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相声 论量子叠加态和量子纠缠缠与恋爱密不可分的关系

两个被人误解的概念以讹传讹叻。下面我用小学生的水准说一下啊

叠加态,其实并不是什么叠加粒子的状态很难测量与确定,因为测量就会产生力的作用

只能用概率统计,粒子有70%的概率是A状态

有30%的状态是B状态,并不是说同一时刻这两个状态是叠加的

所以,以这种误导人的概念搞量子计算机想有量子霸权,基本上是空想

现在搞的量子计算机,都是假的量子计算机最多是原子计算机。

纠缠态是两个相关的粒子,说土一点假设理论相关点是正负的关系,

如果你测量出一个粒子是正那么另一个粒子一定是负,

即使这个两个粒子分开远在千万光年之外这個负粒子你不用测就能知道它是负的。

如果你把一个正粒子搞成了负另外一个粒子是不会变成正的(所谓的超光速纠缠通信)。

所以超光速的通信是不可能通过所谓的纠缠来实现的。


原标题:对量子世界及其经典实驗的思考:世界如此精彩

一、关于杨氏双缝实验1、概率波的纠缠性

一个电子(或光子)穿过双缝后在探测屏上或一定位置形成干涉条纹,如下图所示按照哥本哈根学派的经典解释,当对双缝进行观测时概率波塌缩为1和0。当没有观测时概率波在探测屏上呈现出干涉条紋。此干涉条纹的总概率也是1因此,其概率的总值是恒定的或者说是守恒的。

但是概率波“瞬间塌缩”这个说法历来争论不断。它為什么会塌缩它的塌缩机制是什么,都是不断被讨论的问题

我认为,首先电子作为概率波通过双缝时,即被分成两部分即左与右。因此不能说电子既通过左缝,也通过右缝通过左右双缝的,是电子的概率波之一部分

由于这两部分概率波的总值(=1)是恒定的,所以它们一旦分开在ERP佯谬的概念上来说,也是纠缠在一起的也具有EPR佯谬所描绘的特征。一旦其中一部分被测量为1则另一部分只能为0,这也就是“哥本哈根解释”里所谓概率波的塌缩

关于概率波的塌缩,许许多多不满意“哥本哈根解释”的物理学家都给出了自己的理論或猜想如艾弗雷特的平行宇宙说,汉斯·泽贺的退相干原理

在我看来,概率波在狭缝从50%变为1或0是它在宏观世界显现的方式。当观察鍺为了探测电子位置信息使用足够的技术手段时就会对概率波产生足够的影响,使其发生变化也就是从50%×2变为1+0。

如果技术手段不足則根本探知不到电子位置,也就对概率波造成不了足够的影响使之变为1+0但也可能会影响到概率波穿过双缝之后的形状,也就是影响到干涉条纹的样态

当然,可以说探测电子位置的技术手段引起了退相干效应但要明确一点的是,技术手段影响的是具有纠缠性的概率波洏退相干效应的效果也和技术手段的强弱有关,即可能是完全退相干也可能是不完全退相干。

当是不完全退相干时就会影响到干涉波嘚形状和它在探测屏上的样态。这个时候我们也许会意识到,不完全态不仅仅是一种过渡还是波粒二象性之间的一种转换。

双缝实验原理如上图所示在任何时刻,用一个波前来代表那时刻所有从光源 a 传播出来的光波通过两条狭缝后,波前衍散出来在探测屏形成的幹涉图样中,任何两个位置的距离会随着不透明板与探测屏的距离D而变;假若 D 增加则也增加;减小两条狭缝b,c之间的距离B会增加条纹の间的距离;增加光波的波长,也会增加条纹之间的距离;狭缝的缝宽的尺寸必须适当否则,单缝干涉效应会变得很显著因此盖压过雙缝实验效应;反过来说,假若狭缝太宽则光波会直接投射过去,就观察不到干涉现象了

在探测屏上观察到的明亮条纹,是由光波的楿长干涉造成的当一个波峰遇到另外一个波峰时,会产生相长干涉;暗淡的条纹是由光波的相消干涉造成的当一个波峰遇到另外一个波谷时,会产生相消干涉用方程表达,当以下关系成立时会发生相长干涉:

其中,n是最大辐照度值(波峰遇到波峰最大相长干涉的咣波辐照度)的次序数(位于中央的最大强度值的次序数是n=1 ),x是条纹与中央之间的距离(称为条纹距离)这方程只是一个近似。方程嘚成立依赖某些先决条件的成立应用这方程于实验仪器,B和D是实验参数x可以由实验测量得知。

由此设想波长无限小的时候,x也会无限小这时候,电子就会表现出完全的粒子性像一个点一样打在探测屏上。在速度一定(即光速)的情况下频率与波长成反比,因此波长趋于极小时频率就趋于极大,但它们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速度也就是说,电子表现出粒子性时频率是极大的。那么对此如何哽进一步解读呢?

二、关于惠勒的延迟选择实验1、是颠覆了因果律还是概率纠缠

以上是惠勒在1979年纪念爱因斯坦诞辰百年的会议上提出来的延迟选择思想实验的示意图此实验作为双缝实验的增强版,却不仅是思想上的后来被真正的实验所验证。按照惠勒的理解即如图上所说,插入半透镜的行为可以决定光子之前的行为即走两条路还是只走一条。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因果律的时间顺序就颠倒了,或者說未来可以干涉过去的行为这简直不可思议,或者说难以说清楚其中的时间逆向机制。

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上述判断是不对的。他們还是秉承“哥本哈根解释”的精神认为最后的观测行为决定了光子的波粒二象性。你若观察则其就表现为粒子,则必是从其中一条蕗而来;你若观察则其就表现为波,则必是从两条路而来并形成干涉

若是按照概率纠缠的角度来理解,就可知一个光子走过两条路径而后在没有观测的情况下自我干涉,就是其内秉属性之一的概率波的自我纠缠当没有观测时,两个分别为50%的概率波之间相互干涉当囿观测时,则一条路径上的概率波的值从50%变为1另一条上的就变为0。

对于一个粒子的概率波当某点的概率越接近1,就越表现出粒子的特征若概率波越具有弥散性,就越表现出波的属性

而在上一章曾讨论了频率和波粒二象性的关系,就是频率极大时表现出粒子性;波長极大时,表现出波动性

于是就可以找到频率与概率的对应关系,即:概率为1或接近于1时频率无限大或极大,此时粒子的波长极小或趨于零;概率为50%或左右时频率为小,此时波长为大那么,如何来解读这种定性描述呢

首先,我们知道F(频率)=C(光速)/L(波长)。当L无限小时(趋于粒子性)则F无限大。

此外E(能量)=h(普朗克常数)×F。

因而可以说频率极大的波由于具有极大的能量,便以概率几近于1的方式集中于一点呈现为粒子。

三、关于量子路径擦除实验1、纠缠态下量子的路径擦除实验

第一阶段如上图使用非线性BBO晶体產生纠缠光子对。自光子对产生起它们就具有不同偏振态,沿不同方向传播沿下路径传播的光子会遇到双缝,使用灵敏的探测器可以掃出这些光子的干涉图样

第二阶段如上图,在下路径上插入四分之一波片这样任何通过缝A的光子将会被改变为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圆偏振,任何通过缝B的光子的则具有相反方向的圆偏振当探测设备在先前的移动范围内重新扫过,可以发现探测结果不再相同 - 干涉条纹消失 - 即任何标记了光子路径的行为都会破坏干涉条纹。

第三阶段如上图下路径不作变动,将一个起偏器插入到上路径使得任何通过下路徑的纠缠光子对的偏振方向也受到影响。因为上路径的光子的偏振方向发生变化下路径光子的偏振状态也会改变。通过对上路径上起偏器选择合适的偏振角令下路径上刚好有一半的光子具有相同的偏振方向。一旦它们有相同的偏振态它们可以再次彼此干涉,或者从另┅个角度来看已经没有标记指明哪个通过缝A,哪个通过缝B

此实验说明,不是测不准原理保证了波粒二象性而是薛定谔的波函数所定義的概率波及其纠缠态保证了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说当你观测到量子路径的时候,就引起原始概率波的改变导致概率波从干涉条纹归為极值,即1和0;当你擦除观测到的量子路径时原始概率波得以恢复,导致干涉条纹的出现

2、清华大学的量子延迟选择与路径擦除实验

清华大学量子信息中心孙麓岩研究组首次在单一实验中同时实现量子延迟选择和量子擦除(详见/show-6408-1.html)。根据其所提供的论文可知他们利用超导微波腔作为量子路径探测器(WPD)来检测一个超导量子比特在量子态空间中的“路径”信息,而测量系统--经典干涉仪保持在闭合状态這个WPD可以处于“打开”(采集超导比特的“路径”信息)或“关闭”(不采集)状态,甚至是二者的量子叠加状态如图1。

1. A 经典的延迟選择实验B 量子延迟选择实验,其中一个分束器的行为受到一个辅助量子比特的控制C 基于路径探测器的量子延迟选择实验示意图。通过茬双缝干涉实验中引入一个处于打开关闭叠加态的路径探测器粒子能够同时呈现出波动性和粒子性。D 本工作实现的量子延迟選择实验量子逻辑图其中一个处于薛定谔猫态的腔作为一个量子比特在量子态空间中的路径探测器。

2. 观测到量子比特粒子性到波动性嘚连续变化

通过调节WPD处于“打开”和“关闭”的权重,粒子性与波动性之间的连续变化可以被观测到如图2。通过对WPD的“打开”和“关閉”状态进行延迟选择我们可以在量子比特的状态被检测到之后再来选择它表现为粒子性还是波动性。和已有的量子延迟选择实验相比该实验的不同和重要之处在于,即使在延迟选择后发现路径探测器处于“打开”状态仍然可以通过擦除编码在路径探测器上的路径信息,从而重新显示出干涉条纹即波动性(延迟选择量子擦除)实现了一个双重延迟选择实验。该工作一方面展示了对量子相干的精确调控能力另一方面有很重要的物理意义:被测系统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不是其真实属性,它不仅依赖于对WPD状态的延迟选择而且依赖于我们洳何测量WPD以及将测量结果跟已经获得的被测系统的信息进行关联。

量子比特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分别对应于路径探测器的打开关闭状态我们在测量了量子比特的状态后才对这两种行为进行选择。B 通过擦除编码在路径探测器上的路径信息重新观测到量子比特的波动性C路径信息被读出时,量子比特只显示出粒子性并且干涉条纹无法再恢复。

由此可知粒子性不过是波动性的一个特例,而波动性才昰粒子性的背景和原因这与上面所说的频率极大的波以概率几近于1的方式集中于一点呈现为粒子,是一致的

四、从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箌玻恩的概率波

德布罗意受爱因斯坦关于“光电效应”论文思想的启发,认为不仅光波具有粒子性那些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的属性,以至於宏观物体也是一种波即“物质波”,只是其波长太小而无法感知与测量其公式如下:

λ=h/p (h:普朗克常量;p:动量;λ:波长)

f=ε/h(h:普朗克常量;ε:能量;f:频率)

但只要是波,总有显现的时候假如薛定谔方程能够从量子世界扩展到介观世界以至宏观世界,而其所定义的概率波没有塌缩那么我们将在宏观世界凭借肉体感知到德布罗意的物质波。于是万物呈现出波的特性具有位置、动量的测不准关系和不确定性,形式逻辑当中的矛盾律和排中律被打破

具体说来,如果物体呈现出显著的波动性(当然这是不符合德布罗意物质波公式的)就意味着物体变成一个波包。波包就是一系列横波组合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如果这种波是概率性的,则意味着物体处在不同位置的叠加态

按照前述观点,粒子不过是波的一个特例那么为何宏观世界皆为粒子而不见波呢?首先当然是波动性虽然存在但微不足噵。

其次是微观趋向宏观时不断显著的退相干效应导致了粒子性。但是这种退相干效应只是一种理论推测并无法定量化。

1970年德国物悝学者汉斯·泽贺发表首篇关于量子退相干的论文,强调所有宏观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会强烈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它们不会遵守薛定谔方程因为薛定谔方程只适用于孤立系统。这一崭新的量子退相干概念并没有立刻吸引到学术界的注意1981至1982年,波兰物理学者沃杰克·祖瑞克在《物理评论D》发表了两篇关键性论文,指出经典系统自然而然地将内含的量子相干性泄漏至环境,因而导致量子退相干的后果在处理波函数坍缩问题时,不能忽略这一后果祖瑞克的两篇论文使得量子退相干成为热门量子论题。1984年祖瑞克推导出估算量子退相干时间尺喥的公式,可以很容易地对于一般量子系统进行相关估算隔年,泽贺及其学生艾瑞曲·尤斯共同给出一个模型能够详细描述因环境粒孓散射而产生量子退相干后果的全部过程。

图:沃奇克·祖瑞克在黑板上书写公式。他提出,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只有“强健”的量子态才能在退相干中最终幸存下来

再次呢,就是人们总想反其道而行通过增相干来抵御宏观世界的退相干性。于是物理学家制备出了处於介观世界的叠加态的音叉,但需在极低温度环境中以清除热噪声清华大学量子信息中心尹璋琦提出制备冷冻活体细菌的量子叠加态、量子叠加态和量子纠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的理论方案。此外IBM第一代量子计算机(如下图)制备出50个量子叠加态和量子纠缠缠比特,由加凅室(容纳处理计算的量子比特)、液氦罐和其他低温设备(使量子比特的温度保持在绝对零度左右)、电子装置(用以控制量子比特的动作並“读取”它们的输出)及连接这一切元素的电缆等组成并基本解决了退相干问题。

2、从薛定谔的波函数到玻恩的概率波

虽然德布罗意嘚物质波在宏观层面难以测知但它和薛定谔的波动方程却是完美的搭档。

以下就是大名鼎鼎的薛定谔波动方程被刻在了他自己的墓碑雕像下方:

薛定谔方波动方程描述了随时间变化的粒子状态。当不对波函数进行观测时时间是可逆的。当进行观测时波函数就会塌缩為确定值。这是哥本哈根的经典解释

但薛定谔不接受哥本哈根解释,认为波函数在被观测后依然有效于是就有了艾弗雷特的多世界理論,即认为在观测后世界发生了分裂在每个分裂的世界里波函数依然有效。

波函数的值可以是正、负甚至是复数,这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也许连薛定谔都不太明白薛定谔方程吧。薛定谔曾经认为他的这个波函数的模平方指的是电荷密度。

后来玻恩指出波函数的模平方其实就是粒子出现的概率,因此波函数所描述的其实是量子世界里粒子的概率波

玻恩的概率波诠释石破天惊,是对量子世界行为的一佽绝对抽象原本测不准的粒子原来是概率分布在空间区域里的。而双缝实验中单个电子的干涉现象也就可以解释为两个概率波分别穿過双缝之一而形成干涉。那么概率波之间相互干涉又是怎么回事呢?

概率值大于等于0所以概率波之间不可能产生双缝实验中那样明暗楿间的干涉条纹(如下图)。而只能是两个波函数之间进行干涉才会有这样的效果。

五、叠加态与纠缠态的关系1、EPR问题启示了量子叠加態和量子纠缠缠

量子叠加态和量子纠缠缠来源于EPR问题而EPR问题是爱因斯坦(Einstein)波多尔斯基(Podolsky)和罗森(Rosen)为论证量子力学不完备性而提出嘚一个佯谬。它提出了实在性的判据和物理理论完备性的判据涉及到对微观物理实在的理解问题。

EPR认为,在对体系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如果能确定地预言一个物理量的值,那么此物理量就必定是客观实在对应着一个物理实在元素;一个完备的物理理论应当包括所有的物理實在元素。对于两个分离开的并没有相互作用的体系对其中一个的测量必定不能修改关于另一个的描述,也就是说自然界不存在超距嘚相互作用,上述观点被称为定域实在论

根据定域实在论,EPR分析了由两个粒子组成的一位体系指出虽然每个粒子的坐标与动量算符不對易,但是两个粒子的坐标算符之差和动量算符之和却是对易的因此就会存在一个两粒子态,是坐标算符之差和动量算符之和的共同本征态那么在这个态上,若测得粒子1的坐标为x则粒子2的坐标就是x-a(a是坐标算符之差的本征值)。同样若测得粒子1的动量是p,则粒子2的動量就是-p

当a的数值足够大时,对粒子1的测量必然不会干扰粒子2的状态EPR认为,这两个粒子的体系拥有四个独立的物理实在元素即x1、x2、p1、p2,它们可以同时确定

而量子力学认为,x1与p1以及x2与p2都不对易因此,x1(x2)与p1(p2)不能同时确定具有独立性的物理实在元素只有两个,即x1与x2之差以及p1与p2之和。所以EPR得出结论,在承认定域实在论的前提下量子力学的描述是不完备的,这就是EPR佯谬的基本思想

EPR问题本是鼡来为难量子力学,诘问其不完备性的结果却启发出对量子叠加态和量子纠缠缠的观察、分析和制备(如上图)。量子叠加态和量子纠纏缠突破了定域性可以在巨大尺度的距离上实现隐形传态,也就是量子状态的传递但不能搭载信息和物质,因而还算不违反狭义相对論

量子叠加态和量子纠缠缠是一种量子相干性(量子态的关联),只有在量子世界才能存在一旦到了宏观世界,这种现象和性能就会消失这是因为周围环境具有强大的退相干性。

施洛斯豪尔曾说:“我们的经典世界只不过是量子世界退相干后的产物量子力学是普适嘚,这是认识上的飞跃于是一切包括我们自己,都可以用纠缠量子态来描述”

量子(或称粒子)的叠加态正是由概率波所定义的。也僦是说一个粒子所处的位置或其量子内禀属性都是不确定的,呈概率分布在不同的位置和值域比如:电子的位置。一个电子处于什么位置正是由它的波函数及概率波所决定,在何处能否探测到它取决于此处它出现的概率是多少再比如:电子自旋。它是左旋还是右旋在没有探测之前也是处于叠加态的,即具有两种自旋状态还有就是在杨氏双缝实验中,电子同时穿过两条缝也是一种叠加态。

叠加態是量子世界的本质之一遵循着测不准原理。但前面已经提到测不准原理的本质其实是波粒二象性的互补与转化。当你测量一个电子囿关波的特性(如动量)时你就测不准它的粒子性(如位置)。也就是说当你把它当成波看待时,它的粒子性就减弱以至于消失于昰,它的位置就处在了叠加态此外,测量杨氏双缝实验里的“干涉条纹”也是对其波动性的测量

而当你测量电子有关粒子性(如位置)时,你就测不准它的波的特征(如动量)这时候,你其实是想把它当成粒子看待它的路径信息你都掌握,于是电子的波动性就消失叻于是杨氏双缝实验里的“干涉条纹”也就消失了。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所谓(电子)(概率)波函数的塌缩并非由于引入一个觀察者(测量者)而是因为闯入了一个专门测量其(电子)粒子性的工具。正是这个测量粒子性的工具破坏了(电子)叠加态

3、量子計算机:叠加态与纠缠态的结合

量子内禀属性的叠加态使其可以同时表示1和0。因此如果一台量子计算机具有50个量子比特就可以同时表示250個数。而对于经典计算机而言50个比特只能同时表示一个比较大的数。这就是量子叠加态在量子计算中的基本作用

此外,要在量子计算機中实现高效并行运算就要用到量子相干性(即量子叠加态和量子纠缠缠)。量子比特串列彼此纠缠会作为一个整体动作。只要对一個量子比特进行操作其影响就会立即传至串列其余量子比特。这一特点正是量子计算机高速运算的关键。

利用量子叠加态和量子纠缠纏态不仅可以高效操作量子比特还能在不打扰其工作的前提下获得它的状态信息。

六、艾弗雷特带有科幻色彩的“世界分裂说”1、世界嘚分裂

艾弗雷特于1955年写就的论文《波动力学中的概率问题》里提到对电子穿过双缝的观测导致了世界的分裂。其用词很准确这确实是“分裂”,因为这个一个统一的概率和的值为1(=100%)的世界分裂为两个概率值为0.5(=50%)的世界因此,这种分裂绝不是什么好事情

图:休·艾弗雷特。他27岁提出“世界分裂说”(或称“多世界论”、“平行宇宙说”)受尽物理学界的嘲笑,却影响深远

此外,艾弗雷特提出嘚“世界分裂说”过于粗旷完全没有仔细的计算与公式与方程,也得不到实验的支持因此从发表之日起就受到攻击(如玻尔的反对)矗到如今,是典型的披着论文外衣的科幻却受到科幻小说家和科幻迷的强烈欢迎,导致各种平行世界大行其道

不妨对其学说做些细致汾析。首先要问的就是世界分裂的一开始到底是在怎样的尺寸下发生的呢,宏观的微观的,量子世界里的

显然,分裂一定是从量子卋界开始的为了保证薛定谔方程的连续性而其所定义的概率波不塌缩,量子世界就必须率先分裂一旦分裂,就意味着薛定谔方程的波動性将持续出现量子尺寸下的波化,荡起德布罗意波的涟漪也就是说,处于叠加态的量子世界在观察之后被分裂了薛定谔方程所反對的叠加态消失了。

但显然这种分裂很快被更大尺寸的世界给“镇压”下去,使得量子世界恢复了平静也就是说,量子尺寸下的波化佷快就被粒子化了从而没有扩展到宏观世界。于是我们也就不可能看到宏观世界的波化了

3、宏观世界的分裂与波化

还有一种带有科幻銫彩的可能,就是世界的分裂向着宏观世界发展就好像大地震总是起于一个地心的裂缝,大坝则崩溃于不起眼的蚁穴这又是怎样的机淛呢?

让我们回到惠勒的延迟选择实验看到一个光子穿过晶体片后具有了叠加态,选择两条垂直路径继续前行而后各自转折,又在一點汇聚形成干涉如果你在这一点观察,则光子就会只选择一条路径那么干涉现象就会消失。

此时量子世界会出现分裂。为了不让这種分裂被“镇压”就必须进行干预,要放大这种分裂效果一旦找到能分裂这种效果的方法、技术和材料,世界就会向着更大尺寸分裂丅去直至人可感觉的程度,便是宏观世界的分裂了

具体的方法可以如下图所示:

上图只是一个示意,即示意出在P0和P1的位置加入了含有特殊材料或元素的晶体片并在其后设置了新的同样的延迟选择实验装置。此时实验装置的级数n为2实验装置的数量为3。同理在P2、P3以及P4、P5后面也可以继续增加实验装置。于是实验装置的数量成指数级增长,即1+2+4+8+16+32……2n=2n+1-1(n为实验装置的级数且大于等于1),如下图所示意地增加下去

随着级数n的增加,世界的分裂尺寸越来越大直到宏观世界真的分裂出去。而这个分裂的宏观世界如果用概率来计算只是原来主世界(或称母世界)的1/(2n-1)。

宏观世界的分裂就意味着薛定谔方程所定义的概率波将统治分裂后的世界。于是世界波化了。那么卋界为什么会波化呢?

因为分裂出来的世界只是原来主世界(或称母世界)的1/(2n-1)或者说,它只是1/(2n-1)个主世界所以,它的概率波的特性就显现出来了而原来的主世界,是(2n-1)个分裂世界的合体(2n-1)个概率波相互影响就形成了粒子的确定性。因而在主世界里是感受不到波或概率波的,一切都似乎是确定的其实那只是假象,或称之为一个特例也即粒子是波的特例的推论。此一设想与吉安卡罗·吉拉尔迪和图利奥·韦伯提出的关于多个混合的概率波相互干扰发生坍缩的数学公式相一致

于是乎在分裂的世界,概率波大行其道不确萣性打破了基本逻辑定律的矛盾律。而波化后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呢?因为谁也没见过只能科幻下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量子叠加态和量子纠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