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右手受伤,该如何打85式太极拳左功步右手对那视频

&王道荃老师介绍太极养生文化
打好太极拳必须按三个阶段进行
此文章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 & & 长兴公所说:“由招熟而后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第一个阶段就是要练招熟,就是练空架。第二个阶段就是懂劲,就是练内气。第三阶段就是神明,就是外形和内气结合起来,逐渐练到奥妙无穷之处。这就是阶及神明的道理。品三公说:“练太极循序渐进,不可蹋等”,就是大圈而中圈,由中圈到小圈,隔等级不行,隔过大中圈练小圈也是不行的,这就是循序渐进,不可蹋等的道理。 &   第一阶段练招熟,练空架。就是外刚内空,外面呼呼啦啦,内里没有东西,这段功夫为标准,猛打,猛甩,猛起,猛落。猛打如掩手耾拳等式,猛甩如摆脚等势,猛起如踢二起,金鸡独立等势,猛落如金刚捣碓,跌岔等势,为什么要练这些猛势呢?不如此,周身关节就不能练得处处开张,长兴公太极拳论说:“节节要松,皮毛要攻,周身贯穿,虚实在中”,如果不用这些猛劲,周身的关节就活不开,内劲就引不动,这就是以外形引内气的方法。 & & &这一阶段锻炼手上的东西,就是抓拿摔打,这其实是用笨的方法,也是必走之路。隔过笨的方法就练巧的是不可能的。这段功夫在练习时每一招每一势承上启下拐弯抹角,接骨斗旬,必须细心揣摩,如不细心揣摩,便周身转关不灵,这一段必须练五年才能打下练拳的基础。这段功夫成功时有什么表现?金刚捣碓声如巨雷,掩手耾拳发出去呼呼带风,二起脚是上纵法,一般跳七八尺高,跌岔双腿扑地,手不按地而一跃而起,实脚落地,一脚悬于裆内,稳如泰山,此势为金鸡独立;玉女穿梭是平纵法,一纵如旋风之速,其快无比,这些表现为第一阶段完成。 &   第二阶段就是要懂内劲,就是上虚下实,外柔内刚。就是以气摧形的方法,气不动,形是寂然不动,气动了,形是随气而动,外形和内气才算结合,第二阶段有十三个字的标准: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按,活。
& &这十三个字的标准解释:
& &(1)粘,就是把这趟拳如胶似漆粘到一块,团聚不散。
& &(2)游,就是在运动时游住劲,不要有断续之处,不要有凹凸之处。就是用意不用力,劲断意不断。
& &(3)连,就是在运动时自始至终有连贯没有停留之处。
& &(4)随,就是周身相随,圆转自如,有沿路缠丝之意,不给对方拄拐棍,要随机应变。
& &(5)腾,凡是由下往上起者皆为腾,如踢二起,金鸡独立等势。
& &(6)闪,凡是由上往下合者皆为闪,如闪通背等势。
& &(7)折,打回劲就是折,就是两人推手,把对方引落空地,对方看要失败急速抽回来时,打对方的回劲,如满头扫雪,白马卧槽等势。
& &(8)空,就是与人推手时用引劲落空之法,使敌落空,乘虚而击,这也是拳内的变化。
& &(9)掤,就是运动时,四面八方皆有掤劲,为什么踏到球上人就要跌倒?就是球没有平面,所以球把人滚倒。练拳用劲也是浑然一圆,没有平面而使落空的意思。
& &(10)挤,就是有靠之法,分左胸靠,右胸靠,迎门靠,十字靠,背折靠,都是用肩打人的方法。
& &(11)按,就是双手推人,如双推手,抱头推山等式。
& &(12)捋……(文中没找到)
& &(13)活,以上这十三个字都合乎标准,用式死的不行,得用成活的,就是与人交手时要随机应变,灵活应用的方法,这十三个字就是太极拳内的精华,也就是太极拳内有十三式之称。
  还有一个十三式,就是太极拳的理论,这个十三式是八卦加五行,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结合太极拳内掤,捋,挤,按是四正方,正北方是坎,就是掤,正东方是震,就是捋,正南方为离,就是挤,正西方是兑,就是按。採,挒,肘,靠为四斜角,西北角为乾,就是採,东北角为艮,就是挒,东南角为巽,就是肘,西南角为坤,就是靠。五行是金,木,水,火,土,结合太极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金是西方,庚为金,就是搂膝拗步前进等式;木是东方,甲己木,就是倒撵耾等式;水是东方,壬睽水,就是云手,用左手往外发,左顾等式;火是南方,丙丁火,就是右手往外发(云手)右盼等式;中间戊己土,就是单鞭(丹变),斜形中定等式。这个十三式就是八卦加五行和太极拳相结合的理论。练太极拳就是先知道理论再结合实际,如果不知道理论,等于动作不知道方向,如果说不结合实际,等于纸上谈兵,无实际用处,不但打太极拳,任何的事情皆如此。 &   这第二段练的是中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腰为根节,在实用上就是肩,肘,胯,靠,用中节去打败人的方法。练第一阶段时,就是承上启下,接骨斗旬,需要细心揣摩;第二阶段在运动时,就不能再细心揣摩,如果再细心揣摩,那就犯了心想到哪里,哪一部分动,其他的部分却不辅佐,所以在第二阶段练习时要不假思索,不犯意疑,不期而然,就是心到意随,动于自然。这第二阶段没有十年就不能完成这十三个字的标准。这十三个字如果完成,有什么特点表现?就是丹田发沉,膀胱发热,足跟发重,头顶发悬,肌肤发胀,手指发麻,有这些特点表现,第二个阶段功夫才算完成。这时候还不能算成手,这才算是外形和内气结合起来,再练,就可以离开老师,不走弯路,学人规矩不能学人巧,巧是由功夫得来的,跟老师学会规矩之后,要千回万变多多演,功能熟时巧自生,逐渐用功夫,慢慢往第三阶段发展吧。   第三阶段功夫,完全浑圆一气,刚柔相济,大圈与小圈相结合。第三阶段有十六字的标准,就是“缓慢柔活,平稳舒展,连绵不断,呼吸自然”。“缓慢柔活”就是练到至柔与至刚相结合,练到圈最小啦,人看不见了,圈至五脏百骸,肌肤毫毛之内练时越慢,到发用时越快,就是静如山岳,急如闪电,如速雷发之而不及掩耳,如拉弓放箭,不把弓弦慢慢拉圆,使弓背上有力,就是发箭也是不行的必须把弓弦慢慢拉圆,使弓背上有力,与弓弦结合起来,将来发用时其快无比,力大无穷,所以用圆慢柔活完全是这个意思。这就是“蓄劲如开弓,出劲如放箭”的方法。“平稳舒展”的意思就是在运动时,姿势大方好看,美观自然,就是运动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心领神会,意到劲随,拳内奥妙无穷尽,功夫到时自通神。“连绵贯穿”就是在运动时有缠丝劲,连绵不断,用意不用力,意断劲不断;贯穿就是练拳如九曲珠意思。“呼吸自然”就是练一趟拳下来,气不发喘,面不改色,谈笑自若,完全用的先天自然之气,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力大无穷的表现。有以上这些表现,这十六个字的标准才算完成。这第三段的功夫就是练到化境,猛打猛甩,猛起猛落,踢腿打脚,肩肘胯靠等式都溶化到里面了。外边看不见,内里是力大无穷。外行人看不见,内行人才能看得出,将来发人时,撞着何处何处击,出也不知丢又丢。 &   第三阶段功夫练成后,特点表现是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五脏六肺得到润泽,再以消化,饮食,祛病延年。就是练到浑圆一气,浩然之气,先天之气,这个功夫是无穷尽的,终身练功不能尽其妙,就是练一层功夫得一层奥妙,就是一层深一层。如果停止不练,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之则有,不学则无,学到妙处时人所不知独我自明。只可神会,不可言传,不言传,恕是保守不传,而是不能把其中奥妙完完全全的说出来。 &左手太极右手文化(组图)_网易新闻
左手太极右手文化(组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更多内容请扫一扫十一个人一起用力推陈小旺,他却纹丝不动。4 本报记者邓放摄  本报记者 刘洋
  动如行云流水,静如山川矗立。9月18日,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做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开合有序、刚柔相济的太极拳法中,向太极爱好者解释太极的真谛,传播太极文化。
  陈小旺面色红润、身形魁梧、步履轻盈、皮肤紧致,让人很难相信他已经70岁了。就在讲座开始前,11名报业集团工作人员排成一列,用力去推陈小旺,他岿然不动。“太令人惊讶了!”围观的人们不禁鼓起掌来。
  讲座中,陈小旺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俗语详细解释了太极拳中的气核、阴阳、火候等术语。怕在座的观众听不明白,陈小旺还起身示范。
  在陈小旺看来,习练太极最大的功用是修身养性。修身,就是使身体健康;养性,就是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每个人的生活、工作都会有烦恼和错误,但强健的身体和坚韧的意志能够帮人克服这些困难。“习练太极拳是一个不断修正误差,最终达到阴阳相对平衡的过程。就像人生,是一个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最终达到圆满。”陈小旺说。
  陈小旺说:“太极文化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基本规律,很多社会问题能在太极精神中找到解决之道。这就是《易经》中所说的‘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强调和谐、统一,要注重内外兼修、阴阳平衡,不要片面理解太极拳中的以柔克刚、以静带动。要知道,太极拳只是根据太极文化产生的一个分支。我们更多的是要参悟太极的对立统一和天人合一精神,这对提升太极境界大有裨益。”他说,比起拳法,注重内心修为更重要。
  曾走访过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陈小旺不仅广收弟子,而且不遗余力地宣传太极文化。他说:“我是想把太极拳和太极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太极文化很需要河南日报这样的媒体进行宣传。我作为一名太极拳传人,有责任和义务与大家一起传播、发展太极文化。”
  尽管陈小旺已经移居澳大利亚,但恋乡情结极浓的他多年来一直保留回乡过年的习惯。“我的家在焦作陈家沟,祖国是我的根,陈家沟是我的根,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祖国和家乡。”10
本文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简介:本文档为《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七十四式分解动作讲解[陈正雷]doc》,可适用于表格/模板领域,主题内容包含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七十四式分解动作讲解陈正雷第一式叫太极起势,两脚立正站立~两臂自然下坠~头要自然正,二目平视~牙齿嘴唇微合~舌尖抵住上颚,呼吸要自符等。
侵权或盗版
*若权利人发现爱问平台上用户上传内容侵犯了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合法权益时,请按照平台要求书面通知爱问!
赌博犯罪类
下载本资料需要:1下载券
热门下载排行
用户评论(0)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分:当前位置: >>
洪均生太极
洪师改练法
第一动作
眼平视正前方,身略左转,胸向正前方,两腿随身左转下蹲, 松裆屈膝成小正马步;同时右肘不离肋右手顺缠走内弧线转到胸前斜对心口窝, 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同时左手逆缠走外弧线转至颏前尺许,左肘松垂,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
第二动作
眼仍视正前方;身略右转约15度,胸略偏向右斜角;右腿走顺缠, 弓膝松裆塌劲以脚跟为轴,右足尖外摆45度;同时左腿走逆缠以左脚尖为轴, 左脚根向左后斜角旋转约45度,成右小盘步;随身右转同时, 右手变逆缠,中指上领以手领肘走小外右上弧线上转至与心口齐,与口距离约4寸许,手心侧向左前下斜角,中指指向正前上斜角; 左手同时变顺缠在原处松肩沉肘塌腕下塌外碾,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两手距离一小臂宽。
第三动作
眼视方向不变,身继续右转30―40度,胸对向右前斜角; 右腿仍顺缠,弓膝略下蹲;左腿逆缠提膝出步,经右脚里侧勾起脚尖, 以脚根里侧贴地走内弧线向左前斜角擦出,与右脚约两肩半距离, 成大左扑步;身转同时右手仍逆缠走外右上弧线向右上转出,高与眼齐, 距眼尺许,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左手同时顺缠走右上弧线与右手始终保持一小臂距离转至右前斜角, 高与鼻齐,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
第四动作
眼方向不变;身左转约30度,胸仍对右前斜角;右腿变逆缠, 膝屈略垂稍前移;左腿变顺缠,屈膝略弓塌裆落下脚尖,指向正前方, 成大左侧马步;身转同时右手变顺缠,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走下前弧线, 转至脐右前一尺二寸左右,手心侧向左前上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 同时左手变逆缠,以腕为轴,沉肘走内下弧线下转至胸前, 距心口半尺许,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两手始终保持一小臂距离。
第五动作
眼方向不变;身继续左转约30度,胸略偏向左前斜角;左腿仍顺缠, 塌裆屈膝,以左脚根为轴,略向左前方外摆脚尖;右脚仍逆缠, 提膝,右脚经左脚向右前方尺许平掌落地,足尖指正前方,成右前虚步; 同时左手仍逆缠走下前弧线上领转至颏前六寸许,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后上斜角;同时右手仍顺缠,肘贴右肋,以肘推手走里上弧线, 中指上领转至左掌外下侧,两腕相交,成斜十字形,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
第六动作
眼仍平视正前方;身略右转约35度,胸仍向正前方;身转同时左腿变逆缠,屈膝塌裆,左脚尖随身右转内扣,指向正前方;右腿同时变顺缠,提膝走内上弧线上顶到裆部,右脚掌始终平行地面,不翘垂脚尖, 成左独立步;同时左手便顺缠,松肩沉肘走内弧线转至中脘前, 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同时右手仍顺缠, 沉肘,以小指领劲依次旋转握拳,经左手腕外上侧旋转上领至左掌心上方半尺许,拳心侧向右后上斜角,拳眼对向右前上斜角。
第七动作
眼法不变平视正前方;身略左转约20度,胸仍对正前方; 左腿变顺缠,左脚不动;右腿变逆缠,右脚走下里右弧线落于左脚右侧一肩宽距离成小正马步, 落脚也可配合右拳下击左掌心发劲出声, 周身松沉;随身左转同时左手继续顺缠从中脘部转落至脐前,即变小逆缠, 掌心略侧后上斜角,中指略指向右前上斜角;右拳同时变逆缠下转以拳之外侧小指、 无名指根节贴(或击)于左掌心上,即变小顺缠,拳心侧向正后上斜角,拳眼对向正前上斜角。
编辑本段
综述
以上是第一金刚捣碓两种不同练法, 所有各式皆是如此,不能一一赘述。 从第一式可以看出,洪老师修改的每一动作的细密和用意,由于篇幅所限, 我不能对两种练法的技击作用展开详细陈述。但修改的练法本着“怎样用就怎样练” 的原则,每一动作都体现着巧妙的技击作用, 行家里手两相一对照,就会发现修改的练法设计的精巧,比原练法细密得多了。 这是洪老师积半生心血在师祖传授的基础上又吸收其他拳种精华进行的新的发展和创造,也是他武学思想的综合体现。
由于练法不同, 修改的拳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气韵,即精巧轻灵,宛转含蓄, 缜密缠绵,自然雍容,外示处女之秀,内含金刚之坚;不着意于大开大合, 奔腾雄壮,特点是攻于细密。这是风格上与原练法的区别之处。 有人说:“洪老师新编套路“架子小巧,细致有余,开展不足。 ”似乎这是说的此套拳的风格,然而这只是看到表面,实际老师要求学者“先求开展, 后求缜密”,循序渐进,由大而小,由粗而细, 层层深入,逐步达到“无过不及”。因而“小巧”不是它的特点, “精巧、细密”才是它的特点。从第一式两种练法的对照中即可察觉其特点的不同处,前者开展大,雄浑威武;后者开展较小而适度,精巧而轻灵, 要求动作“无过不及”。因新、老练法每个动作的走势不同、 作用不同,是以风格特点不同。它决不是练原套路走偏、走错或没学会原套路妄加篡改, 也不是对原招式动作的妄加增减,而是根据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对原来正确练法的有机提炼, 加工、改造。 称为洪式太极拳,既由于它具备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也便于学者区分这套太极拳与原来练法之不同。
编辑本段
修改升华
这套拳法之所以称为洪式太极拳, 还在于洪均生老师是创造性发展太极拳理法的一代宗师, 把太极拳理论技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太极拳研习者指明了探索方向, 澄清了一些糊涂认识,纠正了一些不正确的技法。例如:
关于太极拳的眼法
以往都是“眼随手运”,他从实用需要,认为应根据着法作用, 以假设对手所在方向为的,改为“专注固定目标(对方)”,并以对方双目为准。因眼是指挥,可注意对方的变化。老师曾说: “平视对方眼际,既生威力,注意对方变化,又能保持自己平衡, 显示外柔而内刚。”他还提出眼法亦有顺、逆之分;目视的方向与身法步法一致者为顺, 目视方向与身部旋转和手法变化过程中的方向相反者为逆。 眼法亦有虚实之分,目专注一点者为顾,为实;目光专注一点之外而在视野之内者为盼, 为虚。这是洪师对太极拳眼法运用的新创技法。
关于身法
他根据“腰如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提出太极拳要做到随遇平衡, 即不论式子如何变化,自己重心必须保持在全身的相对中心位置。 步法不变,会阴穴不作位移,身腰只能左右旋转, 不能前后左右摇摆。重心的位移只随步法的变换而移动。这是过去太极拳理法未曾阐述的。纠正了“重心全部移于某腿”的错误练法。并提出腰只有自转,没有公转,要做到“以腰为轴”的立体螺旋运动,腰转动幅度要大,但有一定极限,而两肩前后转动幅度要小。
关于步法
他首次明确了腿部的顺逆缠丝运动方法。指出在长强穴(尾骨) 微微外翻,裆部开圆的条件下,腿部运行随身法左右旋转而分顺逆; 且在一般情况下,左右腿的顺逆缠丝总是同时进行的。身右转, 右腿顺缠,自右大腿内侧上端向外旋转下绕至足踵;同时左腿逆缠, 自足跟外侧向里旋转上绕至左大腿内侧上端。身左转反之。并指出两腿顺逆缠丝时,两膝鹤顶穴按足尖方向一提一落,顺缠上提,逆缠下落, 绝不许左右摆动。如此才能保证两腿的缠丝运动。这是过
去教练太极拳时在理法上从未阐明的问题。
在手法上
关于公转、自转,公转的正旋、反旋是他首次提出来的; 自转的顺逆走向是他作了正确而细致的阐述。关于公转、自转的提法最早始于1950年春节期间教我划圈之时。正月初十前后的一天,在我家客厅教我划圈, 当时家父和教我经书的张慕尧老先生在场,原来正旋圈叫外缠圈,反旋圈叫里缠圈(到北京后,师祖仍是这种叫法)也没有公转、 自转之称。我初学划圈,小臂往往忘了自转,或自转快慢不一。 老师为了说明手划圈时小臂要作顺逆缠丝的运动,看到条几
上的地球仪, 若有所悟,给我解释说:“双手划圈,就象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手运行的轨迹是公转;而手与小臂在轨道上运行时还要分顺逆方向不停地旋转, 这种旋转好比地球的自转。手与小臂的自转的度数要同划圈的公转度数恰当地配合好, 这样就顺随了。划圈始终肘尖下垂。 ”张先生说:“你老师这种比喻很秒。”洪师说:“今后用这种比喻来说明怎样划圈,就容易理解了。”此后,“公转”、“自转”的叫法就逐渐传开。 “正旋”、“反旋”的名称,大概始于1956年以
后。 记得1958年暑假我回济南,老师曾说:“我觉得外缠圈、里缠圈的叫法不科学, 里缠就是逆缠,外缠就是顺缠。外缠圈中实际包涵着小臂的顺缠和逆缠, 差不多各走一半;里缠圈也是如此。不如叫做正旋圈和反旋圈恰当。”关于手的运行,他明确提出,出手时,手领肘,肘领肩转出; 收手时,肩领肘,肘领手收回,所谓“出手不出肘,收肘不收手。”以前没人明确提出这一技法。
关于“双重”问题
他作了正确的解释,指出“双重”之病是“前手前足同实”,纠正了某些人释双重为“两足同实”的错误。
至于许多细节上的修改和技法上的创新不能一一详述, 仅以上几点就足以说明洪师对太极拳理法发展上的贡献。 他这些理法已被广泛传播,且为不少拳种所吸收,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编辑本段
发展
一切学术, 当然包括武术,总是有所继承和发展,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查诸太极拳史,解放前,太极拳并无这“式”那“式”之分, 只因传承的关系,在练法和风格上出现了区别,但都称做太极拳。 如杨澄甫先生著的《太极拳全书》、于化行著的《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 ,某氏所著《太极拳正宗》等,皆未加“杨式”字样。而陈鑫先生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陈照丕先生著的《陈氏太极拳汇宗》加了“陈氏” 二字。建国后的五十年代,才分别冠以“陈式”、“杨式” 、“吴式”、“孙式”之名。我想,冠以某“式”的根据当是在于它们的传承关系以及不同的练法和风格。也就是“杨式”、“吴式”“孙式” 等在直接或间接继承陈式太极拳中练法和风格发生了变化之故。 众所周知,杨式太极拳源于陈式太极拳,由于练法变了,风格不同了, 形成了一个流派,因而后来大家称之为“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源于杨式, 间接源于陈式,因练法和风格与杨式有了区别,更不同于陈式, 也形成一个流派,于是后来称它为吴式太极拳;后命名的“武式太极拳” 也源于陈式,郝为真为武禹襄的间接传人,传于孙禄堂,孙氏融化改造后形成新的练法和风格,如今称为“孙式太极拳”。
洪均生老师在继承陈式太极拳中进行提炼、 加工、改造形成新架,具备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成为一个新的流派,有什么不可以称为“洪式太极拳” 的呢?其实,某一拳法叫什么名称,无所不可。而在于它的运动形式和内容, 看它是否已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点,只要名实相符, 有何不可?即便不称做洪式太极拳,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特练法和风格的流派依旧客观存在, 依旧在民间广泛流传,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 练习者依然这样称呼它,这不是行政命令和某人所能限制得了的。
编辑本段
一路名称汇总
[1]1 . 金刚捣碓 7;2 . 拦擦衣 6;3 . 六封四闭 6;4 . 单鞭 5;5 . 左转身捣碓 6;6 . 白鹤亮翅 3;7 . 搂膝拗步 6;8 . 初收 3;9 . 斜行拗步 5;10 . 再收;11 . 前堂拗步;12 . 掩手肱捶;13 . 右转身捣碓;14 . 十字手;15 . 庇身捶;16 . 背折靠;17 . 下掩手捶;18 . 双推手;19 . 三换掌;20 . 肘底捶;21 . 倒卷肱;22 . 白鹤亮翅;23 . 搂膝拗步;24 . 闪通背;25 . 进步掩手肱拳;26 . 退进步拦擦衣;27 . 六封四闭;28 . 单鞭;29 . 上云手;30 . 高探马;31 . 右插脚;32 . 左插脚;33 . 左转身蹬脚;34 . 前堂拗步;35 . 击地捶;36 . 二起脚;37 . 护心拳;38 . 旋风脚;39 . 右转身蹬脚;40 . 掩手肱捶;41 . 小擒打;42 . 抱头推山;43 . 三换掌;44 . 单鞭;45 . 前招;46 . 后招;47 . 野马分鬃;48 . 左转身六封四闭;49 . 单鞭;50 . 退步双震脚;51 . 玉女穿梭;52 . 拦擦衣;53 . 六封四闭;54 . 单鞭;55 . 中云手;56 . 双摆莲脚;57 . 跌岔;58 . 左金鸡独立;59 . 右金鸡独立;60 . 倒卷肱;61 . 左转身进步挤;62 . 顺拦肘;63 . 白鹤亮翅;64 . 搂膝拗步;65 . 闪通背;66 . 进步掩手捶;67 . 进退步拦擦衣;68 . 单鞭;69 . 下云手;70 . 高探马;71 . 十字摆莲脚;72 . 指裆捶;73 . 猿猴献果;74 . 六封四闭;75 . 单鞭;76 . 穿地龙;77 . 上步骑鲸;78 . 退步跨虎;79 . 转身双摆莲脚;80 . 当门炮;81 . 左转身捣碓
编辑本段
二路名称汇总
[1]1 . 金刚捣碓;2 . 拦擦衣;3 . 六封四闭;4 . 单鞭;5 . 搬拦捶;6 . 猿猴献果;7 . 护心拳;8 . 连环炮;9 . 搂膝拗步;10 . 右转身靠;11 . 径拦直入;12 . 风扫梅花;13 . 金刚捣碓;14 . 十字手;15 . 庇身捶;16 . 撇身捶;17 . 斩手;18 . 翻花舞袖;19 . 掩手肱捶;20 . 飞步拗拦肘;21 . 大红拳;22 . 右转身高探马;23 . 小红拳;24 . 高探马;25 . 穿梭;26 . 倒骑驴;27 . 闪通背;28 . 进步掩手肱捶;29 . 裹身鞭;30 . 右转身裹身鞭;31 . 手肘式;32 . 劈架子;33 . 翻花舞袖;34 . 掩手肱捶;35 . 伏虎;36 . 抹眉肱;37 . 右单云手;38 . 拗步斩手;39 . 左单云手;40 . 左冲;41 . 下双撞捶;42 . 右冲;43 . 海底翻花;44 . 掩手肱捶;45 . 扫膛腿;46 . 掩手肱捶;47 . 右拳炮捶;48 . 左拳炮捶;49 . 进步侧靠;50 . 掩手肱捶;51 . 倒插花;52 . 左二肱;53 . 左变式打桩;54 . 左回头当门炮;55 . 右二肱;56 . 右变式打桩;57 . 右回头当门炮;58 . 撇身捶;59 . 拗拦肘;60 . 顺拦肘;61 . 窝底炮;62 . 径拦直入;63 . 风扫梅花;64 . 金刚捣碓
洪式太极拳一路[温州鼓词]
强身壮体太极拳,开创洪式永流源; 总共设成八十一,男女老少都喜欢; 早晚空闲运手脚,延年益寿体平安; 第一金刚捣碓式 ,顺逆缠丝如游龙; 拦擦衣先右下颍也勺蟀唇抗ィ 六封四闭精气存,跟步双按闭中封; 单鞭左转身捣碓,右挤左靠抱缠拿; 白鹤亮翅右斜采,搂膝拗步捋靠挤; 初收本是退蚍ǎ毙修植交悯撸 再收进挤转退捋,前植浇; 掩手肱捶右击心,右转捣碓十字手; 中带扫右靠成,庇身捶法腰裆功; 背折靠下掩手捶,左右引击向裆冲; 双推手接三换掌,转捋进按活桩功; 肘底捶为守门户,倒卷肱退中有进; 白鹤亮翅又重演,搂膝拗步势同前; 闪通背先右退捋,转身进步挤采靠; 进步打捶顺势进,擦衣手步进退灵; 六封四闭与单鞭,复习着法同与前; 云手左进靠肘采,高探马先左转颍 左右插脚扫带踢,转身蹬脚腿法疾; 击地捶法打变抓,前植礁聪巴 二起脚跃踢当空,护心拳右靠肘; 旋风脚横扫千军,右转蹬脚掩手捶; 落步从容击拿蹬,小擒打右采左按;
抱头推山右倒颍徽屏纷笸裙Γ 单鞭右挤兼左靠,前招后招小而巧; 野马分鬃快如风,六封四闭退步捋; 立即变换跟步封,退步震脚手护胸; 双脚跃起右膝攻,玉女穿梭神速击; 形同擦衣接封闭,单鞭着法与前同; 中云手系偷步进,摆莲左引并捭胸; 跌岔右引左脚蹬,左右独立如金鸡; 倒卷肱退步捋,转身调步左进挤; 顺拦肘法右转冲,白鹤亮翅右肩靠; 搂膝拗步又一重,第二闪通背右转; 双足同进右手攻,掩手捶变盖步进; 拦擦衣步进又退,单鞭马步先右转; 下云手变盖步走,高探马后倒卷肱; 十字摆莲双手合,指裆右拳向下打; 猿猴献果转身颍馑谋战桨矗 单鞭着法与前同,贴地前行穿地龙; 上步骑鲸练腕功,退步跨虎双下颍 转身摆莲当门炮,方向变化挤法精;
左转捣碓一路终,洪式太极唱周全!
“洪氏太极拳” 这一名称早在洪均生传授实用拳法前后的研习者中流传,但未正式确定,近年来,已习惯把这套拳法称为“洪氏太极拳” ,以区别陈式太极拳老架。因此,洪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李驻军在1998年第三期《武魂》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正式使用了这一名称。该拳继承了陈式太极拳原理,本着“怎样用就怎样练” 的原则,根据实战作用改变了套路动作及练法,同时吸收了其他拳种的招法,洪老师著书《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 。创始人洪均生先生,河南禹县人,1907 年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颖悟过人。幼年时随其父寓居京城,因体弱于1930年拜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宗师陈发科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言传身教得之于师,潜揣默识求诸于己;十五年不辍所学,深得陈发科真传。后困于家计,于1944年离京,辗转赴济南投亲谋生。1956年再度赴京,拜晤其师陈发科,以求拳法之精与拳理之密,更得陈发科晚年之技击精粹。征得陈发科同意,遂将师授之技法融于套路之中(此套路后称为陈式太极拳实用拳), 为后来学者开辟了一条掌握陈式技击奥妙的捷径。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骑兵的枪法、长柄大刀法。其基本用法是:开、合、发。踩着高跷来使用长枪、长柄大刀。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另有电影以此为名。 “洪式太极拳” 这一名称早在洪均生老师传授实用拳法前后的研习者中流传, 但从未正式确定,是以过去未见诸报刊。近两年来,我们这里已习惯把这套拳法称为“洪式太极拳” ,以区别陈式太极拳老架。 因此,我的学生李驻军在《武魂》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使用了这一名称。 使用这一名称是有根据的,这是因为:一、洪老师传授的实用拳法与陈式原架在练法上有了很大区别, 具备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二、 洪老师对太极拳理法有了创造性的发展;三、这一名称早在练习者中流传;四、洪老师逝世前一年曾写过一条横幅“洪式太极”。为说明以上问题,有顺便简述一下我学拳和老师改拳经过的必要。   我认识洪均生老师是解放前, 他家当时住在济南阁子后街陈庆伦先生前院,我家住阁子前街。我父亲与洪老师有文字交往,结下友谊;解放后共同搞生产救灾, 过往更密。1949年冬,我患了肺炎,洪老师多次看望, 春节期间,他看我体弱,劝我加强体育锻炼。说他幼时羸弱多病, 药当饭吃,后习练太极拳,身体强健起来,劝我跟他学练太极拳, 我没有兴趣,认为打太极拳是老头的事,少年儿童怎能练这玩艺? 他连续一年不断劝我,他抄一些陈式太极拳歌诀,并把他写的诗词给我看。 他的清秀圆韵的小楷书法和意境幽远的诗词使我赞叹和倾慕, 对太极拳理法也逐渐引起兴趣。于是在父亲的敦促下1950年底的寒假在我家正式拜师学拳, 他向我讲述了“七传七不传”的门规,但他说: “这是从前定的规矩,现在随时代的发展应有所变化,但有的规矩是应当遵的。” 我学了一年的基本功,主要是压腿,划太极圈,练腰裆劲。 1951年暑假,才在汇泉寺每天早、晚教我套路。   我算是洪老师最早的一名正式弟子, 之前曾有靳表叔和叶季超表舅爷跟老师学过, 但不是弟子。我随老师学拳五年,情逾父子,几乎形影不离,我从此迷上了陈式太极拳,把学好陈式拳并发扬光大作为一生追求目标。   老师循循善诱, 就近取譬,手把手教,一招一式,要求甚严。我的身体强健起来, 进步很快,老师看着常发出会心的微笑。1952年春,我家搬迁青岛去了, 我独自一人留济南上高中,父亲把我托付给老师,经常住在老师家, 早晚不误学拳。1953年,经我介绍,王云飞、乔明德开始学拳, 随学者有拳师郑焕之先生;54年,李学刚、张筱三等人拜师; 1955年春,我介绍同学杨德滋拜师。当时学的是师祖陈发科先生所传大架, 势子走的很低,扑步要求腿肚贴地,走四平架,因而得苦练基本功。 走势开始要求松柔园匀,端庄中正,不得稍有倾斜,忽高忽低。 曾在会友镖局走过镖的大刀杨丽泉先生与师祖有旧,一次看我练拳后对我说:“我看你是块料,你学好这套拳,可以走遍天下。”又说:“你老师深得真传,打拳柔如柳枝,很得你师爷轻灵纤巧之妙。”洪师听了笑道:“我自幼体弱,没劲,所以打拳显得轻柔,象个女孩。”实则老师打拳有时轻灵自然,如行云流水;有时动如山河,威武雄浑,震脚沉实有力, 有千钧之势,摆莲、二起,掌击仿佛炮声。但他当外人在场演练时多不发劲, 轻松自如,不动声色。当时在济南教练太极拳的孙继先老师、 教八卦太极拳的郭铸山老师以及在正谊中学的郑幼桥(郑板桥外孙) 老师等人都说我们学的是“洪氏拳”。老师听了则说: “随怎么叫, 我们练的陈氏太极拳。 ”当时称“陈氏”,不称“陈式” ;“陈式”、“杨式”之称当在1954年国家体育部门编简化二十四式之后。   1955年暑假, 我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泣别老师和师母,老师送我车站。 临行,老师交我给师祖的一封信,嘱我下火车去骡马市大街河南会馆拜望师祖, 并赠我一首五言古诗。我在师祖处住了三天,练拳请师祖纠正, 小师叔照奎把手指点。晚上,与小师叔同榻而眠。从此每周末即去师祖处,星期一早晨返校。 1956年春, 洪师母病逝,洪师携幼子友乐赴京,住西四大姑处,我请假住师祖处,早晚学拳,白天陪老师游览访旧。早晨多是陪师祖、老师去陶然亭。 洪老师在京住了两个半月,每个动作师祖重新拆解试验其技法, 因老师功底已深,心领神会,尽得奥秒。我常陪侍在侧,老师以我为的, 试验师祖所授技巧,我师贴我身体任何部位,我即失重, 弹跳起来,有时跌出丈外,若驾云一般,身不受伤,也不疼痛。老师让我学他的方法在他身上试验, 却不起作用。师祖笑了:“功夫还没练出来, 方法也掌握不准,在你身上就管用了?得苦练几年,多搭手才行。 ”六月初的一个星期日早晨,在陶然亭练完拳去吃早点,老师问师祖: “按照这种实战用法练习行吗?”师祖说:“中。要反复练,拳打万遍,不打自转嘛!”   这年放寒假, 回青岛家中过春节,路过济南在老师处住了几天,这时老师迁住指挥巷12号。老师给我改正照奎小叔教我的三换掌练法。老师原教的套路没有三换掌, 到北京师祖叫小师叔给我增教的。老师也是到北京后师祖又传给他的。 老师告诉我:“这是你师爷晚年创造增上的式子。 第一三换掌和第二三换掌虽然都是练桩,但练法和作用不同。 在手法上都是反骨点穴,但第一是攻取对方上盘,第二是攻取对方中盘,很巧妙,很实用,裆劲要换得灵。可以单式子反复练,高、中、 低交替练习,对增进下盘功夫很有益处。”又说:“我打算把你师爷讲授的每着实战用法融会到套路中去, 怎样用就怎样练,这比先盘架子后拆解来得快当。 你今后也可以琢磨着你师爷教的用法先单式子去练习, 我把整套串起来,你回来再学。”我因功低浅,只能依老师教的练, 不敢妄改。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老师准备将实用招法融入套路中的打算。 我回北京,与老师通信频繁,常把他研究太极拳理法体会寄我,指导我研练;我也经常提出问题,他都认真回答。   1958年暑假, 我回济南住了一个月,老师迁小梁隅首59号,住处狭窄, 晚上,我住大明湖畔刘子衡(易经大师)伯伯处,白天跟老师学练着法。 老师因反右时被批判,受街道管制,不让人再去学拳,我是例外, 彼此都不怕牵连,一个月中只我师徒二人,很清静,一早我帮老师去扫完街, 他的公事就完成了。他向我说:“我初步写了一些实用拳法的体会, 准备着手套路练法的修改,有复写的一份,你拿去对着演练。 ”又说:“我准备编一套简易练法,或将同类型的式子分别编在一起, 便于普及推广;老年人、初学者先练简易的和同类的式子, 然后再学全套路。这样学生易于掌握。”我说:“老师这种设想很科学, 是一种改良。”有天晚上,刘子衡伯伯给我说:“你洪老师从北京回来,收了一些学生,他教的拳与过去的练法我看着改了不少,听着很有道理。 我推荐他当了济南市政协委员,社会上都说他教的是洪式太极拳, 你可多住几天,认真把他改的学下来。鸣放时在市政协提了些建议, 竟被批判,又戴上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在街道受管制,我也不能替他说话, 只能在精神上安慰他,思想上开导他,你多住几天, 也是对他的宽慰。”是我在1954年暑假介绍洪老师去拜访刘子衡先生的, 两人从此交往,结下深厚友谊。1982年冬,我们暌隔二十多年后, 我探望老师,他曾说:“我在生活陷入极端困苦的时候,刘先生给我以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支持,鼓励我把太极拳的研究坚持下来,不然,很难撑到现在。”我58年9月初回北京,从此二十多年没再回济南。 我拿了老师写的研究复写稿给照奎小叔看,他说:“你老师有文化, 研究得细且深,全国现在没人能超过的。”这时师祖已经去世一年了。   我因极左路线的冲击, 临近毕业即步入长期坎坷的路程,不能与老师相聚, 有时音讯全无。风雨过后,我获得自由,才到济南看望老师, 一住两个多月。这时老师早已完成实用套路练法的改编,并写出了书稿。 十几年传授新编套路,学者日众,遍及全国各地以至海外。分别二十四年, 师徒团聚,百感交集。两个半月,我反复阅读钻研老师写的书稿, 晚上老师亲授,白天师弟李学刚、李宗庆、韩保礼等帮助辅导, 试验。完成了一、二路新编练法的补课,逐渐掌握了技法。从此每年数次赴济, 每次日数不等,聆听老师教诲,向师弟们求教,获益匪浅。 在与外地师兄弟交往中,得悉在外地传播此套路时,传称为“陈式太极济南架” ,或直称“洪式太极拳”。日本则成立“洪均生太极拳研究会” 。因此,在1987年准备出版老师书稿时,在酝酿书的名称时有的师兄弟提出取名“洪式太极拳” ,老师说:“我不同意洪式太极拳这一提法, 我继承的是陈式太极拳,虽然套路的动作练法该了, 也吸收了其他拳种的招法,但都是运用的陈式原理,是根据实战作用改的, 也是经你师爷同意的,只要我在,是不能称洪式太极拳的; 没有我了,随你们怎么叫,我就管不着了。”一天上午,当时我和李学刚、 李恩久师弟在场,老师最后确定书名为《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 ,恩久师弟又建议副标题用“十七代宗师陈发科晚年传授技击精粹” ,老师同意了。老师的态度很明确,他在世时,不让称为“洪式太极拳” ,百年之后,就由弟子们去定了。1994年春给老师过寿,徐州蒋家骏师弟说, 他正酝酿在徐州创办“洪式太极拳武馆”,准备成立“洪式太极拳研究会”,向老师汇报此事,我当时在场,老师说:“你看着办吧。”由于种种原因,蒋师弟迟迟未办起来。   1996年1月底,老师病逝。在治丧的日子里,家骏师弟从徐州带来老师前一年写的一条横幅: “洪式太极”。有老师落款和印鉴,确是老师笔迹。 我们意识到,老师去世前是同意在他百年后把他编的这套实用拳法名之为“洪式太极拳” 的。于是近两年各地传人有的就将这套拳法称为“洪式太极拳” 。我教的菏泽地区的学生们也以洪式太极拳的名称加以推广传播。   “洪式太极拳” 名称由来颠末如此。一切文化现象总是先从民间兴起, 约定俗成,不是某人能强加的,也不靠国家行政命令;承认与不承认, 总是客观存在的。我开头提出洪式太极拳名称由来的四条根据, 主要是第一条,即它与原来陈式太极拳老架在练法上有了很大区别, 独具风格,学练这套拳法的已成千上万,形成一个流派。当然,这套拳法是在陈发科师祖传授的基础上, 洪老师经过三十年的钻研,试验改编而成的, 无处不体现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招式名称基本没有变动, 但每个招式的练法和作用与原来大不相同。试以第一金刚捣碓为例,两者加以对照,就能体察出它们的区别。
洪式太极拳基本功 练习对比
分类: 洪式太极拳 |字号 订阅
洪式太极拳基本功 练习对比 3
洪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是不轻易对外说的,出版《实用拳法》时,也做了保留未予纳入。现今洪氏太O拳偏离轨道,不得已才I出示人,以m鳌
第一基本功:
蹲桩,周身放松,屈膝下蹲,两足平行距离一肩至一肩半宽,大腿与地平面是45度角,双膝不能超过脚尖,尾骨微微后翻,上身中正,项自然竖起,顶劲上领,双目平视前方,胸部平坦自然,不挺胸收胸,自然呼吸,双臂前伸微屈,两手相对。
蹲桩时间根据体力决定,先蹲五分钟,休息一下再蹲,每次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以后每一下蹲的时间增加。
第二个基本功:
抱太极球(后来改为双手臂松垂裆前,如向井中打水拔井绳状)练腰裆劲。方法是在蹲桩姿势基础上,增加腰胯旋转动作,即腰胯左转右转,大腿根韧带不要绷紧,保持松弛,以塌住裆劲,两脚不动,两膝随腰胯转动;向右转,右膝向后向上略提,左膝向下向前降落;左转反之;膝不要左右摇摆,上身保持原高度不变;臀部不能摇摆;同时松肩垂肘,双臂略屈,双手以蹲桩姿势随腰胯左右转动在胸前一前一后划立圈,如抱球转动之状。
要求动中求静,周身放松,不用拙力。初练5分钟,稍歇再练,逐日增加时间和次数。
第三基本功:划太极圈,这是主要基本功。
它是在蹲桩姿势练腰裆劲的基础上单手划圈,分外缠(正旋)圈和里缠(反旋)圈两种。先左手划圈,一般人左手用力干活较少,相对而言僵劲小,柔和些;左手学后可影响右手易于掌握要领。划圈时,腰胯的左右转动配合双腿的缠丝与练腰裆劲的要求相同。
左手划外缠(正旋)圈的方法是:右手掐腰,胸对正前方,左手为掌(掌形为螺旋掌,五指不并拢,也不敞开,虎口合住,拇指尖略外翘,其他四指间略有空隙,五指内侧连成内弧状,掌背与小臂外侧连接的腕部一般保持在120°―170°之间),略屈臂,手掌置于左前斜角,中指尖高与眼齐,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左前下斜角;松肩沉肘,肘尖不得横指和上扬,手与眼距离约1尺2寸,目视左手中指尖。第一动作:腰胯右转约25°,左掌走外弧线顺缠(拇指外翻,小指内裹)约90°,塌腕,收肘贴肋,小臂下斜指向左斜角,中指指向左上斜角,呈立掌形。同时目视固定目标,不随手运,看中指尖。第二动作:眼随手运,腰胯继续右转25°,左肘贴肋,五指略上扬,塌腕,左掌内收走下弧线待小臂与腹平面成90°时逐渐上扬收至心口前,掌心斜对心口,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向右后上斜角。第三动作:腰左转45°,左肘不动,左掌五指向上,略顺缠立改逆缠(拇指内裹,小指外挑),走上弧线向左前斜角上转,小臂斜上扬,与腹平面成90°,中指尖高与鼻尖齐,距离约半尺许,成立掌状。第四动作:眼随手运,腰继续左转45°,同时左掌继续逆缠90°,领肘向左前斜角转出,中指高与眼平,回至第一动作起势位置。划完一圈,掌中指尖划出一个360°椭圆轨迹,掌与小臂顺缠180°,逆缠180°。因马步划圈,起势胸对正前方,左手顺缠(正旋)第一圈第一、二动作,腰向右转 45°也可大于45°,三、四动作左转则90°;第二圈时,一、二动作腰右转则为90°。在腰左右转时,两肩前后转动尽量小些,不可大于36°,使躯干略呈拧劲状(名为立体螺旋)。
左手里缠(反旋)圈方法是:蹲桩姿式同前,正马步,胸对前方,起势左肘贴肋,左掌心斜对心口,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向右后上斜角。第一动作:腰胯左转约25°,同时左肘贴肋不动,眼随手运,左掌中指斜上扬,蹋腕,逆缠走下弧线经小腹前向左下转,至掌与小腹平面成90°角的左胯前,小臂与地平面成45°。此动过程左掌逆缠90°,呈立掌状。第二动作:腰胯继续左转约25°,左掌连小臂继续逆缠走向上弧线领肘向左上斜角转出,中指尖高与鼻端齐,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向左前下斜角。第三动作:腰胯右转约90°,眼随手运,同时收肘至乳下,收肘过程中,左掌顺缠270°,走上弧线,至左腕与肩平,掌在肩外,掌心向后,中指指向左方,小臂与肩平行。第四动作:腰胯左转45°,左肘沉至左肋,同时左掌变逆缠45°,收至心口前起势位置,掌心斜对心口,中指指向右前斜角。划里缠圈第一圈时,掌逆缠225°,顺缠270°,共495°,而划出的椭圆轨迹为360°。第一、二动作腰转约45°,第三动作腰转约90°,第四动作腰转约45°。
以上是正马步划圈,左、右侧马步划圈,手运行方位因胸朝向左侧或右侧45°,而随之也变换相应角度,方法要求一样。外缠圈、里缠圈的轨迹都是鸡蛋形椭圆;外缠圈大头在外,小头在里;里缠圈大头在里,小头在外。
这两个圈是太极拳的基本要素,整套太极拳架都是由这两个圈按不同方位和不同的配合方式组成的。从手法上说,包含着颉⑥新 、挤、按、采、、肘、靠。练对练熟了这两个圈及基本功,不仅学拳架容易,在技击上也非常实用,圈学不对练不熟不可能学好拳架。
洪师爷把划圈的轨迹叫“公转”,顺逆缠的动作叫手臂的“自转”。这三项基本功须在老师指导下练一年左右,打好基础方可学习拳架。
顺逆p-公自D-正反旋
逆p:身-向左D为顺p,右D为逆p。 1+m}m aHE
腿-膝上提樗忱p,膝下垂槟胬p。 Skt= S'
手-大指外翻掌心向上樗忱p,小指外翻转掌心向下逆p。 K@ ZK ^I~_
D:手c臂部配合着向左右、前后、上下旋D(六个方向)。自
D:左右上下公D中的自D分逆p。 @m _D} 5y
手部自D---大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动向上樗巢≈赶蛲夥菩淖较蛳槟娌#ㄓrQ顺缠橥獠娌槔锊
正反旋:以右手槔ㄗ笫滞恚悍彩窒蛴易巢率眨娌峡檎ㄋ追Q正手圈)------拳式如手、r擦衣;凡手向右转,p上收,逆缠下开榉葱ㄋ追Q反手圈)------拳式如十字手。
洪式太极拳基本功 练习对比 2
洪均生先生详释正旋问秩
手部的正反旋问秩Γ柑茁分惺植康墓D及自D,手臂、肘、肩部的八法。演正反旋问秩κ保S之左右上下旋D,下肢的顺逆自D,同时腰裆的基本功。洪氏太O拳的特c,讲究立体螺旋运动,@N基本功有助于套路路的熟c全身的配合,久之自然有佳效。(因椴宦厶O拳式多N}sc不同,在手臂部是@两“正、反旋手圈”与腰裆部的左右上下旋D,不同只有方向、角度、高低、大、中、小的化)。
@N基本功法,不易受场地、时g限制,用定i,锐Ri,活i均可,根据自身l件,高、低架皆可。亦可用手的双顺双逆,或一顺一逆。如一路拳第一金刚捣碓第二动作与第五式左转身捣碓第二幼骶直鄄康囊凰骋荒娴睦樱欢放诖啡坞手,右坞手,一路拳上中下三云手为正手圈活步的例子;一路拳十字手为双逆转双顺的例子等。正反旋手圈r应要p、柔、慢,自然放松,尤其要注意wc全身螺旋旋D的配合。
正旋右问秩κ指啐R右眼角,角度樾厍45度
右手线路如下:
第一幼鳎荷碜筠D,松肩沉肘到肘N肋,小臂顺p自D走外下弧,手指上扬。如一路拳第三式六封四]第一动作的颍欢啡坞手等。假如对方手在我方手臂下面便为扌履法,如六封四]第三动作左D身扌履法。
第二幼鳎荷砝^m左D,手S身w的左D,收到心口前,手指上P,手心斜对心口,手部为蚍ǎ纭⒖璨榭糠āHr擦衣第三幼鞯南掳肴Α(不拘手顺p收手或逆p收手,手收到手心斜对心口r,手指上P,手部均为蚍ǎ纭⒖璨考榭糠)――必知道的是:第二幼鞯淖筠D,左肩c左胯不准D的^大。左肩既要c左胯合住,更要c右胯合住。方法是:左肩略左D便上挑一c海簿褪羌绮颗c胯部走s小弧(肩部左D的幅度,不能超^15度)形成往右去的力,形成@一幼鞯牧⑻逍问胶徒嵌龋已坎H不准凹M去,胯部更是S身的左D形成往右前M的力。
第三幼-1:身略左D一c毫⒆右D,手顺pS腰的左D往上托一c法,如一路拳第二十九式上手第三动作的、靠、肘、挤、按法――此例樽笫郑ㄖ夥ㄊ褂闷鹄矗”鄄克衬娼钥捎茫让尜N近我偏前一c旱娜耍曳街夥ㄐ”媚胬p;N近我偏后的人,即用顺p。不拘小臂部顺逆,手腕部必略P起,不许下垂。有句话叫“打肘不肘”,是说不许把肘高高抬起或肘部离开肋部为舸颍怯萌硭沙林Πl拧#问法兼靠法如一路拳第十三式右D身捣碓第三幼鳎
第三幼-2:手^m沿胸前45度,走右前上弧榘捶āJ钟兴忱p逆p,S腰的化而,不是手的为翻D,而是手走s 形(因是左右手,故有正S与反S之分)。
第四幼鳎荷砣杂肄D,手^m走右前上弧线,手领肘,肘领肩回到原来的角度,为穹āH缫宦返诹桨缀琢脸岬牡诙幼骱偷谝坏讽缘谌幼鞯取
正手圈完成后的图形,如一椭圆形的鸡蛋,大^在外,小^里。
洪均生先生演示正旋单手圈第一动作
洪均生先生演示正旋单手圈第二动作
洪均生先生演示正旋单手圈第三动作-1
洪均生先生演示正旋单手圈第三动作-2
洪均生先生演示正旋单手圈第四动作
洪式太极拳基本功 练习对比 1
何淑淦 ---- 谈洪式太极拳的正圈
洪式太极拳的正圈,是洪公均生根椐拳中基本手法、步法及身法的配合提练出来的一种练功方法,其练法为:
以右手为例:右手自然放于心口处,掌心斜对心口,右自然下垂贴于右肋。左手卡左腰处,左手拇指按住左肾部。此时步法为、右侧马步。
开时右手逆缠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从心口前下颏旁斜向右上45度转动,转到手高齐眼处,手心斜向右前下角,手指指向左前上角,手臂不要伸直。开手时左腿顺脚尖的方向逆缠松塌腰裆,膝关节不要超过脚尖。右腿顺缠。胸向正前。眼看右前45度,这是上半圈。
接着松肩、沉肘、塌腕、手指上扬,将肘收到肋旁,肘贴肋部,只用小臂带转经脐上转到心口前为度,掌心斜对心口,手指指向右上斜角。转动过程中,右腿逆缠松塌腰裆,膝关节不要超过脚尖,左腿顺缠,步型不变。
谢千里----云手的奥秘
在现有的各家太极拳式中,云手演练的风格是多样的.但各家太极拳均称云手为“母式”,可见其在太极拳技术体系中的非凡位置.本篇就云手的典型问题作个性的剖析,以期给同道们一点有益的启示!
(一)云手的名称
云手的名称由来,据洪均生宗师在《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书的考证认为,云手式名是象形的.中国画习惯以螺旋状表示云之随风旋转,因此式两手交互旋转有似画云笔法,故取以为名.
以前,陈式太极拳有名为“运手”的,也许,本意是运转双手的意思,后来的云手名号可能是“弄拙成巧”,约定俗成了.另外,舞蹈的经典动作里也有非常飘逸的“云手”组合,或许是它启发了拳术中画圈动势名称的命名。
陈鑫曾说:武术中攻防手法以左右两方用得较多.所以各家套路中仍然保留了云手的模式原型,陈鑫在其《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把一路三组云手称为“上, 中,下”,演练的步伐和手法也稍有变化.二路炮捶也多处出现“单云手”,显而易见,云手作为太极拳基本技术形式,虽然已经融化在各式拳势当中,但原型还独立的存在着.
(二)云手的神意
无论文事武功,对神意的要求总是第一位的.古人的“意在笔先”是最经典的强调用意的词句.练拳者无笔可执,演练者的身体此时即是运动的符号载体,此刻的意就是不丢不顶的太极拳意.用神意统领周身按规矩运转,就会出现“周身无处不太极”的状态.
既然云手是太极拳的“母式”,那么,云手的神意就是太极拳演练和实作的神意.正常情况下,神意的关注有内外之别.在内为内劲的随机调节,在外为眼神的适时观照.武术界有“眼随手运&的拳谚,许多人以为,是手到哪里,眼看哪里,这样理解太机械了,易形成左右摇摆的“死鱼眼”.乏生趣,无观赏性.正确的理解是眼神注视目标的主体位置,是有主次的.王培生先生的神意分离观照的学说,就是神意内外周全关照的现代经典理论.
太极拳十三势中的“顾盼”也是神意灵敏而有主次的要求.目标为点,为主,为顾,周围为面,为次,为盼.手动作的方向为主,对应的另一侧为次.主的位置眼神要审视,次的方位,心意要观照.
“遵易理,合拳法,统周身”才是云手神意的“真态”.
(三)云手的轨迹
云手虽然是简单的画圈,但要求很细,不是言传身教的确难以明了.而且各家风格不同,要求有别.这里以“洪式太极拳”为例,说明云手的运行轨迹.
一般情况下,单独操练云手,都是先从单云手开始的,因为双云手无非是双手的交替配合,明白了单云手,自然就能举一反三,通晓双云手的动作要领.单云手又有定步和活步之别,起步阶段,自然以定步为基,为减少难度,易于入门罢了.
按传统的单云手操练形式来分,又有正反之别.
1.正云手轨迹:以定步右单正云手为例.
预备式:
口令:马步开手
动势:站好右侧马步,眼睛注视右前方,左手叉腰,左肘微前下合,右手向右前方采挤展开,肘微沉,右臂稍弯曲,掌心斜向右前下斜角,手指高度大约在肩和眉毛之间,右手和右脚上下呼应.
第一动:
口令:收肘缠手
动势:接预备式,眼睛注视右前方,内气微松沉,腰胯走提塌,身体左转,右肘向右肋收转,右手同时顺缠收转.掌心斜向右前斜角,手指高度大约在肩和肘之间.手指领劲不丢.肘不许夹紧,要松垂。
第二动:
口令:合手挤靠
动势:接第一动,眼睛继续注视右前方,身体继续左转,肘微沉右手顺缠收转到胸前十公分左右位置.掌心不过身体中线,斜向左后上斜角,手指领劲不丢.这时右肩肘要出挤靠劲.身体保持中正.
第三动:
口令:右转挤按
动势:接第二动,眼睛继续注视右前方,身体右转,肘微沉右手逆缠,右手的位置大约在右肩前外二十至三十公分处.掌心斜向前下斜角,手指领劲不丢.这时右肘臂要松沉出挤靠劲,手掌外侧意指右上.身体保持中正.
第四动:
口令:右转挤采
动势:接第三动,眼睛继续注视右前方,身体继续右转,右手逆缠,右手的位置大约在右肩前外一尺半处.掌心斜向右前下斜角,手指领劲不丢,手的下位对着右脚趾.右前臂和掌腕走挤采劲.身体保持中正.
要点:
整个正云手过程保持“上领下塌中间转”的身法。眼睛注视右前方,出手时“手领肘”,收手时“肘领手”,上下开合协调,既放松,内劲还要不丢不顶,呈阴阳相济状态。右正云手的动势是顺时针的轨迹,整个路线是斜置的外大内小的“鸭蛋圆”。
2.反云手轨迹:以定步右单反云手为例.
预备式:
口令:马步开手
动势:站好右侧马步,眼睛注视右前方,左手叉腰,左肘微前下合,右手向右前方采挤展开,肘微沉,右手臂稍弯曲,掌心斜向右前下斜角,手指高度大约在肩和眉毛之间,右手和右脚上下呼应.
第一动:
口令:收肘缠手
动势:接预备式,眼睛注视右前方,内气微松沉,腰胯走提塌,身体左转,右肘向右胸前收转,右手同时顺缠拧转.掌心斜向左前上斜角,手指高度大约在肩和肘之间.手掌不要到胸前,在右前肩外,手指指向右侧上斜角,手部领劲不丢.
第二动:
口令:沉肘滚手
动势:接第一式,眼睛注视右前方,内气微松沉,腰胯走提塌,身体先左后右转,右肘向右肋松沉收转,右手同时顺缠滚转.掌心斜向右左前上斜角,手指高度大约在肩前下胸腰之间.手指领劲不丢.
第三动:
口令:转腰挤按
动势:接第二式,眼睛注视右前方,内气微松沉,腰胯向右松转,右肘向右肋侧后松沉旋转,右手同时先顺后逆缠挤按.掌心斜向右前下斜角,手大约在右肩前外下半尺位置.松肩沉肘,手指领劲不丢.
第四动:
口令:拧胯挤采
动势:接第三式,眼睛注视右前方,内气松沉,腰胯向右加大松转,右手同时逆缠挤采.右肘松沉随转,右掌心斜向右前外下斜角,手和右脚上下呼应.手指领劲不丢.
要点:
整个反云手过程保持“上领下塌中间转”的身法。眼睛注视右前方,收手时“肘领手”,出手时“手领肘”,上下开合协调,保持内劲不丢不顶,呈阴阳相济状态。右反云手是逆时针的动势轨迹,整个路线是斜置的外小内大的“鸭蛋圆”。
正确的定步云手练习应该是神意专注,速度均匀,动势流畅,开合协调,画圈时手臂三节和整体的合理运转是云手锤炼的真谛.
(四)云手的实用
云手既然是母式,当然包含拳法的攻防涵义,云手画圈的过程,就是理想的攻防一体模式。手臂部三节和躯干部、下肢部三节的开合一体运转,就是最佳的人体攻防动态架构。
每一个随意的点都应处在太极状态――化打合一,开合一体。
例如:正云手的第一动“收肘缠手”,对方双手挤按我右臂腕肘,我松沉右肩肘,同时向里收肘,右掌指向右外下侧划弧,这样的肘手收中放的动势是同一时间完成的,掌指部的缠转是稍节的紧放,肘部的收转是中节的随化,对方立即处于“落空”和“即出”的两难境地,非高手即刻出局。
再如:反云手的第三动“转腰挤按”,我呈右前臂接近右胸腹状态,对方双手按我右肘腕,我根据对方的下按劲路,先微顺再逆缠,用腰胯带动右臂向右开转,肘部保持松沉状态,指掌边缠转边右开,肘部松沉为随化,指掌部缠转为紧开,对方陷于“太极阴阳阵”,不能随化即刻出局。
这都是特写的局部镜头,高超的太极拳手,经过持久的正确锻炼,已达“全身无处不太极”状态,所以在推手和实战中,处处得机得势,显自如状态。
当然,理想的太极状态是相对的,“天下第一”的还没有出现过,盲目地抬高太极拳的地位,忽视自己的技术锤炼和心态修养,都是纸上谈兵的自大狂。实际上,只要理念对头,打任何拳都可达太极状态。反过来说,就是打太极,不明理法,也是盲拳,只能虚妄地陶醉自己,没有实际功用。所以,从云手训练着手,易于举一反三,这是前人的宝贵经验,我们不容忽视!
洪式太极拳基本功 练习对比 4
李驻军谈拔井绳和小缠丝的练法
拔井绳是洪式太极拳所独有的基本功法,是练习腰裆劲的主要方法。拔井绳是一种象形功法,它的练习方法就象从井里面提水。因为现在的人大都没有见过打水,更不用说去打水了,所以这个功法本来是很简单的,但因为人们没有见过,显得有点不好理解。
练习时注意腰胯的旋转是由膝盖的一提一落来完成的,两个手也是随着身体的旋转,配合膝盖的起落一个里缠上提,一个外缠下插,犹如手抓绳子将水从井里提出一样。
小缠丝是拿法的一种,它是在对方用力抓握你的腕部的时候,我以另外一只手搭住控制对方以防对方脱落,被抓握之手先以小指依次里收,手走立体的外缠。结果会使对方疼痛难忍,如果缠的紧了会令对方受伤。但每个用法都必须有老师的言传身授方能掌握,不然仅仅是看个外表。
我们洪式太极拳也有核心功法,那就是划圈。建议你先学划圈。划圈的时候,要控制好漆盖和肘,保持立身中正,裆松沉而后才能圆活。
洪式太极拳基本功 练习对比 5
静 谈 洪式太极拳的正圈
洪式太极拳的正圈,是洪公均生根椐拳中基本手法、步法及身法的配合提炼出来的一种练功方法,其练法为:
以右手为例:右手自然放于心口处,掌心斜对心口,右肘自然下垂贴于右肋。左手卡左腰处,左手拇指按住左肾部。此时步法为、右侧马步。
开 时右手逆缠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从心口向右前下颏旁斜向右前上角45度转动,转到手高齐眼处,手心斜向右前下角45度,手指指向左前上角,手臂不要伸直。 开手时左腿顺脚尖的方向逆缠松塌腰裆,膝关节不要超过脚尖。右腿顺缠。胸向正前。眼看右前45度,这是上半圈。
接着松肩、沉肘、塌腕、手指上扬,将肘收到肋旁,肘贴肋部,只用小臂带手转经脐上转到心口前为度,掌心斜对心口,掌根据胸口一拳距离,掌心斜向左后上方,手指指向左上斜角。转动过程中,右腿逆缠松塌腰裆,膝关节不要超过脚尖,左腿顺缠,步型不变。
洪式太极拳的反圈
洪式太极拳的反圈是洪公均生根据拳中的基本眼法、身法、步法、手法提炼出来的一种练功方法:
以右手为例:右手自然放于心口,掌心斜对心口,手指指向右斜上角。左手卡左腰处,虎口朝下,大拇指按住左肾部。
此时步法为右侧马步,两脚距离一肩半到两肩宽。立身中正,虚领顶劲,胸向正前。眼平视右侧前方45度。
开时以手领肘,以肘领肩,经心口方向右前下方与胯齐逆缠开手。此时上体不转,只是暗塌裆劲,右腿微顺缠,左腿微逆缠。右手继续逆缠右前上开,高与眼齐为度。右腿仍顺缠,左腿仍逆缠。步型不变。
然后,右手小指内 裹变顺缠,从右外上斜角向里转,此时以肩领肘,以肘领手。而手指的方向仍向外右上斜角,右肘收到乳下,掌心斜对左前上角,掌指指向右斜上角。右腿变逆缠, 左腿变顺缠。接着,右肘收到右肋,肘贴肋。右手掌心斜对心口,手指指向右上斜角,掌根距心口一拳。转动过程中,右仍腿逆缠,左腿仍顺缠,松塌腰裆,膝关节 不要超过脚尖,眼法、身法及步型不变。
洪式太极拳基本功 练习对比 6
正反圈,顺逆缠是太极身体运动和配合的基础。洪老师提出的:
收肘不收手,出手不出肘,圆裆开胯,膝走上下。
正是顺逆缠身体运动的所有要领的阐述。
第 一句里“收肘不收手,出手不出肘”是讲手臂的运动规则。这两个段好象都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人小臂的长度是固定的。“收肘”是指肘指向丹田指的意思。因为人 体的结构和材料,决定了身体上只可能形成费力杠杆,不可能有省力杠杆。就如把手伸直提一公斤东西会很重一样。如果想使最少的力,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身体的结 构来吃住这个力(例如把重物顶在头上)收肘的第一个原因就在于此。以肘往丹田指,让手上被对手推的力转移至腰,再从腰到下盘。
“ 收肘”的另一个原因是配合“出手”。“出手”比收肘要难,主要原因是干才说的费力杠杆的问题。手离身体一远,整个手臂都成了自己的费力杠杆(敌人的省力杠 杆),大部分人解决它的办法是把肘推出,减小力臂,以整个手臂的力和敌人对抗。但如此一来便犯了太极最忌讳的双重之病。所以如需“出手”手必须运动在身体 “最长”的一条线上。这条线须连着地,而且肘是此线关键之一,如果肘不指着丹田,此线便连不成。如果全身都连上了,在这条线上敌人对抗不了你。在一路里有 时手撤到了肘后(拦擦衣右手或单鞭左手),那就需把手贴在身上以减短费力杠杆。这样拉的线虽不长(失去了手臂的距离),可是没有缺陷,等到手转到位置才能 伸开。
第 二句“圆裆开胯,膝走上下”是形容在顺逆缠下半身的运动法则。在划圈时如果上盘转,腰就会拧死,敌人便可随你拧的方向,而且之前讲的那条线就断了。所以练 太极时腰不能动,全是胯动。胯转不开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会导致挺腰,挺腰也会导致断线,而且对腰部不好。“膝走上下”我觉得改为“膝指上下”更为贴切,因 为上盘不能晃,下盘更不能晃,否则全身都一起更着晃了。膝部运动的原因是因为大腿骨在髋关节里转时,同一根骨头在膝部的一头不会转,所以膝要往上下指。如 果用了此法,几乎所有方向都可以形成那条线。如此一来,有了转腰的效果但是没有转腰的缺陷。这就是太极出奇的转弯。
洪式太极拳基本功 练习对比 7 “中定荡力桩”的由来
“中定荡力桩”是陈式洪派太极拳所特有的一套推手训练方法。它的理论根据来源于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一定律是说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中定荡力桩”不 管是左右练法还是前后练法,都是利用双腿的相互支撑。蹬动与地面形成的反作用力来提高运动员的下盘功夫。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入,运动员的下盘力量迅速增加, 对大地的蹬力就越大加上两腿之间力量的回荡和之身中正,就会产生内气膨胀和随遇平衡的效果。实践证明,训练效果明显。那么,“中定荡力桩'又是何人所创呢?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太极推手和散打同时试验性地迈入竞技体育的行列。如何训练运动员?使他们尽快的掌握推手的要领,提高推手的技术水平?这个课题摆在武术工作者面前。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太极推手热也刚刚兴起,他们扬言:”十年之后太极拳的中心在日本“。时任济南武术馆馆长的李恩久先生坐不住了,他要亲自带队训练,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为此,李恩久先 生开始了超乎太极思维惯性的探索。百家之长,皆为我用,拜百师为师,不断从各类拳种中吸取营养,拜读太极拳前辈关于太极推手的经典论述,以及现代体育运动 的各类教材,结合物理学的力学原理不断的探索实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训练运动员的下盘功夫使他们在短期内掌握太极推手的扎实技术,除了传统的训练方法 外,竞走运动员的腰胯训练,铅球运动员的出手动作,田径运动员的爆发力都成为李恩久先生反复研究和揣摩的对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总结,他终于创编了两套”中定荡力桩“将古老太极文化和现代竞技体育揉合在一起,闯出了一条竞技推手的新路子,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数十年来运用这个训练模式培养出了一大批太极拳及太极推手人才,在国内外大型比赛中培养了15位全国推手冠军,1999年在全国太极拳锦标赛上李恩久先 生的弟子又获陈式太极拳冠军。陆续地把他们送进全国各地的高等学府,如今他们都成了国家的栋梁。像北京体院的黄康辉、上海体院的谢业雷、烟台大学的于述 罡、济南体校的王洪平、历城职专的葛学军。另外还有杜林功、郝平、丁明业、陈玉忠、武丰田、方杰、陈惠、巩兆芹、王天宇、李f、崔杨他们都在各自的教学岗 位上耕耘。
“中定荡力桩”无论是对太极拳的套路训练,还是太极拳推手训练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洪式太极拳基本功 练习对比 10
谢千里---- 缠丝劲的机巧
(一)“缠丝劲”的真意
太极拳爱好者对“缠丝劲”并不陌生,尤其是陈式太极拳、洪式太极拳练习者可谓是一动俱为缠丝.可是,细细研究起来,我们又难以讲清楚,什么是“缠丝劲”,它的典型形式是什么?训练的要点步骤又怎样?具体实作时又是怎么随机应用呢?诸如此类问题,困扰了不少太极拳爱好者.
在自然界中,水流的旋涡是螺旋推进的,藤类的植物攀缘树干或者篱笆都是把藤条缠绕成螺旋上升状,这些螺旋线状,大家早已司空见惯。太极拳运动中,人肢体的立体运转也是相同的道理. 由定向旋转产生的劲力都是呈各式螺旋缠丝状的,我们广义上都可谓之“缠丝劲”。可以说,“缠丝劲”法是整体轻灵运转的根本劲法,是高层次太极拳内劲的主体。只是因对其内涵的把握有高低之分,故表现形式有明暗之别.
(二)各家武术中的“缠丝劲”
太极拳形意结合定向旋转动作产生“缠丝劲”,而旋转是武术动作中普遍存的运动方式。比如,长拳中的冲拳动作路线虽然是直线,但是拳的力量却也是成螺旋式向前发出的,从力的运行轨迹上来说,这样的力也是一种“缠丝劲”。形意拳动作翻转硬上, 产生的劲力也都带着“缠丝劲”。在八卦掌的拳诀中就明确要求“拳宜滚出滚入”,这种滚出滚入本身就是旋转,旋转产生的劲力也可以称其为“缠丝劲”。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缠丝劲”不是太极拳独有,“缠丝劲”是普遍存在于武术动作之中的,其他流派动作中的“缠丝劲”与太极拳的“缠丝劲”在形式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而把劲力方式放在次要地位,而太极拳却是把“缠丝劲”作为核心劲法形式,贯穿始终,讲究内外动静互为其根,更细更严,成为十三势的灵魂。所以不丢不顶,呈太极之相.
(三)“缠丝劲”训练的基本形式
太极拳本身的运动方式决定了“缠丝劲”训练的首要性。太极拳要求动作须沿弧线运动。要想达到这一运动目的,必须通过身体的内外协调旋转才能实现,也正是因为有了身体的旋转才产生螺旋式运动,才产生了整体的“缠丝劲”。
正常情况下,身体的立体旋转训练是练出“缠丝劲”的基本形式。我们有三层训练模式,每层又有定步活步两种训练形式,这里介绍的是定步训练模式,活步就是把定步左右旋转变作进退步.
第一层:初级缠丝:
口令:抱球提塌
动势:身体中正,两脚同肩宽,双手左右抱圆,站成浑圆桩,保持相对静止状态.随腰胯左右旋转,相抱的双手也左右摆动,两膝配合腰胯做一前一后的立体提塌运动,腰胯尽量旋转,膝部动作要小.保持中正旋转状态.眼神始终注视前侧.练到功成时,可以左右整体旋转发力试劲.
要领:眼神始终平静地看正前方,胯要松塌,不许浮起,肩肘松坠,不要随意变形.速度均匀.达到俗语说的“上领下塌中间转”状态.
第二层:中级缠丝:
口令:开合提塌
动势:相当于陈式太极拳中的“肘底捶”.身法同初级缠丝,定步左右旋转,就是左右手做前后开合运动,手部动作形式又像倒卷肱.练到功成时,可以左右整体旋转发力试劲.
要领:练习过程中,眼神始终平静注视正前方.保持坠肘状态,不要随便撑肘,指掌领劲,螺旋松柔开合运动.
第三层:高级缠丝:
口令:定步云手
动势:以右向为例,身体中正,两脚同肩宽,站成侧马步,左右手随腰胯左右交替画圆,动势有双正、双逆和一顺一逆三种,两膝配合腰胯做一前一后的立体提塌运动,腰胯尽量旋转,膝部动作要小.保持中正旋转状态.眼神始终注视右前侧.练到功成时,可以两人挤按试劲,不丢不顶为准.
要领:注意松圆慢匀,眼神不要散乱,膝部合而不僵,胯部塌而不死.无人若有人,心意细密.
(四)“缠丝劲”实用举例
当我们不断提高“缠丝劲”训练水平的同时,模拟实作是提高太极拳功夫的基础.这里例举两例供大家参考.
例一:对方双手按我右手臂,我随势不停,在保持中正不丢的前提下,顺来脉先顺缠蚧,后逆缠开手,背势化解.若与来势硬顶,非神力难以脱开.不会出现轻松玄妙的开手局面.
例二:对方左手挤右手按,进逼我中盘,我随势左转,左手轻搭对方左手腕,右手小臂部应机搭在对方左肘部,先捋后捩,双手在引尽落空的基础上,瞬间合力发放,对方跌出.
这两个应用手法,前提都是中正为前提,顺逆缠丝为法器,轻灵顺应为缘起,引进落空为契机,随空随发,干净利落.如只有松转,无由内到外的饱满而精细的整体缠丝做前提,要轻灵发放,是不现实的.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差一样都不是太极拳的放人方法.
灵活运用“缠丝劲”,是训练求真的目的,也是太极拳由技上升为艺的必由之路.太极拳内劲是一种高深的实践功夫,决非纸上空谈能够得来的,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更正,才会天天更上层楼.
李恩久大师和陈式洪派太极拳 - 李恩久大师和陈式洪派太极拳 汪泳 李恩久先生是我国著名武术大师,他的武功 蜚声海内外。 李恩久先生大师对中国武术素有研究,尤其是...所以陈式太极拳的高手,实际上到后来外形很小了,比如洪均生;武式太极拳心法好,需有一定的境界才能理解,就好像我们初次接触文学理论,总觉得惊为天人、赞叹前人的智慧...寻找正宗陈式太极拳之路 - 正宗太极拳大寻觅 也许是有缘,也许是偶然,我今生有幸学习到了真正的太极拳。 一切还是从头说起,与大家讲讲我学拳的经历,分享一点儿...太极拳| 陈式| 动作|陈式洪派太极拳一路81式动作名称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陈式洪派太极拳一路81式动作名称;洪均生 陈式...太极拳理论大全 - 太极拳理论大全.txt∞-一人行,必会发情 二人行,必会激情 三人行,必有奸情 就不会被 珍惜。真实的女孩不完美,完美的女孩不真实。得之坦然,...洪氏太极拳 - “洪氏太极拳” 这一名称早在洪均生传授实用拳法前后的研习者中流传,但未 正式确定,近年来,已习惯把这套拳法称为“洪氏太极拳” ,以区别陈式太极...浅析太极拳的现状与发展 - 浅析太极拳的现状与发展 众所周知, 自从杨露禅进京授拳定天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 百多年里, 太极拳在飞速的发展及...太极拳腰裆劲、缠丝劲等练法 - 太极拳腰裆劲、缠丝劲等练法 腰裆劲是腰、胯联合发出的劲。太极拳的四肢和躯干的动作,以 腰为轴心,即所谓“主宰于腰” ...洪式太极拳 - 洪式太极拳 “洪氏太极拳” 这一名称早在洪均生传授实用拳法前后的研习者中流传, 但未正式确定, 近年来,已习惯把这套拳法称为“洪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谱详解 -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谱详解 第一势 金刚捣碓 势名考释: 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推手奥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