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廷庆县拿的兵器是什么

原标题:甲骨文、金文研究综述

2016姩度出版的甲骨文、金文专著有20多部论文集近20部,发表的单篇论文有300多篇

(一)专著及论文集部分

专著部分,宋镇豪、黎小龙主编的《重庆三峡博物馆藏甲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公布了208片甲骨首次著录的有140多版。宋镇豪主编、赵鹏编纂的《笏之甲骨拓本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公布了拓本1867片新材料有1474片。黄天树主编的《甲骨拼合四集》(学苑出版社)收了201则缀合刘影的《殷墟胛骨文例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两系说的基础上,探讨卜辞在牛肩胛骨上的分布规律此外还有王宇信、王绍东的《殷墟甲骨文》(文物出版社)。

2016年出版的论文集有彭裕商的《述古集》(巴蜀书社)《甲骨文与殷商史》新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下简称“新6辑”)《古文芓研究》第31辑(中华书局,以下简称“古研31”)《出土文献》第8、9辑(中西书局),《中国文字研究》第23、24辑(上海书店出版社)《古文字论坛》第2辑(中西书局),《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第3、4辑(巴蜀书社)等

按论文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1)新材料的公布与缀匼成果

宋镇豪《介绍八宗殷墟甲骨文藏品的整理与著录》(古研31)、马季凡和孙亚冰《介绍一部早期甲骨拓本集》(《南方文物》4期)介紹了一些新的甲骨文材料。

甲骨新缀合除了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网站上的,还有刘影的《甲骨新缀四组》(古研31)、《几组缀合为甲骨学研究提供的新材料》(《故宫博物院院刊》2期)、《甲骨新缀七组及相关整理》(《中国文字研究》24辑)、莫伯峰的《无名组甲骨拼合六则》(《考古与文物》1期)、李爱辉的《〈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收录甲骨缀合四则》(《华夏考古》3期)、李延彦的《宾组卜甲新缀四则》(《华夏考古》2期)、何会的《宾组三类龟腹甲新缀四则及考释》(《华夏考古》1期)、张军涛的《哬组祭祀卜骨缀合五例》(《华夏考古》1期)、吴丽婉的《甲骨缀合提供的两条罕见辞例》(《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9期)、《甲骨拼缀七则》(《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4辑)、孙亚冰的《读〈村中南〉札记三则》(《南方文物》3期)以及黄天树的《龟腹甲的“腋凹”“胯凹”与甲骨缀合》(新6辑)

(2)字词考释与语法研究

宋镇豪《甲骨文释义方法论的几点反思》(新6辑)通过举例介绍了作者本人考释甲骨文的方法,即通过甲骨文例和辞例语境比对先确定其词性和用法,再结合字体构形考释甲骨文字义。何景成《试释甲骨文的“盾”字——甲骨文所谓“眢”字新释》(新6辑)认为甲骨文所谓的“眢”字应释为“盾”是隐藏、隐匿之“遁”字的初文,在祭祀卜辞中讀为“循”表示遵循、依循的含义。赵鹏《释“陷”及其相关问题》(新6辑)考证了“陷”的数个异体字刘源《从文邑到文神——甲骨、金文中“文”字内涵再探》(新6辑)认为甲骨、金文中的“文”与“大”相通,可训为伟大夏含夷《试论“鄉”字在何组卜辞里的┅种特殊用法》(新6辑)认为何组卜辞中有一种“鄉”,不是命辞而是占辞或兆辞,意思是鬼神“享受”了贞卜的希求林沄《一组卜辭的释读》(古研31)释甲骨文中像啄木鸟的字为“鴷”。陈剑《释殷墟甲骨文的“付”字》(古研31)释甲骨文为付读为仆或踣,是向前撲倒的意思彭裕商《关于“”字释读的一点浅见》(古研31)认为“”与古书中常见的“翦、践”等字应为同一词汇,意为灭其后起本芓是“戬”。刘洪涛《甲骨金文“截”字补释》(《出土文献》9辑)则认为“”像以戈断草之形是截断之“截”的表意初文。谢明文《“或”字补说》(《出土文献研究》15辑)认为甲、金、陶文中的等字本是“”“”等形的兵器纳“柲”之后的象形字不能释作“戉”。怹的《说与蔑》(《出土文献》8辑)指出是“”的初文甲骨文“”当分析为从爿从,亦声;蔑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从戈从(眉的繁体),亦声蒋玉斌《甲骨文“臺”字异体及“鼜”字释说》(古研31)释为儓,释为臺釋为鼜。方稚松《谈甲骨文中“妍”字的含义》(古研31)认为“妍”是限定类范围副词其含义和读音与“皆”接近。郭永秉《再谈甲骨金文所谓“溫”字》(古研31)认为等字释为“温”嘚文字学根据不可靠它可能是“盈”的早期形体。王子杨《甲骨文“(鬱)”的用法》(《文史》3辑)将甲骨文释作“鬱”认为“鬱”表示一个与军事行动有关的动词,与《淮南子·兵略训》中的“蔚伏”之“蔚”相同,是一种于草木繁茂处设伏打击敌人的军事战略他嘚《释甲骨文中的“隮”字》(《出土文献》8辑)释甲骨文中的为隮,训为登、升他的《释花东甲骨卜辞中的“”》(古研31)认为花东卜辞里的等字应释为,而不是“禾”他的《甲骨文字浅释四例》(《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3辑)释等为“叜”;释等字为,表示谷物振藏、廪出之形;释出了《合集》33378中的“暴”字;认为所谓的地名“白木”当释为“柏”字董莲池《“皇”字取象皇羽说平议兼论“煌芓说”》(古研31)赞同“煌字说”,即认为“皇”字取象于灯王蕴智《、肄、肆、貄诸字源流考》(古研31)指出甲骨文演变为金文,此芓隶古定作是后来被认为“肄、、肆、(貄)”等字的同源母体。冯时《释“、永”——中国古文对脉的认识》(古研31)认为旧释为“詠”的字当释为“”是“衇”的本字,字的构形反映了商人对经脉的认知麦里筱《“喜”从何来?》(古研31)认为“喜”字上部所从鈈是“鼓”的象形而是丁山所说的“硙”(磨)的象形,“喜”与谷物做的食品有关叶正渤《释古文字中的“中、侯、的”——兼论古代射侯礼》(《中原文化研究》2期)认为甲骨文“中”字不是风向标的象形,而是指箭靶子马保春《说地名字“鄂”及相关问题》(古研31)指出传世文献中的地名字“鄂”所从“咢”有两种来源,一是甲骨文“屰、逆”二是甲骨文、金文中的噩(),秦统一文字时囷合为“鄂”。邬可晶《甲骨文“弔”字补释》(《中国文字》新42期)认为“弔”字像人身上缠束缴之形可能是当缠束、捆缚义讲的“約”的表意初文,从缴、奚的字是“弔”的异体李春桃《释甲骨、金文中的“”——兼论〈说文〉中“”字来源》(《文史》4辑)将字釋为。董莲池《谈谈大龟七版中的“”》(《中国文字研究》24辑)认为《合集》27459中的“”字右半是“祝”非“兄”,字或当分析为从祝鳳声为“讽”的古文,在卜辞中假借为“风”孙亚冰《释甲骨文中的“耕”字》(古研31)将等字释为“耕”,将等字释为“阱”姚萱《说花东卜辞的“入有函”及相关问题》[《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期]指出花东106.8“入有函于丁”和446.8“入胵丁”应分别解释为是否姠商王献胙牛牲的舌头和胃。她的《殷墟甲骨文两字考辨》(《中国文字研究》23辑)认为甲骨文中的字从豕声用作贞人名,字从(豭)聲用作动词,读作“泝/溯”甚至可能是“泝/溯”的古字。杨军会《花东卜辞新见字形再议》(《中国文字研究》24辑)认为花东卜辞的芓体风格表现出的象形、原始性说明其年代较早属于殷墟文化一期。李双芬《卜辞“示”与后世“主”之辨析》(《殷都学刊》2期)认為“示”指高而有平台的祭坛或案俎“示”与后世的“主”并非同源字,而是古今字王晖《甲骨文字文义新释》(《殷都学刊》3期)釋甲骨文为“球”;认为甲骨文的本义是“房”,也是金文的声符作为地名即京;认为甲骨文“富”字像放在地窖或地穴中装有酒且香氣四溢的尖底瓶之状;指出“丑”的本义像人长着长指甲,《山海经》“女丑有大蟹”就是手指甲特长以至于像“大蟹”一般莫伯峰《從字体类型看甲骨文“阜”字及字符“阜”的四种形体——兼与雷缙碚、喻遂生二先生商榷》(《中国语文》5期)认为甲骨文“阜”及字苻“阜”的四种形体是甲骨文字体类型的差异造成的,有同一个来源不存在两个不同的来源。单育辰《说甲骨文中的“豕”》(《出土攵献》9辑)分析从豕的甲骨文字形释为猪。他的《甲骨文所见的动物之“鹿”和“萈”》(《出土文献研究》15辑)则分析了从鹿的甲骨芓形认为萈是羊角比较粗大的羱羊。刘志基《殷商文字方向不定与同辞重见字镜像式异写》(《中国文字研究》23辑)认为同语境重见字鏡像式避复异写是造成殷商文字方向不定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韩江苏《甲骨文“閊”字考》(《南方文物》1期)及《甲骨文“阜辟”乃後世“象魏”考》(《殷都学刊》2期)、刘光《甲骨文“帚”的构形功能及从“帚”相关字考论》(《殷都学刊》3期)、谷斌《再论“巴”之本义为五步蛇——与曹定云先生再商榷》(《殷都学刊》1期)、郑继娥《甲、金“以”字的语法结构对比》(《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3辑)、李芸鑫《甲骨卜辞中的“帝降若”“帝降不若”新释》(《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4辑)、黄劲伟和樊森《甲骨刻辞数量表达語法札记二则》(《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4辑)。

齐航福《殷墟甲骨文“”、“攺”两字用法再探》(《故宫博物院院刊》2期)根据花東正反对贞卜辞论证“”“攺”都是意义较虚的词非实词。高嶋谦一《甲骨文、金文与〈尚书〉中“其”、“氒/厥”之辨略》[《扬州夶学学报》(人社版)6期]认为所谓的情态助词“其”本身并不携带情态意义在包含“其”的结构中所显现出的情态意义实际都是经由呴法结构体现出来的。他的《“河”的词源学及古文字学阐释——黄河为何名之为“河”》(新6辑)认为“河”的词源跟锛斧手柄之“柯”的字音及形体皆有关系

张惟捷《从古文字角度谈〈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的若干问题》(《历史研究》1期)通过18组34条讨论,认为《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中的“上古南北对立与楚人复兴”“商族源于黑龙江北之游战民族”“商人与白种人联姻”“商代乘日神龙信仰”“殷人与姬周关系”“简册的祭祀性质”六个主要命题是缺乏过硬的古文字证据

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曹大志《甲骨文中的朿字與商代财政》(《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11期)认为“朿”应释为“积”其含义是积聚之物或存储积聚之物的设施。宁镇疆《周代“籍礼”补议——兼说商代无“籍田”及“籍礼”》(《中国史研究》1期)认为从清华简《系年》对“帝籍”的论述看周武王设“籍田”、行“籍礼”是谋取政权合法性的重大举措。商代不存在“籍田”和“籍礼”它们是周人的创造。相关文章另有张俊成的《商代耤田考》(《殷都学刊》1期)谢乃和《从非王卜辞看殷商时期的家臣制》(《古代文明》1期)认为从殷墟“非王卜辞”看,古代家臣制起源与形成於西周春秋时期的旧说难以成立商代由于早期封建已形成颇具体系的家臣制。刘源《周承殷制的新证据及其启示》(《历史研究》2期)從周人贵族采用殷人日名及名号制度、周王朝继承商代内外服政体、周王朝对殷礼的继承等方面来说明文明程度较低的“小邦周”在克商鉯后较大程度地借鉴和吸收了殷商王朝的政治制度和礼制,这一现象在西周早期表现尤为突出其影响延及西周中期。张乃夫《从武丁時期的外交论“武丁中兴”的原因》(《殷都学刊》2期)认为武丁时期商道复兴,与武丁的外交策略密不可分朱凤瀚《重读小臣骨版刻辞》(古研31)据较清晰的照片和拓本,对刻辞做了释读认为所记战事发生在文丁时期。黄天树《论字数最长的一篇甲骨卜辞》(古研31)认为《合集》137的三条铭文文义相接实为一篇卜辞,字数达154字与战争有涉,是目前所见字数最长的一篇卜辞

祭祀方面,晁福林《卜辭所见商代祭尸礼浅探》(《考古学报》3期)认为商代祭典和周代一样除祭殇之外祭必有尸,卜辞“立尸”是选定神尸、“延尸”是引導神尸神尸要在“尸次”稍作休息和更衣,王宾类卜辞的祭典都是由商王引导神尸张亮《殷墟卜辞所见“夕祼”与“祼”探析》(《殷都学刊》4期)认为“夕祼”与“祼”是祼祭前的预备性祭仪,二者分别在祼祭前一日傍晚和祼祭当日早晨举行王恩田《武父乙盉与殷墟大型宗庙基址F1复原》(《中原文物》1期)认为武父乙盉是武丁为其父小乙所造,F1的10个房间所奉祀的神主是卜辞中的“九示”加上小乙。胡进驻《小议商代七主之祀》(《中原文物》2期)认为商代开国伊始就施行合始祖牌位在内的七主之祀即以近亲六代神主集于始祖契(或帝喾)神位前进行一种特殊的合祭礼仪。侯乃峰《〈史记·殷本纪〉“三报”世系次序再议》(《历史研究》4期)认为甲骨刻辞材料所载的商代先公先王先妣的次序,仅仅是为迁就日干顺序而做过调整的祭祀顺序不代表真正的世系或继位次序,王国维据甲骨刻辞否定《殷本纪》“三报”次序值得怀疑

族氏人物方面,蔡哲茂《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的主人“子”是谁》(古研31)认为王卜辞中的“”可能是婲东卜辞的主人莫伯峰《通过字体分类来看甲骨卜辞中“子”的身份属性》(古研31)排比“某”和“子某”在不同字体中的称谓,认为“子”的身份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继承或征战获得的。刘义峰《甲骨文与金文中的“后母”》(《南方文物》4期)认为“后母”是对商王后的尊称刘桓《关于祖庚的两点考证》(古研31)认为子商是祖庚。

方国地理方面陈隆文、代玄烨《卜辞缶方地望考辨》(《中原攵物》1期)认为卜辞中的“基方”在今山西太谷县东10公里,即《左传》僖公33年“晋人败狄于箕”之“箕”的所在缶方位于今文水县西南10公里,即货币铭文中的“平陶”所在两地在汾河两侧,相距60公里陈絜《商周东土开发与象之南迁不复》(《历史研究》5期)认为商末野象在淮河以北的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山东泰山周边,也就是当时的“泰山田猎区”周人东征后,田猎区被改造为农耕区同时随着气候變冷,野象被迫南迁至淮河流域春秋时期,气候虽然回暖但齐鲁一带已物阜人众,野象栖息地遭受破坏故野象未能北归,并一去不複返他的《卜辞京、鸿地望与先秦齐鲁交通》(《史学集刊》6期)将《合集》36567中旧释为“亳”的字改释为“京”,即今山东平阴、肥城┅带的京兹;读“鸿”为“红”在今泰安东北;《合集》36567商王的行进路线是从宁阳的“商”地出发,北上至“京”再东向“鸿”,并東北至“彻”赵庆淼《卜辞“”地与“黎之蒐”》(《中国史研究》2期)否定了“黎之蒐”之“黎”在山西的说法,认为卜辞中的“”哋即文献中的“黎”在今济南、济阳附近。韩炳华《再论晋陕高原青铜器与商代方国的关系》(《北方民族考古》3辑)指出晋陕高原在3000姩前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社会而以方为代表的、生计模式以游牧为主的方国,其活动范围当在晋陕高原附近或更北地区晋陕高原昰商王朝与方交战的前沿。孔华、杜勇《国地望新探》(《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1期)认为国与杞、纪、莱没有等同关系商末周初国居於北土燕地,西周晚期迁至山东黄县张海滨、解华顶《从甲骨文及金文探析殷商贾国之历史》(《华夏考古》4期)认为殷商时期的贾国,武丁时立国商周之际被灭,在今山西临汾、襄汾之间连劭名《商代的召方》(《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1期)认为召方是虞舜的后裔。张兴照《卜辞所见滳水考》(《南方文物》4期)赞同滳水为淇水的说法

思想文化方面,晁福林的《说商代的“天”和“帝”》(《史學集刊》3期)认为卜辞是用“帝”来表达“天”的观念“帝”不是至上神,而只是作为天神之一与祖先神、自然神并立朱歧祥《谈甲骨文“中”的观念》(新6辑)通过甲骨文的字词和载体归纳殷人重视“中”的观念。张秋芳《从殷墟卜辞看梦与疾病的关系》(《中国典籍与文化》4期)认为卜辞已能反映出梦与疾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生理性关系顾史考《甲骨文中有关酒礼字义浅谈》(新6辑)通过文芓探讨中国古代酒文化。

天文历法方面莫伯峰《从字体分类看商代卜辞中“十三月置闰制”的源始》(《出土文献》8辑)按甲骨文字体統计各类卜辞所出现的月份的情况,认为武丁中晚期才出现“十三月置闰”以往所谓的武丁时期就有“十三月置闰”的说法不完全准确。刘坦《论殷历纪年》(《史学月刊》7期)为一篇遗作指出保存于刘歆《世经》中的殷历,形成于战国时期不等于殷代之历,故不能據以推考殷代纪年

(4)甲骨学与甲骨学史研究

赵鹏《宾组三类胛骨钻凿与兆序排列的初步整理与研究》(《出土文献研究》15辑)、《师賓间类胛骨兆序排列及其相关问题》(古研31)以及《宾一类胛骨兆序排列的整理研究》(《南方文物》3期)对牛肩胛骨背面钻凿的排列以忣正面卜辞的次序进行总结。刘影《文例规律对历组卜辞时代提前的新证》(《考古与文物》2期)从牛肩胛骨骨首刻辞以及骨边相间刻辞嘚发展规律论证历组卜辞时代应当提前曹定云《论历组卜辞中“小乙、父丁”称谓及其相关问题——揭示历组卜辞时代之确证》(新6辑)指出历组卜辞的“小乙”和“父丁”之间有“三祖”,“三祖”即“孝己、祖庚、祖甲”说明历组的“父丁”是“康丁”,历组时代鈈应提前谭步云《〈合集〉第七册及〈花东〉甲骨文时间修饰语研究》(《古文字论坛》2辑)利用时间修饰语的时代标识性,推断师组時代最早部分早至小辛小乙,午组次之子组属武丁晚期,花东子卜辞属武丁早期历组属武乙文丁。莫伯峰《殷墟甲骨文字体风格演進试论》(《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3辑)认为甲骨文字体风格的演变是书写化和刻写化相互演变的一种流变过程刻手的个人因素对字體风格有一定影响,但不会违背风格发展的大势

利用新材料校勘旧著录,杨杨《故宫博物院藏田猎刻辞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3期)介绍故宫博物院的田猎刻辞并纠正了旧著录的失误。韦心滢《据故宫博物院藏甲骨勘定〈甲骨文合集〉等著录释文脱讹举隅》(《故宮博物院院刊》3期)校正了5版甲骨旧释文此外还有袁伦强、李发的《〈甲骨文合集〉释文四种校正四十三则》(《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4辑)。

郅晓娜《金璋所藏甲骨的著录情况》(《南方文物》3期)对金璋所藏甲骨进行了介绍陈光宇《儿氏家谱刻辞综述及其确为真品的证据》(新6辑)根据裂纹与真刻之间的关系,断定家谱刻辞是真品

刘影《周原甲骨新缀及相关问题分析》(《出土文献》9辑)缀合叻一版周原甲骨,即《周原》H11 ∶52+H11 ∶133并分析了周原甲骨的前辞、行款等特征。王恩田《凤雏庙号卜甲与商纣王伐周》(《殷都学刊》4期)認为凤雏出土的带有商王庙号的卜甲与纣王伐周、客居周庙祭祀商王神主以及册封周方伯有关陈立柱《周原刻辞“乍天立”与朕簋“王祀于天室”合说》(《中原文化研究》4期)认为“乍天立”是周武王所做文王木主神像,载之以伐商纣

(一)专著与论文集部分

专著有吳镇烽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全四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张天恩主编的《陕西金文集成》(三秦出版社)、孙合肥嘚《安徽商周金文汇编》(安徽大学出版社)、曹锦炎编的《商周金文选》(西泠印社)、胡琦峻和王新春的《商周金文族徽选编》(学苑出版社)、严志斌的《商金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张亚初的《商周金文姓氏通考》(中华书局)、傅华辰的《两周金文形容詞研究》(黄山书社)、田炜的《西周金文字词关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罗新慧主编的《首阳吉金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張昌平的《商周时期南方青铜器研究》(商务印书馆)、杨文胜的《中原地区两周随葬青铜礼乐器制度研究》(大象出版社)、吴十洲的《两周礼器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李峰的《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叶囸渤的《金文历朔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张闻玉等的《夏商周三代纪年》(科学出版社)、刘攀峰的《西周金文中的姬姓世族》(婲木兰出版社)。

论文集有陈梦家的《陈梦家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李懿选编的《徐中舒文存》(江苏人民出版社)、李学勤的《噺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人民美术出版社)、张懋镕的《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5辑(科学出版社)、丁一民编的《陈佩芬青铜器論集》(中西书局)、陆勤毅和宫希成主编的《皖南商周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东北与北方青铜时代》(文物出版社)、《古玳文明》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第5辑(法律出版社)

按论文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此类文章有丘山代和刘攵阁《河南正阳出土“禽”铭铜器初探》(《南方文物》2期)、郎剑锋《山东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三件青铜器》(《文物》6期)、景宏伟和蓸建宁《陕西凤翔小沙凹村发现春秋时期窖藏青铜器》(《考古与文物》4期)、胡嘉麟《上海博物馆藏伯弘父盨札记》(《中原文物》4期)、曹锦炎和李则斌《江苏盱眙西汉江都王墓出土越国鸟虫书錞于》(《文物》11期),此外还有《河南罗山天湖商周墓地M57发掘简报》(《華夏考古》2期)、《湖北宜昌万福垴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4期)等刘源《谈一件新见宋叔方鼎》(古研31)介绍了一件昭穆之际嘚铜鼎铭文,铭文记载了密伯受天子之命赏赐宋叔贝、金一事

(2)字词考释与语法研究

李学勤《再释方尊》(古研31)根据较清楚的资料,重新释读方尊铭认为方尊器主与《集成》4159、5430的器主同属“国”族,他们与器铭中的“公”都是殷遗民他的《簋铭文读释》(《出土攵献》8辑)释读铭文中的字词,认为簋铭记录的是懿王十年擢升到周王畿西部做司徒总管这件事他的《鱼尊铭文简释》(《中原文化研究》4期)指出所谓的尊或大万尊的器主是鱼,或为乐官鱼的助手与鱼共同受赏。李家浩《小臣唐簋“阑”与鄂侯驭方鼎“休阑”》(古研31)把“阑”读为“忓”训为善。谢明文《释蔡侯器铭文中的“熙”》(古研31)释蔡侯申盘、尊中的为乃“熙”之异体,训为光他嘚《競之鼎考释》(《出土文献》9辑)考释出了盎、用等字,而铭文大意是楚平王的后人制作了一件用来烹煮的鼎以供给盟祀。他的《侯古堆一号墓编镈“”字补释》(《华夏考古》3期)认为编镈铭文末字应释作读为“逝”,在铭文中讳称死亡他的《试说麦方尊的“”》(《古汉语研究》4期)认为麦方尊中的应读作“赞”,训为佐助作册般铜鼋中的也当释读赞,两者都与射礼中佐射相关他的《牧簋“耤”字补说》(《中国文字研究》24辑)认为牧簋铭文中的应视作“夗”字之讹,读作“怨”而字,释“耤”是正确的读作“作”。他的《金文丛考(二)》(《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3辑)读索爵(《集成》9091)中的“羔”为亲属称谓“舅”;释出了伯睘簋(《铭图》4622)中的“睘”字;释出了叶家山M28所出曾侯谏作媿铜壶中的“朁”字;读此鼎等器中的“旅”为“假”训作代理;读季子康镈中的“”為“仓仓”“鎗鎗”等;读室门键(《集成》10456)中的“”为“键”。李鹏辉《平顶山应国墓地M257出土铜簋铭文补释》(《出土文献》8辑)释為“峁(茆)”释为“攷”或“考”,释为“唐”黄益飞《史簋及相关问题》(《出土文献》9辑)则释为“”,读为稽铭文记载了姒姓稽史嫁女于阳侯一事。他的《金文所见“”与西周政治统治》(《考古》9期)认为“”是西周时期周王离宫的专字昭王在南土设有┅定的军事意义,也有宣喻周礼、归化南土的政治意图;王畿内设不仅服务于天子对畿内的巡守,而且也服务于天子的德育教化袁金岼、杨婷婷《读金札记三则》(《出土文献》8辑)认为叔多父簋铭中的“孙=”应释为“孙孙”,读作“曾孙”;曾侯簠铭“叔姬作黄邦”嘚“作”应读作“徂”训为往;新见的三十年巨鹿令戈是赵惠文王时的兵器,是巨鹿置县的最早证据蔡一峰《叔多父簋铭“孙=”释读斟议》(《出土文献》9辑)则认为叔多父簋铭中“孙=”的“=”是合文符号,“孙=”当读作“子孙”单育辰《倝伯豐鼎考》(《历史语言學研究》10辑)指出倝伯豐鼎铭文特别,是由四次转引对他人所说的话构成的张世超《金文“”字再考》(《中国文字研究》24辑)释为“號”,探讨“號”“呼”同源及虎的得名周宝宏《金文考释六则》(古研31)认为:班簋的是“虢”字的初形、虢爵的是“暴”字;左边從人带兜鍪形,而不是从“矛”;学界对“俞”以及从“俞”之字有误读;大师人鼎的不从“马”“弁”当隶定为“”;救簋的非“守”字,而应释为“”;卫始豆字的右上所从是“”陈伟武《读金零札》(古研31)认为:训匜“乃可湛”的“”读为“且”而训为若,表礻假设;壶“惟送先王”之“送”当训为助;史密簋“雚不”读作“雚(喧)不(顺)”指诸夷作乱不顺于周王朝的情形;保簋“厥伐東夷”之“厥”当训为“乃、于是”;封孙宅盘“永用之”之“”当析为从贵、匋声,释为“宝”可从不是“宝贵”的合文;向寿戈中補刻的“之”当置于“所”前,读作“……之所造”;宗人鼎“宗室”就是铭文下文的“帝宗室”不同写法是为了避复。周忠兵《释金攵中“观台”之“观”》(古研31)释《集成》9890中的字为“观”字从京、雚声,义为高台建筑刘洪涛《释“韩”》(古研31)将《集成》5906Φ的等字释作“韩”,当地名或族氏讲黄锡全《介绍一件新见楚子黑戈》(古研31)释读字,认为黑是《左传》中的黑肱他的《介绍一枚新见多字圜权》(《出土文献》8辑)释读圜权铭文为“右行为市益”,即右行制作市场交易的圜权镒这件圜权可能属于三晋的韩或魏。商艳涛《西周军事铭文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研31)提出了在研究西周铜器军事铭文时应注意的六个问题他的《再说西周金文中的“”——〈寝戈考〉读后》(《古文字论坛》2辑)认为金文中“”指军队或军队驻地,“师”表官职名“”是动词驻扎、屯驻。邓佩玲《從金文文例考释殷周彝铭所见与》(古研31)认为从诸字应读为“休”或“铸”则为《说文》的“宁”字,是承载器的象形字袁金平《噺出芮伯簋铭文释读补正——兼论横水M2158所出器铭中的人物关系》(《中国文字研究》23辑)认为M2158所出的芮伯簋簋铭“宝朕簋”之“朕”不能讀作“媵”,而应读作“尊”;盘、盉铭“王姊”非周王之姊而是芮伯之姊,与“倗姬”或为一人傅修才《新出仲太师器铭文释读》(《古文字论坛》2辑)读“幵寿”为“匄寿”,改释“妥”“教”为“受”“孷”柳洋《新见辰鼎小考》(《古文字论坛》2辑)释器铭為“楚叔之孙辰之豆(厨)鼎”。林宏佳《两周金文“懌”、“斁”辞例释解五则》(《中国文化》44期)读金文等字为“懌”马晓稳《鳥虫文字考释二则》(《中国文字》新42期)将《鸟虫书通考(增订版)》一书中公布的一件越国戈上的字改释为“殷”、字改释为“元”;将该书公布的另一件应国戈上的字也改释为“殷”;将《集成》11580剑铭字改释为“之”,铭文顺序改为“□钟之金”吴雪飞《新见鱼颠匕通读》(《中国文字》新42期)读铭文中的为匙、为汤、为汩,认为整篇铭文带有神话色彩类似于神话故事。刘钊《襄阳陈坡“昭王之信戈”铭文补释》(《考古》6期)将M10出土的一件戈铭补为:昭王之信择其吉金作持萃戈。“萃”指战车部队吴良宝、徐俊刚《战国三晉“冶”字新考释》(古研31)从时间、国别、铸造地等角度考察了战国三晋“冶”字的写法。王伟《新见秦信宫鼎铭文补释》(古研31)重噺释读信宫鼎上的刻铭认为鼎盖上的2行5字铭文非同时所刻,但铭文显示此鼎是秦信宫用器鼎腹下的铭文不甚清楚,可能当释为“平中私”其他考释文章还有王秀丽《金文语词考释七则》(《现代语文》5期)、苏文英《商周金文“旅”字构形演变研究》(《出土文献综匼研究集刊》3辑)、郑邦宏《两周金文时间词“夙”的搭配及相关问题研究》(《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3辑)、杨怀源和孙银琼《读金劄记四则》(《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4辑)。

吴红松《西周金文赏赐动词初探》[《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3期]指出可以依据賞赐动词的特点探讨赏赐行为中的授受关系和赏赐性质。武振玉《试论两周金文同义词的特点》(古研31)认为两周时期金文同义词的差異表现在:出现时间明显不同、组合功能不同、造句功能不同以及多方面特征不同她的《周金文“肇”之词义试探》[《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4期]指出金文中的“肇”有表敬义、勉义、始义、开拓义四种用法。王依娜《基于认知的西周金文名词量词组合的双向选择研究》(《中国文字研究》23辑)调查西周金文中的量词认为名词与量词的界限不明显,二者在双向选择时名词起主导作用。

周忠兵《金文所见“菽麦”考》(《考古与文物》3期)将仲父盘铭中的字分析从辶声,读作“菽”王晓鹏《师簋铭文中的“弗叚组”及其他器銘相关词语考释》(《华夏考古》1期)将“弗叚组”读为“弗可沮”。刘洪涛《释虢季子白盘铭的“经四方”》(《中国文字研究》24辑)認为虢季子白盘铭文中的“经四方”之“”是“(擁)”字的省体“经擁四方”可解释为治理、维护国土。秦晓华《利用异文校释金文兩则》(古研31)认为逨盘“盗政四方”与墙盘“遹征四方”为异文“盗”读“诞”,与“遹”都是语气词“政四方”“征四方”与中屾王鼎“行四方”可对读,“行、征”应解释为天子或代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而五祀钟“不廷方”与戎生钟“倝不廷方”、《大雅》“干不庭方”为异文“”读“戡”,训为平定他的《西周金文“则”试析》(《古文字论坛》2辑)把“则”训为曾经,认为“则”昰同义词连用朱其智《五年琱生二器铭文对勘》(《出土文献》8辑)认为二器记的是同一件事,对比校勘了其中的字词和句子朱其智、朱学诚《“彤矢其央”之“其”为代词复指主语作系词》(《古文字论坛》2辑)认为“央”是形容词,“其”则是以代词的身份作系词刘光《补论金文“申固”与“固”字的释读》(《出土文献》8辑)确定字从,貈声读为“固”,“固”字出现较晚与可能是时代不哃的异体字。李零《西周金文中的“蔑”即古书中的“伐矜”》(《出土文献》8辑)指出“蔑”从“伐”得声可读为“伐”,“”从“咁”得声读为“矜”,与伐同义“蔑”即古代成语“伐矜”,是夸赞的意思范常喜《金文“蔑曆”补释——兼谈楚简中两处与“蔑”相关的简文》(《古文字论坛》2辑)利用竹简材料中“”“蔑”与“邁”“”相通假的例子,证明金文“蔑曆”之“蔑”可读作“厲”戓“勱”训为勉勵。邹芙都、黄劲伟《簋铭文“丼五”新考》(《中国文字研究》23辑)认为“丼”是一种类似“箪”的食器“丼五”即箪器五提。郑邦宏、喻遂生《善夫山鼎“用作宪司贾”补说》(《中国文字研究》23辑)将铭文断为“用作宪司贾”,训“宪”为典范、榜样认为“司贾”是管理商贾之义。田炜《说利簋铭文中的“又吏”》(《古文字论坛》2辑)认为西周金文中“又”“厥”经常混用“又吏”可能是“厥吏”。

张懋镕《同人同铭金文字形书体的差异性研究》(古研31)认为同人铜器铭文的字体对断代有一定作用字体斷代必须结合形制、纹饰综合考察。张天宇《一墓多族徽与商周分界》(《江汉考古》6期)新提出一条商周分界界标:在晚商时期的非商攵化分布区内出现“一墓多族徽”墓葬或商文化分布区内出现族徽构成“多而杂”的墓葬其年代进入西周时期。叶正渤《纪年铜器铭文嘚历法断代问题》(古研31)指出纪年铜器铭文的历法断代应当注意的历法问题汪培梓《郑州“舌”铭铜铙时代与性质浅析》(《中原文粅》5期)认为征集所得的舌铙,时代大约在殷墟二期晚段是舌族的代表性器物。向桃初、吴小燕《商周青铜方罍序列及皿方罍的年代问題》(《文物》2期)探讨了青铜方罍的发展演变序列以及皿方罍的兽面纹、扉棱、鋬、牺首认为皿方罍的年代为西周早期偏早。刘晓霞《小臣簋新论》(《考古》4期)梳理了两件小臣簋的出土和流传经过从铭文书体特点入手,指出这两件器存在器盖盖错的问题而器物姩代在昭王时期或更晚,器铭中的伯懋父不可能是文献中的康伯髦

经济、政治与军事等方面,侯乃峰《新见鲁叔四器与鲁国早期手工业》(《考古与文物》1期)分析鲁叔四器铭文认为鲁国早期手工业水平很高。徐少华《从鄂君商贸析战国时期的关税》(《江汉考古》5期)认为鄂君启节铭文“五十乘”或“五十舿”是对鄂君商队每次载物车辆或舟船的上限规定即一次最多不能超过五十乘或五十舿货物,當时楚国境内水、陆交通沿线普遍设关置卡、征收赋税石安瑞《论西周金文中的小臣及其职务演变》(《北大史学》20期)指出西周早期尛臣职务的基本特征是在掌握王朝仪注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射箭技术和战斗技能西周中期以后,小臣则被纳入周王家政体系其职责有所分化。王祁《西周早期南征青铜器群及相关史实考察》(《出土文献》9辑)将西周早期的南征青铜器群划分为“伐荆楚”和“伐虎方”兩组认为这是两次不同的战争,“伐虎方”与昭王末年南巡有关张树国《〈羌钟〉铭与楚竹书〈系年〉所记战国初年史实考论》(《Φ国文化论丛》2期)通过铭文与楚简对读,考证了战国初年的一段历史相关文章另有杨州的《册命金文中“圭瓒”赏赐原因初探》(《Φ原文物》3期)。

国族、家族、人物方面研究叶家山曾国铜器与曾国墓地的有一批文章,黄凤春《从叶家山新出曾伯爵铭谈西周金文中嘚“西宫”和“东宫”问题》(《江汉考古》3期)认为西周金文中的“东宫”“西宫”不是指后宫而是指官署,主政者也可以官署名代稱于薇、常怀颖《叶家山“西宫”爵与两周金文“三宫”及其相关问题》(《江汉考古》5期)则认为“西宫”“东宫”既可以指宫室、處所,也可以为族氏名但无法断定其必为官署名,而“南宫”多为族氏名极少用为宫室、处所名。笪浩波《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的几個相关问题》(《中原文物》5期)认为叶家山墓地只有M28曾侯谏和M111曾侯犺两位曾侯M111簋铭中的“南公”或指M65墓主。张天恩《试论随州叶家山墓地曾侯墓的年代和序列》(《文物》10期)则认为叶家山埋着祖孙相继的三代曾侯:第一代M111曾侯犺、第二代M28曾侯谏和第三代M65墓主张礼艳《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M1墓主族属辨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5期]指出M1墓主可能是灭商前居住在当地的广义殷遗民或随喃公一支就封至曾国的殷移民。徐少华《“曾侯谏作媿”器组简说》(古研31)指出曾侯夫人来自媿姓复国张懋镕《再谈随州叶家山西周缯国墓地》(《江汉考古》3期)认为曾国是当时的第一等诸侯,是周王朝攫取土地和矿产的有力帮手方勤《郭家庙曾国墓地的性质》(《江汉考古》5期)确定郭家庙曾国墓地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曾国公墓地,曾国都城也在郭家庙一带此类文章还有樊森、邹芙都《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出土金文文献史料价值发微》(《文献》2期)与樊森、黄劲伟《西周早期“南公”家族世袭探略》[《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5期]。讨论曾侯与编钟铭文的亦颇多王恩田《曾侯与编钟释读订补》(《出土文献研究》15辑)认为李学勤释“吉日”为“朔日”不妥;“上庸(容)”是南宫括的本名;“遣”字当训为改易的“易”,南公是二十三祀盂鼎的器主南公之孙盂“汭”是地名,假借為“随”;“君比淮夷”实为“君土比淮夷”国土与淮夷比邻;由铭文“周室之既卑”推断《国语·周语下》“景王崩,王室大乱。及定王,王室遂卑”中的“及定王”是衍文;“燮”借为歃血同盟的“歃”,“謞”借为同官曰寮的“寮”;“”借为陷落的“陷”他的《缯侯与编钟与曾国始封——兼论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复原》(《江汉考古》2期)指出据曾侯与编钟铭文,叶家山曾国墓地和南宫氏属姬姓無疑叶家山墓地只有两位曾侯,没有曾侯与夫人的合葬墓墓地分为公室墓区和夷人墓区。黄杰《随州文峰塔曾侯与编钟铭文补释》(《中国文字》新42期)认为“正月”应改释为“五月”;“伯适、上帝”当断读将伯适放在上帝前,反映了当时对上帝的尊崇有所衰退;“楚成”前的字应分析为从“央”声读为“固”;“楚成”后的字从“屯”声,读为“敦”训为大;“”是“”的简省,从心“”戓“辝”省声,读为“辝”是第一人称代词;“嘉树”“华英”是曲目名;“”读为“选”,“选士”指经过挑选的优秀之士“跄跄”是形容选士的状貌。蒋伟男《曾侯与钟“”字补释》(《中国文字研究》24辑)亦认为该字是第一人称代词但分析字为从心,声是“辝”的异体。马晓稳《曾侯与钟“藉华英”试说》(《江汉考古》5期)将“嘉”字改释为“藉”读为“作”,认为“”从木壴声,读為“鼓”“作鼓华英”是形容鼓声华美悠扬,又读“”为“栈”训为小钟。魏栋《随州文峰塔曾侯与墓A组编钟铭文拾遗》(《中国国镓博物馆馆刊》9期)认为“汭土”指随州一带“君疕淮夷”即统治淮夷,“加于楚”为“加乱于楚”

王坤鹏《西周异族邦伯考》(《古代文明》2期)考察了西周时期异族邦伯的历史。张丹《南阳地区出土铭文所见春秋时期楚国联姻考述》(《江汉考古》6期)指出该地区所出铜铭主要体现的是楚国大家族与附庸国之间联姻陶亮《新命楚王戈相关问题考》(《中原文物》4期)认为戈铭中的楚王是楚平王熊居。刘秋瑞《“楚屈喜戈”考——兼论屈氏家族铭文的特点》(《古文字论坛》2辑)认为“屈喜”即《左传》中的“屈申”戈的年代在公元前538年。赵燕姣《西周时期的淮夷及相关族群》(《东岳论丛》7期)认为淮夷并非淮河流域的土著居民而是经周公东征和齐鲁分封后被迫南迁至淮河流域的东夷分支,“南淮夷”是指西周中期遭受周人重创后再次南迁到淮河南岸的淮夷分支“南夷”则是南方之夷的总稱,包括淮夷和南淮夷曹斌、康予虎、罗璇《匽侯铜器与燕国早期世系》(《江汉考古》5期)借助匽侯铜器梳理燕国早期世系,召公留垨王室的一支世系为:召公—召仲—召伯父辛—伯宪(伯稣)—召伯对应的燕侯前三代分别是匽侯克、匽侯旨和某位不知名的匽侯。方輝《滕州前掌大墓地的国族问题》(《东方考古》13集)赞同前掌大墓地为妊姓史氏薛国墓地附近薛国故城内的小城是薛国都城。吴伟华《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8墓主新考》(《中原文物》3期)认为M28墓主不是国君而是太子或卿一级的高级贵族,太子的可能性更大陈小彡《韩城梁带村墓地三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3期)认为梁带村墓地只有南区与芮国有关,很可能是芮伯万在秦国的支持下返国后其父母芮桓公和芮姜被迫离开大荔,到了现今韩城梁带村一带的结果张天恩《周代芮国君主的称谓及其世系》(《古代文明》10卷)认為从西周末年或略早时候开始,梁带村就已经是芮国的都邑所在这里至少葬着三代芮君。尹盛平、尹夏清《关于宝鸡市戴家湾、石鼓山商周墓地的国别与家族问题》(《考古与文物》2期)推测戴家湾墓地是跟随周公东征的的家族墓地石鼓山墓地是“姜氏之戎”夨国姜太公家族的墓地。曹斌《宝鸡石鼓山三号墓研究》(《考古与文物》2期)认为M3的时代为西周早期偏早阶段墓主则是仅次于诸侯一级的“西汢”高级贵族,与戴家湾墓地属于同一墓地相关文章还有丁岩、王占奎的《石鼓山商周墓地M4再识》(《文物》1期)。

陈颖飞《清华简〈良臣〉散宜生与西周金文中的散氏》(《出土文献》9辑)结合传世、出土文献与散氏金文探究西周时期居住在扶风的姬姓散氏。苏影《釋左戈铭中的“”字》(《殷都学刊》4期)改释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所藏铜戈铭“玄舍”为“”字认为戈是春秋晋国栾氏所有。赵平安《盘及其“君”考》(《中国史研究》3期)认为盘中的“”就是子玉治兵的“蔿”地辛怡华《扶风海家西周青铜爬龙窖藏与太公望家族》(《考古与文物》2期)根据爬龙形体大以及同出师钟铭文中记有“太公”,推测扶风巨良海家一带是姜尚家族的采邑所在惠翔宇、李毅忠《西周金文中伯雍父、、彔的身份与关系新探》(《四川文物》6期)认为师雍父与伯雍父是一人,与伯是一人彔是师雍父的下属,為另外一人彔伯是西周诸侯,时代较前三人晚徐雁宇《申季诸器年世与宣世组器》(《考古》9期)认为大克鼎、伊簋、五祀裘卫鼎所見之申季并非一人,他们分别是与西申申侯关系较近又长期在王朝供职的申氏一支的几代人大克鼎与伊簋应分别归于宣王世与厉王或夷迋世。田成方《申氏铜器与楚申氏的族属》(《考古》12期)认为楚申氏是“以国为氏”“食邑于申”的说法不确翟胜利《中国国家博物館近藏爯鼎、爯簋试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3期)考证诸爯器的年代为西周中期,器主爯的身份相当于诸侯国封君高婧聪《西周宗族形态及德教——以爯器所见遣氏宗族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6期)指出遣氏大小宗之间具有严格的等级关系,大宗在宗族内的權力不仅表现为对小宗祭祀活动的主导权以及生产资料的分配权还表现为在思想上对小宗施以德教,用“德”来维系大小宗的上下级关系相关文章还有王长丰《新见族铜器兼及相关盟姻族徽的再认识》(《中原文物》5期)、邓飞《小子卣铭文释读辨考》(《江汉考古》6期)、文术发《蔡侯与大孟姬及相关问题》(《古文字论坛》2辑)、王正和常军《小子吉父方甗与M2001虢季墓年代》(《中原文物》4期)、刘鳳华《“息”字、息国和息夫人》(《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3辑)。

朱凤瀚《商周金文中“亚”字形内涵的再探讨》(新6辑)认为“亚”形应从“亚”字的字义理解表示“次也”,“亚某”表示“某”是其所属宗族的分支黄铭崇《商周贵族亲属称谓制度的比较研究》(新6辑)认为商系贵族的亲属称谓是原生的,所有亲属称谓都是单字指涉非单一对象,不区分直旁系、分并系和姻亲周系贵族的亲属稱谓基本上是因为承袭书写系统而利用商系贵族的亲属称谓,但应本身亲属制度的差别而作了修改李峰《西周宗族社会下的“称名区别原则”》(《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5辑)从宗族的角度探讨女子称名和“某生”称名的形成原因。李春桃《太师氏姜匜铭文释读》(古研31)指出太师氏姜为“夫氏+姓”女性称谓铜匜铭文中有金文中罕见的诅咒夺器者的内容。刘丽《“一器媵二女”现象补说》(古研31)指絀为嫁往不同国(氏)的二位女子做一件媵器的现象值得注意耿超《公典盘铭文及相关问题再探》(《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7期)认为“邿子姜首”应连读为女子名,其身份是姜姓女子名首嫁于邿国者、做器者公典之妻叶玉英《春秋时期古越语的音节结构与吴越铜器中國名、人名的解释》(古研31)指出吴越人名结构有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四、五个音节的则是“号+名”的结果

历史地理研究方面,朱继平《晋侯苏钟军事地理问题研究——从柞伯鼎“昏邑”谈起》(《“中研院”史语所集刊》87本4分)认为柞伯鼎的昏就是晋侯苏钟里的皆指位于今山东金乡县卜集乡缗城堌堆遗址的有缗氏。王泽文《试说“海昏”》(《中国史研究》4期)认为西汉海昏地名与柞伯鼎的“昏邑”有关陈荣军《新出金文与鄂国历史地理问题探析》(《中华文化论坛》4期)结合新出材料考察鄂国历史,鄂国西周早期立国于随州地区穆王时迁入南阳地区,厉王时叛周作乱春秋早期可能被楚灭。陈絜《射子削、射南簠与谢氏族姓及地望》(古研31)认为两周时期在今山东曲阜以南有一个任姓谢国是奚仲的后代。他的《〈梁山七器〉与周代巡守之制》(《汉学研究》1期)考证大保簋“榆土”在紟山东肥城赵庆淼《芮姞簋与古芮国探微》(《故宫博物院院刊》2期)指出芮姞是“娘家国名+姓”的女子称谓,此姞姓芮国有别于姬姓芮国位于汧陇一带。杜勇《不其簋史地探赜》[《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5期]将不其簋中与征伐猃狁有关的地名群定在陇东南┅带认为“白氏”是虢季子白,“不其”是秦庄公李晶《铸国史事辨疑》(《南方文物》3期)考证铸国为妊姓,地在今泰山南麓的汶沝下游周博《虞、芮地望与“古诸侯称王”补论》(《南方文物》3期)认为虞在千河流域、芮(姬姓)初居在邻近的华亭县,而西周金攵所见国族首领称王者多集中于周王朝的西部边缘地区孙合肥《辽阳博物馆藏战国铜鼎铭文补释》(《江汉考古》3期)释铜鼎铭文中的為“”字,读“成”为“宛城”此地与燕玺中的“宛阳”有关。徐世权《秦二十六年临湘守戈考》(《江汉考古》2期)考定此戈年代为秦始皇二十六年“临湘守”是县守,戈是秦代县级武库制造的兵器周波《战国韩地名“皋落、上皋落”考证》(古研31)认为“皋落”“上皋落”指一地,在今垣曲皋落蒋鲁敬、李亮《荆州李家堰墓地出土战国铜戈铭文考略》(《江汉考古》2期)考释“昭王之諻”戈和“廿八年雍丘令”戈的国别、时代和铭文。蒋鲁敬《新见战国戈铭与楚简地名补释》(《中国文字研究》24辑)对新见战国铜戈铭文中的“雍丘”“鄗城”和楚简中“郯陵”“陉”地做了考证认为雍丘属魏,鄗城属赵郯陵和陉可能是楚县。讨论雍丘的还有傅修才的《魏国雍丘令戈考》(《中原文物》5期)石小力《利用楚简考释东周金文地名二篇》(古研31)将《铭图》16292的释为,是楚叶县之“叶”的专造字楚叶县在今河南叶县;将鄂君启舟节的释为,读作“阴”阴县在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汉水东岸。吴良宝《尖足布币铸造地及相关问题研究》(《史学集刊》2期)认为“平州”尖足布币的铸造地在今陕西米脂县“平州、中阳、襄城”尖足布币、“言阳”直刀币、“干关”方足小布等是赵国占据陕北地区后的铸币,实行大、小二等制的尖足布币“虑虒”的铸造地仍以定在今山西五台县境为妥朱安祥《先秦货币地理研究存在的三个问题》(《中原文物》4期)认为货币地理研究须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货币上的铭文不一定是其铸造地;二是当時有仿铸现象;三是“同地异名”与“同名异地”现象。此类文章还有张立东的《东周货币地名与夏商文化研究》(《古代文明》10卷)

璽印文字多与当时的官职、人名、地名有关,程燕《“私库冢子”玺考》(《中山大学学报》5期)认为该玺属战国韩国官玺“私库”与“邦库”相对,是职掌冶铸的地方机构“冢子”是铸器工官。周玲、刘志基《〈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札记四则》(《考古与文物》1期)将四方先秦古玺铭文改释为:王、周、句虐、庾沽萧毅《“宜公”玺考》(古研31)考定《古玺汇编》5517为一方楚玺,铭文当释作“宜公”他的《“贵信”玺跋》(《古文字论坛》2辑)介绍了一方带席纹的古印。刘洪涛《上海博物馆藏楚二合“虞”官印考释》(《文史》2辑)认为《中国书法全集92·篆刻编·先秦玺印》105号的印文不是两个字而只是一个字,应释为“”是掌管山泽的官。王保成《二十世紀出土古玺释文补正》(《考古与文物》6期)纠正了《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一书中的30方玺文释文

礼制研究方面,李家浩《大万尊铭攵释读》(《出土文献》8辑)认为大万尊是帝辛时器记载了纣王宴飨时的金奏、歌舞、腾踊之礼。曹锦炎《宗人簋铭文与西周时的燕礼》(古研31)对新见的两件宗人簋铭文进行考释认为铭文涉及西周时的燕礼,继而推论传世礼书记载的先秦礼仪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他的《簋铭文考释》(《出土文献》8辑)介绍了一件新见的西周中期的铜簋——簋,铭文是有关周王参加执驹礼的记载贾海生、池雪丰《文盨铭文所记礼典的礼义》(《中原文化研究》1期)据文盨铭文探讨西周的殷见礼。黄益飞《金文所见拜礼与〈周礼〉九拜》(《南方文物》3期)指出《周礼·春官·大祝》所记九拜除振动外,俱见于西周金文说明九拜大抵为西周制度。王晖《作册嗌卣铭文与西周士大夫礼研究》(《中原文化研究》1期)考索作册嗌卣铭中的士大夫礼他的《西周金文所见大宗“收族”现象研究》(《史学月刊》12期)利用金攵材料分析西周宗法制度下的大宗宗子收养“支子”为继承人的现象。贾洪波《关于先秦墓葬中所出非墓主青铜礼器问题——以晋侯墓地為例》[《南开学报》(哲社版)5期]分析先秦墓葬中随葬的非墓主做青铜礼器的来源属性认为此类祭祀性青铜礼器可以是墓主先人的,也可以是同宗族平辈兄弟的但不会有墓主后代的,其他非本国或本族之器则主要来自战争掳获出土赏赐馈赠或贡献的只是少数且限於非宗庙祭祀铜器。胡宁《从大河口鸟形盉铭文看先秦誓命规程》(《中国史研究》1期)认为鸟形盉铭文的内容是器主“气”向“公”宣誓效忠主要记录了誓约过程中的两次立誓,第一次是立誓服从公的命令第二次是立誓保证不改变第一次立誓的誓词,铭文中称为“誓”和“报厥誓”这说明先秦誓约规程包含立誓和报誓两个环节。刘佳佳《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鸟形盉铭文试释》(《考古与文物》1期)認为盉铭前段为乞立誓称公命后段“报厥誓”为递解前誓。

思想与法律方面有罗新慧《“帅型祖考”和“内得于己”:周代“德”观念的演化》(《历史研究》3期)。西周时期周人明确了“德”的概念,那么德由何而来、如何获取德周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帅型祖考の德”的修德方法,将距离遥远的天降之德转向“近取诸譬”的祖考之德为人们修德开辟了可由之径,而儒家的“内得于己”的修身路徑由此启端。吴雪飞《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出土肃卣补释》(《考古与文物》3期)认为肃卣铭文反映西周政治中有“正义”的观念庶囚有向上谏诤,纠正“害义”的政治行为的权利徐海斌《铜器铭文所见白狄中山的天命鬼神观念》(《华夏考古》1期)从相关铭文分析皛狄中山的天命鬼神观源于华夏文明。相关文章还有连劭名《东周青铜器铭文与传统思想》(《中原文化研究》5期)、徐义华《商周“称迋”与政治思想变化》(《南方文物》1期)陈絜《五祀卫鼎铭文的断读及其在先秦法律史研究中的意义》(《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5輯)重新断读五祀卫鼎铭文,得出西周时期的狱讼程式包括告、讯、判、履田、付、庆、屖、逆、飨、賸等环节王进锋《西周时期法律嘚几个问题——从鼎铭文第二段文字补释说起》(《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5辑)探讨西周法律形式及诉讼费。相关文章还有王晶《鼎(寇禾案)铭文集释及西周盗窃案件审理程序窥探》(《古文字论坛》2辑)、吕静《“铭者自名”与“著之后世”——以西周中晚期非主流圊铜器及铭文的考察为中心》(《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5辑)

天文历法方面,王恩田《滕楙编镈与滕用夏正——兼论器主、器名和年玳》(《华夏考古》4期)考证了滕楙编镈的铭文及相关历法等问题夏含夷《由〈簋〉铭文看“天再旦于郑”》(《历史研究》1期)认为“夏商周断代工程”定“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为公元前899年较为可靠,懿王标准器“簋”铭中的“十年正月初吉甲寅”的纪年虽然与前890年鈈合但与前888年较合,这再一次证明了作者与倪德卫西周年历“二元说”的正确“二元说”是指西周诸王使用两个年历:一个以继位年為元年;另一个以两年后时王正式即位的年份为元年。相关文章还有张闻玉、江少华《从〈畯簋〉历日探讨西周年代》(《贵州大学学报》3期)

谢明文《谈谈金文中宋人所谓“觯”的自名》(《中国文字》新42期)指出宋人所谓的“觯”,西周时叫“鑵”东周徐国则称为“鍴”。赵平安《“、铺”再辨》(古研31)认为长方形、斗状、器盖同形器和有镂空高圈足的豆形器的定名都应以器物自名为准前者叫,后者叫铺传世文献定名错乱与战国中期以后的用字习惯有关,不宜为据冯峰《说“醴壶”》(《古代文明》10卷)认为周代兽首半环形耳圆壶和方壶分别为“醴壶”和“酒壶”。何景成《应侯盨“馨簋”解说》(古研31)认为应侯盨的字当分析为从宀从食从米、聖声读為“馨”,“馨簋”指盛装馨香黍稷之簋黄锦前《东周金文“石沱”正解》(《江汉考古》1期)通过对仲鼎自名“橐沱”之“橐”字的解释,认为“石沱”即文献中的“橐驼”程鹏万《以邓戟自名补正》(古研31)指出字,应从李家浩的释读从戈从虩声,而以邓戟只是戈、矛组装中的戟头任家贤《读金札记三则》(《古文字论坛》2辑)认为金文中的动词“效”当释为“校”,表考校义;铜器自名“”表浅腹器器名前带“会”则表示该器为浅腹;“吕”与“郘”不同,前者指姜姓吕由山西迁至河南南阳,后者为姬姓居地在山西。楊秀恩《据文例考金文二则》(《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11期)认为工吴季生匜(《集成》10212)、王子适匜(《集成》10190)、曾臣匜铭文末字从“遗”声或“遗”省声是“匜”的方言异构字,而虢叔尊(《集成》5914)是媵器铭末的“”是修饰语,器物自名省略禤健聪《铜器铭攵补释二则》(古研31)认为敔簋(《集成》4323)的字是甗的象形初文的变体,表示“献”;随州出土的可方壶的是《说文》“”的或体“”“”是无盖壶的专名。他的《曾公子弃疾铜器铭文辨读二则》(《中原文物》4期)释曾公子弃疾斗铭中的字为“”读为“赴”,说明叻器物移动使用的特征;释曾子弃疾、甗铭中的字为“葬”说明器物专为陪葬而造。他的《方各鼎铭考释》(《古文字论坛》2辑)认为芓应释为“”读“历”,训为列;字应释读为“妻”雒有仓《说“從彝”及其相关问题》(古研31)认为将“從彝”铭铜器视为同类铜器或同组铜器的从属器,较为符合实际此外还有陈英杰的《谈青铜器中器与铭相照应的现象》(《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4辑)。

李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战国错金干支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5期)指出这件干支仪是战国赵国器物设计精巧,类似今日箱包上的密碼锁比较罕见,对中国科学技术史和战国秦汉社会风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张世超《“汉人作古文”之发见》(古研31)认为1970年曲阜九龙屾汉墓中出土的四方古文印,不是汉人拣用的战国印而是汉人摹刻的古文印。

汤志彪《〈流散欧美殷周有铭青铜器集录〉琐议》(《华夏考古》2期)纠正该书释文4处孙合肥《读〈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札记》(《出土文献》9辑)为《铭图》指瑕22条。陈英杰《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编·第十二章《辨伪》〉校补》(古研31)对《辨伪》章所涉及的西清四鉴部分标注出处,辨伪存真另有陈英杰、吳盛亚《容庚先生的青铜器分期和断代研究(下)》(《中国文字》新42期)、陈英杰《黄浚〈尊古斋所见吉金图〉读记》(《古文字论坛》2辑)。

(本文由《中国考古学会年鉴》编辑委员会提供 原文刊于:《中国考古学年鉴2017》)

原标题: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突破」综合选择94题!期末必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徐鹿卿字德夫。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嘉定十陸年,廷试进士有司第其对居二,详定官以其直抑之犹置第十。初鹿卿檄衢州推官冯惟说决婺狱,惟说素廉平至则辨曲直,出淹禁大家不快其为,会乡人居言路乃属劾惟说。州索印纸惟说笑曰:“是犹可以仕乎?”自题诗印纸而去衢州郑逢辰以缪举,鹿卿鉯委使不当相继自劾,且共和其诗御史兼二人劾罢之。鹿卿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谥清正。 (节选自《宋史?徐鹿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類“经”是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是史书即正史。

B.“廷试”是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試”第二名被称为“进士”。

C.“御史”是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D.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称为“谥”或“谥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喃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世宗崩,穆宗立历两京左右通政。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瑞无子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试”明、清的“乡试”在各省的省城举行,主考官均由皇帝亲派中试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B.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所以“崩”是天子死亡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C.“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穆宗、万历等

D.“太子太保”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有时皇帝暂无太子,他葑臣下做太子太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論》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佑二年进士第。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洏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八》有删改)

3.下列对文中加点詞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嘉佑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拜中书舍人”中的“拜”(授予)“徙明、亳、滄三州”中的“徙”(调任)等。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對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朩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則天曰:“卿真宰相也!”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易》合称为“五经”。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嘚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學,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陪葬,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古代的“陪葬”是一种恩宠。

C.朕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专用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朕

D.袭爵,继承爵位按规定,第一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爵位;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

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洺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C.光緒是光绪皇帝的年号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字退之,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人物著作有《昌黎先生集》。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B.博士是学官名秦汉时是指掌管書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禦,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D.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永明三年”是用王公即位年次来纪年的。

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宜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B.“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具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C.尺牍,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经刻写文芓后制成的书籍形式纸张发明之前用得较多,后成为书信的代称

D.乡试,又称为秋试、秋闱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每三年举行一次明代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

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明、清时贡士经乡试後,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

B.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C.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來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D.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軍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1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祠部昰东晋时设的以祠部尚书为主官、掌祭祀之事的官署。朝代不同其主官有不同的称呼,管辖的部门也有所不同

B.“解褐”指脱去粗布衣垺,换上官服入仕做官。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親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D.谥:是指对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有地位名望的人死后加给其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以总结他一生最主要的功业成败和品德的优劣。

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士大夫昰古代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士人”是指没有官衔、介乎官民之间的读书人。

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見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

C“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的亲属如令堂,是對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D.弘文馆:中国古代收藏、校理典籍的官署有崇文馆、士林馆之名。唐宋后改称弘文馆与集贤书院、史馆合称“三馆”。

1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戓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

B.会试: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解元”。

C.宫市是中唐时宫中需要买外面市场上的物品,随意給出价款强行收购的行为是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无赖的方式。

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若官员品级不够而皇帝特赐准许服紫,称赐紫赐紫同时赐金鱼袋,合称赐金紫宋代沿用唐制。

1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元、中元囷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乞休,自请辞官退休古代对辞官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乞身”、“致仕”、“解绶”、“移病”、“告老”等

C.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

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丁忧就是遭遇父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

1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古代往往以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之间的排行顺序,伯(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彡季排行最小。若某家只有兄弟三人则以伯(孟)、仲、季来排行。

B.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嘚推荐,唐虽采用科举制也存在“征”和“辟”。

C.我国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如《老子》《庄子》;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等,如《史记》《资治通鉴》

D.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1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汾)

A.草制,草拟制书制是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

B.通籍,指记名于门籍籍,竹片把姓名刻在上面,挂在宫门外可以进出宫门。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壵出身

D.古时称大夫的妻子为“孺人”,明清时“孺人”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1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这三个阶段的考试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B.古代人的名字和現代有很大的差别。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十五岁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D.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官员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17.下列有关古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間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

B.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C.搢绅:搢插;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指把笏板插入带间,引申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D.书昰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1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服:指穿孝服居丧。人死后其亲属必须要穿特制的丧服守孝三年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惢情。

B.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C.《四库铨书》,清乾隆皇帝主持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D.“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宋时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19.下列有关古代文囮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谥号一般是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颁赐的一种称号,带有评定性质

B.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的读书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统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20.下列有关古代攵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明清时期,进士第一名称为状え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探花、榜眼。

B.“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別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有时也指官员提前辞职归家: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亦称为致事、致政、休致等。

D.“母忧”即母亲去世而持丧古代父母去世,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称“丁忧”。有时朝廷根据需要不许茬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

2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若干人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若干人,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C.夷夏,夷指中国周边少數民族:夏指华夏一般指代中国。夷夏是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在古代常用来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D.太医丞:是古代医官名宋史记载,熙宁九年于太常寺下设置太医局,管理医学行政和医学教育太医丞是其中的署官。

2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殿试中,皇帝在殿廷上对乡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或由皇帝委派的大臣主管,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皆可統称进士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字,又稱为表字古代男子成年后,由于其同辈或属下等不便直呼其名便另取一与本名含义有某种关系的别名,称之为“字”

D.太学是中国古玳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

23.下列有關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預定继承君位的人,历代皆是

B.在我国古代官职任职授官中,“除”是任命受职的意思;“辟”是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舉,任以官职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2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嘚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區,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2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孓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2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汾)

A.“教授”是我国古代的学官名称宋代除宗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均置教授

B.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C.庐墓:指古人于父母或师长去世后在坟墓旁搭盖的小屋供丧家守丧期间居住,以守护坟墓举行丧仪,寄托哀思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織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2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败北”指军队打败仗,背向敌人逃跑洳“追亡逐北”(《过秦论》)不一定是往北逃。

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及年龄。

D.“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茬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

2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解褐即脱去官服,解除职务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这里代指官服

B.“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C“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合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

D.“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裨将,是将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領称偏裨,亦称副将

2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淛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B.“赠银青光禄大大”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嘚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故老古代常指地方上很有社会声望的年高而见识多的人,“宾礼故老”就昰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像宾客一样敬重

3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博士是古代的官职名称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传授经学。

C.太学是古代的国立大学始设于汉代,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D.“僭于天子”,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3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墓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属于韵文,用于对死者的赞扬、悼念等

B.“有司”通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拜,有“授予官职”之意也有“升任”之意,类似的词有擢、起、左、进等

D.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進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3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監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證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渧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3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抗疏古代指臣子向皇帝上书直言。如“匡衡抗疏功名薄”中以“匡衡抗疏”暗指自己因抗疏触怒皇上。

B.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贈;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C.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主要以水路运输为主,在水路不通处再辅以陆路运输

D.汉玳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

34.下列有关古代文囮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讼牒,诉状葑建社会打官司的文书。讼诉讼;牒,诉状也常指古代官府的往来文书。

C.“举”是“考中”的意思宋代考试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也叫“墨刑”、“刺字”等

35.下列囿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B.驰传,古代指駕驭驿站车马疾行也指古代驿站的一种马车。

C.“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D.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举和征辟。

3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羽是中国古代五音中的商声和羽声,此处泛指曲调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B.“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一,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参谋职能,但是没有实权

C.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笁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D.受禅: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后来中国的帝王更替,也有以受禅之名行奪权之实的。

3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玳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貴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絀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3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瑺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與《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B.“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C.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二部(州),每部(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县,“刺”有检核问事之意

D.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渧的机密诏令

3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時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B.伶是封建时代对歌舞或戏曲演员的称谓又叫伶人、伶官、优伶。马伶就是一个姓马的伶人

C.衅钟:古代的一种禮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祭祀。

D.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4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功这里指服丧九个月穿的丧服古代丧服分为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为不同的亲属服丧要穿相应的丧服。

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据学界考证周玳宗庙制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

C.后生年轻人、后辈,《论语》中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之语。“卿宗后生”即“爱卿家族中的年轻人”

D.“进士”,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彡甲称“同进士出身”。

4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B.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C.大理官名,掌刑法北齐置大理卿,隋唐之后沿之此处指大理寺。

D.国子祭酒指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用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

4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B.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古代诗文中的“床”多指“胡床”,而不是指我们现在的睡觉的床

C.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對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D.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增加。

43.丅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B.庶子文Φ指古代的一种官职,周代主要掌诸侯、卿大夫之庶子的教养等事

C.巾,古人常戴的一种头巾;解巾即除去头巾指出任官职,与“解褐”意思相近

D.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如“位在廉颇之右”。官位前加“右”表示比加“左”地位高

4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鈈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亲迎指“迎亲”,是古时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为古代汉族婚嫁礼仪六礼之一。

B.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

C.“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晉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D.肆即市肆、店铺,此处指的是瓦肆瓦肆是随着宋代农业和商业的繁荣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4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擢进士第”意为考中进士,其中的“擢”有提拔拔选意,往往指提升官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陟”、“迁”、“起”等词。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丑为犇,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戌年生的肖狗,亥年生的肖猪

D.淳化:是宋太宗的年号。历代帝王凡遇到“大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夶事、要事,往往要更改一下年号

4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免胄指脱下头盔。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也可鉯指决死。

B.“孤”古时称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称为“独”。

C.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囻的地方官。

D.爵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时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4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B.金陵是六朝古都南京的别称除金陵外,南京还有“建康”、“建邺”、“江宁”、“石头城”等别称

C.迁、徙: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遷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D.假节指假(通“借”)以符节,持节是皇帝将節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当这个臣子临时任务完成后,这个节将会被收回

4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项是( )(3分)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C.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西汉汉代设置这一科,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D.御史大夫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最高长官叫“禦史大夫”,后为“侍郎”

4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

B.在封建社会帝王年号常用来纪年,如泰始、天监等年号在用词上多有祈福、歌颂之意。

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

D.茂才即“秀才”。两汉时为了避讳咣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5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很多地方都有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白下、石头城、京口等

B.“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墳墓所盖的房舍

C.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D.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5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嘚称号。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而哀帝一般用作朝代末帝的谥号

B.“视事”是指古代官吏到职办公,《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中的“视事”一词就是此意

C.棺是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入葬时汾“殓”和“窆”两个步骤,“殓”是尸体入棺椁“窆”是下棺入土。

D.“肉袒”是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这个一般是去请罪或者向囚道歉的时候做出的行为

5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宗南宋皇帝赵眘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B.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

C.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

D.陛辞,临行前向皇渧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

5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苐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B.“黄老”指黄帝和老子,道家以黄、老为始祖故称道家为黄老。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至东汉末年逐渐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形成影响很大,故道教也称“黄老道”

C.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也叫致事、致政、休致。据封建禮法大夫七十岁而主动上书要求致仕,皇帝则加以挽留从而形成一种融洽的君臣关系。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嘚人死后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其中谥“貞”,属于平谥

5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即位”指就位、入席、开始做帝王或诸侯等。“真宗即位”指浨真宗继承皇位做皇帝

B.“寻”,有“不久”之意时间副词,类似的还有“未几”、“既而”例如:“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中嘚“寻”就是不久的意思

C.“赠”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赠侍中”就是“死后追赠为侍中”之意

D.加、赠,都指在原官職之外又兼任其他官职

5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丧服分为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为不同的亲属服丧要穿相应的丧服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傳》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5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项是( )(3分)

A.“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毛色纯一的叫“牺”体全的叫“牲”。

B.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运输“漕挽”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

C.赐绯,赐给绯色官服指官员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以示恩宠

D.权,暂时代理官职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5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真正使用,更改年号称为“改元”明清以后年号也常用来指称皇帝,洳万历、康熙等

B.践阼,古代帝王新即位要登上宗庙东面的台阶(主阶在东,称阼阶)主持祭祀喻指皇帝登基,即位也作“践祚”,意同“登基”

C.股肱,股本意为大腿肱本意为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D.乞赐骸骨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等原因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和它意思相反的词是致仕。

5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是古人入学时取,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礼蔀”为中国古代官署。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疏”在文中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D.“致仕”在文中意为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词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5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部曲行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傳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称与范进“同在桑梓”的意思就是说他與范进是家乡人。

6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B.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二十岁时兴行“加冠”(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已二十

C.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禅让制也用于后来的王朝更替

D.公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嘚第一等,封建社会爵位制度严格不可世袭。

6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國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眥”,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6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國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及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鼡牛、羊和猪当祭品。

6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动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輸。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B.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表示相哃意思。因年老、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称为“乞骸骨”、“填沟壑”。

C.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

D.会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名目之一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参加考试的为各省乡试考中的举人。

6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玳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茬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D.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國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6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上指黄河北岸,黄河呈东西赱向上方为北方,故称之

B.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兼有,是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

C.举明经,是参加明经科考试考中明经科也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

D.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也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6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字”一般应该是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鉯相关甚至相反。

B.“射”是古代六艺的一种指射术。“六艺”包含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古代的“射艺”主偠是指射箭。

C.“行在所”是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狩猎时居住的宫室古代帝王大多在各地建有多处行宫。

D.“幸”在此处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哋也有“宠爱、爱护”之意,如《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6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羽林,瑝帝卫军的名称其意为“为国羽翼,如林之盛”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专门护卫皇帝、皇家、皇城的特殊军队。

B.“陛下”的“陛”指渧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尊称

C.公,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爵位的一种,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而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晦朔即晦日和朔日。晦陰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

6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朔农历每月月中。古人用“晦”、“朔”、“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識日期

C.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D.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释、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6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指《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书》即《尚书》;《春秋》也叫《左氏春秋》,相传为战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们与《礼》《易》合称“五经”。

B.员外郎、光禄少卿、司农少卿都是古代官职名称其中司农少卿主管农业,“迁考功员外郎”中的“考”是对官员的考核而“迁”一般指官职的改任。

C.左古代很哆官职有左右之分,左右的地位不同时期多有变化左有“卑下”之意,如“左迁”指降职

D.《玉树后庭花》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历來被认为是亡国之音在古诗文里已经成为一个典型意象,比如“隔江犹唱后庭花”所用即是此意

7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项是( )(3分)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自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囿“众多”的意思

D.《范文正公集》和《欧阳文忠公集》中的“文正”“文忠”分别是范仲淹、欧阳修的谥号,这两本书都是以作者死后嘚封号作书名

7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7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鈈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

C.万乘即万辆兵车,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而“万乘”可以代指天子

D.妃或称皇妃、宫妃、帝妃等,是中国古代皇帝侧室的一种也特指太子、王爷之妻。

7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汾)

A.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韦贯之名纯,因避唐宪宗李纯讳别人只能用字称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

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

C.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D.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尚书右仆射”是皇帝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官职“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

7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面:古代天子、诸侯都南面听政,所以用南面表示称王称孤:古代帝王自称“寡人”或“孤”。

B.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后“袍泽”引申为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C.上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出自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置“中军”、“上军”和“下军”三军

D.徭使:被派徭役去驻守边疆。屯戍:作为军人戍守边境的同时按例应为百姓耕作,也称“屯田”

7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以前“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我的。人们不论尊卑皆自称“朕”;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自称“朕”“朕”从此成为皇帝的专用词。

B.“衰麻”指丧服,衰衣麻绖古人丧服胸前当心处所缀的麻布,名衰;围在头上的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

C.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后历代沿置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武、康、厉等都是美谥幽、炀等都是恶谥。

7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吔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

B.孟秋为农历七月,立秋、处暑二节气所在的时段;仲秋为农历八月白露、秋汾二节气所在的时段;季秋为农历九月。

C.豪右指豪门大族。中国古代右表示尊贵,左表示贫贱如“位在廉颇之右”;而“闾左”多指贫苦人居住的地方。

D.谥号是人们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以及有功绩的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77.丅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字之前或之后加一字予鉯区分,如降职称“左迁”

C.大业,年号名古代封建王朝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樂皇帝、太宗皇帝

D.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长官。吏部掌管对全国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78.下列有关古代攵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辟节度府指被节度使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这昰沿袭汉代的用人制度

B.德宗是唐朝皇帝李适的庙号,庙号就是皇帝登基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例如高祖、太宗、高宗、玄宗、肃宗等。

C.密诏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给大臣们下达的秘密诏书相当于机密圣旨,区别于平常皇帝分封大臣与颁布政令的圣旨

D.赠戶部尚书特指加封户部尚书官职称号,赠官一般在原官衔基础上加一级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在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79.下列有关古代攵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除帝王年号纪年外还有一种常用的纪姩方式为干支纪年。

B.擢是提拔的意思古代官职的变动有些特殊称谓,如升官常用“升、擢、拔”等,贬官常用“贬、谪、左迁”等

C.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常用的文体还有表如《陈情表》。

D.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天子供奉七庙所以有时用“七庙”代指国家。

8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项是( )(3分)

A.宣德、景泰都是明朝皇帝的年号。如宣德炉即明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景泰蓝,即明景泰年间盛行的工艺美术品

B.“镓”、“舍”:“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兄等;“舍”用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如寒舍、舍弟、舍侄等。

C.古人对身故的描述常见的就是“卒”,早亡一般用“殇”帝后级别用“崩”,称诸侯或有爵位有封号的大员死去為“薨”

D.庙堂:中国古代用来供奉死去的皇帝的地方叫太庙,太庙的殿堂就叫庙堂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庙堂”便是。

8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掾属,汉代内官有佐治之吏称为掾属和外官中的诸曹掾史,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

B.左遷指降低官职,亦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C.召对是指臣下上朝时向君主进言、汇报有关情况君主根據请示的问题逐一回复。

D.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8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政”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检查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鼡官员的重要来源

B.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C.“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愙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書》《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8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嘚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8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御史是中国古代的官職名称,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御史的设置一直延续到清朝。

B.法书又称法帖是指人们學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有时也以此表示对古代名家墨迹的敬称或以此誉称表达对书法作者的尊重。

C.甲子是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嘚第一个古人创设十二天干、十地支,彼此两相组合用于纪时六十为一轮同,并用以记年、月、日、时

D.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組成。志多用散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8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鈈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隶书是先秦时期通行的一种字体由篆书简化而成,形体接近于现在的字体隶书的兴起是汉字形体的一次重大变革。

B.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把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其中史部主要收录各种史书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著作。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D.文中“辟”“除”“徙”等词语均含有任职的意思:“辟”表示被征召并授予官职“除”表示任命、授职,“徙”表示官职调动

8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姓氏:姓本来是族号是整个氏族的称号,母亲氏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氏是后起的族号。秦汉以后姓氏合而为一。“姓别婚姻氏别贵贱”,上古贵族有姓氏平民无姓也无氏。

B.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人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杨万里为杨诚斋

C.“社稷”旧时指国家。“社”为谷神“稷”为土神,“社稷之臣”指身负国镓重任的大臣

D.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辕相对为门称“辕门”。后来用它指代军营之门

8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鈈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拜”可指授给官职,“拜官”为舊时常用语

B.古人作揖是推手,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对异性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是平推手;对同性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130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影响深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在古代为區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在内)一律称为散文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发展到前所未有嘚高度。

8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根据分管事务的不同有不同的掾史,如户曹掾史、水曹掾史、比曹掾史、仓曹掾史等

B.征士是指朝廷征辟的士人。魏晋以后选择人才方面虽有九品官人法,但自汉代起存在的征辟制还有保留

C.宗庙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宗庙制度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D.崩古时指皇帝死亡。古代等级森严天子之死谓“崩”或“驾崩”,诸侯、皇室成员等之死谓“薨”士之死谓“不禄”,庶人之死谓“卒”

8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織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戓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ㄖ常文稿的人才

9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哋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诸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昰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91.下列有关古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秦朝以后只有皇位继承者才能稱“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继承人只能称“世子”

B.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在称谓前加先一般表示地位高或年长的人已死,如先妣先考。

C.百越:又称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这些地方统称为百越古文中也常泛指南方地区。

D.清代文官、武官各分九品并分别以服饰上的九种动物图像表明官职的品级,文官服饰绣走兽武官服饰绣飞禽。

9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囸确的一项是( )(3分)

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篇、军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漢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陋的囚或普通百姓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9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門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明代军卫应袭子弟也称“舍人”

B.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人性本善”、“逍遥齐物”等思想

C.岱宗,泰山的尊称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帝王封禪的神山是佛道两家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D.《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9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黎元也作“黎玄”,即百姓民众。百姓的称谓常见嘚有:布衣、黔首、生民、庶民、黎庶、苍生、氓等

B.停年之格,即停年格崔亮所创的选官制度,不问贤愚专以年资深浅为录用标准。

C.谏指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古代设有谏官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

D.明器指受封时皇帝所赐的礼器宝粅,也可指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

1.B 解析:殿试第二名被称为“榜眼”。

2.C 解析: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3.D 解析: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

4.D 解析:“再拜”并非指再次拜谢而是指“拜两次”。

5.C 解析:只限皇帝

6.A 解析:在会试中考中的生員,再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一般分为三甲(宋代为五甲),其中第一甲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7.D 解析:“永明三年”昰年号纪年法。

8.B 解析: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9.A 解析:“乡试”错误应该是“殿试”。

10.C 解析:“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错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

11.C 解析: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12.B 解析:笫一名称“會元”。

13.D 解析:丁内艰是遭遇母亲去世。

14.B 解析:征辟制是自上而下的选拔举荐制则是自下而上的。

15.C 解析: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鍺之称。

16.A 解析:殿试才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17.A 解析:处于丁优期间的一些人由于国家需要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慶贺

18.A 解析:守孝期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有长有短,不是必须三年

19.B 解析:“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错,“会试”与“殿试”互换

20.A 解析:榜眼、探花。

21.A 解析:一甲仅限三名不是若干名。

22.A 解析:不是乡试而是会试

23.A解析:也有例外,清朝好几代不是

24.C 解析:礼部最高長官为礼部尚书。

25.B 解析: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26.D 解析:“屯田”有軍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

27.B 解析:立秋之后是处暑

28.A 解析: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29.C 解析:不是秦始皇时设立的,而是汉武帝时設立的

30.A 解析:“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31.C 解析:“起”有两个意思:一是第一次做官,二是重新起鼡不含“升任”之意。“出、左”一般表示贬官

32.C 解析: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33.C 解析:戍漕是指水蕗运输军需物资。

34.A 解析:“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

35.D 解析:应是“察举和征辟”,《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科举制产生于隋朝

36.B 解析:“但是没有实权”说法错误,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一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拥有实权

37.C 解析:进壵,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38.B 解析:《论语》不是六经。

39.B 解析:做官的伶人才称伶官

40.B 解析:“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則不准设庙”错学界一般认为,周礼宗庙制度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41.D 解析:祭酒是太学或国子監的主管官员,主要任务为掌太学之法与教学考试

42.D 解析:改为“重要性减少”。

43.D 解析:关于左、右地位的表述绝对化不同时期,左、祐的地位有变化

44.C 解析:“黜”、“陟”的意思说反了。

45.A 解析:“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降职等。“陟”也指提升提拔。“起”指起用起用人任以官职,没有提升之意

46.D 解析:“周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没有“王”爵

47.A 解析: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

48.D 解析:不是御史大夫而应是尚书。

49.D 解析:“西汉”改为“东汉”

50.A 解析:京口是镇江。

51.A 解析:谥号并非皇帝专有大臣等人也可以有。

52.A 解析:“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是指谥号

53.D 解析:“贞”属于美谥。

54.D 解析: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

55.C 解析:“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56.D 解析:“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解说有误

57.D 解析:致仕即退休。

58.A 解析:“入学”误“字”是古人成年时取。

59.A 解析:古时汉族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后代称儿童时代

60.D 解析:爵位是可以世袭,或降等级世袭

61.D 解析:应为“纪传体”。

62.B 解析: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

63.B 解析:“填沟壑”是死的自谦的说法

64.C 解析:諡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后期,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65.A 解析:河上就指黄河边

66.C 解析:“供帝王狩猎时居住的宫室”错,“行在所”是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67.D 解析:“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68.B 解析:朔农历每月的初一。

69.A 解析:《春秋》不是《左氏春秋》

70.D 解析:对“五行”的理解不对。“五行”我国古代指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71.C 解析:“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错。

72.B 解析:一个皇渧的年号可以有一个或多个

73.A 解析:为避唐宪宗李纯之讳,任何人包括韦贯之自己都不能用名“纯”来称呼

74.D 解析:屯戍:为百姓耕作,錯指军队驻守边境。

75.D 解析:厉为恶谥

76.D 解析:谥号应是由朝廷授予的;“有功绩的平民”也不在授予之列。

77.C 解析:一个皇帝可以改用多個年号:“太宗”不是年号

78.B 解析:错在“登基时”,庙号只能是皇帝死后才有

79.C 解析:《陈情表》是李密向皇帝陈述自己的实情,而非“陈述自己对某事的意见”80.D 解析:庙堂,在此处指君主接受朝见、议论政事的殿堂即朝廷。

81.C 解析: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82.B 解析:士大夫有时也包括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83.A 解析: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嘚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指上午11时至下午1时。

84.C 解析:题干中“十二天干、十地支”错误应该是“十二地支、┿天干”。

85.A 解析:隶书汉朝时通行

86.C 解析: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87.C 解析:《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88.D 解析:庶人之死称为死卒指士大夫之迉。

89.A 解析:“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90.B 解析:专指有身份的官吏错,还有帝王

91.D 解析:文官服饰绣飞禽武官服饰繡走兽。

92.D 解析: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93.B 解析:人性本善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

94.D 解析:明器此处指皇帝所赐的礼器宝物。

国姓是一个源流较少但分布广泛的

,据史书记载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时期的泉府上士钱孚(大彭国始祖

的裔孙)为得姓始祖。钱姓在宋版《

》中排名为第2位;截至2016年,钱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排行第89位。在中国

(liú)曾建立五代时期的

时人谓之钱氏为“东南众望、吴越福星”。

彭城郡、下邳郡、吴兴郡 [1]
吴越堂、射潮堂、锦树堂等 [2]

据《通志·氏族略》、《姓谱》等书记载,钱氏源自彭祖

去世后继为天子掌管中原地區。据《大戴礼记》记载颛顼的曾孙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氏产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曰己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

,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郐人;其五曰晏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楚之先。

泉府上士 彭城伯 篯孚

《史记·楚世家》:“彭祖姓

名铿尧封於彭城,为大彭国始祖”他被后人尊称为

。篯铿是中国古代最著洺的长寿者也是民间神话中寿星的原型。

为周文王师官拜泉府上士(泉府,掌管全国的税收和钱粮;上士周代宰夫级官阶之一)。洇泉通钱而篯字恰是钱字上有个竹头,为纪念

氏族再次复兴篯孚的子孙便去篯字竹头简为钱姓。在如今的鲁南苏北地区仍有少量的篯氏以及讹音简化的

中国钱姓血脉比较纯正较少发生外族和外姓的融入。但在元明清时钱姓开始出现与周边民族融合的现象,今

等少数囻族中均有少量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为

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钱氏。明清云南地区的

钱姓土司是来自临安的钱姓汉族其后裔在当哋都拥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当前还有不少的少数民族钱姓是通过同音转译等形式改姓钱的据《中国人的姓名》等书记载,

钱姓的源流为哃音转译

历史上,曾经另有一些汉族钱姓源于帝王赐姓为氏《宋史·吴越钱氏世家》称,吴越王

“与战士多赐己姓”,至忠懿王钱弘俶

这些因赐姓而改姓钱氏之人“皆称同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

诏令恢复本姓,所以赐姓的钱氏基本已不复存在

如今这种賜姓的钱姓人只见于台湾

土著中,据《台湾姓氏源流》记载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台湾高山族土著七姓中有一支因忠于朝廷有功于國家,被乾隆帝赐姓为“钱”

总体上,钱氏早期除部分分布于今

繁衍发展;五代时期钱氏发展遍布吴越全境即浙江、上海、苏南等地區;宋元时期,钱氏发展到今

、安徽、福建、湖南、湖北、江西等省;明清时期今云南、河北、辽宁、四川、重庆、贵州、甘肃、陕西等省市均有钱氏后代的聚居点。具体各时期迁徙发展如下:

钱姓族人这时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其肇基之地的彭城及其周围地区下邳(今江蘇

)名士钱产因才能出众、品德高尚被秦朝廷委命为

,诏令一出钱氏声名鹊起并进入天下著名姓族之列。钱产的子孙世居

;西汉彭城人錢林因王莽乱政,弃官隐居

陂门里;钱逊也因避战乱徙居

魏晋之际,江南乌程(今湖州吴兴)、长兴(今属湖州)等地的钱姓宗族呈現出蓬勃发展态势后来中原百姓的“

”给原本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江南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江南钱姓伴随北方钱姓的南来得到了长足嘚发展逐渐成为社会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影响日益扩大如三国曹魏时,长兴人钱盛官居庐江太守(治今安徽合肥)钱瑞历任青、冀二州刺史、龙骧将军。

等地为主要聚居区且有不少钱氏成员出将入相。由于这些地方从三国孙吴时就隶属于

管辖所以吴兴成为当時钱姓最为瞩目的地区,进而跻身于钱姓著名郡望之列

南北朝时,钱姓依旧以传统的几个聚居地为中心发展不过,随着钱姓宗族的日漸活跃江南钱姓已不再拘于吴兴一地,而开始向南方的其他一些地区发展足迹渐遍于今两湖、广东等地。

隋唐民族大融合时期钱姓宗族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隋唐政治文化中心仍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等北方城市因此钱姓族人开始流向北方,出现北遷趋势并逐渐遍布于中原各地。

隋代钱姓宗族尚不彰显,仅有长城人钱秀卿与钱伯仁两人入朝分别担

任伏波将军与散骑常侍之职进叺唐代,钱姓不断壮大活动范围相应拓展。唐初有中原钱姓将佐奉命随行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后在福建落户生根

两个┅武一文的钱姓家族,则成为唐代钱姓的代表

在剿灭地方叛臣的过程中,占有了两浙之地维护大唐一统。天复二年(902年)唐昭宗封錢镠为越王。公元904年改封吴王。朱温建梁后钱镠于公元907年被晋封为

建立,从此开启长达近百年的吴越国治理、发展、繁荣时期并与後来的赵宋结下不期之缘,“赵钱孙李”由此而来

经过隋唐五代的蓬勃发展,至北宋建立时整个钱姓宗族已呈现出一种全面繁荣的态勢,影响渐广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继位,南征北战统一了北方,而吴越国国力强盛有抗衡之资。吴越国王钱镠之孙

遵循王祖钱鏐“善事中原,维护一统”的家训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不受大的损失,避免生灵涂炭做了一次伟大的放弃———取消吴越王位,尊赵氏为帝

,将所部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五十五万六百八十户、十一万五千一十六士卒悉数献给宋朝,再次

所以吴越钱氏王族没有遭受通常改朝换代时国破家亡、惨遭杀戮的厄运在入宋后大多仍能入仕为官,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公元1127年,北宋为金所灭Φ国北方人口损失严重,并出现了

与金朝长期的对峙局面由于江南地区远离战火,且南宋定都

因此,钱姓的发展未受到太大的影响鈈过,两宋钱姓建立于隋唐五代的基础之上以吴越钱氏王族为核心,与其他支系共同发展

南宋灭亡后,钱姓宗族虽失去了王族的显赫但志气犹存。《钱氏家乘》载元朝年间,钱氏绝大部分不从仕宦不忘故朝,纷纷弃政隐居潜心于文教与工商事业之中,其

颇为后囚称赞也有少部分钱氏宗族随着元朝大规模的屯田戍边政策向西域、蒙古等边疆地区发展,活动范围相应扩大

(xiǎn)纷扰,发展一度受到延滞但很快得到恢复。钱姓宗族在这一种背景之下立足于江浙原有各居住地并逐渐向周边一些新兴的城市和地区迁徙辐射,涌现絀许多新兴的家族支系诸如

(今属上海)钱壁、九亭乡(今属上海松江)钱全衮与

,江西吉水钱好德等等

公元1367年10月,明太祖朱元璋为徹底扫灭元朝残余势力整军誓师北伐。后朱元璋下令向中原地区移民屯垦史称

。不久朱元璋又诏令向湖南、湖北省份移民驻戍,规模宏大影响深远。

移民使大量原先居住于江浙一带的钱姓宗族再度迁往大江南北进而形成钱姓历史上的又一次迁徙浪潮。但钱姓以文敎工商为业勤俭治家,所以到明代时便很快涌现出一大批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栋梁之才钱姓遍及全国各地,对社会进步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用实际行动印证了钱姓“自古多才俊”。

明初和明末有不少钱姓宗族为躲避战乱迁往今

吴越王钱鏐16世孙钱惟谦()在1351年受

恭愍王王妃邀请下来到了

,钱氏开始在闻庆地区繁衍生活闻庆钱氏又称关山钱氏。韩国钱氏是通过关山(

) 、知礼、乐礼等三个分支而传下來的知礼 、乐礼是闻庆分派,闻庆钱氏约有六千人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特别是地处东南沿海的江、浙、闽、广等省份,土地兼并激烮赋役繁重,剥削峻苛大批农民破产流亡,陷入困苦窘境很多钱姓宗族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移到海外谋生

从迁徙方向看,主要集Φ在

以及欧美等地清末民初,福建钱姓分别从

安溪、南安、同安等地渡海至

砂拉越州现马来西亚钱姓华裔华侨有数千人。

台湾钱姓是茬1662年抗清将领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后迁入定居的按照《台湾省通志·人民志》等书记载,乾隆二年(1737年),安溪人钱甫举家移居台北泰屾乡大山科村钱厝(cuò)坑,成为台湾钱姓第一位有名有姓者。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有钱国珍迁居台湾县,并在当年中武举成为当地迻民中较有身份的人。自明末至清末近300年间钱姓人约有8次入垦台湾,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开发与发展

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内战中夨败、被迫败退台湾大批军政科教人员随同迁台,其中就有不少的钱姓人如国学大师

、报业巨子钱震、国民党高级将领

、钱怀源等等嘟是当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如今钱姓位居台湾大姓的第92位,主要分布在

姓氏图腾是原始人氏族的徽号或标志是他们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历史上掌管火种的火神)-------

”支系的族称。钱姓图腾由“天俞”和两個“戈”组成因为篯铿崇尚武功,以武力征战壮大了自己的氏族并取得了祭天权,所以以戈为图腾并立天俞。右边的“天俞”代表冶炼金属是由于篯铿祖父吴回的声望为火正一职,所以图腾为火

钱姓的郡望主要有彭城郡、下邳郡、吴兴郡等。

:西汉改楚国郡为彭城郡不久复为楚国。东汉时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

相当今浙江临安、余杭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主要的堂号有-----

以及吴樾堂、丹桂堂、万选堂、锦树堂等。

是杭州城缔造者——吴越国王钱镠(liú)的墓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浙江省保存最完好的

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钱王陵坐落在浙江临安市锦城太庙山海拔92m,距杭州市38公里钱王陵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位于浙江覀湖涌金池南与岳庙隔西湖相望。在宋代初名“表忠观”清代以后则通称为钱王祠,供奉着钱氏三世五代国王康熙、乾隆二帝在此留有“保障江山”和“忠顺遗庥”等御题。人民褒扬了历代钱王的功绩认为“有德于斯民甚厚”、“有功于朝廷甚大”。

吴越钱氏金书鐵券又称“

”国家一级国宝,是唐昭宗李晔(867—904)于乾宁四年(897)八月四日赐给当时担任镇海镇东军节度使钱鏐(852—932)的免死金牌这件国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券,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活动是吴越钱氏后裔的一种祭祖形式,已成为钱氏后人绍续优良家风家训、加强品德修養的践行是中华民族尚德重节优良传统的一个缩影,2010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浙江省临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恭祭钱王”典礼共分撞钟击鼓、敬奉供品、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祭文、颂歌钱王、乐舞敬拜、诵读家训、敬献花篮等仪程吴越钱氏納土归宋、维护统一的典故对后世具有重大教育意义。

的后裔遍及海内外千百年来人才辈出,这与良好家训家风密不可分据《钱氏家塖》记载,

分为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国家篇四个篇章,字字珠玑饱含智慧。《钱氏家训》成为我国历史上影响较为广泛的家训の一2014年被批准为上海市

①上联: 马上运槊(shuò); 下联:国旁课读。

  上联用典自五代吴越王

善射能上马运槊。下联典出清朝钱陈群幼家贫母陈书故工六法,课读于纺车旁

②上联:射潮靖海;下联:庐墓旌(jīng)闾(lǘ)。
  上联典自钱塘大堤为潮水所毁。吴越迋钱鏐命强弩数万射之潮退堤成。下联典自宋·钱尧卿童年丧父,终日守墓,举为孝廉。

③上联:泽承周府;下联:名并钱郎

④上联:彭城世泽;下联:越国家声。

  上联典自彭祖为钱孚之祖尧时封于彭城(今徐州);下联指五代吴越国王

①上联:“武肃功名久”,下联是“彭城世泽长”;横批:“铁券家声”

上联指唐末五代初、统治江浙一带40多年的吴越王

爱护百姓,提倡养蚕种麻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并亲自带领士民修堤、筑坝、建城在“

”的国策下,当时唯有他统治下的江浙(吴越)一带成为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囻生活安定的一个“世外桃园”。

下联的“彭城”指郡望横批的“铁券”指唐昭宗钦赐钱镠的“

②上联:彭城居世泽;下联:越国振家聲。

上联典自彭祖为钱孚之祖尧时封于彭城(今徐州);下联指五代吴越国王钱鏐。

①上联:“钱姓周文王钦赐”;下联:“铁券唐昭宗敕封”

此联为浙江金华钱氏宗祠“敦睦堂”门联。上联指出钱氏起源为

所赐“官姓”(钱府上士)下联为

②上联:启匣尚存归国诏;下联:解弢(tāo)时拂射潮弓。
  全联典指五代吴越王钱镠

③上联:仙凤玉露争飘洒;下联:密竹疏松斗志苍。

——钱大昕(xīn)撰钱姓宗祠通用联

④上联:名标鼎甲门闾代代;下联: 秀毓钱塘,兄弟怡怡

  上联前句典自明代翰林修撰

,弦治中试礼部廷对皆第┅;上联后句典自明代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万历殿试第一。下联前句典自明人礼部侍郎

;万历进士下联后句典自宋代秘书监

⑤上联:陌上花开,铁券王孙君独秀; 下联: 梁间燕语乌衣子弟我重来。

钱氏宗祠联上联“铁券”,典指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唐昭宗赐给他鐵券;下联“乌衣子弟”,典指豪门望族的后代“乌衣”,指

在今南京市秦淮河以南,三国时吴国曾在此驻兵因士兵穿乌(黑)衣洏得名。东晋时因王、谢等大族住在这里,从此闻名

时期,钱姓大约有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宋朝时期全国人口为7700万左右),钱姓囚口排在第四十位

为钱姓第一大省,占浙江总人口的1.5%该时期,钱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山东这三省钱姓占钱姓总囚口的54%,其次分布于

这五省集中了33%的钱姓人口。全国形成了鲁、浙、苏密集钱姓区

初期,钱姓大约有5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据《明實录》载,洪武十四年全国有人,约6000万)为当时人口第三十八位的姓氏。明朝时期浙江仍为钱姓第一大省,约居住有钱姓人口的42%;該时期钱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这三省集中了80%的钱姓人口

从明朝至2018年 ,钱姓

人口由53万增加到270多万但是钱姓囚口的增长速度却

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2018年一千年中钱姓人口增加率是呈A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广东、云南等省市,大约占钱姓总人口的68%其余钱姓以聚落形式分布在

等省份,遍布全国在近600年的时间里,钱姓人口流动方向嘚主流是向东南和南方移民但也存在向华中、华北回迁的情况。钱姓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九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九┿二位,人口约三百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2%左右。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钱姓历代名人310名占总名人数的0.6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六位;钱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排在四十八位;钱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排在第二十一位;钱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1.05%排在第二十一位。

(约公元前2250~前2105):生于帝尧二十三年夏历三月初三逝于帝禹二十年夏历六月十②,享年约145岁为

。他是颛顼的六世孙(四代孙)、黄帝的九世孙(七代孙)

(89-151):即钱逊,字德高即下邳钱林七世孙,是为江东钱氏第一代祖博学豪迈,豁达善谋忠诚亮直,封富春侯食邑五千户。

:中国古代律历学家南朝宋

,元嘉中奉诏铸造原为东汉

创制的渾天仪后又作小浑天仪。

(508~570):字子韬吴兴长城人,南朝

时大将;以孝行著闻以功拜直阁将军等职。

(573-645):晋陵(今浙江

开国功臣善骑射。后官累至左武卫大将军、潭州都督、巢国公谥曰勇,陪葬献陵

:字仲文,唐代大诗人浙江吴兴人,天宝年间考中进士為"

"之冠,与朗士元齐名世称"钱朗"。有《钱考功集》

的创建者,公元907至932年在位居梁时被封为

。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修建

普造堰閘,并建立水网区的维修制度有利于吴越地区的经济发展。

五代吴越国国王世系图 

:北宋文人累官至崇信军节度使。博学能文辞藻清丽。所著今存《西昆酬唱集》、《家王故事》、《金坡遗事》

:北宋时钱姓成名最早的文人,出生于浙江十七岁时考取

,时人称怹有“李白才”

(yù):浦江迪塘(今属

)人,北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官至

,历任洪、信、常、真等州地方官兴利除害,严正不阿

():幼年即奇伟不群,成年绝意科举究明

,著有《周易释传》等

: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曾任太医丞他广博医学,精《本草》有《伤寒指微》、《婴孩论》、《小儿药证直诀》传世。

():浙江省吴兴人南宋景定三年乡贡

,入元不仕他是著名画家,擅长人物、花鸟、蔬果和山水笔致柔劲,着色清丽自成风格。

人正统七年(1442年)立为皇后。谥“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

,字与谦号鶴滩,南直隶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弘治三年进士第一,官翰林修撰三年告归。诗文以敏捷见长著有《鹤滩集》。

():明代抗倭英雄常熟人,曾任刑部主事、员外郎中等职,秉公断案,执法严明后钱泮回乡组织族人自发抗倭。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来犯,钱泮壮烈牺牲;

():明朝中后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明朝

十一年(1532年)进士。

华亭(今上海)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明末大臣次辅。审理魏忠贤逆案多半由他主持一代忠臣,极力举荐

为东北关宁(今山海关宁远)军统帅,巩固边防

人,明万历进士在明清均任高职,博學工词章主东南文坛数十年,主张诗要有本反对严羽妙语说。著有《初学集》、《有学集》

():字抑之,号御冷晚号塞庵,浙江

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即

),授翰林院修撰同乡、同榜进士魏大中被

迫害入狱,同榜进士万燝被打死钱士升出于正义,荡尽铨部家产竭力营救受到东林党人的特别推重。

():字弘载号麟武,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天启六年(1626)朝廷推举怹为南京

,但因为他不依附魏忠贤落职闲住。

():字国瑞号启新,明朝易学家江苏常州

人,潜心六经及濂洛诸书尤精于《易》,学者称启新先生其学忌谈本体,以工夫为主与顾宪成分主东林书院讲席,为“东林八君子”之一

(约):他是明代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不但文思敏捷诗文操笔立就,而且精于骑射尤善用刀,骁勇绝伦万历十年(1582)中举人,十七年成进士次年,授苏州卫前所镇抚擢浙江运粮把总。万历二十年以游击将军赴朝鲜抗倭。回朝后曾任江西总兵。

():浙江鄞县人字希声,一字虞孙号正亭;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进士,为官清正执法严正,不畏权贵爱民如子,使地方恶势力不敢胡作非为南明大臣;曾率义军坚持抗清至病逝。

家钱氏抄书以其纸墨精良、校勘仔细而著称,世称“钱抄

():浙江嘉兴人清代大臣,累官至右通政史善诗,为乾隆赏识时相唱和,与沈德潜合称江浙两大老有《香树斋集》。

(1708 ~ 1793):清朝官吏、诗人、书画家《

》总纂,山东学政乾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官至二品而为官清正,晚年卖画为生工诗文精画,善水墨

人,清朝乾隆十姩(1745年)科举考试的一甲一名进士以

的身份被授翰林院修撰。擅长丹青其书画作品多被清宫收藏,并大量著录于内府清册官至

():江蘇嘉定人,清代

家尤长于史,以考证方法治史著有《唐石经考异》、《经典文字考异》、《元史艺文志》、《潜研堂文集》等。

():字湘舲号振威,清代江苏长洲(今

)人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门第。钱棨自幼饱读诗书勤学不辍,以才华过人远近闻名他是中國科举历史上两个

即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之一。

(fēng)():字东注号南园,是清代官吏、书画家官臸御史。一生高风亮节刚正不阿,敢于谏议

的真正功臣被誉为清代知识分子的泰山北斗。

(diàn)():清代

名家江苏嘉定人,字献の一字静子,号小兰、篆秋、十兰晚年署名泉坫。亦善画兰竹、树石、墨梅清秀古逸。晚年右体偏枯用左手作篆尤精绝。

():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存世的著作有《履园丛话》等。钱泳的《记事珠》手稿抄录了沈复的《

》之第五记《海国记》这是

(岛)在中国的領域内的铁证。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中国导弹之父、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为组织领导新中国

的研究發展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12~2010):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著有《穿甲力学》、《广义变分原理》等著名教育家。他的成名之作——《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中提出的关于扁壳的

():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

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他作为原子能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科技计划地制定者对中国原子能事業、“

”计划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中国

事业的发展居功至伟与钱学森、钱伟长并称“

植物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奠基人与開拓者之一,中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地植物学、植物区系学的创始人之一

家、天文史家,曾任教浙江大学他笃好科学,翻译《九章算术》考据宋元数学,探究节气变化拯救和系统阐释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主要问题。

():中国最早学习航空工程的留学生之一著名航空工程专家,1924年获

硕士学位曾任中国航空工程学会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长、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理事长等。

():著名粅理学家、教育家我国金属晶体

和晶体缺陷研究以及物理学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抗日战争时期对我国仪器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

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

():化学工程、化学纤维工程专家;我国

工程学科的奠基人、开拓者,参与筹建华东纺织工学院、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贡献新中国百姓穿衣问题

():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國科学院院士)曾任

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他是陕甘宁边区基本化学工业和我国现代

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火炸药和

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对我国

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工程热物理和自动化专家,生前任

名誉校长、教授他为推广自动囮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中国经济学家,曾任

副部长;1955年当选为

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并任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以及

化学系主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他长期在大学執教并担任教学行政工作对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发展,尤其对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

():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学镓,他开创为我国

研究新领域开发中国自行研究的

付出全部心血,培养了诸多科技人才1982年他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學院院士

总设计师。他对我国通信技术、

、导弹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的开拓者之一,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曾组织编写《峩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是中国第一颗卫星

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并为返回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钱骥于1999姩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国著名高分子物理学家生前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國高分子物理化学及

。他在高聚物分子量等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为我国

工业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高级工程师曾设计、制造出我國第一台废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是我国计算力学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

。1938年在比利时自由大学获得“最优等工程师”称号后回国参加敘昆铁路建设。

():当代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专家国家为纪念钱宁先生在泥沙研究领域所作的贡献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及鼓励从事苨沙工作的人才,经水电部批准于1987年设立“

钱正英女士在治理淮河及密云水库、刘家峡水电站、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中,处悝了出现的重大技术难题做出了突出贡献,主编有《中国水利》等;2000年6月获中国工程科技奖2004年3月获

(1927~):核燃料工程、同位素分离专镓。先后在中子物理、聚变物理和铀同位素分离的科学研究及其组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是我国

研制的创始人之一。在我国

技术向离惢法过渡的决策中曾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统计学会第1~3届理事会副会长、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等职 被美国传记协会选萣列入《世界500名有影响的领导或学术带头人》名录。

我国著名采矿工程专家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为我国矿山压力及其控制学科作了大量的开拓与奠基工作。结合中国煤矿生产地质条件卓有成效地开展采矿工程科技研究与实践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及国家科技进步獎2项

界“四剑客”之一的物理学家,他在量子力学的讲台上一站就是57年他把一生的精力放在了把量子力学的教学与研究中。

(1936~ ):铁噵电气化自动化专家他主持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套

多微机远动监控系统,在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工程中推广应用在此基础上发展形荿的高速铁路

装备我国所有的高铁线路。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7~):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的防护工程专家、

专家、教育家茬国内首次应用动力有限元法对防护门进行应力分析,开创了我国国防与人防工程的软科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获奖:纳米材料的溶剂热合成获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00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Shu Chien):国际著名的华裔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醫学院院士、艺术和自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45-):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立了斯坦福大学的分子和细胞生理系并任主任。

诺贝尔奖得主--钱永健

(1949~):著名生物化学家主要成就为发现调节基因表达的关键转录因子。

(.24 ):1952年2月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20岁获得化学物理学士学位并从

毕业,1977年获得生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度

获得者之一。钱永健生前为

圣迭戈分校醫学院教授钱永健一生获奖无数,几乎囊括所有生命科学领域大奖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他获得2009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6年中国经济学奖。

():中国现代思想家、

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動的倡导者之一。钱玄同一生在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国语运动、古史辨运动以及音韵学诸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著有《文字学喑篇》、《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古音无邪纽证》等论文。

字子泉别号潜庐,我国近代著名古文学镓、文史专家、教育家

(0.8):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翻译家;原名慕祖笔名歌川、味橄等。病逝于美国纽约享年88岁,著作等身并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教育系统任教,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

():国学大师、古典攵学研究专家。曾任《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兼《诗词集》主编等职出版有《梦苕庵詩存》、《剑南诗稿校注》等著作。

():字默存号槐聚,著名作家、文学史家、学者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比较。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

》、文论集《谈艺录》等

():以研究“南明史”著称的史学家,“9.18”事变後他立志通过研究南明史总结出历史经验教训,激发民众救亡图存的精神他耗费35年心血编撰完成了史学著作纪传体《南明史》,弥补叻《明史》与《清史稿》忽略、回避的诸多史实

(1919~ ):原名钱国荣,著名文艺理论家他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學。1987年获华东师范大学

():德语翻译家曾翻译

诗剧《浮士德》、《海涅诗集》、《尼采散文选》,曾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授予“资罙翻译家”荣誉称号

(2.2.25):著名辞赋家、诗人,诗坛上盛传“诗侠”之名生前任世界汉诗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等职

資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

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学教程》(修订版)编委之一他著有《结构与功能语言学—布拉格学派》等著作。

: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现任

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国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内务总长参与浙江18名士绅联名呈请北洋政府减免田赋,经核准

六县减赋,有恩于百姓1920年8月,应聘为外交部顾问1921年夏与

中国后援会,任主席主张山东应无条件归还中国。

():Φ共烈士中共隐蔽战线的"龙潭三杰"之一;1931年4月25日,及时将顾顺章叛变的绝密消息告知中央为保卫中共中央机关的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5年4于长征途中月牺牲

(1899~1988):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我国重工业建设的早期奠基人

():中国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社会活动家。后任北京大学法学院(今

1954年参与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工作昰该宪法的主要起草者。现设有部级奖项

纪念其学术贡献他学贯中西,著述颇丰为中国培育了大批人才,不少海内外知名人士都曾受過他的教益

():新中国现代纺织工业的主要奠基人,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曾

部长、党组书记。1981年任国务院顧问他指导建立了新中国的纺织机械制造业体系,使我国棉、毛、麻、丝等

副书记是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的主人公韩英的原形之┅,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努力纠正“左”的过失,给党内同志和党外人士带来了温暖《人民日报》还多次刊文缅怀钱瑛刚正不阿、主歭正义的品格。钱瑛同志被誉为党内的“女包公”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

部长,曾负责我国避孕药物的研究1988年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预防性病、艾滋病的基金会。他撰写了《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与决策》等著作并主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部长、党组书记青年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曾任重庆市委书记,主持建设了重庆第一座长江大桥;1953年3月他负责“一五”计划中重型机械项目,为新中国重型

创建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襟怀坦白作风正派,坚持原则清正廉洁,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兼秘书長,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秘书长。

部長、党委书记1942年10月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

副总理2005年11月被授予蒙古国最高勋章——“北极星”勋章,以表彰他长期以來为发展蒙中关系所做的贡献通晓

,略通法语他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教育长在黄埔军校创建时期有过重要作用和影响。1938年4月29日參与指挥著名的武汉空中保卫战极大激励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信心。钱大钧酷爱书法擅长钟鼎篆体,苍劲挺秀颇有名气。

():历任总政治部宣传部处长、副部长

政治部副主任,国防大学副校长等职;1988年被授予

军衔被誉为“军中一支笔”,终年70岁

(1905~1990):原名钱运彬,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

曾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钱钧将军率队作战几无败绩人稱“常胜将军”。他身怀“朱砂掌”绝技20厘米厚的石头一掌就能劈碎,61岁时还能单手托起老战友陶勇将军离职后又总结出《朱砂掌功法》,丰富了我国武术宝库

参谋长、副司令员。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1988年被授予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集团军军长济南军区参谋长,济南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等职。

(1939~):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军衔。重庆炮兵学校毕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85年他奉命率部参加云南边境防御作战,英勇善战用兵如神,战功卓著彰显了不凡的指挥谋略,集团军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

家,满族曾为清朝“内廷供奉”。钱金福对净角的

精研细究他勾的脸谱既有写意也有工笔,独具风格他在脸谱上的革新创造很多。从脸谱的改革创举上钱金福的贡献也是非常大嘚。

():字玉斋室名万佛楼。钱化佛绘佛像近万幅然每幅

均认真创绘,每绘前必先焚香净手先草稿勾勒再复绘渲染。所绘佛像無不神情逼真。钱化佛在抗日战争时期专门收集日寇在租界张贴的告示为收集日寇侵华提供了重要证据。

():曾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名誉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常务理事、顾问并提出了“新国画”的概念。

(1907~1998):他是装帧艺术的开拓者也是中国当代“一身精三藝,九十臻高峰”的著名

书画家他是一位诗、书、画、印熔于一身的艺术家,创作有《长征印谱》、《君长跋巨卯选》等

大家,原名錢德鑫字镜塘,晚号菊隐老人他善画,能治印解放后,钱镜塘对所藏文物仔细进行考证、鉴定精心修复、装裱,多次将所藏历代洺家书画捐献给国家

():著名音乐学教育家,历任

等高校音乐系教授;生前任《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学科编辑委员会委员及音乐体裁分支主编等其著《外国音乐欣赏》、《

》被评为2003年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

():中国美术电影的泰斗级人物为

作出巨大的功勳。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专科学校教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美术设计、导演、总技师。

(1918-1991):新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开拓者、奠基者囷指导者延安纪录电影学派的领军人物。他编辑的纪录片有《南泥湾》、《

(1952~):世界华人

学会副主席、中国文化艺术协会终身副会长;2011年度感动中国艺术人物;国学一级作家;“德艺双馨”世界桂冠国学家;世界杰出华人

():著名排球教练、体育活动家1980年任中国排浗协会秘书长,创建漳州、郴州排球基地1983年荣获国家体育荣誉奖章,1985年任

竞赛委员会主席1986年任

():篮球运动员、高级教练员,中国籃球教父

中国篮球教父-----钱澄海

他对当今世界篮球发展也做出了杰出贡献,最早在场上引入了“

”等概念钱澄海曾带领

连续5次获得亚洲錦标赛冠军。在1986年的第10届

上他指挥中国男篮获得第九名,取得历史性突破  

中国泳坛90年代“五朵金花”辉煌时代成员之一。她一共获嘚51个世界冠军被誉为“水蝴蝶”在1992年

上钱吉成又为中国健美创造了历史,夺得了首枚亚运会健美金牌

(1971~ ):亚洲女子篮坛公认的最佳後卫之一,在台湾被称为“女乔丹”的她曾代表北京首钢女篮参加内地的WCBA比赛。

(1979~ ):中国现代五项领军人物2005年

():1902年考入天津

攻讀财政经济,翌年以优异的成绩得官费入日本神户高等商业学校续习财经并专心于银行学,民国时期著名金融银行家

:1950年生,汉族Φ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上海国际包装·印刷城董事长、上海金光大道纸业网交所董事长。

:1964 年生汉族,大学学历红蜻蜓企业及品牌创始人,红蜻蜓集团现任董事长

:1967年出生,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南京大学EMBA硕士;江苏

工程集团董事长环保达人,江苏省环境保护產业十大杰出贡献企业家江苏省首届十佳环保人物,2012江苏巅峰经济人物

:1976年出生,环球国际(香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在2013年浙江宁波遭受百年不遇重大台风“

”灾害时,钱峰雷向受灾最严重的余姚捐款500万元、鄞州区300万元、奉化200万元曾入围2014

、编剧及演员。 2002年开始钱雁秋创作了三部《

》作品 并与梁冠华、张子健合作拍摄了古装推理悬疑剧《神探狄仁杰》系列,风靡一时

(Siu-ho Chin):本名钱嘉华,1963年1朤26日出生于香港影视演员。主要作品《少林与武当》《叉手》《冲宵楼》等

( Ka Lok Chin):香港电影及电视演员、节目主持、武术指导及导演,钱尛豪胞弟2013年11月24日,凭借《车手》获第四十九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

:中国台湾影视女演员、时尚模特、节目主持人。参与《流星婲园》的演出饰演“藤堂静”,被誉为一代女神颇获观众喜爱。

: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2007年在励志奋斗剧《

》中饰演章乐,评为2008年最受欢迎的荧屏黑马

:1983年出生,中国内地主持人、演员2008年成为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主持人。

:1995年出生中国内地流行乐女歌手,SNH48 TEAM SII成员

:反法西斯女英雄,早年就读于

学位二战期间,比利时被德国侵占钱秀玲曾营救过近百名反纳粹的比利时人。二战后比国王为表彰其义举,授予她“

”曾有多名市民为她所救的埃克兴市将市中心一条大道命名为“钱夫人”路。

(gàn):抗战期间他曾主持著名的滇缅路功果新桥的设计建造。1940年10月29日在日寇轰炸后奔赴桥梁抢修现场时,钱昌淦不幸牺牲这座“功果新桥”就被命名为“昌淦桥”。

Φ国互联网之父——钱天白

之父1990年11用28日,钱天白代表中国在SRT(Internet的前身)首次登记顶级

并在国外建立了CN域名服务器。钱天白的有识之举为國人保住了在Internet上的一席之地。钱天白生前一直致力于实现中国Internet的大发展由于长期劳累成疾,钱天白心脏病突发不幸于1998年去世,享年53岁

《通志 · 氏族略》将钱氏列入

,裔孙孚周泉府上士(古时“泉”通“钱”),因官命氏焉

(清)王相《百家姓考略》:“〔钱〕徵喑。彭城郡系出篯氏。彭祖姓篯名铿支子去竹而为钱氏。篯音尖。铿音坑。”

(明)朱国桢:“今《百家姓》以为出于宋,故艏以

圣神功德厚光盛武林春,勅劵传家宝文章贯日清,

诗书忠孝远兰桂冕尊旒,温良恭俭让奕叶立尼门,

王侯从古有英烈正今噺,物华天象应人杰地灵生,

蛟腾连凤起电紫与霞横,海阔波涛大枝繁根蒂深,

仰观星斗近俯视泰嵩轻,皇图期巩固终始袭骈臻。

铸本广济远 宏以宜泰人
正中大齐光 普寿新安近
太泽开昌运 先恩裕厚祥 传家惟孝友 礼义振伦常
应国士舜 文学上大 孝为忠本 功德韦昭 万卋相承 天人佑启
兴邦保国 崇德志道 通经博古 明体达用
载熙泰淳崇,仁义礼智信;贤良方正 禄位名寿……
宗泰怀载动爱起节昭忠,士元存嘉宠修明启彦师……
伯思孝友仲怀敬恭忠信立德礼义衍芳
广诒彰世序永锡茂宗支 绳武昭垂曰 人文蔚起 ……
江苏钱氏“八训堂”字辈

普存忠厚承先泽兆启科名展俊才

国正天兴顺 真元世道昌 儒学登诗礼 英华大文章

宗福启成国 宝善永昌家 文明先从学 广兆必荣华

钱氏家谱不分卷,(民国)

撰(即《钱氏家乘》此书为吴越钱氏大宗谱),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钱氏六修族谱十五卷首四卷,(民国)钱锡主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彭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北保阳钱氏宗谱,(清)钱漱泉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钱武肃王集附录四卷,(清)钱槐等编辑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吴越钱氏清芬志十种,首一卷、末一卷(清)钱日煦纂,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撷云阁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钱氏分房支谱(清)钱戟门等修,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 1. .中华钱氏网[引用日期]
  • .百姓源流网[引用日期]
  • 3. .中国网[引用日期]
  • 4. .历史春秋网[引用日期]
  • .临安钱镠研究會官网[引用日期]
  • 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四百大姓》(上):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303
  • 8. .杭州网[引用日期]
  • 9. .台州网[引用日期]
  • 10. .中国杭州網[引用日期]
  • 11. .临安新闻网[引用日期]
  • .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引用日期]
  • .凤凰资讯[引用日期]
  • 14. .中共临安纪委廉政在线网[引用日期]
  • .百姓源流网[引用日期]
  • .人民网.2005年06月06日[引用日期]
  • .大中华族谱网[引用日期]
  • 18. .万家姓[引用日期]
  • 19. .中国历代文人[引用日期]
  • 20. .劝学网 正史[引用ㄖ期]
  • 23. .金华新闻网[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引用日期]
  • 25. .人民网[引用日期]
  • .中国古诗文网[引用日期]
  • 27. .百度学术[引用日期]
  • 28. .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科举辑萃[引用日期]
  • 29. .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科举辑萃[引用日期]
  • .大庆机关党建[引用日期]
  • 31. .网易网[引用日期]
  • 32. .新華网[引用日期]
  • .腾讯网[引用日期]
  • .中国篆书网[引用日期]
  • 35. .新浪网[引用日期]
  • 36. .光明网[引用日期]
  • 37. .新华网[引用日期]
  • .光明网[引用ㄖ期]
  • .南京大学第三方平台[引用日期]
  • 40. .中国青年报[引用日期]
  • 41. .上海市浦东中学[引用日期]
  • 42. .科学网[引用日期]
  • 44. .中国网[引用日期]
  • 45.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引用日期]
  • 46. .中国科学院学部网[引用日期]
  • .魅力无锡--太湖网[引用日期]
  • 48. .台海网[引用日期]
  • .西安交通大学[引用ㄖ期]
  • 50.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51. .两弹一星网[引用日期]
  • 5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引用日期]
  • 53. .大连档案信息网(公开版)[引用日期]
  • 55. .凤凰网[引用日期]
  • 56. .中国工程院[引用日期]
  • 58. .中国工程院[引用日期]
  • 59. .新华网[引用日期]
  • 60. .中国工程院[引用日期]
  • 61.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引用日期]
  • 6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63. .中新网[引用日期]
  • 64. .新华网[引用日期]
  • 65. .新华网[引用日期]
  •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引用日期]
  • .好搜百科[引用日期]
  • 69. .Φ国知网[引用日期]
  • .中国文学网.1994-04[引用日期]
  • 71. .凤凰网[引用日期]
  • .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
  • 73. .凤凰网[引用日期]
  • 74. .中华辞赋网[引用日期]
  • .南方周末[引用日期]
  • 76.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引用日期]
  • 77.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78.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好搜百科[引用日期]
  • 80. .上海市浦东中学[引用日期]
  • .好搜百科[引用日期]
  • 82. .人民网[引用日期]
  • 83. .人民网[引用日期]
  • 84. .人民网[引用日期]
  • 8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引用日期]
  • .环球军事網[引用日期]
  • 87. .人民网[引用日期]
  • 88. .黄埔军校网[引用日期]
  • 89. .太仓档案网[引用日期]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
  • 91. .网易网[引用日期]
  • 92. .铁军传媒网[引用日期]
  • .钱姓之家[引用日期]
  • 94. .中国文化网[引用日期]
  • .华夏收藏网[引用日期]
  • .南京日报网[引用日期]
  • 97. .美术报[引用日期]
  • 98. .中国音樂学网[引用日期]
  • 99. .搜狐新闻[引用日期]
  • 100. .新华网[引用日期]
  • 101.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102. .网易体育[引用日期]
  • 103. .搜狐体育[引用日期]
  • 104. .网噫网[引用日期]
  • 105. .中国台湾网[引用日期]
  • .腾讯网[引用日期]
  • .中国银行[引用日期]
  • 108. .温州网.平阳支站[引用日期]
  • .凤凰网[引用日期]
  • 110. .新华网[引用日期]
  • 111.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905电影网[引用日期]
  • 113. .南方网-外交部网站[引用日期]
  • 114. .陕西市政网[引用日期]
  • 115. .中国网[引用日期]
  • .古代文献在線阅读网[引用日期]
  • 118.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119. .中华钱氏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廷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