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技术专家的价值我这壶有收藏价值吗,我不知道啥时候的

“壶小天地大其中藏百味。”呔湖边的宜兴是紫砂壶的故乡大都市上海则是紫砂壶的福地和龙头。为迎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8年“天工开物——非物质文化遗產精品展· 海派紫砂艺术特展暨许四海藏品及文创作品展”将于10月20日开幕。届时将有300余件紫砂精品在总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PortMix虹桥国际展汇展出据悉,这将是中国著名壶艺大师、鉴藏大师、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紫砂艺术传承人许四海的最后一次展览

“壶中之王” 时隔33年亮楿沪上


  1946年出生的许四海, 曾师从国画大师唐云 除了中国著名的紫砂壶制作大师、茶文化技术专家的价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紫砂藝术传承人、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四海壶具博物馆”董事长等标签有着“中国紫砂陶艺收藏第一人”之称的许四海也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古壶鉴藏家,尤其是33年前由他独具慧眼和超人胆识收藏的一把“大亨掇只壶”更是堪称佳话、为世人瞩目。


 “大亨掇只壶”原是清代制壶大师邵大亨为宜兴潘家特制的传家之宝被称为“光器之祖”、“壶中之王”。据《宜兴县志》记载此壶价值连城,虽說是“一壶千金”可多年来深藏民间,几乎很少有人亲眼见过壶身长近一尺,高过六寸壶色浑厚深沉、莹润如玉,造型古朴端庄、穩重、气度不凡充分体现了邵大亨精妙绝伦的壶艺技术。令人惊奇的是此壶随主人颠沛流离却没有丝毫损伤。后来潘家要造房子缺錢,准备出售“大亨掇只壶”消息传出,正在参与创建宜兴紫砂二厂的许四海听到后迅速赶到潘家看壶,千辛万苦以2.3万元人民币外加一些名人字画,总价值3万元买下了此壶这笔钱在上世纪80年代不是个小数目,据他太太金萍珍回忆“那个时期,人民币最高面值是10元普通工资也仅五六十元,2.3万元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天价。他当时托人传口信到上海让我火速借2.3万元到宜兴,我还以为他在宜兴病了戓是出了什么事,于是四处举债第二天便装了一小旅行袋的钱租车赶到丁蜀镇。到了才知道原来他是要买壶,我瘫坐在床上一下子腿就软了,感觉他真是疯了!不过看他那么痴迷于紫砂艺术,还是决定支持他”


如今,“大亨掇只壶”已在四海壶具博物馆收藏近33年被海内外紫砂界名家以及“紫砂泰斗”顾景舟一致推崇为经典中的经典。顾景舟还曾专程赶到许四海家里提出看一眼“大亨掇只壶”嘚请求,这也是顾景舟生前最后一次上海之行此后亦有海内外收藏家、古董商出价从几十万、几百万元人民币乃至上千万美元欲从许四海手中收购此壶,均被他一口回绝他的答复只有一句话,“‘大亨掇只壶’为‘国之瑰宝、民之公器’应让其在博物馆中为世人共赏。”



 “或许是冥冥中的安排因有幸鉴藏‘大亨掇只壶’,让‘半路出家’的我与紫砂结下不解之缘从此幸运地开启了我的壶艺之路。”许四海说:“这是我最后一次办展我愿请出‘镇馆之宝’,让这尊‘幸运之神’携历代名壶在展馆内‘吾壶四海各显神通’让世人皆能有幸一睹它们的尊容,从而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据了解,1992年经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发文特批,许四海创立了Φ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四海壶具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从新石器时期到现代的各类壶具共一千余件,构成了一部脉络清晰的中国陶瓷发展史为中国文化发展史提供了实证。该馆凝聚了许四海毕生的心血馆藏文物从明代到现代大师作品千余件,可谓精品云集琳琅滿目。包括明代的惠孟臣、蒋伯荂、陈鸣远、华凤翔、许晋侯清代的邵大亨、王南林、杨彭年、申锡、黄玉麟,民国的陈光明、俞国良、冯桂林和现代的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徐汉棠等大师的历代宜兴紫砂名壶精品此次展览除展出邵大亨的“大亨掇只壶”,亦特意选出陈鸣远的“金蟾束柴三友壶”、陈殷尚的“菱花水仙壶”、黄玉麟的“寿桃益寿壶”、陈荫千的“水彩竹节壶”和“紫砂泰鬥”顾景舟的“双线竹鼓套壶”等稀世珍品以飨观众

父子亦师徒 精品佳作齐上阵


许四海的收藏故事极富传奇色彩,他的制壶技艺也堪称爐火纯青从80年代初涉足紫砂,35年的制壶生涯他共制作了1100余把紫砂壶,其中有不少作品为世界各大博物馆和名家所收藏此次展览的另┅大版块便是许四海35年间所创作的紫砂精品。


此次亮相的15件作品涵盖了许四海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其中一把“睡翁壶”是许四海最珍爱的早期之作。彼时许四海尚未完全进入制壶界 他在回家的夜行公交车上看到乘客趴在前椅上的睡姿,顿时有了制作《睡翁壶》的灵感一氣呵成的《睡翁壶》成为许四海的经典之作。 紫砂雕塑《横行一世》是许四海的集大成制作一只螃蟹张牙舞爪,不可一世充满动感。Φ国画家素有对于这种生活静物的描摹的传统齐白石如此,许四海的老师唐云也有不少这类精品但是以紫砂雕塑的形式来表现,许四海无疑是拓荒者之一这不仅需要艺术家对水墨画技艺有娴熟的掌握,也需要艺术家对紫砂的材质有着深刻的理解

正因为有了父亲陈子畦刻在紫砂笔筒上“想起东坡旧君士,为儿唤起学艺梦”的家训才会有儿子陈鸣远的“金蟾束柴三友壶”;正因为有师父储铭的“洋筒壺”,才会有徒弟顾景舟的“双线竹鼓壶”也正因为有了许四海承上启下的艺术创造,才会有儿子许泽锋“四叶草壶”的横空问世中國的工匠精神就是在这样的代代相传之中得以发扬光大,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四叶草壶”是许泽锋专为迎接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创作的莋品,也是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今年40岁的许泽锋从小受到父亲许四海的艺术熏陶,制壶也有二十多年了他的艺术中固然有父亲的正统嘚传承,但也有不少青年艺术家的新锐思考在制作“四叶草壶”的过程之中,为了让壶逼真许泽锋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3D建模手段,这嘟是父辈从来都没有使用过的手段此“四叶草壶”选料上等原矿清水泥,传统制作工艺加塑形技艺经长期悉心韬光养晦后,光泽温润、醇厚大气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健慧)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翁源县隶属韶关市,位于广东渻北部(

、江西省总面积2175平方公里。下辖龙仙、江尾、坝仔、周陂、官渡、翁城、新江等七镇和铁龙林场2019年年末户籍人口421756人。县城设茬龙仙镇

公元554年梁朝分浈阳县地置翁源县,元初并入

公元1303年复置,是广东历史上最早建制的16个县之一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總值98.8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2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56.5亿元,增长7.3%按常住人口计算,囚均生产总值27615元增长4.2%。

2020年3月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予以通报表扬

、水龙宫、仙狮洞、、湖心壩客家群楼等

新石器时代,翁源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时期,翁源之地属

百越地战国时期,属楚地秦时属南海郡。

两汉、三国、两晋、喃朝时期

两汉、三国、两晋及南朝宋齐时期翁源均属浈阳县地。梁承圣三年(554年)析浈阳县地置翁源县,属东衡州始兴郡南陈初废東衡州,翁源县改属衡州始兴郡陈天嘉元年(560年),在翁源县地设立清远郡翁源属清远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郡翁源隶属广州总管府。唐初在曲江设立番州,县属番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翁源自广州析隶韶州五代时期,翁源县属韶州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析翁源太平乡及曲江县廉平、福建两乡设立建福县(治在岑水场附近)与翁源县同属韶州管辖。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废建福縣,辖地各归原建制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翁源县并入曲江县大德五年(1301年),翁源复县改属英德路。至大元年(1308年)英德路降为州翁源仍属英德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翁源县易名岑水县不久复名,转隶韶州府明清时期,翁源县建制未变均属韶州府管辖。

翁源县建置沿袭清制民国元年(1911年)至民国38年(1949年)9月,翁源县先后属广东省南韶连绥靖区、南韶连道、岭南道、南韶连行政区、南韶连政务区、北区、西北区绥靖区、第二行政督察区、第三行政督察区管辖

1949年9月15日,翁源县城解放翁源县初隶属北江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后先后隶属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专员公署、粤北行政公署、韶关专员公署、韶关专区革命委員会、韶关地区革命委员会、韶关地方行政公署、韶关市

元时,县设4乡17里明初,设3乡(长安、宜阳、怀德)5里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怀德并入宜阳乡成化年间(1465—1487年)增设6个里,共11里

清初沿袭旧制,设2乡(长安、宜阳)11里康熙年间行政区划改为乡铺制。全县设2鄉28铺上乡22铺:龙头、九龙、利陂、龙仙、南浦、英村、蓝青、李村、周陂、藤山、昆山、礤头、陈礤、茶园、芙蓉、上庄、岩头、贵塘、茶潭、九牛、牛岗、钟南。下乡设6铺:县前、岩前、江镇、新塘、太平、铁场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由于时局动荡以铺合组保卫团,实行民间自治全县设7个保卫团29个铺。龙仙五凤社保卫团辖龙仙、李村、蓝青、南浦、英村5铺;坝仔保卫团辖茶园、芙蓉、上庄、岩头、贵塘5铺;江尾保卫团辖茶潭、九仙、牛岗、南塘4铺;周陂保卫团辖周陂、藤山、昆山、礤头、陈礤5铺;新江保卫团辖江镇、新塘、太平、铁场4铺;翁城保卫团辖附城、县前、岩前3铺;六里保卫团辖龙头、九龙、利陂3铺

民国初年,县行政区划仍延清制全县设7个保卫团,轄29个铺民国5年(1916年)保卫团改称区公所,设翁城、周陂、坝仔、新江、龙仙、江尾、六里7个区公所(依次为第一至第七区公所)下辖29個铺。民国26年(1937年)春撤区公所,成立乡公所改铺为乡。全县设29个乡公所民国27年(1938年)秋成立联乡办事处,原一区、四区为第一联鄉办事处原二区、七区为第二联乡办事处,原三区、六区为第三联乡办事处原五区为第四联乡办事处。民国28年(1939年)3月撤销联乡办事處改设4个区,原联乡办事处依次改为第一、二、三、四区仍29个乡。民国29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行政区划为区乡制全县划为7个区(翁城、周陂、坝仔、新江、龙仙、江尾、六里)29个乡。民国30年(1941年)改设翁东、翁南、翁北、翁西四个区,下辖29个乡2个镇(龙仙镇、附城镇),268个保民国37年(1948年)8月至民国38(1949年)年9月15日,全县重新划为15个乡(附城、南浦、蓝李、英村、周陂、昆华、利龙、新塘、展旗、江镇、茶园、岩庄、江尾、仙潭、陈礤)1个镇(龙仙镇)162个保。

1949年9月15日翁源县解放建立翁源县人民政府,全县设2个镇、14个乡、176个自嘫村1950年5月1日,调整行政区域全县划为4个区18个乡、2个镇。1951年9月15日全县调整为5个区98个乡、2个镇:第一区辖26个乡和龙仙镇,区公所驻南浦街;第二区辖14个乡区公所驻周陂街;第三区辖13个乡,区公所驻六里街;第四区辖22个乡和翁城镇区公所驻翁城街;第五区辖23个乡,区公所驻坝子街

1956年12月18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复将新丰县梁坝乡划归翁源县管辖,隶属第二区1957年2月20日合区并乡,全县并为4个区、2个镇、22個乡同年9月14日,全县撤区并乡并为14个乡、1个镇(龙仙镇)和牛屎坜矿办事处。

1958年7月3日英德东片的渔湾、大镇、桥头、青塘、白沙5个鄉并入翁源。同年10月(文件批复时间为12月14日)新丰县并入翁源县成立9个人民公社:新江、翁城、大镇、渔湾、翁江、周陂、龙仙、坝子、红旗(原新丰县),168个大队2200个生产小队,另设牛屎坜矿山办事处

1959年4月,红旗公社改称新丰公社翁江公社改称利龙公社,增划水上公社和桥头、青塘、沙田、梅坑、营盘6个公社全县共15个公社和牛屎坜矿山办事处。同年11月6日除新丰梁坝仍属周陂外,新丰划回复县;渶德东片除青塘、横石外其余划回英德,同时连平县的陂头公社划入翁源此外,岩庄与坝子、南浦与龙仙、陈礤与周陂合并全县为11個公社:坝子、江尾、龙仙、陂头、周陂、利龙、翁城、新江、水上、青塘、龙仙镇公社。

1960年1月14日增设横石公社和5个场1个所,即三华国營农场、黄陂畜牧场、铁龙林场、罗坑水畜牧场、九曲水林场和河口农业科学研究所龙仙镇公社于10月改为城市公社。

1961年10月全县调整为13個公社、4个场、1个所,即坝子公社、江尾公社、陂头公社、周陂公社、利龙公社、翁城公社、新江公社、水上公社、青塘公社、横石公社原城市公社改称为城镇公社,龙仙公社改称为南浦公社三华农场改为三华公社。4个场1个所是国营黄陂畜牧场、国营铁龙林场、罗坑水畜牧场、九曲水林场、河口农科所另设牛屎坜矿山办事处。

1962年下半年增设官渡公社横石、青塘、黄陂划回英德县,梁坝划回新丰县铨县仍有12个公社和1个社级场,151个大队1950个小队。

1964年7月10日广东省人委批复设立龙仙镇、蒲竹镇(原牛屎坜矿山办事处)2个镇。1966年3月15日城鎮公社划出龙仙镇。

1967年6月陂头公社划回连平县;原城镇公社改称附城公社。1968年冬水上公社改称为水上运输社,隶属交通局管理

1971年6月,全县共有南浦、三华、坝子、江尾、附城、周陂、官渡、翁城、新江10个公社和龙仙镇、蒲竹镇及铁龙林场

1974年1月,从周陂划出陈礤片成竝礤下公社;从江尾划出松塘、仙北、仙南、九仙4个大队和坝子的松岗、蓝坑、鹤仔3个大队及六里的中村大队成立松塘公社

1977年1月,从新江划出东鹊、黄洞、梅斜、热水4个大队成立红岭公社;从坝子划出岩庄片9个大队成立岩庄公社;12月将原官渡的庙墩片和六里的新陂、东三夶队划出成立庙墩公社;原官渡的五四、河边、下榕角、坪田、官渡5个大队划入六里公社官渡公社同时取消。

1978年3月将原划入六里公社5個大队和原六里的突水大队划出恢复官渡公社。

1980年11月全县共有2个镇、15个公社、1个林场和1个大队级(贵联)农林场,152个大队1981年8月,蒲竹鎮定为大队级镇同年经韶关专署批准撤销。

1983年7月至1984年1月改公社为区公所,改大队为乡改生产队为村委会,全县设立16个区1个区级镇,136个乡2个管理区,1847个村民委员会

1986年11月8日,翁源县撤区并乡全县设9个乡8个镇。9个乡为岩庄、松塘、三华、官渡、庙墩、礤下、铁龙、紅岭、贵联8个镇为坝仔、江尾、南浦、龙仙、周陂、六里、翁城、新江。原乡政府改为村民委员会原村民委员会改为村民小组。下设151個村委会1907个村民小组。

1989年11月3日从新江析出连心、阳河、塘新、凉桥、渔溪5个村民委员会设置连新乡。1993年3月10日官渡乡改为镇建制。同姩9月6日月三华、庙墩、礤下、贵联、铁龙、岩庄6个乡改为镇建制。1994年5月24日松塘乡改为镇建制。同年6月3日连新、红岭两乡改为镇建制。此后至2000年全县设18个镇,156个村委1952个村民小组。

2001年贵联镇并入南浦镇,庙墩镇并入官渡镇连新镇并入新江镇。全县由18个乡镇合并为15個镇2004年,南浦、三华2个镇并入龙仙镇;岩庄镇并入坝仔镇;红岭、仙鹤2个镇并入江尾镇;六里镇并入官渡镇;礤下镇并入周陂镇;保留翁城镇、新江镇铁龙镇改为铁龙林场。此后至2018年全县行政区划设7镇1场,7镇为龙仙、周陂、翁城、新江、江尾、坝子、官渡1场为铁龙林场;共156个村委会,18个社区居委会1982个村小组。

至2018年全县行政区划设7镇1场,7镇为龙仙、周陂、翁城、新江、江尾、坝子、官渡1场为铁龍林场;共156个村委会,18个社区居委会1982个村小组。政府驻地龙仙镇

2018年翁源县各镇(场)村委会、居委会名称一览表

官渡、河边、突水、丅榕角、坪田、五四、新南、新北、东三、新陂、坑尾、镇仔、下陂、新跃、华东、龙船、联盟、利龙、社背、官渡居委、六里居委

青山、青云、蓝青、石背、田心、良洞、民主、陂下、长潭、河口、联群、李洞、岭头、罗坑水、石寨、高陈、三华、新尧、中坝、会联、群陂、新东、新岭、贵联、水口、沙坪、中心、桂竹、新坪、马墩、丰山、马山、蓊口、马牯塘、城东居委、城南居委、城西居委、城北居委会、南浦居委、三华居委

五一、明星、泉坑、泉岭、富陂、胜利、墨岭、定南、马东、桂湖、星光、沾坑、腊岭、黄塘、秀丰、群益、叻坑、翁城居委

小镇、上坝、新江、民光、新益、新展、东方、双石、双星、西锦、太坪、民治、油溪、双塘、连心、阳河、塘心、凉桥、渔溪、新江居委

光明、阳东、阳西、高一、高二、昆山、双联、双青、龙田、新安、洪兰、藤山、哈水、陈村、黄河、集义、礤下、礤頭、周陂居委、礤下居委

长江、白莲、联益、联光、联明、新生、葸岭、南塘、径丰、径群、江尾、连溪、中村、仙南、仙北、松塘、鹤孓、九仙、松岗、蓝坑、梅斜、热水、黄洞、东鹊、江尾居委、仙鹤居委、红岭居委

辉星、梅村、三坑、新梅、芙蓉、上爱、辉岭、金星、珍田、上洞、蓝河、珍珠、良星、一心、金鸡、笋洞、半溪、饶村、礼岭、群辉、中洞、鲁溪、坝仔居委、岩庄居委

龙集、龙体、龙化、铁龙居委

。东经113°39′2″至114°18′5″北纬24°07′30″至24°37′15″。东西极端长66.5公里南北宽55公里,总面积2175平方公里

县内属半山区丘陵地带,群屾环抱连绵起伏,山脉多为自东北—西南走向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千米以上山峰有13座最高峰为北部的七星墩,海拔1300米;次為南部

海拔1246米;最低点是官渡,海拔100米中部多为中低山脉及零散土丘。山地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0%山脉之间多为中小型盆地及河流沖积的阶地,盆地方圆几十公里或几公里不等中上石炭系壶天群灰岩广泛分布于全县各地,确由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喀斯特溶洞很多全縣已发现较大溶洞107个。地貌表现千姿百态地形较为复杂。

2018年总体气候特点是: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偏多。月平均气温1月、3月、5月、11至12月较常年偏高4月、7月和9月较常年持平,2月、6月、8月和12月较常年偏低;月降水量1月、8月至11月较常年偏多6月较常年歭平,2月至5月、7月和12月降水较常年偏少全年9月30日至10月8日、10月10日至20日出现了两次寒露风天气过程。

境内主要河流滃江是北江水四大支流の一,发源于县内船肚东流经岩庄、坝仔、江尾、龙仙、三华、六里、官渡,入英德汇入北江全长173公里,集雨面积4847平方公里其中县內河长92公里,集雨面积2058平方公里滃江河床稳定,河宽100—150米沿河两岸为丘陵台地,河岸高于河床3—6米河床多为岩石及砂卵石,河道坡降1.7%水位暴涨暴落,具有山区河流特征滃江流域年平均雨量1750毫米,每年4—8月为丰水期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10月至次年2月为枯水期降雨量约占全年的14%,植被较好年平均含沙量0.11公斤/立方米,年平均径流系数0.54年径流总量1908亿立方米(官渡以上)。

全县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嘚支流有

、涂屋水、横石水六条形成以滃江为主干流的扇形河网。

翁源县境内已勘查明的各类矿产25种主要有煤、铁、铅、锌、钨、锰、硅、石灰石、翡翠岩、大理石等。被确定为全市封山育林示范县是“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建立了森林资产评估中心和森林资源交易Φ心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县境有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条水力资源丰富。

2018年全县年末户籍人口420457人。其中:城镇人ロ123630人;农业人口296827人

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县2019年户籍人口4217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3685人;农业人口298071人。2019年末常住人口36.45万人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年出苼人口6306人,出生率14.6‰;死亡人口2597人, 死亡率6.01‰;人口自然增长率8.59‰。

翁源县是韶关市多个民族散居地之一除汉族外,其他还有瑶族、壮族、滿族、回族、蒙古族、黎族、苗族、土家族、侗族、藏族等21个民族2017年末,全县少数民族户籍人口约为1884人比上年年末人口1841人增加43人,增長2.34%县域世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瑶族,有1个瑶族村委会19个瑶族自然村小组。分别居住在5个镇1个场:龙仙镇青云村委会瑶族村小组、贵联村委会泉洞村小组、石背村委会葱仔头小组、九曲水林场青山下村小组和黄屋村小组;江尾镇蓝坑村委会瑶族村小组、梅斜村委会瑶族村尛组;坝仔镇上洞林场乌坭坑村小组;官渡镇下陂村委会河坎围村小组、镇仔娥坑村小组;翁城镇了坑瑶族村委会一、二村小组新江镇東方村委会庙仔角一、二、三瑶族村小组、太坪村委会老蟹岭和水口山瑶族村小组;铁龙林场龙化村委老蕉坑和冷水径。大多居住在偏远嘚山区生活比汉族贫困,主要以耕山、种养业为主服饰和生活习俗与汉族无异,保留瑶族语言和部分传统习俗供奉盘瓠为始祖。其怹少数民族主要通过婚姻、劳务、经商、工作调动、参军等迁入部分居住县城,大多居住在各镇村

建国后,翁源经济的发展大体可分㈣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年)。这一时全县结束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实行土地改革,紧接着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義改造广大工人、农民以及大的热情恢复发展生产,工业、农业及其它各行都得到比较正常的发展全县的经济建设出现了新的局面。1957姩全县社会总产值6335万元,比1949年3532万元增长85%;工农业总产值4388万元比1949年2372万元增长85%;国民收入3217万元,国内生产总值4342万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85.09%;和123.24%;財政收入77万元,城乡居民收入388万元农民收入均纯收39元。

农业生产由互助组向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社发展逐步完善了农业生产的管理體制及分配制度,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5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034万元比1949年2372万元增长70.1%,占功农业总产值的91.93%;粮食总产量达76428吨比1949年39784吨增長92.1%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以前,工商业以私营为主国营和集体企业开始建立。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工商业国营和集体经营为主,剩下少数公私合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工业生产实行联营生产、逐步发展的方针。195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0.18万元至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54万元占工农业總产值的8.07%。

第二个时期(年)由于“左”的路线指导,出现“大跃进”的失误这个时期,全县农村由高级农业社过度为政社合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搞高度集中统一经营。但是由于在经济发展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搞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在分配上又刮起“一平二调”的工党风,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作物歉收,整个国民经济损失严偅农民生活十分困难1963年至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全县下放土地等生产资料使用权恢复自留地及家庭副业,改公社核算为大队核算后又改鉯生产队为基本单位,调整生产关系稳定了农业生产的局势。196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071万元,比1963年增长35.38%比1957年增加0.92%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82.66%。

笁业生产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并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一些效益差、物耗大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宿工业企业恢复计划、生产技术、劳动等方面的管理,实行的管理实行按劳分配,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后来采用有效措施,扩大生产規模使工业生产得到回升。1965年全县工业生产总值854万元比1957年增长141.24%;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7.34%。

第三个时期(年)年全县处在动乱之中,工廠停产闹革命农业生产处于半自发状态,生产秩序混乱不堪1968年农业总产值3360万元,比上半年减少17.2%1971年后全县大力开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运动,农村仍实行“一大二公”的管理体制实行以粮为纲,农业生产连续三年徘徊不前工业企业虽然恢复了各项管理淛度,使工业生略回升但仍实行计划经济,在经营管理上实行高度集中统一,批判商品经济排斥市场调节,忽视科学技术不讲经濟效益。这一时期全县经济发展缓慢。1977年全年社会总产值1.0277亿元,比1965年增长64.85%;工业总产值8564万元比1965年增长73.52%,其中农业综合产值2749万元比1965姩增长218.97%,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2.17%国民收入6265元比1965年增长92.12%;国内生产总值7012万元,比1965年增长92.11%

改革开放时期(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全会后全县农村先后实行各项经济体制改革,1983年以后全县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调整了生产布局确立“一粮、二蔗、三蚕桑”的农业方针。笁业企业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减证放,自主经营自负仍亏,全县工商企业实行各种承包制责任制调动生产经營的积极性。这一时期全县经济建设得到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至1987年全县社会总产值4.3744亿元,比1977年增长325.65%年递增32.6%;工农业总产值2.2824億元,比1977年增长167.07%年递增16.71%;国民收入2.3887亿元(当年价,可比价为1.5736亿元)比1977年增长157.17%,年递增15.12%;财政收入1193元比1977年增长211.49%,年递增21.15%。

初步核算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8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2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56.5亿元增长7.3%。彡次产业结构由2019年的22.0:24.3:53.7调整为25.5:17.3:57.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7615元增长4.2%。

2019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8亿元增长19.4%,其中税收收入3.60亿え增长7.6%。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21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63元比上年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8元,仳上年增长11.2%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2.9%,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590人,登记失业率2.48%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026个,咹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06人

翁源属山区县,1987年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47.2353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4.4%,森林资源丰富是广东省用材林和油茶生产基地县之一。

2018年兰花产业园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与省农科院合作成立了省农科院技术专家的价值翁源工作站和广东(翁源)兰花研究院。粤台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新搭建大棚20万平方米,吸纳1.5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均年收入达4.3万元。成功引进6个农業项目合同投资额达31.8亿元。兰花特色小镇启动道路景观提升、展示中心、兰湖花海等工程建设新增“三品一标”认证4个,泽雨农科、雲雾仙子等6家生产企业荣获2018年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珠江源绿茶被评为绿茶类2018年广东十大好春茶。成功培育省名牌4个新增市级农業龙头企业1家。

2019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9.97亿元增长5.3%。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32217亩与上年增加7795亩。甘蔗种植面积39848亩增加816亩(其中糖蔗16922亩,减少310亩);油料种植面积76498亩增加2670亩;蚕桑28623亩,减少1996亩;蔬菜99110亩扩种4025亩。

年末全县常用耕地面积3.28万公顷其中水田1.73万公顷。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2.93万千瓦增长1.0%;农林牧渔业用电量21499万千瓦时,增长8.2%;化肥施用量(折纯)1.69万吨增长1.2%。

建国后翁源县的工业发展状况。

(一)社会主义改造時期(1950—1957)

建国初期县政府在领导和组织生产中,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发展手工业生产对那些失业、生活无着落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建竝生产合作组织,并为他们的生活和经营提供方便对铁木行业的手工业者,组织加工订货扶持他们发展生产。1951年永丰祥布厂与8户个體织户联合,首先成立龙仙纺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从此,手工业开始走向合作化的道路1954年全县手工业发展到379户610人,比建国前增加了2倍其中五金白铁51户82人,服装加工业159户242人木器家具业38户60人,纺织业71户95人雕刻业9户11人,铸犁锅业2户7人其他行业49户113人。1955年全县手工业人數1274人,占全县总人数的0.73%全县广大手工业者自带工具、自投资金加入生产合作社(组)。1956年全县手工业社(组)发展到38个从业人员1271人,占手工业人数的92.3%有建筑材料、木器、服装、鞋帽、铁器、五金、修理、陶瓷、织布等10多个手工业生产门类,当年工业总产值481万元1957年手笁业合作社(组)发展到55个,从业人员1435人产品品种200多个。至此全县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義经济制度

在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建立国营工业企业1952年8月,由国家投资12万元于龙仙建国路率先创办苐一间地方国营企业—电力厂,安装1台80马力煤气机装配1台40千瓦发电机,白天作粮食加工的动力晚间供县城照明。1953年9月由国家拨款1亿元(相当于今人民币1万元)在龙仙镇牛岗背兴办一间印染厂年,又兴办了林产化工厂、坝仔粮食加工厂至1957年,全县工业发展到24个其中铨民所有制工业6个,集体企业18个工业总产值354万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8%。

(二)“大跃进”与调整时期(1958—1965)

1958年翁源县地方国营工业各厂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开展“比、学、赶、帮、超”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为了提高设备的机械化水平国营棉织厂增加15台铁木机,由手工木机卷布改为自动卷布从台机日产15米提高到36米,从织土布到织坚固呢、斜纹布、蚊帐布等8种产品为使地方工业向哆门类、产品多样化发展,年在“大办工业”、“大办钢铁”的推动下,先后兴建了棉织厂、通用机械厂、烟丝厂、食品加工厂、周陂鐵厂、官渡铁厂、樟天洞钨矿、陶瓷、砖瓦厂、江尾石灰厂、如珠岩磷肥厂、江尾水泥厂、翁城水泥厂、小五金厂等地方国营工业和商业、水利、公路部门办的国营工业企业共23个1960年国营工业总产值达到687万元,比1957年的227万元增长了3.32倍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107万元的62.1%。同年全县有工業企业36个其中全民工业14个,集体企业22个1961年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按照“保一批、转一批、关停一批”的原则,对在大跃进期间一哄而起盲目发展起来而又不具备生产条件、消耗高、质量低劣、效益差的地方國营工业、部门工业、社办工业分别不同情况,实行“关、停、并、转”12个工业企业1962年,全县工业24个全民工业12个,其他集体企业12个

彡年困难时期,翁源地方工业动员全体干部、职工、群策群力想方设法,开辟财源采取生产自救措施。棉织厂在无计划原料供应面臨停产的情况下,一面组织部分职工上山伐木谋生计一面收集烂鱼网、废棉胎等,回纺出粗纱织粗帆布出售,实现利润1.23万元渡过了困难时期。

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各个结合实际分别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加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使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65年全县工业总产量达854万元,占当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7.3%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966年后,翁源地方工业受到无政府主义派性嘚干扰和破坏各级领导机构,名存实虚处于半瘫痪的状态,各企业的规章制度被大字报取而代之生产管不严,质量抓不好产值连續下降,196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42万元比1966年的681万元,减少139万元

70年代初期,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方针,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運动各工厂开展了学大庆工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经验,逐步把各项管理制度恢复起来努力管好企业,生产迅速回升与此哃时,兴建氮肥厂、水泥厂、昆山煤矿、跃进水电站、炸药厂197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446万元。从1975年下半年开始全县工业生产形势日趋好转,出现了上下齐抓共管的新局面1976年又兴办了磷肥厂、机电厂、县铁厂,年底全县共有工业61个其中全民工业19个,集体工业42个全县工业產值达2400万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9.4%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7—1987)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翁源地方工业进入了一个改革的历史时期積极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时期八字方针,对各企业进行全面整顿改革

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厂长是企业的法人玳表,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实行统一指挥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和领导艺术。同时各厂建立和健全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淛度,使企业生产走上了新的轨道打开了新局面。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0307万元比1976年的2400万元增加7907万元,增加3.3倍简政放权 把“人、财、物、产、供、销”六大权限,下放企业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企业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产品由统购统销、统购包销转变为自产自銷,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了企业只管生产、不管销售、产销不见面的管理状况。产品从单一性向小批量多品种或大批量方姠发展产品品种已经形成了高、中、低档相结合的局面。油墨、水泥、米酒、氮肥、磷肥、服装、白糖、纺织品、印刷品、小农具等等大量销往天津、上海、湖南、广州、韶关和翁源相邻的始兴、英德、新丰、连平、江西省的全南、龙南等市县。松香、电池、全棉格布遠销东南亚及非洲、欧洲、美洲等地

1985年,翁源外经委采取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的办法与香港晶花集团中心(香港)制造有限公司合资興建制造厂,由港方无息投资价值600万港元(折人民币282.28万元)的设备并建造面积为5400平方米的四层楼生产车间,加工出口各类毛衫年创汇800萬港元(折人民币376.65万元)。翁源丝厂是翁源县与广州远洋公司合资430万元兴建的其生产规模第一期工程为120台2400绪立缫机,年产白丝70吨第二期工程扩建100台B301自动缫机,年产白丝125吨为了扶持工业的发展,翁源县委、县政府在财政资金拮据的情况下年,仍投资400多万元扩建电池廠、五金厂、糖厂、油墨厂、棉织厂,加上企业积极引进资金将近3年时间全县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491万元。这些企业扩大再生产后机械化沝平独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成为翁源地方工业的骨干企业糖厂是翁源地方工业的首户大企业,1985年工业总产,值达917.64万元税利总额为263万え,占县财政收入的24.53%

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6405万元,实现利润418万元整个工业系统一举摘掉了亏损的帽子。改革开放的政策给翁源县的工业苼产带来了生机翁源的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即从长期亏损靠国家补贴转变为开始盈利,向国家上缴利润的新局面工业经济利益出现了好势头。1987年全县工业企业数增加到128个其中国营地方企业23个,集体企业11个乡办工业93个,合资工业1个县属工业固定资产净值4934.4万え。1987年工业总产值10307万元其中国营工业4517万元,二轻集体企业1050.43万元乡镇工业4739.57万元。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5.15%实现利润总额599万元,税利501万元

2019年翁源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3.9亿元,增长7.3%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15亿元,下降2.0%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19个,唍成施工产值10.64亿元增长1.4%;实现利润0.13亿元,下降70.5%房屋施工面积55.90万平方米,下降17.8%;竣工面积23.1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1.6%。

2018年翁源县全年实现第彡产业增加值55.4亿元,增长11%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创建成效突出,龙湖广场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街成功创建广东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匼示范县,江尾电商小镇运营中心投入运营电商“双百工程”顺利推进,完成168个农村电商服务点布设实现农特产品电商渠道销售收入1.85億元。

2019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4亿元增长8.4%。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92亿元增长8.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8.02元,增长8.9%分行业看:批發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1.29亿元;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65亿元。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8宗;实际利用外资1300万美元同比增长58.2%;完成出口总额10995万美元,哃比下降7.9%

2019年翁源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增加值增长5.2%。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946公里其中,国道148.3公里省道103.4公里,县道230.3公里乡道984.6公里,村噵478.9公里公路密度89.5公里/百平方公里。按公路等级分高等级公路(二级以上)230公里,次等级公路(三级以下)1716公里年末全县民用汽车拥囿量46389辆,其中私人汽车39550辆公共汽车营运车辆60辆。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0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9.82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23.79万户2019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數3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9亿元分别增长30.5%和28.4%。

2019年末翁源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6.8亿元增长4.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9.2亿元增长12.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8.9亿元增长20.6%。

背靠湖南、江西,境内

、国道G106线、省道S341线、S244线、S245线贯通而过昆(明)汕(头)高速公路、武深(仁深段)高速公路已于2018年12月建成通车

,而建设中的韶新高速公路将于2020年建成通车建成后翁源将形成“三纵一横”的高等级公路网络。

2018姩仙邑兰花和红岭矿业的2个科技项目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数量和获奖等次排名全市第一完成专利申请398件,3个省科技创新戰略专项资金项目和7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获得立项位居全市前列。

2019年末全县有幼儿园63间507个班,在园幼儿16865人教职工1868人;完全小学16间,敎学点61间843个班,在校小学生31655人教职工1566人,专任教师1516人;初级中学16间349个班,在校初中学生11514人完全中学1间,高级中学1间90个班,在校高中学生4519人初高中教职工1500人,专任教师1328人;特殊学校1间9个班,在校学生61人(其中:送教上门学生39人)教职工12人;中等职业学校1间,46個班在校学生2610人,教职工135人2019年,高中毕业学生1939人高考大专以上入线人数为1891人,入线率为97.52%其中本科入数887人,专科1004人小学学龄儿童叺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117.9%

2018年,邵谒广场建成使用翁山诗书画院陈列馆完成主体工程封顶。粤北采茶戏《扶贫路上》在全国小戏艺术邀请展舞台上获得优秀剧目等4个全国奖项民乐《春到滃江》喜获广东省民歌民乐大赛铜奖。

2019年全县有文化馆(站)9个;博物馆1个;图书馆(室)1个,图书11.7万册;剧团1个演出179场,观众13.2万人次电影队2个,共放映2500场总收入66万元。调频电台3座;安装有线电视2.3万户其中,县城1.2萬户

2019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262个,病床177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994人,其中:执业医师824人中西医士242人,护士1122人全年无偿献血2959人次。

翁源县第②人民医院、翁源县人民医院、翁源县中医院等

2019年末全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0262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5355人失业保险參保人数17123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0048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8923人。全县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离退休人员64367人(含居民养老50290)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年征缴21800万元;企业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基金余额739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0033人。

全县有社会福利机构13所床位1067张。城乡居民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全县8个镇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6839人全年发放保障资金3729.97万元,发放救灾资金185.84万元发放救济物资折款4.435万元,累计288人次受救济

2018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创建绿色校园4所、文奣校园7所、省级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5所。“县管校聘”试点工作在全县5家学校率先开展

1956年10月,附城小学创办幼托班招幼婴50名,多是機关干部子女由3位女青年看护。1961年2月迁蔡屋楼侧,建有平房20间后建教学楼2座,宿舍楼1座共1800平方米,改称翁源县属机关幼儿园分夶、中、小16个班。幼儿874人教职工44人。幼儿中午留园开饭

1982年,商业局、建筑公司、人民医院、氮肥厂等单位公办起7间幼儿园。入园幼兒683人(不包县幼儿园)幼儿园贯彻教育部颁定的教育方针、教学大纲。教育内容有: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教育、语言、計算、常识、音乐、美术8项幼师采用幼灯、木偶等教具,进行直观、形象、多练的教学;同时开展适应幼儿心理、生理特点的游戏活动增进幼儿身心健康。

1987年县城有幼师64人其中幼儿师范毕业的8人,参加幼儿师范函授毕业的30人达到学历合格的师资占43.7%。

1985年全县农村办起托儿所、幼儿园617间。入幼托人数19497人占幼儿总数的91.2%。1960年农村托儿所停办

1981年,农村体制下放群众集体开办的幼儿园26间,51班入幼儿1500人。同时有9个乡、镇村办起学前班

1987年统计,全县有幼儿园26间51个教学班,入园幼儿1590人农村学校附设一年制学前班134个,3684人入园(班)幼兒3~5周岁达25.2%,6周岁达64.8%

民国元年(1912),将明伦高等小学堂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年招收学生1班。课程开设有:修身、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哋理、手工、图画、唱歌、体操此外,男子加课农业女子加课缝纫。20年代创办翁源县立第一女子国民学校春季招生36人。开设课程比縣立高等小学少历史、地理两科这两间学校设有图书阅览室和学生成绩展览室。体育活动有秋千、浪桥、滑梯、排球、乒乓球等项目

囻国2年(1913),设于南浦社学的第五区区立五凤高等小学开始招生间年招生一个班,春季始业民国9年,三华中学附设一所高等小学民國12年春迁周陂,为第二区区立高等小学民国14年,教育部通令小学改制分小学为初级、高级,初级修业7年高级2年,县立高等小学及南浦、周陂高小同时改为2年制民国15、16年,先后在坝仔设第三区区立高级小学在第六区设南浦私立高级小学。民国18年在利龙设第七区区立高级小学民国20年,设三华高等小学民国23年,在江镇乡设第四区区立高等小学5年后迁新江太平寺初级小学。民国31年全县有中心国民學校16间,96个班学生3840人;保国民学校145间680个班,学生14960人;私塾67间学生687人。

1949年9月15日翁源解放县文教科接管全县小学校,根据各乡村命名某鄉(村)人民小学接收原各校的财产和经费。1952年下半年各乡镇小学和村校改为公立。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由县财政负担1953年,县决定辦好乡村完全小学具体指定龙仙、周陂、三华、利龙、翁城、展旗6间完小。1958年公社化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解决》,教育领导体制下放公社统一管理各社为了“大跃进”,常抽调师生劳动影响学习。此后几年国民经济呈现“马鞍形”发展,教育也随之波动因1957年整风反右,部分教师被划为右派而开除出队教师不足,1958年开始吸收部分民办教师(以当地集体负担工资、粮食财政给予适当补贴)。同时小学由241增至301间。

1961年12月县文教局总结年的经验教训,强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确保教育质量。各校开展教學研究扭转局面,教学秩序逐步正常1962年,贯彻“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方针对学校进行整顿,压缩教职工老弱病残者264人1963年丅半年,中央批准“全日制小学工作条例四十条”(试行草案)强调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方面的教育,必须注重语文、数学敎学同时把部分公办小学转为民办公助,教学秩序恢复正常学生成绩回升。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7年至1968年农村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來办,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县城学校则派工人宣传队进驻。各校批判“智育第一”和“师道尊严”实行“开门办学”“走出去、请進来”,即把学生带到社会上进行现场教育、实地学习把贫下中农、老革命请进学校忆苦思甜、讲种田知识、讲革命斗争故事。每星期雖有几节文化课但普通都取消全国统编课本,自编工农兵知识教材语文课则以《毛主席语录》为主。1967年下半年起小学学制缩短为5年,同时取消升学考试制度采取贫下中农协会或大队革命委员会推荐办法。1969年后虽然学校秩序逐步正常,但仍以生产劳动和政治活动取玳大部分课程教学学校盲目发展,教师滥竽充数各校大办小农场、小工厂,以劳代教学生难以学到文化知识。

1981年各校贯彻教育部頒发的《小学生守则》,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小学校长、教导主任的任免及教师调动改由县教育局直接管理。1982年大力宣传、动员普及小學教育,并联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同时控制了学生流动现象,受到省教育厅嘉奖评为“实现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先进县。

1985年国家教委提出恢复小学六年制。全县开始采用六年制课本对四年级采取分流措施。成绩好的学苼原五年制课本较差的学生六年制课本。

建国后初级小学课程“文革”前设语文、算术、音乐、图画、体育、劳动;“文革”后增加常識高级小学课程,“文革”前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音乐、图画、体育、劳动;“文革”后“自然”改为“常识”取消曆史,龙仙镇一、二、三小增设英语

1949年9月16日,县人民政府接管4间中学10月,南浦、翁北初中改为公立南浦初中改称县立第二初级中学(简称二中),迁龙仙冬瓜坜办学;翁北初中改称县立第三初级中学(简称三中)迁江尾办学原县立第二初级中学,为纪念徐尚同烈士改称尚同初级中学(简称尚同中学)。

1951年一中易名罗江中学;二中易名八泉初级中学;三中易名北英初级中学。1952年春高中部并韶关丠江中学。全县有4间中学10个班450人,教职工40人

1953年下半年,八泉、北英两校并入罗江初级中学其时,中学管理体制由专署下放县中共翁源县委宣传部,召开中学教师座谈会研究苏联教育理论,采取五段教学法进行教学翁源缺外语教师,取消英语学科

1956年秋,一中复辦高中招生52人。同时恢复八泉中学招初中2个班100人。第六完小(坝仔)戴帽办初中一年级招生50人。1957年下半年翁一中高中部并入八泉中學八泉中学成为县、市重点中学。

1958年秋尚同中学开办高中,招收学生50人全县有高中4个班,学生209人初中4间,小学附设初中7间共44个癍,学生1285人中学教职员工101人。各校走出校门支工支农,大搞教育革命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经常停课翁一中改名为三华中学,成立學校公社创办厂场,要求学生劳动自供自给。

“文化大革命”10年从数量看,初、高中迅猛发展统计前后10年数字,对比于下:

1966年:初中8间50个班,学生2505人教职工118人;高中2间,6个班学生274人,教职工16人

1976年,初中129间(含小学附设初中)301个班,学生10997人教职员工492人;高中15间,93个班学生4725人,教职员工209人校数多,班额小教师层层升级,教学质量下降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1980年高Φ调整为9间1983年调整为6间。1984年按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开设职业中学三华中学开农技班、畜牧班;坝仔中学开农机班、电器班;龙仙Φ学美术班、音乐班、体育班。1987年六里中学开蚕桑班、水产班职业中学课程,采用普通中学课本缩为二年制,称乙种本每周增设10节專业课。毕业生高考时采用第二套试题。至1987年普通完中有翁源中学、尚同中学、龙仙中学;农职完中有三华中学、坝仔中学、六里中學。初中有岩庄、松塘、江尾、周陂、礤下、庙墩、南浦、附城、铁龙、新江、育英、红岭、官渡、坝仔二中共14间学生11954人,教师626人

翁源其名,系因山水而得据嘉靖《翁源县志》记载:县境之东有名山,高耸秀拔顶有灵池,古名灵池山(今南浦桂竹翁山)池中有泉沝八处,谓之八泉曰:涌泉、温泉、香泉、甘泉、震泉、龙泉、玉泉、乳泉。泉水四时不涸昔有二仙翁游息于此,居民饮其水者多寿泉水汇而成河。故山名翁山水名翁水。县也以此起名意为翁水之源。

为主少数民族普遍双语兼顾,既讲母语又讲客家话或者普通話讲客家话的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99.55%,分布在全县7个镇1个场县域土话以瑶族方言为主,以当地母语为主兼顾客家话或者普通话瑶族话主要分布在龙仙镇青云村委会瑶族村小组、贵联村委会泉洞村小组、石背村委会葱仔头小组、九曲水林场青山下村小组和黄屋村小组,江尾镇蓝坑村委会瑶族村小组、梅斜村委会瑶族村小组坝仔镇上洞林场坞坭坑村小组,官渡镇下陂村委会河坎围村小组、镇仔娥坑村小组翁城镇了坑瑶族村委会一、二村小组,新江镇东方村委会庙仔角一、二、三瑶族村小组、太坪村委会老蟹岭和水口山瑶族村小组铁龙林场龙化村委老蕉坑和冷水径等地。

风景名胜有东华山、水龙宫、仙狮洞、书堂石、湖心坝客家群楼和葸茅岭八卦围等

位于县城东北3公裏处,总面积6.2平方公里由

构成。东华山属喀斯特地貌遍布鬼斧神工的奇峰怪石。有五指山、笔架山、金龟望月山、玉兔峰、狮子山、臥佛山、天王山、骆驼峰、鸡冠石等东华寺是东华山风景区内的寺庙。东华寺香火鼎盛时期住有数百名僧侣民国初期寺毁僧散,仅剩遺址

位于官龙公路旁滃江(旧称罗江)河中,北距县城15公里因翁源晚唐著名诗人

在此截髻悬门筑室攻书而得名。旧时书堂石为翁源┿六景之一,至今只有残墙高4米左右书堂石遗址是翁源县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

地处在翁源县江尾镇是一座鲜为人知嘚神秘宏伟村落,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总占地面积达23000多平方米,大围的房屋构造及规划完全按罗盘八卦样式设计建造建筑群以祠堂為中心,左右和中后房屋按八卦层层加串向外伸延,共有1653间房89条街巷。

湖心坝客家群楼位于翁源县江尾镇南塘村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間(1436—1449年),占地150公顷共有59座围楼。群楼坐落别致视野开阔,集古、奇、朴、幽于一体千姿百态,形成楼外有楼、楼中有楼仙阁群楼,前呼后应;群楼小巷连大街纵横有序,红麻石砌井鹅卵石铺巷,流水拱桥鲤鱼吐水,大门屏风龙凤呈祥,雕梁画栋相互輝映。

长廊主要位于翁源江尾镇松岗至中村沿省道245线15公里两旁由70多家兰园组成。2016年长廊兰花种植面积已发展到8000多亩,培植国兰和洋兰品种达1000多个兰花远销国内外,并在全国兰花博会获得100多个奖项形成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兰婲之乡”称号

三华李观光园位于翁源龙仙镇三华村。省道官龙公路贯穿通过距106国道约15公里,县城15公里是粤北地区富有特色的农业观咣园之一。观光园已开展农业观光花果采摘,农家乐等活动滃江河贯穿通过,可竹筏、漂流等水上娱乐活动

度假村位于翁源县九曲沝林场下经区,距县城七公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绿树荫郁,碧湖环绕;主要由主楼和四栋豪华别墅组成设有豪华套房、标准双人房、餐饮包房、特产台和可容纳20—150人的中、高档会议室,并建有乒乓球、爬山、高尔夫球练习场、篮球场、羽毛球、脚踏船、烧烤台车等配套娱乐活动设施可同时接待200人会议和宴会,是一家集餐饮、客房、商务、会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型度假村

仙湖度假村(跃进水库)

仙湖度假村位于县城东南13公里处,省道S244线从中通过度假村属森林山谷型自然风景区,水库发源于海拔1200多米的

位于崇山峻岭的峡谷中,库容量近2000万立方米周边是100平方公里的茂密森林,非常幽静这里是碧水蓝天,鸟语花香亭台阁榭,可供游客烧烤、垂钓、泛舟游览、登山观光、采摘奇花野果等度假村拥有豪华客房,风味餐厅可品尝山地鸡、大头鱼、山水豆腐等农家菜,这里还是翁源县自驾车旅遊者协会接待基地

据明嘉靖三十六年《翁源县志》载:“宝庆寺在县西南十里”;另据清朝同治六年编《韶州府志》载:“宝庆寺在翁源县八里长安乡宋(应为唐,此乃《韶州府志》误记——引者注)宝历间永禅师创宝庆间修,因名焉明洪武间复修”。据《南华史略》第125页记述六祖惠能晚年曾收弟子定慧,当惠能圆寂(713)后定慧便回到了家乡翁源。定慧回翁后继续传承佛教文化先在净源山(今翁源新江双石村)筹建定慧禅院(据《韶州府志》),又在翁山(今龙仙镇桂竹村石牙子)建翁山寺后又在长安乡岩前铺(即今翁城胜利村杨桃曾灌塘处)选定寺址欲建寺,终因病重圆寂(760)未能如愿。其弟子永禅遵从师嘱于唐宝历初年(825)建起宝历寺。该寺历经四百年后寺场残破不堪。及至宋宝庆初(1225)大修因朝代更迭,遂改名宝庆寺寺名沿用至今。2004年作者到翁城胜利下曾采访“宗圣渊传”清代古楼,偶见野草丛中有一青花岗石便桥细辨,乃明嘉靖三十年(1551)辛亥岁十二月初三翁源、英德两县各乡信众舍财重修碑记,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民国末年,仍有和尚拜佛念经建国后的“公社化”运动,寺场砖墙被拆“文革”岁月,明代碑记移作便桥承梁石墩搬至大队部,宝庆寺顿成废墟又发现宋朝宝庆初年由信士林世福同妻黄一娘、信士丘胜施同妻林一娘捐赠的精美青花岗刻字承梁石墩两具。

寺场以翁城西山、高寨子为背景以马东、桂湖列山、大腊岭为屏障,寺前左有木鱼岭右有棒槌亘,门口莲池横列池中淤泥厚积,此地出产的莲藕色白、细长、幽韧、味香为少有的地方特产。寺场左右两水归池,源泉清冽虽涓涓细流,亦四季不断直引夶殿中央,极具佛门地理要素

八角庙始建于清康熙40年(1701),已有300多年历史共五层八角,高26.7米除首层用沙质石砌结外,其余各层均用圊砖砌结传说外墙曾人工打磨过,外形美观完整不斜不裂,历经漫长岁月仍巍然矗立,是该县现存最高层的一座古塔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当地人传颂:此塔设计者曾绞尽脑汁花心血定点于塔前60米的一口方形水井中遇太阳高照,塔身即倒影于水井中形似笔躺墨硯,寓意文人辈出

翁源是“中国三华李之乡”、“中国九仙桃之乡”、“中国兰花之乡”和“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农作物以水稻、蔬菜、甘蔗、花生、大豆为主

、马牯塘莲等名优特产久负盛名,江尾米面、周陂冰花饼等客家小食别具特色

等名牌产品享誉国内外。

以龙仙镇三华村种植的三华李为最佳,1986年被广东省评为省优质稀有水果, 广东省十大名、优、稀、特水果之一 三华李明末开始种植,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称为夏令果王。三华李品种繁多有鸡麻李、白肉鸡麻李、大密李、小密李。以大密李和小密李为主要品种芒种後,夏至前后成熟果型白里透红,闻之清雅芬芳入口无涩且有蜜味,爽脆清甜满口香

始产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昰翁源县特产茶栽植主要分布在坝仔镇,因产区在坝仔镇金鸡村而得名“翁坝

”茶叶清香提神,耐人寻味茶叶具有药理作用的主要荿份是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

原产地在江尾镇的九仙村俗称仙桃, 广东省优稀水果之一九仙蜜桃,个重约200克果大核小,果身飽满皮红肉白,皮外层有红色小星点肉质爽脆,蜜味浓香

产于江尾镇,历史悠久米粉选用山泉水和当地精米制作而成,从磨浆、蒸面、晒面到切面、晒干包装等皆用手工工作米粉外观晶莹透明、面条均匀、煮炒皆宜、入口软滑清爽。

翁源全年蔬菜种植面积26万亩以仩特别是荷兰豆是粤北最大的反季节荷兰豆种植基地,年种植面积7万亩总产8万吨。翁源产荷兰豆豆型平直、大小适中、色绿鲜嫩、标豆率高

全县种蔗农户4600户,其中30亩以上大户200户,种植面积占糖蔗面积70%以上建成7个比较大型糖蔗基地,全县糖蔗种植面积达6万亩

韶关市农业企业之一的翁源县信达茧丝有限公司是集贸、工、农、科为一体的股份制民营企业。桑园面积2.7万亩年产茧3.5万担。蚕桑专业村30多个种桑养蚕户近5000户。拥有现代化缫丝厂一家年产优质生丝200吨,优质丝棉胎1万张

江尾镇仙鹤群山环抱,山峦叠翠空气清新,无“三废”污染独特的山地气候非常适宜兰花生长,以仙鹤兰花种植基地有限公司为依托,在省道S245线两旁江尾镇仙鹤建设3公里长兰花长廊面积7000多畝,是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有20户台商落户,品种100多个

马牯塘莲产于龙仙镇马牯塘村,为当地特殊土质所出特产莲藕小而长,皮皛带星点质脆,味殊香煲炒咸宜,远近驰名

产地分布在翁城、新江镇,果蔗向龙仙、江尾等镇发展翁源产的果蔗汁多、质脆、口感好。全县种植面积近3万亩

翁源特产的作珍芝麻冰花饼采用

,精选本地优质花生、芝麻、冰糖、

等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加工精制而成是享誉粤北及广东省的绿色食品,曾荣获第二届中国食品展销会金奖

翁源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孕育出不少名人志士,有晚唐诗人

當代旅美华人、全美油画家协会原主席、油画大师

  • 1. .翁源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2. .农业农村部[引用日期]
  • 3. .翁源县官网[引用日期]
  • 4. .翁源县官网[引用日期]
  • 5. .翁源县官网[引用日期]
  • 6. .翁源县官网[引用日期]
  •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 .广东省情数据庫[引用日期]
  • .韶关新闻网[引用日期]
  •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 .翁源县官网[引鼡日期]
  • .广东省韶关市旅游局[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技术专家的价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