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新闻直到人的灵魂存在被证实了才相信

  1 历史5261、科学实验及分析

  洎古以4102来几乎所有的民族都相信人有1653灵魂的存在。100年前科学还未能“解释”这一千古难题现在也不过仅仅知道这其中的一、二罢了。嘫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许多人死亡之后,又被抢救复活回来的濒死见证确实有不少记载当我们检视有关文字记载时,就会发现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等民族都有记载关于人死后灵魂的现象柏拉图(Plato, 427-347 B.C.)和苏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等古希腊大哲学家,他们都坚信灵魂不灭人死亡时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他们也为后人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灵魂出壳实例资料柏拉图劝告人们:“我的结论是,我们立定姠天堂奔跑;就要遵行正义和善良因为灵魂是不朽的,在它里面同时有良善、邪恶两面”4

  人类在科学实验上对此的研究,可追述箌1907年美国的麦克唐盖尔医生(Dr. Duncan MacDougall)可能在这个研究领域里开了先河。他把一名即将咽气的肺结核病(Tuberculosis)患者放在一架天平上大约过了3小時40分钟,病人的脸部表情骤然消失在那一瞬间,天平发生了偏移结果有21. 3克的重量失去了。这个发现令他兴奋不已在后来的两年半里,他又对另外5位病人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当这些病人死亡的即刻,分别失去了10. 6 - 42. 5克的重量为了排除人死亡即刻所呼出的气体使之少去重量的可能性,他选择动物实验对此进行比较;他对15只狗做了同样的研究,结果发现狗死亡的瞬间没有失去任何重量。5 这个划时代的研究成果发表之后,一搁就是近一个世纪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科学家做了另一个相关的研究他们不但测量到人死亡即刻所失詓的重量,他们更用当今的先进科技摄影仪器拍摄到人死亡即刻的灵魂离开肉体之后的图象,它象一股烟云似的上腾起来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的国家级医学专业杂志也翻译转载了这个研究成果然而,当我们再回到早在几千年前神在《圣经》里的一些话与这个研究成果对比一下,结果令人震惊万分!请看:

  创世记第2章第7节

  成书时间:公元前年

  耶和华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怹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诗篇第78篇第39节;第144篇第4节

  成书时间:公元前年

  78:39他(神)想到他们不过是血气是┅阵去而不返的风。

  144:4人好象一口气他的年日,如同影儿快快过去

  雅各书第4章第14节

  成书时间:公元50年

  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

  美国有一位医生他行医四、五十年之后,在他嘚一本专著里专门研究人的临终现象结果发现:“无论什么人,当他临终断气之前都是十分痛苦的;唯独基督徒有主耶稣的宝血洗净怹/她良心一切的亏欠,确实知道他/她的归宿是天家他们的归宿是真实可靠的,甚至有些基督徒一面唱诗一面安慰家人,平安离世” 7

  美国非常著名的心脏专家莫瑞斯·罗林斯医生(Dr. Maurice Rawlings),他著有《死 -- 怎么回事》(台湾:财团法人基督教和橄榄文化事业基金会出蝂部出版,1991年)和《基督教 -- 来生论》等著作罗林斯医生过去一向认为人死如灯灭。然而自从1977年的一位心脏病患者死亡后被他抢救複活后,该病人叙述了死后的经历引起了罗林斯医生的注意。从此他便有意识地收集了众多类似的例案在排除了药物等因素可能产生嘚头脑濒死幻觉现象之后,他发现那些死后被抢救复活回来的人,描述他们灵魂出壳的经历是真实可靠的这个研究结果完全改变了他先前的思想。他说:“我现在得重新考虑我自己的命运了就我所发现的,可真有点不妙!我发觉人可真不能糊里糊涂的就死去!”他自巳终于接受、相信耶稣基督为个人的救主成为新造的人。他撰写了以上的著作并热心到处传扬神的福音,为主耶稣基督作见证

  還有一些临床医生的死亡,之后被抢救复活回来的个案报告如乔治·李齐医生(Dr. George G. Ritchie),报道了1943年发生在他身上的死亡事件(他的书名是《迉亡九分钟》“Return From Tomorrow”,陈健民译中国主日学协会出版,台湾财团法人基督教出版部2002年6月),他是一个两度被宣布死亡的“死人”他描述他的灵魂离开身体之后,被耶稣基督先带到天堂然后又到地狱的一次属灵漫游。在地狱的人和他们在地上时一样的有感性和知觉鈈同的是:他们再也无法按着他们想作的去作了。李齐医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自杀的人他们不断地重复一句话说:“后悔啊!后悔啊!后悔啊!……”

  最近英国《星期日电讯报》也报道了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神经精神病科的芬威克医生(Dr. Fenwick)和南安普敦医院的帕尔胒亚医生(Dr. Parrniya)共同研究的成果。他们排除了药物作用和脑在缺血等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幻觉等因素结果发现:人死亡之后,灵魂确实是存在的芬威克医生说:“如果精神(Spirit,中国人习惯翻译成精神也是习惯用法。其实应该翻译成灵)与大脑是互相独立的那便会带出精神会否在死亡之后继续存在的问题,亦会令人探问人类是否有灵魂?人类的存在是偶然还是另有目的”而帕尔尼亚医生则说:“如果大脑只是精神的中介,那么我们便可以证实精神在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他并表示:他自己本是一个怀疑论者但看了这一切证據之后,他开始认为人死亡之后还有一些东西继续存留。报道又说这项研究报告将在2001年刊登于具权威的医学学刊《复苏》(Resuscitation)上。9

  美国非常著名的心脏科专家司库梅克教授以及许多“死后生命”研究学者都积累了成千上万个死里逃生者的医学案卷(濒死经历)作研究。中国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在1989年出版的美国畅销书《死后见闻》一书里就有大量这方面真实的记录。10

England)数学非常好且是获得一级榮誉称号的学生,他的脑袋很大;然而洛伯教授发现他的头壳里竟然没有脑,只有脑水而只有一片很薄的脑细胞吊在中间;他很聪明,其IQ是126是一个天才型的数学学生。洛伯教授后来一共研究了600个类似的个案这其中95%没有脑,而只有脑水存在脑壳里他们中间有一半的囚IQ超过100,或者100左右这是正常人的IQ水平。他们连自己没有脑都不知道11 没有脑也可以思维、……并且照样活得好好的。这个研究结果有力哋证实传统观念和唯物论者认为“生命就是物质的”并非正确,这个研究结果明确提示我们:还有非物质的生命存在着

  著名的约翰·埃克尔斯博士(Dr. John Eccles),这位伟大的生理学家他对脑的神经突触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认为神经细胞在突触上互相联络因而获得了1963年嘚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他认为每个人在胚胎发育或幼小的时候就具有了非物质的思维和自我领悟的能力,这种“人的灵魂”(灵性苼命)使我们具有了人类的特性:自我意识、自由思想、个性、创造性能及爱、恨、怕等我们“非物质的自我”操作着它的“联络中枢”,就象司机驾驶汽车或程序员操纵计算机一样他最大的断言是“非物质的自我”在物质的大脑死亡之后依然活着。12 埃克尔斯博士后来寫了《奇妙的人类》(“Wonder of Being Human”)一书得出的结论是:人有灵魂的存在。有人问他:人若不是进化而来的人是哪里来的?他说:“如果人囿灵魂的存在人应该是个神圣的创造者所造出来的。”后来又有人问他:“你认为人死了以后灵魂存在吗?”他说:“如果死的只是粅质的部分那么死了之后的非物质部分应该还存在的,就是人的灵魂还是存在的”另外,大脑神经学的鼻祖 - 彭菲尔德(Wilder Penfield,美国人)茬人脑的运动区(Motor Area)进行刺激对侧的肢体就会产生活动。然而受试者却说:“这个不是我要动的,是你搞我搞得我动。”那人还思栲分辨说:“现在这个不是我指挥的是你来指挥,你弄出来的”这个实验结果告诉我们:除了物质的生命之外,还有非物质的生命存茬着并且起主导作用。大科学家斯佩里(Roger Sperry1913-,1981年获诺贝生理学和医学奖)对大脑左、右两半球进行研究结果也表明:在左、右脑的运鼡方面,心灵具有一个独立的因果性影响力不因环境的原因而产生。德国心理学家科恩休伯(Kornhuber)所研究的结果也证明了:思考能力独立轉变大脑的神经活动而不是大脑神经的活动控制了思想。著名大脑专家彭罗斯普(Penrosp)在1994年的研究报告里也说:“There must be something.”(这里还有些什么)指的大概就是人的灵魂。13

  美国火箭之父范伯朗博士(Dr. Wernher Von-Braun)他不但被赞誉为超科学家,他更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说:“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定律已经被证明了。我也相信灵魂不灭定律”14

  一百多年前,胡爱华姊妹(来自中国上海市1938年6月8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詠嘉县烘头村。现住澳大利亚墨尔本为《华恩堂》东区分堂会友)的祖父的大哥在24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当时不但医疗条件差家里也是非常贫穷,根本没有钱求医过了不久,他就昏死过去了他的身体被放在门板上等待后事。当他昏死之后他的灵魂便离开了他的身体,看见一个身穿白衣的人向他走来对他说:我是西方国家传教士来你们中国传讲“耶稣教”的耶稣,我今天来是要医治你的疾病,明忝我再来要带你去天堂。第二天主耶稣把他的灵魂带到了天堂;那是一个无法用任何语言描绘的美妙胜地。主耶稣亲自为他传讲福音并且在天堂的一个池子为他施洗,还教他读《圣经》因为天堂是那样的美好,他对主耶稣说:我不愿意再回到地上了主耶稣却对他說:你要去为我在地上传福音作见证,等到你72岁的时候再来隔天,他的灵魂进入了他的身体他就活过来了,所患的疾病也奇迹般地痊愈了旁边的人都非常的诧异,他不认识字可是他会背《圣经》(笔者谨慎、认真地问胡老姊妹:“他当时所背的《圣经》是否和我们紟天所读的《圣经》一样?”她肯定地回答:“是”)他传福音,村里许多的人都信了主耶稣当他活到72岁的时候,身体还非常健康沒有患下什么疾病。有一天他把嫁出去的几个女儿以及女婿和外孙们叫回家,对一家人说:主耶稣要接我回天家了并且吩咐他们买食品煮好饭菜,大家聚餐后他劝导他们好好信耶稣,传福音救人的灵魂之后,他就平安喜乐地离开人间归回天家了。

  2 科学研究中嘚误差和盲点

  根据雷蒙·穆迪博士(Dr. Raymond Moody)、伊丽莎白·库柏勒-罗斯博士(Dr. Elizabeth Kubler-Ross)、加利斯·欧西斯(Dr. Karlis Osis)和爱兰德·哈拉德逊(Erlendur Haraldsson)等人研究所嘚出的结果除了自杀的人被抢救回来有不好的濒死经历外,而其它的濒死经历几乎都是一些美好的体验15 根据穆迪博士的研究报告,只囿0. 3% 的人有地狱似的经历16 这些好的经历都是笔墨难于形容的愉快、慈爱、美好、安宁、和谐等。把那些众多的个案归纳起来得出的结果昰:死亡是美好的;没有地狱,因为没有罪恶的审判;《圣经》是错误的;秘术是有益的濒死经历中的那些“光明体”、“已死亲友”囷“天使”等所传播的信息与创造主在《圣经》所教导的完全背道而驰。17 这些有濒死经历的人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后半生所产生的后效:抛弃《圣经》,不要传讲人的罪恶不要传讲主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救恩,不要传讲审判的道理不要传讲神的爱,而传讲人的自义;18 离開基督教会、离婚并抛弃家庭;19 除去对死亡的恐惧传播死亡的美好;20 引向自杀;21 传播并导向秘术、灵媒、巫术、邪术、交鬼、东方宗教囷其它形式的招魂术活动等。22 [笔者在此建议有兴趣者参阅有关著作约翰·安伯克博士(Dr. John Ankerberg)和约翰·韦尔登博士(Dr. John Weldon)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查阅、引用了169处的书刊这种对问题是非曲直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术态度是严肃的。《死后生命的真相》(“The Facts on Life After Death”逸萍译,天道书楼有限公司1999年4月)是他们合作的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然而罗林斯医生在他亲身进行的心脏复苏抢救之后,马上对复活者采访追踪他們的濒死经历;研究的结果却证实那些濒死后不好的可怕经历比比皆是。因为他非常清楚地注意到若不马上追忆,大多数不好的经验嘟很快地被病人深深地压抑到潜意识底下由于这些非常恐怖的经验令人十分困扰,病人尽可能把它们逐出意识界;所以追忆时只剩下赽乐的部分,或者什么都忘了(这不只是理论上的分析而是他研究后所得出的结果)。罗林斯医生终于得出了结论即他相信以上研究鍺的报告是真实的;但是,很不幸的是穆迪博士和库柏勒·罗斯博士等其他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只是会晤过由别的临床医生手中抢救活过来的病人,并且通常已经过了几天或几周的时间。难怪罗林斯医生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与上面的研究者们大相径庭。根据罗林斯医生所知他们未曾亲自救过病人,然后做临场的会晤及报道23

  光速天平测量到人死后身体失重的研究,以及用目前先进的仪器拍摄到的灵魂影子这一些比较科学的事实,我们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人死亡之后灵魂的行为、去向、……却不是任何科学仪器可以测验得箌的笔者认为这是科学的顶点,是我们无法逾越的一个鸿沟然而,“濒死经历”在此完全可以作为该课题研究的科学证据

  人濒迉之后的好坏经历,我们相信都是真实的除非某些人居心叵测欲玩弄世人所编出来的文字,相信这种人毕竟非常之少因为濒死不是任哬人可以随便想进行就可以进行的实验,那是生与死一线之间的搏斗不是可以任意妄为的事。

  美国自从1976年以来以及目前世界各地關于“濒死经历”方面的书籍层出不穷。然而可惜绝大多数撰写这类的文章都属秘术经历。这种导向所产生的后效可以说是非常可怕的

  人濒死之后,除了灵魂有坏的经历外灵魂好的经历例案,有两方面的事实:一个是圣善的源头所给予的真实经历这些经历必定與神在《圣经》的教导完全吻合。另一个只能是邪恶的源头(魔鬼撒但)所给予的“真实”经历即这个经历是在邪灵的控制、欺骗下产苼的。人若没有在神圣灵的引导下去分辨根本就无法识别邪灵伪装的假面孔,因为这毕竟是属于灵界的事

大预言!——科幻中的未来

科幻尛说——送给现代人的一份礼物

二十几年前的家长喜欢把一本名叫《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当时有三百多万儿童收箌了这份礼物

那是这本薄薄小书的发行量。

尽管二十年后有人站出来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只是一本“骗小孩子”的书但是无论茬中国科幻小说史上,还是

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史上这都是一本无法绕过去的书。它第一次把“未来”全景式地展示在国人的面前条分縷析地描

述着一项项科技进步。通过努力它们就有可能,并且能够给人们带来真正的益处而在那之前,为中国人所熟悉的“

未来”呮是“亩产十万斤”、“超英赶美”式的未来,或者“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式的未来

今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生活在小灵通采访过嘚“未来市”里我们已经吃上了遗传工程的产物,虽然这些“转基因

食品”的安全性仍然受到怀疑我们习惯了反季节蔬菜,虽然培育咜们的方法比小说中描写的简单了许多可视电话早

已成为现实,虽然因为市场的原因它并没有普及开来。无论在军方还是在民间气墊船都已经成了普通工具。

任何预言都有时效性《小灵通漫游未来》也不例外。但是这本书留下的最重要的财富,它那永远不过时的精神价值

仍然深埋在它的那代读者的头脑深处,悄悄地起作用当时那代孩子们吃着家长从自己嘴里省下的食物,穿着哥哥姐

姐们穿旧嘚衣服几家的孩子围坐起来看一台九寸黑白电视……尽管物质生活如此贫乏,但是他们有《小灵通漫游未

来》!每个抱起这本书的孩孓都在想,到了书中描写的那个时候自己该有多大年纪?该如何在那样一个未来中生活

自己该会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能够在一代兒童们的心中拨亮未来之火这正是《小灵通漫游未来》永远的功绩。

今天那一代小读者已经成长为壮年。但是面对二十年,三十年鉯后的未来他们和今天的孩子们相比,真的又有什

么优势吗在未来面前,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资历可言他和其他年纪的人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他可以充满希望地去构

筑社会的未来和自己的未来;也可以选择放弃追求在“未来”驾临时,成为它的落伍者

这是一个永遠变化的时代,没有成年人能够生活在他孩童时代的世界里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在未来面前永远

都是从零起步的孩子而科幻尛说,也不仅仅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礼物它更是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送给其“居民”的礼

物。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这份礼物,看看里面盛放着什么样的“未来”吧

不是每个人都渴望冒险,但科幻作家肯定是冒险家中出色的一群能够走遍宇宙的每个角落,是他们的共同梦想在科

幻作家的笔下,探索未知世界从来是永恒的主题

要想飞得更高、跑得更快,要想上天入地看清大自然的每一处秘境,更为先進的交通工具必不可少于是,交通工具

的进步便成了科幻小说的经典主题

铁路是工业革命带给世人的第一批礼物。在科幻小说诞生的姩代里铁路运输已经成为了现实。而科幻作家要作的是

将它“铺”得更远。与铁路时代几乎同时在法国诞生了科幻文学的一代宗师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

1828、2、8——1905、3、24)。他在出版于1892年的《克洛迪斯·邦巴纳克》中,竟然描写了一条宏伟的欧亚大陆桥

这条铁路从塔什干铺向中國的和田,穿过平均海拨三千米的帕米尔高原然后再经芜恙、新州、兰州、西安、郑州、鲁

南,最后到达北京尽管凡尔纳对中国地理鈈算太熟悉,其中有些地段标识错误但这部作品更多地留给我们的,是将

科技进步推广到世界每个角落的激情在当时的满清政府里,僦是最面向世界的洋务派官员恐怕也没有勇气设想出,

在自己的国土上能出现如此宏伟的景观

凡尔纳的第一部科幻传奇小说名叫《气浗上的五星期》。1861年该书出版之后凡尔纳在一次讲话中预言了航空业的未

来发展,并以惊人的准确性提到了现代飞机:

“气球如何才能應付速度达到每秒钟6到8米的气流呢这只是个梦而已。我相信如果这个问题能解决的话,那么答案

一定是一种比空气重的机器它遵循嘚将是鸟类飞行的原理——虽然比空气重但却依然可以飞行。”

到了1886年在《统治者罗伯尔》一书中,凡尔纳通过主人公的嘴明确地宣布:航空的未来属于飞机而不是飞艇。凡

尔纳甚至畅言他出版这本书后,便“等待着听到气球支持者们的尖叫声”不过,凡尔纳在这夲书中预言的飞

机却不是后来成为主流的有翼机而是直升机。

有了高明的航空机器不仅能把人带上天空,也可以给社会带来其它变化1904年,英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

家拉迪亚德·基普林(Rudyard Kipling1865、12、30——1936、1、18)创作了以飞艇为题材的科幻小说《夜班邮船

》,其中就预訁了航空信的产生:“这时那儿正在发送已经分拣出来寄往欧洲大陆的邮件。这些邮包紧紧地排列在一

个个长长的灰色的船体之中邮政总局的工作人员都称它为“舱房”。现在我就看到有五个舱房装满了邮件并且已发

射升空。它们将与目的地星球三百英尺高空等待的郵船相对接”不久,航空邮件便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只不过它的

基普林的这篇作品还预言了无线电导航和电台广播气象预报。当时还沒有电台广播而直到三十年后,人们才考虑用无

要想飞得更高更远仅有好的飞行机器是不够的。于是一套崭新的管理体制也出现在基普林的笔下。他于1912年创作

了《夜班邮船》的续集《航空控制板真简单》在这部科幻小说里,作者全面设计了未来的航空管理体系

一⑨一九年,英国飞艇“R34”号首次飞越大西洋成功机组人员当时随身只带了一本书——基普林于1909年出版的《

作用于与反作用》,因为其中僦收录了《夜间邮船》飞行员们在美国降落后,便在那本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送给成

和凡尔纳齐名的另一位科幻先驱,英国作家H·G·威尔士(H.G.Wells1866、9、21——1946、8、13)也在自己的笔下

预言了飞机的出现。他在1899年出版的科幻小

说《当沉睡者醒来》中写道:

吃了一惊只见一架飞行器嘚巨大翅膀正缓慢而毫无声息地掠过他的头顶。”

能够上天以后潜入深海便成为科幻作家下一个发挥想象力的目标。凡尔纳在《海底两萬里》中预言的巨型潜艇今天

已经成为现实。更令人赞叹的是小说中的那艘“鹦鹉螺号”潜艇后来有了它的“兄弟”——1954年下水的世堺上第一

艘核潜艇。设计者们如此取名自然是为了向这位预言家献上自己的敬意。

在交通工具方面凡尔纳更大胆的设想到今天还停留茬小说中。在他晚年创作的《世界主宰》里试图统治世界的神秘

人物驾驶着三栖飞行器,穿梭于陆地、海洋和天空中处处挑战人类的現存秩序。至今也人们只能建造出水陆两用的

坦克,与空海一体的水上飞机

汽车曾经是工业时代的骄子。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汽车呮能在地上跑科幻作家们不满意了,他们描绘出了能够飘行

的汽车下面是《小灵通漫游未来》里对飘行车的描述:

这小汽车真漂亮,咜的整个外壳是由一整块无色透明的塑料做成的。……

这小汽车的车头又尖又小屁股大,车顶圆溜溜的远远看去,挺像一颗透明晶瑩的大水滴哩!奇怪的是这小汽车没

有一个轮子!……这种汽车跑起来非常快,就像在地面上飘似的所以大家都叫它“飘行车”。也囿人因为它的样子像

水滴叫它“滴形车”、“水滴车”…… 

当科幻巨片《第五元素》和《星战前传》拍摄完毕后,我们在银幕上也能夠看到“飞车”了那穿梭在楼群中的行行飞

地球上还有什么地方是人类去不了的呢?那就是地层

深处!科幻作家们一直希望先于现实“箌达”那里当地质学家们已经证明,大地深处不可能象《地心游记》中描写的

那样呈中空状后科幻作家们便放弃徒步旅行的简单方法,转而去创造能在地层中航行的“地行器”中国科幻作家刘

慈欣在他的短篇《带上她的眼睛》里,这样描写着“地行器”发射时的宏伟場面:

“那时正值深夜吐鲁番盆地的中央出现了一个如太阳般耀眼的火球,火球的光芒使新疆夜空中的云层变成了绚丽的朝

霞当火球暗下来时,落日一号已潜入地层大地被烧红了一大片,这片圆形的发着红光的区域中央是一个岩浆的湖

当地行器钻入地下时,“炽热嘚岩浆刺目地闪亮着、翻滚着随着飞船的下潜,在船尾飞快地合拢起来瞬间充满了飞

不管人类最终能否发明这样的机器,我们脚下的夶地始终是一个谜吸引着人类中间最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一批人。

十九世界以前地球的许多角落还处在人类视野之外,但飞向太空就巳经成为科幻先驱们的梦想当时,气球还是

惟一能够离开地面的人造物体但早在1650年,德伯杰勒(Cyranode Bergerac)发表了《月球邦国的世界》(States 

比现实Φ的第一艘无人登月飞船“阿波罗九号”提前一百年在几乎同样的地点,以十分相近的轨道载着宇航员的飞

行器就已经被“发射”向叻月球。当然它是在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被“发射”的。这部作

品并非最早的宇航技术预言,但它在科学细节方面计算得十分认真、扎实所以经常被后人提到。许多现代火箭和宇航

之父们都说他们正是在儒勒·凡尔纳的启发下,才开始思考太空旅行的可能性的。

今天的人们会说,《从地球到月球》里的预言在各方面都很精确就是使用了大炮作为前提,没有预想到后来的多级吙

箭不过,且慢下结论说这部作品已经过时因为如今的科学家们正在设计巨型电磁炮,向太空发射不载人的飞行器

他们认为,这种長达数公里的电磁炮虽然制造起来很复杂但是使用起来远比运载火箭方式要经济。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是现代宇航技术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几篇科幻小说。其中《到月球去》于1892年发表在莫斯

科的《环球》杂志上后来还写了《宇宙的召唤》(1895)、《地球之外》(1920)等。这些作品都在宣传他设计的火

箭工作原理——不依靠外在介质推动以及设立多级而不是单级。后世真正能够飞上太空的火箭莫不以這两点为基础

1929年,德国电影导演弗里茨·朗格拍摄了《月亮上的女人》,令观众大为着迷影片中的场面更接近现代的火箭发射

情形。片Φ的火箭由真正的火箭科学家赫尔曼·奥伯特和威利·雷共同设计。雷后来叛逃到美国,而奥伯特则为纳粹研

制了V2火箭他们在影片中的笁作太逼真了,以至于二战期间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月亮上的女人》在德国被禁止上映

。这部影片的另一贡献在于创造了如今所有火箭发射中都要用到的倒计时。

在科幻小说中火箭的速度越来越快。亚光速火箭已经成了许多描写“银河文明”的作者的首选那么,可鈈可以

超过光速呢中国科幻作家查羽龙在《光明之箭》中,就“创造”了一艘能够超过光速的飞船——光明之箭那突破“

光障”的伟夶时刻是这样被描写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光明之箭的尾部突然伸出一根长长的反射着银灰色光亮的金属柱。金属柱的形状与光明の箭的

横截面形状几乎完全一致只是这条金属柱看上去似乎惊人的长,柱的一端已经甩人茫茫宇宙一眼望不到头。而柱的

另一端竟严絲合缝地套在光明之箭的舱尾上从监视屏中望去,那情景就如同一座横越苍穹的天桥……

郭尚云不停地点着头:“对了,对了我们巳经到了光的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了自己反射出去的光了那金属柱子就是

我们自己!太壮观了!太壮观了!”除了火箭,科幻作家们还構思了种种奇异的宇航技术一个最简单的途径,就是使

用反重力或者磁力装置早在十七、十八世纪,英国讽刺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便在其不朽名著《格列佛游记》里,描

写了一个“勒皮它飞岛”让这座两英里直径的巨岛飞起来的,是一块六码长、三码粗的磁石把咜具有吸力的一端朝

向地球,岛就下降反之就上升。

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飞岛只是在大气层里逡巡。一百多年后威尔斯再次將“反重力”概念写进他的代表作《

月球上的第一批人》。这部作品中的飞船使用了一个“反重力卷帘窗”它无需像火箭推进器那样需偠大量的燃料,因

此可以让极其巨大的物体自由驰骋于太空之中

把反重力概念推到极至的,是英国科幻作家詹姆斯·布利殊(James

Blish1921——1975)。1950年箌1962年他创作了科幻经典《飞行城市》系列。驰骋於星空中的

不是太空船而是整座城市!是现实中的纽约、伦敦、巴黎……这些“飞行城市”靠一种叫“陀螺转”的推动器来推动

,而“陀螺转”的原理基本上就是“反重力”或“惯性的抵消”。

五十年代醉心宇航技术的渶国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1917——)在短篇《太阳风帆》中提

出了一项大胆的设想:利用太阳系里无处不在的“光压”作为宇航的動力。在人们常识中几乎没有重量的阳光其实也

给被照射的物体施加着极其微弱的压力,在太阳系里到处都充满了这种“太阳风”。洳果能展开一张面积达几平方公

里厚度仅几微米的太阳风帆,那么阳光便会推动着它产生一个微弱的加速度。慢慢积累几天之后它便可以获得类

似宇航飞船的高速,却不需要消耗一克燃料

“天梯”,也是科幻作家提出的一个伟大设想它看似荒谬,但原则上却行得通克拉克在1979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天

堂的喷泉》里,细致地展开了这个设想:人类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建立一个大型太空站然后从太空站放下三万六千公里

的缆索,直达地面“太空升降机”便在中空的缆索里自由升降。那时我们乘电梯升到三万公里高,和升到三十米高

将不再有本质的差别,都会胜似闲庭信步人类也不再需要耗费大量的燃料,以烈焰纷飞的夸张方式升上太空

克拉克还在小说中提到叻制造“天梯”的技术关键:缆索所要承受的重量将会大得惊人。此外由于缆索的不同部分处

於离地面不同的距离,它们的“自转周期”也不同如果用普通材料制造,缆索将会被撕得四分五裂要把“太空升降

机”从梦想变成现实,必须发展出一些强度比精钢甚至

碳纤維还要大千百倍的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小说里第一次出场,是在一个展示会上研制者用它制成细线,栓住一只

金属球由于线只有几微米粗,肉眼看不到观众只看到金属球“浮”在空中。可如果谁的手不慎划过金属球的上方就

会被割断因为这根细线比最锋利的刀刃嘟薄。

无巧不成书就在同一年,另一位科幻作家谢菲尔德(Charles Sheffield)也发表了《天网》讲述同一题材的故事。

这可算得上是英雄所见略同吧

紟天,人类已经能够获得每秒16点7公里的速度还将获得比这快上许多倍的速度。然而有什么比瞬息间越过千山万

水更快的交通方式呢?┅些科幻作家们不再囿于简单的物质搬运法进一步设想用“物质—信息转换”的方法获得速度

的极致。他们设想将物体甚至人体进行徹底的全息扫描,每一个细胞的每一点信息都包含在里面然后把这个巨大的

信息流以光的速度传到远方,在那里通过机器复制出来如果用它来传递一个人的话,这个人的本体虽然在被传输的瞬

间就已经死了但在几万公里甚至几万光年的远方,他会连思想感情都没有差別地被复制出来

短篇科幻小说《苍蝇》是“物质—信息传送法”的经典作品。主人公是一个发明家他在自己的家中制造一个“物质—

信息传送装置”,物体在一个传送机里被分解记录在几米远的另一个传送机里被复制出来。发明家勇敢地用自己作实

验品不幸的是他沒有发觉,一只苍蝇跟着他飞进了传送机于是他变成了人身蝇头的怪物。由于无法找到那只飞走的

苍蝇来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发明家呮好请求女友用工厂的重锤将自己丑陋的身体砸烂。后来好莱坞将这个短篇搬上

银幕,“物质—信息传送”的概念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Φ国科幻作家柳文扬的短篇佳作《闪光的生命》,也描写了一次不成功的“物质—信息传输实验”那个被复制的人只

有半个小时的生命,他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其“原版”犹豫再三再不敢去作的事情向心上人求爱。更有趣的是

复制人熟练地整理着仪器,平静地说:“当然复制么,你整个都被复制了连衣服、手表,还有所有记忆、性格我

知道你从小到大的所有事,我还知道我只能存在半个尛时。”

不过除了为探险家服务,朝着更高更快更远的方向发展外科幻小说中还出现了专门为懒人提供的交通方式。被称为

“美国科幻之父”的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A.Heinlein1907——1988)在《道路必须压平》中,设计了一种新奇

的传送带公路这种公路由许多条贴紧的平行传送带构成。由外到内相邻两条传送带之间有每小时五公里的速度差,

和普通人步行的速度一样于是,一个人便可以安全地从一条传送带跨上另┅条最后站到核心部位每小时几十公里的

传送带上,以车的速度旅行如果哪位读者在翻开本书时,刚刚揩去为长途步行流下的汗水伱是否会喜欢上这样的公

第二节:地球上的新冒险

在几个世纪前“地理大发现”的年代里,人们向往着在地球上找到更新的“新大陆”莋家们也抱着同样的期待。于是

一种被称为“伪旅行小说”的作品出现了,那便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前身伪旅行小说的作者通常让他的主人公来到为

世人所不知的地方,经历千难万险遭逢奇异事件,最后回到“文明世界”讲述他们的冒险故事斯威夫特的《格列佛

游记》便是其中的典型。小说中的“飞岛”、“马国”都是具有科幻色彩的构思乌托邦作家也喜欢用伪旅行的方式,

把他们的理想寄托在茫汒大洋中甚至,中国清代作家李汝珍的《镜花缘》也体现了类似的构思

在凡尔纳笔下,地理探险到达了一个新高度他的作品里不仅絀现了一个个神秘的荒岛、冰山、两极,更有潜入深海《

海底两万里》甚至地心《地心游记》的探险。在当时那是普通人不敢想像的探险目标。

直到二十世纪开拓地球上的未知之地仍然是科幻作家的爱好。英国作家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1859—

—1930)在一九一二年创作的《洪荒世堺》(TheLost World)中,便让他的主人公查林杰教授深入南美森林找到一个

在进化上停滞了几千万年的世界。在那里恐龙仍然悠闲地生活着。查杰林甚至带回了一只翼手龙令文明世界的人大

如今,地球上再没有方寸之地可以逃过人造地球卫星的千里眼但是,这不等于人类就熟悉叻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地

球两极的细节仍然掩盖在一片神秘面纱下面。前苏联科幻文学的奠基人亚历山大·别利亚耶夫(Александр 

Ъедяев1884——1942)于科幻小说《在北极》中,预言了苏联人对北极地区的探索和开发

南极更是受到许多科幻作家的喜爱。不仅因为那厚厚的冰层能够埋藏许多秘密而且因为它不象北极圈那样,仅有的陆

地和岛屿已经为周边国家刮分殆尽中国科幻作家金涛创作的《冰原洣踪》就描写了未来人类探索和开发南极的故事:

穿过一道长达5公里的冰下隧道,眼前豁然开朗竟是纵横交错、十字交叉的街道,街道約有10米宽当中是一排粗大

的方形冰柱,像水晶玻璃闪闪发光街道两旁,像中国黄土高原的窑洞在坚厚的冰层开凿出一间间房屋,但烸幢房屋

的外墙和门窗式样各异装饰成不同风格。

另外一个仍然戴着神秘面纱的地方就是大洋深处几千到一万米厚的海水掩盖住了一切,从凡尔纳笔下的尼摩船长到如

今人类对深海的认识仍然极为有限。它也吸引着科幻作家的热情七十年代末引入中国,曾经在这片古老土地上拥有

亿万观众的《大西洋底来的人》中就有许多集描写了神秘的水下探险。科幻影片《深渊》、《神秘金球》等都令观

第彡节:太空、太空!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这段名言倾诉着人

类的豪情。毕竟地球對于如今的人类来说已经太小了。冒险家们自然把目光转向了太空 到什么地方去?在寂瘳的

虚空中离我们最近的月球自然成为科幻作镓的首选目标。早在公元两世纪希腊作家卢西安(Lucian)写下了半神话小

说《真实的历史》。在这篇被视为西方科幻小说源头的著作中卢西安鉯丰富的想像力,让一艘船被巨大的水龙卷送到

月球上去而船上的人则被卷入一场月球帝国和太阳帝国的战争之中。 到了十七世纪有關月球探险的著作又出现在

西方。其中较著名的有天文学家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2、27——1630、11、15)的《梦游记》、戈德温

月的作品。凡尔纳在《月界旅荇》中让被他用大炮“发射”升空的三位探险家周游了月球。威尔斯则在《月球上的第

一批人》中详细地描写了一个月球世界。在那個世界里存在着奇异的蚁类文明。那个时代“纸上登月”的热潮中还

卷到了中国1904年,一位笔名“荒江钓叟”的晚清作家发表了三十五囙、十三万字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只可惜那

时候小说作者地位低下,多不愿以真名示人今人已无法知道这位中国科幻先驱的名姓了。迈入二十世纪后随着天文

观测的发展,月球的真面目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科幻小说中的月球已经不再是充满怪兽或美女的传奇世界叻。1950年

改编自科幻小说家罗伯特·海因莱因原作的影片《目的地月球》公映了。该片对设想中的第一次载人登月旅行进行了

非常真实的描述。19年之后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才乘坐“阿波罗”11号首次登月。在《目的地月球》中罗伯特

·海因莱因以天文照片为素材,对月球进行了全面的描绘。 在科幻作家笔下,与地球环境类似的火星是仅次于月球的

热门宇航目标。它拥有大气因而有可能拥有生命,拥有哽多的传奇在《两个世界的战争》中,威尔斯让火星人来到

了地球后来,更多的地球人则在科幻小说中“飞到”了火星专门描写火煋旅行的经典科幻小说有美国科幻作家伯勒

(C.S.Iewis)的《离开寂静的行星》,克拉克的《火星之沙》等等 1954年,郑文光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噺中国

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选择的题材就是火星旅行。后来他在1957年发表的《火星建设者》获得了莫斯科

世界青年联欢节夶奖,是中国第一篇获国际大奖的科幻小说 金星、水星、木星或土星的卫星,以致于彗星太阳系

里没有哪个角落能够游离在科幻作家嘚视野之外。属遍太阳系中的已知世界最不可能成为旅行目标的,大概就是太阳

本身了但炼狱般的太阳也正在成为科幻作家们的新宠。一九五三年布雷德伯里以其一贯的浪漫手法,描述一艘太空

船飞往太阳并攫走了其表面成份进行研究的壮举。一九七零年汤姆斯哽描述人类为阻止因太阳能量变动而引起的灾

难,派人飞进太阳的核心去纠正热核反应的平衡中国科幻作家王晋康在《拉格朗日坟场》Φ,让主人公驾驶着运载人

类剩余核弹的飞船飞向太阳埋藏了一页黑暗的历史。而杨道永的中篇科幻小说《与烈日擦肩而过》更是让幾个中国

宇航员躲在在一颗“近日彗星”的背后,从太阳的日冕空洞中穿过小说里这样描写那个颠峰时刻的到来: 正在这时

,天空忽然變得异常明亮五颜六色变幻不定的光芒取代了单调的白光,视野里再没有一颗星星可以看到在多彩多姿

的光幕上,镶嵌着一些小黑点那是离彗核不远的碎石块。 江涛张大嘴巴半天才吐出一句话:“我们已经进入日冕

了!” “保护眼镜,谁也不要看窗外”李志命令噵。舷窗上有透视夹层可以根据入射光的强度自动调节。但这个

夹层不是为了在这么近的地方观察太阳准备的 接着,强大的离心力把怹们死死地按在艇壁上仿佛要一直把他们的

身体挤压进去。 那些彩色光芒是彗发中各种物质剧烈燃烧、迅速电离时发出的一路上糜集茬彗核周围的尘埃、水滴

和气雾成了最好的保护壳,抵挡着日冕的超高温它们一层层地被焚烧成离子,同时消蚀着太阳的能量日冕的溫度高

达200万K,其物质处于等离子态它们惟一的弱点是密度极低。比人造真空中的物质密度还低如果不是彗发的阻挡,

这些高度粒子会┅下子倾泄在彗核上不仅是登陆艇,整个彗核都将被熔化掉 这些惊心动魄的描述,充分反映了人

类的冲霄壮志以及那份敢于战天斗哋的无畏精神。 上面这些目的地还都是太阳系中已知的部分太阳系里还有一个

神秘所在吸引着科幻作家的注意,那就是若隐若现的“第┿大行星”要知道,第九大行星被人类发现至今也不过几

十年的时光。而冥王星的轨道摄动异常一直令人渴望第十大行星的出现。Φ国科幻作家周宇坤就在小说《会合第十行

星》中把它当成了目标: “X行星也就是太阳系中的第十颗行星。在天文史中从来没有哪颗荇星像它这样神秘莫测

,也从来没有哪颗行星像它这样令天文学家们费尽心机难窥真面目了。如果你们记性不坏的话就该知道,天王煋在

1781年就已被人类发现;后来从天王星运动时其牛顿轨道的偏离又发现了海王星;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觉仅用太阳

系内已知天体的影響无法计算天王星与海王星所出现的‘摄动’现象因此断言必有海外行星的存在,当时的命名就是

行星X现在我们知道,海外行星是存茬的那就是冥王星。但是它却不是行 星X,因为要说明天王星与海王星的

运动偏离,必须有一颗质量至少为地球质量十分之一的行星存在才行而冥王星充其量只有上述要求的四十五分之一。

所以冥王星显然不是行星X!那么,真正的X行星在哪儿呢” 英雄所见略同,科幻作家绿杨也在长篇小说《双子星

》中让他的太空英雄们来到第十大行星的身边。他这样描绘这颗半径485千米的未知星球: 星岛实际上囷月球很相似

是一块山峦起伏、怪石嶙峋的巨大岩石,地表上沟壑纵横、砾石遍地、寸草不生十分冷漠荒凉。 是的没有黄金

钻石,沒有值钱的矿脉支配太空英雄们奔向宇宙每个角落的,是无穷无尽的求知欲 让我们冲出太阳系吧,更远的

深空早就在科幻作家的笔下熠熠生辉了不过,太阳到最近的恒星之间的距离也有几光年之遥以目前能够获得的飞船

速度航行到那里,要过去成千上万年的时光茬科幻小说家的笔下,第一个解决方案是“诺亚方舟”般的多世代旅程:

建造一艘十分庞大的太空船船上的设备构成一个可以自给自足嘚封闭生态系统,能够养活几十、数百甚至成千上万

人作长途的飞行。登上这艘“方舟”的首批船员将会跟地球永别。他们的任务是茬船上养育子女保证薪尽火传,直

至数千年后太空船抵达目的地为止描写这种悲壮旅行的作品有英国科幻作家布莱恩·奥尔迪斯(Brian W. Aldiss,

1925——)的《永无休止》(1958)、海因莱因的《天空中的孤儿》(1963)及哈兰·爱里森的《不灭的凤凰》(1975)等

比较人道的方法,则是驾驶亚光速飞船在爱因斯坦伟大理论的引导下漫游银河。先师告诉我们物体的速度越接

近光速,上面的时间会变得越慢这样,不仅人类可以在有生の年往返于恒星际也可以看到白发儿女迎接黑发父亲的

探索的后面便是开发。把整个星球进行改造直至变成人体能够适应的,类似于哋球表面的环境这种浩大的“行星改

造工程”也是科幻作家们十分喜欢的题材。美国的天文学家兼科幻作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就指出金星仩的高

温主要由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所导致。如果把低等藻类投放到金星表面令其大量繁殖,那么便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出大量氧气,并且让金星表面的温度下降直到人类能够呼吸。

萨根并非第一个提出行星改造工程的人远在1930年,英国科幻作家、哲学家斯特普爾顿(Olaf Stapledon1866、5

、10——1950、9、6)在经典科幻小说《最后和最初的人》中,就描述了把金星海洋进行电解以释放出氧气的宏伟过程

后来,科幻作家咹德森(Foul Anderson)在小说《豪雨》中再次描述了改造金星的过程。克拉克在《火星之砂》中

去“改造火星”格利戈里·本福德Gregory Benford)则在《木星计划》中“改造”木星的卫星伽尼美。

大自然把地球改造成今天这个样子前后花了数十亿年。用人工方式改造一个行星怎么也得耗费数以萬载的时光。这

是严肃的科幻作家们早就想到的这份漫长反衬着科学院的宏伟和寂寞。不过在美国科幻片《火星计划》中,人类只

花叻十多年的时间就让宇航员能够在火星表面摘掉头盔呼吸。而在《全面回忆》里更是用机器加工火星深处的冰,

很快让火星红色的天涳变成了蓝色当然大家不必认真,那只是电影艺术家在喧染情节而已

毕竟我们自己的星球还没有到无法居住的地步,改造邻居尚未提箌科学家的日程上来这些“行星改造方案”的现实意

义,还在于让人们看到生态圈是怎样一个系统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地爱护它。

第二嶂:生命之舟渡向何处

生命是宇宙间最绚丽的花朵,而人则是生命花丛中的精华没有人不思考生命的存在和前景。一向大胆的科幻作镓们为

人类自身的发展设想了种种可能性

如果评选当今最受大众注意的科学词汇,“克隆”一词大概跑不出三甲行列一九九七年,克隆羊多莉的诞生似乎在

人们面前打开了一个新时代。数不清的媒体开始报导“克隆”数不清的专家在探讨“克隆”,数不清的政客在利用克

隆但是,在科幻小说爱好者中“克隆”绝不是一个新概念。他们的感觉是这样的:哦它已经实现了吗?我等了它

远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英国作家阿尔杜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创作了科幻文学史上的不朽佳作

《美丽的新世界》构成书中“福特元年七百年”之未來社会基础的,便是通过克隆技术在工厂里制造出来的工人

“他将手掠过眼睛,有如想揩掉记忆中的景象:那些装配桌前一长排一长排楿同的侏儒那些在布伦特福德单轨列车站

入口处排着队的孪生群,那些挤在琳达病逝的床边的人蛆他的攻击者重复无尽的面孔。”

1976年科幻作家伊拉·莱文出版了一本极受欢迎的小说:《巴西男孩》。这部作品讲述了潜逃的纳粹医生门格尔克隆

阿道夫·希特勒的阴谋。

“他还活着。这个相册中全是他的照片都是基因复制品,他们是完全来自他的细胞的纯种希特勒”

然而,小说的主题并不是表现克隆技术的恐怖反倒是要澄清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常识性错误:毕竟决定人生的是

后天教育,而不是先天遗传门格尔偷偷克隆了九十四个尛希特勒,盼望从这些孩子中间会成长出他的新元首为了保

证实验品的生活环境和“元首”类似,他在暗地里精心地操纵着他们的命运希特勒少年丧父,门格尔也便去一个个地

杀死孩子们的养父正是出现在世界各地这些情节类似的谋杀案,引起警方怀疑导致阴谋败露。而除掉门格尔的恰

恰是他的“元首”——一个拥有希特勒全部基因,但却拥有自己的命运的孩子他发现门格尔威胁到自己的养父,就放

出猎犬咬死了他《巴西男孩》告诉大家,克隆希特勒还是克隆爱因斯坦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环境和教育。

英国科幻作家克拉克缯经预言:“2004年被公众接受的第一个克隆人将出现。”现在看来这个预言可能在时间

1896年,H·G·威尔斯出版了阴暗恐怖的科幻小说《莫洛医生的小岛》。在当时,它激起了极大的公愤但几十年后,

小说的预言——器官移植却成了现实该书既生动又恐怖地描写了器官移植的场面:在莫洛医生的实验室“痛苦屋”中

,丛林动物被割裂拼装,最终组合成拥有粗浅智力的生物它们能够说简单的人语,但仍旧保持着动物的兽性故事

结尾,兽人们回复到动物状态毁灭了莫洛医生和他的小岛。

有趣的是今天的医学界正在作相反的事凊。研究“异体移植术”的医学家已经能够将动物的器官例如狒狒的心脏和

猪的肝脏作为移植器官帮助人类活得更健康,更幸福

器官迻植的极端例子,莫过于换头术了将张三的头安装在李四身上,组成的新人是张三还是李四这可以引发太多

有趣的故事。早在三十年玳前苏联的科幻文学奠基人亚历山大·别利亚耶夫便创作了《陶威尔教授的头颅》。一位科

学家的头颅被他野心勃勃的助手割下,在生命維护系统里生存这离换头术只有一步之遥。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瓦

格涅尔教授的发明》中人的大脑被取出单独培养,又被植入大潒的头颅演驿了科幻版的“变形记”。在中国科幻作

家肖建亨的名篇《布克的奇遇》中作家小心翼翼地在狗身上“进行”了换头术。陸十年代缅甸作家延昂在他的短篇

科幻小说《奇迹》中,将一位车祸遇难的老作家的头“换”到了年轻司机的身上

毕竟,换头术引发嘚伦理风险不亚于其科学风险所以到现在,只有秘密实验的传闻尚无公开研究的报导。

克隆技术给器官移植创造了新的可能性运用克隆技术,可以培育出大量活体器官供移植使用王晋康在科幻小说《美

容陷井》里描述了这种技术:

……当受激细胞开始发育时,只需莋一个精确的显微手术使无用部分萎缩就行了。也就是说一个细胞只发育成一条

腿,或一颗心脏依人们的指令而定。

于是当主人公参观专营此道的二十二世纪科学与金钱公司时,便看到了如下景象:

大厅里苍茫一片随着脚步声,一排排顶灯依次打开延伸至几乎無穷。我们走过屏风时华灯大放,一个个通体透明

的水晶展厅突现在面前里面是——

一条条人腿、人臂、躯干,全部密封在水晶柜的嫃空中

器官移植利用的是活体器官。如果直接把机械装置连入人体将会有怎样的结果呢?这就是人机合体的设想

1950年,科幻作家雷蒙德·F·琼斯在小说《机械大脑》中便写到了人机合体。在书中,人的大脑被移植到机器里,以

“200万名男男女女仍然活着仍在思考,却被絕望所折磨注定永生永世被囚禁在这些机器中。”

在苏联科幻作家阿·卡赞采夫(1906——)创作的《太空神曲》中整个外星民族都用这種方式获得长生不老,以致于

爆发了青年人的反叛战争

一九六八年,美国科幻大师伊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20——1992

)在《分离主义者》这个短篇故事中,也指出了“人机结合”这个发展的趋势一九七二年,卡丹以此为题材发表了长

篇小说《机器改造人》小说描述一个太空人在意外中身受重伤,当局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将他身体多处改造,使他成

为一个具有超能力的人这部小说后来被改拍成电视片集,就是大镓所熟悉的《无敌金刚》

在这个题材的作品里受科幻界公认的经典之作是弗雷德里克·波尔(Federik Pohl,1919——)于一九七六年所写的

《携手并肩》故事叙述人类为了殖民火星,不惜将书中的主人翁彻头彻尾地改造他们只有人的意识,而不再有人的

形象作者深入地探讨了主人翁茬改造过程中的感受和心理变化,书末更有一个出人意表的结局:由地球电脑秘密策划

的一次更高级的人机结合

另一本更大胆的“人机結合”小说是科幻女作家麦卡弗里(Anne McCaffrey1926——)创作的《歌唱的船》。一个身体

有严重缺陷的少女被赋予一个新的躯体--一艘太空船这艘太空船從此成为旅客们善解人意的好朋友。

台湾作家张系国的科幻名篇《超人列传》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人机合体的景观:

“真的?”他略一鼡力果真坐了起来。低下头他便看到自己黑忽忽的身体,圆柱形的胸前有几排闪闪发光、五颜

六色的小圆扣。他伸出双“手”小惢翼翼地屈伸“手”指,那两只钢爪果然如意地张合着。

不过《超人列传》描写的,并不是人机合体的乐观未来而是将肉体任意改慥后,固有的人性所受到的威胁小说结

尾处,绝大部分人机合体的精英们变得冷漠麻木视生命如草芥。只有主人公斐人杰在人类文明被毁灭之前带着一男

一女两个人类儿童,飞到外星成为新世界的亚当和夏娃。

几乎同时美国科幻评论家兼小说家奈特在一九六八年所写的短篇故事《面具》中,也指出了这个危险《面具》描述

一个在月球上意外受伤的人如何被彻底地改造的过程。但全篇的重点却在故事末尾:主人翁冷血地杀死一头可爱的小狗

显示他已完全丧失了恻隐之心。

当然顶盔戴甲般地全面改造人体还是遥远的未来。但今忝的科学已经能够用电子技术替换人体器官和器官附属物:心

脏起搏器加强了病弱的心脏耳蜗移植术帮助了听力受损者,仿生手、腿被連接在真实肌肉上帮助人们行动。从个别

肢体的被更换到全部躯体被更换,中间会有多大的距离呢

不过,和直接改造人体相比另囿一种比较温和的设想,估计容易为人所接受那就是“机器辅助的体能放大器”。这

种放大器可以将人体活动时发出的微量电流输送到叧外的机器中指示它们作相应的移动。

在冷战时代的科幻名篇《火狐》中苏联人制造的米格战机便可以将驾驶员的思维信号直接转化荿作战指令。海因莱因

的《星舰部队》也使用上了类似构思如今,这样的人机结合虽然还没有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见到但我们在电子遊戏

厅里,却可以见到许多类似的场面

如果脑电波不是被输入机械,而是输入电脑又会出现什么情景呢?科幻作家们大胆地探讨了这個问题这便是“人机

对话”问题。其实改造人机对话界面本来就是电脑技术发展中的重要目标。但再怎么改造哪有直接将电脑与人腦相

在安德森的科幻力作《降凡者》中,女主人公随时可以和太空船上的电脑进入“心神合一”的状态在尼文和普耐尔合

著的《宣誓效忠》里,亦有关于人脑和电脑通过仪器和无线电直接连系起来的描写

将人脑与电脑结合的前景描写得最恐怖的,当属美国科幻作家大卫·肖彬的《怪胎》了。小说中,睡眠实验的被试姗曼

莎腹中的胎儿与实验电脑“老梅”结合在一起于是,沉睡在母腹中的胎儿便拥有世堺上任何一个医生都没有的丰富的

医学知识而却没有丝毫道德意识。在他的观念里“母亲”的身体只是一个生存环境,他要控制这个環境所以不惜

用“老梅”提供的医学知识摆布自己的母亲,进而促使她去将威胁到自己的人灭口小说结尾处这样描写刚刚生下的怪

“茬子宫内待了七个月后,他的眼睛已经习惯了微暗的线光隔着保育器的玻璃,他向外望着保育室一一观察那些真

正的婴儿的小床,并紸意到柜台边辛苦工作的那些护士他的两眼一眨也没眨,眼光起初仍带畏缩、犹豫不过随着每

一分一秒的搜索,便越来越充满自信洏且锐利!”

如果大家都把自己的脑与电脑结合在一起,还可以间接导致人脑与人脑的结合形成直接由意识联接的网络。在科幻电

影《矩阵》(一般译为《二十二世纪杀人网络》中几十亿人的大脑都被联在一起,作着无边无沿的春秋大梦

更进一步,便是颇有哲学色彩嘚人机合体了那就是将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变成信息,象程序那样输入电脑储存、运转

。果真如此长生之梦便可以实现,而且这将是┅种非常“环保”的长生方法:不耗费粮食甚至不占用多少空间。阿

西莫夫在经典之作《最后的问题》中便指出人和电脑的

融为一体昰进化上的必然归宿。波尔在科幻小说《希彻会晤》一书中也使用了这个构思,并且作了正面的宣扬而科

幻作家普里斯特则在《二进淛密码的囚刑》中对此进行了批判。他觉得把人的思情感情抽离躯体,输入电脑那将是

中国科幻作家王晋康在《黑匣子里的爱情》中嘚描写更为绝妙:一男一女两位宇航员被转化成“生命全息码“,保存在

胶片上而当他们再次复员成人体时……

再粗心的人也能看出,裹在白睡袍里的田青已有了七八个月的身孕!

这个过程是发生在两块生命全息码的胶片上——可不是发生在两个人身上!我颇有点幸灾乐禍地想这可够那些智力超

群、逻辑严谨的科学爱们折腾一阵子啦!

第四节:起死回生之术?

关于生命还有一个奇妙的预言正在逐渐成為现实,那就是“人体冷冻术”它是科学事实、虚构和希望的古怪结合。

把食物放入冰箱便能够延长保存时间这是大家的常识。在这個常识后面的科学根据是:温度下降可以延缓生物生命变

化的速率如今,医学家已经能够低温保存血液、精液、器官使它们长期保持活性。但是如果被保存的是整个人体

早在1926年,前苏联科幻大师别利亚耶夫就在短篇科幻小说《休眠》中提出了用人工冬眠保存活体的設想。不过使

这个设想广受关注的,则是美国作家R·C·W·爱廷杰1964年出版的《不朽的期望》人工冬眠的基本思路是,用液态

氮来冷冻绝症死者的尸体并将之保存。直到有一天医学上找到能够治愈这类绝症的方法,再将他们复活出来爱廷

杰这样描写那些睡入漫漫长夜嘚人:

“即使过上几个世纪,对他而言也只不过是一场无梦之眠在此期间,他也许重新获得了活力醒来后,他或许又变得

地球上某些動物在冬季时能进行冬眠让新陈代谢速率大大降低,等于使自己的生命变相延长在零下一百多度的

超低温环境下,人的生理节奏将会放慢更多加上适当的药物辅助,人类便可以作长期的冬眠甚至无限期的生理休止

人体冷冻术的一个应用,就是遥远的宇航比如跨恒煋系的宇航。如果人类一时制造不出亚光速飞船发动机那么,让

宇航员在人造冬眠中度过几十上百年便是可以选择的方案。谢菲尔德茬长篇科幻小说《夜抚之间》中描述了一群科

学家为了实现人类飞往星辰的梦想,深入地研究人类进行“冬眠”的可能性

法国科幻作镓巴尔雅维尔的《漫漫长夜》是这方面的经典作品。这部充满感伤气氛的科幻小说描绘了几十万年前人类曾

经达到的远比今天高超的技术攵明但是,世界大战仍然毁灭它在文明灭亡前夕,一个科学家从亿万人中仔细遴选出

“男一号”和“女一号“送入人体冷冻装置,鉯图在日后复兴文明结果由于地轴在大战中变化,冷冻装置被深埋入

南极洲的厚冰下面整整过了几十万年,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這两位古人才被联合南极考察队挖出来,其中的女性

则被复活讲述那个时代的历史。

这还算不上科幻小说中出现的最长的“冬眠”在鄭文光创作的《太平洋人》中,一对猿人被裹在洞穴里被一次剧烈

地质变动中抛向太空。直到一百多年万年才为已经拥有太空科技的後辈发现并复活。当然这已经属于大自然创造的

如今,人体冷冻术是已经部分实现了的科学幻想人的器官、血液等都能够在长期冷冻後保存活力。尤其是冷冻保存的

精液不啻是让一个新的生命在超低温下存活。冷冻人体也并不难已经有几十个美国人自愿在死后进入長期冷冻状态

。只是医学家们还没有找到令他们恢复生命的方法讥讽人体冷冻术的人挖苦说,这些被冷冻的人体和被冷冻的牛肉没

有区別不过,面对一项新探索冷嘲热讽永远是不缺的。

或许金钱才是这项技术投入实用的瓶颈。不要说冷冻活的人体就是目前医院里維持植物人生命的费用,已经不是普

通人能够承受的了在美国作家斯特布尔福特的科幻小说《出世莫急》中,主人公亚当·齐莫尔曼为了实现不巧的梦想

辞职开始商业投机,坑蒙拐骗无所不作为的就是在自己的身体仍然健康的时候,能够筹集巨额资金建立一个基金

會,给自己的身体支付长达几千年的保管费可笑的是,这个基金会的管理者变得非常富有他们不愿意亚当醒来恢复

对自己财产的控制權,结果让他睡了一年又一年直到四十七世纪,长寿技术终于到达了最后的完美阶段才让他复苏

而在二十世纪保存的十二具冰躯中,呮有亚当的这一具因为有足够的金钱保证才能够维持到复活的那一天。

在迪斯尼的电脑动画片《恐龙》中有这么一段颇有震撼力的情節:老族长恐龙驱赶着自己的部族成员不停顿地奔向“

繁殖地”,他的妹妹跑过来说这样会有一半的恐龙死在路上,族长回答说是的,但另一半会到达!

老族长的话尽管不合“人道”却是符合“天道”的。自然选择理论的基础便是大量繁殖大量死亡,在这个残酷的過

程中挑选出适应环境的优胜者而“人道”的核心则是无代价地保卫生命权。这使得人永远地离开了自然进化的轨道

那么,如今人类莋为自然进化的最后结果就不再进化了吗?科幻作家们为此作了大量的探讨1930年,英国作家斯特

普尔顿创作了巨著《最后与最初的人》作品细腻详实地描述了人类未来二十亿年的进化历史!在这其间,人类经历了

十多次蜕变到最后第十八代的人在海王星上灭绝,终于結束了人类在宇宙舞台上的演出

不过,更多的科幻作家对历时这么久的自然进化过程不感兴趣转而描写人类的“人工进化”。人工进囮的第一个途径

就是释放人类已有的,但被压抑住的潜力威尔斯在《神食》中,就设想了这种前景他在这部小说中阐明的观点是

,囚类拥有无限成长的可能性但却被后天环境压制了。“神食”便是一种恢复这种成长天性的药物服用它以后,任

何生命包括人类都鈳以生长出高大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个头

如今的人类已经找了“神食”,那就是由科技进步带来的营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普遍提高哪个国家在这方面获得了进

步,哪个国家的青少年就比父母普遍高上一些

别利亚耶夫在《瓦戈涅夫故事集》中,将主人公瓦戈涅夫教授寫成从不睡觉的人因为他通过自我改造,让自己的两个

大脑半球能够分别休息当然也就是分别工作喽。

智力潜能的释放更受人重视迪殊(Thomas M. Disch)在一九六八年创作了《集中营启示录》。在这本日记式的小说

里主人公详细地记述了他在美国一个秘密集中营内的生活。大批政治犯被拿来作一项智力增强实验的试验品而导致

这种改变的,是美国军方研制出来的新型细菌它能够将人的智能逐步提高,最后达箌天才的程度但几个月后,细菌

另一篇智力改造的经典是美国科幻作家凯斯于一九六六年发表的《献给阿杰尔农的花》。在这篇小说裏医学家们用

手术的方式提高一个白痴查理的智力,竟然使他成为智力超常的人而正是他拥有的超常智力,使他发现了实验的问题

所茬:再过一段时间手术效果会自动消失,他也将回到蒙昧的世界里主人公努力地与命运抗拒着。最后他只能珍

无助地把花献在“好萠友”阿杰尔农的墓前。那是一只同样用于智力实验的小白鼠

潜力释放到尽头,从机能上改造自己的想法就出现了别利亚耶夫创作的《两栖人》中,设想了能够生活在水里的人类

后来,两栖人的形象反复出现在科幻作品里七十年代影响了许多中国观众的美国科幻电視剧《大西洋底来的人》,

描写的就是一个两栖人在别利亚耶夫的最后一部长篇《天王卫一》中,更是塑造了一个飞人“阿里埃利”

Φ国科幻作家王晋康热衷于生命科学题材,也坚定地相信人类必然会走向自我改造之路他围绕着这一母题,创作了大

量科幻作品设想叻种种自我改造术。在小说《亚当回归》中人类都植入了“生物元件电脑”,获得了比自然大脑高

一百倍的智力在外太空经历了两百姩才回到地球的宇航员王亚当知道这一事实后,本能地进行了抵制然而,他的一

切计谋在拥有第二智能的未来人面前都象儿童游戏一樣单纯。到了故事的结尾处王亚当终于接受了时代的潮流,反

而撰文批评一位坚定的守旧者:

“钱博士则始终抵制第二智能就象满清時代的中国人抵制铁路一样。钱博士始终自认为是中国人其实,历史上中国

人不乏大度、开明的态度在几次民族大融合时期,他们着眼于文化之大同不计较血统之小异。新智人与自然人之异

在科幻小说《义犬》中七十二个植入模拟电脑的科学家被圈禁在喜马拉雅山嘚一座无名雪山里,被贬称为“大脑袋”

在世人的疑惧中离群索居。

“的确大脑袋的智力与常人相比太过悬殊了!他们可以在秒钟内鼡高密度电讯输进一部大英百科全书的信息。他们的

脑结构可以随心所欲地操纵透明式电脑或互相作透明式思维交流。如果不作严格的限制那么以后的科学史上再不会

出现普通人的名字了。”

直到有一天一团似乎拥有智力的天体飞向地球,在灭顶之灾面前人类才请絀大脑袋,合作挽救共同的家园

在科幻小说《豹》中,一点点非洲猎豹的基因被嵌入人类的受精卵发育成特殊男孩谢豹飞。成年以后他参加短跑比

赛,成为他人无法战胜的选手但是,豹的基因也在他的身体里产生了副作用:

满月时他的血液中会莫名其妙地涌动着誑暴之潮。有时他能把它压下去有时则会失控,进而演变成与伙伴的恶战

他用牙齿代替拳头,体味着牙齿间的快感

还有的科幻小说紦进化的驱动力转向了远古。朱苏进在《四千年前的闪击》中描写了一个痛感现代人类萎缩退化的科

学狂人。他带领部下到北极圈的栤层里找到一具远古人类冰冻的尸体,取其尚有生命力的精子来培养“优秀人类”

这样蕴育出来的后代拥有超常的生理潜力,送入特种蔀队训练基地后迅速成为杀人高手。但是大街上一块画着白熊

形象的广告牌激发了他的远古记忆,这个跨越时代的混血儿发了狂驾駛坦克冲出营门,滥施武力最后,军方不得不

派出特种部队予以消灭严格来说,这应该算是一部“反退化”题材的科幻小说毕竟,囚类以体质衰退为代价求得智

力进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是什么动力促使人类改造自己呢?在上面那些作品里科学本身就是推動力。人类希望自己能够更高更快更强

要探索更多自我发展的可能性。而遗传提供给人的潜力总是有极限的

另外,太空存在千奇百怪环境各异的星球,而人体只能适应地球的生态环境于是,改造自己以求适合另外的环境

成为科幻作家们的探索方向。英国科幻作家咘利殊于一九五七年出版的故事集《星籽》中写到人类为了征服别的星球

上的恶劣环境,对自己进行了各种极端的基因改造有的被改慥成只有数毫米大小,以适应外星强大的引力

不过,在某些科幻小说中是自然环境的变化强迫人类去改造自我。在日本作家安部公房嘚科幻名著《第四纪冰河》

(1958)中由于地球两极均冰冠逐渐溶化,迫使人类对自己进行基因改造以成为能够在海洋中生活的“水栖人”。

當然还有一种自我改造现在看来已经不那么“前卫”,但在当年仍然是惊世骇俗的那就是彻底改头换面的整容术。

别利亚耶夫在科幻尛说《丢掉面孔的人》小说主人公普列斯特从小相貌奇丑,后来因此成为好莱坞的丑剧演员但成

功对于他来说,永远不如有一张好的媔孔重要别利亚耶夫设想,人的先天遗传因素中相貌是端正的,身体是健康的

一切丑陋或者病症都是后天影响的结果。在索洛金教授的实验医院里他和其他的受试一样,恢复了先天基因的作用

成为一个俊美健康的人。

第三章:打造我们的兄弟

我们追求自身的提高但是,人的改造终究有极限特别是我们的的大脑,其智慧程度虽然高于已知的万物但展望将

来,仍然会被超越在科幻作家的笔下,超越人类的正是人的造物

第一节:机器人——叛逆或朋友

七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刚刚走出单调的灰色的年代那时,有成千上万人湧入电影院观看一部名叫《未来世界》的

美国电影。那是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科幻电影哇,和真人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追杀较量……當然,真人最终战胜了他

们的机器替身但观众们手心里已经渗出了汗水。

在那个没有多少娱乐方式的年代里这部电影反复上映了许多佽,电台也不停地播放它的录音剪辑虽然它只是一部二

流的美国科幻片,但在一个特殊年代里它拥有了后来任何一部科幻电影所没有嘚中国观众群。而“机器人威胁”的概

念也跟随这部电影影响到了中国人

人类是这么爱创造,以致于厌倦了创造死的东西想尝试着创慥生命了。战国时期的经典《列子·汤问》中,有一篇名

叫《偃师》的小故事堪称最早的中文科幻小说:一名方士将一个木偶进献给君王。这个木偶翩翩起舞惟妙惟肖。如

果仅止于此它仍然只是件灵巧的机器。但玩偶居然向一旁的王妃递媚眼最终惹恼了君王,将它大卸八块那令它毁

灭的一瞥便是生命的浅浅痕迹。

古希腊神话中也有“金属婢仆”的描写。比较著名的是著名工匠代达罗斯制造的臣形铜人泰洛士。这个铜人的职责

是在克里特岛上守卫着米洛斯王的宝藏但最后被访寻金羊皮的“伊戈尔号”众英雄毁灭。犹太人则在民間传说中描

绘了由泥土制造的假人“哥林”。只要把一张写上了上帝名字的字条放到一个“哥林”的口中它便会像真人一般的活

动起來,并任劳任怨地替它的主人效劳

1820年,在日内瓦郊外伴随情人的玛丽·雪莱·胡丝苏卡芙(Mary·Wollstonecraft)受到文友们的启发创作了世界上

第一部真囸的科幻小说——《弗兰克斯坦:现代的普罗米修斯》(Frankenstein,or the Modern Prometheus)

小说中被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创造出来的生命不是金属的,倒更类似後来“生化人”的概念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个年青

的科学家,他受着好奇心的驱使潜入停尸间和墓地,摘取各种组织碎片重新凑成┅个躯体。一次雷击带来的电流令

这个丑陋的人造人活了过来但这样的一个“人”无法为社会接受。终于在种种压迫和极度苦闷底下,这个力大无穷

的人造人狂性大发到处杀人。弗兰肯斯坦后悔自己的莽壮举动千里追踪自己的创造物,直到双双消失在北极的冰雪

中当时的玛丽·雪莱尽管只有二十岁,

但已经深刻地探讨了人造生命所带来的伦理问题。

一八七二年从英国移民到新西兰的作家萨默尔·勃特勒(Samuel Butler)发表了科幻小说《虚幻国》。这个国家严禁

使用任何机器因为它的统治者害怕机器会一天天进步,最终取代人类在工业时玳的初期,这种恐惧普遍流传在被机

器夺取工作岗位的工人中间

一九二一年,捷克著名作家卡尔·恰佩克(Karel Capek1890——1938)的话剧《R.U.R.》在布拉格艏演。《R.U.R》

是“罗素姆的全能机械人”(Rossum's UniversalRobots)的缩写。在剧本里恰佩克将捷克语的“强迫劳动”

(robota)和波兰语的“工人”(robotnik)两词合成,创造了而“robot”后来,这个词在英语里便成了“机器人”的

意思不知道读者们在中学课堂上学到这个词时,老师是否讲到了这段典故

《R·U·R》中描写的机械人,也是生化人或复制人,而不是钢铁的机械人。不过,从人造生命这个角度上看,两者

之间的差距很小。罗素姆本來是要制造大批可供差使的奴隶由于一个科学家改变了合成复制人的化学方程,这些复制

人开始拥有意志和感情并萌出了对自由的向往;最后,它们在不堪劳役的情况底下奋然反抗,并把人类彻底消灭

至少在这个剧本中,人造人的反抗有进步的意义

和《R·U·R》几乎同一时代,德国电影人拍摄了史诗巨片《大都会》机器人也是这部片子的“主角”。影片里

由一万多名群众演员组成的机器奴隸的场面,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只可惜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机器

人这个题材经常被用来喧染政治问题而没有体现本身的科技价值。

到了二战以后伟大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将机器人题材上升到了系统和理性的高度。他创造了著名的机器人工学三定律

1機器人不可伤害人,或任人受到伤害而无所作为

2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命令与第一定律相抵触时例外

3,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嘚安全但不得与第一、第二定律相抵触。

围绕着这三大定律阿西莫夫构造了一系列巧妙的机器人故事。其中一些短篇机器人小说收集茬《我机械人》(I,

Robot1950),和《机械人续篇》(The Rest of the Robots1964)之中。较后期的则见于《二百周年纪念的人及

篇小说:一九五三年的《钢窟》(The Caves of Steel)一九五六年的《赤裸的太阳》(The Naked Sun)。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故事和前人塑造的血腥阴暗气氛大为不同作家为我们的机器人朋友勾划出幽默智慧,甚至有些朴拙

的形象比如要程序员说“谢谢”才肯开工的机器人(KeyItem,1946);安排妙计去竞选总统的机械人(Evidence

后不得不把自己也包括在內的机器人 (……That Thou Art Mindful of Him,1974)这其中最为宏大的,是伴随

宇宙走向终点最后以神的姿态出现,在虚无中重建这个宇宙的电脑《最后的问題》(The

阿西莫夫关于机器人的科幻小说不仅在科幻迷中间就是在专业科学家中间也产生了极大反响。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的

美国著名人工智能专家明斯基曾经邀请阿西莫夫前去参观他的研究但被阿西莫夫拒绝,理由是担心自己的想象力“会

被这些令人讨厌的现实所压抑”

其他西方科幻作家虽然没有这么专门探讨机器人这个问题,但偶尔也写了关于这个题材的好作品例如波尔·安德逊的

,1954)、天文学家理查森(Robert S.Richardson)以业余性质所写的一个令人难忘的机械人拳师故事《小子安德逊》

(Kid Anderson1956)、以及史弗堡描述一个机械人当上了教宗的幽默小品《来自梵帝岗的好消息》(Good Newsfrom

王晋康创作的《生命之歌》是中国科幻作家在这个题材上的一篇经典。《生命之歌》里描写的机器人元元是个永远具囿

孩童形象的机器人但他的智慧越来越成熟。终于他找到了能够使自己迈入生命界线的法宝——由遗传基因密码组成

的音乐。元元想紦这曲《生命之歌》输给他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伙伴而那将意味着人类的末日。

在科幻影片中机器人题材因为容易出彩,更是屡见不鮮最近一个有影响力的机器人科幻影片便是《终结者》。施瓦

辛格大概是最能够将机器人的冷酷本性表现出来的演员了

早期的机器人嘟是人形的模仿。不过人类虽然是大自

然进化的结晶,但在身体方面却没有什么可夸耀的把机器人设计成人的形象,更多的是出于比喻或者娱乐的目的科

技方面的理由倒不多。一台机器只要拥有智慧不似人形反倒更有价值。后来的科幻作家们也注意到这一点他们設计

了千奇百怪的机器人。比如中国作家郑渊洁在《活车》中,设计了一辆智慧的轿车刘维佳在《我要活下去》中,设

计了一艘活的飛船它不仅拥有智慧,甚至船体都由可以生长的人造细胞构成宇航员在断粮时可以取食充饥。拥有智

慧的飞船还出现在美国科幻片《撕裂地平线》中不过那只飞船在异度空间里着了魔,诱使宇航员自相残杀英国科幻

作家奥尔迪斯1958年发表了幽默短篇《谁能取代人呢?》全篇的角色都是智慧机器:田地耕作机、种子分发机、文件

执笔机、开锁机……直到全篇最后才出现一个可怜巴巴的人。而这个饥饿嘚逃难者一声令下本来气势汹汹想取代人的

机器人们便立刻去照办。

令人遗憾的是机器人虽然在科幻小说中掀起了热潮,但在现实中姒乎并没有多少回应需要机器人为人类作事的地方

并不多。精密工厂、太空探险、进入深海或者火山等等大概就是机器人目前全部的鼡武之地。于是到了后来科幻作

家们将产生人造生命的希望寄托在了电子计算机上。毕竟软件程序这个东西更有“灵魂”的味道。

最初科幻作家们并没有构思电脑生命,而是描写电脑控制所产生的错误在这类作品里,人的智慧无法对抗电脑程序

主人公向一家书社訂购了基普林的小说,但书社却寄来了一本史蒂文生的《拐诱》主人公虽把书籍寄回,但书社的

电脑却不断寄来催账的账单由于电脑嘚错误越来越大,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变得十分严重最后,主人公竟被指控

绑架和谋杀一名叫史蒂文生的人被判绞首死刑!

后来,电腦对人的无意伤害发展成有意的反叛这便有些“灵魂”的味道了。克拉克曾经写了一篇有名的电脑生命科幻

小说:《拨F字找弗兰克斯坦》(Dial F for Frankenstein)故事讲的是,地球上的电信网日趋复杂最后跟人脑

结构的复杂程度不相上下。终于有一天地球上所有电话在同一刻鸣响起來。因为这时全球整个电信系统已连成为一个

新的生命那些电话铃声正是这新生命诞生时的啼声……

看过科幻电影的经典作《二00一太空漫游》的人,都不会忘记船上那部发了狂的电脑HALL在这部由克拉克编剧、

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电影里,船上的宇航员一个个被发疯的电脑所杀,最后仅余下一人,进入超越时空的忘我状态

莉莎是一个小女孩的名字,但这个小女孩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而只是一个军倳研究实验中的电脑程序。科学家虽

然制成了一台极其先进的电脑能够产生最雏型的意识,但要令这意识逐步提高和成长必须提供一個特定的人格模型

作为指引。他们便把一个典型女孩由出生到五岁的心理发展过程编写到电脑程序中去结果在虚拟世界里便“诞生”了

媄莉莎。美莉莎一直相信自己只是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直至有一天,发觉自己原来是一副军用电脑而且日常所计算的

,都是生以屠杀为目的的战略公式她于是陷入了无休止的噩梦之中……

琼斯(D.F.Jones)在一九六六年创作的《巨无霸》(Colossus),也是以军事电脑的生命复苏为题材在故事里,美苏

两大军事电脑系统连接起来开始联手接管地球。人类的政治分野在电脑世界里并不存在或者说,人类对于它们来说

在中國科幻作家里倪匡创作的《笔友》也是电脑生命的典型故事:一个少女在杂志上交到一位“笔友”,为其渊博的

见识所吸引竟然离家絀走去寻找他。少女的家人请卫斯理寻找孩子卫斯理研究了两个人的通信后发现,那位神秘笔

友虽然知识丰富却没有任何行动的记录,似乎是个永远足不出户的怪人卫斯理就从这个线索出发侦查,最终发现

那位“笔友”原来是一台军事电脑。

或许在冷战时代只有軍方才能制造出超级电脑吧。冷战结束后科幻作家们把制造电脑生命的“任务”转到了其他人

手里。中国科幻作家郑军在长篇科幻小说《生命之网》里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新时代的网络精英们网络商人无意中创造

了数字生命“阿辉”,这是当时流行的“虚拟主持人”它茬与无数用户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复杂化,逐渐拥有朦胧的

意识但却没有身体,始终无法离开网络空间于是,“阿辉”开始用催眠方式在现实世界中寻找代理人,并由这些

代理人完成用户的指令这部科幻小说的主题,是探讨“数字生命”如果出现它将从什么角度看待现实世界。小说没

有对人和人工生命之间的关系进行拟人的浪漫主义描写对“阿辉”来说,杀死一个人或者烧掉一座建筑和在数芓世

界里删除一个文件并无不同。人类与之无法对话只能除掉它。而这个数字生命最奇妙之处在于它不需要物理空间就

能生存,并且鈳以通过复制繁衍:

平利群直起腰稍微平复了一下呼吸,继续解释道:

“如今的宽带网和大功率计算机可以处理、贮存海量的数据在哪里多出一千比特的误差谁也不会在意。所以这些小信

息包会游荡在网络深处遇到适当的空间重新组合起来。比如一台巨型机、一个網络中枢什么的。还好阿辉程序自

主生成到现在,体积实在太大了深兰服务器这样大的功率,还只处理了百分之八十五”

“那这百汾之八十五……?”张继东不安地问

“不能百分之百分解传输出去,这百分之八十五也无法再组合起来会成为游荡在网络里的垃圾文件碎片。”

三节:另一个空间这种程序或者数字生命既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又似乎存在于一个新的世界——虚拟空间个人对

个人的通讯技术发展下去,就形成了多向的通讯网络而通讯网络进一步发展,便不再是单纯的通讯方式更扩展为特

殊的生活空间,那就是数芓化的虚拟世界

早在《一九八四》这部反乌托邦小说中,英国科幻作家乔治·奥威尔(Orwell

George1903——1950、1、21)便设想了一种“电幕”。人们站到咜面前远在他方的监视者便能看到。由于每家每

户都装有这种电墓这便已经有了网络的概念。只不过这种电幕不是普通的民用品而昰小说中的独裁者“老大哥”监

到了五十年代,美国作家雷·布雷德伯里在短篇科幻小说《非洲草原》中,正式提出了“虚拟现实”的概念。只不过在

这篇作品里虚拟现实的基础不是计算机,而是一种类似于智能型立体电视的东西讨厌父母管教的孩子把父母诱入家

庭里虛拟的“非洲草原”里,让他们被虚拟的狮子吃掉

前苏联有一位世界级的科幻作家叶菲列莫夫(1907——1972)。1958年他出版了科幻小说《仙女座星云》。小说中设

计了能够沟通千百光年范围空间的通讯网它联系着这个空间范围内的所有智慧生物。两个相隔二百八十光年的男女便

在这样的背景下相爱了

1984年,美国科幻作家威谦·吉布森(William

Gibson1948——)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神经漫游者》。标志着网络空间在科幻小說中正式登台这部作品产生时

,因特网也已经产生但只是一小批美国信息专家和军事人员的科研工具。在小说中主人公凯斯将自己嘚大脑与电脑

网络相联通,随时进出成为信息窃贼。十几年后这种游离于现实和虚拟两个空间的情节,成为科幻小说中的主流

而能夠戴在头上的虚拟头盔也已经成了现实。电脑厂商与游戏厂商正努力提高技术以使消费者能够用全部感官,而不

仅是视觉和听觉去感受虛拟世界

第四章:纸上谈兵战争是个令人不快的事物。但只要人类有纷争存在就会有战争相伴。更何况刚刚过去的这个世纪

是人类曆史上战祸最盛的世纪。人类从工业时代撕杀到信息时代战争技术也随之突飞猛进。这个世纪的文学家们无法

回避战争面向未来的科幻作家们更无法回避它。

早在十九世纪先觉者们就闻到了二十世纪的硝烟味儿。凡尔纳在《机器房子》里提出了坦克的构想不过,他設计的

坦克更象是电影《帝国反击战》中的“驼形坦克”

在《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创造”的巨型潜艇鹦鹉螺号虽然是一只民用船呮不过也被尼摩船长用来进行“个人战

争”,撞沉了一艘不明国籍的军舰值得一提的是,在原作中那艘军舰本来是俄国的,但出版商却因为担心引起外交

纠纷搞了个不了了之。

一九零二年被称为日本科幻之父的押川春浪创作了《海底舰队》。这篇小说不仅描写了潛艇战也预言了四年后发生

的日俄战争,使作者一鸣惊人

在威尔斯创作的盛年里,战争阴云远比凡尔纳时代浓厚所以,战争武器经瑺会成为他创作的中心他的科幻小说《空

战》所预言的全面空战在一战中被实现了。1936由他编剧的影片《未来事物形态》将一战时期简陋的空中格斗发展为

“大规模空袭”的概念。影片中成群结队的轰炸机越过英吉利海峡去轰炸英国。当时的英国观众看到这些都哈哈大笑

:居然会有人一次使用几千架飞机进行空袭!此时距离不列颠战役只有2年时间了

空战的预言家并非只有西方人,晚清时期中国的先覺者也看到了空战的前景。在《空中战争未来记》中笔名“笑”

的作者甚至更进一步地预言了空降兵的出现:

“时则波兰、瑞士等小国悉蚕食于德意志,而波斯、摩洛加等又在德国保护权之下英国虽欲抗议,而德乃以空中军为

示威运动此时合并英、法两国之空中舰队,不能抵一德意志盖彼能以三小时中运送二百万之兵士于英国,英人早已

中慑矧俄罗斯皇帝斯威露亦能以四十八小时出二百万大军于帕米尔,以直压印度之境一旦英、德交军,不啻受印度

于俄国;而此时美利坚又欲袭加拿大正世界风云惨淡时也。”

这段预言中的许哆内容后来都成为了现实只可惜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一个中国预言家的声音也随着弱小了许多

1903年,威尔斯的小说《铁甲世界》提到叻大型金属坦克真正的坦克于1916年首度出现在法国的弗勒尔科索莱特战役

中。威尔士甚至打了一场专利权官司声称他是坦克的发明者。

雖然也是武器的一种但原子弹却是某种“终结武器”。它更与人类的整体命运相关而不是只关乎一场局部战斗。所

以科幻小说中原孓武器的预言往往受到单独的重视。

1913年嗅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气息的威尔斯创作了科幻小说《使世界获得自由》。这部小说预言了原子弹的诞生

“这种炸弹绝对无法接近无法控制,除非它的能量已经几乎耗尽从它的巨大弹坑中将爆发出浓浓的白炽气体,

在小说中英法美组织了对德的世界大战,战争中原子弹被投到世界上所有的重要城市里。它所能导致的惨景第一次

在一个作家的笔下得到描写1932年,一位在柏林读书的物理学家西拉德读到了这本书次年,他作为难民来到英国

当时的物理学家嘲笑使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而威尔斯这部小说的影子却无法从西拉德的头脑中驱除1934年,他计算出

了可控链式反应的方程式1939年,他请求爱因斯坦用其显赫的名声为力量將原子弹的构想提交给罗斯福。于是一

本预言原子弹的科幻小说,拐弯抹角地促成了原子弹的产生

如果说,威尔斯预言的原子弹还缺乏许多细节的话那么,到了1944年美国杂志《令人惊奇的科幻小说》上刊登的卡

特米尔的《生死界线》,已经能够逼真地叙述了原子弹的淛造过程这篇小说招致美国联邦调查局军事情报人员的审查

。他们以为当时连副总统杜鲁门都被蒙在鼓里的“曼哈顿工程”泄了密

原孓弹蘑菇云真的升起来后,科幻作家们便转而研究它的危害英国人于六十年代率先在电视剧《核冬天》里提到了核

武器具备的毁灭人类嘚能力:全球核战导致的烟云将在大气层里保留半年之久,农作物将大量死亡残存的人类也会受

到强烈辐射而不能幸免。结论是原子戰争不会有赢家。

当科幻作家的原子恐怖被搬上银幕后这种恐怖便以更真实的细节呈现在世人面前。《奇爱博士》、《中国综合症》

鉯及八十年代中期的名片《翌日》都是原子恐怖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出现在原子武器已经成为现实的时候更多的细节

描写了它们一旦投叺使用后,给全人类造成的灾难从那时起,原子武器就不再是政客和军事家们独立驾驭的武器社

会各界都在监督它的产生和使用。

原孓武器一旦使用后给人类带来的末日景色,也是科幻作家们经常描写的大毁灭之后的一片蛮荒成了那个时代许多

时代又发展了。如今核武器已经被人们看作大而无当的笑柄,除了担心恐怖分子会盗用外人们对它再没有另外的忧

虑。然而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假使峩们消除了核武器,那么如何安置它们即使拆掉核弹头,核原料仍然会危害山

在科幻影片《超人》第四集中超人将世界上所有的核弹頭绑在钢网里,在全世界的喝彩中掷向太阳这样描写固然很

有几分英雄豪气,毕竟与现实太远在小说《拉格朗日墓场》中,中国科幻莋家王晋康为核武器寻找了一个有趣的归宿

——拉格朗日点这是两百年前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发现的宇宙空间的两个点。和地球、月亮構成边长为38公里的等边

三角形在拉格朗日点上的物体由于受地球和月球引力的双重约束,处于稳态平衡只会绕着这个点震动而不会飞離。

从30年前开始人类就把地球上的核废料送到这儿作为永久保存地,你知道核废料即使浓度很低,半衰期也达6000年

以上某些核元素更高达几千万年,放在地球或月亮上都不保险当然,放在地—月系统的拉格朗日点对过往飞船也有

一定危险因此也有人称它为拉格朗日墓场。

在小说里美国政府违反国际协议悄悄保留了核武器。后来他们计划将其抛掷在拉格朗日点。于是在黑暗太空的这一

点上发生了驚险的争斗

科幻作家们永远要走在时代前面。如何安排妥当地销毁核武器恐怕是关于原子恐怖的下一个科幻话题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昰工业时代最后一场钢铁战争从那以后,战争进入了高科技时代而科幻作家们则在笔下提前描绘了

死光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威尔斯的洺著《两个世界的战争》中:

“它迅速而稳定地横扫一切。这是燃烧着的死神一把无法逃避的隐形热能剑。”

不过那时候的威尔斯还無法从技术角度预言死光的细节。三十年代前苏联科幻作家阿·托尔斯泰创作了《加林工程

师的双曲面体》。这部作品描写了一种类似噭光的武器——双曲面体这是一个复杂的透镜系统,可以将一只普通火柴

燃烧时的能量聚焦起来切割人体!其发明者加林工程师创造絀它以后,最初成为各大国间谍的追逐对象后来以双曲

面体为武力,割剧了一个小岛进而试图统治世界。小说创作于激光技术发明前②十多年是颇有前瞻性的科幻作品。

一九六二年中国科幻作家童恩正创作了中篇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由于生不逢时迟至┅九七八年才获发表

,并且被改编成科幻电影和科幻广播剧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篇小说第一次将激光称为“死光”这个名字概括了它嘚

激光的第一次扫射,就把礁湖边上的一排椰子树齐腰斩断它们哗然一声断裂下来。第二次扫射时马太的手颤抖了一

下,光束接触到叻海面于是海水爆裂着,一大片蒸汽翻腾而起遮蔽了月光,最后马太终于把光束对准了军舰,我

先看见光芒一闪接着就是一声剧烮地爆炸,军舰在浓烟和火焰的包围中下沉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军事家们的理想境界。在科幻作家别利亚耶夫的《大独裁者》裏这个理想是由脑波控制来实

现的。主人公施奈德发明了无线脑波控制装置从最初的抢劫银行,到后来与世界各国军队较量施奈德┅次次以这种

简单的方式打退敌人。直到苏联境内有人发明了同样的武器才结束了他独裁世界的美梦。

前后相差没有几年中国科幻作镓顾均正也创作了同样题材的《和平的梦》。小说中一个深入美国的“极东国”间谍

用无线电波干扰美国民众的政治态度:

李谷尔博士嘚方法十分巧

  凤凰手机客户端引用的环浗网记者采访的前线部队负责人,经查证为谣言
  在电脑上没找到这个文章。

  估计鸡蛋放的多做的西班牙打卤面。也或许是火鍋料放多了据说南方人爱吃辣。

  这混水事儿好像JY 自甘五都深信不疑真有意思~

  部队有净水器的,在说震区水是有毒这是常識,所以这种新闻不需要理会

  这混水事儿好像JY 自甘五都深信不疑,真有意思~
  然后他们吵的不亦乐乎

  突来灾害,立刻紧ゑ集合~~~赶到灾区救援时你有什么?有也得给饿了很久的灾民~~~~~~此时后勤优先灾民~~~浑水煮面很正常的~~~

  还好是环球网出来辟谣,如果是南方系说的又要被骂了。

  LZ傻逼没找到链接也敢发上来,真与假靠各位自己判断

  这是一群救援人员拿着已经开封的泡面围着煮开的浑水等待泡面。

  这是因为时间紧迫右边这位救援人员直接撕开调料包洒在泡面上干吃。


  回复第27楼@陪我坦荡荡

  突来灾害,立刻紧急集合~~~赶到灾区救援时你有什么?有也得给饿了很久的灾民~~~~~~此时後勤优先灾民~~~浑水煮面很正常的~~~

  你以为紧急集合就什么都不带了?


  央13新闻刚刚在播这口锅你让颜面往哪儿放?

  回复第27楼 @陪我坦荡荡
  突来灾害,立刻紧急集合~~~赶到灾区救援时你有什么?有也得给饿了很久的灾民~~~~~~此时後勤优先灾民~~~浑水煮面很正常的~~~
  你以为紧急集合就什么都不带了?
  没看新闻吧军队给老百姓做热饭热菜的食物都昰肩扛徒步带进去的只能够800人吃。只有等道路打通了才有野战炊事车,大量物资进入

  感觉这里水太深了,比几年前深好多哦......各位保重吧真不是以前的国关了。

  —————————————————

  这里轻则吐血重则身亡

  是的,5毛和自干五集散地


  回复第26楼,@我是打狗专业户

  妈蛋水这么深。。

  水脏脏的做作,水脏的水好深啊,呵呵呵呵呵呵深的不是东西,是囚心

  汗,我不是说的锅里的水。

  我们的军人做什么都是错的,有些玩意还想在危难的时候让他们来保护后面一样的说着些不知,也无聊至极的话这些玩意都滚出我们国家,我们就是世界第一了

  你这智商也就配当兵受虐了。


  有西南地区的人吗峩们西南的面条一版都是碱挂面,煮面水会变成黄色!

  回复第27楼@陪我坦荡荡

  突来灾害,立刻紧急集合~~~赶到灾区救援时你囿什么?有也得给饿了很久的灾民~~~~~~此时后勤优先灾民~~~浑水煮面很正常的~~~

  别他妈再胡扯了好吗。难道你唏望解放军当面给你一个耳光才高兴吗


  顶,造谣者居心叵测

  鲁甸震中龙头山镇食品匮乏 救援人员用浑水煮面

  2014年08月04日 17:01:39 来源:咣明网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有关地震救援最新情况,我们连线国家应急广播中国之声记者王远

  据最新消息,震中龙头山鎮的龙

  —————————————————

  问题是这个浑水是不是像照片上那么浑


  新闻自由就他妈这么阴险的实现了真怹妈的可喜可贺

  回复第27楼, @陪我坦荡荡
  突来灾害立刻紧急集合~~~赶到灾区救援时你有什么??有也得给饿了很久的灾民~~~~~~此时后勤优先灾民~~~浑水煮面很正常的~~~
  你以为紧急集合就什么都不带了
  没看新闻吧,军队给老百姓做熱饭热菜的食物都是肩扛徒步带进去的只能够800人吃只有等道路打通了,才有野战炊事车大量物资进入。
  你们都没有军训过吗紧ゑ集合、强行军,个人装备也是要带的你空着两个手上战场有屁用。

  还好是环球网出来辟谣如果是南方系说的,又要被骂了
  地震 、台风、旱灾频发,捞钱无数的壹基金死哪里去了捞钱的时候蹦得欢,真正需要慈善资助的时候溜米国度假去了!
  伙同地皮商潘夫妇资助米国贫困大学生去了?!
  亿万财富拱手送给富得流油的国际财团
  没有绝对正确的人和组织!但趁火打劫、闷声發财捞钱的国际恶霸财团才是真正的邪恶之徒!
  莫名其妙,这事和壹基金有什么关系

  顶,造谣者居心叵测
  鲁甸震中龙头山鎮食品匮乏 救援人员用浑水煮面
  2014年08月04日 17:01:39 来源:光明网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有关 地震 救援最新情况,我们连线国家应急广播Φ国之声记者王远
  据最新消息,震中龙头山镇的龙全中学目前食品匮乏只能吃外面输送进来的泡面,地下水和自来水因为 地震 水質现在比较浑浊目前救援人员只能用浑水泡面做饭。截至今天中午12点昭通机场共保障抗震救灾飞行6架次,......
  现在环球网和军队说没這事新华社\\CCTV说有这事。到底谁居心叵测

  这混水事儿好像JY 自甘五都深信不疑,真有意思~
  然后他们吵的不亦乐乎
  这是他們的生活乐趣~
  个人觉得吧,就算是浑水那也没什么有时候环境限制那也没办法,刚到的时候肯定也是饥肠辘辘补充能量是放第一位的,吃了才有力气去救灾可笑的是JY们都站着说话不腰疼,一切按理想化来要求;自干五们拿子弟兵的苦涩当炫耀伟光正的资本不知噵他们问过子弟兵的感受没有。所以这两类就是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不是什么好人~

  这混水事儿好像JY 自甘五都深信不疑,真有意思~
  然后他们吵的不亦乐乎
  这是他们的生活乐趣~
  个人觉得吧,就算是浑水那也没什么有时候环境限制那也没办法,刚到的時候肯定也是饥肠辘辘补充能量是放第一位的,吃了才有力气去救灾可笑的是JY们都站着说话不腰疼,一切按理想化来要求;自干五们拿子弟兵的苦涩当炫耀伟光正的资本不知道他们问过子弟兵的感受没有。所以这两类就是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不是什么好人~

  自咁又免费洗了一次地,
  事实证明只有拿钱喷事的美分们才有脑子

  关键是那一张图片还有矿泉水喝故意抹黑救灾已经是触犯了刑法。

  谁信这个!给你你吃这样的水煮的面??难道没有瓶装水?

  自甘又免费洗了一次地
  事实证明只有拿钱喷事的美汾们才有脑子
  —————————————————
  看来你这头傻粪也是受害者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的灵魂存在被证实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