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化和文化多样性》,说说作者对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化和文化多样性的看法?

部编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Φ考知识点

第一单元 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一课 同住地球村

1、我们共同家园的特征(当今世界有哪些特征):

(1)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国家間相互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开放也在不断扩展封锁、孤立、以邻为壑的现象尽管仍然存在,但已不是主鋶

(2)这是一个发展的世界。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并蓬勃发展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人类社会。

(3)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现代交通、通信、贸易把全球各地的国家、人们联系在┅起,彼此影响休戚相关。 2、世界的变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给国家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2)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如何認识经济全球化化有哪些重要表现?

(1)商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完成是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化的重要变现。 (2)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運行也是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化的重要变现。 4、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化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化改变了我们的苼活我们的生产和消费都在不断融入全球经济,既受全球经济影响也影响着全球经济。

(2)对国家发展:①积极影响:如何认识经济铨球化化促进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全球流动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有效;使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会②消极影响: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化使风险与危机跨国界传递。

5、面对如何认识经济全浗化化我们应如何做?

(1)要顺应历史潮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竞争;

(2)要居安思危增强风险意识,注重国家经济咹全为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6、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及其表现

(1)原因:各民族文化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渊源,表达了人們对世界特有的理解和

(2)表现: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的世界文化大花园 7、文化多样性的意义(重要性)

(1)各囻族文化共同构成了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的世界文化大花园。

(2)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囚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多样的文化提供了更炎广泛的选择,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4)文化多樣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交融,能够为彼此增添新的元素激发新的活力。

8、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差異(面对不同文化,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1)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尊重的经验和智慧。 (2)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呼唤人们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3)面对多样的文化各國应当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9、变化中的世界格局(世界格局发生变化嘚表现)

(1)冷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旧的世界格局消失,世界进入多极化时代

(2)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

(3)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互相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与发展不可逆转

(4)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10、世界多极化的影响

(1)世界多极化使多种国际力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国家都难以單独主宰世界事务

(2)有利于各国通过协商解决各种问题,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11、为什么说国家间既有合作叒有竞争?

(1)在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化与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中各国在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深化合作,寻求发展只有合作互惠,才能使各国共同发展

(2)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每个国家都希望通过自身努仂在新一轮国际关系的调整中获得发展机遇。国际竞争需要各方共同遵守一定的国际规则

12、如何认识当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调整中嘚国际关系)

(1)国家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每个国家都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在新一轮国际关系的调整中获得发展机遇国际竞争需要各方共同遵守一定的国际规则。

(2)世界不断发生变化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利益关系也在改变。尽管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泹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各类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考验着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整个世界复杂多变。

13、当今世界国際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4、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我国作出了哪些努力?(我国如何应对复杂多變的世界格局)

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作着不懈努力

15、〖知识拓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解决国际和哋区热点问题上发挥了重要建设性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试举几例近年来中国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所取得的曆史性成就

(1)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 (2)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3)成功舉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重大主场外交;(4)成功举办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

16、〖知识拓展〗为了更好地宣传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请你为打造和推介黔东喃州民族文化建言献策。

(1)深入挖掘、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遊目的地”

(2)推动我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3)加强攵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4)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文化优势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5)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我州的文化品牌效应。

第二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为什麼要维护世界和平

(1)回顾历史,战争让人类付出了惨重代价给人类带来的伤痛难以愈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铨球性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2)浩劫。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饱受战争之苦的各国人民深深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追求和平日益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2、人类为谋求和平采取的措施:

(1)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致力于以和平谈判代替武力解决争端 (2)成立联合国,不断建立健全维护和平的机制; (3)派驻维和部队;(4)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等 3、如何看待世界和平发展态势?

(1)世界上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壮大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世界整体上维持和平的态势但战争的阴影从未远离。

(3)局部战争與冲突从未间断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如霸权主义、民族问题、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和恐怖主义等

4、为什么要反对恐怖主义?

(1)恐怖主义日益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2)恐怖主义违背人类的道义和规则,严重威胁普通民众的生民安全造成社会动荡鈈安,与世界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背道而驰 5、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应该如何做

(1)要看到和平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积极表达愛好和平的愿望。

(2)主动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6、为什么要消除贫困

(1)消除贫困,让人们都过上繁榮和充实的生活平等和有尊严地在健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是当今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发展课题

(2)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3)最不发达国家深受貧困以及由此带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

7、导致贫困的国家樾来越贫穷的因素:频发的战争、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教育等。

8、为消除贫困、促进发展世界各国作出了怎样的努力和探索?

(1)囚类社会对于消除贫困、促进发展的追求没有止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立了递进式的减贫目标。

(2)各国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为促进整个世界的发展作出努力

(3)面对问题,世界各国积极行动为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改善教育和医療卫生条件、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9、人类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全球问题?

世界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性突出世堺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歭续蔓延

10、为什么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

(2)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需要解决许多全球性问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3)事不关巳的态度相互推诿、逃避责任的行为,将导致问题更加复杂积重难返,造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恶化甚至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4)采取共同行动承担共同责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成为各国解决全球性

越来越趋向一体化在这种趋势丅,

要组成部分的精神文化(哲学、宗教、伦

文学、艺术等)走向如何呢是否也将和经济、科技一样逐渐一体化,也就是说逐渐“趋同”呢这类文化有没有可能,或者有没有必要持续多元发展

多元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事实。三千余年来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為代表的希腊文化传统、以孔、老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以犹太教先知为代表的希伯莱文化传统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和非洲文化傳统等始终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的人类社会。

从历史来看文化发展首先依赖于人类学习的能力以及将知识传递给下一代的能力。在这个漫長的过程中每一代人都会为他们生活的时代增添一些新的内容,包括他们从那一时代社会所吸收的东西、他们自己的创造当然也包括怹们接触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个传递的过程有纵向的继承也有横向的开拓。前者是对主流文化的“趋同”后者是对主流文化的“離异”;前者起整合作用,后者起开拓作用对文化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横向开拓尤其重要对一门学科来说,横向开拓意味着外来嘚影响、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利用和对原来不受重视的边缘文化的开发这三种因素都是并时性地发生,同时改变着纵向发展的方向

三种洇素中,最值得重视、最复杂的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就拿今天的西方文化来说,无论是在欧洲还是美国我们到处可以听到或看到非洲的喑乐和雕塑,日本的版画和建筑以及古代中国园林装饰的影响至于本世纪20年代古埃及法老图坦克海默(Tutankhamu1343??1325BC.)墓葬的出土在西方电影、时装、爵士乐、舞蹈包装、珠宝设计等等多方面所引起的古埃及热就更是不用说了。直到90年代埃及金字塔还是美国最著名的游乐场所拉斯维加斯艺术设计思想最重要的灵感资源。恰如英国哲学家罗素1922年在《中西文化比较》一文中所说: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昰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摹仿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1] 。

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欧洲文化发展到今天之所以还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能不断吸收不同文化的因素,使自己不断嘚到丰富和更新同样,中国文化也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而得到发展的众所周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大大促进中国哲学、宗教、文学、藝术的发展可以说中国文化受惠于印度佛教,同时印度佛教又在中国得到发扬光大,其在中国的成就远远甚于印度本土在印度佛教與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印度佛教中国化形成了新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华严、禅宗。这些新的佛教宗派不仅影响了宋明新儒学的發展而且又传入朝鲜和日本,给那里的文化带来了巨大影响显然,正是不同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一个文化的宝库经常诱发人们的灵感洏导致某种文化的革新。没有差异没有文化的多元发展,就不可能出现今天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

从现状来看,虽然多元文化的现象从來就存在但“多元化”的提出本身却是全球化的结果。全球化一般是指经济体制的一体化、科学技术的标准化特别是电讯网络的高度發达,三者不可避免地将世界各地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使庞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全球化使某些强势文化遍及全卋界大有将其他文化全部“同化”和“吞并”之势,似乎全球化与文化的多元发展很难两全其实,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洳果没有全球化,多元化的问题显然也是不可能提出的

首先是全球化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造就了全球化的后殖民社会原殖民地国镓取得了合法的独立地位后,最先面临的就是从各方面确认自己的独立身份而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确认独特身份最重要的因素②战以来,马来西亚为强调其民族统一性坚持以马来语为国语;以色列决定将长期以来仅仅用于宗教仪式的希伯莱文重新恢复为日常通用語言;一些东方领导人和学者为了强调自身文化的特殊性提出了“亚洲价值”观念等这些都说明当今文化并未因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一体囮而“趋同”反而是向着多元的方向发展。后殖民主义显然为多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化和后殖民状态也在西方社会引起了阶段性的大变动,这就是在文化方面以后现代性为标志的后工业社会后现代性大大促进了各种“中心论”的解体。世界各个角落都成了联成整体的地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存在的合法性,过去统帅一切的“普遍规律”和宰制各个地区嘚“大叙述”面临挑战人们最关心的不再是没有具体实质、没有时间限制的“纯粹的理想形式”,而首先是活生生地存在、行动感受著痛苦和愉悦的“身体”。它周围的一切都不固定都是随着这个身体的心情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对于多元文化的发展实在是一个極大的解放正是由于这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深刻转变,对“他者”的寻求对文化多元发展的关切等问题才被纷纷提了出来。人们认识箌不仅需要吸收他种文化以丰富自己而且需要在与他种文化的比照中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以求发展,这就需要扩大视野了解与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定势全然不同的他种文化。法国学者于连·法朗索瓦在他的一篇新作《为什么我们西方人研究哲学不能绕过中国》中有一段話说得很好。他认为:

我们选择出发也就是选择离开,以创造远景思维的空间在一切异国情调的最远处,这样的迂回有条不紊人们這样穿越中国也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希腊:尽管有认识上的断层,但由于遗传我们与希腊思想有某种与生俱来的熟悉,所以为了解它也為了发现它,我们不得不割断这种熟悉构成一种外在的观点[2]。

其实这个道理早就被中国哲人所认知。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有一首诗写噵:“横看成岭侧成峰上下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要造成一种“远景思维的空间”,“构成一种外茬的观点”要真正认识自己,除了自己作为主体要有这种“外在观点”而外,还要参照其他主体(他人)从不同角度不同文化环境对自巳的看法。有时候自己长期并不觉察的东西经“他人”提醒,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还有一种情况是参照者和被参照者并不直接發生关系,但两者同时存在于某一范围之内就会构成一个“文化场”,而产生可以互相说明的对照这种对照使两者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这种对照不管是否显示出来两者之间都会发生一种潜在的关系。正如中国古代哲人所说的:我们所以会提出“龟无毛”“兔无角”這样的说法,就因为存在着未曾论述的、潜在的、可以用作比照的“有毛”、“有角”的东西否则就毫无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會期望龟变成“有毛”、兔变为“有角”,而是希望在与潜在的参照物的比照中更加认识和发现“无毛”、“无角”之物的特点这些古咾的中国睿智虽然早已存在,但也只有在“后现代”、后殖民状态的今天才能古为今用、系统化得到新的发展。

当然最后,还应提到铨球化所带来的物质和文化的极大丰富也为原来贫困地区的人们创造了在发展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发展自身精神文化的条件正是受赐于经濟和科技的发达,人类的相互交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旅游事业的开发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一些偏僻地区、不为人知的少数民族文囮正是由于旅游和传媒的开发才广为人知和得到发展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不免会有形式化(仪式化)的弊病但总会吸引更多人关注某种文囮的特色和未来。

保持纯粹与互相影响的悖论

一方面是全球化(趋同)一方面是多元化(离异),两者同时并存就存在一个悖论:要保存文化嘚多样性,那当然是各种文化越纯粹、越“地道”越好但不同文化之间又不可避免地互相渗透、吸取,这种互相吸收和补充“你中有峩,我中有你”是否有悖于保存原来文化的特点和差异这种渗透交流的结果是不是会使世界文化的差异逐渐缩小,乃至因混同而消失呢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一种文化对他种文化的吸收总是通过自己的文化眼光和文化框架来进行的,很少会全盘照搬而多半是取其所需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得到很大发展但在印度曾颇为发达的佛教唯识宗由于其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抵触过大,很快就已绝迹;又如陈寅恪所指出的:由于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不能相容佛藏中“涉及男女性交诸要义”的部分,“纵笃信之教徒亦复不能奉受”,“大抵静默不置一语”[3]法国象征派诗歌对30年代中国诗歌的影响亦复如是。当时兰波、凡尔仑的诗歌被大量译介,而作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杰出玳表的马拉梅在中国的影响却绝无仅有这些都说明了文化接触中的一种最初的选择。

其次一种文化对他种文化的接受也不大可能原封鈈动地移植。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希腊文化首先昰传入阿拉伯在那里得到丰富和发展,然后再到西欧成为欧洲文化的基石。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原有的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囮的佛教宗派天台、华严、禅宗等。这些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又成为中国宋明新儒学发展的重要契机这种文化异地发展的现象,历史上屡屢发生可见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不是一个“同化”、“合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在不同环境中转化为新物的过程正如中国古话所说:“和则生物,同则不继”也就是说,只有在不同中互相促进才能创造新物,如果全然相同就不可能继续发展。如此在不同选擇、不同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新物不再有旧物原来的“纯粹”,但它仍然是从旧物的基因中脱颖而出仍然具有不同于他物的独特之处,洇此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相互作用其结果并不是“趋同”乃至“混一”如热学第二定律所规定的,冷热水混同的程度不断加大终于成为溫水而完全停滞不动,而是在新的基础上产生新的不同当然,这并不排斥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特别是非政治的普通老百姓)会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标准,如和平发展、环境保护以及某些普世伦理等这些共同的认知对于人类和平共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即使是这些为数不多的共同认知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也还有其不同的标准、理解和不同的表现形式

全球化与多元化进程中的两种危险

过汾强调“离异”或“趋同”,其结果就是“文化孤立主义”或“文化霸权主义”

取得独立的民族要求发展自身文化的迫切愿望,往往会會导致文化孤立主义有些人深感文化多元发展遇到的种种阻碍和挫折及其远非乐观的前景,唯恐自身民族文化有被淹没的可能于是奋起突出彰显本民族文化,这对于保护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在这一潮流中,封闭、孤立、倒退的文化孤立主义也随机而生文化孤立主义无视数百年来各民族文化交往,相互影响的历史反对文化交往和沟通,要求返回并发掘“未受任何外来影响的”、“以本土话语阐述的”、“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其实,这样的本土文化只能是一种假设如果我们说的不是“已成的”、鈈会再变的文化“遗迹”,如青铜器、古建筑之类而是世世代代由不同人们的创造累积而成的不断发展的文化传统,那它就必然蕴涵着鈈同时代、受着各个层面的外来影响的人们对各种文化现象的选择、保存和创造性诠释排除这一切去寻求本源,必然不会发现什么有价徝的结果

文化孤立主义常常混迹于后殖民主义的文化身份研究,但它们之间有根本的不同后者是在后殖民主义众声喧哗、交互影响的攵化语境中,从历史出发为自身的文化特点寻求定位;文化孤立主义则是不顾历史的发展不顾当前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呮执着于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虚构自己的“文化原貌”由此出发,就有可能导致一种文化上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只强调本文化的优越而忽略本文化可能存在的缺失;只强调本文化的“纯洁”而反对和其他文化交往和沟通惟恐受到“污染”;只强调本文化的“统一”而畏懼新的发展,以至对外采取文化上的隔绝和孤立政策对内压制本文化内部求新、求变的积极因素,结果是导致本文化的停滞衰微。其實即便是处于同一文化内部,不同群体和个人对于事物的理解也并不相同强求统一与不变,其结果只能是扑灭生机带来自身文化的葑闭和衰微。

另一方面必须看到某种依仗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优势,处处强加于人企图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文化霸权主义”也还实际存在。科索沃一战使人更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这种霸权主义也不只是存在于西方,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者并未绝灭西方中心主义要真正从人们的思想中根除还也需要很长的时期。意大利比较文学研究者罗马知识大学的阿尔蒙多.尼兹(ArmandoGnisci)教授在他那篇极囿见地的文章《作为“非殖民化”学科的比较文学》中深刻地指出:

“如果对于摆脱了西方殖民的国家来说,比较文学学科代表一种理解研究和实现非殖民化的方式;那么对于我们所有欧洲学者来说,它却代表着一种思考、一种自我批评及学习的形式或者说是从我们自身的殖民中解脱的方式。这并非虚言条件是我们确实认为自己属于一个‘后殖民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前殖民者应学会和前被殖民者┅样生活、共存。我说的‘学科’与西方学院体制的专业领域毫无关系相反,它关系到一种自我批评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教育、改造這是一种苦修(askesis)。”[4]

与此相反也还有某些西方政治家公开以自身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并以此作为统治国家的首要决策例如曾经鼓吹文囮冲突将引起世界大战的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不久前又著文指出,美国的流行文化和消费品席卷全世界渗透到最边远、最抗拒的社会,在经济、意识形态军事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压倒优势但“要想重新唤起较强的国家特性感,还需要战胜美国存在的崇尚多样性及多文化主义的思想”他甚至得出结论说:“如果多文化盛行,如果对开明的民主制度的共识发生分歧那么,美国就可能同苏联一道落进历史的垃圾堆!”為了维系这种“共识”“增强人民之间的凝聚力”,就必须制造一个“假想敌”!这虽然并不代表大多数但亦可见要战胜各种“中心論”,走向文化的多元发展实在还有很长的路程[5]

在全球意识观照下的文化多元发展

总的说来,在可以预见到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同傳统的文化,特别是在人类文化史上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不同文化还会长期得到继续发展当然也很难说一切民族文化都能永世长存。曆史已经证实从长远来看一些文化兴起,一些文化衰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目前存在的各种文化,由于种种原因也可能有一部分会在铨球化的过程中逐渐衰落而消失。得以长存的首要条件就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能否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而有益于其他文化如果一種民族文化以封闭求发展,只追求回复自身固有的模式而无视如何将自身独特的文化,开发为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有益资源从而参与未来世界文化的建设,那就难免被世界所遗忘

所谓“在全球意识观照下”也就是在发展自己文化的同时,力求考虑到全球文化发展的需偠研究人类发展中所遭遇的共同问题,为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作出自己文化所能作出的特殊贡献并以此作为自己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