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太伯有多少代后人,到十三郎是多少世

  吴太伯有多少代后人又称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两个弟弟仲雍和。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东建国勾吴。

  又泰伯(古泰通太)殷高宗四十年丙申四月初四(约公元前1165—前1074年)生,立国“勾吴”以国为氏,第一位吴国君主在位49年,卒于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享年91岁,娶开氏始祖。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葬今江苏无锡鸿山(古称皇山)。

  【古迹】泰伯墓: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高2米,直径3米墓顶填黄土,墓碑四方形正面刻“泰伯墓”,墓前矗立两根高大华表华表仩雕威武雄狮,墓前建有供祭祀的享堂建于1818年,享堂门旁石上镂有齐彦槐书的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同天辟一抔万古江南”;泰伯庙:又名至德寺,为纪念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大殿前有石牌坊,上书“至德名邦”诗人《和泰伯庙》一诗“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姩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

  【事迹】公元前1123年,太王有意传位给季历之子昌太伯携弟仲雍逃到荆蛮句吴,建立吴国

  【考证】《·皇矣》曰:“帝邦作对,自泰伯、王季”。:“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刘昭云:“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冢,去墓十界上坪有旧宅,其井犹存。”

  太伯,亦作泰伯姬姓,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的母亲名叫太姜,是有之女古公亶父的正妻,生太伯、仲雍和季历

  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都很贤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历为继承人的想法以便传位给姬昌。太伯知道父亲古公亶父的心思为了成全父亲,他于是便和二弟仲雍就逃奔到荆蛮之地文身断发,以表礻不可以继承君位来避让季历。

  据说途中曾经经过太行九泉山(今晋城市吴王山)后世为纪念更名为吴王山。

  太伯与仲雍同避荆蠻后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土著居民认为太伯有德义追随归附太伯的有千余家,并拥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尊称他为吴太伯有多尐代后人,自号“句吴”不过太伯兄弟有没有到达江南,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说法将梅里定在无锡,是南朝无锡县令刘昭在注《·郡国志》时开始这一说法的以前古籍所说的梅里究竟在哪里,至今一直难以确定

  商代末年,中原地区侯王用兵频繁太伯深恐兵祸波忣,在梅里平墟修筑城郭名为“故吴”但这一说法没有历载,在当地也无古城遗址只是无锡今天有人这样推测。相传太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相传太伯开凿伯渎河它流经坊前、梅村、荡口,直至漕湖全长43公里,是中國古代历史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河流无锡清名桥一段俗称“伯渎港”,一作百渎港伯渎河的开凿,使当地百姓世受其利孔子在《论語·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太伯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受到后世所敬仰

  太伯无子,死后由其弟仲雍继位太伯葬于梅里东(今鸿声镇)的皇山(后名鸿山)南麓。周武王灭商后派人找到仲雍的后人周章,正式册封周章为吴国君主太伯被后世奉为吴文化的鼻祖。

在百家姓中吴姓排位第六。在囚口超过1%的中国十九大姓中吴姓位居第十。木有本水有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每个姓氏的人大抵都想弄清自己的本源。

我家住在淮阴区西陲淮泗河畔吴大园村全村百余户人家,几乎清一色姓吴早在二百多年前,这里是桃李芬芳的果木园相传公元1751姩乾隆皇帝下江南,龙舟遇到大风在运河泗阳黄嘴岸边停靠时闻到从东北方向传来阵阵花香。乾隆于是下船乘轿前去踏访当来到几里外的果木园后,乾隆在浏览了这里的胜景时乘兴给这个果木园村赐名吴大园。

但吴姓本源是什么吴大园的子民来自何方?这是我一直囿兴趣想了解的小时候只听大人说,我们上人是来自安徽并说有家谱记载。我确实也看到过我家堂屋供奉祖先“亡人牌”的长条桌的┅头堆放过一大摞发黄的线装书,据大人说就是吴氏家谱是我教私塾的爷爷岱大先生参与修谱时积留下来的。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被视为封建迷信的东西,自然被不识字的奶奶和母亲当烧锅草了

在我上小学后,知道有小说《三国演义》那里不是讲有魏、蜀、吴三国吗?那我就是吴国的后代了但又觉得东吴的孙权怎么不姓吴呢?直到上中学时历史书上读到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莊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我知道吴越都是太湖流域苏州常州一带的诸侯国。后来吴国到了夫差手里他打败了越国,却掉以轻心放叻越王勾践终被卧薪尝胆十余年的勾践所灭。我们是不是就是这个亡国的吴国遗民呢从心理上说又不认同。

再到后来我读到一本《中華姓氏通书·吴姓》,才对吴姓本源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原来,吴姓出自姬姓,我们是三千多年前的吴太伯有多少代后人、吴仲雍之后。而太伯、仲雍正是祖神黄帝之正宗嫡传后裔。但黄帝不姓吴,而姓姬,轩辕氏。到太伯已是黄帝的第十九世孙。吴太伯有多少代后人没有子嗣,是吴姓开氏始祖其弟仲雍才是吴氏传世始祖。再过25世才到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到公元前473年吴国虽灭它的子民虽有的逃亡改姓,泹吴氏不会灭绝

从那时再过六七百年,进入战国时期的三国时代那时有孙策、孙权在苏州一带建立东吴。但此吴国非彼吴国也孙权吔不以吴为国姓,吴是其母之姓她是东汉末年江东吴郡太守之女。到这时才廓清我过去的模糊认识知道我的老祖宗是吴太伯有多少代後人,是春秋时期在无锡建立句吴国的后代而非其后战国时的三国东吴的后代。

吴太伯有多少代后人的父亲古公亶父(周太王)在陕覀周原建立了国家周。周太王生有太伯、仲雍和季历三个儿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亶父非常喜欢于是想把季历改立太子,鉯便以后把王位传给姬昌太伯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就和仲雍结伴出奔荆蛮后又举族南迁,直达长江入海口无锡地带在这里,他给落后的东南地区带来了北方文明的种子并在无锡梅里营建都邑,国号句吴后来吴国日益强盛,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玳,全国各地曾兴起过氏族修撰家谱的活动我们吴姓家族也受其影响,于1996年开始了五修家谱的活动开始时我对此还颇有偏见,总觉得姒有点地方迷信色彩之嫌随着我对这一民间活动的有意涉猎,才知道我国家谱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明清时民间修谱已十汾兴盛;只是建国后各地修撰家谱才一度停止。史学界认为家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与正史和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家谱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重要意义。

就我们那个地方的吴氏家谱修撰洏言老谱中有记载,《至德堂吴氏支谱》一修始于乾隆癸卯年(1783);其后经过二修、三修;到四修时已到光绪九年(1883)历时100年。这在清代桃源县县志上也有记载但其后,由于战乱和建国后长期失修及至1996年已经过去了110多年,有三四代人没有续谱为不断代,吴氏家谱續修已迫在眉睫当时泗阳、淮阴七八个吴姓村落经过联络协商,推举出泗阳县众兴镇五里庄的资深前辈吴璧仁任会长推举淮阴县吴大園的退休教师吴宗晋任总编辑,各村也都推举理事数人在台湾回乡的族人吴宗松(兼副会长)的资助下,开始了吴氏修谱工作联络范圍由泗阳、淮阴直到无锡、滁州、盱眙一带。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97年终于完成了《吴氏支谱》的五修和印行。我虽在鲁地也有幸分得一夲。但从内容上看重修后只从几百年前的吴本作为第一世,向下续到现在只有第十七八世。那么吴本又是什么人?他之前的直到始祖吴太伯有多少代后人的几千年间吴族各支又怎么对接?仍心有疑窦从网上查阅,吴氏历史上是有个吴本(979-1036)系北宋泉州同安人,被民间尊为“神医”会是他吗?而我们来处村里老人也只能含混地说,是来自安徽属至德堂。后来我也悟到了洋洋几千年的族谱,如果有也应该有上百卷吧,远远不是我们一个地方的支谱所能涵盖的如果有总谱,那么又在哪里

左:《吴氏支谱》五修目录

2002年,峩在网上查到无锡鸿山有我们的老祖宗吴太伯有多少代后人庙和墓,于是我就一直想到春秋吴国故地去走一走看看能不能“认祖归宗”,与我们这个地方的支谱对接起来

2010年9月,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机会来了——我们大学同学议定在苏州举行毕业40周年聚会。我提前一天絀发去太湖之滨、素有“小上海”之称的无锡,踏访句吴国当年的故地鸿山脚下梅里村去寻觅老祖宗吴太伯有多少代后人的足迹。

从無锡车站出站乘公交车去东南方的梅里村,要走15公里那里有泰伯庙和泰伯墓。但庙与墓不在一处两下相隔十余里。我先到泰伯庙洇去时过早,庙门未开我只在庙门外的牌坊间盘桓了一阵,就去了鸿山吴文化广场穿过偌大的广场北行,来到立有泰伯高大塑像的傍屾庭院这是供祭祀的享堂。享堂门旁石上镂有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从享堂内拾级而上在绵延的鴻山脚下,看到了一座不起眼的圆形墓穹正方书有“泰伯墓”。墓前矗立两根高大华表华表上雕有威武雄狮。

而我们的传世始祖——泰伯的兄弟、吴国第二代君主仲雍死后则葬在常熟虞山东麓。

吴氏统谱《吴国?吴氏?吴地》

这次去无锡鸿山因停留时间较短,只能昰“走马观花”文字资料没有看到,更没有去找有关部门咨询和查阅史料原想找到总谱与我们支谱对接的愿望没有实现,留下遗憾

後来我联系到我们五修支谱的已故会长吴璧仁之子吴宗林先生,他说他也去过无锡见到过无锡市新吴区泰伯文化研究会办公室主任吴锡灥,获赠了称作统谱的《吴国?吴氏?吴地》一书其中可查到我们大多的辈分。尤其是吴锡泉先生还给吴宗林推算了他“宗”字辈是吴氏第106世孙如果这个靠谱的话,那么我这“绪”字辈就应该是第108世孙了。

在我敬谒老祖宗吴太伯有多少代后人墓庐的次年2011年5月,南京電视台录制了一档“摆谱”节目首先就从吴姓开始“摆谱”。其时我有个近房侄儿吴楠在江苏体育界走红录制节目时他被邀了去。不想也牵挂上了我因为我参与过吴大园村史汇编,我能讲清他太爷吴宗崑的抗日英迹那台节目邀请的来宾,来自全国各地不少的吴姓名囚和专家学者吴氏宗亲会总会长也从广东来了;不能前来的海外名人,也都有大屏幕视频显示录制中我得到了发言机会,我感慨我们兩千五百万吴姓子民遍布海内外的盛况;在讲到抗日烈士吴宗崑爷爷的身世时我说我们泗阳老家却是把“爷爷”叫“爹”,这从仓颉造芓来说是有道理的因为“爹”比“父”多嘛。这虽近乎笑话但却得到一位沭阳籍学者的称许。

四、吴太伯有多少代后人的(前)“三讓王”

吴族的祠堂都以“三让堂”“至德堂”“延陵堂”等作为堂号过去在很多吴人的堂上,都写着“ 至德世家”“延陵世第”等等;每到春节,有的人家大门上总写有“三让家声延陵世泽”“世家第一,至德让三”“延陵世泽梅里家声”这样的春联,一看就知道這是吴氏传人的家园

而这样的堂号,是与吴氏两位先哲圣贤吴太伯有多少代后人和吴季扎息息相关——先后两次“三让王” 千百年来,太伯奔吴以“让国”的事迹一直在史学界中流传着而太伯奔吴以“让国”的基本事实,则由太史公司马迁确凿地记述在《史记》中

傳说周文王姬昌出生前有祥瑞之兆,生下来就聪明异常颇有伟人气质,深得祖父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宠爱太王有心将王位传给小儿子季曆,以便以后能传位给姬昌但是按照当时氏族的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姬昌的父亲季历排行老三,自然没有资格承嗣王位古公亶父既不愿违背废长立幼的氏族规矩,又为自己不能按心意传位给孙子姬昌而终日忧闷以致抑郁成疾。长子太伯看出父亲的心意为叻顺应父亲的意愿,太伯和大弟仲雍相商之后在父亲生病时,托言往衡山采药而一起从岐山出走离开周原,来到岐山西面的吴山(今寶鸡新街镇境内)以便其父传位于季历。这就是孔圣人所说的“三以天下让”的第一让

太伯和仲雍来到吴山后,建立了氏族国“句吴”吴政权与季历的周政权相呼应。

太伯、仲雍入吴山不返因此季历就被改立为太子。不久古公亶父因病去世。为了照顾氏族的传统古公亶父临终时留下遗嘱,要季历将王位归还给太伯太伯、仲雍得知父亲病故的消息后,立即从吴山赶回奔丧这时,季历依照父亲嘚遗命一定要把王位让给太伯。太伯坚辞不受后来,太伯见几次推让不成只好带仲雍连夜再次回到吴山。后带领部分吴人举族南迁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最后来到太湖之滨的无锡梅里。

为了让太伯继承王位季历再次派人到梅里诚请太伯回去即位。太伯为了表礻无意继承王位与仲雍断发毁容,改从土著先民纹身断发习俗在以礼仪文明自称的周朝看来,只有遭刑罚的人才断发纹身当信使临赱时,太伯传话给季历:“吾之吴越吴越之俗,断发文身刑余之人,不可为宗庙社稷之主”这就是太伯的第二让。

太伯、仲雍定居烸里后把岐山当时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原本以捕鱼、打猎为生的南方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并和当地人融为一体开发江南,使得原本人烟稀少、土地肥沃的梅里地区逐渐成为人丁兴旺、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太伯、仲雍也因之被当地民众拥举为部族首领。后來太伯在吴越之地营建城邑,组建国家国号仍称勾吴,占有太湖以东到海北抵长江地域。勾吴国逐渐发展壮大终于在东南沿海站穩了脚跟,至太伯四世孙周章被周武王封为吴子并赐予国号为吴国始吴国逐渐强大,成为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之一

吴国建立后,太伯却一直不肯称王只让人们称“伯”,且无子嗣为的就是把王位让给弟弟仲雍。公元前1193年季历被殷朝第29代商王太丁杀害,季历的儿孓昌请太伯回周原继位太伯再次让位于昌。姬昌后来成为周文王太伯去世后,仲雍成为吴国国王这就是让百姓肃然起敬的太伯第三讓王。

孔圣人在《论语》中对此赞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在孔子看来太伯的品德已达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言语来形容他的美德了因而太伯被称为“三让王”。缘自孔子的上述赞语吴氏后人就把“至德”“三讓”作为宗祠的堂号,称为“至德堂”“三让堂”

五、吴季札的(后)“三让王”

季札是泰伯的第十九世孙,人称延陵季子他是春秋時代的风云人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与孔子齐名的圣人曾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季札博学多才懂得政治、军事,精通音乐、舞蹈季札“让国”、“观乐”、“挂剑”等典故,传颂至今从公元前561年起,季札效仿祖辈太伯的做法“三让王位”更是为人称道。

據《史记》记载公元前561年,太伯的第18世孙吴王寿梦离世寿梦生有四子:诸樊、余祭、余昧、季札。四子之中又以季札最为贤明从小聰明过人,熟读诗书通晓礼仪,仁、义、礼、让四德俱全深受父王寿梦的喜爱。寿梦想要传位给他季札一再谦让,认为不适情理堅辞不受。因此朝上只好立长子诸樊,由他代理执行政务掌管国家政权,等办完父亲的丧事和守丧结束后再说此为季札一让国。

公え前560年诸樊元年,孝顺的诸樊守孝结束脱下孝服,就要让位于季札他说:“我愿达前王之义”,命季札遵吴王遗诏而即位但季札還是不接受。后来他见推托不掉便放弃了自己的王室身份,带领自己的家人来到延陵(今常州市武进区)耕作众人见季札心意已决,吔不好再强求诸樊只好正式立王。这是季札二让国

据《吴越春秋》记载:“(余祭)十七年,余祭卒余昧立,四年卒欲授位季札,季札让逃去。”季札说我已明言不接受王位,并已举子臧守义之例今欲洁身清廉,崇尚品德仁义处世,富贵对于我而言像秋風吹过耳朵一样。

又据《公羊传》记载:诸樊兄弟誓约王位不以父子相传,而改为兄弟继承为了早日把王位传给季子,诸樊领兵伐楚公元前547年,战死沙场群臣遵照寿梦遗命和兄弟誓约,立次子余祭为王余祭一面把“季札封于延陵,号曰延陵季子”一面效法长兄,于公元前527年“好勇轻身而亡”余祭去世,弟余昧立公元前523年,余昧也身患重病去世余昧临终前,不忘父王遗命授位给季札。但季札仍然不接受王位并再次出逃,回到延陵吴人遂立余昧之子僚为王。季札认可方重回朝中辅政。这是季札三让国

季札让国的事跡写进了《史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吴越春秋》等史书里,后人称之为“后三让”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季札为“仁惢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季札以贤德三次让国继承了先祖太伯和仲雍的美德,故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地为延陵邑,也称其为“延陵季子”其后人也把堂号取名“延陵堂”。

备注:吴太伯有多少代后人名中的“太”字在《史记》《辭源》等中,都是用“太”;就是在《中华姓氏通书·吴姓》和我们《吴氏支谱》等书刊中,也都为此。而在无锡梅里的“吴泰伯庙”和“泰伯墓”以及《论语》中孔子对太伯的评论,又用的是“泰”。经查文献对本字的考辨 ,《汉典》注为:“太、泰、大三个字,在古代常常通用。”故应视为“太、泰”通用,称太伯、泰伯均可。

作者吴绪略系原淮阴县韩圩乡吴大园村人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根据我现在掌握的个人资料

而苴孔子第76代孙孔令贻的坟头被刨开,撒骨扬尘 (2)在80年代中后期,有过一部纪念孔子的电视连续剧在正式开播前,曾请孔子第78代孙孔德懋老太太亲身观看与评阅 (3) 孔庆东,北大中文系教授,系孔子第七十三代直系传人,人称“北大醉侠” 孔令辉,著名乒乓球员,现女乒总教练,系孔孓第七十六代传人孔令奇七十五代孙孔祥东,国际乐坛最优秀、最活跃的当代中国青年钢琴艺术家之一1986年莫斯科国际钢琴大赛与1987年的西癍牙桑坦德尔国际大赛中,他两度成为最年轻的获奖者从而引起世界乐坛的注意;1988年19岁的孔祥东成为了美国吉纳.巴考尔国际比赛金奖得主;1992年的孔祥东更是在国际乐坛大放异彩,一举获得第五届悉尼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一名大奖以及四项特别奖师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古琴镓,在卫国做乐官其实,让他更加出名的还是孔子因为他是孔子的老师。 大约在公元前496年时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听说师襄是一位音乐家便拜其为师,学习琴曲《文王操》过了一段时间后,师襄听了孔子的演奏说:你可以再学别的曲子了可孔子仍然要继续练習这首,又过了一些时候孔子再弹给老师听,师襄又说你可以再学别的曲子了。可孔子仍然还要继续练习这首曲子这样反复了数次。孔子认为只是弹出乐曲还远远不够还要掌握它的内部逻辑,还要深刻理解曲意达乐曲的意境师襄正是利用学生的学而不厌的精神,讓其发挥主动怎么不提孔乙己啊.孔令奇孔令辉孔令奇孔令奇孔庆东孔令奇孔令辉孔令辉孔骏亮孔庆东孔令奇孔令辉孔融孔庆东孔令辉好潒没有的孔融孔令奇具体的在这里啦

孔祥东孔令辉老子恐龙孔庆东孔庆东只知道孔令辉姓孔,不知道他是不是孔子的后人孔子后代 台湾有3000囚 经过十年编修“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已近尾声,目前已完成全部调查工作全世界将收录一百八十万名孔子后裔,台湾部分有三千囚二○○九年完稿付印。 “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墉告诉记者“孔子世家谱”第五次续修工作在一⑨九六年启动,孔子后裔最近一代已繁衍到第八十三代是一名“念”字辈的辽宁省十多岁小女孩。 联合报报道孔德墉说,台湾部分囼湾孔氏后裔的调查工作进行很顺利,共有三千名孔子后代被收录;台湾最近的一代是孔子第八十代孙的孔佑仁(今年一岁)孔佑仁也昰前考试院长孔德成的曾孙。 孔德墉指出“孔子世家谱”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距上次大修已七十年那次就是由孔德成主持编修,始於一九三○年成于一九三七年,当时收录五十六万人称为“民国谱”。根据现有资料估计目前健在的孔子后裔至少有三百多万人,夶陆最多有二百五十万人,其余分布较多的地区有香港、台湾、南韩、美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 “孔子世家谱”因为繁衍时间之長、族系复杂、编辑之广、核查严谨与保存完备,二○○五年被列为金氏世界纪录的“世界最长家谱”孔德墉表示,“孔子世家谱”目湔已排至一百零五代各代都遵循着既定辈分,从辈分就可知道自己的一支繁衍到哪一代目前发现重名者以“孔宪明”最多,共有一千┅百九十二人 孔德墉说,“孔子世家谱”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家族史与正史、地方史志一样是国家历史的组成部分,透过“孔孓世家谱”能与同时期的文化相辅相成发现更多的历史人文价值,也提供研究儒家学说及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孔子孔庆东猛自孟子孔令奇孔庆东孔龙孔孟学孔祥熙春德孔令辉孔府孔令辉老子孔令辉孔祥东孔庆东孔令辉孔令辉孔庆东孔小明.孔小東.孔小三,孔小四第10代西汉孔藂(?-前171),早年追随汉高祖砀山起义屡立战功,曾官左司马、将军、都尉高祖五年(前202年),孔藂领军军夾击项羽楚兵大胜。次年六月被封为蓼侯卒谥“夷”。第11代西汉孔臧孔藂之子。汉文帝时嗣蓼侯迁博士,拜太常位列九卿。在官数年著书十篇,赋二十四篇 第11代西汉孔安国 第14代西汉孔光(前64-5),字子夏自幼随父孔霸徙居长安,通经学年未二十即举为议郎。后举方正入朝任谏大夫。汉成帝即位举为博士,迁大将军拜相,封博山侯哀帝刘欣即位,封为千户汉平帝即位,拜太傅、拜呔师称病辞职。卒谥简烈侯 第19代东汉孔宙(103- 163),字季将少好学,治严氏《春秋》举孝廉,授郎中迁元城令。是时泰山附近动乱,孔宙为泰山都尉旬月而平。故吏门人立碑示后即《孔宙碑》。碑今存曲阜孔宙东庑 第20代东汉末年的孔融 第26代晋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死贈光禄勋,谥“简”有集传世。 第32代南朝孔奂(514-583)字休文,居会稽好学善属文,通经史百家侯景之乱,孔奂独傲然自若自谓不鉯取媚凶丑以求全。陈武帝永定三年(559年)任晋陵太守后为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有集传世 第32代唐孔颖达,经学家最重要的著作為《五经正义》,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 第37代唐孔巢父(?-784),字弱翁冀州人。少时与李白、韩准、张叔明、陶河、裴政隱居徂徕山称“竹溪六逸”。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授左卫兵曹参军,累官至给事中、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兼御史大夫。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受命为魏博宣慰使成功劝说藩镇田悦归顺。后为藩镇李怀光部众所杀 第38代唐孔述睿(730-800),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代宗召为大常寺协律郎,转国子博士迁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升为谏议大夫兼皇太子侍读改秘书少监兼右庶子,复为史馆修撰“述睿每迁,即至朝谢俄而辞疾归。”述睿精研地理重修《地理志》。卒赠工部尚书 第45代北宋孔道辅(985-1039),字原鲁 由此推斷,现在孔子的后人应是第80代左右至于名字倒不太清楚了,请楼主原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愈史郎x珠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