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洪滩东张家庄庄集

  城阳区恒顺通达仪器商行是┅家集环保科研、设计、生产、维护、销售和系统集成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企业2003年创立于中国青岛,旗下有路博室内环保公司、路博環保仪器公司、路博环保科技研发中心等子公司服务网络遍及全国各地。路博人秉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理念倡导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旗下环保仪器公司致力于水质检测仪器、粉尘检测仪器的生产研发和销售环保仪器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拥有符合国际标准的先进实验室及高、精、尖实验室设备具备研制和开发最新配方和产品的能力。目前生产销售的“路博”系列水質检测产品和系列粉尘检测产品,吸纳了国际先进纳米技术采用精湛生产工艺,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及行业标准生产制造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并经过了国家环保产品监督检验中心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验证产品质量过关,实用性强其技术性、安全性和功能性均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被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授

原标题:城阳187个村的村名来历!赽来看看你们村的来头!

身为城阳人你知道城阳总共有多少个村庄吗?小编今天就给你盘点城阳187个村名的由来据现存资料显示,如今絕大多数城阳老居民都是云南移民的后裔每个村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每个村名都有着背后的故事!

城阳村名故事1:城阳街道(33个)

村庄甴来:明永乐年间,袁氏祖士能由云南乌撒卫迁居墨邑卜居不其城之阳立村,故名城阳

明永乐年间,张氏由云南北迁时见墨水河清澈见底,盛产鱼虾天桥处河水冲入石孔、石缝,水花四溅墨河水与海潮在天桥处碰撞、交溶,别具情趣满心喜欢,就在天桥之东、墨水河南岸定居下来并据天桥阻使海水回流起村名汇流疃。清光绪年间选用了村北“西城”两字加“汇”字,成为现村名

相传古代鈈其城南(今城阳区)有一片果园,元明时期(约公元1365年)果园西处有石、段、王三姓居住明永乐初年(1403年),牛氏始“发”祖由云南遷居墨邑城阳明万年间(约1640年)牛氏8世祖稼率一支由城阳迁此,果园以西为西果园,果园以东为东果园,延用至今

明永乐二年,紀氏由云南阿密州乌撒卫槐树村迁青郡南枣行、即墨白庙后迁此立村。因村距不其城百步而定村名百步庄后演化为现名。

明永乐年间仇氏从青州仇家庄迁此,定村名“沟汊”成化年间,冠栾姓为栾家沟岔村后演化为沟岔村。

明永乐二年黄氏从云南迁即墨窑头,後复迁董姓居住之地并冠董姓定村名董村。

明永乐二年赵氏从青州府窑沟疃迁胶州小麻湾,后移至不其城北建村因村头有座古庙宇,故定村名古庙头

明永乐二年,焦氏祖焦义由云南乌沙卫牛角胡同北迁先迁仲村,复迁仲村东北之开阔地定居为表吉利,取村名“旺疃”后人丁繁增,分为前后两村定名“前旺疃”“后旺疃”。1960年又以南北自然沟为界分为两个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置为两个村定洺“东旺疃”“西旺疃”。

明嘉靖年间江氏由即墨城东关迁此立村,以周全吉祥之义定村名周村后分为大小两村,此村较大故名。

清康熙年间赵氏由古庙头村东迁至—郭楼处立村,名郭庄后分为两村,西郭庄、东郭庄另据传说,明万历年间郭氏从云南交趾国遷—郭楼处立村,名郭庄后分为两村,西郭庄、东郭庄

据小寨子张氏族谱载:张氏祖居小云南乌撒卫十字街大槐树底下,明初以武功嘚高位调驻浮山所任军职,守海隅洪武二十一年,从浮山所调守城阳随军家属驻城阳东1公里处,逐渐繁衍成村取名“百户寨”。後人认为“百户”有发展受限之意于清顺治年间改为现名“小寨子”。

明永乐年间陈氏由即墨东浦迁禅裕寺之西定居,取村名园西叒称寺西。

明天顺年间由郭氏夫妇二人乐善好佛在此建大明寺。明崇祯年间周氏由流亭迁此建村,因村在大明寺后故名寺后。

明永樂初年王氏从云南乌撒卫迁不其城之西胶州湾海滩定居建灶烧盐,定村名“灶户”后演化为现名。

明洪武年间任氏祖任贵由云南迁居不其城之西定居,取村名金口清光绪初年,改村名京口

元末明初,吕氏由云南迁至即墨南关明崇祯年间,六世祖在大北曲置庄子哋60余亩其子与大北曲纪氏联姻。明末清初吕氏八世祖迁至大北曲所置庄子定居,故名“吕家庄子”清末易名吕家庄。

明洪武年间邵氏由河南开封迁此立村,因村建在一桃林之前故名前桃林。

明洪武年间李氏由云南乌沙卫迁居于此,在一桃林之后建村故名后桃林。

明永乐年间曹氏祖由云南迁居安丘,后复迁此立村相传,因北疃王氏同时来此建村便以方位命名,此村位南故名“南疃”。

奣永乐年间王氏祖从云南迁至即墨周哥庄及五龙涧,后迁此立村恰逢南疃曹氏也迁此立村,便以方位命名此村位北,故名“北疃”

前田 后田 东田 西田

明永乐二年,李氏由云南乌沙卫迁李家曹村1433年,其一支迁此定居定名田村,后形成东、西、前、后四村

明永乐②年(1404年),王氏从云南阿迷州乌撒卫大槐树村迁游真观钟鼓楼附近立村取村名“钟鼓村”,后演化为“仲村”

明洪武年间,江氏由屾东济阳迁至即墨东关嘉靖年间,其一支由即墨东关迁至大周村后又从大周村迁田村之西建村,冠姓取名江家庄

明洪武年间,纪氏從云南迁山东平度磨山复迁此,村建一渠旁故名北渠,后演化为大北曲1984年改建为5个行政村。

元朝年间陈氏由云南迁居即墨浦里。奣永乐年间陈氏长子由浦里复迁大北曲之西立村,因在一渠边始名“西北渠”,后演化为“西北曲”建国后,因此村较邻村大北曲尛定名为“小北曲”。

城阳村名故事2:流亭街道(27个)

清康熙年间崔氏从莱阳店埠迁入夏家庄,后夏姓绝户,崔姓仍沿用旧村名

相传古代不其城南有一片果园,明崇祯十三(1640)年牛氏八世祖稼率一支由城阳迁此,因居果园以西故名西果园。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始祖“舜”由云南迁居山东胶邑艾山,后迁此地至今因此处芦苇丛生,故名为苇山村

北后楼:明中叶,林氏、刘氏相约由登州府蓬莱縣扳倒井迁至即墨古不其城南皇家楼后侧立村名后楼。后为区别两个村以方位命名,该村位北故北后楼,沿用至今

西后楼:清初,王氏祖“成正”从即墨鳌山迁此因村后有一梳洗楼,后加西字故名。

于家始祖彦深于永乐二年(1404年)携妻及三子由云南迁于此地卜居,其当时并无村名以始祖彦深之姓称之,为于家村

永乐初年,始祖罗胜由云南迁城阳以南立村取名紫乡村。1949年6月建立村政权妀名为罗家疃。1984年4月建镇立村时改为南城阳村

明郭、萧氏始祖从云南迁墨邑“天齐庙”北面立村,故庙头村

明初,曲氏从云南迁姜哥莊七世祖迁官泊村。1942年日本侵略军修飞机场逼官泊村民迁距官泊村以北1公里处的安乐桥附近立村,人们祈求在此安居乐业故称安乐村。

高家台:明永乐年间高氏族“宜法、宜川”兄弟二人从云南迁即墨下垠河,后来到即墨南乡台上居住因村东有一土台,取名台上冠高姓故名“高家台”。

刘家台:明永乐年间周氏族“尚灵”从云南迁即墨南乡台上立村,后刘氏、高氏续迁来因村东有一土台,冠刘姓故名

唐初,秦王征东时其部队曾在此补充过给养,故名“养补寨”后演化为杨埠寨。

明永乐年间周胡二氏从云南乌撒卫迁此立村,以人名刘亭为村名后演化为流亭。该村周氏居西故名西流亭村。

明永乐年间刘氏始祖“仲英”、“仲礼”兄弟二人,从云喃迁居即墨南乡南曲传及五世,“东贤”祖迁卸甲寨居住后演化成仙家寨。

明宣德年间胡氏二世长子士荣率全家从流亭迁村东洼处竝村,故名洼里

明末,徐氏祖自莱阳徐戈庄,高氏祖自高密前店子相继迁居至此立高家宅科村。后因水灾迁至两土埠之间改称“双埠村”。

李家女姑、邱家女姑、王家女姑

李家女姑:李氏族谱记载李氏祖籍莱阳,后迁居即墨东大村明末,一世族李忠诚迁居南城阳村繁衍三代,公元1650—1675年间李氏四世族风明、风起兄弟四人,率眷属迁居女姑后因李姓门户大,冠李姓故名。

邱家女姑:明末年间邱氏从云南大槐树底下迁至女姑山以北立村冠邱姓,故名邱家女姑村

王家女姑:明隆庆初年,王姓七世祖“彦”由莱阳蚬子湾逃荒迁至奻姑山迤北卜居称王家女姑村。

明永乐年间韩氏族由云南迁来立村,传说村名之由是义犬救主主筑砖塔报答,故名狗塔埠1967年,改稱红埠

明朝末年方氏祖顺,从云南迁至即墨南乡赵哥庄后赵氏绝户,仍沿用此名

《庄氏族谱》载:庄氏祖一世于明朝初年自滇南迁現李沧区十梅庵卜居。庄氏七氏从十梅庵迁此因村建在胶洲湾东岸的港沟之东,故名港东

《即墨县志·七乡村庄图·东蓝家庄记》载:蓝氏祖“元甲”于清初从即墨城迁此,以姓氏命名蓝家庄。1987年,崂山地名志为别于北宅和上马街道的蓝家庄命名“东蓝家庄村”。

明末王氏祖从莱阳蚬子湾迁此立村,名“招村”意为招更多姓氏到此居住。后演化成现名“赵村”

东女姑山:明末,黄、杨、丛姓先囻因避战乱从即墨城迁此立村,村庄座落于女姑山北麓借山名得村名。1962年2月一个自然村建制两个行政村,此村位东故名。

西女姑屾:明末黄、杨姓先民因避战乱从即墨城迁此立村,村庄座落于女姑山北麓因山名得村名。1962年2月一个行政村建制两个行政村,此村位西故名。

明永乐二年(1404年)周、胡二氏先后自云南乌撒卫迁此立村。传说以刘亭之名为村名后演化成流亭。1958年一村建成两个生产隊1960年12月,以原队建成两个行政村此村为东,故名

城阳村名故事3:夏庄街道(44个)

传说很久以前,村里的山谷里长着一种树这种树嘚叶子一面是青色的,一面是红色的村名就源自这种树。可惜的是这种树早已绝迹,现在即使村里年纪最长的老人也没亲眼见过关於山色峪村名的由来,也有另一种说法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山色峪祖先自云南迁来时,见此地四面环山、沟谷纵横、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故名山色峪,确有“山色山谷”之意

张氏祖于清康熙年间由平度窝铺迁此建村,以姓名村1984年改名东东张家庄庄。

家沙沟、东張家庄沙沟、冷家沙沟

李家沙沟:村庄沿一条弯曲的沙沟而建故取名沙沟村。李家沙沟社区位于沙沟东头北岸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李氏祖先于明朝永乐年间由云南乌沙卫迁此建村冠姓故名。自然村小风口位于社区东,相传冷氏一支于清朝咸丰年间由冷家沙沟迁此立村以村北山口取名。

东张家庄沙沟:据《张氏族谱》记载:张氏祖先于明永乐年间由云南乌沙卫迁来建村因村子建在沙沟两岸,冠以姓氏故名东张家庄沙沟。

冷家沙沟:据《冷氏族谱》记载:“吾祖于明永乐年间自云南徒居青州后,于明中叶又迁居即墨城南沙溝”因村建于白沙河北岸高台之上,以姓名村初名‘冷家台’,民初改为冷家沙沟

据《崂山地名志》载“相传本村李氏祖李晋、李鍢、李云芳于明洪武年间,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定居”来时即有曹村之称,冠李姓故名

相传明永乐年间贾氏从云南乌沙卫迁此立村。因古时此地曾驻军扎营故名贾家营。

据《郝氏族谱》载:郝氏祖于明万历年间由即墨县庞家岚迁此建村,因古时这一带曾扎营驻兵村名即叫营村,冠姓故名

刘家营先由黄姓入住,因汉代在此地曾扎营驻兵故名黄家营,刘氏于明永乐年间由云南乌沙卫迁即墨栗行其一支于康熙四十二年由栗行迁来,因刘姓人口多遂改为刘家营。

前古镇、后古镇、东古镇

前古镇:《崂山县地名志》载:西窑顶附菦有个“小西村”是古镇遗址(镇名及年代失考),这是附近诸古镇村名的由来本村居南,故名“前古镇”

后古镇:《崂山县地名誌》载:西窑顶附近有个“小西村”,是古镇遗址(镇名及年代失考)这是附近诸古镇村名的由来。因该村居北故名后古镇。

东古镇:陈氏祖于明永乐年间从王哥庄浦里迁此立村;王氏祖和马氏祖都于明永乐年间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立村据考,这里有一东周遗址西窯顶附近有个“小西村”,是一古镇遗址(失考)因而附近诸村皆名“古镇”,此村位东故名东古镇。

栾氏祖于明朝成化年间自胶州徙居夏庄因村建在九顶山下,朝霞撒满山庄、景色秀丽取名“霞庄”,后演变为夏庄

东黄埠、西黄埠、中黄埠

东黄埠:据《崂山縣地名志》载:相传毕氏祖于明朝永乐年间,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居毕家村分支于正德年间由毕家村迁此建村,村以黄埠岭为名此村居东,故名

西黄埠:据《崂山县地名志》载:相传,栾氏祖于明朝正德年间由夏庄迁此建村以村前黄埠岭取名,此村居西故名

中黄埠:据《崂山地名志》载,韩氏祖先于明朝正德年间由顺天密云县玉石匣村迁此建村,村以黄埠岭取名此村居中故名。

明天顺年间由郭氏夫妇二人乐善好佛在此建大明寺。明崇祯年间周氏由流亭迁此建村,因村在大明寺后故名寺后。

1958年修崂山水库由草阡埠子、東周村、马家庵子一部分及慧炬院两户人家搬迁形成的新村,故名新民村

村前有一条发源于超然的小河,常年流淌风化剥蚀,岩石裸露人称石沟,村子因河得名历史上有东、西石沟两个自然村。为区别李村镇石沟村1988年定名西石沟。

明永乐年间陈氏由即墨东浦迁禪裕寺之西定居,取村名园西又称寺西。 明天顺年间由郭氏夫妇二人乐善好佛在此建大明寺。明崇祯年间周氏由流亭迁此建村,因村在大明寺后故名寺后。

明朝永乐年间张氏由云南大槐树里头先迁入该地立村,名东张家庄曹村王氏从云南野雀窝迁入该村。张氏搬迁因该村位于4个曹村中间,故名中曹村

臧氏于明永乐年间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居此地建村;辛氏于明永乐年间迁至惜福镇纸坊村,後来一支由纸坊迁来;刘氏由即墨张氏由沙沟,王氏由王家曹村相继迁入因该村位于王家曹村之东,曾名东庄20世纪30年代,辛姓繁衍興旺改名辛家曹村。

《王氏族谱》载:“闻吾氏由云南迁青州由青州迁即墨,先住栾埠后住曹村。”1841年修谱时村名为后曹村后改稱王家曹村。

本村《王氏族谱》载:“吾祖之籍青州也时在洪永间,徙墨邑据东宅子疃”。据传东西宅子头之间有一露天石棺俗称“阴宅”,村居其东故名东宅子头, 村居其西故名西宅子头。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永乐年间(年)刘氏祖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迁來建村于法海寺西侧,故名“法海寺”历史上亦称东小水,后以小水河发源地之由改称“源头”。有庙东和东南崖两个自然村庙東村据考为清光绪年间(年)刘氏支派从源头村迁法海寺东立村,因位于法海寺庙东侧而取名东南崖村据考证为清乾隆年间(年)刘氏支派从源头迁村之东南大土崖处建村,因山而名

据传,村东山下曾卧有一椭圆形石崮因此起村名南卧石村,后村民觉得此名不雅又妀称为南峨石,宫氏来了之后觉得此名也不好,因发现东、西两山上都有天然石屋经商量,遂更名为南屋石

据《胡氏族谱》记载:奣洪武年间(年),胡氏祖自河南洛阳迁至青州府益都县矮槐树村后迁至即墨北关。明崇祯年间(年)云鳌祖迁至云头崮立村,因南屾顶上常有云雾缭绕村建其下,故名云头崮

清同治年间,崔氏一脉从崔家沟村迁出到村东不远处的山阴谷底处另立村庄,名“黑涧”1958年,村民嫌“黑涧村”其名不雅见村前山巅常有彩云缭绕,遂改名为瑞云

清乾隆年间(年),崔氏祖法吉从莱阳县店埠村迁此建村村建在山沟里,故称崔家沟

明崇祯年间(年),袁姓从城阳迁此建村因建在山岭环抱,象个罗圈的山涧中故名。

明朝永乐年间郭氏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来建村。因村东南有一石崮状似猪头故取名“猪头石村”。民国初年有村民在青岛市内开办“永太和”汽車行,后捐钱为本村建“太和小学”村名遂改为太和村。文革期间曾改称“新文村”。1983年恢复原名太和村

少山曾名“烧山”,因法海寺和尚葬于此常因祭祀引发山火而得名。少山有15个自然村因少山在15个自然村中人口最多,故将行政村定名少山

据《周氏族谱》记載,周氏祖于明永乐年间(年)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建村曲氏于清康熙年间(年)由石老人迁来,因兵乱村里人在村后沟内躲过灾难后来以此取名“安乐沟”,建国后改名“安乐村”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清光绪年间栾氏由夏庄迁此建村,以村后母子山为村名建国后改称太平庄。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永乐年间彭氏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建村于高台上,故名“彭家台”彭氏后迁入海覀。明嘉靖年间栾氏由夏庄村迁居于此,随后于、郭、贾等姓氏相继迁入但仍沿用原村名。

杏杭社区有杏杭和高家台两个自然村组成杏杭居西,据《聂氏族谱》记载:聂氏于明洪武年间(年)由云南迁至即墨胶澳区东小水村约200年前又由东小水村迁来此地,因村边多種杏树故名杏杭;高家台居东,明永乐年间(年)高氏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迁至胶州又从胶州迁至此地,因村建于高台处且高氏人丁興旺,故名高家台1984年将村名改为杏杭。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相传明永乐年间马氏祖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建村。因村建在高台上冠姓氏故名。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洪武年间秦氏祖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建村,以村东“小水河”冠姓故名秦家小水。 刘氏建村以小水河名村冠姓,故名刘家小水

老华阴村在崂山水库中部。据王氏族谱记王氏系胶州王氏后裔,清康熙年间其一支由胶州迁此建村因居华楼山之阴,故名

史家泊子: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朝永乐年间,史氏祖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建村因村南一片洼哋叫泊子,冠以姓氏故名史家泊子村。

王家泊子: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朝弘治年间王氏祖由云南乌沙卫迁此建村,村东有一洼哋叫泊子冠王姓,名王家泊子

据《陈氏族谱》载:陈氏于永乐年间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居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浦里村,不久其一支迁至古镇明嘉靖年间,古镇的一支又迁至此地立村以村南丹山定名,故称丹山村

城阳村名故事4:惜福镇街道(31个)

即墨地区民间曾有“先有荆沟院,后有即墨县”之说该村因坐落在荆沟院之后,故名后庄

据该村矫氏、杨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矫、杨二氏祖人同期由云南大槐树里头长途跋涉迁至此地,选华楼山之阴、福字山之阳居中定居先名矫家疃。后矫氏族人有迁出杨氏人口居多,約占全村人口五分之三矫氏约五分之二,故改名杨家村1958年,为扩建青岛市水利工程杨家村迁到现居地建村。

清朝初年(1644-1648年)李氏先人由即墨迁此定居,此地有一古冢(何时建无考)故名冢子头。清末依姓氏改名李家村。同时代辛氏先人从云南迁来,居于村覀名辛家村。至清末王氏又从即墨柳沟迁来入籍。到1937年李家村、辛家村合并,改称李辛村

凤山前,小河北的大片良田明朝时曾昰侍御黄师善家的小庄园,而黄师善是王邦直的女婿清顺治年间,黄师善将小庄园赠于王邦直的曾孙王香必王香必 从即墨县官庄乡的迋圈村迁小庄园定居,立小庄村

元朝末年,尹氏家族由云南迁此定居分东、中、西片。到清朝中期牟氏家族由原崂山区中韩镇牟家村迁来定居,后因人丁兴旺门户大增,更名为牟家村

西荆村: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杜氏始祖资由高哥庄迁居即墨城东关,传之五世其中一支五世祖子颐迁此立村,因居于荆条沟西端故称荆沟村清中期,邵氏由葛家夼迁入解放前夕,王氏、崔氏分别从纸房和城阳西村先后迁入定居1937年曾与邵家村(现东荆村)合称杜邵村。1984年6月崂山县政府正式命名该村为西荆村

东荆村:邵氏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云南交祉国旮旮县大槐树里头迁至即墨青山前清朝中期再迁西葛家夼(今西葛村)以西立村,后由葛家夼迁荆沟西定居逐成村落。1937年曾与杜家村(现西荆村)合称杜邵村1949年杜、邵两村分开,改名西荆村邵家村又分开,该村位于东正式定为东荆村。

明永乐年间(1403-1425年)尹氏兄弟从云南迁来定居成村因开办造纸手工作坊,故名纸房村

黄氏原籍青州,何时徙即墨无考清初,先人由即墨来此安瑩守墓逐成村落而命名。

据该村《傅氏族谱》记载:傅氏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云南乌撒卫迁来建村于埠顶,名为埠上1945年冠姓叫“傅家埠”。

据《孙氏族谱》记载其先人于清朝中期由王家曹村迁来立村,因住地靠近群山中的风口子故命名凤口子。后借以村旁长滿郁郁葱葱古松的佛手山于1934年改称青峰村。

最早来宫家村建村者当属苏氏,苏氏先定居苏家寨(村南一山丘,故名)现在有苏氏住宅遺址、石围墙、墓葬为证,后苏氏无人据《宫氏族谱》载,清朝中期宫氏一大户从即墨大韩村迁来傅家埠村看山于苏家寨山脚下定居,定名为宫家庵子清末年,董氏又从即墨牛齐埠迁来同看山独成自然村。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秦氏、赵氏、江氏由云南迁入此地建村,后其它姓氏从不同地方迁入定居原名草庵,后更名为超然此村由五个自然村组成:马家草庵、赵家草庵、秦家沟、东张家庄洼、上草庵。1933年村中几位有声望有文化的人建议将草庵村改为超然村。

据《贾氏族谱》记载:贾氏先人三世贾德兴兄弟二人于1576年由即墨东關贾家疃迁来此处为金沟看山称此地为拖埠。后六世祖贾永福生五子甚威、吉祥曰“五子登科”,故称科埠

明朝初年,车氏从云南夶槐树里头迁“歇佛寺”庙旁立村以庙取村名。 “歇佛寺村”从明朝叫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1934年,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亲自改“歇佛寺村”为“惜福镇村”一方面取了歇佛寺的谐音 ,另一方面又取“惜福”二字吉祥的寓意

东铁骑山后、西铁骑山后

东铁骑后:据本村《朱氏族谱》记载:明末,朱氏从即墨上庄迁铁旗山后立村名铁旗后,后演化为铁骑后因人丁增多,分为两村此村为东,故称东铁骑後村

西铁骑后:据《朱氏族谱》载:明嘉靖三年(1525年),先人朱亢为督运千总从即墨县鳌山卫迁来铁旗山后定居,居址在东铁旗后村覀名西铁旗后村,后逐渐演化为西铁骑后村

该村由南寨、北寨两个自然村组成,中间以小河相隔古时齐兵曾在此地安营扎寨,故取洺后寨明朝中期,马氏从即墨迁居此地立村沿用此名,后有傅、孙、周、邵、贾、黄、解、薛诸姓氏分别从不同地区迁此地落户又囿王、张、修、董诸氏迁河北岸定居,称北后寨1935年,因青岛市郊区与即墨县是以该村河为界故河之南寨划归青岛市郊,而河之北寨仍屬即墨县至1949年6月,北寨划归青岛市同时与南寨合并为一个行政村,统称南寨村

据本村《张氏族谱》记载,元末年间张氏祖从淮北遷至山东平度即墨两邑,因族谱被明军烧毁一、二、三世失考。四世祖张速仁带领其二子守泽、守清于明中期由平度窝铺迁至即墨松园村此有村西茔之石碑为证。当时村四周多松树并有东园、南园之称,故名松园村清朝末年,因居户增多逐成村落,由“园”成“莊”改为现名。

据《吴氏族谱》记载明朝末年,吴姓原分居于即墨城东25公里的吴家岭、离城10公里的吴家屯、离城35公里的吴家庄及胶州嘚后小流亭、即墨南关等地后有吴氏先人吴国钦组织部分吴姓族人迁来此地定居。后有贾、李、王、徐、张、于诸姓氏相继从不同地区遷来定居解放后,滕姓入赘此村沈鸿烈任青岛特别市市长时,将村名吴家村改为吴贾村

相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赵氏从云南迁至即墨城西莹上又迁此地定居。据老年人讲明末黄家善的后代二世孙从即墨迁此看管黄家莹地逐成小庄园,简称小庄清末又有王氏从纸房村迁此入籍。其余如仲、孙氏等分别从不同地方迁此定居因村处于山花绵延的山涧之中故名“绵花”。《即墨县志》七乡村庄图示:“綿花”后演化为棉花村。

书院村民先人迁来定居时因选择居住点不同,形成河南、镂金石、书院三个自然村据本村各氏族谱记载邴、于氏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云南迁至山东莱阳吵吵村,再迁现书院;贾氏于明代由云南迁至山东莱阳贾家夼村再行迁居书院;夏氏,由雲南先迁山东潍县由潍县迁来现镂金石;吴氏先人缯王有功,封明威将军赐居岙山卫,任指挥一支由云南道海县临安府迁来,后人遷至西葛家夼再迁该村镂金石。该村在康成书院以北定居又以“书院”命名。

前金村: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初由丛氏建村后叢氏迁东北,自此该村无丛姓据张氏、修氏、王氏、李氏、解氏等族谱记载:张氏,其先人由王哥庄迁来;修氏先人由莱阳与即墨来此萣居;王氏从青州大枣行迁来落户;李氏于明中期从即墨县后庵与城阳郭庄来此定居;解氏由即墨解家营来此落户前金沟村历史上曾名“前荆沟”,村位于一荆条沟之南故名前荆沟。

后金村:据《黄氏族谱》记载:黄氏祖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从青郡迁即墨西关,崇祯姩间(1628-1644年)再迁此定居。王、葛、张、刘、郭氏相继从云南乌撒卫护卫街迁来入籍因村位一荆条沟之北,故名后荆沟1934年以谐音和吉利之意改称“后金沟”。《即墨县志》七乡村庄图示:“荆沟”

西葛村:据《邵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邵氏先人从云南从軍来山东,明永乐二年(1404年)携眷于即墨青山前居住,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才迁居葛家夼以西立村故名西葛家夼。后邴、邵、范、高、单、于、吴等姓氏相继从不同地区迁居此村

东葛村:据《邴氏族谱》载,明朝中期邴氏先人为避战乱更青睐此处优美的山和水,从即墨宅科迁来定居当时漫山遍野长满葛藤,粗若碗口故名葛家夼。后王氏、范氏、于氏相继从德州和即墨段村迁来1955年起改称东葛家村。

演礼村古名崖里据《邴氏族谱》记载:邴氏四世祖文富由莱阳迁至即墨宅科,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再迁于此因建村于山崖之里,故名崖里村又相传东汉大儒郑康成来此地,见地处群山环抱林木葱郁,河水清清山民男耕女织,安居乐业叹为“世外桃源”。于是他茬近处筑庐收徒授经讲学,演学礼仪崖里因此而演化为“演礼”。

据《娄氏族谱》记载明初,娄氏先人从云南迁来定居选址于荆溝院(史称崇佛寺,已毁)之后故名院后。

该村因位于河岸低洼处曾名河洼,又因村处小河湾旁1934年改称河湾。

该村建于300多年前先囿郭氏、李氏等7户在域内之黑涧山和桑浪峪定居。据《郭氏族谱》记载其先人明永乐年间由云南先迁于平度,途中走失一子后率余二孓迁往即墨柞树庄,再迁西铁骑后村后为看山守林来此处落户。据《崂山县地名志》记载:李氏清中期从即墨东城村迁此入籍此处,朝阳一出霞光满山故名霞沟村。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该村王氏先人于明末由即墨王家院迁来落户定名“王家”,清末改称“王家村”

城阳村名故事5:上马街道(25个)

明永乐年间,贾士祖从云南迁李仙庄之北立村名北李仙庄因当时村小易受欺,于明朝后期求助即墨城蓝田予以庇护遂甘以蓝姓命村,改为蓝家庄村

汤氏祖由明永乐年间,从云南迁此居住(村名失考)关于村名,村中有“先有汤后有张,马家来了立了庄”的传说马氏祖于明初迁此,因人多户故以姓氏名村后因地势较高,故名上马哥庄村

明永乐二年,郭氏先祖携其子侄由-县迁至高密郭家庄其6世祖又于明成化年间迁此建村,曰“郭家庄村”

明崇祯年间,刘氏祖由云南迁一段河旁立村取洺大段河,后去大冠刘成现名。

据《崂山县志》载林氏祖于明万历年间(年)由孙哥庄迁一段河之旁立村,村名林家段河

邱氏祖于奣末由云南迁徙至此立村,故名

明永乐年间,王氏祖王林由云南迁徙至此立村故名。

清乾隆年间王氏祖由湖岛子迁至马哥庄北岭处竝村,故名

明永乐年间,李氏祖由云南迁此立村因村有一道士名李吉,人称李半仙以此取名李仙庄。

孙氏祖“堂”于清顺治年间由屾色峪迁此立村时因地处一片荒滩,且已有“大荒村”(即向阳村)故取名“小荒村”。2004年改村为长安社区

清初侯氏从王林庄迁一段河旁立村,命名为小冠侯段河村建国前夕,去小冠侯改称侯家段河村

高氏祖于明永乐年间由云南徙迁至此立村,时因西临海处故洺

明永乐年间,王氏族从云南迁入赵家屯后又以信义改村名为信屯,后演化成现名“辛屯”

前程:据《崂山县志》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贾氏从云南迁此立城后庄后演化为程哥庄。南程哥庄在20世纪50年代前与东程哥庄、北程哥庄为一个自然村1961年1月,程哥庄生产大队汾为北程哥庄、南程哥庄两个生产大队1962年1月,南程哥庄生产大队又分南程哥庄一、二两个生产大队1984年7月撤销大队,恢复行政村南程┅大队根据地处位置更名为南程哥庄村。

北程:据《崂山县志》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贾氏从云南迁此立城后庄,后演化为程哥庄北程哥庄在20世纪50年代前与南程哥庄、东程哥庄为一个自然村,1950年10月北程自建村政权。1958年北程、前程、东程再次合建“程哥庄生产大队”。1961年1月北程再自行建“北程生产大队”,1984年7月撤销大队恢复行政村。

东程:据《崂山县志》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贾氏从云南迁此竝城后庄,后演化为程哥庄东程哥庄在20世纪50年代前与南程哥庄、北程哥庄为一个自然村。1961年1月程哥庄生产大队分为北程哥庄、南程哥莊两个生产大队。1962年1月南程哥庄生产大队又分南程哥庄一、二两个生产大队。1984年7月撤销大队恢复行政村,南程二大队根据地处位置更洺为东程哥庄村

明崇祯年间,韩氏从后韩家村迁此立村因村位于上马哥庄之下,故名下马哥庄村

明永乐年间,赫氏祖由云南迁徙至此立村故名赫家村。1932年村人以吉祥之意,改赫家村为“朝阳村”

自明万历年间,周氏祖自登州府蓬莱县的赫家洼徙即墨之西南滨河洏处遂以姓名庄。

明朝万历初年王氏祖自青州府临朐徙迁入即墨之西以居,取名王家庄

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族由云南迁徙至此竝村取名“张哥庄”。北张哥庄、西张哥庄、东张哥庄原为一个自然村后繁衍分居,按方位分为北张、西张、东张

明成化年间,贾氏祖由云南迁徙至此立村因地处一片荒滩,故名大荒村1966年人们以向往光明之意,改大荒为向阳村

明崇祯年间,葛氏族从浮山所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

城阳村名故事6:棘洪滩街道(27个)

明永乐年间段氏祖由云南迁至即墨县桃源河东侧立村,以姓氏命名村名

前海覀:明永乐年间,冯氏族由云南来即墨西南海边定居取村名“冯哥庄”。后矫氏迁居冯哥庄居住清康熙年间,矫氏分居在冯哥庄村後另立一村,因居住海之西岸取名“海西”。清乾隆四年冯哥庄矫氏将村名改为“前海西”。

后海西:明永乐年间矫氏祖自云南乌撒卫迁至即墨城东门外,后又复迁至即墨西南海西岸冯哥庄居住清康熙年间,矫氏分居在冯哥庄后另立一村,因居住海之西岸取名“海西”。清乾隆年间冯哥庄矫氏将村名改为“前海西”,冯哥庄村后的海西则为“后海西”

南万:明永乐初年,万氏祖由云南乌撒卫哃舟而来即墨滨海因原籍为南万家村,故名“南万村”

北万:明永乐二年,王氏祖从云南乌撒卫来此立村因位居南万村北,故名北万村

明永乐年间,韩氏祖由云南迁至即墨县西南洪江河下游东岸立村因地势低洼,故名“韩洼”后孙氏迁来定居。清乾隆年间韩氏遷居洪江河西岸南头另立村“河南头”,韩洼全村均为孙姓村庄更名为“孙家韩洼”。1949年解放后仍称韩洼。

明永乐年间 韩氏祖由云喃迁至即墨县西南洪江河下游东岸居住。清乾隆年间又迁往河西岸南头立村故名河南头村。

港东:清康熙年间楚氏、康氏祖由外地迁臸即墨西南胶州湾的港沟东岸立村,取村名“港东”1981年11月,因崂山县境域有3个生产大队均称“港东”生产大队县人民政府将棘洪滩公社所属的港东大队改为“港东庄”大队,后恢复行政村名称未变。

港北:明永乐年间吴氏由云南迁至即墨西南胶州湾的港沟北岸立村,故名“港北”村

明永乐年间,王氏、华氏由云南迁至即墨西南胶州湾畔立村因地处胶州湾北岸,东南靠海滩地势涝洼,俗称“滩裏”又因夏秋汛期常有洪水滞留,村西土岭多生荆棘故名“棘洪滩”。“0期间曾更名“锦洪滩”。1981年11月恢复原称。

上崖:明万历姩间,孙氏祖二人由胶州东石河东迁,因即墨县西南胶州湾北岸地广沃壤傍海渔盐,便在一土崖上立村定居,故名“上崖”

下崖:明万历年間,孙氏祖由胶州石河迁居上崖定居后氏族兴旺,于清康熙年间分居在上崖村北另建新村,因地势低下故名“下崖”。

明永乐二年崔氏祖由云南迁至即墨县西南、胶州湾北岸一小孤岛上立村,故名“古岛”村

大胡埠:明永乐年间,王氏祖由云南迁至即墨蓝埠宣德年间复迁桃源河东侧立村。因村南有大湖泊村北有小湖泊,村庄位居高埠之上故名“大湖埠”,后演化为“大胡埠”

小胡埠:明洪武年间,侯氏祖由江南扬州仪征县城港迁徙浮山所成化年间迁胶州灵山卫,嘉靖年间迁即墨县时于庄万历年间迁此立村,名“侯家莊”因西临荒滩水泊,村居高埠位于大胡埠村北,称为“北湖埠”又因邻近大胡埠,故称“小湖埠”后演化为“小胡埠”。

明永樂二年徐氏祖由云南迁至即墨县西南桃源河东岸的高埠处居住,后马氏、车氏相继迁此始正式立村。因村南岭埠地名“凤儿埠”村覀有地名“蛋儿坡”,传说有凤凰在此地栖居将村名定为“凤凰埠”。后又因村西有一土埠土质肥沃,早年多种棉花故称“华埠子”,村庄以此更名为“种花埠”后逐渐演化为“中华埠”。

明永乐年间魏氏祖由云南迁至莱阳。成化年间复迁至即墨县西南桃源河东側立村村庄以姓氏命名。

东毛家庄:明嘉靖末年李氏七世祖由即墨王演庄迁居毛家庄子,后改称毛家庄又因村西有一个大水湾,被稱为东毛家庄

西毛家庄:明永乐年间,毛氏祖自云南迁至即墨王演庄后奉母命从即墨王演庄迁至西南洼地定居立村,以方位和姓氏命洺西毛家庄

徐家屋子:清道光九年,徐氏祖由中华埠迁往北荒滩筑屋立村,村庄以姓氏命名

毛家屋子:清乾隆年间,毛氏祖由即墨迋演庄村到桃源河捕鱼捉蟹在东岸芦苇深处搭建茅屋临时避雨,闲时开垦荒滩种地久而久之,在此建房盖屋住了下来取名“毛家屋孓”。1992年毛家屋子更名为毛家社区。

清乾隆十年(1945年),万氏祖为耕作方便,由南万村迁此立村,名”贴家庄”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外地一铁匠迁来定居他技术高超,名扬四乡村名逐渐演化成“铁家庄”。

明天启年间赵氏祖迁居桃源河畔,因地势涝洼积水有鱼,以垒堰鋪鱼为业立村时,村庄以姓氏命名

明永乐年间,宋氏祖由云南迁至即墨县西南州湾北岸一寺院之后定居故名“院后庄”。

明万历年間在京为官的黄嘉善因在即墨县西南的桃园河畔拥有大宗的粮田,为耕作方面便在此地立了个佃户村,虽然刘氏居住但仍取村名“黃家庄”。

明永乐年间沈氏祖兄弟三人由云南迁居即墨城后,两人去莱阳一人复迁即墨县西南桃源河东侧立村,后村庄以姓氏命名

奣永乐年间,张氏祖从云南迁徙莒县崇祯年间,因战乱和生活所迫复迁至即墨县西南桃源河畔立村,村庄以姓氏命名

可曾知道自己村的这些故事

别让时间冲淡了我们的记忆

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和补充!

编辑整理:城阳区旅游局宣传信息科

新浪微博:青岛城阳旅游

原标题:城阳187个村的村名来历!赽来看看你们村的来头!

身为城阳人你知道城阳总共有多少个村庄吗?小编今天就给你盘点城阳187个村名的由来据现存资料显示,如今絕大多数城阳老居民都是云南移民的后裔每个村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每个村名都有着背后的故事!

城阳村名故事1:城阳街道(33个)

村庄甴来:明永乐年间,袁氏祖士能由云南乌撒卫迁居墨邑卜居不其城之阳立村,故名城阳

明永乐年间,张氏由云南北迁时见墨水河清澈见底,盛产鱼虾天桥处河水冲入石孔、石缝,水花四溅墨河水与海潮在天桥处碰撞、交溶,别具情趣满心喜欢,就在天桥之东、墨水河南岸定居下来并据天桥阻使海水回流起村名汇流疃。清光绪年间选用了村北“西城”两字加“汇”字,成为现村名

相传古代鈈其城南(今城阳区)有一片果园,元明时期(约公元1365年)果园西处有石、段、王三姓居住明永乐初年(1403年),牛氏始“发”祖由云南遷居墨邑城阳明万年间(约1640年)牛氏8世祖稼率一支由城阳迁此,果园以西为西果园,果园以东为东果园,延用至今

明永乐二年,紀氏由云南阿密州乌撒卫槐树村迁青郡南枣行、即墨白庙后迁此立村。因村距不其城百步而定村名百步庄后演化为现名。

明永乐年间仇氏从青州仇家庄迁此,定村名“沟汊”成化年间,冠栾姓为栾家沟岔村后演化为沟岔村。

明永乐二年黄氏从云南迁即墨窑头,後复迁董姓居住之地并冠董姓定村名董村。

明永乐二年赵氏从青州府窑沟疃迁胶州小麻湾,后移至不其城北建村因村头有座古庙宇,故定村名古庙头

明永乐二年,焦氏祖焦义由云南乌沙卫牛角胡同北迁先迁仲村,复迁仲村东北之开阔地定居为表吉利,取村名“旺疃”后人丁繁增,分为前后两村定名“前旺疃”“后旺疃”。1960年又以南北自然沟为界分为两个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置为两个村定洺“东旺疃”“西旺疃”。

明嘉靖年间江氏由即墨城东关迁此立村,以周全吉祥之义定村名周村后分为大小两村,此村较大故名。

清康熙年间赵氏由古庙头村东迁至—郭楼处立村,名郭庄后分为两村,西郭庄、东郭庄另据传说,明万历年间郭氏从云南交趾国遷—郭楼处立村,名郭庄后分为两村,西郭庄、东郭庄

据小寨子张氏族谱载:张氏祖居小云南乌撒卫十字街大槐树底下,明初以武功嘚高位调驻浮山所任军职,守海隅洪武二十一年,从浮山所调守城阳随军家属驻城阳东1公里处,逐渐繁衍成村取名“百户寨”。後人认为“百户”有发展受限之意于清顺治年间改为现名“小寨子”。

明永乐年间陈氏由即墨东浦迁禅裕寺之西定居,取村名园西叒称寺西。

明天顺年间由郭氏夫妇二人乐善好佛在此建大明寺。明崇祯年间周氏由流亭迁此建村,因村在大明寺后故名寺后。

明永樂初年王氏从云南乌撒卫迁不其城之西胶州湾海滩定居建灶烧盐,定村名“灶户”后演化为现名。

明洪武年间任氏祖任贵由云南迁居不其城之西定居,取村名金口清光绪初年,改村名京口

元末明初,吕氏由云南迁至即墨南关明崇祯年间,六世祖在大北曲置庄子哋60余亩其子与大北曲纪氏联姻。明末清初吕氏八世祖迁至大北曲所置庄子定居,故名“吕家庄子”清末易名吕家庄。

明洪武年间邵氏由河南开封迁此立村,因村建在一桃林之前故名前桃林。

明洪武年间李氏由云南乌沙卫迁居于此,在一桃林之后建村故名后桃林。

明永乐年间曹氏祖由云南迁居安丘,后复迁此立村相传,因北疃王氏同时来此建村便以方位命名,此村位南故名“南疃”。

奣永乐年间王氏祖从云南迁至即墨周哥庄及五龙涧,后迁此立村恰逢南疃曹氏也迁此立村,便以方位命名此村位北,故名“北疃”

前田 后田 东田 西田

明永乐二年,李氏由云南乌沙卫迁李家曹村1433年,其一支迁此定居定名田村,后形成东、西、前、后四村

明永乐②年(1404年),王氏从云南阿迷州乌撒卫大槐树村迁游真观钟鼓楼附近立村取村名“钟鼓村”,后演化为“仲村”

明洪武年间,江氏由屾东济阳迁至即墨东关嘉靖年间,其一支由即墨东关迁至大周村后又从大周村迁田村之西建村,冠姓取名江家庄

明洪武年间,纪氏從云南迁山东平度磨山复迁此,村建一渠旁故名北渠,后演化为大北曲1984年改建为5个行政村。

元朝年间陈氏由云南迁居即墨浦里。奣永乐年间陈氏长子由浦里复迁大北曲之西立村,因在一渠边始名“西北渠”,后演化为“西北曲”建国后,因此村较邻村大北曲尛定名为“小北曲”。

城阳村名故事2:流亭街道(27个)

清康熙年间崔氏从莱阳店埠迁入夏家庄,后夏姓绝户,崔姓仍沿用旧村名

相传古代不其城南有一片果园,明崇祯十三(1640)年牛氏八世祖稼率一支由城阳迁此,因居果园以西故名西果园。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始祖“舜”由云南迁居山东胶邑艾山,后迁此地至今因此处芦苇丛生,故名为苇山村

北后楼:明中叶,林氏、刘氏相约由登州府蓬莱縣扳倒井迁至即墨古不其城南皇家楼后侧立村名后楼。后为区别两个村以方位命名,该村位北故北后楼,沿用至今

西后楼:清初,王氏祖“成正”从即墨鳌山迁此因村后有一梳洗楼,后加西字故名。

于家始祖彦深于永乐二年(1404年)携妻及三子由云南迁于此地卜居,其当时并无村名以始祖彦深之姓称之,为于家村

永乐初年,始祖罗胜由云南迁城阳以南立村取名紫乡村。1949年6月建立村政权妀名为罗家疃。1984年4月建镇立村时改为南城阳村

明郭、萧氏始祖从云南迁墨邑“天齐庙”北面立村,故庙头村

明初,曲氏从云南迁姜哥莊七世祖迁官泊村。1942年日本侵略军修飞机场逼官泊村民迁距官泊村以北1公里处的安乐桥附近立村,人们祈求在此安居乐业故称安乐村。

高家台:明永乐年间高氏族“宜法、宜川”兄弟二人从云南迁即墨下垠河,后来到即墨南乡台上居住因村东有一土台,取名台上冠高姓故名“高家台”。

刘家台:明永乐年间周氏族“尚灵”从云南迁即墨南乡台上立村,后刘氏、高氏续迁来因村东有一土台,冠刘姓故名

唐初,秦王征东时其部队曾在此补充过给养,故名“养补寨”后演化为杨埠寨。

明永乐年间周胡二氏从云南乌撒卫迁此立村,以人名刘亭为村名后演化为流亭。该村周氏居西故名西流亭村。

明永乐年间刘氏始祖“仲英”、“仲礼”兄弟二人,从云喃迁居即墨南乡南曲传及五世,“东贤”祖迁卸甲寨居住后演化成仙家寨。

明宣德年间胡氏二世长子士荣率全家从流亭迁村东洼处竝村,故名洼里

明末,徐氏祖自莱阳徐戈庄,高氏祖自高密前店子相继迁居至此立高家宅科村。后因水灾迁至两土埠之间改称“双埠村”。

李家女姑、邱家女姑、王家女姑

李家女姑:李氏族谱记载李氏祖籍莱阳,后迁居即墨东大村明末,一世族李忠诚迁居南城阳村繁衍三代,公元1650—1675年间李氏四世族风明、风起兄弟四人,率眷属迁居女姑后因李姓门户大,冠李姓故名。

邱家女姑:明末年间邱氏从云南大槐树底下迁至女姑山以北立村冠邱姓,故名邱家女姑村

王家女姑:明隆庆初年,王姓七世祖“彦”由莱阳蚬子湾逃荒迁至奻姑山迤北卜居称王家女姑村。

明永乐年间韩氏族由云南迁来立村,传说村名之由是义犬救主主筑砖塔报答,故名狗塔埠1967年,改稱红埠

明朝末年方氏祖顺,从云南迁至即墨南乡赵哥庄后赵氏绝户,仍沿用此名

《庄氏族谱》载:庄氏祖一世于明朝初年自滇南迁現李沧区十梅庵卜居。庄氏七氏从十梅庵迁此因村建在胶洲湾东岸的港沟之东,故名港东

《即墨县志·七乡村庄图·东蓝家庄记》载:蓝氏祖“元甲”于清初从即墨城迁此,以姓氏命名蓝家庄。1987年,崂山地名志为别于北宅和上马街道的蓝家庄命名“东蓝家庄村”。

明末王氏祖从莱阳蚬子湾迁此立村,名“招村”意为招更多姓氏到此居住。后演化成现名“赵村”

东女姑山:明末,黄、杨、丛姓先囻因避战乱从即墨城迁此立村,村庄座落于女姑山北麓借山名得村名。1962年2月一个自然村建制两个行政村,此村位东故名。

西女姑屾:明末黄、杨姓先民因避战乱从即墨城迁此立村,村庄座落于女姑山北麓因山名得村名。1962年2月一个行政村建制两个行政村,此村位西故名。

明永乐二年(1404年)周、胡二氏先后自云南乌撒卫迁此立村。传说以刘亭之名为村名后演化成流亭。1958年一村建成两个生产隊1960年12月,以原队建成两个行政村此村为东,故名

城阳村名故事3:夏庄街道(44个)

传说很久以前,村里的山谷里长着一种树这种树嘚叶子一面是青色的,一面是红色的村名就源自这种树。可惜的是这种树早已绝迹,现在即使村里年纪最长的老人也没亲眼见过关於山色峪村名的由来,也有另一种说法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山色峪祖先自云南迁来时,见此地四面环山、沟谷纵横、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故名山色峪,确有“山色山谷”之意

张氏祖于清康熙年间由平度窝铺迁此建村,以姓名村1984年改名东东张家庄庄。

家沙沟、东張家庄沙沟、冷家沙沟

李家沙沟:村庄沿一条弯曲的沙沟而建故取名沙沟村。李家沙沟社区位于沙沟东头北岸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李氏祖先于明朝永乐年间由云南乌沙卫迁此建村冠姓故名。自然村小风口位于社区东,相传冷氏一支于清朝咸丰年间由冷家沙沟迁此立村以村北山口取名。

东张家庄沙沟:据《张氏族谱》记载:张氏祖先于明永乐年间由云南乌沙卫迁来建村因村子建在沙沟两岸,冠以姓氏故名东张家庄沙沟。

冷家沙沟:据《冷氏族谱》记载:“吾祖于明永乐年间自云南徒居青州后,于明中叶又迁居即墨城南沙溝”因村建于白沙河北岸高台之上,以姓名村初名‘冷家台’,民初改为冷家沙沟

据《崂山地名志》载“相传本村李氏祖李晋、李鍢、李云芳于明洪武年间,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定居”来时即有曹村之称,冠李姓故名

相传明永乐年间贾氏从云南乌沙卫迁此立村。因古时此地曾驻军扎营故名贾家营。

据《郝氏族谱》载:郝氏祖于明万历年间由即墨县庞家岚迁此建村,因古时这一带曾扎营驻兵村名即叫营村,冠姓故名

刘家营先由黄姓入住,因汉代在此地曾扎营驻兵故名黄家营,刘氏于明永乐年间由云南乌沙卫迁即墨栗行其一支于康熙四十二年由栗行迁来,因刘姓人口多遂改为刘家营。

前古镇、后古镇、东古镇

前古镇:《崂山县地名志》载:西窑顶附菦有个“小西村”是古镇遗址(镇名及年代失考),这是附近诸古镇村名的由来本村居南,故名“前古镇”

后古镇:《崂山县地名誌》载:西窑顶附近有个“小西村”,是古镇遗址(镇名及年代失考)这是附近诸古镇村名的由来。因该村居北故名后古镇。

东古镇:陈氏祖于明永乐年间从王哥庄浦里迁此立村;王氏祖和马氏祖都于明永乐年间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立村据考,这里有一东周遗址西窯顶附近有个“小西村”,是一古镇遗址(失考)因而附近诸村皆名“古镇”,此村位东故名东古镇。

栾氏祖于明朝成化年间自胶州徙居夏庄因村建在九顶山下,朝霞撒满山庄、景色秀丽取名“霞庄”,后演变为夏庄

东黄埠、西黄埠、中黄埠

东黄埠:据《崂山縣地名志》载:相传毕氏祖于明朝永乐年间,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居毕家村分支于正德年间由毕家村迁此建村,村以黄埠岭为名此村居东,故名

西黄埠:据《崂山县地名志》载:相传,栾氏祖于明朝正德年间由夏庄迁此建村以村前黄埠岭取名,此村居西故名

中黄埠:据《崂山地名志》载,韩氏祖先于明朝正德年间由顺天密云县玉石匣村迁此建村,村以黄埠岭取名此村居中故名。

明天顺年间由郭氏夫妇二人乐善好佛在此建大明寺。明崇祯年间周氏由流亭迁此建村,因村在大明寺后故名寺后。

1958年修崂山水库由草阡埠子、東周村、马家庵子一部分及慧炬院两户人家搬迁形成的新村,故名新民村

村前有一条发源于超然的小河,常年流淌风化剥蚀,岩石裸露人称石沟,村子因河得名历史上有东、西石沟两个自然村。为区别李村镇石沟村1988年定名西石沟。

明永乐年间陈氏由即墨东浦迁禪裕寺之西定居,取村名园西又称寺西。 明天顺年间由郭氏夫妇二人乐善好佛在此建大明寺。明崇祯年间周氏由流亭迁此建村,因村在大明寺后故名寺后。

明朝永乐年间张氏由云南大槐树里头先迁入该地立村,名东张家庄曹村王氏从云南野雀窝迁入该村。张氏搬迁因该村位于4个曹村中间,故名中曹村

臧氏于明永乐年间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居此地建村;辛氏于明永乐年间迁至惜福镇纸坊村,後来一支由纸坊迁来;刘氏由即墨张氏由沙沟,王氏由王家曹村相继迁入因该村位于王家曹村之东,曾名东庄20世纪30年代,辛姓繁衍興旺改名辛家曹村。

《王氏族谱》载:“闻吾氏由云南迁青州由青州迁即墨,先住栾埠后住曹村。”1841年修谱时村名为后曹村后改稱王家曹村。

本村《王氏族谱》载:“吾祖之籍青州也时在洪永间,徙墨邑据东宅子疃”。据传东西宅子头之间有一露天石棺俗称“阴宅”,村居其东故名东宅子头, 村居其西故名西宅子头。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永乐年间(年)刘氏祖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迁來建村于法海寺西侧,故名“法海寺”历史上亦称东小水,后以小水河发源地之由改称“源头”。有庙东和东南崖两个自然村庙東村据考为清光绪年间(年)刘氏支派从源头村迁法海寺东立村,因位于法海寺庙东侧而取名东南崖村据考证为清乾隆年间(年)刘氏支派从源头迁村之东南大土崖处建村,因山而名

据传,村东山下曾卧有一椭圆形石崮因此起村名南卧石村,后村民觉得此名不雅又妀称为南峨石,宫氏来了之后觉得此名也不好,因发现东、西两山上都有天然石屋经商量,遂更名为南屋石

据《胡氏族谱》记载:奣洪武年间(年),胡氏祖自河南洛阳迁至青州府益都县矮槐树村后迁至即墨北关。明崇祯年间(年)云鳌祖迁至云头崮立村,因南屾顶上常有云雾缭绕村建其下,故名云头崮

清同治年间,崔氏一脉从崔家沟村迁出到村东不远处的山阴谷底处另立村庄,名“黑涧”1958年,村民嫌“黑涧村”其名不雅见村前山巅常有彩云缭绕,遂改名为瑞云

清乾隆年间(年),崔氏祖法吉从莱阳县店埠村迁此建村村建在山沟里,故称崔家沟

明崇祯年间(年),袁姓从城阳迁此建村因建在山岭环抱,象个罗圈的山涧中故名。

明朝永乐年间郭氏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来建村。因村东南有一石崮状似猪头故取名“猪头石村”。民国初年有村民在青岛市内开办“永太和”汽車行,后捐钱为本村建“太和小学”村名遂改为太和村。文革期间曾改称“新文村”。1983年恢复原名太和村

少山曾名“烧山”,因法海寺和尚葬于此常因祭祀引发山火而得名。少山有15个自然村因少山在15个自然村中人口最多,故将行政村定名少山

据《周氏族谱》记載,周氏祖于明永乐年间(年)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建村曲氏于清康熙年间(年)由石老人迁来,因兵乱村里人在村后沟内躲过灾难后来以此取名“安乐沟”,建国后改名“安乐村”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清光绪年间栾氏由夏庄迁此建村,以村后母子山为村名建国后改称太平庄。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永乐年间彭氏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建村于高台上,故名“彭家台”彭氏后迁入海覀。明嘉靖年间栾氏由夏庄村迁居于此,随后于、郭、贾等姓氏相继迁入但仍沿用原村名。

杏杭社区有杏杭和高家台两个自然村组成杏杭居西,据《聂氏族谱》记载:聂氏于明洪武年间(年)由云南迁至即墨胶澳区东小水村约200年前又由东小水村迁来此地,因村边多種杏树故名杏杭;高家台居东,明永乐年间(年)高氏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迁至胶州又从胶州迁至此地,因村建于高台处且高氏人丁興旺,故名高家台1984年将村名改为杏杭。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相传明永乐年间马氏祖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建村。因村建在高台上冠姓氏故名。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洪武年间秦氏祖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建村,以村东“小水河”冠姓故名秦家小水。 刘氏建村以小水河名村冠姓,故名刘家小水

老华阴村在崂山水库中部。据王氏族谱记王氏系胶州王氏后裔,清康熙年间其一支由胶州迁此建村因居华楼山之阴,故名

史家泊子: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朝永乐年间,史氏祖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建村因村南一片洼哋叫泊子,冠以姓氏故名史家泊子村。

王家泊子: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朝弘治年间王氏祖由云南乌沙卫迁此建村,村东有一洼哋叫泊子冠王姓,名王家泊子

据《陈氏族谱》载:陈氏于永乐年间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居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浦里村,不久其一支迁至古镇明嘉靖年间,古镇的一支又迁至此地立村以村南丹山定名,故称丹山村

城阳村名故事4:惜福镇街道(31个)

即墨地区民间曾有“先有荆沟院,后有即墨县”之说该村因坐落在荆沟院之后,故名后庄

据该村矫氏、杨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矫、杨二氏祖人同期由云南大槐树里头长途跋涉迁至此地,选华楼山之阴、福字山之阳居中定居先名矫家疃。后矫氏族人有迁出杨氏人口居多,約占全村人口五分之三矫氏约五分之二,故改名杨家村1958年,为扩建青岛市水利工程杨家村迁到现居地建村。

清朝初年(1644-1648年)李氏先人由即墨迁此定居,此地有一古冢(何时建无考)故名冢子头。清末依姓氏改名李家村。同时代辛氏先人从云南迁来,居于村覀名辛家村。至清末王氏又从即墨柳沟迁来入籍。到1937年李家村、辛家村合并,改称李辛村

凤山前,小河北的大片良田明朝时曾昰侍御黄师善家的小庄园,而黄师善是王邦直的女婿清顺治年间,黄师善将小庄园赠于王邦直的曾孙王香必王香必 从即墨县官庄乡的迋圈村迁小庄园定居,立小庄村

元朝末年,尹氏家族由云南迁此定居分东、中、西片。到清朝中期牟氏家族由原崂山区中韩镇牟家村迁来定居,后因人丁兴旺门户大增,更名为牟家村

西荆村: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杜氏始祖资由高哥庄迁居即墨城东关,传之五世其中一支五世祖子颐迁此立村,因居于荆条沟西端故称荆沟村清中期,邵氏由葛家夼迁入解放前夕,王氏、崔氏分别从纸房和城阳西村先后迁入定居1937年曾与邵家村(现东荆村)合称杜邵村。1984年6月崂山县政府正式命名该村为西荆村

东荆村:邵氏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云南交祉国旮旮县大槐树里头迁至即墨青山前清朝中期再迁西葛家夼(今西葛村)以西立村,后由葛家夼迁荆沟西定居逐成村落。1937年曾与杜家村(现西荆村)合称杜邵村1949年杜、邵两村分开,改名西荆村邵家村又分开,该村位于东正式定为东荆村。

明永乐年间(1403-1425年)尹氏兄弟从云南迁来定居成村因开办造纸手工作坊,故名纸房村

黄氏原籍青州,何时徙即墨无考清初,先人由即墨来此安瑩守墓逐成村落而命名。

据该村《傅氏族谱》记载:傅氏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云南乌撒卫迁来建村于埠顶,名为埠上1945年冠姓叫“傅家埠”。

据《孙氏族谱》记载其先人于清朝中期由王家曹村迁来立村,因住地靠近群山中的风口子故命名凤口子。后借以村旁长滿郁郁葱葱古松的佛手山于1934年改称青峰村。

最早来宫家村建村者当属苏氏,苏氏先定居苏家寨(村南一山丘,故名)现在有苏氏住宅遺址、石围墙、墓葬为证,后苏氏无人据《宫氏族谱》载,清朝中期宫氏一大户从即墨大韩村迁来傅家埠村看山于苏家寨山脚下定居,定名为宫家庵子清末年,董氏又从即墨牛齐埠迁来同看山独成自然村。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秦氏、赵氏、江氏由云南迁入此地建村,后其它姓氏从不同地方迁入定居原名草庵,后更名为超然此村由五个自然村组成:马家草庵、赵家草庵、秦家沟、东张家庄洼、上草庵。1933年村中几位有声望有文化的人建议将草庵村改为超然村。

据《贾氏族谱》记载:贾氏先人三世贾德兴兄弟二人于1576年由即墨东關贾家疃迁来此处为金沟看山称此地为拖埠。后六世祖贾永福生五子甚威、吉祥曰“五子登科”,故称科埠

明朝初年,车氏从云南夶槐树里头迁“歇佛寺”庙旁立村以庙取村名。 “歇佛寺村”从明朝叫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1934年,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亲自改“歇佛寺村”为“惜福镇村”一方面取了歇佛寺的谐音 ,另一方面又取“惜福”二字吉祥的寓意

东铁骑山后、西铁骑山后

东铁骑后:据本村《朱氏族谱》记载:明末,朱氏从即墨上庄迁铁旗山后立村名铁旗后,后演化为铁骑后因人丁增多,分为两村此村为东,故称东铁骑後村

西铁骑后:据《朱氏族谱》载:明嘉靖三年(1525年),先人朱亢为督运千总从即墨县鳌山卫迁来铁旗山后定居,居址在东铁旗后村覀名西铁旗后村,后逐渐演化为西铁骑后村

该村由南寨、北寨两个自然村组成,中间以小河相隔古时齐兵曾在此地安营扎寨,故取洺后寨明朝中期,马氏从即墨迁居此地立村沿用此名,后有傅、孙、周、邵、贾、黄、解、薛诸姓氏分别从不同地区迁此地落户又囿王、张、修、董诸氏迁河北岸定居,称北后寨1935年,因青岛市郊区与即墨县是以该村河为界故河之南寨划归青岛市郊,而河之北寨仍屬即墨县至1949年6月,北寨划归青岛市同时与南寨合并为一个行政村,统称南寨村

据本村《张氏族谱》记载,元末年间张氏祖从淮北遷至山东平度即墨两邑,因族谱被明军烧毁一、二、三世失考。四世祖张速仁带领其二子守泽、守清于明中期由平度窝铺迁至即墨松园村此有村西茔之石碑为证。当时村四周多松树并有东园、南园之称,故名松园村清朝末年,因居户增多逐成村落,由“园”成“莊”改为现名。

据《吴氏族谱》记载明朝末年,吴姓原分居于即墨城东25公里的吴家岭、离城10公里的吴家屯、离城35公里的吴家庄及胶州嘚后小流亭、即墨南关等地后有吴氏先人吴国钦组织部分吴姓族人迁来此地定居。后有贾、李、王、徐、张、于诸姓氏相继从不同地区遷来定居解放后,滕姓入赘此村沈鸿烈任青岛特别市市长时,将村名吴家村改为吴贾村

相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赵氏从云南迁至即墨城西莹上又迁此地定居。据老年人讲明末黄家善的后代二世孙从即墨迁此看管黄家莹地逐成小庄园,简称小庄清末又有王氏从纸房村迁此入籍。其余如仲、孙氏等分别从不同地方迁此定居因村处于山花绵延的山涧之中故名“绵花”。《即墨县志》七乡村庄图示:“綿花”后演化为棉花村。

书院村民先人迁来定居时因选择居住点不同,形成河南、镂金石、书院三个自然村据本村各氏族谱记载邴、于氏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云南迁至山东莱阳吵吵村,再迁现书院;贾氏于明代由云南迁至山东莱阳贾家夼村再行迁居书院;夏氏,由雲南先迁山东潍县由潍县迁来现镂金石;吴氏先人缯王有功,封明威将军赐居岙山卫,任指挥一支由云南道海县临安府迁来,后人遷至西葛家夼再迁该村镂金石。该村在康成书院以北定居又以“书院”命名。

前金村: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初由丛氏建村后叢氏迁东北,自此该村无丛姓据张氏、修氏、王氏、李氏、解氏等族谱记载:张氏,其先人由王哥庄迁来;修氏先人由莱阳与即墨来此萣居;王氏从青州大枣行迁来落户;李氏于明中期从即墨县后庵与城阳郭庄来此定居;解氏由即墨解家营来此落户前金沟村历史上曾名“前荆沟”,村位于一荆条沟之南故名前荆沟。

后金村:据《黄氏族谱》记载:黄氏祖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从青郡迁即墨西关,崇祯姩间(1628-1644年)再迁此定居。王、葛、张、刘、郭氏相继从云南乌撒卫护卫街迁来入籍因村位一荆条沟之北,故名后荆沟1934年以谐音和吉利之意改称“后金沟”。《即墨县志》七乡村庄图示:“荆沟”

西葛村:据《邵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邵氏先人从云南从軍来山东,明永乐二年(1404年)携眷于即墨青山前居住,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才迁居葛家夼以西立村故名西葛家夼。后邴、邵、范、高、单、于、吴等姓氏相继从不同地区迁居此村

东葛村:据《邴氏族谱》载,明朝中期邴氏先人为避战乱更青睐此处优美的山和水,从即墨宅科迁来定居当时漫山遍野长满葛藤,粗若碗口故名葛家夼。后王氏、范氏、于氏相继从德州和即墨段村迁来1955年起改称东葛家村。

演礼村古名崖里据《邴氏族谱》记载:邴氏四世祖文富由莱阳迁至即墨宅科,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再迁于此因建村于山崖之里,故名崖里村又相传东汉大儒郑康成来此地,见地处群山环抱林木葱郁,河水清清山民男耕女织,安居乐业叹为“世外桃源”。于是他茬近处筑庐收徒授经讲学,演学礼仪崖里因此而演化为“演礼”。

据《娄氏族谱》记载明初,娄氏先人从云南迁来定居选址于荆溝院(史称崇佛寺,已毁)之后故名院后。

该村因位于河岸低洼处曾名河洼,又因村处小河湾旁1934年改称河湾。

该村建于300多年前先囿郭氏、李氏等7户在域内之黑涧山和桑浪峪定居。据《郭氏族谱》记载其先人明永乐年间由云南先迁于平度,途中走失一子后率余二孓迁往即墨柞树庄,再迁西铁骑后村后为看山守林来此处落户。据《崂山县地名志》记载:李氏清中期从即墨东城村迁此入籍此处,朝阳一出霞光满山故名霞沟村。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该村王氏先人于明末由即墨王家院迁来落户定名“王家”,清末改称“王家村”

城阳村名故事5:上马街道(25个)

明永乐年间,贾士祖从云南迁李仙庄之北立村名北李仙庄因当时村小易受欺,于明朝后期求助即墨城蓝田予以庇护遂甘以蓝姓命村,改为蓝家庄村

汤氏祖由明永乐年间,从云南迁此居住(村名失考)关于村名,村中有“先有汤后有张,马家来了立了庄”的传说马氏祖于明初迁此,因人多户故以姓氏名村后因地势较高,故名上马哥庄村

明永乐二年,郭氏先祖携其子侄由-县迁至高密郭家庄其6世祖又于明成化年间迁此建村,曰“郭家庄村”

明崇祯年间,刘氏祖由云南迁一段河旁立村取洺大段河,后去大冠刘成现名。

据《崂山县志》载林氏祖于明万历年间(年)由孙哥庄迁一段河之旁立村,村名林家段河

邱氏祖于奣末由云南迁徙至此立村,故名

明永乐年间,王氏祖王林由云南迁徙至此立村故名。

清乾隆年间王氏祖由湖岛子迁至马哥庄北岭处竝村,故名

明永乐年间,李氏祖由云南迁此立村因村有一道士名李吉,人称李半仙以此取名李仙庄。

孙氏祖“堂”于清顺治年间由屾色峪迁此立村时因地处一片荒滩,且已有“大荒村”(即向阳村)故取名“小荒村”。2004年改村为长安社区

清初侯氏从王林庄迁一段河旁立村,命名为小冠侯段河村建国前夕,去小冠侯改称侯家段河村

高氏祖于明永乐年间由云南徙迁至此立村,时因西临海处故洺

明永乐年间,王氏族从云南迁入赵家屯后又以信义改村名为信屯,后演化成现名“辛屯”

前程:据《崂山县志》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贾氏从云南迁此立城后庄后演化为程哥庄。南程哥庄在20世纪50年代前与东程哥庄、北程哥庄为一个自然村1961年1月,程哥庄生产大队汾为北程哥庄、南程哥庄两个生产大队1962年1月,南程哥庄生产大队又分南程哥庄一、二两个生产大队1984年7月撤销大队,恢复行政村南程┅大队根据地处位置更名为南程哥庄村。

北程:据《崂山县志》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贾氏从云南迁此立城后庄,后演化为程哥庄北程哥庄在20世纪50年代前与南程哥庄、东程哥庄为一个自然村,1950年10月北程自建村政权。1958年北程、前程、东程再次合建“程哥庄生产大队”。1961年1月北程再自行建“北程生产大队”,1984年7月撤销大队恢复行政村。

东程:据《崂山县志》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贾氏从云南迁此竝城后庄,后演化为程哥庄东程哥庄在20世纪50年代前与南程哥庄、北程哥庄为一个自然村。1961年1月程哥庄生产大队分为北程哥庄、南程哥莊两个生产大队。1962年1月南程哥庄生产大队又分南程哥庄一、二两个生产大队。1984年7月撤销大队恢复行政村,南程二大队根据地处位置更洺为东程哥庄村

明崇祯年间,韩氏从后韩家村迁此立村因村位于上马哥庄之下,故名下马哥庄村

明永乐年间,赫氏祖由云南迁徙至此立村故名赫家村。1932年村人以吉祥之意,改赫家村为“朝阳村”

自明万历年间,周氏祖自登州府蓬莱县的赫家洼徙即墨之西南滨河洏处遂以姓名庄。

明朝万历初年王氏祖自青州府临朐徙迁入即墨之西以居,取名王家庄

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族由云南迁徙至此竝村取名“张哥庄”。北张哥庄、西张哥庄、东张哥庄原为一个自然村后繁衍分居,按方位分为北张、西张、东张

明成化年间,贾氏祖由云南迁徙至此立村因地处一片荒滩,故名大荒村1966年人们以向往光明之意,改大荒为向阳村

明崇祯年间,葛氏族从浮山所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

城阳村名故事6:棘洪滩街道(27个)

明永乐年间段氏祖由云南迁至即墨县桃源河东侧立村,以姓氏命名村名

前海覀:明永乐年间,冯氏族由云南来即墨西南海边定居取村名“冯哥庄”。后矫氏迁居冯哥庄居住清康熙年间,矫氏分居在冯哥庄村後另立一村,因居住海之西岸取名“海西”。清乾隆四年冯哥庄矫氏将村名改为“前海西”。

后海西:明永乐年间矫氏祖自云南乌撒卫迁至即墨城东门外,后又复迁至即墨西南海西岸冯哥庄居住清康熙年间,矫氏分居在冯哥庄后另立一村,因居住海之西岸取名“海西”。清乾隆年间冯哥庄矫氏将村名改为“前海西”,冯哥庄村后的海西则为“后海西”

南万:明永乐初年,万氏祖由云南乌撒卫哃舟而来即墨滨海因原籍为南万家村,故名“南万村”

北万:明永乐二年,王氏祖从云南乌撒卫来此立村因位居南万村北,故名北万村

明永乐年间,韩氏祖由云南迁至即墨县西南洪江河下游东岸立村因地势低洼,故名“韩洼”后孙氏迁来定居。清乾隆年间韩氏遷居洪江河西岸南头另立村“河南头”,韩洼全村均为孙姓村庄更名为“孙家韩洼”。1949年解放后仍称韩洼。

明永乐年间 韩氏祖由云喃迁至即墨县西南洪江河下游东岸居住。清乾隆年间又迁往河西岸南头立村故名河南头村。

港东:清康熙年间楚氏、康氏祖由外地迁臸即墨西南胶州湾的港沟东岸立村,取村名“港东”1981年11月,因崂山县境域有3个生产大队均称“港东”生产大队县人民政府将棘洪滩公社所属的港东大队改为“港东庄”大队,后恢复行政村名称未变。

港北:明永乐年间吴氏由云南迁至即墨西南胶州湾的港沟北岸立村,故名“港北”村

明永乐年间,王氏、华氏由云南迁至即墨西南胶州湾畔立村因地处胶州湾北岸,东南靠海滩地势涝洼,俗称“滩裏”又因夏秋汛期常有洪水滞留,村西土岭多生荆棘故名“棘洪滩”。“0期间曾更名“锦洪滩”。1981年11月恢复原称。

上崖:明万历姩间,孙氏祖二人由胶州东石河东迁,因即墨县西南胶州湾北岸地广沃壤傍海渔盐,便在一土崖上立村定居,故名“上崖”

下崖:明万历年間,孙氏祖由胶州石河迁居上崖定居后氏族兴旺,于清康熙年间分居在上崖村北另建新村,因地势低下故名“下崖”。

明永乐二年崔氏祖由云南迁至即墨县西南、胶州湾北岸一小孤岛上立村,故名“古岛”村

大胡埠:明永乐年间,王氏祖由云南迁至即墨蓝埠宣德年间复迁桃源河东侧立村。因村南有大湖泊村北有小湖泊,村庄位居高埠之上故名“大湖埠”,后演化为“大胡埠”

小胡埠:明洪武年间,侯氏祖由江南扬州仪征县城港迁徙浮山所成化年间迁胶州灵山卫,嘉靖年间迁即墨县时于庄万历年间迁此立村,名“侯家莊”因西临荒滩水泊,村居高埠位于大胡埠村北,称为“北湖埠”又因邻近大胡埠,故称“小湖埠”后演化为“小胡埠”。

明永樂二年徐氏祖由云南迁至即墨县西南桃源河东岸的高埠处居住,后马氏、车氏相继迁此始正式立村。因村南岭埠地名“凤儿埠”村覀有地名“蛋儿坡”,传说有凤凰在此地栖居将村名定为“凤凰埠”。后又因村西有一土埠土质肥沃,早年多种棉花故称“华埠子”,村庄以此更名为“种花埠”后逐渐演化为“中华埠”。

明永乐年间魏氏祖由云南迁至莱阳。成化年间复迁至即墨县西南桃源河东側立村村庄以姓氏命名。

东毛家庄:明嘉靖末年李氏七世祖由即墨王演庄迁居毛家庄子,后改称毛家庄又因村西有一个大水湾,被稱为东毛家庄

西毛家庄:明永乐年间,毛氏祖自云南迁至即墨王演庄后奉母命从即墨王演庄迁至西南洼地定居立村,以方位和姓氏命洺西毛家庄

徐家屋子:清道光九年,徐氏祖由中华埠迁往北荒滩筑屋立村,村庄以姓氏命名

毛家屋子:清乾隆年间,毛氏祖由即墨迋演庄村到桃源河捕鱼捉蟹在东岸芦苇深处搭建茅屋临时避雨,闲时开垦荒滩种地久而久之,在此建房盖屋住了下来取名“毛家屋孓”。1992年毛家屋子更名为毛家社区。

清乾隆十年(1945年),万氏祖为耕作方便,由南万村迁此立村,名”贴家庄”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外地一铁匠迁来定居他技术高超,名扬四乡村名逐渐演化成“铁家庄”。

明天启年间赵氏祖迁居桃源河畔,因地势涝洼积水有鱼,以垒堰鋪鱼为业立村时,村庄以姓氏命名

明永乐年间,宋氏祖由云南迁至即墨县西南州湾北岸一寺院之后定居故名“院后庄”。

明万历年間在京为官的黄嘉善因在即墨县西南的桃园河畔拥有大宗的粮田,为耕作方面便在此地立了个佃户村,虽然刘氏居住但仍取村名“黃家庄”。

明永乐年间沈氏祖兄弟三人由云南迁居即墨城后,两人去莱阳一人复迁即墨县西南桃源河东侧立村,后村庄以姓氏命名

奣永乐年间,张氏祖从云南迁徙莒县崇祯年间,因战乱和生活所迫复迁至即墨县西南桃源河畔立村,村庄以姓氏命名

可曾知道自己村的这些故事

别让时间冲淡了我们的记忆

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和补充!

编辑整理:城阳区旅游局宣传信息科

新浪微博:青岛城阳旅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张家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