巡的缺点,而建造 的新战巡。虽说战巡重视速度,因此这些战巡还是要牺牲防御力以成全速度,但这世代的战 巡防御装甲保护的范围,却比上一个世代要大得多,装甲的厚度也有增加。这种设计方针, 是针对德国战巡的火力,在英国想定的炮战距离内,新的防御装甲最厚处,勉强可以挡住德 国的 11inch 炮,确实有考虑到战巡对决时的作战能力问题。但事实上,与德国战巡相较, 这批战巡使用上的问题就不小了, 因为德国战巡的装甲厚度还超过英国战列舰, 不像两国的 装甲巡洋舰装甲不相上下,可以由火力决胜负;打算利用火炮射程决胜负,可能必须要看时 机,13.5inch 炮有效射程是高于 11inch 炮,但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有效发挥最大射程,碰上 12inch 炮的战列舰就更危险了,只剩炮弹重量比较高还是个优点。不过扣掉装甲最大厚度 不足这点不谈, 英国在这个世代的战巡上, 确实已经体认到前一世代战巡防御力不足的问题, 开始有了改进,使得战巡越来越脱离巡洋舰的范畴,进而衍生成下一世代的高速战舰。即使 如此,第二世代战巡的速度,还是紧追巡洋舰的发展,进步到 27~28kt 的程度,不愧其巡洋 舰之名,只是排水量就高于同时期的战列舰,价格水涨船高之后,不太像辅助舰只应有的造 价。 同时, 日法义俄奥等国的无畏级战列舰, Orion 级服役的同时, 在 也终于接近完工服役阶段。 为了增加火力,意大利的 Dante Alighieri,与奥匈帝国的 Viribus Unitis 级,以及稍晚 俄罗斯的 Gangut 级,采用了 4 座 3 连装主炮塔,打破战列舰主炮使用双连装炮塔的陋规。 不过,3 连装主炮虽然可以用比较轻的重量,提供比较强的火力,可是中间一门主炮的进弹 机构容易与两侧互相干扰,反而会降低整体射速;加上这种设计一个炮塔受损,丧失的火力 比率比较高,因此一时未被普遍采用。 而南美的阿根廷、巴西、智利,地中海的土耳其、希腊、西斑牙,还有低地国荷兰等国,在 此时也纷纷设法取得无畏舰,但真正弄到手的只有阿根廷、巴西各买到 2 艘无畏舰,智利买 到 1 艘超无畏舰,土耳其得到德国赠送的 1 艘无畏级战巡,西斑牙造了 2 艘迷你级无畏舰, 一共 8 艘。这些无畏舰的性能规格,基本上都是战舰的速度、第一代战巡的火力、与第二代 战巡的装甲,仅智利货 14inch 炮的火力较强。 下一个技术上的进步,就是皇家海军的 Queen Elizabeth 级了。由于日本的超无畏级战巡金 刚级,以及美国超无畏战舰 Newyork 级,采用了 14inch 炮,又凌驾于英国的 13.5inch 炮之 上,德国也在寻求更大口径的主炮,因此英国必须追赶,决定采用 15inch 主炮。而此级起 造的 1912~13 年间正是英国对德国海军扩张最紧张的时候, 因此决定主炮与战舰分别设计与 建造,而不是等主炮试验完毕后造战舰,风险不可谓不大―幸好主炮建造一切顺利。防御力 设计上由于要求能在想定的炮战距离挡住自己的火炮攻击, 因此装甲再度加厚, 更加强了水 密隔间等间接防御设计, 也是法国以外p最早采用水雷防御隔间墙设计的战舰, 皇家海军战 列舰的防御力终于追上德国。而副炮的口径也到达 4~5inch,在对付无畏舰出现后,发展迅 速的驱逐舰与轻巡上面, 比较有效果, 且这些小炮现在也已经干扰不到超大口径主炮的射击 观测了。 机动力的发展则更有趣。原本 Queen Elizabeth 级的速度只打算维持在无畏以来的 21kt, 采用 5 座双连装炮塔, 其中一个炮塔安装在舰身中部。 但是此处的火炮通常都会被桅杆或烟 囱挡住射角,虽然有受纵摇影响最小的优点,却也很难使用。再因为受到日本金钢级影响的 战巡 Tiger,将炮塔往前后方移动,使得火炮射角加大、动力系统集中的设计实绩不错,干 脆取消舰身中部炮塔的设计, 将这部份的空间挪给锅炉使用, 加上将无畏舰以来的油煤混烧 改成专烧油,这艘战列舰的速度终于增加到 25kt 的水准(部份资料号称 24kt),与第一世代 的战巡相当。这种兼具战巡速度与战列舰防御力的舰种,被称为「高速战舰」,对既有的战 舰发生了类似无畏号对前无畏战列舰的效果,成为战舰发展史上又一个分水岭。不过,也因 为动力系统只能烧油,此后中东的石油,成为世界各国战略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舰 1914 年 5 月的一桩暗杀事件所引发的国际危机,由于各国处理上的轻率,尤其是德皇威廉 二世让军事需求过度主宰政策,导致了一次世界大战。战前各国疯狂扩建的海军,却因为单 舰价格太贵―前无畏舰一艘还在 1~4 百万美金间,无畏舰就要 3~8 百万美金了(均为当时币 值)―而不敢任意动用,结果与陆上的壕沟战相同,海上也陷入了僵持。 就一次大战的海上战略来说, 协约国以皇家海军为主, 负责在北海与英吉利海峡对德国的封 锁,并在全世界其他地区追捕德国海军舰队。法国以及稍后加入的意大利p日本等国,则主 要在地中海对付奥匈帝国与土耳其, 并支援陆军登陆作战。 俄罗斯海军则在波罗的海与黑海 区,支援协约军的作战---因为共党份子的活动,俄罗斯海军表现得奇差无比,舰队几乎都 不开出海。这个一共拥有百余艘战列舰的 Grand Fleet,是人类史上规模最为巨大的战列舰 队,打破了郑和舰队与西班牙无敌舰队雄踞数百年的吨位纪录。 同盟国的海上战略,则是设法削弱 Grand Fleet,直到自己的实力,能与这个规模两倍于己 方的舰队决战为止。 在达到这个目标前, 同盟国海军所要执行的, 就是传统的 「巡洋舰作战」 ―也就是通商破坏战, 工具包括了巡洋舰p商船改装的伪装巡洋舰p以及最可怕的潜艇―战 史上最早的匿踪武器。 为了避免鱼雷艇与水雷的伏击,英国决定放弃传统的近岸封锁方式,改采远洋封锁,在苏格 兰与冰岛p挪威之间设下庞大的水面封锁网,并在英吉利海峡p与地中海亚得里亚海的出 口,埋设大量水雷与封锁网等设施,彻底封杀同盟国对海洋的使用权。可是,由于具有匿踪 能力的潜艇出现,即使协约国的海军夺得了制海权,却也无法阻止潜艇的出动,马汉式的海 权理论因为匿踪技术的发展而出现了漏洞。更惨的是,直到一次大战末期以前,有效的反潜 武器与装备尚未发明, 结果冲角战术又以奇怪的方式(最后一次)复活, 许多潜艇死在各型船 舰的冲撞下,甚至有一艘德国潜艇 U29,被无畏号战列舰撞沈,创下了战列舰史上空前绝后 的反潜记录。 不过在水面舰的封锁上,皇家海军是作得极为成功的。地中海的德国战巡 Goeben 号,因无 路可逃而送给了土耳其, 并成为日后土耳其加入同盟国的重要因素。 青岛的德国海军分队虽 然赶在皇家海军远东舰队,以及法日等国舰队行动前,往东逃出包围圈,并往东直走到南美 洲。可是在南美的福克兰海战中,皇家海军的 Invinsible 及 Inflexible 两艘战巡,以优越 的速度p以及射程较长的火炮,轻松的毁灭了德国巡洋舰队,德国海外舰队全灭。这是一次 典型的巡洋舰海战,因此关于此次海战的较详细检讨,将在巡洋舰的历史中说明,但海战的 结果,却说明了战巡在巡洋舰作战中的优越性,传统的巡洋舰根本无从抗衡。 由于陆上作战的僵持, 因此大家开始寻求从海上进行登陆作战突破, 一个是真实但失败的达 达尼尔海峡作战, 一个是没有实现的波罗的海登陆作战。 达达尼尔海峡作战一开始是想以海 军打通达达尼尔与伯斯普鲁斯海峡, 使补给能运入俄国。 由于主要的无畏舰都在北海区与公 海舰队对峙,因此这次攻略战主要是由旧式战舰,配合少数无畏舰与高速战舰。但因土耳其 的岸炮与水雷阻挠, 即使旧式战舰的火炮还足以对抗岸防炮, 但对鱼雷与水雷却丝毫没有防 御能力,因此从海上突破海峡的作战失败,还赔了数艘旧式战舰。接下来改采登陆作战,希 望能从陆上攻下要塞的岸炮,结果登陆部队组织不佳,协约军还是被赶下海。地中海从此再 也没有决定性的战争。 至于波罗的海登陆作战,则为复职的 Fisher 大力赞同,并因此制造新型战舰,以为登陆作 战用。 除了一堆炮舰(Monitor)外, 最大的就属 Courageous 级与 Furious 号轻型战列巡洋舰。 为了适应波罗的海的环境, 兼具对登陆作战的火力支援与遭遇战列舰的作战能力, 这两型战 巡装甲只能有同期轻巡洋舰的水准,以免吃水太深;速度倒都超过 30kt,还略高于同期巡 洋舰; 火力更是可观: Courageous 级是 2*2 门 15 寂冢 Furious 更装上了 2 个单管的 18inch 炮塔!但波罗的海登陆作战,因为没能把德国的公海舰队实力减低到安全的程度,最后没有 实施。失去登场的舞台后,这种极端的设计不怎么好用,因为没人敢拿它们当战列舰用,当 巡洋舰又未免太浪费了,最后全部修改成航空母舰。 相对于英国波罗的海登陆作战无疾而终, 德国倒是很认真的实施波罗的海登陆, 意图藉由公 海舰队优势的力量,占领里加湾与芬兰湾,并配合陆上部队行动,占领里加港。但由于俄国 布下的水雷,以及旧式战列舰 Slava 号的奋战,公海舰队不但没有成功,甚至让 Slava 打跑 自己的战舰群后,陆军再挨 Slava 号的岸轰,丢尽了公海舰队的脸,还要靠飞机辅助赶跑 Slava,同时让 Slava 成为史上第一艘被飞机轰炸的战舰。要一直到俄国革命,波罗的海的 制海权才算易手。 如果说波罗的海德国海军的表现算丢脸的话, 黑海方面的同盟国表现也没好到哪去。 俄罗斯 海军从 1915 年起就受到革命组织的渗透, 难得有作战能力, 但寄在土耳其的德国战巡 Goeben 号,数次与黑海舰队的前无畏级与无畏级战舰交手,却一直都只能依赖高速脱离战局,没有 积极寻求决战。要当作存在舰队,Goeben 号的战力其实也不够格,因为它只是一艘德国式 的无畏级战巡,火力不足,协约军头痛的只有伊斯坦堡附近的岸炮与水雷。Goeben 所做到 的,只是巡洋舰的通商破坏战而已,但这点对于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倒是颇有助益。 回到英国,Fisher 的回到现职,虽然说赶走了丘吉尔是无可比拟的巨大贡献,但他对战巡 的主张,使得新建的 Renown 级战巡防御力又走回早期战巡水准,却也颇受争议。当然他也 知道战巡的装甲防御力弱会是一个弱点,但在他的构想中,战巡是一种巡洋舰,当然不应该 因为他的火力强,就当成战舰使用,只应该作为战舰的辅助者;面对其他军舰,则应尽可能 利用战巡远为优越的火力,在敌方火炮射程外,进行单方面的轰击,因此装甲便牺牲以换取 火力与速度。就这点来说,他与皇家海军其他将领的看法,确实是存在着对立,毕竟一般人 还是会认为,装甲厚一点会比较安全。 但为了对抗使用 350mm 炮(部份文献作 356mm)的德国 Mackensen 级战巡,英国还是推出了以 Queen Elizabeth 级为基础设计的战巡:速度高达 31kt 的 Hood 级!虽然后来的人依据她在 二次大战对决 Bismarck 的经验,批评 Hood 级防御力太弱,但以同期战舰的水准而言,Hood 战巡装甲厚度及分布方式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ryzen3 2200g 主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