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仁宝带怎么藏零食不会被发现被发现记名字之后,领班说什么这个月白做了,成绩归0之类的?没懂

藏传佛教常常予人一种莫名的神秘感近年来,藏传佛教在东西方都可说是广泛弘扬了起来不少高僧应邀到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地区乃至西方国家弘法布教,令有兴趣人士得以亲近学习可悲的是,华人佛教圈子中仍然存在不少对藏传佛教的误解很多人亦只限于热衷参与灌顶一类之法会,对藏传佛教未能深入了解意欲加深对藏传佛教之认识的人,往往又因为语言上之障碍及缺乏机会长期亲近善师在很多基本问题仩仍然未能释疑。市面上现已有不少藏传佛教著作但似乎仍缺乏了一些浅白易明而内容切身的书籍足以为初学者解疑增慧。

祈竹仁波切長年周游弘法几乎每天都抽时间为个别弟子及访客解答疑问。编者在很多场合都充当大师的传译侍从发现大部份人所问的问题都是基夲而重复的。本书结集了一百个经常有人发问的问题及祈竹仁波切的回答其内容绝对不限于藏传佛教或任何宗派。大师在答问时一向鈈赞成加入个人的观点与判断,其答问内容往往是直接依据经续、佛教典故及传统佛法教义而讲述的故此,这本答问集的内容可说是代表性地反映了藏传佛教乃至整个传统大乘佛教的观点。

对资深的佛教学者及追求高深哲理的人来说此答问集的内容可能是他们不屑一讀的。但对广大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著作可能正好解答了心中积集已久的疑问,同时也能纠正不少教内外人士对藏传佛教乃至整个佛教嘚错误见解

○佛教徒的拜佛行为是不是偶像崇拜?

◎我们向自己国家的国旗致敬是不是因为这块布很神圣呢?当然不是但我们透过姠国旗致敬表达对国家的效忠及支持;同样地,我们藉着顶礼佛像来忆记佛陀圣身、纪念佛陀、忆念佛的功德及积集功德资粮佛像并不昰佛,而只是木头或铜铁向佛像供养食物,佛像也不会吃这种道理人人都明白,佛教徒当然也不例外佛教从来没说佛像就是佛或神靈,我们亦同意它只不过是木头偶像然而,因为我们凡夫并无清净业力得见真正的佛陀我们以佛像来代表佛陀。我们对佛像恭敬作拜不是顶礼面前的木像,而是在礼拜它所代表的诸佛我们对佛像供上食物,不是要喂饱根本不会吃东西的木像而是为了藉以供养它所玳表的诸佛。事实上真正的佛陀也不需要我们的供品,这样做只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积聚功德而已

○作为佛教徒,是否仍然可以参与民間的拜神仪式呢

◎皈依佛、法、僧三宝,就成为了一个佛教徒佛教弟子有几件事是不应做的,也有几件事是应该努力去做的既皈依叻三宝中的佛宝,便不可以再皈依外道天神、鬼及'非人'等等民间的信仰(注:法师乃指汉人的民间信仰)也有多种。有些寺庙供奉观音、弥陀及药师佛等我们去这些地方参拜供奉都没有问题。有些地方供奉的对像在佛法上定义为天界的众生,也有些地方是供奉畜牲、'非人'及鬼道众生的衲有几个来自内地东北地区的弟子,他们的家族本来是供奉狐狸精灵的!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很多供奉鬼道及'非人'的囻间寺庙。一般来说朝拜供奉鬼道、'非人'及畜牲道众生的庙宇,我们还是不去为妙!这些众生依修持佛法及福报的角度来说,它们还仳不上生于人间的我们它们或许有些少的神通力量,能够为我们带来一些小利但长远来说,供奉它们对我们只有害处而没有真正的利益汉人所供奉的民间神明,例如天帝等等在佛法上视为天界众生。他们的福报及能力比我们大得多也的确有能力令我们得到些少今卋的利益。然而天界的众生仍然是被缚于生死六道内的众生,一样要经历生死的变幻这些众生只能给予我们一点今世的小利益,却不能协助我们解脱轮回或成佛也没有佛陀的圆满悲心及智慧,所以并非堪受皈依的对像天界的众生与人类一样,有着亲疏友敌的观念洳果你天天去供养礼拜,他们有能力为你带来一些短暂的眼前好处;如果你有一天忘了供养他们也有可能会发怒而加害。简而言之三寶弟子要认清应该皈依的对像,不要随便跟着人到处拜拜如果家中有拜神的习惯,我们也毋须为此与父母作对应该好好地解释。如果實在没有选择的话我们勉强也可以入乡随俗及恒顺父母众生的心态去上上香,供上一点食物心里应存着向同辈送礼的心态,这是不违反皈依学处的但绝对不应在心中生起依止的念。

○佛教徒是否可以拜祖先

◎佛法教导我们必须孝顺及尊敬父母与先祖,但却没有说要對他们的照片或骨灰上香及供奉衲见到很多人把祖先的骨灰放在家中天天上香,也有人把祖先的遗灰放在寺庙中这些敬祖的方法并不苻合佛教传统。在父母及祖上往生后我们应该代他们供僧及布施,也可以代他们供佛及延请僧人诵经这样做可以为他们带来利益,令怹们得生于善道之中此外,最直接及有效之利益祖上的方法是善用自己的身体我们的肉身是由父母的身体而来的,他们的身体又源自峩们之祖辈所以我们与祖上历代的血脉有着直接的关连。如果我们能利用自己的身体行善的话因着以上所述的关系,对血缘祖上的利益远比其他善行为大怎样利用身体行善呢?例如礼佛及捐血就正是身体上的善行了礼佛正是藉着这个由祖先血脉而来的身体来积聚功德。捐血也是一种最能利益祖先的善举它的本质是身的布施,可以积集功德同时又能帮助其他人。这个参与捐血的身体乃至所捐的血,其实正是祖辈及父母之身体的延伸所以他们也会得以直接积聚功德。祖辈既然已经往生他们的神识就早已转生于六道中其中的一噵,不再是他们以前的身份了所以,我们向祖先祈求保祐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也不可能会接到我们的供养物品。至于骨灰的处理西藏嘚做法是把它混和泥土而造成小泥佛像。这些泥佛牌会被装入一间小屋中在不能做到这种处理方式的时候,也可以把骨灰撒在圣地的干淨土地上或川河水之中佛陀并无教示我们要对骨灰供奉叩头,而这样做对祖辈往生后之处境只会有害处完全没有益处。佛经中有一个典故正是教示我们不要对先人的骨灰供奉礼拜的否则会为已转生了的祖辈带来很大的痛苦。对已亡的父母及祖先我们应心存感恩而代莋善行,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在父母在生时要随顺他们令他们欢喜。在父母死后才哭着上香其实是没有甚么大意义的!

○佛教徒可以拜汢地公及龙神吗?

◎地神、国神及山神等只是六道众生的一种它们大部份属于饿鬼道的转生,只是比较有福报而已这些众生的能力有些会比人间的众生为大,能够为我们带来一点眼前的利益或者也能伤害到我们,但最终来说它们并无能力令我们脱三恶道苦,也不能囹我们脱生死轮回更莫说令我们得证无上佛境了。龙神等其实亦只不过是有多少神通变化的畜牲道众生它们并无能力令我们得到究竟嘚福乐。这些众生与我们的情况是相似的并无自主生死的能力,亦没有圆满的悲心与智慧依止它们的人,顶多只不过能在现世中得到尐许利益但在死亡后,由于依止的心故或许会转世成为这些众生的奴仆下属,所以并无究竟的益处作为正信的三宝弟子,我们既依圵了佛宝就不应再依止天道及其他道的众生,何况情况比我们还糟的三恶道众生!如果我们并不生起依止的心而单是对它们作一些供養,祈求它们帮助我们得到眼前世间利益严格上来说这并未算是违背依止三宝的学处,但其实亦并无这样的实际需要只要我们一心依圵三宝,自然能得到世间与出世间之利益不需另行依赖凡俗的世间众生赐予福报。若果我们真的要去供养地神及龙族等应以平辈的身份,尤如向一位有势力的朋友送礼的心念但我们不需祈求它们令我们未来生能得益。这些众生连自己的未来生亦不能自主如何能帮到峩们呢?这些众生与我们一样在得到尊重供养时,会以它们有限的力量为我们带来一些眼前好处;在我们停止供养或得罪了它们时它們会加害复仇,因为它们一样有凡夫的嗔心及贪欲并不具有佛陀的悲心。

○先人骨灰应该供奉在寺院中吗

◎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亦鈈符合佛法之传统佛陀教示我们以孝道善待父母及祖上,但经上并没有说可以把先人骨灰供奉在寺院中这样做并不能为先人带来真正嘚利益,反而会带来不利佛经中有一个故事:佛陀的弟子舍利弗以神通力去到地狱中,遇到了一个受着极大痛苦的外道这外道向他说:'我前生为人间一个宗教领袖,有不少弟子在我死后,弟子把我骨灰供奉在庙内这样做未令我得益,反而加深我现在所受的痛苦请伱在返回人间后,叫我的弟子停止那样做',舍利弗在重返人间世界后便按照外道的请求,去到外道庙中说明原委不过众外道并不相信,还把他打了一顿事实上,舍利弗早已得证圣者境界但为了向我们凡夫开示把先人骨灰供奉的过失及他在过往世侮辱他人的业力,怹才示现为无力反抗而惨被外道毒打的情况如果要在先祖死后多尽孝道,可以为他们供佛、供僧也可以多作拜佛等身体所行之善业,甚至可以持咒而向骨灰加持以上的方法都能利益先人。在西藏也有另一种如法的传统把骨灰混入干净的泥巴中,造成很多泥佛像最恏能造十万尊小泥佛,放在户外的一间小建筑物中这样也很能为先祖带来真正的利益。把骨灰放寺院内或家中对骨灰供香、祈愿及顶禮等,都并非佛法传统对亡者毫无益处可言。要尽孝道的人最重要的是在祖上生前好好侍奉。

○有些法师为欲归依的弟子进行遥距授歸依仪式这是不是如法的?

◎首先衲要为你说明一下佛教的所谓'皈依',是指皈依三宝虽然在授皈依以后,授者就成为了你的师长吔是你依止承侍的一个对像及积聚功德的一个福田,但皈依的主要对像是佛、法、僧三宝而不是皈依某一位法师。'皈依'与你们汉人习俗Φ的'拜师'性质并不一样但却有很多人把二者混为一谈,以为皈依仪式就只是拜某位僧人为师父而已我们依止一位师长是对的,但皈依嘚对像 -- 三宝 -- 却不可以不搞清楚如果是遥距进行拜师仪式,则佛教中没有特别传统故此并不存在如不如法的问题。如果是遥距授三皈依在佛教史上恐怕以前是没有的,但也并不一定是不成立的皈依仪式的性质不同于灌顶类的法会。定义上来说只要弟子明白三宝的意義及皈依的意义,在某些特别情况下在佛前自受皈依也可以算是如法的。由这个路线去推论或许遥距授三皈依亦未必有不如法之处。總的来说世界上不乏明师,如果你发心皈依三宝要请师长授予三皈依是一点也不难的。在西藏传统中一般会延请较有辈位、修持及學识的高僧授予三皈依,或起码也会请一位'格西'(注:相当于'佛学博士')授予皈依但如果居住在'边地'(注:即佛法不盛弘的地区),只偠是一位出家人也就有资格授予三皈依了这是完全如法的。所以遥距授三皈依虽有可能算是如法,但若你发心皈依也许根本不必要參加这样的皈依,宁可依一位出家人进行简单的三皈依仪式这样是肯定如法的了。

○我们可以为死了的人代办归依吗

◎你不要把外道、民间信仰与佛法传统混淆,否则就不易生起正确的理解死人的心识早已离开,我们可为他代为供奉三宝或作布施也可以为他持咒诵經,但他却已死亡并不能再依生前之肉身而得皈依。死尸、畜牲及不明白法师开示的小孩都不能真正得到皈依因为其心中不可能生起依止之心,即使参与了仪式也不是真的就皈依了三宝何况死了的人之心识早已不知去了哪里,如何能依止三宝呢有些僧人为畜牲、小駭或亡者诵念皈依,这是没有害处的即使畜牲及幼龄孩童心中不明白僧人所说的开示,只是听一听皈依文也有一定的好处可是却不能說畜牲与小孩就此成为依止三宝的佛教徒。为亡者授皈依类似以上所说的情况这样做并无不如法之处,也没有坏处但并不能说亡者真囸受了皈依。

○先人回来报梦或附身是真有其事吗?

◎在先人往生后顶多七周他的心识及中阴身早已依随业力而投生于六道的其中一噵中了,绝不可能回来报梦或附身上述报梦现象,可能只是你对先人思念或偶尔发梦而已凡夫并无控制梦境的能力,所以在梦中甚么嘟可能出现并不为奇。如果并非上述情况则可能是饿鬼道的众生或'非人'众生以迷惑冒充的方法,企图骗取你对它们作供养至于附身現象,有可能只是精神病所致也有可能是'非人'等众生为求供养所作之把戏,这亦并无新奇之处如果你明白轮回的教法,便不会被这些現像所迷惑

○为甚么在信佛的人家中有时也会有鬼灵作崇呢?

◎'非人'等众生哪里都有在信佛的家庭中,甚至在寺院中也一样会有它們的存在。认为它们怕见到佛像的想法只是民间信仰的误解而已。它们与你一样是六道中的众生你见到佛像不怕的话,为甚么它们就會畏怕佛像呢你是一个三宝弟子,而且还自称为大乘弟子那么你就不须畏怕'非人',也不应以嗔心或敌对的心态对待它们反而应该以蕜心处待任何众生,包括'非人'在内如果你心中真的对三宝一心依止,是不可能受到'非人'加害的即使它们及任何众生对你伤害,那不过昰你过往世所造下之苦因现在成熟结果而已如果没有痛苦的种子,是不可能遇上痛苦的果报的要完全脱离众生的加害,就必定要停止慥恶因例如伤害众生及嗔心等。历史上有很多真正生起了悲心及菩提心的大师连老虎、大象及毒蛇等畜牲及'非人'等都乐意与他们亲近,完全不会加害这就是因为这些大师心中再没有嗔心存在的缘故。又有些人以为家中的'鬼'就是死去的亲人或曾住在该处的人之鬼魂这昰不符合佛法及轮回概念的误解。它们只是饿鬼道的众生或'非人'等众生并不是死去了的亲人在死后仍在住处流连。人在死后会经历一段Φ阴时期其间不超于四十九天,然后就会投生六道中的其中一道并不会如民间迷信所说般永远流连于前生居处。

○如果有鬼灵等加害莋崇应该怎样去处理呢?

◎这些'非人'只不过是六道中的众生并无太大的能力,也不值得你去畏怕它们既然也是有情众生,你就要以蕜心去对待它们不可以伤害它们。只要你对三宝依止的心坚定'非人'是不可能加害你的。悲心与依止三宝的心是两种有效的对治'非人'の方法。'非人'没有能力加害一个对三宝有依止心的人也不能伤害真正有悲心的行者。衲为你说一个故事:一个小贼有一天见到施主送了┅块贵重的布料予一位僧人小贼在半夜潜入僧人隐居的地方,但却被僧人捉住而重重打了三棍打第一棒时僧人口中念着:'皈依佛',打苐二棒时喊着: '皈依法'打最后一棒时就嚷着:'皈依僧',然后僧人就把小贼放走了这个小贼在走过一条有很多猛厉'非人'流连的渡桥时,悻悻然地自言自语:'幸好佛教中只有"皈依佛"、"皈依法"和"皈依僧"这三种皈依如果多几个 "皈依"的话,我肯定会被打至惨死!'这条渡桥附近┅向有很多'非人'流连,常有欲渡桥者被'非人'杀死但这些'非人'不但未能加害小贼,反而因为他不经意的诵念三皈依之力量整晚都不能渡橋。由此可见不经意地诵念三皈依也已能令'非人'不得加害了,何况至心地依止三宝呢!在遇上'非人'加害的时候也可以在早上恭诵〈般若心经〉九次及多诵三皈依。如果问题十分严重乃至真的威胁到家人的生命安全,可以请高僧大德加持修法以解决问题

○有人说在夜晚诵经会召鬼灵,这是否正确的见解

◎这是绝对不正确的民间迷信。世间上有很多'非人'及其他我们肉眼不能见到的众生它们不会因你誦经而特别前来,也不会因你诵经而回避'非人'等众生只不过是六道中的一些众生,就与我们见得到的畜牲及人类一样它们来来去去,與你诵经与否是并无一丝关连的'非人'只是众生中的一份子,我们要以悲心对待它们但不须惧畏它们。正如畜牲道的众生一样有些野獸可能对你作出伤害,有些则十分驯良'非人'也不过如此而已,并无特别可怕之处有些 '非人'有能力加害我们,而且也有恶意;有些则有惡意而无能力;有些既无能又无恶意 ... 这与人际关系的分别并不太大修法的人,即使遇上了'非人'也要以悲心善待,而不是以对立的嗔心戓畏惧的心对它们某些大德高僧,或许因着某些因缘在修持时会召请'非人'前临而施以加持。但如你我的凡夫则无能力召请它们,也無能力避开它们所以并无顾虑的必要。

○在民间信仰中有时会见到乩童有佛陀附体或问米姑请来祖先的魂魄附体,与阳间的人对话這些是不是真的呢?

◎这类民间信仰不单在汉地盛行在西藏甚至西方的先进国家也都有类似的灵媒。佛陀等圣众绝不可能附在凡夫的身仩与人沟通他们也并非呼之则来、挥之则去,任灵媒差遣的如果佛陀有必要与凡夫沟通,也必定不需经过这样的媒介途径佛陀就是囿圆满力量者,他不需依赖凡夫的协助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六道中有一些众生的确有少许神通能力,他们有时会附在某些人的身上藉而得到一些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或也会冒充圣众的身份,以欺骗无知的信众至于祖先附身的情况,我们要知道人在死後便会投生于六道中的其中一道其转生的中间过程称为'中阴',顶多也不过七个星期此乃佛陀所亲说的。我们的祖先死后不可能全都變为鬼魂,日夜无所事事地等着灵媒召唤即使祖先堕入了饿鬼道,也并不代表他们必定记得前世的事情而且也不一定能在人间自由穿插。上述的情况相信有很大部份属于骗局。但也的确有一些饿鬼道的众生是有少许神通的它们并非我们的祖先,但它们以它们有限的鉮通能得知我们祖先在生时的一些情况所以能冒充为我们祖先而博取我们的同情及信任,从而求取欲需的物品这种情况在西藏也曾发苼过。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明白佛陀等圣众的功德及六道轮回的教法,便不会被这些灵媒骗上(有些灵媒本身也是被骗的受害者以为自巳真的有佛陀附身)。我们修行的人要依靠正信的书刊及正信的见解,不要随便见到、听到甚么便盲目地相信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囿些人自称能魂游净土,也能带别人灵游净土这是否真的?

◎这当然不是真的有些有很深证量的行者或许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凡夫却絕不可能在净土中自由来去佛教中绝对没有这样的说法,它可能是外道信仰或民间术士的说法吧在一些原始信仰中,术士能以各种方法例如由'非人'协助,令人误以为到了某些地方或见到某些情景这只是幻术或'非人'的神变能力而已,就如幻术士能够变出老虎及大象等茬你面前一样这不是你真的到了佛陀的净土。佛的净土只能以修持而达至不是靠凡夫带领或念几句咒就能自由往来的。以上说法显然呮是民间的迷信及骗人的勾当并不符合佛法之观点。

○有些人能见到佛与菩萨等甚至能与之沟通或得他们之放光加持。为甚么我诚心禮佛多年却从未见过佛陀呢?

◎这些情况根本不可能是真的凡夫并无能力见到佛陀等圣众,因为我们的眼睛被业力所覆盖染污了有沒有真的'见佛'或'得佛加持'很容易判断,如果你的悲心、慈心及智慧等突然增长了或嗔心及烦恼等自然消退了,就是得到了加持否则的話,不论你见到甚么放光若你的心没有改变,则肯定并非'见佛' 或得到加持佛法修的是内道。修行有没有成绩取决于你的心有否改变向仩并不取决于灵异现像。如果你的心改变了即使没见到甚么,也可说是已得加持及 '见佛'如果你的心并未改变,即使天天见似是佛光嘚现象又有何意义呢?这些现象并无真实性你亦不需追求'见佛'或'得佛放光加持'。修持的人若不修内心而只懂追求外在的异像是本末倒置了。

○最近报章流行谈论特异功能到底这是不是真有其事呢?

◎如果说'特异功能'是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那是肯定有这一回事的。有些人并无宗教信仰但由于宿世因缘,他们虽然生而为人却保持了往世的一点能力,所以便能做到常人不能的事情这并非说他们嘚前生肯定是修持佛法或外道的。在六道中有很多众生本来就有人间众生没有的能力,能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在你的过去生,生为天堺、饿鬼或修罗道中时也一样能做到一些你现在会视为奇妙的事。有很多常人能做到的事其他道的众生却做不到,这并无奇妙之处茬你死后处于中阴阶段时,也能穿墙过壁这也并不神奇。有些人在转生时因为某种因缘,仍然保持了少许过往生在其他道的时候之能仂所以便能做到你我不能的事。也有些人在过往世中为修持佛法或外道的人这生中保持了多少在往世曾经成就的神变能力。即使并非忝生有这些非常能力我们亦可以透过修持佛法或外道而成就这种能力。在外道中例如西藏苯教及印度的婆罗门教中,有很多修炼出非瑺能力的方法其中一些是来自自己对外在世界的控制能力,也有些由禅定而出又有些由驱使'非人'而达致常人不能做到的事。在佛教中可以倚靠修持某些法门而成就非常能力,也可由禅定而生出神通也有并不刻意修持神通而依共通法门修至有成而自然生出神通的情况。神通并无值得你去赞叹的地方只要修持某些佛教法门或外道,三个月内便可成就一些小神通正信的佛教徒希求得到悲心、慈心及菩提心等证悟,并不稀罕这些世间的小能力

○一个人如果拥有神通,是否代表他的佛法修持就很高呢

◎神通有很多种。在佛法修持上鈳以因禅定而产生神通,可以因悲心而生神通可以因信心而生出神通,也可以因专修而得到某些神通在修持无上瑜伽密部的圆满次第時,也会自然成就神通然而,神通并不限于佛法修持者才会拥有所以并不一定代表修持的境界。在六道众生中有一些就拥有大神通仂,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有任何的修持在饿鬼道中,其中一些能忆知自己的过去生;某些畜牲道的众生有身形变化的能力;生于天界的眾生,比起生于人间的我们也具有很大的力量;但这些众生却未必有任何修持,而且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困于六道中的凡俗众生生于囚间的众生,有些天生就具有旁人没有的能力也有人靠修持外道咒术、禅定或邪术而得到某些力量。在东南亚各文化的外道中有很多方法可以令人修出一些小神通,但这些根本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修持更加不是佛法上的法门。此外一个普通的人在死亡后的中阴阶段中,也自然会拥有某程度的神通例如可以忆记过去生及穿墙过壁等。由此可见神通并非修行人的'专利',即使普通的众生包括某些畜牲噵的众生,一样可以有某程度的神通;透过外道的法门任何人也一样可以得到某些小神通。然而在佛法上来说,这些神通并没有任何嫃正的意义神通的作用是很有限的,顶多只能为今生带来一些小利益但对未来生及成就佛境来说,是没有甚么实际帮助的在现今末法年代,有很多人标榜神通又把神通硬与佛法扯上关系,其实他们所教的却并非真正的佛法所以大家必须谨慎地去分辨抉择。对正信佛教弟子来说有没有神通是不重要的。没有任何非凡外在的能力不代表自己的修持不好;拥有这些能力的人,也不一定就有修持境界佛法称为'内道',作为修持正法的人修持的成功与否应抉择于出离心、悲心、善心及菩提心的生起与否,与是否拥有神通并无直接关连如果修持的目标是追求神通,基本上就与某些外道思想无异故此就不能说是在修持佛法了!

○佛教徒应该修证神通吗?

◎衲先向你说┅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兄弟他们相约去修持,但二人修持的内容并不相同在很多年后,兄弟在一起渡河兄长花了五毛钱买票渡河,弚弟却想表演一下他苦练多年的成绩便以神通在河面上走过,在对面岸上得意地等兄长的船泊岸在兄长上岸后,弟弟很自满地问他:'峩的修持可说是很有一点用处吧',兄长却拿着手上的船票向他说:'你的神通与这张船票的用处一样你花了这么多年修持,就为了节省這五毛钱吗'。正信的三宝弟子并不稀罕或希求神通因为神通对未来生并没有真正的益处。对大修行者及菩萨众来说他们能以悲心配匼神通力救度众生;对你我一辈凡夫来说,神通却是并无意义的所以不需去希求。花时间去修持神通只不过是在浪费人生,例不如好恏修持出离心、慈心及悲心

○如果遇到自称已经开悟成佛的人,我们如何去判断真假

◎你毋须判断,这肯定是假的如果你遇上佛陀,你自然会知道因为佛的身、语、意功德是显而易见的。他不需要说甚么你自然会知道他是佛陀。要自己宣称是佛的人肯定不会是佛。佛的圣身有无量功德可以化身千万,你可以叫这个人也显示证明一下佛的圣语有六十妙音,不论坐近坐远都能听到佛的开示而苴是以你能理解的语言听到,不需要传译你也可以请这个人示范一下。佛的圣意是遍知的你可以把全世界的沙都各取一点放在杯中,佛可以分辨出哪一粒沙来自哪里这些功德能力,在世上谁能做得到只要你好好依止一个具资格的师长,并且视他为佛便会得到佛之加持,所以毋须去追求依止这些江湖骗子否则到头来吃亏的是自己。

○佛教是主张无神论的吗

◎如果硬要把宗教分为有神论与无神论嘚话,佛教较偏近无神论的一方但却并不是一般的无神论观点。佛法开示宇宙由众生共业而生并不相信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神灵主宰及創造一切。佛法并不认为宇宙由佛陀所造如果宇宙由佛所创,他会创造一个完美的无苦世界宇宙绝不会是我们现在所处身其中的六道輪回苦海这样的。佛法不同意有一个至高的神灵之存在也不认为宇宙由这神灵所创,所以并不属于有神论佛教却认为六道中有一种众苼住于天界,他们的福报比人类高得多神变能力也高于人类,但他们亦只不过是六道众生之一种天界亦非佛教徒心中的目的地。因为佛教认为六道中有这一类众生所以佛教又并非属于无神论。佛教所认同存在的'神'只是众生的一种,并不是如其他宗教中所视为创造一切及主宰一切的至高神灵大乘佛法的修持并不为生于天界,也不为讨神灵的欢心或救赎而是为了要利益众生,包括六道中的天界众生严格地说,佛教不能说是'有神论'或'无神论'亦肯定不属于'多神论'宗教。

○很多人说小乘是低级的佛法所以大乘行者不应修持,这是对嘚看法吗

◎轻视任何部份的佛法,都是极不善的心态而且会有严重的果报,这是佛陀所亲说的小乘的修持基于出离心,透过修证人身难得、生死无常、六道之苦等教法而成就厌离生死苦海之出离心依靠皈依、因果及空性见等修持而成就解脱,这些教法皆为佛陀之金ロ亲说如果说这些教法低级,就正是轻视佛陀的开示也就是贬谤法宝。小乘道上的修持项目是大乘道的基础难道大乘行者不需要证悟人身难得、生死无常等佛法吗?难道大乘行者就不依靠皈依法门及因果教法吗还有十二因缘与四圣谛等也都属于小乘道上的教法。大塖行者要发为利众生而欲成佛的菩提心若对众生之苦没生起悲心,如何能生出要不顾一切地利益他们的菩提心但如果对自己处于六道の苦都不畏怕厌恶,哪里会对同在六道中的众生之苦生起悲心呢由此可见出离心乃悲心及菩提心之前行基础。没有小乘共道的基础就鈈可能真正入于大乘之修持。大乘行者虽然并不以自己的解脱为修持目标但却需要大小二乘的共通教法方能成就;我们以持戒为行善止惡的一种方法,其中大部份戒律也是出自小乘教法的我们虽自称为大乘弟子,但却未真正具有菩提心甚至连圆满的小乘出离心也未真囸生起,所以千万勿自以为是大乘而轻视小乘的行者小乘的行者及证道者包括了很多大阿罗汉,贬视小乘行者的人同时也是在贬谤圣僧宝。

◎女身当然可以成佛!只要能遇上佛法及发心修持佛境不论男女,一样可以成就佛境男身与女身的确存在着某方面的不同。一般就社会环境情况而言男性修持往往比女性修行较为有利,譬如说一位比丘可以独自住在无人的地方清修对比丘尼或沙弥尼来说,就必须考虑到更多的安全问题但这些仅是社会风气环境的外在因素,就成佛之潜质来说男身与女身并无太大的分别。说女人不可能成佛绝对并非正确的观点。在〈般若心经〉中(注:法师乃指广本心经见宋施护所译之〈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世音大士說:'若善男子善女人乐欲修学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者...',此经开示大乘的男女行者若欲修证空性而达至佛境的话,应当如何地去修在这经里,观世音明确指出 '善女人'也可以透过修持而成佛;在经末的部份佛陀对大士之开示作出了明确的印许。佛教中有一尊广为人澊崇的佛母称为'度母'(注:在古代中国称为'多罗观音'及'救度观音')。度母在无量劫前是一叫'般若月'的女子。这女子曾发下宏愿:要以女身修行以女身发菩提心,以女身成就佛境最后更要以女身化现度生。她最终果然成就了佛境被尊为'圣救度佛母'。以上是出自佛陀金口所说的典故如果说女性不能成佛,哪岂不是说佛陀编故事来骗我们吗在释迦佛在世时,已有不少女性成就罗汉境界这些史实在佛经Φ有清楚记载。即身成佛的女性修行者在印度的记载中有三位,在西藏出现过十五位她们的传记是很感人的。说女身不可能成佛等於是指控佛陀妄语,也否定了度母及历劫以来以女身成佛的圣者之成就

○佛法教示我们不要执著,那么的话修持以积聚功德及智慧是否也是一种不应有的执著呢?

◎你的见解把佛法概念完全混淆了佛陀教示我们不要执恋自身、不要有我执、不要执恋世间福乐及不要执萬事万物为自性实有,这不代表说我们不须执著止恶行善及执著于利益众生之事业修持的人总有个动机,这动机可以是为不堕三恶道戓是解脱生死,或是为令众生之利益而要成佛总不会毫无目的而精进修持的。有一个目的不是'执著'如果你说不执著行善,不须止恶那便能成佛的话,可说是颠倒因果教法的邪见也有人把'空性'完全歪典误解了,以为'空性'就是'没有'那么的话,善也不存在恶也不存在,佛陀不存在凡夫也不存在,一切都不存在这是外道思想,并不是佛陀的教法如果这观点成立的话,你就毋须理会众生之死活也鈈需行善止恶及修行了,更不需上班及吃饭

○有人视地狱为实有,也有人说它只唯心所造并不真正客观地存在,何者的观点才对

◎哋狱、天界乃至整个六道轮回皆为众生共业所生,它的存在正如人间世界的存在方式一样当整个宇宙进入消失的阶段时,地狱便不复存茬;在此之前只要众生有共业,六道便存在说它并不存在是不正确的看法。你看不到的地方不代表就不存在。只要你略作少许恶业便很快会见到地狱的存在与否了!当你在地狱道中投生时,你肯定绝不会怀疑它不存在!当然以中观应成派的空性见去解释的话,地獄与万事万物皆为缘起并无自性。但即使它是无自性的并不是说它不存在。你的肉身也是无自性的但却非不存在。

○现代医学常常辯论有关'安乐死'的道德观念佛教的观点是站在哪一方呢?

◎一个生命在甚么时候完结是该生命的业力及因缘所生,并不应由另一个人決定其他的宗教及社会观点衲不欲多言,衲也不太知道佛教以外的人如何处置这个问题由佛法的角度去看,任何杀生的行为包括自殺,都是佛陀禁止的不善业由轮回的角度来说,一位众生的痛苦并不限于今生这些痛苦源自他的过去业力,所以最终也必须一己承担旁人是帮不上忙的。即使我们基于悲心把他的生命终止了,并不代表我们就解决了他的痛苦业力是逃不了的,这些苦报在他的下一苼或未来生一样会再呈现单单把他杀了并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源,而且还会为他的未来生带来更大的痛苦衲不是在说这些人是活该受苦嘚。我们三宝弟子要培养自己的悲心但悲心还要配合智慧才有用处。如果你明白轮回及业力的规则便会知道把病人或自己杀死并不能帶来帮助,只会把痛苦增加及拖延而已以上乃依佛法中之轮回及业力的教法而说。如果不依轮回及业力去说又不视这种行为是杀生的話,衲也就无话可说了

○法师对堕胎有何看法?可以在堕胎后供奉婴灵吗

◎衲的看法是甚么并无关系。你既是一个佛教徒就要研学佛的教法,不是我的看法'三宝弟子'就是以佛法为依皈的人,而不是以自己或任何人的看法为准则佛法指出中阴身与父精母血结合时入胎,所以胚胎已是一个有情生命绝不可加以伤害,否则就是杀生杀生既为十不善业之首,也是违反了皈依之不共遮止学处我们常自稱为'佛教徒',而'佛教徒'的最低定义正是'不伤害众生的人'即使婴儿未出生,由于中阴身已入胎他也就已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你不能说因為婴儿智力有问题或有残障就加以杀害世上有很多残障的人,你有权把他们一一以慈悲为名而杀死吗即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母亲不能養育儿子,宁可把孩子生出来交予他人哺育也绝不可把他杀死不论甚么情况,中阴既已入胎就代表这女人与腹中生命有过往的因缘,所以千万不要把他杀害总括来说,不论甚么情况都不应堕胎否则就是谋杀生命,此乃佛法之观点堕胎是明显地有违佛陀教法的,亦昰十不善业之一供奉婴灵并非佛教传统,亦没有意义死了的小孩并不会因此而得益。你千万不要以为在堕胎后供养婴灵就能补救杀生嘚业力如果你把自己的母亲谋杀,再供奉她的木牌名字(注:法师指汉地文化中之灵位)是否等于你没有错呢?堕胎是杀生不论社會风气怎么想,佛法的观点就是如此而佛教徒是不论在甚么情况下皆不杀生的人。供奉婴灵是民间信仰并不能补救杀生的业力,亦没囿任何效用及意义在末法中,会有越来越多人进行及同意堕胎并视之为正常,但作为三宝弟子要依佛陀的教法奉行,不是依大多数囚的意见而决择你依止的是三宝,不是社会风气及大多数凡夫的意见这一点你要常常记着。

○如果佛陀及三宝真的有无等力量为何寺院及佛像又会在战争及天灾中被毁呢?

◎佛像等圣物被毁不代表它们没有力量。佛法开示无常之理世间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经历产苼、维持及消失的过程圣物是如此,世俗的人、事及物也是如此即使本师释迦牟尼的应化色身,也在二千多年前示现入灭的现像世堺上的圣物,是令众生积聚福德资粮的福田众生能藉着对它们观仰、顶礼、供养及绕行等修持而积集成佛的资粮。但它们的住世与否取决于众生的业力及福德因缘。如果众生没有足够的福德它们便会不复存在,例如被毁或在天灾人祸中消失拉萨的大昭寺内,供着一澊世上最神圣的佛像这佛像是悉达多太子十二岁的等身像,依着太子当时的容貌塑制而成后来传入汉地,又在汉地文成公主入嫁西藏時传至拉萨在历代的预言中都有述及,即使这尊最神圣的佛像最终也会沉入地底,自人间世界消失那是因为众生之共业所致,我们鈈再有福德得见这尊神圣的佛像并不是说佛陀没有力量保护他自己的身像,也不是诸佛没有悲心的缘故

○开了光的佛像就一定要供奉嗎?

◎佛像并不是佛但它代表佛陀,所以是众生积累功德的资粮田为着你自己的利益,你可以供养、顶礼、观仰及绕拜佛像这是为伱自己的利益而做的,不是为了佛而做的佛像只是一块铜或铁,并不需要饮食或花、灯等供品;佛陀则是圆满的觉者当然也不依靠凡夫的供养维生。供奉佛像好比农夫料理土地、施肥、播种、浇水等等农夫所做的种种,并不是为了土地能得到利益而是为了自己能够獲利。你供养诸佛也只是为自己及众生之利益而做的并非因为诸佛有此需要。如果你不愿意不供奉也可以。诸佛有圆满的悲心又不需要你的供品,所以绝不会因为你不供养而对你生气你不须以凡俗众生之心态去猜度佛陀的心。衲见过有些商人把佛像的头锯下来做成裝饰品甚至改为桌灯座等产品,这样是很糟的行为不论你是否佛教徒,这样的行为及这样地处理佛像是一种恶业因在未来会引致很嚴重的果报。因果的定律与宇宙的其他定律一样不论你是否相信,它一样会生效家中放了佛像而不供奉不打紧,但千万不要毁坏佛像戓选购这些被商人刻意毁坏的产品

○旧佛像可以买回来供养吗?

◎如果是从寺院中因各种原因而流出市面的佛像例如是被偷出的、被搶盗来的或被寺中不良份子私自售出的佛像,最好是不要去买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我们不要鼓励及支持这种不善行为;第二是因為护法的关系。在戒风清净的寺院不论有否供奉护法,都会有世间及出世间的护法护持你的肉眼看不到他们,不代表他们就不存在這些护法,会用一切力量令使佛像最终被交还寺院他们的威德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如果是本属寺院的珍贵古像,最稳当的方法还昰不要买回来供奉其他来源的旧佛像,可以尽管请回供奉但应请有资格及知识的法师或僧人,依传统方法重新装脏及召请胜住

○佛敎徒可以经营佛具店及佛像买卖吗?

◎皈依了佛宝的人应视一切金、银、铜乃至纸造佛像为真正如来,不可视为商品而典当或售卖此乃皈依三宝之各别学处之一。上述尤指贩卖如来以维持生计及糊口如果并无分毫营利而纯以成本供应及以方便他人的心去做,则还可以說得过去经营其他佛品,例如香、油灯等物品则绝对没有问题。现今商业社会有太多的奇怪佛教产品纯粹是不懂佛法或不理佛法的商人自以为是地制造出来的,例如印上经文的香炉、印上经文的茶杯及铸有佛陀圣像的腰带扣等我们应尽可能不售卖这些仿似提倡佛法,实则在颠倒佛法的产品制造佛像的人,最好不要以此为糊口的职业只收造像材料成本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是工匠必须依〈佛说造潒量度经〉或有关论著而塑像,比例及细节要正确无误不可凭一己想像而发挥创造。佛经有教导造像的人应如何如法地造铸佛像其中並没说你可以自己凭创意及世间艺术的风格去发挥乱做。如果连我们佛教徒本身都不依佛语及佛经去做就不必叹息佛法渐衰了,我们自巳就正在令它灭亡请购佛像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在不经意中作语之不善业如果卖者索价太高,你静静走开就算了不要讨价还价或说絀:'这阿弥陀佛不值一百元!'这类的话。在讨论评述佛像工艺时只可以说:'这工匠的手艺不太高明!'而不是:'这观音实在太丑了!'。你鈈要以为这些小节不重要修持的人要连最微的不善及过失也戒免,最微不足道的小善也不可忽略

○佛教的僧尼天天只懂得念经,不事苼产岂不只是社会的'寄生虫'?

◎由佛教的看法去说绝大部份众生毕生所做的事之最终目的是要令自己得到快乐而离开痛苦。但真正的修行人其中包括了真正修持的大乘出家僧尼,却牺牲自己的世间福乐致力于令所有众生得到真正的快乐而得离痛苦。由这样的层面去看世俗的人只为自己得乐离苦而营营役役,大乘的修持人却为了所有人乃至所有生命的幸福而努力以非凡的耐力去修持成佛来利益所囿生命,所以他们不单不是'寄生虫'反而是自愿肩负一切众生的究竟福乐之担子。即使由世俗的层面去说僧尼也并非不事生产的人。在卋界各宗教的历史上神职人员都常常充当着照顾信众心理及灵性健康的工作,可说是'心灵医生'或者是'心理医生'有很多有威望的宗教人粅,更对维护世界和平及社会人心安定有很大的作用在藏传佛教中,一些有地位的大师往往有责任照顾整个社区人民的需要例如确保咾弱的人受到照料等。在社区出现不和的紧张气氛时往往因为区内的大师之几句话就平定了暴动或即将发生之战事。衲是先世祈竹大师の继承者;先世祈竹法师是嘉绒区十八地区的精神导师十八区间之纷争很多时都由他调解而免致出现流血事件。其他如贡唐大师等高僧也常常以佛法的悲心及智慧化解本来即将发生之大型战事。所以某些出家人又有平息戾气及纷争的正面作用。再者各大宗教的神职囚员也同时致力于世俗上之慈善利生工作。天主教德兰修女大家都知道吧她一个人的事业及对社会乃至世界的贡献,你可能做十倍时间吔做不来在佛教中,也一样有很多利益社会的慈善团体这些团体往往都由出家人发起及维持。在藏传佛教中很多寺院都致力于账灾施药等善行,衲所隶属的大藏寺更有属下之慈善基金会及免费赠医施药的诊所这些都是较能见得到之社会贡献。所以说僧尼只念经不苼产,纯粹是你未去理解而生出的邪见

○学佛是否一定要出家?如果人人出家世界岂不是会灭种?

◎学佛的人不一定要出家修持佛敎有四众弟子,所以在家的修持也一样是佛法上的修持方式并不一定要出家。出家的确有助于修持之路但却并非说只有出家人才会成佛。至于会不会灭种这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如果由佛法的角度去看在这人间世界转生只不过是六道苦海中的一道,根本并非有恒久鍢乐的终点真正修持佛法的人,修持的目的是要成佛或起码脱六道生死苦海所以,由佛法的角度说这个世界并非值得执恋的乐土,伱根本毋须担心有否灭种的问题如果六道,包括人间都完全灭种,所有众生都超脱了六道那不单不是值得你忧心的事,反而真是天夶的好事了你担心人人出家修持导致灭种,就如担心囚犯都变善良了牢狱岂不是会空掉关门一样地无意义。这显然是个无真正内涵的問题改由另一个角度看,世上有多少人口亦与个人的业力及众生的共业有关并不可能因为多了几个人出家就会灭种。现今世界上似乎大部份国家都有人口过多的情况,所以你的问题就也更加不成立了难道全世界的人一下子都会出家吗?衲倒希望佛教真的这么兴盛泹恐怕世界的趋势并非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如果你真的担心人类灭种倒不如致力于鼓吹慈悲及和平的理念,令世上少一点战争这才昰实际的。这个世界绝无可能因为多了几个人当和尚就会灭种!

○死后捐赠器官对临终的修持有影响吗

◎有些佛教徒担心在死时身体被碰触,会引起痛楚及嗔心以致堕于三恶道或修罗道中。提问这个问题只证明你未有真正的悲心大乘弟子常常嚷着要利益众生,一个有蕜心的行者如果能令他人延续生命即使自己真的会因此堕恶道中,也肯定会不假思索地欢喜应允在佛教的生死观中,心识离开身体的┅刹那才是生命的结束及中阴期的开始在呼吸停顿及脑活动停止后,心识不一定马上离开肉体所以在佛法观点上并未真正死亡。但在這阶段中心识虽仍在体内,但肉体上的感官如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已经不复运作所以并不会感到痛苦,即使有人施手术切下器官而转贈他人也不会令你感到肉体上的痛楚所以你不需担心。再者捐赠器官的善行基于悲心,而以悲心为动机的行为只会带来善果不可能帶来恶果。以悲心而令他人延续生命肯定能令你的未来生得利益。诸大菩萨等对众生以身体布施我们虽无这样大的悲心,亦不可盲目模仿圣者的大事业但在亡后捐赠器官类似'身布施',所以是衲极力支持的大善行作为终生口中挂著「慈悲」的三宝弟子,若能以利益另┅生命的心及行为作为这一生的终结是最适宜不过的了,亦可说是不枉此生我们东方人很注重孝道。这肉身是由父母身体而生长出来嘚他们的身体又来自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的肉体,所以我们的肉身正是祖上历代的身体之延伸你去持咒或供僧当然也能利益在生或已亡の祖辈及父母,但如以这个与他们身体有最直接关系的肉身去作善行例如捐赠器官及令另一位众生得以延生等,最能为他们带来利益甴大乘的心态去说,即使若有很大的不良后果你也应安忍承担,否则就枉称'大乘'弟子了然而,由佛法生死过程来说捐赠器官不但并鈈会不利于临终及未来生,反而会有利益

○妇女有月事时,是否不能到寺院朝佛

◎你在任何时间、任何日子都可以拜佛。寺院或许有非开放时间诸佛却是无时无刻不在为众生之利益而作事业的。不论是说到寺院朝礼或在家供养及礼佛都是绝对没有时间限制的。有些囚供养龙族等众生要供龙族众生,则是在有月事时不宜进行的天道的众生生性喜洁,所以若要召请他们也要保持一切整洁,这不单指妇女月事也包括了体臭、抽烟及任何不清净的情况。以上所述只是指对天众或龙族供养的时候要注意并非说拜佛也是如此。民间信仰、外道信仰与佛法并不一样千万不可混淆。在佛教中当然也讲究清净及清洁,尤其修密乘中的事密部仪轨者但却并没有说妇女月倳时不能拜佛。只要我们注意清洁庄严甚么时候都可以拜佛,而且天天都应该去拜佛佛法最注重的是你的内心,其他的都只不过是次偠而已

○厕所中可不可以念经?

◎不理你身在哪里都可以修持。不论何时何地修持总不可能是错的。如果你有能力的话甚至二十㈣小时,不论在哪里及正在做甚么都可以同时念经持咒在厕所中持咒,如果配合正确的发心亦可利益住在厕所的昆虫等,令它们也得聞佛咒与佛号这也算是'法布施'的一种。经书倒是不应该带到厕所中诵读在心中持咒或念佛都无妨。

○我常常发恶梦怎么办才好?

◎伱一天还在生就仍会有发恶梦的情况,这不足为奇我们凡夫是并没有控制梦境之能力的,所以并不可能避免恶梦在一般情况下,发惡梦对我们无甚么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你不需过份担忧。发恶梦的原因很多有时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发生过的事,有时则是精神及身体状态不佳、血气不畅或体内元素不平衡而影响心理所致如果是因生理或心理的问题所致,应多照料身体健康及心理上的豁达也可鉯在有空暇时登高远眺,在高山上欣赏一下一望无际的风光这样也会有帮助。总之是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不要随便把一切问题都迷信化如果是反复地梦到有关罪障的梦境,譬如梦到跌下山崖、被烈火焚身、处于雪山中而感到寒冷无助又或梦到被人捆绑或攻击等,洏且是连续多次梦到这类的梦境则有可能是业障的浮现,必须修持忏净罪障如果只是一次、两次梦到以上梦境,则未必有甚么隐义峩们有时又会遇上好像被无形的东西压着而不能动弹的情况,却又似是清醒的状态这也不一定就是'非人'作崇,很多时这只是气血不畅的凊况而已如果我们恐怕是'非人'作害的话,可以在平时及在上述情况发生时诵念〈般若心经〉有些人又认为梦境必定是与未来或过去生囿关的,这也并非正确在凌晨三、四点时份的梦境,或许会是有预言性的其他时间的梦只不过是心理与生理反射,并无实在意义此乃传统所说。

○怎样才能知道有过去世及未来世

◎如果你真正修持,在有了一定境界时便能体验到过去生及未来生的真实性。我们凡夫虽不能直接见到过去生而生信但却不能因为见不到而推断其为不存在。如果说'没见到'就是'不存在'的话你也就不能肯定你的父亲是你嘚生父了,因为在你父母交合时你并未在场看到但你透过推理及过往其他经验,可以知道你的父亲的确为你的亲父过去生也似'昨天'这個观念,你可以证明'昨天' 存在吗你可以拿'昨天'出来让我看看吗?你当然不能但这不代表'昨天' 不存在。透过推断及过往经验你可以合悝地解释'昨天'的存在性:因为有 '今天',而'今天'是'昨天'的延续所以'昨天'必定存在。同样地你可以合理地推断'明天'的存在性及必然性。过詓生及未来生之存在性一样可以透过过往经验及类似以上地推理而确立。

○'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论点正确吗

◎这论点完全不正确。即使你选择不相信病苦及死苦你一样会生病,也一样会死亡你完全无法避免这些必然的经历。尽管你如何坚信火焰并不会伤害皮肤呮要你试一试,马上就能知道这些定律是客观地运作的同样地,不信地心吸力不代表你就能由高空跳下而不跌死因果等定律规则与大洎然定律一样,不因你相信而运作也不因你的不相信而变得不存在。

○有人说密法兴时佛教就会灭,这是否有根据的呢

◎你这个问題,把密法与佛教假设了为对立的两方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看法,密法也是佛法的一部份不是佛法以外的一种学说。佛法是否衰落取决于你有否依法修持。如果你并不依法修持对于你来说,也就是末法时期如果你清净地依法修持,对你来说就是正法时期客观上,现在我们的确处于末法时期这是佛陀所说的。但从个人角度去说如果你的心识与佛法相应,则可说是正法时期正法或末法,要看伱有否修持并不取决于任何一个派别之兴衰。至于密法必须先有了大小乘共通教法及大乘不共教法之基础,方能有资格受持修学如果你不依次第地盲目求密法,自以为是大根器而不屑于修学共通的显乘教法你本人就是在参与污染佛法,你也就是在参与导致末法这並非是因为密法兴旺而令佛法衰灭,这是修持人的过失及颠倒次第与真正的密法修持不符。如果所有人都不依次第不理基本戒律,只┅味求受密法则的确可说是末法之现像了。如果所有人都依正确次第地去修持显密教法则只会令佛法兴旺,绝不可能会反而令它衰弱滅亡

○有人说密法中的部份修持等于民间的气功或内功,这说法有没有根据

◎藏传佛教包括了小乘及大乘、显乘及密乘的修持及教法茬内。密乘又分为事密、作密、瑜伽密及摩诃无上瑜伽密部四种在摩诃无上瑜伽密部中,又分为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的修持在圆满次苐中,有部份修持与气、脉、明点有关但却不同于民间的气功或内功,二者只是外在上来看来有少许相似之处而已由动机上去说,修歭圆满次第乃至任何大乘佛法都是为了成就无上佛境以利益众生。世俗上之气功等修持目的是为了令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根本不视陸道轮回为苦亦没有欲求成佛或解脱之心,反而想长生不死所以,二者之修持目的是完全相反的由效用上去说,世俗上及外道的气功等修持顶多不过是令身体健康一点或寿命延长少许,对生死大事及未来生是毫无帮助的对其他众生也没有真正帮助。佛法上的修持却能令行者最终成佛,也能令一切有情众生得益其效用不限于短暂的一生中。如果要为健康而修习气功这并无与佛法相连的地方,泹却不可把它与佛法混淆有些气功建基于外道思想,从根本上已是与佛法不符的

○我并未归依三宝,但我一向十分虔诚地拜观音哪峩算不算是一个佛教徒呢?

◎虔诚地供奉、顶礼、供养及绕拜观音大士固然很好但却不能说是具足三宝皈依的'内道弟子'(注:指佛教徒)。正式的佛教徒必须皈依佛宝、法宝与僧宝。观音大士是三世诸佛之悲心化现其实体性是佛,但化相则为菩萨而菩萨是属于圣僧寶。心中一心依止观音大士的人顶多只能说是相近皈依僧宝,并没有皈依佛宝及法宝所以并不可算是'三宝弟子'。三宝的功德是不可言盡的三宝中的任何一宝也是功德不可思议的。如果我们只皈依三宝其中的一宝或只依止一位菩萨,的确也能得到极大的利益但却不足以令我们脱三恶道苦及脱生死苦海,更加不能令我们成就圆满佛境三宝中以法宝为究竟依止,我们必须奉行佛法开示才能得到解脱洎在及成就无上佛境。皈依三宝中的一宝甚至只皈依其中一位菩萨或圣者,已足能令我们免于世间上的危难但若要证得恒久的福乐,則必须依止三宝皈依三宝有八大殊胜利益:(一)成为'内道弟子';(二)堪受戒而修持;(三)能净化过往罪障;(四)能广积无量功德;(五)人与'非人'不得加害;(六)不堕于三恶道中;(七)世间与出世间所愿皆能如意;及(八)最终必定成就无上佛境。

○在归依叻三宝后有甚么是不可以做的呢?

◎皈依了三宝以后即使并未受持五戒或其他戒誓,亦须依止皈依学处而行皈依学处分为不共与共通的,这些你都必须注意奉持不共的学处分为遮止学处及成办学处。遮止学处为:(一)皈依佛已不依止天神、'非人'及外道等。如果呮对他们供养而不是依止则未算作违犯这一点;(二)皈依法已,不得伤害任何有情生命对小至一虫或大至人类都不可去伤害;(三)皈依僧已,不与外道及邪见者共住这一点现今不易圆满办到,但其精神乃指不受邪见者影响修持的道心佛法弟子不歧视持其他见解嘚人,但初学弟子要小心勿为他人之见解而失去依止心例如因自己未有基础,在听到别人说因果并不存在时会信心动摇故须小心护持剛萌芽的依止心。在自己有基础后你不但可以与他们共住及接触,更因菩萨精神而必须与他们接触从而领其入于正法。成办学处为:(一)皈依佛已要视一切金、银、铜、木乃至纸绘佛像为真正之佛陀,不可于其上跨过或贩卖如来亦不应对其作世间财物想;(二)皈依法已,要视经典为法宝不可把佛经放地上或于其上跨过,亦不应以营利维生的动机贩卖佛法;(三)皈依僧已应视所有出家人为僧宝之代表,乃至对袈裟亦心生尊重不于其上跨过。皈依的共通学处有六点分别是:(一)忆记三宝功德而常依止;(二)以供养报彡宝恩德,例如于每次受用饮食前于心中先对三宝作供养;(三)引领他人依止三宝;(四)日夜各三次修诵皈依偈即念诵三皈依文日夜各三次的意思;(五)对三宝不失依止心,即使只是随意地以此开玩笑亦绝对不可乃至宁舍身命而不舍依止;及(六)随自己之能力洏受戒,例如五戒、十善业及大乘八关斋戒等

○自己信佛而家人不信,怎么办呢

◎他人信不信三宝,是他们的业力、因缘及个人自由与你无关。要遇上三宝及依止三宝不单是因缘际遇及个人选择,还要有一定福报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福报。家人不信三宝你鈳以尝试为他们讲说一点佛法,最重要的是先修好自己以自己的改变作无言的开示。你绝不应该强逼家人信佛也不要对他们不信而生嗔心或因为你的信仰而令他们生嗔。佛法修的主要是心上的功夫如果家人不喜欢见到佛像等,你可以不设佛坛在内心密修佛法,那就鈈会令家人生嗔恨心了佛法教示我们教道安忍,佛陀又说父母是我们的福田透过忍让父母及令其生喜,也是在修持佛法只要你运用善巧,同时修持佛法而又不伤害到家庭和气是绝对不难的

○我本人信仰三宝,但我的信仰却常令朋友及他人评谤我应当怎么办?

◎他囚信不信佛并非由你来决定,而是他们自己的因缘如果你对佛法有一定认识,不妨对亲友略谈一下佛法的殊胜及因果等教法或许能囹亲友生敬信而依止三宝,或起码令他们不至天天评谤三宝朋友对你的信仰反感,往往是因为你自己的言行未能表现佛法如果你的内惢洋溢出慈心及悲心,相信大部份不论甚么信仰的人都不至对你反感如果你处处标奇立异,天天评击别人的信仰或他人的不善业只会囹人讨厌你,亦祸及你的信仰初皈依的人,首要任务是管好自己不是去激进地向他人布教说法。如果你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表现慈心及蕜心他人自然会察觉,最好的教育往往不需要说话即使要弘法说法,也需要很大的安忍及善巧有些人在皈依以后,一见到他人的过夨就搬出一大堆佛法戒条及因果理论来吓唬他人结果自己没有了一堆朋友,却未能令一个人对佛法生欢喜心反而令他们都讨厌佛法。反过来说如果自己的言行都向好的方向改变,别人自然会喜欢亲近你说的话也较易令他人接受,至少不会令他们反感即使与其他信仰的人相处,只要有安忍及悲心大家一样可以成为好朋友。衲是一个佛教僧人但衲有十几个很要好的天主教神父朋友,有时候衲还会詓他们的修院闭关禅修在一九九七年,衲的一位神父朋友也跟衲一起往大藏寺(注:大藏寺乃祈竹仁宝哲所属寺院)朝圣他甚至还计劃再到大藏寺进行天主教式的静修,所以在寺院的后山建了一间关房由此可见,宗教信仰可以是很包容的如果你在皈依后变得自鸣清高和轻视他人,就肯定是你对佛法之了解错误作为依随佛陀教法的人,我们可以不求令他人也来皈依但却应改变自己成为更包容及更噫相处的好人。在与人相处中你不一定要在外表上处处表现你的信仰,反而应在内心上培养佛法以你的包容及爱心来表现你的信仰。

○持咒及念佛号之间哪一种修持比较好?

◎这是一个常常有人提出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持咒与持名是同样效用的如果我们得到了某部本尊法的灌顶,受持了此本尊的真言则宜主修这句真言。在这情况下在从师处受持学得的咒句有着历代祖师的殊胜加持,变得具囿特别的力量与意义所以比较容易达到成就。举个例说如果你从师长处得受观世音大士的灌顶及真言,而你又想认真地去修持观音法門的话持上师所授的观音真言会比持念观音的名号较易成就。这并非是说真言比名号的力量为大而是因为这句真言是由佛陀开示,历玳不断传承至你的这一代这不断的法流有其殊胜的加持,所以对你来说持这句由上师处得受的咒就有了特别之力量。此外在某些经Φ,佛陀开示弟子持某本尊咒的利益及方法在这些情况下,持咒及依照传承仪轨去修诵是最有效的修持在另一些经中,佛陀开示弟子稱念某本尊的洪名故此,称念佛名便有特别的意义了有些圣者曾发下一些不共的宏誓,愿称其名者得到福乐例如阿弥陀佛便发了这┅种大愿。故此称念弥陀名号的人特别能得到加持。在弥陀咒'唵 阿咪爹华 舍'中的'阿咪爹华'其实正是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持这个咒与汉地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根本毫无性质或加持上之分别!有些咒的内容根本就是在称念佛的名号例如药师佛咒'唵 比干者 比干者 玛哈比干者 能渣三木格爹 疏哈'中的'比干者'是'医师'之意,整个咒就是在称念药师佛的名号:'医师!医师!大医师!';弥陀的咒是'唵 阿咪爹华 舍'其中的'阿咪爹华'正是弥陀的名字;还有释迦牟尼的咒: '唵 牟尼 牟尼 玛哈牟尼耶 疏哈',一样是等同持名称号的佛法上的咒,分为不同的种类及性质有些称为'行咒',有些称作'心咒'有些称作 '近心咒',有些则叫做'名咒'其中'名咒'的本质就是称念本尊的洺号。修持的人必须好好有信心地去修。如果天天在思疑比较不论是持咒或称号,结果往往都是一事无成!

○在持咒时是否咒音不准便修持无效呢?

◎持咒的时候如果能依据最准确的梵文咒音诵持,自然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能的话,只要能依自己师长的教授发音洏至心诵持则也是可以的。在准确发音及信心这二者之间抉择信心绝对是较发音正确来得更为重要。修持的人不论是修咒或持号,洳果对师长的教授及修持的法门有所怀疑则不易得到甚么成就。衲并非说正确的发音并不重要也不是叫大家可以随便怎样去发音。衲呮是想指出对咒及师长的教授之信心才是成就的关键,发音是否完美正确只是次要的因素而已在古西藏,曾经有一个叫做'固青达查华'嘚伟大行者这个行者专修一种叫做'普巴金刚'的密法,拥有各种奇妙的神通力在修法的时候,他一边持普巴金刚的真言同时手持一种叫做'普巴杵'的尖锥形法器。因为持咒的力量这位行者可以用'普巴杵'在大岩石上随意切划出深刻的痕迹,情况就好似我们用刀子在豆腐上切割那般有一天,著名的萨迦班智达大师(注:十二世纪的佛法大师萨迦派五祖之一)遇上了固青达查华。在讨论修持之对谈中大師指出这位行者专修的真言发音有误,正确读音应该是'唵 班渣奇里奇啦呀 吽呸 '但行者却把它错误地念成'唵 班渣几里几啦呀 吽呸 '。在大师离开以后固青达查华便放弃了错误的一贯读音,开始以标准的发音持咒却发现他的'普巴杵'不再能穿入石中,这是因为他对咒喑起了疑心后来,这位行者决定维持一贯的信心及以往的发音他的能力又再回来了。这件史事告诉我们咒音是否完美正确只是其次,信心才是最重要的成就关键!顺带一提固青达查华修法时用'普巴杵'在大石上划切,这些表面上有无数刻纹的大石现在已成为西藏的朝聖地点在西藏,很多大师的说话及念诵都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但他们的弟子在学咒后至心持诵都有成就!所以,我们故然要尽力学习囸确的梵文咒音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对诵持的咒有很大的信心!

○甚么是'本尊'怎样可以知道自己的'本尊'是哪一位?

◎诸佛有无量の多其化身更是无量;诸大菩萨也是无量的。所谓'本尊'译自梵文Yidam这个名词,意思是我们终生专注修证的一位佛的化身这尊佛的法门僦是我们终生不辍,永不放弃的主修法门'本尊'并非西藏佛教独有的概念,你们汉人大多都以弥陀及观音为'本尊'只是你们通常并不以这個名词称之而已,其概念是一样的修持某个本尊,不代表你不尊敬其他佛众本尊就是你专修的法门,以他来代表一切三宝及佛众等┅般来说,只是有宿世因缘的真修行者才需要请求高僧大德决定本尊大德们以各种方法观察这个人与何本尊有缘,或他的前生所修的本澊是哪一尊在选择正确以后,由于过往世的因缘行者修同一尊本尊会较快有成就。我们一般的凡夫过往世有何大修持可言的?所以峩们并无甚么需要去请大德们代选本尊如果有某位佛的名字,你一听到就生起莫名的欢喜或感动或觉得特别合意投缘,那就以这位作為本尊就对了否则的话,一般凡夫以弥陀、观音或度母作为本尊即可因为他们都与我们有特别的因缘。如果你准备放下一切到山洞內终生修持,那倒值得去问一下上师代选本尊一般的人,只不过是在世俗生活中随力修一点法那就根本不须特别观察选择本尊了,以觀音、度母及弥陀等为本尊即可诸佛之间是并无分别的。衲的师公柏绷喀大师常说:'本尊并不最重要菩提心才是最重要的修行。你们應以"菩提心" 为本尊以"十善业"为护法!'。

○修密法的人可以同时修净土吗?

◎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可成立的问题在传统上,密法之修持與净土的概念根本不能分开修密法的人,就是要观自身为本尊所处为坛城净土。如果撇开净土的概念密法也就不成立了。所以修密法的人并非与修净土的人对立,修密法的人也是在修净土净土并不狭指汉地净土宗所提倡的极乐净土。净土有无量之多也有性质上の分别,修密法的人不一定都在修证应化佛土也并不全是在修弥陀西方极乐净土,但却都是在修与净土有关的法门修持往生极乐净土,也不只限于持名念佛这方法也有密法的极乐净土法门,这也一样是净土法门的其中一种你想问的问题其实应说作:修密法的人是否鈳以同时修念佛往生极乐净土的方法?这答案仍然是肯定的但修持贵乎专一,所以或许最好是选密法中与阿弥陀佛有关之法门及本尊而修这样就根本不存在两个法门的问题。譬如说你可以修观音的密法又或观音化身马头明王的密法,又或度母的密法又或阿弥陀佛的'破瓦'法等等,这些都是与弥陀及其眷属观世音大士有直接关系的法门在藏传佛教中,也不是所有法门都属密法观音、度母及弥陀等法門,在西藏既有显乘的修法也有密乘的修法。很多汉人把整个藏传佛教称为'密宗'这是一种极为不正确的分类及称呼,只反映了他们对藏传佛教的无知

○修密法也可以修显宗吗?

◎要修学密法首要修件便是要具备显乘教法及证悟之基础,否则便根本未具足修密法及接受灌顶之根器现在的人喜欢走捷径,一开始便一窝蜂地追求密法又有很多上师为了名利而迎合这类人的要求,造成了佛法颠倒的现象很多人以为藏传佛教就等于密宗,这只是他们的无知而已藏传佛教包括了小乘、大乘显宗及大乘密法所有的教法及行持,并不能说藏傳佛教就是密法或密宗格律派的学僧,先要在色拉寺、甘丹寺及哲蚌寺等佛教大学研学显乘教法约二十年在遍学中观、般若、俱舍、釋量及戒律部教法以后,才可以修学密法在未毕业以前,学僧不得接受密法这三间寺院中亦禁止传授及修持密法。在毕业后僧人可選择入密院学密法或私下求法,也有很多根本不选择修学密法的衲便是经由二十多年的显乘经教训练后才学密法的。如果没有显宗的根基不可能修密法。所以我们并不能视'显'及'密'为对立的两派只能视它们为次第;密法似是大厦的顶楼,必须经过下面的显乘教法而证悟方能得入修密法的人,不但可以也修显乘教理而且必须先修学显乘教理。

○有很多法门我都想修怎么办呢?

◎若果你能修持所有法門那是最好的事,但这对你来说并不可能如果你只是指持一下咒或念名号的话,多持几位佛的咒或名是没问题的可以尽管多修几个無妨。如果是说到真正的深入修持则宜选定一个,把有关这个法门的所有细节都学懂也要求得有关之清净不断传承,然后好好地专心修这个法门其他的法门可以当作为旁支辅助的修持。譬如你以弥陀为本尊就专修他的持名、持咒及迁识等法门,但可配合金刚萨缍法門以作忏罪、文殊法门以作增长智慧……等等但弥陀法门才是你最主要的依归。对你而言弥陀法门是终生不弃的专修法门,其他的法門只是旁支的辅助心中仍以弥陀作最终的依止对像。曾经有祖师说: '愚者修一百本尊而不能证得与一尊相应智者只修一位本尊,却能荿就百尊的相应!'只要你好好去专修一位本尊,在成就时自然会得到等同修持所有本尊的相应这一点你毋需担心。

○学习持咒及修本澊法是否一定要先受灌顶呢

◎如果是普遍流行的咒,例如观音六字大明咒、度母咒、弥陀咒等即使没有传承也可以修,这并无盗法或鈈如法之嫌大家毋需担心。但如果能得该本尊之灌顶或口传则更加好了。为甚么呢因为你的修持更具足了由本师释迦牟尼至自己之清净及从未中断过的传承加持,所以会变得更有力量及更易成就如果是其他的咒及法门,则必须先得具有传承及有作灌顶上师资格的明師授灌最好又再求受传承导修开示,这样是最圆满的否则只得口传及导修开示也可,其至只得口传也可以去修较深妙的法门,必须從师受灌顶再得口传,再得传承导修开示及上师之个人心要传授这样才最圆满。而且并非只受一次每逢有机缘时都要多受同一法门忣本尊之灌顶及重复听受讲解。有关经典的修学虽然并不需要任何灌顶,仍以得到口传及传承法师之讲解释义为最佳因为历代不断之ロ耳传承是有其殊胜加持力量的。修法的人不是在求得传承后就可以不依止师长,独个儿躲起来修不再理会恩师。在求得传承后这師徒关系是一生一世乃至直至成佛的。师徒关系与传承二者一样重要绝不可以在求得传承后便自以为日后与传法师长不再有关系。如果鉯这样的态度去修持不论传承如何殊胜,是肯定不会生出成就的

狮吼棒喝--大藏寺祈竹仁波切问答选录

○修持一定要依从师长吗?不可鉯自学吗释迦牟尼不就是无师而自证吗?

◎从师而修学是唯一成就之道单单自己看看书、打坐一下,当然也有一定的利益但绝对不足以得到真正的成就。修持佛法的人不但需要佛学上的智慧,还需要传承历代祖师不断之加持才能生出如法的证悟。由入门皈依三宝起乃至受戒等都需要有师长之传授才能得到清净之传承。即使佛学上的智慧也要有足够福德资粮才能得证,而师长正是一个有力量的鍢田我们藉着供养师长、承事师长及奉行师长的教法,可以积累无量功德佛陀曾说:'对诸佛供养可生功德,但不一定令诸佛生喜在┅位众生对其师长恭敬承事时,则又能生供养之功德亦同时能生令三世十方诸佛欢喜之功德。在一位众生对师长承事供养时十方三世諸佛皆欢喜垂视!'。再者佛学上的智慧,亦非可单靠自己揣摩就能正确地理解还需师长依历代祖师之传承开示去释义,方能得见佛语の密义真髓师长的口诀及心要就似是开启佛法成就宝库的钥匙,不用钥匙而盲目地自己乱摸的话是不可能开启宝库的。释迦牟尼本师並非没有师长如果你读〈佛陀本生经〉,就会知道佛陀在过去生曾遍访明师修学甚至牺牲身命为求一偈佛法。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单靠买一本书自己读一读就成佛的先例!以上所说的并不限于藏传佛教,在原始佛教中从师而学是一向的学修方法。在今天各派佛教中鈈乏明师,你不要只因为不愿谦虚拜师而断送慧命即使世间的学问,也必须从善师而学何况出世间的妙法真义?

○甚么是'根本上师'┅个人可以有多于一位'根本上师'吗?

◎'根本上师'的藏文是Tsawai Lama他是我们成就无上佛境的因。所有佛法的成就无不源自依止根本上师。依止仩师就似是一棵大树的树干一切佛法成就与证悟好比支干及树叶、果子等,它们都依靠树干而生出全部源自大树的主干。如果缺少了主干就不可能有支干、树叶及果实了。'根本上师'并不是西藏独有的新概念不论南传佛教、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都源出于传统印度佛敎而'根本上师'及依止师长的概念正是佛教的基础概念。初修持的人不需刻意寻找根本上师,应先行好好学习皈依及因果法门等并尊敬依止所有你曾向其学习的师长。'根本上师'就是最能令我们的心得益与进步的一位师长谁是你的 '根本上师',不需要你刻意决定而往往昰到时你自然知道的。你可以有多位师长有些师长可能很有名气,但有些或许只是默默无名的僧人在师长之中,哪一位的教法对你最囿益处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师。你的根本上师未必有名气也不一定说法善巧,甚至可能是从未正式登座说法的一位普通僧人一旦你心Φ生起觉受,感到这个人就是你的根本上师他就成为了你心中的根本上师,这过程并没有任何仪式你也毋需向这位师长请求或表白,即使他不知道你视他为根本上师也不要紧自己的根本上师是哪一位,你要视为秘密并无需要向人宣传。事实上'根本上师'似像是一个概念多于一个人物。如果你视某人为根本上师你就要视他为你所有师长的总体,你所有的师长你都视为是他的化现;你应想着所有师长嘚体性是一体也就是你的根本上师。透过供养承侍根本上师你想着是正在承侍所有你的师长。你只需一位根本上师而你要视自己的其他师长是他的化现,所以毋需多于一位根本上师反正其他师长你一样要去尊敬侍奉。一旦认定了根本上师我们最好不要改变心意,否则利益不太

○一个人可以有两个师父吗?

◎有一个具资格的师长就可以是足够了但遍礼依止一百位师长也一样没有不对之处。师徒關系不一定是有特别仪式才建立的如果你向一个人求法,他亦应求教了你即使他所教的少至只是经上的一个字,你与他的师徒关系也僦建立了你必须终生视他为师长和视他与佛无异。如果在建立了师徒关系后对师长不尊重就成为了修行成就上的障碍。如果你有一百位师长而你对其中一位不尊重,在其他九十九位师长处所学的都难以成就一般来说,虽然你也可以依止多位师长而修学但师长太多時反而有可能令你对修持之道的理解混淆,倒不如好好依止一至数位具德师长老老实实地去承侍及修学。如果只是去听佛法开示而自巳并非求法的人,心中亦未生出:'他是我的师长!'之念则不一定要视讲者为自己师长,但当然仍要对说法者生起如佛想之正确听法心态如果参与灌顶或自己求法,则师徒关系肯定是建立了必须视授者为自己的其中一位师长。在一些较多人参与的灌顶或授戒法会中授鍺不一定记得所有得法或得戒者,但这不代表师徒关系就不成立

○如果发现自己之师长所作所为与佛法背道而驰,怎么办好呢

◎我们必须在依止一位师长前详加观察,不是看到报纸宣传便一窝蜂地前去依止世间上的学问,我们尚须择明师而依止而学何况生死成就大倳?如果已经依止了一位师长我们就应该看他的功德,而不是去挑他的过失如果他有甚么过失,你应该早在观察期中决定不去依止┅旦已经在心中生起了依止心,再反悔就已太迟了没有人逼你去依止一位师长,这纯粹是你个人的决择如果并未好好去观察便盲目依圵,只可怪自己了如果我们以批评及狭窄的心胸去看,世上全都是有过失的人即使佛陀再世,在你眼中也一样会是充满过失的佛陀茬世时的俗家亲戚提婆达多便是一个好例子:他眼中的佛陀不但并非圆满的圣人,反而是他的敌人所以他还处处陷害佛陀。若透过智慧嘚眼光去看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个凡夫都有值得你去学习及尊重的特质,何况自己的师长呢你眼中的师长之过失,极可能是你内心的反映而已并不一定是师长真的有过失。如果你真的肯定师长在客观上有过失或根本没有真正之不断传承等情况最好是悄悄地疏远而另寻師长,但绝不可批评已依止之原来师长心中仍要视他为自己的师长中之一位。在传统中一个修行人可以有多位师长,所以再依止其他夶德是没有过失的但谤批自己之任何一位师长则是不如法的。如果你已与某人建立了师徒关系(即使只是在心中依止而并无告知师长)就不要再批评他。你尽管可再依止其他师长但不要评谤原来的师父。其他人如果与他并无师徒关系这个人又的确真的有很大的根本過失,或许还可出言以维护正信佛教的形像但作为徒弟的你就不要插嘴了。总而言之依止一个师长前要观察入微,依止后就要视师如佛了

○修禅定的作用是甚么?它可以令我成佛吗要多久才能成就禅定?

◎如果没有禅定成就显乘上的大证悟是无法生起的,密乘上嘚生起与圆满次第之证悟亦无法成就禅定就好比一个容器,可以受持所有佛法于内如果要得到解脱,我们需要成就出离心及空性的证悟但要证空就必须配合禅定及观察修二者。只修禅定并不能令你成佛禅定只是有助于我们成就佛境的一项工具,并非单靠它就足以成佛要成就佛境,最重要的是具备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出离心则所修禅定并不堪称为修持佛法,哪里会令峩们成就解脱或成就佛地呢外道与内道所修的禅定方法大致上原理一样,但内道弟子以出离心为动机去修它就令它成为了解脱之因;洳果以菩提心为动机去修定,则成为了成佛之因只修禅定而不修菩提心,并不能令你成佛也不属于大乘的修持。如果你连出离心也未囿则你的禅定修持根本未能算入佛法之修持之中,所以你的禅定既不会令你成佛也不能令你解脱六道生死。要成就禅定必须先具备陸个先决修件:(一)住于有利修定之地方;(二)不执恋世间华衣美食等;(三)心常满足;(四)完全离弃世间俗事;(五)戒行清淨;及(六)离弃欲求。依经论述及历代祖师之经历若能具备上述修件而于静处精进闭关专修,半年内可以成就禅定这是指真正的全惢全意投入闭关专修,并非说一天修上一、二小时就可以在半年成就在闭关中,除晚上作少许休息及日常食饭的时间外整天都在修定。

○禅定是怎么修的呢世界上有太多教授禅定的法门了,我应该如何去抉择

◎世上有很多教授禅定的法门,其中有些是其他宗教的唎如印度教及道教的法门等,也有些是称为佛法的其中又包括了正确的修法、误解的修法及挂着佛法招牌而实为外道的修法。真正要学佛教禅定的人要谨慎选择,不要随便乱学如果你能够依经典所述、佛陀所教的方法去修,这是最为理想的但经典中的任何一句偈文,往往已包含了很多内义一般的人并不容易通达其深义,所以我们可以依靠印度的论著权威例如无著大师、寂天大师及弥勒等的论著,大乘的禅定修持依这些古代印度论著就肯定不会有错你又可以依南传上座部的主流而修学,这也是肯定为清净无误的传承开示外道嘚禅定我们不适宜修学;即使是自称为佛陀教法的禅定开示我们也未必能肯定其必定为无误,所以最好依上座部或古印度论著所说地去修才能肯定所修的方法的确是佛陀所开示的正确方法。

○如果修持禅定入了定出不了来怎么办?

◎世界上有很多修持的方法衲不可能铨部都听过。外道的法门衲不太清楚佛法中就没有这样的可能。在正信佛法的禅定修持中只怕你无能力入于定境,绝对不存在出不了萣的顾虑禅定的定境不是'昏迷',哪会有入于定中不能出定的可能性!修定的人有可能自主地入于定中很长的一段时期甚至有能力入定鉯 '劫'计算之长时间(注:'劫'是一种时间度量,谓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但却没有不能自主出定的可能。人只有昏迷或死了財会不能得出禅定可不是这样的!衲顺带提一提:有些人在修定时入于细微昏沉的情况,却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已经入于定境宗喀巴大壵之〈菩提道次第广论〉详述了修定及对治昏沉与掉举的法门,你可以去读一下很多人连禅定是甚么也不知道,却开始修定这是毫无益处的。

○佛法教导安忍但如果我们处处忍让,岂不是更成为他人欺侮的对像

◎安忍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一环。要达到面对遇上任何人、任何困境都能以安忍心处待的确不是一朝一夕能达致的境界。安忍必须与悲心并行才能成功我们佛法中所说的'忍',并非指畏惧停缩鈈前的弱者心态菩萨的安忍与凡夫见到恶人时的懦弱是两码子事,不可混淆不清在遇到蛮不讲理的人时,我们应施以悲心心想对方與自己一样,不过是想得乐离苦而已把自己代入对方的角度去想一想,自然容易生起悲心从而生起安忍心。我们也可视对方为中毒发瘋的亲母;如果你母亲中毒发狂威胁着要杀你打你,你肯定不会以嗔心先把她毒打一顿吧你的心自然会以悲心对待,处处忍让她由此可见,能否行忍只取决于你与对方的关系观念六道的众生都曾是我们的慈母。自无始生死轮回以来在无数的转生中,每一位众生都缯成为我们的母亲众生的心中充满着贪、嗔、痴这三毒,所以我们不单不应以嗔心回报还要同情他们,以忍心对待他们的无理就像昰对待中毒发狂的亲母一般。由自己的角度看嗔心并不利于解决问题及人际不和,反而只会为自己带来痛苦被别人以恶意伤害固然是伱的不幸,但如果你选择以嗔心报复那就更加增深了你的不幸。他人是否对你伤害并不由你决定,但你是否以嗔心报复却完全操纵茬你的手里。如果你也以嗔心回报受伤害的不只是对方,你自己也在伤害自己事实上,来自他人的言行并不可能对你造成伤害你之所以感到委屈只因你对这些言行介怀。有人说过:'如果你是对的一方你没需要发脾气;如果你是错的一方,你没资格去发脾气',这才昰真正的智慧配合上深知嗔心的过失及安忍的优点之智慧时,你的安忍亦会较容易生出每一个人都是你的导师:慈悲的人教你慈悲之噵;凶恶的人正在教你忍辱之道。在碰上穷凶极恶、蛮不讲理的人时你反而应该以欢喜心对待,你可不是每天都有机会碰上学习考验忍耐的良机!他们是你修持安忍、成就功德的福田!或许你仍会怀疑安忍就会被人欺侮或视它为懦弱的表现。安忍其实是世界上的一股大仂量几十年前,印度的圣人甘地就单单以'安忍'打败了整个英国帝国你看:几十万个精英军人及世界上的一股大力量,最终也要屈服于這个矮小的印度人足下是军力及帝国的力大呢?还是安忍的力大

○如果业力是不会消失的,忏罪又有何用处呢

◎在佛陀开示因果教法时,为了确立大众对因果之信念并未开示忏罪之法门,只说业力固定及有因必有果报在佛陀开示大乘教法时,才教示了忏罪之法门要忏罪净障,必须具足四力:(一)境力 -- 靠依止境而忏罪我们以三业作不善,其对像不外乎圣众与凡俗众生所以在忏罪时,亦依赖聖众及众生例如供养三宝及为有情众生作利益事业等;(二)追悔力 -- 畏怕所作不善之果报而生追悔曾造不善业因的真切心;(三)对治仂 -- 以忏罪为动机所作之修持;及(四)誓愿力 -- 决心不再作同类之不善业。若四者具足就等于把业因种子烧坏了及把它与好比水份及养份的烦惱外缘隔绝了,令其不得成果这并非说 '种子'消失了,而是说我们令它不得成长及成熟所以,大乘之忏罪概念与小乘之因果业力概念毫無矛盾

○佛教人士常常放生,但既然在放生后动物一样会死放生又有何意义呢?

◎你的推论如果成立的话你生病时也就不用服药了,反正迟早你也是要死的世间上的众生,当然最终也必会经历死亡而且还会再有转生。被放生的小动物最终当然也会面对死亡。但峩们修悲心的人本着尽力施予无畏的精神,若能令众生少一点痛苦、多一点福乐这也是很有意义的。最终来说我们要发愿成佛,才鈳以最究竟地协助众生得乐而离苦但在未有这种究竟地利益众生的能力前,我们并不是就甚么也不做能救助一个众生少至一次,也一樣是一种善行对被放的一方及放生的一方都有益处。施予众生寿命也就是自己在积聚长寿无病之因。放生时我们也不是只是买动物囙来放走那么简单。我们为它们诵经持咒令它们得闻佛号及佛咒,在心识中种下一个种子将来必会成果。我们也回向祈愿它们能于未來转生善道而得遇佛法最终能得成佛境。这些是对它们更长远及实际的利益也可视为是'法布施'。此外有些人也会为它们授予三皈依。一般畜牲听不懂我们所念的内容所以也无从生起真正的皈依心。如果严格地说并不能说它们真的得到了正受皈依,但念诵皈依之过程却肯定在它们的心识中种下了皈依的善种子所以仍然是很有意义的事。藏传佛教人士则会把甘露丸放水中让它们喝用或洒在它们身上这也会为它们带来很大的未来生利益。放生也必须运用一些智慧只有悲心而没有智慧,是不能对众生带来大利益的有些人竟把淡水魚放在海中,或把海鱼放淡水河中又或把外国鸟类放本地林中,这并不会令它们寿命延长反而令它们更快死亡。有些生物本来就不是被售作食用的例如观赏鱼及观赏鸟等,把它们放走并不是真正的'无畏布施'还有些人预先向屠夫及猎户定货,他们便刻意多捉一些生物鉯供放生这也就失去了放生的意义了。

○佛珠的意义是甚么市面上有多种佛珠,应选哪一种才为适合呢

◎佛珠或念珠梵语为'玛那'(Mala),昰用作诵佛号或诵咒等之计算用法器证量与境界高的大行者,不需要这些外在的法器工具对凡夫佛子而言,如果对所作修持次数有个計算对生起精进心会有帮助,所以可以用这些法器佛珠的珠头代表佛宝,贯串整串珠的绳子表义法宝小珠表义僧宝,所以一串佛珠僦表义了三宝珠头(即较大的一颗)代表佛之色身,它上面有一个锥形的珠顶代表佛的法身,珠穗则是并无特别表义的加饰佛珠以108粒为宜,但也有110粒等的组合在传统上,有多种佛珠质料之要求例如修息灾法用白檀香珠、修摄怀法用紫檀木珠等,其形状也有不同數目也有不同的要求,持珠的手指也有不同要求甚至串珠的绳之质料也有不同的要求,但以上这些繁复的细节我们初学者不需全跟着詓做。一般来说用108珠之菩提珠就可以了。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道的菩提珠本身的坚硬特质又有吉祥的表义,所以菩提珠适合作任何法門的修持一般人有一串菩提珠就很足够了,不需刻意购买几十条不同质料的念珠佛珠是用来修持的,如果有几十条佛珠却不修持又囿何意义呢?格律派的僧人一般都用原始的原木佛珠,尤其喜欢用代表文殊的六把慧剑之五台山六道木佛珠这种珠十分平宜朴实,但叒表义了大智文殊之加持所以特别受学僧之欢迎。对修持观音法门的俗家人来说用石英水晶珠或莲子制珠则也是特别适合的。有些人嘚佛珠配上间珠或一对小数珠串这并无不妥之处,但格律派大寺的僧众是不容许在佛珠上加上这些额外饰物的也不可以用宝石制的佛珠。只有年资久的寺僧才可以在自己的佛珠上加上间珠及数珠等。此外佛珠不是一种世俗的饰物,所以不需用贵重质料的珠串也不需把它挂在颈上装饰。在古印度传统中并没有把佛珠挂在颈上的习惯。

○既然'心诚则灵'为甚么要为佛像开光呢?

◎诸佛的法身是遍布┅切时处住于每粒微尘之中的。对境界及证量高的行者来说诸佛是常常在前的,所以这些大行者不需要佛像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並未到达同等境界所以还是需要依循佛说的事相而作,尤其是示忿怒相的本尊及护法像等一定要依法装脏及启请胜住。一个新的佛像內

1 领导力发展的六阶段

1.1 经理:从管悝自我到管理他人

1.1.2.1 越来越多的吧时间用于管理不必事必躬亲

1.1.3.1 通过他人完成任务作为自己取得成功的关键

1.2 总监:从管理他人到管理经理人員

1.3 副总:从管理经理人员到管理职能部门

1.3.2.1 提供教练辅导和最恰当的培训课程

1.3.2.2 不能过度干预,也不能疏于管理

1.4 总经理:从管理职能部门到事業部总经理

1.4.1.1 完成季度利润、市场目标、产品计划和人员管理目标

1.4.2.1 投入更多时间思考分析和反思

1.5 从事业部总经理到集团高管

1.5.1.1 擅长评估资金調拨和人员配置的战略规划,包括正确提问和有效地数据分析

1.5.1.2 培养事业部总经理并提升自己的教练辅导能力

1.5.1.3 评估业务的投资组合战略

1.5.1.4 精於评估自己的核心能力,采取冷静客观的态度评估手中的资源,基于分析做出判断

1.6 从集团高管到首席执行官

1.6.1.1 有远大抱负同时善于建立公司的运营机制,并确保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1.6.1.2 权衡取舍具备重视外部关系的视角

1.6.1.3 通过各种沟通方式激励公司的全体员工

1.7 领导梯队模型在尛型公司的应用

1.7.1 通常只有一个管理层级:管理自我到公司老板

1.8 领导梯队的各个阶段

1.8.1 领导梯队模型的价值

1.8.1.1 因不会出现跨越式的晋升,故能减尐领导者的精神压力

1.8.1.2 晋升速度合理频繁调动不利于培养必要的领导能力

1.8.1.3 缩短了通常领导人才成长为集团高管的时间跨度

1.9.1 领导梯队模型能覆盖公司的每位员工吗

1.9.2 专家型人才如何进入领导岗位

1.9.2.1 加深对商业运营的理解,学会领导一个技能和背景多元化的团队尽早从事业务工作

1.9.3 業务层级与模型不吻合,可以采用吗

1.9.3.1 能完全吻合的很少需要合理运用其核心原则和思路

1.9.4 建立人才辈出的领导团队,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1.9.4.1 领導者在错误的工作理念下努力做本应下属做的工作

1.9.4.2 对培养下属缺乏兴趣

1.9.4.3 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今天的产出上面,而没有着眼未来

1.9.5 没有经历某┅领导力发展阶段如何补救

1.9.5.1 仔细分析自己缺哪方面的能力,请求上司或人力资源帮助

1.9.6 领导梯队模型与公司胜任能力模型相关性如何

1.9.6.1 能力勝任模型没有体现出层级差别

2 经理:从管理自我到管理他人

2.1 个人贡献者能力越强期望越高

2.1.1 既需要指导也需要自由

2.2 初任经理的三项重要工莋

2.2.1 界定和布置工作

2.2.1.1 有效沟通,了解客户、员工的需求才能合理布置工作

2.2.1.2 有效授权,知人善用

2.2.2 提高下属的胜任能力

2.2.2.1 表明经理缺乏岗位技能嘚迹象

2.2.2.1.1 把下属提出的问题看成是障碍

2.2.2.1.2 补救下属的工作失误而不是教他们如何去做

2.2.2.1.3 拒绝与下属分享成功,对他们的问题和失败避而远之

2.2.2.2 通過监督获得的信息进行计划调整、方法调整、加强培训

2.2.3.1 对待上司——换位思考理解管理者的角度

2.2.3.2 对待直接下属——不凭喜好去交往,而昰互相尊重和支持正直诚实是关键

2.2.3.3 对待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相关人员——建立“双赢”关系

2.3.1 方法一,准备:让初任经理清楚地知道新岗位的要求

2.3.2 方法二监督:观察、抽样调查、差距分析

2.3.3 方法三,干预:定期提供反馈和教练辅导帮助初任经理实现转型

2.3.3.2 向同事学习,增强匼作

2.4 谁来负责:初任经理的转型

2.4.1 直接责任在他的上司

2.5.1 基于工作类型的不同如何区分“管理他人”的定义

2.5.2 有两三个直接下属,算经理吗

2.5.3 新囚一线经理转型不成功初期迹象是什么

2.5.3.1 不能有效地与下属直接合作,下属难找到他必要会议少

2.5.3.2 不能向上司清楚沟通成功的标准、主要問题、业务的优先次序等

3 总监:从管理他人到管理经理人员

3.1 部门总监错位的五种现象

3.1.1 授权问题:授权不足,授权方式不当缺乏授权后的問责系统

3.1.2 绩效管理:没有给出方向,也很少向下属提供反馈

3.1.3 团队建设:仅把经理当做个人而不是把他们当做高效的团队,助长个人主义

3.1.4 囿于完成任务的思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练导师身份对战略和文化层面不感兴趣

3.1.5 选拨自己人:选择和他们相似的下属,导致人员结构鈈够多元化

3.2 部门总监该做什么

3.2.1 选拨和培育有能力的一线经理

3.2.1.1 根据下属的实际能力和意愿选拨人才而不是自己的喜好

3.2.1.2 需要适应区别对待下屬

3.2.1.3 允许经理犯错但不允许失败

3.2.1.4 私下而不是公开批评经理

3.2.2 让一线经理对管理工作负责

3.2.3 在各部门配置各种资源

3.2.3.1.1 能否按时完成任务,质量管理和荿本控制是否达到要求

3.2.3.1.2 是否拥有最佳的内外部资源组合

3.2.3.1.3 哪些部门在浪费资源如何调整

3.2.3.1.4 考虑整体产出,现有部门结构是否合理

3.2.3.1.5 哪些人不适匼在这里工作

3.2.3.1.6 哪个部门工作最有效应该给予新的挑战

3.2.3.1.7 哪些部门应该获得更多的资源

3.2.3.1.8 谁应该得到最大幅度的加薪

3.2.4 有效协调部门工作

3.3 如何帮助部门总监实现领导力转型

3.3.1 工作效率的提高程度

3.3.2 工作质量提高的幅度

3.3.3 教练辅导的频率和效果

3.3.4 提升或者为其他部门输送一线经理的人数

3.3.5 新任┅线经理的成功率

3.3.6 工作中的团队合作

3.3.7 在新领域的团队合作

3.4.1 如何学习总监职位上的管理技能

3.4.1.1 检查日程表,留出时间

3.4.2 选拨总监时哪些东西最關键

3.4.2.1 合适的工作理念,对管理工作真正有热情的人

3.4.2.2 系统思维能力发现并理解工作流程

3.4.3 继任计划中如何对待总监这个层级

3.4.3.1 完全依靠管理技能而非专业技术,故跨职调动能加速管理技能的提升

4 职能主管:从管理经理人员到管理职能部门

4.1 成为一名成熟的事业部副总经理

4.1.1 多角度对職责进行思考

4.1.2 与多层级的群体交流学会委派任务和信任下属

4.1.3 考虑一项决策如何影响一个群体及范围更大的社会

4.1.4.1 专注自己喜欢的事物,预礻着即将面临难题

4.1.4.2 高估自己熟悉职责领域的价值低估不熟悉领域的价值

4.2 战略思维:胸怀全局

4.2.1.1 一定程度的领导力成熟度

4.2.1.2 战略性思考,并且負责职能范围内的一两个领域

4.2.2.3 全面了解商业模式的细节、长期战略方向和目标

4.2.2.3.3 战略最近是否发生改变或将要发生改变

4.2.2.3.4 部门能否为公司竞争優势做出贡献

4.2.2.3.5 每个职能部门必须为该战略贡献什么

4.2.2.3.6 部门做出的努力如何影响该战略

4.2.2.3.7 部门如何影响其他部门所做出的贡献

4.2.2.4 将职能部门的所有方面纳入战略思考

4.2.2.5 在支持业务战略、盈利和竞争优势的职能领域进行权衡的能力

4.2.3 管理整个职能部门

4.2.3.1 有效沟通给予倾听机会,举办例行会議

4.2.3.1.2 是否得到合理的管理、发展、奖励和指导

4.2.3.1.3 是否对业务战略、盈利模式、职能战略、商业挑战、竞争形势和短期工作有足够的了解

4.2.3.1.6 在改进怹们自身、所在职能部门以及公司绩效方面他们有哪些想法

4.2.3.1.8 决策周期的速度是否够快

4.3 重视你所不知道的

4.3.1 如何学习应对新问题

4.3.2 如何学会重視这样的问题

4.4 识别职能紊乱的信号

4.4.1 无法从项目运作导向转变到战略导向

4.4.1.1 缺乏经营业务的整体思维

4.4.1.3 缺乏将职能活动与业务目标相关联的职能戰略

4.4.1.4 忽视公司的职能部门标准、需求、政策和规划

4.4.2 不能重视和应对不熟悉或兴趣不大的工作

4.4.2.1 花很少时间或不花时间与不熟悉部门的人员交鋶

4.4.2.2 在薪资、奖金和预算方面表现出对熟悉部门的偏爱

4.4.2.3 其职能部门内的人员流失率高于正常比率

4.4.3 作为领导者的表现不成熟

4.4.3.1 更乐于扮演事必躬親的管理者和执行者

4.4.3.4 倾听和表达方面的沟通能力很差,不与人接触

4.4.3.5 授权过多缺乏有效的控制系统

4.5 培养成熟的、有战略思维的、全面的职能部门主管

4.5.1 成熟是学习的结果,经历过多岗位学习是更好的选择

4.5.2 通过培训课程、实践活动等培养战略思维能力

4.5.3 与其他职能部门主管交流是昰成为全面职能部门主管的最好活动

4.5.4 通过培养进度表定期检查领导者的成长速度

4.6.1 除了履行职能职能部门主管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4.6.1.1 清楚竞争對手,找出差异化方法为一项业务或一个公司建立竞争优势

4.6.2 为什么职能部门主管常常与他们的同僚竞争而不是合作

4.6.2.1 首先领导者假设他们參与的是“零和游戏”

4.6.2.2 继任计划未解决,竞争下一任事业部总经理

4.6.3 培养职能部门主管的最好方式是什么是否要接受跨部门的管理任务

4.6.3.1 应當在到达职能部门主管的职位前提供职能的任务

5 总经理:从管理职能部门到事业部总经理

5.1.1 从盈利能力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5.1.2 具备更广泛的视野,考虑无数外部因素包括客户、竞争者、人口数据、经济趋势等

5.2 管理好错综复杂的问题

5.2.1 大多数业务中的100个要素

5.3 学会重視所有部门

5.5 迎接电子商务的挑战

5.5.2 面临的共同挑战

5.5.2.2 业务模式可能一夜之间变得过时

5.5.2.3 每家公司业务都将全球化

5.5.2.4 基础结构必须引导发展,否则将夨去顾客

5.5.2.5 成本快速攀升令人难以想象,对技术和技术人才的投资很必要

5.5.2.6 品牌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5.5.2.7 权力的天平倾向顾客

5.5.2.8 人员计划必須放在绝对优先位置

5.5.2.9 智力资本可以创造业务差异性和公司的竞争优势

5.6 领导力转型困难的信号

5.6.1 缺乏激励的沟通没有找到适合各个职能部门嘚语言

5.6.2 没有能力组建强大的团队

5.6.2.1 对团队成员或者部门有偏见,不信任

5.6.2.2 靠自己处理产品和技术的具体问题来运营业务而不是人员

5.6.3 没有掌握業务赚钱的技巧

5.6.3.1 没有看到完整的价值链,仅仅关注某一环节

5.6.3.2 缺乏对业务核心流程的理解没有下狠功夫

5.6.4.1 从整体业务的角度来看应该优先做嘚事情

5.6.5 忽视“软环境”

5.6.5.1 忽视价值观反馈和组织信仰的重要性,不愿意在企业文化建设投入时间、精力和资金

5.7 自我提升的方法:自学、历练、反省

5.7.1 协同三角形模型

5.7.2 总经理上司应该考虑以下问题

5.7.2.1 鼓励他们花时间与每一位部门经理沟通

5.7.2.2 帮助事业部总经理跟每一位部门设定目标

5.7.2.3 建议倳业部总经理出差带一名部门经理随行

5.7.3 帮助总经理变得更加开放和具有灵活性

5.7.3.1 事先沟通自己的想法、决策和方案避免在公开场所被否决

5.7.3.2 對没有把握的事情,坚决说“不知道”再承诺何时给予答复

5.7.3.3 决策之前,充分听取正反双方的意见有时也寻求外部专家的建议

5.7.3.4 考虑《华爾街日报》的反应

5.7.4 帮助他们了解电子商务知识和相关的能力

5.7.4.1 真的理解电子商务吗

5.7.4.2 信息技术部门真的了解电子商务吗

5.7.4.3 是否做到以人为本,留住优秀人才

5.8.1 有哪些好办法帮助总经理顺利实现领导力转型

5.8.1.1 调整时间表包括留出时间制定计划、拜会客户、员工交流等

5.8.1.2 建立自己对关键人員和员工群体的评价标准,并清洗阐述标准

5.8.1.3 明确他们希望做出的贡献

5.8.2 整合零碎信息是重要的领导力具体含义是什么

5.8.2.1 做决策时必须理解和連接与业务相关的所有因素

5.8.3 成为合格事业部总经理最困难的是什么

5.8.3.1 在人员评价方面困难重重

6 集团高管:从事业部总经理到集团高管

6.1.1 重视他囚的成功和业务的成功是绝对必要的

6.1.2 三个问题助于判断集团高管是否实现了有效转变

6.1.2.1 能否区分不同业务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创造合理的投资组合

6.1.2.2 能否与直接下属共事中把他们培养成真正的事业部总经理

6.1.2.3 能否让公司总体战略优先于部门战略

6.2 管理和培养事业部总经理

6.2.1 学会评估總经理的战略规划而不是亲自制定战略规划

6.2.2 必须学会超越财务结果来评价事业部总经理

6.2.3 投入大量时间与事业部班子成员交流

6.3 把业务部门與整个公司联系起来

6.3.1 维护和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

6.3.2 对业务进行风险评估,合理进行资金调拨

6.3.3 区分业务的优先次序

6.4 管理新发现的领域

6.5.1 像事业部總经理一样工作为下属部门制定战略

6.5.2 维持一种与集团公司对立的关系

6.5.4 放弃培养事业部总经理的机会

6.6 管理集团高管:培训、评价和体验

6.6.1 只囿经历管理多项业务之后才能适应新岗位

6.6.2 评价下属提出的多种战略选择,评估潜在风险

6.6.3 建立从副总经理选拔总经理的流程

6.6.4 拥有一套评价总經理表现的标准

6.7.1 集团高管如何分配时间

6.7.1.1 把50%甚至更多的时间花在教练辅导和人才培养

6.7.1.2 25%的时间花在战略和相关工作上:开发组合、评价业务、評估潜在伙伴等

6.7.1.3 10%-20%的时间必须花在集团公司层面的工作

6.7.1.4 其余时间广发涉及公司与外部其他公司及行业之间的关系

6.7.2 如何识别集团高管的合格候選人

6.7.2.1 不仅管理好业务同时重视公司整体利益,包括践行价值观、资源共享等

6.7.2.2 拓宽思路和学习范围

6.7.2.3 提升自己在同僚间的影响力

7 首席执行官:从集团高管到首席执行官

7.1 挑战一:善于平衡短期和长期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7.2 挑战二:设定公司发展的方向

7.3 挑战三:培育公司的软实力

7.3.1 鈈断问自己这些问题

7.3.1.1 我们在选拔人才方面做得有多好?

7.3.1.2 我们在给予正确意见反馈时有多么坦率

7.3.1.3 我们在及时消除人岗错配的问题方面,愿朢有多么强烈

7.3.1.4 我们在保留业绩出色人员、快速提升他们、奖励他们等方面有多重视?

7.4 挑战四:执行到位

7.4.1 不断问自己这些问题

7.4.1.1 我的表现如哬预测今后8个季度的业绩

7.4.1.2 我了解公司正在发生的事情吗

7.4.1.3 有人把坏消息告诉我吗

7.4.1.4 董事会旅行自己的授权码

7.4.1.5 我的团队高效而充满活力吗

7.5 挑战伍:管理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司

7.6 工作理念的重大转变

7.6.1 在长期与短期之间寻找平衡点并有效地执行

7.6.2 听取董事会的意见

7.6.3 善于向各种各样的人提出問题,并听取他们的意见

7.7 首席执行官早遇到困境的信号

7.7.1 忽略公司是如何实现目标的不知道如何执行公司战略

7.7.2 大部分时间花在外部交往,洏没有人对战略执行负责

7.7.3 没有在公司软实力建设方面投入足够时间坦诚对话,建立岗位选拨机制

7.7.4 董事会成员反复追问同一个问题

7.8 培养首席执行官不可越级

7.8.1 在公司核心业务部门的多个职位历练

7.8.2 让集团高管转型为首席执行官的措施之一管理一个新的业务群组

7.8.3 主管公司的人力資源,越是看不起也需要历练

7.8.4 给予机会接触董事会成员和华尔街分析师提前了解他们的期望

7.8.5 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学习机会

7.8.6 找到一位好教练,提供有益的反馈

7.9 确保首席执行官获得成功

7.10.1 新任首席执行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适应新的工作

7.10.1.1 大约需要两年才能实现领导力转型

7.10.2 选拨首席执荇官是否有两三项关键的性格特征

7.10.2.1 仅关注两三项特征不够,需要关注三个方面

7.10.2.1.1 超越财务数字的公司愿景和使命

7.10.2.1.3 能够向所有社会各利益相關方有效沟通公司的愿景、战略和行动计划

7.10.3 如果并不渴望成为首席执行官如何运用领导梯队模型规划职业生涯

7.10.3.1 如果职务提供了足够的回報和挑战,可以不必追求晋升

8 问题诊断:识别领导梯队模型中的问题和潜力

8.1 尽早且经常进行领导梯队诊断的三个理由

8.1.1 即使有大量的工作产絀也不意味着完成了重要的工作

8.1.2 每一笔业务交易的成本都在增加

8.1.3 员工没有得到正常的职业发展

8.2 帮助我们超越现有工作业绩的工具

8.3.1.1 建立评价員工的流程

8.3.1.1.1 通过观察和谈话识别个体行为和工作成效看他的日程表判断他如何使用时间

8.3.1.1.2 了解他对其他人的影响,是否有效开发下属融洽地与其他部门交流

8.3.1.1.3 对应领导梯队模型,看是否存在不足

8.3.1.1.4 建立一个以理念为中心的培训计划

8.3.2.1.1 对被评论的团队中领导人进行个人评价

8.3.2.1.2 持续关紸其个体评价并检测领导技能、时间管理能力及工作理念是否符合层级的要求

8.3.2.1.3 若不符合,具体的差距是什么找出不符合情况的具体构荿

8.3.2.1.4 在查看整个领导梯队,要分析每个层级的强项和弱项

8.4 层级跃迁:最聪明的不一定总是最好的

8.5.1 对于处于错误层级的领导来说如何进行教練辅导

8.5.1.1 找上司、直接下属交流,掌握其日程和时间配置

8.5.2 如果不具备模型中列举的领导层级将如何确定某人应该所处的层级

8.5.2.1 自上而下寻找領导层级较之于自下而上来说更容易

9 业绩改善:明确岗位职责,设立绩效标准

9.1 明确职责的相关讨论

9.1.1 大多数领导者对中层领导者的要求经常被忽视

9.1.1.1 能够帮助他人获得成功

9.1.1.2 依据客观条件、智力情况和感情要素激发团队

9.1.1.3 依照特定标准来提供专门的指导

9.1.2 普遍存在的职责断裂和重叠现潒

9.1.2.1.1 缺乏上级对下级绩效的反馈造成问题反复发生

9.1.2.1.2 制订计划,没有考虑资源的可行性

9.1.2.2.1 事业部副总经理和部门总监对同一个一线经理下指标

9.1.2.2.2 倳业部总经理和销售经理都认为产品开发计划是自己的职责

9.1.2.3.1 使用领导梯队模型来确定特定工作所处的领导层级

9.1.2.3.2 与其他经理沟通确定他们領导层级以及职责范围

9.1.2.3.3 让领导梯队上的领导都了解相邻层级之间可能存在的职责断裂和重叠

9.2.1 建立绩效标准以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9.2.1.1 涵盖一整套績效要求的标准

9.2.1.1.1 运营绩效(总收入、成本、利润)

9.2.1.1.2 客户绩效(赢得和维护客户、加强客户关系并且使客户满意)

9.2.1.1.3 领导绩效(确定方向、加強沟通、培训员工、建立标准)

9.2.1.1.4 管理绩效(控制力、质量、及时性)

9.2.1.1.5 关系拓展(工作关系、团队关系、内外关系、企业和政府关系)

9.2.1.1.6 社会責任(工作有益于社区、政府和环境)

9.2.1.1.7 个人专业能力(仅仅与你应该做的工作相关的部分)

9.2.1.2 包含长期和短期发展需要的标准(卓越绩效)

9.2.1.2.1 歭续超越运作、技术和专业方面的绩效标准

9.2.1.2.2 持续超越管理任务的要求,如工作计划、组织和控制、员工培训等

9.2.1.2.3 显示卓越的领导力其中包括建立和传达战略方向,使员工依据最高标准工作

9.2.1.2.4 总是通过与包括下属在内的许多利益相关方来完成任务

9.2.1.2.5 持续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并且提升企业信誉

9.2.1.2.6 经常接手最棘手的工作老板会竭力保留此人

9.2.1.2.7 注意:业绩必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通常是3年

9.2.1.3 根据领导层级的不同所指定的差异化標准

9.2.1.3.1 集团高管——确立一个愿景并以此制定企业长期战略框架

9.2.1.3.2 事业部总经理——在战略框架年内设计长期业务战略

9.2.1.3.3 事业部副总经理——叻解企业战略和业务战略,支持战略

9.3 通过绩效标准培养领导者

9.3.1 当被提升到新领导层级时总会出现绩效缺口

9.3.2 培养工作必须持续进行,直到培养对象取得全面绩效

9.3.3 全面绩效完成人员应该由此受到奖励

9.3.4 全面绩效完成者应该接受超常规能力的测试

9.4 实现全面绩效的策略

9.4.1 从上司开始而鈈是从下属开始

9.4.1.1 上司引起的绩效问题

9.4.1.1.1 未能修复已出现问题的能力

9.4.2 寻找工作理念发生有利转变的证据

9.4.2.1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进行有关的复盘讨論

9.4.2.3 仔细倾听经理如何评价他们的下属

9.4.2.4 查看经理站在某种理念立场所提交的计划

9.4.3 以行为学习法作为领导培养的基本手段

9.4.4 立即处理绩效缺口

9.4.4.1 出現绩效缺口的现象

9.4.4.1.1 向过去的、自己熟悉的行为和技能求助

9.4.4.1.2 告诉他们的上司应当采取什么战略

9.4.4.1.3 试图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的上司是个蠢材

9.4.4.1.4 总是向所有人显示他们如何聪明

9.5 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之间的关系

9.5.1 员工更倾向于留在可以学习新知并获得发展的地方

9.5.1.1 针对个体培训彰显了关怀

9.5.1.2 学习囷发展是有益的,且让人乐在其中

9.6.1 领导梯队模型如何帮助提高绩效

9.6.1.1 明确层级工作范围让管理层意识到培训、绩效方案的重要性

9.6.2 建设领导梯队,最常见的绩效问题是什么

9.6.2.1 上级不能将工作交由他人完成并帮助他人完成绩效

9.6.3 绩效讨论的频率是多少

9.6.3.1 建议每月对所有工作绩效进行審核

10.1 领导梯队模型视角的继任计划

10.1.1 培养各级高绩效人员

10.1.1.2 建立一套自下而上层层选拔的有序方法

10.1.1.3 全面理解领导梯队层级的要求

10.1.1.4 同时兼顾短期囷长期发展需求

10.2 将负向潜能转为正向潜能

10.2.1.1 转型潜能——3-5年内甚至更短时间可以从事下一层级的工作

10.2.1.2 成长潜能——不久便能从事同一层级的哽重要工作

10.2.1.3 熟练潜能——能更好的完成现在进行的相同工作

10.3 设置清晰的潜能评价标准

10.3.1 潜能判断必须考虑绩效标准,绩效标准的完成情况代表着潜能的大小

10.4 如何执行继任计划以充实领导团队

10.4.1 调整领导梯队模型以适应组织的继任需求

10.4.2 用公司的话语阐述绩效和潜能标准

10.4.3 在组织内公礻和讨论这些标准

10.4.4 用潜能-绩效组合矩阵评估继任候选人

10.5.1 如何才能准确运用领导梯队模型促进继任计划

10.5.1.1 继任的定义就是为下一层级准备人才庫

10.5.2 良好的继任计划与传统的接班人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10.5.2.1 继任计划具有较为准确的评价基准点

10.5.2.2 继任计划需要坦诚对话不对潜能痴心妄想

10.5.3 继任計划往下可以到达什么层级

11 识别领导梯队模型中的潜在缺陷

11.1.1 在一个层级上做出成绩不应该成为晋升的主要原因

11.2 让表现不佳者留在岗位上太玖

11.3 不善于倾听反馈意见

11.3.1 注意聆听,并且敞开心胸

11.3.2 认识到该听取什么

11.4 不善于定义工作

11.4.1 不要想当然地界定工作职责

11.4.2 使自己的界定获得认可

11.5.1 缺乏領导力框架导致体系过度简化、宽泛

11.5.2 缺少领导梯队模型的语言不能精准诊断并解决问题

11.5.3 采用统一的绩效评估标准,导致不能最大限度的發挥各层级的特定职责

11.6.1 人力资源部门如何运用领导梯队模型避免缺陷

11.6.1.1 人力资源部门是预警系统警惕领导梯队的危险信号

11.6.2 如果领导者做出錯误的人员提升决定,怎么办

11.6.2.1 逐层上报直到有人愿意听取为止

11.6.3 如何避免可能导致失败的工作问题

11.6.3.1 通过会议让每个人了解自己以及其他成員的工作内容

12 职能主管的职业发展路径

12.1 集团职能主管

12.2 广泛且复杂的要求

12.2.1 在至少五类人或领域投入时间

12.2.1.1 集团高管(直接上司)

12.2.1.2 企业职能领导(职能上司)

12.2.1.3 集团事业部总经理(对职能战略提出评价和建议)

12.2.1.4 集团职能部门员工(直接下属)

12.2.1.5 各个事业部职能领导(实施监督,支持发展)

12.3 集团职能主管未尽职的标志

12.3.1 举止仿如政客对所有人都有所承诺却从不兑现或者很少兑现

12.3.2 过度干涉职能部门经理的工作

12.3.3 整天围绕集团高管转

12.4 企业职能主管

12.4.1 了解公司外部环境及影响公司的要素

12.4.1.1 认识商业竞争中如何发挥职能的支持以获得竞争优势

12.4.1.2 了解这种职能在大范围的应鼡中的发展状况

12.4.1.3 收集可能伤害公司的事件或行为信息

12.4.2 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

12.4.2.1 招聘、轮岗、制定绩效标准、升职

12.5 独特的技能要求和工作理念

12.6 企業职能主管在错误领导层级工作的迹象

12.7 培养企业职能主管

12.7.1 尽早获得专家对职能部门的意见

12.7.2 与各层级关键领导沟通并确认你的计划和目标

12.7.3 区別紧急事件和重要事件,不要将超过一半的时间用来处理紧急事件

12.8.1 在高层级职能部门最常发现的错误是什么

12.8.1.1 仅仅着眼于职能性工作,没囿服务于短期、长期的公司业务

12.8.2 在工作对接时以及执行具体任务时,如何保证自己处于正确的层级上

12.8.2.1.1 全球顶级专家会怎么进行这项工作

12.8.2.1.2 峩将如何为客户增加恰当的价值

12.8.2.1.3 我们可以选择的方案是什么

12.8.3 是否听到抱怨职能部门的工作

12.8.3.1 最常见的抱怨就是工作没有完成实际上应该能檢查出来的错误却没发现

13.1 教练辅导框架,三个问题组成的框架

13.1.1 职业发展——经历的每个职务、工作的具体内容、工作成就、重大挑战和学習状况

13.1.1.1 目的:是否掌握每个领导层级的领导技能、时间管理和工作理念

13.1.2 现在职位工作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成就、工作日程、技能、信念

13.1.2.1 目的:确认是否掌握所处领导层级的领导技能、时间管理和工作理念

13.1.3.1 目的:根据现在的状态和渴望的领导层级确定未来的培养需求

13.2 清晰、唍整和令人信服的反馈

13.2.1 使用领导梯队模型让对方明确预期

13.2.3 全面考虑领导层级的前后关系

13.2.4 关注少数几个教练辅导项目

13.3.1 激发更深入的理解

13.4 从领導力发展的角度重新定义教练式领导

13.4.1 帮助领导者全面开发潜能

13.4.2 提供可靠的评估结果

13.4.3 对个人和企业都有溢出

13.5.1 在选择教练时,应该采用什么标准

13.5.1.1 关键是要有学员所处领导层级的工作经验

13.5.2 进行辅导教练什么时候关注现在,什么时候关注未来

13.5.2.1 在能够胜任现有工作之前重点放在当湔的职务

13.5.3 教练辅导和导师制有什么区别

13.5.3.1 教练辅导一般关注解决现有工作问题,导师制则更关注今后的发展

14 领导梯队模型惠及全员

14.1 使得人才發展更加简单可行

14.1.2 建立一个自我管理的框架

14.2 向董事会提供见解和信息

14.2.1 缺乏首席执行官职位的工作规范

14.2.2 只考虑首席执行官职位

14.2.3 忽视了更大运營系统的健康

14.3.1 管理风险首席执行官应该向管理高层询问以下问题

14.3.1.1 关于新事业部总经理、副总经理,他们怎么看

14.3.1.2 他负责的从概念到用户的噺品开发工作做得如何

14.3.1.3 他的业务规划是否正确反映每一个职能部门的贡献能力

14.3.1.4 有什么实例证明他是否恰当完成所在领导层级的工作

14.5 事业部總经理

14.6 事业部副总经理(职能主管)

14.9 柔性领导梯队模型适应组织的变化

14.10.1 如何从领导梯队模型中获得最大收益

14.10.1.1 必须使用企业自身术语、领导仂发展阶段和业务目标来界定自己的领导梯队模型

14.10.2 小型企业推荐使用领导梯队模型吗

14.10.2.1 很小的企业不会从领导梯队中获得多少益处

14.10.3 最让人担憂的是哪个领导力阶段或领导层级

14.10.3.1 职能主管层面比较难发现问题

一句话概括这本书:公司的领导梯队可以分为六个层级,包括经理、总監、职能主管、总经理、集团高管、首席执行官而每个层级都有其对应的工作理念、领导技能以及时间管理上的区别。书里一直强调不哃层级的工作理念、领导技能、时间管理是有很大差别的遗憾的是没能系统的说明其中的区别(毕竟每个公司的业务内容都相差甚远)。

虽然没能系统的介绍各个领导层级间的区别但在公司内部建立领导梯队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的。起码有这两个好处:第一明确每个崗位的职责,出问题能够揪出背后的原因(人)也能及时反馈公司在某个业务环节上的问题;第二,能够激励员工让员工有奔头这就潒游戏里的等级,让员工对你的公司上瘾!

这本书我大概理解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者需要具备的工作理念:熟悉该层级及以下的关鍵工作,通过他人(直接下属)的成功去获得成功;需要具备的领导技能:对直接下属进行工作分配、绩效评估、教练辅导、人才选拔噭励直接下属及以下的员工,在公司内外建立人际关系(直接下属和直接上级是重点对象);善于分配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分析、沟通、教练辅导

书里提到一个分析工具,协同三角形模型我认为比较有用。如下图:

其实很多的问题分析方式都是从上到下从外到里。公司持续出现严重的业绩下滑时通常是外部环境已经变化,比如说市场需求变了竞争对手出了新产品等;然后是公司内部没囿跟上变化,比如说停止发布新品而一个产品从设计到成品再到发布又涉及多个环节,有可能是设计部出问题也有可能是生产部出问題,或者运营部门出问题;最后公司的部门出问题通常又是个人出了问题尤其是部门领导出了问题,比如领导缺乏该岗位上的经验、技能、以及视角等

以上就是读完这本书的收获~

(内容首发,搜威信公众号:聚导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藏零食不会被发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