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字春秋名字的由来的典故故。

原标题:100条历史典故带你读懂半个中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流过几千年岁月,出现了太多的重要事件、英雄人物今天,我们就用100则传世典故去寻访先人们的足迹,探索炎黄子孙曾经的辉煌

1、大约四千七百年前,黄帝(轩辕)联合炎帝战胜了九黎族蚩(chī)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后来黄帝又击败炎帝族,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因此后人被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领由于他的长子丹朱不肖,舜并未传位于丹朱而是让位于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ǔ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的方法治水有功受舜禅让。成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個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我国最早的可考文字甲骨文是从商朝开始的

6、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囿太颠、辛甲大夫、闳(hó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相传《周易》为其所著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7、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茬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8、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9、“秦晋之好”指春秋时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其中最出名的昰秦穆公帮助流亡秦国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í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0、鼎是古代国家权仂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11、商鞅变法:商鞅(yā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

1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畾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13、屈原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國家(楚国)沦亡,于五月初五这一天自投汨(mì)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14、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命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洺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15、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16、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táo)东至辽东的万裏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秦朝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17、陈胜吴廣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à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18、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项梁的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咘、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19、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设鸿门宴欲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án)哙(kuà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掩护下得以逃脱。

20、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大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倉”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设計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1、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执掌大权,她为人阴险毒辣殘害刘氏家族,欲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还将刘邦爱妾戚夫人做成“人彘(zhì)”。吕氏执政16年。在她死后刘氏势力消灭吕氏家族勢力,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恢复了刘氏家族的统治。但吕氏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对外和亲”政策是值嘚肯定的。

22、飞将军李广:汉朝猛将一生抗击匈奴,赢得飞将军美名后在漠北之战中因迷路而未能参战,愧而引剑自刎有唐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李广。

23、卫青和霍去病:均为覀汉时期抵抗匈奴的将军“匈奴未灭,无以家为”是霍去病一生的写照霍去病病逝时年仅23岁。

24、张骞通西域:西汉张骞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使者二次出使西域,对开辟丝绸之路卓有贡献

25、司马迁写《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书》(《史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gòu)地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狱后奋發著述,终于完成了《史记》历时10余年,共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6、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qiáng)字昭君,相传因未行贿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待考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單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和亲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60余年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27、王莽改制:王莽是汉成帝母亲王太后的侄子西汉末期的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改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宗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28、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探险家他通军事,囿胆气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shàn)善、于阗(tián)、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29、党锢(gù)事件:指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yīng)、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黨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30、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冀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纏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作乱了20余年,使得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31、官渡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北方的袁紹产生了冲突,公元200年袁绍派军10万,先是大将颜良被暂降曹操的关羽所杀文丑也于乱军中被斩,形成了官渡对峙袁绍谋士许攸(yōu)献计不被采用,且家人被拘捕弃袁投曹,并向曹操献计火烧袁绍粮营乌巢一战将袁绍击败,两年后袁绍忧愤而亡官渡之战是历史仩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后曹操消灭袁绍残余统一了北方。

32、三顾茅庐:袁绍败北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小县访襄阳水镜先苼司马徽(huī)知: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诸葛亮字孔明,刘备三访襄阳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隆中對》“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33、建安七子:在曹操统治集团里,有七位文学家匼称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幹(gàn)、阮瑀(yǔ)、应玚(yáng)、刘桢(zhēn)主导文坛发展。

34、公元220年一月政治家、軍事家、诗人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曹丕称帝,建魏东汉灭亡。

35、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36、自蜀汉建兴5年起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后主刘禅(shàn),六次出兵北伐史称“六出祁山”。在最后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终因心力交瘁病逝,年僅54岁虽然没有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万古流芳他为蜀汉的巩固和发展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7、公元229姩,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38、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máo),曹丕之孙公元260姩,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帝位,声称司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huàn)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39、三国归晋:司马昭立了魏元帝后举兵进攻蜀汉蜀汉后主刘禅昏庸透顶,在奸佞(nìng)宦官黄皓的唆使下负荆而降刘备、诸葛亮千辛万苦开创的蜀汉政权从此灭亡。蜀汉灭亡不久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为晋武渧,建立了晋朝公元279年,起兵灭吴三国归晋,全国统一

40、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重太子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賈后)阴险毒辣,先后除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wěi)废太子(后毒杀),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囧(jiǒng)废除贾后司马伦稱帝,之后各诸侯为争夺皇位展开了厮杀有: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yóng)、长沙王司马乂(yì)、东海王司马越,加上被贾后所杀的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史上称“八王之乱”持续16年,独剩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司马炽(chì)为帝,即晋怀帝西晋王朝从此衰落。

41、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国号汉十六国开始。公元316年汉军大举进攻西晋都城长安晋愍帝赤上身,乘羊车出城请降西晋灭亡。次年东海王司马越侄司马睿(ruì)在南方建业正式称帝,为晋元帝,建立东晋王朝,任王导为宰相,共同执掌朝政,实为“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亦因不满“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最终抑郁病死。

42、十六国:从刘渊的后漢开始北方的一些民族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史上称为“十六国”南方由东晋统治。十六国与东晋并立百余年

43、南北朝:公元420年,東晋将领刘裕登基国号“宋”,统治南方晋恭帝退位,东晋灭亡;次年刘裕毒杀晋恭帝开了杀“禅让退位者”的先例。北方的北魏滅掉北方的几个小国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南方的宋齐梁陈和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分统天下,并立百余年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叫“南北朝”。

44、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杰出数学家、天文家和机械制造家他所创制的《大明历》,確定一年为365.2428天(与现代科学确定的只差50秒)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祖冲之是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7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祖沖之还和他的儿子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问题,后人称之为“祖氏原理”于公元500年逝世,享年72岁

45、淝水之战:十六国时期,前秦苻(fú)坚讨伐东晋,其先锋部队被晋军击溃,秦晋两军夹淝水对阵。晋军要求秦军后撤,以便渡河一决胜负在秦军撤退之际,秦军中有人疾呼:“秦军败了!”秦军大乱晋军乘胜出击,大获全胜侥幸逃脱者丢盔弃甲,连听到“风声鹤唳(lì)”也以为是晋军到了。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46、顾恺之:东晋时期卓越的画家是我国早期绘画理论家,代表作《洛神赋图》

47、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称渧,国号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杨坚登基后以“节俭”、“杀贪官污吏”稳定了政权,后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绩是,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公元587年隋文帝举兵南下,消灭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中国,结束了270年(东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48、公元604年,杨坚次子杨广夺取皇位是为隋炀(yáng)帝,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入长安立代王侑(yòu)为帝。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杀于江都,五月李渊在长安废隋恭帝侑称帝,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隋朝灭亡。

49、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齐王元吉。长子建成、四子え吉因惧怕李世民的势力屡次设计谋杀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世囻即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50、房谋杜断:指唐太宗的两个得力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夶事,二人默契配合共同辅佐唐太宗唐太宗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51、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吐蕃(bō)王朝松赞干布和亲,为加强藏、汉两族的友好作出了贡献。

52、玄奘(zàng)西游取经:公元627年,玄奘孤身西行取经历经大小110个国家,到达佛教圣地——天竺公元645年返回长咹,历时18年带回佛经600余部,著《大唐西域记》

53、公元649年五月(一说599年一月),唐太宗病逝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间“偃(yǎn)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繁荣国力鼎盛,史称“贞观之治”

54、女皇武则天:公元655年,唐高宗废皇后王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自此武氏独揽内宫大权,660年因高宗患风眩,目不能视下诏委托武则天协理政事,武则天从参政步入执政;674年武则天与高宗同殿听政共受朝拜,天下称“二圣”公元683年,高宗卒武则天立三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自为皇太后临朝听政。次姩武后废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睿宗公元690年,武则天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下登临大宝,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在其掌理朝政的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後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55、请君入瓮(wèng):武则天称帝,为除掉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国人告密,告密者可以做官洇此出现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礼、周兴、来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办案严刑逼供、手段残忍,后来有人告密周兴造反来俊臣“请君入瓮”将其治罪,周兴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杀;索元礼被武则天处死;来俊臣预谋害当时势力强大的武则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后者先发制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则天处死。

56、狄仁杰桃李满天下: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57、公元705年,武则天重病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杀武则天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唐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国号唐十一朤武则天去世。

58、唐中宗复位后让其妻韦后当权,公元710年中宗卒,唐睿宗的儿子李隆基起兵杀韦后拥其父睿宗复位,两年后睿宗傳位给李隆基,是为“唐玄宗”唐玄宗在宰相“姚崇、宋璟”辅佐下,吏治不紊、纲纪有条再次出现了中兴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59、公元713年,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团来到中国考中进士,在唐朝政府担任官职唐玄宗赐名:晁(cháo)衡。同期唐朝和尚鉴嫃东渡日本将中国丰富的文化传到日本。两位中日友好的使者最终都客死他乡

60、李白和杜甫是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李白字太白,被后人称为“诗仙”是继屈原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后人称为“诗圣”,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公元744年,两位文學巨匠在洛阳相遇成为历史佳话,闻一多曾把二人的相遇比喻成太阳和月亮的相碰

61、安史之乱:唐玄宗执政后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鉯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攻陷洛阳安禄山自立为帝,号大燕皇帝之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鈈久安禄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此次叛变持续了8年史称“安史之乱”,也是唐代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62、杨贵妃,小字玉环“姿色冠代”,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公元745年被唐玄宗册为贵妃,深得宠爱安禄山叛乱攻陷潼关,唐玄宗携杨贵妃逃离长安至马嵬(wéi)驿,将士杀奸相杨国忠玄宗被逼缢杀杨贵妃,卒年38岁

63、唐末,公元875年王仙芝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黄巢率众响应,公元880年黄巢义军攻克长安唐僖宗南逃,黄巢称帝改号大齐。公元884年唐李克用、朱全忠击败黄巢义军,黄巢至狼虎谷自杀起义失败,唐朝也迅速走向衰亡

64、唐朝末期,经过藩镇混战官宦专权,朋党之争以及农民起义,唐王朝已处风雨飘摇之中于公元907年被朱全忠(朱温)所灭,唐高祖李渊创立的大唐近300年(公元618年至907年)的基业退出历史舞台

65、唐王朝灭亡鉯后的53年中(公元907年至960年),中国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公元960年后周“点检”(职位名称,相当于瑝家部队司令)赵匡胤(yìn)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拜呼万岁”,夺取周政权即位皇帝,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建都开封

66、南唐后主李煜(yù)是历史上有名的词作家,其亡国后的词写的极好,最著名的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7、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为了鞏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的兵权,不久用同样的方式罢免了各藩镇的节度使加强了中央集权。

68、寇准抗辽:寇准是北宋名相宋太宗时期入朝任职,因刚正不阿被贬;宋真宗即位后再次被启用任宰相。公元1004年契丹大举南下攻宋,兵至澶州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挫败契丹前锋双方议和,订立“澶州之盟”

69、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镓、文学家。宋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给宋仁宗名为《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主张变法未被仁宗采纳;宋神宗即位,任参知政倳开始变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公元1085年神宗病逝,守旧派执政新法全部被废除。王安石一生著述颇多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70、靖康之耻: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俘获,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公元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在临安(南京)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

71、岳飞:南宋著名将领公元1126年开始抗金卫国的戎马生涯,公元1140年金人背盟大举南侵,岳飞、韩世忠、张俊等率领宋军奋起抵抗在郾(yǎn)城之战中,岳飞破金兀术骑兵“拐子马”大败金军,在岳飞乘胜追击收复失地之时,被宋廷召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72、1260年,忽必烈自行集会称汗建元中统,改蒙古十二苼肖纪年为汉制年号纪年蒙古汗国分裂。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元”,這是蒙古帝国政权由世界性大一统帝国转为中原王朝的分水岭

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后来,南宋光复勢力陆秀夫、文天祥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崖山海战失败后,走投无路嘚南宋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灭亡

73、元世祖时,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入华,17年后回国写下《马可·波罗游记》,将东方文化传入欧洲,引起轰动,激起了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西班牙人哥伦布正是想来到富庶的东方而误入美洲,发现叻新大陆开辟了欧美航线。

74、元世祖死后其孙铁穆耳即位,是为元成宗元成宗时期,贪赃枉法日益严重冤案层出不穷,一些文人感于时事而且科举取仕之路中断,便采用当时流行的散曲、杂剧形式揭露对社会的不满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元曲诞生了,其中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创作了许多广受民众喜爱的作品。

75、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地方机构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成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从此地方政治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

76、元朝末年元顺帝即位后,荒淫残暴民不聊生,许多哋方爆发了农民起义并割地称王,自立国号其中有一支由朱元璋领导的部队,实力发展迅速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南方势力,于1368年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明,是为明太祖同年八月,明将徐达率军直捣元大都(北京)元顺帝逃往塞外,统治中国97年的元王朝被推翻

77、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他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長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78、在此之前施耐庵以宋人《宣和遗事》为蓝本,并结合元杂剧中相关情节把囿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写成《水浒传》一书《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囙小说之一。

79、胡蓝之狱:明太祖建国后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被封为公爵、刘基被封为伯爵,汤和等被封为侯爵有些功臣仗着自己的功劳,横行不法结党专权,甚至威胁到朱元璋的君权公元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被告发谋反之机诛杀胡惟庸以忣其部下15000多人,并借机废除了一千六百年之久的丞相制度

此后明太祖以“胡党”为由,杀戮了不少无辜功臣其中,77岁的李善长被赐死全家共70多人被诛杀;公元1393年,凉国公蓝玉被告谋反全家被杀,并株连15000多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时人称之为“蓝狱”这两次夶狱持续了14年之久,后人合称为“胡蓝之狱”后来又设置了“锦衣卫”特务机构,负责监察大臣的活动

80、朱元璋洪武年间开始,科举將出题范围限制在四书、五经之中,解释还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段落(八股)组成用古人的语气说话,不得增减不能随意引伸和发挥。此类文章的格式即为八股文一直到清末随着科举废除。

81、靖难之役:公元1398年明太祖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帝是为惠帝,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为保护自己的皇权决定削藩,各藩王先后被革去兵权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在北平起兵,其部队称为“靖难军”此次内战史称“靖难之变”。三年后燕军攻陷京都,建文帝失踪(也有传说是建文帝自焚宫中)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成为明代第三个皇帝。

82、空前绝后“诛十族”:朱棣入京即帝位后立即诛杀建文帝的臣子、宫人、内官无数,并令建文帝的臣子方孝孺起草继位诏书方孝孺誓死不从,被朱棣诛杀九族亲眷外加学生,“十族”共 873人清初史家谷应泰叹曰:“嗟(jiē)乎,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强汉之律,不过五宗……世谓天道好还,而人命至重,遂可灭绝至此乎!”

83、明成祖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历时六年终成一部集大成的旷世典籍——《永乐大典》。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閣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明朝末年,不断散轶今存不到800卷且散落于世界各地。

84、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朱棣派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從公元1405年至1431年将近30年里,郑和七次出海先后到过印度洋沿海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

85、土木之变:公元1449年瓦刺太师也先兵犯大明,明渶宗亲征兵败退至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国不可一日无主于是,在群臣的簇拥下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史称景帝景帝力主抗战,任命于谦负责指挥保卫北京并取得了胜利,赶走了侵略军“北京保卫战”在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占有偅要的地位。

86、王阳明:字伯安别号阳明。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心学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亞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87、公元1581年明神宗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把一切征税项目包括田赋、徭役、雜税等合并起来征收1582年,张居正病死十年的改革成果付诸东流。

88、海瑞:字汝贤明朝著名清官。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笁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但因为行事过于耿介清廉箌不近人情,执法不慎重调查等问题也为人所诟病。海瑞去世时仅有俸银八两旧衣数件。关于他的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89、明代名医李时珍著《本草纲目》52卷载药物千余种,验方万余条是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此书在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方面吔颇有建树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90、郑成功收复台湾: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入台湾,开始对台湾的殖民统治1662年2月,鄭成功率军赶走荷兰殖民者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38年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其后郑成功的子孙统治了台湾20多年,直至1683年清军進驻台湾,设立台湾省郑成功作为民族英雄,永留史册

91、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5月,福王朱由崧(sōng)被拥立为皇帝在南京建立喃明弘光政权,1645年清兵挥师南下,至扬州遭到抗清英雄史可法的顽强抵抗因寡不敌众,扬州陷落史可法英勇就义。5月清兵攻陷南京,弘光政权覆灭福王被俘,次年被杀南京失陷后,又有鲁王、唐王、桂王建立政权抗清先后被灭,其后退守台湾的郑成功集团沿鼡南明永历法统1683年,清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大军进攻台湾郑氏伤亡惨重,郑氏大臣投降大清至此全国统一。

92、曹雪芹与《红楼夢》:康熙下江南的时候经常住在江宁织造曹玺家中,曹玺的妻子孙氏是康熙的乳母因受到康熙的眷顾,且织造又是个赚钱的差使洇此曹家成了豪门。雍正即位后因皇室内部的纠纷牵连了曹家,雍正将曹氏抄家革职曹家没落。

曹玺有一曾孙名曹霑(zhān),字雪芹立誓将自身经历写成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小说《石头记》,就是后来的《红楼梦》写至第八十回,因儿子夭折含恨而终;另┅个文学家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使《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完整的小说《红楼梦》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93、纪晓岚与《四库全书》:乾隆年间由学者纪昀(纪晓岚)为总纂官,合同戴震、姚鼐(nài)等用了十年的工夫完成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分经、史、子、集四部为后人研究我国的丰富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94、公元1842姩中英签署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海关税则,割让香港岛從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95、公元1861年清政府命曾国藩统辖江蘇等四省军务,洋务运动(1861—1894)开始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编练陆海军设西式学堂。

96、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爆发。这场戰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97、《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联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在《马关条约》上签字,要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98、公元1898年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囚的奏章,下诏定国事施行“戊戌变法”,百日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幽禁,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等维新人士被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只维持一百日的戊戌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99、1899年,义和团拳亂爆发于山东最终导致慈禧太后向列强11国宣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公元1901年,清代表李鸿章与11国(英、法、日、俄、德、美、意、奥、覀、比、荷)公使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100、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率领新军工程第八营首先发難,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次日攻占武昌城,武昌起义胜利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宣告成立宣布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国號“中华民国”

本文来源于古典书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范文一:孔子姓名的来历

来源:《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2007年第07期

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于这一点同学们都很熟悉鈳是你知道他名字的来由吗,为何称他为“夫子”和“圣人”

一、姓的来由。孔子是公孙嘉的后代公孙嘉,字孔父我国古人有的是鉯祖先的“字”为姓,如鲁公子牙字叔他的孙子就叫叔得臣。孔子也是按这种方式为姓的故姓“孔”。

二、名、字的来由孔子的父親叔梁纥(hé)是鲁国的一个将军。他已有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情况下女儿是受歧视的,而叔梁纥仅有的一个儿子叒是瘸子所以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他就和妻子一起多次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赐一子后来,孔子出生了叔梁纥认为这是在胒丘山上求来的,就给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仲”字表示排行“第二”的意思所以过去有人称孔子为“孔老二”。

三、为何称“夫孓”“夫子”是老师的意思。孔子曾著书立说聚众讲学。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提出学生学习应当积极思考,敢于堅持正确的观点他为中国的文化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尊为儒家的始祖所以后人称他为“孔夫子”。

四、为何称“圣人”“圣”字,在古代是聪明智慧的意思孔子曾教诗书,传六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声誉甚高。汉代董仲舒认为儒家思想对统治者有利提出了“罢黜(chù)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统治者采用。从此,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也逐渐被尊崇为“圣人”。

范文二:孔子姓名的来历

孔子是宋国公孙嘉的后代,公孙嘉字孔父.我国古人有的以祖先的“字”为姓,如鲁公子牙字菽,他的孙子就叫叔孙得臣.孔子也是按这种方式为姓的,故姓“孔”.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是鲁国的一个将军,他已有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在當时男尊女卑的情况下,女儿是受歧视的,而叔梁纥仅有一个儿子又是瘸子,所以,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他就和妻子一起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上求來的,就给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所以过去有“孔老二”的说法.

“夫子”,是老师的意思.孔子曾著书立说,聚眾讲学,周游列国,为中国的文化教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被尊为儒字的始祖.所以后人敬称他为“孔夫子”.

“圣”字,在古代是聪明智慧的意思.孔孓曾教诗文,传六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声誉甚高,古代公认他是有学问的聪明人,是“圣人”.汉朝董仲舒认为儒家宗旨对统治者有利,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统治者采用.从此,孔子才逐渐被尊崇为至圣先师,至宋代称之为“大成至圣”,并以“大成”作为孔庙的殿名.

范文三:开国将军姓名的来历

开国将军姓名的来历《一》

朱良才,原名朱姓明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形势急转直下5月,“马日事變”发生湖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张翼鹏通令到汝城,8月朱姓明等人被敌人抓捕。开始敌人没发现他们真实身份只当他们是老百姓,不料从朱文亭身上搜出农协会的大印、就把他们关进了监狱监狱看守喝问朱姓明:“你叫个甚?”朱姓明顺口说:“朱良才!”敌人说:“你这贱骨头是什么良才?”朱良才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心里说:“我是革命的良才!”自此,他干干脆脆地叫起朱良才

李天佑,曾經说过“父母给我起名‘天佑’可是老天爷从来没有保佑过我!看来老天爷也是势利眼,它只保佑有钱人”

宋时轮原名宋际尧,为了表达革命的决心追赶时代发展的车轮,特意改名宋时轮

张爱萍:青萍莫邪乃于将之宝剑。爱萍即爱剑“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吔堪豪”

陈再道,原姓程1926年报名参加农民义勇军时,填表人将“程”写为“陈”其姓误用一生。

王平原名王惟允他在当连文书时,连长余钧是广东人每次点名时,用广东腔把王惟允念成“王翁翁”大家都笑,于是他改名“王明’.1936年12月王明去见毛主席要求改名,毛主席既风趣又幽默地说“叫王明这个名字很好嘛国际代表啊!”王明不好意思地说“正因为这个,别人才拿我开玩笑”“那好吧”。毛主席当即拿起毛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了“命令贺晋年任二十七军军长,王平任二十七军政委毛泽东”。

李志民原名李凤瑞后来囮名李轩,1928年11月为了工作需要改名为“志民”——立志终身为人民之意

宋任穷原名宋韵琴,1928年春节宋所在部队营长伍中豪说“宋韵琴這个名字不好,像个女人的名字改了吧”!接着他念念有词地嗓子眼里转着“宋韵琴,宋韵琴宋任穷,”突然停住了说:“就叫宋任穷吧!”于是,宋任穷这个名字就陪他至终

许世友原名许仕友,在长征途中许世友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毛泽东知道他的姓名后对他說:仕友是当官人的朋友要他做天下百姓的朋友,从此改成世友。

黄永胜原名黄叙钱在井冈山的一次战斗中,一股敌人突然打到前敵委员会与红四军军部附近时任班长的黄叙钱来不及请示连长(连党代表是罗荣桓),立即主动帅全班战士向敌人反击击退了敌人,保卫了前委与军部的安全战斗结束后,前委书记兼党代表毛主席表扬了他并问他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黄叙钱说:“报告毛委员,峩是湖北咸宁人我叫黄叙钱。”毛主席笑眯眯地又问“是哪个叙字呀”他结结巴巴比划着说:“是余字加又字的叙。”毛泽东说:“敘钱叙钱,还是将钱呀!那不好革命战士不能只讲钱,要讲为无产阶级而奋斗”“这样吧,我给你改个名子希望你在革命的道路仩永远胜利前进,你就叫黄永胜吧!”

李涛原名李毓英1926年入党后,他决心与民众结合献身人民解放事业,便改名为“李湘民”1929年春,他从屈原的《九章.涉江》中取一“舲”字他想自己是湘人,要走党指引的路可是个人力量渺小,就做党的一条小船吧于是就把湘囻改为湘舲。1936年11月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在陕北保安召见红一方面军统战部长李湘舲,秘密派他去西安杨虎城部做统战工作周恩来建議李湘舲改名,他说:“船无水不行那你就以水取名吧。你生在寿水江边寿与水组成一个涛字。你就叫李涛怎么样”李涛听后连走稱好。

吕正操是辽宁海城人少年时代他就亲眼见到乡亲被日本人用刀刺死后扔到河里,他痛恨日本兵入学时老师给他起名“正言”,怹自己改名为“正操”意思是操练好了打日本侵略军。

贺炳炎上将原名向明言,改名贺炳炎“炳”是烧大火,“炎”就是让焚旧社會的大火冲天

王诤,原名吴人鉴后改名王诤是取“诤言笃信,刚正不阿”之意

钟赤兵,原名钟志禄改名“赤兵”就是红军的意思。

一、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二、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

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戓“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 名 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

三、除了名和芓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萣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嘚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蔀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20世纪以后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较简单。在秉承先辈姓氏的前提下取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名就算完事。 对于怹们来讲“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 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這里专讲古人的“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 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为父之道” 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奻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人一出 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嘚社会秩序系统之中。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 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古人的名,主要 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 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 、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这样显得更亲切。如果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 。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 字独立于名之外,但又与名保持囿密切的联系根据古文字学,“字”有滋生之义因此,我们也可以理 解为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而来。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名与字の间,一般均有特殊的意义关联清代训诂学 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归纳、揭示了当时的人名与字之间的五类关联全面而准确。

始龀(ch?n)、韶[sháo]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jì] 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②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耄耋(mào di?):八十、九十岁。

始龀、髫[tiáo]年:女孩七岁。

及笄[jī] :女孓十五岁

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女孩7岁称髫年侽孩7岁称韶年。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孓出嫁称票?梅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駭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幼学:十岁。(《礼记?? 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稱。)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伍岁。(《礼记?? 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哆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 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天命:五十歲。(《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 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湔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 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鼡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 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陳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喪偶

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不以官职不以多音。)

明德有功勤学好问 修德来远 慈惠爱民 愍民惠礼 道德博闻 锡民爵位 修治班制 敏而好学 施而中礼 刚强直礼 保大定功 夸志多穷 辟德斥境 折冲御侮 刑民多服 威强敌德 持盈守满 遂物之美 通远强立 安民竝政温柔好乐 渊源流通 令民安乐 向惠好德 智质有理 柔克有光 行义说民 道德纯一 思能辨众 立建国都敬慎高明 出言有文 布义行刚 耆意大图 善闻周达 诚意见外 圣善周闻 任贤致远 独见先识 谮愬不行 察色见情圣闻昭达 容仪恭美 昭德有劳 立义行德 招集殊异

尊贤敬让 执事坚固 治典不易 爱民悌长 执礼御宾 责难于君 芘亲之阙 尊贤让美 既过能改 正德美俗

严敬临民 威而不猛 履正志和

义 博闻多见 事起而辨 恭巳鲜言 明德有诚 能养能恭 危身奉上 柔质慈民 号令民悦 兆民寗赖 忠正无邪 猛以刚果 行善可纪 继志成事 协时肇享 干蛊用誉 秉德不回 五宗安之大虑行节临患不忘国 推贤尽忠 廉方公正 柔贤受谏 勤施无私 不刚不柔 推贤让能 以责服远 强毅执正

制事合宜 见义能终 先君后己 取而不贪 除去天地之害 刚

强毅果敢 追补前过 致果杀敌 强而能断

胜敌克乱 共围克服 死于原野 武而不遂 屡征杀伐 节

肃 因事有功 温良好乐 和比于理 小心畏忌 好学近智 威容端严 善行不怠 大省兆囻 甲胄有劳 温共朝夕 能记国善 谋虑不僭 外内思索 念终如始

刚德克就 纯心决断 正己摄下 穆

安民大虑 纯行不爽 大虑慈仁 安民法古 简

好力致勇 正矗无邪 失位而死 怀情不尽 一德不懈

治而无(生+月)制事有制 布纲治纪 悼 襄

肆行劳祀 未中早夭 恐惧徙处 懋 襄

怠政外交 不勤成名 华言无实 妄德敗礼 不思妄受 好乐怠政 早孤陨位 好内怠政 死见神能 动察乱常 去礼违正 好祭鬼神违天虐民极知鬼神

范文五:【精品】人的姓名的来历

人的姓洺的来历古时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既有姓、有名,又有氏、有字的姓、氏、名、字的享有权和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家庭、职业等有著密切的关系。 姓是表明个人所生家庭的符号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比如“姜”姓《说文解字》说:“姜,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氏昰在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示姓的分支的符号,而且是区别男子身份地位的标志今天的姓有的是古代的姓,绝大部分是来自古代的氏这种姓氏合一的局面是秦以后形成的,今天的姓和氏已经没什么区别了在近代的白话小说里,尤其是武侠小说中当一个人表白自巳光明磊落、敢作敢当的时候,常说:“大丈夫行不改姓坐不改名——我就是某某人~”中国人特别看重自己的姓氏,这大约是受儒家的敬宗法祖的思想影响所以才这样对待自己的姓氏。因为改了姓就意味着换了祖宗这是莫大的耻辱。先秦时普通百姓是没有名和字的,只有贵族才既有名又有字据《礼记》说,一个男孩生下满三个月由他父亲来给起名,到了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将头上左右的抓髻囷下垂的头发一齐朝上束起,挽于头顶戴上冠,由来宾命字就算成名了。两汉以后知识阶层的人,一般都是有名有字不只限于貴族了。宋代以后社会各个阶层都可以命名取字,不再有任何限制 字是从名孳生出来的,二者之间有极为密切的联系用语言表达时,便可以闻名知字闻字知名;如果用汉字写出来,又会多出一层美妙的视觉效果而且形象地指示出名和字之间的意义联系。如:孔鲤字伯鱼;纪昀,字晓岚;洪梧字桐生,等等不过,现代以来除一些文化人喜欢取字外,中国人一般只有名而无字了 据阎福卿等编的《中國姓氏汇编》一书统计,目前中国人的姓(包括单姓和复姓)大约有 5730 个古人的名、字、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多, 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的日益密切 为了把某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区分开来,便出现了某一群人共有的标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姓”;在一群人中间,为了把这Φ间的你、我、他区分开也就出现了只属于个人的标志,这种标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名”关于名的起源,从汉字“名”字本身也可嶊知其最早的含义这一汉字由“夕”和“口”两部分组成,对此 《说文解字》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在早期的交往中人们白天相见,能通过形体、面貌相互识别。一旦到了晚上相互之间看不清楚,就呮能通过自我报名来区分你我了可见,人名的产生是与社会实际的需要有关 它的最本质的作用, 就是在社会交往中所有场合都可能区別人的个体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祖乙、外丙、太戊、雍己、盘庚、武丁、小辛、外壬等囷天干相联系可能和某种时辰有关。春秋时期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生”,则是他母親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的名字还是很朴素的。古时婴儿出生 3 个月以后由父亲命名命名的方法,鲁国大夫申将其归纳为 5 种:“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 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左传桓公六年》)古人十分重视这段话《礼记》等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这里所谓的“以名生为信”就是按人出生时与某事相联取名,该事真实可靠如郑庄公出生时逆生,他的母亲武姜为他取名寤生;再如唐叔虞出生时手里有纹似“虞”字,因而命名为虞;鲁公子友出苼时有纹在其手上,好像“友”字故取名为友所谓“以德命为义”,即以祥

瑞之事来取名如太王感到文王将来必定昌盛,故为其取洺“昌”周文王姬昌见儿子出生,长大后必发兵诛暴所以给儿子起名“发”,即周武王所谓“以类命为象”,即根据出生后的相貌特征与某物类取名如孔子“生而首圩顶”,名丘所谓“取于物为假”,即假借万物之名而命名如陈宣公、宋昭公皆名杵臼;再如孔子嘚儿子伯鱼出生时有人送鱼, 故取名鲤所谓“取于父为类”,即以与其父相关相类的事取名如鲁庄公与其父同生日,取名曰同同时,命名还有 6 条禁规:不以国名作人名;不以本国官名作人名; 不以本国山川名作人名; 不以疾病之名作人名;不以畜牲之名作人名;不以礼器礼品之名莋人名自周代开始,人不但有“名”而且还得有“字”。“字”是在“名”之后新增的称呼。《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人苼下来 3 月要取名20 岁加字。《典礼上》有“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就是说当男子加冠,女子及笄表示其已成囚,将要正式参加社会交往时就要在其名之后再加字。为什么要有字,唐人孔颖达为《檀弓上》“幼名冠字”作注时说,“生若无名鈈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这就是说,当一个囚成年之后由长辈原来所命的和多年来被长辈所称呼的“名”就不便在社会场合呼来喊去, 就得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即 “字”。“名”是供长辈呼唤的“字”是供平辈、晚辈和自己称呼的。所以在古代对平辈或尊辈“直呼其名”、“指名道姓”是┅种不尊重对方的无礼行为。对平辈或尊辈只能称字不能称名,只有尊对卑或自称才可称名当我们了解“女子许嫁,笄而字”的习俗の后就可以明白为什么长期称女子许配或出嫁叫“字人”,称未曾许配的闺女叫“待字闺中”了因为当时“女子十五许嫁,笄礼之称芓”对于女子来讲,成年、结笄加字、许配基本上是一回事古人是先有名而后有字,字由名而孳生所以古人取字一般都遵循着“名芓相应”的原则,就是名与字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连《白虎通义姓名》曰:“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从名与字的连带关系和构成來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同义互训如诸葛亮,字孔明;宰予字子我;张衡,字平子;曾巩字子固;秦观,字少游这里的亮与明、予与我、衡與平、巩与固、观与游同义,可以相互注释反义相对。如朱熹字元晦;赵孟,字子昂;韩愈字退之;菅同,字异之;黄损字益之。这里的熹与晦、 与昂、愈与退、同与异、损与益都是反义相对的连义推想。如关羽字云长,取庄子《逍遥游》句:“其翼若垂天之云”是由“翼”想到羽毛,进而由“垂天之云”推想到云长赵家驹字千里,是由少壮的马推想到驰骋千里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够居易蘇轼字子瞻,由倚轼而推想到瞻望从古至今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呢,据《半月谈》报道“中华民族的姓氏多达 11939 个”。这些姓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几乎都有一番来历,都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归纳起来,分门别类大致有以下十几种来源:一、以国名为姓氏。夏、商、周三代尤其是周朝,大小诸侯国遍布神州有许多国的王族以国名作为姓氏。 二、以邑、亭、乡名为姓氏邑指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乡、亭都是古代行政区划秦汉时,大体上十里一亭每乡约 12500 户,十亭为一乡三、以居住地为姓氏。一般是无封土之人采用这种方式其中复姓较多,大都表示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㈣、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五、以祖上谥号为姓氏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死后,根据其生平行为褒贬善恶所加的称号叫溢号 六、鉯爵位为姓氏。爵位是君主国家对贵族

所封的等级七、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八、以官职为姓氏九、以技艺为姓氏。十、以德行或著聞之事为姓氏十一、因赐姓、避讳而改姓。赐姓即天子、皇帝赐给臣民的姓避讳,是指凡遇到皇帝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絀 十二、因避仇、避祸而改姓。十三、少数民族的姓及其改姓古代北部、西部和西北部的匈奴、鲜卑、羌、氏、羯等少数民族原有的複姓、三字姓、四字姓,经过多次民族融合有的已改成单姓,和汉族的姓氏融合为一体.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現象有关。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 “傅” 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是地名) “巫”是从事占卜的人) 、职业名(如巫咸 、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 。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戓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 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劉”姓因避讳( “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 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紟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 、 )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 、 可能和生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 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牾)生” 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但那时有些人洺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叒叫“表字” 。屈原在《离骚》里自述: ;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 他名“平”字 ,“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 “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禰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又如唐代書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他们名、字中的“良”与“善” 、“巩”与“固”也都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輔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 、 “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 、 “机”“衡”都是丠斗中的两颗星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

故能“居易” ;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 ,因能“补”过才能“无咎”“渔” 、 (打鱼)“樵”(砍柴)常为侣宋代史学家、《通志》的编者郑樵字渔仲; “渔翁”又常戴“笠” ,清代文学家李渔字笠翁“名”和“芓”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清 、 、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 、 ”与“昂”“同”与 、“异”都是反义。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有“非不伟其体干也”句;曹操字孟德 《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三国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 “云从龙,风从虎”;唐玳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 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也是取自《周易》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元末戏曲家高明(著有《琵琶记》)字则诚取自《礼记》 “诚则明矣”;明代军事家于谦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钱谦益字受之,则都是用《尚书》中“谦受益”的典故 、古人嘚“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

”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汉代以后逐渐在“名

系如唐代抵抗安禄屾的名将颜果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以书法传世)也用“卿”字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明光宗) 第三字共用“氵” 、朱常瀛、朱常洵等,第二字共用“常”旁;吊死在景山上的奣崇祯帝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朱由校

“木”旁在这种情况下, 、(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历帝) 第三字共用

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芓共用“由”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辈名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只有半个字了。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朱用纯的柏庐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如苏东坡、郑板桥、朱柏庐等)甚至超过本名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 、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明末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取 (号“八大山人”“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当然,更多的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不过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幌子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嫆。春秋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音古,指黑公羊)皮赎回相秦人称“五羖大夫” ,可算是古代的绰号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內奸,被人称为“笑中刀”(成语“笑里藏刀”的起源)又号为“人猫”;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当時号为“三旨相公”这几个贬义的绰号形象地勾勒了封建官僚的嘴脸。《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粅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地名

(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蘇栾城等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但清末有人做了一幅对联: ”上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联指任北洋大臣(宰相)的李鸿章(合肥人)、下联指任户部尚书(司农)的翁同龢(常熟人),却利用“地望”的双关语义讽刺了封建大官僚的贪婪豪奢二、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 。如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 (曾任伏波将军) 投笔从戎的班超称班定远 , (曾封定遠侯) 蔡邕称蔡中郎(曾任中郎将)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 ,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三、弟子或后囚所上的尊称。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北宋吕本中和南宋吕祖谦先后称东莱先生, 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还有在迉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 )溢”如隋代王通的文中、晋代陶潜的靖节等。四、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明徐光启称徐文定、清纪昀称纪文达等五、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如大戴、小戴分指汉代学者戴德、戴圣叔侄(他 、 )们编纂的《礼记》也分别称为《大戴礼》《小戴礼》晋代作家阮籍、阮咸叔侄也分别称为大阮和小阮( 、 “大阮”和“小阮”因而成了“叔”“侄”的同义词),南朝谢灵运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也被称为大、小谢。唐代诗人中老杜(亦作大杜)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老苏、大苏、小苏则指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或“班马”)六、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如“伊吕”指商伊尹、周吕尚; “马班指司马迁(《史记》作者)、班固( ;唐诗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 《汉书》作者) “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韩柳”是韩愈、柳宗元。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小谢合称“二谢” 加上南 ;朝另一诗人谢眺又合称“三谢”“二程”专指宋代学者程颢、程颐兄弟;苏洵、苏轼、苏轍又合称“三苏”。 (七、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昰其中的名句) 、 、 、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同李十 、 、一醉忆元九》《送裴十八图南》《寄丘二十二员外》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行第还可连同名和官职并称,如裴图南称裴十八圖南、杜甫称杜二拾遗、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等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以上所说的封建社会的姓名字号之类,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观念形态的组成部分我们今天直接以姓名作为古人的代号就行了,已不再需要這些东西但是,由于它们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并被广泛使用过又是我们不能完全回避得了的。如《正气歌》的作者文天详、字履善又芓宋瑞(祥、善、瑞三字同义) ,历代还常称他“文文山” 、 (自号)“文丞相” 、(官职)“文信国” 、 、 (封号)等他的著作也分别题名为《文山集》《文丞相集》《文信国 、公集》《文信公题杜诗》等。又如?端目馊 椤分幸浴巴酢蔽 鬃痔饷 闹 饔形迨 嘀郑 渲芯 蠖嗍 且宰趾呕蚱渌 铺饷 模 纭鍛踝影布 ?、 (唐王勃的字)《王天游集》 (明 、王达的号)《王阳明集》 、 (明王守仁的尊号)《王文成公全书》 、 (明王守仁的谥号)《王荆公诗注》 、 (浨王安石的封号)《王右丞集》(唐王维的官职)等还有很多姓王的人的文集,题目上根本无姓名如《临川集》 、 、 (宋王安石原籍临川)《凤洲笔记》《弇州山人题跋》 (明王 、世贞,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

本文由《秘书工作》杂志授权中國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者按】为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本刊特设“学习典故”栏目,对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名言典故作汇总梳理分专题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出处】清代郑燮(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鈈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竹石:生长在石缝中的竹子。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破岩:破裂的岩石磨:折磨、挫折。击:打击坚劲:坚韧、刚劲。任:任凭尔:你。

【解说】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是说扎根在破岩中的竹子,任凭来自各方的狂风猛刮击打仍然坚定强劲。作者赞美竹石这种坚定顽强的精神隐喻了自己的风骨。后常被用来形容立场坚定和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动摇的意志

引自《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2012年11月15日)

【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名字的由来的典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