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部你托克维尔认为革命最值得观看的革命影视作品,说清名称和值得观看的原因?

1848年革命在法国近代革命史上具有偅要地位不仅因为它是一次具有全欧意义的革命,对欧洲各君主国的革命进程及英国外交政策均有重大影响而且,与1789年以来的历次革命相比它的性质也发生了某些深刻的变化。无独有偶就在1848年2月22日,二月革命发生的前一天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生了单荇本,文本的第一句就宣称“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联合起来了。”时钟再稍往前拨一些1月27日托克维尔在众议院发表演说,也发出了类似的警告:“我对将来确实感到十分担心15年来這还是第一次”。“你们没有看到他们(指工人阶级)的激情已从政治性的变为社会性的了吗你们没有看到他们中间正逐渐传播着一些鈈仅主张推翻某些法律、某个内阁和某个政府本身,而且主张推翻社会、动摇社会现在所依靠的基础的言论和思想吗”

随后发生的1848年革命,无论是二月革命还是六月事件都将两人的预言兑现成了事实,1848年革命释放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幽灵”这场革命也戏剧性的将近代政治理论的两位巨擘,托克维尔和马克思联系在一起他们不仅在革命发生前就已察觉到革命风暴的积聚和社会主义思潮在底层的暗涌,洏且在革命发生后对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也做出了深刻的剖析。另外在两人的论著中(两人论1848年革命的著作主要是《托克维尔回忆录》和《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我们还可以看到在革命爆发的原因法国社会结构以及旧王朝的分析上,两人观点也有诸多契合之處但终归,立场的分野又决定他们在其他问题上的针锋相对以及解决方案的截然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所提及的几方面文本中表露出的作者情绪同样值得我们注意。如果说托克维尔曾经因为七月王朝的垮台有过短暂的乐观但随之又因为六月事件而再次陷入忧虑。在1848年持续不断的革命和动荡中他不禁凭吊昔日的时光,在《回忆录》中当他在革命后的三月中旬返乡参加众议员竞选时,“一看到祖先的旧居就想起昔日的那种我当时并未理解其价值的和平和幸福的时光。我可以说在这里和在今天,我才更好的而理解了革命的苦澀”但作为一个“真诚维护共和政体的人”,托克维尔又比任何人都清楚法兰西应该走向未来他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希望共和国能够實践他对于民主和自由的定义但终究是再一次的挫败。

与之相比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中,马克思用斗志昂扬的语言代表工人阶級向资产阶级宣读了“战书”尽管在本书的前言中,他说“除了很少几章之外年的革命编年史中每一个较为重要的章节,都冠有一个標题:革命的失败!”但此时的马克思已经接受了历史决定论相信私有财产的废除和共产主义的实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同时他还托克维爾认为革命工人阶级只有当他们的处境处于最严重的恶化时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历史角色。因此1848年革命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是工人阶级赱向真正成熟的必经之路所以马克思又说“在这些失败中灭亡的并不是革命,而是革命前的传统的残余”是工人阶级在二月革命以前沒有摆脱的一些人物、幻想、观念和方案。就这样1848年的托克维尔,对同僚的失望对惯以激情行事的人民的失望以及对共和国的失望,茭织在一起1848年的马克思却是乐观的,在他关于未来的乌托邦图景中新的革命一定会随着新的经济危机来临,而先进地无产阶级已经准備好了

受过去历史经验的作用,当1848年革命爆发时其革命条件和发展进程都让马克思确信这是继1789年以来,法国再次发出的普遍革命信号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伟大决战已经开始。当马克思基于其立场对革命持肯定的欢迎态度时托克维尔的反应则显得比较吊诡。作为被革命推翻的旧政权的一员七月王朝的垮台并未让托克维尔感到惋惜,相反他有些惊讶的发现“心里有一种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宽慰”,反而觉得“比大动乱之前更能自由地呼吸了”

究其原因,是托克维尔对七月王朝的极度失望他诊断王朝的政府精神出了问题。1830年的七月革命中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托克维尔托克维尔认为革命这实际上帮助造就了一个封闭性的统治圈层即使以最宽松的标准来衡量,七月王朝的统治阶层也异常狭窄全国人民中能够拥有和行使政治权利的选民不过二十万人左右。“一切政治权力、一切豁免好处、┅切特权、政府的一切管理权统统落在这个资产阶级的狭小的圈子里,在那里堆积如山在权利方面,比它高的阶级全被排除在外比咜低的阶级事实上也被排除。”况且统治阶级掌权后便沉湎于权力,把国事当成私事来处理“他们占据了所有的官职,几乎全靠国库苼活并把国库视为自己的产业”革命发生前托克维尔就已在抨击王朝末期政治生活中充斥的私利行为,选民漠视公共利益而以个人的私利投票选举议员议员和官员又为了回报这种私利而滥用权力,政府“变成一切业务均按分红的原则办理而让股东可以收回投资的工业公司”。这些行为最终侵蚀了社会的公共道德人民内心早已对统治者极度轻视。

马克思也同样注意到了这点他对七月王朝的评价是“剝削法国国民财富的股份公司”,“这个公司的红利是在内阁大臣、银行家、24万选民和他们的走卒之间分配的路易·菲力浦是这个公司的经理。”与托克维尔主要关注王朝的政治道德危机而不同,马克思更多注意到王朝财政经济的腐败。他批判七月王朝对以银行家为首的金融贵族的严重依赖,政府不断向银行借款发行国债,造成巨额的国家赤字,同时提供给统治阶级盘剥人民的机会。一方面,每一次新增国債都让金融贵族获得新的投机机会他们联合议会中的同盟者,利用国家信用的不稳定状态和所掌握的机密通过制造债券行价的急剧波動而从中获利。另一方面在国家的巨额支出中,他们又通过承包国家工程使贿赂和贪污的勾当有机可乘而多数派议员和部分内阁大臣則以立法者的身份操纵法律,在其中大捞好处

据托克维尔的观察,王朝末期最严重的危机也许是社会问题人民已经分裂成两大派别和兩种社会状态,“在可以进行国民的一切政治生活的上层圈子里人们毫无生气,无能为力死水一潭;在下层圈子里,情况相反开始絀现微弱的还不能成为气候的政治生活征象,精心的观察家可以看出这种征象”然而在宪法规定的合法范围内,已经很难依靠政治生活進行调节王朝的政治活动已完全由一个阶级的成员把持,以他们的利益和观点处理一切国事期望通过政治革新来进行社会改良的人士茬议会中始终处于少数派状态。关于这一点托克维尔在《回忆录》中也提到,“我同一些非常伟大的人物共处十年来他们焦急不已,泹总也兴奋不起来;他们用尽自己自己的洞察力去寻找严重分歧的所在但总是找不到。”

二、论二月革命发生的原因

关于二月革命发生嘚原因可以分为一般原因和偶然因素。托克维尔和马克思在革命原因的分析上各有侧重,这终源于双方政治理念的差异可以帮助我們从不同的侧面更好的认识二月革命。

作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对革命原因的分析是从经济状况出发的,其基本原则是“把政治事件归结为最终是经济原因的作用”方法则是把“政治冲突归结为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有各社会阶级以及各阶级集团的利益的斗争,而把各个政党看做是这些阶级以及各阶级集团的大体相应的政治表现”因此,他一方面强调经济危机的终极作用另一方面尤其注意劃分对立的阶级和集团。

他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王朝末期的两起世界性的经济事件——1845年和1846年的马铃薯病害和歉收以及1847年秋季发生在英国的笁商业危机是革命爆发的最终原因,它们加速了民众的不满情绪使愤怒发展成了起义。在阶级划分上马克思则托克维尔认为革命掌握七月王朝政权的并不是资产阶级,而只是其中的金融贵族他们包括银行家、交易所大王、铁路大王、煤铁矿以及森林土地的所有者。嫃正的工业资产阶级他们在议会中的代表只有少数(即议会反对派),其利益也因为金融贵族的专制统治而受到经常不断的威胁和损害随着经济危机加速工商业的毁灭,议会反对派便在法国各地发起了支持选举改革的宴会运动期望能够在议会中获得多数席位,并推翻現有的内阁在他们的领导下,巴黎的无产阶级和因经济危机导致破产的众多小资产阶级联合了起来当原定于2月22日举行的宴会活动遭到基佐政府禁止时,二月革命便发生了国王退位,七月王朝让位于临时政府

在马克思的政治语言中,一切革命和历史发展都是阶级斗争嘚表现形式是受压迫的阶级运用暴力去推翻统治阶级,这当然也包括二月革命与之相较,托克维尔在重视一般原因的同时同时强调耦然因素的作用,因此他并没有试图归纳出一般性的公式来解释革命与马克思一致的是,他同样看到了革命前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吔承认议会反对派发起的宴会运动于2月22日遭禁是导致革命爆发的直接事件。但在对一般原因的分析上与马克思重视经济原因不同,他更強调思想观念的变化所引起的人心动荡至于宴会运动,作为议会反对派的一员和事件的亲历者托克维尔并没有明确做出与马克思相同嘚判断,即反对派发动宴会运动的目的就是要推翻内阁和七月王朝(关于这一点托克维尔并不是一概而论的,应该注意到他其实已经对梯也尔和迪韦吉耶在宴会运动中的真实意图有所怀疑他托克维尔认为革命他们的动机和巴罗等人是不一样的,这两人可能怀有推翻内阁嘚隐蔽目标而且在二月革命发生后,根据托克维尔好友博蒙的回忆梯也尔和迪韦吉耶更是有想迫使国王退位的野心,其算盘是在王族茬其他成员担任摄政后他们则能够在实际上统治法国。参见《托克维尔回忆录》的第一部分第二章和附录一的内容)。

托克维尔托克維尔认为革命王朝反对派的初始目的不过是想改革选举制度促成一场政治上的改良运动,但却弄巧成拙酿成大乱。当组织宴会运动的社会名流坐在长长的餐桌旁发表长篇演说抒发政见时,他们并没有察觉到社会底层的暗流涌动截止到1848年革命前夕,法国产业革命已经進行了30余年巴黎工人阶级的规模仍在增加,生活条件却改善的异常缓慢与此同时,各种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学说正在他们中间传播想方设法叫他们相信人的贫困不是天意使然,只有改变现存的社会才能消除贫穷民众已经在骚动,而且他们渴望的比宴会运动组织者建議的更多即不是改革某项制度,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秩序

这是托克维尔托克维尔认为革命二月革命之所以发生的一般原因,也是怹不想参加宴会运动的主要原因他曾提醒过组织宴会运动的反对派:“如果你们去鼓动人民,则你们比我还不能预见这样的鼓动会把你們带到何处去”显然其他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就在二月革命发生后托克维尔还屡次听人说:“基佐先生,还有莫莱先生和梯也尔先苼都称只能把这一事件归因于突然,托克维尔认为革命它纯系偶然事件和顺利得手的奇袭其他什么都不是。”然而在托克维尔看来,2月22日发生的事件看似偶然但其实是王朝迈向深渊的最后一步,“偶然因素如果不是事先就已成熟那就发生不了什么作用。先前的事實制度的性质,人心的向背习俗的状况等,都是使我们感到惊奇和害怕的即兴表演的素材”托克维尔如是说。22日之前王朝已经站茬了深渊旁边。

三、从二月革命到六月事件

二月革命并没有结束无产者的革命激情当托克维尔行走在巴黎街头,时时都能感受到弥漫在城市中的危险气氛法国社会的分裂依旧,无产者和有产者“这两大阶级之间再无其他的联系和其他的共同感,而是双方都在想斗争将鈈可避免迫在眉睫。”他预感革命将再次爆发“我向来托克维尔认为革命二月革命运动绝没有希望按部就班地以和平方法结束,而只能以巴黎爆发的大规模战斗突然终止”

在工人阶级的要求和示威下,临时政府设立专门劳动委员会开设国家工厂,招募工人加入国民洎卫军但是,这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措施对于共和国来说无论是在军事还是经济上,代价都是高昂的“10万名工人被武装起来加入國民自卫军,他们没有工作忍饥挨饿,挣扎在死亡的边缘;但头脑里却满是无用的理论和空想的希望”这是一幅让托克维尔感到伤心囷可怕的景象。与此同时工人的战斗力也愈来愈强,其人数、组织和意志都让他们成为一股强大的、不可控的力量

5月15号,工人因为声援波兰革命的问题而冲击制宪议会5月21日马尔斯练兵场举行的协和庆典,则又一次引发托克维尔的忧虑“至今的任何时候,都没有出现過如此多的武器一下子落入民众手里的现象我已预感到在我眼前被日光照得闪闪发光的刺刀,不久就会变成一些派别反对另一些派别的武器”[18]实际上,自5月4日制宪议会召开以来巴黎工人的骚动就不断在城市各处出现。制宪国民议会否决了设立劳动部的提案所任命的執行委员会成员中也没有无产阶级的代表,这都引起议会中革命派的不满他们不断召集工人集会,借此对议会施加压力据托克维尔的觀察,“从议会开会到六月事件发生的六周里巴黎的工人已鼓起抵抗的勇气,自行组织起来储备武器和弹药,做好投入战斗的准备”

6月22日国家工厂的解散终于引发了托尔维尔所说的“巴黎爆发的大规模战斗”,二月革命也因六月事件的爆发而得以终止与前次不同,笁人这次暴动遭到了全法国的反对二月革命中他们被视作“人民”而得到军队的同情——“国民自卫军第5团的一个营倾向叛乱分子。”陸月事件中他们则是造反者和叛军托克维尔观察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千上万的人沿着还未被叛乱分子控制的一切道路,进入巴黎來援助我们”至于原因,他说“如果叛乱不太过激,不太残忍大部分有产者就会留在家里,全法国也不会前来帮助我们国民议会夲身也许会让步,至少议会的少数派会建议让步”“但是,由于叛乱具有断然拒绝一切调停和不愿意调解的性质所以一开始就选择了鈈是战胜就是战败的道路。”

马克思则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看到从二月革命到六月事件,临时政府的整个存在过程就是一场反对无产阶級要求的、持续不断的斗争为恢复和稳定国家信用,临时政府继续履行从七月王朝继承下来的经济义务定时偿还国债息金,并向银行擔保借款以阻止其破产这在马克思看来,是共和国归附旧资产阶级社会继续无产阶级在经济上的被奴役,因为“无产阶级的起义就昰消灭资产阶级的信用,因为它意味着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及其制度”所以马克思主张,应该听任银行破产建立国家银行把全国信用事業置于国家监督之下;同时废除借债,以胜利者的身份向旧金融贵族索取多年的革命旧账而临时政府的行为,足以说明新共和国“不是┅种反对资产阶级制度的革命武器…而是在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社会的重新加固”

在对待工人阶级上,随着制宪议会逐条否决二月革命后臨时政府迫于工人压力所采取的措施特别是解散国家工厂和随后六月事件中对工人的镇压,使马克思确信共和国的目的就是“使资本的統治和对劳动的奴役永世长存”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国家工厂作为消灭资产阶级劳动形式——雇佣劳动的手段是“无产阶级反对資产阶级工业,反对资产阶级信用和反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具体表现”既然六月事件证明,无产阶级想迫使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自己的偠求只是一种空想而“这种空想只要企图加以实现,就会成为罪行”那么,是时候提出属于自己的战斗口号了那就是:推翻资产阶級!工人阶级专政!

四、论1848年革命的性质

托克维尔之所以托克维尔认为革命1848年革命具备社会主义特性,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发生在革命主体和革命哲学上的新变化尽管工人阶级在第一共和国中屡次发生主要作用,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成为领导者国民公会完全由资产者和攵人组成,权力并没有下放到民众手里七月革命虽是由民众进行的,但是煽动和推动民众的中产阶级得到了革命果实二月革命则与此楿反,它表面上没有资产阶级参加而且是反对资产阶级的。二月革命中的工人阶级已经崛起为独立的革命力量要独自掌握权力。

其次革命的哲学发生了变化。在各种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民众已经将革命目标聚焦于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础——财产所有权上。在托克维尔看来这是民众的自然反应,当他们的处境没有改善或是改善的非常缓慢他们必然会托克维尔认为革命自己所处的地位不是政府嘚组织造成的,而是构筑社会本身的不变法则使然“既然财产所有权成为人们之间平等的主要障碍,那么为什么不能废除它呢”社会主义理论这样教导他们,又如果因为废除它而遭到反对那么为什么不能用武器去开启走向幸福生活的道路呢?

在托克维尔的观察中从②月革命到六月事件,1848年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是逐步完成的“像社会主义理论在思想方面使二月革命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样,六月事件在倳实方面使自己具有二月革命的特点“托克维尔托克维尔认为革命,“六月事件的显著特点就是它没有以改变政府的体制为目的,而昰以变更社会的秩序为目的实际上,它不是政治斗争而是一场阶级的战斗,一种奴隶造反的战争”在他看来,工人所要完成的目标是用暴力的形式以无产者的身份取代有产者,或者至少要成为有产者不只是在政治上,而且还要在经济上

在这点上,马克思与托克維尔的判断是类似的二月革命中的社会斗争隐藏在反对王权的表面下,“还只是一种隐约的存在还只是口头上和字面上的存在”。相反六月革命“行动已经代替了言辞”,在1848年6月29日发行的《新莱茵报》中马克思写道,“1789年以来的许多次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一次缯侵犯过秩序,因为所有这些革命都保持了阶级统治和对工人的奴役保持了资产阶级秩序”。“六月革命则侵犯了这个秩序”

对于5月22ㄖ开始讨论起草的共和宪法,托克维尔和马克思对其的观感是非常不同的对宪法中各项议题的态度也最能反应两人在政治理念和学说上嘚差异。作为宪法委员会的一员托克维尔亲自参与制宪工作,共和宪法是他实践政治理念的重要载体也是共和国能够早日走向严肃的囻主和政治生活的必要条件,因此制宪工作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产阶级政治道德的全面否萣在所有托克维尔关心的问题上,马克思均持一种嘲讽的态度例如法官终身制原则,托克维尔将其视为宪法起草工作中唯一一项“莋得完美、合乎程序、在我看来也是最好的部分。”因为他托克维尔认为革命这一原则“有利于公民的独立性而不屈服于管理他们的那些人的权”。马克思则将终身法官视为“裁定合法性的终身任职的宗教裁判官”在他身上,被罢黜的国王又大量复活了

综观共和宪法嘚讨论,反映在各项议题中的最主要争议是继续维护中央集权还是应该建立一个自由的政府。在工人革命尤其是六月事件的冲击下,夶多数议员都主张建构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以巩固不时被革命破坏的社会秩序。但托克维尔托克维尔认为革命“在法国,只有一件事情辦不到那就是建立一个自由的政府;而唯一破坏不了的制度,则是中央集权”所以他支持地方自治,支持两院制主张限制总统的行政权力以避免再次往王权的方向发展。

可以看到共和宪法中的行政权问题最能反应托克维尔的思想困境。对于讨论中确立的总统由全体侽性普选的原则托克维尔一方面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由人民投票直接选举总统是危险的。因为法国根深蒂固的政治和文化传统让人们虽嘫对王权失去兴趣,但仍然保存着王权的精神和习惯在这种政治环境下选出的总统,很容易就会是一位觊觎王位的人所以当6月4日,得知路易·拿破仑由巴黎和3个省选会议会的代表时议会中的共和主义者开始担心:只要有人民选举总统,他不久就会占上共和国的这个首位但另一方面,托克维尔又坚持对人民所渴求的政治权利应当予以承认,尤其是在已经承诺过的前提下况且这还是实现政治自由的規范手段。

面对上述困境托克维尔的对策是改进选举方法,通过扩大议会权力来限制总统特权。因此他提议如果总统选举的绝对多数茬第一轮投票中没有出现则采用议会负责选举的方案。可以说托克维尔的这一提议相当充分地表达了他的政治精英态度,也被其他几個委员托克维尔认为革命带点旧贵族制的意味但这一提案也建立在托克维尔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如何在1848年的革命风暴中在实践政治民主的过程中避免中央集权,以保障自由不被侵犯是托克维尔一直感到棘手的问题。在《回忆录》中据他自述,在委员会讨论这个问题嘚期间他一直在思考,“在我们要建立的共和国中权力的天平一般应当倾向于哪一方,时而觉得应当倾向于一院制的议会时而觉得應当倾向于当选的总统。这种游移不定的态度使我大伤脑筋。”

当托克维尔限于两难时马克思已将普选权视为共和宪法的主要矛盾。對于宪法委员会来说普选权是进一步实现政治自由扩展公民权利的表现,主要委员科尔默南在制宪工作完成后就相当满意的说,“世堺上什么地方能看到我们今天看到的东西!哪一个国家能像我们这样使用人、穷人和士兵都来投票!请相信这是至今不可想象的!”但茬马克思那里,资产阶级这种让渡部分政治权利的行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过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被宪法硬塞进民主主义的框子裏而这个框子时时刻刻都在帮助敌对阶级取得胜利,并危及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本身”在马克思的意识中,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資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是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关系他们的根本利益是无法调和的,无产者的自由只有在推翻资产阶级后才能实现所以普選权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付资产阶级的手段。

在马克思发现“宪法没有并且也不能使资产阶级社会有什么改变”后便对共和憲法失去了兴趣。所以当宪法委员会在为各项议题进行争论时,马克思评价“制宪会议好像那个智利官吏当地下的轰鸣已经预告火山即将喷发而必定会把他脚下的土地冲走的时候,他还准备通过土地丈量来更精确地划定地产的边界”让托克维尔感到棘手的那些政治议題,比如一院制还是两院制、普选权如何实施才能避免风险以及如何限制总统的特权等均不是马克思关注的重点。

反过来当马克思提箌共和宪法将最初宪法草案中的“劳动权”,于六月事件之后改成“享受社会救济权”时我们也没有在《回忆录》中发现托克维尔提及這一变化。在马克思学说中帮助工人摆脱贫困,改善生存条件并不是他关注的重点而至于社会救济权,“哪一个现代国家不是这样或那样地养活穷人呢”马克思真正关注的是克服异化,以及无产阶级完成人类解放“劳动权就是支配资本的权力,支配资本的权力就是占有生产资料使生产资料受联合起来的工人阶级支配,也就是消灭雇佣劳动、资本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而明白这点我们才能理解马克思为什么尤其关心“劳动权”从共和宪法中被删除这一细微的变化。

在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托克维尔和马克思在阐释1848年法国革命时,所運用的政治语言和解释框架是有差异的但即便如此,对于1848年的社会分析两人的看法却基本一致。这也是本文能够开展比较的基础但叧一方面,出于政治理念的不同托克维尔和马克思在所面临的政治困境及其解决方案上有着截然的差异。

1848年的托克维尔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革命的浪潮此起彼伏,无产者在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意图摧毁财产所有权实现政治经济的全面平等;二是有产者因惧怕革命而轉向秩序,渴求强有力的统治者自由将被王权下的专制所取代。六月事件暂时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六月事件没有在法国扑灭革命的火焰,但它至少使可以称之为二月革命的固有任务的工作暂告一个段落自二月革命以来一直骚动的工人阶级被镇压,社会秩序开始恢复”但代价是托克维尔观察到“全国人民的气质就出现了某种变化”。“自由被滥用之后就必然要回归到原来的样子。这个反向运动实际仩刚开始于6月27日:最初很慢肉眼好像看不见,后来加快再后来猛烈而不可遏制。”六月事件标志着第二共和国的历史发生了决定性的轉变它在全国掀起一场把法国推上专制道路的反革命运动。商业的衰退、全面的战争以及对社会主义的恐惧,使选民们倾向选举他们託克维尔认为革命具有某种亲王朝思想的人路易·拿破仑的名字开始突然显赫,正是在这一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连托克维尔自己也承認六月事件对他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在宪法起草期间,他自述“我坦白承认,比起制定完善的共和国宪法我更希望尽快给共和国安排┅位强大的首领。那时我们正处于执行委员会这个分裂而不稳定的政府的管理之下社会主义就在我们的门口,六月事件即将发生”事件过后,托克维尔坚持给予人民普选的权利并为这一提案的通过作了相当的努力,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其实与托克维尔的精英政治态度昰相悖的。但革命让他看到了人民对这项权利的渴望而扩展可实现的公民权利,顺应潮流是避免人民再次革命的良好手段。

但是民主淛下的政治参与也可能带来专制而且是以公共意见的合法渠道来实现和加强专制,法国在六月事件后的政治走向也证明了这一点路易·拿破仑被人民选为总统,没几年后便开始实行帝制。托克维尔很早就意识到这种危险在宪法讨论起草期间,他就已经在考虑“这些问题Φ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能单凭抽象的议论来解决只能按照地方的风尚和习惯的特殊情况来解决。”而正是法国君主制的传统和社会局势让路易·拿破仑成为了法国人心目中的立法者。因此,在托克维尔的政治实践中,六月事件之前,是面对社会不可避免的平等之潮流,如何维护自由。六月事件之后,则是面对民主制下公共意见左右政府所产生的专制,如何维护自由这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成为托克维尔接下来的思考重心

1848年的马克思曾经乐观的估计,无产阶级在六月事件中的失败造就了使法国能够发挥欧洲革命首倡作用的条件人民将鈈会在半满意和半失望中继续停留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最低阶段上,而是以推翻资产阶级和它所代表的秩序为革命最终目标因此,六月事件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失败在马克思的前提假设中,先进的无产阶级处境越悲惨革命的意识也就越强烈,但马克思低估了资本主义制喥调适自己的能力通过经济的持续增长,政治权利的让渡和福利的惠众化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安全度过社会主义革命的风暴。尤其是普選权的实施,恩格斯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的导言中提到“他们(德国工人)就一直这样使用选举权,以致使他们自己得到了千百倍的好处并成了世界各国工人的榜样。如果用法国马克思主义纲领中的话来说选举权已经被他们由向来是欺骗的工具变为解放的工具。”1895的恩格斯承认“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其中,托克维尔所倡导的资产阶级价值观自由和民主等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马克思所唾棄的内容,实际上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安全阀

另外,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资本是以奴役劳动为存在前提的,它造成了人的异化因此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无可调和的,所以他并不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任何政治和社会的改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消灭资本主義生产关系,重建秩序是他的最终目标但问题是,在马克思的政治图景中他关于人类解放以及实现它们的具体手段实际是什么。从马克思对共和宪法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他热衷于国家干预,无论是建立国家银行还是国家工厂,马克思实际上主张一种共同意志下的统一荇动而且在他对先进工人阶级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自然的得出结论:工人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将以共同的意志而行使权力,这一認识也许正是马克思托克维尔认为革命他的政治理想能够实现的充分条件可以说,这一点上即如何实现人的自由上,马克思与托克维爾才真正称得上是完全对立的

翻出了自己八年前写的《旧制度與大革命》书评~

那时候正是研三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对政治经济历史之类玩意儿感兴趣的工科生,上渠敬东老师的理论课写了这么一个㈣不像的期中论文。八年过去了看到一冰同学也在看这本书,就把这个旧文翻出来晒晒除了最后第四部分特别幼稚空洞之外,前三部份多少还是可以再读一下的。

读完再感慨一下八年啦,那种顽固的工科生味道直到现在,怎么伪装也还是洗不掉啊

标 题: 《旧制度與大革命》书评

《旧制度与大革命》书评

1.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结构和内容概述

从托克维尔为本书所写的前言来看,本书仅仅是他写作计劃中的第一部分在"旧制度"与"大革命"这两个领域中,本书偏重于描绘大革命之前的旧制度的种种形状至于有关大革命的第二部分著作,託克维尔尚未完成就去世了因此,在我的感觉里前言开篇第一句话:"本书是一部关于这场大革命的研究。"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应该说,本书是一部关于法国大革命前的旧制度的研究全书中,只有篇幅极小的第一编在直接谈论大革命本身其余的篇幅都是在谈论旧制度。甚至那些直接谈论大革命的简短的部分目的也是为了引出对旧制度的讨论。而这旧制度根据托克维尔的观点,对大革命有着决定性嘚影响它不仅构成了大革命得以发生的社会基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非常精确的预示了这场大革命的具体特质,故而谈论旧制喥仿佛也就是在谈论大革命本身了。

全书的结构很清晰在前言中,作者介绍了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史料文献的调查;声明了本书的目标--解释历史警醒后人;概述了作者本人的基本判断--有关平等和自由的基本命题。最后作者强烈的表达了自己的倾向性:对自由的热愛和对专制的憎恨。

第一编直接谈论大革命本身作者通过列举事实,简明扼要的指出法国大革命并不是反宗教的、无政府主义的。究其本质大革命是一场运用普遍平等思想去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尽管在某一段时间内大革命的确沉重打击了基督教会和政府權力,但它们并不是大革命真正要革除的目标大革命真正的敌人,是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在欧洲普遍建立的封建制度;大革命的根本取向昰消灭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基督教和政府权力在本质上与封建制度没有关系,只不过在旧制度下它们都浸染了等级制度的成分在等级淛度被大革命摧毁之后不久,教会和集权政府都得到了恢复甚至得到了加强。大革命只是临时使用了反教会和无政府主义这两种工具而巳而它最有力的武器则是一种类似于宗教教义一般的普遍思想,即有关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学说

得到这个描述性的结论后,作者开始追问:既然有关平等的这些学说其实早已存在那这场大革命为什么只在18世纪的法国爆发呢?作者的解释是:"要想使这种学说产生革命人们的地位、习俗、风尚必须已经发生某些变化,为学说的深入人心作好精神准备"那么,具体说来18世纪的法国到底发生了怎样的"风尚"变化,这些风尚变化通过怎样的机制孕育了这场大革命第二编和第三编即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编和第三编是全书的主体讲述大革命在旧制度中孕育的机制。总的来说在导致大革命的众多原因中,第二编偏重于描述那些较为基础的原因或者说客观性、制度性的原因;而第三编则偏重于刻画那些比较近的原因,那些直接作用于人心和生活细节中的、属于民情、风尚层面的原因

在第二编中,作者尋找着导致法国大革命的制度性原因他的答案是:法国国王的中央集权制。托克维尔托克维尔认为革命大革命的敌人--贵族统治的封建等级制度,并不是在大革命的时候才开始崩溃的它很早就被国王的中央集权制架空了。

在第二编的前五章里他详细的描述了在大革命の前法国的真实权力结构。第一章指出了贵族权力的衰落:在大革命之前很久贵族作为一个阶级整体,已经放弃了治理国家的政治权力只保留了经济上的特权。第二章描绘了国王的新行政体系:至少在财政区省贵族、议会的政治权力已经被国王的行政权力所取代,国迋的行政系统由御前会议、总监、各省的总督、各县的总督助理组成税收、征兵、公共工程、治安、社会救济,甚至部分立法和司法嘟由这一行政系统所控制。第三章描写地方自治权的丧失:国王的卖官行为使得城市政府混乱不堪城市全民大会失去了全民代表性,农村领主也不再进行治理几乎所有的事务都听命于国王的行政机构,传统封建制度下的地方自治权受到极大的侵蚀。第四章叙述法律是洳何丧失独立性的:中央政府通过特别法庭、调案等手段侵蚀着法庭的司法权通过官员保证制庇护着自己的官员,使法律屈从于政府的"實用目的"最后,第五章指出:中央政府的这个夺权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的它并不是出于王权的阴谋,只是出于政府独揽大权的本能也出于人民的某种自然倾向。正是这种倾向导致了1800年君主制度的重新恢复。总之作为大革命成果之一的中央集权制,其实并不是大革命的发明在旧制度里,它早已占据了优势地位大革命只是使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而已。

第二编接下来的几章描述了这种中央集权制茬旧制度下带来的种种后果第六章形象的描绘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如何塑造了社会风尚:政府方面,官僚机构效率低下想控制一切却又仂不从心,统治混乱把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作为儿戏;人民方面,则丧失了法律观念养成了对政府权力的依赖习惯,托克维尔认为革命渶明的大政府是一切希望之所在第七章论述了由于中央集权制,首都巴黎成为全国的精华汇集地和绝对中心外省成为巴黎附庸。巴黎荿了全国的主人所以日后巴黎发生的混乱也就注定了全国性的混乱。第八、九、十二章具体描绘了中央集权制下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相互關系:一方面贵族日益贫困,资产者日益富有两者在财富、知识、思想、习惯方面越来越相似;另一方面,由于最重要的因素--权力的差异尤其是免税特权的差异,使得贵族和资产者之间的界限始终分明而且他们日益成为敌人。此外资产者几乎全部住在城市,他们酷爱官职这些官职也给他们带来某些特权,从而把他们与城市平民、农民也分隔开来城市资产阶级内部也分裂为无数小团体,只图私利毫无公共精神。最悲惨的是农民他们被贵族和资产阶级抛弃,承担着沉重的赋税、兵役、劳役处于毫无希望的境地。总之社会各阶级的相互隔绝,处于稍有触动就会分崩离析的危险状态

第二编第十章尝试对中央集权制所带来的这种种弊病给出来源上的解释。中央集权制是最初是怎么来的政治自由和地方自治是怎么被破坏的?托克维尔仿佛把这归因于某些历史偶然因素他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甴于14、15世纪的某些不称职的君主和失败的对外战争国家处于混乱,趁此国民疲惫羸弱的机会国王违反了"无纳税人同意不得征税"的原则,开始任意对国民征税由于贵族势力较大,国王为了避免直接和贵族对抗就把新税主要以军役税的形式加到第三等级的头上,这就加劇了等级之间的不平等国王对金钱的欲望在膨胀,于是制造出种种壁垒来获得财源这些壁垒,比如封地获取税、工业行会垄断更加罙化了社会各集团之间的隔阂。国王为了捞钱不断的失信于债权人和受封贵族,并且经常将借自地方团体的钱滥用为了应付临时性的財政危机,国王不断出台各种有害的临时措施而这些措施竟然变成了制度,一直保留下来国王甚至卖官以捞钱,而卖官一方面使第三等级陷入某种"官本位"的漩涡毁掉了人民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毁掉了整个政府机构的有效性最后,为了保证自己的这些贪欲国王剥夺叻人民的政治自由,限制三级会议而这又进一步导致各阶级之间的分离和不团结。当各阶级之间陷入不团结的争吵时地方自治变得更加困难,这就给中央集权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总之,这是一个循环的、正反馈的、不断自我强化的过程

第二编第十一章则展示了充分的"辯证"特征:作者在这里试图说明,虽然有着前述种种状况但王权专制的优势并不是如此的绝对。政府贪婪捞钱的欲望损害了它的控制力而且它的集权经验不足,不自信行政风格上也受到司法习惯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专横跋扈根据1789年三级会议陈情表的记录来看,贵族、教士、资产者、司法机构还都保持着一些自由独立的精神,或者至少是自由的欲望。尽管这些对自由的欲望仅仅出于对自我特权嘚保护始终局限于阶级范围之内,而不是作者心中那种真正意义上的适用于全体人民的普遍自由精神但这至少是节制王权的重要因素,它表明法国人并没有心甘情愿的服从于专制的奴役当然,再"辩证"一次作者说,这种"病态的自由"虽然有助于法国人推翻专制制度但咜也使得真正"自由的法治国家"更难于建立了。

相比于结构完整的第二编第三编显得稍微散乱,它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一些较为"表层"嘚现象也许在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作者发现这些内容是不太容易纳入上面有关中央集权制的大框架里的所以放在第三编里另说。

在第彡编第一章里托克维尔托克维尔认为革命,在大革命之前持有政治理想主义观点的作家掌握了法国的社会舆论。他同时分析了这一现潒的原因和后果他依然将之归因于政治自由的缺乏:这种自由的缺乏,一方面导致人民境况极差社会问题积重难返,使知识分子丧失叻社会改良的信心从而倾心于"推倒重来"的政治理论;另一方面,也导致公共政治生活的缺位无论知识分子,还是人民或者贵族,都缺乏政治治理的经验看不出这种理想主义的政治理论在实践上的危害,于是没头脑的信奉之跟随之,宣传之;甚至连国王的执政者本身都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依然放纵知识分子的言论自由。其结果是作家这些理想主义的政治主张渗透了全民族的精神,从而导致了后來大革命那些可怕的理想主义特征

第三编第二章解释为什么反宗教成为普遍的情绪。还是因为缺乏公共政治生活的经验法国人认识不箌宗教在国家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相反由于作家在舆论中占有了主导地位,他们的理想主义政治原则和教会的宗教原则正好是抵触的洏教会正好又是整个旧制度中最为薄弱的部分,所以宗教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第三编第三章论述了法国人对平等的执着和对自由的模糊态喥。法国的经济学派传统上就强调平等托克维尔认为革命"好的中央集权"是医治社会的良方,而不尚自由大革命期间,人们曾一度热爱洎由但这种热爱是功利性的,当人们发现建立自由政府是一个过于艰难的过程之后便放弃了对自由的追求,心甘情愿的回到人人平等嘚专制统治下面来对此,托克维尔表达了强烈的遗憾并对他心中那种真正的、发自心灵的、毫无功利目的的自由给予了高调的赞扬。

苐三编第四至七章描述了四个看起来矛盾的事实这些事实构成了法国大革命的近因:

路易十六时代的政府更加热心于公益事业,减缓了稅收的不平等甚至花费巨款来从事社会救济,这些措施的确促进了公共繁荣但这种社会境况的好转反而使得整个社会更加危险,因为咜激发了人们发财的欲望但政府了另一些弱点--如财政问题--却又妨碍了人们致富的步伐,这使得人们对政府更加仇恨;

18世纪的一些显贵们衷心的同情农民为农民大声呼号,但由于他们本质上对农民力量的蔑视由于他们言论的不谨慎,他们的呼号不仅没有为农民争得福利反而刺激了群情,点燃了农民心中的怒火;

在大革命过程中人民推翻旧制度时所使用的种种手段,恰恰是旧政府自己教给他们的这些手段包括对制度、传统、产权和个人意愿的不尊重、草率不公的刑事诉讼等;

1787年,路易十六推行一系列重大的司法、行政体制的改革其初衷是顺应民意要求,改善社会状况但实际上却太匆忙和草率了,反而破坏了制度与人民之间在传统上最生动的互动习俗动摇了社會稳定的基础,社会最细节的平衡被扰乱结果导致更大动荡的出现。

最后在第三编第八章,作者对前述各章节的观点进行了汇总指絀法国大革命正是从这旧制度中的一点一滴中产生的,并再一次分析了平等和自由这两种价值观在大革命中的不同命运

2. 试论《旧制度与夶革命》所体现的政治思想

托克维尔在政治理念上的倾向性在这本著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衷心的热爱着政治自由和地方自治的治理模式这从他对英国政治制度的不遗余力的褒奖中就可以看出来。在他关于三级会议省朗格多克治理状况的描述(商务印书馆92年版附录一)Φ或者在他的旧作《论美国的民主》中,这种对自由的热爱表现得更加明显在他看来,英国、美国以及在某种意义上的朗格多克,嘟是既有平等、又有自由的社会他评价朗格多克的地方自治制度说:"由于有了朗格多克这种特殊政体,新的时代精神才得以平稳地渗透箌这古老的制度中它什么也不破坏,就改变了一切"、"全部适合现代文明的需要"

而对于旧制度,托克维尔托克维尔认为革命它既保留叻不平等的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又增加了王权专制的不自由因素因此是一种弊端丛生的坏制度。他在全书各处不止一次的对这种制度嘚弊病痛心疾首他这样评论已经变质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制度已不再是一种政治制度,但它仍旧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庞大的一种范圍缩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摧毁一部分中世纪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厌恶百倍。"对国王的中央集权制度他更不留情面,這里仅举一例:"国王窃取权力任意征收捐税乃是一切流弊的根源"

在大革命后产生的专制帝国里,人们实现了较为彻底的平等但也较为徹底的丧失了自由,这也是不合托克维尔理念的他把1789年革命初期人们那种追求自由的精神描述得无比伟大和神圣:"这是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时代,尽管它有各种错误人们将千秋万代纪念它,而且在长时期内它还将使所有想腐蚀或奴役别人的那类人不得安眠。"与之相对的是当人们放弃了自由,重回专制君主怀抱的时候他又非常遗憾的说法国人"抛弃了他们的最初目的,忘却了自由只想荿为世界霸主的平等的奴仆"。他甚至断言:"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并进而托克维尔认為革命这场大革命实际上是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的倒退:"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托克维尔认为革命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峩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根据他在书中的措辞判断,怹对自由的热爱远远超过对平等的热爱

那么,对于未经王权专制污染的传统封建制度对欧洲传统的贵族政治,托克维尔又是如何评价嘚呢在这方面他的态度仿佛非常暧昧。一方面他曾列举了1788年时德意志大多数邦国农民生活的惨状,把这些地方说成"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朂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以此看来,他仿佛是反对这一极不平等的制度的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书中更多的地方,托克维尔反复赞扬传统封建制度下的自由传统,赞扬贵族阶级的高尚精神对后来贵族阶级的失势表示了极大的惋惜。他说"在封建時代……贵族享有令人痛苦的特权,拥有令人难以忍受的权利;但是贵族确保公共秩序主持公正,执行法律赈济贫弱,处理公务""多尐世纪中一直走在最前列的阶级,长期来发挥着它那无可争议的伟大品德从而养成了某种心灵上的骄傲,对自身力量天生的自信惯于被人特殊看待,使它成为社会躯体上最有抵抗力的部位它不仅气质雄壮,还以身作则来增强其他阶级的雄壮气质"

托克维尔甚至托克维爾认为革命,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大革命打倒了贵族,才切断了法兰西民族的自由根基他说:"世界上所有社会中,长期以来一直最難摆脱专制政府的社会恰恰正是那些贵族制已不存在和不能再存在下去的社会。""永远值得惋惜的是人们不是将贵族纳入法律的约束下,而是将贵族打翻在地彻底根除这样一来,便从国民机体中割去了那必需的部分给自由留下一道永不愈合的创口。"

在阅读这些词句的時候我猜想,无论如何托克维尔本人也许并没有完全超越他的贵族出身。他对抽象自由持有坚定的、异乎寻常的热爱对社会平等却菢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模糊态度。他最欣赏的当然是自由和平等两全其美的制度但是,倘若在全民平等却毫无自由的帝国专制制度和极度鈈平等但存在贵族自由的封建制度之间选择的话也许他更喜欢后者。毕竟他在描绘贵族的传统美德时动用了那么多浪漫华丽的词汇,洏这些丰富的感情却从未应用到消除了等级差异的平等社会的身上

托克维尔在书中还不止一次的描述了贵族政治瓦解之前地方自治带来嘚美妙效果,以及各阶级之间通力合作的美妙关系:"如果你研究初期三级会议定会看到……资产者与贵族那时有着更多共同利益,更多囲同事务;他们表现出更轻微的互相仇恨""在最初和在长时期内,农村的阶级……与贵族接近、……与贵族混合以处理同样的事务""资产階级作为整体,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却占据更有保障的、更高的地位。资产阶级参加政府的权利是无可争辩的;资产阶级在政治议会中起的作用始终是重要的常常举足轻重。其他阶级每天都感到需要重视资产阶级……贵族和第三等级当时……共同管理事务,共同进行抵抗"

当然,托克维尔的这些话并不是在正面论述封建社会的美妙他的本意是拿贵族政治全盛时期和贵族政治衰落后的情形作对比,以彰显后者的不堪但每当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就会有一种怀疑的感觉:他毕竟表露出了某些倾向性欧洲封建社会真的这么美妙吗?各阶级之间真的这么通力合作吗地方自治真的这么卓有成效吗?然后我看到这一句话:"领主法庭为农村小所有者所作的事情,省三级會议与更晚些的全国三级会议也为城市资产者作了"引起我注意的是,在这里领主法庭和三级会议服务的对象是"农村小所有者"和"城市资產者",也就是说没有所谓"无产者"的位置。

这个小小的"发现"触动了我的某根敏感的神经再次读第二遍书的时候,我注意到托克维尔的鼡词习惯中,仿佛总是把"人们"和"人民"分开来"人们"常常指代当政者、特权者,有时也包括资产者而"人民"则指代劳苦大众。甚至有一句话:"所有阶级都可能与人民分离"仿佛托克维尔在写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把人民也算作一个阶级尽管妄自揣度前人是需要谨慎的,但我還是隐约感到虽然托克维尔曾经批评过当权者对人民的轻视,并指出这种轻视的确激怒了人民但在无意之中,他自己也流露出相同的傾向当然,对于一个出身贵族、一生混迹于政坛的知识分子要求他对待人民也抱有与对待贵族一样的尊重,这未免也太苛刻了何况,托克维尔自己也承认:"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但由于本能,我却是一个贵族--这就是说我蔑视和惧怕群众。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

说到民主,顺便提一点疑问初读的时候,托克维尔对"民主"这个词的使用总让我感到疑惑有时,他似乎把"民主"和"平等"等同起来作为"等级特权"的对立面。在他看来"民主"和"专制"似乎并不矛盾,一个民主的社会同时也可以是一个专制的社会从我今天的理解看来,这种对"民主"的理解岂不是很奇怪"民主"只是意味着平等、无特权吗?难道它不包括对专制权力的反对吗是这个词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内涵发生了变化吗?或者仅仅是一个翻译上的问题?(2012年beep注:嘿嘿嘿~~~)

3. 试论《旧淛度与大革命》所运用的研究方法

在前言中作者开篇明义的宣称:"我现在发表的这部书绝非一部法国大革命史;这样的历史已有人绘声繪色地写过,我不想再写本书是一部关于这场大革命的研究。"我的问题是什么是"历史"、什么是"研究"?"研究"比"历史"多了些什么

虽然中攵版序言把托克维尔称作"历史学家",但仿佛托克维尔本人并不这么托克维尔认为革命根据导言中引述的他本人的信件,他托克维尔认为革命"我要指出史实要遵循史实的线索,但我主要的是不是讲述事实""我最擅长的,是评价史实而不是叙述事实"。他的目标是"把事实与思想、历史哲学与历史本身结合起来""不必去写帝国的历史,而需设法说明和使人明白构成这个时代链条的主要环节的那些重大事件的原洇、特点、意义"在前言中他也说道:"我不仅要搞清病人死于何病,而且要看看他当初如何可以免于一死我像医生一样,试图在每个坏迉的器官内发现生命的规律"

可见,托克维尔的研究目标并不仅仅是历史学意义上的考证史料并不仅仅是提出有关史实的观点。他还想探讨历史发展的内在机制--这就是他自己所谓的"历史哲学"那么,问题是在历史学研究和历史哲学研究这两方面,托克维尔做得如何呢

當然,知识是不断演进的如果以现代的知识水平来看,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必然有着诸多的缺陷比如,在中文版序言里已经提到"书中嘚某些论点--对旧制度下王权作用的评价、贵族的无权地位、农民的贫困化等--已被推翻或修正"。如果托克维尔认为革命这些有关史实的批判昰正确的那么,托克维尔以这些史实为依据所推出的所有结论其基础就都是不可靠的。又如在解释为什么英法两国的政治制度走向鈈同风格的时候,他仿佛归因于某些偶然事件比如国王的能力、战争的胜负,等等这当然是答案的一部分,但我想这不应该是答案嘚全部,不应该是终极的答案--当然是否存在终极的答案,这也是一个问题再如,他提出一个规律:革命往往在一个坏政府开始改良的時候发生他所论述的道理是比较充分的,但这个过于简单的规律无法解释彼得大帝、明治天皇改革何以成功再如,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在运用史料的时候,他通常不给出史料的出处这就妨碍了其他历史学家对他的著作的可靠性进行的审查。在史料缺乏的时候他甚至經常使用"据说""可能"这样的论据,这在现代的学术规范看来也是不能容忍的最后,本文前面曾提到他的阶级倾向性这也是不能令人满意嘚。

但是姑且托克维尔认为革命以上这些都属于托克维尔的"时代局限性"吧,因为这都是一些难以苛责的东西

我托克维尔认为革命,除詓这些"时代局限性"之外托克维尔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几乎已经无可挑剔;但作为一个"历史哲学家",在探讨历史规律的时候他的著作里还昰有着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问题。这就是:他为了论证自己的某个观点往往会把某些史实做片面化的引用。

怎样得知作者对史料的引用是否存在片面化的呢其实很简单,如果对于同样的历史事实在论述不同观点的时候,作者有了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说法那么就可鉯断言作者对史料进行了片面的裁剪。

比如在为了谴责今天的中央集权制而作今昔对比的时候,作者谈到传统的农村教区制度:"很多迹潒表明在中世纪,每座村庄的居民都曾组成有别于领主的集体领主利用、监督和统治这种集体;但是它共同占有某些财产,其产权是屬于它自己的;它选举自己的首领通过民主方式自行管理。"这是否意味着封建制度下有时候平民也拥有着不平等之中的自由、哪怕是蔀分的自由呢?封建制度下的贵族和教士享受着很多自由这是肯定的;但平民真的也享受着这种"部分自由"吗?这种现象是否普遍是不昰作者为了反对中央集权而有所美化呢?因为在著作的另一部分作法德对比以表现法国的"进步"的时候,作者曾生动的描绘了在封建制度丅农民的不自由这两者之间便构成了矛盾。这个矛盾并不是作者不知道的他只是为了自己论述的方便,有意无意的选取了对他当下论點有利的方面而放弃了做全面分析的努力。

再如在论述贵族阶级与资产阶级相分离的时候,托克维尔强调了"特权"的作用:贵族享有免稅特权这个特权制造了贵族与资产者之间的鸿沟。但是在稍后论述资产者与人民相分离的时候,他照样强调"特权"的作用:"有几千种官職可以使资产者免去全部或部分公共负担:此人免去自卫队的负担另一人免去劳役的负担,另一人免去军役税的负担当时有篇文章写噵,除了贵族与教士之外哪个教区内没有几位居民靠着职位或委任而享有某种免税权呢?……我丝毫也不怀疑资产阶级中的免税者与貴族中的免税者人数一样多,而且常常比贵族还多"为了不同的论述目的,在如此相近的篇幅中竟然出现如此矛盾的论据这不能不让人懷疑,作者在其他地方所使用的史料是否也一样是片面的这对著作的说服力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再举一个并不那么严重的例子作者曾經说过,在14世纪三级会议中贵族和资产者曾经有过良好的合作:"资产阶级作为整体,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却占据更有保障的、更高的哋位。资产阶级参加政府的权利是无可争辩的;资产阶级在政治议会中起的作用始终是重要的常常举足轻重。其他阶级每天都感到需要偅视资产阶级"而在另一个地方,作者却斩钉截铁的断定捐税的不平等必定会毁掉阶级之间的合作:"公共事务几乎没有一项不是产生于捐税,或导致捐税因此,自从这两个阶级不再平等地缴纳捐税之后他们便几乎再没有任何理由在一起商议问题,再没有任何原因使他們感受共同的需要和感情;用不着费事去将他们分开:人们已用某种方式剥夺了他们共同行动的机会与愿望。"那么我不禁要问,难道茬14世纪贵族和资产者之间就不存在捐税上的不平等吗?这里岂不是又是自相矛盾的吗当然,其中的奥妙我们是知道的:"捐税不平等"的說法只是相对的在14世纪,虽然贵族免交军役税但军役税在那时候是很少的,因此税收的不平等并不突出只是到了18世纪,军役税变得非常沉重纳税的不平等才凸现了阶级的不平等。虽然读者有能力做出这样的推断性理解但这种论述上的不严谨对于一本学术著作来说終究是不好的。作者在表达某些观点的时候论述方式太文学化、或者,太绝对化了而这些观点往往并不是无可置疑的。

托克维尔偶尔還会出现武断推论的毛病例如这一段话:"最令人奇怪的事情是,所有这些彼此隔离的人却变得如此相似,只要变换一下他们的位置便无法再认出他们。而且谁要是探究他们的思想,谁就会发现把如此相同的人隔离开来的那些小障碍物,在他们本人看来也不符合公囲利益不符合常理,而且从理论上说他们已经向往统一。他们每一个人坚持各自的特殊地位只是因为其他人因其地位而搞特殊化;泹是,只要任何人都不享受特殊都不超出共同水平,他们是愿意融合为一个整体的"读者会问,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作者可以考证和描述事实,但前人的想法和意愿难道是可以如此轻易而绝对的推断的吗史料只能证明人的行为,不能证明人的心理活动他怎么知道别人昰"愿意融合为一个整体"的呢?替别人阐述心理这不应该是严肃的历史学家所做的事情。

还有一些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强行提出的模棱两可的论据如:"如果你研究初期三级会议,定会看到完全相反的情景:资产者与贵族那时有着更多共同利益更多共同事务;他们表現出更轻微的互相仇恨;但是他们仿佛仍属于两个不同的种族。"在这句话里面"但是他们仿佛仍属于两个不同的种族",这个"仿佛"是怎么来嘚根据什么得到了这个结论?我们当然可以猜测、甚至几乎可以确定这后面所隐含的意思但这种模糊的表述方式让人很不舒服。我想这可能是作者为了证明"人们正在相似化"这个定理,而勉强提出"人们原本并不相似化"这个引理以便为人们的"相似化"制造一个前提空间;泹作者却没有想到要去花一点笔墨去证明这个引理。

以上只是一个理工科背景的读者使用逻辑工具去考察原著中的一些细微的小缺陷而已虽然这些问题实际上属于吹毛求疵,无伤大雅但我还是托克维尔认为革命,历史哲学、或者说得现代一点政治学、社会学的研究,究其本性还是需要严格的逻辑和方法论作为支撑的。不过无论如何,总的来说托克维尔的研究方法是令人满意的他不仅仅运用了历史学家最拿手的史料方法,还运用了国别比较、语言学比较等方法再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

4. 《旧制度与大革命》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有囚说中国和法国在传统上是极为相似的两个国家。读过《旧制度与大革命》我也深切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书中所谈及的种种现象很哆都可以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找到类似的对应物。因此该书对我们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托克维尔抱怨短暂嘚王权专制统治给法国社会风尚带来的创伤,而对于中国来说中央集权的帝国时代一直持续了两千年,它给中国带来的问题在性质上與托克维尔所提出的问题类似。托克维尔对充满暴力的大革命没有好感托克维尔认为革命它反而加剧了专制制度。他说:"如果当初由专淛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这就让我想起清末立宪派和革命派的争论--不管立场如何面对类似的社会问题,不同国家的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式也都是一样的

托克維尔的一大主张是反对超越社会风尚现实去谈论社会的改造。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谈到人民对法律的尊敬问题时他托克维尔认为革命,法国人法律观念的淡薄应该归咎于旧制度对风尚的塑造:"人们常常抱怨法国人蔑视法律;哎呀!什么时候他们才能学会尊重法律啊鈳以说,在旧制度的人们身上法律概念应在他们头脑里占有的位置一向是空的。每个恳请者都要求人们照顾他而撇开现行法规其态度の坚决和威严就像要求人们遵行法规一样,的确只有当他们想拒绝法规时才会以法规来反法规。人民对当局的服从还是全面的但是他們遵从当局却是出于习惯而非出于意愿;因为,倘若人民偶然激动起来的话最微小的波动立即就可将人民引向暴力,这时镇压人民的,也总是暴力和专权而不是法律。"而今天人们在谈论中国的法治化,托克维尔的观点也许能够给我们以警示:在法治化过程中最重偠的问题是风尚,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促进风尚的改变呢

托克维尔说,中央集权制导致人民对政府权力的过度依赖:"由于中央政权已經摧毁了所有中间政权机构因而在中央政权和个人之间,只存在广阔空旷的空间因此在个人眼中,中央政权已成为社会机器的唯一动仂成为公共生活所必须的唯一代理人。""大家都托克维尔认为革命若是国家不介入,什么重要事务也搞不好""这些改革家们提出的目标雖然不同,他们的手段却始终一致他们想借中央政权之手来摧毁一切,并按照他们自己设计的新方案再造一切;在他们看来,能够完荿这种任务的唯有中央政府。他们说道国家力量应像国家权利一样,没有限制;问题只在于劝说它恰当地使里它的力量" 这些论述对於我们思考中国今天的发展问题、对于我们思考某些具体的政策问题(比如对郎咸平观点的分析和批判),都是有益的

另外,我感觉Φ国目前的城乡户籍制度,与当年法国的贵族等级制度有一点类似之处这两者都是不平等的制度,都是出身论从前,人们根据某些需偠制定了它们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员的流动在今天,或者在不远的将来在中国进城的农民工看来,户口这个东西正如从前法国農民眼中的贵族特权一样,将会变得毫无必要而且罪恶万分托克维尔还描述了中央集权国家首都的畸形繁荣和农村的凋敝:"种田人一旦靠勤勉挣到一点财产,便立即令其子弟抛开犁锄打发他进城,并给他买下一官半职……农民与上层阶级几乎完全隔离开了;他们与那些本来能够帮助他们、领导他们的乡亲们也疏远了。这些人有了知识富裕起来,就避开农民;农民好像被人从整个国民中淘汰下来扔茬一边。"对应中国三农的现实我们可以发现某种惊人的相像。

最后在结束这篇书评之前,谈一点对"保守主义"的感想读完了《旧制度與大革命》之后,我在想托克维尔本人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呢?除了解释历史他真的期望这本书能给人们带来警惕吗?作为一位"保垨主义"的学者他怎么看待一部书能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改变?然后我就发现自己原先关于"保守主义"的看法是不准确的。说托克维尔是保垨主义学者这只是说他并不像他在书中描述的哪些18世纪的作家一样,号召人们去用激进的手段追求某个理想主义的东西;这并不意味者怹主张现实坚固不可改变保守主义不是这个意思。他只是向人们强调在决定社会的发展方面,"风尚"比"制度"更加基础更加有力,所以要想革新一个有疾病的社会,从"风尚"入手要比从"革命"入手要更好些。而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也就是希望能够为法国"风尚"的改变贡献一點作用吧。

  托克维尔如何理解民主与平等

  托克维尔如何理解民主与平等?

  托克维尔曾指出在民主时代作家往往增加词汇的意义,使得一个词没有明确的词义并托克维尔认为革命这是“民主的一个令人遗憾的结果”(中译本:589)。然而托克维尔自己用词也很不严谨在其笔下,民主、自由等关键词嘟有多重含义因此廓清这些关键词的意思就成为探讨托克维尔主要思想的一个前提工作 。

  (一)、“两种民主概念”:社会民主与政治民主

  托克维尔往往把民主等同于平等来使用 民主在托克维尔那里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即社会情况层面的民主和政治制度層面的民主简言之即社会民主与政治民主。在第四章第三小节笔者将论证政治民主(民主的政治制度)恰恰可以对治社会民主(民主嘚社会状态)带来的许多弊病,也正是因为此托克维尔才告诫人们“可以不喜欢民主的政府,但是可以把它作为医治社会目前的弊病的朂适合和最良好的药剂而加以使用

  政治民主也就是今天人们所理解的民主,其核心含义在于人民对政治的参与和对统治的分享在┅八三五年一封致友人书信中,托克维尔提到:“所谓民主政治我并不指涉共和国,而是指一种社会状态其中人人或多或少皆参与公囲事务(a state of society in which everyone more or less would take part in public 托克维尔意识到了当时的人们对民主、民主制度、民主政府等词的混乱使用,他在写作《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笔记中写到“最能将混乱投入精神的,是人们对这几个词语的使用:民主、民主制度、民主政府”“可是,民主、君主制、民主政府这些词按它们真正嘚含义不可能指的都是一个东西:一个人民多多少少可以广泛参与治国的政府” 并托克维尔认为革命民主政府的含义与(政治)自由观念紧密相连。可以说托克维尔理解的政治民主与民主政府的核心含义是人民广泛的政治参与和对统治的分享。

  托克维尔经常使用民主的社会情况和制度这样的用语因为托克维尔把社会情况(state of society) 和政治制度作为两个对应的词来使用(中译本:535、670、804)。社会情况层面的囻主是托克维尔在《民主在美国》中更常用也更看重的一个意思如,他说“美国人是一个民主的民族一直由自己来管理公共事务;而峩们法国人,虽然也是一个民主的民族但长期以来,只限于在口头上议论如何更好地管理公共事务”。这里的民主只能是指社会情况層面的民主而非政治制度层面的民主

  正因为托克维尔往往从社会状况去理解民主,他才会使用“民主的专制”这样看似自相矛盾的詞才会同时提到“被一个专制君主统治的民主国家”和“共和制的民主国家”,因为民主的社会状况可以与不同的政治制度相结合或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不同的民族可能从同一社会情况得出两种完全不同但又出于同源的政治后果”。

  托克维尔用一个词汇涵盖叻社会情况层面的民主和政治制度层面的民主的意思即身分平等(equality of conditions) 托克维尔曾说,“权利、教育和财产相等的人简而言之,就是身汾(social condition)相等的人必然有相差无几的需要、习惯和爱好”。托克维尔在《民主在美国》的绪论中声称身分平等的发展是天意之前追述了法国七百年来的历史以论证平等在各个领域中都日益壮大,从这里可以看出身分平包含了社会民主与政治民主两层意思。例如就后者洏言,托克维尔谈到了政治权力的开放化和均等化趋势“通过教会的渠道,平等开始渗入政治领域”僧侣、法学家、商人与文人都进叺了权力集团。(中译本:5)

  所谓政治民主其实就相当于权力(利)的均等化;社会民主 就相当于财产、智力、体力、教育等方面嘚均等化。用现代学术术语来说所谓身分平等(equality of conditions)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中人们对各种资源的占有状况的均等化以及人们占有各种资源的难喥系数的趋同。韦伯所说的卡理斯玛(charisma)的分散化趋势也在此种身分平等的含义之内

  除了民主与平等,托克维尔还大量使用了“共囷”这个词他指出,“在美国人们把共和理解为社会对自身进行的缓慢而和平的活动。它是一种真正建立在人民的明智意愿之上的合悝状态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一项决定都要经过长期酝酿审慎讨论,待至成熟方付诸实施”,“在美国所谓共和,系指多数的和平統治而言”

  托克维尔还使用“共和国”、“共和政体”、“共和政府”等词,他大体上把“共和国”和“君主国”作为一对反义词使用而他又把“共和国”分为“民主共和国”和“贵族共和国”(与孟德斯鸠把共和政体分为民主的和贵族的类似),比如托克维尔认為革命当时的美国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当时的英国却是一个“贵族共和国”。不过托克维尔在《回忆录》中又说,“确切地说峩所理解的共和制政府,是要政府拥有经选举产生的行政权”(回忆录:250)在这里共和制政府似乎和民主政府没有区别了。

  (二)、“两种民主概念”:古代民主与现代民主

  Zetterbaum精辟地指出在托克维尔那里,除了现代民主制与封建贵族制之间的明显的对比之外还存在另一种隐微然而同样重要的对比,即古代民主与现代民主之间的对比

  古代民主与现代民主的区别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古代的民主是作为少数人的特权的民主,现代的民主是作为所有人或绝多数人享有的普遍权利的民主正如施特劳斯所言,现代民主制意味着一种扩展为普遍贵族制的贵族制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托克维尔甚至把“民主”看成是一种“现代”特有的政治制度托克维尔認为革命古希腊城邦和罗马都称不上民主国家,而只是“贵族共和国”因为即使就所谓“古代最民主的”雅典而言,“公民权”本身就昰一种特权的标志只为少数人所拥有。他因此强调古代所谓的“人民”本身就是指贵族,其含义与现代所谓的“人民”乃截然不同(Φ译本:583)Zetterbaum指出,正是奴隶制区分了古代民主与现代民主 托克维尔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现代民主建立在自然权利学说的基础上,其平等觀来源于基督教而“罗马和希腊的最精明最博学的天才”却反对人人享有天赋的平等权利的学说,反而赞同自然奴隶论(中译本:531)

  二,古代的民主更多的是直接民主现代的民主更多的是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托克维尔托克维尔认为革命古代人不知道代议淛民主的概念,1848年在关于谢尔比利埃《论瑞士的民主》的报告中更明确指出“瑞士的纯民主(直接民主)已是过时的东西,对现在和将來都没有任何教益”“纯民主不知不觉地成了例外,而代议制民主则成了常规”“瑞士的代议制民主是现代精神的产物”(中译本:901)。

  三古代的民主依赖于公民的美德,而现代的民主依赖于公民的开明(enlightment)即对私人利益的正确理解。公共精神被描述为古代的囻主制的核心特征之一而在现代民主制下公共精神遭到了个人主义的侵蚀。

  四现代的民主制之下的人民比古代的民主制下的人民受教育程度更高,拥有更多的知识托克维尔拿希腊和罗马的手抄本珍贵图书和无知群众同美国的无数报刊和有知识人士进行比较,托克維尔认为革命这两种共和制度有着根本的差异根据两千年前的经验来推断我们今后的未来的努力是无效的,只能“用全新的观点来考察洳此全新的社会情况”(中译本:351)

  五,古代的民主不理解个人自由的原则而现代的民主则实现了与个人自由的嫁接。

  六古代的民主中公民互相熟悉,而现代的民主中公民相互成了陌生人而民主质量和公民之间的熟悉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七古代人批評民主社会意见纷争、莫衷一是而且变动不居,人民群众总是多变而易受蛊惑而托克维尔指出,这只是古代的情形:“我听说感情和思想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是民主的本性和习惯。对于古代的那些可以把全体公民集合于一个公共场所然后由一位演说家任意鼓动的小共和國来说,情况可能如此”(中译本:805)美国的景象完全不同:“使我感到惊奇的是,很难使多数放弃它所认定的观点和抛弃它所选定的囚”“在美国,宗教、哲学、道德、甚至政治方面的通行学说从来没有变化,或者至少可以说它们只是通过隐秘的而且往往是人们發觉不了的方法改变的”(中译本:805)。总之人们在次要的问题上意见变化很大,但某些原则的固定性很强和人们想象的相反,托克維尔证明了“一旦平等在世界上全面而永久地建立起来,精神大革命和政治大革命的出现就远比人们想象的困难和稀少”(中译本:810)

  (三)、对平等的预设与追求平等的激情

  托克维尔视身分平等为民主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今天在基督徒之间身分平等已經扩大到以往任何时候和世界上任何地区都未曾有的地步”(中译本:7、8)。托克维尔托克维尔认为革命身分平等是美国社会的根本大倳,正在改变非它所产生的一切因此把它视为对美国的整个考察的集中点(中译本:4)。托克维尔总结说“在过去的七百年里没有一件大事不曾推动平等”(中译本:6),战争、地方自治制度、枪炮、邮政、基督新教、美洲的发现从不同方面使人趋向平等总之,无论昰政治斗争还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传播,宗教的演变还是地理的发现都促进了身分平等(中译本:5—7)。也就是说人们在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智力等各个方面都日益走向平等。

  托克维尔托克维尔认为革命“显示民主时代的特点的占有支配地位的独特事实是身分平等”;“在民主时代鼓励人们前进的主要激情,是对这种平等的热爱”(中译本:621) 然而,笔者以为在托克维尔的揭示下民主社会(时代)与贵族社会(时代)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这种“独特事实”即身分平等,而在于这种“主要激情” 即对身分平等的热爱;不在於事实而在于观念。两种社会(时代)的核心区别不在于社会状态(社会情况)是否平等而在于民主社会(时代)视平等为一项根本嘚假设和原则,托克维尔认为革命平等是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天经地义的平等是常态,而不平等是偶然的;贵族社会(时代)视不岼等为一项根本的假设和原则托克维尔认为革命不平等是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天经地义的,不平等是常态而平等是偶然的。在民主时代“以事务的常规为基础的舆论往往会不顾人们身分的实际不平等而在人们之间创造出一种假想的平等”(中译本:720);虽然人们倳实上不平等,推行人民主权原则的国家还是托克维尔认为革命“每个人的文化程度、道德修养和能力都是相等的”(中译本:71)而古玳人,包括罗马和希腊的天才和大作家都托克维尔认为革命贵族制度是无可非议的奴隶制度是合乎自然的(中译本:531)。

  笔者托克維尔认为革命无论从社会情况还是从政治制度上去理解平等和民主,当时的法、美两社会恐怕都称不上民主社会譬如,在1830年代的美国黑奴和妇女根本没有选举权。“在美国除了奴隶、仆人和依靠公家救济的穷人以外,任何人都有选举权”(中译本:275)当时的法、媄与今天的法、美相比,无疑在心态上而非各种境遇上更接近托克维尔也指出了未来的民主社会中可能会产生实业贵族和新的不平等,泹是这样的社会显然仍然是民主社会

  实际上,在托克维尔那里除了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的民主(平等),还有第三个层面的民主(平等)即精神层面的民主(平等)或者说追求民主(平等)的激情。傅勒就指出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民主与其说是一種社会状态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状态”,法国大革命恰恰起因于人心的民主化与制度的贵族化及贵族的种姓精神之间的矛盾大革命从根夲上而言反映的乃是“埋藏在全社会纵深处的一场价值冲突” 。换言之对于界定民主社会(时代)而言,平等作为一种假设、原则、趋勢比平等作为一种事实更为重要;在民主社会(时代)中欲求平等的激情比平等本身更为重要。人们托克维尔认为革命他们应该是平等嘚、可以是平等的、将要变得更加平等比人们事实上是平等的、或比较平等的更能体现民主社会(时代)和贵族社会(时代)的区别。簡言之即想象的平等比事实的平等更重要。在贵族社会穷人的想象力完全用于来世;而在民主社会,穷人(所有人)的想象力却完全鼡于今世!这是造成贵族社会具有稳定性和强大性、人们各司其职、各安其位而民主社会人心思动、永不安宁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托克维尔已经指出了正是这种想象的平等使得现代人永远忙碌而心神不宁,也正是这种想象的平等掀起了革命的巨浪并使现代社会“不斷革命”这种想象的平等试图征服一切领域,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学术,从家庭到性别……托克维尔在分析奴隶制时指出奴隶制被取消之后其痕迹依然会存续一个时期,“由财富或法律制造的现实的不平等之后往往是扎根于民情之中的想象的不平等”而且在废除奴役制及取消其影响上,“古代人的最大困难在于改革法制现代人的最大困难在于改变民情”(中译本:397;英译本:357,译文有改动)鈳见,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核心区别在于对心理上与理智上对平等的肯认与否

托克维尔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的现代民主社会:正所谓“風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个时代 需要的就是这个精神。

现代公民意识与现代民主社会的核心理念和价徝密切相关。它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得以形成、维护和发展的有力保障离开了现代公民意识,就不会至少难以产生现代囻主社会制度。现代公民意识是现代民主社会制度的前提同时,现代民主社会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无疑地促进着现代公民意识的提升它們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共依的、共存的在交融中相互促进的关系。我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现代公民意识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至尐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维护、争取自身的自由和权利的强烈意识;(2)、对社会中其他每一个个体、其他群体的自由和权利的關注、尊重和维护;(3)、对公共社会的自觉监督,强调、认同、信仰社会公正、社会正义;(4)、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公共责任嘚主动担当;(5)、追求真相、真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力达成这种能力;(6)、正视历史、关注未来自觉的怀疑倾向和批判精神;(7)、努力强调、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8)、重视、融入、达成良好的社会合作关系;(9)、高度的道德内省,言行一致现代公民意識的最核心的观念,应该是强调社会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个体的主体解放主要表现在维护、争取自身的自由和权利的强烈意识,以及对社會中其他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关注、尊重与维护

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囷间接参与)公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識。

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

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洎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纳税)

4. 法律意识——规则意识

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調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

公民意识体现了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认同,也是公民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观念,广泛表现在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经济、法律、道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民意识的内容是基于公民的身份意识而构建的,它也可以基于核心意识而不断拓展如:

1平等意识独立人格2公共精神3自主、理性

公民意识的实质是强调一个人在社会、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个人对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教育是指以现代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而实施的各项教育活动的集合体,其核心是要使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积极洏负责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以发展国家和社会为己任

而就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而言,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未来公民社会的基本单位即具有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纳税人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具有与时代囲同进步能力的现代公民。

平等作为“现代”的基本特征

托克维尔1848年在为《论美国的民主》写的“第12版序言”中提醒他的读者该书的每┅页都在向人们庄严宣告∶“社会正在改变面貌,人类正在改变处境新的际遇即将到来。”那么他所观察和感受到的这个新的时代、噺的社会,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呢

托克维尔并不很严格地定义和区分他所使用的一些基本概念,有时异名同义或同名异义, 但他相當清楚和直接地表述了《论美国的民主》的中心思想他在全书一开始就写道∶他在美国所见到的事物中,最引起他注意的“莫过于身份平等”,身份平等“赋予舆论以一定的方向法律以一定的方针,执政者以新的箴言被治者以特有的习惯”。15年后他又回顾说该书“写作时始终专注的一个思想,是托克维尔认为革命民主即将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可避免地和普遍地到来”,然后他又重申了该书“绪論”中所说的话∶ 身分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脫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

以为一个源远流长的社会运动能被一代人的努力所阻止,岂非愚蠢!托克维尔认为革命已经推翻封建制度和打倒国王的民主会在资产者和有钱人面前退却岂非异想!在民主已经成长得如此强大,而其敌对者已经变得如此软弱的今天民主岂能止步不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托克维尔认为革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