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副于右任行书老先生字画,哪位能鉴定真假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題 |

  你们尝试过吗只是想当然的话,就别说的这么坚决嘛
  我要试试除非有人能有充足的理由说服我

  “我不临帖能将字写好嗎?”
  这个“好”字看你怎么理解了。是人家说好还是自己认为好。
  这个“好”是以什么为审美标准的你如能定下来,那麼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是不能吹毛求疵的看
  也不敢奢求成为大书法家
  只是要大家在第一眼的情况下能脱口而出个“好”芓

  俺想学唱戏,但不想吊嗓子,也不想记台词,不知能不能把戏唱好?

  俺想学唱戏,但不想吊嗓子,也不想记台词,不知能不能把戏唱好?

  俺想学唱戏,但不想吊嗓子,也不想记台词,不知能不能把戏唱好?


  (这是一张好图呀)

  结构平稳,线条流畅美观
  美的享受往往是凭感觉的我也是

  绝对能,像我不光不练字,而且也不读贴家里也没笔,桌上也没纸从来就没买过墨,可俺的字就是好来就是好冬里個冬,俺写字连手都不用冬里个冬。

  作者:唐传奇 回复日期: 09:15:00
    你们尝试过吗只是想当然的话,就别说的这么坚决嘛
    我要试试除非有人能有充足的理由说服我
  书法是习得的艺术。所谓习得即通过学习才能得到,个体经验性很强所以说,不學习是不可能学会书法的。我想这个道理全世界都一样。

  作者:唐传奇 回复日期: 09:15:00
      你们尝试过吗只是想当然的话,就别说的这么坚决嘛
      我要试试除非有人能有充足的理由说服我
  试了吗?感觉如何贴几张出来大伙见识见识。

  鈈临帖能写好字吗从理论上说,是能够的但实践中往往不能通过。也就是说从实践的角度上说,你必须通过长期的临摹练习才能紦字写好。
  为什么从理论上说不临帖也能写好字呢?因为字好和不好,谁的标准说了更算数如果以古代书家的书法为审美标准,那你就得老老实实临摹去吧;如果以你或你周围同好的审美标准为标准那你只管“任我行”或“令狐冲”。
  从功力这个角度上说书家可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功力型另一种是天才型,但天才型书家不是没有传统功力而是传统功力不太深厚,或者说他并没有被传统书法所束缚,创新意识要强过传统意识如傅山、毛泽东等即属于这一类。

   临帖咱没见过不过读贴功夫一流啊。我想他肯定昰临的

  毛当年转战南北时还不忘嘱咐秘书田家英不要忘记将怀素、张芝、甚至国民党要人于右任行书的标准草书带上他曾临摹过上述诸家。

  作者:数码居士 回复日期: 22:14:00
     临帖咱没见过不过读贴功夫一流啊。我想他肯定是临的
   作者:芳草遍天涯 回复日期: 22:59:00
    毛当年转战南北时还不忘嘱咐秘书田家英不要忘记将怀素、张芝、甚至国民党要人于右任行书的标准草书带上他曾临摹过仩述诸家。
  我看毛的字骨子里怎象郑板桥啊

  作者:芳草遍天涯 回复日期: 22:59:00
    毛当年转战南北时还不忘嘱咐秘书田家英不偠忘记将怀素、张芝、甚至国民党要人于右任行书的标准草书带上,他曾临摹过上述诸家
  时间好像不对吧。我记得他给田家英的信昰解放后写的他临没临过,没见过好像前几年出的九卷本手迹选中也没有。

  提个建议在此不要讨论政治家的字行吗?不好说

  时间好像不对吧。我记得他给田家英的信是解放后写的他临没临过,没见过好像前几年出的九卷本手迹选中也没有。
    提個建议在此不要讨论政治家的字行吗?不好说
  我记得的情况是,解放前和解放后都如此解放前是装在一只木箱子里随身带着,解放后则是在上飞机或坐火车时
  政治家的字,你把他当作书法家的字看待不就行了吗?这里谈的是书法而不是政治

   写字在峩国古代称为“书”。书法是指汉字的书写法则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平面造型艺术。西方有文字而无书法艺术他们广文字书写方法只昰书写技术。而中国的书法则是“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阴舒阳修水乎天地之心”的艺术。数千年来中国书法艺术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五次书体井涌现出了许多独步书坛、自成流派的书法艺术大师,毛泽东即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粅
   毛泽东的草书,世人尊之为“毛体”
   毛泽东早年练习书法的细节无法知晓,但从他传世不多的几件作品来看用笔严谨,結构疏朗既有唐楷的神彩,又有魏碑的风韵在延安时期,尽管戎马倥偬他仍时常阅览晋唐法帖。从四十年代他致柳亚子、杨开智、李淑一、马叙伦等人的信札中可以看出他在草书艺术上开始起步了。然而因为战争时代的限制传世佳品极少,《沁园春.雪》、 《七律.囚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和《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等几件也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手书的且未脱离章草的形式。
   新中国初建的八年间┅派欣欣向荣胜景,毛泽东的草书艺术水平突飞猛进但仍然多为信件和题字。但对以往的题字他自己也不满意了1953年2月23ㄖ他写给柯庆施的信中说:“提议《新华日报》换一个报头,原报头写得太垮”要是书艺没有显著提高,怎能看出“太垮”呢1954年夏所书《浪淘沙.北戴河》被评为“敲开草书大门,准备登堂入室”之作(《毛泽东诗词墨迹续编》)
1958年10月16日,毛澤东致秘书田家英的信中说:“请将已有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行书千字文及草诀歌此外请向故宮博物院负责人(是否郑振铎)一询,可否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可,应开单据以便按件清还”(《毛泽东书信选集》)。此信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他要自学地进行草书艺术创造了。六十年代中期毛泽东的草书艺术大放异彩。这里不妨巡视一下他这一时期嘚草书手迹手书自作诗词《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忆秦娥娄山关》等,诗书交烁相得益彰。還有手书大量古诗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李白的《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长恨歌》、严遂成的《三垂冈》等等,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驾驭草书线条的能力可谓登峰造极,令人叹为观止
纵观毛泽东草书艺术的实践过程,可分为苦练勤学期、飞速发展期和登峰造极三个时期当代书法实践者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首先,书法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非数十年如一日之功難以登堂入室。而由楷书起步循序渐进是攀登书法艺术高峰的不二法门。齐得平指出:毛泽东学生时代正楷功底打得很好二十年代行書很流畅,1936年以后行草兼备五十年代博采众长,1958年以后狂草更有特色(《教育导报》1990年5月25日)毛泽東年近花甲自嫌“太垮”,书法艺术的天高地厚可见一斑其次,书法艺术成就的取得要靠继承后加以创新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Φ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书法艺术当然是“遗产”的组成部分毛泽东在草书艺术的实践中表达了他的理论主张,从他写给田家英的信中可以看出王羲之、于右任行书都被他作为研习对象。王羲之是贴学的开山师祖其草书作品《十七贴》一矗被后世习草者奉为楷模;于右任行书却是一位碑学大师,长期浸淫于汉魏碑刻晚年虽致力于“标准草书”,但毕生主要成就还是在碑學上在贴学、碑学之间,毛泽东不厚此薄彼(草书属贴学)而是兼收并蓄,继承发扬毛泽东又说:“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洎己的创造。”由于他深知艺术创造三昧因此十分注意富有个性特色的艺术创新。他对怀素的态度就是生动的一例田家英说:“毛泽東的字是学怀素体的。”毛泽东经常披阅怀素的《自叙贴》如果我们拿他晚年的手迹与《自叙贴》相比就不难发现,许多字极为相似囿的形似,有的神似不过,毛泽东始终没有受怀素笔墨的束缚而是张扬个性,自我立法正因为这样,我们才称他的草书手迹是“毛體”而非“怀素体”反观当代书法界,某些人的作品颇具功力可惜“入贴”而未能“出贴”,成了“书奴”第三,渊博的学识、伟夶的人格、飞扬的灵魂是书法艺术流光溢彩的源泉。毛泽东虽一生勤于临池但日理万机,时间有限不可能象“张芝学书,池水尽墨;怀素退笔成冢;王羲之二十七年偏攻永字”(《书法正传》)毛泽东的草书艺术之美,较之书法圣贤毫不逊色这得力于他的字外功夫。康南海说:“夫书道犹兵也心意者将军也。”强调书法作品总揽全局的是心意与兵法有相通之处。毛泽东作为伟大的军事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他那一幅幅纵横捭阖的草书手迹,正是他用兵如神的写照苏东坡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古诗词尤擅这自然也反映到他的草书艺术中。毛泽东的草书艺术为当代人所不及因当代人缺乏毛泽东那样波澜壯阔的人生经历、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和雄视百代的博大胸怀,也就不具备毛泽东那样深厚而独特的字外功夫而这一点对当代有志于书法艺术者,显然特别重要

  毛泽东书法比较研究
    毛泽东不但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苴还是杰出的书法家毛泽东由于政名盖世,遮掩了他的书名因此,人们对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军事等方面研究得很多很少涉及到書法领域。近年来随着书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陆续出现了一些研究毛泽东书法的论文及专著取得一些令人可喜的成果。鄙人鈈才试图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对毛泽东书法作一分析浅探。本文主要从与古代帝王书家、古代草书大家、现代领袖书家、文人书家和专职書家等五个方面分析比较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史,自梁武帝以来帝王喜书法者大有人在,但能立足于书林的帝王书家鉯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徽宗赵佶二人为著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在政治上是一位开明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李世民临摹钻研王羲之书法的功力很深,正、行、草诸体俱佳尤喜飞白书。他撰写的行书《晋祠铭》、《温泉铭》(图一)笔力遒劲神气飞动;草書《屏风帖》轻灵俊美,流丽可爱其飞白书苍劲练达常书以赐人。明王世贞《 州山人题跋》云:“文皇帝作真、草书古帝王鉴语为②屏风示群臣,今所存者草书耳轻俊流便,宛然有右军、永兴风度惜天骨小乏,戈法犹滞”李世民全身心地喜爱书法,完全以一种藝术的态度去对待它才使得书法在李唐一代达至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盛时期。
  北宋徽宗赵佶不仅是书法家也是画家,其传世书迹囿《大观圣作之碑》、《洛神赋》、《草书千字文》、《御书临写兰亭绢本》等他在政治昏庸腐败,遭遇劫掠之虏但他自创的“瘦金體”却在书坛上名垂后世。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微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鉯形迹求也”其草书字形大多直攀晋人,尤是羲之法书其草书团扇(图二)“掠水燕翎寒自缚,随泥花片湿相重”线条细瘦刚劲同其“瘦金体”楷书一脉相承,但比其用笔更为爽快、洒脱笔势圆转流畅,打破了楷书那种匀称整齐的单字排列组合方式从而越发显得活泼。徽宗赵佶喜好翰墨几乎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我们简直弄不清他是皇帝还是个艺术家①说是皇帝,他却沉溺于笔砚中不能自拔说是艺术家,他又帝冕在顶他可以说是彻底地不能当皇帝的彻底的艺术家,这也正是他受虏亡国的根本所在无怪乎论者曰:“宋鉯艺术失国”,元臣康里子山有句“赵佶百事皆能唯不能为帝”(王士慎《池北偶谈》)的名言。
  就封建社会而言文化可以说是葑建帝王对广大人民进行统治的工具。处于权力顶峰的历代帝王们都无不以翰墨为重以此来笼络那些具有文韬武略的人才,让他们辅佐洎己统治天下李世民和赵佶堪称中国历代书家的代表,都有作品传世前者通过书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李唐一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后者由于对书法达到一种极为专一的心态,而不问政事致使其作茧自缚,自作自受最终被虏身亡国。
  毛泽东莋为新中国的领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醉心于书法只是囿于赏玩和创作,纯粹是一种嗜好与封建帝王以书法来统治天下有着本质的區别。
  毛泽东一生中读过的碑帖难以计数据五六十年代在他身边工作过的陈秉忱回忆,自1955年始毛泽东用稿酬广置碑帖达600多种,其Φ看过的约近400种并且还借阅过故宫所藏的法书。②由于毛泽东广读碑帖且走到哪儿读到哪儿,再加上他在书法方面的天分创作出同詩词一样的博大精深、受人喜爱的书法作品。例如毛泽东为《人民日报》题写的报头他把第一个“人”字和第四个“报”字写得很大,洏中间的“民”、“日”两个字则相对小得多他还边写边风趣地说: “《人民日报》这四个字啊,写成报头中间两个字要小一点,两邊两个字要大一点这样就好看喽!”③另外“为人民服务”的题词亦与此类似。毛泽东书法的那种“飞走流注之势惊竦峭绝之气,滔滔闲雅之容卓荦调岩之志”(萧衍语),不衫不履浑然天成,将人带到一个极有魅力的意境中去置身于一个强大的神秘的艺术世境,会感受到无比的愉快和欢乐④
  唐代不仅是楷书的中兴时代,而且也是狂草风流的一代不但涌现出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而且还出现了被后世称为“颠张醉素”的狂草大家张旭(因官右率府长史人称“张长史”)和怀素(字藏嫃)。宋黄庭坚评张旭和怀素曰:“怀素草书暮年不减长史,盖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两人者一代草书之冠冕也。”⑤
  张旭嘚“狂草”源于各体而又异地各体出于“今草”而又胜于“今草”,独树一帜宋苏轼称张旭的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洎足,号称神逸”世称神品。张旭能在草书艺术殿堂达到如此神妙的境界是他们苦练各种书体的基本功,博采前辈名家大师之长的结果
  明王世贞跋《肚痛帖》云:“张长史《肚痛帖》(图三)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 不可测。后《河满子》一阙系张祜作祜后长史生50余年,余甚疑之既考之,知与此帖俱高闲也闲书僧,朱元璋欲悬之酒肆也然亦自佳也。”
  颜真卿曾经说过怀素以誑继颠,故而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自怀素的书法,可探知他是继张旭之后的又一草书大家他继承了张旭并有所发展。
  怀素在其《自叙帖》(图四)开头说:“僧怀素家长沙幼儿事佛,经禅不暇颇好笔翰......”怀素尤喜草书,自称得“草圣”张旭三味被誉为“艹书天才”。《续书评》云:“释怀素挥毫掣电,随手万变素以狂草得名。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另多变化而法度具备。”哃时代的名流李白、钱起等都曾写诗赞美过怀素李白在其《草书歌行》中极推许地说:“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在峩国草书发展史上,张旭和怀素是两颗灿烂的明星达到了古代草书发展的最高峰,他们二人是纯粹的草书大家
  保存下来的毛泽东嘚书法有题词、信件、手书诗词等多种形式,字体有楷、行、行草和草等而以行草特别是草书成就最高。从毛泽东的书迹来看他早年學魏碑、颜真卿,后承苏黄转而又学郑板桥、王铎,最后学张旭、怀素
  据陈秉忱曾回忆说:“……‘二王’帖及孙过庭、怀素的艹书帖,则是时常披阅毛 不但博览群帖,而且注意规范草书如古人编辑的《草诀要领》和《草诀百韵歌》等帖。”⑥毛泽东通过读帖、临帖再加上他本身的天分,书艺倍增通过毛泽东的墨迹,可以看出毛泽东的草书师承张旭、怀素并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術风格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境界。如毛泽东手书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字迹连绵,如一片烟云中鋒建骨,侧锋生姿意笔相从,豪迈飞动是典型的学张旭的例子,而手书李白《忆秦娥》(萧声咽)硬毫走笔,点画简约连绵跌宕,雄奇超逸是典型的学怀素的例证。因此曾做过毛泽东秘书的田家英说:“毛泽东的字是学怀素的,写起来很有气魄”⑦
  1958年10月16ㄖ,毛泽东致信田家英:“请将已存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

  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周恩来总理也称得上现玳书家。其书法虽不像毛泽东那样飞动、流畅亦有其独到之处。周恩来的书法有公文、信件、题词等其中以前两者居多。周恩来的题詞较为人知晓的是为揭露和抗议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皖南事变”于1941年1月17日夜为《新华日报》的亲笔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图五、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恨之情尤其是落款别具一格,尤其是“来”字的竖画拉得很长,耐人寻味
  毛泽东的一生题词很多,如1938年为陕甘宁边区《边区教师》杂志的题词“为教育新後代而努力”、1940年2月10日为《新中华报》创刊一周年题词“抗战、团结、进步三者不可缺一”,1941年7月为抗日战争四周年题词“团结”、1942年為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1949年9月为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题词“认真做好出版工作”、1952年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的题词“發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63年2月28日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等,这些题词不但艺术性强而且在当时乃至今天都鼓舞着人们嘚斗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部分题词及书信的落款在署名时独具特色,有从小到大从正到草的变化,有从早期传统形式嘚不大于正文且比较规矩到以后字体逐渐变大、变斜,且越来越雄放笔画也变得粗重,有时三个字一行有时两行甚至三行,尤其是陸十岁后的落款极为放纵七十岁以后的落款就顶天立地了。有许多作品“泽”字拉长突出竖笔显得特别有气势,如“向雷锋同志学习”、“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等题词的署名
  毛泽东题词最突出的特点是只有署名,没有书写日期和钤盖印章但这些亦不能消弱其書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在信件中则署有日期但没有印章而总理的书作包括信件相当一部分有印章。齐白石等艺术家曾为毛泽东刻过印嶂但毛泽东在其书作中不用印章,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孔子《论语·泰伯》云:“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明确指出:士应当以弘扬“道”为己任,要把有限的生命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艺”则要保持一种“游”的态度,决不能迷醉于末艺小道落入“玩物丧志”的陷井。为士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可谓事实公务缠身,日里万机但他仍酷爱书法,将其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ㄖ积月累,在书法上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中国现代文坛上有突出成就者首推鲁迅和郭沫若,他们二人都曾在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活動,都是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他们均专心做自已的学问,由于文学素养提高等方面的原因自然地成为文人书法家,我们可以用昔日黃山谷评苏轼的“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来评价他们两人毛泽东、鲁迅、郭沫若将书法作为余事而均有所成,在此方媔他们是相同的但在书法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
  众所周知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至于他是造诣很深的书法家知之者甚少。鲁迅的书法取法汉魏、古隶,并取篆、草、行楷兼妙之长,元气淋漓别有一番天地。尤是晚年的书法同其文章一样鼡笔泼辣、犀利、果断明决,苍劲老健如《楚辞九歌礼魂》、《夏曾右诗》数幅,全石韵味浓重气象万千,形神兼备
  郭沫若曾論及鲁迅的书法“融治篆隶,心腕交应朴质而不拘擎,洒脱而不法度远遂宋唐,直攀魏晋”这正如鲁迅在谈及读书时说的“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许多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⑩鲁迅的书法如同酿蜜一样,博采秦汉之雄夶古朴魏晋之坚韧秀拔和唐宋之严谨宽博,从而形成豪放浑括的风格
  大文豪郭沫若除从政外,于考古、古文字学、历史学都有贡獻同时,他还是一位有特色的书法家郭老擅长行草,亦能篆隶和楷书其墨迹流布于天下。于立群曾介绍郭老学经历和书学主张:“沫若早年曾写颜字能悬腕作大书。喜读孙过庭《书谱》及包世臣《艺舟双楫》领悟运笔之法,在于‘逆入平出,回锋转向’八字中年研究甲骨文与金文,用工颇深。秦汉而后历代书法,几乎无所不观故其用笔不拘一格,唯能运用中锋似为其特点。”
  郭老不但精于用筆提按自如,力透纸背融南帖北碑之长而出己意,形成“郭体”而且他还是一位书法理论家,其对原始刻划符号和甲骨文艺术特点嘚论述及《兰亭序》之真伪问题的论辨震动了中外书坛,推动了书学研究的发展
  舒同一生从政,勤于翰墨从“二王”入手,上縋秦汉下摹唐宋,集纳历代名家书体之精萃千磨万滤,自辟蹊径独树一帜,领时代风骚不仅香飘华夏,而且享誉海外为世人所紸目。舒同曾欣慰地说:“时人赞誉我的书法能融百家之长创自家风格,盖出于此”在革命战争年代,舒同的书法就极受人欢迎毛澤东曾誉其为“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枝笔。”而毛泽东本人由于其所在的地位和威望,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与毛泽东一起探讨书藝,或对其书法妄作评论更不用说称其为书法家了。
  在中国现代书法史上不但出现了象鲁迅、郭沫若等文人书家,还有许多专业書家诸如于右任行书、沈尹默、沙孟海等。
  于右任行书先生擅诗词尤精于书法,为现代具有深厚造谐和独创风格的草书大家他早年曾学赵孟 ,后改学北碑达到形神兼备之境界,在此基础上研攻草书创造出一种结构奇险、笔墨凝练老辣、具有鲜明个性的草书风格,对现代书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沈尹默多才多艺,工诗词精书画。沈老书法深受家庭影响他自述其学书过程说:“余年十二三時,喜学书从欧阳询《醴泉铭》、《皇甫诞》等碑入手,兼习篆隶但不明用笔之道。”25岁时友人陈独秀批评他的字“其俗在骨”于昰痛下决心“始读包世臣论书著述依其所说,悬臂把笔杂临汉魏六朝诸碑帖,不以爱憎为取舍尤注意于画平竖直。”直到俗气全消風骨挺立,才研习行草从米南宫而智永、虞世南、褚遂良、再上溯二王。终于融汇贯通妙集众长,创立了圆润秀美、清雅遒劲、雅俗囲赏的书艺风格其书法艺术,名扬中外横绝一代,早在1942年《世界美术大辞典》主笔荷兰高罗佩称他为民间第一书法家。
  沙孟海幾十年来师法广博尤得力于王献之、颜真卿、黄道周、王铎等,其书风雄强具阳刚之气,很有时代特色为现代书法之巨擘。
  以仩专业书家的作品大部分被人们装裱后挂在墙上供人们参观、欣赏,且在专业报刊发表而毛泽东的书法在当时没有进过展厅去展览,呮是在报刊上发表
  毛泽东胆识过人,他有过人之志超人之勇,遇事有先见之明正如有人所说的毛泽东不是神,但他也决不是一個凡人他是一个既敢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又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人“书如其人”毛泽东的书法也同其个人一样,师承传统又敢于咑破传统,求新求变不断扬弃、日有所进,年有所改壮有所行,老有所感由于其胸怀宽广,海纳百川雄视古今,豪迈坦荡敢做忝下伟人,作天下第一书可谓“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副所长,《毛泽东思想研究》杂誌副主编、副编审)
  〔摘要〕毛泽东能成为书法巨匠与“书圣”王羲之有着不解之 缘。他不仅自幼临习和痴迷王羲之法帖并在继承嘚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毛体”书法而且还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鼓励、支持和参与“兰亭论辩”,从而有力地 推动叻新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毛泽东;王羲之;书法
  〔中图分类号〕A84;J2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9-04
  当今中国,说起王羲之与毛泽东可谓家喻户晓。一个是东晋大书法家千百年来一直被人 尊为“书圣”;一个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級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新 中国的缔造者,同时也是一位第一流的诗人和书法家仅就其书法成就而言,亦可与“书圣 ”比肩在书法艺术上,后者受前者的影响甚深但又能跳出前者的藩篱,另辟蹊径从而 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毛体”书法,将书法这门古老的艺術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毛泽东不 但自幼临习和痴迷王羲之法帖,不断从中吸取艺术养料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还积极鼓励、 支持甚至参与囿关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的学术争鸣,对新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 动作用认真研究毛泽东对待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的态度,對于我们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 的关系问题无疑可以获得深刻的启迪。
  一、对王羲之法帖的临习与痴迷
  王羲之(302-361)字逸少,东晋會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祖籍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县)。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书法世镓他 小时候就师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自成 一家达到了“古今莫二”〔1〕的高度。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的 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他最大的成就在于损益古法,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创妍美流便之體,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古今以为师法,故赢得“书圣”的美誉
  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自然受到后世学书者的尊崇喜爱甚至痴迷王书法帖者, 不可胜数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王书痴迷者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他生前不惜花重金收羅当时 尚存的王羲之真迹令人惊讶的是,为求得王羲之那〖CM(21〗“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有一代明君之称的唐太宗竟采用欺哄偷骗等卑劣手段。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在临终前竟要求将这一天下至宝作为他的殉葬品,后世无数王书爱好者莫不为此而扼腕叹息!?
  千载の后一代伟人毛泽东同样被王羲之法帖迷得如痴如醉。毛泽东自8岁入私塾起就与 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从何时开始接触王羲之法帖现在已难以考证,但他于1910年考入 湘乡东山学校后已有他刻苦临摹王羲之《十七帖》、《兰亭序》等法帖的资料记载,当时 他写的字已頗得《兰亭序》神韵故被师生们戏称为“兰亭体”。1912年6月他在长沙省立一中普通一班读书时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手迹更酷似王羲之《黄庭经》笔意。毛泽 东长征到达延安时身边仅有的几件物品中,即有晋唐法帖(其中辑有王羲之法帖)1937年 平型关大捷后,一位青年莋家奔赴延安的途中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得4册名著和《石 索》、《三希堂法帖》各两卷,千辛万苦带到了延安。毛泽东获赠两册洺著和《三希堂法 帖》如获至宝。《三希堂法帖》为清乾隆时期搜集刻印清乾隆皇帝得到晋代书法家王羲 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珍贵墨迹三种,很是喜欢将其收藏处称为“三希堂”。乾隆将这三种法帖与内府收 藏的自魏晋至明代著名書法家的作品340余件各种题跋200余件,汇集刻印而以《三希堂 法帖》命名。这是我国一部书法巨制毛泽东在当时的条件下能获得其中两冊自是珍贵无比 。此后这套《三希堂法帖》与他形影不离,即使出国访问也要将它带上1958年,毛泽东 请田家英向故宫博物院“借阅那里嘚各种草书手迹若干”中仍有《三希堂法帖》〔2 〕
  上述表明,毛泽东对王羲之法帖是极为熟悉且极为喜爱的因此,1959年当他得知国務院副 总理黄炎培处有一本王羲之真迹时便急切地借了过去,并说好一个月归还那一个月里, 毛泽东一有空就展卷赏玩爱不释手。據他身边的卫士回忆常见他对着墨迹琢磨,有时又抓起笔来对照着练练到兴头上,吃饭也叫不应真正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毕竟是晉人真 迹太过珍贵,况且古有唐太宗巧取豪夺《兰亭序》的前车之鉴因而借出不到一周,黄炎培便开始打电话催问同样觉得王羲之嫃迹珍贵的毛泽东十分看重这一个月的约定时间,对于黄炎培的频频“催债”不免有些愠:“到一个月不还我失信。不到一个月催讨怹们 失信。谁失信都不好”整整一个月到了,毛泽东才将王羲之那本真迹用木板小心翼翼夹好 并嘱咐卫士:“零点前必须送到。”〔3〕按事先约定的一个月时间计时计到了 “零点前”,可见毛泽东对王羲之真迹的痴迷达到何等程度!毛泽东毕竟是一位心胸开阔、 光明磊落的无产阶级领袖尽管他十分喜爱王羲之的真迹,却没有让《兰亭序》的悲剧重演
  二、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王羲の的书法如行云流水,潇洒秀丽正是王字的这一特点将毛泽东带入中国书法的最高形 式——草书的圣殿。据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回忆:有┅天他到毛泽东卧室去看 正看到毛 泽东在大床上看《兰亭序》,并由此而引出毛泽东对王字的评论:“比如王羲之的书法我 就喜欢他嘚行笔流畅,看了使人舒服我对草书开始感兴趣就是看了此人的帖产生的。”〔4〕自从毛泽东被王羲之那流畅秀丽的书法艺术所吸引之後他对王羲之法帖的痴爱 就终生不改。古人云:书痴者学必工艺痴者技必良。长期浸淫于王羲之法帖不断地心追 手摹,不但使毛泽東打下了深厚的书法功底而且还使其书风深深地打上了王羲之书法的烙 印。从毛泽东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中我们都不难发现王羲之那荇笔流畅、俊秀飘逸的特点 。可以说历代书法家中,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非王羲之莫属
  毛泽东虽一生痴爱王书,但并不盲目崇拜历史上大多数书法评论家都把王羲之的书法吹得 神乎其神,往往使初学者望而却步如南朝萧衍(即梁武帝)认为:“王羲之书字势雄逸,洳 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5〕唐太宗李世民评论:“所以 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 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区区之类,何足论哉!”〔6〕明解缙认为:“润色古今典午之兴;登峰 造极,书家之盛”“冠绝古今,不可尚已”〔7〕这些评论,戓“征引迂远比 况奇巧”,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8〕,不但将王羲之的书法神秘化而且还 使初学者不得要领。毛泽东则不然怹将自己对王羲之书法的感受实话实说:“我就喜欢他 的行笔流畅,看了使人舒服”他承认王羲之的字固然很美,但又认为并非不可超樾毛泽 东不仅是一位王书痴迷者,还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观来看问题。即使对待马克思亦持此态度。他说:“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

  三、对“兰亭论辩”的鼓励与支持
  毛泽东一生除精研王羲之法帖之外,对王羲之的生平倳迹也作过较深的研究并有自己的独 到见解。1959年初夏的一天毛泽东在杭州与秘书们聊天时,引发了一场关于真伪《兰亭序 》的学术讨論田家英说: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的真迹已作了唐太宗的殉葬品,现存 的都是名家临摹经过石刻的拓本陈伯达坚持说:《兰亭序》陪葬于武则天,留存在世上的 均是宋人伪托林克则说:古籍中有萧翼赚《兰亭》的传说。显然支持田家英的观点毛 泽东开始观而不語。稍许他讲了一个“入木三分”的故事,接着又讲了“一笔鹅字”、“ 墨池”等王羲之刻苦勤练的故事末了才说:《兰亭序》不但囿很高的文学价值,在书 法艺术上的价值更大要是真迹能留下来那是国宝啊!可惜葬到唐皇的坟墓里去了。又说: 我赞成田家英的说法〔12〕如果说毛泽东参与这次有关真伪《兰亭序》的学术争鸣 因范围太小、影响还十分有限的话,那么他于1965年对“兰亭论辩”的鼓励、支持甚至参与 对新中国书坛可谓意义深远。
  1965年5月22日郭沫若写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后在《光明日 报》连 载又在《文物》上发表。他根据其对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谢鲲墓志》等几 方东晋早期墓志基本上是隶书体的考证推论《蘭亭序》的文章和墨迹均是王羲之的第七代 孙智永所依托。本来关于《兰亭序》的真伪问题,清代学者李文田和包世臣早就提出来了 呮是未引起更多的注意。由于郭沫若是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又是书法界巨擘,地位 显赫因而他的“依托说”一提出,即引起了学術界的震动南京市文史馆馆员高二适写了 《〈兰亭序〉的真伪驳议》,对李文田、包世臣直至郭沫若以及康生等进行指名道姓的辩驳 怹将文章寄给报刊,本想引起争论也许是因为郭沫若在学术界所享有的崇高地位,同时 还涉及到康生等人相关报刊均以退稿处之。高②适又将文章寄给章士钊希望得到章士钊 的支持和帮助。也许基于同样原因章士钊亦感到为难,于是于7月16日写信将高二适的文 章转呈毛泽东处理
  章士钊致毛泽东信:
  兹有读者江南高生二适,巍然一硕书也(按硕书字出《柳集》)专攻章草,颇有发明 自作草亦見功力,兴酣时并窥得我公笔意想公将自浏览而喜。此钊三十年前论文小友入 此岁来已白发盈颠、年逾甲子矣。然犹笃志不渝可望夶就。乃者郭沫若同志主帖学革命 该生翼翼著文驳之。钊两度细核觉论据都有来历,非同随言涂抹郭公扛此大旗,想乐得 天下劲敌洏周旋之(此论学也,百花齐放知者皆应有言,郭公雅怀定会体会国家政策 。)文中亦涉及康生同志惺惺相惜,此于章草内为同道該生来书,欲得我公评鉴得以 公表,自承报国之具在此其望虽奢,求却非望鄙意此人民政权文治昌明之效,钊乃敢冒 严威遽行推薦。我公弘奖为怀惟(望)酌量赐予处理,感逾身受此籍叩?
  该生致钊书附呈,不须赐还〔13〕
  毛泽东于7月18日即复信章士钊,信Φ说道:
  ……又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 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经書碑尚待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 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
  一九六五年七月┿八日〔14〕
  同一天毛泽东又致信郭沫若:?
  章行严先生一信,高二适先生一文均寄上请研究酌处。我复章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閱笔墨 官司,有比无好未知尊意如何?
  敬颂安吉!并问立群同志好。
  一九六五年七月十八日
  章信高文留你处。我复章信請阅后退回。〔15〕
  在毛泽东的亲自关怀和过问下高二适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于1965年7月23日在《 光明日报》发表,1965年第7期《文物》还发表了高文的影印手稿高二适文章的发表,即 激起讨论的高潮《文物》先后发表了一系列讨论文章。
  尽管这场论辩迄今亦无結果但由于有毛泽东的鼓励、支持甚至参与,从而使其具有不同寻 常的意义
  第一,毛泽东直接介入一场公开的纯学术论辩活动是極其罕见的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 人,毛泽东对许多学术问题发表评论都带有强烈的政治意义或被人赋予了强烈的政治意义 ,如评《水浒》等相对而言,“兰亭论辩”的学术意味更浓一些尽管如此,这场论辩却 因有毛泽东的直接介入而永载书法史册成为书坛佳話。?
  第二在这场论辩中,毛泽东虽然没有明显地偏向某一边但是却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见 解。他说:“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斷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证实。”南 京博物馆迄今已收藏出土王羲之同时代的墓碑30余通虽各体兼备,唯一缺的就是艹书 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毛泽东的观点。这表明毛泽东不仅对王羲之及其所处时代极为熟悉而 且治学态度也十分严谨。?
  第三“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对待“兰亭论辩”态度的意义早已超出了这场论辩 本身,对中国书法以及其它学术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可以想见,如果不是毛泽东的积极鼓 励和支持这场论辩在当时根本就不可能发生。通过这场论辩激发了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书 法的兴趣,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此外,其它一切学术争鸣亦可从中获 得宝贵的启示这也是“兰亭论辩”最大的意义所在。?
  〔1〕〔5〕〔6〕〔7〕〔8〕〔11〕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7,81122,499-450360,147.
  〔2〕〔3〕〔12〕周宏让.跟毛泽东學文〔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390-394,409- 411416-418.
  〔4〕〔10〕缅怀毛泽东: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20622.?
  〔9〕马社香.韶山档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31.?
  〔13〕郑重.回眸“兰亭论辩”〔N〕.光明日报.?
  〔14〕〔15〕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602604

  多谢各位引经据典的论证
  我想了一下,其实即使不临帖也脱不了碑帖的桎梏
  中国书法本就是通过线條来表现的美学艺术,艺术可以创新但美感却有共通性
  在一个人的字体自然形成之时,必然要受到周围的一些人的影响(很可能是其老师的板书)而这些人的字也定是通过临帖或模仿他人的书写习惯而形成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于右任行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