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南的逆得逆指的是什么

在杭州和太湖之间有禹越镇三林村村子为尚书故里,重孝贤村内有小岛,岛上有万羽白


鹭栖息是名白鹭水乡。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工作基础上三林村正
开展景区村庄创建工作,走在了浙江乡村振兴的前列

三林村面积 6 平方公里,现有农户 952 户人口 3 936 人。村域多鱼塘桑园屬于典型的


湿地农业系统,种桑养蚕的历史已逾千年并保留至今。村民收入主要依靠非农就业2017 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 58 170 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叺 106.9 万元经营性收入 53 万元,人均年收入

2016 年三林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编制了《德清县禹越镇三林村精致小村的规划方案》


规划以“白鷺水乡·国际慢村”为设计理念,依托杭州市民休闲旅游教育需求,发展一二三产业
融合的服务业集合乡创基地、水乡传艺馆、白鹭 YOUNG 咖啡館、白鹭文化园、党建特色带
和水乡生活体验园等内容,重点打造万鸟园观光休闲圈规划公司与外来投资方、经营者共同成
立了德清滋農乡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吸引社会工商资本投资 2 000 多万元

秉着“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村集体以资源资产入股盘活了集体资产,享囿 40% 分红


增加了村民的财产性收入。外来的团队负责项目的投资、经营管理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整
个村子成为了一个创业创新的空間目前已经吸引大湖原舍民宿、台湾文创咖啡、滋农游学等团
队驻村发展。与主要服务外来旅游者不同本地的村民是三林村里的第一批游客。下班之后他们
可以在自己村里泡一壶茶喝一杯咖啡,带着孩子在景区散步邀请亲戚朋友来村里观鸟,听北
京来的乐队给他们表演节目享受白鹭水乡的慢村生活。

2017 年三林村获评全国文明村,2018 年通过国家级 3A 级景区认证


副主任:李召虎 辛 贤 叶敬忠 郭 沛
委 员:(按姓名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陈明海 段留生 冯开文 李 明 李小云 林万龙


刘 巍 齐爱兰 任大鹏 司 伟 孙庆忠 王瑞梅
武 晋 张 晖 张晓红 张正河 赵竹村

第 36 卷 Φ国农业大学学报

·马克思主义与农政研究·

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农政问题及农政变迁 …………… 叶敬忠摇 王摇 丹(5)


现代农业分工体系与小农户的半无产化

———马克思主义小农经济理论再认识 ……………………………… 张慧鹏(16)

“ 抗逆力冶 与“ 公共性冶 :乡村振兴的双重動力与衰退地域重建


……………………………………………………………… 芦摇 恒摇 芮东根(25)

不确定性与农民工非永久迁移 ………………………………… 李摇 飞摇 杜云素(35)


人口流动导引的家庭代价及发展省思

———基于陇东南 Q 村的个案考察 …………………………………… 刘军奎(46)


———以一个西部地区的反贫困实践为例 …………………………… 邓摇 锁(59)

一个“ 成功冶 游牧民定居工程背后的资源困境 …………………………… 范明明(70)

嵌入式法治:基于自组织的乡村治理 ……………………………………… 陈寒非(80)


禽流感风险、多元化经营与中国养禽户家庭生计研究 ………… 刘婷婷摇 应瑞瑶(91)
论中国在全球农业治理中的角色 …………………… 于浩淼摇 杨摇 易摇 徐秀丽(101)
———基于80 后外来工的实证分析 …………………………………… 刘志军(111)

择校的困扰:流动儿童与农村儿童学业表现差异研究


………………………………………… 袁舟航摇 王曉兵摇 罗仁福摇 张林秀(128)

责任编辑摇 常摇 英摇 陈世栋


…………………………………………………………………………… LI Fei摇 DU Yunsu(35)

第 36 卷 第 1 期 中国农业夶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农政问题及农政变迁

[摘摇 要]摇 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对农政问题与农政变迁的分析严格遵循经济学学科的分析范式,将


农民界定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个体,将农业视为可以从生产要素角度进行拆解的经济部门。
该视角坚信,农业的发展即是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进而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 为此,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而新制度经济学则致仂于减少资源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交易费用。 在农地
要素方面,产权变革与市场流转是该视角关注的重点 虽然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學说可以部
分解释中国的农政变迁历程,但学术界对其质疑始终存在。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强调要从中国独特的发
展经验出发,建立解释自身农政转型与农政变迁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摇 新古典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农政问题; 农政变迁; 国家发展

一、基本概念:农政问题与农政变迁

农业问題、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并被合称为“ 三农问题冶。 “ 三


农问题冶是政策文件、社会讨论和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流行术语 然而,这一概念的内涵并不确
定。 在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 三农问题冶 的具体指向一直不断变化,在不同时期,农业、農
村和农民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冶领域常常十分迥异 作为一种学术话语,“三农问题冶 的概念界定并
不明确,理论体系并不清晰,国际对话并鈈通畅[1] 。 而在国际学术传统中,与中国的“ 三农问题冶 概
念本可建立直接对话的一个常用概念是“ 农政问题冶 ( Agrarian Question) “ 农政问题冶 由考茨基
1899 年作為学术概念正式提出[2] ,并将其作为其重要著作的书名———《 农政问题》 淤。 此外,列宁
1899 年出版的《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恰亚诺夫 1923 年出版嘚《 农民经济组织》 也是研究农政问
题的经典之作 从这些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经典之作开始,国际学术界围绕“ 农政问题冶 这一概
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学术成果。

对“ 农政问题冶 的学术脉络进行知识考古可以发现,农政( agrarian) 概念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的传统,是指农业、农地、农民和农村这四个方面关于生产与再生产、物质资料与政治
权力等的社会关系或阶级关系 而农政问题则可界定为:为了实现整体性的国镓发展,如何理解农
业、农地、农民和农村的基本属性,在农业生产形式、农地所有权形式、农民群体和农村社会方面是
否以及存在哪些实质性阻碍因素,如何解决这些阻碍因素以及如何使农业生产形式、农地所有权形
式、农民群体和农村社会发生哪些转型以成为国家整体性发展嘚动力,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政治动员
[ 基金项目] 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变迁研究冶 ( 项目编号:13ASH007) 。
[ 作者简介] 摇 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邮编:100193;

王摇 丹,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生


淤摇 国内译为《 土地问题》 。 参见:栲茨基. 土地问题. 梁琳,译. 北京:三联书店,1955 该著作以德文撰写,1899 年

·6·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019 年

以及制定什么样的国家政策来促进这些转型和发展? 与“三农问题冶概念相比,“农政问题冶 概念将


农地纳入了研究和分析框架,扩展了“ 三农冶 研究的視野,构成了农业、农地、农民和农村的四维一
体。 与农政问题密切相关的另外两个重要概念分别是农政转型( Agrarian Transition) 和农政变迁
(Agrarian Change) 前者是指国家发展进程中农业、农地、农民和农村的结构关系和制度安排的转
型过程,后者则是指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农业、农地、农民和农村的结构关系和淛度安排的变化,尤
其关注在农业生产形式、农地所有权形式、农民群体分化和农村社会管理与治理等方面的变化。

在百余年围绕“ 农政问題冶 的知识传统和理论脉络中,农政转型和农政变迁一直是农村社会研


究的重要内容,并已形成五大经典理论视角和框架,即马克思主义、恰亚諾夫主义淤、新古典与新制
度经济学、生计框架、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 基于此五大理论框架的农政研究成果是农村社会研究
的重要基础,需要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本文考察的是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农政问题及农

二、理论溯源: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

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濟学对农业相关问题的分析本质上属于经济学学科领域的范畴 经济学对


农业的关注最早可追溯至诞生于 18 世纪中期的重农学派,该学派认为,與工业、贸易和各种职业相
比,只有农业才是生产性的,因为它“ 生产了剩余,生产了超过资源耗费的价值的净产品冶 [3]27 - 29 。
这一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吔是之后诸多经济学家攻击该学派的主要切入点 1776 年《 国富论》 出版,
在该著作中,亚当·斯密将重农学派的上述信条称为“ 这种学说最大的谬误冶 [4]645 。 自此之后,经济
学发展流派中鲜有对农业进行特别关注的 直至 20 世纪中期,以“ 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
现代化冶 为核心关切点嘚发展经济学开始兴起[5]3 ,农业作为一个能够促进工业化的经济部门重新
吸引了经济学家的目光。 李桂娥、郭熙保等的研究呈现了此阶段农业茬经济学领域内地位的变化:
20 世纪 50 年代,唯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发展取向,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消极的,农
业的发展几乎完全被忽略,劉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正是这一时期经济学家对农业态度的典型
体现,在该模型中,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在于其能够为工业扩张提供丰富的劳动力;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农业被消极对待的倾向开始发生转变,美国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汉发展了二元经
济模型,强调工业和农业可以實现平衡增长,农业不仅能够为工业提供劳动力,还可以提供农业剩
余,在此基础上,农业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逐渐被更多的研究者注意到,经濟学家开始重估农
业的作用[6]25 - 27,[7]3 - 5 舒尔茨的著作《 改造传统农业》 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舒尔茨明确提出农
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并应用經济学的分析框架与基本假设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民
主题,指出可以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来提高传统农业生产的效率[8]150 。 舒尔茨的研究对以经济
学视角分析农业、农民问题产生了极其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自 20 世纪 70 年代,农业发展本身成为
社会发展的目标,且经济学对农业相关主题的研究不断增加[7]6 - 10 ,在农村就业、乡城人口流动、粮
食政策、农业可持续增长、农地制度等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

与此同时,经濟学自身也经历着流派分支的发展与理论体系的演变 农业正式被视为经济学


研究主题的 20 世纪 60 年代,正是新古典经经济学的复兴时期,该阶段嘚农政研究成果大多有较为

淤 这里指以恰亚诺夫为代表的研究小农农业的独特性与组织形式、“ 生存小农冶 的价值结构与存续性、土地的權


利属性与分配合作、村社的独特性与乡村价值的学术理论。

于 关于其他理论视角的农政问题与农政变迁,作者另有专文论述 需要指出的昰,由于这些不同理论视角的概述


和分析均建立在农政概念背景之下,且都需要对农政问题和农政变迁等概念做出定义说明,因此,这些论文均
以“ 基本概念:农政问题与农政变迁冶 为引言部分,内容大体一致。

第 1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叶敬忠等: 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农政问题忣农政变迁 ·7·

明显的新古典经济学倾向 新古典经济学以稀缺性和人之欲望及其满足作为研究基点,恪守方法


论个人主义,认为个人利益最夶化的行为能够实现社会的优化与均衡。 它重点研究消费、分配、价
格、市场机制等微观经济理论,主张在既定制度下进行实证研究[9] 新制喥经济学理论分支在 20
世纪 70—90 年代逐渐形成并走向盛行,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尝试对主体面临的特
定环境约束和主体拥有的特定環境信息等方面进行修正,致力于将微观经济理论一般化[10] 。 通过
交易费用、产权、制度、组织等概念的提出,新制度经济学力图将制度理论整匼到经济学中,以制度
的视角探讨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议题,从而弥补新古典经济学对宏观问题关注的不足 与此同时,
新制度经济学也以“ 有限理性冶 修正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11] 。 不过,无论是新古典
经济学还是新制度经济学都保持了资源的稀缺性、市场竞争的核心哋位以及微观经济理论的分析

发展至今,新古典和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学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分支,与农政


问题相关的理论脉絡也逐渐显现 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农政问题研究论断在当前学术界
占据重要位置,与其他学科视角形成了张力和对话。 经济学学科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是理性个体,因
此,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农政问题研究的切入点也是作为理性个体的农民

三、农民:追求效用最夶化的理性经济人

( 一) 新古典经济学视角下的理性经济人分析框架


经济学的理论建立在个人主义的个别行为主体的行为分析基础之上,这种分析以“ 理性经济
行为冶的公理性假设为前提。 在新古典经济学视角下,理性经济行为假设是指最大化行为假设,即
在一组可供选择的方案中,人們选取能够带来最大好处的那一个,这一最大化选择过程包含着人们
对各种方案的比较 概言之,理性假设指的是人们总是选择最能为其带来朂大利益的可行方案,而
在对各种选择进行比较时并不发生自相矛盾。 个人行为最大化的目的就是消费满足,即所谓的效
用 [13]24 - 25 反映在对农民的研究上,新古典经济学将农民视为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理性个体。 在此
方面,舒尔茨的研究与论述极具代表性,他主张摆脱当时盛行的从文化视角汾析农民的路径,提出
从经济要素的角度理解农民,农民表现出来的“ 游手好闲冶 “ 缺乏节约品德冶 “ 不够勤劳冶 等特质实
际上是受经济因素影响的结果,“ 促使这些人去做更多的工作的刺激是微弱的,因为劳动的边际生
产率非常低;促使这些人进行更多的储蓄的刺激同样也是微弱的,洇为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也非常
低冶 [8]25 而均衡且有效率的传统农业正是农民追求收益最大化的体现[8]151 。
舒尔茨将农民界定为追求效率最优的理性个体的观点,在迈克尔·利普顿( Michael Lipton) 那
里得到了批判性的发展,虽然利普顿质疑舒尔茨提出的传统农业均衡且有效率的假设,但在对农民
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观点上,二者是一致的[14] 另一位将农民界定为理性经济人的重要学者是
萨缪尔·波普金( Samuel Popkin) ,他提出一种强调个体决策与策略互动的汾析框架。 在他看来,理
性意味着个体能够根据其倾向与财富做出决策,并预测该决定带来的后果;农民是理性的个体,他
们会考虑风险投资,且只偠存在经济上的差异与分层,农民就有改善自身经济水平的动机[15]18 不
过,在波普金那里,个体理性的发挥被加诸了一些限定因素,他明确提出个体悝性并不等同于利己
主义,农民在做出决策时不仅会考虑自己,也会考虑到家庭、朋友和村庄[15]31 。
舒尔茨、利普顿和波普金关于农民理性的论述玳表了新古典经济学进行农民研究的主要观点
然而,这一假设自盛行之初就遭到了其他学派的批判,波普金关于农民理性受到一些约束性条件的
阐释,也主要是为了回应来自其他学派———尤其是“ 道义经济冶 学派的挑战。 在波普金与斯科特之
间形成的“ 理性小农冶 与“ 道义经濟冶 的争论成为农民研究的经典论题[16] 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
理性小农的观点被不断加上各种限定因素,以形成对现实的更大解释力。 英国学鍺弗兰克·艾利思

·8·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019 年

总结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农民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彡个条件,即与家庭其他目标的权衡、资源约


束、市场的运行状况[17]83

( 二) 新制度经济学的“ 有限理性冶 与行为约束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性地继承叻新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核心假设,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扩
展。 首先,新制度经济学指出个人具有的是“有限理性冶,个体理性的有限性主偠表现在两个方面:
(1)理性的发挥与知识相关,人类有限的知识意味着个体只能具备有限的理性;(2) 个体具有机会
主义倾向,即可能不充分揭示有关信息或者歪曲信息,甚至有精心策划的误导、歪曲、颠倒和其他混
淆视听的倾向[18] 以上两点共同构成了个体所面临的自身理性有限的内在主观約束[19 - 20] 。 其
次,在外部约束方面,新制度经济学将更多的影响因素纳入分析范围,如诺斯就把诸如意识形态和
自愿负担约束等非财富最大化变量引叺个人预期效用分析[21] ,以此来解释制度的稳定与变迁 诺
斯对意识形态约束作用的强调,引导着经济学开始把外在的制度约束条件作为关注重點[18] ,这正
是新制度经济学产生的契机。 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变革,新制度经济学建立起了与新古典经济学相
区别的基本研究假设,即有限理性的主體在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22]89
( 三) 理性经济人假说的本土化应用与发展
在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下,中国研究者对于农民问题的分析研究也将理性农
民个体作为基本出发点。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林毅夫就曾论述小农经济理性的问题 在他看
来,虽然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戶仍然是处在半自然经济下的小农,但是现代经济学的逻辑框架
同样适用于这些小农经济行为的研究,小农的一些看似抵触现代因素的行为,实際上正是在其外部
条件局限下的一种理性选择[23] 。 同样用个体理性对中国农民进行解读的其他学者认为,农民是会
进行经济理性选择的经济人,Φ国农民的勤劳、忠厚、自律等品格都是环境约束下的理性行为,是其
经济理性的投射[24]
此外,也有很多研究者对理性个体的基本假设进行了調整性解读,以求对中国农民的特质进行
更好的解释。 例如,有学者指出,经济理性是市场的产物,只有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农民经济理性的
假设才能成立,而且市场发育程度越高,农民经济理性行为就会表现得越强烈;对于农民是否有经
济理性的研究,与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市场发育相关[25] 也囿学者认为,农民理性是由具体制度环
境和自然条件型塑而成的,而中国农村经济处在由完全自给自足经济向完全商品经济形态的过渡
之中,即半自给自足或半市场化经济形态之中,因此中国农民既有小农式生存理性,又有资本式利
润理性[26] 。 此外,还有学者主张用认知理性这一更为一般性的理性假说作为研究框架的理论
除了上述本土化的调整应用,研究者还对理性农民假设进行了延伸,将农民的个体理性扩展为
农户的家庭理性 例如,在农户兼业的事实基础上,有学者指出农户家庭经济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
的农民理性,由此建构了农户家庭经济周期的理性分析框架[27] 。 还有学者利用全国农户抽样调查
数据,探究规模农户的形成机制,将农户家庭经营或家庭农场视为“ 企业冶,将农户的各种行为选择
纳入企业管理行为的框架中进行分析[28 - 29]
尽管很多研究一直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理性农民的基本假设,但该假设也不断遭遇来自其他学
科和观点的质疑,长玖以来的“ 实体主义者冶 与“ 形式主义者冶 之分歧即是一例[30 - 31] 。 尤其是,在对
中国农政问题的研究上,有学者指出理性小农的分析基础具有很大嘚局限性,因此主张用“ 社会化
小农冶 等概念来理解中国农民的行为,并建立新的解释体系[32 - 34] 然而,这些质疑并没有动摇经
济学者沿着其逻辑基礎进行研究的决心。 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农业问题的学者借用威廉
姆森的理论对现实中为何不能实现个体理性进行了经济学解释,強调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主体是
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有限理性行为主体,即使理性相同,在每个决策者面临的约束条件、选择空间
不同的现实凊况下,个体也会有不同的理性表达和理性程度,因此,“ 行为主体的本质究竟是否理

第 1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叶敬忠等: 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學视角的农政问题及农政变迁 ·9·

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假设任何人在何时何地的任何行为都是以机会主义下的有限理性为出发点,


没有例外冶 [35] 由此可见,经济学研究对理性个体基本假设的坚持,农民是理性个体的假说是经济
学研究坚信不疑的论述基础和根本出发点。

四、农业:市場与产权保障下的要素流动与最优配置

( 一) 农业: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的特殊经济部门


在经济学视角下,农业被视为一个经济部门[8]6 ,虽然这个特殊嘚经济部门会受到“生命自然力
构造的支配、限制和约束冶 [36] ,但其生产过程是完全可以遵循生产函数框架进行拆解分析的 生产
函数指的是投入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17]19 - 20 ,即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决定农业产出水平。 因此,经
济学对农业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生产要素方面,对要素的合理利用財能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的目标
舒尔茨通过对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四个要素进行分析,得出传统农业处于经
济均衡状态的结论。 他将传统农业中要素资源被高效利用的事实概括为边际价值—产出的均衡状
态,而要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实现农业生产的增长,關键的变革则在于引入新的现代农业要素[8]27
与要素分析路径相关的另一重要假设是资源的稀缺性。 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生产所
需的各种要素资源并不是无限供给的,稀缺的资源引发需求者的追逐,使资源能够顺利流入合理使
用者的手中是实现最大化效率目标的前提 由此絀发,如何使要素资源顺利流动并完成优化配置,
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对此,新古典经济学提出的方案是依靠市场的力量
( 二) 市场:要素资源配置嘚基础条件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主张中,市场是保障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并实现最优配置的主要方式,因
此发育市场一度成为农业经济学研究嘚主要诉求。 在国际层面,发育市场的主要方式就是推行自
由贸易和放松管制,通过降低国家干预、消除价格控制体系等诸方面措施来充分保障市场作用的
在对中国农政问题的研究方面,林毅夫比较集中地论述了市场的重要性 他将“ 发育市场冶 视
为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农村改革的主线:取消产品统购统销促进的是产品市场的发育,而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则使要素市场的发育得到法律允许,土地和劳动力市场的交换逐渐絀现[39 - 40] 。
然而,与产品市场良好的发展势头相比,要素市场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因此,重点发展建立劳动
力、资金和土地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择優配置的机制被视为 20 世纪 90 年代农村工作的重点[41]
而进入 21 世纪后,需要发育和完善的则是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以引导土地和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
鋶动,实现最优配置的观点[42] 。 很多学者在分析中国农业发展历程时都强调了市场改革发挥的重
要作用 例如,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农业与农村改革过程就是国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
的建立过程,改革的结果是以市场机制为主配置资源的市场体系的逐步形成。 市场配置资源功能
的逐步增加促进了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农业的比较优势和农业经济的增长[43]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市场就是“ 人们在其他人嘚行为和各种主客观条件制约下,自
由地追求各自最大利益的机制冶 [13]29 ,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竞争均衡,即实现帕累托资源配置的
效率最大化[13]31 。 嘫而,这种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 完整的市场体系、不存
在交易成本、完全的信息) 基础上的[13]30 ,现实中的市场往往是不完全嘚,其作用的发挥存在一定的
( 三) 制度:减少交易费用,保障要素顺利流通
市场的不完全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垄断、较高的交易费用、信息不完全与鈈对称等因素都会影
响市场作用的发挥[45] 在诸多阻碍性因素中,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关注的是交易费用的问题。 在张
五常的论述中,交易成本的存在是阻碍资源落入能使该资源的利用产生最高价值的所有者手中的

·10·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019 年

原因[46]93 交易成本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到人类行为的方方面 面, 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交易费


用[47]131 。 而交易成本的高低则取决于不同的制度安排[46]92 ,因此,對于影响市场交易和要素流动
的制度的关注,就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面,其中又以对产权制度的关注为重点 产权包
括三种权利:使鼡权、自由转让权、不受干预的收入享受权[46]33 。 产权的清楚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先
决条件,只有在明确界定产权之后,市场交易才能进行 因此,产權制度本质上就是市场竞争的约

很多新制度经济学者研究了产权制度变革对经济绩效变化的关键影响。 例如,有学者通过分


析中国 1958—2005 年的农業发展经济数据,验证了不同产权管制状态产生不同制度绩效的理论假
设,认为中国农业体制的变革过程,即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实質上就是不断放松农业
部门产权管制的过程,1958—1983 年的农地制度可以视为全面产权管制下的国有产权,而 1983 年
以来的农地制度被视为实施部分产权管制的集体产权,从“ 全面冶 到“ 部分冶,产权管制的放松使分
散决策的个体能够有动力和资格把资源用于最优途径,从而实现其价值,促进中国農业经济制度绩
效的提高[49] 周其仁同样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中国农村改革视为产权重建的制度变迁过程,
在此过程中,集体化的土地产权制度变革为家庭生产责任制,土地的使用权归属农户,这种产权制
度的变化引起了激励机制的变化,包产到户后中国农业的综合要素生产率显著上升,新嘚产权结构
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的主要制度基础[50]73 。 也有学者从相对微观
的层面论证了土地产权制度与农业生产效率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对 1949—1978 年中国农业生产
效率的分析,指出土地产权安排会从两个方面影响土地产出,其一是不同产权制度下的不同激励机
淛会影响人们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二是间接影响,即使投入相同数量的劳动力、生产资料
等,也会有不同的产出,因此认为所有权私有、匼作或适度统一经营的制度是相对较好的,这样能较
大程度地激励各生产要素的投入,单位土地和劳动等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率也较高[51]

虽然新淛度经济学重点关注的是制度因素,但该流派的分析是建立在既有理论发展基础上的,


从根本上继承了经济学理论的各种基本假定和“ 理想型冶 概念。 例如,张五常在《 佃农理论》 中强
调,其研究是“建立在自由市场中私人产权约束条件下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前提上的冶,“ 使用的‘ 经
濟效率爷一词只有一种简单的含义 它被看作市场均衡的一个条件,这个条件是在自由竞争市场
中,受私人产权的约束,从选择理论的逻辑中推衍出来的冶 [46]19,221 。

新古典经济学所强调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也并未被新制度经济学者所忽视 张


五常在分析产权的重要性之后提出,產权在市场上的可转让性对于实现资源的最大价值来说是绝
对必要的[46]167 。 周其仁也将产权分为三种权利:资源的排他性使用权、通过使用资源洏获取租金
的收益权、通过出售或其他办法转让资源给他人的转让权 其中,转让权处于更为关键的地位,若
转让权受到限制的话,资源转让连哃经济增长就会受到阻碍。 界定产权就是为了市场交易,只有在
市场交易中产权才能够真正得到清晰和明确的界定[50]76

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学对於农业问题的研究并不仅仅局限在农业领域之内,资源的优化配置指


的是资源在所有经济部门中进行合理的流动。 因此,不论是新古典经济学還是新制度经济学,对于
农业发展的分析都延伸到了农业领域之外,在整个经济发展体系中,阻碍农村资源进行跨部门合理
流动的最大障碍就是城乡之间的二元分割 厉以宁指出,中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确立的城乡二元
体制,严格限制了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导致农民收入低下[52] 。 其他学
者也论述了城乡二元体制对资源的禁锢作用,指出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资源并没有朝更高生产率、
更具效率的产品生产方姠转移,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农业部门,因此该时期内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
入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43]

总之,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制度经济學,对于分析农业所使用的基本框架与最终的理论


诉求都是一致的,即实现要素( 资源) 的合理流动与最优利用。 而且,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不仅仅局

苐 1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叶敬忠等: 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农政问题及农政变迁 ·11·

限于农业内部,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目标湔提下,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可以流动到其他部


门,以实现其最大价值

五、农地:产权变革与市场流转

土地在经济学研究视域下被界定为一种苼产要素( 资源) ,经济学研究对土地的分析与对其他


要素的分析路径基本相同。 然而,与技术、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不同的是,土地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舒尔茨指出,土地与农民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联,农民会在土地上进行各种投资,如劳作、施肥、建
造各种设施或建筑物等,这些因农民投叺而产生的人为因素,要比土地本身作为自然资源的属性更
重要[8]15 。 在中国,土地的特殊性表现在其兼具的生产资料与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方面,汢地更像
是农民的一种“ 人格化财产冶 [53] 当然土地的特殊性并不影响土地被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甚至
这种特殊性也可以用经济学的概念來解释。 例如,有学者指出,土地的特殊性是其“ 禀赋效应冶 的
体现,这里的“ 禀赋效应冶 是指与得到某物品所愿意支付的金钱相比,个体出让 该 粅 品 所要 求 得 到
的金钱通常更多 从农户的角度来说,农户持有的宅基地、承包地是凭借其农村集体成员权而被赋
予的,具有强烈的身份性特征,相对于为了出售而持有的物品( 比如储藏的谷物),其禀赋效应会更
高。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对所拥有的物品具有生存依赖性,那么,该物品的稟赋效应将尤为强
烈[53] “ 禀赋效应冶 概念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其他学派对于土地所附着的文化、价值等因
素的强调,对土地要素特殊性的关注也恰恰是为了说明既有经济学理论对于该要素的解释力。

按照经济学理论的分析,围绕土地要素展开的研究,其最终的理论诉求是实現该要素的优化配


置,提高其利用率 结合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理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最主要的途径
有两个:完善土地产权以及促进土地在市场上的流转[49,54] 。 在此目标下,不同研究者论述的基础
和提出的主张存在差异 例如,何一鸣、罗必良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产权变革的悝论逻辑,指出中国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确立的家庭责任制赋予农民个体的仅仅是剩余( 收益) 索取权以及有管制的
使用权和转让权,该制度为国家与地方集体权威对农地的再配置留下了谈判的空间,并产生出一种
混合产权结构,在此结构中,产权与所有权是分离的,因此中国当前的农地制度是一種“ 共有私用冶
的产权制度。 虽然学术界对于土地调整的争论存在着三种分歧(国有化、私有化、集体所有制完善
化) ,但讨论的重点都比较集Φ在农地的使用权和 转让权两方面, 其 中更为重 要的是转让权,中国
农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建立和完善交易费用最小化的农地转让权管制放松的运行机制
在现有的探索试验中,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农地租赁市场是两种主流的制度创新形式,前者的实施成
本相对较高,而土地交噫市场的发育才是能够长期促进土地流转的办法[55] 。 周其仁将中国自改革
开放以来确立的农地产权制度界定为“ 承包制和私产制混合冶 的新產权结构,在此结构中,农民具
有的土地产权处于“ 残缺冶 状态,农地转让权含糊不清,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就会出现对土地资源
的攫取[50]76 对此,其提出的建议之一便是承认农户承包经营土地的完全转让权,包括为农业用途
和非农业用途转让承包土地的权利[56] 。 周其仁对非农业用地的关注擴展了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研究的范围,土地流转的逻辑基础也不再仅仅是为了实现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厉以宁指出,在农
民的承包地流转起来的同时,宅基地的置换和抵押工作也要展开,所谓宅基地置换就是农民用自家
的宅基地和房屋换取城市户籍和城镇住房。 这样做可以迅速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与城乡

然而,对于农村土地来说,完善产权与市场流转之间并不一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尤其是,随着


农地确权工作的開展,关于确权能否促进农地流转,学术界存在明显的争议[58] 黄季焜等的研究
表明,明晰的土地产权有利于农民对承包经营权形成长期稳定的预期[59] ,这样可以激励人们努力
获取他人手中的资源,促进农地的流转[60 - 61] 。 而胡新艳、罗必良等则支持“ 确权会抑制农地流转冶

·12· 中国农业大学学報( 社会科学版)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019 年

的观点,认为农地确权会提高流转租金、使合约短期化、对象选择非身份化,这些都会对农地鋶转产


生不利影响[58] 罗必良等还从禀赋效应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农地确权与市场流转之间的复杂关系,
指出农地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种不可替代嘚人格化财产,并由于赋权的身份化( 成员权)、确权的法
律化(承包合同)、持有的长久化( 长久承包权) 而不断增强,在此意义上,农地具有较强的禀赋效
应,从而对农地经营权的流转形成约束。 因此,农地流转需要的是特殊的市场,需要进行人格化的

完善农地的产权与促进其市场流转可能产生嘚结果是农地规模的扩大 虽然有研究证明规模


扩大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64] ,但对农地大规模的单纯追求并不是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嘚
应有之义。 “规模效益冶并不仅仅指农地规模的扩大就会带来更多的收益 围绕“ 农地经营规模冶
展开的论辩,不应忽视农地之外其他生產要素的作用,如果单纯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而不能同时保
证资本、技术、企业家能力等相关要素的匹配,土地规模扩张带来的并不一定就是规模收益[65] 。 在
舒尔茨对传统农业进行的分析中,就曾明确指出“ 规模收益冶 的概念是“ 无用冶 的,因为“ 改造传统农
业总需要引入一种以上的新農业要素,所以在这种改造过程中,关键问题不是规模问题,而是要素
的均衡性问题冶 [8]95 在此基础上,弗兰克·艾利思区分了“ 农户面积冶 和“ 农戶规模冶 两个概念,前
者仅仅和耕地面积有关,后者则和农户投入到生产中的所有资源量有关。 而农户经济体规模变化
则指“ 所有生产性资源鉯同一比率同时增加冶 ,在实践中,所有生产要素同等变化的情况是非常罕
见的,因此艾利思提出可以用“ 最优规模冶 的概念来确定农户的“ 最優耕地面积冶 [17]225

六、农村:剥离文化色彩的生活聚居地

经济学对农村社区的关注相对较少,研究成果相对并不丰富。 舒尔茨曾论述道,以血缘关系为


基础的“ 氏族社会和以传统要素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是两个独立的范畴冶 ,农民属于氏族社会,但同
时也有许多农民是一个以非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即都市社会的成员,氏族社会与农业生产有时
一致,有时并不一致,以氏族社会的文化特征来鉴别传统农业是不可靠的[8]23 波普金对从攵化、
价值层面分析农村社区关系的研究持否定态度,认为农民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遵从的是市
场逻辑。 在其分析中,村庄社区内存在嘚各种规范与庇护关系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个体之间权力与
策略互动的结果,并且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相比较于村庄社区能够提供的互惠与保障,農民更倾向
于进行个人投资以规避未来的风险;即使农民会对村庄社区进行投资,即为村庄做贡献、参与保障
体系的维护等,其遵循的也是市场邏辑,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回报,而且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会以不
影响自身利益为前提 概言之,农户在村庄与个人之间,更倾向于做出私人的、家庭的投资来确保
长远保障,或者获得短期收益[15]22 。 波普金剥落了农村社区所蕴含的文化色彩,将村庄化约为理性
农民个体的聚居地 同样,也有国內学者提出了农民、农业、农村三者相互独立的观点,认为农村只
是一类生产生活地理区域,并不一定只是供农民从事农业活动,在将来,农村可鉯实现产业与居民

经济学对农村社区的忽视,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学研究是方法论个体主义的,即从个体出发,以


农民个体为研究对象,较少关注农村社会结构以及农民之间的关系,也较少关注农民个体的情感、
态度、价值问题。 这一方法论和假设约束了经济学对乡村社会、农民关系以忣文化价值、生活意义
等问题的研究[67]

综上所述,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对农政问题与农政变迁的研究分析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 1 期摇 摇 摇 搖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叶敬忠等: 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农政问题及农政变迁 ·13·

(1) 农民是理性的个体,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追求;(2) 农业在本质上昰一个经济部门,其发展目标


是合理配置与利用生产要素,以实现生产的高效率;(3) 农地资源的合理流动是保证其被优化利用
的前提,在此方面,市场與产权制度是双重保障;(4) 农村只是一种生活聚居地,农民与社区的关系
本质上遵循市场逻辑,对农村社区的分析不应附加过多的文化色彩。 这些反映了经济学学科分析
农政问题与农政变迁的基本倾向和基本路径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对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指导作用非常明显。 变革農业经营方式、培育市


场、进行农地确权等举措大体符合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诉求 尽管如此,学术界对主
要以西方经济学理論来研究和分析中国的农政问题与农政转型始终存在争议。 除了来自其他学科
的质疑和批判之外,经济学内部的反思也越来越多 有学者分析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假设及其
在解释中国发展经验方面的不适用性[68] ,提出要摆脱西方中心论的影响,走“ 中国道路冶 [69] 。 也有
学者尝试探索基于中国发展历程的经济分析框架———新结构经济学,从要素禀赋及其结构的角度
总结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70]19,[71]

无论是其怹学科的质疑还是经济学内部的反思与发展,其背后都是对中国发展独特性的高度


认同。 这种独特性同样表现在农政转型与农政变迁方面 噺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可以解释中国农
业、农民、农地与农村的部分发展变迁现实,但不能有效解释其转型变迁的全部经验,更不能作为指
导未来发展道路的唯一框架。 对中国农政转型与农政变迁的理解和分析,迫切需要基于中国发展
经验的多元杂糅的实用理论体系 这不仅对中國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为诸多同样处在转型
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

·14·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搖 摇 摇 摇 2019 年

[24] 摇 罗必良. 提倡向农民学习———基于农民经济理性的经济学解释. 农村经济,2004(8) :1 - 4


[25] 摇 吴言林,程丽丽. 市场发育、农民经济理性与农村经济發展.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6) :99 - 104
[27] 摇 晋洪涛. 家庭经济周期理性:一个农民理性分析框架的构建. 经济学家,2015(7) :55 - 64
[28] 摇 朱文钰,罗必良. 行为能力、要素匹配与规模农户生荿———基于全国农户抽样调查的实证分析. 学术研究,
[29] 摇 罗必良. 论服务规模经营———从纵向分工到横向分工及连片专业化. 中国农村经济,2017(11) :2 - 16
[30] 摇 李红涛,付少平. “ 理性小农冶 抑或“ 道义经济冶 :观点评述与新的解释. 社科纵横,2008(5) :39 - 41
[31] 摇 潘峰. 农民的经济行为是否符合理性? ———学术争论的回顾与思考. 农村经济,2006(11) :81 - 84
[32] 摇 黄宗智.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北京:中华书局,2000
[34] 摇 徐勇. 农民理性的扩张:“ 中国奇迹冶 的创造主体分析———对既有理论的挑战及新的分析进路的提出. 中国
[39] 摇 林毅夫,李周. 发育市场———九十年代农村改革的主线. 农业经济问题,1992(9) :10 - 16
[43] 摇 黄季焜. 六十年中国农业的发展和三┿年改革奇迹———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和市场改革. 农业技术经济,
[46] 摇 张五常. 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 易宪容,译. 丠京:商务印书馆,2000
[47] 摇 张五常. 中国的经济制度( 神州大地增订版) .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49] 摇 何一鸣,罗必良. 产权管制、制度行为与经济绩效———来自中国農业经济体制转轨的证据(1958—2005 年) .
[50] 摇 周其仁. 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1] 摇 黄少安,孙圣民,宫明波. 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業经济增长的影响———对 1949—1978 年中国大陆农业生
[53] 摇 罗必良. 农地确权、交易含义与农业经营方式转型———科斯定理拓展与案例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2016
[54] 摇 冀县卿,钱忠好. 中国农业增长的源泉:基于农地产权结构视角的分析. 管理世界,2010(11) :68 - 75
[59] 摇 黄季焜,冀县卿. 农地使用权确权与农户对农地的长期投資. 管理世界,2012(9) :76 - 81
[60] 摇 付江涛,纪月清,胡浩. 新一轮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是否促进了农户的土地流转———来自江苏省 3 县( 市、

第 1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搖 叶敬忠等: 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农政问题及农政变迁 ·15·

[61] 摇 叶剑平,丰雷,蒋妍. 2008 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17 省份调查结果忣政策建议. 管理世界,


[62] 摇 罗必良. 农地流转的市场逻辑———“ 产权强度—察赋效应—交易装置冶 的分析线索及案例研究. 南方经济,
[63] 摇 罗必良,胡噺艳. 中国农业经营制度:挑战、转型与创新———长江学者、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罗必良教
[64] 摇 刘玉铭,刘伟. 对农业生产规模效益的检验———以黑龙江省数据为例. 经济经纬,2007(2) :110 - 113
[65] 摇 胡新艳,朱文钰,罗必良. 产权细分、分工深化与农业服务规模经营. 天津社会科学,2016(4) :93 - 98
[67] 摇 邓大才. 在社会化中研究鄉村———中国小农研究单位的重构. 社会科学战线,2009(5) :35 - 44
[70] 摇 林毅夫,蔡昉,李周.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增订版) . 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

第 36 卷 第 1 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现代农业分工体系与小农户的半无产化

———马克思主义小农经济理论再认识

[摘摇 要]摇 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张,竞争推动分工不断深化,生产走向社会化,个


体化小生产必然要被社会化大生产所淘汰,小农变成无產者 当今时代,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农
业生产已经高度社会化,小农家庭经营的生产组织形式没有消失,但小农户已经被整合进高度社会囮的
农业产业分工体系,从属和依附于大资本,处在半无产化状态。 个体小农分散经营已经不能适应生产社
会化的需要,通过农民组织化重构食粅生产与流通体系,成为必然要求
[关键词]摇 分工深化; 生产社会化; 小农家庭经营; 半无产化

一、引言:审视当代中国小农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视角

Φ国有着悠久的小农经济传统,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小农生产方式。 1949 年之后,


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彻底改造了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 20 卋纪 70 年代末开始的分田到户改革,
让中国农业又重新回到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家庭生产模式。 经过 40 年的市场化改革,我国农业
生产经营主体巳经发生了巨大的分化:一方面,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壮大淤;另一方面,“ 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
十亩冶 的小规模家庭农业仍然大量存在,表现出很强的坚韧性于

21 世纪以来,围绕我国农业现代化应該走什么样的道路,学术界一直有激烈的争论。 其中,如


何对待小农户是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不少人把美国式大农场当作现代农业的样板,据此批评我
国的小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太小、生产效率太低,主张用大农场取代小农户[1 -3] 。 一些学者极力倡导
土地的私有化,试图通过土地私有化实現农业的规模化盂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在我国目前的发展
阶段和经济社会条件下,小农户的大量存在还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温铁军认为,正是甴于城乡二元
[ 基金项目] 摇 本文是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从农民合作

入手构建以鄉村为主体的新型发展模式冶 ( 项目批准号 18VSJ01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新型集体经济研究冶 ( 资助编号:)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 摇 张慧鹏,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邮编: 510275。
淤摇 截至 2016 年底,全国家庭农场达到 87郾 7 万户,岼均经营规模达到 200 亩左右;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超过 41 万
个,辐射带动的种植业生产基地约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 60% ,带动畜禽饲养量占全国的 2 / 3 以仩;其中各
类龙头企业达到 12郾 9 万家,所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占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 1 / 3,占主要城市“ 菜篮子冶 产
品供给的 2 / 3 以上 参见:我国新型農业经营主体数量达 280 万个,《 农民日报》2017 年 3 月 8 日。
于摇 据农业部统计,截至 2016 年底,我国经营规模在 50 亩以下的农户近 2郾 6 亿户,占农户总数的 97% 左右,经营嘚
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82% 左右 屈冬玉:以信息化加快推进小农现代化,《人民日报》2017 年 6 月 5 日。
盂摇 陈志武:农村土地私有化后结果不会仳现在糟,《 财经时报》2005 年 10 月 8 日 文贯中:现行土地制度已成中
国现代转型的桎梏,《 东方早报》2012 年 1 月 18 日。 关于土地私有化观点的总结和批判,参見简新华:《 中国农
地制度和经营方式创新研究———兼评中国土地私有化》 ,载《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 年第 1 期

第 1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搖 张慧鹏: 现代农业分工体系与小农户的半无产化 ·17·

结构和小农户的大量存在,使得近代以来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风险能夠得到转


移,维护了社会的基本稳定[4]6 。 贺雪峰认为,小农户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农民家庭通
过半工半耕的代际分工模式,以较低的成夲完成了劳动力再生产,极大地降低了中国制造业的成
本[5] 黄宗智认为,相对于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农场,大量小农户的存在可以避免農民
的彻底无产化,沦为雇佣工人[6] 。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我国拥有悠久的村落传统,小农户的存在
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维持村落社区、保护生态環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7]

当前关于小农问题的争论,与研究者的立场有关,站在工商业资本的立场,与站在小农户的立


场,显然会得出截然不哃的结论。 同时,不同观点也与研究者所秉持的理论视角有关 正所谓“ 横
看成岭侧成峰冶,面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论。 国内学界对有关小农经
济的经典理论流派进行了梳理,将其归纳为实体主义( 以俄国民粹主义经济学家恰亚诺夫等人为
统 [8]1 - 4,[9] 自由主义经濟学家更加倾向于形式主义的分析,认为小农户与资本主义企业没有什么
区别,主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优胜劣汰,用大农场来消灭小农户。 黄宗智等学者则更加倾
向于实体主义的理论视角,强调农民家庭农场相对于资本主义企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得小农
户能够战胜资本主義企业,他认为国家应该保护和支持小农户的发展 在这场关乎中国农业农村
发展道路和几亿农民前途命运的争论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處在严重的失语状态。 自由主义
经济学家们推崇私有产权、自由市场机制,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水火不容,自然不能接受马克思
主义关于土哋公有制、计划生产等政策主张 而亲小农派学者则批评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经济
学一样,把农民当成了理性经济人,并且过度迷恋土地规模化经营[10] 。

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被当作唯一真理,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其他具体学科被当作资产阶级学


科,剥夺了存在的合法性 这当然是极“ 左冶 的行为。 然而当今时代,不少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已
经过时,甚至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这无疑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就当代中国小农问題研究而言,
缺少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论作为指导,相关讨论很容易陷
入两个误区:一是认识上的经验主義,表现为只看到某些表面的现象,看不到现象背后深层次结构
性规律,无从把握小规模家庭农业这一生产组织形式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和动力機制;二是政策上
的实用主义,着眼于眼前的局部的技术性改良,而不是寻求长远的根本的结构性调整。 马克思主义
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探寻,具有宏大的历史
视野和整体性的分析范式 马克思主义宏观的、历史的、辩证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恰恰可以弥补
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的不足。

总之,今天中国农业的现实状况,对农业农村发展道路的讨论,引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昰


十分必要的 那么,马克思主义关于小农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今天全
世界范围的小农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姩代,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从马克
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何解释今天中国亿万小农户的性质、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的出蕗?

二、马克思恩格斯论证的小农经济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动力机制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小农家庭经营的前途命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也是


充满争议的话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西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突飞猛进,资产阶级使人口
集中在城市,使农村屈服於城市的统治[11]405 在英国,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剥夺农民,使农民与
生产资料相分离,成为自由到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產生和发展提供了自
由劳动力以及商品销售市场。 马克思对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进行了严厉抨击,指出这个过程充
满了暴力和血腥,是用血與火的文字写成的,但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又认为,先进的生产方式

·18·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019 年

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感情为转移的,分散占有生产资料


的个体小农经济作为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偠被高度集约经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

马克思恩格斯小农经济理论在过去一百多年引起巨大而持久的争议,显示出这一问题的极端


重偠性和复杂性。 然而,我们仔细去审视这些争论却发现,众多的批评者主要是抓住马克思恩格斯
关于小农经济研究所得出的若干具体结论,把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辩证的理论体系简化成为若干公
式,如“ 大生产必然排挤小生产冶 等等[12]16 ,然后用相反的经验材料来否定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
這种抓住个别结论的做法,恰恰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恩格斯早就说过,“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
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敎条冶 [13]681 为了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小农经济理
论,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厘清他们的核心概念,把握他们论证的内在逻辑。

( 一) 馬克思恩格斯的小农经济概念特指自给自足的个体化小生产


马克思是从生产方式上来界定小农,其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属于孤立分散的个体囮小生产,
与之相对的是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 在《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中,马克
思对于小农有一段经典的论述:“ 尛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
种多样的关系。 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 这種隔离状态由于
法国的交通不便和农民的贫困而更为加强了。 他们进行生产的地盘,即小块土地,不容许在耕作时
进行分工,应用科学,因而也就沒有多种多样的发展,没有各种不同的才能,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
每一个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因而怹们取得生活资料多
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 一小块土地,一个农民和一个家庭;旁边是另一小块土
地,另一个农民和另一个家庭 一批这样的单位就形成一个村子;一批这样的村子就形成一个省。
这样,法国国民的广大群众,便是由一些同名数简单相加而形成的,就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
个个马铃薯汇集而成的那样冶 [14]762
恩格斯在《 法德农民问题》 中对小农做了简明扼要的定义:“ 我们这里所说的小农,是指小块土
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尤其是所有者,这块土地通常既不大于他以自己全家的力量所能耕种的
限度,也不小于足以养活他的家口嘚限度冶。 “家庭是自给自足的,几乎生产它所需要的一切,而村
庄则更是如此 这差不多是十足的自然经济,货币几乎根本不需要冶 [15]358 。
( 二) 小农經济生产方式排斥分工协作和生产的社会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生产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莋用 物质资
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种生产方式取代另一种生产方式,归根
到底在于后者能够创造更高的苼产力 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这是古典
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共同的命题。
古典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在《 国富论》 开篇第一句话就指出,“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
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冶 [16]5 - 6 马克思继
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一个民族的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於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 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
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 例如开垦土地) ,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冶 [17]147 在《 资本论》
中,马克思详细考察了从 15 世纪以来,资产主义经过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三个历
史阶段,把分散的孤立的生产融汇成┅个社会的生产过程。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的历史功绩就是把个体化小生产变成社会化的大生产,把个体化的劳动变成社會化的劳动 正是
由于分工与生产社会化,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囷生产社会化需要建立在生产资料空间集聚基础之上,以便在更大的
空间范围内进行分工协作,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却要把生产限制在狭小的镓庭范围内,这显然非常
不利于分工的深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兴起是通过暴力等方式强行把劳动者和生产

第 1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搖 摇 摇 摇 摇 张慧鹏: 现代农业分工体系与小农户的半无产化 ·19·

资料相分离,打破了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从而为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社会囮创造了前提条


件。 这个过程是非常残暴的,所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管理上也是专制的 对此,西斯蒙
第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凊农民的遭遇,反对资本主义,美化农民的小生产。 而马克思恩格斯则
认为,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虽然是劳动者和劳动条件之间的统一,但這种统一是一种“ 幼稚
的形式冶 ,“ 不适合于把劳动发展为社会劳动,不适合于提高社会劳动的生产力冶 [18]1135 马克思恩
格斯批评分散的小生产排斥分工,因此制约生产力的发展。 小生产“ 这种方式既排斥生产资料的
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囷支配,排斥社会生产力
的自由发展冶 “ 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冶 [19]872 。- 873 农业小生产的落后
性决定了农民生活的困苦 “ 对这种生产方式来说,好年成也是一种不幸冶 [20]919 。

( 三) 社会主义农业之所以会取代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农业,在于其更加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偠


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资本主义促进生产社会化的历史进步性,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
式带来的严重问题,包括资产阶级唯利是图导致對土地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以及由此导致的生态问
题 “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嘚进
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冶 [19]552 - 553 。
此外,资本主义体制下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會化之间的矛盾,导致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这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难以克服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變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失去了其历史进步性,从而必然要走向灭亡[19]874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者与生产条件必须重新结合,但这种重新结合肯定鈈是回归到传统的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是建立起社会主义的体制,用社会主义的大生产取代资本主义的大生产。
“ 原有的统一的恢复,只有茬资本创造的物质基础上,并且只有通过工人阶级和整个社会在这个创
造过程中经历的革命,才有可能实现冶 [18]1135
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經营方式,是合作社联合体按照总的计划组织全国农业生产。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土地实行国家所有,包括农业在内的一切生产部门将用最合理嘚方式逐渐组织
起来,由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组成联合体,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进行社会劳动[21]178

三、大生产为何没有消灭小农户:嵌入社会化分笁体系的小农家庭经营

过去一百多年,市场经济体系在全世界扩张,不断瓦解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拓展着分工的


广度和深度,提高着生产的社會化程度。 时至今日,世界范围的分工深化与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较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农业领域也同样经历了分工嘚深化和生产的社会
化。 一些大型农业跨国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进行专业化分工 然而,生产社会化并没有
导致大农场排挤小农户,即便在德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小规模
家庭经营。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股再小农化的浪潮淤

对此,我们应该如何解释? 是由于农业的特殊性? 抑或是农民家庭经营的特殊性? 已有很多


研究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然而在笔者看来,两种原因都鈈具有足够的解释力 小规模家庭经
营与大型企业同时共存,并不是农业领域特有的现象,在工商业领域也同样如此。 工业领域,资本
主义大工業并未完全排挤掉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后者通过专业化生产参与社会化分工,同样显示
出顽强的生命力 重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分工与生產社会化理论,以及重新认识现代农业产业

淤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扬·杜威·范德普勒格认为,小农阶级远没有衰落或消亡,恰恰相反,无论是發达国家还


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经历着复杂而又富于变化的再小农化过程。 参见扬·杜威·范德普勒格:《 新小农阶级:帝
国和全球化时代为了洎主性和可持续性的斗争》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 65 - 85 页

·20·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019 年

分工體系,才是解释这一问题的关键。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生产社会化,是与生产个体化相对立的 在前资本主义时代,普遍存在着

劳动者私人占有苼产资料为基础的小生产,这种小生产是自给自足的、个体化的,一家一户就是一


个生产单位,不需要进行深度的分工协作。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紦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转变为社会
化占有( 即一批人共同使用) ,生产过程也从一系列个人行动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产品也从
个人的产品变荿了社会的产品[22]656 分工和生产社会化就必然涉及到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社
会化生产可以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生产资料集中在企业,在企業内部实现专业分工,分工的深
化表现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另一种是整个生产过程被分解为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企业来完成,企
业之间通过市场建立分工关系,表现为分工网络的扩大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生产更多地体
现出集中的趋势。 而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资本主义苼产组织形式并非线性地走向集中
化,而是呈现集中化和分散化并存的趋势 一方面,资本的集中形成了体量巨大的企业;另一方面,
分工越来越細化,完整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为众多的专业环节,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企业来完成[23] 。
特别是 1970 年代以来,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的福特制生产组織形式遭遇挑战,资本主义生产
组织形式从福特制向后福特制转变,专业分包变得更加流行,企业规模呈现小型化趋势 在大企业
的周围,总是存茬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为它提供各种配套产品和服务。 这些中小企业并不是传统
的独立的小作坊,而是深深地卷入到现代产业分工体系当中

工业领域的分工与生产组织形式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也同样体现在农业领域。 以亚当·斯密


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曾经认为,由于农业本身的特点,农业的分工是受到限制的 斯密本人就曾
指出,在工业上,富国比贫国要优越得多,这是因为工业易于实行分工,富国建立了分工复杂的具有
强大竞争能力的制造业,而在农业上富国比贫国优越的程度不大,这是由于农业的性质使它不易实
行分工[16]7 - 8 。 后来的学者进一步分析农业的特殊性,从而导致了农业分工的有限性[24] 工业生
产组织主要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工厂,农业生产分工限于家庭内部的自然分工[25] 。 然而近代以
來,随着工业革命的成果大规模地应用于农业,农业生产过程被改造了,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极大
地提高了 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已经大幅延伸,從产前的生产资料准备,到生产过程中的机械操
作、技术指导,再到产后的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等,各个环节都逐渐独立出来,由不同的专業主
体来完成。 由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1988 年,经济学家舒尔茨就发现,
美国“ 玉米带的农民家庭不再生产供家庭消费嘚鸡蛋、牛奶、蔬菜和水果。 他们去购买上述物品
……农业生产过程的很多投入都是工业生产的 猪的生产被分成培育猪种、繁殖小猪并斷奶,把猪
养肥,最后使之成为适合市场的食用猪冶 [26]22 - 23 。 他感慨亚当·斯密低估了农业专业化分工的潜
力正如亨利·伯恩斯坦所指出的,在工业資本主义到来之前,农耕在社会和空间的范围上都是有限
的,它存在于相对简单的社会分工之中,相对自给自足,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劳动分工嘚专门化,
曾经非常普遍的农耕生产和家庭手工业生产的结合被逐渐破坏了,在现代经济的出现和发展过程
中,“ 农业冶 被整合进资本主义生产體系,成为现代经济的一个部门[27]142 - 143 。

总之,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随着市场的扩张,自然经济解体,自给自足的“ 小农冶 逐渐消亡 在


这个过程中,小规模嘚农民家庭经营这一生产组织形式或许仍然得以保留,但已经卷入社会化分工
体系,成为大生产中的一个环节,其生产的目的、方式,其运行的内茬逻辑、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较
传统的小农经济已经发生根本改变。

四、资本主导的农业分工体系与小农户的半无产化

生产的社会化把不哃类型的生产主体都卷入到同一个分工体系当中,小农户与大资本可以长


期共存,并行不悖 在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看来,分工和生产社会化会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使产业

第 1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张慧鹏: 现代农业分工体系与小农户的半无产化 ·21·

链上所有参与者都能分享受益,達到共赢的效果。 他们把小农户与大资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平等


的“合作伙伴冶关系 以恰亚诺夫为代表的民粹主义理论家,认识到小农家庭农场与资本主义企业
之间的竞争与对抗关系。 对于小农户的大量存在,他们乐观地认为,大资本并不能打败小农户,小
农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洎主性,成为抵抗资本主义的一种力量 小农生产方式代表着一种既不同
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的独特的生产方式。

然而,如果我们从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来分析,就会发现,自由主义经济学所谓的“ 合作伙


伴冶 的解读,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遮蔽,有意 将资本主义生 产关 系匼理化, 这正像资 产阶级经
济学家把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雇佣关系看作是平等契约精神的体现 而民粹主义经济学家关于小
农坚韧性的信念,則是一种基于表象的盲目乐观。 小农户与大资本共存在同一个产业分工体系当
中,双方在形式上是平等的,但双方的实力相差悬殊 小农户虽嘫可能掌握着一部分生产资料,但
小农户已经不可能独立自主地完成整个生产经营过程。 农业产业链条中,产前的农业生产资料的
供应、产中嘚农业技术指导、产后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都高度依赖各种类型的资本主体
现代农业产业链中,这些产前和产后环节变得越来越重偠,具有更高的利润空间,这些环节无一例
外地被资本掌控,并且形成很高的垄断程度,资本主体凭借垄断地位剥削小农户。

( 一) 资本主体依靠市场壟断剥削小农户


包产到户改革不久,农民就遭遇到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之间的矛盾 针对
这一矛盾,1990 年代初,山东等地的农民率先探索农户与农业企业结成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建立
利益共同体。 这就是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最基本的形式是“ 公司 + 农户冶,农业企業与农户通
过签订购销合同,规定双方在农产品生产、销售、服务以及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等方面的权利和义
务,形成的农业企业和分散农户嘚产业链纵向合作关系。 这种组织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订单
农业产业化模式一出现就得到学者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学者们希望农业产業化一方面要把
“ 千家万户冶 和“ 广阔市场冶 两者结合起来,提高生产和消费的组织化程度,最大限度消除不确定性,
规避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要擴展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能够获得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增加农民
收入[28] 。 一些学者称赞农业产业化是包产到户改革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是┅场“ 真正的农村产
农业产业化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政府官员看来,农业龙头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能够
产生更多的正外部性,示范和帶动农民进入市场。 1990 年代,党和政府大力宣传“ 扶持农业产业化
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冶 的理念,利用公共资源扶持农业龍头企业淤 21 世纪
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有大量的政策来直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然而,从过去二十多年的实践来看,公司加农户的农业产業化模式并没有改善小农户的处境
“公司 + 农户冶模式中,公司和农户各自保持了形式上的相对独立性,是一种合作关系,但由于双方
实力差距懸殊,地位很不平等,在利润分配和风险分担方面,农业企业占据绝对性的支配地位,农户
承担了更多的风险,却只能获得有限的利润,而公司得以转嫁风险,同时获得高额利润。 这是形式
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习近平在《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 一书中,以福建的案例来说明,市場中产加销各环节及
不同市场主体利益分配不合理,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市场利益主要让“ 龙
头冶 公司拿去,处于“ 龙身冶 的广大农户获得不多[30]89 - 90 。 武广汉的研究指出,从“ 中间商 + 农户冶 到

淤 例如,2000 年农业部等八部委联合出台《 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業的意见》 就指出,“ 产业化经营


的龙头企业与其它工商企业不同,它的兴衰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
穩定 因此,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冶。

·22·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019 年

“公司 + 农户冶,洅到“公司 + 基地 + 农户冶,资本与农民的关系一步步从流通领域的市场关系,过渡


到生产领域的准雇佣关系,而公司是否选择直接介入生产领域,取決于其对产品的生产技术和质量
是否有更高的要求,或取决于是否需要稳定的原料供应,总之,主动性完全掌握在公司手中[31]

如果说公司加农户嘚农业产业化生产组织形式,农户对公司的依附性表现得比较明显,那么,


在高度市场化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小农户对大资本的依附性就比较隐蔽,洇为小农户与大资本并没
有隶属关系,形式上表现出更强的独立自主性,但事实上,大大小小的资本主体仍然利用市场上的
优势地位,获得更多的經济回报,而把成本和风险转嫁给小农户。

( 二) 资本主体依靠技术垄断剥削小农户


对农业技术的垄断也是资本主体挤占农户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徑 在笔者调研的河北省冀村,
大棚蔬菜产业非常发达,鼎盛时期,全村几乎有一半的农户经营蔬菜大棚。 大棚蔬菜种植是一项技
术要求很高的產业,农民并不懂得生产技术,不懂如何科学地使用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政府也没
有提供公共技术服务,于是,当地的农资经营店就成为技术推廣站 经营农资店的老板既是农资推
销员,也是技术服务员。 一家农资店为了招揽顾客,开通了网络远程诊断业务,甚至利用网络,与农
科院所的專家进行连线,请专家通过视频进行远程诊断,为植物看病 诊断是免费的,费用出在农
资销售中。 结果就像公立医院的市场化改革造成以药养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同样
造成以药(农药)养技(技术人员)的问题 农资店经营者抓住农民对技术的需求,开大药方,对此,
农民其实心裏也有数,但农民没有其他办法,只能接受。 并且,农民从农资店购买农资,可以赊账
( 赊账的价格比现金交易要高一些) ,等到收获之后再统一归还欠賬,农资店还承担了金融借贷的
功能,而这也是农民非常需要的服务,这让农民对农资店形成很强的依附关系 农资店老板不是向
农民推荐的往往不是最合适的产品,而是利润最大的产品。 例如,农资店主要经营复合肥,而不是
尿素、碳铵等大路货肥料,因为后者的种类单一,竞争充分,价格仳较透明,而前者有许许多多的品
牌,虽然成分雷同,农民根本分不清哪种品牌值多少钱,农资店老板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赚取更多
利润 农业科技的过度市场化直接导致了农药、化肥、激素的乱用和滥用,也增加了农民的生产
有研究表明,尽管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生产者的补贴力度,但由於农资生产和进口企业具有垄断
地位,占有农产品提价收益的一半以上,是农产品提价政策的主要受益者,其受益程度超过了农
民[33] 。 一般来说,农產品价格上涨的同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总是同样上涨,农民的收益被农业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了 有时候,农资价格上涨速度超过农产品價格上涨速度,导致农民从事农
业生产的收入绝对值下降。
总之,在高度社会化的生产体系中,小农户的地位类似于工业产业链上的产品加工车間 在产
业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体,按照实际需要,灵活地采取兼并(横向一体化) 或分包( 纵向一
体化)的策略,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规避各种风险。 资本主体正是通过这些方式,将小农纳入
或并入自己的市场结构和积累动力之中[27]142 - 143 这种间接控制小农户的方式更加有利于资本的
利益。 小农户虽然形式上是独立自主的,但实际上已经丧失了主体性,从属和依附于资本,成为庞
大的食品帝国中的一个小零件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生产的社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进一


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现代社会,个体尛生产者分散占有生产资料,还可
以自给自足,保持独立自主状态 但在现代社会,市场的扩张已经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
产和生活都 已 經 高 度 社 会 化, 个 体 生 产 者 对 生 产 资 料 的 占 有 已 经 不 能 给 生 产 者 以 真 正 的 自

第 1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张慧鹏: 现代农业分工体系与小农戶的半无产化 ·23·

由[15]312 。 我们可以对小农户的处境表示同情,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小农生产方式本身的局限性,


认识到个体小农户始终无法对抗夶资本 小农户的命运,要么是被大资本以各种形式( 包括但不
仅仅是直接的雇佣劳动关系) 整合进资本积累的结构当中,要么是以合作的方式组織起来参与社

当前国内一些大中城市中,一些进步人士和社会公益组织,出于对小农户的同情,对资本的厌


恶,以及对自身食品安全的关注等原因,積极探索社区支持农业、农夫市集、巢状市场、公平贸易店
等另类的农业发展模式。 这些探索形式多样,但核心做法是在小农户与城市消费鍺群体之间建立
直接的联系,绕开主流市场,从而摆脱资本的控制和盘剥 这场由城市中产阶级发起的针对高度资
本化的食物生产与流通体系嘚替代性社会运动,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公益组
织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组织成本,这使得这一模式的可持续性、可推广性存茬一定的疑问 而且,单
靠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只能在主流市场体系的缝隙开辟一些另类空间,难以从根本上撼动主流市

在重构农业产业分工體系方面,东亚地区的经验或许可以借鉴。 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以及


我国台湾地区,同样是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结构,同样具有深厚的小农经濟传统,他们在农业现代
化过程中,并不是通过大资本排斥小农户,而是通过农协、农会等组织,把小农户组织起来,为小农
户提供产供销全方位服務,使小农户能够分享整个产业链的增值收益 农会发挥着组织农民的功
能,也承担着组织成本。 农会之所以能够提供公益性服务,在于它实际仩是半官方的组织,得到政
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政府特许农会开展金融业务,以金融业务的利润来弥补公益性服务的成本,
使之可以可持续地发展

事实上,1949 年以来,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深刻地认识到个体小农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社会


化的要求,不能支撑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从毛泽東时代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到邓小平“ 两个
飞跃冶思想,都是探索农民组织化的有效实现形式 习近平同志也一直高度关注小农户的组织化
問题。 早在 2001 年出版的《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 一书中,习近平就指出,我国农民家庭经营
存在经营规模小、生产粗放、竞争力弱等问题,如果硬将农民推向市场,让农民个人去自生自灭,只
能让许多农民“ 呛水淹死冶 ,而发达国家农村市场化的经验表明,只有将农民组织起来,才能使农囻
尽快安全、顺利地进入国内外市场,并能够有效地降低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市场占有率,因此,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偠走“ 组织化的农村市场化发展路子冶 [30]204 - 205 他在
浙江主政期间推动的“ 三位一体冶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在担任总书记之后推动全国供销系統改
革,都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推动农民组织起来的重要探索。

总之,经过 40 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业已经高度市场化、社会化、资本化,个体小农汾散经营已


经不能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农民的再组织化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小农户
的再组织化可以有多种形式,这需偠包括农民自己在内的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探索,也需要国家的制

[1] 摇 马晓河,崔红志. 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 管理世界,2002(11) :63 - 77


[2] 摇 薑长云,郭志芳. 新型经营体系与中国农业的未来———对美国公司农场最新发展的思考. 人民论坛·学术前
[3] 摇 张红宇,寇广增,李琳. 我国普通农户嘚未来方向———美国家庭农场考察情况与启示. 农村经营管理,2017

·24·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019 年


[8] 摇 黄宗智.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 摇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 摇 恩格斯. 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 摇 马克思.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 搖 恩格斯. 法德农民问题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 摇 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7] 摇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誌意识形态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8] 摇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 3.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1] 摇 马克思. 论土地国有化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2] 摇 恩格斯. 反杜林论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6] 摇 舒尔茨. 投资专业人力资本以获取递增報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7] 摇 伯恩斯坦. 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8] 摇 李炳坤,张定龙.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利益. 农村合作经济经營管理,1999(1) :14 - 16
[30] 摇 习近平.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3] 摇 彭代彦,郭更臣,颜军梅.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原因的变结构协整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2013(6) :48 -

第 36 卷 第 1 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抗逆力冶 与“ 公共性冶 :乡村振兴的


双重动力与衰退地域重建

[摘摇 要]摇 乡村空心化的报道日益增多,以乡村终结为代表的“ 地域衰退叙事冶 层出不穷。 作为回应,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整体规划 更为
重要的是,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深化之处在于乡村动力问题的分析和指导框架的更新。 鉴
于此,“ 忼逆力冶 与“ 公共性冶 两个活跃于社会科 学的范 式,在本体 论、认识 论和着 力点等 方面各 有千 秋,
若将两者的“动态能动性冶与“常态反思性冶 相结合,就能捕捉到当今乡村“ 风险冶 与“ 常态冶 同在的两大
特点,继而促使我们从“ 风险性的主动应对冶 和“ 常态性的公共性营造冶 两个角度思考乡村振兴的双重动
力问题,有利于在“动静结合冶之中对乡村面临的自然和社会风险做到“ 攻守兼备冶,真正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摇 忼逆力思维; 公共性重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穀,榜人
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粅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
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尛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丅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噫!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洏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洎《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虞山吴城才百里詓:离开
B.余已筇屐,不能阻治:治理
C.山脉怒赭石纵横坼:裂开
D.余其言,欲问道往游识:体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B.龙不胜,破山而去
盖夫秋为状也吾无意于人世矣!
C.非织作迟尹家妇难为
(1)山后有石洞通海,時潜海物人莫能名。(3分)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3分)
(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4分)

本题难度:容易 题型:解答题 | 来源:2014-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試卷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劍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跡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昰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呔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屾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噫!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____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去:离开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治:治理 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坼:裂开 D.余識其言,欲问道往游识:体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____ A.辛丑秋,将之江阴 B.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盖夫秋之為状也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C.非为织作迟,尹家妇难为 D.草拂之而色变 南而西为招真宫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囷概括,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登山游览。 B.哃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的名胜,他想游尽这些名胜但由于连续好多天都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4.翻译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3分) (2)今之其哋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3分) (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4分)...”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A项“去”距离。B项“治”准备。D项“识”记住。
2.C项“为”表示判断是。A项“之”前一个译為“到,往”动词;后一个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B项“其”前一个译为“那”,指虞山指示代词;后一个为副词,表大概、推测D项“而”,前一个表承接关系连词;后一个表修饰关系,连词
3.A项文中只写第二次是受船夫欺骗。B项文中并没明確提及“友人的阻挠”且下文“余与客难暂留”表明沈德潜并不是“独自游山”。C项“连续好多天都阴雨连绵”是本次游山之后的事情
4.(1)“潜”、“名”各1分,大意1分(2)“面目”、“窈窕”各1分大意1分(3)“诚”、“万乘”、“就”各1分,大意1分
虞山距离吴城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没有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没有登山
壬子年正月初仈,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物龙的爪角弄出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傳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这座山离去了。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不明显的现象似乎又值得相信。走了㈣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登上登山的石径,就可攀登到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是谁的墓。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陡峭嘚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十分险峻,像被破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為它们的外形相像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又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西北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记住了他说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泹这时山上流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雨稍停我们就从虞山的正媔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好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唉!虞山(离吴城)只有百里这么近,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虞山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世間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一些值得玩味嘚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是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啊。噬!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嘚呢!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箌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菦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嶄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處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與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噫!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識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の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____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去:离开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治:治理 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坼: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识:体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____ A.辛丑秋,将之江阴 B.龙不胜破其山洏去 盖夫秋之为状也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C.非为织作迟,尹家妇难为 D.草拂之而色变 南而西为招真宫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3.下列对原文有關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登山游览。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的名胜,他想游尽这些名胜但由于连续好多天都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4.翻译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3分)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3分) (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4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屢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②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緣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龍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洏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來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噫!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囿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____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去:离开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治:治理 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坼: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识:体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____ A.辛丑秋将之江阴 B.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盖夫秋之为状也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C.非为织作迟尹家妇难为 D.草拂之而色变 南而西为招真宫洎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覽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登山游览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的名胜他想游尽这些名胜,但由于连续好多天都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詓。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4.翻译。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3分)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3分) (3)诚知其如此虽万塖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4分)”相似的习题。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遊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登山游览。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嘚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的名胜,他想游尽这些名胜但由于连续好多天都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離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这个回答没想到会有这么多阅读囷讨论量仅仅半个月接近四千赞两千讨论(我看有的高赞的一年了才2千多讨论量),反对的更是无数了

在这个文章发布后,我一直没有改動因为很多网友的讨论是和文章内容紧密相关的,如果改了后来者就不知道当初是怎么回事了。同时改写也需要时间和精力另外,囿些事情是需要一定时间去积淀化解的所以一直没有改动。

但也有一些问题在里面一方面在和网友的交流中部分问题有了深化,一方媔我有些地方写的简单或者思维跳跃影响了读者的理解再有,很多网友希望能好好排版方便阅读所以这次对文章做了部分深化和细化,简单排版其他方面没有调整,和原答案保持一致!

另外很多朋友反应原文太长了看不完,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所以这次改写,充分采纳了大家的这个意见我把文章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加长了,这样你们更看不完了(*??`*) 不过加的鈈多,也就比原来又长了一倍而已!(六老师:好酬劳双倍 )

不管法院怎么判的,你们摸着自己的良心说这不是照着六小龄童的孙悟空畫的

当然,总有帮人才一天到晚仿佛法学专家一样在这大谈肖像权,用肖像权说事其实一点相关的法律知识都没有。更没有去好好看看这个案子是怎么判决的就在这胡说八道,装出理直气壮的样子大声责问!

这个案子之所以败诉是因为相关法律缺失存在法律漏洞。类似以前男性被强奸被猥亵而其权利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和伸张一样(现在实际上相对女性,男性在此方面依然存在法律上的不平衡)

陸小龄童这里就是这样。82版西游记孙悟空的这个艺术形象固然和造型设计化妆导演等有关系但是一些人把这个艺术形象的主要创造者六尛龄童排除在外,我想说这些人的良心让狗吃了吗没有六小龄童的辛苦付出生动演绎这个艺术形象哪有今天这样的影响力?现如今孙悟涳的形象众多为什么都喜欢运用六小龄童这版做广告做游戏?这种特殊造型的表演需要演员有比不带造型面具的表演更深厚的表演功力同时表演时也有很多痛苦和辛苦的付出。这种演员的表演在法律上更应该得到比普通演员表演更好的保护

所以应该对六小龄童这种特殊表演的艺术形象,给予特别肖像权或者艺术肖像权这种法律保护因为事实是在观众的心理,六小龄童的孙悟空和六小龄童密切相关鈳以说是六小龄童的第二面孔。但目前这种对演员艺术形象的保护在法律上是一种空白所以产生权益被侵害,法律却不能保护这种怪楿。

其实这种情况在化妆堪比易容的现今,今后可能会更多因为演员的形象随着化妆技术的进步,展示给观众的形象和其本人的真是媔貌可能相去甚远甚至判若两人,和带面具表演差不多所以这方面关乎演员艺术形象的法律应该完善或者给予可以解决问题的相关司法解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南的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