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启示录:日本光伏应用会不会重蹈覆辙什么意思

  近两年中国市场可谓是扬眉吐气,意气风发。2013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市场,完成了从制造大国到光伏应用大国的华丽转身。而在安永(Ernst&Young)会计师事务所2014年9月16日公布的《可再生能源国家吸引力指数》(RECAI)报告中显示,中国更是名列可再生能源国家吸引力指数首位。

  但是,在这些华丽的事实的背后,中国的光伏行业情况是怎样呢?是否如表面看起来一样的光鲜?2014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目标为14GW,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目标为8GW。但是2014年上半年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的情况却不尽人意,与预定目标相差甚远。为此,能源局出台相关利好政策,大力促进分布式光伏的推广与应用。我们无从得知今年的光伏装机目标能否如期完成,但是可以预料的是,在剩下三个月的时间里,各地将出现轰轰烈烈的赶工潮。

  中国光伏补贴政策的完善过程中,是否可以借鉴下中国光伏当前最大的出口市场——日本的经验呢?日本自2012年7月实行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补贴政策,每千瓦时42日元(0.5美元),即使在2013年将上网电价补贴率削减至35-39日元,但相比于欧洲,该补贴依然具有吸引力。

    然而,随着日本将可再生能源的重心转移到风电上去,光伏补贴持续削减,日本太阳能光伏应用是否会步西班牙的后尘呢?

  日本作为一个能源极度匮乏的发达国家,注定了其对光伏研究与推广的重视——既然先天不足,那就得后天努力了。早在1974年日本政府就投资了5亿美元开始执行“阳光计划”,并由此成为生产大国;在1993年又提出了“新阳光计划”,使太阳能研究与应用得到长期、全面的发展,加快日本的工业化进程;1994年提出了“朝日七年计划”,计划到2000年推广16.2万套光伏屋顶;截至2013年8月份,日本累计装机量约为10.5GW,其中屋顶在数量和装机量方面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约占89%的市场份额,大型地面电站和离网光伏市场约占11%。2013年,如果说中国光伏市场是赢了表子,输了里子,日本光伏市场则是里外兼赢。2013年日本光伏需求量为6.44GW,实际新增装机容量为6.9GW,成为中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光伏应用市场,是名副其实的“老二”。

  在日本光伏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日本经济产业省始终注意把发展工业生产力和消费者的需求协调起来,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效:将近50万户安装了太阳能屋顶系统,同时太阳能成本大幅度降低。1994年,在日本的一家屋顶上安装一个太阳能系统需花费6万美元。到2005年,安装成本下降到2万美元,光伏产业具备了和日本国内其他能源发电竞争的能力。

  近两年中国市场可谓是扬眉吐气,意气风发。2013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市场,完成了从制造大国到光伏应用大国的华丽转身。而在安永(Ernst&Young)会计师事务所2014年9月16日公布的《可再生能源国家吸引力指数》(RECAI)报告中显示,中国更是名列可再生能源国家吸引力指数首位。

  但是,在这些华丽的事实的背后,中国的光伏行业情况是怎样呢?是否如表面看起来一样的光鲜?2014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目标为14GW,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目标为8GW。但是2014年上半年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的情况却不尽人意,与预定目标相差甚远。为此,能源局出台相关利好政策,大力促进分布式光伏的推广与应用。我们无从得知今年的光伏装机目标能否如期完成,但是可以预料的是,在剩下三个月的时间里,各地将出现轰轰烈烈的赶工潮。

  中国光伏补贴政策的完善过程中,是否可以借鉴下中国光伏当前最大的出口市场——日本的经验呢?日本自2012年7月实行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补贴政策,每千瓦时42日元(0.5美元),即使在2013年将上网电价补贴率削减至35-39日元,但相比于欧洲,该补贴依然具有吸引力。

    然而,随着日本将可再生能源的重心转移到风电上去,光伏补贴持续削减,日本太阳能光伏应用是否会步西班牙的后尘呢?

  日本作为一个能源极度匮乏的发达国家,注定了其对光伏研究与推广的重视——既然先天不足,那就得后天努力了。早在1974年日本政府就投资了5亿美元开始执行“阳光计划”,并由此成为生产大国;在1993年又提出了“新阳光计划”,使太阳能研究与应用得到长期、全面的发展,加快日本的工业化进程;1994年提出了“朝日七年计划”,计划到2000年推广16.2万套光伏屋顶;截至2013年8月份,日本累计装机量约为10.5GW,其中屋顶在数量和装机量方面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约占89%的市场份额,大型地面电站和离网光伏市场约占11%。2013年,如果说中国光伏市场是赢了表子,输了里子,日本光伏市场则是里外兼赢。2013年日本光伏需求量为6.44GW,实际新增装机容量为6.9GW,成为中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光伏应用市场,是名副其实的“老二”。

  在日本光伏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日本经济产业省始终注意把发展工业生产力和消费者的需求协调起来,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效:将近50万户安装了太阳能屋顶系统,同时太阳能成本大幅度降低。1994年,在日本的一家屋顶上安装一个太阳能系统需花费6万美元。到2005年,安装成本下降到2万美元,光伏产业具备了和日本国内其他能源发电竞争的能力。

【淘金大事件】资产市场出现严重的泡沫,年日本股灾启示录

日本是世界上股灾发生次数最多、最频繁的国家之一。从二战后到1997年,在近50年时间里,日本先后发生了7次股灾,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发生了3次股灾,最严重的要算1991~1992年的泡沫经济型股灾。

日本人把1986年12月开始的不同寻常的经济繁荣称为“平成景气”,经过这次繁荣,日本当时的人均GNP超过了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日本的GNP占世界的比例也由1970年的6.4%上升到1990年的13.7%,对外纯资产额在1991年达到3830亿美元,居世界首位。

在“经济繁荣”的支持下,1986~1987年,日本股市几乎呈单边上扬,日经指数从1985年12月的13113点上升到1987年9月的26000点,上涨了近1倍。1987年10月爆发世界性股灾,日本不仅未能从美国股市崩溃中吸取教训,反而立即恢复元气。1988年年底日经指数突破30000点,1989年12月19日日本日经指数再创新高,达到38915点,较1985年最低点上涨了3倍多,日本股票市值高达630兆日元,为当年GNP的1.6倍。


面对日本经济繁荣和股市狂涨,日本国民纷纷投身股市。然而,日本的经济繁荣却隐含着巨大的泡沫经济成分。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并实施宽松的超低利率政策。在经济景气、收入增加的情况下,日本较多人将银行存款转投股市和房地产,并毫不犹豫地向银行借贷进行投机。银行为了扩大业务份额和市场占有率,积极推动人们进行土地、房产和股票投机,从而使土地、房产和股票价格大幅上扬到惊人的高度。

但是,泡沫经济是不可能持久的。1989年,日本政府先后5次提高官方利率,日本股市开始出现高位大幅波动。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完全依赖石油进口的日本陷入极度恐慌之中,股价大幅下挫。海湾战争结束后日本股市虽有反弹,但无法改变从此一路狂泻的趋势,跌至1992年8月18日的14304点(2003年4月最低跌至7607点),累计跌幅高达63.24%,从此,日本经济陷入深度的经济危机之中,10多年后仍无法复苏。


一、背景。日本在二战中对世界人民犯下滔天罪行,战败后被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占领,出于世界政治对抗的需要,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重要的盟友。在美国发动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和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期间,日本成为美国重要的后勤基地,大批的军事物资需求,刺激日本经济从战争的废墟中快速崛起。1955年至1990年,人均GDP从1612美元增加到23183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伴随着经济的腾飞,日本国内问题重重。

1、资产市场出现严重的泡沫。

1955年至1990年,日本房地产价格上涨超过75倍。1990年,日本所有财产的总市值约为20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全部财富的20%。按照当时的地价,假如将东京卖掉,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但这和股市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在此期间,股票价格上涨100倍。1989年12月,日本股票总市值为4万亿美元,接近全球资本市场总值的45%。日本通讯巨头NTT公司的股票市值,超过美国电话电报公司、IBM、埃克森、通用电气、通用汽车五家公司市值的总和,日本最大券商野村证券的股票市值,比美国所有券商市值的总和还要高。

2、外贸不平衡导致日元快速升值。

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逐步成长为世界主要的出口大国。尽管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日本的贸易顺差有所下降,但自1981年起,日本贸易便呈现飞涨态势,到1986年高达827.4亿美元,超过西德成为世界头号贸易顺差国。同期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1987年贸易逆差达1712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在这种背景下,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在纽约签订“广场协议”,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贸易赤字的问题。此后日元对美元快速升值,从1985年9月的1美元兑换250日元,到1987年最高的1美元兑换120日元,短短两年时间,日元升值1倍以上。日元快速升值的预期,引来大量的国际热钱,进一步推高国内的资产价格。

随着贸易盈余的不断增加,日本的外汇储备出现大幅上涨。由于日本采取盯着美元的汇率政策,这些盈余进入银行体系时,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便不可避免。此外,在日元升值初期,政府出于对“日元升值萧条”的恐惧,开始采取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1986年1月至1987年2月,连续5次调低贴现率,信贷市场实际利率从接近6%降至不到2%,由此导致巨额的储蓄资金离开银行系统,到资本市场上寻求更高的收益。


1990年日本股市泡沫破裂导致的严重后果,堪比1929年的大萧条。在此后的20年中,日本经济再没有恢复至昔日的辉煌,36718点的高位也成为日经225指数不堪回首的记忆。股市退潮之后的衰退体现在经济的各个层面:

1、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暴跌。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成为完全依赖石油进口的日本股市崩溃的导火线,当年日经225指数下跌38%,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92年跌破20000点,2003年跌破10000点,2008年10月跌破7000点,创下日本股市26年来的新低,相对此前的峰值已跌去80.95%。与此同时,日本房价急剧下跌,1994年东京、大阪等主要城市的房价已跌去50%,2004年房价最高跌幅达70%。

2、经济陷入困境,企业大量破产。

1990年后,日本经济进入漫长的低增长时代,自此“黄金时代”一去不返。1975年至1990年,日本GDP年均增长率4.1%,而美国同期仅为2.7%。1990年至2000年,日本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6%,而美国同期却高达3.1%。经济低迷导致企业负债规模大幅上升,破产企业数量逐年攀升,失业率高居不下。

3、金融机构不良债务剧增,信用等级普遍下降。

1990年以后,日本金融机构盈利水平直线下降,不良债务率呈明显的递增态势。据早稻田大学西村吉正教授统计,90年代日本共有182家金融机构倒闭,约占全部金融机构数量的20%。银行坏账比率从1990年的不到1%,上升至1999年的6.1%,2002年最高达8.4%。1992年至1994年,有90家银行的信用评级被下调,11家主要商业银行1994年的税前利润下降超过90%。在倒闭的金融机构中,不乏曾经大名鼎鼎山一证券、北海道拓殖银行等。

时至今日,日本经济仍没有走出衰退的阴影,政府债台高筑,居民实际收入逐年走低,消费能力不足,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经济低迷还直接影响到日本政局的稳定,尤其在1993年以后,政府更迭如走马观花,由于缺乏持续的经济政策,导致日本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有人将这次泡沫形容为日本“二战后的第二次战败”,它所导致的经济衰退,程度之深,影响之大,持续时间之久,出乎所有人意料。回眸那段历史,在泡沫破裂的背后,反映的是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和在重大政策选择上的失误。

1、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二战使日本沦为一片废墟,为快速摆脱经济困境,日本不得不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集中有限资源重点扶持以出口为导向的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这一方面促使汽车、家电、机床等行业快速崛起,造就一批世界级的大企业,如丰田、松下、东芝等,另一方面导致面向国内的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在经济的“双重结构中”,政治的干预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难以发挥,日本产业陷入“结构性陷阱”。

2、经济结构转型缓慢,外向型经济遭遇挑战。

自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依赖强大的出口迅速崛起,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相对有限。随着日元升值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原有的出口优势逐渐被削弱,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由1986年的4%以上下降至1990年的2%以下。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共有的特征,是企业技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可惜日本并未抓着日元升值的机遇,实现经济的快速转型。当美国昂首阔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时候,日本经济已经陷入衰退的泥潭中。

3、金融自由化改革“吹出”资产泡沫。

20世纪80年以后,日本金融自由化迅速发展起来。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差缩小,给银行的信贷业务收入带来直接的冲击,迫使大量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推动房价上涨。此外,在金融自由化改革中,银行获得证券交易资格,随着证券业务的深入开展,大量银行资金流入证券市场,加上企业的疯狂投机,结果导致股价的暴涨。

4、关键时刻金融政策出现重大失误。

广场协议签署后,日元升值预期和连续降低的市场利率,使得国内外资金蜂拥而至,主要用于证券市场的投机。对于日渐庞大的股市泡沫,日本中央银行始终采取观望的态度,从而错过经济软着陆的良机。等醒悟过来之后,却连续五次加息,同时出台旨在遏制土地和房地产价格的严厉政策,直至最终刺破泡沫。

5、股票市场的非理性繁荣。

1973年至1989年间,日本股市整体涨幅达到20.23倍。股票市场整体市盈率最高达70.6倍,股价是股息的200倍以上。人们坚信,牛市的神话将永远持续下去。日本最大的券商野村证券甚至用哥白尼和托勒密的头像做广告,将永久牛市的观点比喻成“日心说”,将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即将危险的言论比喻成“地心说”。股市的财富效应让居民消费心理膨胀,各种高档品牌和新建住宅销量大增,日本岛迷失在虚幻的富足中。

对比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路径,能够发现众多相似之处,大量的贸易顺差、巨额的外汇储备、本币面临升值压力、国际热钱流入、房地产泡沫显现等。因此,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教训对中国有较强的警示意义,中国避免重蹈覆辙的关键在于,能否成功实现经济的转型,增强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含量,提升新兴和战略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地位,这将直接决定中国经济的未来。



从美国30年代大萧条“吃掉”道指33年的“积累”,到1999年3月29日,道指首破10000点大关;从2007年的6124点,到2008年10月28日的1664点;从1997年6月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大事件的发生羁绊着每一位投资人,其中夹杂着欢笑与泪水,让我们重温这些【淘金大事件】,寻找全新感受和人生体会。

关注淘金者,一个专业、靠谱、有节操的实战型A股投资内参资讯平台,给自己一个和财富零距离拥抱的机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蹈覆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