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极乐世界和天堂(与天堂比)好玩吗?

都说信佛人死后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在地球的那方啊,地球也在不停的转动,有去过西方极乐世界的吗
(18条回答)
var sogou_ad_id=731549;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西方极乐世界和基督教的天堂有什么区别_百度知道
西方极乐世界和基督教的天堂有什么区别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采纳数:640
获赞数:2260
既然您提出这样的问题, 那我有必要阐述一下基督教和佛教的区别。佛教是多神论,比如他们有如来佛祖、观世音、弥勒佛、地藏王等等;而基督教是一神论,只信奉独一的上帝。有了这个前提,再来看您的问题,极乐世界,在佛教来说,行善积德做好事,早登极乐、立地成佛什么的。就是说你升天之后你可以成佛,佛是什么呢,就是神。而天堂,你就算到了天堂,你也只是人,不是神。而且极乐世界是怎么说呢,是一直对外开放的,比如说你今天成佛,今天你就在极乐世界了,而天堂的开放时间并不是如此,要等到耶稣二次再来的时候,对人类进行审判,才可以看什么人能进入天堂,是一次性的,就好像你是上个世纪的人,但是你和这个世纪的人进天堂的时间是一样的。不要问我那死人都去哪了,我也不知道……其实两者之间有共同之处,就是到了那里就不会再经历生老病死、痛苦伤心等负面情绪,天天充满喜乐。
zhangzhao926
zhangzhao926
采纳数:594
获赞数:6258
擅长:暂未定制
我试着用 世间的机构来 借喻一下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就是一所大型的综合型的 高级贵族学校类场所,包括 幼儿园——博士生——教授,你适合哪个阶段就为你提供哪个阶段的学习环境。只要你肯学,所有的一切生活方面的事都有佛与菩萨为你安排好了,不用你分一点心,只为你能全心全力学佛法,当然 ,也可以 不以学习为主,那就去极乐世界的另一场地,疗养院,疗养为主,学习为辅。
天堂就不太清楚,没研究过圣经。可能是六道中的天道。而天道也有很多层次。 最大区别应该是极乐世界超出六道,而天堂未超六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基督教的天堂制指的是神在天上的国度,是神和人可以共同生活的国度,并不一定要特指某个物理位置。上天堂就是回到天国。圣经提到的某些具体位置,也不一定是百分百的我们口中的天堂相吻合,可以说我们口中的天堂是人去理解天国的一个画面。而圣经对天国的描述也是不具体的轻描淡写的。主耶稣也说过,连地上的事情你们都不相信,说天上的事情又有谁会相信。根据启示录,末日审判后,义人会被带进新天新地与神一起共同生活。启示录也提到那里没有海,所以应该不会是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在以赛亚的描述里面,在新天新地狮子不会咬人,可以和人和睦相处。而在末日审判之前,圣经也提到过某些安置人类灵魂的地方,如等待审判的人会在阴间,义人可能在乐园,三重天,亚伯拉罕的怀里。义人会得到神的保守,进入安息,安息主怀。恶人会被弃置在阴间,直到末日审判的来临。
东方不败369
东方不败369
采纳数:863
获赞数:13495
擅长:暂未定制
基督教的天堂在多次元空间的须弥峰顶上,宇宙间须弥山有无量无数之多,而这个天堂则是在一个与我们地球重叠的须弥山顶上。须弥峰顶有一名字,叫忉利天,此天有一城叫喜见城,此城即基督教的天堂了。忉利天人民寿命一千岁,折合人间寿为三千六百万年。 此天虚空上有多重帝网明珠,明珠光闪互相映照,蔚为奇观,一直连绵数千万里,地上清香四溢,缕缕的光彩,如螺形上升,美丽非凡。 此天有四个大苑林。 第一,是车苑林,车苑林是云车,有多种颜色及各种形式,心想意现,天人乘云车在天界飞翔,光彩璀灿,赏心悦目,可游邻近的三十三天界。 第二,是麤恶苑,此苑中自动出现所有的法器,一切法器均有,其他灵界与此天交战时,麤恶苑即出现所有的武器。 第三,杂林苑,此苑是此天的游乐场,人间的一切游乐均有,而且更胜人间的玩乐,均是喜气洋洋,享天下之至乐。 第四,如意苑,此苑最是秘密,有无上之喜乐,心想意成,故曰如意,如意苑一进入,可任由天人到何处(境界),速去速回,极其如意神变。 居于喜见城耶和华上帝的真形,非一般人得见,唯佛陀、菩萨、以及高真上仙等等得见,一般修行者的天眼通只见其红云铺地,紫云绕身,五色云为法座。西方极乐世界则在其他次元空间中。 忉利天人民寿命一千岁,西方极乐世界之人民生命无限长,甚至可以超越轮回生死之苦。总的来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比较超胜。 有一佛门密宗大修行者,神行於喜见城,他与耶和华上帝对答,问上帝如何你如此多面貌呢,上帝的妙答言:「秋外更有秋」,上帝意指千万亿化身。能证千万亿化身者,非高真上仙、佛菩萨不可。佛教徒,不可小看耶和华上帝之悟境也。虽然此天之天人天寿不长,但是焉知耶和华上帝不是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所说:「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所以,不要认为此天之天人在六道轮回中,就比不得西方极乐世界之人民,就无解脱之方便道。
采纳数:125
获赞数:738
极乐世界是人所想象出来的而天堂是地狱是确实存在的
采纳数:23
获赞数:109
擅长:暂未定制
简而言之,所谓的西方极乐是人因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勾勒出来的地方;天堂是神的国度,是确确实实存在的。释迦摩尼是人,上帝是神。就这么简单。如果需要大量论据的话不妨细读一下圣经,听一下传道人的讲道。
探索号2010
探索号2010
擅长:暂未定制
一个是人超脱生死成佛之后自由往来的净土 一个是人赎完罪死后回到上帝身边的地方
其他7条回答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从相关信息比较学的角度看,基督的天国和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首先,从宗教的目标看,基督教的天国是基督教信仰的最终目标,基督教天国的概念,体现了基督教对于人的精神上的全部的终极关怀.换句话说,经过上帝审判到达天国,是基督徒的目的.而佛教的极乐世界在佛教的教义中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佛教的目标是"涅磐",而涅磐不等于极乐世界.根据佛教的说法,极乐世界的作用只是有助于达到涅磐,因为在极乐世界中,一切修行条件都很完满,修行这在这里没有人世间的影响.
第二,到达的途径和标准不一样
基督教的天国有很高的门槛.非基督教不用说了,那是完全被排除在外的,而基督教徒也不是谁都可以具备到达天国资格的.能不能进入天国要经过上帝的审判,而且这个时间在世界的末日.
佛教则声明到达极乐世界的资格人人具备,甚至在理论上讲一切"有情"皆可到达.所谓"有情"是佛教的概念,类似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而到达极乐世界的方法完全在人自己.只有自己努力修行,才能到达极乐世界,别人帮不上忙.甚至佛也没有这方面的法力,让一个没有自己主观努力的人到达极乐世界.
第三,内容不一样
基督教的天堂概念很虚,中的描述...
从相关信息比较学的角度看,基督的天国和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首先,从宗教的目标看,基督教的天国是基督教信仰的最终目标,基督教天国的概念,体现了基督教对于人的精神上的全部的终极关怀.换句话说,经过上帝审判到达天国,是基督徒的目的.而佛教的极乐世界在佛教的教义中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佛教的目标是"涅磐",而涅磐不等于极乐世界.根据佛教的说法,极乐世界的作用只是有助于达到涅磐,因为在极乐世界中,一切修行条件都很完满,修行这在这里没有人世间的影响.
第二,到达的途径和标准不一样
基督教的天国有很高的门槛.非基督教不用说了,那是完全被排除在外的,而基督教徒也不是谁都可以具备到达天国资格的.能不能进入天国要经过上帝的审判,而且这个时间在世界的末日.
佛教则声明到达极乐世界的资格人人具备,甚至在理论上讲一切"有情"皆可到达.所谓"有情"是佛教的概念,类似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而到达极乐世界的方法完全在人自己.只有自己努力修行,才能到达极乐世界,别人帮不上忙.甚至佛也没有这方面的法力,让一个没有自己主观努力的人到达极乐世界.
第三,内容不一样
基督教的天堂概念很虚,中的描述非常不具体.其原因在于基督教是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创立的.天堂的概念来源于犹太教.但犹太教的核心是弥赛亚信仰,即救世主信仰.他们期望救世主拯救犹太民族以现世.这是他们的重点.因此天堂就不是主要的信仰内容,没有更多的描述.
佛教对极乐世界的描述极其详尽.比如,极乐世界是用宝石,琉璃等七种材料建成的,衣服是什么样的."天衣无缝"这句成语,就来源于佛教对极乐世界的具体描述.
所以,基督的天国和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对于您所说的第二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从目前世界上现有的主要宗教分析,只有基督教和犹太教具有天堂的概念.
比如佛教讲涅磐,道教讲永生,甚至另一个和犹太教有渊源关系的伊斯兰教都没有天堂概念.他们讲"复生",即经过安拉的审判,人"从白骨复生".
所以,"人死后不管哪个宗教国家的都到了同一个天堂"的可能性不存在.因为别的宗教没有天堂的概念,而基督教的天堂又不让异教徒进去.犹太教的天堂明确声明只对犹太人开放,别人也进不去.
其他答案(共3个回答)
认为宇宙间其实有那么个地方。
西方极乐世界是心有,佛教徒应当认为心外没有那个地方。
如按楼上那位"wangtp1615"说法.(不管哪个宗教、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甚至畜类,只要做到生天的基本条件:十善(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痴),都能生到天堂.).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人"类肯定是争不过'畜'类.是因为'畜类'容易做到十善,另一个是:把人类与畜类划等号总是不妥吧.难道你愿意于畜类在同一档次?不能吧.你也不愿意吧.所以讲,你的说法问题.
一、往生人
1、没有众苦,但受诸乐,一往生就是不退转菩萨,寿命无量
2、没有三恶道,连恶名都没有,往生者很快就能修到候补佛的位次,都一生直接成佛
3、往生者的相...
如果正经八百的说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客观性。很难理解他牵扯到佛教的理论,我不敢说我说的对,因为上边答的都含糊。佛教理论太难理解了。他不是看上两本佛经就可以懂得。所以...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诸法皆空,都不是“真的有”。但是西方极乐世界世界的存在是和我们所在的世界的存在一样的,虽然也是从根本来说“空”的,但是在...
1、极乐世界不是乌托邦,不是一种想象。而是真实存在的一个世界。
我们所在的世界(全称叫大千世界,是佛法里面的天文单位,简称世界)叫堪忍世界。堪忍世界真实存在,极...
  人与自然关系中人习惯用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如来说世界非世界名世界”,人所认识的世界并不见得是世界本体而是人类对所认识到的世界的判定结论。不是佛的愿力生成了...
答: 每天多念"阿弥陀佛"。自然有护法神护持。
答: 朋友,你在提问的时候没有注意在"问题详细分类"里选择合适的栏目,这样很难迅速得到满意的回答.
请你重新提问一次,最好先点击"个人中心"再提问,这样可以很明显选择...
答: 朋友,你在提问的时候没有注意在"问题详细分类"里选择合适的栏目,这样很难迅速得到满意的回答.
请你重新提问一次,最好先点击"个人中心"再提问,这样可以很明显选择...
每家运营商的DNS都不同,而且各省的也不同。你可以问问你的网络提供商,他们会告诉你的。(也可以通过分别访问域名和IP来检查DNS是否正常,访问域名不行,而访问IP可以,则说明DNS设置不对)
另外,如果ADSL-电脑没问题,一般ADSL-路由器也没问题的。而且采用ADSL拨号的话,DNS可以不设置的,拨号成功后会自动取得DNS服务器。
问题可能出在路由器设置上。进去检查一下吧。看看上网方式,上网用户名密码是否正确。
(有个问题要注意一下,有些地方的运营商会限制使用路由器或者限制接入数量,一般是采取绑定网卡MAC地址的方式,如果路由器设置都正常,试试路由器的MAC地址克隆功能,把电脑网卡的MAC复制过去)
铝属于两性金属,遇到酸性或碱性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腐蚀,尤其是铝合金铸件的孔隙较多,成分中还含有硅和几种重金属,其防腐蚀性能比其他铝合金更差,没有进行防护处理的铝铸件只要遇到稍带碱性或稍带酸性的水,甚至淋雨、水气、露水等就会受到腐蚀,产生白锈。
解决的办法。
铝铸件完成铸造后,在机械加工前,先要进行表面预处理,如预先对铸件进行喷砂,涂上一道底漆(如锌铬黄底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机械加工,以避免铸铝件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放久了被腐蚀。
关于三国武将的排名在玩家中颇有争论,其实真正熟读三国的人应该知道关于三国武将的排名早有定论,头十位依次为:
头吕(吕布)二赵(赵云)三典韦,四关(关羽)五许(许楮)六张飞,七马(马超)八颜(颜良)九文丑,老将黄忠排末位。
关于这个排名大家最具疑问的恐怕是关羽了,这里我给大家细细道来。赵云就不用多说了,魏军中七进七出不说武功,体力也是超强了。而枪法有六和之说,赵云占了个气,也就是枪法的鼻祖了,其武学造诣可见一斑。至于典韦,单凭他和许楮两人就能战住吕布,武功应该比三英中的关羽要强吧。
其实单论武功除吕布外大家都差不多。论战功关羽斩颜良是因为颜良抢军马已经得手正在后撤,并不想与人交手,没想到赤兔马快,被从后背赶上斩之;文丑就更冤了,他是受了委托来招降关羽的,并没想着交手,结果话没说完关羽的刀就到了。只是由于过去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后来将关羽神话化了,就连日本人也很崇拜他,只不过在日本的关公形象是扎着日式头巾的。
张飞、许楮、马超的排名比较有意思,按理说他们斗得势均力敌都没分出上下,而古人的解释是按照他们谁先脱的衣服谁就厉害!有点搞笑呦。十名以后的排名笔者忘记了,好象第11个是张辽。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三国演义》已是多次修改过的版本,笔者看过一套更早的版本,有些细节不太一样。
考虑是由于天气比较干燥和身体上火导致的,建议不要吃香辣和煎炸的食物,多喝水,多吃点水果,不能吃牛肉和海鱼。可以服用(穿心莲片,维生素b2和b6)。也可以服用一些中药,如清热解毒的。
确实没有偿还能力的,应当与贷款机构进行协商,宽展还款期间或者分期归还; 如果贷款机构起诉到法院胜诉之后,在履行期未履行法院判决,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时,会依法查询贷款人名下的房产、车辆、证券和存款;贷款人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又拒绝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则有逾期还款等负面信息记录在个人的信用报告中并被限制高消费及出入境,甚至有可能会被司法拘留。
第一步:教育引导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吮指癖”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于力认为,如果没有什么异常的症状,应该以教育引导为首要方式,并注意经常帮孩子洗手,以防细菌入侵引起胃肠道感染。
第二步:转移注意力
比起严厉指责、打骂,转移注意力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比如,多让孩子进行动手游戏,让他双手都不得闲,或者用其他的玩具吸引他,还可以多带孩子出去游玩,让他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获得知识,增长见识,逐渐忘记原来的坏习惯。对于小婴儿,还可以做个小布手套,或者用纱布缠住手指,直接防止他吃手。但是,不主张给孩子手指上“涂味”,比如黄连水、辣椒水等,以免影响孩子的胃口,黄连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吃多了还可导致腹泻、呕吐。
合肥政务区网络广告推广网络推广哪家公司比较好 一套能在互联网上跑业务的系统,被网络营销专家赞为目前最 有效的网络推广方式!
1、搜索引擎营销:分两种SEO和PPC,即搜索引擎优化,是通过对网站结构、高质量的网站主题内容、丰富而有价值的相关性外部链接进行优化而使网站为用户及搜索引擎更加友好,以获得在搜索引擎上的优势排名为网站引入流量。
良工拥有十多位资深制冷维修工程师,十二年生产与制造经验,技术力量雄厚,配有先进的测试仪器,建有系列低温测试设备,备有充足的零部件,包括大量品牌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水泵,膨胀阀等备品库,能为客户提供迅捷,优质的工业冷水机及模温机维修和保养。
楼主,龙德教育就挺好的,你可以去试试,我们家孩子一直在龙德教育补习的,我觉得还不错。
成人可以学爵士舞。不过对柔软度的拒绝比较大。  不论跳什么舞,如果要跳得美,身体的柔软度必须要好,否则无法充分发挥出理应的线条美感,爵士舞也不值得注意。在展开暖身的弯曲动作必须注意,不适合在身体肌肉未几乎和暖前用弹振形式来做弯曲,否则更容易弄巧反拙,骨折肌肉。用静态方式弯曲较安全,不过也较必须耐性。柔软度的锻炼动作之幅度更不该超过疼痛的地步,肌肉有向上的感觉即可,动作(角度)保持的时间可由10馀秒至30-40秒平均,时间愈长对肌肉及关节附近的联结的组织之负荷也愈高。
正在加载...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转载]全他即自的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为“唯心净土”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第三讲&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第三讲)
好,当你建立信、愿之后,信、愿它属于形而上的东西,你说你有信愿,我们很难判断,但是在事相上可以进行判断:你能不能去执持名号。你执持名号,尤其是对这个名号功德具有甚深的理解,这就是你的智慧。由这个智慧的心来持名,才叫妙行——不可思议的行。这些概念都要注意。一般我们认为:念念佛号好像愚夫愚妇都能念,好像很低级。“我水平很高,一定要修很复杂的东西,很复杂的法门才显得与众不同。”恰好这是凡夫的见解——错误的。执持名号,简单的方法里面包含着甚深的智慧。你对这个智慧能够领略,你去实行它,这就是不可思议的人。你的行就是不可思议的行——“持名妙行”。
好,由这个持名妙行就能够“满所愿而证所信”。这个意思就是你执持名号——名号是用前面讲的信愿来庄严的——信愿称名就能感通佛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我们就能够带业横超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好,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不就是满了愿吗?满足了我往生之愿。而且是“证所信”,因为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所信的净土法门——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以及名号的功德,以及阿弥陀佛法、报、化三身,四德以及他的大慈悲心,这些所信的东西都属于仰信的范围,只是由于我们听释迦牟尼佛这么说了,我们对释迦牟尼佛佛德的信任,我接纳了,但不是我证悟的境界;但是如果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原来我们所信的所有东西都是我们现量亲证的境界。而且“华开见佛悟无生”,这时候证“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阿弥陀佛跟我们母子天然的关系,果觉、因地的互动,都是我们现量亲证的境界。这就是“证所信”。
这部经典也就围绕着信、愿、称名三资粮来展开的。在这部经典的结构当中,在正宗分里面就首先陈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来产生信心。《阿弥陀经》——包括《无量寿经》,为什么首先宣说依正庄严?其目的是要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井底之蛙——被这个秽土的五欲六尘境界所缠缚的众生,来建立一个佛的境界。一真法界,至真、至善、至美:建立这么一个境界。然后以这个作为参照坐标,来对比我们娑婆秽土所有的东西,我们才会有鉴别。知道这个秽土是我们业力感召的苦难地方,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清净愿心所感召的一种极乐境界:来产生信心。那么产生信心之后就“劝发愿以导行”。《阿弥陀经》有一番的劝信、三番劝愿,来让我们生起愿往生心。再第三个结构,就是你产生信愿之后,告诉你到极乐世界去的方法: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乱,执持名号。这就是《阿弥陀经》信、愿、行三资粮展开的结构。
好,那下面进一步讨论信愿行。何为信?何为愿?何为行?那么这些都是展开了净土宗基本的原则、理念。“信”,佛法大海唯信能入。通途大乘法门都要靠信心,更何况大乘里面极难信的、极圆顿的净土一法,这个信心就来得至为重要。那么对信心的阐释,净土宗祖师各有不同角度的诠释。善导大师单刀直入,从两种深信下手:从业力凡夫的根机以及阿弥陀佛果地上的拯救,这两个层面展开信心的阐释。蕅益大师以通宗通教的祖师风范,高屋建瓴的展开了六信的诠释。净土宗的信具体体现在三对范畴——六个方面:信自、信他,这第一个范畴;信因、信果,第二对范畴;信事、信理,第三对范畴。
那么“愿”,什么叫净土的愿?就是厌离娑婆秽土、欣求极乐净土。这里就要建立一个净土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怀。他带有情怀——一种情感化的心理——在里面。但这种情感化的心理是有他的智慧作为背景的。这是愿。行呢?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就对信、愿、行的本质内涵作了一个概述。
下面具体展开。什么叫“信自”?信自,这个“自”就是自性。一般我们会说净土法门是仰靠佛力——他力——去往生的。但仰靠他力往生成佛一法,它的前提还要建立在信自的这个基点上。我们首先要“内重己灵”,我们现前这一念之心具足着如来的智慧、德相。只不过是我们迷惑颠倒了,冤枉的在三界六道受苦了,我们这一念真如自性变成了一个无明的心意识了。我们当下一念之心本身具足着一真法界全体的功德,不是我们肉体上的肉团心,也不是我们心意识里面的“缘影”——那种攀缘心。它是竖穷三际,超越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横绝边涯”,这个心遍到十方。虽然在这里随六道之妄缘,但是我们的真如自性没有减少一点。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当下的这种心意识——虚妄心——的本体,是大方广真如妙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十方无量无边微尘数的国土都是我们这一念心——真如之心——所现显之物。我们的身心——无论是四大的身体还是我们的精神现象,也是我们一念真如自性显现之物;山河大地——所有的外境,也是所现之物。现在要从这种昏迷、颠倒当中回归,回归到我们自性本具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就是我们的自性。对这一点不加以怀疑,就是信自——内重己灵。我们只有有信自的基础,才能够去谈信他。因为信他的目的是要把我们的自性展示出来:我们具有无量光、寿的性德,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阿弥陀佛。只不过是现在我们无明、分别太厚重,我们自性显发不出来,才有必要借助一个佛的果地上的强缘,把我们自性的性德展开出来。这就是“内重己灵”前提之下,才“外慕诸圣”。
第二个就谈到“信他”。信他,就是从佛的那一面产生信心。佛的那一面产生信心,主要从三个方面。释迦牟尼来到我们这个南阎浮提,一代时教千经万论处处劝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释迦牟尼佛绝对不会讲假话,一定要相信这个。第二个方面,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称性发出的大愿,以及请他的亲教师世间自在王佛为他宣说十方二十一俱胝佛刹的优劣——刹土的境界,法藏比丘摄取他方世界的精华思惟五大劫发出的愿,它绝对不会虚设。那么这个愿成就之后,揭开了度化众生的序幕。是大称十方诸佛度化众生之本怀,所以十方诸佛都伸出广长舌相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以及在他自己住持的刹土劝勉与会的四众弟子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都是真实不虚。所以我们要随顺释迦、弥陀以及十方诸佛的“真实教诲”。这真实的教诲是给予一切众生真实之大利。下定决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对这一点没有一丝的怀疑,也没有一丝的迷惑、后悔,你能做到这一点,就叫“信他”。
那么“信因”,一般讲因果:自因自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断一分惑证一分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我们常常说的因果法则。净土法门包含着通途的因果,尤其包含着它不共的一个因果特点,就是“以果地觉作因地心”所显现的妙因妙果,不可思议的超越通途的因果法则。它不一定非得要断一分惑证一分真:你不断烦恼就能得到佛的功德,不断烦恼就能横超三界。它难信就难信在这个地方。通途佛法你不断见、思惑,三界是出不去的。但净土法门你只要信愿持名,感通佛力,你就可以横超。这个“信因”,在因地上修行要深切的相信:我们就是散乱称念弥陀名号,都能成为成就佛果的种子;更何况能够一心不乱的称念,哪能不往生净土呢!以念佛为因,以成佛为果。
净土往生的条件后面也谈到,往生到底在功夫上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必须要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这是净土往生一法非常带有原则性的问题。有些人常常会说:“你念佛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那么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关系的认定。后面解释的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实际上都不是我们这个时代众生所能到达的水平。事一心不乱能够伏灭见、思惑,试问谁能做得到?如果灭见、思惑,那都是阿罗汉的水平,在圆教属于七信位的水平。这里尤其要注意:我们在散乱心称名当中,只要具足信愿,也能往生,只不过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你能得到事一心不乱往生,那是方便有余土;你能得到理一心不乱往生,那是往生到实报庄严土。他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但就往生这一点来说,不要把门槛提得太高了,那是不符合阿弥陀佛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的悲心、愿力。阿弥陀佛欲令一切众生没有一个遗漏的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定不施设任何的门槛——只要你相信、愿意去。它真的就是这么简单,但是真的就这么难信。
好,那“信果”,相信果地上的功德,深信极乐净土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地方。“诸上善人”都是指等觉菩萨。我们一去就能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这些等觉菩萨把手同行。那么这个法门是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悠悠凡夫,乃至蜎飞蠕动,乃至阿鼻地狱众生都能平等往生的法门。他们都是从念佛、执持名号去往生的。所以你只要念佛为因,一定能够往生到净土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得到这样的果。这样的因果好像是种瓜就能得瓜,种豆就能得豆,就好像你的影子必然随着你的形体,回响必然随着你的声音会回应一样。所以念佛为因,得以往生为果,这叫信果。
好,现在讲“信事”和“信理”。它是包含着大乘佛法讲的四种法界。深信当下这“一念”不可思议,不可穷尽,这叫信理。依当下一念,所现的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也不可尽。在不可尽的刹土当中真实的有极乐世界,在我们娑婆世界西边十万亿刹土之外的地方,至为清净,至为庄严。不是齐东野语,不是乌托邦。你一定要信事。以极乐的境界为事。要相信这个。有的人会说:“极乐世界是不是表法的?是不是一个比喻的说法?”绝对要把这个看法放下。真实是有,信事。
“信理”,相信这个理。因为这个事是从理显现出来的,透过极乐世界存在的事相,我们要了解这个事相后面的理。这个理就很深邃,是以法界作为理的:深信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极乐世界也在我们介尔一念心之内,不在之外。我们当下这一念心性,其大无外。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主伴庄严,都是我们现前一念心中所现之影——所现的影子。我们现前一念就好像是大圆宝镜,显现的极乐世界的净土庄严就是宝镜所显的影。那么极乐世界全体的事相,就是这个法界的理体。我们能念的心虽然都是妄心,但当下这个妄心所显现的体性也是真如。这个真、妄二心的分别我们常常要思惟,就好像水和波的关系、水和冰的关系。虽然这个水变成了冰,但是水和冰它们共同的湿性,没有由于形态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全体的冰也就是水。全冰即水,全水即冰,来理解“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全修即性”,我们全体的修德就是从性德里面显现出来的。
“全他即自”,蕅益大师在要解当中常常出现一个概念——全他即自。全体的他力就是自性之力,自他不二。那么这个“他”也是我们心性所显现的外境,就好像梦中的境界全体是自己的心显现的境界一样。全梦即心,全心即梦。全体的他力是自性之力。如果这个“他”表明是佛果地上的功德的话,那全体佛果地上的功德也即是我们自性本具的功德。这也是谈因心果觉的互动、互摄、沟通、同质。所以我们当下这一念心也能够周遍十方虚空法界。佛的心周遍十方微尘法界,一切众生的心性也遍到十方虚空法界。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我们的心跟诸佛的心也是交融互摄,平等不二。在这里来理解,这叫事事无碍法界。用灯光来比喻,像一间屋子里面有一千盏灯,每盏灯放出的光互相融遍,互相融摄,重重无尽地交摄在一起,没有妨碍。不是说有这盏灯光在这里,另外一盏灯光来了,它就有妨碍,就要拒绝。它没有这样。所以以事事无碍的法界来理解这种性、理,来理解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理解自他不二、自他一如。
那么这样相信之后,我们就能够了知:娑婆世界也在我们的自心之内,不在自心之外。只是我们自心所感的是秽土。这也是即理之事。娑婆世界,所感召的秽土。秽土的当下也是真如理体。那既然是“自心秽”——我们自心的秽恶所感召,我们理所当然的去厌离。极乐世界是我自心净业所感到的净土,那“自心净”就理所当然的去欣求它。所以净土法门就有一个取舍。厌离秽土就是“舍”,舍掉娑婆秽土,舍到了究竟就无可舍了。你心求净土也取到究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无可取。通过这种取、舍到西方极乐世界——无生的法界,就离开了取舍。所以极乐世界往生的问题就是“全事即理”。这个取极乐是理——真如理体,舍秽土也是真如理体。取、舍都是法界,与不取不舍也没有两样。这就是信。
——庚寅年五月讲于温州太平寺
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章节
第二辨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第四明力用。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节录)
明·四明鄞江沙门妙什集
法宣法师白话译
斥妄显真第二(附真妄心境图)
修行人想要往生彼佛国土,出离于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首先应当深切认识求生彼佛国土的真妄之心。那么你首先说说看如是的极乐世界,到底是在境界,还是在心中呢?若是在于心中,则彼极乐世界只有虚妄的幻想,并没有真实的国土可以往生。若是在于境界,则虽然有往生之处,而又失去了唯心之意。若又谓自心与境界,二者皆可求生,那么则我身心本是同一,怎么可以往生于两个处所呢?若说自心与境界是同一的,因此可以一心求生,那么你自己如今自心与境界二者宛然存在,难以说他二者是同一的。
此外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其清净和污秽二者有所不同,更何况是释迦世尊垂慈教化,敕令我等厌离秽土求取净土,那么所谓同一的道理又怎么可得呢?是一、是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等四句既不可求,也有人说当下处处皆是西方极乐世界,或者说心若清净则是极乐世界。或者有人说极乐世界不离这个。若作此等之理解,皆名为邪见,而我因此也不得沉默不言了。
彼人若说所谓的极乐世界便是在自心中,则其便妄认此自心即住在我今日色身之中。自心既然在自身之中,但可名为求心,何可名之为求生极乐?难道我们释迦世尊不知道极乐世界是在我自心之中,而却说是在从此西方过十万亿国土之外呢?此外释迦世尊又怎么不能指示说明其在内心,而只能说一些外境之事呢?如今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今正在说法,极乐净土真实的境界宛然存在,此是释迦圣人真诚之言语,又怎么敢不相信呢?
而却不知道在此六尘缘影的妄心之外的极乐世界,真正即是我的真心。而我此真实之心,就如同彼大海不增不减,而你却虚妄称其极乐世界为外境。你认为极乐世界是在六尘缘影的妄心之中,然而此六尘缘影心,就如同大海的一个小水沤,其生灭动静全是幻妄,而你却虚妄认为其是真实本心。你若是坚固执著虚妄之见,不相信娑婆世界之外有极乐世界,却相信其是在你的六尘缘影心内者,那么你的缘影心并没有真实的体性,不可以妄心而求生于妄心。
而你却不知道彼极乐世界虽然是在西方,然而西方即是我之真心。真心本是无性,即以彼极乐世界之名体,以彰显我之真心。极乐世界之名体本来空寂,也是即于我真心而显示其境相。真心与境相本是一体,众生与诸佛同一根源。求彼阿弥陀佛即是求自心,并非是向外而求也;想要探究自心,必须求彼阿弥陀佛,岂会因为他佛而迷惑自心呢?如是则取于净土舍弃秽土,欣求极乐厌离娑婆,炽然著于净秽之相,任我心意而有所愿求,如是又岂在于我真心之外呢?
自心能够具足一切法的缘故,如是则知我此真心圆满含裹一切的依报正报等境界,乃至于色法心法、净土秽土,众生诸佛种种因果,三世十方一切诸法,都含容摄受于我自心而无一法在心外,皆是真心的同一受用。想要求取一丝毫的心外之相,亦完全了不可得。虽然没有一丝毫的心外之相,然而在不分别中作世俗谛之分别,清净的国土与污秽的世界却宛然差别而存在。是故应当如是而求生极乐世界,岂可求之于六尘缘影之妄心呢?如是的发愿求生,乃是释迦牟尼佛所印可的。此则与彼世间之不识本心、愚痴无智慧之人,不欣求于西方极乐世界之阿弥陀佛,但向自己的肉团心中六尘缘影的妄心中去追求,却自谓即是‘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者,其差别实在是太遥远了。
然而彼极乐世界之国土,并非依于六尘缘影的虚妄之心。此外彼阿弥陀佛之色身,也不是在于众生五阴的妄体之中。若是向我们四大假合、六尘缘影的虚幻身心当中,去追求本有心性的自己之佛,而不求于西方极乐之阿弥陀佛。那么我们虚妄的身心是生灭的,而自心之佛亦随之生灭;佛既然是生灭之故,则念佛三昧便不能成就。纵然能够虚妄追求而有所得,则只是成就生灭之佛,还是要往生于生灭之国土,如是则不能成就净土法门之正行。《圆觉经》云:‘以轮回心,生轮回见。那么彼所谓的圆觉性,亦随著轮回心而一同轮转。’即是此等道理。
若是想要远离诸般的虚妄见解,而直接往生彼极乐国土者。只要欣求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外之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称合于真如体性之妙观,如实而思惟观照之,使彼弥陀如来本觉的相好光明,于彼极乐净土清晰显现;并且合乎于我众生心中的始觉真心,于此娑婆世界显发彰明。始觉与本觉相应冥合,众生与佛陀交互感通,念佛三昧于是乃能成就,净土法门的正行于斯能够建立,不生不灭的国土才可得以往生也。
是故了知我此真心遍于一切之处,尚且不会间隔于地狱,又何止于只是极乐世界呢?只是因为地狱乃是痛苦之处,如今随顺真如本性而求于远离地狱。极乐世界九品莲华乃是安乐之处,如今随顺真如本性而求于往生净土。我等只应依循世尊经典的教化,随顺于佛陀的法音,祈求离于痛苦而得享安乐,从凡夫之辈入于圣人之流,而这一切实在不曾超出于我们的真心本性。是故名之为‘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也。并不是说要从我们的缘影虚妄心中去追求,妄心本来就无有真实的体性,怎么可以说是唯心本性之真佛呢?
那些向自己的六尘缘影虚妄心中追求者,妄自以为自己的色身和山河大地,以及十方虚空的世界海,乃是我心外之境界。而此向著自己不动不生灭的真心中探求的,能够了知即此十方虚空的世界海、以及一切山河大地其实即是在我内心也。若是能够了知十方虚空的世界海即是我们的内心,则我与一切山河大地虚空世界打成一片。是故我自在任意地在其中舍弃秽土执取净土,厌离东方欣求西方,都不出于我们的自心本性,以其真实具有彼广大誓愿的果觉佛陀,真的能够接引我等往生极乐世界。是故凡是发愿求生彼国者无不得以往生。
若认为十方虚空的世界海是为心外之境界,则自心与彼世界便打成两端。是故才一生心动念,便违背了诸法的真实体性,即失去了自心之妙用,不得了悟自心也。以其只有此本性具足的因地佛,而没有真实的力用故。是故虽然求于自心,而却不得往生净土。此外所谓的妄心,只是虚妄的六尘缘影之作用,迷惑而认为其心是在四大的色身之内,并没有真实的国土可以往生。而真心则是含藏蕴育十方一切的微尘刹土,本来便具足了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因此求之于真心之西方极乐必然可以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
妄心舍离外境而趣于内心,真心则是即外境而为自己之内心。以其真心之内没有心外之法的缘故,因此向外求于有相的果地佛陀,即是求于自己之真心。以妄心所谓的内心其实并无真实的体性之缘故,因此向内追求并无真实体性的六尘缘影心,并不能见到真实的自心。此外虚妄分别之妄心,其自心与外境宛然而有差别不同;真心则心不离境,境即是心。妄心幻化生灭而无根据,真心不动不摇不生不灭。妄心在因地时并不具含果德,从始至终都是生灭无常;真心则因地与果地平等一致,因地之性德与果地之修德圆融而交相贯彻。是故可以了知随顺于真心或依从于妄心而追求净土的结果,其差别有如是之不同。
若是论及其修行成就所须的时间,则随顺真心与依从妄心者,有如一日与一劫之相差倍数。若是论到其得生之处所,则依止真心与依从妄心何止是天与地的悬殊差别而已。若是论说其体性,真心则是圆满含裹十方的虚空世界,妄心则是居于幻化的四大色身之内。若是论及其应用,随顺真心则是横超直截度过娑婆世界,直接出离三界的生死;依从妄心则犹如煮砂却想要成饭,即使是经过无量劫也难以成就。
是故修行人发菩提心,欲求往生极乐净土,岂可以只是求之于自己六尘缘影的虚妄之心,而不欣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真实的阿弥陀佛。这实在是令人感到悲痛伤心。这就譬如想要前往西方而却面向东方而行,想要浮升于水面却抱著沉重的大石。向深水里面求火,在大火之中觅水,这样如何能够得到呢!感叹如今之人,不能认识真心遍于一切之处,即于色法而显示其体性。而却虚妄认取六尘缘影之事,认为其是自己的本性,这真是荒谬之至啊!
譬如有人将盗贼误认为是亲生的儿子,其家中的财宝必定被人窃取消灭。如今将分别六尘境界的攀缘影事,虚妄认为是我们的自心,其过失亦复如是。若是有人能够认识这个虚假的儿子其实便是盗贼,则贼人便不能为害于我;知道分别意识即是虚妄,则妄心又有什么伤害呢?只是不可认定彼妄心即是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也。这就是四明法智大师,其所以有直指妄心即是真心之说,观佛即是观心之谈,然而其终究不曾拨弃排除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等真实之境界。
奈何后世之人,邪知邪见如蜂起云涌,外道邪魔炽然兴起,破灭真实的佛法,断灭佛陀之种性。虚妄计度彼极乐世界微妙的国土,便在我六尘缘影的妄心之中,而不肯向西方阿弥陀佛而求,这真是太过颠倒了!而彼乡闾街巷凡夫之人,未曾听闻佛法之正说,却以此邪知邪见,暗中秘密地口耳相传私下授受。以此而疑惑担误他人者,虽然也无法逃避于地狱的痛苦果报,可是尚且可以宽恕。而我辈出家四众弟子,既已剃发圆顶穿著袈裟方服者,却认同于此邪见邪解者,尤其是可令人悲伤悯痛。倘若真正是为了了生死而修行,则必定以我此说为是。
若有障碍深重之人,于此真实净土法门不能信受随顺者,则应当更再审察此六尘缘影之妄心,其境界为何?此虚妄的六尘缘影之心其实没有真实之体性,只是随著我色身而生灭,于是即虚妄认定以为是我。由于虚妄认定其是实我之故,便认为此心住在我如今的色身之内,而认为此四大假合的色身居住于如今的世界之内。认为此世界又是住在于如今的虚空之中,而此虚空之体性,广大无边难以思量,周遍含摄了如同尘沙的国土世界。如是则虚空较大、世界较小,而自心又下劣于色身,那么所谓的一念则就转而更加轻微了,简直没有办法举出而显示于人。怎么可以用至微细、至枝末的一念,而且没有体性的妄心,以此微细无体的妄心而来求生极乐世界依报正报之广大妙好的境界呢?以不可求之妄心而求之于广大之妙境,如此岂不是非常令人疑惑吗?
既然了知此义,则知如是的虚空体性无有边际。其虽然不可测量,可是原来从不曾超出于我广大觉性的清净心之中,就犹如一片轻微的浮云点缀于广大的清空当中,更何况是诸多世界乃是存在虚空之内呢?更何况是色身仍然只是在世界之中呢?更何况此妄心存在于色身之内呢?因此可以知道虚幻的妄心微小而色身较大,世界虽大而虚空更是圆满周遍。从纤细的微尘身心,乃至于广大的世界虚空,总是不能出离于我如是的真实本心之内。是故可知我真心之广大犹如虚空,而彼色相之有形质的虚空就犹如微尘一般渺小。我真心之量广大周遍无有涯岸、无有边际,圆满含裹十方三世的一切虚空和如微尘数之刹土,以及一切众生的四大色身、缘影妄念,想要求取任何一法存在于真心之外者,实在是了不可得。何只是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在我心之外呢?即使是慌乱造次、颠沛流离之际,尚且不可远离。何况是以清净妙行福慧庄严,以菩提心发愿欲求生于西方,以期能够透脱六道之生死,这又岂是求之于心外呢?
《楞严经》云:‘认取本自觉悟的自性当中的迷乱,以晦昧的虚质为空,于虚空晦暗之中,结取形质暗钝者为色。色法夹杂无明妄想,虚幻妄想其形相为自身。聚集众缘于心内摇动,趣向外境奔驰放逸,将昏迷扰扰之分别乱相以为心性。一向迷昧六尘缘影而以为自心,并决定迷惑其是在色身之内。却不知道四大色身,以及外在的山河虚空大地,都是我们妙明真心中之事物。譬如将百千澄清广阔的大海放弃之,却只认定一个渺小的虚浮水泡为自体,而将其视为是全部的海水,并且能够穷尽瀛海渤海之水。汝等即是迷惑当中更加倍的人,就如同我垂下手掌一样,同等而无有差别。’又云:‘妙觉明心,遍满于十方的世界,含摄蕴育诸佛如来十方国土,和清净众宝所庄严的妙觉佛果的法王刹土。’又云:‘十方的虚空,生在你的心内,就犹如一片浮云,点缀在广大的虚空太清里,更何况是诸多世界仍然是在虚空里呢?’
以如是的义理来观察之,既然十方的虚空刹土,依报正报、色法心法,皆是我所本自具有的。那么我如今决定志向生于我真心本自具有的极乐净土,求见于我自性本有的阿弥陀佛,如此又有何不可,而却妄指我是向心外而求呢?我既然如是发愿祈求,自心是能感故,因此彼佛为我显现庄严身相之时,即是我自家本有之真心的阿弥陀佛显现。自心之佛既然真实,则何有外来之佛呢?既然无有外来之佛,则彼阿弥陀佛显现时,即是我自性清净心显露;我清净心显露之时,即是彼阿弥陀佛显现。我的自性清净心即是彼阿弥陀佛之心;彼阿弥陀佛即是我自心中之佛。我与彼佛本是一体而无差别,体性本自圆融无碍。怎么可以舍弃彼西方极乐世界内心之阿弥陀佛,而虚妄计度在西方极乐之外别有唯心之佛也。
有人问曰:虽然于六尘中缘影分别的是妄心,难道它不也是具足依报正报之法,何必使人追求于外在之境界呢?
答曰:妄心假设能够具足一切依报正报之法,难道不也是具足西方极乐世界吗?若是能够了知西方极乐世界就如同娑婆世界一样有真实的境界可见可求,那么便可以说自心本自具足。但是若说此缘影妄心即是净土,除此妄心之外更无真实的净土境界,此则只是妄心的虚幻梦想,有什么真实性呢,而你却自认为是自心本具呢?此外即于一切境界之心名为真心,离于境界之心名为妄心。是故可知真心妄心虽然同称为心,然而其即境与离境却有差异。即境之心名得,离境之心名失;即境之心为是,离境之心为非,其义旨则非常明了了。
又如少康法师,因为念佛的缘故,称念佛名之时,便有一尊化佛从口而出,其形状就如同连贯的念珠。这也是留存而不废其相,使其一同聚会的众生皆得见此瑞相也。佛既然是有相,清净国土又怎么说不存在呢?更有一种人,说所谓于事相是有,而于理体则无。或者说处处皆是极乐净土。这一类人实在是令人哀伤怜悯,其甚深的愚痴迷惑真是难以去除啊!此外禅宗的南阳慧忠国师,为参禅客说举‘无情说法’之话,虽然不是专门言说净土法门的旨趣,可是也是深痛末世之人向缘影妄心追求心佛者多。是故此说之中,不得不完备补充而提起之。
◎附:真妄心境图说
下图当中大的方形之相,譬喻广大觉性不生不灭之真心也,其心广大之量不可以言语比喻,如今姑且以方形之相来比拟之。
其内的一个圆相,譬喻十方无边之虚空也,而其圆形内的十个小方形之相,则是譬喻十方各如微尘数之世界也。而其内人形的身中有一个心字,乃是譬喻你如今胸中所蕴藏的六尘缘影之妄心也。此虚妄的缘影之心在我的身中,而我色身在此世界之中,世界则在虚空之中,虚空则在广大觉性本然的真心之中。
是故可知,此东方秽土和西方净土二种国土,真实的境界是位于两个方位,远远相隔于十万亿国土之外,岂是在你如今虚妄的六尘缘影之妄心当中。佛陀和祖师曾说的:‘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者,正是在此以大方形之相为譬喻的、那个能够含裹十方虚空的广大觉性不生灭的真心之中。若是认为‘唯心本性’是在你即今妄想缘影的妄心之中,可以说是迷惑之甚。
《楞严经》云:‘譬如百千的澄清大海,却放弃之,唯有认取一个水沤浮泡之体,而将其视为是全体的海潮,认为即是穷尽了瀛海渤海,此乃是迷惑中更加倍的人。’即是此义理也。又云:‘十方的虚空生于你的真心之内,就犹如一片浮云点缀于天空之中。更何况世界乃是在虚空之内,其又岂能离开于我本然之真心也。’
又云:‘虚空生于广大觉性之中,就如同海中的一个水泡发生。有漏的微尘国土,皆依虚空而住。’如是则不论是清净或污秽的国土,皆不离开于真心,那么又有什么妨碍于执著净土之相而求往生呢?若能了知远在西方之国土即是近在我心,求生极乐即是无所求,自然便能合于佛法之义理旨趣。此真妄二种心,古人广泛而有微妙之解释,如今不能全部引述,修行之人可以不明鉴了知吗?
诃谬解第三(堪为前祖吐气)
念佛三昧,名之为三昧之王,其境界甚为深妙,很难以一时之间而究竟了知其义。古代以至今日祖师们的指示教授,也是因时而互有差异不同。直到了天台智者大师,其言说才大致圆满完备。慈恩的窥基大师,贤首的法藏大师,各自引其所长而诠说净土。其次我辈之禅宗,其推崇净土也是极为明显。但是后世学人见识浅陋,没有办法得到禅宗与净土真实的指归,尚且都未能升入厅堂,怎能再进一步入室相见。寻找门路都不可得,因此歧异的见解便分作多途。
于是将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当中说到西方净土之处,在心中暗自地的揣摹思量,随著语言文字而生起妄解,便认为本来没有西方净土,不必求生极乐世界。而不能够了知我六祖大师所说的不但是随顺其根机时宜,而其实际上的义理也是符合于经典之旨趣。纵使随顺其言语之表象,也只是说净土不必求生,从来没有说无有极乐净土。西方净土既然是真实存有的,那么往生的道理便昭然明白了。
何故那些初机学佛之人,执著指月的手指为明月,若是依照六祖大师所云:‘痴迷的人念佛求生于彼国土,悟道之人自我清净其心。’又云:‘在东方此土之人只要心念清净即无罪,虽然是西方之人心念如果不清净则也有过愆。东方此土之人造罪,则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可是如果西方的人造罪,那么其念佛求生于何国呢?凡夫愚痴之人不能了知自心,不能认识自身中的净土,于是愿求生东、愿求生西。如果是悟道之人,无论其所在之处皆是平等一般。’
又云:‘极乐净土的远近,只是随著众生善根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而诸佛的国土哪里有远近的差异。’是故说不必求生净土也。然而六祖大师要众生永远断除十恶业及八邪道,具足修行十善业及八正道。又要令众生妙识自己的心地性王,并不离开自己此身,只是因为迷失与悟道而有差异。若是能悟,则能实行慈悲喜舍,能够具足清净平等正直等善,即是观世音、大势至,是释迦、是弥陀。若是迷失,则必然分别是非人我。起于邪心或是虚妄尘劳之差别,即须弥山、大海水之境界,是毒龙恶鬼地狱之类。
如今详细探究六祖大师的旨意,只要能够令心清净,则随其所在之处皆为清净。此则实际上是与《维摩诘经》说法会上释迦世尊以佛足按地,将污秽的国土转变为清净,而其会上诸大众各各自见坐在七宝莲华之上,其义理实在无有差异。那么经典中所谓的‘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其说法就非常明了了,六祖大师之言辩,岂不是称可于释迦牟尼佛之心,深深符合于佛经之意旨。
但是圣人们说法之时,用遮止来诠释、或用表彰的方式来诠显则有所不同。如果有境界阶位尚未能够及于此处者,不可以引用其遮止的诠释方式而来自我欺诳。更何况世尊的一大藏教,或者说遮止的诠释,则一切法皆非、皆是虚妄,何必要求生于西方净土。或者说表彰诠显的方式,如是则一切法皆是佛法,必当要求生于清净的世界。此二种说法的方式,同是出自于释迦牟尼佛的金口,其义理并没有差异殊别。岂可偏执于遮止的诠释说法,而顿时舍弃表彰诠显教人求生净土之义呢?
若是真的直接指示人们于国土世界不必舍秽土而取净土,而只是要人清净其心者,则六祖大师也应当告诉人们只要清净其心而已,不必令人断除诸恶业而修习诸善行也。如今六祖大师既然使令众人断除恶业、修行善法,则必定于国土世界舍弃秽土、取于净土,其义理便更加明了了。是故佛陀说遮止诠释之时,正是要显示于表彰诠显的方式,而令人求生于清净的国土。佛陀说表彰诠显的方式时,正是要人依于遮止的诠释而了知无生之理。
是故可知曹溪六祖大师是要令人因地心先清净,则果报的境界自然清净;而不令人急于求生净土,这即是遮止的诠释佛法之方式也。庐山慧远大师令人进入于阿弥陀佛报土的清净境界,则因地心便自然清净;而必定教人求生极乐净土,这即是用表彰诠显的方式来宣扬佛法也。然而佛陀与祖师的说法内容,因地与果地不二,非在于前、也非在于后,二者的义理未曾互相违离也。虽然使人入于佛法的方式不同,而法体本来是同一的。奈何如今钝根之人,才一听闻遮止诠释的说法为是,便自认为表彰诠显的言谈便为非,自己生起退道的障碍,这实在是可令人怜悯哀伤。不知道六祖大师作此遮止诠释的方式、而教人不必求生净土之说,正是为了要显明表彰诠显的方式,而令人以清净心求生于极乐净土之故也。
又如释迦世尊一代的圣人教化,以诸经典的部类、次第的言谈,无非都是同一法味。然而于表显的说法当中,一定大多赞叹表显的说法。于密意遮止的说法,则必定赞叹密意遮止之说。各自宗主当前所说的部类经典,而搁置其他的言谈说法。然而佛陀难道没有别的言谈而殊胜微妙于当前之说法吗?这实在是佛陀为了适应他当前的根机,使当时与会的大众能够欢喜受持,使其得以专一心志而无犹豫不决之心也。
如今在像法末法之中扶持宗门树立教法,难道就没有贬抑和称扬之时吗?六祖大师既然想要弘扬一行三昧,于理便应当杜绝其他的诸乘教法。庐山慧远大师特别为了阐扬念佛三昧,使众生能够横超三界、直截往生,王应当要圆满收摄一切根机。如今后学之人岂可虚妄生起分别的二见,应当要详细审察其义理才是啊。
此外六祖大师又说不论是东方或西方之人,心能清净则无罪,不清净则有过愆者,正是说此东方世界恶劣的境界粗陋强大,释迦世尊已经灭度,一般人不能心净。譬如世俗之人在于俗家,犹如在火宅之内受尽万般的煎熬,纵使有修持亦很容易退失。譬如即使是一颗小石子,入于大水之中即刻沉入,是故必定要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与诸菩萨圣众现今依然存在,境界殊胜而使人修行能够深入,逃离慈父的儿子既然知道回头了,佛陀慈悲亲自教诲利益。就如同出离俗家住在寺院,种种的善缘具足完备,决定可以得不退转。是故只要能够往生彼国,心便能清净而无过愆,就如同彼大石头乘载于船上,虽然入于大水之中而能不沉没故也。
此外所谓的东方西方,于理性上本来是一体的。彼阿弥陀佛的国土,不只是境界殊胜,其阿弥陀佛现今仍然存在,能够让人消除过愆罪业,心地必然可以清净,圣人的果地一定可以到达,是故其西方世界必定远远超胜于娑婆世界,因此必须求生极乐净土。若是根机殊胜,如曹溪六祖大师者,尚且能够入于生死的苦海之中,寻著众生求救的音声而救脱其苦难,普遍教化一切众生,何必要求生于西方净土。如果是那些道力尚未充足,狂妄地仿效先知先觉的祖师,自己不求生净土,并且教人也不必求生净土,就譬如想要救渡溺水的人而自己却没有船筏,则自己与他人彼此都沉溺于水中,这样又能奈何之呢?
此外我们的慧能大师,实际上是弘扬禅宗的第六代祖师,其所说的佛法岂不是阐扬少室达磨大师之禅法,因此乃说:‘心地若能平等、何必劳苦而持戒,行为若是能够正直、那么又何用修禅。’若是单单依照此语言之相,则便说是不必持戒修禅了。而却不知道心地若能平等,则我们对待众生万物无不平等,众生与我既然平等,又岂可以杀害他人而食之以滋养自己的色身,偷盗彼人之物而自我利益,分别男女之相而行不正之邪行,语言虚妄而不真实,乃至更加饮酒而使得醒醉颠倒而异时。心地平等之时既然没有此犯戒之相,则所有一切的戒律皆在其中了。怎么可以反而是全然不持戒,并且劫盗杀人等等,而说是心地平等呢?由此可知作此‘心平何劳持戒’之语,正是为了显现广大的戒律也。
“禅”字乃是梵语,此地翻译为“静虑”,或是翻为“正定”,或是翻为“一行三昧”,岂有身口意行正真之人,其心念思虑而不寂静,其所住的禅定而不正,其所行者而不专一。由此可知‘行真何用修禅’之语,正是要显现于甚深之禅定也。六祖大师的修行超过于天人之表,其道法兴隆于像法时期之间,恐陌这些后学之人执著于法相、拘泥于形迹,因此于戒体当中说‘何劳持戒’之语,于禅的境界当中说‘何用修禅’之言。比例于此等言语,则可以了知也是在于必定应当求生净土的佛法当中,而说‘不必求生’之语也。后世的学者更加转而拘泥于形迹,而认为六祖说实在是不必求生,这真是愚痴之甚也!
其实六祖大师所说的,是反向的劝导也;诸净土祖师所说的,是随顺的赞叹也。如果没有随顺佛法之赞叹说,则没有办法开启众生进修之路;如果没有反向的劝导,则不能显现圆顿的修法。不论是反向的劝导或随顺的赞叹,悉皆应当随顺于当时的根机,没有固定而实在的方法。譬如禅宗说‘逢佛杀佛’,岂是真的杀佛吗?若是杀佛之语是真实的,那么文殊菩萨持仗利剑欲害于佛,难到也是真的要杀佛吗?如果只是随逐于古人的语言,却不求取于古人之心,而说真的是不必求生净土。这正是所谓的醍醐上味,虽然是世间最珍贵的,可是遇到此等颠倒之人,反而变成是毒药了!
是故六祖大师称叹彼三谛圆妙之理,于有生当中说无生,于无所修证当中说修证,有无二边皆不可得,中道亦不存在。因此令佛教大乘圆顿的法门坦然而明白,就如同揭露日月于昏暗的街衢,令一切众生无不蒙受光照。而却说禅宗于念佛三昧、净土的旨趣,是有所未尽的,这样是可以的吗?
若是像河西的道绰大师,长安的善导大师,信源禅师、永明的智觉禅师,慈觉禅师,岂不是继起于其后之人,皆是能够远禀释迦世尊之遗音,致力弘扬此净土法门者。道珍禅师、怀玉禅师,其修行的功业广大而彰显。圆照禅师等诸法师,其灵验则更加显著。何况如今禅宗丛林,为疾病僧人的念诵,以及荼毗时以十念法称扬阿弥陀佛的名号,以使其往生净土,其事相记载于书籍典章,遗留的余风尚且存在,更有什么可以疑惑的呢?
(中间节略)
附:破妄念佛说(一名直指心要)
明·四明鄞江沙门妙什著&
念佛三昧者,乃是大雄大力的释迦牟尼佛观察此娑婆世界,有生老病死等业力系缚之诸般痛苦,于是教人称念彼阿弥陀佛,以求生于西方极乐国土之法门也。因为彼阿弥陀佛之身,以及彼极乐国土,乃是清净无比,庄严第一,依报正报皆极为微妙,是故名为极乐世界。彼释迦牟尼佛说法会上所有的大心菩萨,听闻到释迦牟尼佛之言教,而得以往生彼极乐国土者,何止有万亿之多。从此之后念佛法门之法流遍于天下,东土震旦西国天竺,从古代开始以至今日,依循教法而往生者转为更多,实在是不可以微尘数、恒河沙来比喻其数量也。
直至今日距离圣人之世愈来愈远,人世的道德伦理愈渐淡薄浇漓,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真实的境界现今仍然存在,于是乃错解‘诸法在心’这一句话而以为玄妙。于是便妄认自己胸中六尘缘影昏挠挠相者为自心,并认为极乐国土便在其内,而不求生于彼西方极乐国土,这实在是颠倒之至也。
此六尘缘影之心,皆属于现前六尘之境界而有,本来就无有其自体。现前果报之六尘境界若是消失无有,此缘影之分别心亦即消灭,云何更有彼极乐国土在此妄心之内呢?汝等又认为此心本在我人胸中,心比较小而在胸腔中,怎么可以安住置著此广大之极乐佛土呢?
纵使所谓的悟道便以为诸佛的国土是在我人心中者,也只可以说是见性悟道,怎么可以说极乐净土是在心中呢?若是有人作如此的见解者,实在是名之为邪见。纵使是那一些天魔恶贼、外道种性者,也还超胜于这种见解。世间上没有比此见解还更下劣者,实在是可怜悯哉!
你如今若是想要悟得真实本然之心者,首先应当先观察你所误认的六尘缘影之心,本来就在你色身的胸怀之中,而此胸腔乃是住于色身之中,色身则居于国土世界之内。而此娑婆国土以及一切的清净和污秽的世界海,皆悉在十方的虚空之内。此虚空界无有边际无有外余,十方世界的依报正报,一切的世界皆是在虚空之中,此虚空之广大无边实在是难以思议。
此虚空界虽然广大,而我之天然不动真实本心,非有大小之形相而又极大,又能圆满含裹如上最大的虚空。彼虚空界在我真实本心之中,尚且犹如一小片的浮云,忽然间生起点缀于太清苍天之中。那么云何娑婆世界极乐国土等一切的清净和污秽的世界海,而不是在我本然的真实本心当中呢?
那么释迦牟尼佛说诸法在心者,实际上不是在你胸怀之中的妄想分别六尘缘影之心当中也,乃是在我现前一念本自真实之本心内也。此真实的本心,远离于一切的觉知,超越于种种的见闻,永远断除一切生灭增减之相,非是始古、非是今时,其体性本来即是真如,而又具足含摄种种的妙用,乃是十法界迷悟之根本,实在是没有办法而可思惟言议其广大啊!
既然一切的报身国土,皆在你如今大觉不动的真心之中,与佛所证者皆是相同。如是则可以了知极乐和娑婆等国土,虽然是真实存有的境界,可是其乃是全部为我之真实本心。既然国土全然即是我之真实本心,则我如今任意于其中间,舍离东方取于西方,厌离秽土欣喜净土,恶弃娑婆求生极乐。乃至憎厌生死、爱恋诸佛,于其之间任意地炽然著相而求,皆不离于我天然的真实本心也。
由于如是而求,皆不离于真实本心之故。是故彼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现起之时,即是我本然真心之显现;我本然真心显现时,即是彼阿弥陀佛显现。此外我之真实本心即是彼阿弥陀佛之心,彼阿弥陀佛即是我心中之佛,乃是同一体性而无二无别。是故云:‘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也。并不是说在西方并没有彼极乐国土、没有阿弥陀佛,因此不须求生西方;而这一切只有在你生灭的六尘缘影妄想分别心之中,才称之为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也!此外又云:‘祈求彼佛,即是求于自心;想要求于自心,必须要祈求彼阿弥陀佛。’其义理旨趣已经相当分明了!
云何如今之时,有一些破坏佛法的散漫僧人,清闲之道人和游逸之儒者,以及那些广泛参究禅理者。其不知道即境界之当体即是自心,祈求往生并不妨碍真道之义理。反而于不二无分别之佛法当中,分别此是心内、此是心外,辨别境界、辨别自心,又教人舍离外境取于内心,背离境界趋向自心。使憎恨和贪爱之心念转多,使分别之心更甚,而深深违背真实之义理旨趣也。
一旦分别其为外境,便以极乐世界为外境,教人不必求生极乐世界。一旦分别其为内心,便虚妄乱相六尘缘影这个虚伪的妄想分别为心,而认为极乐世界是在其内。并且自己思惟此六尘缘影之心并无形质,因此又说本来没有一切因果善恶之事、及修行证果之法。
从此以后便放纵心意,虚妄地涉足于世间之尘缘,教人不须礼拜于佛,也不必烧香燃灯来供佛,更不必诵经忏悔发愿等。将种种的善行,称之为著相。其比较好的,便使人缚住心念令其不动,就如同一颗无知的顽石相似,以此而坏乱了真实的禅法。而更过份的则教人放任自如,并且说杀生偷盗淫欲之业,悉皆不实而如同空华,并不会妨碍于佛道。此人因为这种邪见,直接堕落而向著阿鼻地狱底部最下一层而住,其罪过更甚于杀生酤酒。一直要等到此见解能够忏悔时,彼地狱之形相亦随之而坏,如是方能得以出离。
此外其对身外的田园屋宅、山河大地等其所依止生存之境界,虽然因为见到其是实有,不敢说其是无。同样也是将其指为是心外之物,将自心与境界打成两断,不能得成片段使其心境平等一如。唯有对于自己著衣吃饭,因为贪爱口舌身体之念头很重,不敢叱责其为心外。而对于天堂地狱,以及极乐国土等微尘数的他方世界,虽然曾经听闻其名称,因为不曾亲见之故,直接便说其为无。反而说某某人于某某处很快乐,这便是天堂。某某人于某某处很痛苦,这便是地狱。从来不曾知道其真心非是虚妄,而同样也真实具有天堂地狱,以及如微尘数的刹海世界也。而却以此邪见教人不必求生极乐净土,这真是愚痴之甚也。
呜呼!你既然不能认识不生灭的真心、含裹收摄了广大的虚空,而妄认色身之内、方寸之间的六尘缘影分别妄想者为自心,这便是以贼为子,而不求于佛,其见解实在是卑劣也!《楞严经》云:‘譬百千的澄清大海,却放弃之,而只认取一小浮泡水沤之体,将其视为是全体的海潮,即是穷尽了瀛海渤海,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正是在指此辈之人。
是以我之心性实际上与阿弥陀佛是同一理体之故。是故我阿弥陀佛的愿力威德光明在我的心中,承受我心中愚痴之力,而广作一切的佛事,无时无刻不引导于我。而我心亦于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大菩提心之内,修习念佛三昧而求生净土的一切善行,无一善行不具足含摄了阿弥陀佛之功德,了知彼阿弥陀佛之功德,而成就了我之三昧。
是故可知阿弥陀佛的愿力,始自最初之发心,终至于究竟成佛,无有一法而不直趋我心,因为我心即是佛心之故。而我之心亦于无始劫来以至今日,乃至尽于未来际,修习的一切三昧,无有一法而不摄归于佛海,成就了本来之佛,因为佛心即是我心之故。如是则依报正报、色法心法,因地果地净土秽土,虽然都是同在于一心,而实际上却不妨碍一一各自有其分际,各住其位于一个真心之内也。
以其乃是同一心之故,虽然净土和秽土有所不同,可是所求的净土并不出于真心之外。以其各自有其分际,虽然是同在于一心之中,而必定要舍离秽土、取于净土也。舍离秽土取于净土,则必定感应道交,见到彼本性弥陀。了悟本是一心,则净土秽土各自有其分际,便可以悟知唯心净土。若能如是而修,就譬如一滴之水投入大海之中,便与大海同一气味,才知道大海即是自己也。岂有任何一个修行是虚妄弃置,不能成就其功德呢?
如今乡野中两三家的村落里之愚夫愚妇,虽然不能认识净土深奥之义理。可是以其相信实际上是有彼极乐国土之故,于其临命终时,反而能够得以往生。而彼畏惧有相、陷于顽空之人,因为误认六尘缘影为本心,认为没有心外之国土。是故虽然有在学道修行,还是要受生死轮回之苦。如是则可以了知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威德愿力,常常在于此世间,教化之事并不曾暂时停息。尚且想要摄取那一些逃逝而专门忘记佛之众生,更何况是那一些忆佛念佛之人,岂不可以往生净土也!
此外彼极乐国土既然殊胜,那么想要求往生者,也必定以深心而起于殊胜的愿力和修行。或是单称阿弥陀佛名号,专门持诵一个神咒。以及只有旋绕经行至心礼拜,乃至于烧香散华,六时忏悔。能够完全拨除尘世之杂缘,一心专注精进修行。观想阿弥陀佛的形相容貌,与其白毫之相,心中没有放弃懈怠,临命终后一定可以往生净土。
此外更加能够孝顺奉养父母双亲,恭敬奉事师长,以慈悲心而不杀生,修习十善业道。更再受持三归依,具足种种的戒法,不违犯戒律威仪。并且能发广大的菩提心,深信事理因果,读诵大乘经典,劝进他人修行。如果能够修习如此之法,亦得往生彼国。
若是能够得生彼国,不只是能够往生净土而已,又能够了知如上前述的老实努力念念求生净土之时,正是无念、无求、无生之理。何以故呢?即精进修行之当下即是无修,不是说不从事修行才叫作无修。
若是真的以为一切都放下,善恶都无所执著,坦坦荡荡无所作为、无所挂碍,才是无修者,那么其又如何异于断见之外道呢?这不是愚痴是什么呢?难道不曾听闻古人以色相反而是无相,以深深的修行是为无修。以彼古人之言来比例此事,则法法皆是如此,怎么可以不仔细审察之呢?
如今思惟忆念人命无常,转个呼吸气息之间便到了来世。又况且加上尘劳之事连环相续,就如同钩锁铁炼一样不断。若是不能在世间之事萦绕于心,尘俗劳苦郁结于念头时。以及正当顺利得志、休歇停手不得之处,用力一刀割断。发起信愿努力修行,尽力向上一跳,怎么可以应念而生彼国。是故我今恭敬作礼,奉劝一切的佛子,皆当一心精进而修行也。
此说乃是因为我故乡的人士李居士,作劝人念佛图,请我著作语言于其中,是故叙述此说。时洪武乙亥年九月二十日书附。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原文章节:
斥妄显真第二  行人欲生彼国,出离生死。先当深识求生彼土真妄之心。且谓如是极乐世界,为是在境,为是在心。若在于心,但有虚想,无土可生。若在于境,虽有生处,又复失心。若谓心境二俱求生,则我身心是一,宁生两处。若谓心境是一,一心求生,则自今心境宛尔,难说是一。又极乐娑婆,净秽不同。况是世尊垂教,敕令舍秽求净,一义奚得。四句既不可求,或谓处处皆是西方极乐。或谓心净则是极乐。或云极乐不离这个。若作此解,皆名邪见。而余因不得以默矣。彼若谓极乐在心,即便妄认此心住在我今身中。既在身中,但名求心,何名求生。岂我世尊不知极乐在心,而说在西方十万亿国土之外耶。又岂不能指说内心,而但能说外境耶。今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实境宛然。此是圣人诚言,焉敢不信。而不知此缘影心外之极乐,正即是我真心。我此真心,如彼大海不增不减,而汝妄谓为境。汝谓极乐在缘影心。此缘影心,如海一沤,生灭全妄,而汝妄谓为心。汝若固执妄见,不信外有极乐,信在汝缘影心内者。汝缘影心无体,不可以心求生于心。而不知彼极乐虽在西方,西方即我真心。真心无性,即彼名体以显我心。名体本空,亦即我心而示其相。心境一体,生佛同源。求彼佛,即求自心,非外求也。究自心,须求彼佛,岂他惑哉。如是则取舍忻厌,炽然著相,任我所求,岂复外心。心能具故,则知此心圆裹一切依正境界。乃至色心净秽,生佛因果,三世十方诸法。含摄无外,同一受用。求一外相,了不可得。虽无外相,不分而分,净秽宛尔。故当如是而求,岂可求之于妄心也。如是愿求,佛所印可。与彼世之不识本心,愚痴无智,不求西方极乐之佛,但向自己肉团缘影妄心中求,谓是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者,实辽远矣。然彼极乐国土,非依缘影妄心。又彼弥陀色身,非在众生阴体。若向我今四大缘影身心中,求本性自己之佛,不求西方极乐之佛。则妄心生灭,佛亦生灭。佛生灭故,三昧不成。纵求有得,但成生灭之佛,还生生灭之土,不成正行。经云。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彼圆觉性,亦同轮转,即此义也。若欲离诸妄见,直生彼者。但求西方十万亿国土外极乐弥陀之佛。以称性妙观,如实观之。使彼如来本觉相好,于彼显现。合我众生始觉真心,于此发明。始本相冥,生佛互感。三昧乃成,正行斯立。不生灭土,始可生也。故知此心遍一切处。尚不间于地狱,何止极乐。但地狱苦处,今顺性而求离。极乐九品,今顺性而求生。但依修多罗教,顺佛法音,求离苦得乐,从凡入圣,实不出吾之心性。故名唯心净土,本性弥陀。非谓从妄心中求。妄心无体,焉得名为唯心本性之佛耶。彼向自己缘影妄心中求者,以色身及山河大地十方刹海为外境也。此向自己不动真心中求者,即十方刹海大地山河为内心也。若知十方刹海即内心,则打成一片。故我任意于中舍秽取净,厌东忻西,不出自心。以实有彼,大愿果佛能接引故,故求无不得。若谓十方刹海为外境,则打作两橛。故才动念,即乖法体,即失其用,不得自心。以但有此性具因佛,无力用故,故虽求无得。又妄心但是虚妄缘影,惑为色身之内,无土可生。真心含育一切尘刹,本具极乐依正,求之必生。妄心舍外趣内。真心即外为内。内无外故,外求有相果佛,即求自心。内非实故,内求无体缘影,不见自心。妄心心境宛然。真心即心即境。妄心生灭无据。真心不动不摇。妄心在因无果,始终生灭。真心因果一致,性修交彻。故知从真心妄心求者,其别若是。论时,则何啻日劫相倍。论处,则何但天地悬殊。论体,真则圆裹十虚,妄则居于身内。论用,真则横截娑婆,直出生死。妄则煮砂为饭,经劫难成。是故行人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岂可但求自己缘影妄心,不求西方极乐真佛,良可痛伤。譬如欲西而面东,欲升而抱石,从水求火,从火觅水,奚可得焉。嗟今之人,不识真心遍一切处,即色显体。而妄认缘尘影事,谓是本性,谬之甚矣。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必被消灭。分别影事,妄认为心,亦复如是。若或识子是贼,贼不为害。知意是妄,妄亦奚伤。但不可认彼为是极乐依正也。四明法智大师,所以有指妄即真之说,观佛观心之谈。终不拨于极乐依正实境。奈何后世,邪见蜂起,魔侣炽然。破灭佛法,断佛种性。妄计极乐妙土,在我缘影心中,而不肯西求,可胜颠倒。彼闾巷之人,未闻正说,以此邪见,密相传授,疑误人者,虽不逃于地狱苦报,尚有可恕。而我出家四众,圆顶方服者,同此见解,尤可伤悯。倘若真为生死,则必以此说为是。若有障重之人,于此法门不能随顺者,则当更审缘影妄心,境界云何。此虚妄心既无有体,但随我生灭,遂即妄认为我。妄认我故,便谓此心住在我今色身之内。谓此色身住于今之世界。谓此世界还住今之虚空之中。此虚空性,广大难量,遍含尘刹。如是则空大界小,心劣于身。一念转微,不可举示。岂可以至微至末一念无体之妄心,而于此求极乐依正之妙境乎。不可求而求,岂不甚惑。既了此义,则知如是空性无边,虽不可量,元不出我大觉清净心中。如彼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况此色身在世界耶。况此妄心在色身耶。故知妄微身著,界大空圆,从纤至洪,不出我今本心之内。故知我心如空,彼空如尘。我心广大无涯无底,圆裹十方三世一切虚空微尘刹土,一切众生色身妄念。欲求一法在于心外,了不可得。何特西方极乐非心外耶。造次颠沛,尚不可离。况净行庄严,要期西迈,透脱生死,岂求外耶。经云。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百千澄清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又云。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又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以是义观。既十方空刹,依正色心,是我本有。我今决志求生本有之土,求见本有之佛。有何不可,而谓外求。我既愿求。心能感故,彼佛为我显现之时,即我自家底本有心佛显现。心佛真实,何有外来。既无外来,彼佛显时,即我心显。我心显时,即彼佛显。我心即是彼佛之心,彼佛即是我心之佛。一体无二,性本圆融。何可舍彼西方极乐内心之佛,而妄计别有唯心佛也。或曰。虽妄心,岂不亦具依正之法。何必使人求乎外境。答曰。妄心设具一切依正之法,岂不亦具西方极乐。若知西方极乐一如娑婆之实境可求,可说心具。若谓此心即是,心外更无实境。此则但是妄心虚想,有何实焉,而谓心具。又即境之心名真心,离境之心名妄心。故知真妄虽同,即离为异。即得离失,即是离非,其旨明矣。又如法师少康,因念佛故,称佛名时,佛从口出,状若连珠。亦存其相,使其众会皆得见也。佛既有相,土焉不实。更有一等。谓于事则有,于理则无。或云处处皆是净土。伤哉此辈,深惑难祛。又禅宗南阳国师为禅客举无情说法之话,虽不专言净土旨趣,亦痛末世向缘影求佛者多。故此说中,不得不备。
  附真妄心境图说  (下图大方相,喻大觉不生灭之真心也。心量不可为喻,今姑以方相拟之。内一圆相,喻十方无边虚空也。内十个小方相,喻十方各微尘数世界也。内人身中心字,喻汝今胸中所蕴六尘缘影之妄心也。此妄影心在我身中,身在世界,世界在空,空在大觉本然真心之中。故知此东秽西净二土,实境两形,远隔十万亿国土之外。岂在汝今虚妄缘缘影心中。佛祖有云。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者,正在此要以方相为喻能含裹十虚大觉不生灭真心中。若谓在汝即今妄想缘影心中,可谓惑甚。楞严云。譬如百千澄清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此是迷中倍人,即此义也。又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如片云点空。况世界在空,岂能离我本然真心也。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如是则净秽等土,不离真心,又何碍于著相求生耶。若能了远即近,求即无求。自合理趣。此真妄二心,古人广有妙释,不能具引。行者可不鉴乎。)
(此方相喻真心大方广)
  呵谬解第三(堪为前祖吐气)  念佛三昧,名三昧王。境界甚深,卒难究竟。古今师授,互有不同。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慈恩贤首,各引其长。企仰禅宗,亦极明显。但后学浅陋,莫得指归。尚未升堂,焉能入室。寻门未得,异见多途。遂将禅宗六祖大师坛经说净土处,暗地搏量,随语生解。便谓本无净土,不必求生。而不知我大师非但所说随机,实乃义符经旨。纵随其语,但言净土不必生,亦不说无净土。净土既有,生理昭然。何故初机执指为月。若依大师所云。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又云。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言。净土远近,但随众生善根不同,而佛土焉有远近之异。是谓不必求生也。然要众生永断十恶八邪,具修十善八正。又令妙识心地性王,不离此身。但迷悟有异。若悟,则能行慈悲喜舍,能净平直等善。即是观音势至,释迦弥陀。若迷,则分别人我,邪心虚妄尘劳之殊。即是须弥海水之境,龙鬼地狱之党。今详大师旨意,但能心净,则随处皆净。实与维摩会上佛足按地,变秽为净,其诸大众各各自见坐宝莲华,义实无二。则经所谓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其说明矣。大师之辩,岂不称可佛心,深符经旨。但圣人说法,遮表不同。其有位未至于此者,不可引彼遮诠而自诳也。况一大藏教,或说遮诠,一切皆非,何必求生。或说表诠,一切皆是,必当求生。此二法说,同出佛口,义无有殊。岂可偏执遮诠之说,顿弃表诠求生之义耶。若果直谓于土不必舍秽取净,而但净其心者。则大师亦当谓人但净心而已,不必令人断诸恶业而修善行也。今既令人断恶行善,则必于土舍秽取净,其义益明。故佛说遮诠之时,正欲显于表诠令求生。说表诠时,正是依于遮诠知无生。故知曹溪令人因心先净,则报境自净。不令求生,遮诠也。庐山令入佛报境净,则因心自净。教必求生,表诠也。然佛祖说法,因果不二。非前非后,二义未尝相离。虽使人所入不同,而法体本一。奈何今人才闻遮诠之说谓是,便谓表诠之谈为非。自生退障,良可悯伤。不知大师作此遮诠不必求生之说,正是显于表诠,令求生净土故也。又如释尊一代圣教,诸部历谈,无非一味。而于显说法中,定多赞显说。于密说义中,必特称密说。各宗当部,而置别谈。然佛岂无别谈妙于此者。盖欲应机,使众会受持,得以一志无犹豫也。今像季中扶宗树教,岂无抑扬之时。六祖既欲弘一行三昧,理宜杜绝诸乘。庐山特欲阐念佛三昧,使之横超直截。正当圆摄群机,后学岂可妄生二见。宜详审之。又谓东方西方之人心净无罪,不净有愆者。正谓东方恶境粗强,佛已灭度,不能心净。如俗在家,火宅万煎,纵修亦失。譬如小石,入水即沈。故必求生西方,弥陀圣众现在,境胜行深。逃子既回,佛亲诲益。如出家在寺,善缘具足,决不退转。故生彼国,心净无愆。如彼大石乘船,入水不沈故也。又东方西方,理本一体。彼佛国土,非但境胜,其佛现在,能除愆罪。心必清净,圣地可阶。故必远胜娑婆,须求生也。若是根胜如曹溪六祖者,尚能入生死大海,寻声救苦,教化众生,何必求生。其或道力未充,妄效先觉。自不求生,教人亦不求生。譬如救溺无船,彼此俱溺,可奈何哉。又我大师,实弘禅宗之六祖,所说岂非阐扬少室之禅。乃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若依此语,则谓不必持戒修禅矣。而不知心若平,则我待物无不平。物我既平,岂可杀他自养,盗彼自利,分男女相而行非行,语不真实,而更饮酒,使醒醉异时。心平既无此犯戒之相,则一切戒皆在其中。岂可全不持戒,与劫杀人等,而云心平。是知作此心平何劳持戒之语,正是显于大戒也。禅字乃是梵语。此翻静虑,或翻正定,或翻一行三昧。岂有行直之人,其心虑而不静,其住定而不正,其行有不一者。是知何用修禅之语,正是显于深禅也。大师行超天人之表,道隆像季之间。恐后学著法泥迹,于戒体中说何劳持戒之语,于禅境中说何用修禅之言。例此,则知亦于必当求生净土法中,而说不必求生之语也。后学犹转泥迹,谓实不必求生,愚之甚也。盖大师所说,反劝也。诸祖所谈,顺赞也。非顺,则无以启进修之路。非反,则不显圆顿之修。反劝顺赞,悉应当时之机,无有实法。如云逢佛杀佛,岂真杀佛乎。若杀佛之语是实。则文殊仗剑,亦是真杀佛乎。苟随古人之语,不求古人之心,谓实不必求生者。正所谓醍醐上味,为世所珍。遇斯等人,翻成毒药矣。是故大师称彼三谛圆妙之理,于有生中说无生,于无证中说修证。二边叵得,中道不存。合教乘圆顿法门,坦然明白。如揭日月于昏衢,无不蒙照。而谓禅宗于念佛三昧净土旨趣,有所未尽,可乎。若夫河西绰公,长安善导,信源禅师,智觉,慈觉,岂非继其后者。皆能远禀遗音,力弘斯道。道珍,怀玉,行业厥彰。圆照诸师,其验益著。况今禅林为病僧念诵,及荼毗十念称佛名号,俾其往生。事载典章,余风尚在,更奚惑焉。
(中间节略)
附破妄念佛说(一名直指心要)  念佛三昧者,大雄氏观此娑婆,有生老病死等业系诸苦。教人念彼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国土之法也。以彼佛身,及彼国土,清净无比,庄严第一,依正极妙,故得名焉。彼佛众会所有大心菩萨,闻佛言教,得生彼者,何止万亿。自是法流天下,东土西国,自始至今,如教生者转多,不可以微尘恒沙比其数量也。去圣逾远,人世浇漓。不知西方极乐实境现存,乃错解诸法在心一句以为玄妙。便妄认胸中六尘缘影昏扰扰相为心,谓乐土在内,不求生彼,颠倒甚矣。此六尘缘影,皆属前尘,本无自体。前尘若无,此心即灭。云何更有彼土在此心内耶。汝又谓心本在胸。心小在胸,焉可著此广大佛土耶。纵谓悟道便为佛土在心者。只可名为见性悟道,焉可谓之净土在心。若人作此见者,实名邪见。纵是天魔恶贼外道种性,亦超此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极乐世界高清大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