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新疆听过的付费广播剧在哪免费听

 当前位置:
&站内搜索:
执着于土尔扈特文化的人们
&&新疆日报网
   日,伊犁河流域察林河畔,东归故土的土尔扈特蒙古前锋部队与前来迎接的清军相遇。至此,由民族英雄渥巴锡率领的人类历史上最为悲壮惨烈的一次民族大迁徙终于完成。
   今年7月6日至11日,和静县举办首届东归历史与文化研讨会。研讨会期间,记者采访了三位执着于土尔扈特历史与文化收集、整理、研究的人。有意思的是,他们都不是蒙古族,和土尔扈特文化原本也没有太多关联。
  &&&&&&&&&&&&&&&&&&&&&&&&&&&&&&&&&&&&&&&&&&& 马大正
   翻开与会学者名录,马大正的“头衔”是中国边疆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副主任。
   那么,这样一位知名学者是如何与土尔扈特研究结下不解之缘的呢?采访中我们了解到 ,马大正读研究生的时候所学专业是中国近代史,毕业论文写的是“太平天国”,与土尔扈特研究相去甚远。
   1964年,马大正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国社科院。十年动乱,他被“发配”到贵州劳动锻炼,根本无法从事研究工作。
   1975年,回到中国社科院的马大正参加“准噶尔(清代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问题研究”课题组。当时的他别说土尔扈特,就连“准噶尔”这三个字也基本没概念,只依稀记得乾隆皇帝征讨过准噶尔部,其他就一概不知了。
   然而,正是通过对准噶尔蒙古的研究,马大正对土尔扈特产生了兴趣,进而对这样一个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近一个半世纪的蒙古族部落,最终选择回到祖国怀抱的壮举萌发了由衷的敬意。
   “一个部族,出去一个多世纪又回来,全球少见。”马大正说。
   那以后,马大正认真检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百万字关于土尔扈特和准噶尔的满文档案,其中以土尔扈特相关史料居多。与此同时,马大正还查阅了大量汉文、日文、英文、俄文关于土尔扈特的历史文献。1981年,马大正到新疆出席蒙古史学术年会。次年6月再次来疆,参与“新疆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前后一个来月,从乌鲁木齐到和硕,再到库尔勒、和静、巴仑台、巴音布鲁克、巩乃斯、和布克赛尔……
   在巩乃斯,马大正和新疆社科院等单位的同行发现了一个已经毁弃了的喇嘛庙。幸好喇 嘛还在,马大正与这位喇嘛进行了交谈,获得不少第一手资料。
   在和布克赛尔,马大正一行还发现了卫拉特(清代对西部蒙古各部的总称,土尔扈特是其中一部)蒙古的早期遗址。另外还发现了一些珍贵的托忒文文献。
   “有的国外学者声称:土尔扈特回来后,什么也没得到,得到的只是戈壁和沙漠。”马大正徐徐道来:大量事实表明,清政府为回归祖国怀抱的土尔扈特人划拨的不是戈壁和沙漠,而是新疆最好的牧场。而且不光是巴音布鲁克,在精河、和丰(和布克赛尔)安居游牧的土尔扈特人获得的也都是好牧场。
   “上世纪整个八十年代,对土尔扈特历史文化的研究始终是我的兴奋点。”马大正谈到,那段时间里,他先后在《民族研究》等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关于土尔扈特的各类论文20多篇,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相当反响。国内对土尔扈特相对系统的研究,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
   与此同时,马大正先生还与清史研究所等单位的学者合作,将数十万字的土尔扈特资料汇编成册。1991年,他撰写的《飘落异域的民族》专著正式付梓出版,该书记载的正是十八世纪东归的土尔扈特人。
   与土尔扈特历史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马大正先生成了新疆的常客:他参加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举办的卫拉特蒙古史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和新疆大学历史系教授合作编撰了上下两册的《卫拉特蒙古简史》……
   1987年以后,马大正离开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到中国边疆史研究中心担任副主任、主任。无论走到哪里,“土尔扈特研究始终是我起家的‘两亩地’。”马大正笑道。
  &&&&&&&&&&&&&&&&&&&&&&&&&&&&&&&&&&&&&&&&&&&&&& 洪永祥
   洪永祥,和静县文联常务副主席,当地有名的乡土作家。
   现年69岁的洪永祥祖籍陕西渭南,他的爷爷是个木匠,早年来到和静。当时开都河上没有桥,洪永祥的爷爷凭借自己的手艺造木船,另外还利用河岸边生长的红柳制作蒙古包里的“左轮木(檩条)”。
   多年和土尔扈特蒙古人打交道,洪永祥的爷爷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蒙语,还会唱蒙古长调。后来他给土尔扈特第十二代世袭汗王――满楚克扎布担任“通事”,也就是翻译。
   用洪永祥的话说,他的爷爷“一生都和蒙古人打交道”。
   受爷爷影响,洪永祥从小就对土尔扈特的历史、习俗、民歌感兴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洪永祥在和静县委宣传部工作,接待过马大正、杨镰(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这样一些国内知名专家。从专家们身上,洪永祥不仅了解到很多关于土尔扈特历史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学会了治学的严谨。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编写《和静县志》,洪永祥跑遍和静的农村牧区。1986年,洪永祥前往巴音布鲁克草原收集相关史料,途中遭遇车祸,右腿被压断,从此他走路只能借助拐杖。
   在此之前,洪永祥还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北京图书馆查阅有关土尔扈特的历史文献。为了追回县里被人“借”走的三卷清朝皇帝给土尔扈特汗王的敕书,洪永祥还独自前往沈阳,靠三寸不烂之舌硬是把敕书要回来了。
   2001年12月,洪永祥和县里其他同事一块,到澳门举办“和静土尔扈特回归祖国230年历史文物展”,使更多的澳门同胞形象直观地了解到土尔扈特东归这段光荣历史。
   多年来,洪永祥策划、主编过《走进和静》一书,书中56篇文章大都是介绍土尔扈特风情的。洪永祥本人还出过三本散文集,内容也主要是抒发自己对和静这块土地,以及生活在开都河两岸、包括土尔扈特在内各族人民的深切情感。
   洪永祥对土尔扈特民间传说、神话、谚语、爱情故事非常熟悉。尤其是土尔扈特民歌,他自诩对土尔扈特民歌中的情歌烂熟于胸,“一肚子两肋巴(满肚子都是歌),家里还锁着几抽匣(屉)。”
   这种对土尔扈特历史文化的热爱将代代传递。记者了解到,洪永祥14岁的孙女也会唱不 少土尔扈特民歌,还会跳蒙古舞。“土尔扈特民歌是我们家的‘家歌’”洪永祥这位回族老爷子乐呵呵地说到。
  &&&&&&&&&&&&&&&&&&&&&&&&&&&&&&&&&&&&&&&&&&&&&&&&&&& 潘美玲
   认识潘美玲,源于她耗费多年心血著述的一套系统介绍土尔扈特风俗、歌舞、服饰、民间故事的“东归宝藏”丛书。7月上旬和静县举办的土尔扈特东归历史文化研讨会上,记者有幸获赠这套丛书。
   潘美玲目前职务是和静县档案史志局副局长。她谈到小时候在呼图壁县芳草湖农场,听过一出题为《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的广播剧。童年的潘美玲被剧中敢于摆脱沙俄统治,经过浴血奋战回归祖国怀抱的土尔扈特蒙古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没想到,长大以后,她居然有幸来到土尔扈特的故乡――和静县,并且从事的正是与土尔扈特研究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史志工作。
   2004年以来,为了收集“东归宝藏”丛书所需的资料,身体瘦弱的潘美玲走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只有她自己最清楚。让潘美玲欣慰的是,正是通过收集土尔扈特相关史料,使得她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和静这块土地,认识了自1771年东归以来,一直生活在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土尔扈特蒙古人,同时也让土尔扈特人从感情上接纳了她 这位钟情于草原文化的汉族女子。
   潘美玲谈到有一次她到巴音布鲁克草原了解土尔扈特人饮食习惯,在一户牧民家里住了两天。每天和牧民一起骑马放羊,一起用干牛粪做饭,牧民家的老奶奶把她当成了亲闺 女,教她制作毡房饰品。干活的时候,潘美玲有一阵子光顾了和别人说话,老奶奶嗔怪她:死丫头,快点干活!
   那一声“死丫头”,让潘美玲感动了好久好久。
   还有一次,潘美玲走在上班路上,一辆越野车突然停下了,车上的蒙古族汉子邀她上车。潘美玲好生诧异,说:我不认识你。蒙古族汉子回答:你不认识我,我认识你,你在帮我们蒙古人做事,你的书里写过我的亲戚。
   6月下旬,和静县举办一期科级干部培训班,潘美玲为参加培训的学员讲授东归文化。课后,一些蒙古族干部对她说:土尔扈特很多事情,你懂的比我们还多。
   “东归宝藏”四本书出版之后,潘美玲感觉自己今后要做的事情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她谈到已经完成收集工作,只缺文字说明的《新疆蒙古族图案》一书;谈到正在编审的《新疆蒙古族民间故事精选》还得赶紧找人配图;谈到正在酝酿的一本纪实散文,主要写一个土尔扈特蒙古人聚居的村落,那里的人们善于用诗歌来表达情感,朋友之间甚至用诗歌来开玩笑。
   那个村子,潘美玲已经去过两次,近期还要去。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新疆日报网版权声明:
1.新疆日报网原创发布的作品,版权属于新疆日报报业集团(筹)。未经新疆日报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利用其他方式使用。违者,新疆日报网将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2.如果需要使用新疆日报网发布的原创作品,请与新疆日报网签订网络新闻转载协议。
3.与新疆日报网签订互联网新闻转载协议的单位,必须在协议授权范围内使用新疆日报网站作品,并注明作者署名和“文章来源:新疆日报网”。
※ 新疆日报网原创作品:系《新疆日报》及新疆日报子报子刊的原创内容。
※ 联系方式:新疆日报社网络技术部 电话:、5593146
&&& 3月2日,中央民族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参观影展。当日,《不朽的丰碑永远的榜样――雷锋事迹大型原创摄影作品展》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开幕。&&& 重庆武隆县江口镇移动交巡警平台见习警员邹芙蓉小心翼翼地抱着最小的同学上船(日摄)。邹芙蓉主动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陪孩子们乘船,以保证他们的安全,成为家长眼中的“平安使者”。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Zzzzzzzz)
(思之如狂)
(刘和珍君)
(quelinee)
第三方登录:48小时点击排行
本日热评排行广播剧还是音乐的?【天使的咒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1贴子:
广播剧还是音乐的?
说起来我是小时候午夜听收音机听到的广播剧 很好听依稀记得剧情好像是男主不停吃后悔药追一个妹子,最后好像是发现后悔药会更惨还是没有用来着就放弃那个妹子了 好像是前女友?那个时候觉得好好听的广播剧阿 很感人 连着几个晚上就为了听它不睡觉 的同名曲也是那个时候听到的主题曲 印象实在太深了 这么多年过去偶尔还会找出来听听 没看过中国好声音后面的几季 14年好像还上去唱了这首歌 真的好听阿 现在也听不腻虽然这吧貌似没活人 难道没有人是为了广播剧来的麽……明天看看还能不能搜到广播剧再听一次
「奇迹MU:大天使之剑」-真正网页奇迹的降临,大天使全新版本&梦幻降临&震撼来袭!37大天使之剑全新职业「梦幻骑士」,攻守兼备,技能武器全新升级!
好像搜不到了
高中时一群女生挤到一个房间天天晚上听,不记得广播剧的名字了。
河南信息广播电台,电脑能搜索到,里面有好多让人回忆满满的广播剧,终于找到同路人了
突然又想起了,居然还真有这个吧。可惜没有分享资源。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全国文明家庭系列广播剧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全国文明家庭系列广播剧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吃货蜜桃百家号由自治区文明办和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录制的全国文明家庭系列广播剧1月8日起开始播出,用广播剧的形式集中展示文明家庭的感人事迹,中央文明办对新疆用优秀的家庭榜样教育引导各族人民注重家风、注重家教、注重家训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日,中央文明委隆重表彰首届全国文明家庭。新疆有10个家庭获“全国文明家庭”殊荣。他们分别是收养4个民族10个孤儿的阿尼帕·阿力马洪家庭、维汉结合舍小家为国家的家庭、54年在无人区为国守边的魏德友家庭、哈萨克族与汉族结合互敬互爱的王芳家庭、勤劳致富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的吴秀芳家庭、36位空巢老人心中的太阳沙尼汗·艾塔木家庭、义务赡养汉族孤寡老人的多尔吉·哈扎汗家庭、刻苦学习比翼齐飞的肉孜麦麦提·巴克家庭、兵团致富带头人张丽华家庭、25年收养10个多民族孤儿的卡小花家庭。阿尼帕·阿力马洪“天边不如身边”。为把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最感人的亮点展示出来,让这些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文明家庭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标杆,在自治区文明办的支持下,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组织专门力量,以广播剧的形式向广大听众推送全国文明家庭的感人事迹。2017年年初,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派出创作人员深入十户全国文明家庭进行体验式采访,先后制作完成了10部广播剧。其中介绍魏德友和阿尼帕·阿力马洪家庭的两部广播剧已于2017年6月试播,在听众中引起较好反响。日至1月20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汉语新闻广播、汉语综合广播和1028故事广播将同步播出全国文明家庭典型人物事迹广播剧。通过寓教于乐,在广大群众中弘扬优良家风,以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支撑起社会好风气;在全社会营造家风好、民风淳、党风正、政风清的社会氛围。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吃货蜜桃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魅力人生,慢慢长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拜天地广播剧在哪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