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央工艺美院附中招生应该禁止全国货币统一印刷,全国货币应该由每一个群众自己印刷

为啥当前中国的M2一直在增长还会发生通缩?
  (上篇文章:当下经济,通胀or通缩?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的不同解释)
  上篇文章介绍了通缩和通胀的周期表现,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货币。
  货币指数首推M2。那些经济学家动不动就拿M2说事,什么M2总量,M2增速,央行放水等业务术语来解释当前的经济表现,作为普通吃瓜群众,你要是搞不清楚M2是个啥,不就只能被这些经济学家玩弄么?那么本文的特点就是哪怕你一点没学过经济学,你都能搞明白M2在现代经济学中作为重要经济指标的打开方式以及央行放水的正确解读。
  上篇文章还在说人民币从1994年后严重超发,那应该造成通胀才对啊,怎么还会通缩呢?要判断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第一数据当然首推M2――流通货币总量。简言之,M2增速越快,通胀越严重,增速越低通缩越严重。啥?M2不是一直在增长么?只是增速降低了而已呀,最多通胀没那么严重了,怎么还会通缩呢?欲知原因为何,且看下文。
  2.1 M2的历史数据
  M2是啥?基本货币+信用货币。基本货币就是印出来的钱,信用货币就是银行贷出去的钱,由银行与借贷方共同创造(这个概念非常重要)。举例:W君从银行贷款200w买房,还款期限30年。这200w就是信用货币。
  回顾一下我国改革开放后M2增速变化的历史,M2从1980年到2012年,M2年均增速到达17%,从1980年的仅仅2000亿元左右,暴增到2016年的155万亿,高达750倍,与此同时物价也是几十倍的,几百倍的上涨。
  M2增速的变化始于2013年,当年M2增长13.59,2014年增长11.01,2015年增长13.4,2016年增长11.3。如果网友对以上数据没有感觉,我们对比一下2008年4万亿时就知道,2008年推出4万亿刺激计划,2009年M2就暴增27%,2010年暴增19%。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M2控制目标是13%左右,实际只达到11.3%,这说明M2增速的推高已经有心无力了。2017年1月和2月数据也证明了这点,1月增长11.3, 2月增长11.1%,3月增长10.6,增长乏力十分明显,来看组数据。
  M2增速降低就表示央行在减缓向市场供应货币的速度,放水的龙头正在逐渐关上闸门。
M2增速放缓――通缩周期的到来
  我们需要判断的是近几年的M2增速减缓是暂时性的还是历史性拐点,是央行刻意为之,还是无可奈何,想推高也推不上去。想要搞清楚这个逻辑,就得从现代纸币的发行机制和原理说起,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央行即使掌握印钞机,也应付不了通货紧缩。
  2.2.1金银货币的发行原理
  金银货币本身是有价值的,所以从皇帝到到普通百姓,再到当今的中央银行,发行权利是平等的,谁在山上挖到一块金子,谁就可以用它到市场上购买商品,这块金子就流入市场,也就相当于发行了一块金子货币。皇帝和政府其实只有金银货币的铸币权。
  2.2.2依托债务发行的现代纸币
  1971年前,现代纸币是依托黄金发行的,其后美元与黄金脱钩,就变成了依托债务发行。
  为什么现代纸币要依托债务发行?很简单,因为纸币是没价值的,印刷出来后,不能直接就拿到市场去购买商品。所以,纸币在进入市场流通之前,一定得赋予价值,办法就是用借出的方式。
  举例:美国政府发行国债,美联储开动印钞机印刷美元购买了国债,美国政府拿到美元再花出去,买枪,买炮,发工资,然后再通过税收,收回美元归还美联储。没有价值的纸币就变成了携带价值的钱。换句话说就是,市场上只能允许携带价值的钱流通,不允许没有价值的纸币在市场上流通。
  美国政府只有用钱的权利,印钱的权利在美联储,这在源头上制止了政府滥伐纸币造成恶性通胀的可能。
  2.2.3央行印刷的是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
  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中,央行印刷的纸币只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是商业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例如,中国现有约155万亿流通货币M2中,央行印刷的基础货币只有约30万亿,其它80%以上的120多万亿都是商业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
  什么是信用货币?
  举例1,大明朝某钱庄有客户存银1万两,该钱庄开出承兑银票2万两,这多出的1万两就是该钱庄创造的信用货币。古代钱庄多开银票是有风险的,如果走漏风声,钱庄信誉又不高,就可能遭到存银客户挤兑而破产。
  现代银行体系作了改进,成立了中央银行,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极大的加强了银行创造信用货币的能力。
  举例2,某现代银行有存款100亿,上交存款准备金5亿或10亿后,就可以放心大胆的把余下的存款贷出去,不用担心挤兑,因为后面有中央银行撑着呢。
  所以现代银行都是尽力扩大存款量,同时尽力把存款借出去以获取利息,在这样的不断循环中创造了大量的信用货币。请大家注意,无论是古代钱庄还是现代银行,创造信用货币有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信用货币必须由贷出钱的银行和借钱的负债者双方共同创造,缺一不可。所以信用货币实际是由债权和债务组成的,这一点和央行印刷的基础货币是一样的,所以人们对现代纸币的俗称――钱就是债务。
  所以现代纸币体系有个与金银货币完全不同的特点――可以因债务的累积而不断创造货币,又可以因债务的归还或违约而消灭。
  简单说就是,现代货币可以随债务的增长而增长,又可以因债务的降低而收缩。于是这里就有了一个逻辑:债务增长→货币增长→通货膨胀,债务降低→货币收缩→通货紧缩。反应到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就是物价上涨和下跌。
  拉长时间看,可以分为通货膨胀周期和通货紧缩周期,周期时间可以长达几十年。正确判断一个国家经济是处于通货膨胀周期,还是已经进入通货紧缩周期是非常重要的,将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前途。甚至对个人的人生和理财都是重要的,谁要能在30年前判断中国处于通货膨胀周期,今天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而且毫不费力。那么如何判断呢?
  2.2.4通货膨胀或紧缩反应在M2上的识别标志
  在通货膨胀周期,货币增长和债务增长总是上行趋势。在通货紧缩周期则相反,货币增长和债务增长将一波低过一波。我们可以按这个标准判断中国经济是否仍然在通货膨胀周期,或者已经进入通货紧缩周期。
  结合中国实际:从1980年到2013年,中国M2货币总量年平均增速高达17%,但是2013年后M2增速明显减缓,降低至14%,2016年低至11.3%,2017年M2逐渐新低,甚至一度低至8.9%。债务增速也在减慢(去杠杆)。据此判断,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通货紧缩周期了。
  肯定有人反驳说M2只是增速降低了而已,但还是在增长啊,只是通胀温和了一点而已。等M2增速变为负的再做判断不迟。我就知道你有此一问,先别着急,等我先说清楚央行超发货币的情况。
  现在,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网民几乎一致认为央行严重超发了货币,但央行并不买帐。有央行高官被问及是否大量印钞时回答“央行并没有多印钞票,为收购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虽然印刷了20多万亿货币,但都被存款准备金锁住了”。央行确实没有过多印刷人民币,现在存款准备金高达16%,远比其他国家高,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锁住这些用于收购美元外汇储备的20多万亿基础货币。但是,说央行大量超发了人民币却不冤枉,因为商业银行创造出的天量信用货币的账还是得算到央行头上。(回顾一下M2=基础货币+信用货币,意思是央行没有超印基础货币,但是指使商业银行发出了过多的信用货币)
  央行有能力,也有责任限制商业银行过量发行信用货币的。央行控制各个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办法很多:
  例如,降低存贷比例,现在规定贷款量不能超过存款量的75%,如果降低到60%,就可以大幅收缩商业银行的可供贷款的资金数量。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可以减少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量或者直接规定银行可贷款数量。
  央行每年计划M2增速=预估GDP增速+预估CPI增速+ 2-3个百分点。按这个公式就已经超发货币了,而实际M2增速在大部分年份要高于央行年初定下的增速目标,这就造成了货币的严重超发。
  例如;2009年M2年初的控制目标只有17%,实际增速达到27%,大大超过了预订M2增速目标。
  货币的严重超发不但导致了债务的快速增长,还引起了一个新的麻烦“钱荒”。为什么如此巨量货币情况下会发生钱荒?
  2013年中国发生过一次钱荒,当时一些商业银行缺钱,向央行借,过去一般是一借就给,这次央行一反常态,不借,结果导致银行间拆借利率飙升,央行仍然不为所动,直到股市一天暴跌4%,央行才慌了神,连忙释放流动性。当时的舆论觉得这很奇怪,M2都超过100万亿了,怎么还会缺钱,这钱到哪里去了,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现代纸币体系就是这个尿性,钱越多,越闹钱荒。
  为什么?因为货币越多,债务就越多!债务越多,利息就越多!问题就出在这利息上,因为解决利息唯一办法就是央行向市场补充货币。央行每年向市场补充的货币增量不能少于当年总债务产生的利息总量,否则就会闹钱荒,甚至发生债务链条断裂,引发债务危机。
  举例:假设中国最起始货币总计只有100元人民币,甲将这100元钱借给乙,年息10%,乙到年底必须连本带利归还110元,请问这10元利息从哪里来?只能从额外补充的货币中来。乙可不可以砸锅卖铁来凑这10元利息,不可能,因为市场上就这100元,再卖也卖不出101元来。乙可不可以努力工作多产点粮食,多卖点钱来归还?不可以,因为被100元货币总量限制了。
  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如果一个国家有100亿货币总量,债务总量假设也是100亿,每年产生利息总量5亿,那么该国中央银行就必须及时向市场多补充5亿货币,否则就会闹钱荒,就可能导致资金链条断裂。
  以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为例:中国现有货币总量M2约160万亿,有债务总额接近200万亿,按年息5%算,每年将产生10万亿利息,理论上每年央行必须向市场补充货币10万亿,也就是必须使M2每年增加10万亿以上,否则就会闹钱荒。当然,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会缓解钱荒,但也只能是缓解,最终还是要靠补充足量货币才能解决。
  所以按照现代纸币体系的运行原理,钱荒是必然的,钱荒也是促成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货币补充越多,债务就越多,利息量就越大,这是个自我矛盾的不可延续的循环。所以为什么M2即使是一直在增长,也会闹钱荒,只要M2增速下降到一个固定阈值以下就会发生通货紧缩。这就是从M2判断通货紧缩的标志。许多盆友一见央行放水,就以为在刺激经济,在制造通胀,其实央行货币放水,释放货币流动性主要是为防止钱荒,防止债务链条断裂。
  2.2.5现代纸币体系的特点
  资本主义为什么会抛弃金银货币和金本位体系,而改行现在的纸币体系?答案只有一个--------为了满足资本的逐利性。
  资本的总公式是:资本1-→商品-→资本2
  这个公式的特点是――资本2必须总是大于资本1,也就是100元的起始资本,投入商品生产或销售后必须大于100元。否则资本就不会移动,就不会投资,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开动脑筋哈,思考思考)。简单说就是鞋子,衣服等等所有商品如果没有利益,生产者就不会生产,销售者就不会销售。而且,哪个商品收益高,资本就往哪里去。资本的增值一定要表现在货币数额的增加上。
  然而,在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前,金银货币体系无法满足资本的这种逐利性。为什么?金银货币受自然规律支配,无法快速增加,无法满足资本的欲望,所以资本主义近300年历史上,无数商人,舰队奔跑于全世界,除了扩展商品市场外,就是寻找金银。
  如是现代纸币体系应运而生,理论上,纸币是可以无限量供应的,也就可以无限量的满足资本的逐利性。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纸币也有纸币的运行规律,资本的逐利性最终也会受到限制。
  那么现代纸币体系到底有些什么运行规律,或者特点呢?
  现代纸币是依托债务而发,即借方和借出方共同发行的。
  这个概念很重要,许多网友都缺乏这一重要概念,总以为央行神通广大,想发多少货币就可以印刷多少货币,似乎央行单方面就可以决定货币的供应量。
  其实央行没那么神,信用货币是由银行与借贷方共同发放的,缺一不可。
  例如:你贷款100万购房,你与银行就共同创造了100万信用货币,M2就增加了100万,没有你的配合,银行就创造不出这100万信用货币。
  又如:中国央行现在是依托外汇储备即美元发行基础货币,每收购1美元就发行6.3元人民币(依据当时汇率),没有美元,也就发不出6.3元。(以前,1美元可以发出8元人民币,现在只能发出6.3元。人民币升值,也是通缩的原因和标志之一)。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是美国对中国人民的债务,同时也是美国政府发行债券而产生的债务。
  从最基本经济原理来说,纸币是决不能乱发的,因为纸币本身毫无价值,必须附上价值才能发出。印钞机掌握在国家手里,是一国人民对该国政府的无限信任,任何文明国家的政府不能乱印钞票,破坏国家信誉。国家没信誉了,纸币也就会被打回原形,真的变成了纸。当然,也有敢于以身试法的政府,像1920年代制造超级通货膨胀的德国政府,1949年中国的金圆券,今天的津巴布韦,委内瑞拉等等。
  当然,我坚定相信中国政府是个文明政府,一定会遵守货币发行规则,对国家,对人民负责。所以不会将通缩演变成恶性通胀,否则~~~~当年那个超发金圆券,最后跑去台湾的前任,就是下场。
  从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40多年来,西方资本主义还没有经历过严重的通货紧缩危机。美国和日本只是经历了第一阶段的通货紧缩。
  Eg1:日本在1990年房价泡沫破裂,短期内M2从增速10%,快速下跌到增速为零。从此陷入长期通货紧缩之中,但靠着印钞票和财政扩张维持了通货紧缩没有恶化,付出的代价就是日本政府负债超过GDP的200%。
  Eg2:美国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同样是房价泡沫破裂,经过美联储印钞,美国政府财政扩张救市,使得通货紧缩没有进一步恶化,与日本一样,付出的代价就是美国政府债台高筑,负债已经超过GDP的100%。
  2.3 M2增速放缓――信用货币难以继续推高的原因
  2.3.1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及坏账率
  A.流动性――也就是银行是不是有充足的钱可供借出,如果想要银行流动性好,中长期贷款占比就不能太高。
  例如,如果100万贷款是1年期,那么第二年又可收回100万供借贷了。
  例如,如果100万贷款是10年期,那么第二年就只能收回10万供借贷了。
  又如,某银行有100亿资金,全部以30年期贷出去,理论上该银行每年就只能收回3.3亿资金可供借出了,该银行就可以关门歇业了。
  中国各大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房贷)比例不断攀升,从2005年的30%左右,攀升到2016年的63%,极大的锁住了银行的资金流动性。
  B.坏账率――借出去的钱是否能按期收回本息
  首先贷款期越长,风险也越大,谁知道30年内会发生什么。其次我们看近几年的官方数据,2016年地方政府借新债还旧债高达6万亿,这代表地方政府的许多债务实际已经违约了。这种做法就叫债务重组,还有那些根本就失去偿债能力的国企僵尸企业,高风险的理财产品,碾转从银行流出去的高利贷等。
  所以,中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不足,风险高企已经是很明显的了,这样的银行体系是不具备继续大规模创造信用货币能力的。也就是银行体系推高M2增速的能力已经很弱了。
  2.3.2我们再看借贷方,也就是借钱用的
  银行的信用货币是靠借贷创造的,要推高M2增速就必须有人从银行借钱,当前借钱两大来源,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二是房贷消费。
  A.固定资产投资。30多年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以两位数高速增长,但最近几年迅速下降到个位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民间投资断崖式下跌,最低至2.8%,而与此同时,国企和地方政府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20%以上增速。这说说明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在迅速下降,因为民间投资对效益是最敏感的,没效益的投资项目民间资本自然不感兴趣。
  但国企和地方政府不一样,为了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国企、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配合一起,接续加码投资,因为保固定资产投资就是保GDP增速。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国地方政府,换个市场经济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早就趴下了,但效益不好,投资就没有回报,就会亏损,还不起贷款,就会债务违约,风险就来了,达到一定程度,政府也扛不住就会造成系统性金融危机。2016年财政部发文,规范地方政府借债责任,规定哪些债务中央财政将兜底,哪些得由地方政府自己担责,从来就胆大包天,无所顾忌借债发展经济的地方政府不得不有所收敛,这无疑是月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断崖式下降到-8%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企也是一样,这几年国有背景的房地产公司,是用银行贷款创造地王的主力军,随着控房价政策日益收紧,这些国企再制造地王就得掂量掂量了。最近几大房产公司纷纷看空房市收缩财务就是证明。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大致得出基本结论了,可以判断M2增长已经进入历史拐点了,央行已经有心无力继续推高M2增速了。
  央行周行长已经在年前的博鳌论坛说得很清楚明白了:世界货币宽松周期已经进入尾声了,(实际在暗示中国的货币宽松政策周期也将结束,货币紧缩时期来临了)。周行长还说了,房价上涨不是央行货币政策预期结果。说明央行在降低购房首付比例及贷款利率时,只想着推高M2,没想到推高房价。当然这话应该还有后半句他不便说出来,这就是,将来房价下跌也不是我央行货币紧缩政策的预期结果。周行长在国际知名论坛发表这样的言论,当然是字字精雕细琢,有备而来,在此,提醒那些还在飞蛾扑火似的扑向高房价的刚需购房者们,周行长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没听懂那是你自己的事。
  B.房产是货币蓄水池,一旦房价下跌,货币洪水从房地产流出,转向其他商品,造成通货膨胀。你肯定有见过或听过这种说法吧。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房市与股市一样,股市下跌损失的市值就是灰飞烟灭。房市也一样!
  大家知道,2015年股灾,股市从5170点暴跌到2800点,市值损失超过20万亿,这20万亿实际灰飞烟灭了,消失得无影无踪,不存在从股市流出跑到其他商品市场的问题。房市也是一样,一旦房价下跌,全国房地产市值即使跌掉100万亿,这100万亿同样是灰飞烟灭,不存在什么从房市货币蓄水池跑到其他市场的问题。
  为什么,因为这些货币都是虚拟的,大家知道股市的无量跌停和无量涨停吧,我就以此作例子来说明一下;假设某股票G,该股总股数1亿,股价10元,总市值10亿元,第二天一个涨停板,股价上涨到每股11元,总市值立马飙升到11亿元,市值增加了一个亿,但成交量可能只有100股,成交金额仅仅1000元,这就是无量涨停,因为大家都看好这只股票还会涨,都不卖。仅仅1000元就推动该股票市值增加一个亿,这9999万增加的市值都是虚拟的,并非真实货币。假设该股第二天来个跌停板,跌到每股9元,总市值变成9个亿,损失了一个亿,但成交量也能也只有100股,成交金额900元,这就是无量跌停,因为大家都认为该股票还会跌,大家都不买。
  所以无论是上涨的一个亿和跌掉的一个亿都是虚拟货币,所以也不会有什么下跌一个亿就会有一亿货币流出股市的问题。
  房市的原理也是一样:例如,上海某小区有一万套房,每平米5万元,只要某月有100套以每平米6万成交,就会带动该小区的一万套房价全部上涨,每平米上涨1万,该小区的房产市值将上涨以百亿计,但这100亿不过是虚拟货币而已,一旦房价下跌,损失也会以百亿计,不存在房价下跌就会有巨量货币流出的问题。
  房市与股市唯一不同的地方是时间长短不一样,股市以天,小时计,而房市以月和年计,例如股价下跌10%只需要一天或一小时,而房价下跌10%,可能需要1个月甚至1年。
  2.实际情况是,房价下跌不但不会溢出货币,还会消灭流通货币,甚至引发M2的收缩,从而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
  举例;某银行给甲房贷100万,这100万就流入市场,增加了流通货币M2总量,假设房价下跌,该房市价只有80万了,贷款者甲决定不供房贷了,把房子丢给银行,银行将房子拍卖80万,银行亏20万,同时将收回的80万不再借出了(因为这时候没人买房),这时银行将财务报表上的100万资产抹掉,还留下20万亏损窟窿,与此同时,流通货币总量M2也减少了100万。
  从这个例子可以清楚看到;房价下跌,不但没有货币从所谓房地产蓄水池流出,还会造成流通货币减少,甚至造成M2收缩。所以,如果房价大幅下降,房贷出现大面积违约,M2就面临收缩,一旦M2出现收缩,政府就将面对通货紧缩、物价下跌的严重经济危机局面。这才是政府目前通过限购锁定房价的真正原因。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房价肯定不会降的自信?嘿嘿,后面就要论证已经是通缩周期了,只有刺破房价泡沫才有刺激经济的机会。经济学就是这么有意思,逻辑一层套一层,且听我娓娓道来。
  2.2.6现代货币体系下中国的经济进入通缩周期
  中国正式进入现代纸币体系是在2000年左右,以银行开始实行购房贷款为标志,至今不到20年。央行在2016年3月下调房贷首付比10个点,首付比从原来的30%和40%下调到20%和30%。结果出乎意料,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房价大幅上涨,同时出现了危险的首付贷,不得不在国庆前夜发出930限购令,接下来一连串的行政限购措施锁住了房价。这次下调首付贷也是央行的严重失误!因为央行下调首付比的目的绝不是要推高房价,而是要推高M2,央行官员认为增加房贷可以推高M2,2016年年初国务院工作报告决定M2增速控制在13%左右,央行知道难以完成,才出此下策,结果创下大祸,进一步说明央行以无力推高M2。
  目前种种经济现象表明,中国已经开始从通货膨胀的繁荣周期转入通货紧缩周期。我们可以将这些经济现象大致列出如下:
  1.整体上已经失去了偿债能力,目前负债已经接近200万亿,按5%年息算,一年利息总额高达10万亿,而一年新增GDP净额不足5万亿,不足以支付利息的50%。
  2.严重的贫富分化。
  3.严重的产能过剩。
  4.严重的经济结构扭曲,高房价压迫实体经济。
  5.大量的不劳而获者,炒房,炒股发财的。吃房租的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
  6.M2增长乏力,推动M2增长的借出方银行越来越垃圾,竟然玩起了同业之间的钱生钱游戏(这里有一个番外篇可以进一步描述),而借钱的两大主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贷款都难以持续。据湖南省统计局报告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经占到该省GDP总额的89%,投资效率已经从2011年的0.36,下降到0.08,即每投入1元只能产生8分钱经济增长量。居民的房屋贷款,2016年仅仅降低10个点的首付,就导致一线二线城市房价暴涨,不得不大幅收紧房贷政策,依靠房贷来推高M2已经难以为继。
  7. 债务压力,光中央财政2016年就支付近5000亿利息。
  这些经济现象都清楚表明,通货紧缩已经不可避免,通货紧缩对经济危害性的原理也很简单,与通货膨胀的繁荣时期相反,一个人的支出减少就是另一个人收入的减少。有人会说,MLF,SLF等短期货币释放工具不是正在大量使用吗,最近的MLF甚至把期限延长到1年,短期都快变长期了。其实这些工具都是央行因银行为防止钱荒而释放的流动性,本身钱就闹钱荒,怎么还有可能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就是经济萧条的代名词,那么决策者会如何应对呢?我们吃瓜群众如何在经济大环境下抓住机会咸鱼翻身呢?下面我会借助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刺激政策来探讨一番。
  我最近一直在看新生人口减少的话题,下一篇文章会跟大家探讨一下新生人口减少后会发生的社会现象和经济现象。
  另外就是我长期看空中国房价,以下是往期的几篇文章,欢迎品鉴、转发、讨论、批判……人民币不是国家央行自己印制的吗?那国家的某某建设从央行直接印刷就可以拿去用了啊、为什么还要经过纳税得到?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var sogou_ad_id=731547;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一个国家的钱币印制需要联合国审批吗_百度知道
一个国家的钱币印制需要联合国审批吗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love格子夏天
来自社会民生类芝麻团
love格子夏天
采纳数:61
获赞数:4088
参与团队:
由各个国家决定 印刷的数额 印刷的时间都有明确规定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各个国家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政策用大白话说就是说的对可以采用 说的不对没把你当回事但是说到底 每个国家也都会根据宏观政策有自己规定 只要不伤害本国利益也可以接受
不需要。只要你强大了,联合国你可以当他不存在~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为什么多印刷人民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不能增加财富呢?
问题描述:
为什么多印刷人民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不能增加财富呢?1、为什么多印刷人民币会导致通货膨胀?我认为是通货紧缩才是啊,国家多印刷人民币给人们,然后人们就会拿着钱去买东西,例如很多人都想买房子,有了钱之后就会一群人一群人的去买,房产商本身的价格就已经够高了,已经到了国家规定的价格极限,已经不可能会再提价了,那么怎么产生通货膨胀呢?怎么个膨胀法呢?2、为什么多印刷人民币会导致货币贬值?她怎么会贬值呢?给我讲讲这个贬值的原理,别告诉我因为通货膨胀所以货币贬值,国家有价格限制,他在膨胀国家就让他爆炸了,请仔细讲讲这个原理3、为什么多印刷人民币不能增加财富呢?多印刷人民币,发给人们,人们可以去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再缺需要的,那么生活的零花钱自己可赚工资然后花着用,人们也就不再贫穷了,那么为什么还说为什么多印刷人民币不能增加财富呢呢4、货币具有流通性,多印刷人民币,然后兑换美元或者欧元,再来购买需要的物品,为什么这样行不通呢,很多富翁出国不都是把人民币兑换成美元然后去美国花,美国会把人民币兑换成自己的美元拿回去,那此时就要看我国的外汇储备率,假如我们有100美元,汇率是6.5 ,美方需要兑换的人民币有800元,此时我方差150的数量给美,此时是不是就产生了所谓的国债?我感觉不是这样的,如果真的这样,那么我们国家不用外汇购买外国货,而是用人民币购买在中国销售的外国货,这样外国佬赚的就是人民币,那么他的人民币就在中国花,他可能再用RMB买一大堆物品会自己国家贩卖.说了半天我还是不明白多印刷RMB会影响汇率和国际交易!
问题解答:
建议去查下货币的定义 人民币包括美元、英镑等,这些只是货币的体现形式,而不是货币.在一定时间内,整个国家或者社会的生产总量是一定的,即劳动价值是一定的.简单理解,某一个时期国家生产总量为1000吨钢铁,此时国家只印刷了一元钱的人民币,那么这一元的人民币就可以购买到这1000吨钢铁.如果此时国家印刷1000元人民币,那么一元人民币只能购买到1吨钢铁.如果人民币发行量过多,必然导致人民币的贬值,即原本一元钱可以购买到的商品此时需要2元甚至更多.
我来回答:
剩余:2000字
我们一般认为在短期中价格有黏性,也就是价格不能马上调整.此时,如果增加货币供给,同时会导致利率降低(流动性效应),也会在外汇市场上引起通货膨胀预期(它是导致预期汇率贬值的原因),那么在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本币会有明显的贬值(依据是利率平价条件),使得出口增加,进而使产出增加.在之后的时间内,本国物价水平会上涨,它导致
超发货币是怎么到市场?个人的说法是财政支出,银行的是必须有存款有借贷才能有钱和钱的流转.财政支出:采购、补贴、拨款等.不管哪种形式,都是会到人民手里,这时候大家手里有钱了,a.平时不敢买的东西,也会买,b.价格贵一点点,无所谓;对于a,东西卖了,就得生产,得消耗资源,造成资源紧张,价格就需要上扬;对于b,商家一看5快卖
1L错误 先百度一下什么是通货膨胀吧 这个都没弄懂就回答问题 (通货膨胀就是所谓的投入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发行量过多,大大超过流通实际需要的数量,以致引起货币贬值)“就是你说的货币贬值原因” 既然你都说货币超发(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贬值 你说楼主的问题还用多说么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贬值.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
货币供应过多
货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商品货币,是由本身有内在价值的东西充当的货币,比如金、银、铜、粮食、以及特殊时期的香烟;另一种是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强制推行的,本身内在价值为零(或者接近零)的货币,比如现在大多数国家都用的纸币,就是信用货币.金币和银币就算铸造再多也不会发生通货膨胀,这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商品,它们的开
原则上,一个国家的建设是不能随便大量多印钞票的,因为货币最终还是要衡量一国实物(包括资本和劳务)产出的价值.如果你产出相当于100块钱,而你发行货币200块钱,那么实质上货币就贬值了50%.关于这一点,您可以参看任何一本经济学原理的书,经济学是十大原理之一就是货币发行过多引发通货膨胀,即货币贬值.但是,在实际经济中,多
货币发行量=当年货物交易总价值/货币流通次数\x0d还要考虑外汇 民币的发行:中国国家规定,人民币是信用货币,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人民币以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存在,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存款货币由银行体系通过业务活动进入流通,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实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总量和结构进行管理和调控简单
纸币本身无价值,只是交易媒介或则计价符号.当计价符号变大,所计价的物品也变大,当过多交易媒介交易过少商品,会造成供不应求,同样导致价格上涨.
d 政府支出不变但是税收减少,换句话说就是政府支出的钱多了,但是回收回来的钱少了,这样流通在市面上的钱就会越来越多,造成流动性过剩,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进而一起通货膨胀.希望这个答案可以帮助你.借助这个可以分析一下a、b、ca——进口增加的话表明钱大量的流出去,不至于积压在国内.引起流动性过剩b——劳动生产率提高的
你说的意思是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说白了就是政府投资修路,建桥,增加就业机会,让人们有工资可拿,用来消费,全盘刺激经济发展.不能不投入市场,因为政府需要引导经济发展.这个需要调控好才能不产生通货膨胀,你们老师去说的比较片面
人们的收入提高自然导致货币需求量增多货币则增多人们的收入提高率大于通胀率,生活水平则会持续通胀由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东西的需求量加大需求拉动价格上涨这就是经济过热导致的通胀属于良性通胀中国现在就是如此
我来打个比方把:有两个国家,A 过用的货币称为R;C国用的货币是D.开始的时候1元R币可以换1元D别,然后两个都生产一种同样的产品P,在A国卖1R,在C过卖1D ,现在A过的R币贬值了2R才能兑换1D,而A国内并没有发生通货膨胀,也就是在A国P 的价格仍然是1R,这样当A过的P出口到C国时如果忽略关税等问题,那么A国的
这个你是无法知道的,这是政府的决策,经济学十大原理中“政府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增加的短期权衡取舍”,也就是说,如果不通货膨胀,社会就业压力就会增大. 货币多了,而市场的财富没有相应的增加,每一“份”财富就对应了比之前更多的价值,也就是东西都贵了,通胀……
一般通货膨胀是应为市面上的货币流通量超过了实际的货币需求量而导致物价上涨.中央银行每年的货币发行量都有计划,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而政府向中央银行透支,政府透支出来的钱也会流入市场,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将会投入更多的钱进去市场,而这部分钱是计划外的,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就会增加,也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不对.社会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会导致通货膨胀.而不是社会资金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正所谓一分钱一分货,简单的说,钱只是有多少真实存在的“货”的替代物品,在真的“货”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钱却多了,那么你一分钱能买的“货”就少了,就是钱不值钱了
因为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起社会物价总水平的上升.钱币发行量太多并没有直接导致物价上涨.而是因为它对人们产生了多消费的激励(这才是其导致的直接结果),导致社会总需求增加,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
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而且包括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经济衰退,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其原因有有几种论调:纯货币的通货紧缩理论,债务通货紧缩理论,通货紧缩的储蓄-投资分析,消费不足论等,关于通货紧缩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尚在研讨中.通常的解决方法,积极的货币政策-增发货币,宽松的财政政策--刺激消费.
现代社会已经脱离了金本位制,但是一国的货币背后总有东西为它的价值作支撑.比如黄金,外汇储备或者国家经济等.如果一个国家在短期内大量发行货币,作为货币支撑的东西的价值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同比的上升.也就是说,货币发行的越多对支撑物的稀世就越大.如果原来一个金币等于100元的纸币.但现在进行增发货币后1个金币就必须支撑200元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央工艺美院附中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