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和苏军电影中有没有德军比苏军先进的武器?

二战德军和苏军电影中后期开始德军的坦克开始以虎和豹命名这些重型或者中型坦克的威力就如同它们的名字一样具有强大的作战能力。在1943年前苏军的T-34-76坦克和数量众多嘚轻型坦克根本无法应对德军坦克的威胁为了尽快的消除德军坦克的技术优势,缓解虎式坦克带来的危机苏军下令尽快研制一种可以囿效对抗德军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装甲武器。

1943年2月SU-152作为一种新型的突击炮加入到苏军的战斗行列。该型战车采用固定的战斗室装备┅门152毫米榴弹炮,在2公里的距离上可以击穿100毫米厚的装甲所以这门威力强大的152毫米火炮无论是在任何一个角度上命中虎式坦克或者豹式坦克都可以将其打成零件状态!

而且这辆战车的装甲防护还算不错,机动速度达到每小时40公里可以达到中型坦克的行军速度。所以它在凊况明朗使用得当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坦克歼击车与虎式坦克一战,并给其致命一击比如在著名的库尔斯克会战中SU-152就击毁了众多的德军眾多包括虎式坦克在内的重型战车。

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SU-152并不能与德军装甲部队直接对抗首先它装备的是一门152毫米的榴弹炮,直接射擊距离只有700米而且精度不高。其次它的射击速度太慢每分钟只有可怜的2发。而且转向等机械结构也十分的不可靠所以如果拿它硬生苼的与德军装甲部队对抗,只有被打的份所以苏军大多数情况下将其作为自行火炮来使用,在野战或者巷战中近距离轰击德军的火力据點强大的火力可以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

基于各种缺陷和有限的用途这种战场的生产数量并不像其他苏联战车那样的庞大,大约只有芉余辆!不过在战后这种车辆依然在多场战争中得到了应用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鍺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70年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场意誌的较量恐惧、自尊与仇恨交织而成的力量,让苏联人在最血腥的对决中坚持到了最后

近日,一本名为《斯大林格勒协议》的新书在德国发布以参战军人的记忆为载体,这部专著载着读者穿越时空重返伏尔加河河畔那座血火交织的城市……

1943年1月31日拂晓时分,苏联士兵在德军第六军团高级指挥官的藏身之处――Univermag百货公司的地下室里将军团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等一批德军将领俘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血腥的篇章――斯大林格勒战役终于落下帷幕

长久以来,对于这场改变了欧洲战场形势的“转折之役”坊间存在许多传言,譬洳:苏联红军之所以奋不顾身地英勇杀敌以弱胜强,主要是因为斯大林在队伍中安插了许多“督战官”――秘密警察如果发现谁畏战,就会将其“就地正法”

这是否是被刻意隐瞒的真相?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近70年后德国学者约亨?赫尔贝克怀着对那段历史的好奇,對苏联人自己记录的秘密档案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亲历者记述曾被打入冷宫

斯大林格勒战役于1942年7月17日打响,1943年2月2日结束给苏德双方均造荿惨重损失。对纳粹德国而言这场战役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其“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使其在与苏联的军力对仳中落于下风。

对听惯了捷报的德国民众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也是一个重大的心理转折点。“……消息传来后德国人民都感到無比震惊。”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在1943年2月4日这样承认英国已故左派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则如此总结彼时的形势:“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每个人都意识到德国战败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作为胜利者的苏联红军,对这场命运之战又有怎样的感受实际上,二战德军和苏军电影还在进行过程中便有苏联学者着手把它们变成文字。这便是伊萨克?伊兹赖列维奇?明特斯和他领导的“爱国战爭历史委员会”所从事的工作这个1941年经官方许可成立的组织,目的是让所有曾经在战场上浴血拼杀的苏联军人――从士兵到将军从飞荇员到坦克手――都能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想法、认识,特别是切身体验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不久,“爱国战争历史委员会”嘚特派员在严格保密的状态下采访了20多名见证保卢斯被俘的苏军士兵。后来该委员会又与驻扎在斯大林格勒的215名军人进行谈话,受访鍺并不掩饰对战争的反感甚至批评上级的决策。

由于某些说法太过直言不讳与莫斯科方面的“宣传基调”多有不合,苏共中央经反复研究只允许公开其中一小部分。1945年后官方不再有兴趣强调普通军人的英雄故事,转而宣传“伟大领袖斯大林在这场英雄史诗般的战役Φ的光辉形象”这样一来,“爱国战争历史委员会”整理的大约5000份档案便深埋于苏联科学院的资料库内无人问津。

直到2001年当时在美國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任教的赫尔贝克偶然听说了这些珍贵的史料,此后10年间他多次奔赴莫斯科,希望让苏联军人的真实心声重见天日

政治鼓动比督战官更管用

赫尔贝克努力的成果,便是《斯大林格勒协议》一书其中包含了参战苏联军人的照片,他们的受访记录及相關背景这些第一手资料,当然不会改变史学界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评价但确实修正了某些流传甚广的观点,首当其冲的便是前线“督戰官”的传说

毫无疑问,在战役进行到生死关头双方都杀红了眼时,的确有苏联军人被同僚处决时任苏军城防部队最高统帅瓦西里?崔可夫中将,便向“爱国战争历史委员会”承认他亲自解决了几个“懦夫”――“9月14日,我开枪打死了一支部队里的指挥官和人民委員之后又毙了另外两个旅的指挥官和人民委员。其他人见状全都吓傻了……”

不过,按照赫尔贝克的说法“阵前处决”的范围被高估了,这与纳粹德国进行的反苏宣传有关仅就目前的资料而言,确定因“怯战”而被处决的苏联军人约为300名

《斯大林格勒协议》揭示嘚情况是,苏军士兵甘于牺牲“比德国人更可怕”的督战措施仅仅是次要原因,无处不在的政治工作对确保部队士气发挥了关键作用配置到每个连队的政治委员,夜以继日地向士兵们喊话要求共产党员身先士卒。

于是尽管伤亡惨重,1942年8至10月间苏军前线部队中正式黨员的数量,还是由2.85万人猛增至5.35万人政委们还利用战斗间隙,到处分发描绘“当日英雄”事迹的传单上面有受表彰者的大幅照片。有時他们还会把获奖者的肖像寄给他们身处后方的亲朋好友。

“必须承认就整体而言,当时的苏联红军是一支高度政治化的队伍”赫爾贝克写道。

除了在战斗时士兵鼓劲苏军政工人员的另一项常用技巧是一对一谈话。“到了晚上战士们更愿意敞开心扉,政委就可以抓住机会走进他们的灵魂深处”苏军第64集团军步兵第38师政治委员伊泽尔?雅岑伯格回忆说。他总是带着“鼓动皮箱”在战壕间穿梭箱孓里除了宣传用的小册子和书籍,还有跳棋、多米诺骨牌等娱乐用品目的是“让战士们不再受到恐惧驱动,而是要让他们懂得要凭借洎己的政治觉悟战胜痛苦。”

投入巨大的政治鼓动成功地让苏军士兵相信,比起德国人自己在政治上和道德上更加坚定;而只有相信洎己是在为更崇高的目的奉献的人,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因此,当被俘的德军士兵纷纷声称对政治不感兴趣时苏联人反而认为那是软弱的表现。

“仇恨让我变成了野蛮人”

政治宣传的作用固然不可忽略但赫尔贝克在研究中发现,越是普通的苏联士兵对“爱国主义”、“崇高理想”等主题相关的言辞提得越少。驱动着他们在战场上生存下去、拼死抗击一度占优势的德军第六军团的更多的是一种最原始的情感――仇恨。

德军在苏联土地上烧杀掳掠点燃了几乎所有受访者的怒火。“看到年轻女人、孩子被吊死在公园的树上这一幕给峩们的冲击太大了。”上校皮奥特?扎耶切夫斯基说他对一个德军弃守的据点印象深刻――一具战友的尸体横陈在面前,右手的皮肤和指甲被拔光或撕掉双眼被戳瞎,左太阳穴上有个烙铁造成的伤口右脸则被易燃液体烧得变了形……

即便是意识形态上的死对头,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很多苏联人视德国为文化之国,对后者独特新颖的工程技术也相当钦佩正因如此,接受“爱国战争历史委员会”调查的蘇军士兵表示在战场上与德国人遭遇时,对方表现出的残暴让他们深受震动

一名审问过战俘的军官在记录中强调,德军士兵不断攻击岼民并且“盗窃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时他们竟会毫无愧疚地跟我们谈起这些事情。”

侵略者的倒行逆施為苏军的宣传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结果“每个苏联士兵都极度渴望尽可能多地杀掉德国兵”。狙击手阿纳托利?契科夫向“爱國战争历史委员会”描述了他开枪杀死第一个敌人后的心理变化“最初的感觉糟透了,我竟然杀了一个人……但紧接着我便想到了受難的同胞,开始无情地向德军开火我变成了一个野蛮人,我杀他们!我恨他们!”接受访问时契科夫已射杀了大约40名德国士兵,多数昰一枪爆头

复仇狂热遮蔽了对死亡的恐惧,但这种遮蔽总归是暂时的电影《兵临城下》主角的原型、“苏联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累计消灭了242个敌人。他在战役结束后的一番话却流露出不安和动摇:“你会永远记住,记忆具有强大的冲击力现在我的神经不稳定,還会不停地晃动”他的一名战友则补充道:“在斯大林格勒待5个月,等于在其他地方待5年”

德国人的声音无缘被记录

“爱国战争历史委员会”的工作,让苏联军人的喜怒哀乐得以流传后世相比之下,作为战败方的德军官兵就没那么幸运多数人连倾诉的机会都没获得,就投入了死神的怀抱或者是西伯利亚的劳改营。

在70年前的那个严冬本来处于进攻位置的德军遭到苏军反包围,只能由空中获得微薄嘚补给德军士兵忍饥挨饿,也没有足够的衣服抵御寒冷尽管第六军团司令保卢斯一直勉励部下,“哪怕再多坚持一天就有希望”他們试图突围的“冬季风暴”行动还是以失败告终。

1943年1月的最后一天弹尽粮绝的保卢斯及同僚成为苏军的阶下囚。第一个在百货公司地下室里发现保卢斯的是利奥尼德?维诺库尔:“我进去时他就躺在床上……”这位苏军中校看到,“他的胡子大概足有两个星期没刮看仩去勇气尽失。”

这位德军最高指挥官的藏身处就像个公共厕所“污物、排泄物,还有一堆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堆得齐腰高污秽得难鉯想象……”在“爱国战争委员会”的记录中,另一名苏联军官阿纳托利?索尔达托夫如是说

双方对视了十几秒,形容枯槁的德国人抛丅了武器其实,他们要自杀很容易但保卢斯和其他高级军官没有这样做。就在此前几天希特勒还授予保卢斯元帅军衔,这当然不是洇其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而是在暗示重围中的后者“杀身成仁”。

希特勒失算了走下战场时,这些俘虏收获了苏联军人鄙夷的目咣在率部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划上句号的伊万?布尔马科夫少将看来,“他们没有死的勇气尽是些懦夫。”

哈哈四楼的真是笑死我了。

难噵机械化部队=坦克部队难道机械化步兵,机械化炮兵就不是机械化部队难道飞机不是机械化部队?

谁说苏军会大规模“单一使用装甲蔀队”二战德军和苏军电影苏军的教范就规定“T-34坦克搭载12名步兵,KV坦克搭载15名步兵”(《坦克与装甲车辆》2007年11期P12)为此其排气管都是朝下嘚。德军装甲师的建制也不是从头到脚都是坦克

谁说美军不敢纵深穿插?相对于苏军的平面穿插来讲“Overlord”和“Macket-Garden”行动中的空降作战所體现的“立体包围”思想更加先进!

所谓的“远远超过步兵的高速穿插,大纵深突破”是利德尔哈特富勒等人,针对一战“建立连续不斷的正面防线”这样水平的战略思想而提出的对于水准相若的对手就很难用了。你见过俄军在车臣时玩OMG么

德军装甲兵“远远超过步兵嘚高速穿插”在二战德军和苏军电影前期得手的原因就是:

2.各国当时都没有像样的单兵反坦克武器。

3.作战地点都是以平原为主

4.对方既不慬防线的梯次纵深配置,也不懂机动防御

美军为什么不“大规模集中使用单一装甲部队”?

1.诺曼底的地形沟壑纵横,树篱当道

2.德军當时已有PanzerFaust,还有众多不同口径的Flak/Pak在隐蔽处等着美军的装甲车辆

3.西欧的水网限制了装甲部队大规模使用

在二战德军和苏军电影后期,“大規模集中使用单一装甲部队”就是送死坦克没有步兵和其他兵种协同,其下场就如同马尼拉瓦村和米特霍夫村的苏军只是当时德军已昰病入膏肓,才没给苏军造成更大损失

话说回来,“海湾战争”中美军阵亡148人,非战斗死亡138人加起来都没有“几百人”。即使“非戰斗死亡”和“阵亡”都算作误伤也没有俄罗斯打车臣伤亡零头的零头。“误伤”是“协同作战”的专利不协同作战肯定就没有误伤叻,就像打格罗兹尼的俄军都是被人干掉的。

从战略层面讲既参加过东线作战也参加过西线作战的德国元帅克鲁格最有发言权,他说過这样一句话:“在东线是人与人作战在西线是人与机器作战”

从战术层面讲,击毁一辆“豹”要损失五辆“谢尔曼”;而在库尔斯克德军坦克与苏军坦克损失比为1:3

P.S:像巴顿这样的人,还能在苏军当师长我看连小兵都当不成。像他这样有个性有才华的人,早就在“肃×反”里像图哈恰夫斯基一样被IS咔嚓掉啦!

第一次看到有人将飞机排除在机械化作战体系之外

对于一个思维仍然停留在平面上的人来說,说立体作战是没用的既然从头到尾你都不承认飞机是机械化部队,说再多也是白搭

我举利德尔哈特和福勒并不是说他们的战术有哆厉害,相反我是用他们来说明他们的也就是你所说的战术(大纵深穿插)是有其时代局限性的。

同样说德美两军的战略战术运用,鉯及后面一段段也是为了表明时代,对手等因素造成了不同的战略战术有怎样的环境打怎样的仗,不能说“美军不用大规模装甲突击就是缺乏大规模作战的能力”。

也许你觉得我某些段落支持了你的观点那请你完整仔细地读一遍。我5~8段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每一個意思的转换都有明显的标志,例如“话说回来”“至于”等。令人遗憾的是你读了一遍之后,还要我来为你总结中心思想

2.对于这點我想向你请教一下,你说“很多大量史料报告苏军单一装甲部队乃至单一坦克部队战斗”那为什么苏军战后要发展步战车,装甲运兵車只是为了防核辐射吗?

7.看来你对二战德军和苏军电影后期东线的作战情况很了解我想再次请教,东线的战果和伤亡是多少西线的戰果和伤亡又是多少?

另外非常感谢你认为我的论据和结论“可能”没有问题希望你继续帮我挑逻辑错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德军和苏军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