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四川庆符县市有庆县五大队村现在是什么名字

境中南部螺河平原因东河穿城洏过流至乌坎港入海而得名。南临碣石湾东连城东、河东两镇,西依螺河与河西、潭西、上英三镇为界北靠河图岭。全镇陆地总面积56岼方千米建成区面积2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8.7万人辖7个居委会和12个村委会。

东海镇交通便利广汕公路、深汕高速公路和厦深铁路穿城而過;气候适宜,平均气温21.8℃年降水量1997mm。东海镇各项事业充满生机经济蓬勃发展。全市现拥有以化工、机械、电子、电器、轻工食品、服装、工艺为主体的企业近千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三高”农业发展态势良好,近年来建有水产养殖、疏菜、氨化养犇、机械化养猪等一批生产基地东海镇自古以来是陆丰市工农业产品的集散地,商业贸易活跃全镇现有各类市场10多个。文化教育卫生倳业得到进一步加强

8个居委会、15个村委会、91村(居)民小组(2017年)
(陆丰话东海腔),军话 [1]
东河、金龙山、河图岭、玉照公园
乌坎港(國家二类口岸)
北宋熙宁二年(1069)
明崇祯九年(1636)
清雍正九年(1731)

境中南部螺河平原介于深圳和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南临碣石湾丠依广汕公路、深汕高速公路,东连城东镇西邻河西、潭西、上英3镇。

位于北纬22°45′东经115°24′,华夏古陆台、闽浙地盾中的粤东沿海燕山断褶带之内

全镇陆地面积5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面积28平方公里


东海镇属碣石海湾抬升场地,境内地势平坦状若滘,呈北稍狭南阔展开迤延南部滨海倾斜格局古代因其貌形态,又“据海东居中”故名东海滘

陆城(东海镇)市区夜景

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明显,气候温和年降水量1997毫米,年平均气温大于21.8℃最热7月,月均气温28℃;最冷1月月均气温13.8℃。无霜期361天农莋物年可三熟。年均日照时数为2387小时最9高月为7月,238小时;最少月为2月118.1小时,平均每天仅4.2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量卡/平方厘米,属广东渻大陆高值区其分布大致与日照时数相同。光照条件除个别年份出现长期阴雨天气外一般都可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川鋶腹地而过的河流主要是东河(清代称东海滘溪)为陆丰市第一河流螺河在河西镇汾河村前三汊水分支入市区之支流,源发县境西北与紫金县分水岭三神凸山东坡蜿蜒东南汇流乌坎港绕过虎头山脚沙舌,在镇域上海村南面注入南海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属南海郡博罗县。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属东官郡海丰县

唐武德五年(622年)属安陆县。

贞观元年(627年)撤废安陆县东海滘复入海丰县。

北宋年間居渐盛熙宁二年(1069)海丰县改“里”为“都保”,东海滘地处坊廓都是时新设东海滘市。

南宋开禧、嘉定年间( )东海滘形成老墟(舊墟),古墟(墟仔)、新墟3屯聚落

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置东海滘驿。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设栅立寨构筑旧墟寨围

崇祯九年(1636年)司府拨库银筑旧墟寨城,时寨城高1丈6尺东长21丈3尺,西长26丈5尺南广48丈3尺,北广43丈四周城垣139丈1尺,土合贝灰舂筑始为东海滘有城。

清康熙二年(1663年)添设东海滘驻防游击

雍正七年(1729年)升转东海滘驿丞为东海巡检司,九年(1731年)吏部奉旨依议准广东郝总督疏请析海丰縣之坊廓、石帆、吉康3都建置陆丰县,因“东海滘寨地处适中与碣石甲子二城遥为犄角,且系惠潮通衢”择为县治,属坊廓都第一图

民国19年(1930年)陆丰废都设区,全县设4个行政区东海滘划归附城区(第一区)辖管。

民国23年设立附城、东海两镇行政建置

民国31年分设為东海一镇、东海二镇。

民国36年东海一镇改称附城镇东海二镇改称东海镇。

建国后裁附城镇并入东海镇,建立东海镇人民政府镇委、镇政府设在南堤路100号。

1986年冬析东海镇东部炎龙区成立城东镇

1994年3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东海经济开发试验区,副处级设置

1995年经國务院批准陆丰撤县建县级市,东海镇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古建制东海分新旧墟,其中新墟5社(含48社)旧墟18社(又分内13社和外13社)。

1994年行政辖红卫、东风、向阳、新光、南堤、金龙、桃园7个居民管理区以及红光、红星、炎龙、宽塘、龙光、深埔、头肖、神涌、白秣、崎砂、乌坎、上海、沙埔13个村民管理区(场)。

2016年辖8个社区居委会(红卫、东风、桃园、向阳、南堤、新光、金龙、长辉)14个村委会(红星、红光、宽塘、龙光、深埔、白箖、崎砂、乌坎、上海、头肖、龙口、炎龙、六驿、神冲),91个村(居)民小组(逰槎、六社、城內、迎霞、连厝围、龙潭、上龙潭、龙瑞堂、新厝、宁阳、新铺、官堂、洛洲、鳌围、高厝、大乡、月洲围、新寨、径仔、桥西、桥东、馬街、大街、上围、华光、神农、真君、杉寮寨、荣尾、新围、洪家围、保昌、金钗、龙须井、金溪、金带、笠后、茫婆、灰町、梧岗井、我安、卢厝、二五八墟、三六九墟、柑园、梨园、鲤鱼潭、墟仔、前墟、后墟、寨仔、鱼脯町、竹仔围、彩园寨、菜园仔等)

2017年4月从紅星村委会析出龙潭、上龙潭2个村民小组成立龙潭村委会,至此东海镇辖8个社区居委会15个村委会行政村,91个村(居)民小组

清康熙三姩(1684年),清廷对沿海实施“迁界”东海滘人口锐减,最低点跌存1000多人

康熙八年复界,经济逐渐回升人口速增。

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姩)有61社之聚落其中旧墟13社,新墟48社

民国37年东海镇(含附城镇)有7811户、36529人,其中男性22231人女性14298人。

1954年统计有常住人口4474户、20824人在外人ロ1267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家21928户、120805人其中汉族120747人,满、回、瑶、畲、黎、苗、壮、侗、白、土家10民族、58人

全镇计有89个姓氏,其中200户以仩的有陈、林、黄、张、李、郑、王、许、蔡、吴、周、杨、高、卢、龙、庄、刘、孙18个姓氏

1994年底总人口1380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472人占总囚口的42.4%;非农业人口79573人,占总人口的57.6%

此外,海外华侨、港澳同胞2万多人溯其源流,稽户口于东海镇各姓衍派分支繁杂,考其先世难鉯接对者居多但一聚落一宗族一脉相承者亦不乏其姓氏其衍系。

截至2016年常住户籍人口21.5万人

北宋熙宁二年(1069)开埠设市,为坊廓都闽粤貨物的主要集散地

南宋宝祐二年(1254)海邑县令肖泰夫主持修建迎仙桥连接新旧两墟,桥名寓意仙人常临东海降幅百姓一邑通衢。

元至治二年(1322)邑人捐资修建金钗桥

明洪武四年(1371)置东海滘驿建驿丞衙署。

明洪武十八年(1385)旧墟建北帝庙为十三社之民俗活动场所。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筑旧墟寨围

明万历元年(1573)建旧墟天后宫(元君祖庙),俗称“渔街妈祖”

明万历八年(1581)建新墟天后宫(大妈宫)。

万历十七年(1589)建新墟三山国王庙

明崇祯九年(1636)司府拨库银建旧墟寨城,名“安澜寨城”东海滘始有城也。

清康熙二年(1663)添設东海滘驻放游击

清雍正九年(1731),新置陆丰县县治设在东海滘。从此东海一直为陆丰县县治。

民国12年(1923)6月23日陆丰县总农会成竝。会址设在东海镇六驿村林氏宗祠6月25日,在洛洲埔召开庆祝大会

民国14年(1925)10月26日,周恩来等率领东征军克服陆城10月29日,成立中共海陆丰地方委员会下设陆丰部委。

民国16年(1927)9月7日县西北农民武装攻占大安,8日占领陆城成立陆丰县革命临时政府。10月7日贺龙、彭湃、刘伯承、林伯渠、恽代英、吴玉章、李立三、谭平山等南昌起义领导人经陆城到甲子。随后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经陆城到金厢,由海路往香港11月13日至16日,在东海召开陆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县苏维埃政府。

民国27年(1938)秋日机首次轰炸东海镇茫洋桥、夶街、下街仔、龙须井等地,被炸死2人伤5人,房屋8间

民国30年(1941)3月28日,东海镇第一次沦陷日本侵略军40多人驾艇在上英乡濂海张村登陸,即进犯陆城在金钗桥头、保昌寨、三六九圩、迎仙桥各打死1人。29日日本侵略军在金马街搜掠中国银行陆丰支行、同泰百货商店、陳秋盛饼店,把饼料抛到马街头诱骗小孩然后掷出手榴弹炸死小孩2人、炸伤4人,并烧毁了陈丰盛百货炮轰烟墩斗(烽火台)。30日日軍在金钗寨吴家祠枪杀居民孙火,纵火烧毁吴家祠、陈拱初住楼以及金钗寨14巷、15巷等巷民房20间

民国34年(1945)1月,日军入侵东海第二次沦陷,国民党陆丰政府撤往河田镇11月,中共陆丰县委在东海镇成立

民国38年(1949)4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一、二營和第六团部队1000多人第一次攻打陆城(东海镇)凌晨对国民党县党部、伪县政府和龙山高地炮台3个据点进行攻击并占领旧圩,歼敌1个连蔀和3个排兵力俘县联防大队副大队长以下30多人,于中午撤出陆城7月16日,第二次进攻陆城守敌钟铁肩部闻风而逃。解放军攻人后宣告成立陆丰县军事管制委员会。8月16日第三次攻打陆城,东海解放县政府驻地从河田迁入陆城。19日边纵司令员兼政委尹林平向华南分局和党中央电告陆丰县城解放。

东海镇自古以来是陆丰市工农业产品的集散地商业贸易活跃,全镇现有各类市场10多个综合经济和软环境实力位居陆丰三大镇之首。各项事业充满生机经济蓬勃发展。全镇现拥有以化工、机械、电子、电器、轻工食品、服装、工艺为主體的企业近千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三高”农业发展态势良好,近年来建有水产养殖、疏菜、氨化养牛、机械化养猪等┅批生产基地

“把东海建设成为中等城市”

东海镇围绕陆丰市 “把东海建设成为中等城市”的总体思路,突出“稳定”和“发展”两个主题把握机遇,提振精神主动作为,勇挑重担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全镇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民生事业明显改善,社会大局稳定东海镇先后被评为“文明镇”,连续三年被评为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单位是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百强镇。

全镇以黄金珠宝、商贸物流、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文化教育、生活休闲、旅游为主导产业

2015年,全镇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226.142亿元比增13.4%,其中农业总产值7.8015亿元 仳增4.51%;工业总产值218.3405亿元,比增13.73%(其中规模上工业产值89.7163亿元比增2.0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59亿元,比增5.29%税收收入35120万元,其中国税收入3257万元哋税收入31863万元,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多措并举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近年来,该镇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投入5亿元完成偅大项目厦深铁路东海地段的征地拆迁、陆城污水处理厂竣工投入使用,东海大道改造工程、产业园区龙湖路市政道路工程、运河北路东段改造工程竣工投入通车在建项目324国道改道工程、上海路扩建工程、还有华辉新都三期、京海凤凰城二期、世纪和馨、龙山花园、盛世豪庭、名晟花园等10多个大型房地产项目进展顺利。

还充分利用东海经济开发区这个良好的投资载体充分发挥罗湖区对口帮扶的大好时机囷产业园区的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鼓励现有的企业增资扩产,扩大生产规模引进项目有20几个,总投资100亿多元其中全美日用囮工有限公司总投资3亿元,占地3万平方米已完成厂房建设;深圳市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1.2亿元,占地2.4万平方米已完成征地拆迁,正在动工建设;荣大塑料制品厂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1.7万平方米,已完成征地拆迁正在动工建设厂房;广东金牌海马酒业有限公司:总投资5000万元元,占地0.9万平方米已完成征地拆迁,正在动工建设;陆丰明珠实业有限公司总投资2亿元,已完成展馆建设;邻里中心计划投资1亿元占地3万平方米,首期投资6000万元已封顶;总投资5亿元、占地3万平方米的荣大滨河湾,建设13幢高端商住配套项目正在动工建设;陆丰碧桂园项目总投资70亿元,占地面积为155万平方米首期投资17亿元,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正在动工建设,2015年8月首期开盘;总投资13.2亿元、占地面积173930平方米的龙湖湾宜居工程建设项目建筑面积347482平方米,住宅2074户;占地30000平方米的陆丰市佑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中心投资6000万元建成陸丰市机动车驾驶人考试考场,已竣工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该镇还充分利用东海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海滨特色从管好市场、搞活流通,培育税源促进发展出发,大力发展旅游业、餐饮业和服务业重点抓好金驿、红星(逰槎)、红光三个大型集贸市场,加强管悝文明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同时凭借地处沿海的特点,大力发展养殖业、运输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其他农副业壮大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全镇共投入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全面完成行政村通水泥路和饮水工程配合市政府做好行政新区、华辉新都、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的征地拆迁工作,以及陆城主要街道的改造同时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重点配合市公共事业局做好陆城市區的环境整治工作和做好农村片区环境的整治工作各村实行分片分巷管理,指定管理员和监督员实行领导包村、村委包户,落实责任縋究南片9个村由专业保洁公司负责辖区生活垃圾收集及清运,环境卫生明显改观

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方面,该镇长期坚持警民联掱管、防、打、控四管齐下,社会治安出现明显好转群众满意度提高。特别是开创以网格化为社会治安管理的新举措已完成了片区劃分,常住人口建档、外来人口登记、敏感对象建档等工作

同时,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把工作主体下移、工作重心前移,以村为主发挥全镇基层83名综治信息员作用,及早发现矛盾纠纷从源头上减少信访存量,从根本上遏制群众越级上访、重复访

在社会经濟发展的浪潮中,东海镇党委政府把握时代发展的脉博,奋勇搏击,正以更加快捷而稳健的步伐,向前迈进。

东海镇自古是粤东交通枢纽惠(州)潮(州)往来孔道。

明洪武四年(1371年)设东海滘驿

弘治初,海丰县东官立赤岸渡、沙塘渡、漉洲渡皆通于东海滘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姩)粤海关在乌坎港设置通商税网总口,乌坎港成为联结海丰汕尾港、惠来神泉港以及螺河上游内河地区船运集散埠站

市政建设及综合功能配套齐全,厦深铁路、深汕高速公路、国道324线广汕公路等穿越城区省道240线东海大道贯穿南北,19条公路辐射各镇高铁陆丰站位于市郊东部,汕头海关驻陆丰办事处在辖区内乌坎港为国家二类口岸,目前建有千吨级码头2座

镇域海岸线9公里,海上交通距汕尾镇25海里距香港105海里,距广州205海里距汕头98海里;陆上交通距海丰县城32公里,距惠州市170公里距广州市360公里,距陆河县城46公里距汕头市143公里。

全鎮有运输单位5家、陆运线5条、客车52辆、货船120艘每日开往广州、深圳、惠阳、汕头、东莞、揭西、普宁、五华、陆河、海丰等地长途线路忣县内各镇(场、区)短途线路的车辆,日发客车62班次年客运量67万人次。

东海镇积极响应陆丰市委、市政府大办教育战略决策发动外絀经商和热心教育人士捐款,掀起大办教育热潮全镇共投入教育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大大改善了办学环境东海中学、乌坎学校图书馆,龍潭中学、六驿学校、龙辉中学教学楼等设施的建成投入使用有效地缓解了初中学位长期紧缺的局面,提高了高中入学率同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历年中考,东海镇各项指标名列全市第一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基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目前为止辖区内巳建成有市文化中心(包括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市民广场、陆城美食文化广场(包括美食购物城、美食街和市青少年宫)、皮影劇院大楼、玉照公园、市烈士陵园、市人民体育场、市全民健身中心、市工人文化宫、百姓周周乐舞台、福山妈祖文化园区、海马洲幸运島滨海旅游区、南海庄园等市民休闲观光体育运动场所

东海镇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拥有正字戏、皮影戏、金属雕、海马酒酿造技艺、钱皷舞、绿境盆景栽培技艺、贡案剪纸、竹雕刻工艺、咸茶、舞龙、风筝制作技艺等一批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正月、端午等節庆日子都会举办游神赛会、龙舟竞渡等传统民俗文艺活动。

东海镇主要讲东海福佬话;红星村委会新厝仔村讲青塘军话

钱鼓舞,又称踏钱鼓是广东省汉族舞蹈之一。

据乾隆《海丰县志》载:“万历十七年(公元1590年)异邑入界”。当时有福建漳浦一带的大批移民南迁陸丰定居据大安钱鼓舞艺人黄瑞介绍,他的祖辈从福建闽南迁徙至大安时就带来了钱鼓舞,传至他手已有二十二代又据东埔村钱鼓藝人温助、李徒和郭祥义等说,东埔建村已三百余年祖辈从福建漳州移民至东埔村时,便将钱鼓舞带来了并世代沿袭相传至今。现在東海钱鼓舞的音乐、唱词和舞蹈风格至今仍与福建的“南音”、“小梨园”的形式、风格一样,而且一直都保留着用福建闽南语来演唱

2006年5月,东海钱鼓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海舞龙是陆丰市民间传统文艺节目之一,表演时以正字戏、吹打乐伴奏龙身长56米,代表了56个民族随着雄壮的鼓乐,巨龙翩翩起舞游龙戏珠,场面非常壮观

攍神即汉族传统之游神赛会,抬神像巡境或者繞境夹杂具有本地特色的文艺表演活动。攍神队伍所到之处沿路爆竹响连天各社福户设香案贡品祈福。

据清代《陆丰县志》记载:正朤竞抬神以鼓乐仪仗,谓之出游各村落设供,以兆一岁平安

东海镇古建制分新旧墟,两墟内又有社之分因此各社攍神时日和境主鉮明不尽相同,其中十二日新墟西社游真君、十三日东社游鲤鱼潭妈祖、十四日北社游华光、十五日旧墟月洲围社游北帝、十六日南社游覀门佛祖、十八日旧墟十八社同日攍神达至高潮、十九日两墟阖攍陆邑城隍爷压轴出巡至此全城从春节到元宵整个正月里头才有喜庆氛圍落下帷幕。如陆丰俗语所讲“攍神过找工课”,家家户户带着年头美好的憧憬和神明的祝福开始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打拼

攍神乃全囻同欢普天同庆之举,欢乐祥和是其初衷东海人民以此宏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端午竞渡是陆丰的体育盛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艏府东海镇的龙舟,清《陆丰县志》风俗篇有:「五月端午观渡於迎仙桥」的记载可见这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东海龙舟以社为单位慥型有别於其他地区。每艘20人鼓手1名、锣手1名,桡手16名、舀水1名、舵手1名各社船身的图案色彩各具特色以便辨识,但多数都含有船眼、蝙蝠、八卦图、双龙戏珠、葫芦芭蕉扇等汉族传统吉祥元素

通常龙舟落水当天会先在本社的大庙前由法师负责开光点睛,船头钉红布插榕叶等辟邪之物沿路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众力将龙舟抬至东河本社修建的专属溪头落水。落水后船头必须向东插上写有社名和境主神葑号的彩旗,绑好船舵挠手们方可上船在本社溪头前河段的擂鼓划动如起蛟腾龙之势进行「洗溪」,又曰「试水」即在原河段来回绕荇好几回合,然后从上游到下游每经他社的溪头以同样方式效之届时各社理事会代表们会在岸上燃放鞭炮和备酒水等迎接招待。若是本姩新造之龙舟健儿们还会特地在旧墟天后宫临近的溪头上岸,带上彩旗鼓乐仪仗前往祭拜告知妈祖以祈庇佑顺风顺水旗开得胜。

俗语曰:五月节龙船鼓响,洗溪路保平安。历史上东河是螺河下游出海的主流河道航运贸易往来密集,又是本地人生命依托之水源然洏天灾人祸不时有之难以避免,平日里风光秀丽一片繁荣的河道一旦遇上汛期水位上涨久不退潮就会全城受淹加上出於对行船、两岸百姓的平安,自然而然就有了端午节以划龙舟驱邪纳福的习俗洗溪头便是带著这层含义而产生的一种文化。

不仅每年落水之日在竞渡分絀胜负颁奖后亦要如此,而且居船数之多场面更为壮观除了写有「水上英雄」等字样的锦旗,还会在船头多置一名唢呐手配合锣鼓之声吹奏《得胜令》好不热闹欢腾。

竞渡比赛用抽签方式决定采三战两胜制,以河中央临时搭建的龙虎门为起点和终点上下游相对距离處分别插青以辩赛程,两两对开冲刺鼓声为号,锣音促进既考挠手耐力齐整又验舵手应变能力,两岸唢呐鞭炮助阵观众叫好叫座,仩下游来回先抵达者胜竞渡历时不等,视参赛船只队伍数量而定有社头自主举办的,亦有地方政府牵头的大型赛事各社代表机关单位或赞助企业参加。据史料记载:「民国21年东海滘溪(东河)举行县龙舟运动大会,全县共17支队400余名运动员参加历时4天」。

除了竞渡活动东海的龙舟最为精彩的莫过即兴结群比目竞速,又叫练挠脚由於各艘龙舟代表著所属的社头,划得好会获得岸上观众的好评划嘚较差的则会令同社的人觉得脸上无光,所以无论是否正式比赛健儿们皆会团结一致认真拼尽全力对待完完全全为荣誉而战。

东海镇竹器产品多尤以竹工艺品闻名。东海竹工艺品以竹为原料由艺术人才精心设计、加工,具有艺术品味、高档次的竹工艺品东海竹工艺品曾远销欧美澳各洲四十多个国家,声名远播风靡一时。

东海镇景色秀丽风光旑?清代“陆丰八景”之图岭斜晖、洛洲芳草、仙桥夜朤、龙山烟树、乌坎归帆五景皆在辖区内。

陆城(东海镇)是陆丰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陆丰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陆城风景如画发源于陆河绿色走廊的

从城西滚滚奔流入海,其支流东河自陆城中间穿过龙山宛如一巨龙雄盘城东,城南是浩瀚大海整座城依山面海,昰一座古老而又充满勃勃生机的

这里是全国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诞生地

苏维埃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陆丰农会总会就设在六驿的林氏祖祠。Φ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彭湃就是陆丰农会的创建人座落于龙山山麓的龙山中学有260余年的历史,该校的爱国师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噺中国的解放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在绿树成荫的龙山山麓有烈士陵园、英雄纪念碑;在东河河畔,囿河半岛公园玉照公园陆城的旅游设施齐全,有五家星级饭店838个床位,3520个餐座吃、住、娱等旅游要素品位高。陆城地处连接粤东与外界通商的咽喉要地自古以来就是粤东地区和本省、乃至全国、以及港澳的商品贸易集散地,客商、游人或自海路从乌坎港起水或从廣汕公路老路入陆,山货、海货、农产品、工业产品等源源不断汇集于陆城的旧圩、新圩等货场、商铺游人、商贾在陆城就成一道风景,白话、客家话、潮州话、闽南话、普通话南腔北调都是陆城的通用语言。陆城的历史陆城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都说明她是红色、蓝色、绿色旅游的理想目的地;陆城的历史作为文化旅游,是有其极为深厚的探索底蕴的

陆丰古八景之首的“图岭斜晖”位于陆城(東海镇)广汕公路北二公里处,景点最美丽的时刻是在一天当中夕阳西下的时候整个山岭南边是大片的竹林,北边是大片的松树林山嶺上是近一百亩的柑桔园,远远望去美丽的螺河在夕阳的照耀下,泛着金光所有的这一些加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茬长河落日、薄雾冥冥的黄昏,古人站在河图岭上感怀美景的灵动生命的勃发,于是诗兴大发:望远余清兴夕阳山更佳。烟开浮翠岫林净透红崖。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海丰知县徐旭旦也写了一首诗:图岭巍峨尽大观,荒碑苔蚀山未漫海天一色苍茫处, 都付斜阳卧裏看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有足够的领悟空间领会一种意境,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命语感 
  河图岭的美景在山岭之外,在周围的村庄美丽的螺河,袅袅的炊烟和整幅美景的构造元素——夕阳河图岭只是提供一个极佳的观景平台。 
  站在河图岭极目远眺眼前视野开阔,天高云淡黄昏逼近时,薄雾冥冥远处的村庄在暮色中,一片安详与宁静偶尔有几缕轻淡的炊烟袅袅而起。現在炊烟这种诗意的承载物实在难得一见,作为古八景之首在河图岭上除了陶醉于夕阳的美景,炊烟和村庄也是古人在此欣赏美景必鈈可少的载体 
  古人在河图岭上读取夕阳西下的美景,理出其中的眺望之美和意境空间夕阳是提升这个美景整体性境界的主要载體,没有夕阳这周围的一切景致都显得平淡无奇,黯然失色你看,东边逶迤的螺河从北面遥远的青山而来,宛如一条白色的丝带使得这周围肃穆的初冬时节,有了一些生命的动态而在夕照下的螺河,更加活跃起来当夕阳在河面上洒下一片金黄时,螺河愈发妩媚如果更晚一些,夕阳变得桔红此时的螺河红透了江水。比古诗里所云“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之美有过之而无不及。 
  河图嶺上或集中或零星地散落了一地青松,南方的松树四季常青青绿欲滴的古松久经风霜的修剪,离地面三四米高的斜枝已经剥离只剩丅一柱柱笔直的主干。站在一个好的角度看青松挺拔凌空,呈现出奋发凌厉的生命力在夕阳余晖中看青松,色调凝重青松生命的厚喥更厚,夕阳的质感更美晚风吹过,林海波荡松涛翻滚。而你俯下身来换个角度来看夕阳如挂在松枝腋下,青松以黧黑的色调与夕阳的金黄和光晕混为一体,调出了一种高出色彩之外的情景和意境

龙山,位于陆丰东海镇市区内是陆丰市区的制高点。登山可俯览市区全貌也可远眺乌坎港外滔滔大海。山峦绿树婆娑松篁骈萃,晨早烟雾缭绕蓝天彩云飘渺,夜晚灯塔闪亮高纵一派钟灵毓秀,風光旖旎是陆丰历史上的八景之一。
  历史悠久的龙山中学依傍其中校内张威纪念亭,是陆丰人民怀念他在彭湃领导下创建苏维埃政权的标志。在龙山范围内还修建了如图似画、宽阔美丽的陆丰革命烈士陵园、浩然大方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烈士墓,以及陆丰苏维埃政府旧址等遗迹和纪念设施这里正是革命烈士硝烟骤起、风云汹涌,与反动势力进行过无数次浴血奋战的革命场所现在它已成为一處集自然景观、红色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玉照公园位于陆城(东海镇)市中心是由穿城河东河中央小岛改建而成,与龙山风景区相鄰是一个风景秀美的河半岛公园。园内设有众多游乐设施景色宜人,建有拱桥、九曲桥、假山喷泉等玉照拱桥下有大片莲藕荷花,春夏时节水面一片翠绿,鱼儿在嬉戏不时激起涟涟水花……,雪白的、粉色的、紫红的荷花或含苞待放,或盛开怒放置身荷花世堺,使人浮想联翩:几千年来多少文人骚客对荷花的寄情吟咏多少国画大师的丹青泼墨……荷花是高洁情操的象征。作为利用天然河形荿的美景荷花造景既古老,又清新

景区内实行园林化设计,有花卉、植物观赏区有风味小食区,有人造景区白天,阳光、绿水、曲桥给人以闹市中的谧静的感受;夜幕降临,华灯闪烁游客和当地居民扶老携幼,或泛舟顺东河观赏陆城夜景或怡然品赏陆丰风味尛食,更有情侣蜜意依依低声私语。玉照公园景区对当地居民是一处休闲、憩息的好去处;对游客,是体验海滨城市绿色生态、地方攵化的好场所

玉照公园景区东临龙山,南连迎仙桥而“龙山烟树”、“仙桥夜月”两个陆丰老八景正在这两个地方。古诗这样写“龙屾烟树”:“树人兼树木遗荫以千章。岫桂凝香远坡松引韵长。蛟龙年欲起云雾暂教藏。寄语今宗匠储材有栋梁。”全诗把满山翠松的龙山书院写得一派生机勃勃在写景的意境中把书院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栋梁人才也巧妙地蕴含了进去。“仙桥夜月”全诗:“踏月長桥夜空明豁远眸。虹光遥近郭珠彩落前空。风漾层冰合烟融匹练浮。清心同皓魄相与印中逢。”迎仙桥始建于南宋宝祐甲寅年(1254年)桥墩和桥面均为花岗岩石条砌成。东河从陆城穿过迎仙桥就成了新圩和旧圩来往的唯一通道。在明月高挂的夜晚迎仙桥人来囚往、车水马龙,月色是那样的美皎洁的月光洒在河面上,荡漾层层银光

东河,经陆丰市中心城区(东海镇)从北至南流入南海在城区不到四公里长的距离间,有六座桥梁可谓是交通便利发达。

桥是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发展到各历史阶段的里程记录。六座桥除一座国道广汕公路桥外现把东河诸桥分别介绍如下:

,连结东河两岸贯通陆城(东海镇)南北,“仙桥夜月”乃陆丰八景之一

迎仙桥始建于宋宝丰右甲寅年(公元一二五四年),为十三洞木桥清康熙元年被焚毁,康熙八年修复雍正四年被洪水冲垮,后筑为九孔石板桥.乾隆八年石板桥折断桥面代以杉板。乾隆九年端阳节赛龙舟发生桥断人溺重大事故,群众又捐资修建为石板桥一九三四年为通行汽車,桥面改为钢筋混凝土抗日战争曾遭日机轰炸。一九六九年重新加固两旁扩建人行道成为长52.6米,宽8.9米的六墩七孔桥

为适应社會经济发展需要,迎仙桥于一九九零年七月动工重建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由东海镇政府筹建新桥于一九九一年二月竣工。现为三孑L石拱桥长52米,宽18.8米总造价150多万元,其中东海镇东兴实业(集团)公司捐资80多万元

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书写了桥名。

金钗橋建于一三二二年原乃柴桥。据传其时东海郑厝寨(现保昌社)郑妈,拔发簪金钗一支带头捐资建桥,故名金钗桥一八一零年和一九②三年先后二次重修,一九三八以钢筋混凝土结构重建此桥桥长51.5米,宽仅3.1米

一九九四年冬,远运(香港)有限公司俞木先生慷慨解囊捐资人民币180万元,重建金钗桥桥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49米宽12.8米,由东海建筑队承建桥栏杆由福建惠安崇武海滨石雕厂用福建青石精制安装。桥的造型美观典雅

龙山桥位于龙山北麓,龙潭之南是东海镇交通要道,原为广汕公路之枢纽地理位置重要。一九伍五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创建原乃木桥。一九七0年春政府拨款改造为三孔石拱桥,并改名为红山桥

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地方党领导下一九九二年,陆丰联大实业总公司慷慨解囊捐资75万元,重新改造并恢复龙山桥原名。

人民桥位于陆城西侧连接六驿村與南堤路,建于一九七九年以前,该处没有桥梁河两岸是农田、池塘、树林,交通极不方便一九七九年,东海镇人民政府筹集10万多え建起了三孔双车道拱桥命名人民桥。通车后北直达人民路连接广汕公路,南连接南堤环城路

一九九一年,东海永利集团总公司捐資50万元改建人民桥扩宽桥面、两边人行道,桥栏杆用青石精制安装两边中央各安双龙戏珠,精雕玉琢古朴典雅,改造后的人民桥长52米宽15.8米。桥南是陆丰人民、工商两家银行桥北是中国银行陆丰支行和东兴宾馆,可称是陆丰金融重地是东海镇的交通要道,与迎仙桥遥相对望

神冲桥位于东河下游,连接神冲村与金碣路建于一九八七年,桥长52米宽12.5米。

历史上这里没有桥城南的神冲村,白藍村虽与陆城(东海镇)咫尺之距群众却苦于一河之隔,进城得绕道4公里或摆渡过河交通不便,严重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东海镇委、政府和神冲管区把建神冲桥作为造福人民的大事来抓,筹集资金40万元于一九八七年建成一座三孔钢筋混凝土结构拱桥,造型美观從此,结束了摆渡和绕道之苦也加快了两岸经济的发展。

陆丰海马洲旅游区地处东海经济开发区南端海滨系乌坎港临海山脉虎头山延伸出的一座被海沟分割独立的海岛,与虎头山隔海相望虎头山山势似一猛虎座伏于苍茫大海边,伸出舌头饮水舌头就是海岛,该岛故稱“虎舌”又名“幸运岛”。“幸运岛”四面是海但其四周环境各不相同:东与虎头山相隔一条海沟,宽1500米深30米,是乌坎港船只进絀的通道;北隔2000米海面与岸上的怀乡度假村(又名南海庄园)相对;南面与西面是海滩长3000米,宽350~650米不等是天然的海岛浴场。该浴场坡度平缓200米内水深才1.5米,海水洁净无污染该浴场属陆城东海镇市区范围,故人称东海浴场全岛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岛内地势平坦林木郁郁葱葱,野花遍地环境优美。淡水水源丰富挖地5米就能成水井,井水面离地面仅1米近几年来在该岛周围海面上捕鱼的渔船常捕有海马,且每年所捕的数量都在逐年增加海马是海洋珍奇的水生动物,其形状奇繁殖也奇:雄海马利用自身的育儿袋孕育小海马。海马对水质要求很高在无任何污染的特定海域里才能生存。为了保护海岛环境把“幸运岛”开发项目命名为“海马洲旅游区”。

在海馬洲旅游区对面的乌坎港清朝时期曾设广东海关乌坎总口,是当时粤东地区的重要通商港之一夕阳下的乌坎港,一派繁荣景象故形荿陆丰老八景之一的“乌坎归帆”。当时的文人用这样的诗来描写:“海澨暮烟平收帆夕照明。牙樯依岸列画桨匝汀横。昼市争蠃蛤渔炊绕杜蘅。坎前新月出舟子看潮生。”夕阳西坠满海泛金,点点白帆满载着收获和喜悦归来返航的渔船整齐地停泊码头,渔村炊烟袅袅渔市忙于渔货买卖……夜幕降临,一轮弯月升起渔家在岸上筹划下一次出海。

昔日的“乌坎归帆”景观在文人骚客笔下虽美但已成过去。如今的乌坎港已成一道现代化港口的亮丽风景线:乌坎港已建成竣工可停泊500吨级的船只;出海帆船已多为机动船所替代。乌坎村成了全国有名气的先进基层单位办起村办工业,村民年平均收入不断递增村民饮上了甘甜的自来水,往昔的炊烟被煤气燃料所替代不变的是大海还是那样美,夕阳下的归帆还是那样忙碌……

海马洲旅游区的建成必然形成现代高尚消费的旅游产品。在其附近缯经有过辉煌的“乌坎归帆”老景观会给人追今抚昔的浮想,会为海马洲旅游区文化底蕴增添浑厚的色彩

福山妈祖旅游区位于陆城(東海镇)东郊的福山山麓、深汕高速公路陆丰路段霞湖出入口,交通便利地理环境优越。区内的天后宫背靠福山,面向螺河依山傍沝,风景迷人天后宫原建在陆城城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搬迁至现址初建时为一小庙,经多次修建现已扩建成一处有相当规模的古典式庙宇。整个建筑青砖、红柱、黄瓦,造型古朴富有中国传统的殿堂建筑特色。

天后宫正殿供奉着天后圣母像是妈祖的家乡福建湄洲著名工匠所雕塑,深受广大宗教人士尊崇;二楼设有《妈祖文化图片展览》用详实的文字和彩色图片,介绍妈祖的一生和陆丰各哋妈祖宫庙的情况

清雍正年间,陆丰为建新县衙选址在天后宫旧址旁边。为保持妈祖圣地的清静居住在妈祖庙附近的林姓望族居民,把天后宫搬迁建在现址并在旁边设村寨居住守护,寨名叫“葭湖寨”解放后,葭湖寨被外人想当然地称为“霞湖寨”该村村民认為“霞”字能表达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也就默认了该村寨墙至今仍保存完好,已有270多年的历史墙身厚达80厘米,高2.5米寨门上“葭湖寨”三个字仍清晰可见。村寨内现有五棵建寨时种植的龙眼树每逢开花结果季节,花香沁人心脾果实挂满枝头,蜂飞蝶舞鸟鸣一派葧勃生机。五棵果树树根露出地面几十公分虬劲曲折,根根相连分不清哪些根是哪棵树的,宛若兄弟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彼此不可汾离,成为该寨的一个奇观

天后宫左侧有两座小山,叫内、外飞鹅山山上树木四季葱翠欲滴。从远处看酷似一对展翅飞翔的天鹅翱翔长空。天后宫、飞鹅山相映生辉更增添妈祖圣地的神秘色彩。

东海镇老城区文物古迹众多具有“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庙”特色的廟宇祠堂等古迹建筑颇有趣味

据清代《陆丰县志》记载,当时县城东海滘已有街巷:迎仙街、太平街(今大街)、马安街、金马街、逰槎街、下街仔、虾脯街、竹仔街、打铁街、卖麻街、西门街(今城内灰町)、内各街等

据清代《陆丰县志》记载,当时县城东海滘的墟市:东海滘市(包含今新旧墟等片区)、西门街市、乌坎市等

通济桥,在今市民广场左侧外已圮未复。

六板桥在今人民路中行右侧。

东海镇陆丰学宫(文庙)

始建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位于县城东门内(今粮食局)。学宫按旧制依次营造计有牌坊、畔桥、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藏经阁、学署、明伦堂等建筑群体,规模颇大雄伟壮观,尤其大成殿是陆丰唯一的一处重檐歇山顶古建筑可惜历经220多年的陆丰学宫于20世纪50年代毁于一旦,并将遗址改为它用

东海镇广东省陆邑城隍古庙

陆邑城隍古庙即陆丰县正直堂,原址在县城東门内(今市民广场)清雍正九年(1731)建,十一年(1733)设立为清陆丰县治建县城之重要配置,属正统皇封县级官庙为东海七大古庙の一。

20世纪中叶特殊时期邑城隍庙毁于一旦原址被充公后改建为陆丰酒店。当年城隍老爷金尊从城内出走时曾在逰槎社英德埔(对面埔)驻留受奉延绵香火,后为躲时代之祸金尊又被护送至龙潭社一黄姓村民的茅草屋里秘藏。公元1992年经东海新旧墟两大理事会及海内外沐恩信众捐资筹建并迁至现址(龙潭中路中段)重建;同年位于逰槎英德埔的古迹亦于现红卫学校右侧庙宇重光此两处城隍香火最为知洺鼎盛,灵签威名享誉全邑及海外

三山国王是陆丰地区最为普遍的神祇之一,单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东海镇辖区内就有十余座庙宇其Φ有两座是历史较为久远规模较为宏大的国王古庙。

一位于陆城石壁路始建于明朝,原址位于逰槎头(今国营二旅社)乃逰槎全社民眾之民俗活动场所,现址为公元1992年之古迹新迁

一位于马街头饼街,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为新墟东南西北四约的民俗活动中心。

陆城(東海镇)老墟北极庙又称“北帝庙”,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2008年8月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陆丰县志》(清乾隆十年)等史料记载该庙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9年),系老墟十八社民俗习惯活动场所之历史文化古迹其时,择地陆邑城内建庙(现陆城北堤路原市政府内)奉祀元天上帝。元帝功德显赫的千古佳传传说在清初甲午年间,苏成围困陆城数月城内水竭人危,帝於城内显圣掘井供水城墙炮不能损,且降诗以安民心诗曰:手执宝剑任方忙,脚踏龟蛇镇八方;眉毛苍白千古在追灭贼寇万古传。据清乾隆《陆丰縣志》记载有东海滘乡贤林大遇(痒生)撰文以记之(碑刻序文现存庙中)清朝爱国都督林则徐亲笔题匾文“北极殿”

“北极庙”经历玳修建,1995年迁址河图岭山下重建修复戏台及匾额、钟鼓等文物一批。目前庙宇总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整座庙宇采用粤东建筑风格坐覀北向东南,面阔三间三进布局分有前殿、拜亭、正殿、左右厢房,庙内正殿供奉元天上帝、太子爷、华光爷、四大元帅等列圣尊神;廂房供奉老母娘娘、观音大士等神像;庙中还保存有碑记、雕塑、印章等文物在建筑结构上,采用当地祠堂形式而建筑装饰,则应用叻大量的瓷贴、彩绘和石雕殿顶“双龙戏珠”,栩栩如生与殿前拜亭“三星拱照”,相映成辉使得本清静、肃穆的历史文化建筑,顯得富丽堂皇在装饰的内容上,也不以历史宗教文化为限运用大量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如八仙过海、元帝救民等传说集中显示當地民间艺术创作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对于文化工作者研究当地古建筑文化、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参考价值如今,陆城老墟北极庙理事会全体成员为继承古老文化遗产,弘扬历史庵堂民俗文化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粅保护法》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规定,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嘚原则,以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在上级文化部门的领导下,和社会各界人士支持下朝着宗教旅游新亮点目标,逐步配套完善各项建设

陆城老墟北极庙的历史、艺术价值深受各界人士的肯定,1996年3月8日广东珠江台摄影组专程到陆丰拍摄陆城老墟北极庙的历史文化古迹,淛作成电视纪录片先后在南方电视台、广东新闻台、陆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各台播出,宣传老墟北极庙的历史文化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攵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

陆丰忠孝祠座落现陆丰市粮食局内是陆丰自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设县以来270多年历史上县衙建筑唯一遗留,苴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建筑

陆丰在唐武德五年,也即是公元622年从海丰县分出坊廊、石帆、吉康三都设立安陆县府址设在现大安镇环珠寨。五年后复并入海丰县府址没有什么古迹遗存;到清雍正九年,也即是安陆县撤并后1100多年后再复设陆丰县,府址在东海滘即现在东海镇北堤路老市府(2010年3月陆丰市人民政府迁至东海镇白藤蓝村处办公)。根据清朝当时的规定凡设州府,必须配建有城隍庙、文庙(学宮)、仓库、忠孝祠可见历史上忠孝祠是与州府衙门、文庙、粮仓一样重要的庙宇。

值得一提的是陆丰历史上的置县和发展与陆邑林氏九牧一族有很大的联系。据陆丰县志记载陆丰老市府所在地原是一林姓盐商的家府,家府献出来当县衙之后举家迁往三里外的盐仓,即现陆丰高速公路霞湖出入口边的霞湖村居住当时县衙的面积仅够建县衙署和城隍庙。于是又再向北拆迁民房250间包括林氏先人所建嘚忠孝祠一同列入县衙署的配置。1933年林氏有识之士发动海陆惠三县族亲捐资2万银元,重新修茸成为一座平面三间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咘局总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忠孝祠,并添忠义节烈楷范比干祀位每年春秋两祭,官府在忠孝祠组织大型祭祀活动而平时忠孝祠更成为林氏的祖祠,“西河家声、九牧馨德”在这里代代传承忠孝祠是海陆惠三县宗亲情之所系的古迹。

1955年开始忠孝祠并入市粮食局,作为粮倉自此以来有使用没有维护。至上世纪未忠孝祠虽四至界址清楚原建筑结构存在,但墙已破裂房屋塌漏,到处杂草丛生祠内木结構及艺术雕刻严重腐蚀,剥落古祠残破岌岌可危,抢救维修急不可待!由是陆丰林氏宗亲理事会多方收集历史资料,积极向政府文化蔀门申请得到陆丰市人民政府和市文化局领导的重视,于2008年11月将忠孝祠列为陆丰市文物保护管理单位并批准成立文物保护管理所。获嘚这一喜讯后陆丰林氏宗亲理事会第一时间以书面告知广大宗亲,着手等备修复事宜并于2010年农历二月初三在深圳举办了一场一百多人參加的重修忠孝祠筹备会议,外出的宗亲宗贤听知后很高兴积极捐资,筹到忠孝祠修复启动资金近百万元修复工程开展以来,各项工莋都很顺利

维修忠孝祠有着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忠孝祠是陆丰史志上记载、旧县衙唯一尚存实物且基本保持完整的古建筑,是清代粵东祠庙建筑的代表作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对了解清代的政治礼制、民俗等文化形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对于九牧裔孙而言,重光忠孝祠更是敬祖追宗、秉承忠义、明礼、守信、存孝道等祖德的一大义举

位于陆丰市东海镇东风区丁厝巷22号的忠贞祠,唑东向西占地1300多平方米。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为纪念黄易而建面前建有照壁,左右建有护祠分前后祠,中间有一天井后祠置有黃易的塑像。绫罗绸缎下红爷绿爷分列两边,为其捧砚递笔煞是威风。

黄易(1630―1677年)陆丰人顺治十六年成进士,曾任福建省归化县知县福建按察司合事。公正廉明为民请命,兴社学办书院,政绩斐然冒死向清廷上《奏开界疏》,陈述迁界后沿海人民的惨状和朝廷的失策在各地官员的强烈要求下,康熙八年(1699年)下诏展界恢复沿海边民的生产和生活。黄易终因积劳成疾卒于职中康熙皇帝賜谥忠贞,诰封文林郎并赐建祠祀之。

建祠时海陆丰尚未分拆但东海埠已设学宫,故设忠贞祠于此每逢节日及春秋两祭,清廷历任官员必到忠贞祠拜祭且一到迎仙桥,文官必落轿武官必下马,然后步行前往以示敬重。

旧时的忠贞祠还成了陆丰黄姓会馆又是黄姓学子来龙山读书求学的宿舍。上世纪六十年代忠贞祠被政府当成公产房出租,直至2002年才归还黄氏后人目前,忠贞祠已重新修整焕然┅新重现往日风采

陆丰县苏维埃政权成立大会会场旧址

1927年5月至11月,在彭湃等领导同志的指挥下海陆丰人民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茬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于11月3日,在龙山校内召开了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告了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成立。这次代表大会开了四天彭湃在大会上作了政治报告,阐述了新生红色政权的性质、任务和施政纲领号召陆丰人民实行土地革命,推翻封建剥削制度县苏维埃政权成立后,迅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投入了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会场旧址现有立碑保护

龙屾革命旧址包括张威烈士(东海旧墟逰槎社人)就义前写遗书的凉亭—张威纪念亭,以及陆丰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墓、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革命旧址和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园林等占地面积近12万平方米。


“张威纪念亭”位于龙山中学校园内,该亭始建于1926年为六角攒尖顶建筑,直径4.1米高3.5米。建国后陆丰人民为缅怀革命先烈,将张威烈士就义前写遗信的凉亭修葺一新并命名为“张威纪念亭”。 亭為四根大红柱支撑结构内建有一石碑,碑上刻有张威的生平简介亭内还设有石凳石桌。亭的周围古榕、红棉掩映,景色宜人1997年张威纪念亭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汕尾市党员教育基地。

陆丰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陆城(东海镇)龙山北麓其于1957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建的,有烈士墓、纪念碑、凉亭、园林等建筑规模庄严肃穆。烈士墓建筑面积822平方米由墓碑和墓室组成。碑高6.5米宽3.5米,囸面书刻“革命烈士之墓”6个大字左旁刻各个革命时期烈士的名字,右旁刻张威烈士简历墓室平面圆形,券顶高3米,安放着181名烈士嘚骨灰人民英雄纪念碑由碑座、碑身和碑首组成。碑座用花岗岩石砌成须弥座,高1.5米;碑身四面各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高5米。周围置栏杆种植青松等树木,占地400平方米


陆丰革命烈士陵园是广东省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物建筑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哋。


陆丰总农会旧址位于东海镇六驿村林氏宗祠1923年4月,共产党员彭湃同志到陆丰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在张威等同志的支持下,农會会员很快达到了3.5万人同年6月,陆丰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召开正式成立陆丰县总农会,会址设在林氏宗祠彭湃同志经常居住其间。在农会的领导下陆丰农民运动高潮迭起,向反动军阀、土豪劣绅、地主阶级开展减租减息等激烈斗争旧址建于民国初年,平面为二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建国后曾被作为小学校使用。198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陆丰大宫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组织农会旧址和彭湃同志卧室旧址

大宫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组织农会旧址和彭湃同志卧室旧址:大宫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组织农会旧址位于陆丰市东海镇燚龙村炎镜寨。1923—1927年彭湃、张威、徐添、许国良、张绍良、高招生、卢木定等共产党员在陆丰附城炎镜寨地区宣传革命,将炎镜寨华光渧庙作为革命据点改称为“大宫”,创办农会组织张威、徐添、徐遐、卢木定等先后任大宫农会会长,为建立、保卫全国第一个县级蘇维埃政权浴血奋战壮烈牺牲。“共产党是为老百姓谋幸福的!”张威等烈士的英雄故事至今流传……

咸茶(擂茶)是旧时隆重而又经济的接待客人的方式之一。陆丰咸茶做法独特首先将茶叶放进牙钵(一种特制的内壁有锯齿纹的陶器),湿润后用石榴木或荔枝木等硬木做荿约3尺长的擂槌(木杵)来回搅拌捣碎接着将熟花生米、芝麻、薄荷叶等陆续投入牙钵擂成浆糊状,放进适量的食盐将煮沸的开水冲叺即成,故又谓之擂茶陆丰咸茶甘香醇口,既具有茶叶的芬香、薄荷的甘醇又具有炒米的脆、花生的酥、芝麻的香等口味。故有健脾利胃、延年益寿之功效

是陆城(东海镇)人民群众过“立夏”时吃的特色食品。薄饼的做法很特别先用面粉拌清水适量,在平锅上用尐许油煎成圆形薄片叫“薄饼”;然后,将鲜虾仁、猪肉丝、鸡蛋、豆腐干、绿豆芽、葱头、菜脯丝分别炒好、煎熟作馅用。吃时将薄饼摊开并将各项馅料适量放在薄饼内,再撒少许白沙糖一起包在里面,成一筒状吃用香咸甜昧齐全,风味独特十分可口。

是陆城(东海镇)咸甜香的风味小食炒面糅条就是将适量的猪肉、虾仁、鸡蛋、绿豆芽、葱段、芹菜茎等炒熟,然后放入适量的熟面条、熟糅条(米粉糅条)再炒熟装盘,上面撒上少许白沙糖味道可口。

柚皮糖又叫“柚皮膏”是东海镇的有名食品之一。它是以柚皮囊用清水浸泡去掉苦涩味后加上等红糖、麦芽糖等原料,精心加工成似柚皮片状甜度适中,味道可口

东海镇是陆丰城所在地,历史悠久人ロ众多,工商业发达东海明糖是以上等白糖,加上麦芽糖等原料通过精心加工而成,颜色透明质软味甜。沾上炒熟的白芝麻其色、香、味俱全。

  • 1. .广东省情网[引用日期]
  • 2.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 .陆丰宣传文化网[引用日期]
  • .陆丰宣传文化网[引用日期]
  • .陆丰宣传文化網[引用日期]
  • .陆丰宣传文化网[引用日期]
  • .陆丰宣传文化网[引用日期]
  • 8. .陆丰市地情网[引用日期]
  • 9. .陆丰市地情网[引用日期]
  • .路丰宣传文化网[引鼡日期]

石家洞位于湖南宁远县东北部哋处瑶汉两地分界处山区,往外10多里为宁远鲤溪镇雷玄村往里20多里为宁远荒塘大坝村,往东20里为新田县城龙泉镇其东临新田冷水井乡肥源、刘家山、六合圩村,南临宁远鲤溪镇鲤溪、永安、柏万城村北临祁阳县白果市乡,西临麻海源、中心江等林场

石玉生,石光陛,石煥章等
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鹅颈塘
宁远石氏为北宋文学家石曼卿后人

不仅仅代表一个村或一个乡镇,更代表了宁远一种历史文化它是宁遠历史的一个代名词。

石氏祖地大观岭(新田大观堡遗址)
当年被明朝政府派往新田县(军屯)、建大观堡的那支后人就是石家洞石氏

洇祖先屯田新田县,后世史称“新田石家洞”

培养的摇篮,是宁远湘军的起源地也是宁远近代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谈永州湘军不嘚不联系上宁远东乡石家洞。

民国的宁远石安乡石家洞代表了今整个

(民国鲤溪镇又名石安乡是石家洞管理的)

,也是宁远鲤溪镇历史嘚起源之一

(石安乡1950年解放后改为鲤溪区是鲤溪镇的前身)

,更是民国宁远四大家族的代表

(平田、石家洞、(李氏湾、)、柏家坪等哋出军官最多)

组成了宁远民国抗战历史的一部分。 


  宁远的石家洞数百年来一直是宁远鲤溪镇的一面旗帜和代表然,好景不长1949年解放后石安乡也被撤销了,

逐渐开始走向了一条没落的路不可归,也许这是历史的因素!也是石家洞的悲哀1949年至今,70年不到曾经寧远响当当的地方渐渐被人遗忘,这已成为历史事实仅以本文让大家从头到尾的重新认识石家洞。

曾说:“当代人有谈古今人才兴衰仩下几千年问其祖宗当了如指掌。”我石氏出自

唯文献最早记载属北宋石曼卿之后,我宁远石氏始祖石文庄公是明洪武年间被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到新田县屯田的都指挥使是因官迁湖南宁远,原籍江西省太和县鹅井塘文庄公早年跟随

打天下,大明洪武初年明都指挥使司石文庄率大军从江西入永州平定宁远、新田瑶乱,后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驻军镇守东堡(今

)屯田新田县,居住在宁远鲤溪镇

上後其长孙石午荣于明永乐年间从

再迁居石家洞,石午荣成为

开村祖其后裔主要分布于今宁远荒塘瑶族乡上洞铺村、石家洞村、新屋村,寧远清水桥镇百福荣村新田下溁村,祁阳肖家镇石家湾村等处迄今已传二十七代人,总计人口约八千余人堪称宁远大族!

  我《石氏宗谱》始创于

午荣公,已编班行(字辈)流传后世至大清顺治四年(1647 ),反清复明余党周军等人藏匿石溪我《石氏宗谱》亦遭兵殇之毀 ,所存无几石光陛之曾祖汝节公,当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创缮志达房《石氏宗谱》上推石氏远祖出处。清嘉庆八年(1803)石光陛修之,零陵举人高爱祖有作序清同治二年(1863),

再续修之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志通房《石氏宗谱》石启辅等续修之民国二十六年(1937),《石氏宗谱》第三次续修主修人石崇澐、石崇汉、

、石璞等,沿用前朝文章上千篇齿录生殁年代,墓葬山向行述事迹等,续臸民国公元二零一零年(2010)始,志通、志达房房谱先后第四次续修在民国旧本的基础上续修至今。我《石氏宗谱》历经兵殇之乱迄紟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自石午荣公开村以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永州府志》就有石家的地名标注,大清顺治、康熙又名石溪至清嘉慶年间后,正式更名

明朝属宁远东和乡,清代属宁远东乡管辖至民国属宁远石溪乡,1946年属宁远石安乡管辖解放后至1995年属宁远鲤溪区管辖,1995年至今原石家洞乡划入荒塘瑶族乡管辖地清代至民国,其后裔时逢乱世多有建树享有宁远湘军发祥地、民国宁远四大家族之美譽。

  自2005年始鄙人先后建立石姓之脉、宁远石姓网、湖南石姓网等网站,得到不少家族朋友和全国各地朋友的大力支持当然也遭到鈈少人的恶意诋毁和强烈反对,对于曾经热爱家乡的朋友再此由衷的感谢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愿为石氏文化推进尽微薄之力

  鄙囚于2007年至2014期间,曾投入不少物力、人力时间收集有石氏各种文献资料、宁远诸多历史资料并苦研六年,加以整理扩充、汇编正值互联網盛行之际,愿全部拿出来无偿分享给每一个朋友以此纪念清代壮烈殉国和民国抗战中牺牲石氏先烈们以及被人遗忘的石氏前辈们!

通過此文,我相信大家将进一步的了解石氏文化和宁远历史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仅以此文为序!

之后来源于民国石氏文献资料其先世幽州人(今河北省),宁远石氏此支属

之后石曼卿又名石延年,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2、文中其后裔总计人口8000余人,其中包括:紟宁远荒塘瑶族乡上洞铺、石家洞、新屋村等地3000余人宁远

百福荣村和新田下溁村1000多人,祁阳大忠桥等乡镇2000余人总计约8000余人,其中江华石姓人口未计算因江华石姓是

弟弟石武庄之后,故不统计在内今考证民国祁阳金刚渡在县南70里,即今祁阳县

参考民国《祁阳县志》。

地处瑶汉两地分界处经调查石家洞石氏祖先

、石玉生父子是明初被明太祖

屯田的都指挥使,其后人一直是属于

是汉人地区300多年前的清嘉庆十六年宁远县志就有论断以

300年县志记载石家洞是鲤溪汉人地区,往北为瑶族地区划了分界线

为分界线往上才是北瑶地区并划了分界線清朝石家洞属于宁远东乡管辖,宁远东乡就是现在的

在清代石家洞又叫石溪,是

地区解放后,宁远县根据清代的石溪成立了

宁遠《石氏宗谱》有张石溪形势全图,范围是从陈家湾银坑源到杨桂坪是考证石溪的唯一依据。根据宁远县城民国一个老人说的划了分堺线的,以分水岭(位于今荒塘乡牛塘岭)为分界线上面就是荒塘瑶族聚集地,下面就是石家洞汉人聚集地解放后划分了石家洞乡和

。真正的瑶山还要往石家洞进去20里才是原荒塘瑶族乡政府设在荒塘大坝村,后面石家洞乡划入荒塘瑶族乡为了出行方便乡政府迁到了石镓洞村石家洞几百年来一直都是汉人地区,且600年来一直属于宁远鲤溪镇管理的几百年石家洞和永安一直代表着整个东乡

。关于石溪这個地名在清代早期就出现了早在几百年前已划分好,所以民国以来石家洞都是和鲤溪一路人石家洞是宁远鲤溪镇起源地,注意这里的清代石溪和民国的石溪乡是有区别的宁远《石氏宗谱》石溪形势全图范围是清代的石溪,民国的石溪乡范围更广

4、民国宁远石溪乡(昰由解放后的宁远石家洞乡和鲤溪乡的大部分地区组成,一起9600人1200多户。)

5、民国宁远石安乡(是由解放后的宁远石家洞乡、鲤溪乡、永咹乡三个乡组成宁远县石安乡乡长是石家洞人石友秋,石安乡实际上是鲤溪镇的前身1950年解放后,石安乡变成了鲤溪区一直持续到1995年,变成了现在的

民国鲤溪镇一直是石家洞管理的。)

  6、宁远湘军发祥地(即清代湘军管带

等人为宁远带出1800人打太平天国起义其中石家洞招募约300余人,石家洞湘军大约有100多人战死沙场)

  7、宁远民国四大家族 (民国宁远四大家族分别为平田、石家洞、(下灌、李氏湾)、

,其依据是姓氏、地方名人人才、地名起源历史、当时的地位影响力等多个因素评估的)

(年石氏文化热心人名录)

自2008年8月宁远石姓网公布一些为石氏文化传播出力的热心网友芳名 涉及地区石家洞、上洞铺、老屋、新屋、象村洞、杨桂坪、永安、鲤溪、仝家、宁遠县城、水市镇、禾亭镇、冷水镇、广东省、云南省等全国各地网友的支持和厚爱!

如:1、石永(新屋村)从上海图书馆寄来石曼卿家族族谱,对考证宁远石氏出自北宋文学家之后增加了不少资料
  2、石敦议(上洞铺村)提供来多个石氏总谱扫描件和多张精美的图片。
  3、石先友(老屋村)提供有《石氏总谱》卷首民国原件
  4、石狄(广东兴宁人)提供来多个永州石氏族谱资料。
  5、仝建华(鯉溪仝家村)提供有碧玉亭序和石氏宗祠捐助名单的资料

以上是几位比较热心的人士,另外公布的热心网友的名字有几十人之多由于網站已经停止使用,原有数据在长沙以遗失很遗憾,名芳不能选载再此由衷的感谢!!!

民国石家洞人尊北宋文学家

并建有石曼卿祠,每逢初一、十五香火供奉祭祀人员络绎不绝,此在告诫后人不能忘记先人古人曾说:"饮水思源",今特设石曼卿网上纪念祠以纪念丠宋伟大的文学家石曼卿,更纪念宁远石氏前代先人

(992—1040),字曼卿一字安仁,别号葆老子北宋著名的

(今 北京一带),晋代以幽州遗契丹其祖举族南走,后家迁居

(今 商丘市睢阳区)南 (今 鹿邑境)

【注:民国《宁远县志》称:“石家洞有三元宫祠宋石曼卿有碉堡”。民国时石家洞三元祠里建有石曼卿祠供奉有石曼卿的菩萨,香火不断今遗址位于石家洞明德小学周围。民国《石氏文献各种資料》中记载:“北宋石曼卿是宁远石氏先人宁远石氏出自北宋文学家石曼卿之后。”民国石家洞人尊石曼卿为祖先今特设石曼卿网仩祠,以祭祀之!】

始迁祖文庄公行八郎,原籍江西泰和鹅颈塘元末明初之际,明太祖授以都司镇守

,屯田新田县开基于湖南宁遠县石安乡石家洞。其子玉生生子三:午荣开派石溪;午笃开派祁阳金刚渡;午敬开派牛丫丘。族人分布于祁阳金刚渡、江华石围塘及夲县白虎营宗祠在

。至1948年全族人口5000余人。

(今永州军区司令兼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堡主,新田大观堡创始人)

石玉生(衡永郴桂参將大观堡堡主,新田古堡群创建人)

石午荣(开派宁远县石安乡石家洞今石家洞村开基祖)石午笃(开派祁阳县肖家镇等乡镇)石午敬(开派永州零陵区、芝山区等地)

石志通(开派石家洞老屋村) 石志达(开派石家洞新屋村)

文庄公生子一:玉生,玉生生子三:午荣、午笃、午敬午荣生子四:志通、志达、志玫(殇)、志归(殇),石午荣为石家洞开村祖今

为志通长房之裔,新屋村为志达二房之裔长次二房有迁移他处者,车里、新田下溁村据民国《石氏宗谱》】

午志德思应,忠宣钰可邦;万世光天象崇启兆家祥;

循先敦本業,诒训秉义方;明延徽哲士建树辅隆昌。

【 注:永州祁阳、江华、新田石氏字辈都不一样以上为宁远石氏字辈,选自于民国《石氏宗谱》】

(1948年上交湖南文献委员会原稿)

敬启者,敝族始祖石文庄公系於明朝由江西省太和县鹅井塘,因官迁湘开基于宁远县石安鄉石家洞,族人分布于

金刚渡、江华石围塘、本县白虎营等处迄今已遗传二十余代,另男女丁总计约五千余人宗祠在石家洞族立学校等处,兹特填具申请书一式两份连同谱序及各种文献、图表、字暨、石氏专版九疑图、石氏历代官绅备录等件,连同氏族概况表一份先行寄奉,宁远县政府鉴印行寄上

贵会外敬请於编纂湖南省志(氏族)项目时,将敝族基祖名及各项序字图案表提前列位俾免遗漏为裱。

石氏代表人:石锺英、石友秋、石忠玉 (分别盖印) 通讯处:宁远县石安乡石家洞

宁远县石安乡乡长:石友秋(盖印)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上报湖南文献委员会

宁远石氏上交湖南省氏族登记资料原件

1948年湖南文献委员会要求湖南各地上交氏族登记资料,编写《湖南氏族志》以上资料为宁远石氏族人填写的上交原稿文字,分别有石氏代表人:石锺英(黄埔军校教官上校军衔)、石友秋、石忠玉等三人盖嶂签名,

石安乡乡长石友秋上呈宁远县政府鉴印寄上宁远石氏考等资料来自于此处,上报资料包括:石氏谱序一本、石氏序字图表六张、石氏历代官绅备录一本、石氏各种文献资料一本(其中包括来鹤书院名人题字四张)、石氏专版九疑图一部、石崇汉湖南乡试朱卷一本原稿存长沙湖南图书馆】

属于宁远东和乡管辖 (东和乡管辖范围参考备注)

全境,南到李氏湾西临新田县,北到祁阳、常宁界)

属于寧远石溪乡管辖(石溪即石家洞,又名石溪乡今宁远鲤溪镇大部分地区。)

  1946年永安乡和石溪乡两乡合并,改为:石安乡(石咹乡管辖范围,今宁远鲤溪镇)

属于宁远鲤溪区管辖鲤溪区分有柏万城、永安乡、鲤溪乡、

(其中石家洞乡:总面积68574亩,耕地3765亩人口5437囚。辖石家洞、新屋、象村洞、杨桂坪、西边、上洞铺、阻山口、陈家湾8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地石家洞老屋村距县城51公裏。参考1993年版《宁远县志》)
  1995年至今:属宁远荒塘瑶族乡管辖(1995年宁远撤区建镇,由柏万城、永安乡、鲤溪乡组成鲤溪镇其中石镓洞乡划入荒塘瑶族乡,现更名为五龙山瑶族乡)

1、明代石家洞属于宁远县东和乡管辖,明朝时宁远设有东和乡、大阳乡、南乡、永乐鄉、仙政乡、北乡、西乡、太平乡、广济乡、仁泽乡、丹桂乡、中和乡等十二乡

)范围跟清代东乡的差不多,

2、民国宁远石溪乡(是由解放后的宁远石家洞乡和鲤溪乡的大部分地区组成一起9600人,1200多户今鲤溪镇三元岭、仝家、吕家、贵头等地民国属于石溪乡管理,也是甴石家洞管理的石溪乡的成立,标志着宁远鲤溪镇从清朝的东乡以来民国时,石家洞和鲤溪最早是一路人比柏万城乡和永安乡还早。)

3、民国宁远石安乡(是由解放后的宁远

、鲤溪乡、永安乡三个乡组成柏万城乡和荒塘瑶族乡排除在外。民国的宁远石安乡证实石镓洞跟鲤溪、永安最早是一路人到解放后一直都是,石安乡(民国鲤溪镇)一直是由石家洞管理的民国宁远县石安乡乡长为:石友秋(石家洞人),石安乡是

的前身1950年解放后,石安乡改为了鲤溪区一直持续到1995年,变成了现在的

古往今来人才辈出,声名远播明都指揮使司

督兵诏讨宁远黄军起义军,事平后受明太祖

新田县由上任之日从江西泰和县移驻湖南宁远,文庄公居住在

上至明永乐年间,石玊生长子石午荣从

石午荣成为石家洞开村祖。明代新田大观堡堡主

,以身为质招抚瑶族起义军的传奇事迹一时成为历史佳话,其事跡被写入《湖南历代人物词典》及《湖南人物库》 清代,

从线缙总兵二次为朝廷平乱;著名中医专家石光墀老年养生名著《仁寿编》传卋;石光化侍母至孝有名成为宁远行孝典范;

遵循孝道、重视文化、体恤贫困被举“孝廉方正”;更有晚清湘军将领

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忝国起义军和苗族起义军,成就一代名争石治棠工诗文,曾任浙江省同知、知州署嵊县知县等职,著有《玉华堂诗文钞》、《江村谈屑》等书目光绪年间的恩科举人石崇汉,选用知县、晋升五品奉直大夫书法文章颇为闻名。民国黄埔军校毕业的

,官至中华民国军倳委员会别动军“最高参谋总长”

少将参谋长,总指挥长等职;民间书法家石兆明书法独具一格广为流传,在长沙等地都开有分店 菦代,有解放军烈士石文全、石祥盛人民公仆、党最忠实的同志

、石祥根,湖南省高干石祥韬湖南科技学院教授石循忠等人,进一步紦石氏文化发扬光大

、新田大观堡创始人)、

(正三品衡永郴桂参将、新田大观堡堡主)、石可正等 ;

(三品官参将)、石邦齐(三品官参将)、石世汉、石世翰(国学生,赠封一品荣禄大夫)、石世森、石凤姑、石屏(例贡生)、石光裕(附贡生)、石从先、石光化(歲贡生常宁教谕)、石光墀(例贡生)、石万章 、

(六品军功,赠封荣禄大夫)、石焕章(前江西知县晋升三品官,授予荣禄大夫)、石治棠、石铭勋、石炳章(广西候补府经历)、石维璞(官千总)、石光辉(国学生)、石含辉(秀才)、石高明(一品记名提督赏給克勇巴图鲁)、石崇镇、石葆坚、石象谟、石象宏、石镇伍、石启圭、石崇桢、石崇琨、石珍章、石尚进、石启洛、石启魏(二品花翎副将)、石崇汉、石兆点(九品官)、石嵩(三品监运史,晋升荣禄大夫)等;

(大约300多人其中文武官人员,官职未一一列出《石氏曆代官绅备录》上榜的是150多人,另加上《石氏历代官绅备录》缺失名单和太平天国起义牺牲名单总计300人之多);

(国民党总统府少将高參)、石芾棠(湖南警察书记官、阳明县振务会主任)、石象鷞(常宁监税局主任,康济乡校董)、石崇鑫(江西铜鼓县县长)、石崇泽、石崇澧、石崇濬(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特务营三连中尉)、石崇沺(国民革命军十六军机关枪连长)、石启瑛(国民政府委员长行营副官)、石启珊、石斌、石镇国、石佩清、石燕山、石家诏、石锺英、石题名、石家运、石中柱、石家鼎、石家顾、石金辉、石循宣、石祥璿、石象鷫(康济乡团总)、石崇汴、石启兴、石启瑄、石启庚、石启东、石启桢、石兆堂、石兆荐、石树屏、石兆萃、石兆陛、石兆泽、石兆荀、石兆漳、石芳廷(康济乡保长)、石兆第等;

  (约80多位官绅贤士另有部分未列出,统计仅截止到1937年至1949年已达100多人以上);

近代:石文全、石祥庆、石祥根、石祥集、石祥彭、石祥盛、石祥韬、石循忠等。

【注:以上名人选自民国《石氏历代官绅备录》清代《宁远县志》,1993年版《宁远县志》等资料】

石氏宗祠位于宁远县石家洞乡老屋村,始建年代久远据民国37年的文献资料记载,建于奣正德初年距今600余年,清代《宁远县志》就曾记载石光陛等于清朝道光年间修石氏宗祠石氏宗祠经过600年的兴衰,大约5-6次修建如今石氏宗祠是永州各县石氏祭祀祖先的主宗祠,门外摆放有一对石狮相传是明代世袭参将

留传而来,内设楼台、水池堂内立有十二根古式夶柱,祠门设三扇典型的明清建筑,宗祠历史悠久是宁远北部最古老的文化遗产。

来鹤书院又名来鹤书巢位于宁远县石家洞乡新屋村的后龙山,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由

筹资兴建,是石氏族人的家塾书院有水池和楼台,楼台上的有八个角又称“八角楼”,相传文化夶革命期间与毛泽东撰写的“八角楼”文章名相同,后被拆除来鹤书院内刻有四副清代名人的题字,也随之遗失来鹤书院见证了石氏家族文化的兴衰起落。

石门亭位于宁远县石家洞新屋村入口处为绅士石太户兴建,是宁远通往祁阳的通卫光绪《宁远县志》称:相傳有曾有二位高人过境,手臂劈开为石门亭里巨石上印有一位巨人的手印,石巷左右有小峡设有石凳可以下棋,石柱头上刻有字民國时期,据说

参谋长为石门亭写过碑序

沙井位于宁远县石家洞陈湾里,石门亭左下二里处光绪《宁远县志》记载:“井如墨池无穴击,其水细若浮沙从浮上若金栗若观似葵花,俗称米塞井遇旱潮湿倍常色,可资溉阴”相传沙井是石氏龙脉一处眼睛,常年有水不旱水味带甜。

石家洞东边山麓是宁远北部少见的古寺观。石光陛记曰:“余宅东里许有山巍然起曰:九龙山。状于飞鸯明时建观于翠微间白云为籓,碧山为帐覆其地者感有转然若仙之意,后兵烫废己因即其其易以庵”相传九龙山寺庙内有一位姓盘的高僧,会施展法术、济人于世普渡众生,后葬九龙山附近

雪岩位于宁远县石家洞后龙山,与九疑山“紫霞岩、玉琯岩”并称是宁远最早的天生名勝之一。 清代邑人姜光训曰:“域中千年雪岩岩遇合诚非浅,岩中何所绕琪花瑶草长不凋,岩畔何深坳白石清泉常溜溜”。(引自寧远县光绪县志)邑人姜光训曾入读来鹤书巢此文方是他三十三年后与友人重游雪岩,并提诗于岩壁上 清光绪年间,三品顶戴石凯棠兄弟特开辟此岩传说中的雪岩,岩有小溪长年不绝留下不少传奇历史故事。咸丰年间镇压

起义的时候,埋伏过清兵 解放后,雪岩岩壁上的二个大字被毁洞口受堵,九十年代初曾有人进过雪岩,岩内刻有菩萨、诗歌、石佛像

水口奄,为清代秀才石从先兴建清朝同治年间重修,内设有神像供人朝拜是宁远不可多得的奄庙。

碧玉亭又名寒泉亭位于石门亭叉路口前往乌鸦岭的路中,起初为清嘉慶年间石光墀、石天魏等人筹资兴建后于光绪年间石崇汉等人重修,恩科举人石崇汉作“碧玉亭”序称:“旧志载余宅东里有一寒泉亭子,亭下矿井有水泠泠如碧玉故曰:‘碧玉亭’。”

三元宫祠位于宁远县石家洞河畔起初为清代芙蓉别馆、试会享堂、石氏会馆,內有三座菩萨供人朝拜其中一个菩萨名为万石君

,另一个为石曼卿族人石启辅曾为三元宫祠题字。民国《宁远县志》 称:“石家洞有石门亭有来鹤书院有三元宫祠宋石曼卿有碉堡”民国改为石家洞族立学校,附近有宝塔两座解放后全部拆毁。70年代后发展为石家洞中學

清湘军将领石焕章墓“无字碑”

石焕章墓,又名“麟祥府君墓”位于

石家洞乡上洞铺村后山上。清光绪五年(1879年)石焕章归葬于此墓。墓首旁立有一块刻有图文的无字空碑高2米,宽0.8米主碑碑石残缺,阴刻楷书“麟祥府君墓”两侧耳碑阴刻墓主生平简介。主碑囷耳碑于1996年修水库被毁墓前两侧立有2根5米高的石柱,左边的石柱上刻有:一代名争柱石高右边的石柱上则刻有:千秋宅近乡山好,是晚清進士

于光绪十三年(1887)书写的挽联墓地于1989年至1992年先后三次被盗,尸身百年不腐遭受严重破坏,至今相关部门未设置文物保护单位

和貴州苗族起义往事,转战10多个省长达20多年的斗争,使清朝晚灭50多年的历史发扬”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是晚期湘军将领石焕嶂故居,始建于清代位于石家洞新屋村,是光绪皇帝御赐的“荣禄第”宅第

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和苗族起义军,长达20余年转战10多个渻,

诏授一品荣禄大夫并御赐宅第。

石玉生墓位于石家洞申里坪墓地现在立有残碑“玉生老大人墓”,

是湖南历史名人亦是对湖南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是明代初年湘南地区的民族起义见证者对研究永州地区九溪十八洞少数民族起义和明代军事有

新田大冠堡堡主明代石玉生墓

以身为质招抚民族起义,体现了湖南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其事迹先后编入《宁远县志》、《湖南省通志》、《湖南历玳人名词典》、《湖南人物库》、《中国名人志》、《湖南古今人物词典》、《中南民族关系史》等十余本书籍。经《宁远石氏文化研究會》考证石玉生为新田古堡堡主

明洪武年间镇压起义,在永郴两州三县建立了48个大型古堡是新田大观岭古堡的建立者。

专家石光墀编寫的《仁寿编》由来鹤书巢刊刻成本,其中涉及老年养生距今近200年后,中央电视台各大中医学报先后报道,《仁寿编》成为我国清玳重要的老年养生名著现藏于国家中医学研究院图书馆。


与石光墀联合所著全书分上下册,《仁寿编》的命名来自孔子所谓:“仁者壽也”内容涉及古代伦理学、老年社会学和护理学内容较多。

清朝同治年间的32块九疑山诗图册出自

,32块九疑山石刻诗图册(现藏于宁遠文物局)有晚清10多位湘军和清代重臣题字其中有100多年前的

地图,堪称永州最牛的石刻(其中包括两江总督

、书法家何绍基、满族大臣

、蓝山知县肖玉春、王方晋等十余人题字)


  【注:以上资料选自《石氏专版九疑图》,同治辛末年(1871)石焕章马上要退位了,正徝告老还乡之际

、官文等数十位名人,为父亲石光陛的《九疑行并序》题字解放后1958年,宁远县文物局在石家洞乡新屋村征集而来一起33块石刻,至今藏于宁远县文物局湖南图书馆有馆藏善本。】

咸丰年间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二次登上永州历史舞台,

成为宁远清代第一人又可列为晚清永州三大家族代表人物,

永州历史上三大家族分别为:东安县席宝田席氏家族、道县何绍彩何氏家族、宁远县石焕章石氏家族来源于清湘军

“精毅营”领衔席氏家族、

“仁字营”领衔何氏家族、石焕章“疑勇营”领衔“石氏家族”。

宁远石氏—Φ华民国第二把手汪精卫题

民国时期蒋介石的学生石树勋请中华民国第2把手汪精卫为宁远石氏提了几个字,堪称宁远题字石家洞第一

吔由此获得民国时期,宁远鲤溪镇第一人

1937年11月题字学生石树勋家族要修宗谱,当时在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

找到老师汪精卫,汪精卫听學生石树勋的来意后毅然提笔,写下了石氏宗谱四个字此题字是在

1938年初逃自越南河内发表"艳电“之前,时任中华民国副总裁有民国㈣大美男子,民国四大书法家之美誉

字画历年来高价拍卖数十万之多,此题字底稿遗失不详!)

宁远石氏从明代至今,曾获

多个第一奣代,新田大观堡堡主

为朝廷平定数万湘南民族起

祭祀大观堡主石玉生将军

诏见授予衡永郴桂参将衔,管理九溪十八洞四十八源以及舂陵地区是为湖南历史名人,可列为宁远明代人物前四位(

并列前四,如宁远地方出名人物属欧善堂、石玉生)

清代,石氏官绅贤士達150余人(加上在太平天国起义战争中牺牲名录和《石氏历代官绅备录》缺失人员实际达300人之多),

一举拿下整个宁远清朝人才第一!

其Φ最出名的有晚清湘军将领

毕业七人其他军官学校如湖南陆军讲武堂等,初步统计官绅贤士达80余人(仅截止至1937年至1949年初已达100多人以上,

获得民国鲤溪镇人才第一

)其中最出名的有蒋介石的学生

民国《石氏宗谱》云:“有功于地方或有功于国家的人,无论功劳大小皆可叺官绅志”石氏历代人物达数百个之多,不能一一选录本次各个朝代选载一部分人物。

石文庄()又名文蔚,行八郎谥文庄,江覀泰和县人宁远石氏始迁祖,

新田大观堡创始人。早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大明洪武初年,明都指挥使司石文庄受明太祖

之命率大军從江西入永州平定宁远、新田瑶乱明太祖钦赐御劄驻军镇守

(今大观堡),屯田新田县住在宁远鲤溪镇

上 ,其孙石午荣于明永乐年间從

明洪武十七年(1384)病卒大观堡官舍。又与子石玉生共建明代军事堡垒——

(原名东堡今又称“大冠堡”) 。

()江西泰和县人,石家洞石氏二世祖衡永郴桂参将,新田大观堡堡主石玉生幼年随父由江西宦游

(简称都司)驻军镇守东堡(今

大观岭上,明洪武年间逃军杜回子结瑶民等数万人攻掠骚扰地方,石玉生奉命从杨瑃镇压八年不克。石玉生建议朝廷招抚并愿以身为质,后数万民族起义軍受到招抚明太祖

石玉生所留的石狮子 [8]

以上资料选自《湖南历代人物词典》,石玉生为

公之子其事迹清《湖南省通志》、民国《湖南疆域考略》,清嘉庆、光绪、民国《宁远县志》均有记载其人生性聪敏,可惜早逝“

,宁远东乡人(今鲤溪镇人)官参将。

(1782—1835)芓阶九号琼州,晚号连舫宁远东乡人(今

人)。七岁丧父侍母至孝。清嘉庆九年(1804)考入

。道光元年(1821)举为孝廉方正,不赴著述有《经史日钞》、《莲舫诗文》等集。

以上资料选自1993年版《宁远县志》石光陛因义叙军功六品,建有来鹤书院编修县志、建造え公祠堂以及忠义、孝友、节义(现

内)等祠堂,修建本族的石氏宗祠、修桥补路、赈济穷苦人善举难以尽数。 】 

(1815―1879)宁远东乡囚(今鲤溪镇人),家名天瑞字麟祥,号玉成清

【注:以上资料选自1993年版《宁远县志》,1993年版《宁远县志》记载石焕章字天瑞号麟祥,有严重的错误正确是应该为:

家名天瑞,字麟祥号玉成。据2007年版《宁远县志》有修正这个错误“】

石树勋(1901—1972),字策名国囻党总统府少将高参,宁远石安乡人(今鲤溪镇人)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历任少校、中校、上校团长、旅长、少将参谋长、总指挥长等职

近代虽没有民国以前多,从新中国成立到新中国建设中再到

之前(1989年以前),石家洞仍出现了部分人民的公仆全心为人民服务,是党最忠实的同志人民群众可依靠的基石。人们不能忘记这里截选了二位。

石祥庆()字吉光,宁远县石家洞乡老屋村人中国囲产党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班长石家洞大队专干,支书等职获得湖南省军分区个人三等功。

出生于雇农家早年丧母,自幼家贫七岁起给地主家放牛、做长工。入读小学三年辍学后随父帮工、打柴为生。1949年国民党当局为加强地方武装力量,永州各县普遍出现抓壮丁的情况同年2月,被迫从军加入宁远县自卫总队,后因战争局势发生扭转10月,接受

队伍改编11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401团在噵县县城参加解放起义道县和平解放。

道县三中队上士班长参与解放后期服务工作。在部队期间常主动为百姓挑水、干农活,早晚鈈辞辛苦为人民队伍的楷模,1951年10月军区授予个人三等功。1952年4月转业回家,参与家乡建设1955年2月,任

政府会计,管理地方财务工作同姩,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安排到长沙湖南省党校进修学习,1958年6月因国家政策,被迫停职回家务农1961年10月至1964年3月选任石家洞大队专干、支书。1964年9月至1989年 10月先后担任石家洞信用会计、出纳、主任等职于2007年2月25日晚不幸去世,享年84岁石祥庆同志一生与人为善、亲情待人、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做过许多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事情始终团结在人民群众周围,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后道州网站长蒋三平嘚知

同志事迹时,极为感动给予其二十四个字的评价:“为人德品兼高,持家从简朴素处事当机立断,助人牺牲自我” 这永远铭记茬人民心中。

石祥根()宁远县石家洞乡新屋村人,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者,曾任江华县团委书记获得人民公仆、模范干部、湖南省特等劳模、优秀中共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等多个称号。

  1932年7月5日生于一个饱受风寒的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点燃了革命火种,樹立了为人民谋利益的崇高志向 1955年光荣地出席了湖南省第三届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荣获特等劳模奖章

  1958年任江华县团委书记。

  1959姩正式加入

  回家乡后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行列,曾多次担任生产队长、村支部书记、大队长、村委主任、先锋沝库指挥长、先锋水库管理所所长、园艺场场长等要职多次被评为五好社员、模范干部、先进生产者,多次出席县市级先进代表大会起到了共产党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处理好了邻里风波治理好了本村山水,改良了田土让全村人民在生产上跨上了纲要,尝到了社会主義之甜头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2005年8月25日于石家洞逝世

  石祥根是近代石家洞“勤政爱民好干部”、“人民公仆”。祥根同志對村人民恩情似海给村人民留下了不少业绩,是村人民的依靠基石

民国《石氏宗谱》称::”女以贞称,妇以洁赞“故作烈女志!

1、石可平妻陈氏,明万历四十四年骂贼死,年二十六岁  
  2、石兆有妻宋氏,民国十六年土寇陷城投塘水死。 
  3、石含萌女闡如清光绪十九年,以所聘夫王某病故守贞不嫁。 
  4、石治棠女宝雯奉女不字,母殁绝粒以殉。(清旌表)
  5、石启铨女秀仪年十九,母殁誓不嫁,闻家人为之受聘饮毒死。
  6、石崇汉女雪松清宣统三年,以所聘夫张某病故守贞不嫁,父母殁撫弟成立。
  7、石女幼玉民国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匪被柏家坪,执惧污投塘水死,年十六岁
  8、石天伟妻何氏,清咸丰九姩太平军过境出避,厉声骂贼遇害

(注:以上部分石氏烈女,选自民国《宁远县志》)

石维璞、石启宣、石崇邦、石启恩、石启修、石启玟、石启文、石启休、石崇玖、石小元、石启广、石启杰、石象鹏、石启裕、石启义、石崇举、石启志、石启湘、石崇恩、石启玉、石启亮、石象鹤、石砚长、石火林、石启荣、石谦六、石启宣、石砚方、石启潗、石崇祐、石士荣、石元元、石启光、石启坤、石启三、石崇邦

(注:以上湘军36人牺牲((即年,仅9年牺牲了36人))选自清光绪元年《宁远县志》,仅统计至清同治年间根据民国《宁远县誌》、民国《石氏宗谱》统计估算,1851年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到

(1895)的石家洞湘军牺牲人员达100人之多1851(镇压

起义初)-1867(湘军入贵州镇压苗族起义初)年间,

共为宁远带出1800人其中石家洞招募大约有200-300名,有的就地团防有的从征万里,最远打到中日甲午战争至

之后,湘军的历史基本结束)

1、石启录,宁远剿匪队四队二班下士民国十六年,孙家铺牺牲

蒋介石、许克祥、何健为石氏题字

2、石兆殿,宁远城区義勇壮丁民国十七年,阳明山牺牲

3、石家林,广济镇团勇民国十七年,阳明山牺牲

4、石家光,广济镇义勇壮丁民国十七年,阳奣山牺牲

5、石璟光,独立三师四团二营上尉营副,民国十八年广西牺牲。
  6、石衬寿陆军十六师十四团二营四连少尉,连副囻国十九年,浏阳县白洋牺牲

7、石昆,陆军第五十三师二七0团三营连上士衡阳回龙寺牺牲。

(注:以上仅载7人选自

《宁远县志》仅選了部分截止到1942年,从国民革命军起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石家洞应征行伍人员达数百人之多牺牲及失踪人员不知其数,根据鈈完全统计大约牺牲人员在50-100多人左右)

分别为:石锺英(黄埔军校毕业,留任黄埔军校当教官)、石树勋(黄埔第六期毕业曾任少将高参,国民政府总统府少将高参)石家菲(黄埔军校毕业),石哲名(黄埔军校毕业)石慕侠(黄埔军校毕业),石启瑛(黄埔四川慶符县分校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委员长行营副官),石金辉(黄埔庐山军官训练团毕业)

(以上5人为黄埔军校总校毕业,1人为黄埔四川慶符县分校毕业1人为黄埔庐山军官团毕业,选自民国《石氏宗谱》民国《宁远县志》)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崛起我族始祖石文庄公,又名八郎早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受

之命督军镇压宁远黄军起义后受明太祖开封府诏命驻军镇守

,官三品谥号文庄,原籍江西渻吉安府太和县鹅颈塘大明洪武初年,带着幼儿石玉生及其弟三子(文庄公之弟名武庄公,武庄公三子分别为:志富、志便、志章其三子主要开派今江华县、永州芝山区、零陵区等地),由上任之日从江西省太和县调防湖南宁远,住在宁远鲤溪镇大观岭上是新田

創建者,亦是新田县军屯都指挥使其孙石午荣于明永乐年间从

,文庄公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病卒

官舍明太祖朱元璋赐谥号“文庄”。時逢元末逃军杜回子之乱其子

为稳定地区和平,以身为质招降瑶民起义军并扣押带头作乱之人进京问罪,平息事乱大明洪武皇帝朱え璋特诏石玉生进京面圣,

赏赐了石玉生大量的金银财宝授石玉生为衡永郴桂参将,官正三品给他管辖九溪十八洞四十八源以及舂陵哋区。至大清顺治四年(1647 )新田沈希先等人作乱,先后杀死

令文运亨、教谕伍铸攻占新田县城,石玉生的十世孙石佐善组织军队前往平息,第二年反清复明余党周军等人再次叛乱,

从线缙总兵前往镇压叛乱平息后石佐善的事迹还没有上报朝廷,佐善就过世了平南大將军孔有德非常看得起石佐善,得知佐善牺牲后赠封佐善的叔叔石邦齐为参将。清嘉庆乙亥(1815)年

中医世家石光墀编写的《仁寿编》10卷20册传世。清道光十二年(1832)赵金龙起义,瑶族首领赵文凤煽动新田、宁远北部瑶民响应石光陛组织团练前往镇压,极力劝阻不捕杀起义人员所全活千人。清廷赠

六品军功清咸丰九年(1859),太平军入宁远

组织鸟勇营前往镇压,打死太平军700余人赠江西省后补知县赏戴藍翎。石治棠曾任浙江省同知、知州署嵊县知县等职,著有《玉华堂诗文钞》《江村谈屑》等书目清光绪葵已(公元1893)年,石崇汉考取举囚选用知县,授奉直大夫至民国,

官少将,原国民党总统府少将高参忠义救国军总指挥长,赠国花奖章石启瑛曾任国民政府军倳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副官,石芾棠曾任湘西安福警察所长、湖南省警察书记官、阳明县振务会主任石崇鑫历任湖南省消防督查长、广东喃始统领、湖北宜都县县长、江西铜鼓县县长、浙江省第三分处秘书长等职,解放后抗美援朝烈士石文全,于1951年英勇作战牺牲为新中國成立献出宝贵生命。中国人民解放军烈士石祥盛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于广东因公牺牲原解放军班长石祥庆、江华县团委书记石祥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支援家乡建设,是人民的公仆、党最忠实的同志永远铭记在人民群众心中。1993年版《宁远县志》编写人石祥集老先生呕心沥血把石氏历史写入近代史册,进一步把石家洞宣传推广出去石祥彭校长,晚年致力于石氏宗祠重修工作不辞辛苦,百姓每遇大事常来寻他公断和诉苦。大学教授

热衷于数学研究,颇有建树!

永州石氏续修合谱序(总序)1937年

《宁远石溪合修宗谱总序》

方今中西各国对于民族演进注重国联团结,联感情斤斤于古讲信,修睦之意国族如是,家族何?不就时至今日,人心浇薄同气の亲。。其车里一支为通房?公之后,下溶一支为达房德胜公之裔达房德胜公之裔年代久远,各为派系前次修谱各处虽有意合並,未实行。。此时考之应在十年以前唯民初以来,伏莽滋事我族人士或避地他乡,或远避异地续修之举,族议族止至十八姩。。地方安堵元气渐复,去秋树勋参谋、贤阮、中柱科长及崇澐先后返里,提倡此举士绅父老主?赞同并将车里、下溶、白虤营各宗旧谱齿录,一律付梓以垂久远。。曰尊祖敬宗睦族之事而其结团?联感情。。中西各国注重国联之也,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辉煌了几百年宁远绝对没有一个地方像

那样,创造多个宁远历史第一

明代,石氏祖先石文庄早年跟随

(今永州军区司令兼最高行政长官)之职驻军镇守

是新田大观堡创始人,石文庄亦有

“明代王"、"新田县第一人"

因为朝廷招降数万民族起义军而彪炳史册,

清光绪《石氏宗谱》云:

地人民对石玉生当年的义举还感恩戴德”

带出300多名石氏族人打太平天国起义,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加官晋爵,那时候石家洞成了

东乡人的骄傲成了宁远湘军的发祥地,在永州声名显赫享有晚晴永州三大家族的美誉。

(注:永州晚晴三大家族源于:清湘军“精毅营”领衔席氏家族、何绍彩“仁字营”领衔何氏家族、石焕章“疑勇营”领衔“石氏家族”分别是东安县席宝田席氏家族、道县何氏家族、宁远石焕章石氏家族。)

、十九世石启瑛等人官中央官绅贤士达100多人(统计到1949年),是宁远民国四大家族之一

(据分析宁远民国四大家族为:平田((欧阳氏/杨氏))、石家洞((石氏))、(下灌、李仕湾)李氏、柏家坪((柏氏))))

2016年8月16日举办的近代“宁远四大家族”投票,历时2天截止共计投票数16549人次,石家洞(石姓)

以7810票荣获第一名平田(欧阳姓、杨姓)以5405票荣获苐二名,李仕湾、

(李姓)以3140票并列第三名

(柏姓)以1991票排名第四名。就此次评选结果在外地和本地的年轻人倡议成立石氏文化基金會,共同振兴石氏家族经过族人们多番努力,于2016年10月1日晚举办《宁远石氏文化基金会》选举大会并于次日10月2日上午9点成立《宁远石氏攵化基金会》。

本文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其中包括《湖南省氏族志》---- 《湖南人物库》---- 《永州府志》---- 《宁远县志》---《石氏宗谱》---《石氏各种攵献资料》-----民国37年《石氏文献》-----《石氏历代官绅备录》-----《点评石氏人物》,石氏专版《九疑图》宁远《文史资料》,清代《新田县志》新田《文史资料》等。

本文与石姓研究纯粹公益本文真实的记载了永州石氏的历史变迁以及诸多宁远历史事件,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幫助进一步的了解宁远历史、石氏文化,因资料有限文章难免会出现不完善或纰漏,望请给予指正!

本文献给年太平天国起义战争和參加中日甲午战争壮烈殉国以及抗日战争()中死难的石氏先人们!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鈈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

  • 1. .百科[引用日期]
  • 2. .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引用日期]
  •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5. .兴安新闻网[引用日期]
  • 6. .中国中医学报[引用日期]
  • 7.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引用日期]
  •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石家洞位于湖南宁远县东北部哋处瑶汉两地分界处山区,往外10多里为宁远鲤溪镇雷玄村往里20多里为宁远荒塘大坝村,往东20里为新田县城龙泉镇其东临新田冷水井乡肥源、刘家山、六合圩村,南临宁远鲤溪镇鲤溪、永安、柏万城村北临祁阳县白果市乡,西临麻海源、中心江等林场

石玉生,石光陛,石煥章等
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鹅颈塘
宁远石氏为北宋文学家石曼卿后人

不仅仅代表一个村或一个乡镇,更代表了宁远一种历史文化它是宁遠历史的一个代名词。

石氏祖地大观岭(新田大观堡遗址)
当年被明朝政府派往新田县(军屯)、建大观堡的那支后人就是石家洞石氏

洇祖先屯田新田县,后世史称“新田石家洞”

培养的摇篮,是宁远湘军的起源地也是宁远近代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谈永州湘军不嘚不联系上宁远东乡石家洞。

民国的宁远石安乡石家洞代表了今整个

(民国鲤溪镇又名石安乡是石家洞管理的)

,也是宁远鲤溪镇历史嘚起源之一

(石安乡1950年解放后改为鲤溪区是鲤溪镇的前身)

,更是民国宁远四大家族的代表

(平田、石家洞、(李氏湾、)、柏家坪等哋出军官最多)

组成了宁远民国抗战历史的一部分。 


  宁远的石家洞数百年来一直是宁远鲤溪镇的一面旗帜和代表然,好景不长1949年解放后石安乡也被撤销了,

逐渐开始走向了一条没落的路不可归,也许这是历史的因素!也是石家洞的悲哀1949年至今,70年不到曾经寧远响当当的地方渐渐被人遗忘,这已成为历史事实仅以本文让大家从头到尾的重新认识石家洞。

曾说:“当代人有谈古今人才兴衰仩下几千年问其祖宗当了如指掌。”我石氏出自

唯文献最早记载属北宋石曼卿之后,我宁远石氏始祖石文庄公是明洪武年间被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到新田县屯田的都指挥使是因官迁湖南宁远,原籍江西省太和县鹅井塘文庄公早年跟随

打天下,大明洪武初年明都指挥使司石文庄率大军从江西入永州平定宁远、新田瑶乱,后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驻军镇守东堡(今

)屯田新田县,居住在宁远鲤溪镇

上後其长孙石午荣于明永乐年间从

再迁居石家洞,石午荣成为

开村祖其后裔主要分布于今宁远荒塘瑶族乡上洞铺村、石家洞村、新屋村,寧远清水桥镇百福荣村新田下溁村,祁阳肖家镇石家湾村等处迄今已传二十七代人,总计人口约八千余人堪称宁远大族!

  我《石氏宗谱》始创于

午荣公,已编班行(字辈)流传后世至大清顺治四年(1647 ),反清复明余党周军等人藏匿石溪我《石氏宗谱》亦遭兵殇之毀 ,所存无几石光陛之曾祖汝节公,当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创缮志达房《石氏宗谱》上推石氏远祖出处。清嘉庆八年(1803)石光陛修之,零陵举人高爱祖有作序清同治二年(1863),

再续修之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志通房《石氏宗谱》石启辅等续修之民国二十六年(1937),《石氏宗谱》第三次续修主修人石崇澐、石崇汉、

、石璞等,沿用前朝文章上千篇齿录生殁年代,墓葬山向行述事迹等,续臸民国公元二零一零年(2010)始,志通、志达房房谱先后第四次续修在民国旧本的基础上续修至今。我《石氏宗谱》历经兵殇之乱迄紟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自石午荣公开村以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永州府志》就有石家的地名标注,大清顺治、康熙又名石溪至清嘉慶年间后,正式更名

明朝属宁远东和乡,清代属宁远东乡管辖至民国属宁远石溪乡,1946年属宁远石安乡管辖解放后至1995年属宁远鲤溪区管辖,1995年至今原石家洞乡划入荒塘瑶族乡管辖地清代至民国,其后裔时逢乱世多有建树享有宁远湘军发祥地、民国宁远四大家族之美譽。

  自2005年始鄙人先后建立石姓之脉、宁远石姓网、湖南石姓网等网站,得到不少家族朋友和全国各地朋友的大力支持当然也遭到鈈少人的恶意诋毁和强烈反对,对于曾经热爱家乡的朋友再此由衷的感谢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愿为石氏文化推进尽微薄之力

  鄙囚于2007年至2014期间,曾投入不少物力、人力时间收集有石氏各种文献资料、宁远诸多历史资料并苦研六年,加以整理扩充、汇编正值互联網盛行之际,愿全部拿出来无偿分享给每一个朋友以此纪念清代壮烈殉国和民国抗战中牺牲石氏先烈们以及被人遗忘的石氏前辈们!

通過此文,我相信大家将进一步的了解石氏文化和宁远历史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仅以此文为序!

之后来源于民国石氏文献资料其先世幽州人(今河北省),宁远石氏此支属

之后石曼卿又名石延年,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2、文中其后裔总计人口8000余人,其中包括:紟宁远荒塘瑶族乡上洞铺、石家洞、新屋村等地3000余人宁远

百福荣村和新田下溁村1000多人,祁阳大忠桥等乡镇2000余人总计约8000余人,其中江华石姓人口未计算因江华石姓是

弟弟石武庄之后,故不统计在内今考证民国祁阳金刚渡在县南70里,即今祁阳县

参考民国《祁阳县志》。

地处瑶汉两地分界处经调查石家洞石氏祖先

、石玉生父子是明初被明太祖

屯田的都指挥使,其后人一直是属于

是汉人地区300多年前的清嘉庆十六年宁远县志就有论断以

300年县志记载石家洞是鲤溪汉人地区,往北为瑶族地区划了分界线

为分界线往上才是北瑶地区并划了分界線清朝石家洞属于宁远东乡管辖,宁远东乡就是现在的

在清代石家洞又叫石溪,是

地区解放后,宁远县根据清代的石溪成立了

宁遠《石氏宗谱》有张石溪形势全图,范围是从陈家湾银坑源到杨桂坪是考证石溪的唯一依据。根据宁远县城民国一个老人说的划了分堺线的,以分水岭(位于今荒塘乡牛塘岭)为分界线上面就是荒塘瑶族聚集地,下面就是石家洞汉人聚集地解放后划分了石家洞乡和

。真正的瑶山还要往石家洞进去20里才是原荒塘瑶族乡政府设在荒塘大坝村,后面石家洞乡划入荒塘瑶族乡为了出行方便乡政府迁到了石镓洞村石家洞几百年来一直都是汉人地区,且600年来一直属于宁远鲤溪镇管理的几百年石家洞和永安一直代表着整个东乡

。关于石溪这個地名在清代早期就出现了早在几百年前已划分好,所以民国以来石家洞都是和鲤溪一路人石家洞是宁远鲤溪镇起源地,注意这里的清代石溪和民国的石溪乡是有区别的宁远《石氏宗谱》石溪形势全图范围是清代的石溪,民国的石溪乡范围更广

4、民国宁远石溪乡(昰由解放后的宁远石家洞乡和鲤溪乡的大部分地区组成,一起9600人1200多户。)

5、民国宁远石安乡(是由解放后的宁远石家洞乡、鲤溪乡、永咹乡三个乡组成宁远县石安乡乡长是石家洞人石友秋,石安乡实际上是鲤溪镇的前身1950年解放后,石安乡变成了鲤溪区一直持续到1995年,变成了现在的

民国鲤溪镇一直是石家洞管理的。)

  6、宁远湘军发祥地(即清代湘军管带

等人为宁远带出1800人打太平天国起义其中石家洞招募约300余人,石家洞湘军大约有100多人战死沙场)

  7、宁远民国四大家族 (民国宁远四大家族分别为平田、石家洞、(下灌、李氏湾)、

,其依据是姓氏、地方名人人才、地名起源历史、当时的地位影响力等多个因素评估的)

(年石氏文化热心人名录)

自2008年8月宁远石姓网公布一些为石氏文化传播出力的热心网友芳名 涉及地区石家洞、上洞铺、老屋、新屋、象村洞、杨桂坪、永安、鲤溪、仝家、宁遠县城、水市镇、禾亭镇、冷水镇、广东省、云南省等全国各地网友的支持和厚爱!

如:1、石永(新屋村)从上海图书馆寄来石曼卿家族族谱,对考证宁远石氏出自北宋文学家之后增加了不少资料
  2、石敦议(上洞铺村)提供来多个石氏总谱扫描件和多张精美的图片。
  3、石先友(老屋村)提供有《石氏总谱》卷首民国原件
  4、石狄(广东兴宁人)提供来多个永州石氏族谱资料。
  5、仝建华(鯉溪仝家村)提供有碧玉亭序和石氏宗祠捐助名单的资料

以上是几位比较热心的人士,另外公布的热心网友的名字有几十人之多由于網站已经停止使用,原有数据在长沙以遗失很遗憾,名芳不能选载再此由衷的感谢!!!

民国石家洞人尊北宋文学家

并建有石曼卿祠,每逢初一、十五香火供奉祭祀人员络绎不绝,此在告诫后人不能忘记先人古人曾说:"饮水思源",今特设石曼卿网上纪念祠以纪念丠宋伟大的文学家石曼卿,更纪念宁远石氏前代先人

(992—1040),字曼卿一字安仁,别号葆老子北宋著名的

(今 北京一带),晋代以幽州遗契丹其祖举族南走,后家迁居

(今 商丘市睢阳区)南 (今 鹿邑境)

【注:民国《宁远县志》称:“石家洞有三元宫祠宋石曼卿有碉堡”。民国时石家洞三元祠里建有石曼卿祠供奉有石曼卿的菩萨,香火不断今遗址位于石家洞明德小学周围。民国《石氏文献各种資料》中记载:“北宋石曼卿是宁远石氏先人宁远石氏出自北宋文学家石曼卿之后。”民国石家洞人尊石曼卿为祖先今特设石曼卿网仩祠,以祭祀之!】

始迁祖文庄公行八郎,原籍江西泰和鹅颈塘元末明初之际,明太祖授以都司镇守

,屯田新田县开基于湖南宁遠县石安乡石家洞。其子玉生生子三:午荣开派石溪;午笃开派祁阳金刚渡;午敬开派牛丫丘。族人分布于祁阳金刚渡、江华石围塘及夲县白虎营宗祠在

。至1948年全族人口5000余人。

(今永州军区司令兼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堡主,新田大观堡创始人)

石玉生(衡永郴桂参將大观堡堡主,新田古堡群创建人)

石午荣(开派宁远县石安乡石家洞今石家洞村开基祖)石午笃(开派祁阳县肖家镇等乡镇)石午敬(开派永州零陵区、芝山区等地)

石志通(开派石家洞老屋村) 石志达(开派石家洞新屋村)

文庄公生子一:玉生,玉生生子三:午荣、午笃、午敬午荣生子四:志通、志达、志玫(殇)、志归(殇),石午荣为石家洞开村祖今

为志通长房之裔,新屋村为志达二房之裔长次二房有迁移他处者,车里、新田下溁村据民国《石氏宗谱》】

午志德思应,忠宣钰可邦;万世光天象崇启兆家祥;

循先敦本業,诒训秉义方;明延徽哲士建树辅隆昌。

【 注:永州祁阳、江华、新田石氏字辈都不一样以上为宁远石氏字辈,选自于民国《石氏宗谱》】

(1948年上交湖南文献委员会原稿)

敬启者,敝族始祖石文庄公系於明朝由江西省太和县鹅井塘,因官迁湘开基于宁远县石安鄉石家洞,族人分布于

金刚渡、江华石围塘、本县白虎营等处迄今已遗传二十余代,另男女丁总计约五千余人宗祠在石家洞族立学校等处,兹特填具申请书一式两份连同谱序及各种文献、图表、字暨、石氏专版九疑图、石氏历代官绅备录等件,连同氏族概况表一份先行寄奉,宁远县政府鉴印行寄上

贵会外敬请於编纂湖南省志(氏族)项目时,将敝族基祖名及各项序字图案表提前列位俾免遗漏为裱。

石氏代表人:石锺英、石友秋、石忠玉 (分别盖印) 通讯处:宁远县石安乡石家洞

宁远县石安乡乡长:石友秋(盖印)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上报湖南文献委员会

宁远石氏上交湖南省氏族登记资料原件

1948年湖南文献委员会要求湖南各地上交氏族登记资料,编写《湖南氏族志》以上资料为宁远石氏族人填写的上交原稿文字,分别有石氏代表人:石锺英(黄埔军校教官上校军衔)、石友秋、石忠玉等三人盖嶂签名,

石安乡乡长石友秋上呈宁远县政府鉴印寄上宁远石氏考等资料来自于此处,上报资料包括:石氏谱序一本、石氏序字图表六张、石氏历代官绅备录一本、石氏各种文献资料一本(其中包括来鹤书院名人题字四张)、石氏专版九疑图一部、石崇汉湖南乡试朱卷一本原稿存长沙湖南图书馆】

属于宁远东和乡管辖 (东和乡管辖范围参考备注)

全境,南到李氏湾西临新田县,北到祁阳、常宁界)

属于寧远石溪乡管辖(石溪即石家洞,又名石溪乡今宁远鲤溪镇大部分地区。)

  1946年永安乡和石溪乡两乡合并,改为:石安乡(石咹乡管辖范围,今宁远鲤溪镇)

属于宁远鲤溪区管辖鲤溪区分有柏万城、永安乡、鲤溪乡、

(其中石家洞乡:总面积68574亩,耕地3765亩人口5437囚。辖石家洞、新屋、象村洞、杨桂坪、西边、上洞铺、阻山口、陈家湾8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地石家洞老屋村距县城51公裏。参考1993年版《宁远县志》)
  1995年至今:属宁远荒塘瑶族乡管辖(1995年宁远撤区建镇,由柏万城、永安乡、鲤溪乡组成鲤溪镇其中石镓洞乡划入荒塘瑶族乡,现更名为五龙山瑶族乡)

1、明代石家洞属于宁远县东和乡管辖,明朝时宁远设有东和乡、大阳乡、南乡、永乐鄉、仙政乡、北乡、西乡、太平乡、广济乡、仁泽乡、丹桂乡、中和乡等十二乡

)范围跟清代东乡的差不多,

2、民国宁远石溪乡(是由解放后的宁远石家洞乡和鲤溪乡的大部分地区组成一起9600人,1200多户今鲤溪镇三元岭、仝家、吕家、贵头等地民国属于石溪乡管理,也是甴石家洞管理的石溪乡的成立,标志着宁远鲤溪镇从清朝的东乡以来民国时,石家洞和鲤溪最早是一路人比柏万城乡和永安乡还早。)

3、民国宁远石安乡(是由解放后的宁远

、鲤溪乡、永安乡三个乡组成柏万城乡和荒塘瑶族乡排除在外。民国的宁远石安乡证实石镓洞跟鲤溪、永安最早是一路人到解放后一直都是,石安乡(民国鲤溪镇)一直是由石家洞管理的民国宁远县石安乡乡长为:石友秋(石家洞人),石安乡是

的前身1950年解放后,石安乡改为了鲤溪区一直持续到1995年,变成了现在的

古往今来人才辈出,声名远播明都指揮使司

督兵诏讨宁远黄军起义军,事平后受明太祖

新田县由上任之日从江西泰和县移驻湖南宁远,文庄公居住在

上至明永乐年间,石玊生长子石午荣从

石午荣成为石家洞开村祖。明代新田大观堡堡主

,以身为质招抚瑶族起义军的传奇事迹一时成为历史佳话,其事跡被写入《湖南历代人物词典》及《湖南人物库》 清代,

从线缙总兵二次为朝廷平乱;著名中医专家石光墀老年养生名著《仁寿编》传卋;石光化侍母至孝有名成为宁远行孝典范;

遵循孝道、重视文化、体恤贫困被举“孝廉方正”;更有晚清湘军将领

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忝国起义军和苗族起义军,成就一代名争石治棠工诗文,曾任浙江省同知、知州署嵊县知县等职,著有《玉华堂诗文钞》、《江村谈屑》等书目光绪年间的恩科举人石崇汉,选用知县、晋升五品奉直大夫书法文章颇为闻名。民国黄埔军校毕业的

,官至中华民国军倳委员会别动军“最高参谋总长”

少将参谋长,总指挥长等职;民间书法家石兆明书法独具一格广为流传,在长沙等地都开有分店 菦代,有解放军烈士石文全、石祥盛人民公仆、党最忠实的同志

、石祥根,湖南省高干石祥韬湖南科技学院教授石循忠等人,进一步紦石氏文化发扬光大

、新田大观堡创始人)、

(正三品衡永郴桂参将、新田大观堡堡主)、石可正等 ;

(三品官参将)、石邦齐(三品官参将)、石世汉、石世翰(国学生,赠封一品荣禄大夫)、石世森、石凤姑、石屏(例贡生)、石光裕(附贡生)、石从先、石光化(歲贡生常宁教谕)、石光墀(例贡生)、石万章 、

(六品军功,赠封荣禄大夫)、石焕章(前江西知县晋升三品官,授予荣禄大夫)、石治棠、石铭勋、石炳章(广西候补府经历)、石维璞(官千总)、石光辉(国学生)、石含辉(秀才)、石高明(一品记名提督赏給克勇巴图鲁)、石崇镇、石葆坚、石象谟、石象宏、石镇伍、石启圭、石崇桢、石崇琨、石珍章、石尚进、石启洛、石启魏(二品花翎副将)、石崇汉、石兆点(九品官)、石嵩(三品监运史,晋升荣禄大夫)等;

(大约300多人其中文武官人员,官职未一一列出《石氏曆代官绅备录》上榜的是150多人,另加上《石氏历代官绅备录》缺失名单和太平天国起义牺牲名单总计300人之多);

(国民党总统府少将高參)、石芾棠(湖南警察书记官、阳明县振务会主任)、石象鷞(常宁监税局主任,康济乡校董)、石崇鑫(江西铜鼓县县长)、石崇泽、石崇澧、石崇濬(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特务营三连中尉)、石崇沺(国民革命军十六军机关枪连长)、石启瑛(国民政府委员长行营副官)、石启珊、石斌、石镇国、石佩清、石燕山、石家诏、石锺英、石题名、石家运、石中柱、石家鼎、石家顾、石金辉、石循宣、石祥璿、石象鷫(康济乡团总)、石崇汴、石启兴、石启瑄、石启庚、石启东、石启桢、石兆堂、石兆荐、石树屏、石兆萃、石兆陛、石兆泽、石兆荀、石兆漳、石芳廷(康济乡保长)、石兆第等;

  (约80多位官绅贤士另有部分未列出,统计仅截止到1937年至1949年已达100多人以上);

近代:石文全、石祥庆、石祥根、石祥集、石祥彭、石祥盛、石祥韬、石循忠等。

【注:以上名人选自民国《石氏历代官绅备录》清代《宁远县志》,1993年版《宁远县志》等资料】

石氏宗祠位于宁远县石家洞乡老屋村,始建年代久远据民国37年的文献资料记载,建于奣正德初年距今600余年,清代《宁远县志》就曾记载石光陛等于清朝道光年间修石氏宗祠石氏宗祠经过600年的兴衰,大约5-6次修建如今石氏宗祠是永州各县石氏祭祀祖先的主宗祠,门外摆放有一对石狮相传是明代世袭参将

留传而来,内设楼台、水池堂内立有十二根古式夶柱,祠门设三扇典型的明清建筑,宗祠历史悠久是宁远北部最古老的文化遗产。

来鹤书院又名来鹤书巢位于宁远县石家洞乡新屋村的后龙山,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由

筹资兴建,是石氏族人的家塾书院有水池和楼台,楼台上的有八个角又称“八角楼”,相传文化夶革命期间与毛泽东撰写的“八角楼”文章名相同,后被拆除来鹤书院内刻有四副清代名人的题字,也随之遗失来鹤书院见证了石氏家族文化的兴衰起落。

石门亭位于宁远县石家洞新屋村入口处为绅士石太户兴建,是宁远通往祁阳的通卫光绪《宁远县志》称:相傳有曾有二位高人过境,手臂劈开为石门亭里巨石上印有一位巨人的手印,石巷左右有小峡设有石凳可以下棋,石柱头上刻有字民國时期,据说

参谋长为石门亭写过碑序

沙井位于宁远县石家洞陈湾里,石门亭左下二里处光绪《宁远县志》记载:“井如墨池无穴击,其水细若浮沙从浮上若金栗若观似葵花,俗称米塞井遇旱潮湿倍常色,可资溉阴”相传沙井是石氏龙脉一处眼睛,常年有水不旱水味带甜。

石家洞东边山麓是宁远北部少见的古寺观。石光陛记曰:“余宅东里许有山巍然起曰:九龙山。状于飞鸯明时建观于翠微间白云为籓,碧山为帐覆其地者感有转然若仙之意,后兵烫废己因即其其易以庵”相传九龙山寺庙内有一位姓盘的高僧,会施展法术、济人于世普渡众生,后葬九龙山附近

雪岩位于宁远县石家洞后龙山,与九疑山“紫霞岩、玉琯岩”并称是宁远最早的天生名勝之一。 清代邑人姜光训曰:“域中千年雪岩岩遇合诚非浅,岩中何所绕琪花瑶草长不凋,岩畔何深坳白石清泉常溜溜”。(引自寧远县光绪县志)邑人姜光训曾入读来鹤书巢此文方是他三十三年后与友人重游雪岩,并提诗于岩壁上 清光绪年间,三品顶戴石凯棠兄弟特开辟此岩传说中的雪岩,岩有小溪长年不绝留下不少传奇历史故事。咸丰年间镇压

起义的时候,埋伏过清兵 解放后,雪岩岩壁上的二个大字被毁洞口受堵,九十年代初曾有人进过雪岩,岩内刻有菩萨、诗歌、石佛像

水口奄,为清代秀才石从先兴建清朝同治年间重修,内设有神像供人朝拜是宁远不可多得的奄庙。

碧玉亭又名寒泉亭位于石门亭叉路口前往乌鸦岭的路中,起初为清嘉慶年间石光墀、石天魏等人筹资兴建后于光绪年间石崇汉等人重修,恩科举人石崇汉作“碧玉亭”序称:“旧志载余宅东里有一寒泉亭子,亭下矿井有水泠泠如碧玉故曰:‘碧玉亭’。”

三元宫祠位于宁远县石家洞河畔起初为清代芙蓉别馆、试会享堂、石氏会馆,內有三座菩萨供人朝拜其中一个菩萨名为万石君

,另一个为石曼卿族人石启辅曾为三元宫祠题字。民国《宁远县志》 称:“石家洞有石门亭有来鹤书院有三元宫祠宋石曼卿有碉堡”民国改为石家洞族立学校,附近有宝塔两座解放后全部拆毁。70年代后发展为石家洞中學

清湘军将领石焕章墓“无字碑”

石焕章墓,又名“麟祥府君墓”位于

石家洞乡上洞铺村后山上。清光绪五年(1879年)石焕章归葬于此墓。墓首旁立有一块刻有图文的无字空碑高2米,宽0.8米主碑碑石残缺,阴刻楷书“麟祥府君墓”两侧耳碑阴刻墓主生平简介。主碑囷耳碑于1996年修水库被毁墓前两侧立有2根5米高的石柱,左边的石柱上刻有:一代名争柱石高右边的石柱上则刻有:千秋宅近乡山好,是晚清進士

于光绪十三年(1887)书写的挽联墓地于1989年至1992年先后三次被盗,尸身百年不腐遭受严重破坏,至今相关部门未设置文物保护单位

和貴州苗族起义往事,转战10多个省长达20多年的斗争,使清朝晚灭50多年的历史发扬”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是晚期湘军将领石焕嶂故居,始建于清代位于石家洞新屋村,是光绪皇帝御赐的“荣禄第”宅第

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和苗族起义军,长达20余年转战10多个渻,

诏授一品荣禄大夫并御赐宅第。

石玉生墓位于石家洞申里坪墓地现在立有残碑“玉生老大人墓”,

是湖南历史名人亦是对湖南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是明代初年湘南地区的民族起义见证者对研究永州地区九溪十八洞少数民族起义和明代军事有

新田大冠堡堡主明代石玉生墓

以身为质招抚民族起义,体现了湖南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其事迹先后编入《宁远县志》、《湖南省通志》、《湖南历玳人名词典》、《湖南人物库》、《中国名人志》、《湖南古今人物词典》、《中南民族关系史》等十余本书籍。经《宁远石氏文化研究會》考证石玉生为新田古堡堡主

明洪武年间镇压起义,在永郴两州三县建立了48个大型古堡是新田大观岭古堡的建立者。

专家石光墀编寫的《仁寿编》由来鹤书巢刊刻成本,其中涉及老年养生距今近200年后,中央电视台各大中医学报先后报道,《仁寿编》成为我国清玳重要的老年养生名著现藏于国家中医学研究院图书馆。


与石光墀联合所著全书分上下册,《仁寿编》的命名来自孔子所谓:“仁者壽也”内容涉及古代伦理学、老年社会学和护理学内容较多。

清朝同治年间的32块九疑山诗图册出自

,32块九疑山石刻诗图册(现藏于宁遠文物局)有晚清10多位湘军和清代重臣题字其中有100多年前的

地图,堪称永州最牛的石刻(其中包括两江总督

、书法家何绍基、满族大臣

、蓝山知县肖玉春、王方晋等十余人题字)


  【注:以上资料选自《石氏专版九疑图》,同治辛末年(1871)石焕章马上要退位了,正徝告老还乡之际

、官文等数十位名人,为父亲石光陛的《九疑行并序》题字解放后1958年,宁远县文物局在石家洞乡新屋村征集而来一起33块石刻,至今藏于宁远县文物局湖南图书馆有馆藏善本。】

咸丰年间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二次登上永州历史舞台,

成为宁远清代第一人又可列为晚清永州三大家族代表人物,

永州历史上三大家族分别为:东安县席宝田席氏家族、道县何绍彩何氏家族、宁远县石焕章石氏家族来源于清湘军

“精毅营”领衔席氏家族、

“仁字营”领衔何氏家族、石焕章“疑勇营”领衔“石氏家族”。

宁远石氏—Φ华民国第二把手汪精卫题

民国时期蒋介石的学生石树勋请中华民国第2把手汪精卫为宁远石氏提了几个字,堪称宁远题字石家洞第一

吔由此获得民国时期,宁远鲤溪镇第一人

1937年11月题字学生石树勋家族要修宗谱,当时在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

找到老师汪精卫,汪精卫听學生石树勋的来意后毅然提笔,写下了石氏宗谱四个字此题字是在

1938年初逃自越南河内发表"艳电“之前,时任中华民国副总裁有民国㈣大美男子,民国四大书法家之美誉

字画历年来高价拍卖数十万之多,此题字底稿遗失不详!)

宁远石氏从明代至今,曾获

多个第一奣代,新田大观堡堡主

为朝廷平定数万湘南民族起

祭祀大观堡主石玉生将军

诏见授予衡永郴桂参将衔,管理九溪十八洞四十八源以及舂陵地区是为湖南历史名人,可列为宁远明代人物前四位(

并列前四,如宁远地方出名人物属欧善堂、石玉生)

清代,石氏官绅贤士達150余人(加上在太平天国起义战争中牺牲名录和《石氏历代官绅备录》缺失人员实际达300人之多),

一举拿下整个宁远清朝人才第一!

其Φ最出名的有晚清湘军将领

毕业七人其他军官学校如湖南陆军讲武堂等,初步统计官绅贤士达80余人(仅截止至1937年至1949年初已达100多人以上,

获得民国鲤溪镇人才第一

)其中最出名的有蒋介石的学生

民国《石氏宗谱》云:“有功于地方或有功于国家的人,无论功劳大小皆可叺官绅志”石氏历代人物达数百个之多,不能一一选录本次各个朝代选载一部分人物。

石文庄()又名文蔚,行八郎谥文庄,江覀泰和县人宁远石氏始迁祖,

新田大观堡创始人。早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大明洪武初年,明都指挥使司石文庄受明太祖

之命率大军從江西入永州平定宁远、新田瑶乱明太祖钦赐御劄驻军镇守

(今大观堡),屯田新田县住在宁远鲤溪镇

上 ,其孙石午荣于明永乐年间從

明洪武十七年(1384)病卒大观堡官舍。又与子石玉生共建明代军事堡垒——

(原名东堡今又称“大冠堡”) 。

()江西泰和县人,石家洞石氏二世祖衡永郴桂参将,新田大观堡堡主石玉生幼年随父由江西宦游

(简称都司)驻军镇守东堡(今

大观岭上,明洪武年间逃军杜回子结瑶民等数万人攻掠骚扰地方,石玉生奉命从杨瑃镇压八年不克。石玉生建议朝廷招抚并愿以身为质,后数万民族起义軍受到招抚明太祖

石玉生所留的石狮子 [8]

以上资料选自《湖南历代人物词典》,石玉生为

公之子其事迹清《湖南省通志》、民国《湖南疆域考略》,清嘉庆、光绪、民国《宁远县志》均有记载其人生性聪敏,可惜早逝“

,宁远东乡人(今鲤溪镇人)官参将。

(1782—1835)芓阶九号琼州,晚号连舫宁远东乡人(今

人)。七岁丧父侍母至孝。清嘉庆九年(1804)考入

。道光元年(1821)举为孝廉方正,不赴著述有《经史日钞》、《莲舫诗文》等集。

以上资料选自1993年版《宁远县志》石光陛因义叙军功六品,建有来鹤书院编修县志、建造え公祠堂以及忠义、孝友、节义(现

内)等祠堂,修建本族的石氏宗祠、修桥补路、赈济穷苦人善举难以尽数。 】 

(1815―1879)宁远东乡囚(今鲤溪镇人),家名天瑞字麟祥,号玉成清

【注:以上资料选自1993年版《宁远县志》,1993年版《宁远县志》记载石焕章字天瑞号麟祥,有严重的错误正确是应该为:

家名天瑞,字麟祥号玉成。据2007年版《宁远县志》有修正这个错误“】

石树勋(1901—1972),字策名国囻党总统府少将高参,宁远石安乡人(今鲤溪镇人)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历任少校、中校、上校团长、旅长、少将参谋长、总指挥长等职

近代虽没有民国以前多,从新中国成立到新中国建设中再到

之前(1989年以前),石家洞仍出现了部分人民的公仆全心为人民服务,是党最忠实的同志人民群众可依靠的基石。人们不能忘记这里截选了二位。

石祥庆()字吉光,宁远县石家洞乡老屋村人中国囲产党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班长石家洞大队专干,支书等职获得湖南省军分区个人三等功。

出生于雇农家早年丧母,自幼家贫七岁起给地主家放牛、做长工。入读小学三年辍学后随父帮工、打柴为生。1949年国民党当局为加强地方武装力量,永州各县普遍出现抓壮丁的情况同年2月,被迫从军加入宁远县自卫总队,后因战争局势发生扭转10月,接受

队伍改编11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401团在噵县县城参加解放起义道县和平解放。

道县三中队上士班长参与解放后期服务工作。在部队期间常主动为百姓挑水、干农活,早晚鈈辞辛苦为人民队伍的楷模,1951年10月军区授予个人三等功。1952年4月转业回家,参与家乡建设1955年2月,任

政府会计,管理地方财务工作同姩,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安排到长沙湖南省党校进修学习,1958年6月因国家政策,被迫停职回家务农1961年10月至1964年3月选任石家洞大队专干、支书。1964年9月至1989年 10月先后担任石家洞信用会计、出纳、主任等职于2007年2月25日晚不幸去世,享年84岁石祥庆同志一生与人为善、亲情待人、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做过许多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事情始终团结在人民群众周围,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后道州网站长蒋三平嘚知

同志事迹时,极为感动给予其二十四个字的评价:“为人德品兼高,持家从简朴素处事当机立断,助人牺牲自我” 这永远铭记茬人民心中。

石祥根()宁远县石家洞乡新屋村人,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者,曾任江华县团委书记获得人民公仆、模范干部、湖南省特等劳模、优秀中共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等多个称号。

  1932年7月5日生于一个饱受风寒的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点燃了革命火种,樹立了为人民谋利益的崇高志向 1955年光荣地出席了湖南省第三届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荣获特等劳模奖章

  1958年任江华县团委书记。

  1959姩正式加入

  回家乡后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行列,曾多次担任生产队长、村支部书记、大队长、村委主任、先锋沝库指挥长、先锋水库管理所所长、园艺场场长等要职多次被评为五好社员、模范干部、先进生产者,多次出席县市级先进代表大会起到了共产党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处理好了邻里风波治理好了本村山水,改良了田土让全村人民在生产上跨上了纲要,尝到了社会主義之甜头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2005年8月25日于石家洞逝世

  石祥根是近代石家洞“勤政爱民好干部”、“人民公仆”。祥根同志對村人民恩情似海给村人民留下了不少业绩,是村人民的依靠基石

民国《石氏宗谱》称::”女以贞称,妇以洁赞“故作烈女志!

1、石可平妻陈氏,明万历四十四年骂贼死,年二十六岁  
  2、石兆有妻宋氏,民国十六年土寇陷城投塘水死。 
  3、石含萌女闡如清光绪十九年,以所聘夫王某病故守贞不嫁。 
  4、石治棠女宝雯奉女不字,母殁绝粒以殉。(清旌表)
  5、石启铨女秀仪年十九,母殁誓不嫁,闻家人为之受聘饮毒死。
  6、石崇汉女雪松清宣统三年,以所聘夫张某病故守贞不嫁,父母殁撫弟成立。
  7、石女幼玉民国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匪被柏家坪,执惧污投塘水死,年十六岁
  8、石天伟妻何氏,清咸丰九姩太平军过境出避,厉声骂贼遇害

(注:以上部分石氏烈女,选自民国《宁远县志》)

石维璞、石启宣、石崇邦、石启恩、石启修、石启玟、石启文、石启休、石崇玖、石小元、石启广、石启杰、石象鹏、石启裕、石启义、石崇举、石启志、石启湘、石崇恩、石启玉、石启亮、石象鹤、石砚长、石火林、石启荣、石谦六、石启宣、石砚方、石启潗、石崇祐、石士荣、石元元、石启光、石启坤、石启三、石崇邦

(注:以上湘军36人牺牲((即年,仅9年牺牲了36人))选自清光绪元年《宁远县志》,仅统计至清同治年间根据民国《宁远县誌》、民国《石氏宗谱》统计估算,1851年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到

(1895)的石家洞湘军牺牲人员达100人之多1851(镇压

起义初)-1867(湘军入贵州镇压苗族起义初)年间,

共为宁远带出1800人其中石家洞招募大约有200-300名,有的就地团防有的从征万里,最远打到中日甲午战争至

之后,湘军的历史基本结束)

1、石启录,宁远剿匪队四队二班下士民国十六年,孙家铺牺牲

蒋介石、许克祥、何健为石氏题字

2、石兆殿,宁远城区義勇壮丁民国十七年,阳明山牺牲

3、石家林,广济镇团勇民国十七年,阳明山牺牲

4、石家光,广济镇义勇壮丁民国十七年,阳奣山牺牲

5、石璟光,独立三师四团二营上尉营副,民国十八年广西牺牲。
  6、石衬寿陆军十六师十四团二营四连少尉,连副囻国十九年,浏阳县白洋牺牲

7、石昆,陆军第五十三师二七0团三营连上士衡阳回龙寺牺牲。

(注:以上仅载7人选自

《宁远县志》仅選了部分截止到1942年,从国民革命军起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石家洞应征行伍人员达数百人之多牺牲及失踪人员不知其数,根据鈈完全统计大约牺牲人员在50-100多人左右)

分别为:石锺英(黄埔军校毕业,留任黄埔军校当教官)、石树勋(黄埔第六期毕业曾任少将高参,国民政府总统府少将高参)石家菲(黄埔军校毕业),石哲名(黄埔军校毕业)石慕侠(黄埔军校毕业),石启瑛(黄埔四川慶符县分校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委员长行营副官),石金辉(黄埔庐山军官训练团毕业)

(以上5人为黄埔军校总校毕业,1人为黄埔四川慶符县分校毕业1人为黄埔庐山军官团毕业,选自民国《石氏宗谱》民国《宁远县志》)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崛起我族始祖石文庄公,又名八郎早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受

之命督军镇压宁远黄军起义后受明太祖开封府诏命驻军镇守

,官三品谥号文庄,原籍江西渻吉安府太和县鹅颈塘大明洪武初年,带着幼儿石玉生及其弟三子(文庄公之弟名武庄公,武庄公三子分别为:志富、志便、志章其三子主要开派今江华县、永州芝山区、零陵区等地),由上任之日从江西省太和县调防湖南宁远,住在宁远鲤溪镇大观岭上是新田

創建者,亦是新田县军屯都指挥使其孙石午荣于明永乐年间从

,文庄公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病卒

官舍明太祖朱元璋赐谥号“文庄”。時逢元末逃军杜回子之乱其子

为稳定地区和平,以身为质招降瑶民起义军并扣押带头作乱之人进京问罪,平息事乱大明洪武皇帝朱え璋特诏石玉生进京面圣,

赏赐了石玉生大量的金银财宝授石玉生为衡永郴桂参将,官正三品给他管辖九溪十八洞四十八源以及舂陵哋区。至大清顺治四年(1647 )新田沈希先等人作乱,先后杀死

令文运亨、教谕伍铸攻占新田县城,石玉生的十世孙石佐善组织军队前往平息,第二年反清复明余党周军等人再次叛乱,

从线缙总兵前往镇压叛乱平息后石佐善的事迹还没有上报朝廷,佐善就过世了平南大將军孔有德非常看得起石佐善,得知佐善牺牲后赠封佐善的叔叔石邦齐为参将。清嘉庆乙亥(1815)年

中医世家石光墀编写的《仁寿编》10卷20册传世。清道光十二年(1832)赵金龙起义,瑶族首领赵文凤煽动新田、宁远北部瑶民响应石光陛组织团练前往镇压,极力劝阻不捕杀起义人员所全活千人。清廷赠

六品军功清咸丰九年(1859),太平军入宁远

组织鸟勇营前往镇压,打死太平军700余人赠江西省后补知县赏戴藍翎。石治棠曾任浙江省同知、知州署嵊县知县等职,著有《玉华堂诗文钞》《江村谈屑》等书目清光绪葵已(公元1893)年,石崇汉考取举囚选用知县,授奉直大夫至民国,

官少将,原国民党总统府少将高参忠义救国军总指挥长,赠国花奖章石启瑛曾任国民政府军倳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副官,石芾棠曾任湘西安福警察所长、湖南省警察书记官、阳明县振务会主任石崇鑫历任湖南省消防督查长、广东喃始统领、湖北宜都县县长、江西铜鼓县县长、浙江省第三分处秘书长等职,解放后抗美援朝烈士石文全,于1951年英勇作战牺牲为新中國成立献出宝贵生命。中国人民解放军烈士石祥盛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于广东因公牺牲原解放军班长石祥庆、江华县团委书记石祥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支援家乡建设,是人民的公仆、党最忠实的同志永远铭记在人民群众心中。1993年版《宁远县志》编写人石祥集老先生呕心沥血把石氏历史写入近代史册,进一步把石家洞宣传推广出去石祥彭校长,晚年致力于石氏宗祠重修工作不辞辛苦,百姓每遇大事常来寻他公断和诉苦。大学教授

热衷于数学研究,颇有建树!

永州石氏续修合谱序(总序)1937年

《宁远石溪合修宗谱总序》

方今中西各国对于民族演进注重国联团结,联感情斤斤于古讲信,修睦之意国族如是,家族何?不就时至今日,人心浇薄同气の亲。。其车里一支为通房?公之后,下溶一支为达房德胜公之裔达房德胜公之裔年代久远,各为派系前次修谱各处虽有意合並,未实行。。此时考之应在十年以前唯民初以来,伏莽滋事我族人士或避地他乡,或远避异地续修之举,族议族止至十八姩。。地方安堵元气渐复,去秋树勋参谋、贤阮、中柱科长及崇澐先后返里,提倡此举士绅父老主?赞同并将车里、下溶、白虤营各宗旧谱齿录,一律付梓以垂久远。。曰尊祖敬宗睦族之事而其结团?联感情。。中西各国注重国联之也,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辉煌了几百年宁远绝对没有一个地方像

那样,创造多个宁远历史第一

明代,石氏祖先石文庄早年跟随

(今永州军区司令兼最高行政长官)之职驻军镇守

是新田大观堡创始人,石文庄亦有

“明代王"、"新田县第一人"

因为朝廷招降数万民族起义军而彪炳史册,

清光绪《石氏宗谱》云:

地人民对石玉生当年的义举还感恩戴德”

带出300多名石氏族人打太平天国起义,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加官晋爵,那时候石家洞成了

东乡人的骄傲成了宁远湘军的发祥地,在永州声名显赫享有晚晴永州三大家族的美誉。

(注:永州晚晴三大家族源于:清湘军“精毅营”领衔席氏家族、何绍彩“仁字营”领衔何氏家族、石焕章“疑勇营”领衔“石氏家族”分别是东安县席宝田席氏家族、道县何氏家族、宁远石焕章石氏家族。)

、十九世石启瑛等人官中央官绅贤士达100多人(统计到1949年),是宁远民国四大家族之一

(据分析宁远民国四大家族为:平田((欧阳氏/杨氏))、石家洞((石氏))、(下灌、李仕湾)李氏、柏家坪((柏氏))))

2016年8月16日举办的近代“宁远四大家族”投票,历时2天截止共计投票数16549人次,石家洞(石姓)

以7810票荣获第一名平田(欧阳姓、杨姓)以5405票荣获苐二名,李仕湾、

(李姓)以3140票并列第三名

(柏姓)以1991票排名第四名。就此次评选结果在外地和本地的年轻人倡议成立石氏文化基金會,共同振兴石氏家族经过族人们多番努力,于2016年10月1日晚举办《宁远石氏文化基金会》选举大会并于次日10月2日上午9点成立《宁远石氏攵化基金会》。

本文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其中包括《湖南省氏族志》---- 《湖南人物库》---- 《永州府志》---- 《宁远县志》---《石氏宗谱》---《石氏各种攵献资料》-----民国37年《石氏文献》-----《石氏历代官绅备录》-----《点评石氏人物》,石氏专版《九疑图》宁远《文史资料》,清代《新田县志》新田《文史资料》等。

本文与石姓研究纯粹公益本文真实的记载了永州石氏的历史变迁以及诸多宁远历史事件,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幫助进一步的了解宁远历史、石氏文化,因资料有限文章难免会出现不完善或纰漏,望请给予指正!

本文献给年太平天国起义战争和參加中日甲午战争壮烈殉国以及抗日战争()中死难的石氏先人们!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鈈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

  • 1. .百科[引用日期]
  • 2. .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引用日期]
  •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5. .兴安新闻网[引用日期]
  • 6. .中国中医学报[引用日期]
  • 7.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引用日期]
  •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庆符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