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困内忧,加密数字货币挖矿什么意思还算是一门好生意吗

来自雪球&#xe6关注 洋河是一个优等生来自好的投资总是寻找于好生意,开始于好企业,达成于好价格。1.白酒是一门好生意——供给相对有限,需求快速增长我关注白酒市场由来已久。白酒生意在中国A股市场,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好生意。其他任何一个行业,毛利如果超过40%,就已经很不错了;超过50%,则大家拼了命也要挤进来。而一线白酒行业毛利动辄六七十;如果你在50%以下,自己都不好意思说是酿酒的。白酒行业独步天下的毛利率,首先得益于极高的行业壁垒。本来像白酒行业这么高的毛利,肯定会吸引各方资本竞相进入。但事实上白酒行业的竞争一直有序进行,并没有受到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究其原因,可以将之归结为白酒行业具有极高的行业护城河。这在资本市场是不多见的。行业护城河的形成,源于白酒特殊的酿制工艺——浓香有所谓“千年老窖万年槽,酒好全凭窖池老”之说,一线浓香白酒都有若干百年以上老窖池;酱香茅台、清香汾酒等虽不那么讲究窖池,但其酿制工艺也自有独到之处,且历经百年发展,在香型分类中已然成为酱香白酒、清香白酒的代名词。可以说,白酒企业的现有格局,固然与企业本身发展定位有关,但更多的是历史的选择。当然,白酒企业并不是谁历史悠久谁就优秀,而是说,在历史沉淀的基础上,企业才有发展壮大的资格。故白酒市场看似竞争激励,但这是关起门来的激烈,外人很难参与进去。你不用担心阿里进军白酒业,卖阿里云酒,或者腾讯进来卖企鹅酒。高高在上的行业壁垒,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的无序扩张,这是白酒行业有如此之高毛利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日益扩大的需求。从需求端来说,白酒市场当然不是无限大的,但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需求是稳步增加的。在人均GDP由8000美元向1万美元,乃至2万、3万美元迈进的途中,消费升级就如常识一样,应该被每个投资者牢记于心。能喝好酒、常喝好酒的人会越来越多,这是消费行业共同的机会,不独白酒如此。也许有人会说,谁能保证人均GDP一直上升?这个确实没人能保证。但我们只要还在这块土地上生产与消费,在这块土地上工作与投资,那么最好祈祷GDP能稳步增加,否则一切都是镜花水月。这一点,我认为也是一个常识。2.洋河是一个优等生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不但可以看到过去,更能揭示未来。在股票市场,你如果想推演某家公司的未来发展,那么好好分析一下它的财务历史数据,或许能得到一个大致的印象——就好像判断一个学生有没有考上重点大学的潜质,查看他的历次考试成绩将有助于你得出正确的结论。(1)净资产收益率A+在众多财务数据中,最应该关注的是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衡量的是一家公司的核心收益能力,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明公司盈利能力越强;反之,净资产收益率越低,则说明公司盈利能力堪忧。观察净资产收益率,一定要结合资产负债情况来看。有的公司看似净资产收益率不错,但实则是在大量负债的基础上获得的,这种情况需谨慎对待。不过,负债也分有息负债与无息负债:无息负债一般来自对上下游企业的经营占款,比如对上游的应付账款、对下游的预收款项等——这是对企业有利的负债;相比之下,有息负债更值得我们的关注。这个净资产收益率可谓好到爆,白酒企业中仅次于贵州茅台,远远优于五粮液和泸州老窖。即使对比整个A股市场上的其他优秀公司,也不遑多让。再看看洋河股份的有息负债。洋河的有息负债有点冷笑话的感觉,除了2013年有一笔较大的有息负债外,其余年份的有息负债看起来就像逗你玩。见下表:综上,优异的净资产收益率+极低的有息负债=A+ (2)营业利润率A-洋河股份营业利润率远优于泸州老窖,稍优于五粮液,大幅落后于贵州茅台。评分:A-(3)净利润增速及质量A+洋河自上市以来,净利润增速一直保持较高增长,净利润由2009年的1.25亿增长至2017年的66亿,8年复合增长率64%,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增速如此,质量如何呢?(表四:洋河历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2012——2014年,白酒行业遭遇全行业的危机,各企业净利润增速表现差别较大,除茅台逆势上扬外,五粮液、洋河、泸州都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比较而言,泸州衰退最厉害,其次是五粮液,而洋河衰退程度最小。最近几年趋势表明,洋河净利润实现新高,且质量显著回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已连续三年保持在1以上。这说明洋河超常规增速的背后有卓越的管理以及可信赖的品牌力支撑,而不仅仅是一个“善于营销”的酒企。如是,其未来在全国化布局的进展中有望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不过,指望洋河重现逆天的增速是不现实的,未来更有可能的是进两步缓一步的节奏。净利润增速高+质量高=A+3.洋河高端突破的可能性与全国化布局的速度对浓香酒来说,天然就是高中低端三个产品线齐头并进的布局。利用好了,这是优势;利用不好,则会成为羁绊。五粮液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力求突破,但可惜糟糕的运作使之丧失了高端制高点,被茅台一举超越,大而乱的中低端亦被身后的洋河步步紧逼。现在的问题是,洋河能否超越五粮液?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分解成两个问题来看,第一、洋河高端发力的可能性有多大?第二,洋河全国化布局的速度有多快?先来看看洋河的产品线。洋河产品结构以中高端为主,主打蓝色经典系列,海、天、梦分别占位中端、次高端、高端,销售比例约4:3:3,整体销售占比70%~80%。这个布局对浓香酒企来说还是很合理的。但洋河的问题在于高端品牌号召力不足,梦之蓝手工班、M9虽增长迅速,奈何占比太低,要见成效恐怕还需时日。不过令人欣喜的是,有赖于消费升级,次高端M3/M6持续发力,带动梦之蓝系列占比提升;据公司透露,梦系列2017年上半年增速40%,下半年增速提高到70%,加速明显,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根据比例推算,2017年梦系列销售约为45~55亿,保持现有增速,到2020年即可翻番,达到百亿水平。届时,高端格局将由茅五泸变为茅五梦。(2017年,高端茅台约为524亿元,高端五粮液约为150亿,国窖1573约为46亿)之后呢?高端能进一步超越五粮液吗?恐怕我要说差距可以缩小,赶超难度太大。这里涉及到两个关键点:第一、对浓香型白酒来说,扩产容易,扩高端产能非常难;至少相对酱香来说是这样。有人或许会说,不对啊,茅台不一直产能不足吗?怎么浓香高端反而扩产不易呢?市场上一直以来的观点是茅台产能不足,不能放量等等。这个说法不能说完全错误,至少也是非常片面的。茅台产能不足指的是总产能不足。茅台前掌舵人季克良曾说,制约茅台产量的因素有三:生产工艺、资金、人才。比如茅台酒生产周期长、成本高、自然条件限制较多,另外早期资金缺乏,人才亦缺等。相对而言,浓香酒总产能扩产较为容易一些。打个比方,同是增加10万吨产能,浓香企业可能几年时间就搞定,而茅台10年也不一定能搞成。表现在市场上,茅台总产能不过6万余吨,而五粮液、洋河股份、泸州老窖,产能均在20万吨以上;五粮液总产能甚至达到40万吨。不过,如果仅就高端而言,茅台产能可就不是这个表现了。打个比方说,浓香用5年时间扩产10万吨,高端可能不过1、2千吨;而茅台5年时间只扩产了5000吨,但高端可以达到3、4千吨。这时候,恐怕就不能说产能不足了。实际上,茅台高端产能一家可抵得上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三家之和。那么问题来了,浓香酒怎么才能实现高端产能扩产?这里就涉及到第二个关键因素了。一般来说,浓香酒谁老窖池多,谁总产能大,谁出优质基酒的比例就高。换句话说,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这是由浓香酒工艺决定的——窖池越老,出优质基酒的比例就越高;反之,窖池越新,出优质基酒的比例就越低,甚至出不了好酒。一般估算的话,1万吨的产能,优质基酒占比不过2%~10%,具体要根据窖池来定。五粮液在八九十年代疯狂扩产能,未始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但其管理没有跟上,反而被茅台超越,这就是后话了。实际上,五粮液能做高端的比例不到10%,这已经是非常乐观的估计了。泸州老窖就更少了,看似十几二十万吨的总产能,白酒危机之前国窖1573极限产能不过3000吨(基酒),换算成成品酒也不过5、6千吨(不过最近几年老窖一直在说高端扩产能,且在这几年扩到1—2万吨?不知能否实现&)。洋河这方面的数据披露不多,想来比例也不会太大,估计介于五粮液和泸州老窖之间。对洋河来说,发力高端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意义,即助推中端产品全国化布局。高端品牌+中端渠道,将是洋河实现下一轮爆发式增长的关键所在。渠道力,洋河可以说独领风骚,无人可比。如果品牌力能得到持续提升,那未来将一片光明。在这个时点,我不能说洋河一定成功,但从目前的发展势头看是不错的。接下来看看洋河的全国化布局,这里主要是新江苏市场。据2018年公司股东大会介绍,新江苏市场数量由2015年的297个扩展到2017年的455个,2018年公司计划扩展到495个,到2020年建成深度的全国化市场。目前省内外营收比重约5:5,省内营收增速由17年的11%提高到18Q1的15%,新江苏市场增速明显快于省内增速,到2020年省内外营收比重有望达到3:7。——可以清晰地看到,洋河全国化布局正在加速。所以,如果仅就产能看,洋河高端超越五粮液的机会很小,但若加上正迅速发力的中端,胜负还未可知。4.由基酒储存周期的变化看洋河爆发的可能性依稀记得去年有一篇有趣的研报,细述酒类上市公司存货之巨,很是唱空。我不知道他做空了没有,希望他安好。存货对大多数企业都不是好事,但绝对不包括酒企。在某种程度上,酒企存货甚至越多越好,因为这些存货中相当一部分是基酒。基酒储存数量多,企业才有爆发的基础;储存周期长,整体酒质才有保障。典型如茅台,当年生产的基酒五年后才能进入市场。浓香酒虽不用如酱香一样放太长时间,但太短肯定做不成好酒。一般来说,高端怎么也得放两年左右;中低端就难说了,可能放一年,也可能一年时间不到,再短如几个月也不稀奇。茅台基酒储存时间明明白白,一目了然。浓香酒企很少披露相关数据,分析起来煞是不易。这里我试图用基酒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来做进一步的分析。我不敢说这个指标一定是科学的,但至少可以得出近似的结果。酒企存货中,半成品可视为基酒,放宽点标准,在产品也可以归入其中。半成品与在成品出库结转为营业成本,如此便可用两个指标近似分析基酒储存状况。基酒周转次数=营业成本/(在产品+半成品)基酒周转(储存)天数=360/基酒周转次数【这里营业成本与在产品、半成品也可以用期初期末平均数,由于只是为了得出近似结果,故为了方便计算,本文没有采用这种方法】以茅台为例,2017年营业成本5,940,436,371.97元;存货22,057,481,376.46元,其中在产品9,139,440,109.05元, 半成品8,974,661,747.88元。代入数据可得:2017年茅台基酒周转次数=0.332017年茅台基酒周转天数=1098或许有人说,茅台基酒不是储存5年吗,这里怎么才三年。可能的原因是茅台系列酒所用基酒不需储存太长时间,拉低了整体基酒周转天数。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洋河、五粮液、泸州老窖的基酒储存天数。针对以上数据,我认为如下猜测是合理的:1.洋河近五年基酒平均储存天数最优,说明其基酒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已经做好了二次腾飞的准备。2.五粮液中规中矩。3.泸州整体基酒储存天数如此之低,应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是否账面价值没有完全反应出其基酒存量?据泸州老窖年报披露,在产品、半成品按实际成本核算,领用、发出采用加权平均法。如是,则储存时间越长的基酒,账面价值就越可能被低估,无疑会加大上述指标的失真程度。另外,占比超过一半的中低端产品也会拉低整体基酒储存天数。至于真实情况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5.这是一个好价格吗?由于本文主体研究部分早已完成,只是最近加了一些数据,所以针对近一个月来白酒突飞猛进的价格,我不得不说,现在确实不是一个非常诱人的机会。鉴于每个人的资金实力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不同,最终诉求也不同,所以最终买入与否的判断还需要投资者自己独立做出。本文引用数据皆来自相关公司年报。&利益相关:持仓洋河,未来72小时无买卖计划。这场鏖战,ofo 还能撑多久?
&创业四年的戴威或许正面临一次不得不做出的选择:ofo 卖给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滴滴,也可能是阿里,甚至可能是摩拜或其他。但最后无论接盘者是谁,眼下,对于传闻缠身的 ofo 来说,被收购似乎已是难逃的命运,只是时间的问题。
边否认 " 卖身 " 传闻,边撤退海外市场
近一段时间,ofo 联合创始人于信的朋友圈很忙,对于大部分有关 ofo 被收购的消息,他都会出面回应,但次数多了,他显然有些失去耐心。
6 月底,有消息称 ofo 已经 " 卖身 " 滴滴,于信当时在朋友圈回应称,作为董事会成员,并没有听说这个事情。
7 月 30 日,36 氪报道称,ofo 和滴滴的谈判或已接近尾声,ofo 和滴滴在 7 月份已经就收购一事有过多次接触。不过,双方现在还在就收购的价格持续拉锯。除了 ofo 在官方微信号的否认声明外,于信在微信回复称,不存在的事。
8 月 3 日上午,又有媒体消息称,滴滴与蚂蚁金服联合出资收购 ofo,作价 14 亿美元,同时还将另外承担 ofo 的 2 亿美元债务。于信的这次回应显然有些失去耐心,他在朋友圈转发这则消息并写道," 总想搞大新闻,可惜是假新闻。官方声明我都不想发,太假了。"
最近一次来自 ofo 的否认是针对滴滴旗下共享单车品牌青桔将要替换 ofo 的传闻。8 月 11 日,中国经营报报道,ofo 涉及的收购谈判已经接近尾声,收购 ofo 的公司以滴滴为主。滴滴还有意将投放市场的小黄车置换成自己的品牌青桔。对此,ofo 回应称,内容完全虚构,保留诉诸法律权力。
与此同时,ofo 撤退海外市场的消息屡见报端。近日,据韩国媒体报道,在进入韩国市场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国共享单车服务商 ofo 已经做好退出韩国市场的准备,ofo 最近开始逐步暂停了在韩国的业务,并且已经将大部分韩国市场员工停职,为全面裁员做好准备。
事实上,不断收缩海外市场,对于 ofo 来说早就已经不再是新闻了。根据公开报道,近一个多月以来,ofo 被爆撤出或暂停部分业务的国家和地区至少有 7 个,包括印度、以色列、中东、澳洲、德国、美国和西班牙。如果再加上韩国,海外撤出的国家和地区将增至 8 个。
城市街头堆放的 ofo 中新经纬 常涛 摄
对于短时间内接连撤出多个海外国家和地区的消息,ofo 尚未作出公开回应。不过,中新经纬注意到,8 月 7 日,继红包年卡现金补贴用户后,ofo 推出一项现金补贴活动,上线了 " 福车红包 ",用户解锁且骑行 " 福车 " 后,可获得最高 99 元 " 福车 " 红包现金奖励。需要指出的是,ofo 目前仍未对用户免除押金,而其主要竞争对手摩拜、哈罗、青桔均已免除押金。
ofo 错过最好机会?
这场鏖战还能撑多久
相比于摩拜、哈罗、青桔的 " 背靠大树好乘凉 ",ofo 的 " 日子 " 过得确实有些紧巴巴。今年以来,ofo 多次被爆资金短缺。1 月 12 月,腾讯科技爆料称,ofo 订单量出现大幅下滑、账户现金仅能支撑一个月。随后 ofo 对此予以否认,并称订单量保持稳定,资金流非常健康。但仅不到一个月后,ofo 便发生了第一次抵押融资。
2 月 5 日,ofo 将位于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四地的共计 444.75 万辆自行车作为资产,抵押给了蚂蚁金服关联公司上海云鑫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债权数额为 5 亿元人民币。
7 天后,第二笔动产抵押发生。2 月 12 日,ofo 将未确定具体数量的共享自行车抵押给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债权数额为 12.66 亿元人民币。
ofo 最近一次公布的融资 ( E2-1 轮,8.66 亿美元 ) 发生在 3 月 13 日,距今已过去 5 个月。本轮融资由阿里巴巴领投,采取了股权与债权并行的融资方式。此后,7 月 25 日,ofo 还被曝出由于超半年未支付智能锁通信服务费,相关服务陆续暂停,300 万辆单车智能锁面临 " 变砖 " 失联。
面对资金困境,ofo 加紧了内部造血。2018 年 5 月,戴威在公司内部会议上提出 "victory" 行动,目标是全面实现盈利。之后,ofo 在商业化变现方面动作频繁。
TMT 分析师付亮对中新经纬表示,目前 ofo 确实遇到了亟需克服的难题,如果再融不来资,又迟迟不肯出手,日子会比较难过。" 其余三家 ( 摩拜、哈罗、青桔 ) 都不差钱,对 ofo 来说,或者卖身,或者继续融资,否则时间越推后越困难。" 付亮说," 不过现在市场行情不好,再加上共享单车始终没有探索出盈利模式,所以寻找新的投资比较困难。"
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易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也提到,摩拜、哈罗背后有人撑腰,所以日子过得比较安逸,但对于 ofo 来说,则必须时刻思考工资和运营费用从哪来。
滴滴旗下共享单车品牌青桔 中新经纬 常涛 摄
需要注意的是,伴随着 " 卖身 " 传闻,ofo 估值一路下跌。根据 3 月阿里公布的年报显示,截至 2018 年 3 月 31 日,阿里巴巴对 ofo 的投资额为 3.43 亿美元,持有股份约为 12%,据此推算,ofo 当时的估值至少为 28 亿美元。
但若按 8 月 3 日 " 滴滴与蚂蚁金服联合出资收购 ofo,作价 14 亿美元 " 的传闻,ofo 估值则打了对半。今年 4 月 3 日,摩拜 27 亿美元 " 卖身 " 美团。
有声音认为,ofo 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机会。在去年 ( 2017 年 ) 年末,作为 ofo 的早期投资人,金沙江创始人朱啸虎曾一直主张摩拜和 ofo 合并,但遭到两家创始人的反对。戴威甚至说出了那句带着骄傲又有些悲壮的话:" 感谢资本,但我也想说,我觉得资本也要理解创业者的理想和决心。"
在前述否认 " 卖身 " 传闻的声明中,ofo 也均表明了独立发展的意愿。《南华早报》报道提到,戴威在 ofo 内部会议中曾对同事表示,公司将保持独立发展,如果他们不想战斗到最后,现在可以离开公司。如今,摩拜已被美团收购,迫于形势,ofo 恐最终还要走向 " 卖身 " 之路。
付亮认为,以戴威为代表的管理层看重 ofo 独立发展,但没有看到 ofo 模式的弊端,即海量、低端车辆投放带来的结果。"ofo 估值一直在降,尽快出手才好。目前滴滴的青桔没有起势,滴滴收购更合适,而且滴滴收购 ofo,对于打好和美团之间的战争,也是有利的。当然什么时候出手还要取决于管理层的态度。" 付亮说。
李易表示,从市场角度来说,只有存在寡头或双寡头的情况下,才有利于总结盈利模式,共享单车行业也是如此。" 最好的结局是 ofo 并入摩拜或哈罗。" 李易说," 快慢取决于 ofo 手里的余粮多少。在我看来,滴滴收购 ofo 的意愿不强,不然为何它当初放弃摩拜呢?滴滴做一个共享单车的品牌是很容易的,收购 ofo 对它上市估值帮助并不会很大。对于戴威的坚持,我认为这是赌注和贪恋,这是创业者的心态,希望能在最高位套现,但错过窗口期, ( 企业 ) 估值就会一路下跌。"
共享单车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7 月 24 日,小鸣单车运营公司广州悦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管理人发布公告披露,悦骑公司拟委托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对小鸣单车进行回收处置,该公司同意按每辆车 12 元进行回收。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循环经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曲睿晶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共享单车回收再利用的价值并不大,但能降低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
北京市木樨地地铁站出入口摆放着大量共享单车 中新经纬 董湘依 摄
据相关媒体报道,小鸣单车累计在全国投放了 43 万辆共享单车。但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中新经纬称,12 元可能是一个概念价格,真正能回收来的车辆不会太多。
而事实上,在全国各地的共享单车坟墓中,有数量更多的 " 僵尸车 " 遭到遗弃,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曲睿晶表示,共享单车作为新生事物,在一开始进入市场时就没有做好顶层设计,没有联合第三方做好回收报废车辆的统筹工作,共享单车企业更是没有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付亮认为,共享单车的发展需要投资者、监管层、运营商、用户共同承担责任。" 共享单车的今日乱像,在很大程度上与监管不到位有关,前期的放羊式管理造成了今天的后果。" 付亮说。
对于共享单车企业来说,不能盈利则一直是他们的心头病。付亮说,ofo 到今天这个境地与它没有形成现金流、一直没有盈利有很大关系。独立分析师唐欣谈到,目前共享单车行业尚未找到符合自身情况的盈利方式,因此寻求资本支持仍然是共享单车运营商谋求生存的重要方式。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影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曾表示,共享作为一个模式反应了资产运用效率的提高,它一定会存在下去,但它未来还是不是以今天这种方式存在着,不能确定。比如,我们都在谈论的共享单车,共享单车做得好不好,不仅是共享模式好不好的问题,也包括公司的思路、时间点、产品的运营水平。打个比方,在北京市到底投放多少万辆单车能够让运营效率达到最大,投放在哪里,可能现在还不知道,还处在摸索的过程中,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过程。在摸索过程中,有些企业倒闭了,但不代表共享模式就失败了。
" 共享这件事情正因为让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所以它在很多时候确实会提升效率,只要我们找到一个合适的度,它就有它的价值。" 张影继续说道,我们不能说因为有几家企业倒闭了,就否认共享模式,哪怕是所有的共享单车企业都倒闭了,也不代表共享单车不是一个好生意。只是我们现在的企业都没有找到一个让效率达到最大化的点而已。当然这也不代表所有的东西都应该被共享,关键是模式是否能提高效率。
来源:中新经纬
来源:砍柴网
Copyright (C)
砍柴网. All Rights Reserved小龙虾崛起并高价入市,它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东方美食业界播报
小龙虾崛起并高价入市,它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终于等到吃小龙虾的季节,可忽然发现,我们吃不起了!
据央视新闻24日报道:2018年全国小龙虾已上市数量与去年相当,但需求同比增加超过30%,供需严重失衡导致价格飞涨,部分已上涨至60%,网友直呼“吃不起”。
随着资本市场也蠢蠢欲动,加速入局。如今的小龙虾已经形成目前中国行业市场规模最大的单品类,占比约为 3%-4%,以餐饮行业 25000 亿的市场规模计算,也就有一千亿的市场潜力。
但早些年小龙虾市场并没有出现井喷式的增长。2007年时,小龙虾的年产量仅仅只有26.55万吨,之后6年持续增长,但并没有突飞猛进的现象。
直到近几年,小龙虾市场才悄悄崛起:
2015 年,中国卖出超过 1000 亿元的小龙虾,龙虾开始供不应求;
2016年,我国小龙虾总产量达到89.91万吨(含捕捞产量),增长221%;
2017年,中国小龙虾产业迎来历史新高:1000 万亩的养殖面积,100 万吨的产量,近 2000 亿人民币的产值收入,500 万的就业人员。
在今年,小龙虾更是从大众消费品摇身一变成为了餐饮界的“奢侈品”,也就出现了网友直呼“吃不起”、虾铺店为抢货甚至还要大打一架的“惨状”画面。
可见小龙虾的热门程度不一般,这也就让人纳闷了。中国人怎么突然对小龙虾“情有独钟”了呢?小龙虾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到底又是谁在捞钱呢?
受欢迎的“入侵物种”——小龙虾
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小龙虾(克氏原螯虾)就随国外货轮压仓水等生物入侵途径进入了我国境内,作为入侵物种,小龙虾不仅没被人嫌弃,反倒成了人们饭桌上的美食佳肴。
流入之初,小龙虾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几乎没有天敌,曾在各大水域疯狂繁衍,横行天下。
如今,却沦为必须要靠人工养殖才能“生存”下去的窘况,可以说很没面子了。如果真要说个天敌的话,中国人无疑得背这个锅。
入侵物种能被“清除”本身不是件易事,但小龙虾不仅被成功清理掉,还成为了中国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单品之一,为中国餐饮行业带来了巨大贡献,甚至带动了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湖北潜江,稻田养虾面积达49.5万亩,年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全市小龙虾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30亿元,出口创汇1.5亿元,其养殖规模、加工能力更是连续13年领跑全国。
可以说,湖北潜江在中国乃至世界淡水小龙虾产品市场上,都拥有了第一的话语权。
而被誉为“中国龙虾之都”的江苏盱眙,为了更好的养殖小龙虾,从前年起彻底改变了一年一季稻的传统种植模式,在承包的560亩土地上采用“虾稻共作”模式,虾农收入大幅增长,平均每亩地增收2000余元。
在盱眙,据说每8个人就有一个人从事小龙虾相关产业,但由于供应链单一、分散,加上过去没有品牌意识,发展了近20年,目前还没能登上绝对的“龙头老大”地位。
图片来源:《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
除此之外,与之竞争的还有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徽、湖南、江西等地,叫不上名的小型养殖户更是不计其数。但目前为止,湖北地区仍是该行业的龙头老大,其养殖规模占全国总产值的六成左右,赚得可谓盆满钵满。
受资本市场青睐的小龙虾
虾厂养殖户的暴增证明了小龙虾市场的供需问题。近几年,小龙虾加工企业、餐饮店、商贩需求都很旺盛,行情火爆,这些因素激发了不少资本家跨行进军小龙虾市场的欲望。
2015年下半年大虾来了融资3000万人民币,同年卷福小龙虾在京东股权众筹了1330万;
2016年9月麻辣诱惑旗下的热辣生活和麻小外卖品牌获得数千万元A轮融资;
2017年5月周黑鸭进军小龙虾市场,推出聚一虾品牌;
2017年8月,堕落虾完成A轮投资;
日肯德基十三鲜小龙虾烤鸡堡和小龙虾卷正式上市。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堕落虾”的新型经营模式,“堕落虾”餐饮主要通过整合小龙虾供应链的方式切入市场。
他们利用参股饲料公司以及产虾厂的方式,控制上游,稳定货源;然后自建冷藏库,保存鲜虾;紧接着联手物流,打造专线配送。最后,到手的龙虾不仅供应给“堕落虾”餐饮店,还会兜售给各大餐饮,从而扩大销售渠道。
这样to B到to C的经营方式既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能将资源进行有偿“分享”,使得该企业龙虾产业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除此之外,“堕落虾”还提供外卖服务,为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提供了蒜香、香辣两种常规口味,每斤价格还控制在60元左右,不仅能满足到店就餐的消费者,还可以满足“宅男宅女”的需求。
当然不仅只有餐饮巨头看到了这样的市场前景,生鲜电商也从中嗅到了商机。
天猫、京东以及网易等电商巨头纷纷推出了小龙虾业务线,垂直生鲜电商平台也在发力贩卖小龙虾,各行各业争相抛出橄榄枝。
重点终于来了,这源源不断增长需求,到底从何而来呢?
小龙虾崛起背后的真相
巨大的龙虾市场背后,其实是夜宵餐饮文化的崛起。
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17年度美食消费报告》显示:2017年,中式正餐仍占据强势主导地位,市场份额最高,占到一半以上,占57%。
除中式正餐外,休闲简餐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在全国态比重中已占到16%。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超过六成的消费者习惯吃宵夜。
同时,新一代消费主力群体也有所变动,“国民夜宵”小龙虾面对的不仅仅是“中年大叔”级别的人物,而是大量转向了“90后、00后”,小龙虾多数分布在20岁-29岁的群体。
并且男性居多。
面对这样的现象,大多数人认为小龙虾的崛起是因为以下原因:
1、小龙虾崛起最初的力量是依靠崇尚“夜生活”文化的城市开始。从《2016年小龙虾门店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呈深红色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京沪、湖南湖北、四川浙江、安徽福建一带,而这些城市也恰巧盛行“夜生活”的生活方式。
2、社交性。想吃小龙虾就要撒开双手剥壳,好吃多磨。吃客们两眼相对,自然会心一笑,便大方的聊起来。等费了老大的劲剥开虾头、去掉虾壳以后。吸出可口的虾皇、取出虾肉、沾上带有海鲜气息的汤汁的那一刻,成就感瞬间爆炸,堪比“吃鸡”。
有人开玩笑说,小龙虾是入侵物种的耻辱,确实没错,因为它太好吃了,吃到供不应求。在中国,小龙虾有十几种做法,其中十三香最让消费者“欲罢不能”。穿过舌尖,越过味蕾,不论怎么吃,都有种“吃不饱”的感觉,更是让品尝过的人久久不能释怀。
3、多数虾铺装饰接地气,并集中分布在大中城市,适合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再加上虾铺店投其所好,使得消费场景变得“更轻松更活跃”,更让人有一种夜宵必吃小龙虾的“错觉”。
凭借这一系列的优势,小龙虾终于不负众望,成为了入侵物种的“耻辱者”、“国民夜宵”的代表者。但是这个餐饮新IP,还是存有许多漏洞与不足,痛点也显而易见。
小龙虾产业链的壁垒
1、小龙虾属“季节性”食材,全年供应有困难
一直以来,小龙虾的供应链都存在着各种问题:涨价风波、货源紧缺、暴雨骤降、季节性繁殖都是“罪魁祸首”之一。而今年“抢货现象”、和市民直呼“吃不起现象”,也是由于供应链原料不足、虾厂品质不稳定所致。
因此,打造一条独立的小龙虾专属供应链,产品采购、生产线是很有必要的。
2、行业起步时间晚,标杆企业少
我国小龙虾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从最初的“捕捞+餐饮”,逐步向小龙虾养殖、加工、流通及旅游节庆一体化服务拓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直到近几年,小龙虾才从普通菜品上升到了夜宵爆品的地位。
因此,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经营管理办法和参照对象,多数小龙虾店是以“夜宵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内的,这也就会带来很大的卫生问题、监管问题。
不仅餐饮店找不到合适的对标企业,对于监管层而言,也没有具体的案例可以作为执法“标准”。
3、鲜活小龙虾在运输过程中易“夭折”
小龙虾的生存能力虽然强,但是通过长远距离的运输还是会有死亡状况,导致材料损耗,口味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不过目前看来,消费地还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的大中城市,所以物流相对稳定。
但偏远地区仍需考虑供货渠道问题,对于小型餐饮店而言,变数较大,困难较多。
4、小龙虾的清洁问题
饮食安全和洁净度是消费者、餐饮店、监管部门十分重视的环节。但小龙虾的出现似乎打破了这样的规则。
我们知道,龙虾时常生存在淤泥之中,表面会有难以清洗干净的淤泥,因此商家会重点清洗外壳,而忽略腹经、头壳部分。在这两个部位中,常有海藻、寄生虫等杂物,食品安全问题是该行业尤其需要重视的环节之一。
面对千亿级市场机会,资本市场风险尚存,且不确定性高。对普通的餐饮创业者而言,更是有难以避免的琐碎问题,为了降低普通餐饮创业者的风险,悠悠搜寻了相关,能在实操中有一定的作用,希望能帮到大家。
如何做好小龙虾餐饮店?
以一个消费者的观念来看,我认为想要打造出火爆的小龙虾餐饮店,需要注重以下三点:
一要干净、二要口味、三要懂营销。
说到清洁问题,大家不难发现人工清洗小龙虾费时费力。为了节约人工,商家可以选取市面上较为优质的“小龙虾清洗机”,它不仅可以去除龙虾表层淤泥,还可以从更深的层次清洗灰尘,杀灭小龙虾表面有害菌,虽然成本不低,但是相比人力成本还是低很多。
第二个是口味。在这里没放价格因素是因为目前市场的龙虾多数以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为主,市场均价相差不会太远(地区决定差价大小),多数商铺赚取利润均在15%左右,养殖户则在40%左右,再加上行业处于成长期,价格透明度高。
所以在同样的价格基础上,口味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尽管现在满地都是千篇一律的香辣口味,但销售的火爆程度还是各不相同的。
▲用户最多提及小龙虾口味
最后就是营销手段,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个关键问题:
1、小龙虾是否需要品牌化
目前潜江龙虾已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生态种养、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交易仓储、、节庆文化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其目的就是为了形成品牌一体化的效果。
当潜江小龙虾成为当地的经济标志以后,该地的产品就会随着企业品牌或地方标识,顺利流入到下一个市级市场。
小龙虾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作为餐饮项目中的火爆单品,品牌化可以让产品垂直度更高,吸引更多“骨灰级”消费者,从而提高竞争力。
所以不论店铺大小,品牌化一直是餐饮行业的必经之路,换成小龙虾道理依旧是成立的。
2、是否需要将小龙虾“外卖化”
随着电商巨头扎堆抢滩,小龙虾商业化步伐加快,逐渐形成完整产业链。从街头餐馆到O2O品牌,再到电商生鲜外卖产品,小龙虾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天猫、京东以及网易等电商巨头在去年夏天纷纷推出了小龙虾业务线。
“先驱者”们都明白,在电商时代的大环境下,许多消费者已经适应了“送货上门、外卖到家”的送餐方式。
所以“外卖化”其实是一种提高销售办法的新型渠道,客单人均消费高,配送费低,虾凉了也没关系,汤汁浸泡后味道更佳。
当然,保证送餐速度是必须的。虾铺的外卖包装也是颇有讲究的,建议设计出更有特色、更保鲜、更安全的包装袋是再好不过了。
不论是小龙虾餐饮店还是传统餐饮店,产品的品牌化与外卖化都将决定产业的长远度。
在未来,国内市场很可能打造出新的小龙虾行业巨头公司,在这样的机会下,每个人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只有认真做产品,保证高质量,抓住消费者实际需求,你就可能会是这个千亿元市场的最后赢家!
旺销菜谱、餐厅经营案例餐饮学习、考察培训活动就在东方美食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可以挖矿的数字货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