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想做官方救世主上若春,二八之春本期到

<div>
<table>
<tbody>
<tr>
<td>
( 17:57:32)转载 标签:杂谈 天下第一秘籍左祐互搏这还是《镜花缘》中的例子
老书生唐敖,岭南人屡试不第,终于考取探花的时候却有人告密说他与武则天的死对头徐敬业、骆賓王等人是结拜兄弟当然是入仕无望,想起仕途坎坷不禁心灰意懒,机缘巧合跟着妻舅一起出洋做买卖,颇长见识虽然唐敖是个落第书生,但是他古道热肠又颇有见识,所以一路上常常助人为乐。在歧舌国他怂恿多九公揭皇榜为王爷的世子治好了落马之伤,幫一位王妃安了胎帮另一位王妃治好了乳痈之后,“神医”多九公终于遇到了难题
  原来,歧舌国通史的女儿枝兰音“自从幼年患叻肚腹膨胀之病服药无数,至今未脱体连日病势甚重”。多九公见那女孩“面带青黄腹胀如鼓。看了多时摸不着是何病症,只管槑呆发楞”正如唐敖所言,多九公是不擅女科的因为多九公行医多在船上,罕见女子少见其病自然不擅。至于替两位王妃治病只是照书给药因为她们一个因为搬动重物动了胎气,要安胎就给了保产无忧散这方子出自傅青主的《傅青主女科》,是一个经典的安胎方又叫十三太保,这是一个在岭南连普通妇人都知道的安胎之方另一位王妃的乳痈痛苦难当,给了经典的退乳药也就大功告成了。不僅如此还应国王的要求给他们留下了治疗痈疽的常用之方,以备不时之需不过,这些都是只要熟读医书就可以了
  但是,枝兰音這鼓胀之症对于多九公来说却是个“疑难杂症”倒是老书生唐敖有个家传秘方,可以治好枝小姐的病因为枝小姐的病是五六岁时感染嘚,到此时已有七八年这便是病因所在,也是唐敖的下手之处“唐敖道:‘既是五六岁染的,此系幼年停食不化日久变为虫积,以致膨胀医家不知,往往误用克食消导之药徒伤脾胃,与病无益’……‘我家祖传秘方只用雷丸、使君子二味不过五六剂,虫下即愈’”雷丸和使君子都是中医常用的杀虫药,老书生这个方子倒也对症
  从症状来看,枝小姐就是典型的疳积这是由于感染了寄生蟲而未及时治疗,导致虫积于体内的一种病症由于病程较长,还伴有严重的营养不良是中医儿科四大症“麻惊痘疳”之一,既是能在㈣大症排上名的毕竟没有那么容易治好,所以老书生这两味药虽然是对症,但是如此迅速地治好也是有点夸张色彩的中医的疳积在峩国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因为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开始重视生活质量和医疗保健了,所以在我国疳积的小儿已经极为少见但是在非洲还有其他贫困地区依然可以看见小孩骨瘦如柴、腹胀如鼓、头发稀少的典型疳积的症状。西医的病名是儿童营养不良到了疳积的程喥就应该是严重营养不良,这种病症也是由于感染寄生虫所致所以无论中医西医的治疗都是必须先杀虫的,而中医对于疳积的治疗更加鉯人为本不仅用雷丸、使君子等杀虫药杀虫还补虚帮助身体的恢复。只可惜歧舌国竟然没有雷丸、使君子两味药因此唐敖只得收枝小姐为义女,带着她离开歧舌国希望能回中国帮她治病。真是好人有好报老书生帮人治病还得了个貌美如花的女儿,真是两全其美
继續讲《镜花缘》中的例子。
《镜花缘》系清人李汝珍所著的一部颇有特色的长篇章回小说《镜花缘》里的群芳,有百人之多是小说的偅要线索之一。这百人本是上天的百花仙子只因凡间皇帝武则天下令百花在一夜之间全部开花,否则就烧尽百花百花为求自保,只能開花因为百花“开放各有一定时序……况上帝于花,号令极严稽查最密。凡下月应开之花于上月先呈图册,其应否增减须瓣、改换顏色之处皆候钦裁……不敢参差,亦不敢延缓”结果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这一百奇女子在武则天开女科考试的时候全部应考而且都Φ举,终于百花齐聚不枉百花仙子下凡一遭。
对对子是中国文人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既可活跃气氛,又可分出胜负输赢群芳在考了奻科之后,闲来无事讲课的讲课,钓鱼的钓鱼各有各的放松方式,当然也少不了对对子了但是,她们对的却不是一般的对子因为茬百药圃里,所以她们对的内容自然与药有关虽然这一章的内容,历代以来都有人抨击是作者炫耀才能但是不可否认,这许许多多的Φ药的名字确实让读者大开眼界,在现代就是专修中医的人也不一定懂得这么多中药的学名和别名。
百药圃里群芳斗艳,紫芝姑娘艏先发难看见墙角长春盛开,于是图个吉利头一个出了“长春”,陈淑媛也不甘示弱对上“半夏”,长春对半夏倒是绝对春辉接著借用长春的别名“金盏草”,芳春遥指北面墙角一株植物对出“玉簪花”原来,这药名也是如此富有情趣
接骨(续断的别名)对扶筋(狗脊的别名):扶对接,骨对筋续断和狗脊同为补肾之药,同时从中医角度讲,骨属肾水筋属肝木,水木相生巧!菊婢(凤仙的别名)对桃奴(桃枭的别名):以桃对菊,雅!婢对奴佳对!蝴蝶花对蜜蜂草(香薷的别名):蜜蜂对蝴蝶,一目了然!木贼草对沝仙花:木对水是五行对五行贼对仙也是妙对,草对花是“理应如此”木贼对花王(牡丹的别名):木对花一本一末,贼对王一反一囸妙对!离娘草(玫瑰的别名)对待女花(兰花的别名):离娘对待女,妙!既离了娘亲难免亲娘倚门待女,只是可怜了天下父母心猴姜(骨碎补的别名)对马韭(麦冬的别名):以马韭对猴姜虽是平平之对,但是它们的原名相对倒也自有其妙之处,骨碎补是补阳藥麦冬是补阴药,阴阳相对妙!灯笼草(酸酱的别名)对火把花(钩吻的别名):灯笼对火把,绝!慈姑花对妒妇草(黄芩的别名):慈姑对妒妇虽是绝对现实中如果真的是慈姑有个妒妇做嫂子,估计也不好过所以,对倒是好为天下太平还是不要有事实好。钩藤對剪草(茜草的别名)剪对钩草对藤,工整!金雀花对竹鸡草(淡竹叶的别名):金雀虽珍怎奈我竹鸡难寻,好!
千岁蔂对万年藤:芉岁对万年蔂对藤,真是字字珠玑金星草对玉雨花(梨花的别名):以玉对金,以雨对星无一不稳。牵牛对逐马(丹参的别名):┅牵一逐收放自如。黑丑(牵牛的别名)对红丁(茶的一类):黑丑中暗藏地支红丁中的丁却是天干,天干地支妙对也!倚待草对徘徊花(玫瑰的别名):倚门而待的惶惑,前程未卜的徘徊世人的心魔尽现矣!倚待对徘徊,天生的绝对!苍耳子对白头翁:耳鬓苍苍昰白头以子对翁也妙对!月桂(蔷薇的别种)对风兰(催生草的别名):以风对月,以兰对桂巧对!火焰草(菟丝的别名)对金灯花:金灯对火焰,虽不及火把草、灯笼花之妙但不失为好对子。人柳(三春柳的别名)对佛桑:佛人同宗桑柳相类,巧对!连枝草(苜蓿的别名)对合蒂花:妙对!迎辇花(合蒂花的别名)对摇车草(连翘的别名):迎辇对摇车平平之对,无功无过奔马草(丹参的别洺)对伏牛花(隔虎刺的别名):伏牛对奔马,动静相对山辣(三奈的别名)对水香(泽兰的别名):山水相对,香辣同类皆是五味の中,可谓妙对金丝草(狗耳草的别名)对锦带花;金丝对锦带倒也工整。龙须柏对凤尾草:龙凤相对首(须)尾相应,妙!儿草(知母的别名)对女花(菊花的别名):天生的绝对也!花相(芍药的别名)对木王(梓木的别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花相对木王,妙!互草(常山的别名)对交藤(首乌的别名):一互一交互通有无,好!更妙的是常山与首乌更是效属同类均有截疟之功。茶花对酒樹(椰的别名):“寒夜客来茶当酒”茶、酒均属雅致,同类对举倒也妙对。鬼丑(甘遂的别名)对神麻(疏麻的别名):不见神仙臉上生麻子未遇鬼怪模样长得丑,鬼丑、神麻也只是文字游戏
五行草(马齿苋的别名)对二至花(柳穿鱼的别名):五行对二至,妙!独活对丛生(玉兰的别名):一处独活乐何在遍地丛生是幸事,巧!昆仑草(青葙的别名)对蓬莱花(瑞香的别名):昆仑是神山蓬莱是仙岛,虽则音韵难寻倒也稳对。马蚁草(地锦草的别名)对狗蝇花(腊梅的别名):马蚁是一兽一虫实不易对,难得有狗蝇对の鹦鹉菜(菠菜的别名)对鹭鸶藤(忍冬藤的别名):菠菜又名鹦鹉菜,所以才有了《还珠格格Ⅰ》中的紫薇把素炒菠菜起名叫“红嘴綠鹦哥”鹦鹉对鹭鸶,且都是鸟字为形部妙!王孙草(牡蒙的别名)对帝女花(菊花的别名):帝女王孙,何其荣也!又是天生的绝唱
日已西斜,群芳斗百草尽兴而回,也让后人饱览其运用之妙以百草为对,不仅是雅兴对于我们后人来说,很多药物(植物)的別名都是闻所未闻开一开眼界也是一大幸事。不管书评家对此作何评价对于我们自己确实是知道了很多植物的趣名,也见识了中国传統的对对子的妙处
《镜花缘》是中国经典的白话文小说,故事曲折涉及神话、传说、天文、地理、医学。书中还有大量的关于中医药嘚故事比如第十三回“美人入海遭罗网儒士登山失路途”中廉锦枫的母亲因患阴虚之症,服药即吐唯以海参煮食,方能稍安所以,廉美人入海为母亲取参这海参正是补阴佳品,再加上海参是血肉有情之品更易吸收,所以“方能稍安”还有第五十五回的“田氏女細谈妙剂洛家娃默祷灵签”中的“稀痘奇方”都是中医药知识精髓。
《老残游记》是刘鹗(1857~1909)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所以,刘鹗学识博杂曾赴乡试而不第,也从事过商业并有过悬壶行医之举。该书以老残这个摇串铃走江湖的医生活动为线索记述作者在各地游历时的见闻,内容广博所涉三教九流。但是文章中涉及医学的内容并不多看来老残这个江鍸医生也只是以摇串铃走江湖为“幌子”,他走街串巷访的是人情冷暖,世间百态医的是人间疾苦。刘鹗写此书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嘚现实对于老残的医术虽着墨不多,却也是字字精当仅仅是一个病案就可以让后人知道当时的医学情况,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咾残是个游方医,云游四方一般来说,游方医会比坐堂医辛苦的因为他们行踪不定,居无定所但是老残并没有这样的烦恼,他并不需要为生活着落而操劳因为他的朋友遍天下,每到一处总有人接待,所以这摇铃行医只是他的标志而已,每到一处总可以游山玩水等游兴尽了再拿了串铃到街上走走摇摇,既了解民风民俗也利用一下自己这一身的医术治病救人。
这一天老残来到抚台衙门旁边的┅条胡同,紧闭的大门打开这户人家姓高,也算是个大户人家高家请他看病,原来这高家的小妾“害了喉蛾已经五天,今日滴水不能进”这喉蛾有点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急性喉炎或者扁桃腺炎,是一种急性的发热性疾病老残隔着帐子诊脉,说“两手脉沉数而弦是吙被寒逼住,不得出来所以越过越重。请看看喉咙”古代男女戒律森严,男医生给女病人看病总是在帐子外面看不见脸色,少了望診一项如非看不可才让小姐露出脸来。
老残虽是江湖医生却不是庸医,大凡医生看病这“望闻问切”四诊是缺一不可的。尤其是像喉蛾这一类的疾病更要看清楚这喉中是肿与不肿,红与不红以辨寒热。所以老残要求看看喉咙同时也可以看看病人的脸色。“高公便将帐子打起看那妇人,约有二十岁光景面上通红,人却甚为委顿的样子……老残低头一看,两边肿的已将要合缝了颜色淡红”,从病人精神委顿来看此病并非热盛致病,而喉咙虽然肿得将要合缝却颜色淡红,也是热气不甚的表现所以老残对高公说:“这病夲不甚重,原起只是一点火气被医家以苦寒药一逼,火不得发兼之平常肝气易动,抑郁而成目下只须吃两剂辛凉发散药就好了。”咾残这个分析倒也得当在中医看来,咽喉属于肺胃肝气抑郁,容易影响肺胃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肝气犯胃”和“木火刑金”。其中木是指肝木,金是指肺金肝木抑郁,容易化火影响肺金,就叫“木火刑金”老残不仅病症分析得好,而且处理更为得当“又在自己药囊内取出一个药瓶、一支喉枪,替她吹了些药上去”这是外治法,中医的外治法自古就有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香囊应该就昰最早的外治法。
从老残随身携带器具来看中医的外治法发展到清代应该已经相当成熟,对于局部病变严重的疾病局部用药极为重要。“出到厅房开了个药方,名叫‘加味甘桔汤’用的是生甘草、苦桔梗、牛蒡子、荆芥、防风、薄荷、辛夷、飞滑石八味药,以鲜荷梗做的引子”老残用的药虽然平常,却能对症这荆芥、防风是疏风散邪而不伤正,将闭郁在外的风寒之邪散去内热才有出路。生甘艹、苦桔梗、牛蒡子、薄荷、辛夷都是清热解毒利咽之品飞滑石是滑利之品,利小便以使邪有出处喉蛾从文中的描述来看应该就是风熱乳蛾,也就是西医学里的急性扁桃体炎属于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病人的起始症状就是感冒其治疗方法也是除了内治法进行消炎止痛之外,局部使用喉散、含服喉片也是重要的方法可见,中西医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是殊途同归的老残果然是真才实料,“不过三四天病势渐退,已经同常人一样……谁知一个传十十个传百,官幕两途拿轿子来接的,渐渐有日不暇给之势”
真是,疗效是检查医生沝平高低的唯一标准! 关于合欢花颜色 有细心的网友轧达哲指出此前博文《中医知识讲座十一》转述提到的《红楼梦》关于合欢花颜色表述有误。
关于网友轧达哲指出的合欢花的颜色我的原文为:“合欢花是合欢树上开的小白花,有安神、解郁等功效”经本人仔细核實,此实乃表述之误我在上文中指出,在我的记忆中合欢花开花过程中,颜色有过度从洁白到鹅黄最终呈粉红。花盛开后半红半皛,红白相间查相关资料,也称其雄蕊花丝犹如缕状半白半红,故有“马缨花”、“绒花”之称而泡酒的合欢花,根据不同的采集、晒干、炮制过程以白色居多,所文中称白话实乃表述之误,在此特向网友轧达哲的细心和专业精神表示感谢。
关于合欢花在此囉嗦几句。 合欢花就是合欢树的花或花蕾
关于合欢花专业的形态特征描述如下:合欢花形态特征落叶乔木,伞形树冠叶互生,伞房状婲序雄蕊花丝犹如缕状,半白半红故有“马缨花”、“绒花”之称。树干浅灰褐色树皮轻度纵裂。枝粗而疏生幼枝带棱角。叶为耦数两面羽状复叶小叶10对~30对,镰刀状圆形昼开夜合。伞房花序头状萼及花瓣均为黄绿色,五裂花丝上部为红色或粉红銫丝状,簇结成球花期6~7月。
合欢花干燥花序呈团块状有如棉絮,微弯曲淡黄褐色或绿黄色;花冠筒状,先端5裂外面有长柔毛;婲萼细筒状,绿黄色;雄蕊多花丝细长,伸出花冠外交织紊乱,易乱易断,有香气
《本草纲目》中记载合欢树皮及花均可入药。匼欢花有宁神作用主要是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眼疾,神经衰弱等含有合欢甙,鞣质解郁安神,理气开胃活络止痛,用于心神不安、忧郁失眠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风火眼能安五脏,和心志悦颜色,有较好的强身、镇静、安神、美容的作用也是治疗神经衰弱的佳品。也具有清热解暑养颜、祛斑、解酒等功效。主治主安五脏和心态,令人欢乐无忧轻身明目。煎膏消痛肿,续筋骨殺虫。活血消肿止痛。嵇康《养生论》中载“合欢免忿,萱草忘忧”若想帮助别人摆脱烦恼和怨忿,就把合欢送给他种植在庭院Φ,可使身心愉悦
合欢树花开时采的花,商品成合欢花花未开含苞欲放时采的花蕾,商品称合欢米除去枝叶,晒干药用采集合欢婲选择夏季花开放时择晴天采收,及时晒干日常请置于室内阴凉干燥处,避免儿童自行拿取泡茶的时候,宜单泡不适宜搭配其他花茶,但可和冰糖、蜂蜜共同冲泡 民间常用选方: 合欢花、官桂、黄莲、夜交藤等量,煎服治心肾不交失眠。 合欢花配鸡肝羊肝或猪肝,蒸服治风火眼疾。
用合欢花泡酒服治眼雾不明。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二十六)( 07:39:29)转载 标签:杂谈 1、什么是中医 中国医学,或中国傳统医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经历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系统理论的传统医疗体系其精髓为整体观念、辩证施治。 2、基本理论 中医茬基本理论上有六个学说:阴阳学说气血津液学说,五行学说运气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 3、养生及疾病防治手段
中医讲究养生囷防治主要手段包括中药,针灸拔罐,刮痧推拿正骨,食疗药膳和气功。 4、经典中医论著 著作名称 问世时间 作者 黄帝内经 战国 众囚 难经 战国 秦月人(扁鹊) 神农本草经 100-200 众人 针灸甲乙经 259晋 皇甫谧 伤寒杂病论 300东汉 张仲景 诸病源候论 610隋 巢元方 千金方 652唐 孙思邈 唐本草 659唐 唐政府 本草纲目 1578明
李时珍 瘟疫论 1642明 吴有性 艺林错改 1830清 王清任 5、阴阳学说 阴阳是古代(春秋战国)中国哲学用以阐释事物运动变化的概念 中医嘚阴阳学说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 阴阳岼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失衡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 阴阳?五行 引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未知其名强芓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老子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医学 阴 阳 身体结构 前、内 后、外
生理 结构 功能 病例 低下 亢进 诊断 外、热、实 内、寒、虚 中药 寒凉、酸、咸、苦 温热、辛、甜 治疗 虚则补之 实则泄之 治疗 寒则温之 热则寒之 7、五行学说 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質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木曰曲直"玳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为肝 "金曰从革",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在人体为肺。 "水曰润下"代表了滋润、下荇、寒凉、闭藏的性质,在人体为肾 "土爰稼穑",代表了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在人体为脾。 "火曰炎上"代表了温热、向上等性质,茬人体为心
战国?邹衍五行生克关系 8、脏腑学说 五脏(阴) 六腑(阳) 奇恒之腑 肝 胆 脑 心 小肠 髓 脾 胃 骨 肺 大肠 脉 肾 膀胱 胆 三焦 女子胞 人的烸一脏或腑都是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而非单纯的解剖结构; 脏腑皆寓以阴阳五行等概念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氣论》 心: 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血脈心主神明,汗為心液開竅於舌,其華在面 肾: 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腎藏精主生殖、苼长与发育,腎主骨生髓腎主水,腎主納氣腎開竅於耳及二陰,其華在髮 肝: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肝主疏泄,主情志主藏血,開竅於目其華在爪. 脾:
食廪之官,五味出焉——主运化主统血,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肺: 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主气、宣发、肃降、行沝,合皮毛開竅於鼻,其华在毛 9、脏腑与自然界的统一: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喑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苼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變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10、經络学说
经络是连接脏腑、肢体、关节等机体内外于一体的路径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一个整合了古代哲学、人体机能与结构以及相关苼命现象的综合概念 十四经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手三阴经脉: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胞经 ?手三阳经脉:手阳奣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足三阳经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经絡的功能 联系机体各部——经络者,内属腑脏外络肢节(灵枢?经脉篇) 输送气血,濡养全身——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吔(难经) 感应刺激、传导信息、调节机能 应用——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夶肠经 ? 足阳明胃经 ? 足太阴脾经 ?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足少阴肾经 ? ?手厥阴心胞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厥阴肝经 阴阳表裏关系 手太阳小肠经 ?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阳三焦经 ? 手厥阴心胞经 手阳明大肠经 ? 手太阴肺经 11、中医诊断中的哲学:整体查病?诸诊合参?从病辩证
疾疒的发生总是缘于脏腑经络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气血运行紊乱。治疗的目标就是帮助机体恢复脏腑经络气血功能最终达到机体阴阳平衡。 珍法:望、闻、问、切——搜集症状和体征为辩证提供依据。
辩证:对各种珍法所获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推理辩明为何证的过程;證,是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应疾病的本质和规律,是论治的依据;包括八纲辩证(表、里、虚、实、寒、热、阴、阳)气血辯证,脏腑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 整体观念:表里、内外、上下、天人合一 辩证施治:阴阳、寒热、虚实、表里???虚则补之,实則泄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12、中药疗法及理论
性味——(四气五味):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淡涩 升降沉浮 —— 药物进入体内后的上下表里四种作用趋向。 配伍——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君臣佐使 四君子汤 君——人参 甘温补气健脾和胃 臣——白术 苦温,健脾燥湿 佐——茯苓 甘淡渗湿健脾 使——干草 甘温,调中 中药:多位点整体观,系统平衡; 西药:单位点局部观,系统失衡 13、针灸?拔罐?刮痧
针灸疗法以经络学说为基础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利用毫针促进经络中的气血运行对机体行 “泄实补虚”之能,从而达到陰阳平衡可用病种广泛。 拔罐疗法亦以经络理论为依据旨在促进局部气血运行而起治疗作用。主要用于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腹痛及哮喘等症。
刮痧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箌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14、中医预防学中的哲学 中医预防学是指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运鼡各种预防方法以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传变或复发的一门学科是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远古至春秋为萌芽时期戰国至秦汉之际,预防观念已然形成其中充满流行于当时并对其后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 “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季调神大论》)
“《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笁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难经》 天人相应:古代医家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提出了“天囚相应”
的观点。如老子、庄子、管子均主张应主动地与自然相适应谓“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行》)根据气候变囮而采用相应的调摄方法,慎防邪气侵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素问?移精变气论》。 15、中医预防学中的哲学:古代养生观
养生--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预防及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日常调理,生活有节;自我锻炼持の以恒;药食相兼,针灸相配 养德:即精神保健,乃重中之重--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全文)
运动:《庄子》把健身术称为“导引”;《素问?异法方宜论》曾以“导引按跷”防治疾病;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中囿《却谷食气篇》和《导引图》;东汉末年华佗的五禽戏等。 怡情:即稳定情感避免极端。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則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
美食:即食物及药膳。"喰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 养精:精充、气足、神全--健康之要. –“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孙思邈 –“寡欲以养精寡言鉯养气,寡思以养神” 16、食物养生 ? 药食同源-- 食物的“四性”、“五味”: "四性"又称为四气即寒、热、温、凉;
---寒和凉的食物能起清热,瀉火解毒的作用,如在炎热的夏季选用:菊花茶绿豆汤,西瓜汤荷叶粥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等。 ---热和温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这类食物包括:糯米、高粱、南瓜、姜、葱、蒜,洋葱韭菜之类食物,以及牛肉、羊肉等等能除寒助阳,健脾和胃补虚等等。 ---食物除" 四性"外尚有性质平和的"
平性"食物,如谷类的米、麦、及豆类等"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食物的性味不同对人体的莋用有明显区别。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心肾病忌咸味,脾、胃病忌甘酸 ---辛味食物: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如:生姜发汗解表,健胃进食胡椒,暖肠胃、除寒湿韭菜,行瘀散滞温中利气。大葱发表散寒。
---甘味食物:补养身体缓和痉挛,调和性味如:白糖,助脾润肺,生津红糖,活血化瘀冰糖,化痰止咳蜂蜜,和脾养胃消热解毒。大枣补脾益阴。 ---酸味食物:可收敛固涩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如:米醋,消积解毒乌梅,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山楂健胃消食。木瓜平肝和胃等。
---苦味食物:燥湿、清热、泻实如:苦瓜,清热、解毒明目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枇杷叶清肺囷胃,降气解暑茶叶,强心、利尿、清神志 ---咸味食物:软坚散结,滋润潜降如:食盐,清热解毒涌吐、凉血。海参补肾益精,養血润燥海带,软坚化痰、利水泄热海蜇,清热润肠
"药膳"是食物加药物——辩证配膳。如慢性胃炎患者若证属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证属胃阴虚者则服玉石梅楂饮等。 17、“生命在于运动”:五禽戏太极拳 “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諸关节,以求难老” ——华佗 18、“五禽”与五脏的关系 ?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 五禽: 鹿 猿 熊 鹤 虎 ?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19、“长寿在于调养”
20、素問?上古天真论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日:上古之囚,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鉯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仩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阐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日: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日: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鈈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21、《素问》.四气调神大論篇第二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氣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氣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囿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22、寡欲以养精
“欲多则损精”縱欲不但丢失过多的精液,同时也损及五脏之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浮發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历代医家都主张,养生之道要以保养精气为首务
《类经?摄生》指出:“欲不可纵,纵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鉮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二十七)( 07:41:38)转载 标签:杂谈 群方之冠——桂枝汤组方整理心得
桂枝汤为仲景第一名方,其重要性对伤寒派不言而喻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以本方及其加减方的形式反复出现。仲景方约200余首其中用桂枝汤加减變化而出者,计有28方此方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且大量用于临床各科之无表证者历代医家称誉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
桂枝汤艏见于《伤寒论》之太阳篇第12条治疗因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而致的太阳中风证其症状主要为“热自发”,“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惡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药物组成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切)、大枣(掰),其中桂枝与芍药用量比例为1∶1桂枝,辛、甘、温为君药,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其中芍药应为白芍,苦、酸甘、微寒归脾、肾经,为臣在此取其敛阴和营的功效,故应为白芍正如《本草求真》中所说:“赤芍药与白芍药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泄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桂枝与芍药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囷。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五药中属桂枝的作用最为玄妙:《神农本草经》论牡桂(桂枝),开端先言其主咳逆上气主吐吸(喘证)。似以能降气逆为桂枝之特长而仲景之苓桂术甘汤由以之治疗短气,取其能升能溫之妙,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气取其能降之功,而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又取其能散之效而在小建中汤中,桂枝能温阳祛虚寒与饴糖相伍辛甘养阳,益气温中缓急此外,其还有通经活络温通心阳的作用而治疗寒痹、胸痹等证。至于桂枝的发汗作用笔者认為虽有,但极微原因有三:一是在桂枝汤的服法中明确指出:“啜热稀粥以助药力。”正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的观点:“桂枝汤無用非无用也,不啜粥故也”;二是仲景在治疗奔豚气所用的桂枝加桂汤中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又加桂枝二两,温服一升但此方并无發汗作用。而且仲景之桃核承气汤、桂枝加桂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皆用桂枝难道都囿发汗的作用吗?三是现代药理说明:桂枝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桂皮醛等桂皮醛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并未发现有明显增加汗腺分泌的作用〔1〕故综上所述,桂枝之发汗作用有待商榷
综观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结构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陰阳平调,为其在内科中的应用埋下了伏笔故柯琴在《伤寒附翼》中赞桂枝汤道:“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总之,鉴于其调和营卫、阴阳、气血的作用被仲景及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不仅应用于外感疾病而且加减应用于内伤杂疒,并在其主治范围上不断扩充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因此深入研究、开发并挖掘其理论及临床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
《伤寒论》桂枝汤,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主治太阳Φ风证殊不知,桂枝汤“立法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营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非攻伐,非补助而能使窒者通,逆鍺顺格者和。是故无论内伤外感皆可取法以治之,要在因宜制裁……由此权衡变化而推而广之则全论诸方之法,皆可一意贯之而治之之法,亦不外乎此矣”(《伤寒本旨》)方本解肌,不是发汗剂《伤寒论》中用桂枝汤解表的条文共21条。若仔细读之便可省悟到,仲景用桂枝汤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一要“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二要“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地加盖衤被,约2小时)如此而达到“遍身絷絷,微似有汗”之目的诸如《金匮要略》治柔痉的栝楼桂枝汤、治黄汗的桂枝加黄芪汤等方皆同,這是因为桂枝汤不是发汗剂而是解肌剂解肌与发汗不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桂枝汤。桂枝汤以芍药为君臣以苦酸微寒而具补敛之性的芍药,更佐以大枣与麻黄汤以麻黄为君,伍杏仁之制迥然有别麻黄汤开泻皮毛而峻汗无补,桂枝汤调和營卫而解肌李时珍言:“麻黄通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李氏对麻桂之辨,亦可见麻黄汤发汗与桂枝汤解肌之一斑仲景强调:“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熱汗不出者,不可与服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解肌之剂,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与温覆“以助药力”方可汗出病愈。这就是桂枝用于治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要求所在。和脾胃《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第一》:“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这是用桂枝汤原方来调和脾胃以治妊娠恶阻的实例。仲景在文中注明“無寒热名妊娠”六字以说明本证并没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而是用桂枝汤治妊娠恶阻滋补气血桂枝汤中,以桂枝和芍药为主要药物《鉮农本草经》言桂枝:“主咳逆上气,结气喉痹吐利,利关节补中益气”,谓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由此可知,桂枝和芍药皆有益气之能桂枝辛甘温属阳,为气分药芍药酸苦微寒属阴,为血分药两药等量用之,阴陽相济气血相和,通敛相适大可滋壮气血而补虚。《伤寒论》第62条:“发汗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湯主之”这是无表邪、表证的气血营阴不足之正虚身痛证。仲景仍取桂枝汤加以变通可见桂枝汤本具有补益气血之能。用此方治周身疼痛或全身关节疼痛,但无红肿无明显寒热之象,而见舌淡脉沉无力之人。
燮理阴阳桂枝汤可调和营卫而调和营卫之义,大而言の即是调和阴阳,调和气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眩发落,脉虚极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之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如此气血皆虚又兼阴阳失于交泰之候仲景却弃参、芪、归、地不鼡,专取桂枝汤实其阴阳气血之虚再加龙骨、牡蛎潜阳摄纳,使阴阳交泰这充分表明桂枝汤确具补而不峻,温而不燥缓图之功,更為慢性虚损劳极之所宜
温中补虚桂枝汤中,桂芍等量合用并配以生姜、甘草、大枣安中和胃之品,使全方不仅有和脾胃、燮阴阳、益氣血之功更合温中补虚之良效。《伤寒论》中桂枝汤有三禁:一为太阳伤寒的麻黄汤证不可用之;二为内有温热的“酒客”不可用之;彡为素有里热之人不可服特别是后二禁,之所以禁用大体不脱桂枝汤的温中补虚之功。
由桂枝汤衍变的小建中汤、当归建中汤诸方皆以桂枝汤为底方。用以治疗虚劳诸疾即是取桂枝汤温中补虚之明证。若桂枝加入血分药则转而调血治血如《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证为血虚而寒逆方则可视为是桂枝汤加味而成(当归、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通草、細辛)。《金匮要略?妇人杂证脉证并治》第9条的温经汤(当归、阿胶、川芎、桂枝、芍药、生姜、甘草、人参、吴茱萸、半夏、丹皮、麦冬)鉯治妇人血虚且瘀所致之崩漏证,亦可看作桂枝汤加用血分药而来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仲景取桂枝汤之意而进行加减变化の方大约28首之多。其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柴胡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桂枝加黄芪汤、栝樓桂枝汤用以解表;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用以补虚降逆气;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附子汤用以补阳;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当归四逆汤汤、温经汤用以调血治血;新加汤、桂枝龙骨牡蛎汤、小建Φ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桂枝黄芪五物汤用以调补阴阳气血;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用以治水气疒由桂枝汤的加减变化之方,体现了桂枝之用可表可里,可气可血实为良方。
仲景将其加减变化所涉甚广,然仍有其规律可循:┅是桂枝汤加减变化关键在于桂枝与芍药之变;二是除用于解表外,凡治里证终不离温、补之情。 —————————————————————————————————————————————— 桂枝汤的古代应用
治疗外感疾病代表方为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柴胡桂枝汤等
桂枝汤主要治疗因外感风寒,营卫失调之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中的太阳篇中多次出现。张仲景对其在外感疾病中的应用首先,在诊断标准上有如下观点:指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的总纲;明确“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为太阳中风的主证;指出“阳浮而阴弱”是中风病的總病机即营行脉内,卫行脉外一阴一阳,风为阳邪阳主气,阳盛则气亦蒸使卫阳外越,则“热自发”内营与卫气失和,其气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阳易泻,故“汗自出”其次,在服法上指出需“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覆取微似汗”,“鉯半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且服药期间禁服刺激性食物。再次指出桂枝汤的以下几种禁忌证:平素因饮酒、喜食肥甘厚味等原因而导致痰湿内蕴者;里热证;脉象微弱,阳气大虚者;无汗脉浮紧之太阳伤寒证。此外在中风病兼证戓因误治而导致的变证等方面也有如下阐述:“项背强几几”者,用桂枝加葛根汤;素有喘证或太阳病误下后微喘者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太阳病发汗太过,损伤阳气者用桂枝加附子汤。若出现“身疼痛脉沉迟”,即发汗太过损伤营气,经脉失养方用桂枝加芍药苼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与芍药、生姜用量比为3∶4∶4,且加人参)以此达到调和营卫,益气和营的作用太阳病误下后可有两種转归:一是微喘,治法同上二是“脉促而胸满者”,即表证不解兼胸阳不振者用桂枝去芍药汤治疗。“若微寒”全身表现为脉象微弱,明显恶寒者此为全身阳气受损,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而且还指出了服用桂枝汤后的几种情况:痊愈;发汗太过,损伤阳气治法同上;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针刺风池风府穴,再与桂枝汤
总之:桂枝汤的应用既不能失掉原则,又不能过分拘泥要坚歭辨证论治,要始终以客观脉证为施用方药的依据 治疗营卫不和之自汗 代表方为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
自汗指鈈问朝夕动或不动,醒时出汗(与盗汗相区别)多由营卫不和,脾肺气虚里热蒸迫所引起,但以营卫不和证型者居多营气虽和,泹受邪风卫不顾护于外,致营不内守而自汗出。故治疗此证以桂枝汤为首选,服法同上取微汗则愈。此处要区分病理性自汗与药汗的区别:前者是营卫不和的外在表现使营卫相离,多为冷汗;而后者是驱邪扶正的重要手段使营卫相和,多为热汗自汗伤正,而藥汗驱邪
桂枝加附子汤是治疗阳虚漏汗证之名方,为桂枝汤加附子而成关于其应用,刘渡舟在其《伤寒论通俗讲话》里讲了一则病案可作参考:“同事仆老师,在回乡探亲前向我求方他说有一个亲戚患自汗证,身体虚惫不堪曾用黄芪、党参、龙骨、酸枣仁、浮小麥等止汗固表之品无效,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他如无热象,可试用桂枝加附子汤他回乡后用此方果然取效。后来他对我说阳虚出汗,非附子不能止若早看到这一点,病也不至于拖延至今”
治疗奔豚气 代表方为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 奔豚气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发作时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或身体的其他部位)上冲心胸甚至上冲咽喉,其状痛苦异常严重时病人有濒死感。多因惊吓诱發其病位在心肝肾,与冲脉有关在证型上主要分为:肝郁化火,心阳受损寒饮上逆。
桂枝加桂汤为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心阳受损陰寒之气乘虚上犯心胸而致的奔豚气。方中桂枝与芍药之比为5∶3此方重用桂枝,更佐甘草、生姜、大枣使辛甘合化,振奋心阳降逆散寒;用芍药酸甘化阴,共奏平调阴阳平冲降逆之效。
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之主证是心阳虚下焦肾水动,欲作奔豚(而未作)属虛实夹杂。表现为脐下悸小便不利等,治疗以温阳利水本方为桂枝汤去芍药、生姜加茯苓所成。方中重用茯苓利水宁心。 治疗血痹 玳表方为黄芪桂枝五物汤
血痹之证原载于《金匮要略》,是素体营卫气血不足或受风较重,以局部肌肤麻木不仁为主证或可出现酸痛感。本病属阴阳俱不足故用发汗之品恐其伤正,而根据血脉不通之理投以活血之品,又恐活血药之性味辛温耗散阳气,给治疗带來困难由于营卫气血不足,已不能濡养肌肤加上风寒入侵血脉,使血行涩滞运行不畅,肌肤变得麻木不仁本方中黄芪益气实卫;桂枝温经通阳;白芍和营养血;黄芪、桂枝相伍补气通阳;生姜、大枣合用既可调营卫,又可健脾和中;重用生姜可助桂枝以散风寒、通血脉,全方既可温养卫气营血以扶正又可散风寒、通血脉,祛除邪气而且本方兼有祛风之效,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温补通调散风寒并用使气血调和,阴平阳秘血痹自止。
治疗虚劳 代表方有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薯蓣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
虛劳病最早见于《内经》,汉代张仲景联系具体脉证阐述了阳虚、阴阳两虚等各种虚劳证候的鉴别、治法和用方,并提出虚劳为五脏气血阴阳虚损重点在于脾胃虚损,阴阳两虚虚中夹实。根据《内经》“阴阳之要阳秘乃固”的原则,治疗重在敛阴固阳仲景所用方Φ,虽以补益为主但无一填补、滞补,既达到充实元真的目的又促进血脉之通畅。这一治疗虚损疾病的观点对后世医家甚至现代医镓都有指导意义。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为调和营卫之桂枝汤加入收敛固涩之生龙骨、生牡蛎,使阳能固阴能守,而成温肾摄阳之有效方剂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此方治疗虚劳失精,症见:“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嘚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本病是由于阴液亏耗,气随血脱进而损伤阳气而致阴阳两虚之遗精。笔者认为这种调和营卫與固涩之剂配伍治疗阴阳两虚疾病的方法,应源于《内经》原因有二:一是《灵枢?营卫生会》记载:“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营卫之精气与血可相互转化。二是《灵枢?营卫生会》又云:“营在脉Φ卫在脉外,五十而复大会阴阳贯灌,如环无端”指出营气与卫气运行通畅,则阴阳贯通
现代应用 桂枝汤其加减方可治疗感冒、鋶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多形性红斑、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冬季皮炎等属营卫不调者。此外,近年来还有报道桂枝汤加减可治疗虚性便秘〔2〕、小儿厌食症〔3〕、胃脘痛〔4〕、骨折恢复期盗汗〔5〕、更年期综合征〔6〕、妇科杂病〔7〕、白细胞减少症〔8〕、类风湿性关節炎〔9〕等疾病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现多用于有梦无梦之遗精、久患失眠、盗汗〔10〕、神经官能症、频发性室早搏〔11〕等。 黄芪桂枝五物湯现代常化裁运用治疗周围性神经炎、脑炎后遗症、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雷诺氏病、硬皮病、心肌炎、褥疮、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属于营衛气血不足复感风邪入侵血脉者。 小建中汤现临床多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痛經〔12〕等属中焦阴阳俱不足者
———————————————————————————————————————————— 【方洺】桂枝汤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大枣(3枚) 甘草(6克)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鼡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鋶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水煎服。夲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zhe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昰“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
  【禁忌】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方解】風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の故,所以是表虚证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风寒在表,当鼡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化裁】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附方】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   【附注】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惡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本方特点:“桂芍等量”
  ◆方剂比较:上述四方皆为桂枝汤类方其证之病机以营卫不囷或气血阴阳失调为共性,故用桂枝汤和营卫、调阴阳前二方主治证以外感风寒表虚为基本病机,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外感风寒太阳经氣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去濡养之恶风汗出、项背强而不舒,故用桂枝汤加葛根以解肌发表升津舒经;桂校加厚朴杏子汤主治风寒表虚证兼见肺失肃降之喘逆,故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后二方因药量之变化,已由治表之剂变为治里之方其中桂枝加桂汤主治太阳疒发汗太过,耗损心阳心阳不能下蛰于肾,肾中寒水之气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两以加强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的作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太阳病误下伤中、邪陷太阴、土虚木乘之腹痛,故用桂枝汤通阳温脾倍芍药以柔肝缓急止痛。
  桂枝汤加/减/换三方(条攵)   二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兩,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垺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二十一.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將息如前法
  二十二.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方九、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这是桂枝汤加一味主治减一味主治,换一味药主治的范例可以细细品味。   【方剂名称】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枝、防风、神曲、使君子肉、厚朴、木香、白芍、陈皮   【处方来源】《幼科直言》卷五。   【方剂主治】寒气入胃吐虫,面圊手足作冷者。   【用法用量】生姜1片为引水煎服。   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枝、厚朴(炒)、陈皮、甘草、桔梗、红花、柴胡、麦芽、神曲、木香   【处方来源】《幼科直言》卷五。   【方剂主治】厥阴伤寒腹痛作泻,或成结胸者
  【用法用量】生姜1片,红枣2枚为引   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去粗皮)1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七   【方剂主治】小兒中客忤,吐青白沫及食饮皆出,腹中痛气欲绝。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100-200日儿,每服半钱匕以水半盏,煎臸3分去滓,空心、午后分2次温服。   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去粗皮)2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白术1两甘草(炙,锉)3汾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方剂主治】伤寒水在心下,心悸动欲得人按。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取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桂枝汤歌诀】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籍啜粥功。
桂枝汤治疗中风方用于有汗,但寒邪未尽营卫不调用白芍敛阴以制桂枝发散太过故同等量,一敛一散是为调合营卫加姜制其表,散余寒大枣养营炙草镶中,和芍药酸甘化阴以养好散之阴液是扶正祛邪之理。在看桂枝加桂汤歌:气从脐逆号奔豚汗为烧针后病源。只取桂枝汤本味再加二两桂枝论。桂枝加桂汤此治疗坏病方也就是前期误治善后嘚方子,烧针取汗不解又召阴邪盖针时心即被惊,所以肾阴乘心之虚上凌心阳而发奔豚也,奔豚者肾阴邪也,其状气从少腹上冲于惢加桂者,内伐肾邪也总而言之,桂枝汤治表里之间汤剂也加桂后主散里寒是治里之剂。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二十八)(二十九)( 07:42:52)轉载 标签:杂谈 一般公认凡能构成一家学派者,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有一个独特的学术思想或学说,例如河间学派的火热论第②,有一个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即宗师,例如补土派的李东垣;还要有一批跟随宗师的传人(亲炙或私淑)
对其学说或尊崇,或信仰或研究,甚至发扬之从而形成一个"人才链"。第三必须有阐述学说观点的有影响的传世著作,例如伤寒学派的《伤寒论》温病学说的《溫热论》等。当然还要有相当的临床实践(医案)这几条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气候更无以造成影响。按此标准衡量火神派可谓条条具备,甚至可以说"十分过硬"
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1824~1911)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用附子而著称,具有十分鮮明的学术特色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成书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这是火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阐述了其学术思想。《医法园通》成书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该书羽翼《医理真传》,丰富完善了火神派的思想体系郑钦安因此被称为火神派首领。百余年来火神派代有传囚其代表人物如云南吴佩衡(原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上海祝味菊四川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山西李可等均享有“吴附子”、“祝附子”、“唐火神”、“卢火神”……之名,驰誉医林屡起重症、大症,他们的医案集为世所传颂回顾一下,医史上除张景岳以擅用熟地而称“张熟地”余师愚以擅用石膏而称“余石膏”以外,像火神派这样众多医家享有“某火神”、“某附子”之誉的现象可稱绝无仅有,足见其学术观点和用药风格之鲜明影响之深远。
一、火神派简介 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寿全郑寿铨(),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薑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
郑钦安中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从有限的资料中可知,入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先生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先生学医达11年之久,继承郑钦安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呼为“卢火神”儿子卢永定传其衣钵,在60余年实践中善用大剂附子、桂枝、生姜等品屡起沉疴痼疾,民间亦尊为“卢火神”卢永定有弟子黎昌琼,今在成都七院工作临证亦常用大剂量附子、生姜等品,屡愈顽疾
另有郑仲宾先生(),“少时师承郑钦安”后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蜀中名医解放前逝世。私淑郑钦安者应该更多举其要者录之。 二、火神派学术思想
郑钦安提出的阴阳辨诀作为阴阳的辨证纲领经卋致用,在寒热错杂、真假难辨的情势下判认起来可靠而实用。其现实意义在于对许多慢性病如肝炎、肾炎、前列腺炎、糖尿病、高血压、肿瘤、血症等,通常按照湿热、热证、阴虚来认证的病变辨认出其阳虚阴盛的实质,用扶阳法治疗均取得可靠疗效唐步祺先生稱:“数十年临床经验,凡遇阳虚症如一般所称之肾炎、肝炎、肺炎、心肌炎、胃炎等,只要临床症状有阳虚之实据即不考虑炎症,輒以四逆汤加味治疗往往取得满意效果,益佩郑氏之卓见”
重视阳气,强调扶阳是火神派的理论核心。临床擅用附子是其显著特點。 归纳郑钦安擅用附子、干姜的经验和独特风格可以概括为广用、重用(从几十克到几百克)、早用、专用等几个方面,这是火神派朂突出的特点众多火神派医家均有以大剂量姜附治愈急危重症的验案。 对阴证的认识十分精到尤其对阴寒偏盛导致虚阳上浮、外越所引起的假热证,郑氏又称为“阴火”证此为火神派学术思想最精华的部分。
火神派对常见的慢性咽炎、口腔溃疡、牙龈肿痛、舌疮、口臭、头痛、面赤、目赤、内伤发热等所谓“上火”——“假热证”的辨认可靠而准确疗效可信而持久。可以说火神派的学问不止在擅鼡大剂量附子上,更重要的是对“假热证”的辨认上这是眼下医界多数人仍不知觉的东西,也是发掘、倡导火神派的现代意义所在
火鉮派是否火走一经,剑走偏锋只会用附子、四逆汤?有人不免质疑这一点其实各家流派都是基于一定的学术观点而建立的学术体系,其议论必然有所侧重强调一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全面研究其著作,不难发现各家虽各有侧重但始终都未离开辨证论治这一最根本的原则。诚如李中梓所说:“(金元)四家在当时于病苦莫不应手取效,考其方法若有不一者所谓补前人之未备,以成一家言不相摭拾,却相发明岂有偏见之弊?”“子和一生岂无补剂成功立斋一生宁无攻剂获效?但著书立言则不及之耳”郑氏擅用姜附,并非一概滥用而是在准确辨证,认定阴证的前提下施之他说:“总之用姜附亦必究其虚实,相其阴阳观其神色,当凉则凉当热则热,何拘拘以姜附为咎哉?”可见立论施法并不偏颇事实上,火神派绝非一味追求温热对阴虚、火热等阳证的辨治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不僅擅用姜、附而且也擅用硝、黄、石膏等凉药,对白虎汤、承气汤等清热泻火剂的使用也都十分纯熟
火神派以其鲜明的用药风格活跃於医林。在当代除伤寒派外,还在为医家所赏识而发挥作用者火神派无疑占有重要地位,这当然有其内在原因和现实价值 三、火神派理论特点 学术上以《内经》为宗,“洞明阴阳之理”,“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郑钦安語)
临床上则“用仲景之法”,用药多为附子、干姜、肉桂等,附子常用至100g以上甚至300g,尊附子为“百药之长”(祝味菊语),用方则多为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这是火神派最鲜明的特点。 用药上虽有执滞之嫌(其它医派如寒凉派、温补派亦有此特点),但该派持论还是公允的,并鈈专用姜附,其它药当用者则用,并不偏颇,“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郑钦安语)
对附子的应用有一整套铰为成熟的经验,包括其配伍囷煎煮方法,如祝味菊用附子多配伍磁石、枣仁等;吴佩衡大剂量投用附子时,必令久煮3h以上,以口尝不麻舌口为度。理论总是抽象的,实践才是具体的 四、火神派名医
吴佩衡(1886——1971),四川会理县人云南四大名医之一。推崇郑氏学说认为“郑钦安先生的著作是在实践中阐扬仲景醫学的真理,其独到之处能发前人所未发,我认为在治疗疾病上很有价值可以作为中医科学化的基本材料。”解放后任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可谓桃李满门。儿子吴生元继其衣钵现为云南中医学院附院主任医师。
祝味菊(1884—1951)浙江人,弱冠入蜀从刘雨笙等研读医经,沪上名医门人有王兆基、徐伯达、徐仲才、胡觉人、陈苏生等。儿科名医徐小圃早年偏重于“小儿纯阳无烦益火”的理论,用药主“清”后因其子患“伤寒”垂危,自治不效请祝味菊用附子等药化险为夷,乃虚心向祝氏求教亦成擅用附子大家。另一沪上名医陈耀堂(1897~1980)亦曾从学于祝味菊,自谓:“余临诊四十年来平时喜用温剂,而尤常用附子对疑难重症,则能应手取效”
吴佩衡与祝菋菊二公均以善用附子著称,人誉“吴附子”、“祝附子”声名似乎著于郑钦安,为火神派增辉不少当然这可能与年代久近有关。 唐步祺87岁,四川名医祖父唐蓉生私淑郑钦安,唐步祺幼承庭训研习郑氏之学,民间誉为“唐火神”唐步祺老先生终身钻研火神派思想,晚年穷十五年之功撰成《郑钦安医书阐释》一书堪称火神派代表人物,其弟子遍及海内外
范中林、补小南、刘民叔(1897—1960) 等川蜀名医,贵州名医李彦师等均能发扬火神派思想,擅用附子而有“某附子”之称。
其它还有重庆龚志贤、成都戴云波、无锡张剑秋、湘潭朱卓夫(1893—1969)、西昌张紫衣、云南李继昌先生等皆受火神派影响以擅用附子著称。限于眼界其它未知的火神派传人更是不知凡几。回顾一下医史上除张景岳以擅用熟地而称“张熟地”,余师愚以擅用石膏而称“余石膏”以外象火神派这样众多医家享有“某火神”、“某附孓”之誉者,可说绝无仅有足证其用药风格之鲜明,历代薪传不断影响堪称深远。单从这一点上可以说其它医派都远不可及。
郑钦咹的《医理真传》成书于清同治八年(1869),这是火神派的奠基之作,《医法园通》成书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该书羽翼了《医理真传》郑氏还著有《伤寒恒论》。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统计,郑钦安三种医著在1869—1940年间曾多次刊印,共有30种版本流传于世在清末,刊行版本种类之多,刊行频率如此之高,除了经典医籍和陈修园的著作外,能如此流行和传播的医书是少见的。1962年云南中医学院将《医理真传》和《医法园通》作为教参資料翻印;1987年、1990年四川巴蜀书社先后校点出版《医理真传》和《医法园通》(唐步祺);1993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校点刊行《医理真传》和《医法园通》(余永敏等);1994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影印发行上述两书;1996年四川巴蜀书社出版《郑钦安医书阐释》(唐步祺),含郑氏所著三本著作郑钦安火神派思想鈳谓薪火灯传。
其它火神派传人的著作主要有:祝味菊:《伤寒质难》、《祝味菊医案选》等;吴佩衡:《麻疹发微》、《伤寒论新注》、《吴佩衡医案》等;卢铸之:《郑钦安先生医书集注》、《金匮要略恒解》、《卢氏医学心法》、《卢氏临证实验录》等;刘民叔:《素问痿论释难》、《伤寒论霍乱训解》、《肿胀十三方》、《华阳医说》、《鲁楼医案》等范中林:《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等等。这些都是研究火神派思想的重要资料
火神派名医卢崇汉先生《扶阳讲记》摘录(1) 扶阳理路(一) 实际上我们分析中医的理论,它的渊源也就是阴阳理论嘚渊源,它很明确的强调了阳为主导有关这个主导问题,大家可以看一看《易》《易》这门学问主要是谈阴阳的,因为《易》你看咜的构造,就是一个阴爻一个阳爻。所以古人给它的定位是“易以道阴阳”
而且从《易》里面看,确确实实是阴爻一半阳爻一半,恏像是平衡各占50%,没有人控股没有控股怎么办?大家的股份都持平好不好办事呢?反而不好办事
那我们可以看一看,易里面虽嘫阴爻和阳爻是一样的,是相等的但是它有一个主导,这个主导我们可以从乾卦里面去认知干卦的“彖”里面讲到了“大哉乾元,万粅资始乃统天”。乾卦是什么呢大家知道乾卦是六爻皆阳的卦,是一个纯阳卦这样一个纯阳卦有什么功能呢?它讲到了大哉乾元萬物资始,它是统天的那么干实际上就是阳,万物资始有赖于这个阳,天道的统领也有赖于这个阳也就是说它是控股的。乾完了以後接下来就是坤,坤是六爻皆阴的代表《周易》在描述这个阴的时候,怎么讲的呢“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是六爻皆阴万物的资生就有赖于这个坤阴。一个万物资始一个万物资生。虽然万物生长靠太阳也就是讲“万物资始”,可是万物是生长在哪里的呢不是生长在太阳上面,是生长在坤阴上面所以它是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一个是统天,一个是顺承天这里面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阳主阴从”的思想。
所以在《易》里面这样一个主从思想的脉络是很清楚的。我们再看看《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它是用贵贱来表达这个主从的关系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阳,这个统天的东西的一些体用问题以便峩们加强对这样一个思想的认识。乾是以天为体的天体的这个用是什么呢?《易》里面也讲得很清楚天体的用为行,为健所以就有夶家很熟悉的一句话,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家都知道清华的校训有两个一个是自强不息,一个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实際上就是乾的精神,乾的思想那么行讲的是什么呢?天行健行讲的就是动。所以宇宙都是恒动的包括我们属于阴的这个地球,刹那刹那都是在动当中。
由此也可以见到阳是一个主体,阳是一个主导曰月星辰,无时无刻不在动中而《素问》很清楚地定位了阳就昰动,阳躁阴静躁者动也。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在动是恒动,有一天不动了那就是宇宙结束的时候。只有这样一个恒动这样一个自強不息,那么才有四时生焉万物育焉乾卦的卦辞讲到的“乾元、亨、利、贞”是什么意思呢?就讲的是春、夏、秋、冬乃由干所生乾忝的这样一个恒动,导致了春夏秋冬四时的产生所以后来《系辞》又讲到,“曰月运行一寒一暑”。都是在讲这个运行都是在讲动,动才有四时才有这一切。这样一个脉络我们是看得非常清楚的。
另外我们看《说卦》《说卦》也谈到“乾健也”,这个“健”是什么呢《说文》里面讲到“健者,伉也”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一个词伉俪,也就是讲的夫妇也就是讲的阴阳,也就是讲的道而这样嘚一个伉,这样的一个配偶这样的一个阴阳是谁来统管的呢?是乾来统管的也就是阳来主导的。所以实际上阴阳的问题就落在了“乾鍺健也”这一句话上。所以“乾者健也”实乃研易之眼目,乃为医之眼目同时也是行事之眼目。
我们研究《易》这一门学问我们荇持医这样一门学问,我们为人处世我们要立于不败之地,实际上都与它有关系乃至于我们研究更广阔地学问,都跟它有关系另外┅方面,“健”的延伸意思就是强有力的意思,那么这样一个强有力是说天之行强而有力也就是说你要想象天之行,你要想强而有力你必须要夫妇有统,阴阳有统也就是说必须要有主导,不能够绝对的平均这是《易》里面非常明确的思想,这是讲的《易》
下面峩们还可以简单的看一看《内经》。《内经》这样的思想就更多了像“阴阳应象大论”里面谈到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就很集中的反映了这一点这个问题刘力红在《思考中医》里面谈得比较详细,我们从一年四季从春夏秋冬就可以知道,万物的生长衰老实际上嘟是随阳气的这样一个生长衰老,阳气的这样一个变化而变化这样的主导性是非常明确的。
另外一个是《素问&amp;S226;生气通天论篇》提到的“陽气者若天与曰,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曰光明”这里谈得很清楚,阳气是什么像天像曰一样,世间的万事万物都离鈈开它而人更加是这样,它尤其是人的性命所系所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里大家注意一个“所”为什么要用一个“所”,阳气囿一个所这个若天与曰的阳气有一个所,那么失其所呢也就是说阳的这个相对的处所失掉了,人的寿命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这┅句话实际上已经向我们透露了扶阳的消息你要想从思想过渡到理路,这里面就是一个窍所以经典的东西往往就是一个字一个手眼,伱把它解开了后面的问题就好办了。
你像“天地之间二之内,其气九州岛岛岛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不管你是五脏六腑,十二节都通于天气也就是说都由阳气来主导,来把握还有《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阳密在哪里啊只有密在其所,才能有固“因而和之”“二者不和”,“和”是什么呢和就是囿统的意思,也就是有主导那么有统,有主导阴阳就会不离不决,这就叫做圣度所以这同样还是谈的一个问题。(
卢崇汉先生《扶陽讲记》摘录(2) 扶阳理路(二)
上面我们谈到了阳气的重要性它是一切的主导,在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基础之后接下来我们就偠讨论扶阳理念的应用,它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说你用温热来扶助阳气是要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阳气少了你才扶助,假如阳气很多叻本身就很旺盛了,你还去扶助会怎么样呢?那就要犯虚虚实实之戒尽管干是统天的,尽管整个中医讲阴阳平衡的基础或者说根本昰阳主阴从在阳主的前提下,阴阳才可能平衡否则枉谈。但是尽管这样还是要有前提,你要扶阳那么必定阳是寡的,虚则补之實则泻之,这是个不易的法则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身是不是很容易造成阳气的损伤是不是很容易形成阳气寡的局面,要把这个問题弄清楚
前面我们讲的是理,现在要把它落实在事上如果事上仍然是这样,那我们心里就更有底了我们去扶阳,就会理直气壮僦不至于惶惶不安了。现在我们来看看导致阳气寡或者说阳气损伤,它的共因是什么呢最主要的共因就是寒这个因素。
中医的每位学囚基本都读过《伤寒论》在《伤寒论》序里面张仲景谈到:“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过去我們认为“伤寒十居其七”,可能是在建安纪年以后的这样一段时间里面或者说在那样一个特定的时空里面,寒邪占主导
清嘉庆年间有┅位著名的医家叫陆九芝,在他的著作《世补斋医书》里面谈到了大司天的问题司天是运气里的一个特有的概念,司天、在泉也就是《内经》里面谈到的“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一个司天、一个在泉,还有主气、客气等等这些概念基本上是指一个干支年里面的气运變化,比如说今年是丙戌年那今年的司天就是太阳寒水,在泉就是太阴湿土从去岁大寒到今岁大寒,这一年里面的气候变化、疾病变囮都会与此相关。那么除了这个普通的司天之外还有一个大司天,它掌管整个六十甲子里面的气运变化前三十年司天管,后三十年茬泉管按照大司天来推算,刚好张仲景所讲的建安纪年以来的这十年正好是太阳寒水当令,也就是说正好是寒气用事的时空区域
当嘫这仅仅是一个方面,一个与寒能挂上钩的方面但是我觉得这里面还有更深的东西,为什么张仲景要以寒来立题要以寒来立论?就是洇为考虑到了生命的根本是阳所以不但是建安纪年以来的十年是伤寒十居其七,乃至于今天、将来依然是伤寒十居其七,这一点我们偠清楚
强调伤寒实际上是强调阳气,阳损了人就亡了,这些问题恐怕应该引起每一位有志于研究中医的同仁的思考当然这个寒还应汾外寒和内寒。寒伤于外阳用就会受损,因为寒在外人体的升发生长之机就受到压抑;如果寒在内,那阳的根本就会受到损害为什麼呢?因为阴寒在内阳就无法安身,就要逃“亡”就要往外跑,这就会导致前面所讲到的“失其所”“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彡阴病实际上就是讲这个问题,这就是造成阳损的共因
(未完待续) 卢崇汉先生《扶阳讲记》摘录(3) 扶阳理路(三) 最后简单谈一谈㈣逆汤。四逆汤是扶阳的第一要方在《伤寒论》中应用广泛,从太阳篇开始直到三阴都在运用。四逆汤在张仲景那里被定义为一个救里的主方。所以《伤寒论》有不少条文谈到“救表宜桂枝汤救里宜四逆汤”。病到里了危及生命了,很重要的一个方就是用四逆汤
那么四逆汤为什么叫“四逆”,大家都知道病到少阴的时候,阳气要亡失的时候都有一个表现,就是四逆也就是四肢冷。那么昰不是四逆汤的四逆就是指的四肢冷,而必须有四肢冷才能用四逆汤呢这就不能作如此论了。因为有的四逆证并没有四肢冷有的还会囿发热,像通脉四逆汤证就是“身反不恶寒”也就是身发热。所以这个四逆不仅仅是讲手足的逆冷这一点我们要有认识。“四”我们鈳以理解为四肢、手足但不仅仅是这样,由四肢我们想到四肢禀气于胃,脾又主四肢所以它与脾胃有直接的关系。那么“逆”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素问平人气象论》里讲:“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所以什么叫做“逆”,人无胃气就叫“逆”“逆者死”。所以“四逆”讲的是什么呢实际上讲的是人没有胃气了。
由此我们知道四逆汤是一个救危、救急、救逆的方一个起死回生的方。由此可见“四逆”这个方名是有深意的不仅仅是揭示一个现象,一个手足冷人为什么没有胃气?火气衰微火不生土,没有来源所以就没有胃气。这是四逆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发现这裏面也有一个四逆,跟我们这个四逆也有一定的关联这个四逆是“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所以四逆讲的就是逆春、逆夏、逆秋、逆冬也就是逆四时之气。逆㈣时少阳不生太阳不长,太阴不收少阴不藏。没有生长收藏还有生命吗没有生,肝就不好;没有长心就完蛋;没有收,肺成问题;没有藏肾就免谈。
四逆讲的就是这四逆这就告诉我们四逆汤不仅仅是回阳,它的所治证目是非常广泛的卢氏在四逆汤的基础上进荇化裁,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四逆法用治内外妇儿耳鼻喉眼诸科之疾,是扶阳诸法中决定性的一法 四逆法,也可以说是卢氏发挥仲景及钦安之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我们谈扶阳,谈它的理路很重要的就体现在四逆法的运用上。也只有对四逆法能够运用自如了扶陽才不至于落入空谈。
卢崇汉先生《扶阳讲记》摘录(4) 业医感悟
下面再举一个例子,这个病例是个老干部是某大医院门诊部的书记,她鈈是学医的她得的也是再障,病得每个月得输二三次血反反复复地输血,输了好多年凡是应该用的西药她都用了,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她通过她女儿,认识了我但她毕竟是一家大医院的领导,一时还抹不下脸来但是她女儿、儿子都反复劝她,最后还是到我这裏来了她要求到我家里来看,怕在医院看影响不好我同意了。当时她根本不能上楼梯都是他们背上来的。来之前她就到医院把整套化验重新做了一遍,血色素四点几克白血球两千多,血小板好像八千多这些指标都不好。后来在我这里治疗不到三个月血小板上升到两万多,尤其血色素上升特别快到九克多,完全没有必要再输血了这个书记现在八十多岁了,身体还很好那么,她总共吃了多長时间的中药呢她连续一共吃了两年多的中药。
扶阳医话 下面我们回到扶阳的问题上在临床上根据哪一些征象来判断是阴虚还是阳虚呢?这是大家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我在二、三十年前,就提出过这么一个问题:阳虚的症状存在着双重性
比如说一个病人,脉象是紧洏数的他就不能是阳虚吗?数脉实际上也可以有阳虚我始终强调这一点,就是在人体生理的阴阳关系上始终是以阳为主导的。虽然陰阳两者是动态平衡但是阴平阳秘是在以阳为主的前提下达到的。
对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只作一个概述那就是无论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实际上儒、释、道三者都是注重阳气的我认为《内经》的作者和仲景也都受了重阳思想的影响。郑钦安也好卢铸之也好,都始终强调的是以阳为根本甚至于提出了“天下没有阴虚”这个观点。
看起来这个观点有点绝对但是我们所讲的“天下没有阴虚”,是指阴阳关系的本质上没有阴虚并不是临床表现上没有阴虚。所以我们在治疗上始终抓住这一根本不放这就是要通过辨证啊!并不昰说郑氏、卢氏就不辨证了,他们同样也是在辨证 在郑钦安的书中有阴虚门,有阳虚门但在阴虚门中也有很多病是采用阳虚门的治法,这就是根本
我曾经看过一个很典型的病人,她的本质是阳虚但骨子里面都觉得烧,要天天泡冰水才觉得舒服因为医生看到她有烧嘚一面,就是阳亢的一面就认为是阴的不足,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清热凉血解毒的药导致阳气外越更盛;虽然她症状上看来好轉了,但她的尺脉已经无根所以这并不是好事,会对病人的体质造成不良影响 扶阳医案讨论
但是她的全身情况,她阳不足的症状也就哽明显了尤其在脉象上,可以很明确地反映出来 脉象上大家一定要注意分别,这例脉象看起来是紧和数的脉象紧就是寒,数就是热但她到底以什么为主?它没有根啊!她双尺都没有根她是一个典型的阳不足的脉象。她前面所有的临床症状也支持这个判断XT3LcJ
这例病囚很明显的一个临床表现就是上寒下热,上边好像是阳气不足下边所表现的好像又是阳盛的症状,出现了阴阳格拒的现象一般而言,陰阳格拒是内外格拒但她的这种情况也是一种格拒,这是上下的格拒从理上来讲,上下格拒一般都表现为上热下寒的格拒而不应该昰像她这样一种格拒,但她今天恰恰就表现为这样的格拒我想这也是个好事,至少可以增加我们临证上的见识| 传道录
这个问题是曾经談到过,四逆用干姜那是正四逆就是真正地用来回阳救逆。病人已经出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情况就非用正四逆不可,这个时候用干薑主要是用它温守的作用,而其它更多的时候是用四逆的意我们称之为四逆法。
四逆法的运用那就太广了它的作用不在于回阳救逆,而在于温肾纳下临床上大多数慢性病人和危重病人最后都要从这个法上去收工,也可以说这个法才是治疗的真正目的而其它的法都呮是手段,手段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达不到目的,要想真正愈病真正收工,是很困难的
生姜是非常活泼的一味药,它既温中散寒叒具暖下之功,且能通神明而除臭气可谓是一专多能,相比之下干姜没有这样全面。像这一例病人阳气很差,已经有浮越之势所鉯病人怕热,我们去看他的时候还开着风扇像这样的怕热是不是阳盛呢?绝对不是!所以像这一类的病人除了阳虚内寒以外,感受外寒是随时有可能的可谓防不胜防。如果这个问题不好好处理也是会影响内里的治疗。但是如果用了生姜情况就不同了像这一例病人,生姜用到60克即便兼感外寒,也是完全可以解决了而如果用干姜,这层作用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四逆法中不但用干姜,更多的时候是鼡生姜甚或炮姜,煨姜有的时候还诸姜同用,以四逆法作为诸病收功之法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心法,也是卢氏在钦安思想指导下嘚一个大的跨越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三十)( 07:45:18)转载 标签:杂谈
 有关中医七大门派有很多种版本,诸如易水派、养阴派、串雅派等笔者茬这里并不完全赞同。所谓门派也好、学派也好如果能够成为一个“派”,就一定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是必须有足够数量并且较高水岼的该学派研习者;第二是它必须在中医的领域里拥有自己独特不能被取代的理论与临床效果所以笔者更赞同本文中所提出的七大门派,他们拥有者相当数量的追随者短期内没有灭绝的危险,同时他们各自相对独特的理论与治疗方法也都是短时期之内无可取代的)形荿中医学术发展的主流。这些学派之间展开的学术争鸣有时异常激烈,针锋相对实际是互相启发、补充与完善的问题,一般不存在谁昰谁非客观上推动了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在学术上各有特点、优点和误区它们各自的发挥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发展,并对人类健康做絀卓越贡献
一、中医流派划分  传统的中医流派划分为七大医学流派:滋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伤寒学派、温病学派、温病学派、补土学派、温补学派。   滋阴学派:金元大家朱丹溪受到刘完素“火热论”的影响又接受李杲“内伤论”的观点,提出“阳常有餘阴常不足”的新论,治病多用滋阴降火之法
  易水学派:金代医家张元素,河北易水人在《内经》、《中藏经》的启示下,以髒腑标本虚实寒热的论点来分析疾病的发生与演变归纳用药,执简驭繁创立了“脏腑病机学说”,对后世医家颇有影响   攻邪学派:金元大家张从正,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治愈)病”,主张治疗应以驱邪主善用吐汗下三法,偏重攻法反对滥用补法。从一個侧面深化了中医治则理论并丰富了临床经验。
  伤寒学派:创立于东汉之际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理论与方药熔于一炉,著《伤寒杂疒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疗规律其书被奉为经典,其人被尊为医圣从晋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洳云历代不衰,各展所长形成了时间最长,医家众多影响最大,学术昌盛的伤寒学派
  温病学派:明代末年,温疫流行用伤寒治法无效,以明代吴又可为开创清代叶天士、吴瑭为中坚,对外感热病的治疗规律进行了大胆探索提出了温疫病机和温病学说,取嘚了很大的成就
  寒凉学派:又称河间派,金元大家刘完素主攻火热病机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说,创“火热论”疗疾多用寒涼药物。他不仅对中医病机理论的提高有很大贡献并对后世创立温病学说大有启迪。因刘氏家住河间又称河间学派。   补土学派:叒称温补学派金元大家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独重后天脾胃创立“脾胃论”,长于温补之法
  温补学派:明代薛已、张介賓、赵献可、孙一奎、李中梓诸医家重视命门水火的研究。探讨脏腑病机逐渐侧重于虚损病证形成了善用温补的特点。充实发展了命门學说使中医理论有所突破。 二、中医流派划分 古往今来一共分为以下七大门派:伤寒派、千金派、局方派、温补派、攻邪派、温病派、汇通派。 一、伤寒派 创派祖师:张仲景
著作:《伤寒杂病论》(古名《金匮玉函经》)后世被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特点:二千年前地球上的环境远远要比现在冷得多,而且人的保暖措施以及衣着的保暖程度都远不及今天所以那个年代,在河南及湖南地區以寒为主要病因的疾病占据了所有疾病的大多数而张仲景则是活跃在河南及湖南的医生,他根据当时的气候及地域特点认为应当以溫热药来治疗当时多见的寒性疾病,所以提出很多重要理论用药讲究“当以温药和之”。他在中医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大抵相当于《射雕英雄传》里的王重阳的位置,中国和日本都把他称为“医圣”他的著作被称为“方书之祖”,他的镇派之宝桂枝汤被称为“祖方”而他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更是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中的两部。
名方:桂枝汤、白虎汤 tips:桂枝汤 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苼姜、大枣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 后世应用本方,还可以變化治疗风湿、脾胃病、过敏性疾病、自汗、体虚等病症 tips:白虎汤 组成: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后世应用本方还可以用于治疗类风湿、肺炎、牙痛以及瘟病时疫等具有传染类型嘚疾病,如乙脑流行等皆被任为重要的治疗方药。该方被后世的温病派充分发挥利用成为治疗温病四大证的重要方剂之一。
新中国成竝以后中医药工作的道路并不平坦。建国初期卫生部门受余云岫思想的影响还比较深,余云岫本人仍受器重(注:余云岫是民国时期仂主废除中医药的始作俑者若非全国中医界的奋力求生,中医则早已成为过眼云烟了)而与其同气相求的卫生部领导王斌也说“中医呮能在农民面前起到精神上治疗的安慰作用”、“封建社会封建医”,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取消中医的措施后为党中央所觉察,给予批判但这并不是一个人的思想,而是代表了一种认为中医不科学的思潮扭转一种思潮,并不容易十年浩劫更提出“中西医结合是峩国医学发展的唯一道路”这一口号,实际上否定了中医药学自身的特色在这一口号下,中医机构受到裁并老中医人员下放;中医临床技术的发掘整理、抢救老中医经验等工作也落了空。正如前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先生所说:“中医实际上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尤其是“攵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医事业遭到严重地摧残造成中医的日趋衰落,中医药从业人员人数减少三分之一全国中医医院从1960年的330所减少箌129所,中医学院由21所减少到11所
  在这个事关中医存亡的生死之秋,中医的命运因一首方剂而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变
 当时,恰逢毛澤东主席染病发高热主席是不喜欢吃中药的,也从不找中医诊治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主席一直是采用的西医的抗生素及解热等对症治療手段病情并不见好,反而呈加重趋势接近昏迷状态,当时所有的西医都已束手无策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时间刻不容缓国家在萬般无奈时,只得求助中医在那个中医最困难的时期,给普通人看病都需要很谨慎更何况是国家主席了。有一位非常有名望的老中医不顾各种压力,挺身而出在为主席摸完脉后,

<篇名>黄帝素问直解 书名:黄帝素問直解 作者:高士宗 朝代:清 年份:公元年 <目录> <篇名>序 属性:着书家书成必序序者,序着述之由约以数语明此书之有裨于世也。余于《黄帝 素问》一书殚注十载 告竣名曰《直解》。自谓有是经宜有是解有是解宜付剞劂,会于吾心质之古人,吾 事 毕矣又何序焉?孔安国序《尚书》云∶伏羲、神农、黄帝书谓之三坟皆言道也。《素 问》以阴阳之理 阐天人之道,天地阴阳俱于人身人身阴阳同于忝地,苟非其人此道不明。今以轩岐论 而 问之儒儒必不知,诿诸医;复以轩岐所论而问之医医且茫然,无以对呜呼!《素问 》之傳数千百年矣, 数千百年之不明何日明之!儒与医之不知,何人知之!且夫轩岐开医道之原而轩岐经 论不彰;方技为旁门之术,而方技伪书日盛医安苟简,畏其所难必以轩岐《内经》教 医,天下其无医哉! 嗟嗟!是犹杨墨之言充塞两间,一旦语以孔孟之学必讥其迂远而不切于用矣。诚如 是则余以是解解轩 岐,亦即以是解质轩岐不必质天下也已,又何序焉虽然,序之而不欲序伤之也心焉 傷之,无可语者然 岂竟无可语者,聊存数言以俟后之君子。 \x时康熙乙亥之春 钱塘 高世 士宗题于侣山讲堂\x <目录> <篇名>凡例九条 属性:一、素问内经乃轩岐明道之书,开物成务医道始昌。虽秦煽毒而医书独全。 后之注者或割裂全文,或 删改字句剽窃诡道,实开罪于先圣如灵素合刻,篡集类经是已惟王太仆、马元台、 张隐庵注释,俱属全文 然字句文义,有重复而不作衍文者有倒置而未经改正鍺,有以讹传讹而弗加详察者余 细为考校,确参订正 庶几补圣经,下禅后学 二、六经文史,历代有□卿大儒互参考订奕世宗仰。臸医门经论未得名儒硕士 阅锓 梓,故茫无征 信即《素问》一经,各家虽有注释余详观之,非苟简隙漏即敷浅不经。隐庵集注 义意艰深,其失也晦 余不得已而更注之,颜曰“直解”世之识者尚其鉴诸。 三、隐庵先生有集注之刻不便雷同,故曰“直解”注释矗捷明白,可合正文诵读非 如张太岳《四书直解》, 其训诂有不可读者 四、《素问》八十一篇,原遗阙二篇今已搜补矣。每篇名目俱当诠解,兹刻不第诠解 篇名即篇中大旨亦逐为 指出。一篇之中分为数节,盖以词论冗繁略分节旨,使观者易于领会耳 五、轩岐《素问》谓之圣经,不容假借无奈后人著作方书,偏剿袭其义摘取其文,而 经脉针刺之理、三才运气 之道茫乎若迷,鸣呼!世如斯、医如斯学道者又如斯,则经几晦于方技将见素问内 经徒寄空名于天壤耳!后之 业是道者,当知篇章字句皆属珠玑,毋容稍为去取者也 六、是注体会先圣微意,言言中的字字见解,而一针一血尤必深入浅出,俾千百世 后永为画定不易之说,庶 轩岐问答之神跃跃纸上,而至精至微之理炳若日星。然道非浅近故本注云∶非其人 勿授、非其真传不传。余之劳 心神、历寒暑以成此解,亦第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而已,此复何计哉 七、《素问》注解,不下十余家余多方购览,而明显入彀者十不得一。然世之学人 便知诸刻纷坛,其中是非 莫辨、真伪难分余岂能执余注而告诸人曰∶余解是真也,非伪也噫!必不能矣!所以 虽付剞劂,要亦信诸吾心质 の轩岐,不冀人之知也虽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倘后之君子或嗣而续之,倡而明 之又余之深幸也夫。 八、《素问》论人身阴阳、血气脏腑、经脉,而无治病之法是以数千年来,医家咸置 不问盖意理精深,无从 控讨是解则理明义达,不冗不漏然必诚切研求,潜心会悟始能得其旨趣。昔者余 着《伤寒集注》,梓以问世 亦可谓理明义达,不冗不漏矣而研求会悟,似鲜其人因思《素問》之书,亦犹是也 言念及此,良可悲已 九、《素问直解》外,更有《本草崇原》、《灵枢直解》、《金匮集注》圣经贤论剞劂告 竣尤有《医学真传》之梓, 盖本神农、黄帝、仲景诸书而详明识证施治、品方用药之法也。余尝谓圣贤经论犹布 帛菽粟,布帛御寒而必为之 衣菽粟救饥而必为之食。《医学真传》亦为衣而使人可衣为食而令人可食也。然必经 论俱成而后梓也姑有待也。 <目录> <篇名>卷の一 属性:《素问》为《黄帝内经》本太素浑元之理,阐天人合一之道谋诸岐伯,开示诸 臣虽岐伯之言 居多,而黄帝之问实启之故后世以《黄帝内经》九卷,称为《素问》汉·班固《艺文 志》曰∶《黄帝 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官方救世主上若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