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天天练武功功怎么练好腰部,使其打拳有劲力量大。

什么是松腰打拳?
我的图书馆
什么是松腰打拳?
亲爱的读者你好!如果你喜欢武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GFZS119(功夫之神),更多经典武术视频与你分享。“腰”是人体上下转动的枢纽,它对调节全身变化、调整人体重心以及推动劲力到达肢体梢节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而太极拳经谱云:“腰为主宰”、“主宰于腰”。“腰”处于人体胯上肋下的部分,分布在脊柱的两侧,介于髋骨和假肋之间,是左右的门枢。“脊”是人体腰背上中间的骨头,上与胸椎、下与骶椎连接,是上下的门枢。腰脊密不可分。如果腰松不开,堵塞上下协调,肩、肘、胯、膝、脚关节的僵力就化不掉。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松腰练拳的重要性。桩步沉稳与松腰放松腰椎、尾闾、臀部的肉和骨,特别是腰部的放松,保持节节贯串,将身体坐在一个没有靠背的板凳上,如果你放松到位,就会感觉到上身重量通过骨盆的左右股骨尖沉甸甸地压在板凳上面,然后再让别人从身后抽掉你坐的板凳,而你依然犹如坐在板凳上一样,身体既不前倾也不后仰,就会感到脚底较为吃劲,这就是松腰塌胯沉到脚底的感觉。杨氏太极拳有松腰下坠坐凳的功法就是这样练的。杨澄甫宗师在口述的练拳十要中指出:“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确实如此,腰部松了,腹部亦能松,腰腹俱松的气沉丹田和腰劲下贯,两股有力,气沉足底,下盘稳固。从练拳实践得知,弓步、虚步、半马步后腿塌胯、弓步前腿落胯要松腰才得松沉的势和劲。塌胯落胯都是松胯下沉的状态,说明松胯下沉的势和劲离不开松腰。值得注意的是:松腰先要松胯,胯为腰根,先松胯才能把腰松好。沉顶对拔与松腰松腰塌胯形成沉劲和沉势,虚领顶劲除了顶劲还有顶势,这样沉顶对拔松开的劲和势是劲力折叠的需要,也是立身中正对应支撑的需要。松腰塌胯的松腰是把腰椎往下松开,虚领顶劲的松腰是把胸椎往上松开。换句话来说,沉劲、沉势的松腰是指腰下部的腰椎,顶劲、顶势的松腰是指腰上部的胸椎。欲把沉顶对拔松开的劲和势练到位,就要练好虚领顶劲。虚领,即虚虚领起,在松腰塌胯、松肩坠肘或松肩垂手的同时,颈、头往上松。不是先伸后沉,也不是一边伸一边沉,而是沉中有伸,颈、头松开往上伸是在松沉的作用之下而推动的。先有松腰塌胯、松肩坠肘或松肩垂手的沉劲、沉势,后有虚领顶劲、顶势。比如手拎重物时,重物下压造成脖子上伸,而且物体越重,手拎的时间越长,脖子上伸的越厉害,感觉好像脑袋往上顶一样,这就是虚领顶劲的自然表现。太极拳的虚领顶劲也一样,当练出沉劲以后,由松沉重量感下压身体造成的虚领顶劲就会自然出现。腹式呼吸与松腰人平卧睡在床上,那时的自然呼吸就是腹式呼吸。因为这是人体最自然、最充分的放松状态,腹肌和腰骨、腰肌都解放了,鼓、瘪自由了。这就是说放松腹肌、腰骨、腰肌无需用力,这是腹式呼吸的要领。部分人把腹式呼吸的要领只盯在胸部和腹部的一呼一吸中是不全面的。只要一松,气就能通。所以,行拳走架的一举一动,都不能忘记“放松”与“行气”的结合,要胸松而后腹松。松腰打拳八种劲法太极拳八种劲法虽然都形于手臂肩肘,但劲力源头均发自腰,以腰腿功夫为基础。比如棚劲,虽“掤在两臂”,但主要靠腰与意气相配合发出的劲力棚住对方,并借机击之。捋劲,虽“捋在掌中”,但主要靠松腰转胯顺势将对方引至自己下盘一侧,化解和防御对方攻势。挤劲,虽“挤在手背”,但主要靠腰椎后弓之劲,手脚并进,合力向前挤击。按劲,虽“按在腰攻”,但仍需靠腰劲带动全身整劲,用双手向前按击对方。故有云:太极拳练习的“体”是腰腿功夫,“用”更要腰腿功夫,此言非虚。虚实变换与松腰杨澄甫宗师在口述的练拳十要中指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日:‘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分虚实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而虚实转换全在腰。腰的虚实分清了,则全身的虚实得以分清,反之亦然。所谓“虚实宜分清”,首先是指腰处。如腰处有双重,则全身上下皆有双重。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双重之病未悟”,首先是指腰部的双重未悟。身法、步法、手法的虚实变换皆在腰,所以说一身的主宰在腰。腰中虚空则左右腰隙转换自如。左右腰隙即左右腰肾,腰隙转换其实是左右两肾抽换,显于外则是左右腰侧的旋转。比如两腿转换虚实,腰胯向左转动,身体重心落在左腿,左腿就为实,右腿只起辅助支撑作用,就为虚。反之.腰胯向右转动,身体重心落在右腿,右腿就为实,左腿只起辅助支撑作用,就为虚。两腿一虚一实地相互交替,自始至终伴随着整个拳架动作的进行。只要分清了虚实,就能进退轻灵、圆转自如、下盘稳固。杨氏太极拳的“松腰沉提”功法,就是练虚实变换的基本功。实腿往下松沉的同时带动虚腿提起,实脚如能较好地松沉,虚脚自然能轻灵,故有云:腰不松,脚不进退。带动四肢与松腰腰胯带动四肢是太极拳的被动性练法,没有腰胯带动的用手、用脚比划动作是主动性练法。怎样体现腰胯带动四肢?就是用腰胯的沉转带动手脚往左右、前后、上下方向松出去和松回来,这亦是“一举手,一投足,皆是太极”的内涵之一。手脚脱离腰胯而动的,是主动性练拳,不符合太极拳内涵的技术要求。比如拳式“高探马”的练法。行拳走架的修炼,“匀”的层次最难练,要从头到尾这么多拳式都练得“匀”,且每个拳式里面的每个拳势运劲不能时快时慢、行气一点不滞。练“匀”有个诀窍就是松腰。若腰不松,则上下不随、内外不合。杨氏太极拳名家崔毅士谈太极拳练习时说:“一天手,一月肘,一年肩,一辈子的腰。”可见松腰对练拳非常重要,且要下深功夫。发劲化劲与松腰杨氏太极拳名师沈行佐、沈行佑先生在《内功、内劲、内法》一文里说:“假如把劲单纯与力联系起来看的话,先要认清劲出自何方,有说出自脚,我认为比较正确的应该出自脊,这是脊椎动物的特征,其力、劲都出自脊椎,所以太极拳讲‘力由脊发’其科学理解就是腰椎损伤会使双脚瘫痪,胸椎损伤使双手不能动,同理颈椎能伤及脖子。在我们太极拳有力由脊发,植于跟,发于端的说法。植于根就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使力得到集中、发散、扭曲、变形等。发于端则是手、肘、肩、头、指的出击回应等。”由此可以看出力由脊发,就得松腰,腰懈则劲断,腰硬则滞。对于“力由脊发”的说法,有些名师认为并非太极拳之力真正由脊背而发的,若单纯强调力发于脊,就等于说太极拳是局部用力,这有悖太极拳整体均衡用力之则,“力由脊发”只是前人对太极拳发力特点的一种感悟和不同角度的描述而已。我认可沈行佐、沈行佑两位先生的说法。晚年的太极名师董虎岭先生因糖尿病截肢,坐在轮椅上,半闭双眼显得油灯耗尽的样子,但一搭手,还是把人打飞。董虎岭先生那时怎么能力发于脚?有位前辈说:“腰不动,手不化发。”听劲接劲与松腰有一位太极名师说: “听劲是太极交手的基本,一般来说是以皮肤触觉,再以意听劲。很多人在经过一阶段的推手练习,最能体会的是手上听劲灵敏了许多,对方来劲手上就能变,但这种东西到一定层次就长不了了,因为那是梢节。再往下应训练用脊来听,因为这里离发力点最近,这里听清了,发出的东西总会比对方快。拳经有云‘多误舍近求远’。说明许多人只知道手听和手发,最直接的离最近发力点的听和发却不知道,这就是误在‘舍近求远’。”我觉得言之有理,于是就特别注意以松腰来听劲,腰松好一点,腰松细一点,听劲的功效就会灵敏一点。在太极推手训练中,当手臂棚接对方劲力熟练之后,就进而转向训练以松腰松胯来接劲。接劲层次提高了,对松腰的层次也要提高,如果松腰的层次跟不上,以松腰松胯来接劲的功效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成为一句空话。亲爱的读者你好!如果你喜欢武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GFZS119(功夫之神),更多经典武术视频与你分享。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871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1293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太极拳基本功之动腰
初练太极拳常有只见手足动,不见身上动的大毛病,其问题主要就出在不懂不会“动腰”上。
武术界一般都强调腰部的重要性,拳谚云:“打拳不练腰,终身艺不高”。
拳论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此论核心在“腰的主宰”。每一拳式的完成必须在腰劲的带动下一起完成达到“上下相随”的要求,主宰于腰是指如何动腰,简单来说,主宰于腰就是“动腰”,这里还可以明显看出,全身动作,起动在腰,腰就是火车头,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拳经《十三势歌》中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
进一步探讨动腰的重要,有的老师就说,腰既是火车头,一切动作都是从腰先动开始,那么把打拳直接就想成是腰在打拳。这也是可以的,这和源动腰隙,留心腰间的说法是完全吻合的。
“动腰”属于身法要领,是基本功,可是身法上还有其它要求,为何不同等看待作为基本功呢?情况不同层次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属于内功,属于高层次高年级的课程,是在提起精神全身放松之下,长时间逐渐养成的,学之谈何容易。初学阶段,只注意全身放松就可以了,不必提前追求。
立身中正,只能看成是动腰的条件就行了。身法的各项要求是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提出的。实际上彼此密切配合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来理解,否则领悟机理就可能产生问题,不利于学拳,不可大意。
综上所述,“动腰”是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提起精神以立身中正为条件,以脊柱为轴,缓缓地进行全身腿足臂手的旋拧带动操作。“动腰”动作主要是拧腰,是以脊柱为轴,在平行于地面的平面内左右旋拧动作。拧腰,就像洗脸拧毛巾一样。
许多太极拳前辈在演练太极拳套路时,每一拳式都有拧腰动作,就是通过拧腰把根劲接上并送到手上的。
不会拧腰就不会就不可能把足手动作相连作好,达不到上下相随,全身动作完整的要求。
温馨提示:文章、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如涉及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处理或删除。陈氏太极拳学习者平台意在分享,感谢作者支持!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什么是太极拳三盘,如何才能练好
练习太极拳不可不知“三盘”。何谓“三盘”?所谓三盘即胯、腰、肩。胯为“下盘”,腰为“中盘”,肩为“上盘”。“三盘”中,以下盘为根基,以上盘为用,以“中盘”为主宰。
先说说“中盘”。太极拳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周身一家,练的是阴阳的协调。而要做到这一点,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腰如车轴,身如车轮”。腰为人体之中心,为上下沟通之枢纽,练拳时不论做什么动作,都要用腰来带。中盘(腰),系力之源泉,四肢百骸皆由此带动。通过腰椎的旋转和胸腹的折叠来带动全身,对于手臂的动作,应由腰而脊而背而肩而肘而手,形于手指;对于腿部动作,应由腰而胯而膝而踝而脚而趾;这样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可见,上、下盘皆由中盘带动,中盘在三盘中,居主宰地位。中盘一动,引领全身,四肢百骸,融为一体。杨澄甫云:“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然而要真正做到主宰于腰,每一个动作都要用腰来带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初学者往往手脚都不能配合好,更谈不上以腰来带动了。只有通过不断练习体会,才能逐步掌握主宰于腰的要领,开始时,有些动作能用腰来带,还有些动作不能用腰来带,到后来,达到所有的动作都能用腰来带,甚至一些极小的动作都能做到主宰于腰。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每天反复练习拳架,在充分放松的条件下,静心慢练,悉心体会松腰转腰,以腰来带动全身的感觉。功久,则全身协调,外形柔顺。这里要特别指出,用腰来带动动作,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为动腰而动腰。有的人,打拳时,腰胯乱晃,与手脚动作不协调,自以为是用腰带动动作,实际上是一种违反太极自然之理的妄动。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明虚实、知阴阳,乃太极拳第一要义。而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全在于腰。推手时,就是通过转腰来变换虚实。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也是源于腰,如果没有腰的旋转和胸腹的折叠转换则四肢的缠绕便失于本而流于妄动,就不可能形成周身的螺旋缠丝,也就不可能舍己从人,沾粘连随,引进落空,得机得势;就必然被动挨打,为人所制。因此有“八卦掌,太极腰”之说。可见腰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打太极拳之所以要主宰于腰,还因为腰不但维系着全身中正和平衡,还关系到内气的集聚和运行。丹田和命门乃练习太极内功的重要部位,都在腰部。所谓前丹田气之海,后丹田气之根。(命门又称之为后丹田)。拳经云:“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练拳时注意松腰,塌腰,虚腰,使腰能灵活,旋转自如。气沉丹田,两肾抽换,则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下面再来说说上盘。肩为上盘,太极拳肩的要领是沉肩松肩。在盘拳架时,上盘始终要松沉,要虚腋沉肘,肘不离肋,肘不贴肋,肘与肋之间以空一拳头为宜。不虚腋沉肘,双臂就会贴着躯干,内气受阻,僵劲难除。肩的放松,须与肘相随,肘的屈坠,可以加大肩的松沉。此外,还须注意胸空腹实,虚领顶劲。沉肩松肩与顶劲配合起来,才能体现出轻灵气势,否则,“上盘神不顶,一身难轻灵”。这里说的顶劲,不单指头部,而是从胯(底盘)以上皆要提起精神,经腰而上,顺着颈部,贯至头顶百会穴。
这里,要特别注意,虚领顶劲时,肩不能耸起,相反,肩要松沉,肘要屈坠。顶劲时,沉劲不丢;沉劲时,顶劲不失。上下有股对拔对拉的气势,使得躯干竖直,出现一种空灵舒适、伸筋拔骨般的舒展感觉。再就是与胸空腹实相配合,因为,两臂与胸背相连,胸空腹实,上虚下实,可增大两臂的灵活性,增强两臂的气感。结合顶劲,“含胸拔背”的感觉,就出来了。这些与肩直接相关的部位配合得越充分,肩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肩要塌下,不可架起。转圈机关,全在于肩。故肩中骨缝,宜令开张。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陈鑫云:“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自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攻苦日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
最后说说下盘(胯)的问题。胯为大腿根部,左右各一。胯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它与尾骨、骶骨共同组成骨盆,起着支撑脊柱和上体的作用。胯为上体之底盘,为人体最大的关节。首先,下盘(底盘)要平、正、稳。只有底盘平正稳了,躯干才能中正竖直。就像石碑的底座一样,底座平正稳住了,石碑才能竖得正直稳当,不至歪斜倾倒;其次,底盘要松。只有底盘松了,丹田之气才能下到脚底。
太极拳的中定功夫全在于腰胯,能松腰落胯,则能气沉入地,两足有力,下盘稳固,上轻下重,稳重如山。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全在于腰胯,旋腰转胯,松腰落胯,即可调节虚实,化发自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太极拳懂劲的功夫也就是腰胯的功夫。故拳经云:“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因为胯为大腿的根部,人的上体重量全部落在胯上,人要站立行走,负重等,因此胯关节特别强大结实。要把胯松开,确实不易。有很多人练拳几十年,胯还是没有松开。有人以为压腿、劈叉就能把胯松开,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松胯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非功久不能。平日行拳走架,推手,站桩,要注意松沉,意念多灌注于胯的放松,久而久之,胯关节自会松开。一旦胯松开了,内气即可从两条腿到达涌泉穴,即可松沉入地,落地生根。
腰胯问题是练习太极拳的重点,也是太极拳的难点。希望有志于练习太极功夫者能多在腰胯上下功夫。练拳时,松腰落胯,圆裆扣膝,旋腰转胯,带动四肢。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内带外,周身一家。
“三盘”是一统一的整体,不可截然分开。三盘的运动皆由内气贯串。三盘及其相关部位的要领掌握得越好,拳架就越柔顺,内容就越充实,气感就越强。丹田气足之后,就向下行,经裆沿两腿内侧至涌泉,再由涌泉顺两腿外侧而上至胯,向后,到达命门,再向前,归于丹田,循环往复,形成“胯气圈”。胯气圈之气上行至腰,带脉鼓胀,胸腹折叠,形成“腰气圈”。腰气圈之气沿脊柱上行至两肩,形成“肩气圈”。“肩气圈”之气再继续运行,至两臂及双手,达于指尖。这样,“三盘气圈”都形成后,就可以逐步打通大小周天,就可做到“气遍身躯不稍滞”了。再往下练,混元太极球练成,触之旋转自如,撞之而不散,破之而不开。至此,太极功夫成矣。
温馨提示:《太极》微信公众号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您联系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太极拳训练中,拳家常说:练拳得抓住核心,抓住骨盆、脊椎来练,不要管手脚,立丹田、较丹田、翻浪劲、抖绝劲就是从这里面出。天长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什么叫“全身是一条大龙了”,也知道什么叫背后敏感了,才能对敌。也有人说:“脊柱是增强人体免疫力的金钥匙” 。这些话,谁都可以说说,怎么训练,天方夜谭啊!当看了本文章中下面的描述,应该有点体悟了?大家知道,老虎生性低调谨慎凶猛,有捕杀雌性亚洲象、白肢野牛、亚洲黑熊、雌性犀牛、花豹、泽鳄、棕熊等攻击力相当强的动物记录。老虎一但发威将势不可挡,位居食物链终端,自然界中无天敌,只主动回避人类。
驴的形象似马,多为灰褐色,不威武雄壮,它的头大,且耳朵长,胸部稍窄,四肢瘦弱,躯干虽短,但较长于四肢,因而体高和身长不相等,呈小长方型。颈项皮薄肉厚,蹄小坚实,体质健壮,抵抗能力很强。驴很结实,耐粗放,不易生病,并有性情温驯,刻苦耐劳、听从使役等优点。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老虎和驴子的区别,最明显的就是他们的脊椎,慢慢思量,仔细体会。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及骶曲,颈曲凸向前、胸曲凸向后、腰曲凸向前、骶曲凸向后。当我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要训练我们的脊椎。的确,脊椎的训练,健身房一般都有一套完整的训练办法,就是柔韧训练必备。武术家将脊椎的训练,往往列为不传之秘,或者列为武术高等级训练,与健身房训练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他独特的地方。练好脊骨,全身一条大龙。健身房的训练,显然是不够的内容。武术家练好脊骨,先进行柔韧训练,慢慢来,不要着急。
当我们太极拳训练到了一定层次,内气充盈而鼓荡,就可以进行武术脊椎的训练。怎么训练,一句两句讲不清楚,练错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毕竟脊椎是人体的关键组织。慢慢来,不要着急。常言说,拜明师,其言甚是啊!突然有一天,老师给徒弟看拳,想了想说:“你该练练脊骨了!”老师担心徒弟不重视,加了一句“练好脊骨,全身一条大龙。”好东西就这样不知不觉中传递下来。
练功与脊柱的关系1、“含胸拔背、虚灵顶劲、松腰提臀、里撑外裹”。把脊柱抻直:下颌微收,天灵盖虚下来了,头顶上“揪”,骨盆向前微翻,两胯向内微微一裹,尾巴骨向下一坠,腰椎这个S直了。上头一揪底下一坠两头这么一拉,坚持锻炼,保准把我们的脊柱给节节松开。2、名家论言:“塌腰易使腰椎受力过重,中轴不直,下盘转换不灵,易产生腰部劳损,并使气劲力在腰部受阻,上下不畅,劲难成一家。”腰脊中正使得脊柱弯曲“拔”直,腰脊成为反弓,成为重要的劲力源泉。3、发力时脊柱只要恢复原状,脊椎关节不易受损伤,而且速度快。按照太极拳的要领,正确锻炼,可使脊柱弹性增强,活力增大,亦可引丹田先天之气。正如拳论中说:“蓄劲如挽弓,发劲如放箭,力由脊发。”又说:“身似活蛇,腰如反弓,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节首尾俱应。”4、正确的身形贯彻到站桩和走步当中,那个“劲”才能体会出来,只有脊柱松开后才谈得上“拔背”,这是发劲的身体形态,藏形蓄势就指的拔背,把脊柱象弓一样拉开。5、注意:有的人以为一拉背就弯了,实际上很多人就是弯个腰发力,而且还沾沾自喜,颇为自得,真是谬之大矣,其劲必不透不脆易失中,其形太露。6、这里提出了“腰脊中正”的要求,而有的太极拳学派要求 “塌腰翻(泛)臀”,使腰椎内收下沉,向下塌住劲,臀部向后翻起。其结果是人为的增大的腰椎前凸,很不利于脊柱的健康。7、这两种不同的形态,“腰脊中正”更符合生理结构、武技力学及自然规律。8、打拳时,出拳时肚子也微微顶一下,收拳时肚子微微敛一下,好像是第三个拳头,多出了一个肚子,不局限在两只手上,三点成面,劲就容易整了。9、还有一个方法,站桩先正尾椎,尾椎很重要,心情不好时,按摩一下尾椎,就会缓解。从尾椎一节一节脊椎骨顶上去,直到后脑,脊椎自然会反弓,脑袋自然会后仰,两手自然会高抬,然后下巴向前一钩,手按下,脊椎骨一节一节退下来。如此反复练习,会有奇效。脊椎就是一条大龙,它有了劲力,比武时方能有“神变”。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dingyue.nosdn.127.net/7c7LKipaz8GAP4fDyYX4qHPYcZBGWwNmNrK2ps2yJUKrR5compressflag.jp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使腰部有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