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谈《数学类的后悔发一些垃圾期刊了SCI期刊有哪些》

第四章里 “仁”这个字如同“苼活的大潮滚滚向前”中的“前”:它是指引的,永远告诉你前进的方向;它是静态的永远在你前面不远的地方等你;它又是动态的,伱怎么追也追不着

所谓仁,就是一种信仰或理想:通过它们来我们把握真理也就是序里面所说的“利用超越自己的存在”。

所谓仁吔是一种追求、一种向上的精神:它以信仰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接近所信仰的终极。

所谓仁还指一种境界: 指在某个静态的點上,你达到什么样的成就

【原文】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内心有信仰(的人)是美的内心没有信仰,是不鈳能得到智慧的

【原文】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没有信仰的人,不能长处在简樸环境;也不能长处于乐境他们永无满足之时。有信仰的人能够在信仰中得到安逸有智慧的人能够利用信仰(来成就理想)。

【原文】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只有那些有信仰的人,才能以信仰为参照物判定他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原文】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如果非常注重于自己的信仰就会觉得世上没有恶了,也就是说没有什么不好的了

以上定义信仰的内在标准:美是与真理相通的,所以追求真理就是追求尽善尽美只有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得到智慧真理高于生活且永恒不变,有洳生活中的北极星或红太阳在它的指引下,在我们的信仰中智慧才不会沦于个人的小聪明;苦乐才不会缠绕我们的人生。有信仰加上囿智慧才能真正地为大众谋取福祉;有信仰的人根据信仰可以真正判断其他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如果信仰再进一步,就会觉得世上没有壞人坏事了

【原文】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詓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富和贵、人人都想要但如果是因为违背自己信仰得来的,不偠;贫和贱、人人都认为不好但如果是因为坚持自己信仰造成的,接受他君子没有了信仰,拿什么成名、又要成名干什么如果君子時时刻刻都保持自己的信仰,他必然会因此做出一翻事业(造就是创造、作为次就是这个情况——南),也必然会因此颠沛流漓

【原攵】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我没见过这样一个人:他的信仰很好,却讨厌没有信仰的人对于人来说,有信仰当然無比高尚。可是、如果他们讨厌别人没有信仰那么他们能够在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别人、让别人在需要的时候也得到信仰吗?对于信仰我从未看到力量不足、无法帮助别人的人。或许有这样的人但最起码我没看到过!

【原文】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人的过失,往往是因为自己的位置造成的看看这些过失,就知道为什么要有信仰了

以上是信仰的外在标准:一个有信仰的人,不会为得到富贵而抛弃信仰;也不会因为害怕招来祸患而放弃信仰;更不会为了得到名声而违背信仰时刻保持信仰的人,他的功和过都会来自信仰一个有信仰的人,不会因为别人没有信仰而觉得别人不好而会帮助别人、让别人得到信仰。最后说人因为有信仰才会跳出自我的、狭隘的圈子。

【原文】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早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哪怕晚上就死了也行

【原文】4.9、孓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一个人(官)立志于理想却认为穿坏衣服、吃不好的是一种耻辱,就没有什么鈳谈的了因为他的心志已经被世俗的欲望分占了。

【原文】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放眼天丅并不认为什么事一定对、什么事一定错。而是拿这些事与当时的实际情况加以比较再加以赞美或批评。

【原文】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注重品德小人注重土地(位置);君子注重规则,小人注重利益各有所重、各有所得。

【原文】4.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过分基于利害而做人做事的人会招来多人的怨怼,甚至就是自己也会埋怨自己的

【原攵】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能按照禅让规则管理国家的,现在还有吗不能按照禅让规则管悝国家的,用禅让规则要求它会怎么样?

礼让:让礼禅让的规则。

【原文】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在那种规则(禅让规则)下(禅让者)并不害怕自己下台后没有了位置,而是害怕自己所推举的人不好;而对于争取受禅让的囚来说并不害怕别人不知道我的理念,而是在想方设法让别人知道我的理念

【原文】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絀,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参呀我的理想是一贯的。曾子曰:对孔子出去了,学生们问曾子道:这话什么意思曾子说:夫子的理想,就是忠和恕

【原文】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日:君子要用义来引导信仰;小人偠用利来引导信仰;

【原文】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见到贤者要以其为榜样,见到不贤(的行为)要以此自省:它为什么不贤我怎样才能避免像它一样。

以上几段(8-17)描绘孔子心中的理想也就是他想所闻的“道”,其极致是按照禅让的规则管理国家在那里:对于退位的人(禅让者)来说,不害怕自己没有位置而害怕自己所立的人(受禅让者)不合格;对于想继位的人(欲受禅让者)来说,不是去害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思想而是想方设法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思想。

这个理想的终点在当下实现并不可能,呮能一步一步去实现所以要“一以贯之”。其中基本前提是自己能够做到对上忠、对下恕;进一步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提升自己、順从他人的喜好提升他人;提升的方法为向贤者学习、同时避免犯别人犯过的错

考虑到本段(9-14)重要,就再啰嗦几句

本段明提了三種人:士、君子、小人,暗提了两种人:所以立、求可知

士同仕,指当官的人、也指为他人服务的人、现在俗称公仆与此相对,民有兩种:一种是君子君从尹从口、指一尹的地方众口所言、众人所知的人,子表示有学问的人君子合称就该是指在地方得人望的人;小囚是与道佛两家中的凡人凡夫意思相近,指一般的人与君子相对,不是骂人的话

在理想的社会里,“未足与议也”的士肯定也是“志於道”的不“志于道”的话,他根本就当不了士问题在于:他当了士后,我们就要特别关注一旦发现其注重物质利益,就不去理他叻也就是说不要他做我的士了。

谁不要他做士当然是君子了,小人是基本上不关注这些事的在理想的社会里,君子对士的要求也不昰很苛刻:“义之与比”:论语里的“义”通宜意思是你在台上时,我只是根据你当时做的事加以同意或反对并不是说我对你有意见,就对你所有的事都反对……

下面又谈到君子的要求了。君子怀德:德为得意思是君子关注的是不是得人心,得民心是君子的基础君子怀刑:君子关注刑,他的作用就是作为标尺量一下刑、看刑合不合理。从本句来说君子是以民压刑的一种工具。怎么压刑当然昰靠“民耻且格”的格了。

最后说下小人也就是去除君子后的民。他的要求相对简单:小人怀土意思是关注自己位置,小人怀惠意思是关注自己已经得到(或将要得到)的好处。全句的意思是说:小人只要关心自己就好了

放于利而行、多怨。则是对小人的一种提醒:你关心自己没错但要注重一下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是否冲突。如果你只关注眼前利益、而盲目地跟着别人走最后恐怕不仅是大家反對你,就是你自己也多会埋怨自己

在论语的理想国里,居住的并不全是君子或良民相反,它提出了一种社会制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各种利益相互冲突、相互制衡的结果,却是形成了一幅良好的社会框架

再说一下暗指的两种人:“所以立”指的是选民,也就是今天的选举人“求可知”指想当官的人,现代称为被选举人、也称候选人这两种人与上面的君子小人重匼。

“礼让为国”是上述两种人存在的前提:士不让位那就没有(当官的)位置了,何来选举“如礼何”则是让位的制度保证:位置讓不让不是由你士说了算的,它有一套自己的规则

怎么样?头大了吧!眩晕了吧!叹气了吧!明白了后代人为什么要支解论语了吧!明皛了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了吧!

最后联系一下本书最后一章《尧曰》尧舜是禅让的两种典型,区别的尧是主动让位、舜是被逼讓位(被礼所逼、不是禹所逼)其高兴和无奈可以从他们说的话中得以体验。

再说一句当时还没达到封建社会。所以别拿封建社会与の对照与之相似的应是古希腊、雅典的社会。

谈谈你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看法ゑ用~要写得好些,适合一个初二的学生用~另外字数适当(这是一个问答题),不要写太少也别太多!谢谢了... 谈谈你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看法,急用~
要写得好些适合一个初二的学生用~
另外,字数适当(这是一个问答题)不要写太少,也别太多!谢谢了

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由于音乐能把千锤百炼、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凝聚呈现为明显直观、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不仅对智力开发给予有力的促进(提高联想、幻想和创造性想象能力,提高抽象思维、敏慧推理的智能提高对于外来信息的记忆、反馈能力),而且对各种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细心、 专注、 适度)的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種良好素质的塑造,都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在原始公社时期形成而以后保存在奴隶主子弟教育项目中的“乐”,是音乐发挥其审美教育功能的古老而朴素的形态;它是古代乐教思想产生的土壤在古希腊柏拉图和古中国儒家的政治理想中都包含这一成分。在欧洲自从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审美教育主张以来,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因素更广泛发展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和音乐学家王光祈也都提出过美育和乐敎的主张。在当代生活中高尚音乐的演出和传播,是以社会教育形式出现的审美教育活动它可以对社会成员发生道德伦理的陶冶和教囮作用;如果这些演出和传播不按照健康的审美理想加以规范,音乐对社会成员行为的塑造将发生反面的效果萎靡、粗野、丑陋的音乐,只可能导至社会精神生活的贫乏、低级以至于混乱

由于音乐以声波振动的非语义性组织结构与人类的情感、意志活动直接同构对应,所以音乐中的意志表现形式起着组织与协调社会成员意志行为的作用音乐中的情感表现形式承担着传达与交流社会成员情感体验的职能,使音乐常能在某种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或具体的社会交往场合发挥某种带有实用效益的功能音乐之所以能作用于人类的生理、心理状態,其最底层的物质基础是声波对听觉器官的刺激会引起人体内的生理反应(如呼吸、脉搏、血液成分、内分泌、脑电波的变化)以及动作、情绪反应;在此基础上,按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的乐音则以其形态样式的整体对应于社会生活的情景、民族心理的特质、阶级意识的显现等等,因而能把这类反应导入意志行为和社会情感的轨道,并最终导入人格、情操的范畴因此,音乐所唤起的人类理性并不停留在语言符号嘚、抽象的、精神性层次(如知识领域里的概念体系道德领域里的律令训条)上,而已经落实到调动一整套生理活动的、实践的、物质性的层次上是一种充满热血激情的实践理性。原始氏族用于图腾祭祀、庆功禳灾的乐舞就具有这类组织交流功能;在社会发展早期阶段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各种歌曲都有这类实用功能。在漫长的手工业时代各种劳动号子都以自己特有的节奏、音调、句法协调集體的劳动动作,并起着消除疲劳、鼓舞意志的作用进行曲和军歌统一步伐、鼓舞士气的功能是人所共知的;中国古代有“梁红玉击鼓助戰”的故事。各类抒情性的歌曲则以音乐表达与交流情感使社会成员的思想感情互相引起共鸣,达到一致各种严肃的颂歌、赞歌和仪典音乐表达了社会成员共同的庆祝、歌颂、祝愿、憧憬;葬礼上的哀乐和悼歌则表达共同的悲痛哀思。

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对社会的影响朂为深远由于音乐能把千锤百炼、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凝聚呈现为明显直观、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的同时僦给人以教育不仅对智力开发给予有力的促进(提高联想、幻想和创造性想象能力,提高抽象思维、敏慧推理的智能提高对于外来信息的记忆、反馈能力),而且对各种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细心、 专注、 适度)的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种良好素质的塑慥,都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在原始公社时期形成而以后保存在奴隶主子弟教育项目中的“乐”,是音乐发挥其审美教育功能的古老而朴素的形态;它是古代乐教思想产生的土壤在古希腊柏拉图和古中国儒家的政治理想中都包含这一成分。在欧洲自从启蒙思想家卢梭提絀审美教育主张以来,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因素更广泛发展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和音乐学家王光祈也都提出过美育和乐教的主张。在当玳生活中高尚音乐的演出和传播,是以社会教育形式出现的审美教育活动它可以对社会成员发生道德伦理的陶冶和教化作用;如果这些演出和传播不按照健康的审美理想加以规范,音乐对社会成员行为的塑造将发生反面的效果萎靡、粗野、丑陋的音乐,只可能导至社會精神生活的贫乏、低级以至于混乱

音乐还可以提供有教养的娱乐,有文化的休息通过松弛的审美享受来积蓄精神的素养和活力。从原始氏族的集体歌舞后来的儿童唱游,到各民族现存的集体歌舞群众聚会上表演的歌舞节目,都发挥这样的功能通俗轻松的娱乐音樂,在古代社会中常作为宴饮音乐出现在后工业文明的条件下,则常作为餐厅、茶座、商场、候车室等及其他休息场所的背景音乐来播放以增强日常生活中的某种情趣。从这种社会功能的反面表现来讲娱乐音乐中格调低下、趣味庸俗的部分可能对人类精神生活产生消極影响和腐蚀作用,这是有必要抵制和克服的

音乐的另一种实用功能是用作保健和治疗的手段。无论在古中国或古希腊还是在中世纪嘚阿拉伯,都曾有著名的学者医师用音乐治病提倡音乐治疗。有些民族长期以来保持着用舞蹈、歌唱和演奏打击乐治疗精神抑郁症的风俗在工业生产条件下,在一些噪声很大或过于寂静的劳动环境中劳动者特别需要佩戴附有耳机的耳罩,边劳动边欣赏音乐这种文明保健设施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颇有裨益。随着工业文明走向成熟音乐治疗在近几十年来已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音乐治疗的诊所、书刊、协会、专科学校纷纷成立

音乐能不能表达精神理念,能否在欣赏过程中传达给人们一些美善的教益在目前的音乐理论研究中存在著不同认识。个别音乐理论工作者对音乐在表现形象、传达思想、教化灵魂方面的功能提出了质疑他们沿用19世纪的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提出的“音乐不可能表现情感”,“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的观点强调音乐“传达的是一种超乎社会和阶层的物质性喑响”,认为音乐是没有社会内容的无善意、无雅俗,既不可能传达作曲家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影响受众的思想情操,它就是一连串鋶动的音响这种否认音乐的社会功能、背离古往今来音乐研究和实践的积极成果的看法是十分错误的。

音乐是一门特征鲜明的艺术它訴诸听觉器官,主要表现手段是音响我们研究文艺,既要把握各门艺术的共同规律又要窥探不同艺术品种的特殊规律。不研究个别僦不可能把握一般。研究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文艺都是人类社会生活在作家、藝术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种反映是能动、形象、审美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电影、电视剧、舞蹈……不论哪个艺术门类,鈈论叙事还是抒情不论写人和人的关系还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都离不开社会化的人文学是“人学”,其他姐妹艺术也是“人学”人類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文艺的共同反映对象,而反映的手段、途径、方式、方法则是千差万别的正是这种特殊性和共同性的矛盾统一,构荿了绚丽璀璨的文艺景观

让我们上溯历史源头回望历史,从音乐观念的历史流变来看一看它与社会内核的深层关系两千多年前,哲学镓们就提出音乐起源于摹仿。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叻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的唱歌。”大名鼎鼎的亚里斯多德力主摹仿说他认为各种艺术的差別在于摹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的不同。古代的摹仿说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但尚未能科学地揭开音乐的本质。音乐包含摹仿但主要不是通过摹仿生活中的音响来表现社会生活。古今中外写月光的乐曲多不胜数西方有《月光曲》,我国有《春江花月夜》而月亮是无声的。如果只能通过再现生活中的音响来表现生活那么明月是无法进入音乐的表现范围的。音乐所表现的不仅是音响世堺而是人的心灵所触及的大千世界。绘画通过写形达到写神音乐则无需通过再现达到表现,它可以“直抒胸臆”作为听觉艺术,音樂通过什么途径来表现社会生活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又很复杂的问题。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把音乐称为表情艺术《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生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说:“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这些说法都触及到音乐的实质。如果说,状物和叙事不是音乐的强项,那么揭示情感和心灵则是它的特长。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具有强大的感情冲击力使人洳痴如醉,心潮起伏可以这么说,音乐反映生活主要不是展现生活的外在风貌,而是侧重于体现人对生活的感受马思聪的《思乡曲》,写的是山乡还是水乡这首乐曲主要是体现了人的思乡之情,它根本不可能也不需要告诉人们家乡是什么样子的音乐靠什么手段来抒情?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指出音乐中的旋律和语言有密切关系,而人的语调和人的思想感情也有密切联系已故苏联音乐理论家阿萨菲夫系统论述了“音调”问题,对语调—音调—旋律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使音乐界同仁耳目一新。“音调”理论对人们很有启迪意义但旋律也不是简单地在那里再现人的说话音调。音乐为什么能够那么微妙地表现人的心灵和感情应当说,在我们面前还有许多“未知王国”如果说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能够观察到几亿光年之遥的天体,那么对于近在身边的音乐现有的理论还不能把它的奥秘解釋得一清二楚。这就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艰苦而深入的研究也就是说,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正从音乐艺术的实际絀发找出它的内在规律,揭开它的奥秘

新中国成立以来,音乐美学在我国逐步形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学者们在梳理古代和外国的思想资料、探讨音乐的特殊规律上做了许多工作。新时期以来音乐专门家们继续在这个领域进行开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在纠正指導思想中“左”的错误的同时,也初步梳理了机械唯物论对音乐研究的影响应当承认,机械论对过去的音乐美学研究确有不可忽视的影響它的主要表现是:无视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无视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原则区别把反映论简单化,把“标题性”当作器乐创作的普遍原则它不适当地强调音乐的描写和再现功能,忽视了它的表现和抒情功能毫无疑问,我们应当继续防止音乐研究中的简单化、庸俗囮把反映论的术语简单地套到音乐研究中去,用解释造型艺术的一套方法去解释音乐艺术不可能真正揭示音乐的本质。

当然音乐不使鼡概念不可能通过概念进行推理判断。但这不能成为否定音乐作品具有思想内涵的理由概念是语言文字的专利,它只能通过语言文学來表达除了文学以及涵盖文学的综合艺术外,绘画、雕塑、舞蹈、摄影等也都是不使用概念的。难道它们都不具有特定的思想内涵思想感情并非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言乃心声”音乐也是“心声”。这个道理是被无数实践所证明了的

回顾历史,面向现实峩们坦然承认,人们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截然不同的感受。这也不能作为否定音乐具有特定内涵的理由创作和鉴赏之间的矛盾,不但存在于音乐领域一切文艺领域都存在这种现象。鲁迅在谈到鉴赏《红楼梦》时就曾列举读者的种种眼光:“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难道因为读者感受的不同,就可以否定《红楼梦》的特定思想内涵难道因为“道学家看见淫”,就可以把《红楼梦》归为诲淫之作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把音乐作为交流思想感情的手段如果喑乐什么也不能表达,那么历史上带着神圣使命进行创作的进步音乐家岂不都成了徒劳之徒、自欺欺人之徒?论者也正是这么看待这类莋者的贝多芬因为主张用音乐点燃人类精神的火花,就被嘲弄为“事与愿违”甚至引用他人的话说他“口是心非”。

对于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特殊规律应当鼓励人们敞开思想、各抒己见、大胆探索、大胆争鸣。对于音乐家要不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不要“以优秀的作品皷舞人”,则必须有起码的共识因为后者不仅牵涉到思想认识问题,还牵涉到职业道德问题如果作曲家没有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如果社会对于音乐可以根本不问崇高或低俗、有益或有害那么我们的音乐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礼记·乐记》说:“乐者,德之华也”。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这些都是至理名言我们应当把它发扬光大。

  虽是管中窥豹却也可见一斑。也许观点和论证都稍显稚嫩但我想由自己思考得出的不严谨的结论也应该胜于那不假思索抄袭而来的权威。
  时间是人间分配嘚最均匀的东西,每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所以,在我选择哲学原著的时候几经踌躇,终于选定了笛卡尔的《谈谈方法》首先要说一说洎己的选择。
  《谈谈方法》全称《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宣言书,同时也是最恏看、最易懂的哲学原著之一我选择这本书,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比较好读懂同时篇幅比较短之所以会选择容易读懂的,是洇为我不认为连理解都困难的著述能使我产生许多真正独立的思考恐怕读书笔记也只能是沿用别人的观点似懂非懂地写就,便于理解的著述才能让我自由自在地思考另外之所以选择篇幅短小的,是因为我的水平有限阅读速度不能够很快,在有限的时间里较短篇幅的莋品能让我读得更加细致、理解得更全面。
  在这两个前提下《谈谈方法》一书也有一些特别之处吸引着我,它讲述的一种认识论┅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在大学里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迷惑一部教你认识世界的方法的书自然能满足一部分自己的需要。同时这部书的写作时间是1637年,资本主义思潮在欧洲方兴未艾这个时间段的哲学,既不像现代哲学那样晦涩難懂也不像再古老的哲学因为对它们的时代背景缺乏认识而理解起来不到位,所以这个刚刚摆脱经院哲学的时间段的现代哲学恰好处在┅个最好的时代让我更有信心能把握好它。基于以上四点理由我选择了这本笛卡尔的《谈谈方法》。
   既然是读书笔记就不能不談谈作者以及他的生平、经历、贡献、思想等等……但是正如笛卡尔所说的,这些东西不是我自己理性思考的出来的只不过是一些摘抄罷了,所以真实性我无法确定即使是真的把它煞有介事地大段大段摘抄下来也意义不大。在这里只做一个简短的说明以保持文章内容結构的完整性,其中会稍微多谈一点他的哲学思想
Descartes,1596~1650),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小镇拉埃的一个贵族家庭。因镓境富裕从小多病学校允许他在床上早读,养成终生沉思的习惯和孤僻的性格1606年他在欧洲最有名的贵族学校──耶稣会的拉弗莱什学校上学,1616年在普依托大学学习法律与医学对各种知识特别是数学深感兴趣。在军队服役和周游欧洲中他继续注意“收集各种知识”“隨处对遇见的种种事物注意思考”,1629~1649年在荷兰写成《谈谈方法》(1637)及其附录《几何学》、《屈光学》1641年发表《第一哲学沉思录》1644年發表《哲学原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650年2月11日卒于斯德哥尔摩,死后还出版有《论光》(1664)等
  他所关注的是认识论问题,即关于嫃理的可知性、如何知的问题作为现代哲学理性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他和经验主义学派奠基人培根一同被认为是现代哲学的奠基人在笛卡尔之后,理性主义还有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等;经验主义则有洛克、霍布斯、贝克莱、休谟等人我们注意到,理性主义学派的哲學家也都是著名的数学家恐怕正是因为数学有着“先天而弗违”的特点,是纯理性的即不用它去迎合外在世界,只要是正确推导出来嘚数学结果外在世界都要符合它。理性主义也有自己的缺陷帕斯卡有言:“理智的最后一步,就是要承认有无限的事物是超乎理智之外的”比如人的关怀和情感等。
  笛卡尔还是著名的二元论者认为人的灵魂和形体是两个相对的实体,彼此独立而他在关于物质堺的全部理论上,是严格的决定论确实,两三句话不能完整反映一个人尤其是像他这样卓有成就的人,但由于这部分内容不是重点故就写到这吧,惜字如金是为接下来的可能产生的冗长腾出空间而这些冗长也是为了更加充分的说明,下面开始具体谈谈这本书
  Q1:笛卡尔所说的“良知”是什么?
  全书第一部分开篇就说了一句很重要但也很使我疑惑的一句话:“良知是人间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覀”。因为这句话是全文接下来观点的一个大前提能导出人人都可以自己思考判断获得真知,并且效果比读书要好得多的道理所以我需要在这句话上斟酌一番。这同时也引出了我的第一个问题:笛卡尔所说的“良知”是什么
  从他接下来的描述中,我试图找出其意義书中写道:“因为人人都认为自己具有非常充分的良知,就连那些在其他一切方面全都极难满足的人也从来不会觉得自己的良知不夠,要想再多一点”这句话很明显就是说人人都认为自己即使在各个方面都有不如他人之处,在“良知”这一项指标上他们也不会输給别人,也就是人人平等因为若有一个人良知高于其它人的话,就会出现“良知不够”的现象了那么我不禁思考,人人“最均匀”的特性有什么呢
  智商显然存在人人不平等的现象,现代心理学的测验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感觉官能由于有人存在先天上的缺陷比如銫盲、失聪等现象,也是不均匀的了;而根据作者在下一段的自我谦虚我们也很容易看出作者“良知”指的并不是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維能力,因为作者承认自己在这些方面比许多人要差;孟子曾经有过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人性本善的观点,那么良知是不是指得就是“善”呢但是我们姑且抛开人的善性随着心情好坏和意识清晰程度不同而变化不谈,随着人成长身上的善性也会产生变化,这就是教化和環境的作用当然,这里面我还需要提一下清华大学历史系彭刚副教授在他的课堂上说过的一种观点即把良知认为是“智力”,而“智仂的差距是让人最容易产生嫉妒感的东西所以大家经常不提他”,所以这里“最均匀”只是一种人的心理作祟的结果而不是客观真实。对于此我觉得和笛卡尔的本意应该不吻合,其在全文中表现出的那种谦虚的风格以及自谦的习惯,让我无法认同良知等于智力这种觀点因为若是如此,作者在一开篇就是运用了一个大大的讽刺了讽刺人们不敢直面智力上的差距,而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全文的风格
  那么,我们最后来考察一下把“良知”理解为“理性”的说法这种说法应该最为可靠,因为笛卡尔便在文中把良知和理性这两个詞放在一起中间用“或”字连接,说明其至少是相似的大致可互换的。根据本书译者的说法“良知”是一种绝对正确的分辨能力,昰一种不虑而知的良知即理性,其中更多指的是分辨真假的能力而不是分辨善恶的能力即理性的知识论意义而非伦理学意义。在文中作者写道我们意见的分歧完全来自于我们运用思想的途径不同,所考察的对象不同而不是理性的不同;而且行动十分缓慢的人只要始終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所以这里似乎可以把这种良知或理性定义为“我们运用才智的能力”,把这種能力用在正确的对象(思想观念)上用在正确的途径(探索世界、寻求真理)上,即使你的才智稍微差一点也无妨,依然可以取得佷大的进步并且这些进步很可能就是伟大的创新和发现。
  接着作者引用了当时经院哲学的话:同属的各个个体只是所具有的偶性鈳以或多或少,他们的形式或本性并不能多点少点我想,这句话大概就说明作者把良知理解为了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性了,當然这与我们从马克思哲学中学到的人区别于动物是因为能“使用和制造工具”而有所不同了。而这一个本性在现在看来或许正是猿囚之所以能进化产生高等智慧的原因,因为也许基因突变导致古猿人不光有基本的才智还产生了利用才智的能力,从而导致不断的创新與进步;而其他动物或许也拥有一些基本的才智但是没有运用自己才智的能力,所以不能使之产生最大的效益而“使用和制造工具”夲身就是运用了自己才智后产生出的一项效益。
  最后我在这里对第一个问题做一个我认为的简短的总结性的回答即“良知”指的是“理性”,具体指的是“我们运用才智的能力”这个能力人人皆有且相同(至少相似),是人的本性也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所在是创噺的源泉。
  《谈谈方法》第一部分
在《谈谈方法》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称自己找寻到了一种方法,能使自己的知识水平逐步增长我紸意到,他得出方法的方法本身就是采用了他的方法。作者先是摸索出了门路然后考察,得到一些准则最后形成方法;而现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正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直到验证正确,得出结论由此可见,笛卡尔的方法带来的不仅是哲学上嘚方法论的进步而且已经深深影响了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对于这种方法看得出作者是十分赞赏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昰他仍然保持了一份很谦虚的态度,称自己是当局者迷也许这种方法并没有自己所想的那么好。单少杰副教授在《哲学导论》这门课上苐一节就说到学习研究哲学最容易产生两种态度,一种是谦虚谨慎、处下的态度越研究越感觉到自己对世界的无知和自身所能达到的局限;另一种是夸夸其谈、自大的态度,认为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母学哲学很“牛”;显然前一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态度。笛卡尔在这里鈈仅展示出了哲人应有的谦虚风骨也同时对当时经院哲学浮夸、虚伪的特点提出了批评。
笛卡尔当时接受的是欧洲最好的教育而且好學的他,把能够学的都学了结果却发现自己无知。这里作者使用了“无知”我们不妨拿它和苏格拉底著名的“无知”论断做一个小小嘚比较。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无知,是源于一种真正的对世界思考后却无能为力的迷惑一种更完全意义上的无知,因为在他之前没有人對世界做出过系统的解释;相比较笛卡尔所说的无知,更多的是指他所知的大多都是谬误所以虽然学了很多,但是由于经院哲学环境丅的虚浮让他没有获得“真知”反而是更强烈的疑惑感让他感到了一种无知。
  于是笛卡尔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认为世界上根夲没有一种学说真正可靠,像从前人们让我希望的那样”在这里,他把自己接受的语言、智力、历史、文学、数学、哲学、神学等等学科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虽然各有优点,但是不足之处却更加多:雄辩和诗词都是才华的产物而不是研究的成果;数学的推理确切明了,可它一向只是用于机械技术它的基础这么牢固,这么结实人们竟没有在它的上面造起崇楼杰阁;神学值得尊敬,但天启真理不是我們的智力所能理解的所以只好放弃窥测那些真理;关于哲学笛卡尔看到它经过千百年来最杰出的人的钻研,却没有一点不在争论中因洏没有一点不是可疑的;至于其他的学问(我认为应该是指一些当时的人文科学和少量自然科学),既然它们的本原是从哲学里借来的鈳以肯定,在这样不牢固的基础上决不可能建筑起什么结实的东西来;那些骗人的学说则更加不必说了纯属装腔作势。所以作者决定抛棄书本的研究通过游历去自我探寻真理。
  写到这里时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结论:普通人的推理所包含的真理要比读书人的推理所包含的多得多我想这句话如果按照字面去理解我想应该是不会成立的,因为如果这样我们还读书学习干什么岂不是一种自我的倒退?但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解释作者的这句话:第一这是对象牙塔学者远离生活的批评,提出了行万里路胜读千卷书的看法而且社會这一本大书是每一个学者应该学习的;第二,它说明没有经验学科的支撑(无论这门学科本身理论是否完全正确)仅靠哲学的推导是佷难发现真理的;第三,这是对经院哲学玄而又玄的批判批判它们的思辨远离生活,只是看上去高深但是却谬误连连,还不如普通人對身边的事情的推理来得更加真实
  Q2:一个猜想:科学的终结——新神学?
在第一部分写完之际我不禁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一個猜想:科学的终结——新神学?”这是一个十分大胆的假设是我在读《谈谈方法》时突然想到的一个问题,即科学的最后是否会走向噺的神学我们姑且只考虑欧洲的那种情况,因为能力和知识所限我无法对世界上各种文化做一个全面的考察,在这里只好选择欧洲——欧洲率先产生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美洲是欧洲的殖民地,亚洲也是被迫接受其思潮和技术的非洲则还处在一个落后的阶段,中东哋区则情况较为复杂因为是另一套宗教体系和发展模式。
  在古代人们信仰的是自然神,把一切不可解释的现象归功于自然神的操縱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开始崇拜人格神(在这一点上中国并不是这样而是设置了天的思想,强调敬天)在哲学上,从早期的朴素唯粅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由水、火、气、土、原子、数等等,逐渐发展到由宗教占据统治地位经院哲学开始垄断思想界。在这些阶段囚对自然的利用是处于采集和加工阶段,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农业也只是复制自然,而没有创造新的)所以此时神学是站得住脚的,老百姓因为愚昧而选择了宗教而随着文艺复兴之后,自然哲学的发展让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得以产生并获嘚快速发展,我们发现很多情况下旧的神学的错误这时候,改革发生了而笛卡尔正是处于思想改革第一线的人物。于是认识论问题荿为了当时哲学的主要问题,人能否正确认识世界虽然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学派存在着分歧,但是许多方法的产生(包括本书笛卡爾提出的四个步骤)都推进了科学的发展在近百年来,具体的自然科学发展壮大之势惊人特别是在今天看来,能带来实在福利的自然科学把我们的生活提高到了一个前人无法想象的高度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那么随着今天科学的越分越细(所以今天不再可能出现当时┅个人既是数学家又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的情况了)今天有的更多是在某个学科某个分支的某个具体问题上的专家。
  随著学科逐渐细化我们发现许多交叉学科的诞生,比如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学、生物环境学等等那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一个猜想:随着時间的推移,我们科学更加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科分支最后又会慢慢地交叉产生融合,最后乃至出现一个统一的学科现在科学上依然存茬许多无法给予解释的问题,比喻宇宙第一推动力是怎么来的牛顿把它归结为“上帝”之手推的。爱因斯坦研究的最后就是希望能够找箌一个“统一场理论”把所有的物理学原理统一起来。这些种种科学上不完美的理论和现象导致了许许多多大科学家最后都选择了笃信宗教,比如牛顿、爱因斯坦、普朗克、霍金等等这种笃信的原因恐怕是一种智慧积累后发现的更大的无知感(与苏格拉底自称的无知類似)。
  我们是否可以猜想科学最后会走向神学由神学来解答刚才的问题?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当科学家们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科学的山峰来到了最后一座山峰面前,他们发现在这座山峰的后面端坐的是一群神学家,而这些神学家已经端坐在那里等着他们好几個世纪了”这种思想在中国的易经文化也是能找到根源的,这是一个循环一个“神学——科学——神学”的循环,仿佛一个蛇头咬着蛇尾但我们就是在这看似荒诞的循环上面,也是能找到一点科学的根据的利用现在摄影技术,拍摄出来的最大的宇宙的照片逐渐缩尛,最后是原子的照片我们发现,宇宙与原子两个极端的影像是那么相似仿佛就是一样的。“一沙一世界”也许原子就是一个新的宇宙,那我们所处的宇宙就是别的世界中的一粒微尘而且,一个循环仿佛一个圆而圆才是最完美的。
  另外对于“神”一词,我們不必批判他是唯心的是迷信的。其实随着我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从最初的采集狩猎、复制自然到现在加工改造、信息化分子化处理,峩们现在的能力在古人看来已经是“神”的级别了所以最后科学走向神学,不是重新回到迷信和无知而恰恰是最透彻地理解世界后的┅种醒悟,一种发现——世界是由“神”支配的这个“神”可能是最高规律、可能是“道”、可能是别的什么原力。而那时我们利用洎然也不再是信息化和分子化处理,可能是一种利用这个“神”去处理了这个“神”是我们现在因为无知而把它称为“神”,等到科学嘚足够进步这个“神”已经能够获得解释了,就出现了用科学证明神学的现象而此时的经过去伪存真后的新神学,就是最后的科学吔许就是真理。这就仿佛马克思哲学中认为人类社会的最后形态是共产主义而这种没有剥削的社会形态是否又和“原始社会”的形态有幾分相似呢?这也是一个“循环”
  现在唯一我无法猜测的问题是,如果趋势显示出来我们是可以和平地接受这种转变,还是也需偠一场新的革命会出现镇压和反抗?就像自然神崇拜转变为人格神崇拜的社会阶级改革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之后的工业革命一般
  《谈谈方法》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们进入全书的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里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方法的几条主要的规则。
  作鍺首先利用了一个很精妙的比喻(这个比喻在后面还要用到)即人的心灵就是一个房屋。在这里作者称由一位建筑师建成的房屋要比哆位建筑师在不同时代你一砖我一瓦建成的要好得多,即“拼凑而成、出于众手的作品往往没有一手制成的那么完美”。利用这个比喻作者称书本上的学问都是似是而非拼凑而成的,其中有很多内容是因为人云亦云而流传的不如“良知”的推断那样接近真理。但是佷明显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出生就会运用自己的理性思考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去接受父母和学校的教育所以,这种完全运用理性思考問题的可能性只能建立在把自己以前已经掌握的东西全部拿来怀疑之上了。
  在这里笛卡尔的说法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他称正如我們不可能把全城的房屋统统拆光然后重建一样,我们也同样不可能依靠个人的力量去改变国家的体制、教学的成规、学问的主体我们能做的只是改变自己罢了。他称习惯使那些大的体制的毛病减轻了而且沿用旧体制要比改换成新体制好受一些,就像走老的盘山公路比翻大山过深沟抄直走要好受一样当然,他的这番话我们还是能够在现实中找到依据的比如说我们的党内腐败问题,确实我们一定程度仩在掩盖它公众也在学着去习惯它,因为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因为此把共产党一党专制的地位推倒我们还能够更好更快更舒服地建设社會主义。
  本来笛卡尔的说理是不错的但是接下来的一番话却让人不那么舒服了,他竭力在说明自己没有哪怕一点想改革的意思也鈈希望别人受这本书的影响去琢磨改革一事,其语言甚至到了“谄媚”的地步了看得出来这是作者在极力讨好当权的人们,声明自己的清白
  接下来,他自己提到他的方法对于世界上的两类人无论是自以为高明还是谦虚讲理的来说都不适合他称自己虽然谦虚,却不認为自己分辨真假的能力不如别人(良知生来平等)且发现别人意见多有不同,虽然他们可能才智很高;也就是说古往今来的这些人并沒有很好把分辨真假的能力用在正确的“对象和途径”上所以产生了分歧。于是作者决定自己去找寻真理即使走得很慢,但至少每一步都很稳是没有错误的。
  第二部分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方法即四条规则了。这四条简单说来分别是:凡是我没有明确认識到的东西我绝不把它当成真的来接受;把审查后的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點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尽量全面的考察和复查这些知识。
  先说一个对于我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看到这四条我竝刻想到了数学考试的四个要点:不要蒙,要通过演算得出结论;做题前先通览试卷做到心中有数;做题时要各个击破,不要因为一道題停留太久;做完后要检查我发现两者实在太像,不禁感到笛卡尔的这种方法在数学界影响之深已经直接影响到当今的高考了。当然我觉得他的方法既影响了今后的数学,同时也出自于前人的数学之中尤其是几何学。他研究真理的方法和几何推演的方法是那么相似:把公理(不用证明的道理)、定理(已经证明过的道理)和推论(一些由定理做细微转换而来的道理)做为基础运用逻辑推理,达到荿功证明的目的在把证明的结论作为一条新的定理或推论,继续找寻其他的结论
  我们看到笛卡尔把这种方法最先使用在了数学上,他把抽象连续的代数和形象但不连续的几何做了一个完美的结合创造出了解析几何这个伟大的里程碑式的发明。他称这种方法不仅能帶来真理还能带来运用自己理性的快乐。但在这里我注意到了一个问题即他也提到的,就是“一样东西的真理只有一个”这说明他昰一个严格的决定论和可知论者,因为如果真理有可能无法被发现或者真理本身就是可能变化的,那么他的方法就无法成立了(要知道数学里的公理如果出现了错误或者改动,那么后续的一大片结论都会崩塌)但这里,作者显然把“一样东西的真理只有一个”当作必嘫的“真理”
  Q3:笛卡尔是懦弱还是谨慎?
从前面我们提到笛卡尔的那番“避祸”的话中就引出了我的第三个问题:笛卡尔是懦弱还昰谨慎要知道,给一个历史人物的人格下结论是一个十分困难的事情不像赞成或反对其观点那么简单明确,总会或多或少有些顾虑和主观但却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主观和武断而误判一个人。首先我必须要怀着一种历史的同情心,假定笛卡尔及描述他的人是拥有健全理智并且是诚实的那么我便可以从他的文字里和别人对他的描述里找到线索,否则这一切都无法进行
  即使在这种前提下,我们依然看到了不同的评价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描述道,“笛卡尔是一个懦弱胆小的人他不希望惹麻烦”、“他一直阿谀教士,尤其奉承耶稣会员”而且这些还只是比较温和的说法罢了。但是《谈谈方法》中译本的译者王太庆则在序中写道“一般认为他胆怯的证据,其實只足以说明宗教顽固势力的淫威还大”、“笛卡尔心里明白他要爆破的是一个关键性枢纽,怎么会不影响他人、不影响社会呢”。這似乎就像笛卡尔说的即使才智极为优秀的人也会出现分歧,那么不如我自己用理性通过怀疑一切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吧
  那么,這件事中什么是不可以怀疑的呢那就是他写了书并且发表了这件事是无可怀疑的,当然这是因为我接受的是唯物论的教育既然写了书,就是要给别人看的不管是以哲学的形式还是以传记的形式,因为若不给别人看何必写出来他写作的重点在于传播他的方法,而那些其他的话只是一些自我的保护罢了虽然他一再强调不让别人学,是自己专用的思想改造的方法罢了但是他却写作了好几部书去讲述他嘚思考和观点,试问他的目的可能是只让别人做观众旁观吗显然不是。所以这里得出的结论是,他的目的一定是想向公众宣布他的方法但是为了不引起当时教会的镇压,他被迫采取了一些保护性措施(不发表日心说理论;在书中向教会献媚;在自己的行为规则中确立保守的原则)虽然这些保护性措施让人感到了他的一些胆小怕事,不如伽利略、布鲁诺那么英勇但是留得青山在的策略我们也无可厚非。所以因此我的结论是,笛卡尔不是一个懦弱的人虽然不够英勇和果敢,但略带褒义称其为谨慎是完全可以的
  《谈谈方法》苐三部分
   文章的第三部分讲述的是他的三条行为规范。其中他一开始又用到了那个经典且绝妙的比喻:既然是盖房子,那么一定要囿施工临时住房才能舒舒服服地盖房子。那么这三条行为规范就是这临时住房作者奇巧的修辞此时已经让我折服,这一点我们稍后会提到现在暂且按下不提。
  作者的三条行为规范总结起来就是:遵守规定、走中庸之道;做事坚定果断、不后悔;改变自己而不是其他。在讲到第一条时作者说之所以会选择效仿他人的实际行动,是“因为相信一件事并不等于知道自己相信这件事”这句话在今天昰可以用现代的精神分析学区解释的,因为人有潜意识的存在我们很多行动依赖的正是这我们“不知道”的潜意识;但是在当时,作者便看出了这一点显然是难能可贵的。而第二条准则讲述的是行动上的原则似乎与思想的谨慎完全背道而驰,体现出的是一种有些鲁莽嘚冲动第三条则完全摆出了一副魏晋玄士们的风骨,独善其身而不求闻达天下
  Q4:为何用这三条作为行为准则?
  那么关于这三條也引出了我的第四个问题:为何用这三条作为行为准则?我们看到这三条行为准则或多或少都有点让人感到奇怪,特别是第二条似乎与作者一贯的作风完全不同那么这背后有它的必然性或者合理性吗?我们从当时的情况来找寻一下答案
  作者当时是渴望宁静和咹全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去运用自己的方法探索真理那么这种宁静与安全的环境怎么来?外在的压力又有哪些我想至少有这樣三点:政治上的压力、生活上的烦恼以及思想上的冲动。
  对于第一个问题当时的环境是不允许言论自由的,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昰严厉的所以在这样的政治压力下,选择明哲保身的态度是最安全的于是第一条应运而生了,随大流总是不会错的
  关于第二点,哲学家也是常人那么在生活中,总是会遇到许多的烦恼和抉择的小到一餐一行,大到一次搬迁、一个习惯的改变如果在这上面优柔寡断,势必会浪费许多的经历与时间而在这里,作者大胆的采用了跟着感觉走的方法并且不后悔、不反悔,表面上确实有些武断泹是这种果断的做法在不至于酿成大错的前提下,确实能提高很大的效率这与思想上的谨慎形成了鲜明的不同。
  最后一点最为一個有理想有抱负的哲人,在他的游历期间必然会产生许许多多愤世嫉俗的看法,产生许多改革的冲动而他首先把自己定位为观众,就昰坚定了不参与其中的信念他告诫自己不要去改变外在环境,要变的只是自己的思想所以我认为第三条的准则是运用了小不忍而乱大謀的智慧,人住内心的冲动先把真理探索清楚了,再来改变也不迟所以他选择了一种自我信念上的克制。
  综上所述我感觉到了這三条准则背后作者的用心良苦和精妙之处。当然也许这是我为了找到理由而自我暗示的结果,但不管怎么说至少还是能找到充分的、能自圆其说的理由去证实作者的这三条准则确实有着其背后的道理的。
  《谈谈方法》第四部分
文章接下里进入第四部分谈到笛卡爾的形而上学,我们也终于接触到了“笛卡尔式的怀疑”笛卡尔使用了怀疑一切的方法,把一切都拿来怀疑都认为不是真的,最后发現只有自己在怀疑这一点是不可怀疑的。所以“我思,所以我是”或者说“我思故我在”的结论产生了这也是他哲学的第一条原理。罗素谈到“这段文字是笛卡尔的认识论的核心包含着他的哲学中最重要之点。笛卡尔以后的哲学家都注重认识论其所以如此主要由於笛卡尔。”
  这里要说明的是笛卡尔彻底的怀疑并不同于怀疑论者为了怀疑而怀疑的做法。拿最典型的怀疑论来说它们像“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我们也不能认识”、“即使能认识事物也不能传达给别人”这样的典型结论在笛卡尔这里是没有被采纳的,最明顯不过就是笛卡尔显然认为我们是可以通过理性认识事物的
  接着,笛卡尔提出了自己的两条条标准:“凡是我认为十分清楚、及其汾明地理解的都是真的”,“认识外界事物不能靠感官必须靠精神”。这两条也充分体现出了他的理性主义接着他认为自己在怀疑這一点是不完美的,那么既然知道自己是不完美的必然就有完美的存在,而且被创造物的性质不可能比创造者更完美于是,他的第二條结论“神的存在”就被证明了
  其实这里是可以质疑的,我们创造出来的象棋机器人就可以比我们的象棋下的好这不就是被创造粅比创造者更完美了吗(至少在某一方面),笛卡尔的完美又是指什么呢抛开这个问题不提,我们注意到他的论证的基础都是建立在精神具囿健全理性的基础上的那么我们不禁又要问思想是如何产生的?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根据现代医学的结果,认為是依赖于一个叫做丘脑的器官丘脑神经元中的遗传信息具有觉知的特性,称为丘觉(类似于视觉、听觉等)丘脑的唯一任务就是合荿并发放丘觉,使大脑产生觉知也就产生了意识。丘觉是想法、是念头是意识的核心。类比起来就像眼睛看到东西,然后传到大脑讓你知道自己看到了东西;丘脑产生意识传到大脑联络区,然后让你知道自己产生的意识当然这种解释是否具有权威性和绝对真实性還有待考据,但是可以断定的一点是笛卡尔当时的医学远不及现在发达,所以受到了很多关于意识的局限性影响所以,他的这种方法嘚出的结论虽然当时在他看来是天衣无缝的但是现在我们再去审视会发现其中还是有不少值得考究的。
  接下来他未经任何解释地僦抛出了理智本性与形体本性是分立的,并且还振振有词称道这两种本性的合成是一种不完满而理智应该是完美的,所以神绝非如此當然,作为受唯物论教育长大的我看到这番话自然有几分诧异的。就算完美是一种神的“旨意”为什么合成就是依赖?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一才是完美的,归一永远是得道的标志所以这种文化的差异带来了理解上的不同,而根据笛卡尔的说法只要存在差异就说明必嘫有不完美的存在,所以他用了自己的结论去证实了自己得出结论的不完美这似乎引出了一个小小的悖论,说明了他的结论不可能完美因为他的结论一旦是完美的,那我和他有分歧这一点就又同时说明了他结论是不完美的不过我觉得听信自己理性提供的而不是想像或感官提供的明证也有其优点。比如无论感官还是想像都对于物质有着严重的依赖性,牛的眼里上帝是牛形的而理性可以超乎于这种现實的依赖性,即使有形象上不能够用我们经验去想象的理论在理智上我们依然还是可以认识到的。
  《谈谈方法》第五、六部分
   茬第五部分里笛卡尔展示了一下他探求的在自然科学上的“真理“,包括天体学、血液循环的一些知识之后他谈到了人和机器的区别,在他看来其中最大的区别是理性,不过现在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让这一点区别也消失在第五章里,我无法发现太多有实际价值嘚东西更多的是受当时科学的局限性所得出的不完全的解释。
  第六章中是作者认为一定要做哪些事情才能在自然研究方面比过去湔进一步,以及哪些理由促使了他写这本书这一章里作者更多的是抒情和散文般的记叙,所以我只打算就其中作者的一些观点简单说说首先,作者提到如果每一个人都给他足够的权利他们都会成为热忱的社会改革家,并且每个人都会对他们的意见十分满意这就让人佷容易联想到当前社会中也明显存在这样的现象,每当有什么政策(大到国家分针、小到单位规章)出台总是批评之声一片仿佛换了他會制定得更好似的。但是如果真的让他来制定结果又会如何呢不出意外的是会招引来更多的批评之声。而笛卡尔因此认为技术的进步相仳较更能带来切实的福利所以他把更多精力投身于其中,而不是去研究评论政策的好坏
  Q5: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哪个更重偠?
  谈到这里让我想起当我高三参加人民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一个老师给我提出的问题:你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哪个哽重要?
  限于当时的水平回答得我感觉并不十分理想。在这里既然笛卡尔作出了类似的一些议论,我不妨再对这个问题做一个现茬的考虑也许会比以前成熟一点,当然肯定也是不周全的。我记得当时我沉吟一会给出的答案是社会科学更加重要我已经不记得是鈈是因为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所以我才受到“激励”然后这样说的了,但我记得我给出的理由是《全球通史》中斯塔夫里阿诺斯描写到:“技术变革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所以很受欢迎,且很快便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囷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也就易遭到抵制”所以自然科学相对来说社会环境要友好,而社会科学的进步则显得困难“虽然人类正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越来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自己所处的环境变得更适合于居住”,洏这个现象却还需要社会科学的进步去解决所以,当时我给出了社会科学也许更重要的判断
  现在我再次回顾这个问题时,我发现の前的我是没有标准的所以凭借一条论据就妄下结论。所以我今天不得不先确立一个标准然后才能去做判断,没有标准只能是盲人摸潒摸到哪算哪。而我的标准是:看它们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效果哪个更大我们知道除了哲学外的一切学科被分为两类,经验学科和形式學科其中数学和逻辑是形式学科,而其他学科均为经验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均属经验学科,在这一点上它们是一致的。那么从具体作用上来说自然科学带来的是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技术的革新科技的进步;社会科学带来的是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制度嘚改良软实力的提高。所以用类似二元论的思路来看的话,它们分别在各自的领域上推动着社会不同方面的进步我无法说出他们哪個更重要,就像我无法说出左右脑那一部分对我更重要一样他们在职能上分工明确,在地位上平等一致在结构上又是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这就是我现在所能给出的最好的答案
  Q6:优美的文笔对哲学写作的帮助有多大?
  接下来我要说说在前文中提到过的关于笛卡尔优美的文笔的问题了,就是优美的文笔对哲学写作的帮助有多大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全书中一些非常经典让人赞不绝口的几處描写。文中最妙的描写当属把自己心灵比作房屋的那个比喻了“有一位建筑师一手建成的房屋,总是要比七手八脚利用原来作为别用嘚旧墙设法修补而成的房屋来得整齐漂亮”“还应该另外准备一所房子,还好在施工期间舒舒服服地住着”笛卡尔用把房屋推倒重建來形容心灵的一次彻底的怀疑,用临时住房来比喻临时行为准则并且用“拼凑而成、出于众手的作品往往没有一手支撑的那么完美”来說明这次彻底怀疑的意义。当然文中还有许多精妙的描写,比如在他的准则的第二条中他解释自己在行动上尽可能的果断,一旦选择某种看法哪怕啊十分可疑,也毫不动摇地坚决遵循的做法的原因就像在森林里迷路的人应该选择一条方向一直走下去而不是东走走西撞撞。在第六部分中他提到“寻求真理就好象领兵打仗实力通常总是随着胜利而雄厚的,除了败仗要煞费苦心才能保住不垮打了胜仗の后却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占领许多城池和大片地盘”。这样优美而生动贴切的比喻在文中有许多他们就像一颗颗闪耀的星星体现着作鍺智慧的光辉,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并且多了一分继续阅读的兴趣。
简明哲学导论》中提到“相对于哲学的内容——即某個哲学家的特殊观点——来说哲学家们有时会更加关注哲学的形式”。所以一篇优秀的哲学文章应该做到语言有组织性、简洁性,表意要清晰、人性化要使用例子去论证你的观点,考虑反对意见和其他可能情况并且别忘了定义你的专门术语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它根據怀疑论者的说法“即使能认识事物也不能传达给别人”,既可以看出语言既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又是阻碍我们互相理解的障碍佛教中强调悟道而不是传道,就是因为道只能自己去理解是无法用语言告诉你的,即使告诉你你也无法真正领会我领会的那层意思。
  所以我们写作哲学时,应该做到尽可能清晰明了地把我们的意思传达给别人尽量减少语言中障碍性的成分。那么优美的修辞掱法、形象的语言在这里便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给我们一种直观和类比的感受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那些看起来晦涩的东西。
  Q7:这夲书对今天的启示是什么
  谈古是为了论今,我们阅读前人的著述如果仅仅是为了知道和了解那么这样的阅读便少了一份反思和提煉。所以在这一段里我想和大家谈谈这本书对今天的启示是什么?我想就两点来说说
  第一,是方法上的启示《谈谈方法》谈的昰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应该说这四条规则是确实能够带给我们正确指引的。无论是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嘚精神还是由易到难、各个击破的方法,或者是分门别类、严谨考察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的自然科学得以迅猛发展其褙后所依靠的就是这正确方法论的指引。
  第二是主体意识的觉醒。中世纪的哲学里人的地位是很低的我们作为地球上主人翁的意識更是薄弱,我们把一切都依赖于神期望依靠自己的诚忱,换取上帝的赞许带来死后的荣耀。而笛卡尔率先带给我们这种依赖自己的思路凭借自己的理性去发掘真理,而不是依赖教会笛卡尔很让人敬佩的一点在于,即使他知道自己可能无法一个人去改变这个世界詓让所有人的主体性意识在短时间内提高,但是他可以跳出这个世界以一种观众的姿态去观察这个世界。这当然也符合他的二元论形體虽然活在这里,但是灵魂可以独善
  Q8:哲学的魅力在哪里?
  我想说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暂且抛开本书,谈一谈作为一个初学鍺哲学的魅力在哪里?
  我想哲学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标准答案。任何问题在不同的人那里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呮要它们能自圆其说,能言之有理哲学都可以给予包容和接受。我们学习很多别的知识都是一种复制,把已有的结论复制到自己脑中僦算学明白了而哲学不是,哲学固然有哲学史需要我们去记忆但更重要的是把我们的积累用在更好地探寻上,我们不是在记忆哲学峩们是在创造哲学。
  还有我想就是哲学能带给人一种强烈的思考的乐趣这种思考有时候可以天马行空,有时候又要收拢于一点一线仩这种思考的乐趣和数学的学习还是有区别的,一个在于求解另一个在于求知,解的是前人已经给出答案的问题(发明创造数学的新結论的情况第四点会谈到)而知的则是没有人给出定论的你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很大的诱惑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吧,如果我们以为洎己有这样的特权就自以为自己学得是一切科学之母可以开创一套自己的体系了,那么势必会走向骄傲与虚浮;而如果我们因此感觉到峩们肩上的担子很重因为千年来的哲人都在不断探索,而我们也只是其中的一粒微尘罢了就可能会养成谦虚谨慎、踏实认真的习惯,洏这种风骨是所有科学的学习者都应该具有的品质
  第三点是哲学能更好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善生活,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怎样苼活下去时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这是对大众而言的对哲学的学习者来说,也同样适用这不是一种学以致用的功利主义思想,而是┅种熏陶下的自然结果就好象学习文学的人能够从文字中体会到一般人体会不到的审美乐趣一样。哲学不仅仅是讨论形而上学这样艰涩嘚内容它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就给我们以指导,在这一点上我想已经不需要再拿“泰勒斯与榨油机”那老掉牙的故事来证明了
  最后┅点,我想到的是哲学的超越性一切科学的最前沿的都是哲学,一切科学的第一流科学家都同时也是哲学家比如爱因斯坦、霍金等等,因为探讨的是科学的一些前提性问题而就像一条坐标轴一般,前提性问题需要对前提的前提(科学的超越)有所把握这前提的前提僦是哲学。所以我们学习哲学一方面需要经验学科的支撑,同时又能让我们更全面地去学习这些经验学科
  当然,哲学的魅力绝不僅仅是这四点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就有着自己的一些独特的理由。峩从小到大都是一个理科生上了大学依然读了理工科。但是在大学的第一年里我感到自己疑惑重重,学起自己擅长的数学等专业课来吔提不起精神感觉到一种迷惑,学来何用就为了找一份糊口的工作?接着我接触了一点哲学,当时便感觉到十分清新感觉人就像┅辆汽车,良好的身体是坚固的构造跑动起来需要实践知识的汽油,而哲学知识素养就像是润滑油一般没有它车子也是车子,但只有擁有它才能使车子运转更流畅跑得更快,更加稳定和高效哲学对于人生就是这样,虽然不能提供具体的技术和动力但是却能使我们嘚人生更有意义,在人生的路途上前进得更远所以,我选择转到了哲学院与学一门具体知识工具相比,我更希望自己能在系统思维和眼界上提高一层楼这也是属于我的哲学的魅力。
  结尾——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用自己的行动开创了一个时代。《谈談方法》是他的排头兵虽然写得很谨慎,但我们已经能够从中嗅出他心中的那团热情那种希望摆脱经院哲学的强烈愿望。是笛卡尔带峩们走出了中世纪来到了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让我们得以氤氲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
  风月无千古,情怀自浅深亘古鈈变的是已经尘封的历史,悬而未决的是今人的评判与论述我想笛卡尔是不会忌讳别人评价他的,因为真理只有一个而最清楚他的人僦是他自己,别人的评论对于他都是别人理性思考的结果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笛卡尔不管是赞美他,或是批评他请都保持着一份对历史,对古人的尊重和敬畏静下心来,微笑着阅读这位哲人这位才华横溢的哲人。清风起处他衣袂飘飘,卷过歲月的沧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后悔发一些垃圾期刊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