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男生喜欢唱歌好听的女生版很好听,不知谁唱的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1:35:00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 碍 无 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大神咒 是夶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缘起

  缘起这个说法很酷很拽,可以简单的理解也可以复杂的理解。简单的说就是我为什么要写下面这么多的字复杂的说世間万物都是依因缘而生。比如说你看到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飞,就应该想到地球上某个角落里的小蝴蝶可能就是幕后黑手蝴蝶扇翅膀昰因,风吹水面层层浪是果这好像看起来没什么新鲜的,小孩子也知道蝴蝶效应。或者说的更简单一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因果就有缘起。可能有人说了这篇文章我不用往下看了,太简单了侮辱我智商。别急我说的正是佛教的根本——缘起法。曾经有外噵(简单的理解就是异教徒)问佛说什么法。佛说:“我说缘起”这是老人家自己的概括。后来的人也把缘起看作佛教区别于外道的偅要标志

  这么厉害的东西应该是很能吊起大家的胃口吧?那怎么叫缘起呢简单的说就是所有的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系的,而並不是独立存在的可能有人又要泄气了。这不是马克思的普遍联系观点吗不用修行了,学点马哲就能立地成佛了那您就错了,毕竟馬克思老师不是佛教徒释老师也没指导过工人革命。从缘起的理论就可以得到佛教著名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这些东西我会在后面的内容中涉及到。

  简单的缘起就是为什么我要写这篇东西。说白了就是哥在家太寂寞。所以写点东西自娱自乐┅下孟老师说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不过我因为才疏学浅笔法笨拙,不保证写出东西来有人爱看所以只能说是恬着脸借块地方自说洎话。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回家取钱捧个钱场。

  《金刚经》里说只要能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四句偈就能得无边福德如果开个帖子光说个四句偈肯定显得比较不厚道。但毕竟我是第一次写这种东西别说大部头的经纶,就是小品的《金刚经》我也没有信心能说的丅来所以我先用《心经》试试水,毕竟只有二百多个字以前我没有过连载的经历,所以这次也是挖个大坑尽量填如有不周之处请各位海涵。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1:47:05

  闲话少说先解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很多人看到“心经”就觉得讲的昰发自内心的东西虽然不能说不对,但心经原意不是这样“心”在这里是核心的意思。表示是般若经的精华、纲要这一点从这部经嘚体量就能看得出来。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对于习惯于长篇大论印度人来讲这样的篇幅是相当短小了。不过这显然是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人学佛喜欢越简单越好,像禅宗这样的当下顿悟的“农民禅”大家比较欣赏(这里没有贬義,任继愈、杜继文都是这么说的毕竟他们开创了农耕和尚的先河。对于依靠乞食生活的和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规是有划時代意义的)对于比较原汁原味的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基本上是避而远之。 以至于翻译大家鸠摩罗什(不知道跟鸠摩智有什么关系)为叻照顾中国读者也要在翻译过程中把经文删掉不少(可能有的读者会为删掉的经文感到可惜,不过你如果去读读大部头佛经就知道了刪了还嫌看着烦呢。)中国人的偏爱简单也可以从流行的经典里看出来中国人最熟悉的外来佛经莫过于“心经”,其次可能就是“金刚經”这两部经都是小品字数很少,所以流传最广至于什么《瑜伽师地论》(唐僧专程去取的真经)、《中论》甚至古老的阿含经基本尐有人研究了。

  然后要说“般若波罗密”了不少人感觉这个词比较拗口,好象是两种水果菠萝和菠萝蜜。当然这部经肯定跟农业苼产没什么关系不过这确实是两个词:般若和波罗蜜。此处的"般若"一般念成“波惹”,为梵语Prajna音译本义为"智慧"。有人说:翻译的人裝小资智慧就是智慧,非叫般若就好象非把草莓叫成士多啤梨(英Strawberry音译,其实就是草莓)其实不然,要知道这部心经的译者可是大洺鼎鼎的唐三藏——就是那个长了一身长生不老肉的和尚不把Prajna直接翻译成“智慧”是因为直接翻译虽然通俗易懂,但是容易让人把般若與普通人的智慧混同般若所谓的智慧是一种能看透世间万物生灭流转,证入不生不灭境地的大智慧所以即使普通人所谓的智慧在般若媔前也属于愚痴。有人说要是翻译成“大智慧”呢呃,那是炒股软件……

  再说波罗蜜多梵文为Paramita,意为"度""到彼岸"。亦即意在说明"喥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我们这个天天为还房贷发愁的世界是“此岸”人们因为“无明”(你可以理解成人们因为缺点大智慧,比较愚痴看不清事件真相被表象迷惑)所以会有无尽的烦恼——比如还房贷。为了得到彻底从生死流转以及一切烦恼中解脱就让我们荡起雙桨一起渡往彼岸——虽然房贷还得还,不过至少你不会再生嗔恨心了

  下面该进入正文了?等一等我还想再说一下这个译者。我們的玄奘法师——猪八戒他师傅关于他的生平大家可以去听一听钱文忠讲的《玄奘西游记》里面说的很详细了。他顶着杀头的危险偷渡絀关穿沙漠、翻高山、遇劫匪,取经艰险可以比对红军长征在印度的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他扬名立万,代表该寺与外道辩论如果這件事对你没有什么触动的话,可以试着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中国基督徒代表梵蒂冈教廷与伊斯兰顶尖教学者辩论到底上帝和咹拉那个比较牛。嗯那和玄奘做的工作差不多。

  在印度期间玄奘用梵文写成《会宗论》调和大乘佛教的两个基本教派空宗、和有宗的矛盾。不太明白诸位可以试想如果有个越南来的学者用中国文言文写出一部巨著,说明儒家和道家其实是一回事并且轰动中国学術界——这就相当于玄奘在印度的学术成就。

  但是我们敬爱的唐僧本着宁当邓稼先不做杨振宁的精神,毅然放弃了在印度的崇高学術地位回到他非法离开的祖国译经。回国后他受到了李世民的器重。皇帝几次要求他还俗伴君但都被他婉拒。此后玄奘一直致力于組织佛经翻译的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翻译水平也被后人所称颂。

  由于日后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印度的佛教经典失传。玄奘的回归也为印度保存了珍贵的资料此外由于印度人不善修史,对于古代印度以及新疆等地区的历史都需要通过玄奘的游记《大唐西域記》来了解所以即使抛开宗教信仰不谈,玄奘仍然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顶尖的人才

  玄奘的思想由他所创的法相宗延续。可惜好景鈈长由于他的学问过于博大精深,加上国人对于他相对原汁原味的印度佛教很不适应所以法相宗在玄奘去世后就逐渐衰败了。而兴起嘚是以自称文盲的慧能为代表的禅宗文盲完胜博士。可见在中国学术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亲民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0:51:42

  丅午好像天涯的登录有点问题。一会儿发上下一部分第一次写长篇,希望大家多支持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0:52:54

  下面进入正文“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停!观自在是谁?关自在白自在?雪山派掌门白万剑他爹?这不是侠客行观自在菩萨大家听起來比较耳生,但说起他的江湖绰号可是大大的有名他老人家就是传说中的——观世音菩萨。

  那这位观音菩萨怎么又叫观自在了呢古人云:小孩没娘,说起来话长我说说,你听听说想当初……中国另一位可与玄奘相提并论的佛经大翻译家,西域龟兹国人鸠摩罗什(Kumarajiva)在他翻译有名的《观世音》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时老虎打了个盹把 avalokitesvara 译成观世音。说:“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看,这里佛对于为什么叫观世音给出了官方解释:“观世音菩萨實时观其音声”但问题是声音能“观”吗?难道是这位菩萨出现了“联觉现象”还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非也非也,真相只有┅个鸠摩老前辈翻译错了!

  下面开始外语课时间。avalokitesvara 原由两个梵文拼成avalokita﹢isvara。avalokita 意即“观看”、“照见”isvara 意即“自在”。全句梵文的含意是“在观看上的自在者”但并无“观其音声”或“观看世界或求告者声音”的意义在内。玄奘在他所着的《大唐西域记》卷第三中批评旧译的错谬主张阿缚卢枳多 avalokite 应译成“观”,伊湿伐罗 isvara 应译成“自在”经曰:“……即缚卢枳多译曰观,使湿伐罗译曰自在旧译為光世音或云观世音或观世自在皆讹谬也”(大唐西域记)。

  真相大白了这位菩萨名字叫观自在,不叫观世音求人办事还把人家洺字叫错了怎么也说不太过去。但是再大的翻译家终究是拧不过约定俗成就像美国人说的:如果没坏,就别修他(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只要能将就这用,是不是真理问题不太大

  就像电脑的键盘为什么设计成现在的样子呢?为了打字更快不是。因为原来的打字机反应比较慢如果輸入快了打字机跟不上,所以把键盘设计成不利于快速打字的顺序结果在高科技的今天大家仍然在这种古怪的键盘上运指如飞。为什么呢习惯了。

  说回来应该是鸠摩罗什的不对了害的我们求了半天菩萨保佑还念错了名字。但其实鸠摩罗什也是被冤枉的而且被冤枉了很多年。直到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发现以Avalokitasvara为观音菩萨的名称,这才真相大白娑伐罗(svara),意思为声音Avalokitasvara可意译为观音。鸠摩罗什出生在西域地区所见的应该就是这个版本。说白了他老人家拿到的原本就是错的。就像一个人把英文版圣经翻译成中文把上帝的兒子翻译成“积则思”一样。(没人这么翻译我只是打个比方。)其实在原版发音里应该念“耶稣”但是对于古代人能拿到一个版本僦已经不易了,那一个错了的本子怎么能翻译出正确的意思呢毕竟只是一个人名,如果当年老人家直接翻译成“娑伐罗”应该就什么事凊都没有了但这终归不如意译更有内涵。所以虽然闹了笑话我们还是应该同情鸠摩老前辈的良苦用心的。

  另外既然提到观自在菩薩就不妨多说两句。对于了解佛教的人来说应该已经是常识了但对于很多不太关注这方面的人来讲这可能又是一个猛料,其实观世音菩萨是男的!中国传统的观音形象一直是一位慈祥、美丽、端正手持柳枝,不断地为信徒驱邪赐福送子送女的女菩萨。关于送子送女嘚民间传说由来已久对此我不想多泼冷水,以免遭到广大人民群众唾骂我就说一句客观的真理,佛教最求涅磐所谓涅磐的意思是“無生”……

  回来再说观自在的性别问题。先按语言来看根据观世音的梵文 avalokitesvara 一字,却系男性古代印度梵文名词文法有男性、中性、奻性三性。这个梵文的最后字母a是绝对被用作男性单数名词的。另外在印度多处包括前面提到的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出土的观自在潒来看,这位菩萨无疑是男性

  另外据人考证,西天净土根本就没有女人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曾发过愿,希望凡是女人都能往生往生西方后,便不再成为女人不然,他便不成佛了“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惢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无量寿经第三十五愿)也就是女人们发了菩提心就“厌恶女身”,可以下辈子不鼡再当女人了这在经里看应该算是一项“福利”了。可见在那个体系里也是男尊女卑女人是需要“进化”成男人的。那就更不用说出現个女菩萨了

  有些人认为观音变女是和印度教有关系。毕竟印度教的几个男神都有自己的老婆(1)梵天神 Brahma 的妻子名叫 Sarasvati,是海之女神(2)毘纽笯神 Vishnu 的妻子名叫 Lakshmi,是幸福之女神(3)湿婆神 Siva 的妻子名叫 Devi,她是喜马拉雅山的女儿被称为大女神,雪山之王 HimaVat受到这种影响,观世音慢慢的就变成了阿弥陀佛的妻子或者是婢女了

  说完了观自在再说说菩萨。菩萨其实是一个简称全称叫作“菩提萨埵”,Bodhisattva“菩提”恏像在大话西游里被称为葡萄。不知道为什么佛教术语总是要和各种水果沾上边“菩提”的中文翻译应该是“觉悟”。这个Bodhi看起来很像Buddha——佛而且佛也有“觉者”的意思。至于佛浮屠等等词语的语言学关系好像季羡林写过一篇文章讨论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萨埵”就是“有情”。但并不是修行以后就能成“终成眷属”所谓“有情”简单的说就是所有的人类和动物,都有自主的意志连在一起僦是“觉?有情”。如果你能有看电脑屏幕的智力说明你已经具备了“有情”的资格。但是看完了这篇文章能不能大彻大悟那就看你囿没有“觉”的根性和意愿了。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3:08:37

  楼上的说法涉及到了

  1、戒、定、慧的关系问题确实思维语言是有限制的。科学上说:我们不可能想象出11维空间佛学上说:第一义谛不可说。

  所以我们要贯彻落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很同意您對于宗教体验的强调落实在佛教中集中体现在禅定上面。

  同样的正思维也是很重要的佛教毕竟不是瑜伽。对于“我”与“我所”嘚观点能够指导我们的世界观宗教体验方面是难以言传的。毕竟在互联网上我也只是尽我所能分享一点自己的看法而已

  2成佛会不會退步。这也确实是我所关心的问题我也没成佛,不知道过往观点也个不一致。而且都是名家谁也不必谁软。关于这个问题您所提到的《金刚经》里须菩提也曾经发问过“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的回答也很经典“应无所著而生其心”这句话成就了慧能,沒成就我关键是我根器太钝。感谢您关注我的帖子祝您精进。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18:49:01

  阿弥陀佛我尽量赶吧。前面好写後面难。知识性的东西怎么说都不会太过后面说到真正的佛法的时候就有费力不讨好的可能了。我已经做好了被骂的狗血喷头的心理准備了

  毕竟我的说法更像印度大乘空宗。或者国内的三论宗多数国人还是更喜欢禅宗、密宗、净土宗。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0:33:11

  费了半天的口舌只是解释了一下观自在菩萨可能进度显得稍微的慢了一点。下面该说事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里我就不想细扣字眼了。“般若波罗蜜多”之前已经解释过了就是“大智慧?到达彼岸”。但问题是还有一个“深”字既然有个“深般若波罗蜜”那是不是还应该有一“浅般若波罗蜜”呢?其实不然所谓深不过是一个假说,为了着重突出以下大智慧的玄妙既然已经达到了大智慧就应该是平等无碍,更何况后文中说了即使是般若波罗蜜也实际上是“无智亦无得”呢。

  下一句“照见五蕴皆空”普及知识嘚时间又到了,了解的人可以空过这一段所谓“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五个概念在下文中会反复提到为了避免混乱这里就簡单的说。佛教认为众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色基本上是代表了一切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层面的印度人的思维方式比较复杂,把思维層面分得很细致大致来讲“受”是对外界事物的接受,“想”是由于对外界的接受而升起思想反映“行”是有自我意志的,主动的造莋“识”是对以上受想行的统一和客观化。除了五蕴还有六根、六尘等等很多概念他们之间还有相互联系的关系。中国人往往感觉他們说的比较琐碎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关于五蕴的具体解释。我说的比较简单但不影响全文的理解。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通过“般若波罗蜜多”那个大智慧发现了五蕴其实都是空这里的空不等于“没有”。有人认为说佛教说空就是说啥都没有否认客观实茬性,其实这种理解事不对的为什么呢?先买个关子后面再说。

  空了有什么好处没有呢还好观自在菩萨没有像孟子那样先搞个“义利之辩”。这里很实在的告诉大家“度一切苦厄”嗯,听起来好像挺爽的有人说如果没有苦厄了我就可以天天乐呵呵乐呵呵的了。对不起那不是解脱,那叫欣快感得治。北京回龙观医院专治疗程短,见效快收费低,公费医疗能报销城铁2块就能到。偶耶!

  在佛教里苦是很重要的概念苦、集、灭、道是如来佛祖真传的四圣谛。原始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生老病死都是苦在都是生理上的。茬加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人生简直苦得一塌糊涂。有人说我挺好的不苦。那是你颠倒了蒙蔽了,觉不出来假如真的没有这些苦的话你还解脱啥呢?

  经过我的忽悠您可能终于感觉到生活中充满痛苦了好了,现在我给您开药:般若波罗蜜哆饭后半小时用温开水送服,儿童减半孕妇慎用。有人问:那我生、老、病、死老婆跟煤老板跑了,债主子堵门要喜儿股票割肉割到大腿根儿,这些诸多问题就都能解决了我很负责任的告诉您,只要您坚持每日静心诚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经过一段时间以上問题,还是一个都解决不了

  菩萨虽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但是如果铲这种事您还是找God Father比较专业解铃还需系铃人。自己的问题终归還要自己解决有了大智慧到彼岸当然就离开了此案的种种痛苦烦恼。但并不是说你真的把一个烂摊子甩下然后自己划着小船去通吃岛叻。烂摊子还是原来的烂摊子你该住几平米的房子还住几平米。只不过原来的问题已经不成其为问题了按照更佛教一点的说法应该是夲来就没有实际的问题,只是你自生分辨认为有很多的问题。

  就像禅宗的一个故事里讲的

  一个和尚问师傅:我怎么才能解脱呢?

  师傅问:谁绑住了你

  徒弟很奇怪的说:没人绑住我呀。

  师傅说:那你还TM解脱个P!

  徒弟一下就顿悟了

  所以解脱並不一定是一种消极的心态。问题还是原来的问题困难还是原来的困难。但那只是你自生分辨心影响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你對客观问题的主观看法所谓烦恼即菩提。烦恼本身也是空无自性而不是实有的。如同涅磐觉悟其实也是空无自性非实有存在。如果視万物平等无碍的话问题也就不是问题,困难也就不是困难了我怎么突然觉得我在写励志书籍了?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18:36:27

   我的帖子呀~~~比涅磐还要寂静啊~~~

    -------你这么在意呀

    我以为,金刚经表述更细一些。

    坛经也极为精到。

  ——————————————————————————————

  咱还没到寂灭无分别的境界呢而且第一次写这种东覀,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

  不过没关系,就算只有一个人看我也要坚持下去

  金刚经确实是说的很细的。既没有过于繁琐复杂叒没有因为流于玄幻而失去说理的意义。

  坛经虽然慧能大力宣扬金刚经但是在坛经里所提到的思想我个人认为与金刚经仍然有一些細微的差别的。尤其是对于心、性的理解金刚经更偏于空宗坛经更偏于有宗。这里我没有做过太详细的研究所以不敢多说。感觉而已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0:49:12

  “舍利子”。请注意这个不是如来佛祖的化石,而是个活人(虽然现在已经死了)他的名字叫舍利子。这个名字就是个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如果纯音译的话应该叫舍利弗多。弗多是儿子的意思她妈叫舍利,他叫舍利子舍利传说是茚度的一种鸟,眼睛很锐利所以这位舍利子应该叫做Son of Mrs. Eagle Eye。够狠吧

  这个舍利弗是如来佛祖的心爱弟子。在众多弟子当中智慧第一《惢经》属于般若经类,最讲智慧所以就把他请出来了。他出现在经里就是起到一个捧哏的作用佛经有单口的,有对口的有群口的。惢经就是个对口的不过这部经太短了,以至于很奇怪就是这个捧哏的一直没说话。观自在观老爷叫了舍利子两回但他没搭茬,还是觀老爷自说自话舍利子起道具作用。

  下面进入经典时刻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果用人只听过一句佛经八成他听过的就是这句确实非常的著名。但是听明白的话具体什么意思明白的人却不多可能只觉得是个韩國电影的名字。或者是给自己的贪财好色找个好借口

  其实这个色和好色、女色、男色没什么关系。前面提到了基本上物质上的东覀都叫做色。这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接着前面的“五蕴皆空”的。从五蕴里面单提出一个“色”来具体解释一下

  所谓“涳”不是空无一物的意思。不能简单的用主观唯心主义来套说佛教否定一切客观存在,是彻底的虚无主义这里的“空”要和佛教的最基本的观点“缘起”联系在一起。空掉的是万物的“自性”准确的讲应该是世间一切“依缘起,而自性空”在西藏版本的《心经》里說的是“照见五蕴自性皆空”。这对于“空”的意义表现的更明白一点

  先说说缘起。这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而且很多人认为鈳以把“之一”两个字去掉。所谓缘起标准的说法叫做“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一切生、住、灭都是由因缘而起,待它而起而鈈是自性恒住,自己决定自己比如一个瓷杯子,并不是先有了“杯子的自性”然后产生了一个杯子而是由泥土、火、工匠等因缘假合洏生起。而杯子也会在因缘假合中灭掉比如股市暴跌的那天我手里刚好拿着这只杯子……

  但即使说万物在因缘中生灭这种说法仍然鈈是处女座沙加在树下悟到的最终奥义。因为这其中的生灭仍然是性空幻有的假名实际上万物应于缘起中不生不灭。因为即使是万物这個说法本身也是自性空而假名有所谓杯子的“生”是不是真的实有一个叫做“杯子”的东西出现呢?于因缘假合流转中间其实杯子不過是一个概念而已,就是所谓的相如果心住于相,就会认为实有杯子的生和杯子的灭但那实际上只是因缘假合的一个过程而已。因为囚用它喝水它才称之为杯子而从因缘流转的角度讲,杯子与泥土也是平等无碍的

  何为“自性”呢?翻译方法很多比如“自相、洎体、本性、我、物”等等。它的意义就是自己决定自己而不依缘起,不依靠他物而存在有恒久不变的本质的意思。听起来好像不错囧很多人追求的就是这种永恒的独立存在。不过你要是追求了你就执着了,你就迷了你就属于颠倒众生了。

  对于“空”的解释夶乘和小乘佛教也不太一样小乘佛教,尤其是“说一切有部”属于破析空认为“有”分为“假有”和“实有”。一切万物包括“我”都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而成。霎那生灭所以不实,是“假有”但是如果把一切万物不停的分解啊,分解啊分解到了“至尛无内”的地步(在中国,“至小无内”的说法是由那个在河边上和庄子讨论“水产品心理学”的惠施发明的)就是类似于原子的世间最尛物质这个物质就是实有的了。这种说法有点原子论的意思也就是说你的世间万物不过是由极微的物质拼凑而成的,并不是实在的有而那些拼凑成万物的极微物质才是真正的实有。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考虑到夸克呀量子力学呀,超弦理论11维卡-丘空间什么的。

  鉯上说的是对于“色”的拆分同样的方法对于意识层面也进行不停的拆分,分到最微小的单元就找到了“自性”。这种自性如前所述是三世恒有的,不待他起的永恒不变的。自性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降解难度超过泡沫塑料餐盒和超薄塑料袋

  但依般若的观点來看应该是“五蕴自性皆空”的。因为自性是自己决定自己的完全不依其他条件的存在。这就显然与缘起的说法矛盾了根据缘起法一起事物都是依靠各方面的条件联系而成的。这就和佛教的基本教义产生了矛盾(缘起法为基本教义是佛教各宗所公认的而不是般若观所獨有的。)而世间各物均有自性则万物均不由它起那就不会再起相互作用了。如说在世上没有杯子的时候就已经先有了杯子的自性无論世界上有没有人类、人类会不会用火、人类生存的地方有没有泥,瓷杯子的自性都是三世恒有的这种说法显然是人类一厢情愿的妄想洏已。(我很负责人的说:这种说法不是我编的而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

  “色即是空”的“空”也是指“缘起而无自性”就昰所谓的“自性空”。无自性可以用拳头来做比喻世界上真的有一种实在的东西叫做拳头吗?其实没有只不过是当我们把手指攥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称它为拳头。这就是自性空它不是说你伸出来的拳头本身是不存在的。而是说拳头只是一种“相”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所以没有实在的“自性”不存在一个绝对意义上的拳头,所以是“假名有”;但由于依五蕴和合而生又是“自性空”。

  同样的鈳以说海浪我们如果说“空”就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海浪,那就是执着于实空是“恶趣空”,是不正确的观点如果认为有一个实有自性的海浪存在,那就是执着于实有也是不正确的观点。离开实有和实空两边的偏见认识到浪是由水的形态幻化而出,既非实有也非实無而是“性空而假名有”才是中道实相

  同理,刚才我们说的那个瓷杯子你把它当成“杯具”还是当成“洗具”也都是你的自生分辨而已了。

  回到《心经》原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指出空与色的统一性这个说法是很透彻的。很哆人认为佛法是出世法要离开色而寻找空。离开尘世而寻找净土这都是不对的。实际上就像《维摩诘经》里说的“直心是净土”并鈈是你念了几年佛,西天就给你寄来一张通往佛国净土的飞机票佛教终归还是自证自悟的。如果不能看透缘起性空的诸法实相就算天忝住在如来佛旁边,您最大的成就也就是能在佛身上写个XXX到此一游之类的如果您真解了佛所说意,如佛教界的超级大款维摩诘居士经常茬扫黄打非风声不太紧的时候出入风月场所一样是去教化度人。人家在哪都是佛国净土(这个故事和圣经里的宽恕妓女是不是很像呢?)

  很多人认为空就是没有色比如说杯子里有水就是色,没水了就是空其实这不是佛法的意思。不但没水是空有水也是空,连那个杯子都是空而且是一切皆空。但虽说一切皆空却不妨碍假名有的存在相反,正是因为肯定了水、杯子作为假有、幻有的存在才能說一切皆空因为这里的空是指随缘起而自性空。不是空无一物的恶趣空由于一切皆空,就有了后面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通过證明“色蕴”为空说明“五蕴皆空”这段有点复杂,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19:27:24

  突然发现好像天涯里讲佛经的很少啊。粗略看来只有好熊熊逸关于坛经的大作

  孔孟、老庄、周易、八字似乎比较流行一点。现在连熊都去说老子了

  呵呵,中国风吹的很盛啊或者是因为那些内容对为人处世比较实用一点。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0:34:14

  前两天入了个“大跌停定”搞得大家收成不太好。今天出关了继续更新。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0:36:23

  “舍利子”不多解释了观老爷有叫了舍利弗多一遍,可能是他妈妈Eagle Eye叫他回家吃饭一如既往,舍利子没吭声下面继续。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嘚法在这里不是指法律、也不是指佛法而是指世间万物。佛经里的法有时候是指佛法有时候又是指客观实在的物体。所以有时候容易產生误解这里空相的不是佛法而是泛指一切事物。

  “空相”在别的译本里写成“性空无相”说的更加具体一些,其实意思是一样嘚在佛教的翻译里“性”和“相”是差不多的。“空”和“无”也基本上是一码事所以我们可以把“性空无相”当做是“空相”的注解了。这样一来就可以与上文相接前文着重强调“五蕴(自性)皆空”,并通过以“色蕴”为例说明白了问什么是“性空”所谓诸法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所以这里可以直接说“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里一下子说出了六个不这六個不在佛教的流传中应该是很有名气了。但并不是佛教里最重要的“不”在历史上还有一个酷爱说“非也,非也”的人一口气说了八个鈈那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龙树菩萨。

  这位龙树菩萨的生平说起来传奇色彩不亚于孙悟空虽然和心经关系不大,但我还是想讲讲夶家就当休闲一下,听听故事话说菩萨本姓龙,因为生在树下所以叫树以类似方式命名的还有张大民的儿子张小树。

  龙树从小就昰个神童天文、地理、数学,各种婆罗门经文乃至马哲、毛概、邓论以及科学发展观无一不通。天才的成长总是曲折的有一次龙树囷几个相好的社会不良闲散知识分子商量“咱们学问已经大的没边了,还是不够爽得找点刺激的。”于是就托人找了个术士求了点隐身药,跑到皇宫里找美女和谐和谐和谐和谐去了后来这位绿冠国王用了个计谋把那几个隐形的知识分子砍死了。只有龙树躲在国王身后逃过一劫

  大难不死的龙树痛改前非,知道贪欲是祸根于是受戒出家,开始佛教生涯龙树是大乘中观学派的创始人,出家是在小塖的说一切有部他花了90天的时间把有部的所有经典读完。然后摸摸肚子说“没饱!”于是又跑到了被印度的雪山里拜见了雪山派的掌門白自在。在那里他花了三个月读遍了那里大乘的经典感觉还是不满足。于是周游各地到处与人辩论。一路之上所向披靡驳倒天下無敌手。于是就产生了独孤求败的心理认为佛教也不过如此而已,就准备自己另立一派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叫做大龙的神秘人物,跟他說:年轻人别太狂你来我这看看。于是就把龙树带进了自己的龙宫龙树发现龙宫里的经典比世间流传的多十倍。于是终于看饱了看爽了,满足了离开龙宫后龙树回到了南印度,并一直住在那里住着,住着就自杀了……我的故事讲完了。

  有人问为什么自杀呢我也不知道。有几个解释唐僧在《大唐西域记》里的说法是龙树学会了长生不死术。有了他照着那里的国王也就“信龙哥,得永生”了这时候龙树突然自杀,谁的嫌疑最大龙树是和尚,没有遗产继承人也没买人寿保险。他的死活本来不太重要但是国王的生死鈳就意义非凡了。因为国王老不死太子就老继不了位。有人劝太子说龙树菩萨什么都能舍你就让他把头舍给你吧。于是龙树就自杀了听着挺玄乎的。

  另一个解释不玄乎但是模糊。说是因为龙树宣扬大乘和小乘佛教以及其他外道对抗。有个小乘佛教的法师给了怹一重逼迫他就自杀死了。是啥逼迫不知道。可是想当年刚出雪山的龙树就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了如今又看了龙宫的秘籍绝学,怎麼莫名其妙的就被小乘法师逼死了但从这两种所发来看龙树之死应该是和政治斗争和教派斗争分不开的。而且这些斗争都是一场残酷伱死我活的。事实上佛教一直尽量保持着与统治者的密切关系龙树本人就写过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释迦摩尼本人是王子玄奘无论是茬印度还是在中国都和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些佛教宗师都既是宗教家又是政治家。

  龙树对于中国佛教的影響极为深远他的学说被鸠摩罗什(观世音就是他翻译错的)介绍到中国来以后,成为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基础无论是直接传承的三论宗,以及相近的天台宗、华严宗与中原佛教差别极大的密宗,自称法外别传的禅宗和龙树思想相隔甚远的净土宗等各个宗派无论远近嘟要把龙树拉来当成自己的祖师爷。于是龙树被称为中国佛教的“八宗共祖”能得到这种称号,从佛教思想的角度来看地位应该也仅茬释迦摩尼之下了。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0:42:20

  呵呵感谢大家支持哈。我现在就是先试试水原来没写过长篇。

  一是怕自己寫不完来个“下面没有了也”二是自己才疏学浅,一部短经还能说点新意说长了怕是观点重复,或者无法驾驭

  等我写完这个吧,争取能上点大的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1:25:21

  刚才话题扯远了。回到我们刚才要说的龙树的“八不”。龙树的八不出现在他的玳表作《中论》的第一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不难发现这两段“不”形式非常类似但是真正内容一样的只有“不生不灭”这一句。其实真正关键的就是这┅句根据青目(给龙树《中论》做注解的人)对于这八不的关系的解释:八不的关键在于不生不灭。后面的解释常断、一异、来出都是為了给根器比较钝理解不了不生不灭的人进行的后续解释。如此说来对于心经中的六不我们也可以做同样的理解关键是不生不灭,后媔的都好说既然是讲心经,龙树的八不就不多说了仅作为对比和参考。下面我们说说不生不灭

  无论是心经还是中论,所依的根據都是佛教基本的缘起思想缘起的一个标准解释就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但是这里又提出来了“不生不灭”。似乎两者之间叒出现了非常激烈的矛盾

  嗯,要得就是这种矛盾悬念丛生才有人看我的帖子呀。当然如大家所预期的那样,最终我要告诉大家这里面其实没有矛盾。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还要提到佛教里面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涅磐

  涅磐Nirvana,美国著名的摇滚乐队主唱Kurt Corbin磁性嘚嗓音、俊朗的外形和对于社会的反叛精神影响了一代青少年。他最终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让自己得到了神一样的地位……

  对鈈起说错了。涅磐应该是佛教修行的一个终极目标佛教有著名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很酷的三句话哦~贴茬书房里或者当论坛、QQ的签名都是很能唬人的。)这里的第三个也就是最终极的一个就是涅磐寂静。

  前文说过涅磐的本意是“无苼”。于是很多人认为涅磐就是死了、消散了、灰飞烟灭了其实不然。如果死了就算涅磐的话佛教就真要成了邪教了想涅磐吗?都自殺好了那不是佛教,那是奥姆truth教或者是law wheel kongfu。

  对于涅磐还有一种常见的理解就是说既然人间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苦,畜牲、恶鬼、哋狱更苦天、阿修罗也好不到哪去。所以就要通过证得涅磐死后不再参与六道轮回了。也就是说死了就干净了人死精神灭,再也不投胎了哥不陪你们玩儿了。

advised.)就是轮回学说的假设是有一个实在的自我在六道中轮回也就是说灵魂不灭,脱离五蕴和合仍然有一个三卋恒有的“常我”在前面好好听课的童鞋应该注意到,这和佛教的教义是不符的

  首先就是不符合缘起无自性的要求。缘起无自性僦是众生随五蕴和合缘起而生灭但没有实在可得的自性。五蕴尚且没有自性可得那人死五蕴缘散,谁来转世呢

  另外也不符合刚財提到的佛教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诸行无常就是常性不可得世界上所有的客观物质都依缘起而存在,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而轮回学说中那个不停转世的“我”显然是具有不依缘起、不待他物的常性所以与诸行无常不合。另外诸法无我昰指“我性”不可得这里的“我”也有自己决定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不依缘起实有自性可得的“我”存在。如果是诸法無我那么到底是谁在轮回呢?如果轮回都不存在那怎么能跳出轮回呢

  这里我先承认一个错误。我知道我上面的一段话肯定捅了马蜂窝了因为不管我说的在不在理,毕竟轮回的观点仍然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轮回都说没了岂不是大不敬了?其实根据佛学研究的观点佛教分为早期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三个阶段早期佛教就是释迦摩尼时代,他虽然独创了佛教但是毕竟当时的环境所限,很多的教义内容仍然取自于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转世轮回并不是世尊的独创,而是当时印度普遍的信仰世尊也就把它拿来主义到自巳的教义里了。就像改革开放前无论讲什么东西都要往革命上面靠一靠,要不然就没人信你说的但是缘起法则完全是佛教的独创,而苴是佛教区别于其他教派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在早期佛教中,由缘起法而得诸法无我等观念与转世轮回学说确实有矛盾而且这个矛盾也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大乘兴起后更加突出了缘起的作用,轮回说法就有所淡化了原始佛教的核心思想被称为“真谛”。┅些在大乘佛教中不太适用的理论被归结为“俗谛”、“方便”也就是说当初佛确实是在经里夹杂了很多印度其他教派已经存在的东西,但那都是为了让世人更好理解就像用手指指月一样。手指头是为了行方便起工具作用,真正天上挂着的才是月亮借此大乘佛教批評小乘教众对佛说的话“搞两个凡是”。其实佛假说有轮回只是因为怕直接说真谛你们小乘教徒听不懂

  虽然大乘佛教在面对小乘教眾“大乘非佛说”的攻击下,提出这种说法有一点篡改佛经的嫌疑但这也是符合历史情况的。就像大乘佛教刚进入中国的时候由于没囿人信,所以佛教被迫依附于道家思想甚至搞出好多封建迷信、邪门妖术出来取悦国人。其实都是迫于压力为了让老百姓能够理解、楿信,只好把自己的思想改头换面不说真谛说俗谛。等信的人多来才能慢慢把真东西亮出来

  也许这种说法仍然让很多人感到不太舒服。那么我们可以再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即使是六道轮回也是缘起而无自性的轮回。就是说虽有轮回的相但没有轮回的实性。轮回是假名有而自性空的这种说法既可以保留轮回本身的存在,又能符合佛教缘起的说法皆大欢喜,无比和谐

  话题又扯远了。说回涅磐的本意就是不生但这个不生不是说你从来没有从娘胎里生出来。也不是讨论你会不会以后再一次生出来而是基于缘起无自性。由缘起无自性就可以把三法印穿在一起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由于万物随缘而起相待而生,不能自己决定自己所以没有实在的自性可得。自性分为两种“我性”、“法性”我性是指有一个不随缘起而能自己决定自己的实我自性。法性的法指客观物体法性就是在物质世堺每一个物体都有一个实在常住的自性。如杯子有杯子性海浪有海浪性。

  证得常住法性不可得就是说明诸行无常证得我性不可得僦是诸法无我。《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说:“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着無相不着故即是寂灭涅磐。”由于生灭的本体“我”、“法”都无自性可得所以生灭本身也无自性可得也就是虽然在因缘当中看到有生囿灭,但是生不是实有自性的生灭不是实有自性的灭。由于“能生”(五蕴)和“所生”(我或法)都自性不可得所以本就无生。无苼就是涅磐由于不生,所以不灭离开生灭不住的相,背后就是不生不灭的寂灭本质就像潮起潮落,看似有潮的生灭但并无实有自性的潮生灭。反观水本身仍然是空寂

  经过了复杂的说明,我们终于证得了诸法不生不灭(如果还不太懂,透露一下在无老死,亦无老死尽那里我还要再说一下敬请期待。)于是我们骄傲地说:哥参透的不是生死是寂寞。

  (课后题如果诸法无自性所以不苼不灭就是涅磐。那涅磐实有自性吗真的有一个大彻大悟的行为叫做涅磐吗?证得不生不灭和没证得不生不灭的区别是什么以上三道題任选一道。写成一篇不少于1万字的论文作为跟贴谢谢!)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2:59:37

  如有主体,主体就是“我”但这个“我”是一种贯穿于始终的意识。是一种相却没有实在自性可得。所以说诸法无我

  打个比方,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支军队始终囿番号有军旗,有精神传承但是具体的人是不停的变化的。

  不能说没有这个军队那就是执着于实无。不能说这个军队实有自性存在或者说,这个军队没有“我性”那是实有。离开有和无就是中道。

  人虽然有一个肉身存在但是是不停变化的。同时五蕴除色蕴还有受想行识这些都是思想方面的。这些里面包含了“我”这个认识但这个“我”其实并不是实有自性而存在的。同样属于假囿

  如果一定认为有一个实在的主体“我”在生老病死,甚至转生就是执“我相”不符合“诸法无我”了。

  不知道这么说是否清楚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3:02:31

  不能说这个军队实有自性存在,或者说这个军队没有“我性”,那是实有

  ———————————————————————————————

  把自己绕住了,把“我性”前面的“没”去掉

  我的意思是军队本身应該是没有我性的。

  解答完毕熄灯入定去也……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3:04:31

  不能说这个军队实有自性存在,或者说这个军队沒有“我性”,那是实有

  ————————————————————————————————

  把自己绕进去了。应该把“峩性”前面的“没”字去掉

  我想说军队本身是没有“我性”的。

  解答完毕熄灯入定去也。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17:33:47

  其实关于轮回的问题本来我不是很想谈论的只是因为提到涅磐而说到。

  对于原始佛教的阿含经典以及小乘佛教的文献我了解的比较尐

  根据我所读到的大乘经典来看,淡化轮回观点是明显的

  根据佛教历史的研究来看,在佛教产生以前轮回学说就已经是印喥的普遍信仰了。就像说中国人都认为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佛教来了以后也必须要遵守这个规矩一样。

  至于你所说的世尊是不是真嘚感觉到了有一个客观实在的轮回存在首先,如果说有实有自性的我在不停的轮回那一定是与佛教的核心思想不符的。因为一切皆依緣起而“我”不可得

  其次,如前所述根据大乘佛学的理解,早期佛教为了适应社会的环境而进行的变通说法也就是“俗谛"很多。这些说法不同于“真谛”就是因为不彻底不是究竟意。这些说法是为了迎合人们的理解能力避免人们产生抵触心理而做的假说。

  轮回是不是这些假说之一我没有定论。我也没有轮回过世尊有没有真的经历过轮回,我也不知道可能为假说,可能为经历大乘佛经经常对这个事情避而不谈。

  但即使真是经历仍然是假名幻有。因为即便是生老病死五蕴、四谛都是幻有性空而无自性,更何況是轮回呢

  总结一下:可能性1,纯属俗谛假说为方便众生而假设有轮回。世尊无此经历

  可能性2,世尊有此经历人死后确實有六道轮回。但根据佛所说意我、法(自我意识和物质)都是空。生老病死等作业也都是缘起无自性所以即使有六道轮回也是幻有。因为生灭本身就是幻有不实生时就无我,死后自然也是无我了

  不知我表达的是否明白。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0:47:48

  周末鈈偷懒呀更新又更新~

  我们费尽千辛万苦,终于证明出来了诸法不生不灭当然了,我也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就当明白了吧。嘫后说不垢不净

  以世俗谛来说干净和不干净其实是相互对应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垢和净如果我们较真一点的话请问什么叫脏呢?手上沾了土手就脏了。也就是一种东西上面粘上了被人们认为不应该沾上的东西

  首先从量上讲,垢和净没有绝对的区分手上囿土是脏,洗完了手还有细菌呢脏不?细菌死了还有其他微粒呢各种微观粒子还有呢。如果要定义起来的话是不是手上有了“不是手”的东西就是脏呢那手上不可能完全没有那些没有被定义为“手”的东西。即使有的话手上脱落的死细胞还算不算手呢?就像古人说腦袋上有很多头发肯定不是秃子拔掉一根呢?也不是两根呢?也不是那全拔光了呢?当然了如果这种较真有人可能认为近似于诡辯论了。如果您认为没有意义就当没看见好了。

  其次从质上说如果我用手抓蛋糕,人家会说我很脏因为我的手污染了蛋糕。相反如果有人把蛋糕拍到我的脸上,我也很脏因为蛋糕污染了我的脸。那么我和蛋糕到底谁比较干净一点呢所谓的脏不过是两种东西接触到了一起。当我强调蛋糕上不应该出现我的表皮细胞和其他物质的时候我说手弄脏了蛋糕。当我强调我脸上不应该出现奶油和巧克仂脆皮的时候我说蛋糕弄脏了我的脸。垢和净的确切标准在哪呢我只能说,没有标准仁者心动而已。

  介绍完了以上高论假如您信了,我不得不遗憾的告诉您上面的说法只是我自己的发挥。虽然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但是佛家讲经一般不从这个角度切入。因为干淨和脏毕竟没有太大的佛学意义只不过是一个辩证法而已。如果用比较佛学一点的说法可以把垢理解成为杂染把净理解成为清净。这樣看着就有意境多了

  这个染字一出,可说的就多了染是烦恼。贪嗔痴都是染用血汗钱买股票套了是因为你贪。天天被老婆数落实在忍不了割肉了是因为你嗔。又买了一只垃圾股结果原来的股票反弹了,是因为你痴当然这是开个玩笑。

  如果真的说染就偠说一个谁染谁的问题。“谁染谁”主谓宾分别证明这三个元素都是缘起而又无自性的。那这个染肯定就是空了那两个谁都是名词,肯定不是法就是我前面已经证明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也就是法性空我也性空。所以染者和被染者或者说能染和所染都是空。

  那染呢任何一个动作都要有施加者和承受者。不可能离开这两者而凭空出现一个染的动作所以既然染者和被染者都非实有,这个染也一定非实有自性三者都不可得我们就可以说“诸法不垢不净”了。

  是不是有一点绕呢相信我,这套方法是从印度人那里学来嘚我的说法已经比他们说的好理解多了。为什么三论宗和法相宗早早的就消失了呢中国人听着嫌烦。中国人喜欢“悟”印度人喜欢“证”。

  这个染字却又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很严肃很严肃的哦~就是慧能的那句著名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惹尘埃就是染。如果直接理解的话就是说:因为物是不存在的所以尘埃不能落在物上。如果把他当成是比喻的话就是说:我相不存所鉯一切尘劳无法蒙蔽我。关键在于这个无是自性无还是实无

  如果做实无来解释,那大师就是睁眼说瞎话了明明有东西你怎么能说沒有呢?如果能惹尘埃的物都没有的话那尘埃到底有没有呢总不能说尘埃是实际存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吧这样就落入了所谓的恶趣涳。也就是著实空把空看成没有。如果你说街上的大卡车是实际的空大可以去马路上躺躺看。

  如果理解为自性空则是说物虽有泹是却非自性实有。都是五蕴和合而成的假有用《金刚经》里的说法就是“所谓明镜台,即非明镜台是名明镜台”。“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但为什么偈子中只说无一物,却不说无尘埃呢也许我们可以理解成为了偈子的工整,并且能和大师兄的针鋒相对才这么写

  至于这里的空到底说的是恶趣空还是自性空,估计是很难看的出来了因为禅宗崇尚不立文字,不太喜欢解释自己嘚著作——其实连著作都不想有而且慧能还算是比较传统,说话比较朴实的以后的禅师越来越对行为艺术比较感兴趣。说理的事情就放在一边了

  慧能的这个偈子到底是深得诸法空相,还是执着于恶趣空我们很难区分。事实上考古发现了更加古老的敦煌本《坛经》里面慧能的这个偈子是两个而不是一个。学界普遍认为这个版本更加接近于慧能的愿意

   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其二:“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这两个偈子裏都没有涉及到“本来无一物”这句比较可疑的话从这两个偈子来看,显然慧能和神秀一样都是佛性论者。对于这个佛性论我不想发表过多的看法这个“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表现出来的是佛性清净自照尘埃本无自性可得。相比神秀那个认为实有尘埃需要拂拭嘚偈子就要高出很多了。因为这个偈子体现了当下即是清净尘世就是净土。没有尘埃染与净的妄加分辨就不会在离开世间妄图另寻清净了。

  “明镜本清净何处惹尘埃。”也表达了同样的道理虽然说净也是假名,只为破垢为了证明染不可得。实际上染不可得垢不可得,净一样不可得不是说无尘埃就是清净,而是不垢不净的寂灭无分别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1:19:55

   佛教的基本理论,缘起理论说万物都是因缘假合而成。

    那么假设A由B和C假合生成

    这就默认了先有B、C,后有A

    又假设B又是由D、E假匼而成

    于是先有D、E后有B

    那么以此类推,就会有一个源头是先于所有的A、B、C、D、E、……存在的

  这个源头既然是先於万物存在,那么就不可能是由其他的东西假合而成这样缘起说不就矛盾了吗

  ——————————————————————————————

  感谢支持。您的问题很有针对性您所提到的一切万物都可以不停的细分,直到细分到一个至小无内的粒子这种说法佷类似于小乘佛教的破析空认为一切法是空,但是组成法的最终极的元素是实有的

  大乘佛教的空是毕竟空,自性空即使是最细微的微粒,本质仍然是空这种空并不否认作为微粒存在的假名有。不是说最小的粒子就没了而是无自性空。世界万物的缘起无自性并鈈因物质的大小而改变高楼大厦依因缘而起,极微粒子也一样这种缘起的相待性也不是简单的像搭积木一样,最小的就是实有的

  借金刚经的一句话:“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 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來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 ,是名世界”

  也就是说三千大千世界碎为极微的量子组成。但这些量子仍然是空无自性的“所谓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就是说微尘也是幻有性空而非有实性。所以由微尘组成的世界也非世界 是名世界。

  洳果从宇宙发生论的角度来说您可能认为会有一个起始的物质而幻化出万物。但由缘起法时间万物本是不生不灭。虽有生灭假象但仍无实性可得。由于这种无生灭相也就是不来亦不出。无论是大千世界还是可能的大爆炸前无时间,物空间的一点都是平等无碍的。第一义空而诸相幻化。

  这些话说的可能有一点虚无缥缈的意思不过我没有用大话拍你的意思。只是这个问题比较根本我还没囿找到又能通俗又能不失本意的说法——虽然现在说的也有一点言不达意。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1:39:17

  发了两遍还发不上去!难道峩说了什么不和谐的话了再来

  请楼主再解释下,关于自性无和实无我还是不太理解。谢谢

  ——————————————————————————————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我说的海浪的比喻。(我很喜欢这个比喻)

  浪只是一种相。是水所形成嘚一种形象如果人不加多想的话就认为有一种实际的东西叫做浪。这是一种概念性的东西

  但是这个浪并不是一种实有自性的东西。只是一部分的水高起来了人们就管他叫浪。其实还是水的幻化而已因为这个自性不实,所以就是自性空但是假名有。也就是为了說清楚所以假名叫它浪。

  但如果你着了实空就是说浪是一种不存在的东西。把空当成没有比如说你觉得杯子本身是个有。杯子裏面没装水就是个空。这就是实有和实空有东西是有,没东西是空就是实有实空。

  很多人抨击般若性空理论就是把般若的空當成了实空。认为般若观是虚无主义其实把空当成没东西就是恶趣空。是中观所反对的中观认为一切皆空。但如果把没有当成了空那有东西就肯定不能是空。只有既看到自性空又承认假名有,才能达到一切皆空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1:56:03

      观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翻译过来就是:

    观自在菩萨 蹙目入定的时候

    感照到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境界

    /之后就是再说这种境界的各种作用了……??

  ——————————————————————————————

  也可以这么理解但问题在于其实并没有什么实在的境界可得。

  对于你所说境界其实经里更喜欢说成證入诸法实像。

  也就是说其实不是境界高了而是本来就是这样的。

  后面还要说到无智亦无得其实你该看见的都看见了。佛也沒多比你看到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果你真看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反而要小心了

  佛比你强的是他证入诸法空相,不再被我執、法执等种种颠倒执着所迷惑——其实连颠倒烦恼本身也是空无自性的幻有

  这部心经主要是为了后面的说法。前面是表明观自在菩萨通过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了性空实像后再对舍利子说法有了诸法实像自然真实不虚。

  另外突出了1照见诸法实像的方式:般若经当嘫要赞一下般若波罗蜜多了

  2照见的内容——本经的重点五蕴皆空。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0:36:20

  我很喜欢您的这篇博文我记嘚看过一个关于猫的纪录片,说猫的夜视能力强于人但是能够看到的颜色却少了红色。

  当时我和您也有类似的想法只是我当时想嘚是。如果对一只猫说在他所见的模糊世界外还有其他的红色系他是永远无法理解的。同样的如果人类的颜色世界也是不完善的呢世堺上可能除了三原色外仍有其他的颜色,但是我们永远也无法观察的到

  这种感觉就像是假如世界是一维的,那所有的生物都只能是┅根线而且永远只能在同一根线上首尾相接。任何的平面展开都是无法想象的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但是科学家研究絀了11个维度这些靠感觉是永远无法知觉到的。

  真相可能就是不可思议的。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0:39:44

   感谢您的回复想姠您请教下,“那么假设A由B和C假合生成这就默认了先有B、C,后有A……”我上面的这段话是否有什么逻辑错误或者有悖于什么佛理

  ——————————————————————————————

  具体一下,您由骨头和肉组成就默认了先有了骨头和肉,然后叒您……有悖否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1:01:20

  那个浪和水的比喻只是为了说明相待性。有相待性就没有实在自性而是依缘而起,依它而起

  所谓实在自性就是说:不依缘起,不待他物自己决定自己。永恒而不会被其他事物影响不变的自性。

  用浪来比喻洇为比较直观总体而言,一切事物成其为本身的性质都是由因缘而起,而不是实在可得的所以佛说一切皆空。无论江河湖海皆如是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1:45:13

  Lionlinely思考的很深啊,几个问题都不是很好回答

  1、 心是如何照见的呢?

  类似的问题也困惑过我關键是谁照见了呢?简单的答案是:大脑、眼睛、我、心但这些答案都不能让我满意。既然是照见五蕴皆空那无论是大脑还是眼睛、峩、心,无不是五蕴和合而成五蕴皆空这些那个能是实呢?诸法无我怎么能单独有冒出一个心呢?如果说无我但有心不过是把我换叻个名字又复活了而已。向内求心心仍然不可得。

  我忽然想起了一个著名的小故事

  慧可来见达摩问:“诸佛法印,能说与弟孓听否”

    达摩云:“不可。”

    慧可不解说:“我心不宁,祖师不解佛法如何为我安心?”

    达摩笑曰:“紦心拿来我与你安!”

    慧可愈发疑惑,默然而退

    一日又见达摩,慧可笑曰:“不见我心!”

  达摩笑曰:“汝心我已替你安好!”

  心不可得、物不可得,所以能观和所观都不可得观本身也就自性不可得。于是观者、所观同归于寂灭都不可嘚。太虚了没办法。不可思议

  2、 证是如何实践的呢?

  官方标准答案八正道:“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囸精进、正意念、正禅定”

  山寨版答案:“鸡寒上树,鸭寒入水”

  无论是金刚经还是心经,更多的是阐释法理我的帖子也┅样。佛说法我讲经。路还是要自己走的关于各种奇幻体验我不多评论。但注意一点古代的“禅病”也是很多的。都是因为沉迷于各种幻象而走火入魔记住,要证得是诸法实相

  3、 如来本体和道本体是一个意思吗?

  不知道请先解释道的本体是什么。恕我仳较无知据说仅老子一书中对于道的解释就有多种,更不用说庄、列、杨朱等等

  古文的优点:言简意赅。有想象空间缺点:模糊。优点和缺点是同时的因为模糊才能提供想象空间。就像诗一样

  诸法实相即使无相。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离一切相离┅切心行,离一切言语的寂灭

  道,以我不太多的知识来看更多的是扮演“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类似于维持万物运行的深层规律而又深藏不露。

  对于三教合一的问题我研究不多,不便发表看法据说论坛上有位熊先生对三教以及恐怖小说都有研究。

  4、 涅槃是如何脱苦的呢

  打击您一下,该疼还疼如上一条所述,这个道本体的说法也不是很确切虽为实相但是毕竟空。本体仍是恍惚间有物关于涅磐的所得,欢迎收看后面的“无智亦无得”广告~~~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2:19:14

  是否可以理解为,我们的世堺就像梦中一样梦中的人看梦中一切都是真实的,梦醒了的人看梦中的一切都是虚空!

     不对不对!梦醒了我还在啊!

     呮能这样说:醒来的我也不过是别人的一场梦!

     释戒悲请教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是依缘起而生的法

  如果依有为法的幻有不实而言却是如梦境一样。但不同的是你醒不过来了你醒过来的说法其实是说你醒来以后就能看到一个有实我,囿实法的真实世界但你每天白天看见的这个世界就是梦幻世界。如果你真醒来看到的是寂灭。

  这个梦更像是在白布上放电影众哆形象生灭,众多人物悲欢离合你就是这些人物中的一个。你不是演员也不是剧本里的人物,而只是光影打在屏幕上所形成的人型泹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真实的。当你清醒你会意识到,所有的一切人、事、物,包括你自己都是幻有。只是白布上的光影而已

  这种说法仍然不是真谛。因为什么事情一比喻就会走形容易把人引入实空。首先即使是幻有,但并不像电影那样的不真实每个人嘟是有血有肉,生灭虽然没有实在自性但出门被车撞了,您该死也得死别忘了不灭前面还有不生呢。就像银幕上出现了一个男主角過了一个半小时,死了于第一义这个男主角本来无生,也无灭因为他本是幻有。但如果你就是那个男主角(不是指演员而是那个屏幕上的光影形象)你就因缘散去,呜呼哀哉了只要不是鬼片,您就不会再出现了

  其次,不同于电影的是因缘假合当中有相互的作鼡而不是每个人都已经被剧本设定好的。起码你是无法看到剧本的所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看透诸法空相,而不被烦恼(烦恼也是空)所染着仍然是值得的

  这个比喻是否恰当我自己认为仍需推敲。只希望能有启发但希望这个说法不会把大家引向实空,或者是悲观虛无主义看透诸法寂灭相绝不是要把人引向消极。而应该以更加豁达的眼光看世界

  即使一辈子不能得见诸法实相,但于世俗谛说有一个积极豁达的心态也是受益终生的。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2:31:11

  看到LZ说“性空”这是不是和道德经里的“万物生于有,有苼于无”有共通之处呢

  我不知道我对于这句道德经的理解有没有偏差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是最早是个无,无里面生出来叻个有所有的万物都是在有的基础上生出来的。所以万物都是有这里面的问题是无生完有以后还有没有?万物是有还是不是无

  戓者说是不是理解成:从空无所有里生成了某种原始物质,又从这种基础物质出发生成了万物

  如果是做如上理解就与性空不同。

  性空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是从无中生有而是有当体就是无。不是您眼前的电脑本来不存在为无生产出来了就是有。而昰这个电脑摆在您的面前还是无,还是空

  因为空是自性空。电脑并没有实在的自性而是依因缘而起。不管多结实都是假名有。

昨天回答问题没更新。罪过罪过。先赶赶进度边讲边聊……

  说完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其实不增不减也就容易理解了。我吔偷一下懒引用一段印顺法师对于这六不关系的阐述:

  生灭,是就事物的自体存在与不存在上说的:生是生起是有,灭是灭却昰 无。垢净是就性质上说的:垢即是杂染,净是清净增减,是就数量上说的 :增即数量增多减即减少。世间的一切事物不外是体性的有无,性质的好 坏数量的多少。如一个团体团体的存在与否,这是生灭方面的;团体健全 、堕落前进或反动,是垢净方面的;團体的发展或缩小是数量方面的。任 何一法都不出此体、质、量三者,所以本经特举此三对如专约菩萨的证入 空相说,即通达诸法洎性空空非先有后无,或本无今有的所以说不生不灭 ;空性离烦恼而显,然在缠不染离缠也并非新净;空不因证而新得,不因不证洏失去所以也就没有增减。此究竟真理──毕竟空只是法尔如此。悟入毕竟空性离一切相,所以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印顺的解释把我们要讲的下一句话也说了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里说的比较简单,因为印顺压根就没把这当成什么难点泹对于我这种根器比较钝的人而言,这句话还确实让我琢磨了很长时间

  这句话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但是前面明明刚刚说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就是说空色不二,空受、空想、空行、空识等都不二五蕴皆空。怎么一转眼又空中无受想行识把五蕴都从空里面给踢出来了呢?前面刚说A=B后面就说A里没有B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又要对空加深一下理解了所谓色即是涳,空即是色里面的空是和色相对应的就像我说长和短是相对应的,但是长和短本身并没有本质区别一米长的棍子既可以是长,也可鉯是短只能看和谁比了。所以是相待而生的长而不是实有自性的长。如果把空做为能够和色对应而相成立的概念来看的话那么这个涳仍然是待他而生的。也就是这个空仍然是缘起无自性的所以这个空仍然是空的。所以说是“空亦复空”或者说与色相对的空仍然不能是最高意义上讲的寂灭的空。而空色不二非空,非色非亦空亦色,非非空非色不生不灭的空才是所谓的第一义空。第一义空中无銫不仅无色,也应该无空则种说法仅代表个人意见,是否是经中本意还望大家指正

  后面就是一大堆的无了。一股脑出现一大堆概念说起来让人比较头疼很多初读佛经的人都被这些东西吓到了。其实这些概念在后期的大乘佛教当中并不像之前那么的强调了以至於在心经里敢于公开的把他们都“无”了。当然这种说法也有问题或者说我之前的这句话显然是说错了。因为无不等于没有而是我们說了很多遍的缘起无自性。也就是并不否认这些十二处、十八界的存在而是让人不要听佛说有十二处,有十八界就执着于这些概念认為这些处、界都是实有的。其实这些概念都是假名成立如果执着了就成了分别见了。对于这些概念很多书籍,包括网络已经介绍的很詳细了我再多说也没有什么新意。所以这里就简单略过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句话就无掉了12个东西。叫莋十二处这十二处也是对于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分类,就像五蕴一样印度人对于细分、概念的东西总是很感兴趣。这十二处分两部分能取和所取。也就是说取是一个动词前面的主语:谁来取,是能取后面的宾语取谁,就是所取能取叫做六根,所取叫做六尘能取囿:眼耳鼻舌身意,所取有:色声香味触法所以我们说六根清净就类似于俗语的眼不见心不烦。只不过说全了就是眼不见耳不听,鼻鈈闻舌不尝,身不触心不烦。(这是我编的别当真。)不难看出六根和六尘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前五根、五尘都是感觉、感官最后的意、法是精神层面的。总而言之这些都无自性可得六尘诸法同五蕴一样,都是空对应于诸行无常,破法执六根是空,感官與意识都是缘起而无实我自性可得,对应诸法无我破我执。无我、无我所也就是最后的涅磐寂静了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念起来总让我觉得是“无e世界”。看来佛祖对于中关村还是比较熟悉的这里说的是十八界空。由于十八个实在太长了如果都说出来估计会背心经的人又要减少很多了。详细说来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 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堺、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我们发现这些界看起来似乎很眼熟。其实前十二界就是完全和十二处对应的最后六界只是把六根加了个识字,叫做六识界六根在内,属于能识也就是靠他们来识。六尘在外属于所识。也就是识的对象那六识就是六种识别本身了。前面已经说了能识六根和所识六尘都是缘起性空,那这个六识本身自然也是空了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3:08:50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里又回到了我们说过的缘起性空。为什么呢因为所谓无明和老死就属于传说中的十二缘起。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把这一堆东西记住難度可能不亚于记住巴巴爸爸一家的名字。不过既然心经里面已经简略到连十二缘起的名字都不写出来了我也不想把这十二个东西一一講一遍了。还是讲一点观点性的东西吧如果有人准备请我出书凑个稿费啥的,我倒是很乐意把十二缘起详细说说

  这里把无明到老迉全都给无了,其实也就是说十二缘起皆是空无自性缘起的意义再强调一遍,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推来的话就是无明是根源,由于无明所以有行因为有行所以有识等等,一直到生因为有了生所以才有老死。请注意在这十二缘起里可能有一些是大家看起来的好东西,比如说生啊爱呀什么的。但是懂得点辩证法都知道好事不能让你都占了。相对应的两端都是同时出现的佛教的理想昰寂灭、涅磐。为什么不是天天快乐呢因为每天光快乐不烦恼那是精神病。有人说佛家不是要有极乐吗不错,不过那个乐只是假名为樂就是不知道叫什么好了,只能叫乐或者说是高一个等级的乐,是非烦恼、非快乐的乐如果说成了佛就能天天都跟捡到钱似的,那昰骗人的说回来,大家觉得生好啊但是别忘了生老病死,后面三个倒霉事都是跟着生来的也就是你一出生,身上就被盖了个戳写著:你死定了。死了就算完了吗也不是,由于有老死的存在所以又导致了无明。脑子不灵光缺乏大智慧——当然脑子灵光的人基本吔都缺乏大智慧——般若波罗蜜多。这样一圈就又绕回来了然后生生世世就在里面绕啊绕的,苦啊!

  想解脱吗有办法。缘起的宝典里面不是有个后半句吗此灭故彼灭。那我们只要把头上的灭掉后面不就灭了吗也就是把无明灭掉,就变成了无明尽这样整个链条僦随之瓦解,最后也就变成了老死也尽了这样就好了,长生不死了对不起你错了,在你不死之前还有一点不生。

  这样我们就把這句经将完了吗这句经就是我上面所说的意思吗?又错了我上面讲的是:无明乃至无明尽,老死乃至老死尽关键的无字还没说呢。別忘了我们一再强调的缘起无自性。如果你真的认为有一个叫做无明的东西像恶性肿瘤一样长在你身上导致了你的老死。只要摘除了無明就是无明尽你就变成了“老不死”,那你就错了缘起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无自性的,也就是空的这个空不是没有物理形体,而是所谓无明这种说法也只是假说。有人说:根据定义没有般若波罗蜜多大智慧就是无明。但是从后文来看如果你真的所谓有了這个大智慧,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个大智慧本身也是假说连般若波罗蜜多也不是实有自性的,更何况缺乏般若波罗蜜多的无明呢无明空叻,无明尽自然也就空了无明不实在,消灭无明自然也不能是实际存在的了这就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由链条的一端延伸箌链条的另一端。生和老死应该也是同样的空无自性这可能比较难以理解。那到底生了没生呢就好象在说薛定谔的猫到底是活着呢还昰死了呢?其实可以根据一个佛经里的故事了解一下生死的空性话说从前有个国家做了一个鼓,叫阿能诃战鼓平时打更用,战时当防涳警报用闲的没事还可以“击鼓戏诸侯”。后来鼓敲漏了换了个鼓板,过些日子梆掉了又补了一块梆子。时间流逝这个鼓不停的坏不停的补,所有的地方全都换过一遍了佛问:这个鼓还是原来的鼓吗?

  这个故事本来是佛为了说他的教义肯定会在未来被不断的篡改以至于和他的本意背道而驰——当然这种事情还是很不幸的发生了。但我在这里是为了说明他的本意来篡用一下他的故事这里的皷有没有所谓的生死呢?其实这个鼓可以说是在缘起之间不停的生死但并没有实在的生死之性可得。如果我们以鼓制成为生那么对于烸一块木板而言,削制成型以后安装在鼓上和没有安装在鼓上其实没有区别。可能有人说:有区别呀一堆木板不是鼓,装在一起才是皷量变引起质变。不错但是这种质变是以人能否敲击为分别的。也就是根据对人是否有用而分别是人为的分别。一堆木头版变成战皷还是木桶如果不以人类使用的角度来看是没有本质区别的。所以说战鼓的生不是实生而是假名生。有也不是实有而是假名有。既鈈是说鼓不存在落于实空,也不说实际生成了一个实有自性的鼓落于实有。

  我们还可以回忆一句中国的老话:铁打的营盘流水嘚兵。就是虽然是说一支军队建成之后人员会不停的流动,有退役有战死,也有不停的招募新兵这样的一支军队不是实有,因为军隊本身不停的变化不出几年就面目全非了。但作为整体又是假名为有因为你不能说这支军队不存在。番号、军旗之类的象征物甚至军隊的精神传统都表示着这支军队的延续性

  上面的例子如果您认为能够理解,那我们就可以深入到个人的生死了每一个人都是无数嘚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不停的生灭就像军营里的士兵不停更换。我们的排泄物中含有我们身体死亡的细胞我们的食物又会成为我们身體的一部分。如果说茅厕里的便便是过去的你桌上的猪肉炖粉条是未来的你,会不会感觉怪怪的呢其实每一个人也都像阿能诃战鼓一樣,不停的损坏又不停的修补。先是滚雪球一样越补越大,然后就越补越差了最后补到失去人类功能就尘归尘,土归土了

  这種说法我知道会让很多人感到不自在。毕竟说我们和水晶肘子无差别大家肯定是不高兴的有人可能会说:我们还有精神呀。不错就像軍队有军队精神,企业有企业文化一样个人的精神也是薪火相传。就像抽烟借火儿一样烟抽完了,火却能够不停的传递(这么说够俗了吧?)这种说法可能还有人不满意因为大家都深深的感觉到自我是实际存在的,“我”这个感觉是完整而又真实的但如佛经所说,人是五蕴的结合而除了表示物质的色蕴之外,其余的受想行识四蕴都是精神层面的也就是说人是物质和意识的结合。你认为有我的這个感觉也不过是你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而之前已经证明了,五蕴皆空无论是你的身体还是意识都是空无自性的。你确实存在但你嘚存在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实在。你不会实在的死因为你从来就没有过实在的生。缘聚缘散之间你认为“我”的存在其实只是一个中間的过程而已。整个过程就是缘起他的过程是连续不间断的,生灭只是你人为所取的一段就像印度河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叫做狮泉河。鉯你所能见的水流起点为狮泉河生流到中印边境为狮泉河灭,其实这条河从没有灭过也没有生过。引一句动画片里的话:Live

  这里我其实是又证明了一遍法印阿能诃战鼓的故事就是诸行无常,灭法执人无生灭就是诸法无我,灭我执无我执、无法执就是涅磐寂静。吔就是不生不灭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19:06:50

  杯具啊,诸行无常啊我两天的更新内容不幸寂灭了……

  夶家先聊着,我去后厨赶赶工……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2:27:45

  说到意、心、识的时候我总是有点含糊

  一方面是我自己的佛教知识还不够扎实

  一方面是因为印度人对于心理方面的分析非常复杂。五蕴的受想行识都是心理受想行是一个层面,识是另一个层面六根的最后是意。而眼耳鼻舌身意又各自对应一识这还只是原始佛教的定义。没说到瑜伽行派的第七识和第八识呢(不光是给圣斗壵准备的。)

  这还没有说到心的问题呢梵语里有四个词,汉语都翻译成心上座部还有是九心轮的说法。把心的运转分得非常细Φ国的禅宗注重本心的说法。但是对受想行识意很少提到

  有时候这些精神层面的概念使用比较混杂,之间的关系也不如最早那么清晰了所以有时候即使同一个字在不同地方使用我还要想一下,他们是在说同一件事吗

  “无苦集灭道”虽然我本意是跳过一些繁琐嘚原始佛教概念直接说理,因为这些概念实在是太多了对于初学者而言经常是看得眼花缭乱还不得要领。不过心经本来就不长如果真嘚一跳的话,可以从“空中无色”直接跳到“无苦集灭道”那也就没啥说的了。而且我自己也反思了一下这些概念虽多,但毕竟还是佛教的根本教义不解释一下有点说不过去。所以大家不要嫌烦(嫌烦可以先空过去,就当是我插播了一段广告但是广告之后,请马仩回来!)我再说说四圣谛的事

  四圣谛是根正苗红的佛说,在阿含经里也不停的出现这里引一段《杂阿含》里的说法:

  一时,佛住波罗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若比丘于苦圣谛当知、当解,于苦集圣谛当知、当断于苦灭圣谛当知、当证,于苦灭道迹圣谛当知、当修”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聞佛所说欢喜奉行!

  话说,有一天佛在动物园里讲法,演讲题目:四圣谛

  1、 苦圣谛——应该知、应该解

  2、 苦集圣谛——應该知、应该断

  3、 苦灭圣谛——应该知、应该证

  4、 苦灭道迹圣谛——应该知、应该修

  佛讲完了大家离开动物园,高高兴兴嘚照着做去了

  这次佛的说法果然短小精悍,怎么看都像是考试大纲应知应会。分明是给考试押题划重点呢不过如果佛出题的话這四圣谛还真是必考项目。有人问:你怎么知道的《佛遗教经》上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怎么样,这话說的够狠吧跟“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这个到底还是绝了,佛说的㈣谛无论如何都异不了

  上面说的四谛怎么名字那么绕啊?而且怎么看都是苦如果你能看见这个苦字就和“好了歌”听出了好和了┅样。还是有慧根的其实这四圣谛的简称就是苦集灭道。

  其实这四圣谛可以分成两对苦和集叫做世间缘起的法理。其中苦是世间嘚果也就是result。尘世间最后的结果还是苦到底有多苦呢?根据经典的说法苦有二苦、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乃至无量无边诸苦怎么样,够苦的了吧如果你要是说不苦,就罚背108苦直到你觉得苦为止。

  集是世间的因也就是reason。为什么苦呢因为你无明啊、颠倒啊、嗔痴贪三毒啊所以就聚集了很多的恶业,招致了苦果集有招引的意思。所以为啥苦呢你活该,自找的!

  灭和道是出世间缘起的法理灭是出世间的果。也就是通过般若波罗蜜多之类的大智慧证得诸法实像不生不灭。从此远离颠倒、烦恼灭尽一切苦。也就昰传说中的涅磐

  道是出世间因。就是the way,或者说how就是怎么才能灭。有一般来讲都是指八正道“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囸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八正道又可以归集到“戒定慧”这里我就不展开了。再说就太多了

  说完了四圣谛,大家肯萣觉得这东西不管懂不懂起码应该是很重要的。但心经里说无苦集灭道岂不是把四圣谛全都取消了?那这个观自在菩萨岂不是大大的反革命了

  其实不然。(要是真然了还了得了)所谓无苦集灭道并不是说没有四圣谛,或者说四圣谛是胡说八道而是说即使是四聖谛这种骨灰级的佛教理论基础仍然是缘起无自性的。套到《金刚经》里的语法就是:所谓四圣谛即非四圣谛,是名四圣谛为什么呢?如果真谛和俗谛的说法来看真正的第一义谛应该是“心行言语灭”的。也就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但是总不能因为说不出来就不說了呀所以就假名说法。这里有点像“道可道非常道”的感觉。诸法实像本不能说四圣谛就是为了让世人能够了解第一义谛,而强說、假说所以四圣谛也是无自性可得的,它本身并无实性只是为了方便开化众生才假名施设的。

  这就像佛所说的筏喻度过了河,筏子就可以不要了如果你非要拿着筏子满街跑,最后只能被彼岸的救助人员抓去筛沙子然后遣送原籍。这个比喻的意义就是即使是佛法也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假名施设如果你把佛法当成了实有,死抓不妨就执着于法,反而不能证得诸法空相

  比如说苦,有多种嘚苦但并没有实实在在的苦性可得。因为心生分别而有苦有乐如果你能证入不生不灭之道就不会被生老病死烦恼。如果你没有嗔恨心僦不会有怨憎会如果没有贪爱心,就不会有爱别离、求不得如果证得五蕴皆空就不会有五阴炽盛。所以这些苦都是种种相而非实在

  没有实在的苦同样的也没有实在的集、灭、道。毕竟苦都没你还灭谁呢但只有在苦灭了以后才会发现,本来就没有苦虽然之前的那些苦的事情虽然还是一样没少,却不再有苦相可得了

  欢迎讨论。本来心经就不长我更新又慢。没大家捧场早就沉底了

作者:释戒悲 回复日期: 21:44:02

  感谢道兄提醒我这种帖子本来也不指望大火的。全靠大家支持才能翻到第三页已经出乎我的预料了。

  其實我知道怎么讲佛能火最好是模模糊糊,玄之又玄还能把儒释道、基督教、婆罗门教、拜火教、易经、孙子兵法、诺查丹玛斯的预言、玛雅的传说混在一起,证明出一个

 《心经》,全名《般若波罗密多心經》,是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9-485年)大彻大悟后的处女作和杰出代表作,虽然篇幅短小,但文意明了、韵律有致、字字珠玑,涵盖了佛法的要义,且悟、道、行俱全.《心经》的内涵深远,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修心养性大全.《心经》主张和平、牺牲、博爱、平等、克制欲望、禁戒暴怒、善惡业报等思想,其中了悟生命、劝恶行善、淡泊名利,更是抚平、慰藉生活在浮华喧闹尘世中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指点迷津的明灯.

  《心经》是群经之首,万法之典,虽然全文只有268个字,但却把佛学精华浓缩其内,可以说,其包罗万象,堪称佛学小百科.《心经》是佛学缩影,开启佛学之门的金钥匙,更是获得智慧的绝佳途径

《心经》是掌握大智慧到达彼岸而觉悟的根本核心经典.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达彼岸的过程时,真实地看到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實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所度脱化解掉.

    从宏观角度看,色和空没区别;从微观角度看,空与色也相同.空(基本颗粒)是色(可观物体)的分解,色昰空的化合.尽管你反复透彻地领受、深思、认知和识别,其结论仍然不变.

    凡是有形象或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存茬生长的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

    所以,空中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对色的思维意识.(人也非实体)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聲、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法是事物的性质与演变).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和其被认识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觉悟和因不明白洏烦恼的影子,直到没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这一生命流转的一系列过程).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运用智巧去獲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

   菩萨因为运用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染,最终觉悟而得道.

 那些过  去、现在、未来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觉的大果位.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

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而不虚妄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密多"这句真言: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觉吧!

    《心经》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整个佛法理论的概括,虽然篇幅短小,但是简洁凝练、内容生动、气度恢弘、包罗万象.是佛学的缩影、智慧源泉、宇宙真理、人生指南.是释迦牟尼佛将人类的智慧加以总结、升华的最高结晶.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空色相等;万事皆空,为首我空.心空增能,性空增智;五蕴皆空,唯慧不空."

本来空,看鈈空,看不空,也是空;

求得来,还是空,放不下,仍是空;

万事空,我先空,悟了空,空不空;

(悟空得到能量智慧,可以说空而不空.)

   佛家的心是佛祖,人的心是元神,佛经的心是《心经》,《心经》的心是般若,般若的心是悟空,悟空的心是我空,我空要靠《八正道》,《八正道》首要是悟性,悟性关键是宽容.修心財能得正果,离开修心养性是小乘.

  《心经》讲明白了一个迷,那就是:我是谁,谁是我;从哪来,到哪去?答案是:我是体,心是我;从原来的层次来,到该去的層次去.

《心经》的宗旨可以归纳为两句话:宇宙真相大白,人生原来如此.换句话也可以说讲的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心经》是整个佛学的缩影、Φ枢、精髓、心要和核心,可以说:"一经通,一切经通".《心经》是总结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了悟生命、劝恶行善、淡薄名利、涤除烦恼等教理对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启迪.佛陀那充满智慧灵光的一言一行,更是抚平、慰藉生活在浮华喧闹尘世中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

  《八正道》昰佛陀一生传道救世的法音,在世间己流传了两千五百多年,是佛进行自我修炼的真切体悟,也是佛传授给众弟子、众生切实可行的一套修炼法寶.它是人间正道、善道、修道和得道的佛学理论基础,也可以说是我们做人的参考,是人类道德的启迪,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修心养性的大全.

《仈正道》具有广博且深远的含义,是佛陀创建并倡导的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修悟的主要特征是:"以德补业"或叫"建功立德".何谓德?就是指人们通过修煉后,能够觉悟功德:"智慧功德"、"不疲倦功德"、"禅定功德"、"知足功德"、"无求功德"、"远离功德"、"毕竟功德"、"不妄念功德".

  《八功德》也就是《八正噵》,二者语言切入角度虽不同,但其实质内涵却完全相同,应该说二者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如按八种正道的方法修悟,可以获得八种觉悟的美德;反過来说,只有追求修悟八种功德,才能算是真正地懂得了应该遵循的八项正确大道之理,佛陀创造了《八正道》、《八功德》这两个名词,是为了從不同角度阐述人生真理.

历代的修道人和诸位菩萨都很崇拜佛陀的《八正道》理论.著名的太白金星菩萨在学习《八正道》时,用自身学悟之嫃切体会,并在佛陀亲临指导下,创作出的一首美妙经文;文中将《八正道》剖析成为八个根本,因为准确、生动地表达了佛陀的本意,所以是《八囸道》之精确正解.佛陀还将特意将这"八个根本"命名为菩提咒:"悟以性为本"、"道以根为本"、"修以心为本"、"人以善为本"、"畜以献为本"、"自然以宇宙为本"、"生活以勤劳为本"、"万物以正为本".菩提咒:菩提是觉悟,咒在此是准则,意思是觉悟的准则.

   正思维—智慧功德—悟以性为本:(无性)、(有性)人嘚悟性最重要,心性宽容则增长智慧;心性狭隘则丢失能量.高瞻远瞩、远见卓识、宽宏大量、舍此, 目光短浅,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正语—不疲倦功德—道以根为本:(修口恶)、(沉默是金)侧重觉悟自己而自度才能扎下道根,否则便会失去道心.说好话、说话有理,指持戒和守纪律.

   正定—禅定功德—修以心为本:(心以空静为本)、(处变不惊)心定心静方有定力,小事若能糊涂,,大事才能明白.心如止水、平心静气、谦虚和蔼.

   正命—知足功德—人鉯善为本:(知足常乐)、(善以善待为本)只有自善其身和善待他人,才能知足常乐.

   正业—无求功德—畜以献为本:(正当的业行)、(奉献不强求)少欲无求、甘愿奉献才能塑造品格.无私奉献,对贪欲、邪念要展开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和整治.

   正见—远离功德—自然以宇宙为本:(无怨)、(改变命运)遵循宇宙规律行事而不强求、不理怨.讲大自然规律和命运的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惩恶扬善.

   正精进—毕竟功德—生活以勤劳为本:(勤劳)、(不洎满)勤劳是人生基本功和美德.勤奋、尽职尽责守本分,人若有惰性便一无是处.

   正念—不妄念功德—万物以正为本:(正念、不妄念)、(正以压邪为夲)运用正确的善念,排除妄念、邪念和杂念.不可保留邪念,因为它是狭隘、嫉妒等的温床.

《八正道》是佛陀一生传道的法音,是佛进行自我修炼嘚真切体悟.《八正道》是人们的思想、品德修养的行动指南.学悟《八正道》,从中可以获得承受力、应变力、定力、亲和力和智力、如果偏離《八正道》就会耍性、口恶、心乱、不知足、有求、怨恨、懒惰、妄念、人生将错误百出、苦不堪言.可以说,理解《八正道》可以帮助我們更好地做人."不明源流,难寻真理.不知真理,难懂人生".

 科学的母亲是佛学,佛学的缔造是佛陀,

佛学的枢纽是心经,心经的核心是般若.

糊涂难知难得鈈知,愚昧无知一无所知.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智慧清净海理密义幽深。波罗到彼岸向道只由心。

多闻千种意不离线因針。经花糸一道万劫众贤钦

菩萨超圣智,六处悉皆同心空观自在,无阂大神通

禅门入正受三昧任西东。十方游历遍不见佛行踪。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六年求大道行深不离身。智慧心解脱达彼岸头人。

圣道空寂寂如是我今闻。佛行平等意时到自超群。

贪愛成五蕴假合得为身。血肉连筋骨皮里一堆尘。

迷徒生乐着智者不为亲。四相皆归尽呼甚乃为真?

妄系身为苦人我心自迷。涅槃清净道谁肯着心依

阴界六尘起,厄难业相随若要心无苦,闻早悟菩提

达道由心本,心净利还多如莲华出水,顿觉道源和

常居寂灭相,智慧众难过独超三界外,更不恋娑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与空一种,未到见两般二乘生分别,执相自心谩

空外无別色,非色义能宽无生清净性,悟者即涅槃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非空空不有非色色无形。色空同归一净土得安宁。

非空空为妙非色色分明。色空皆非相甚处立身形?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纳诸缘,行识量能宽遍计心须灭,我病不相干

解脱心无碍,破执悟心源故云亦如是,性相一般般

说舍论身相,利言一种心菩萨金刚力,四相勿令侵

达道离人执,见性法无音诸漏皆总尽,遍体是真金

诸佛说空法,声闻有相求寻经觅道理,何日学心休

圆成真实相,顿见罢心修迥然超法界,自在更何忧

卢舍清净体,无相本来真如空皆总遍,万劫体长存

不共皆不着,无旧亦无新和光尘不染,三界独为尊

真如越三界垢净本来无。能仁起方便說细及言粗。

空界无有法是现一轮孤。本来无一物岂合两般呼?

如来体无相满足十方空。空上难立有有内不见空。

看似水中月聞如耳畔风。法身何增减三界号真容。

菩提不在外中闻觅也难。非相非非相量测失机关。

世界非世界三光照四天。本来无障阂甚处有遮栏?

无色本来空无受意还同。行识无中有有尽却归空。

执有实不有依空又落空。色空心俱离方始得神通。

六根无自性隨相与安排。色分缘声响人我舌诙谐。

鼻或分香臭身意欲情乖。六处贪爱断万劫不轮回。

证智无声色香味触他谁。六尘从妄起凣心自惑疑。

生死休生死菩提证此时。法性空无住只恐悟他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六识从妄起依他性自开。眼耳兼身意谁肯自量裁。

舌鼻行颠倒心王却遣回。六识中不久顿悟向如来。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十二因缘有生下咾相随。有身无明至二相等头齐。

身尽无明尽受报却来期。智身如幻化急急悟无为

四谛兴三界,顿教义分明苦断集已灭,圣道自嘫成

声闻休妄想,缘觉意安宁欲知成佛处,心上莫留停

法本非有无,智慧难测量欢喜心离垢,发光满十方

难胜于前现,远行大噵场不动超彼岸,善慧法中王

寂灭体无得,真空绝手攀本来无相貌,权且立三檀

四智开法喻,六度号都关十地三乘法,众圣测怹难

佛道真难识,萨埵是凡夫众生要见性,敬佛莫心孤

世间善知识,言论法细粗顿悟心平等,中间有相除

般若言智慧,波罗无所依心空性广大,内外尽无为

性空无碍辩,三界达人稀大见明大法,皆赞不思议

解脱心无阂,意若太虚空四维无一物,上下悉皆同

来往心自在,人法不相逢访道不见物,任运出烦笼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生死心恐怖无为性自安。境忘心亦灭性海湛然寬。

三身归净土八识离因缘。六通随实相复本却还源。

二边纯莫立中道勿心修。见性生死尽菩提无所求。

身外觅真佛颠倒一生休。静坐身安乐无为果自周。

究竟无生性清净是涅槃。凡夫莫测圣未到即应难。

有学却无学佛智转深玄。要会无心理莫着息心源。

过去非言实未来不为真。现在菩提子无法号玄门。

三身同归一一性遍含身。达理非三世一法得无因。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智深难测,慧解广无边无上心正遍,慈光满大千

寂灭心中巧,建立万余般菩萨多方便,普救为人天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般若为神咒,能除五蕴疑烦恼皆断尽,清净自分离

四智波无尽,八识有神威心灯明法界,即此是菩提

无上称最胜,拔济为群迷摩诃三界主,愿广起慈悲

能顺众生意,随流引化迷人人起彼岸,由我不由伊

佛道成千圣,法力更无过真空灭诸有,示现化身多

来为众生苦,去为世间魔劫石皆归尽,唯我在娑婆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佛愿慈心广世世度众生。弘法谈真理普劝急修行。

回心见实相苦尽见无生。永息三恶道坦荡乐里里。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故说真如理未悟速心回。六贼十恶灭魔山合底摧。

神咒除三毒心花五叶开。果熟根盘结步步见如来。

【即说咒曰:羯谛羯谛波罗羯谛。波罗僧羯谛菩提萨婆诃】

羯谛本宗纲,扶机建法幢如来最尊胜,凡心莫等量

无边无中际,无短亦无长般若波罗蜜,万代古今常!

心心惢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生喜欢唱歌好听的女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