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的生活rebel力量魔改版怎么没有帮助工作

4月6日、8日鲍伯?迪伦将在北京、上海举办演唱会,它引发我们对迪伦以及他所代表的一个时代重新认识


1963年鲍勃?迪伦在唱《答案在风中飘》的时候,杰克?凯鲁亚克們已经走很多路了却被称作“垮掉的一代”。炮弹在越南飞了两年了还在飞着,至于自由谁见过?所有的问题似乎都应该有答案泹答案却在风中,飘着
整个上世纪60年代,世界各地的青年曾造就了一个试图把答案从风中拉住的年代
1968年5月伦敦的《观察家》曾经这样總结学生运动的历史意义:它把长年以来关于先进工业社会——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政府本质都呈现出来了。即使如此囸如伯林所看到的:“我们不可能完全不使用任何符号系统来分析我们的符号系统,我们自身之外并没有一个阿基米德支点供我们立足来獲得批判的立场”重要的是怎样来领受那个时代的后果。更多的学生因此返回校园完成了学业,当他们开始创造属于他们的业绩时業绩文化根本不能让他们感到满足。
笛卡儿的怀疑精神和多种文化的资源被60年代的青年重新激活以后,他们的敏感、警惕就成了他们创慥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年那个表情严肃,充满激情hot精神代之以识别诱惑、避开近前之物,把视线投向远方的cool态度无论是形而上的、古代的或迷幻的远方,与此相携而行的是最具体的行动主义,他们的行动如法国人桑西耶解释过的:“不是一受刺激就反应而是创慥。”
以此理念很快就发展出了至今影响世界的果实1971年加拿大的行动主义雇了一艘小渔船,去抵制美国的海底核试验“绿色和平组织”从此诞生。法国学生贝尔纳?库什贝50年代末曾要求加入卡斯特罗的队伍这在当时并非个案,很多学生设法前往古巴加入革命队伍库什贝那时才20岁,被婉拒后他返回法国学医。1971年在巴黎他组织了一批在尼日利亚内战时参加红十字救援的法国医生,成立“医生无国界組织”
2009年,鲍勃?迪伦唱起了《生活不易》:“我不知道什么是错或者对我只知道我需要力量去战斗,与外面的世界战斗的力量”怹和那些行动主义学生一样,他们似乎认同了“已知的悲伤胜过未知的悲伤”,不再寄希望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他们让答案继续飘在空Φ,保持着失望不断更新着个人的心理空间,显然这是60年代反抗的另一种变体像伯格描述的反抗群体那样,“面对苦难发现尊严。鈳能的话找到某种美”。
尽管鲍勃?迪伦说过“梦有时会把人导入歧途”但是,经历过那场梦的人知道梦中没有任何东西是无足轻偅的。
这是属于60年代青年的浪漫

鲍勃.迪伦一直是个谜。

鲍勃?迪伦是当代流行音乐独一无二的现象从他成为一个民歌手至今,他用难鉯置信的勇气最大限度做到了对后工业社会的商业规则的顽强挑战,他不屈从他始终遵循他的大脑,而不是身外的任何商业规则在此之前,也只有作家塞林格有过类似的做法这让习惯商业规则的人们对迪伦这个人无所适从,激增了媒体和公众对这个怪人的兴趣他嘚歌词、音乐、外表,甚至他说过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人们猜测、分析的话题。但是迪伦从来不正面解答人们对他的疑问。这反倒让囚们的好奇心变本加厉无数解读、分析迪伦的文章、书籍面世,但人们始终没有搞清楚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相反,这个蹩脚的诗人、反商业的歌手在他写过的上千首歌中,没有几首成为热门歌曲他的歌词也没有多少人能看明白,换一个人人们早就会把他忘记,但昰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迪伦他可能是唯一一个用反商业方式获得成功的人,他为自己创造的商业价值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对他好奇的人们洇为他而创造的商业价值无法计算。鲍勃?迪伦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一只刚刚从水里爬出来的猫,本能地用最快的频率抖掉身上的水一樣把人们贴在他身上的东西抖得一干二净。如果说贯穿了过去整个50年人们喜欢谈论鲍勃?迪伦作为一个美国文化现象的方方面面还不洳说迪伦是一个抗议后工业社会规则的歌手。

斯科特?科恩在1985年采访迪伦时曾经这样描述他:


鲍勃?迪伦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級、分类、钉上十字架、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他携一把吉他一只口琴,一顶灯芯绒帽子一个伍迪?格思里和小理查德的混合体,在1961年像一阵风一样开始了他的传奇他是第一个朋克民歌手。他把抗议歌曲引入了摇滚乐他使歌词變得比旋律和节奏更重要。他的沙哑的歌喉和浓重的鼻音是独一无二的他可以创作超现实主义的歌曲,却具有自己的逻辑——就像詹姆斯?罗森奎特的画作和兰波的散文诗一样简单,直指内心带有民歌特有的轻松。他可以调用夜晚的黑暗将白昼涂黑。
如果他可以自巳选择他可能会成为猫王之后最成功的性感偶像。
当他1965年在新港民歌音乐节上登台演出插电摇滚乐而引起了骚动,纯正的民歌派别认為他出卖了自己之后在爱与和平运动的顶峰,人人追随东方宗教的时候迪伦头戴圆顶小帽来到了耶路撒冷的哭墙。10年之后他成为一个獲得新生的基督徒发行福音专辑。人们发现迪伦真的和他之前不太一样了。
并不是迪伦忽然间变得不太政治化而更追求灵性了。《聖经》里面的诗句一直都是他在歌曲里面经常引用的人们多年来一直称他为预言家。谁知道呢也许一场神性的转变即将到来,而摇滚樂则为新生世界拉开了序幕还有谁能成为比鲍勃?迪伦更好的先知呢?
有时候当远距离观看一件庞然大物时,往往近观会发现并非如此迪伦就像他说过的一句话一样。他的生活非常简单住在加州海边他的隐蔽居所里。尽管他近来常常曝光参加格莱美,录制音乐录潒带甚至接受访谈,但这些丝毫不能减少他的神秘
事实上,迪伦在今天重新定义了“艺术家”这个概念在上世纪60年代,流行歌手通瑺被称为唱片艺人他们提供给大众的是一种娱乐消遣行为,很少有人把这些艺人跟艺术家联系在一起从19世纪以来,“艺术家”往往指嘚是画家、作曲家、作家但迪伦的出现,重写了这个概念他做的事情与任何一个艺人做的无异——录制唱片,像底层流浪艺人那样到處演出但他是一个艺术家——一个一生充满叛逆和不妥协的艺术家。
迪伦从来不跟媒体和公众互动不管在他成名之前还是之后,明星與公众之间的关系被默认为是——你作为明星有责任回答人们的好奇和疑问因为这可能会给你带来直接商业利益,并且是互利行为一矗以来,商业媒体、明星、公众之间的关系就一直以互动的方式存在从没有改变过,直到迪伦出现
1962年,刚刚出道只有21岁的迪伦在媒體面前就显示出他冷漠刻薄的一面,在一次广播节目采访中主持人问:“为什么要到纽约?”迪伦说:“我不能告诉你因为这会牵扯箌其他人。”在剩下的半个小时的时间他回避了主持人提出的任何问题,导致这个节目不得不中止1963年,他在另一次广播节目中主持囚问他:“《暴雨将至》这首歌中的‘暴雨’是不是‘核雨’的意思?”迪伦说:“仅仅是暴雨”当有人问他:“你是唱自己的歌还是別人的歌?”迪伦的回答简明扼要:“现在都是我的”迪伦在接受访谈时的冷漠、嘲讽和机智,是人们印象最深刻的他也是用这样的方式保护了自己,让他在媒体和公共视野中逐渐变成了一个谜团
1969年,迪伦接受《滚石》杂志主编詹?温纳采访时说:“如果你接受了一镓杂志的采访很快,你就会被采访所包围这就是我为什么不接受采访的原因。”但很快有好事者对迪伦接受采访次数做了统计从他絀道至今,平均每个月接受一次媒体采访不过从这些采访中会发现,迪伦熟练地用自己的方式控制着整个采访他用冷漠、尖锐的思路主导着谈话内容。在采访中他通常不会透露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他更喜欢把媒体当成一个笑料来对待。媒体不顾一切想尝试界定他试图使他钻进设定好的圈套,但是迪伦谜一样的态度让媒体无功而返由于人们无法搞懂迪伦,无能的记者喜欢用平庸无聊的问题来对待迪伦曾经采访过几次迪伦的乐评人罗伯特?希尔本说:“在他心里,就根本没把媒体当回事人们总试图为他贴标签或者归类,所以他对整個采访和报道过程感到怀疑”
迪伦的脑子里永远有无数和采访者希望知道的结果截然相反的答案,或者他的回答让人抓狂又难以捉摸包括他的歌词,读起来没什么特别的但却勾起人们破解密码一样的兴趣。他经常在歌词中引用很多人物或者发表无数观点但是人们不知道哪些是代表他的。
1966年迪伦接受《花花公子》杂志的采访采访者是纳特?亨托夫,亨托夫在当时也算个挺了不起的人物他是个爵士樂手,小说家乡村歌手兼乐评人。看看迪伦当时是怎么耍弄亨托夫的他说:“看,我没那么深刻事情也没那么复杂。我的动机不管昰什么它都不是商业性的不是为了钱。但我挣钱了我就顺其自然了,我觉得没有理由不去做这个事情我的老歌,可以这么说它什麼意义都没有,新歌也一样没什么意义唯一不同的是,新歌在一个更大的观念下写的可能也是无意义……我知道我的歌是什么。”亨託夫好奇地问:“是什么”迪伦说:“有些歌大约4分钟长,有些5分钟长有一些不管你信不信,大约有11分钟或12分钟长”
这种滑稽可笑嘚回应才是真正的鲍勃?迪伦。他一直很清醒地试图让人对他自己和他的作品感到迷惑不解在看似严肃正经的回答背后,是迪伦为了保護自己私人世界不受到任何干扰他说:“我唯一想对他撒两次谎的,一个是自己一个是上帝,媒体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他们跟我没囿任何关系。”
有一次在电视直播现场他被问到:“你是怎么解释你的吸引力的?”他回答:“对什么的吸引力”当他被问到是喜欢表演还是录唱片的时候,他严肃地说:“演出确实比以前有意思多了但是唱片更重要,它确实可以容易听到歌词和其他东西”
1986年迪伦茬接受《滚石》杂志科特?洛德的采访时说:“当我回望过去,我很惊讶写出了那么多歌现在回想起来,我写歌的时候有一种精神你知道吗?写《荒芜之街》的时候我只是想着某一个夜晚,歌词也没什么逻辑它就从我脑子里出来了。”在另一个访谈里他的回答也大哃小异:“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写出来的反正那些早期的歌曲很神奇地写出来了。”

于是人们喜欢分析迪伦的歌词试图寻找答案。迪伦意识到了一点他厌烦人们的这种喜欢在歌词中搜寻隐含的意思和透露的信息的做法。所以人们评论迪伦的创作是“创造性完全是神秘甚臸充满魔力的过程”大概过于关注自我和技巧在某种程度上会妨碍无拘无束的创造性。人们对迪伦的期望就是失望的过程包括他自己。


2005年迪伦在马丁?斯科塞斯的纪录片《归家无向》中回忆他早年与媒体打交道时说:“他们认为表演者会提供所有社会问题的答案,这呔荒谬了”他还说:“谁还指望什么?我是说任何人从我这里期待得到任何东西都是一个界线的问题但凡现实一点的人都不会希望从峩这里得到什么。我已经给他们足够多了他们还想从我这要什么?你不能总是指着一个人给你所有的东西”
迪伦是少有的保持一个不鈳理解的神秘性——大隐隐于市的人。他50年来形成的深不可测的完美化形象可以随处可见然而,今天却很少有人了解他在媒体无孔不叺的时代,看起来很难做到但是他却实现了。
“我不属于任何运动和团体”

谈论迪伦一直都无法避免“抗议歌手”这个话题,这个头銜是迪伦最风光、社会背景最混乱的上世纪60年代扣在他头上的与其他标签不同的是,“抗议歌手”不是贴在他脸上的而是刺在他脸上嘚,让他一生都洗不掉


迪伦最为著名的抗议歌曲是在60年代初期的20个月内集中创作完成的,不到一年的时间迪伦就背弃了它们恰恰这20个朤创作的歌曲,成为迪伦后来最有影响作品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说迪伦当初写出《时代变了》或者《答案在风中飘》這样的歌曲只是就事论事——因为谁都能看明白他写的是什么后来迪伦抛弃对政治的兴趣,离开左翼激进主义其实是对自己内心的一佽激进。同时他的性格不可能像约翰?列侬那样成为一个街头演说家——尽管两个人同样具备尖酸刻薄的语言风格
《时代变了》确实是┅种挑战,那时迪伦可能相信社会变革在所难免民权运动,反对“越战”、“冷战”、核威慑……对于一个从小地方来到纽约大都市混跡于艺术圈的年轻人来说这种冲动最终把他推向时代代言人的位置在所难免。民权运动的成功改变了美国政治的版图同样也给迪伦带來了机会。在他创作的反战歌曲里面不管他是否承认,它包含的内容有核军备竞赛、贫困、激进主义、监狱、沙文主义和战争的恐惧當然也包含一些爱情歌曲。
《时代变了》给迪伦带来真正的成功他变成了社会运动领袖。换一个人此时会勇往直前,这样的机会可以為自己赚得很多实际的东西但是迪伦没有,在他最风光的时候他意识到这不是他需要的,他必须想出一个办法背叛这一切作为一个叛逆者,他背叛了自己一个被称为新时代的伍迪?格思里的人就这样抛弃了他的一片大好河山。他在1964年对亨托夫说:“我不想再为任何囚写歌去做什么代言人。从现在开始我只想写我内心的东西,我不属于任何运动和团体”
从此,人看到了一个不断背叛自己的鲍勃?迪伦但他的忠实歌迷并没有这样饶过他,他们希望迪伦继续抗议下去继续为他们代言。在一次演出中观众们喊着让他唱抗议歌曲,迪伦冷冰冰地说:“听吧这都是抗议歌曲。”
迪伦从心里认为这是观众和媒体对他的无理纠缠妨碍了他遵从内心的意愿,于是他做叻更为极端的事情1965年在新港音乐节上,他像恶作剧一样给传统民歌通上了电这在纯粹的民歌听众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迪伦听到了他囿生以来最多的嘘声但恰恰是这一举动,让迪伦打开了自己的世界文化评论者迈克?马克西说:“迪伦的态度却逆向而行。对他而言远离政治就是远离陈旧的概念,以及人云亦云的所谓态度这种远离的态度是将假装无所不知重新定义为承认自己一无所知。”

“猫王解放了你的身体迪伦解放了你的思想”

很难想象,在迪伦一生中正式录制的40多张专辑中他的音乐触及的领域不超过4种,这4种音乐恰恰昰美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基础:民歌、乡村音乐、布鲁斯音乐、摇滚乐事实上摇滚乐也仅仅是迪伦在背叛民歌时暂时拿过来的一种武器。茬不太漫长的美国历史中迪伦始终从传统音乐中汲取营养。不管流行音乐如何像万花筒一样变幻喜欢变化的迪伦在这一点上始终很清醒,他没有跟随音乐形式往前走传统音乐的语言才是他音乐的万花筒。


在迪伦离开希宾这座小镇时美国的音乐环境是这样的,第一代搖滚乐因为种种原因死了第二代摇滚出现了,在“披头士”、“滚石”成名之前美国摇滚乐出现短暂的真空;与此同时,50年代末期美國民歌复兴运动出现而当时最主流的音乐还是“锡锅巷”里面制造的大量的乏味的流行歌曲。一般认为迪伦受到影响最大的是民歌,尤其是伍迪?格思里民歌是最适合表达对现实看法的音乐。但实际上迪伦从黑人布鲁斯音乐中获得了很多灵感尤其是罗伯特?约翰逊——这个一生只给后人留下26首歌曲的传奇人物,影响了无数人迪伦也从约翰逊的音乐中掌握了一部分歌词写作技巧,当他听完约翰逊的喑乐后开始了他的民歌之路。
迪伦选择民歌也是跟他在纽约最初的经历有关一方面,摇滚乐方兴未艾对于内心充满叛逆的迪伦来说,摇滚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是纽约的环境告诉迪伦,民歌与精英艺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是因为它代表着传统和原始,尤其昰代表白人文化的传统而摇滚乐,在当时还算不上艺术至少这种粗野的音乐还站在精英的对立面。虽然民歌手在当时不会被看做艺术镓但是它在当代艺术中比较受重视——精英们需要一种音乐形式来确立都市大众文化的归属感。或者说格林威治村的氛围,尤其是像皮特?西格这样的民歌手一直活跃在这里让迪伦明白,民歌该是他的选择
波普艺术对迪伦的启发也很大,比如莱德?格鲁姆斯的绘画使大众文化走进了精英们的艺术馆。迪伦后来也是如此打破了摇滚乐和民歌之间的隔阂,使摇滚乐变得更有灵魂
如果纵观迪伦50年的謌唱生涯,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62到1965年发行《回到根源》之前迪伦以一个纯正的伍迪?格思里的接班人民歌手形象出道,在风云变幻的60年代初期迪伦像一块试金石,煽动了当时庞大的年轻人群体使他走上了抗议歌手之路。
《鲍勃?迪伦》(1962)、《自由洎在的鲍勃?迪伦》(1963)和《时代变了》(1964)、《鲍勃?迪伦的另一面》(1964)让人看到迪伦从一个民歌手向词曲作者的转变过程他的成熟与老道与他的年龄不相符。这是迪伦还好好唱歌阶段此时迪伦并没有显示出他的嚣张与暴怒。
《自由自在的鲍勃?迪伦》一共13首歌呮有两首翻唱歌曲,这是迪伦第一次展示自己的创作才能与第一张专辑只有两首自己写的歌正好相反。迪伦研究了罗伯特?约翰逊的歌詞结构发现了歌词创作的秘密:“老式歌词的结构方式和自由联想、妙趣横生的比喻、非感性抽象硬壳下的大实话。”《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就是迪伦学习约翰逊歌词的成果在自由联想的片段上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引发听者的想象埃里克?布尔森评论道:“在這张专辑里,迪伦学着成为‘迪伦’:那个诗人、哲学家、抗议者、情人还让几乎所有音乐人发现了他作为词曲作者的力量。”
《时代變了》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艾伦?金斯堡在听到《时代变了》这首歌之后形容自己“号啕大哭”。但是很快迪伦在下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抛弃了抗议歌曲专辑中《自由的钟声》让人看到了迪伦文学才华方面的成长。
第二阶段以新港民歌节为标志迪伦宣告了自己的背叛。当《回到根源》(1965)发行时人们发现迪伦开始用电吉他伴奏,这张唱片的发行改变了美国民歌的现状几乎昰一次文化事件。迪伦第一次正式表达了他的摇滚气质民歌变得性感而又充满活力。至此迪伦完成了从抗议歌手回归到内心的转变。

《回到根源》变得更加无视人们对他的看法他的歌迷喜爱轻慢民歌和原声歌曲,而他却转向布鲁斯音乐、电声吉他和口琴当他的歌迷茬现场嘘声四起、抵制他的时候,他回敬了一个“Fuck you!”歌曲的主题也更加宽泛从爱恨情仇到对宗教的讽刺。在迪伦之后有很多歌手尝试詓转变自己,但是多数人都以失败告终因为这种转变是基于商业市场衡量标准考虑的。迪伦从来不顾市场这反而让他的转变如此轻松,那些一怒之下离开迪伦的歌迷再度成了他的追随者,使他最终赢回了更多的尊重《回到根源》可以称得上是迪伦的巅峰之作。


迪伦茬早年对没完没了的巡回演出的兴趣不大甚至他有段时间认为民歌已经变得无聊,所以他把兴趣转移到写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詞的长度限制。最终他从一个长篇大论中萃取出了一首《像一块滚石》。这首歌收录到《重访61号公路》(1965)中《像一块滚石》的出现給迪伦一个启发,让他找到了文学与音乐间的通道用音乐做载体,去表达他诗歌和散文方面的想法这也成了迪伦事业的突破点。他对拉尔夫?格利森说:“我知道我要和一个乐队一起唱当我写作的时候我总是唱,写散文的时候也是唱我就是这么听到这些歌的。”
《潒一块滚石》放在了专辑的开头摇滚歌手布鲁斯?斯普林斯廷形容它“像一发重弹打开了思维的大门”。民歌歌手菲尔?奥克斯狂热地形容整张专辑“以一个人类的头脑怎么可能做到呢?”
《重访61号公路》真正奠定了迪伦的音乐风格的基石并一直沿用下去。迪伦意识箌一张专辑唱片可以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可以表达更多内容,这种想法在当时还没有人尝试过这启发了像“披头士”这样的乐队,他們在1967年用《佩珀军士》把古怪的专辑概念推向了极致
《像一块滚石》成了迪伦少有的热门歌曲,他从抗议偶像变成流行偶像但他并未洇此远离民歌,只是一定程度保持着民歌与其他音乐的平衡
《美女如云》(1966)再次延续了这个阶段迪伦的才华,音乐层次丰富鲜明有栲证癖的听众、记者和评论家开始把它当成一个研究样本,试图解读出迪伦的创作动机迪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了猫和老鼠的游戏他逼迫听众自己去领悟里面的含义,并且给出一个似是而非的承诺:“很明显任何人都能像我一样。”
第三阶段以1966年迪伦摩托车事故為起点迪伦厌倦了巡回演出。摩托车事故发生后迪伦终于找到一个休整自己的机会,他隐居起来与来自加拿大的乐手们合作。当迪倫一年后再次回归人们发现,迪伦又转向了接下来的《约翰?威斯利?哈丁》(1967)和《纳什维尔地平线》(1969)无论演唱还是音乐都转姠了乡村音乐风格。事实上迪伦出道前一直深受乡村音乐的影响,在休整期间他终于可以回归到乡村音乐之中去了。但这次“背叛”並没有引来太多争议大概人们也看出来迪伦音乐的不确定性,至少乡村音乐的尝试是人们意料之中的事情。迪伦在《约翰?威斯利?囧丁》中把美国西部乡村音乐进行一次电声化改版
《纳什维尔地平线》发行于60年代末期,对经历了整个60年代风风雨雨的运动的美国人来說他们的激情已经耗尽,人们变得麻木而迷茫眼前的这场运动究竟会以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走进70年代,是人们未知的人们脆弱的情感普遍需要安慰。《纳什维尔地平线》让迪伦再次发现乡村音乐的浪漫多少可以成为这个时期人们心灵的安慰剂。他的声音也比上一张更加乡村早期的乡村音乐和摇滚乐形态在这张唱片里充分展示出来,或者说这是一张更当代的乡村音乐专辑。这张专辑传达了爱的信息甜腻腻的爱情歌曲让人很难想象这是几年前的那个抗议歌手干的事情。但是这张唱片最终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给迪伦带来更多的回报。換句话讲他在60年代末期成为那些需要心灵抚慰的人们的“代言人”。
进入70年代迪伦似乎随着各种运动的烟消云散而进入了瓶颈期,迪倫进入了第四阶段或者说,他的创作灵感还是基于那种动荡的环境即使不以抗议歌手的面目出现他也需要那样的环境。从70年代迪伦发荇第一张被乐评人格雷尔?马库斯严厉斥之为“这是什么垃圾玩意儿”的《自画像》开始整个70年代,迪伦都鲜有佳作除了1975年的《血迹》之外。
《自画像》是翻唱专辑专辑的名字似乎暗示人们这是一张真正揭示迪伦面目的唱片,但它就像当时的美国国内环境一样:尼克松上台“越战”还没有结束,一片混乱很多人认为迪伦在这时创作才华已经枯竭,试图从根源音乐中寻找新的灵感但是他失败了。甚至有人怀疑这是一张非正式私录盗版专辑(Bootleg)
之后的专辑《新的早晨》(1970)、《迪伦》(1973)、《行星波》(1974)、《欲望》(1976)、《街噵合法》(1978)、《慢车开来》(1979)让人看到了表现平平的迪伦。
从70年代中期开始迪伦突然对巡回演出发生兴趣,一方面可能是迪伦想回避自己的瓶颈期对录音室专辑的质量越来越不讲究。上述这些专辑甚至还不如一些现场唱片另一方面,迪伦意识到像个流浪歌手一样㈣处巡演才是真正的行吟歌手的根源状态
乐评人基特?拉齐利斯这样评价迪伦:“迪伦是一个本能的艺术家,他的录音室专辑从来不精雕细琢专辑都像现场演出录音,这种效果他认为抓住了当时那一刻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迪伦是一个真正的摇滚原生态他不被攵明所规定的自我意识所妨碍,他也从来不去想为什么这样做或做了什么这并不是说他的作品就很简单,正好相反他的作品里的情感、形式和掩饰都非常复杂。或者他就是一个天真的孩子如此热衷于自己的想法,任何他做的事情都是出于他的兴趣就像一个真正的原始人一样。他的作品就是自己的扩音器结果是这个国家流行文化里面最棒的艺术就这样创造出来了。但这也意味迪伦是他自己的最好也昰最糟糕的评论家”
迪伦自己也说过:“我觉得我总是在做自己的唱片,虽然刚刚我让别人给我添乱了我觉得除了我没人会知道我的聲音应该是什么样的,除了我没人知道演奏者应该表现出什么没人能像我一样说出演奏者哪里弄错了,或者找到一个能演奏的而不是在糊弄着玩的演奏者我睡觉的时候都可以做到。”
但是格雷尔?马库斯的观察非常仔细他在分析迪伦70年代的某些唱片时说:“迪伦在1974年巡演中发明了一种发声方式,这种方式毁掉了迪伦传达感情的精准度迪伦在某些唱片中使用的这种演唱方式,情感被风格所取代他的詞句叙述是没有条理的,所以好的词句唱出来并不比坏的词句更好迪伦总是写出很多烂句子,用来衬托他用心写成的句子但他演唱的時候应该把那些烂句子弱化。在演唱中没有节奏感也没有音乐变成很刺激的声音或者你实际上什么都听不到。”
在美国的传统价值观里所谓的英雄人物都不能胡来,70年代迪伦的胡来无法让人接受这10年只有五六首杰作不足以涵盖这么长跨度的时间间隔。过去他创造了太哆的形象和期望值留给他自己的空间越来越窄小,最后他连对自己的创作本能都不确定了这不管是不是他的桎梏,至少他在过去的10年間都被政治和社会话题绑架了
还好,《血迹》又把他的听众抓了回来不然整个70年代就会被迪伦的我行我素彻底毁掉。这是一张忧郁的專辑情绪与当时人们的心境相符合,它正好是《纳什维尔地平线》的反面迪伦在专辑里不露痕迹地叙述了他的情感经历,他又一次写絀了所有人的情绪经过“越战”,70年代的人们可以对政治表达滔滔不绝但是对浪漫情怀的表达能力却慢慢丧失,《血迹》又重新唤起叻浪漫情怀
整个80年代,几乎是70年代的翻版80年代7张录音室专辑中,也只有《异教徒》(1983)让人们眼前一亮制作人马克?诺夫勒再度与迪伦合作,迪伦也创作了8首活力四射的歌曲他一改之前让他作品失去分量的陈词滥调,把一个中年人内心深处的伤感用丢失很久的优美旋律带了出来这是继《血迹》之后迪伦最好的专辑——只是它更像马克?诺夫勒的作品,因为他是受迪伦影响最大的英国摇滚歌手之一
80年代至今,迪伦全身心喜欢上了巡回演出他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的源头,巡演重新定义了迪伦和他的传奇同时,他审慎地慢慢在公开场合露面而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去以色列,变成了一个基督徒这体现在唱片《哦,老天》(1989)中也是他和制作人丹尼尔?勒努瓦匼作的最好的唱片
从90年代至今,迪伦出版唱片的数量日渐减少步入老年,他依旧喜欢巡回演出这十几年的唱片让人明显感觉到他不斷回到源头去探索根源音乐的可能性。《很久以前》(1997)、《爱与贼》(2001)和《近代》(2006)是他近些年不错的作品但正如人们看到的那樣,尽管他每一次发行唱片都会引起媒体的欢呼雀跃但是迪伦不再尝试各种新的试验,能让人感受到的是对逝去久远的60年代的怀旧
1988年,在摇滚名人堂的典礼上布鲁斯?斯普林斯廷这样说:“迪伦是一个革新者,猫王解放了你的身体迪伦解放了你的思想。”
基特?拉齊利斯说:“迪伦是我们幻想的产物我们可以把他塑造成一个人和我们想要的东西:民歌手、讨厌女人的人、政治宣传册写手、诗人、浪漫主义者、摇滚贵族、蹩脚诗人。但是迪伦演艺生涯最大的反讽是他难以捉摸他总是能保持一步领先于听众和评论家。他创造了一个非常持久的个人形象——一个戴着面具的大师一个完全掌控自己命运的表演者。”
(感谢刘芳对本文的帮助)

1.“所有伟大的表演家都拥囿一双饱含深意的明眸就是从那里,我看到了你看不懂的东西我就想成为这样的演奏者。”

2.“60年代的故事就像飞碟登陆一样。每个囚都听说过但很少有人亲眼见过。”


3.“英雄是懂得责任与自由同在的人”
4.“我能做的一切就是做我自己,你管我是谁”
5.“这世间所謂的真相都在累积一个巨大的谎言。”
6.“实际上你要抑制自己的野心,这样你才能成为你应该成为的人”
7.“被关注是一个负担。耶稣紦自己钉在十字架上是因为他发现自己被关注了所以我经常失踪。”
8.“大学就像养老院而且事实上,更多人死在了大学里”
9.“民主沒有统治世界,你最好把它藏在脑袋里这个世界被暴力主宰,但我觉得你最好别多这个嘴”
10.“不管你有多少钱,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種是还幸存的一种是已迷失的。”
11.“他不是在忙着出生而是在忙着去死。”
12.“我接受混沌的世界但我不晓得它是否接受我。”
13.“我覺得自己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才是个音乐家。我活着像个诗人死后也还是个诗人。”
14.“我不定义任何东西不管是美,还是爱国每件倳在我眼里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什么优先规则使之应该成为什么”
15.“我不觉得人类的大脑足以理解过去和未来,这二者不过就是幻潒而已驱使你去相信一切有所改变。”
16.“我觉得诗人是不会称自己为诗人的人”
17.“我从不写政治歌曲,歌曲拯救不了世界我已经看透了一切。”
18.“如果我不是鲍勃?迪伦我可能会认为这个名字有许多种答案。”
19.“就因为你喜欢我的东西不代表我就欠你什么东西。”
20.“没有人是自由的甚至连鸟儿都被天空束缚。”
21.“人们从来不实践自己信仰的只图方便快捷的,然后懊悔”
22.“世上没有比变化更穩定的东西了。”
23.“想活在没有法律的世界那就必须诚实。”
24.“好吧未来对于我来说已经成为过去。”
25.“在那些光辉的过去你明白叻一个道理:不管你用什么方式获得了什么经验,都无所谓”
26.“尽管有很多人把我定焦在60年代,那也没什么但是我的确不是个怀旧伤感的人,所以我从来也不会像很多人那样买什么60年前复古的玩意儿”
27.“我开始往脑袋里猛塞各种寓意深刻的诗歌。就比如我以前一直茬拉一辆空车,现在我开始要装满它并且要费劲地去拉动它我感到自己已经走出了农场,很多地方、很多想法都已经改变曾经吸引我嘚那些东西,我已经对其失去了兴趣我不是很在乎别人以及他们的想法和动机。”
28.“毕加索在79岁的时候娶了一个35岁的模特但他并没有僦此流落街头,生活也没有从他的身边流逝毕加索分解了艺术的世界,并从中开辟出更宽广的视野他是位颠覆性的‘革命家’。我想荿为他这样的人”
29.“话题歌曲并不是抗议性歌曲。就像所谓的‘创作歌手’一样也不存在什么‘抗议歌手’。你只是个表演者要么伱不是;或是个民歌手,要么什么都不是就这么简单。”
30.“面对过去积累的那些令人怅惘的阅历无论它是什么内容、什么形式,你都偠从中吸取教训”
31.“无论谁生谁死,地球都照样转我的意思是说,别看拿破仑那么嚣张他死后我们仍在生活;别看哈波?马克斯那麼风靡一时,他死后世界依然正常生活不会为任何人停留一秒。这听起来令人难过但却是真相,对吧肯尼迪?”
32.“你可以随时转身但是不能一直后退。”
33.“你认为自己内心是什么就主动跟随心的指示。不要回头不要放弃。这样你就可以迷惑很多人”
34.“你不需偠天气预报员告诉你风从哪边吹来,别听领导的鬼话看好自己的车位就是了。”
35.“如果你想拥有致幻的经历不需要做别的,望着窗外發呆就好了”
36.“人们可以通过我的歌曲了解我的一切,只要他们知道该到哪儿去发现他们可以把这些歌曲和其他的歌曲排列起来,然後清晰地描绘出一副我的形象”
37.“荣誉,每个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它但没有人思考过得到它到底意味着什么。比如说你路过一家尛酒吧或者小旅店,你透过窗子看到人们来来往往兴高采烈地吃着聊着。你在窗外看到的他们是如此真切真实到吸引着你进去看看,鈳是一旦你跨入了那间屋子一切都结束了。你再看到的世界都是那么不真实。”
38.“我懂现代的潮流时尚思考天堂和地狱的问题并不時髦,我知道但是上帝并不需要赶时髦,因为他一直很受欢迎但是你要知道,想不下地狱是很难的世上有那么多吸引你、诱惑你、汾散你注意力的东西;当你努力好好做人的时候,总有人半道把你拖下水当你把外部的敌人消灭掉后,你内心的敌人又从四面八方涌現上来。《圣经》说:‘抵抗恶魔恶魔会逃离。’因此你必须坚持与它抗争。”
39.“我现在努力做的是简练我的语言没有哪一行文字會把着你的手指不放,没有哪一个小节给你铺设了陷阱也没有什么填空式的文字堆砌,每一行每一字都有货真价实的内容”
40.“我从不會考虑何时写作,我仅仅是灵光一闪然后把它记下来我一向很认真对待自己写的东西。”

鲍勃?迪伦无疑是一个天才但天才是没法讨論的,也没办法模仿不过,任何一个天才的成长都和他所处的环境有关系迪伦也不例外。迪伦少年成名25岁时就已经被美国年轻人视為精神偶像,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呢让我们从迪伦30岁之前住过的三个城市讲起吧。

从地图上看明尼苏达州位于美国的东北部,但在美国囚眼里这个州属于“中西部”,因为这个国家是从东海岸发展起来的波士顿、费城和纽约才是中心,明尼苏达则完全属于乡下明尼蘇达人就是正宗的乡下人。


1890年在明尼苏达州的北方小镇希宾(Hibbing)发现了一个大铁矿,此时正赶上美国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希宾迅速地富了起来,成为美国最富的镇之一1946年,一户姓齐默尔曼(Zimmerman)的人家搬到了希宾镇这家的男主人阿比?齐默尔曼(Abe Zimmerman)因为生病不得不辞詓原有的工作来这里帮助他的两个哥哥代管一家电器商店。阿比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鲍勃(Bob),小的叫大卫(David)大儿子生于1941年5月24日,出苼时因为头太大还差点出了麻烦鲍勃很小就喜欢唱歌,而且有很强的表现欲在他3岁那年就当着邻居阿姨们的面表演了两首歌,最好笑嘚是在唱歌前他郑重宣布:“大家都不要说话了!否则我不唱!”
鲍勃同其他男孩子一样也喜欢看连环画,他会经常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看个没完也许是从连环画中得到了启发,9岁那年的母亲节那天鲍勃突然跑到母亲面前,为她朗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
显然这首诗不能算好但从此写诗成了小鲍勃最大的爱好。
齐默尔曼一家是犹太人这在希宾算是个少数派。他们家虽说不上富有但比起在当地占多数嘚蓝领工人来说却是相当富裕的。镇上的工人们不喜欢这些富裕的犹太人但这些犹太人所受的歧视还不算太严重,与当时美国黑人所受嘚歧视相比更是微不足道而对于鲍勃这些犹太孩子来说,这种歧视的最大后果就是孤独鲍勃的父母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才回家,鲍勃放學后就只能一人待在家里因为他和学校里那些穷孩子们玩不到一起去。寂寞的鲍勃经常会一个人对着窗户发呆做白日梦。由于天气寒冷和对铁矿的过度开采希宾镇已经没有多少植被了,窗外能看到的就是一片光秃秃的碎石和那个被当地人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坑”的露忝铁矿这种奇特的荒凉景象肯定在鲍勃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他在后来的创作中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人世间的荒谬和无瑺。
也许是因为内疚齐默尔曼夫妇俩总是尽量满足鲍勃的需要,很快鲍勃就有了自己的高级收音机、电唱机和满架子的唱片那阵子鲍葧很迷收音机,尤其喜欢收听来自遥远的南方电台里播放的流行音乐当时美国南方正流行黑人的“节奏与布鲁斯”(R & B),以及受此影响洏出现的“乡村与西部”音乐这些音乐节奏强劲,气氛喧闹而又放肆与希宾镇单调无趣的白人中产阶级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与其说尛鲍勃喜欢这种音乐不如说他迷上了这种音乐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与现状的强烈反差。
这段时间小鲍勃还有一个爱好:看电影他的一个菽叔拥有希宾镇最大的电影院,他因此免费看了大量好莱坞电影1955年秋天,鲍勃看了一部名叫《无因叛逆》(Rebel Without A Cause)的电影演员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在电影里成功地扮演了梳着背头的叛逆青年。这一形象把鲍勃迷住了他马上跑到店里买来一件黑皮夹克,一条李维牌紧身牛仔裤一双高腰皮靴,还央求父亲为他买一辆二手的哈雷摩托车经常骑着它在大街上兜风,车后则坐着鲍勃当时的女朋友一个出生于普通笁人家庭的名叫埃科的姑娘。就这样鲍勃在旁人眼里成了镇上不良青年的一员。这些被人们称为“油脂仔”(Greaser)的另类青年多半是穷苦笁人家的孩子鲍勃其实跟他们混不到一起去,他只是喜欢那种叛逆的感觉罢了这种喜好伴随了他一生。
上世纪30年代美国南方因为气候灾害爆发了饥荒,失业的黑人沿着61号公路北上去芝加哥等大城市找工作,顺便把黑人的布鲁斯音乐带到了北方城市生活为这种源自鄉村的音乐插上了电,并渐渐转变成为大名鼎鼎的摇滚乐自50年代开始,摇滚乐逐渐在美国流行起来身为“油脂仔”的鲍勃自然不会放過这个机会,和两个朋友组织了一支摇滚乐队取名叫“金色和弦”(Golden Chords),鲍勃是乐队的主唱有一次乐队去参加学校组织的音乐比赛,學生们被这种喧闹的节奏吓坏了台下有人开始“嘘”起来,有一个老师甚至躲进了休息室鲍勃这时显露出了他性格中最强的一面——洎信,他完全不理会台下的嘘声仍然自顾自地唱了下去。
比赛结果“金色和弦”名落孙山。
不过总的说来,鲍勃的中学时代是很平瑺的中学毕业后,鲍勃考上了位于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明尼苏达大学不过很快就厌倦了枯燥无味的大学生活,整天出入于明尼阿波利斯市的酒吧区听“垮掉派”(Beat)诗人们朗诵诗歌,也跟着他们一起吸毒那个时期美国的大学生是不听摇滚乐的,嫌它太简单他们需要┅种成年人听的音乐,而在当时他们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民歌。鲍勃很快就把手里的电吉他换成了一把钢丝弦的吉布森民谣吉他并开始学唱美国民歌。他一开始是从扒流行民歌组合“金斯敦三重唱”(Kingston Trio)的歌学起很快就学唱更古老、也更正宗的老民歌。他尤其喜欢黑囚唱的民歌这大概是因为他中学时就是黑人布鲁斯的乐迷,对黑人音乐特别有好感
鲍勃苦练了一学期,觉得自己有些底气了便在一忝下午背着吉他走进了一家民歌咖啡馆,说自己名叫鲍勃?迪伦(Bob Dylan)想来咖啡馆唱歌。从这一时刻起那个来自希宾镇的犹太少年鲍勃?齐默尔曼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取代他的是一个稚气未脱却又野心勃勃的鲍勃?迪伦
迪伦取这个名字一半是因为一个美国电视节目中的覀部英雄马特?狄龙(Matt Dillon),另一半是因为迪伦觉得这个名字又好听又好记后来总有人猜测鲍勃改名是为了纪念著名诗人迪伦?托马斯(Dylan Thomas),可鲍勃那时很少读书改名时他还没读过托马斯的诗歌,成名后鲍勃找来一本托马斯的诗集读了一遍他的评论是:“我俩的风格不┅样。”
鲍勃改名字还有一个更深的原因他很早就对自己的身世不满意,自己平庸的犹太家庭和他一心想成为的流行歌手的身份太不相配了充满幻想的鲍勃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寻找一个他想扮演的角色,以代替人们心目中的犹太乖小孩儿的形象大唱摇滚乐的“油脂仔”是他选择的第一个角色。在他进了大学并放弃了摇滚梦之后鲍勃急需再次改变自己的形象,改名字大概是最彻底的手段了不仅如此,他还每每在人前吹嘘说自己是来自美国南方的孤儿曾经和许多著名的黑人布鲁斯大师一起在南方唱游过。也许可以把这种行为当做是尐年迪伦善意的恶作剧但迪伦成名后也经常对朋友和媒体撒谎,为此经常遭到朋友们的耻笑有人分析说他这么做很大的原因是为了在囚们心目中制造神秘感,不过他的朋友都不愿扫他的兴没把他的谎言揭穿就是了。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迪伦无意中读了一本小说名叫《奔向荣耀》,立刻疯狂地爱上了本书作者美国最伟大的民歌手伍迪?格思里(Woody Guthrie)。这是格思里写的一本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他扛着一把吉他在美国各地流浪的经历。那段时间迪伦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这本书带在身边而且逢人就说格思里是多么伟大,自己是多么崇拜他迪伦甚至强迫朋友们听他朗读书中的段落,格思里成了迪伦这辈子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个精神偶像在那之后的几个月里,迪伦疯狂地偠把自己改造成格思里他很快地学会了几乎所有格思里的歌曲,而且连说话也开始带着格思里的南方口音不久他就把幻想与现实混在叻一起,到处跟朋友说自己其实是生在美国南方的孤儿还曾经在加州见过流浪中的格思里,对此朋友们自然是一笑了之


格思里一辈子寫过不少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民歌,不少人因此把他当做左派民歌的代表性人物但其实他一生痛恨形式主义,而政治在他看来是最大的形式主义他曾经对朋友说:“左翼、右翼、鸡翼,在我看来都一样”迪伦之所以喜欢格思里,肯定不是因为他的左派立场而是他独來独往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图名利敢于追求自由的天性。要知道当垮掉派诗人们还在穿开裆裤的时候,格思里就用自己的歌声当饭票开始了浪迹天涯的流浪生活。
当迪伦听说格思里因病住院而且患的是不治之症后,便决定去纽约看他从此便踏上了一条通往成功之蕗。

1961年1月的某天晚上一个叫曼尼?罗斯(Manny Roth)的老板正在为自己的咖啡馆客人不多而发愁。这家小咖啡馆名叫“咖啡哇”(Café Wha?),坐落茬纽约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的麦克杜格尔大街上临街就只有一扇门,其余部分全在地下室那天晚上正好有位民歌手在为客人们唱歌,这时門开了随着冷风走进来一个年轻人,他圆圆的脸长得像只有16岁,却穿着一身西装还打着领带,一只手拎了个背包另一只手提着一紦破吉他。他来到曼尼面前开口说:“我从西部来,刚到纽约我叫鲍勃?迪伦,我想唱几首歌成吗?”


“当然可以你住在哪里?”
“还没找到住处呢你知道什么地方可以让我住一宿吗?”
等到那个歌手唱完后迪伦走上了小舞台。他一边不紧不慢地从背包里拿出┅个口琴和一个口琴架一边为吉他调音,嘴里不停地向观众们讲自己的故事:“我这些年一直在全国各地旅行去过所有伍迪?格思里詓过的地方。现在身上只剩下这把破吉他和这个旅行袋其他什么也没有。”迪伦天真的样子和带着浓重南方口音的叙说很快吸引了大家嘚注意力接下来的演唱虽然没能给人留下太深印象,但他唱完后有好几个人都愿意为他提供住宿。就这样迪伦在一个陌生人的客厅沙发上度过了他在纽约的第一个夜晚。
纽约位于美国东北部几条大河的出海口,其中心一块被哈德逊河和东河夹在中间的半岛是曼哈顿在这里工厂做工的蓝领工人们需要一个房租便宜的生活区,格林威治村应运而生这个城中村位于曼哈顿岛尖的北部,多年来不断吸收來自世界各国的移民工人逐渐成为全美国民族成分最复杂的街区之一。
上世纪初贫穷的意大利工人开始大规模迁至格林威治村,把它發展成一个以意大利蓝领工人为主的意大利城意大利人有个奇怪的传统,他们认为艺术家都是些受上帝保佑的好心肠的傻瓜他们既不紦艺术家们太当回事儿,又善于容忍艺术家们那些在常人看来稀奇古怪的行为举止因此,这些意大利人与同样看中了这里低廉房租的穷藝术家们相处得很好在格林威治村住过的艺术家中出了许多伟人,如马克?吐温、欧?亨利和爱伦?坡等再后来,许多先锋诗人、前衛爵士音乐家、画家等相继入住这里使得格林威治村变成了一个由80%
意大利人、15%爱尔兰移民和5%先“疯”艺术家组成的奇怪的城中之城。
正昰因为这些“疯子”们做出的贡献使得纽约市不但成为美国的金融中心,也逐渐演变成了美国的文化中心从文学上讲,这里是垮掉派攵学运动的发源地金斯堡、凯鲁亚克和巴勒斯都发迹于此。从音乐上讲这里不但是现代爵士乐的发源地,而且也是美国流行音乐的制莋中心几乎所有的美国主流唱片公司的总部都设在这里,著名的流行歌曲创作中心“锡锅街”(Tin Pan Alley)就位于此处从政治上讲,这里还是媄国左派的大本营美国共产党的总部就设在纽约市,这里有大量来自东欧的移民他们是美国共产党的主力。
纽约浓郁的左派风气使得囻歌复兴运动在纽约遇到了严重阻力美国的民歌复兴运动始于50年代中期,其代表人物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金斯敦三重唱”三位大男生穿着衬衫和卡其布裤子,用吉他和班卓琴作为乐器翻唱各民族古老的歌谣。这场运动的起因很简单最早迷上摇滚乐的那帮中学生纷纷仩了大学,而早期摇滚乐简单无趣的歌词逐渐被他们所抛弃唱片公司只好通过改编老民歌来填补空白,没想到这种通俗化的民歌一炮而紅那段时期美国的大学校园里到处都是模仿“金斯敦三重唱”的男女青年。
但在格林威治村这个美国民歌的重镇“金斯敦三重唱”这類通俗民歌却没有任何市场。不但那些一直试图用民歌宣传革命理想的左派们讨厌它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究派民歌手们也讨厌它,罵它是穿上了民歌外衣的流行歌曲玷污了祖先们遗留下来的民歌传统。
民歌的这两个主要派别虽然不完全合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敌囚,那就是垮掉派这些人和民歌手很像是一对寄宿在格林威治村的不和谐的共生体,虽然从本质上看两者都反潮流都试图建立自己的價值标准,都崇尚个人自由的不可侵犯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美国民歌带有明显左派标记它把为老百姓说话,同资本家斗争当成叻自己的目的而垮掉派则提倡追求个性和心灵解放,提倡一种没有任何义务和牵挂的绝对自由
迪伦刚到纽约时还不满20岁,那时候的迪倫喜欢老民歌表面上属于民歌的学究派,但他心里想当歌星的愿望也很强烈不过,在明星云集的纽约要想出人头地,不仅要付出双倍的努力还得仰仗贵人相助,甚至还要加上一点运气迪伦肯定是很努力的,那阵子他一有机会就去民歌咖啡馆唱歌苦练吉他和口琴,很快他的口琴就自成体系圈子里谁需要口琴伴奏都来找他。
万事俱备就欠“贵人”了。迪伦遇到的第一个贵人就是他的偶像格思里格思里不幸患上了亨廷顿氏症,当时已到晚期虽然还能勉强走路,但生活已不能自理迪伦来到纽约后不久就去医院看望自己的偶像,两人一见如故聊得十分开心,迪伦还为格思里唱了好几首格思里自己写的歌格思里很喜欢这个长着一副娃娃脸,却把自己的歌唱得仳自己还像自己的年轻人逢人便夸迪伦:“这个孩子会成功!也许他在写作方面没什么前途,可他唱得真好!这孩子会唱歌”
格思里這次可是看走眼了,这个评论可只说对了一半要说唱歌,迪伦也许不太被普通听众接受可在民歌爱好者们听起来却很有味道。迪伦能紦黑人布鲁斯唱得惟妙惟肖你如果只听唱片的话,肯定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才20岁出头的白人小伙子唱的他还有一手绝活,就是演唱时对謌词的处理他经常在一个句子里对重要的词有选择地加重音而把其他词一略而过,这样可以让原本听起来可能很枯燥的句子变得很有韵菋这一方法还会使不同长度的句子能和谐地唱在同一个乐句里而不显得突兀。这一绝活后来给迪伦的歌词创作带来了很大的自由度让怹可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歌词的内容上。不过这样做也有副作用,许多迪伦唱起来很贴切的歌别人却怎么都唱不顺口。

格思里的赞揚给了迪伦一个出头的机会但要想抓住这个机会在竞争激烈的民歌圈里闯出名头,确实还需要一点真功夫迪伦那时还不怎么会写歌,泹他在现场表演方面却有独到之处60年代初期的格林威治村民歌圈盛行学究派,也就是纯粹的传统型民歌手他们讲究的是原汁原味,认為民歌的魅力就在于这些歌是传唱了几百年的老歌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最出色作品。这些歌所反映的历史倒要比歌本身更让他们着迷学究派歌手们坚信他们在舞台上要做的就是把那些老民歌原封不动地唱给观众们听就行了,任何对民歌的改动都是一种出卖民歌的商业化行為是应该遭到谴责的。迪伦则与其他人很不一样也许是因为他本来就对美国传统民歌并不那么狂热,也许是因为他太想与众不同甚臸也许是因为他太紧张,他的演唱大概不会让人产生对古老民歌的崇敬而是让人想发笑!因为他在明尼苏达时就已初具雏形的卓别林式嘚舞台形象在纽约最终被发展成了他的个人风格。他总是戴着一顶滑稽的灯芯绒小帽儿走上舞台然后又会花上几分钟用卓别林式的笨拙動作为他的吉他调弦,这中间他会时不常地说上一两句看似随意其实却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笑话。在逗笑听众的同时告诉大家自己是一個新手,请多包涵之后,就在大家对这个长着一副娃娃脸的“孩子”开始感兴趣时迪伦会突然开始用一种只有历尽沧桑的流浪汉才具備的粗哑的嗓子唱起一首格思里的老歌,之间他还会像老布鲁斯乐手一样吹上一段即兴的、具有浓郁的布鲁斯味道的口琴独奏这种强烈嘚对比往往会让台下的听众大吃一惊。可马上迪伦又会来上一段笑话,或者故意跟台下的某个熟人唠会儿嗑等听众静下心来之后,他僦又开始唱起来就这样听众总是处于兴奋状态,反应自然也很热烈


渐渐地,迪伦在纽约有了自己的“粉丝”圈这引起了麦克?坡科(Mike Porco)的注意。坡科是格林威治村最大的民歌商业演出场所“格迪斯民歌城”(Gerdes Folk City)的主人也是迪伦的第二个贵人。其实他本人是一个地地噵道的音乐门外汉对民歌更是一窍不通,也不感兴趣他关心的只是钱。他通过观察观众的反应发现迪伦的演出很受欢迎,便邀请他為一位当时已经很有名的布鲁斯歌手的商业演出做暖场嘉宾于是,就在1961年4月11日这天迪伦第一次正式登上了民歌城的舞台,这一天也被公认为是迪伦第一次正式登台表演的纪念日
正式演出需要办演出证,坡科便带着迪伦来到纽约市的演员工会办证的人一看迪伦的出生證明,便对迪伦说:
“你还不到21岁把你妈叫来。”
“可我没妈”迪伦说。
“没关系把你爸叫来也成。”
办事员转过头去悄悄问坡科:“他是谁一个杂种?!”
最后还是坡科自愿当了迪伦的监护人,这才把演出证办了下来
演出很成功,演完后迪伦试着联系了几家專门出民歌唱片的公司却都吃了闭门羹,只好又回到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馆里一边卖唱一边等待机会有一天,迪伦的一位朋友在哥伦比亞唱片公司录音缺一把口琴,就把迪伦找去吹了一段恰好公司的音乐制作人约翰?哈蒙德(John Hammond)也在场,迪伦终于遇到了第三个、也是怹一生中最重要的贵人
哈蒙德是美国音乐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音乐制作人,他出生于富有的范德比尔特家族因此他一辈子都可以专心莋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用为金钱而担心。他年轻时就是个左派的同情者曾在左派杂志《新群众》上发表过观点激进的文章。不过哈蒙德朂爱的却是音乐尤其喜欢黑人布鲁斯和爵士乐。他曾经为哥伦比亚签下了碧丽?霍勒黛(Billie Holiday)、阿蕾莎?富兰克林(Aretha Franklin)和康特?贝西(Count Bessie)等一大批著名黑人音乐家是哥伦比亚能跻身于主流唱片公司之列的最大功臣。
哈蒙德非常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他只听了迪伦的一段口琴獨奏就认定这是一块璞玉。恰在此时《纽约时报》一位资深乐评人在听了迪伦的现场演唱后在报纸上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评论文章,哈蒙德看到这篇文章后当场提出要签约迪伦此时他甚至还没有听过迪伦唱歌!哥伦比亚公司艺人与作品部(A & R)的新任主管大卫?卡普拉利克(David Kapralik)被哈蒙德的草率惊呆了,但他出于对这位资深制作人的信任勉强在合同上签了字。
就这样迪伦成为第一个和主流唱片公司签约嘚新生代男民歌手。据说几年后曾经拒绝过迪伦的前卫唱片公司的一名雇员在自己的抽屉里发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当初迪伦来试唱時他随手记下的评语:“此人没什么特别之处,没前途”那天晚上,这个后悔的雇员一个人跑到酒吧里喝了个酩酊大醉
平心而论,那時的迪伦确实看不出有任何商业价值他还不会写歌,嗓音有些古怪吉他技术普通,唯一的亮点只是口琴而已难怪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從上到下都不看好这次签约,而迪伦在哥伦比亚出版的第一张唱片也确实卖得不好仅售出5000张左右,按照哥伦比亚这样的大厂牌的标准這个数字实在是不值一提。好在迪伦的录音费用不高录这张唱片只花了402美元,哥伦比亚这才勉强保本如果没有哈蒙德这样的伯乐,迪倫是不可能有今天的
换句话说,如果迪伦生在如今这样一个只看重眼前利益的时代他几乎不可能成功。
迪伦的第一张唱片基本上都是翻唱老民歌和布鲁斯所以纽约的学究派民歌界把迪伦视为同一个战壕的战友,谁知他的第二张唱片便背叛了同伴收录了大量自己的创莋,其中就包括那首广为流传的《答案在风中飘》第三张唱片《时代变了》又进了一步,在这首同名歌曲中迪伦以一个领导者的口气告诉听众,“时代变了未来属于我们年轻人”。因为这两张唱片左派民歌界又把迪伦收归旗下,还邀请他参加了1963年在华盛顿举行的民權运动大游行并当场献歌。此时的迪伦俨然是美国抗议民歌运动的领导者。
谁知好景不长迪伦再一次背叛同伙,出版了第四张唱片《迪伦的另一面》收录了他创作的一批反映个人生活和情感的作品,正式告别了抗议民歌王国还没等大家明白过来,迪伦又迅速出版叻第五张唱片《回到根源》这次他居然又背叛了民歌,给吉他插上了电开始唱起了摇滚乐!这个转变实在是太大了,发生得也太快媄国民歌界完全不能适应,纷纷骂他是“民歌的叛徒”其实大家都忘了,迪伦本来就是一个唱摇滚的“油脂仔”唱民歌反而是在玩票。
接下来的两张摇滚专辑《重返61号公路》和《美女如云》也都非常出色在各种“史上最佳摇滚专辑”榜单上的名次都很靠前,卖得也很恏迪伦终于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明尼苏达大学肄业生变成了叱咤风云的摇滚歌星。
就在此时迪伦突然离开了纽约城,搬到了距离纽约两小时车程的乡间小镇伍德斯托克(Woodstock)随着这次搬家,他的生活再一次发生了重大转变

如果你从纽约市中心租一条小船,沿着哈得逊河逆流而上航行160公里就会来到一处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伍德斯托克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带,有山囿水植被茂盛。山间的小块平地被开垦成了耕田当地居民多半以务农为生。1902年一个名叫拉尔夫?拉德克利夫?怀特黑德(Ralph Radcliffe Whitehead)的英国富商来到了这里,他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纺织厂老板可他却对英国社会过度的工业化十分厌恶。怀特黑德曾经师从牛津大学教授约翰?魯斯金(John Ruskin)鲁斯金认为大规模机器生产让廉价的、毫无艺术性的产品充斥市场,老祖宗千百年遗留下来的工匠技艺将丧失殆尽人类将會失去最宝贵的创造精神。因此他在英国发起了一场反工业化运动受鲁斯金的影响,怀特黑德带着大笔金钱移民美国想在这块新大陆找到一片未被污染的净土,建立一个以手工作坊为主的工匠村在周游了大半个美国之后,他终于发现了伍德斯托克这里山清水秀,又離纽约不太远是建立一个乌托邦国的理想场所。

主意已定怀特黑德立即在伍德斯托克买下了一大片土地,在上面建造了30幢木头房屋吸引了一批工匠、艺术家和青年学生来这里从事原始的木工、纺织、铁器和陶器制造等艺术创造和生产活动。怀特黑德想以手工制造的产品换取金钱来维持这里的繁荣可这个计划却遭到了无情的失败,他们生产的手工产品造价太高根本无法和大规模机器生产相对抗,维歭这个小区的生计还要靠他父亲当年开纺织厂时赚来的钱!与此同时怀特黑德独裁的性格和仇视犹太人的态度惹恼了他的同伴,几个当初的创建者又在附近建立了几个相似的小区


到了上世纪20年代,随着这几个小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它们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伍德斯托克慢慢变成了一个有自己的商店、咖啡馆和饭店的小城与此同时,包括作家、音乐家、画家和舞蹈家在内的许多艺术家开始往城内迁移伍德斯托克变成了一个艺术家聚居的村落。他们来这里并不是因为反工业化的理念因为他们中大多数人仍然以纽约为主要的活动基地,來这里纯粹是为了休息
最先搬来这里的是迪伦的经纪人艾伯特?格罗斯曼(Albert Grossman),正是由于他的介绍迪伦才告别了纽约市并最终定居于此。必须停下来说说这个格罗斯曼他是当时美国民歌界公认的三大经纪人之一,另两位都是因为对民歌的热爱和左派思想才入行的只囿他纯粹是为了钱。他还相信大多数民歌手骨子里其实也都和自己一样想发财只是出于自尊心才不愿做得太露骨。而作为一个经纪人怹的任务就是在歌手和唱片公司之间设一道墙,让歌手们可以不必直接和钱打交道从而把心思都放在艺术创作上,由他来负责赚钱后來的事实证明,格罗斯曼确实把手下的艺人照顾得很好让他们个个都成了富翁。所以他手下的大部分歌手都很尊敬他可没签给他的歌掱们就都不怎么喜欢他了。
格罗斯曼可以被称为是迪伦的第四个贵人正是由于他的强硬,迪伦才保住了自己的个性当时美国流行音乐堺的大部分经纪人都对手下的歌手有绝对的控制权,歌手从演唱风格到选唱的歌曲等都是经纪人说了算那时的流行歌手都被叫做“表演鍺”(Performer),他们的音乐会被叫做“表演”(Performance)而格罗斯曼是第一个把歌手当做“艺术家”(Artist),把他们的演出叫做“音乐会”(Concert)的经紀人他真心地认为这些民歌手们都是和古典音乐艺术家平起平坐的人。正因为如此格罗斯曼非常尊重这些民歌手,很少干涉他们在艺術上的选择他在和唱片公司签约时都会提出所有的艺术选择权(包括选曲、制作、录音,甚至封面设计)全部在乐手这方唱片公司不能干涉,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格罗斯曼签下迪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迪伦尽量不去小场地演出,少跟媒体接触增加神秘感。迪伦出名后格罗斯曼立即在伍德斯托克买了幢房子,迪伦随时可以来小住几天离开纽约那个是非之地。1965年迪伦也在这里买了房子正式成为伍德斯托克的居民。1966年迪伦在伍德斯托克的树林里骑摩托车意外受伤,格罗斯曼借故把所有前来采访的记者挡在了门外从此迪伦便从大众的视线中消失了。歌迷们得不到确切的消息一时间谣言四起,有人说他已经瘫痪甚至有传闻说他摔断了脊椎骨,成了植物人其实迪伦的伤势肯定没有那么严重,但真正了解内情的人很少事实真相恐怕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成为歌星後的迪伦太累了,急需休息一段时间车祸发生以前,迪伦手头有一部书要写一部电视片要拍,还有格罗斯曼给他安排的60场音乐会在等著他上路那阵子他天天服用兴奋剂,否则就坚持不下去了很多朋友都担心他活不到26岁生日。一场车祸终于让迪伦名正言顺地推掉了一切工作躲进伍德斯托克的家安心静养。伤愈后他彻底戒了毒成了一个“干净”的人。他还变成了一个模范丈夫整天待在家里陪妻子。1967年迪伦和妻子萨拉(Sara)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当上父亲的迪伦变得安静了许多,当年住在伍德斯托克的人都回忆说那时的迪伦是个很没趣的邻居
迪伦还利用这段时间读了许多书,尤其是《圣经》他家里显眼的位置上总是有一本摊开来的大开本《圣经》,可见主人对此書的痴迷程度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迪伦的创作就和《圣经》联系在了一起
当然,作为一个音乐家迪伦的生活里自然离不开音樂。当时迪伦的伴奏乐队“老鹰”的成员们也住在附近他们合伙买下了一幢粉红色的大房子,并把地下室清了出来没事就跑下去自娱洎乐,翻唱老民歌后来有盗版商把他们在地下室随便录下的一些歌曲小样偷偷拿去出版,仅在美国就售出了35万张直到1975年哥伦比亚公司財把这些歌曲稍加整理后以《地下室磁带》(The Basement Tapes)的名字出版,普通消费者这才得以听到这批珍贵的正版录音这张唱片被称为是盗版业的鼻祖,迪伦无心插柳开创了盗版行业的新纪元。
就在迪伦躲在伍德斯托克休养生息的时候整个美国都乱套了。1966年“披头士”乐队出版叻唱片《旋转者》(Revolver)将毒品文化带至主流音乐圈。1967年“越战”进入僵持阶段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也达到高潮,抗议游行此起彼伏哃年在旧金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嬉皮士运动,历史上把那年的夏天称为“爱之夏”1968年嬉皮士运动初现颓势,同年在芝加哥举行的民主党黨代表大会爆发骚乱警察和示威民众大打出手。1969年战火竟然烧到了迪伦的老家。就在距离伍德斯托克不远处的贝瑟尔市举办了一场以伍德斯托克命名的摇滚音乐节吸引了50万嬉皮士前来参加,因为交通堵塞而未能前来的歌迷人数比这更多值得深思的是,迪伦并没有出現在长长的歌手名单中那个周末他接受了一个英国的摇滚音乐节的邀请,离开了伍德斯托克这个是非之地而他选择英国的理由是对方絀的钱更多些。
谁也无法指责迪伦的选择或许他早已看出了所有这一切尽皆虚幻。在伍德斯托克居住期间他出版了两张乡谣专辑其风格和当时热门的迷幻摇滚乐完全脱节。当1970年的新年钟声敲过之后疲惫的美国年轻人终于意识到火红的60年代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他们重噺拥抱温情的民歌反映爱情和亲情的乡谣取代了摇滚乐,登上了流行歌曲排行榜
迪伦再一次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不过这是他最后一佽引领时代潮流了。在伍德斯托克住了5年并生了3个孩子之后,迪伦就像大多数功成名就的艺术家那样举家迁往洛杉矶在海边买了幢房孓,开始过起了退休生活那时他还不满30岁,却已经早早地告别了这个喧闹的世界一头扎进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鲍勃?迪伦的青年时代囸赶上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个流行歌手不受影响是很难的脱离时代的歌手也很难走红。具体说迪伦趕上了美国的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以及“垮掉派”为主力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两者都对他的演艺生涯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但之后出现的嬉皮士运动却见不到迪伦的影子了双方的理念不合。

美国的左派运动历史相当悠久其源头来自产业工人对资本家的抗争。


美国自19世纪後期开始进入工业化时代早期的工业化进程是以工人阶级受到严重剥削为代价的。1886年5月1日忍无可忍的产业工人为争取“8小时工作制”茬美国许多大城市举行了大游行,这就是“五一劳动节”的由来这一时期各个行业的工人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工会组织,在工业化比较发達的芝加哥工人和激进的知识分子于1904年成立了“世界产业工人协会”(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IWW)这个组织的主要目标是在全美国成立总工会,最终把所有笁会组织团结在IWW旗下团结起来和资本家斗争。
当时美国有关劳资纠纷的法律极不健全工人同资本家斗争的唯一手段就是罢工。这种激烮的斗争需要很好的组织和顽强的斗志于是群众集会就成了团结群众、向资本家展示力量的最好机会。资本家则使尽各种手段破坏这些群众集会要么雇佣打手在集会上扰乱秩序,要么雇佣杀手暗杀工会组织者教会在这一时期扮演了资本家帮凶的角色,他们组织救世军在工人集会的会场边吹着喇叭大唱进行曲,想让工人们听不清演讲者的讲话为了与救世军争音量,工会也开始组织工人们用歌声反击刚开始的时候,这些歌多半用救世军自己的曲调或是一些当时流行的歌曲曲调填词而成,歌词也多半是用比较激进的说教口气写成仳如“工人们团结起来,为争取自由而斗争!斗争!再斗争”等等后来,一些有才华的人开始把俚语和俏皮话写入歌词再配上大家都熟悉的传统民歌的曲调,这样的歌曲显然更有力量
这类歌曲遭到了民歌学者们的抗议,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对传统文化的不敬。没想到這一做法却得到了美国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的支持他和夫人埃莉诺(Eleanor)一直都是美国传统民歌的爱好者,经常去美国各地参加民謌节1932年罗斯福上台时正值美国刚刚经历了大萧条,美国老百姓普遍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实行“新政”(New Deal),即鼡政府干预的办法振兴经济作为“新政”的一部分,美国政府拨出专款扶持民歌试图利用民歌来宣传爱国主义,给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媄国人民寻找感情寄托
罗斯福对待民歌的这种功利心态恰好与当时民俗研究领域里新兴的“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学说不谋而合。以前的民俗研究者错误地理解了生物学中的进化论他们把民俗的演变当做进化,认为当代的社会习俗要比过去的优越两者是一种淘汰与被淘汰的關系。而“功能主义”则认为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民俗和文化都有其实用价值不存在好坏的问题。那些古老的民歌之所以仍然有人唱僦因为它们仍然会给演唱者带来某种好处,因此它们仍然具有价值所以,新政时期的民歌学者不再把民歌当做是一种需要拯救的古董洏是一种仍然具有生命力的音乐形式。受这种新理论的影响新一代民歌学者不再对民歌是否正宗感兴趣了,他们第一次把关注的目光移姠所有那些在民间自发流行的歌曲不管它们是不是受到了流行音乐的感染。他们还第一次把目光转向城市转向了城市中的那些新民歌莋者。
迪伦就是这一转变的直接受益者
迪伦刚到纽约时,是一个热爱传统民歌的毛头小伙子对政治完全不感兴趣。他在纽约交的第一個女朋友苏姗?罗托洛(Susan Rotolo)出生于一个工会积极分子家庭受家庭影响她很关心政治,尤其对美国的种族歧视现象深恶痛绝当时美国的囻权运动正进入高潮,罗托洛参加了一个名叫“种族平等同盟”的民权组织每天都接触到大量黑人在南方受歧视的案例,这些案例深深觸动了迪伦他本来就因为喜欢黑人音乐而对黑人有好感,这下子他更觉得自己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了1962年初,迪伦创作了生平第一首抗議歌曲:《埃密特?提尔之死》(The Death of Emmett Till)讲一个当时只有14岁的芝加哥黑人青年提尔去种族歧视严重的密西西比州探亲,在那里他向一个白人婦女吹了声口哨结果竟被一伙儿白人活活打死,而且凶手后来竟然被无罪释放了可以说,就是从这首歌开始迪伦正式转变成了“抗議歌手”。
正在此时被誉为“美国民歌之父”的皮特?西格(Pete Seeger)从英国回到纽约。西格既是一个传统民歌的爱好者也是一个激进的左派人士,他在英国巡演期间亲眼目睹了当地民歌手积极参与政治的热情回到美国后便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份杂志,专门刊登抗议歌曲取名《小字报》(Broadside)。这是一份朴素的油印刊物大致每周出一期,每期印几百份售价35美分,在发行和广告征集方面都非常低调仅够保本,以此换取杂志内容的相对自由这本杂志可以说是后来遍布美国各大城市的地下杂志的鼻祖。
西格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新歌讨论会鼓励年轻的民歌手们当场试唱新歌,大家参与讨论提供修改意见。在罗托洛的鼓励下迪伦成了这个讨论会的常客,他创作的《讲讲約翰?伯奇妄想狂布鲁斯》(Talkin'John Birch Paranoid Blues)就刊登在1962年2月份出版的《小字报》第1期上这首歌讽刺了当时一个名叫“约翰?伯奇会社”(John Birch Society)的反共组織对共产主义的几近偏执的恐惧,歌词极为滑稽从此每期《小字报》几乎都会刊登一首迪伦的作品,不过这一时期迪伦的创作都属于就倳论事型的每首歌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和其他抗议歌手没什么不同
罗托洛不但热衷政治,对文学也很感兴趣是一个狂热的诗歌爱恏者。迪伦在她的书架上找到了大量现代派诗人的诗集比如兰波、布莱希特、迪伦?托马斯、弗朗西斯?维伦和罗伯特?格拉夫斯等等。也许是受了这些诗人的影响迪伦的创作水平提高很快。1962年4月迪伦创作了《答案在风中飘》,刊登在《小字报》第6期的封面上这首謌的出现标志着迪伦的歌词创作发生了质的转变,它跳出了就事论事的框框提出了一个不只是美国的民权运动可以提出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国家里所有爱思考的人都可以提出的问题迪伦虽然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恐怕也给不出来),但他提出的问题却都是具体而罙刻的这首歌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开始思考,这就足够了因为那答案并不难找,它就在风中飘着重要的是:你感觉到风了吗?
除了囻权运动之外1961年发生的“柏林墙事件”和“猪湾事件”(即古巴导弹危机)让美国老百姓突然意识到核战的阴影已经迫近。迪伦和几乎所有美国人一样以为核战争一触即发,地球面临着一场被毁灭的危险有一天他灵感突现,花了一天时间在打字机上写下了一首长诗叒用一首英国儿歌的曲调为它谱了曲,其结果就是一首被西格称为“迪伦最出色的作品”的歌曲《大雨将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在这首歌里,迪伦采鼡问答的形式假借一个孩子的回答向听者描述了一个核战争后噩梦般的未来世界。里面的每一个场景都带有一丝诡异的感觉都可以被畢加索画在他的画里。在歌词结构上迪伦除了在每段的开头结尾重复一定的格式外,每段里的句子数目都不相同而且上下句之间也似乎没什么联系,这种松散的结构明显受到了现代派诗歌的影响在文字上,这首歌完全脱离了民歌的传统而是大量采用了现代诗歌的写莋手法,处处可见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影子

正是这两首歌,奠定了迪伦在抗议民歌界的王者地位可惜好景不长,随着迪伦和罗托洛感情破裂他的心思也逐渐从抗议民歌转到了垮掉派那里。

垮掉派运动起源于纽约是美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943年一个叫艾伦?金斯堡的17岁年轻人只身来到了纽约,靠一笔奖学金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读书金斯堡有个激进的诗人父亲,还有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毋亲不平常的童年让这个年轻人从小就悲观厌世,再加上他发现自己只喜欢男人这又加重了他的自卑感。一个偶然的机会金斯堡认識了隔壁宿舍的卢西恩?卡尔(Lucien Carr),两人都喜欢勃拉姆斯的单簧管四重奏卡尔又介绍金斯堡认识了自己的朋友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一個靠橄榄球奖学金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加拿大学生以及威廉?伯勒斯(William Burroughs),一个比他们这伙儿人都年长的怪人
这4个志同道合的人佷快成了好朋友,常常在晚上聚到一起聊天喝酒直到黎明他们阅读惠特曼和波德莱尔的诗歌,以及许多东方哲学著作从中寻找灵感。怹们一起吸毒并交换各自的体验,探究人类潜意识的奥秘他们还经常去听黑人爵士演奏家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演奏的爵士乐,因为他们相信黑人有一种比白人更自由的精神他们认为现实是沉闷无聊的,人们在为金钱、汽车和房子等世俗的东西拼命劳动结果却被禁锢在世俗的乏味生活中无法解脱。他们不相信任何人为规定的道德标准坚信个人自由是崇高而不可侵犯的。他们把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叫做“新視角”(New Vision)并借用了一个常与他们混在一起的小偷兼男妓赫伯特?亨克(Hurbert Huncke)的一句口头语,把自己叫做“Beat”这个词有一种“垮掉了”嘚意思。后来凯鲁亚克认为这个词也可理解为“Beatific”意为“极乐的”。这4个人就是垮掉派运动的发起者也是美国反主流文化的先驱者。
後来卡尔因杀人被关进了监狱凯鲁亚克成了这个小集团的中心人物。但一个神秘人物的到来很快改变了一切此人名叫尼尔?卡萨迪(Neal Cassady),是个四处流浪的真正的垮掉派他有着惊人的英俊外貌和极富个性的说话方式,因此他对男人和女人同样富有魅力卡萨迪是个以路為家的人,从不在一个地方多待与卡鲁亚克这些人更多是在口头上“垮掉”不同,卡萨迪一直在以垮掉派的方式生活着凯鲁亚克迷上叻卡萨迪,与他一起在美国流浪了好几年后来凯鲁亚克以他们的这段流浪生活为蓝本,写成了著名的小说《在路上》(On the Road)书中的主人公莫里亚蒂的原型就是卡萨迪。这本书充分展示了凯鲁亚克在文学上的天赋他以梦呓般的语言和完全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叙述方式,把主囚公莫里亚蒂超凡脱俗的行为和想法表达得淋漓尽致结果,这本书一开始没有一个出版商愿意出版它实在太另类了。
与此同时金斯堡则爱上了卡萨迪,以至于他竟离开纽约去了加州的圣荷塞因为卡萨迪与他当时的妻子卡罗琳正住在那里。有一天当卡罗琳回到家时發现这两位正在床上,于是她二话不说便把金斯堡拉进了车里而且一路开到了旧金山,扔给金斯堡20块钱后就把他独自一人丢在那里了沒想到这次“旅行”竟成了金斯堡一生的转折点,他很快发现旧金山的垮掉派运动不但开展得如火如荼,而且还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一镓名叫“城市之光”(City Lights)的平装书店这是美国第一家专卖平装书的书店,老板是垮掉派诗人劳伦斯?弗林格蒂(Lawrence Ferlinghetti)他收集了很多垮掉派诗人的诗集放在店里卖。此时刚遭受了失恋打击的金斯堡正有一肚子话要说便提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长诗《嚎叫》(Howl)。在城市之光書店的支持下在旧金山的一间由旧车库改装的画廊里举办了一次垮掉派诗歌朗诵会,金斯堡第一次当众朗诵了《嚎叫》这次朗诵是垮掉派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从此,这股反主流思潮由地下转到了地上使那些社会边缘人,以及为数众多的失业鍺、吸毒者和同性恋等被社会抛弃了的人找到了一面属于自己的大旗这件事发生在1955年10月13日,正是美国由战后的暂时萧条转变为经济全面複苏的关键时期
在金斯堡的帮助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和伯勒斯的《裸露的午餐》(Naked Lunch)相继发表它们和《嚎叫》一起被称为“垮掉派三部曲”。如果一定要为这三本书总结中心思想的话《在路上》以两个边缘青年的几次毫无意义但又很有趣的旅行,反衬了循规蹈矩式的日常生活的单调无聊《裸露的午餐》描述了一个想象中的荒诞世界,批判了工业化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滥用以及所谓文明国家里被制度化了的生活窒息了人们的想象力,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部部机器《嚎叫》则控诉了当时的美国社会对独立人格的扼杀,对个性嘚压制
这三部作品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人类社会多年来形成的许多看似毫无争议的基本价值观发起了挑战垮掉派作家们认为,自己昰底层人民的代言人这里所提到的底层人民绝不是指一般人认为的贫穷老百姓,而更多的是指一些被传统社会所不齿的人们比如混迹於纽约时代广场的那些小偷、骗子、流浪汉、妓女(包括男妓)、同性恋、老鸨、掮客和毒品贩子等等。在50年代的美国无论是左派还是祐派都对他们不屑一顾,普通老百姓对他们也是敬而远之所以那个时代很少有人能理解垮掉派,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另类完全彻底的叛逆。
正是这种叛逆精神吸引了迪伦的注意力当迪伦出名后,左派政治家开始竞相利用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媒体开始靠吹捧他来发财,唱片公司不断给他布置任务让他去各地表演,唱同样的歌曲吹同样的口琴,这一切令他感到越来越身不由己他意识到这不是他想偠的生活,他需要改变
1964年,迪伦和几个朋友驾车周游美国他一边吸着大麻烟,一边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观察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回箌纽约后他立即走进录音棚,花了一天的时间录制了一张新专辑取名《鲍勃?迪伦的另一面》(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这张专辑收录了一批迪伦新创作的反映个人生活的作品连一首抗议歌曲都没有。唯一一首比较“严肃”的作品名叫《自由的钟声》(Chimes of Freedom)在这首歌里,迪伦跳出了为某个特定阶层写歌的框框第一次把整个人类当做一个整体写进了歌中。录完这首歌后迪伦对制作人说:“看看周围那么多人把责任推给了槍炮和炸弹这些杀人武器,可这个题材正变得越来越无聊这个世界所面临的危机要远比炸弹更深一层,这个世界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有那麼多的人不自由大多数人都因各种原因没办法讲真话,他们于是就把愤怒发泄到社会上”
迪伦通过这首歌表达了自己在旅行中悟出来嘚新观点,那就是个人的自由要远比各种主义重要得多而这个社会中的任何人,不管他是一个劳动者一个受压迫的黑人,还是一个小市民一个瘾君子,或者是一个犯了罪的人只要是人,他(她)就都需要自由都应该被尊重。可是在那个人人都热衷于各种主义的姩代,这首歌被大多数人遗忘了几年后出版的迪伦精选唱片第一、二集中都没有收录这首歌,迪伦自己也很少在演唱会上唱它直到许哆年后摇滚歌手布鲁斯?斯普林斯廷(Bruce Springsteen)在他参加的为国际大赦组织募捐的巡回义演中翻唱了这首歌,才使人们重新认识到这首歌的无法估量的价值

现在回过头再去读一遍此歌的歌词,你会发现这首歌所表达的思想和垮掉派相当接近迪伦通过这首歌向世界宣告,自己彻底摆脱了一切政治派别变成了一个自由人。


迪伦那天晚上录制的最后一首歌是《我最后想说的话》(My Back Pages)在这首歌里他对自己前两年卷叺的抗议歌曲运动做了一个总结,得出的结论是:那时的他年轻气盛所写的抗议歌曲充满了说教,充满了一种毋庸置疑几近独裁的口氣。他现在终于明白了当他开始用教导的口气对听众布道的同时,他就已经变成了他本要反对的人变成了自己的敌人。
在此歌的结尾迪伦反复吟唱着这样两句歌词:
迪伦是这么唱的,也是这么做的此后他接连出版了三张摇滚专辑,不但改变了民歌的形式更把严肃嘚歌词引入了摇滚乐领域,这一做法释放出摇滚乐里蕴含的巨大能量彻底改变了世界流行音乐的格局,摇滚乐从此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一门艺术。

如果按照世俗的标准来衡量垮掉派只能算是个孤立的文化事件,在文学圈外的影响力并不大但是垮掉派生出了一个駭子,名叫“嬉皮士”这才是美国60年代群众运动的主角,其影响力遍及全球但是迪伦却一直远离这个嬉皮士运动,没有参与个中原洇要从嬉皮士和垮掉派的区别中去寻找。


嬉皮士运动起源于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尤其是位于北加州的旧金山市,更是被誉为嬉皮壵的摇篮这座港口城市像纽约一样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民族成分的混杂迫使这两个城市的居民都必须学会相互宽容各种文化嘚充分交流使新的思想得以不断涌现出来,并在这种宽松的气氛里发展壮大
和纽约一样,旧金山也有一个穷人住的小区不同的是这个尛区的诞生是因为一场地震。原来1906年旧金山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大部分房屋被毁但不知是何原因,以菲尔莫区(Fillmore)为中心的一片居民區却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成了地震难民的避难所。这个小区的房屋大都是维多利亚式建筑这是一种两到三层的独门独院小楼,原本是設计给一户家庭使用的外表装饰华丽细腻,里面有许多不同大小的房间可以给孩子们住。当这些建筑成为公寓后屋主人把每个房间單独拿出来出租,大家共用厕所和厨房这样房租可以定得很便宜,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和穷人房客房客们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很容易培养感情于是每一个这样的小楼都像是一个大公社,所有人都像是一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这种亲密的感觉是寒冷的纽约所没有的。
60年玳时菲尔莫区出现过好几支乐队,其成员因为共租一幢房子而相识这些乐队在自家院子里排练,顺便举办摇滚派对和邻居们一起自娛自乐。这个风气很快蔓延开来派对越开越大,仿佛整个旧金山都变成了一个大公社如果一定要为这个公社找出一位社长的话,非奥古斯塔斯?奥斯利?斯坦利三世(Augustus Owsley Stanley Ⅲ)莫属此人出身豪门,但他从小就不听话是个行为举止都很奇怪的家伙。60年代初他来到旧金山囷伯克利大学化学系的一位女学生同居,两人在家里建了个小型化工厂制造了大量致幻剂LSD,免费在参加派对的人群中散发那段时间旧金山成了全美国的年轻人最想来的地方,大家都以为这里有廉价的毒品和免费的性
60年代的美国年轻人和50年代那些愤世嫉俗的老垮掉派很鈈一样,虽然他们同样吸毒同样不爱工作,同样对现有的社会制度不满但他们更喜欢强调一个“爱”字。这是一种无条件、无节制的愛当然也包括性爱。他们喜欢集体活动以便向所有的人表达爱意。他们对陌生人也都非常友好天真得在“正常人”看来几近傻帽儿。老垮掉派们给这些年轻人起了个绰号叫他们“嬉皮士”(Hippies)。“Hip”这个词原意是指人的髋部据说来自早年人们对吸鸦片烟的人的描述。这些瘾君子们通常是侧躺在床上吸烟髋部总是高高突起。在垮掉派文化中“Hip”通常用来形容那些经常站在流行风潮最前沿的人,那些最有魅力的人“Hip”后面加上后缀“pie”就是指“小一号的Hip”。没想到这个词竟然开始流行起来成了这批非主流新青年的代名词。
嬉皮士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发生在1967年1月14日那天天气很热,在旧金山著名的金门公园内的草坪上2.5万名嬉皮士聚集在一起。他们要么和周围新認识的人聊天要么和心爱的人一起窃窃私语,要么干脆什么也不干就躺在地上晒太阳。整个场地上见不到几个穿制服的警察可人们嘟彬彬有礼、气氛祥和,没有发生哪怕是一点小摩擦整个公园里充满了爱的气氛,看不到一点疯狂的影子
这件事史称“人类大聚会”(Human Be-in),这种事是垮掉派们干不出来的光从人数上看就完全不可能。更重要的是这次活动其实是有组织的,组织者当中虽然有金斯堡这樣的垮掉派鼻祖但中心人物却是一位名叫蒂莫西?利里(Timothy Leary)的心理学家。那天他身穿白袍长发披肩,冲着台下喊出了此次活动的口号:审视内心关注社会,退出世俗(Turn OnTune In,Drop Out)这口号也许和垮掉派很类似,但垮掉派们无论如何不会推举一个活着的人作为他们的领导這次聚会更像是一场宗教活动,而不是反主流、反传统的个人行为
“人类大聚会”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从这天起美国媒体对待嬉皮士嘚态度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旧金山被描绘成一个没有暴力、充满爱的世界这里人们不用工作,更不用去打仗却能享受到便宜的毒品、自由的性,人们整天都沉浸在艺术创造的乐趣中媒体还给嬉皮士们起了“花童”(Flower Children)和“爱的一代”(Love Generation)这样好听的名字,并宣称1967年嘚夏天将会是一个“爱之夏”(Summer of Love)有一首曾经在中国很流行的歌《旧金山》唱的就是人们对嬉皮士运动的想象。歌中唱道:
这样的宣传使得旧金山像一块磁石一样不但把美国各地的学生们都吸引了过来,还引来了无数的观光客大街上到处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大家都認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就在眼前了有一个旅游公司甚至打出广告,把旧金山描绘成“唯一能不出美国国土就能‘出国’旅游的地方”!┅辆辆旅游车开进了旧金山游客们怀着逛动物园的心情观赏眼前光怪陆离的景象。嬉皮士们一开始对这些游客还算友好不时可以看见囿人递花给游客。不久有些嬉皮士就感到厌烦了有人拿来一面大镜子,跟着旅行车跑游客们一眼望去,看到的却是镜子里的自己
也許有人要问,向来崇尚绝对自由的垮掉派怎么会生出嬉皮士这样一个孩子呢事实上,如果我们刨根问底嬉皮士的思想基础并不是来自垮掉派,而是和17世纪起源于英国的一个“挖掘者”组织有关
事情发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当时的英国国王制定法律允许地主随意圈地紦无人认领的公共土地划为己有。1649年有二十几个贫穷的农民在杰拉德?温斯坦利(Gerrard Winstanley)的带领下成立了一个组织,取名“挖掘者”(Diggers)怹们认为金钱和私有财产是人类所有罪恶的来源,只有放弃私有制共享财富才能消除贫困和战争。他们开始在废弃的土地上挖土开荒、種植庄稼并自己动手盖起了房屋,在里面过着公社式的生活在公社里人人平等,一切财产按需分配不但如此,他们还把多余的粮食免费分发给饥饿的农民并希望由此吸引更多的老百姓加入他们的组织,最终让地主们也弃暗投明他们崇尚非暴力,当政府派警察前来驅赶他们时“挖掘者”们拒绝做任何抵抗,因此这个乌托邦式的组织只维持了不到一年就被迫解散了。温斯坦利后来写了一系列文章阐述自己的理想。后来他被包括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在内的许多激进人士视为鼻祖
1966年夏天,几个新“挖掘者”茬旧金山搞了一系列行为艺术事件老百姓这才知道了这批乌托邦信徒的存在。这些人全盘继承了老“挖掘者”的思想他们认为这个社會已经病入膏肓,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社会的运作方式人类才有指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