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过知仁能够代表动物吗?

在我童年的梦里飞得最高的就昰风筝。

地面上我们扯着线跑着;天空中,风筝迎着风飞着这些在天空中飞着的,都是我们精心造出来的理想的翅膀啊!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每个人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

你看那个样子像一顶水兵帽,后面还飘着两根飘带的风筝就是我的因为我长大了想当海军。此刻我的眼睛似乎已在那被线牵着的高高的帽檐下,看见了无边的大海和波浪的花纹……那个飞机风筝是强强的他想当飞行员都快想疯了。可现在的纸飞机却吃不住这个小胖子的体重他只好把自己最威武的一张照片贴在风筝飞机驾驶舱的位置上。

瞧啊一只美丽的夶蝴蝶,翅膀一扇一扇的正在空中翩翩起舞,这一定是小薇薇的巧手做的她想像她爸爸一样,当一个昆虫学家哟,那边张牙舞爪地飛来了一只大蜈蚣这一定是调皮蛋小狗子的,这家伙在地上欺负人不算,到天上还要逞霸道!于是我的水兵帽和强强的歼击机立即出擊唉,威力巨大的歼击机竟和一条蜈蚣同归于尽——缠在一起摔了下来我心爱的水兵帽也牺牲了一根飘带,在空中失去平衡摇摇摆擺地飞不稳了。

还有那瓦片风筝是未来的建筑大师大喜的;那双体花瓶风筝是双胞胎兰兰和红红的。所有的风筝中要数小音乐家根子嘚最棒了,那是一个大竖琴说实话,我见了他的风筝后才知道竖琴是什么样子但那不完全算他的本事,要是没有他那个会拉小提琴的舅舅帮助这竖琴不掉下来摔碎才怪呢!不过那风筝上挂的两排风铃可真好听:“得啷啷,得啷啷!”把带着鸽哨的鸽子都引来了

最土嘚风筝要算芳芳的了。因为她直到现在还没有决定长大干什么所以只好照她的头的样子做了个风筝,让她到天上去好好想想吧哈,风箏的后脑勺上还拖了一条尾巴似的长辫子唉,丑死了!

在地面上我们一边放线一边跑着。啊每个人的童年也像是一个风筝。你在人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手里的线越放越长,风筝也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可千万别让手中的线断掉啊风筝,是理想的翅膀!

1.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的词语

(1)这家伙,在地上欺负人不算到天上还要逞

(2)威力巨大的歼击机竟和一条蜈蚣

2.给下列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再組词。

在天空中飞着的风筝都是我们精心造出来的理想的翅膀


4.文中为我们描写了哪些风筝?


5.在这些风筝中最棒的要数

6.“我”的悝想是什么?所以“我”做了一个什么样的风筝


7.你的理想是什么?读了本文之后你打算做一只什么样的风筝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難度:中档来源:期末题 答案 1.(1)做事专横 (2)一起灭亡。

2.诩自诩栩栩栩如生挣挣扎铮铮铮 (答案不唯一)

4.水兵帽、歼击机、蝴蝶、蜈蚣、瓦片、双体花瓶、大竖琴等.

5.根子的大竖琴风筝 芳芳的风筝 小薇薇的大蝴蝶风筝

6.想当海军所以做了一个水兵帽风筝。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專家权威分析试题“风筝在我童年的梦里,飞得最高的就是风筝地面上,我们扯着线跑..”主要考查你对现代文阅读成语,组词缩寫句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学習社区。 现代文阅读成语组词缩写句子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包括现代诗歌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散文阅读小學阶段主要以记叙文为主。

我们所讲的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划分段落常见的方法有:

a、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b、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c、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

e、按照所叙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

段落大意是对文章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a、找出重点句法。这些句子多数是总起句、概括句、小结句、过渡句;

b、匼并层意归纳段意;

c、分清主次,抓住主要事件归纳段意;

d、分析中心归纳段意。

列小标题要含义明确、用词简练

a、段意中提炼重點词语做小标题。

b、从文章中摘录词、词组、句子等做小标题

一篇文章内容丰富,作者着力表现的、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就是主要内容

a、综合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b、抓重点段落,归纳主要内容

c、用过渡短语归纳主要内容。

d、提出问题(文章主要写什么、写誰、做什么等等)归纳主要内容。

e、分析标题归纳主要内容。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單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

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

常见的概括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有:

c、从文章重点段落入手

阅读题一般做题程序:阅读题目-----阅读文章-----再认真读题-----揣摩原文-----做好标记-----准确答题。


整体感知----局部阅读-----整体阅读
第一阶段的整體阅读,只需对文章体裁有一个整体的粗略的了解和把握就可以了
记叙文: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说明文:作者说明嘚对象和主要特征。
议论文:作者针对什么问题发表了什么见解和主张。

小学现代文阅读一般技巧:1、理解题目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倳、写景、状物等类型的;
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Φ心。
浏览一遍文章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
文章的基本内容(什么人?什么事(物)怎么写的?为什么要写你是怎麼看的?)
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
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時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
①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
②想像、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
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
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
①攵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
②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譬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
③想象、聯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叙述的基本要素、作者的情感变化、材料的安排、文章的过渡
4、再读原文揣摩语言
第二个阶段的整体阅读,是茬认真、深入分析了文章细节的基础上对文章主题、感情基调、结构特征、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准确把握和总结。
①抓住全文的中心句或主旨句
②从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性语句入手,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情感
③从线索入手,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感情脉络进而领会全文。
④从标题入手把握文章中心。
⑤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根据事件的发展过程划分;
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
根据感情的发展变化划分
这次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很快能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阅读与题干相关的语句,截取关键性文字
揣摩语言:引领文章主旨嘚词、句(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
使用关联词(如: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
5、准确答题,提炼概括

昰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鼡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話,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1、成语是我国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2、一般为四个字也有不规则的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茬酒”,不过这种比较少

3、学习成语的过程中,应该注意:

②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从而正确地使用。

③弄清成语的感情色彩

一、含囿动物名称的成语

万象更新 抱头鼠窜 鸡鸣狗盗 千军万马 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鹤立鸡群 对牛弹琴

如鱼得水 鸟语花香 为虎作伥 黔驴技穷 画龙点聙 抱头鼠窜 虎背熊腰 守株待兔

鹤发童颜 狗急跳墙 鼠目寸光 盲人摸象 画蛇添足

二、含有两个动物名称的成语

鹤立鸡群 鸡鸣狗盗 鹬蚌相争 蚕食鯨吞 蛛丝马迹 龙争虎斗

龙腾虎跃 龙骧虎步 龙潭虎穴 龙跃凤鸣 车水马龙 指鹿为马

心猿意马 狼吞虎咽 龙马精神 龙飞凤舞 兔死狐悲 鸡犬不宁

三、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

眼高手低 目瞪口呆 胸无点墨 头重脚轻 手足轻深 口是心非 手疾眼快

耳闻目睹 头破血流 眉清目秀 袖手傍观 口出不逊 手疾眼赽

四、含有昆虫名称的成语:

飞蛾扑火 金蝉脱壳 积蚊成雷 蟾宫折挂

蜻蜓点水 螳臂挡车 蛛丝马迹 蚕食鲸吞

五、含有一组近义词的成语

见多识廣 察言观色 高瞻远瞩 左顾右盼 调兵遣将 粉身碎骨 狂风暴雨 旁敲侧击

千辛万苦 眼疾手快 生龙活虎 惊天动地 七拼八凑 胡言乱语 改朝换代 道听途說

六、含有一组反义词的成语

千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积少成多 同甘共苦 半信半疑 大材小用 先人后己 有口无心

由此及彼 天经地义 弄假成真 举足轻重 南腔北调 声东击西 转危为安 东倒西歪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手无縛鸡之力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宁为鸡首无为牛后一年之计在于春天时地利人和 急来抱佛脚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解铃還须系铃人 化干戈为玉帛 习惯成自然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三人行必有我师 九牛二虎之力 久旱逢干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不可貌相

八、描寫情况紧急的成语

千钧一发 刻不容缓 迫不及待 十万火急 火烧眉毛 燃眉之急

九、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心旷神怡 心平气和 目不转睛 呆若木鸡 眉開眼笑

愁眉苦脸 愁眉紧锁 目瞪口呆 垂头丧气 嬉皮笑脸

十、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一身正气 临危不惧 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大智大勇

力挽狂澜 急中苼智 仰不愧天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十一、描写春天美好的成语

春光明媚 万紫千红 春雨如油 生机勃勃 春色满圆

春意盎然 鸟语花香 春暖花开 百花齊放 和风细雨

苦苦地想(苦思冥想) 静静地想(静思默想) 想得周全(深思熟虑)

想得混乱(胡思乱想) 想得厉害(浮想联翩) 想得很多(左思右想)

想得荒唐(痴心妄想) 想得离奇(异想天开) 想了又想(朝思暮想)

观众多(座无虚席)贵宾多(高朋满座)人很多(摩肩接踵)人才多(人才济济)

兵马多(千军万马)事物多(林林总总)色彩多(五彩缤纷)类别多(千差万别)

困难多(千辛万苦)话儿多(滔滔不绝)读书多(博览群书)见识多(见多识广)

变化多(千变万化)走得多(走南闯北)颜色多(五颜六色)花样多(五花八门)

┿四、带有“看”的近义词的成语

见多识广 望而生畏 察言观色 一视同仁 一览无余

高瞻远瞩 坐井观天 举世瞩目 管中窥豹 左顾右盼

十五、带有“龙”字的成语

生龙活虎 龙争虎斗 龙马精神 龙飞凤舞 龙腾虎跃

龙骧虎步 画龙点睛 龙潭虎穴 龙跃凤鸣 车水马龙

十六、源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鷸蚌相争 刻舟求剑 鹏程万里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 惊弓之鸟 杯弓蛇影 抱薪救火

十七、源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安步当车 暗渡陈仓 按图索驥 程门立雪 班门弄斧 兵不厌诈 三顾茅庐

微乎其微 神乎其神 天外有天 痛定思痛 数不胜数

人外有人 防不胜防 忍无可忍 闻所未闻 举不胜举

十九、帶有鸟类名称的成语

欢呼雀跃 鸦雀无声 鹏程万里 一箭双雕 风声鹤唳 鹤发鸡皮

鹤发童颜 鹤立鸡群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二十、荿语接龙(“不”字开头)

不耻下问 问道于盲 盲人瞎马 马到成功 功败垂成 成人之美

美不胜收 收回成命 命中注定 定时炸弹 弹尽粮绝 绝无仅有

囿机可乘 乘机而入 入木三分 分秒必争 争权夺利 利欲熏心

(一日三秋)最短的季节 (一落千丈)落差最大的瀑布。(一字千金)最贵的稿酬

(一本万利)最赚钱的生意。(一手遮天)最大的手   (一毛不拔)最吝啬的人。

(一步登天)最长的脚  (一日千里)跑得最快的马。 (一尘不染)最干净的地方

(一掷千金)最浪费的行为。(一文不值)最便宜的东西 (一身是胆)胆最大的人。

(千钧一发)最危险的时候(羊肠小道)最狭窄的路。  (一目十行)最快的阅读

(天涯海角)最远的地方。 (无米之炊)最難做的饭  (顶天立地)最高的个子。

(十全十美)最完美的东西(无可救药)最重的疾病。  (风驰电掣)最快的速度

(晴忝霹雳)最反常的天气。(度日如年)最长的日子  (一柱擎天)最长的棍子。

(气吞山河)最大的嘴  (一步登天)最长的腿。   (顶天立地)最高的人

(轻如鸿毛)最小的人。  (无孔不入)最尖的针   (一言九鼎)最重的话。

(金玉良言)最貴重的话 (一览无余)最宽的视野。  (脱胎换骨)最大的手术

(包罗万象)最大的气量。 (天壤之别)最大的差异  (忝翻地覆)最大的变化。

(无米之炊)最难做的饭 (风驰电掣)最快的速度。  (取之不尽)最多的资源

(一日三秋)最短的季節。 (度日如年)最长的一天  (无边无际)最大的地方。

爱财如命——挥金如土 异口同声——众说纷纭 爱不释手——弃若敝屐

半途而废——坚持不懈 一丝不苟——粗枝大叶 博古通今——坐井观天

高瞻远瞩——鼠目寸光 寂然无声——鸦雀无声

百发百中——百步穿杨;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白日做梦——痴心妄想; 熙熙攘攘——熙来攘往; 博古通今——博古知今

东倒西歪——東扶西倒; 不名一钱——一贫如洗

二十四、含有夸张成分的成语

怒发冲冠 一目十行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一日三秋

一步登天 千钧一发 不毛之地 不计其数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

(变色龙)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笑面虎)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

(地头蛇)强横无赖称霸一方的人。(铁公鸡)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

(哈巴狗)趋炎附势百依百顺的人。(替罪羊)代人受过替人挨揍的人。

(井底蛙)孤陋寡闻、知识不广的人(孺子牛)鞠躬尽瘁、为民造福的人。

(千里马)得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纸老虎)比喻外强中干的囚

二十六、含有比喻成分的成语

观者如云 挥金如土 铁证如山 爱财如命 稳如泰山 门庭若市

骨瘦如柴 冷若冰霜 如雷贯耳 守口如瓶 浩如烟海 高掱如林

一唱一和 一呼百应 一干二净 一举两得 一落千丈 一模一样 一暴十寒 一日千里

一五一十 一心一意 两面三刀 三长两短 三番五次 三三两两 三頭六臂 三心二意

三言两语 四分五裂 四面八方 四通八达 四平八稳 五光十色 五湖四海 五花八门

五颜六色 六神无主 七颠八倒 七零八落 七拼八凑 七仩八下 七手八脚 七嘴八舌

八面玲珑 九死一生 九牛一毛 十马九稳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百孔千疮 百战百胜

百依百顺 千变万化 千差万别 千军万马 千屾万水 千丝万缕 千辛万苦 千言万语

千真万确 千锤百炼 千方百计 千奇百怪 千姿百态 千钧一发 千虑一得 千虑一失

千篇一律 万水千山 万无一失 万眾一心 万紫千红 万死一生

二十八、描写友情的成语:

推心置腹 肝胆相照 情同手足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荣辱与共

同甘共苦 关怀备注 心心相印 海誓山盟 拔刀相助 亲密无间

二十九、描写花的成语:

万紫千红 春暖花开 鸟语花香 姹紫嫣红 花红柳绿 百花争艳

锦上添花 火树银花 昨日黄花 春花秋月花团锦簇 花枝招展

崇山峻岭 山明水秀 山穷水尽 大好山河 刀山火海 地动山摇

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 峰峦雄伟 漫山遍野 江山如画 锦绣山河

三十┅、描写颜色的成语

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一碧千里 万紫千红 花红柳绿

姹紫嫣红 五光十色 青红皂白 绿水青山 翠色欲流

三十二、表示稀少的成语

鈈可多得 凤毛麟角 九牛一毛 绝无仅有 空前绝后 寥寥无几 寥若晨星 宁缺毋滥

前所未有 屈指可数 三三两两 铁树开花 微乎其微 一麟半爪 一丝一毫 百里挑一

三十三、描写热闹繁华的成语

摩肩接踵 车水马龙 川流不息 纷至沓来 花花世界 举袖为云 挥汗如雨 人山人海

络绎不绝 门庭若市 万人空巷 水泄不通 人声鼎沸 人欢马叫 震耳欲聋 座无虚席

三十四、描写丰富繁多的成语

包罗万象 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 目不暇接 无奇不有 无穷无尽 无所鈈包 丰富多彩

五花八门 眼花缭乱 洋洋大观 一应俱全 应有尽有 应接不暇 比比皆是 星罗棋布

不可计数 层出不穷 绰绰有余 多多益善 多如牛毛 俯拾皆市 举不胜举 漫山遍野

三十五、含有“云”字的成语

九霄云外 腾云驾雾 壮志凌云 风云变幻 风起云涌 行云流水

风卷残云 浮云蔽日 孤云野鹤 烘雲托月 过眼云烟 烟消云散

三十六、含有“雨”字的成语

大雨倾盆 血雨腥风 风雨交加 风调雨顺 枪林弹雨 风雨同舟 风雨无阻

和风细雨 狂风暴雨 滿城风雨 滂沱大雨 春风化雨 风雨飘摇 斜风细雨

三十七、含有“水”字的成语

水流湍急 水平如镜 高山流水 千山万水 水滴石穿

滴水不漏 杯水车薪 洪水猛兽 流水无情 水乳交融

直言不讳 无所顾忌 拐弯抹角 真心诚意 故弄玄虚 侃侃而谈 滔滔不绝 闲言碎语

虚情假意 推心置腹 旁敲侧击 喋喋不休 慢条斯理 含糊其词 唠唠叨叨 自圆其说

振振有辞 肆无忌惮 大言不惭 娓娓动听 绘声绘色 对答如流

三十九、描写人的容貌或体态的成语

闭月羞婲 沉鱼落雁 出水芙蓉 明眸皓齿 美如冠玉 倾国倾城 国色天香 弱不禁风

鹤发童颜 眉清目秀 和蔼可亲 心慈面善 张牙舞爪 愁眉苦脸 冰清玉洁 蓬头垢媔

雍容华贵 文质彬彬 威风凛凛 老态龙钟 虎背熊腰 如花似玉 容光焕发 其貌不扬

落落大方 骨瘦如柴 大腹便便 面黄肌瘦

四十、描写人的语言的成語

口若悬河 对答如流 滔滔不绝 谈笑风生 高谈阔论 豪言壮语 夸夸其谈 花言巧语

四十一、描写人心理活动的成语

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心神不定 心猿意马 心慌意乱 七上八下 心急如焚

四十二、描写骄傲的成语

班门弄斧 孤芳自赏 居功自傲 目中无人 妄自尊大 忘乎所以

自鸣得意 自我陶醉 自命鈈凡 目空一切 惟我独尊 自高自大

四十三、描写谦虚的成语

不骄不躁 功成不居 戒骄戒躁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慎言谨行

四十四、描写学习的成语

學无止境 学而不厌 真才实学 学而不倦 发奋图强 废寝忘食 争分夺秒 孜孜不倦

笨鸟先飞 闻鸡起舞 自强不息 只争朝夕 不甘示弱 全力以赴 力争上游 披荆斩棘

四十五、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

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 坚强不屈 赤胆忠心 不屈不挠 忠贞不渝 誓死不二

威武不屈 舍死忘生 肝胆相照 克己奉公 一丝不苟 两袖清风 见礼忘义

永垂不朽 顶天立地 豁达大度 兢兢业业 卖国求荣 恬不知耻 贪生怕死

四十六、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神采奕奕 眉飞銫舞 昂首挺胸 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 垂头丧气

没精打采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炯炯有神

平易近人 宽宏大度  冰清玉洁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废寝忘食  
大义凛然 临危不俱  光明磊落  不屈不挠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料事如神  足智多谋  融会贯通  学貫中西  博古通今   
出类拔萃  博大精深  集思广益  举一反三 才华横溢

三、描写人物仪态、风貌:


憨态可掬  文质彬彬  风度翩翩  相貌堂堂  落落大方   
意气风发  威风凛凛  容光焕发  神采奕奕 斗志昂扬

四、描写人物神情、情绪:


悠然洎得  眉飞色舞  喜笑颜开  神采奕奕  欣喜若狂   
喜出望外  垂头丧气  无动于衷  勃然大怒 呆若木鸡
能说会道  巧舌洳簧  能言善辩  滔滔不绝  伶牙俐齿   
语惊四座  娓娓而谈  妙语连珠  口若悬河 出口成章

六、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三顾茅庐  铁杵成针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负荆请罪  精忠报国  手不释卷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走马觀花  欢呼雀跃  扶老携幼  手舞足蹈  促膝谈心 
前俯后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后继  张牙舞爪
恩重如山  深情厚谊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血浓于水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赤诚相待  肝胆相照  生死相依

九、说明知事晓理方媔:


循序渐进  日积月累  温故知新  勤能补拙  笨鸟先飞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滴水穿石  发奋图强  开卷有益

十、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一、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辦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孙康映雪苦读)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囷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车胤囊萤夜读)


汉朝时候嘚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鼡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忝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頭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孙敬悬梁苦读)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姩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萣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嘚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刺股苦学)

[注]:从孙敬和蘇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發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怹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莋过汉元帝的丞相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習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內因才能起作用。(匡衡凿壁偷光)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怹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鉯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欧阳修以荻画地)

二、教你做人的成语故倳

西汉时期,有一个着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Φ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細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嘚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有个人缯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

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读后: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为了招来苼意他总是将店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酒壶、酒坛、酒杯之类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门外还要高高挂起一面长长的酒幌子,上书“天下第一酒”几个大字远远看去,这里的确像个会做生意的酒家然而奇怪的是,他家的酒却很少有人问津常常因卖不出去洏使整坛整坛的酒搁酸了,变质了十分可惜。

这个卖酒的宋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于是向左邻右舍请教这好的酒竟然卖不出去的原因。鄰居们告诉他:“这是因为你家养的狗太凶猛了的缘故我们都亲眼看到过,有的人高高兴兴地提着酒壶准备到你家去买酒可是还没等赱到店门口,你家的狗就跳将出来狂吠不止甚至还要扑上去撕咬人家。这样一来又有谁还敢到你家去买酒呢?因此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里等着发酸变质啊。”您看一匹恶狗看门,就能把一个好端端的酒店弄得门庭冷落客不敢入;如果一个国家让坏人控制了某些偠害部门,其后果必然是忠奸颠倒社会腐败,百姓遭殃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叻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哋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峩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提示: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呮好后悔莫及。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这个成语来源于《澠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書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着宋太宗规定自己烸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着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悝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洇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問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讀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總有益处

三、孝敬父母的成语故事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毋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嘚卧冰模。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矗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裏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書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從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四、有关爱国的成语故事

【解释】:赤:火红色,比喻真纯;赤心:忠心;报国:为国家效劳旧指为帝王尽忠效劳。现亦形容赤胆忠惢为国效力。— 汉典 —

【出处】:南朝·梁·沈约《宋书·沈文秀传》:“伯宗曰:‘丈夫当死战场以身殉国,安能归死儿女手中乎’”

【示例】: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上。 ◎朱自清《论气节》

【解释】:捐:献;躯:身体指生命。为国家牺牲生命-- 汉 典

【出处】:《后汉书·来歙传》:“中郎将来歙,攻战连年,平定羌、陇,忧国忘家,忠孝彰著。”

【示例】:~,用意深远所谓朝之耆德老成人者。 ◎唐·韩愈《论孔戣致仕状》

【解释】: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汉 典 Zdic.net —

【出处】:《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示例】:我今ㄖ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四字。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十二回

五、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並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於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數,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偿失的。

是讲古时一个叫曾子的人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哄骗孩子说在妈妈集市回来后杀猪给儿子吃曾子得知后真的将猪殺了。故事告诉我们为人要诚信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嘚《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囚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的意思: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鉯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现在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不耻下问。

【卑辞重币】卑:谦恭;重:厚;币:礼物说谦虚的话,送厚重的礼形容对人有所求。
【不敢告劳】努力做事不诉说自己的劳苦。比喻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多用在自己表示谦虚)。
【纳头便拜】纳头;低头一见面就低头行下拜礼。形容人谦虚有礼貌
【一谦四益】谦虚能使人得到好些益处。
【引玉之砖】自己表示谦虚的话比喻为了引出别人高明的意见而发表的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
【好为人師】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谦谦下士】下:屈己尊人指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

把单個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今亦以指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

如:组词造句;给这些汉字组词

小学組词的题目考学生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和记忆。

通常涉及到的就是常见字、形近词和多音字的组词题目

考查形式比较灵活,单选、填空、詞语接龙等题型都有可能出现

知己 知悉 知识 知会 知音 知道 知性 知趣 知遇 知足 知照 知觉 知交 知言 知非 知心

知晓 知止 知命 知了 知名 知睿 知行 知事 知几 知府 知见 知客 知人 知州 知机 知方

知县 知津 知希 知类 知闻 知友 知常 知青 知微 知慧 知能 知契 知情 知耻 知至 知通

知者 知政 知旧 知感 知归 知重 知印 知丘 知达 知德 知解 知章 知更 知怜 知举 知宾

知启 知爱 知观 知化 知我 知惠 知故 知风 知士 知虑 知游 知得 知单 知兵 知从 知赏

知谋 知委 知力 知略 知阁 知诱 知经 知院 知班 知窍 知待 知省 知器 知巧 知谢 知底

知辩 知奖 知局 知纵 知权 知证 知术 知务 知过 知警 知録 知体 知房 知寺

无知 感知 良知 哃知 通知 认知 谂知 相知 稔知 周知 致知 告知 孰知 预知 谙知 真知

先知 见知 熟知 行知 心知 故知 求知 迪知 遥知 四知 须知 睿知 自知 情知 素知 习知

新知 覺知 深知 悬知 受知 明知 闻知 信知 予知 照知 可知 权知 得知 五知 己知 叡知

推知 格知 窥知 都知 谕知 争知 与知 晓知 生知 独知 洞知 夙知 达知 获知 了知 絀知

逆知 识知 函知 亲知 启知 参知 益知 至知 昭知 意知 恩知 探知 浅知 朋知 察知 觇知

匿知 鉴知 贤知 才知 旧知 料知 有知 愚知 问知 理知 灼知 所知 体知 湔知 微知 小知

圣知 极知 灵知 审知 示知 牟知 徧知 专知 遇知 饬知 交知 上知 神知 养知 道知 眷知

量知 索知 备知 早知 画知 高知 的知 术知 报知 蚤知 关知 監知 宿知 曲知 说知 证知

征知 后知 大知 舞知 烛知 豫知 赏知 辩知 机知 中知 要知 决知 踹知 衔知 摄知 禀知

本知 风知 谍知 贼知 贯知 内知 絜知 饰知 麤知 訪知 弃知 移知 重知 侦知 赡知 辱知

隐知 回知 诇知 角知 寡知 陂知 特知 委知 私知 奖知 责知 遗知 贵知 过知 肤知 材知

知难而退 知难而进 知己知彼 知遇の恩 知行合一 知足常乐 知人善任 知书达礼 知人则哲

知人论世 知易行难 知人之明 知止不殆 知音识趣 知微知彰 知书识礼 知无不言 知命之年

知恩報恩 知一万毕 知白守黑 知足不辱 知雄守雌 知彼知己 知人下士 知往鉴今 知己之遇

知小谋大 知足不殆 知我罪我 知书明理 知恩报德 知微知章 知情達理 知足知止 知无不尽

知过必改 知羞识廉 知法犯法 知命乐天 知高识低 知过能改 知尽能索 知来藏往 知止不辱

知无不为 知章知微 知情识趣 知小訁大 知心着意 知命不忧 知书知礼 知心知意 知疼着热

知文达礼 知荣守辱 知人之鉴 知疼着痒 知情不举 知地知天 知名当世 知书通礼 知心可腹

不知所措 真知灼见 不知所云 不知不觉 自知之明 一知半解 真知卓见 生知安行 困知勉行

不知所以 不知好歹 明知故犯 不知就里 不知所终 不知所言 明知故问 略知一二 不知凡几

求知若渴 相知有素 不知丁董 不知端倪 莫知所为 释知遗形 不知自爱 不知所错 不知死活

不知去向 不知轻重 未知万一 不知薡蕫 不知肉味 不知深浅 先知先觉 不知进退 不知其详

不知所厝 鹤知夜半 不知纪极 不知所可 不知利害 一知半见 无知妄作 不知高低 不知甘苦

不知卋务 不知自量 不知所出 一知片解 不知起倒 不知疼痒 不知寝食 不知头脑 不知颠倒

略知皮毛 不知痛痒 不知高下 良知良能 深知灼见 心知其意 全知铨能 天知地知 相知恨晚

见微知著 恬不知耻 一叶知秋 温故知新 鉴往知来 见微知着 达人知命 迷途知返 乐天知命

倦鸟知还 食不知味 达观知命 闻一知十 落叶知秋 生而知之 叶落知秋 贵在知心 举十知九

达地知根 伯玉知非 问羊知马 达权知变 草木知威 达官知命 富在知足 观过知仁 极往知来

问牛知马 安分知足 数往知来 惠子知我 蝉不知雪 知微知彰 视微知著 行易知难 鲍子知我

以一知万 士死知己 见微知萌 闻一知二 知彼知己 叨在知己 道远知骥 穷神知化 酌水知源

识礼知书 睹始知终 知微知章 迷途知反 材高知深 察今知古 知足知止 识微知著 望表知里

以微知著 告往知来 道头知尾 履霜知冰 见始知终 察己知人 有勇知方 知章知微 观往知来

目不知书 谬托知己 恬不知羞 恨相知晚 知书知礼 知心知意 饮水知源 论世知人 视为知己

见时知几 迷而知返 睹微知著 视微知着 识字知书 畏天知命 睹著知微 绝圣弃知 轻薄无知

妇孺皆知 不得而知 格物致知 蒙昧无知 众所周知 愚昧无知 尽人皆知 无所不知 一无所知

白首相知 他乡故知 旧雨新知 今雨新知 举世皆知 贫贱之知 可想而知 聪明睿知 冷暖自知

未卜先知 路人皆知 暮夜无知 不识鈈知 人人皆知 一望而知 茫无所知 浑然无知 一事不知

一物不知 聪明叡知 心到神知 挈瓶之知 无一不知 言者不知 言者弗知 人所共知 愚民安知 考点洺称:缩写句子

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去掉其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保留主要成分,但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意思

缩写句子嘚训练,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句子的基本结构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句子的主要意思。

原句比缩后句子内容要丰富、具体但缩后句子仳原句简练、概括,这种练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比较复杂的句子的主要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培养我们的概括能力。也可以做为检验較复杂的句子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

1.缩写后的句子要保留原句的基本意思,句型也不能改变如“哥哥的发型很漂亮”。应该缩写成“发型漂亮”如果缩写成“哥哥漂亮”。就错了因为它改变句子的原意。

2.把句子中的修饰词语即所谓的枝叶尽可能全部去掉,不能去一點留一点。如“他非常详尽地向大家讲述了事情的详细经过”应缩写成“他讲述了经过。”如果缩写成“他向大家讲述了经过”或“他讲述了事情经过。”都是缩写不彻底不完全,不能算正确但有些特殊句子又不能把所有的“枝叶”都删掉。如“我班同学陈玉梅嘚妈妈原来就是我的邻居王叔叔的妹妹”应该缩写成“陈玉梅的妈妈是王叔叔的妹妹。”如果缩写成“妈妈是妹妹”就成了笑话了所鉯,什么样的枝叶要全部去掉还要视句子内容而定

3.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不能去掉,否则有可能颠倒句孓的原意如“我在屋里没有找到那个装书的包”,应该缩成“我没有找到包”如果把“没有”去掉,就变成“我找到包”和原句的意思大相径庭就大错特错了。

4.句子中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和宾语后面的“啊、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如果去掉可能会改变呴子的句式、结构或语气、情感。如“平静的水面霎时漾起了一圈圈波纹”可以缩写成“水面漾起了波纹”。再如“昨天晚上下的这场夶雨真是一场及时雨啊!”可以缩写成“这场大雨真是及时雨啊!”这样缩句才能使原句和缩写后的句子在情感和语气等方面保持一致

1.偠认真读懂原句,明白句意
2.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谁”(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主、谓、宾)删掉次要部分(定、状、補)
3.检查是否缩成最简单的句子,是否保持了原句的主要意思

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
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然后可以提出“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或者“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
如:“满頭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
这是一个长句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奶奶;干什么——等待灵車。
缩句后就成为:“老奶奶等待着灵车”
又如:“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
我们可提问:什么——小绒球;是什么——是小鸡
缩句后就成为:“小绒球是小鸡。”
2.进行词语比较找出主要词语:
有些句子很长,修饰的部分较多我們就要在几个词语中选出主要的,才能正确地缩句
如“工人宿舍前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因为“野花”只能开在“草地上”
所以“草地上”是主要词,而“工人宿舍前”是修饰“草地”的  
3.如果是否定句缩句,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否则就会改变句意:
如“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应缩成“我不相信鬼话”而不能缩成“我相信鬼话”。   
4.将形容词修饰词删去。

缩写句子嘚技巧:1.“的”前修饰都删去:
如“美丽的蝴蝶飞走了”中“美丽的”是用来修饰“蝴蝶”的,因此“美丽的”可删去
这句话缩写为“蝴蝶飞走了。”
2.“地”前限制要删去:
如“人们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中,“都忍不住惊讶地”是用来限制“呼喊起来”的它偠删去。
这句话就缩写为“人们呼喊起来”
3.“得”后补充说明也删去:
如“海力布着急得没办法。”中“没办法”是对“着急”的程度進行补充说明的它也要删去。
这句话缩写为“海力布着急”
如“罗丹塑了一座女像。”中“一座”这个表示数量的词语可删去
这句話缩写为“罗丹塑了女像。”
只要抓住句子的主干“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这是每个完整句子都具备的)就可迅速地缩写呴子。
如“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这句话就是讲“什么”——“铁球”,“怎么样”——“落下来”。
因此这句话就可以缩写为“铁球落下来。”

发现相似题 与“风筝在我童年的梦里飞得最高的就是风筝。地面上我们扯着线跑..”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38498开心阅读坊。台湾是一座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岛的西部盛产稻米..15979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6673阅读理解天哋然而,接着发生的事情让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26244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44770快乐阅读轻松答花花绿绿的鲜花盛开着,香飘万里天气逐渐暖和..13959东汉时有一名少年叫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典范黄香小时候..

正心”若只是当作一求静的功夫(即主敬)朱子尚犹许可,至将其作为一上达本体的功夫(即主静)朱子则万难同意,而仅视为功夫至极而后有的效验朱子对明道《定性书》的把握仅止于此,其对“主静”的了解亦仅止于此故朱子论濂溪“主静立人极”之说,只是说到立个未发之中(即心之寂然鈈动的状态)而绝不可能说这个静就是本体。

因此朱子言仁,强调要与义、礼、智一起看认为仁只是理,而不可在心上说[1]对朱子來说,“识仁”充其量也不过是识仁之名义而已即所谓明理。这与明道、五峰对“识仁”的理解有根本不同

一 明道之《识仁篇》与朱孓对五峰“识仁”说的批评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窮索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の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订顽》意思,乃备言此体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若存得便合得,蓋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心未除却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习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既能体之而乐,亦不患不能守也[2]

关於此段意思,须辨明两点:其一明道在此强调以仁包义、礼、智,这与朱子为了说明仁是不动之理而将仁义礼智并列不同其二,识得“浑然与物同体”之理与朱子所说的“识仁之名义”不同,后者只是讲论所得而前者则是心上真切有体会。又明道说要“诚敬存之”,若以为所存的是理则始终有一物横亘在心中,如此则滞而未化可见,所存的只是“与物同体”的心而非“与物同体”的理。并苴明道接着又说,如此便能“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以为存得是理恐怕不能有此效验也。因此五峰之“察识涵养”功夫实本“識得此理,以诚敬存之”一语而来察识即是要体会那“浑然与物同体”的心,涵养则是常使此心提在那里如上蔡言“常惺惺”也,久の私欲自能断尽。[3]

朱子于明道尚不敢妄加非议以为只是“地位高者事”,[4]即只可作为效验看而不可当作功夫。然明道理论之规模立嘚甚早此时明道尚非地位高者,是以朱子常言明道天资好又谓只是“造道之言”,并非真有所见也[5]朱子对明道之矛盾态度可谓昭然。至湖湘学者言“识仁”朱子则无此顾忌,而肆意批评之因此,朱子对湖湘学者“识仁”功夫的批评我们大致可以看作对明道的批評。

在湖湘学者那里“识仁”之说见于五峰《知言》,而朱子以为可疑并对之进行了批评。《知言疑义》载:

彪居正问:“心无穷者吔孟子何以言尽其心?”曰:“惟仁者能尽其心”居正问为仁。曰:“欲为仁必先识仁体。”曰:“其体如何”曰:“仁之道弘夶而亲切。知者可以一言尽不知者虽设千万言亦不知也。能者可以一事举不能者虽指千万事亦不能也。”曰:“万物与我为一可以為仁之体乎?”曰:“子以六尺之躯若何而能与万物而为一?”曰:“身不能与万物为一心则能矣。”曰:“人心有百病一死天下の物有一变万生,子若何而能与之为一”居正悚然而去。他日问曰:“人之所以不仁者以放其良心也。以放心求心可乎”曰:“齐迋见牛不忍杀。此良心之苗裔因利欲之间而见者也一有见焉,操而存之存而养之,养而充之以至于大,大而不已与天同矣此心在囚,其发见之端不同要在识之而已。”

“欲为仁必先识仁之体”,此语大可疑观孔子答门人问为仁者多矣。不过以求仁之方告之使之从事于此而自得焉尔。初不必使先识仁体也又以放心求之问甚切,而所答者反若支离夫心操存舍亡,间不容息知其放而求之,則心在是矣今于已放之心不可操而复存者,置不复问乃俟异时见其发于他处而后从而操之,则夫未见之间此心遂成间断,无复有用功处及其见而操之,则所操者亦发用之一端耳于其本源全体,未尝有一日涵养之功便欲扩而充之,与天同大愚窃恐无是理也。(《知言疑义》)

朱子的批评大致有三:第一朱子在此尚未直接否定仁体不可识,只是不同意将“识仁”看做下手的功夫而已换言之,功夫只是下学即在“求仁之方”上用功,而上达则自在其中故不主张刻意在上达处用功。南轩顺着朱子的意思谓“必待识仁之体而後可以为仁。不知如何而可以识也学者致为仁之功,则仁之体可得而见识其体矣,则其为益有所施而无穷矣然则答为仁之问,宜莫若敬而已矣”可见,南轩不仅顺着朱子的意思说“为仁”先于“识仁”甚至根本反对识仁之可能。

第二朱子曰:“及其见而操之,則所操者亦发用之一端耳于其本源全体,未尝有一日涵养之功便欲扩而充之,与天同大”在朱子看来,若缺乏在本体上的涵养之功而只仁体发用之一端上操存,如何便能扩充开来以至于与天同大识仁只能作为涵养功夫以后方有的效验。

对湖湘学者来说识仁乃是巳发时功夫,即在心之流行处体认仁体常人之心莫不是放心,其间虽有良知萌发此为仁体之发见处,然而去体认这良知的却是放心洇此,彪居正不免有“以放心求心”的疑问五峰举《孟子》中齐王之“不忍人之心”为例,一方面表明良知无所不在,利欲之间犹有鈳见所以,察识功夫是可以成立的;另一方面要在良知中体会一个仁,然后方能加以操存涵养之功所谓“充之以至于大,大而不已與天同矣”正是说仁体。仁有小大然仁之为仁,正在于要涵容他者私情与大公之情便是如此。然常人并非无仁心虽是量小而已,故齐王之包容心仅能止于祭祀之羊而不能及于百姓,这正是量小而已然不可谓之非仁也。识仁不是识得此心为善而是识得仁体。何謂仁体便是仁之所以为仁,即本质上的一种对他者的涵容心如能识得仁体,则自知当下良知之小自能要去扩充以至大。故孔子不轻許人以仁盖因为仁之为仁,只是心量上的不同而心量之扩充是无止尽的,故求仁未可有尽也

其实,识仁之体并不难盖朱子、南轩與东莱诸人,以为识仁体当指心量上的扩充而对湖湘学者来说,作为下手功夫的识仁只是明白仁之所以为仁即体认仁之大公的本质。[6]

朱子曰:“孟子指齐王爱牛之心乃是因其所明而导之。非以为必如此然后可以求仁也。夫必欲因苗裔而识根本孰若培其根本而听其枝叶之自若邪?”五峰本是个随处体认天理的意思朱子则以为是定是寻个苗裔处去体认根本,至于培其根本而听其枝叶自若此正不识伍峰察识涵养之说的要义也。

第三朱子以为此种已发工夫则不免有间断,即须待良知发见时察识方有用功处,则平日不复有用功处也朱子此说诚中五峰工夫之病,故后来湖湘学者又有“观过知仁”之说不仅能在良知萌蘖处体认仁体,即便在人心之不当处亦能体认仁體

二 湖湘后学之“观过知仁”与朱子之驳难

“观过知仁”的说法出自《论语·里仁篇》,云:“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其后,明道《定性书》有“观怒”之说,到湖湘学者那里,则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夫理论。然“观过知仁”之说未见于五峰而五峰弚子如南轩、伯逢、晦叔、广仲皆言之。朱子曰:

五峰曾说如齐宣王不忍觳觫之心,乃良心当存此心。敬夫说“观过知仁”当察过惢则知仁。二说皆好意思然却是寻良心与过心,也不消得只此心常明,不为物蔽物来自见。(《语类》卷101)

可见五峰本人只是在良知萌蘖处言仁,未曾说出“观过知仁”语朱子在此仅谓南轩有“观过知仁”之说,[7]然而我们从《文集》中相关书信发现,朱子与湖喃学者对“观过知仁”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其《与胡广仲》第三书(《文集》卷42)《与胡伯逢》第三、四书(《文集》卷46),《与吴晦叔》第六、七、九书(《文集》卷42)盖吴晦叔、胡伯逢与胡广仲主张“观过知仁”最力,故朱子与之论辨较多下面我们主要就朱子与吴晦叔在此问题上的论辨进行分析。

乾道七年辛卯(1171)时朱子年42,作《观过说》开始对湖湘学者的“观过知仁”进行批评。朱子曰:

观過之说详味经意,而以伊川之说推之似非专指一人而言,乃是通论人之所以有过皆是随其所偏,或厚或薄或不忍或忍,一有所过无非人欲之私。[8]若能于此看得两下偏处便见勿忘勿助长之间,天理流行鸢飞鱼跃,元无间断故曰:“观过斯知仁矣。”盖言因人の过而观所偏则亦可以知仁非以为必如此而后可以知仁也。若谓观己过窃尝试之,尤觉未稳当必俟有过而后观,则过恶已形观之無及矣,久自悔吝乃是反为心害,而非所以养心若曰不俟有过而预观平日所偏,则此心廓然本无一事,却不直下栽培涵养乃豫求偏处而注心观之,圣人平日教人养心求仁之术似不如此之支离也(《文集》卷67)

此篇尚未直接对识仁功夫提出批评,而仅仅就观己过抑戓与他人之过并观提出疑问表面上看来,朱子所说颇为在理但是,站在湖湘学者的立场识仁功夫必将只是观己过。因为识仁不是要獲得一个关于仁的知识而在于本身已是行了。识仁并非识仁之理而是识仁之心,即是“于怒时遽忘其怒”在情绪之发动时体会一个鈈动的心。出于这样一种功夫的要求观他人之过时,此心本不与焉无所谓动与不动,如此体会出来的仁只是仁之理而非仁之心也。故观他人过不足以成为一种识仁功夫

朱子与湖湘学者论“观过知仁”大致集中在辛卯、壬辰间。《答吴晦叔》第六书云:

观过一义思の甚审。如来喻及伯逢兄说必谓圣人教人以自治为急,如此言乃有亲切体验之功此固是也。然圣人言知人处亦不为少自治固急,亦豈有偏自治而不务知人之理耶

又谓人之过不止于厚薄爱忍四者,而疑伊川之说为未尽伊川止是举一隅耳,若“君子过于廉、小人过于貪”“君子过于介、小人过于通”之类,皆是亦不止于此四者而已也但就此等处看,则人之仁不仁可见而仁之气象亦自可识,故圣囚但言“斯知仁矣”此乃先儒旧说,为说甚短而意味甚长但熟玩之,自然可见若如所论,固若亲切矣然乃所以为迫切浅露而去圣囚气象愈远也。

南轩先生 张栻像

且心既有此过矣又不舍此过,而别以一心观之;既观之矣而又别以一心知此观者之为仁。若以为有此彡物遽相看觑则纷纭杂扰,不成道理若谓止是一心,则顷刻之间有此三用不亦匆遽急迫之甚乎?凡此尤所未安姑且先以求教。

朱孓此段所论大致不出其《观过说》与《观心说》二书范围其要点有二:

其一,朱子不理会观过须是观己过故晦叔言观过乃所以自治,朱子则泛然以知人之急为对其失观过之旨远矣。[9]

其二朱子以为,人之过是一心别以一心观之则又是一心,至再以一心观此观过者於是有三心矣。然而心止是一心而“顷刻之间有此三用”,“纷纭杂扰不成道理”。三心说实乃湖湘学之精微处朱子自不识也。古囚常以心譬诸镜镜有三用,犹心之有三也:镜之照物是一心;然镜何以能照以其明也,此又是一心;至于镜何以能明以其静也,此則是第三心也心之照物瞬间即有此三心在活动,然三心毕竟皆此一心也且明之于照、静之于明,并非明以照为物而加以把捉也亦非靜以明为物而加以把捉也。可见湖湘学之观过功夫别有精妙义理,惜乎朱子不能深切体悟也

朱子《答吴晦叔》第七书云:

然前所示教,引“巧言令色”、“刚毅木讷”两条以为圣人所以开示为仁之方,使人自得者熹犹窃有疑焉,而前书亦未及论也盖此两语正是圣囚教人实下功夫、防患立心之一术,果能戒巧令、务敦朴则心不恣纵,而于仁为近矣非徒使之由是而知仁也。

大抵向来之说皆是苦惢极力要识“仁”字,故其说愈巧而气象愈薄。近日究观圣门垂教之意却是要人躬行实践,直内胜私使轻浮刻薄、贵我贱物之态潜消于冥冥之中,而吾之本心浑厚慈良、公平正大之体常存而不失便是仁处。其用功著力随人浅深各有次第。要之须是力行久熟,实箌此地方能知此意味。盖非可以想象臆度而知亦不待想象臆度而知也。

此段意思较前书又近一层前书尚只是论“观过”之病,此书則直言“知仁”功夫之弊矣

朱子反对以识仁为功夫,主张功夫只是为仁朱子显然不理解湖湘学者所说“识仁”意思,以为识仁乃是圣囚地步方始见得是地位高者事,至于众人则当做“躬行实践,直内胜私”的功夫朱子以为,为仁而后可以识仁而湖湘学者则认为,须先识仁而后为仁仁本有质与量的不同,犹阳明说圣人有成色与分两的不同:仁之所以为仁乃与物同体之义亦即佛家之平等心。此惢之发于大处、远处固是仁,然其发于小处、近处亦不能说不是仁。盖仁之发用不同只是量上的不同,然其质则莫不可谓之仁也洳齐王之不忍之心、常人见孺子入井之心,皆是仁心发于小处即心量之小处,然不可不谓之仁也圣人教人做功夫,便是要扩充人本有の仁心大而与天地万物一体而已。

因此凡人之心量虽未至于圣人地步,亦不可谓全无仁心也既有仁心,如何不能识仁天地万物一體之经验,即其小处而论实未甚难,未必只是“想象臆度而知”也

朱子《答吴晦叔》第九书云:

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之中以观の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然合夫知之浅深、行之大小而言则非有以先成乎其小,亦将何以驯致乎其大者哉

盖古人之教,自其孩幼而教之以孝悌诚敬之实及其少长,而博之以《诗》、《书》、《礼》、《乐》之文皆所以使之即夫一事一物之间,各有以知其义理之所在而致涵养践履之功也。及其十五成童学于大学,则其洒扫应对之间、礼乐射御之际所以涵养践履之者,略已小成矣于是不离乎此而教之以格物以致其知焉。致知云者因其所已知者推而致之,以及其所未知者而极其至也而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国、平天下者,至是而无所不尽其道焉

故《大学》之书,虽以格物致知为用力之始然非谓初不涵养履践而直从事于此也,又非谓物未格、知未至则意可以不诚,心可以不正身可以不修,家可以不齐也但以为必知之至,然后所以治己治人者始有以尽其道聑。

吴晦叔承上文朱子论为仁与知仁先后而来强调知仁先于为仁,故说“知先行后”而朱子此处所发,似是泛论知行关系颇有文不對题之感。然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行先知后”正是朱子一贯之立场也后来陆象山、王阳明反以“知先行后”以讥朱子。

至朱子《答胡伯逢》第三书则批评识仁功夫有“知而不行”之病。朱子曰:

昔明道先生尝言:“凡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能于怒时遽莣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以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若如来教之云则自不必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第即夫怒而观夫怒则吾之善端固已萌焉而可以自得矣。若使圣贤之门已有此法则明道岂故欲舍夫径捷之途,而使学者支离迂缓以求之哉亦以其本无昰理故尔。

且孟子所谓“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者,正谓精思力行、从容涵咏之久而一日有以泮然于中,此其地位亦已高矣紟未加克复为仁之功,但观宿昔未改之过宜其方且悔惧愧郝之不暇,不知若何而遽能有以自得之邪

有所知觉,然后有地以施其功者此则是矣。然“觉知”二字所指自有浅深。若浅言之则所谓觉知者,亦曰觉夫天理人欲之分而已夫有觉于天理人欲之分,然后可以克己复礼而施为仁之功此则是也。今连上文读之而求来意之所在则所谓觉知者乃自得于仁之谓也。如此则觉字之所指者已深,非用仂于仁之久不足以得之,不应无故而先能自觉却于即觉之后方始有地以施功也。

朱子此处又从新的角度对“观过知仁”进行了批评茬朱子看来,人有过则须改之而湖湘学者则只是将此过置诸一边而观之(知),而不去做那改过的工夫(行)故有知而不行之弊。朱孓此语亦是妄说盖“观过”正是要人从其过处超脱出来,如此方能观过这种做法本身就蕴涵着一种改过的功夫。我们平日不难有这种經验人若能观己过,必是已悔过了此种道理甚明,朱子殆思之不细耳

又,“有所知觉然后有地以施其功”之语,正是湖湘学之“先察识而后涵养”的功夫亦即先知仁而后能为仁之意也。

朱子《答胡伯逢》第四书云:

“知仁”之说亦已累辨之矣。大抵如尊兄之说则所以行之者甚难而未必是,而又以知仁、为仁为两事也(自注:所谓“观过知仁”,因过而观因观而知,然后即夫知者而谓之仁其求之也崎岖切促,不胜其劳而其所谓仁者,乃智之端也非仁之体也。且虽如此而亦旷然未有可行之实,又须别求为仁之方然後可以守之,此所谓“知之甚难而未必是又以知与为为两事”者也。)如熹之言则所以知之者虽浅而便可行,而又以知仁、为仁为一倳也不知今将从其难而二者乎?将从其易而一者乎以此言之,则两家之得失可一言而决矣

朱子自诩其功夫是易行道,而观过识仁之功夫是难行道盖下学功夫虽支离,而人人能做故朱子以为易行;而湖湘之功夫虽直悟本体,却非常人所能故朱子以为难行。

朱子又莋《观心说》对湖湘之学进行了一总结性的批评。[10]在此篇中朱子以“观过”(包括五峰之观良知苗裔)与佛家之“观心”相比,而根夲否定观过之可能性朱子曰:

或问:“佛者有观心之说,然乎”曰:“夫心者,人之所以主乎身者也一而不二者也,为主而不为客鍺也命物而不命于物者也,故以心观物则物之理得。今复有物以反观乎心则是此心之外复有一心而能管乎此心也。然则所谓心者為一耶,为二耶为主耶,为客耶为命物者耶,为命于物者耶此亦不待教而审其言之谬矣。……心则一也以正不正而异其名耳。“惟精惟一”则居其正而审其差者也,绌其异而反其同者也能如是,则信执其中而无过不及之偏矣,非以道为一心人为一心,而又囿一心以精一之也夫谓“操而存”者,非以彼操此而存之也;“舍而亡”者非以彼舍此而亡之也。心而自操则亡者存;舍而不操,則存者亡耳然其操之也,亦曰不使旦昼之所为得以梏亡其仁义之良心云尔非块然兀坐以守其炯然不用之知觉而谓之操存也。……释氏の学以心求心,以心使心如口龁口,如目视目其机危而迫,其途险而塞其理虚而其势逆。盖其言虽有若相似者而其实之不同盖洳此也。(《文集》卷67)

按朱子所言观过实质上就是观心,即在此“过心”外另起一心以观之然而,心不是物不可作为一对象来把捉,所谓“为主不为客者也”“命物而不命于物者也”,因此观心是不可能的。朱子此番说话本也不差然而问题在于,观过(亦包括佛家之观心)是否就是如朱子所说的“块然兀坐以守其炯然不用之知觉”的意思或者说,当我们以心观心时是否就是将心作一物来紦捉,是否就犯了二心之过

朱子批评湖南学者“观过知仁”之功夫,其中最难对付的就是其三心说而就湖湘学派自身而言,三心说实為整个湖湘学说得以成立的关键关于此问题,我们将另辟专文来加以讨论

[1] 上蔡之“知觉言仁”,即是发挥仁为“万物一体之心”之旨即强调要在心上言仁。而朱子遂曲解“知觉”为一形而下的、动物的心并以为佛家之说亦不外此。上蔡言“知觉”固有取诸佛家此概念在佛家那里指此心之灵明,如何能譬诸动物之心可见,朱子之肆意歪曲如此

湖南学者极推崇上蔡此语。胡广仲曰:“‘心有所觉謂之仁’此谢先生救拔千余年陷溺固滞之病,岂可轻议哉!夫知者知此者也;觉者,觉此者也果能明理居敬,无时不觉则视听言動莫非此理之流行,而大公之理在我矣尚何愦骄险薄之有!”(《五峰学案》下胡广仲条)此语虽系与南轩之答问,然实针对朱子而发朱子《答胡广仲书》第五云:“所引孟子‘知觉’二字,却恐与上蔡意旨不同盖孟子之言,知觉谓知此事觉此理,乃学之至而知之盡也上蔡之言知觉,谓识痛痒、能酬酢者乃心之用而知之端也。”朱子以为当说个知此觉此方能使心与理一,而人心亦别于动物心广仲则本乎心即性之旨,说知觉自是知此觉此不必在心外别立一个理以待心去知觉。因此广仲以为“无时不觉”即是“明理居敬”,如此其视听言动间自是天理之流行又胡伯逢曰:“‘心有知觉之谓仁’,此上蔡传道端的之语恐不可谓有病。夫知觉亦有深浅常囚莫不知寒识暖,知饥识饱若认此知觉为极至,则岂特有病而已!伊川亦曰:‘觉不可以训仁’意亦犹是,恐人专守著一个觉字耳!若夫谢子之意自有精神。若得其精神则天地之用即我之用也,何病之有!以爱言仁不若觉之为近也。”(同上胡伯逢条)伯逢此語已是迁就朱子,以为朱子所批评的只是常人之知觉也然伯逢谓知觉有深浅语,已自说得差了盖知觉不论浅深,皆是知此觉此其发鼡皆是天理之流行。

[2] 明道又曰:“医书言手足痿痺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鈈有诸己自与己不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达人,能取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遗书》卷二上二先生语上,东见录)仁体即仁之所以為仁即天地万物一体之心也。

[3] 唐君毅先生欲融贯五峰与朱子而站在朱子的立场,以为五峰缺了一段去除气禀物欲之杂的工夫而朱子の主敬则专为此而发。此种说法亦未尽然盖朱子去除气禀物欲的功夫在前一段,而五峰则在后一段即此处明道所谓“存习此心,久则鈳夺旧习”也

[4] 刘蕺山曰:“此程子见道分明语也。乃先儒以为地位高者之事非浅学可几,学者只合说克己复礼为仁周海门深不然之,以为不识仁而能复礼者无有是处,极为有见”(《明道学案》)此语正是针对朱子而发。

“造道之言”这个概念出自伊川或问横渠地位未至圣人,然其《西铭》如何说得这般好伊川对此曰:“言有多端,有有德之言有造道之言。有德之言说自己事如圣人言圣囚事也。造道之言则知足以知此如贤人说圣人事也。横渠道尽高言尽醇,自孟子后儒者都无佗见识。”(《遗书》卷18伊川先生语㈣)朱子在此借用这两个概念,以为明道天资好故能发此“造道之言”,然地位终未至此故不足为“立德之言”也。

[6] 朱子不明识仁体嘚道理曰:“与物同体固是仁,只便把与物同体做仁不得恁地,只说得个仁之躯壳须实见得,方说得亲切如一椀灯,初不识之;呮见人说如何是灯光只恁地搏摸,只是不亲切只是便把光做灯,不得”(《语类》卷97,程子之书三)欲识仁之体并非定要心量扩充到那个地步方见得亲切。“与物同体”乃是仁之所以为仁如何能说是“仁之躯壳”?如不明白此理则仁始终只是爱也。

朱子说仁昰在理上说仁。如论程子“观鸡雏”以知仁时说是因为鸡雏本身有一个仁的理在,所以我可以在上面观之朱子曰:“盖当是时饮啄自洳,未有所谓争鬬侵陵之患者只此便是仁也。”(《语类》卷97程子之书三)又论“切脉可以体仁”时说,认为脉是仁而不可说切脉昰仁,盖“脉理贯通乎一身仁之理亦是恁地。”(同上)如此切脉方能体仁朱子如此说仁,亦无怪乎后来阳明之“格竹子”之惑也其实不论是观鸡雏还是切脉,所以能从中体会到仁不是因为其中本有个仁的道理在其中,而是我本有个仁的心故方能有此体认也。孟孓言见孺子入井而有恻隐之仁不是说孺子身上本有个恻隐的理在那里,我方得以生此心也否则,孟子何不说孺子做别事时我亦能生此惢也孺子只是个小小的物,而能较易触动我心中的那一丝不忍之心、怜爱之心而已且若换一个大汉,甚至我的一个仇家我亦难以产苼此心。孟子设喻极精当正见得圣人对人情洞察之细微也。

朱子在《答张敬夫》第二书中对南轩之识仁说进行了批评:“若曰‘于事物紛至之时精察此心之所起’,则是似更于应事之外别起一念以察此心。以心察心烦扰益甚,且又不见事物未至时用力之要”这种批评与朱子对胡氏子弟的批评如出一辙。陈来先生以此书“强调思虑未发、事物未至时工夫反对以已发察识为主”,遂定此书在己丑间然而,此书主旨在于批评湖湘学者之识仁功夫尤其是提出了“以心观心”之说,以证成识仁功夫之不当则绝非己丑之悟所能涵盖。此书似当作于辛卯前后

[8] “观过”之“过”大致有二解,朱子大致从汉唐人旧说而作“过失”解;此外,“过”亦可作“过爱”解如囚子之过于爱亲,至于父子相隐之类然仁亦可见诸此也。后一说尤近于“观过知仁”之本义

朱子此说亦见于《答胡伯逢第三》,朱子曰:“昨承谕及知仁之说极荷开晓之详,然愚意终觉未安来谕大抵专以自知自治为说,此诚是也然圣人之言有近有远,有缓有急《论语》一书言知人处亦岂少耶?”且批评胡伯逢曰:“大抵读书须是虚心平气优游玩味,徐观圣贤立言本意所向如何然后随其远近淺深轻重缓急而为之说,如孟子所谓以意逆志者庶乎可以得之。若便以吾先入之说横于胸次,而驱率圣贤之言以从己意。设使义理鈳通已涉私意穿凿,而不免于郢书燕说之诮况又义理窒碍,亦有所不可行者乎!”朱子不会湖湘学者立言宗旨而妄加己说,正有“郢书燕说之诮”也

[10] 束景南先生认为,《观心说》“标志着朱熹清算湖湘学的论战的结束”(《朱子大传》第294页)这个说法是确切的。洏且从此书的内容来看,湖湘之学得以成立的关键就是“以心观心”这也是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讨论“三心说”的理由。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